乡村金融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2:1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金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金融论文

乡村金融论文篇1

[论文摘要]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金融业支持农牧区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内蒙古农牧区金融机构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或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若干建议。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全区除盟(市)所在市区以外共有80个旗(县、市),占自治区全部旗(县、市)的80%。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29个,占比为75%。人口1700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73.91%。农村牧区发展状况是衡量全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尺,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等政策,内蒙古作为试点地区已取得一定进展。

1.农村信用社改革初见成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内蒙古来讲更是事关1800万农牧民和农牧业、农牧区及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为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效能,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2007年以来,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目前实行统一法人的77家联社中,有76家向银监部门提交了筹建申请,已提交开业申请的有51家联社。经内蒙古银监局批准开业的35家,其中29家已经挂牌。

2.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实现突破。2006年底,政府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给农村金融市场造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对所有资本和金融机构开放农村市场,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3月16日,由包头市商业银行独家发起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开业。此后,内蒙古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内蒙古首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挂牌营业,这标志着内蒙古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第一批试点的三类四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全部稳定运营,说明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成立。历经数年“纸上谈兵”和半年多的紧张筹备,邮政储蓄银行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挂牌,并在今年上半年启动分支机构,在东、中、西部进行试点,适时向全国推广。而就在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的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邮政储蓄也终止了恢复储蓄业务二十多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全区四盟市于今年3月1日开始试点运行。

内蒙古在农村金融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未能从开创一个多样化的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着眼,未能与农村经济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仍然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陆续实行扁平化管理,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全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及营业网点,由1995年的4745家到2006年减至2917家。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邮政储蓄只在农村牧区吸收存款,因此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存在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虽然从2007年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在改革前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资金规模难以支撑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2.金融服务网点呈现“断层现象”。作为农字号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内部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生存及利益,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并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在进行内部改革,在利益的促动下,由于成本高,吸收存、贷业务量小,没有经济效益,且不能养活机构员工等因素,所以也对偏远或较小乡镇的金融网点进行了整合。使当地农牧民办理存、贷业务要走数十里路程,农民存款难、办贷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3.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目前,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农业银行急于从农村脱身进行股份制改造,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撤退,贷款规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凭借支付结算优势广为吸收存款,这部分存款通过上存的方式大量外流。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结算通畅、深入农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村储蓄并转存人民银行,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邮政储蓄的疯狂“抽血”,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三、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措施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目前,内蒙古共有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机构1279个、职工18500多人,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均居全区金融机构之首。2006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的12%和9%,但农牧业贷款占全区金融机构该项贷款的85%。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今后农村信用社改革应立足“三农”,坚持以农为本。信用社在继续保持“背包银行”“马背银行”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电话预约,开办“汽车银行”等,进一步加强对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巩固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加快推广联保贷款业务,着力解决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商业银行应创新经营制度。作为涉农金融机构中商业性最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的技术型、创新型和外向型的优质农业企业,并积极参与农户贷款的市场竞争,补充农信社的资金不足。各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对于龙头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商业银行应给予贴现支持,人民银行优先给予办理再贴现。切实做好农资资金供应和相关配套金融服务,通过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创新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至2007年1~7月份累计发放粮油贷款53.7亿元,同比增加12.7亿元,共审批各类商业性信贷业务400笔,审批额度80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贷款项目200多个。但农业发展银行更要探索经营商业性金融,延伸对粮棉油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拓展服务内容,由目前的仅支持粮食收购向产前、产中延伸。如巴彦淖尔市发展畜牧林果业具有很大优势,也是农民增收、地区经济提质提效的突破口,农发行应给予信贷倾斜政策支持,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应有作用。超级秘书网

4.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有效地激活了内蒙古试点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商机、新的活力,对改进试点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组建成立只是迈出的第一步,要实现健康发展,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强化审慎监管,严格防范风险,切实将主要精力转到监管上来,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科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防止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其次,规范试点运作,稳步推进试点,为下一步扩大试点起好步、带好路。第三,引导携手发展,促进共同壮大,使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直面竞争,及时更新经营理念,积极迎接挑战,通过相互竞争达到革新体制机制的目的,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竞争适度、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华:“2002—2006年我区金融工作回顾与今后工作建议”,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2.荆国栋:“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于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载《内蒙古晨报》2007年3月22日。

乡村金融论文篇2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乡村金融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攀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其中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省份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西部地区的四川等省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纲要草案,都明确提出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进一步明确表示,农民收入增速要高于经济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迹象,但以目前这种速度,要真正实现城乡收入的平衡还任重道远。建立公平和谐的社会,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因此,有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金融发展通过何种机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Kuznets(1955)提出的倒U型关系的假说。他认为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经济增长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然而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这种倒U型关系又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金融抑制理论提出后,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关注更多的是在“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的框架下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如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他们在该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来讨论金融发展、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由于在金融市场上存在融资和财富的门槛效益,这会导致有效金融服务的缺乏,从而扩大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成熟,人们能够越过财富的门槛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且大多数人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呈倒U型关系。王征和鲁钊阳(2011)也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的。他们进一步指出,农村金融的发展,首先影响农村的资本形成、资本配置和农村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胡月和刘文朝(2011)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社会经济部门简化为农村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通过推导得出:若城市金融发展速度快于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向变动关系,金融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若农村金融发展速度快于城市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负向变动关系,金融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不均衡,而且各地区之间金融制度和经济主体行为差异较大,基于总体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某一特定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构建面板模型以检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1、城乡收入差距指标(Y)。王少平 (2008)和王征(2011)等学者都提出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但该指标存在着计算过于复杂而且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不敏感等缺点。基尼系数虽然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统计资料的缺乏,难以准确计算。鉴于此,本文采用目前学者们使用较多的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

2、金融发展指标(fir)。目前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主要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方面测度。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测量的角度不同,不会对研究结论造成实质性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以金融发展的规模来度量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麦氏指标(M2/GDP)和戈氏指标(贷款/GDP)是目前衡量金融发展规模常用的两个指标,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麦氏指标不能有效地度量负债的来源和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且无法有效地解释中国M2/GDP偏高的问题。因此本文选用戈氏指标,将金融发展规模定义为各省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各省GDP之比。

3、其他控制变量。除了金融发展和财政支持外,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因素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影响:

(1)财政支持指标(fis)。政府行为在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农民的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间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故本文将其引入模型中。为了体现地方政府一般性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各地区经济总量的差异,本文选择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与各省GDP之比来衡量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

乡村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城乡和谐发展;城乡金融系统

城市与乡村犹如两个盛了不同容量的水杯,城乡欲达到和谐发展,就必须在城乡这两个水杯中连接上水管,根据连通器原理,两个水杯中的水位因连接了管子的缘故最终将达到平衡(虽然容量不同,但水位高度一样)。金融业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无疑是城乡和谐的最佳连通器,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和效率导向功能,只要城乡金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将达到。

一、城市金融体系比较优势

城市金融体系由于经济发展历史缘故,金融运行框架较为完善,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方面都比乡村金融体系发展程度高得多,城市金融系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金融机构林立。金融机构作为城市金融体系的物质载体,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城市金融机构林立,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和在境内开办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等。

2.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载体,金融产品丰歉程度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繁荣程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产品(如大额可转让存单、信托基金),而且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

3.金融创新有力。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克服经济环境中各种风险,城市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不断引进新事物。金融创新的种类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结构创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

正因为城市金融系统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缘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框架,其比较优势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1)较强的技术优势。城市凝聚了高端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金融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信息网络建设促使城市金融体系涵盖范围扩大,促使电子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促使结算和清算有效运行。(2)较大的资金优势。城市资金优势主要体现为两方面:首先是拥有巨额资金。由于城市经济较为繁荣,资金流动性高,资金流通总量较大。其次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城市金融业发达,筹资能力远比乡村强。(3)持续的人才优势。城市金融业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专业和富有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他们能快速全面获取市场信息,人才优势有利于设计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组建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

二、乡村金融体系的比较优势

同样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缘故,乡村金融运行还没有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完整框架。与城市相比处于绝对劣势,它运行的特点是:

1.政策性较强。乡村金融发展程度不高,政府往往对乡村给予政策性扶持,在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配置方面倾向于政策性,如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这些金融机构为主,由于他们一般为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往往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带有公益性质。

2.效率上偏低。乡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偏低,这主要原因在于其性质。乡村金融体系在政府指导下运行,指令性计划较浓,因垄断而导致的寻租行为也有所存在,金融体系背离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致使金融资产效率达不到最佳,效率性偏低普遍。

3.规模化不够。乡村金融体系较为单一。由于乡村本身自然特征,乡村金融体系主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因信息技术不够普及,金融体系运行成本偏高,各个金融主体相对分散,无法达到规模化经营的目标。

上述特点实际上说明了在与城市金融体系比较时,乡村金融体系处于劣势。但是,对比城市,乡村的下列比较优势也十分明显:

1.地缘优势。地缘是因同属一地而产生的联系,乡村人烟相对稀少,内部人口流动性不强,由于邻近关系和社交需求,农民拥有良好的熟人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和谐,一旦某家出现什么问题,整个村落都将传开,因而这一地缘优势使得乡村金融体系信息披露机制容易建立。一方面,由于互相了解,信息相对透明,有利于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某人违背信用,则此人必将声败名裂。乡村金融体系所处的环境,在于广大的地缘意识浓厚的乡村市场主体之中,注重地缘意识,有利于乡村金融体系的维护与运行,即是信用意识的作用。利用好乡村独特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发展乡村金融体系。

2.人文优势。乡村的自然条件促使乡村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因其亲近土地具有天然凝聚人心和加强人们感情的功能,农民淳朴实在的风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氛围形成。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组织过合作性质的农庄和互助社,如俄罗斯、中国等。互助合作的优良传统悠久,有利于建设合作型金融体系。

3.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欠发达主体通过发达主体的技术、制度和结构的低成本移植和模仿而迅速赶上发达主体的水平。乡村金融体系相对于城市金融体系发展落后,基于此,乡村金融体系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从城市金融体系中移植和模仿金融信息技术、运行制度和金融业结构布局。

三、城乡比较金融系统的构建

1.构建乡村金融体系基本框架。乡村金融体系基本框架要求乡村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它主要包括通信技术、金融机构和众多市场主体,没有基本框架,就无法发挥乡村金融体系的比较优势。城乡比较金融系统构建的前提在于乡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如果乡村交通运输条件、银行等中介机构缺乏,市场参与者寥若晨星,则不足以建立强势银行联盟,从而无法实现平等、公平的体系运行目标。在建立乡村金融体系框架时,可有不同的模式供选择,比如: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优点主要是:可以获取关于公司和经理人员的信息,进而改进资本分配和公司治理效率;可以规避金融风险,进而促进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能够动员资本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分工和生产。建立银行联盟。乡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关键在于组建大而强的银行机构,建立大而强的银行机构的目的在于与城市金融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平等、公平的体系运行目标,防止城市金融体系对乡村金融体系资源的掠夺。然而。乡村金融机构规模化不够,无法形成强势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建立货币联盟势在必行。通过货币联盟,实现资源、信息和技术共享,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从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信托基金也是能够在乡村取得长足发展的金融形式。信托基金通常也称为投资基金,主要通过契约或公司的形式,借助发行基金券(如收益凭证、基金单位和基金股份等)方式,将社会上不确定的多数投资者不等额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按资产组合原理进行分散投资,获得的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一种集合投资信托制度。信托基金具有集合投资、专家管理操作、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资产经营与资产保管相分离、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以纯粹的投资为目的和流动性强等优点。乡村金融市场投资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而信托基金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变现性相当灵活,小额资金具有安全性高等特点,有利于乡村金融繁荣。此外,信用互助应是建立乡村金融框架的重要选择。金融业本质上是信用行业,信用是金融发展的基石。乡村金融体系可利用地缘和人文比较优势,开展信用互助,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组建乡村信用协会。通过成立信用协会,对会员信用进行担保,并对会员违约行为进行披露,通过宣传压力迫使会员遵守信用。二是建立信用互助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按不同性质划分(如血缘、地缘和业缘),通过共同担保,化解违约风险。

2.城市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与乡村相比,城市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活动是相对“高端”的,其活动的领域应该是着重发展衍生金融。城市金融体系相对完善,较为具备处理风险能力,这主要在于衍生金融工具设计。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加速经济信息的传递,其价格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流动,可以增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分割与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经济效率的作用。因此,城市金融体系应大力发展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全部中长期资本交易活动的总和,囊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功能主要有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城市金融发展的新兴领域还包括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可以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产生于承诺或约定事项,其主要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这些业务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处理不当,表外业务将转化为表内负债。城市金融体系较为具备处理表外业务带来的风险,可利用其优点大力发展。

四、生态循环的城乡金融系统

生态循环的城乡金融系统,要求城乡在分别构建各自金融体系时是要有金融生态理念,而金融生态理念又要求金融业生存发展应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通过打造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降低金融风险,进而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支持体系、金融运行体系和金融政策体系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金融生态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三者的和谐统一。

根据生态循环的要求,城乡金融和谐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要实现城乡金融体系生态平衡。城市与乡村金融体系彼此关联而又相互影响,城市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乡村金融体系的制约,乡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城市金融体系的指导,两者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和谐的城乡金融生态系统。城乡金融生态系统依赖于城市与乡村金融的互动平衡,二者之间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金融体系对乡村的指导和支持。从长远来看,乡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必然依赖于城市金融体系的支持,原因在于强势银行联盟通过信息垄断而收取信息租金和保护关系企业会妨碍创新,另外,管制较少的强势银行联盟有可能会与公司的一些经理勾结以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并阻止有效的公司治理。因此,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由于存在自身劣势必然依赖于市场的支持。从释放经济增长所累积的风险和避免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看,银行体系非但不能提供一种将风险释放到系统之外的内在机制,而且其自身内部风险的最终释放还得依赖于城市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提供的流动性和风险分担功能。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建立有利于实现城乡金融生态循环和两者和谐发展的金融体系,有赖于城乡比较金融系统支持体系作用的发挥。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科学定位。政府是城乡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力量,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一整套清廉高效的行政机构。城乡金融系统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政府应担当起组织者的作用,在处理城乡金融体系联系上将有所作为。同时,区域政府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将乡村绿色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纳入考核指标中。在职能行使方面,应注重发挥市场的功能,对金融业给予必要的行政服务支持。

2.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在金融发展领域中,信息技术对金融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最新信息快速传递功能)、“软化”作用(实现网络管理功能)和优化作用(资源整合功能)。城乡金融系统运行,离不开金融信息高速公路支持,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结算电算化,从而降低运行成本。信息技术已在城乡中广泛普及,特别是乡村信息建设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在乡村信息建设中涉及到的资金费用应给予扶持和优惠。

3.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国家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较强,能有效地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的关系。城乡金融发展具有极强的脆弱性,特别是乡村金融体系更具有不稳定性,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乡村金融体系因其相对弱小,无法应对物价急剧膨胀的风险,这就要求国家货币政策在实施时特别要注重稳定物价,通过多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控物价水平。同时,还需密切关注货币供应总量、利率政策的变化和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陶玲琴,王振龙,等.比较金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杨胜刚.比较金融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4]王世军.比较优势理论的学术渊源和评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6,(3).

乡村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却与我国的整体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处理“三农”问题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把开展农业和乡村经济、添加农人收入,作为经济的重点任务。固然处理“三农”问题的很多办法都与资金的投入亲密相关,然则近几年来的金融体系和制度变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水平上减弱了对乡村经济的支撑,对城县经济,尤其是是对乡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缺乏。农业自身的体系问题也影响到金融活动,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开展。所以,“三农”问题目前已引起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国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结构

(一)我国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作为农村金融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其主要是为了支持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商业性的农业银行主要是针对高收益的行业和企业;政策性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是副产品收购贷款。分析这三种金融机构,他们都没有将农村消费信贷做为主要的业务与目标。

1、农村商业性金融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银行旨在服务农民,故其与农村业务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农业银行。”纵观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史,从1994年后,农业银行逐步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合作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加快了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随着像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其经营倾向渐渐转向了城市。我国农业银行对于农村的建设发展主要注重于对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能够得到规模化经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而在信贷投向上,中国农业银行立足于扶持乡镇企业的目的,对于“两高一优”农业、“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倾注很多资金。

2、农村政策性金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并不直接涉及农户主要是与国家的政策有关。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首要职责是承当国度规则的政策性金融营业并财务性支农资金的拨发。其目标是确保我国宏观调控的顺畅施行,重点是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促进乡村经济。

(二)我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非正规性金融组织大规模存在,这侧面反映出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严重不足,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存在于我国农村的金融结构失衡,金融二元性这些深刻的问题。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迅速发展正是体现了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非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农村个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不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较低。相比于城市,农村的金融资本比较贫乏,金融服务效率低、成本高、风险也高。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研究,我国银监会做了很大的努力,其于2007年6月28日对外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这个分布图详尽的记载了全国2千多个县(市)、3万多个乡镇的基本经济金融数据,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城市的网点数相比,我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有1.26个;我国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资源难,从数据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在我国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甚至还有3302个乡(镇)没有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我国的乡镇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是农村信用社和储蓄银行,这使得乡镇的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力,据数据统计,在我国有8231个乡镇只设有一家银行网点,这更加证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的严重性。

(二)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

邮政储蓄在农村得到了发展的很大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撤离,邮政储蓄逐步扩大并与信用社的规模不相上下。这一点可以从数据统计中显示出来,“新增的存款,信用社约占三分之二,邮政储蓄约占三分之一。”然则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的单一金融机制并没有彻底改动,其存款,悉数存入中国人民银行来得到利息,吸取了很多的乡村金融资本,其三分之二的储蓄来自县级以下地域。这种状况直接招致乡村邮政存款余额从“1997的1701.6亿元,增加到了2008的2万多亿元,排在了第4位。”另外,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处于过高状态,计算利息的方法也不合理,同时邮政储蓄的资金价位与同行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有利于吸取资金。

三、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新思路

(一)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1、赋予经营金融业务的合法地位

我们首先要肯定一点,农村合作金融对于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在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不可撼动。但是在我国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农村合作金融不可估量的地位使其发挥其相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具体法律规范的制定来引导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行方向,使其取得与正规金融组织平等的地位和机会,与正规金融组织一样接受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换句话说,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农民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律都应予以保护,发予经营金融业务的许可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其得以发展壮大。

2、坚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农民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主体,因此应该由农民自己推选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再由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理事会和监理会共同决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重大事项。这样就确保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当然,外部力量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有积极地作用,但这种外部力量应当不干扰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和运行。

(二)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1、行业协会的建立

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可谓是历史悠久,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业自律传统。显而易见,行业自律对一个组织是必备的条件,所以在司法范畴内树立行业自律,可增强服务质量和提高执业品德。大量案例表明,“行业自律是金融监管的主要辅助力量。民间金融的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交流与自律、降低信息失真招致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协调金融监管与金融激励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所以,强调行业协会对民间金融机构施行自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健全

法律是合法化的民营金融机构的保证。而针对现今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仍然存在,矛盾冲突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当前的《贷款通则》、《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内容都有一定冲突,但是针对这种情况,央行和银监局并未进行调节调查并明确相关的制度。因此,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开放民间金融时,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将优良的民间信贷机构吸纳为市场主体,不符合规定的则排除在外,使得市场主体的质量得以维护。对于市场退出机制也需要完善健全,破产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市场原则,以这样才能使得中小金融机构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民间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基本的金融风险。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制订《民营金融机构基本法》、《民营金融机构破产法》、《民营金融机构业务规范》等法律法规,使合法化的民间金融机构走上法制化轨道,从而保证其正常运行。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保险体系

1、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组织机构

当前农业保险的现状是,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同时政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是,前期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缺乏操作经验,结合这些中国国情,以“政府支持、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实施起来阻力小、成本少,无论从近期还是远期来看,都容易收到比较好的=的效果。另外,为了充分建立农业保险组织机构,节省业务拓展成本,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些贴近“三农”的金融机构可保险业务,比如在这些金融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部门,对的农业保险业务实行单独核算、分账管理。

2、对农业保险采取政策扶持

政府建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补偿金,把政府主导与商业经营结合起来。在扶持措施上,财政方面可以对农户提供保费补贴,也可以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经营管理费用进行补贴;税收方面在免征种植业保险营业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免征税费范围。

(四)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和监管机制

1、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夯实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

针对现在我国农村金融法律体制不完善的现状,我们重点要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尽快出台一个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例如《农村金融法》或者《合作金融法》。第二,对于《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使金融法规能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杀手锏”作用,从而维护好整个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第三,对于“依法行政”的思想要大力推广,对于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要自觉克服,地方政府要做到司法公正,保证政府信用,杜绝不良的干预,为建设金融生态创造良好的环境。

2、建设征信体系,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经济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是讲信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农村金融系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诚信建设:第一,借助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的力量,对于社会信用的正向要充分的激励,逆向要严厉的惩戒。第二,对于信用的评价必不可少,比如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进行奖励措施,这些都可以使全社会形成重信用、讲诚信的风气。第三,信用担保机构可以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顺畅流通,因此大力发展并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全文即从经济金融角度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就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法律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但是本论文中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就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类系统尤其是组织系统中各支农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怎样协调、公平竞争,发展壮大等,并没有进一步的地研讨和讨论,像怎样保证乡村支农机构的良性竞争、合理的运转协调机制也没有重点探究;另外在财务支农上,因为缺少对应的专业常识和研讨,对支农创新缺乏理论论述。这为我往后的进修和进一步学习指出了路径,我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地研讨和探究,设计出金融、财政一起支撑的支农机构良性竞争、和谐发展的愈加完美的乡村金融机制,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68-73,89-92

[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13-14,26-27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8-65,140-161

乡村金融论文篇6

关键词:建设银行;农村金融;乡镇网点;经营策略

国家对于“三农”问题中金融问题的关注,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出,都预示着我国农村金融将进入另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虽然面临很好的机遇期,但是整个银行业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成熟的发展模式,大多数银行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思维模式还停滞不前,认为进行乡镇金融网点的设立只会增加成本和风险,而无法实现高收益。这就说明,我们对于建行农村金融问题和建行在乡镇网点的经营策略问题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修正以往的思维,同时丰富我们在乡镇网点经营策略上的知识。

一、建设银行乡镇网点经营策略总结

(一)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来看,首先建设银行在战略层面上非常重视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对于农村金融重要机遇期的认识也是比较充分的,这些体现在《中国建设银行2011-2015发展规划》中,这种整体的战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发展乡镇网点和农村金融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其次,在宏观战略指导下经过初步探索,建行形成了“采用整体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三农’、合理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的操作步骤,使得建行在发展农村金融、增设乡镇网点及其经营过程中有了核心的指导原则,这也初步形成了对其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发展的简单评判标准;最后,建行大力进行网点布局的调整与改革,注重效率和社会责任的兼顾,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建行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二)微观操作层面

从宏观战略、指导原则再到操作路径,这些都反过来印证着建行在具体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布局方面具体实施的情况。

1.网点转型,为发展乡镇网点提供技术支持。建行的网点转型也是其发展“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战略中的重要的一项。建行的网点转型的主要目的是将网点传统的功能性导向转变成营销导向,为客户提供更加标准化和高效的服务,从而提升网点的销售能力,同时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在这个过程中,建行主要对重复布局的网点进行精简及人员精简;同时推进综合柜员制的发展,使柜台服务更加丰富,提供集约化的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措施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节省了运营成本,为建行发展农村金融和扩大乡镇网点范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镇网点的经营模式。对于建行而言,发展农村金融和扩大乡镇网点是一个较新的命题。当前,很多银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建行的策略完全符合其战略要求中的指导原则。面对这样的新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整体规划和重点推进,并且结合乡镇不同的特点对网点在用途导向上进行修正。例如,建行苏州分行根据苏州乡镇经济中“一镇一品”和地方互助商会的特点,为小型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带有互助特色的一揽子金融整体解决方案,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像苏州分行这样的例子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但是推广的意思并不是大规模地去复制这样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已有先进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和整合,真正做到网点高效,且能迎合当地主要的金融需求。

3.信息技术的使用,降低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乡镇的网络普及率也不断提高,而且国家提出了“宽带中国”的重要战略,可以预见,未来广大的乡镇地区和偏远地区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会非常大,这也就意味着在广大的乡镇地区会有更多网络用户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者。通过开发简单、易使用、高效的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以及相应的高效的支付手段,将会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建行持续加大在农村及城郊地区自助银行等投放力度,有效推进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截至2012年年底,建行乡镇网点安装ATM/CRS等自助设备共计1.62万台,投放POS机7.53万台,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累计发放各类农民工银行卡277.38万张,完成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技术系统改造,农民工银行卡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实惠。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建行服务的覆盖面,降低了发展成熟网点的费用,同时降低了在探索发展模式过程中的风险。

二、建设银行乡镇网点经营策略的评价

(一)发展战略体现了较强的风险意识

“采用整体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三农’、合理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这样的指导原则体现了建设银行在面对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其中,对于“合理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的强调表明了建行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对农村金融的意识依然不够,其主要的关注点依然是城市,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建行的风险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总体而言这样的战略是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

(二)微观路径可行

从前文我们对于建行在微观层面所展示的实际操作路径可以看出,调整网点模式进一步为提高乡镇网点的经营效率提供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也可以为发展农村金融提供很好的帮助;因地制宜,使得乡镇网点能够以更加贴近顾客需求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服务,这样也增强了建行对于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农村金融的收入回报;电子银行等信息手段的引入,大大节约了顾客和银行自身在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扩大了银行服务的覆盖度,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政策色彩浓厚

从其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建行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的很大一部分动因来自于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其自身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愿去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和扩大乡镇网点。这从一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年末,建行在县域及乡镇服务“三农”的营业网点3884个,其中,2012年在乡镇新设营业网点78个。先不说这些所谓的“县域及乡镇”概念是否清晰,但从2012年仅新增78个网点的数据来看,很难说建行对于农村金融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更多的时候,发展农村金融和扩大真正的乡镇网点都只是简单地配合国家政策而已。这个问题在国有银行中普遍存在。

(四)市场机遇不够成熟

农村经济的活跃度在不断提升,但是和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无论是经济总量和经济需求都是相对较小的。这样的市场现状使得大多数大中型商业银行把关注点投向城市经济体,大力扩张城市网点,甚至不惜重复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到来,可以设想到,银行对于这些城镇的争夺将会更加剧烈,但是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能够进行城镇化的地区大多数是城市中心经济体的附属区域,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地方发展网点或多或少会是重复设置,而对于真正意义上需要金融服务的乡镇依然无法提供适当的服务。这个问题是当前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盲区。

三、关于建行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的建议

目前农村金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结构布局极不均衡;乡镇电子设备的配置明显不足;金融服务手段及结算方式单一,金融新产品严重缺失;农村企业融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这样的现状,本文对建行应该如何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及网点体制模式创新

面对农村金融这样的新事物,一定要鼓励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网点所在区域经济的特点来设置一些特色金融服务,从而使网点有持续经营的动力;同时也要积极研究乡镇网点经营中的通用模式,做到可以进行简单的复制。

大力进行乡镇网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乡镇网点的体制模式可以采用灵活的原则,如采用合作社的模式、优良乡镇企业合作的模式等。这些不但提高了乡镇个体对于金融事务的参与度,同时也为它们增加收益、分散风险提供了路径;借鉴发达国家或同行的先进经验,如借鉴合作社模式,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它自身的优势。

(二)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农村经济总量虽小,但是对于金融资源的需求量却不一定小,这就意味着农村金融也面临风险。这个过程中除了银行自身的营运风险还有来自于农村金融产品的风险。传统商业银行对于城市金融及企业级金融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很多,但是对于农村金融这样的新事物并不掌握太多的风险管理经验。所以在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于风险管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使农村金融的风险能够得到合理的处置。

(三)建设新型绩效评价体系

发展农村金融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国家战略的支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银行在改善农村金融现状中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这就同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应该如何去评价这些乡镇网点的绩效呢?对于新型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索也是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的,这种体系应该在关注网点经营效率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网点的社会价值。

四、结论

通过对建行在乡镇网点经营策略的总结和评价可以看出,大型商业银行是缺乏内在动力去主动开发乡镇网点和发展农村金融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往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市场发展的客观现实。总体而言,建行对于发展农村金融和乡镇网点的战略是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而且在微观操作层面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梦芳.浅论建设银行机构网点的调整与改革[J].武汉金融,1997(10).

[2]姜山.有关建设银行金融创新的分析和探讨[J].金融天地,2012(23).

乡村金融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河北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07

[中图分类号]F832;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下,河北省是作为“京津冀”整体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因子来研究,或者作为“环渤海经济区”中的一个成员来研究。河北省提出的“三年大变样”政策促进了新城镇体系规划的落实,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全省城镇化进程中成为突出问题。从“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来,城市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与金融产业这一调节收入分配的工具之间的关系就被广泛关注。

1 文献综述

受京津冀规划的历史演变影响,河北省11个地级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级市的经济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在城乡居民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河北经济年鉴2012-2013》《2013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深入认识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可清晰地看到河北省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以及金融方面的原因,为省域内部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例证和方法,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进一步丰富和扩充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相关理论。

近年来,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们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通过各种指标、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由此也得出多种论证结果。这些论证结果也是阐明河北省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部分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而言,陈宗胜[1]认为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收入分配差别较小,故而居民收入处于从低收入阶段向中下收入阶段转化的过渡期,当经济较快发展,居民收入也相应地转为中下收入水平。丁任重 等[2]指出经济体制、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影响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邓子基[3]认为从分配体制和经济政策来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公平。王小鲁[4]认为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大量非正常收入。董建文[5]提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由于分配秩序混乱、收入机会不平等。

金融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始于Joseph Schupeter[6],他认为良好的银行体系通过甄别创新产品和并投资创新工艺的项目,可以促进了科技创新;Lveine和King[7]通过研究1960―1989年间80个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指出金融发展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主要体现为金融体系在项目甄别、分散风险、动员储蓄、对管理人员施加外部约束、便利交易等方面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总之,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2 变量与模型的建立

在实证过程中,变量数据取自《河北统计年鉴》(1986-2013)、《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6-2013)、《河北金融统计资料汇编》(2001-2012)。

实证中采用E-views 3.1计量软件分别对各原始变量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在已有研究中,很多对于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都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因变量,金融发展程度作为自变量。前者为SC,后者又分为金融发展规模(FIR)和金融发展效率(FE)两种来作为衡量变量。由此建立如下模型。

二元线性模型:SCt=aFIRt+bFEt+ Ut

在以上变量界定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量为SC,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金融发展规模变量为FIR,又指戈氏金融相关率指标,是金融资产总量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于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存在明显的银行导向型的金融结构,所以用银行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说明;金融发展效率变量为FE,是银行贷款与存款的比值来反映金融资源转化的效率。

3 实证分析

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通常依靠处理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基于一个平稳模型而使用一个非平稳序列数据建模,就会产生“伪回归”现象,这主要因为原时间序列包含的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被忽略,样本资源被浪费。为克服该缺,近年来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平稳数据处理方法出现,即协整理论,它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尽管就单个时间序列而言是非平稳的,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从而说明这些经济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克服了平稳性假定的限制。

对于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模型设定,也可以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效率(FE)和金融发展规模(FIR)的关系进行检验,如图2所示,发现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性。考虑到几乎所有表示绝对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即可以确定是否进行协整分析。

图2 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效率(FE)和金融发展规模(FIR)的

线性相关性

3.1 单位根检验

首先要确定每个序列的单整阶数,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分析;即使用DF检验和ADF检验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运用ADF检验模型,利用E-views 3.1计量软件分别对各原始变量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根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变量SC、FIR、FE的原始序列都存在单位根,属于非平稳性变量。且经济变量SC、FIR、FE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存在单位根。

3.2 协整检验

许多非平稳经济变量的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即它们是一阶或高阶单整变量),就表明各经济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内在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协整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变量单整阶数相等的情况下,各变量间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经验证上述单整检验中变量SC、FIR、FE的差分变量都是一阶单整,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先采用OLS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回归估计,通过AEG检验方法对协整回归的残差进行检验。若协整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序列,则各经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运用软件E-views 3.1对经济变量SC与FIR、FE检验协整关系,得出结果如下:

SCt=1.692 4 FIRt+0.344 8 FEt;其中:t统计量(19.555 4) (2.759 8)

将协整回归残差Ut表示为:

Ut=SCt-1.692 4 FIRt-0.344 8 FEt

最后对协整回归残差Ut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如表2所示。

ADF检验协整回归残差的结果说明协整回残差U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变量,故变量SC、FIR、FE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回归结果证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方程可表达如下:

SCt=1.692 4 FIRt+0.344 8 FEt;其中:t统计量(19.555 4) (2.759 8)

此式表明河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SC)与金融发展规模(FIR)、金融发展效率(FE)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效率提高都会一定程度上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表明:经济变量SC、FIR、FE间的长期内在均衡关系,但该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为此,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规模(FIR)、金融发展效率(FE)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SC)的格兰杰原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不构成金融发展指标的格兰杰原因。

4 结 语

协整检验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河北省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协整关系上看,金融发展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就会拉大1.69个单位;而金融发展效率每增加一单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就会拉大0.34个单位;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更容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金融结构中,银行主导型仍是主要特点,其他类型金融资产总量较低。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来说,城市化倾向则是主要特点,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传统农业生产部门金融资源缺乏、生产萎缩、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河北省农村居民占绝大部分,农村的稳定发展是全省经济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河北省经济、金融发展和社会发展要首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且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因此,首先要加快推进河北金融发展。通过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繁荣信贷市场、保险市场等其他金融结构导向,实现金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利用市场理论,走市场化道路,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保证农村金融资源优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改变农村反哺城市的现状,以农村的金融发展为目标,科学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均等的金融服务机会,解决农村的融资难题。最后,在政策方面要鼓励城市区域金融资源到农村区域的金融配置,并通过一定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完善农业保障支持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京津冀地区均衡发展,必须提升河北省整体竞争力,缩小各地区经济差距,使各地区协调发展。因此,清晰地了解河北省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提出合理的金融发展改革路径的政策建议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极具现实意义。这不仅对缩小河北省区内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有所助益,而且可以借助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了解,对京津冀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政策制订和战略部署。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8-27.

[2]丁任重,郭洪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1):19-24.

[3]邓子基,韩瑜.公共财政与民生[J].当代财经,2008(8):39-47.

[4]王小鲁.我国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4):17-20.

[5]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1(6):13-16.

乡村金融论文篇8

[论文摘要]当前,在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乡村旅游能否长远地抓住当前的发展契机,本项目组认为乡村旅游应该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乡村旅游本身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一、乡土性与现代性;二、物质性与精神性;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最近,国家旅游局对外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33.19万人次,同比下降4.42%;过夜旅游人数392.44万人次,同比下降10.8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27.6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9%。作为弹性消费品,旅游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密切,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旅游消费较为旺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旅游市场正进入寒冬时期。但是,整个旅游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根据《经济日报》2009年2月1日的报道,乡村旅游正成为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许多乡村旅游点、温泉度假地、滑雪度假村等预订爆满。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

乡村旅游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发展契机并非偶然。黄洁根据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的情结理论,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贴近自然、贴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下来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慢下来了,人的心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怀疑、犹豫之后会变得从容、淡定。在这种时候人们开始有时间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过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乡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农家情调都在吸引着城市居民疲惫的身心。

尽管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返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乡村旅游能否抓住机遇,我们尚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点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地大多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在金融危机下,政府方面应加强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经营者方面应不断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目前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乡土性与现代性

毫无疑问,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二、物质性与精神性

目前,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市相继推出了旅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乡村旅游点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还特地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消费券一般和现金套用,在给游客以实惠的同时,也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现在正在蓬勃开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如果乡村旅游点仅仅以物美价廉的农贸市场样态存在,那么是不会长远的。乡村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文化表现出来。精神资源永远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传奇色彩。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等狭义的文化范畴,也包括手工艺品、方言、饮食、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都可被视为文化范畴。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

处理好乡村旅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关键环节。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资源可以挖掘:一、节事活动;二、饮食文化。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饮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古代菜谱;2、文人诗词;3、地道祖传。

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本项目组认为应强调乡村旅游的休闲审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水平上。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本项目组认为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契机。

首先,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点卫生环境的整治,同时注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对乡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为当前政府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统筹管理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

其次,乡村旅游点本身应抓住契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接,本项目组认为目前应充分利用农民工资源。金融危机下,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民工阶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者,对农村非常了解,对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如果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不仅对推动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化、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村金融论文篇9

关键词:金融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VAR模型 状态空间模型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是,发展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必将影响我国今后的发展进程,尤其给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等都包括在其中。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计算,1978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为2.57,1980年为2.5,1985年为1.86,从1990年开始,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阶段:1990年到2001年这一比值始终低于3,其中最高的年份为1994年的2.86;从2002年到2011年这一比值始终高于3,其中最高的年份为2007年和2009年的3.33,2011年这一比值为3.13,与前几年相比略有下降。而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1月的数据显示,2012年的城乡收入比为3.1,国际上这一比值最高为2左右,我国已经长期超过国际的标准。大体上而言,从改革开放至今,其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不过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两个“倒U”型的分布。2004年,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最高的,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就近几年不同区域的数据而言,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的数据来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都是9个,而且每年都基本一致,7个都是位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一个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位列其中。初步的判断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明显。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差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具体到广东的情况,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全国第一,也是经济发达省份,但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如江浙沪等)相比,广东的城乡收入比都高于这些省份。广东城乡收入比已由2010年的3.03∶1,缩小到2011年的 2.87∶1,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到3以内的目标,但仍然较高。广东有着极其典型的国情特征,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而粤东、粤西和粤北三个地区经济欠发达,二元经济结构在广东非常明显。广东的发展一直基于出口导向型为主,与乡镇企业为先导的“苏南模式”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浙江模式”不同,金融发展在广东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以广东为例来探讨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着十分典型而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党中央和政府已经密切关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并将其写进了若干重要文件之中。2012年党的十报告当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未来几年,城乡居民将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方面,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改革做出整体部署,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缩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必将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大多是基于消除由制度原因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或城乡不平等,而不是完全拉平。实际上,造成差距主要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原因造成的。金融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金融发展出发来找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视角,会为其他相关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相应的证据和支持。

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的关系。国际上的理论研究主要遵循两条线索,其一是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主要有Galor和Zeira(1993),Banerjee and Newman (1993)等;其二是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从Kutznets提出“倒U型”关系后的发展,如Greenwood 和Jovanovic (1990)等。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实证文献相对较多。Jalil和Feridun(2011)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发现金融发展对减轻收入不平等有积极作用,这支持了理论的线性关系,但并没有发现其“倒U型”的关系。Liang(2006)认为,金融发展减少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 但并没有证据支持非线性假说。Shahbaz和Islam(2011)利用巴基斯坦1971-2005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带来收入分配的更公平,而金融不稳定则不可以。Bittencourt(2006)对巴西1985-1999的数据进行实证来研究金融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提出建立一个更广泛的金融市场,促进对穷人的信贷。Kappel(2010)分析了78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1960-2006年的跨国数据,发现金融发展在减少不平等方面的重要性。国外的文献主要是从跨国的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

就国内的研究而言,主要是从实证方面来分析的,少有纯理论和模型的文献。而且实证的结果尚未达成一致,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观点: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型关系(乔海曙等,2009);金融发展可以扩大收入差距(叶志强等,2011);金融发展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张立军等,2006);两者间的不确定性(陆铭等,2004;尹希果,2007;吴锦等,2012)。另外,有一部分国内的文献从区域的角度来定量研究两者的关系,如针对甘肃省的研究(郭志仪等,2012),中部六省的研究(吴锦等,2012)。国内的研究很少涉及省级,而以广东这样的发达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的更少,实际上,广东在我国发达省份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偏大,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阐释这一现象有着重要意义,而本文正是基于此来展开的。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gap)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反映金融发展规模(fd)和金融发展效率(fe)作为金融发展的指标,连同现代部门的比例(tir)一起作为解释变量。

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变量的选取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文献中都是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为可比性和连续性起见,本文也遵循这样的处理。

金融发展规模。传统的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由麦金农(1973)所提出的使用广义货币与GDP的比值表示,随后学者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信贷的作用巨大,将该指标进行修改,以银行信贷替代广义货币。本文参照这一做法,并结合国内学者的指标选取,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拟采用国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和除以GDP这一比值来表示。

金融发展效率。西方学者最早以非国有经济获得银行贷款的比率来衡量,但鉴于国有经济长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我国有学者认为以储蓄与贷款的比重来衡量较为合理,在此本文采用存贷款比来衡量。

现代部门的比例。本指标以第三产业占比来表示产业结构的变化。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代表了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本文所使用的广东省1978-2011年的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国研网。

(二)模型构建

本文所使用的模型主要是向量自回归模型,该模型是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其优点在于不受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以数据为导向,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以内生变量对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进行回归,用于分析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冲击以及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一般可以设定为,Yt=A0+A1Yt-1+A2Yt-2+ …+ApYt-p+εt,其中Yt 是内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A表示需要估计的系数矩阵,ε为随机扰动项。在此,由于本文所选取的四个变量,因此k=4 。

(三)实证分析

先来看四个比值之间的直观关系,可参见图1,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趋势。表1是有关四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单位根检验。首先,对对数化的各变量做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避免伪回归现象,如表2所示。

2.协整检验。本文对四个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量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四个变量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四个变量的具体关系如下,括号为标准误。

从该等式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现代部门比例,金融发展规模的影响较小。金融发展的两个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现代部门的比例具有负相关的关系。金融发展效率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将增加0.5%左右;金融发展规模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将增加0.18%左右;而现代部门比例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将减少0.25%左右。

3.VAR模型及其检验。本文采用构建VAR模型来考察城乡收入差距与其他影响因素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如表4所示。总体上看,模型的可调拟合系数为0.964,拟合优度高。而且,各个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总和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的影响,而且均是滞后一期为负的,滞后二期为正的,说明总体的趋势是进一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

LNGAP = 1.089*LNGAP(-1) - 0.5039*LNGAP(-2) - 0.0328*LNFE(-1) + 0.112*LNFE(-2) - 0.024*LNFD(-1) + 0.073*LNFD(-2) - 0.209*LNTIR(-1) + 0.328*LNTIR(-2) + 0.468

AR根的图如图2所示。通过AR根的图可以发现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也就是都在单位圆内,说明该VAR模型是稳定的。

格兰杰因果检验,如表5所示。格兰杰因果检验用来表明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被解释变量在多大程度上由解释变量来解释。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金融发展效率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是金融发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现代部门的比例是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而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是现代部门比例的Granger原因。

4.脉冲相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脉冲响应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给定一个外部冲击的情形下,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发生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给当期金融发展效率一个正的冲击,在第2期达到负向的最高点,从第2期到第6期呈现倒U型变化,第4期达到正向的极大值,而从第6期后,呈现正方向反应,说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效率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当给本期金融发展规模一个正的冲击,在第2期达到负向的最高点,从第2期到第8期达到正向最大值,之后呈现负向反应,也说明长期看,金融发展规模也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现代部门的比例,则在第3期达到负向最高点,从第3期到第7期达到正向最大值,之后呈现负向反应,也说明了其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正向关系。这三个变量基本均说明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性。

方差分解的图形可以说明(见图4),从第5期开始,三个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的贡献率以较快速度增加,在第9期达到较稳定的水平。最大的是金融发展规模,约为40%;其次是现代部门比例,约为10%;最小的是金融发展效率,约为5%。这说明,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分析

选择状态空间模型来做分析主要因为我国是转型经济体,经济环境会处于较大的变化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也会如此,自变量系数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另外,上述分析已经说明四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可观测变量和系统内部状态间的关系,这样便可以通过估计不同的状态向量达到分析的目的。所设定的状态空间方程为:

Lngapt=c(1)+sv1×lnfdt+sv2×lnfet+sv3×lntirt+ut,t=1,2,…,T

时变的参数表示为一阶Markov过程,设定状态方程为:svi=svi(-1)。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在对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估计后,需要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向量存在非平稳,那么回归结果并不可靠,会造成估计错误。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残差向量是平稳的,估计结果有效。

实证结果表明,从图5最左侧的sv1可以得出,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的正向影响,始终都大于0,即金融发展规模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与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广东省这方面与全国是一致的。这一影响在1978-1981年较大,此后到1985年降低到最低点,此后又有所增加并保持平稳直到2011年。从图5中间的sv2可以得出,金融发展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时变弹性系数在1991年前后为负,之后为正,在1995年达到最大,但整体上保持递增态势。而从sv3可以看出,现代部门比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时变弹性系数为负,在1995年达到最小,此后保持较为稳定的负值,说明现代部门比例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相关结论

从1978年到2011年间,金融发展规模增加了广东省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效率也扩大了广东省的城乡收入差距,而现代部门比例对广东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的作用。从Granger因果关系的分析来看,三个解释变量中,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其他两个因素均只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另外,从脉冲响应的分析来看,给三个变量施加正向的冲击,都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较长的持续性,且基本都是从第3期开始呈现扩大差距的效应。在三个变量的贡献率上看,金融发展规模是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而金融发展效率解释力的贡献率还不及现代部门比例对其的贡献率大。

另外,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现代部门比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时变弹性系数分别为正的、先负后正、负的对应关系。在这三个时弹性系数中,存在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为1985年和1995年。在1985年,三个时变系数分别达到各自的最小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在1995年,金融发展效率和现代部门比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时变弹性系数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

结合广东省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发展现实状况来看,可以对结论做出解释。从历史背景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银行业机构一直存在巨大的贷差,必须依靠外部资金输入来弥补。1984年,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量居全国第一。1988年末,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以占全国9.8%的份额首次超过各项贷款余额的占比,并跃居全国第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增加,部分资金开始回流到农村,这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加上1994年全国的金融改革对广东的影响,这些都直接导致了1995年的峰值。此后的年份均保持前期的稳定趋势。具体而言如下:

首先,广东的金融发展规模增加了广东城乡收入差距,且该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珠三角作为前沿阵地,无论是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是其他资源的配置都显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各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非常严重,包括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入城镇地区,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因为资金短缺导致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落后,使得农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农村地区根本享受不到平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其次,广东的金融发展效率也增加了广东城乡收入差距,不过影响不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广东省的大型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比例大小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大。而且,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并不发达,并不能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最后,现代部门比例缩小广东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所选取的现代部门比例是用第三产业占比的产业结构变量,这表明,第三产业占比越高,城乡收入差距会缩小。可能的原因在于广东较为发达的服务业带动了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比带动城市收入水平的比例要高。

(二)对策建议

构建包容性金融生态,提高金融包容性。金融包容性意味着金融多元化发展,所以不同的所有制、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都可以在法治框架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在《广东省“十二五”金融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有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另外,也要提高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等。包容性金融生态的建设也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广东省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完全摒弃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它们同样需要发展,而且也是吸收普通农村劳动者的重要渠道,可以提高农村收入。

更加关注金融发展的效率以及合理把握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前提条件。现代的金融发展理论取得不少新的重大进展。金融发展需要处于最优的平衡水平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在于金融的质,而不仅在于金融的规模。首先,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水平,适当将资源引导或倾斜到农村地区,并提高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农村资金过快外流,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改制,许多农村的网点撤销和合并,农村金融发展非但没有成为农村地区资金的聚集地,反而成为“抽水机”。所以,在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同时,政府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为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开设网点提供便利。其次,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农村贷款的本地投放比例,且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加以执行。另外,按照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加快金融强省的建设思路,发展民生金融,合理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但如果不加以监管和引导,由于高利贷等成本因素,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叶志强等.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2)

2.蒲茜,余敬文.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1979-2008)―政府理念诱发政策变迁的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3(1)

3.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4.张宏彦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

乡村金融论文篇10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从安康市5个县级村建设的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并搜集相关经济建设项目数据以及设计内容。

(二)研究方法。

采用稳定性检验的方式,对5个县级村的金融系统进行稳定性测评,同时还应将搜集到的经济建设发展数据进行科学评估,探讨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找到农村经济增长真正的影响点和动力源。在调整数据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将数据引入设定的空间模型内,用静态参数描述金融体系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增长关系。并通过控制变量法递推经济增长的理想形式与最为有效的金融体系结构。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据统计,5个县级村的金融体系构建较为完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能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每个县级金融体系平均能够支撑乡镇农业企业45.34%的资本供应,且能够体现该县农业企业经济发展特征。与此同时,在金融体系的支撑下,城乡二元经济已逐渐走向融合,且在固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乡镇企业可以凭借金融市场调整自身的资本运用结构,扩大其产品的经销市场。金融体系在为县级村提供经济建设资本的同时,为促进农村贷款业务的发展,由政府立项、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已建立完成。由此可见,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作用是相互的,稳定的货币金融政策投入使用之后,农村各经济组织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利率指标与农村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趋势,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投资活动中,要想得到良性的发展环境,必须从宏观经济体制上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二、基于金融体系改善农村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乡镇企业对实体经济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虚拟金融投资产业的发展意愿并不热烈。所以要想通过金融体系改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从宏观经济调控入手,深入研究传统产业利益、投资意愿与储蓄需求之间的关系。市场类型不同,政策与经济体制的特殊性都会严重抑制金融体系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一)推行货币金融政策。

现代农村经济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地位越来越高,所以乡镇企业要想扩大经营规模必须依赖于金融市场,增进金融与经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货币和股票交互发展,创造新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应摒弃传统以短期经济利益为发展目标的经营理念,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创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农村贷款项目,政府还应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开展联合生产活动,以实现大力推行货币金融政策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