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2:34:10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校企联合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院校为寻求新的发展,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中外7种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开办不同的培训班,如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服务。安徽省泾县高级职业中学,从1996年起,与泾县太园、云岭等乡镇实行联合办学,派专业课教师下到各行政村任科技副村长,实施“111工程”,做到一个教师扶持10个农户,带动100个农户共同致富。学校根据乡镇经济规划,提出“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总体要求,学校给每位挂职教师分任务。教师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学校立足本地办学,服务经济建设,知名度大了,口碑好了,为学校招生、就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校县联合

校县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院校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县里对人才的需求,职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贵州省道真职业高中与县交通局、人民武装部、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局、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面向在职于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先后培训学员一万余名,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保证。新疆昌吉畜牧学院就是由大型畜牧龙头企业的董事长任理事长、州畜牧局长任院长、学校参股的新体制实体。昌吉畜牧学院的建立是办学体制的一次创新,它构建了一个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教、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它第一次把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了起来,让政府、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十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愿望,使“订单教育”变成了现实。企业在联合办学中有了发言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企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学生而言,通过订单办学这种全新模式,一脚跨进校门,就等于另一只脚跨进了企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如今,学院先后与昌吉市、福海县等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为“科教兴县”、“人才兴县”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校会联合

校会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服务。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由农职学校牵头组建成的农村各类专业协会遍布各乡镇。例如,宁安兰岗职成学校的西瓜协会、讷河职成学校的马铃薯协会,已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当地农民也因此脱贫致富。

五、校站、所联合

农村职成学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横联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等为农服务站点,上挂专业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科技项目的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使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这种范式有效地解决了科研院所的实验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使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孵化科研项目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为农服务的位置。黑龙江省采用校站、所联合模式,2003年开展推广种植业科研成果120项,畜牧业科研成果105项。

六、校校联合

职校与其他学校间的联合办学。有职校一职校间的联合,有职校一大专院校间的联合,也有职校一普教一大专院校的联合等多种形式。可以是本省本市学校的联合,也可以是跨省市学校的联合。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借鉴他校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办学,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职院与县(市)所属普通初中、高中、职业高中联办,按照分层次教育理念,把那些适合锻造成职业技术人才的学生选,第一年放在县、乡(镇)办中学,作为学院的预备班,教授文化基础课,第二、三年整体转入学院,学习专业技术课。通过这种方式,走一条技能性人才成才之路,使广大农村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进入企业,进入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层次转移,也为农村教育改革闯出一条全新之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昌吉市第三中学、乌苏市红星镇中学等数十个县市普通中学开展了联合办学,在校生达500多人。河北省易县职教中心与天津市涉外工业学校、天津市轻工业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天津市的两所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完备,办学水平较高,但生源不足;易县职教中心地处太行深山,经济欠发达,由于毕业生就业难,影响了学校办学。三校联合后,不但使分别地处城市、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了办学困境,三资企业有了可靠的技术工人来源,同时搭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桥梁,开通了城市就业的直通车。城乡职业教育的结合,激活了城市职业学校,也激活了农村职业学校,是值得提倡的一举多得的好经验。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2

凉山州拥有以州府西昌市为中心、以安宁河谷为中轴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地区重要的农业强州,南亚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立体分布,具有冬暖夏凉、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432.1小时;积温高,年平均无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004.3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优质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近年来,凉山州将苦荞麦、石榴、青花椒、烤烟、花卉等作为特色产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发展,其中甘洛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山地海拔高于1700米)以及气候、土壤条件,大规模种植黑苦荞,将市场开发价值极大的黑苦荞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带动了整个凉山州苦荞麦种植的发展,荣获了“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的殊荣;州府西昌市以花卉为特色进行大力宣传与发展,以花卉产业为增长极,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四大鲜切花的主要产地,并于2000年在由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举办的全国花木之乡评选活动中,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通过多个增长极的带动与乘数效应,凉山州逐步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高效经济增长模式发展。要改变凉山州农业落后现状,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现有资源,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技术教育对促进农村经济的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其特定教育内容,使他们能很快提高其生产技能和操作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业劳动者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供人才基础,可充分地开发当地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由于这些民族地区的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影响了当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影响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当地农民具有不断增收的能力,就需要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地区相比,凉山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民族地区的农业要实现由高投入、低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由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型农业的转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需要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他们可将最先进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加快民族地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

凉山州具有高海拔、低纬度的地形,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该地拥有非常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其历史原因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地区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农业专业人才,当地人又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立足当地实际,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专门人才缺乏的难题,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特色农业资源。

(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凉山州拥有人口400多万,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样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三、凉山州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在凉山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凉山州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办学效益低下,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的实现。

(一)办学效益低下

凉山州共有1市16县,其中9个县市有职业学校,西昌市就有13所。地域分布极为分散。在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很多学校的专业都是重复设置,如计算机及应用、旅游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等这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些职业学校中也很少涉及农业方面的专业。其次,据2008年的统计,凉山州共有公办职业技术学校21所,这些学校主要培养中等专业人才。我州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0381人,其中凉山卫校1578人、铁路技校1417人、德昌职中1253人,共占职业教育总人数的42%。而林业学校只有52人、喜德职中只有51人、州工业技校40人,共占职业教育总人数的14%。除学生人数较多的三所学校产出较高外,其他学校的发展难以为继。

(二)师资水平较低

师资队伍水平低是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凉山州职业学校中,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指导教师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另外,一些老教师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更新缓慢,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农业类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更为艰苦,教师待遇不高,难以留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因此其师资情况更为糟糕。

(三)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脱节

虽然凉山州的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在2008年就达到21所,但涉及农业方面的学校较少,设置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就更少。这些学校主要设置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等专业,他们在设置专业时更多地是考虑能让学生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没能考虑如何培养人才去充分利用和开发凉山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在设置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的学校里,更多地是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学用脱节,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不能用于实践,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四、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当前,很多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领导、群众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要让领导、群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学生家长形成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让他们认识到,农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是人才。首先,政府应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将此列入农村经济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全盘规划,长期实施。其次,民众也应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只把普通高等教育作为跳出“龙门”的途径,还应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劳动者技能、科技水平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同样是人们获得生产、生活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增加投入,优化布局

经费的短缺是制约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因素。解决经费短缺的这一难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努力。首先,政府要规范拨款机制。在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保证所有类型和层次的教育都获得优先的发展,但是,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什么教育需要优先发展,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需首先解决的问题。但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在凉山州这种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的力度,在经费投入上适当向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企业行为的动机来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应对外部的竞争压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专门人才,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应增加企业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再次,增加个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要吸引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就要完善激励个人投资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个人投资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凉山州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这种地区不应过分强调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数量,而应重视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应集中办好几所基础好的职业学校,对专业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这几所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人口数量不多,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师资条件开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县,可以和附近的县合作,集中财力、人力办好一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支持当地的普通高等院校通过内部专业调整或是与外部合作举办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当地需要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专业。

(三)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提高凉山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现有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不仅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同时要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组织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任教。同时,也可聘请各行业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四)因地制宜,设置专业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一方面专业的设置要主动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其专业进行适时地调整。另一方面,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针对当地的资源优势,设置当地特色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五)拓宽就业渠道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3

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以这一矛盾为战略切入点,其中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关键,进而对整个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富农”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作用体现在能够为劳动者增加财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职业教育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本因素,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决定贫富的关键。②职业教育可促进劳动者收益率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收益率成正比,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个人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

2.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

①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专业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可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定。③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更有利于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此外,这些流动的劳动力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技能,也将更易、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新工作岗位,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愈加轻松迅速。④缓解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矛盾。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必然发展成农业劳动力生活上贫困拮据,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社会的不满日益增加。劳动力是否在城市中实现自然转化或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已经是国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各方面能力,是解决该问题根本途径。

3.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

育民,教育农民转变旧的思想和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就业理念、拥有现代劳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①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思想进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有重塑的功能。②有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的年龄,另一方面还能在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③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稳定、技术成果推广慢、创新意识淡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很多当地“本土”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1.确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根本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认清以农业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是我国需要长期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以强烈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服务作用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加快城镇化建设、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教育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经费作为重点优先保障,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教育经费落实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③立法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除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④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依托高职学院,每个县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中心,统一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

办学定位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无论是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还是办学宗旨定位,都应该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一方面,升学率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职教育成为了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学习了各个学科体系的知识,对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宗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健全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务 新农村 建设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国家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大规模投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然而,从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文化程度)情况来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此外,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没有真正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也导致了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需要更多更高层次人才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教育层次较高的一种教育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水平较高,但又必须是懂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具备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有必要的奉献精神和开放意识,能自觉主观地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创业致富;不仅对农村很了解,有一定的农村、农业的出生背景,而且对“三农”问题很关注并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类人才培养和教育主要由高职教育来实施。我们都知道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培养的是理论研究人才,这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而且所学知识很难在农村发挥作用,学生也不会首先选择服务农村和基层,农村没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天空,即使被分配到农村也不一定留得住。新农村建设最紧缺的是立志为农服务,愿意扎根农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侧重技能而轻理论,主要培养的是熟练工人,这类人才理论基础知识有限,故而也很难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知识,他们能将理论知识有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这类人才即能从事生产实践,又能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人才的双重性。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需要以上这些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效改善了高职教育的招生状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将子女的就业定位只限于从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农业的生产、种植、养殖等。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到高校深造学习,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对于不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农村子女来说,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国家各项政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子女的入学欲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父辈的大学梦想,成为许多学子的学习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在这些大的背景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可拉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近几年,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扩大对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需求量明显减少,城市富余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对于高职生来说,要想在工业化城市里站稳脚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是最佳选择,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大批高职生毅然选择服务基层、服务农村,这一良好的就业观念有效的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为真正实现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四、新农村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方向

从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生源性质来看,绝大部分的高职生都来自农村,为了改变目前落后的经济生产状况,需要对高职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实用技术,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作为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为宗旨,在专业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主动调整,科学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重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要对专业进行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五、国家政策的支持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法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国务院2005年10月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需要职业教育积极参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高职院校改革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这些法律规定都为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总体工程逐步向前推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高职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高职院校只有不断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何明松.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和地位[J].陕西教育・理论,2006,(09).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启示

作者简介:刘颖(1975-),女,山东平度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纵观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加速农村体制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主参照,以2005-2014为时间周期,以“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130篇相关文献资料与论文。从发文数量上来看,平均每年大约有10篇左右,2014年相关文章数量有明显增加,达到20篇。也客观反应出目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疏理、归纳与总结,从不同维度对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与评述,希望借他山之石,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一、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成功经验

(一)健全立法制度,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瞩目成绩,得益于这些国家立法和政策的有利保障。本人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综合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相关文献,将美、法、英、澳、日等国出台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汇总为表1所示。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农村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早,从1862年颁布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法》起,美国政府先后修订并颁布了多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法案。法案依照美国农村职业教育不同发展时期,针对农民职业能力教育与培训、农业补贴、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办学主体、财政投入等方面以法律的行式,给予了农村职业教育全方位的指导与诠释。同时也为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美国成为全世界农业发展中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其成功之处是用占全美人口比重仅2.4%(2010年统计数据)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并供养了全美3亿人口所消费的优质、廉价食物。法国自1848年由国会批准建立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起,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革。如1919年,颁布的《阿斯蒂埃法案》,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法》,1989年颁布新的《教育方针法》。其中《教育方针法》规定:接受10年义务教育的所有适龄青年,需经过两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培训后,至少要取得“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学习证书”后方可成为农民。两年的培训要求2/3的时间在农场进行实践培训,1/3时间在农业培训中心进行理论学习。这一规定与法国的近邻英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英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并依托互联网络,将农民、高校、农业科研咨询部门、农业培训机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有序的教育培训体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在1975年就制定了《技术与继续教育法》,后于1990年又颁布实施了《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法令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包括农牧场所主或农业企业主)应将工资预算的1.5%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上,以法律的方式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与技术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亚洲两个近邻日本和韩国,其完备的立法也为两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很值得借鉴。日本早在1949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法律规定: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对农村青少年、妇女以及成人开展并实施相应的教育与培训。随后又出台了《青年振兴法》、《农业通则》等,主要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资金来源与投入、办学主体、培训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法律的规范与要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全世界国家积极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但其政府在政策立法上也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培训条件总纲》,农牧场主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农业师傅”的资格证书后,方可获得农牧场(企业)经营权。

(二)充足财政投入和资金来源,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除了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之外,则与其充足的财政投入和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密不可分。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近邻,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是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综合来看,发达国家农村教育经费来源与投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国家或政府的直接性财政投入,如美国,政府在颁布的各项法律或法案的相应条款中,都直接规定或明确了国家财政投资的比例与数额,涉及配套的各项事业经费和专项使用经费;二是政府部门要求企业或私人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如法国,政府规定:各个企业在承担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要承担至少两项经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按上一年职工工资0.5%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具体来看看美、韩两个典型国家教育投入的基本状况。

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将农业作为研究与开发长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资料显示:自1958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于农村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以8%的增长率逐年增加。作为美国财政投入的主渠道,政府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高达600亿美元。大约83%的经费来自于州和联邦财政预算拨款,11%来自区和县,3%来自于企业和个人,其余则来自于社区。除此之外,美国农业法案批准农牧场主发展计划(BFRDP)规定:2009-2012年,政府每年提供75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民生产技能和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著名的“新村运动”,真正将韩国的农村教育推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无论从政策立法与宏观管理层面,还是财政预算与投资层面上,均引起了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从1971-1978年财政预算中用于农村开发项目的经费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合计增长了82倍。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又加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的投入,投入资金119亿韩元,人均农民培训经费为300万(约合人民币2.6万元)。同时,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实施农村建设与振兴计划,每年投入3000多亿韩元,采用与高校进行产教结合的模式,共同培育农民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除此之外,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之大,也是支撑本国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最有效的资金保障。

(三)多元化办学主体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达国家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个共性特点则是: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高,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各国除了注重发挥政府核心作用和职能外,往往会调动并联合非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与管理。例如,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联邦政府与地方教育局共同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和协调。同时,政府还批准国内2万多个私人农业技能培训企业和机构可以直接参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日本也是以国家办学为主,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既有正规农村职业学校主办,也有企业和社团举办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还有以农村青年为对象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方便农民就近入学。因此这些机构从布局上来看,均设立在农村周边与附近,学校整体规模小、分布广、效率高。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不仅仅拘泥于政府为主,而是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共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农村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州政府、社区学院和大量的企业或私人投资承办。除此之外,还有教会参与开办农村职业学校,与政府联合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例如,美国目前现有农民俱乐部5万多个,均面向本地区或社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村青年学习并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等。澳大利亚和法国也是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以政府办学为主,实行社会、学校和家庭协作的办学方式,鼓励大农场主和企业集团等开办农村职业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热情高,效果显著。

(四)多层次、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秘笈

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备,无论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面向成人的农业职业培训,均建立多层次、比较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笔者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结合法、澳、日、韩几个典型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分别用简图来阐述和说明其各自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概况。

法国农村教育分为中、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中等农村职业教育由农业职业高中和农业技术高中组成。农业职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毕业后可获得农业职业能力证书或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技术高中接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作2年,毕业获得农业技术员证书。两类学校均开设针对继续升入高等农业技术学校所需要的高中会考文凭课程,主要是为有意愿的优秀学生开通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通道。高等农业教育则为高中后教育,包括两年制高等技术教育,以及4-5年的农业院校的本科教育和6-8年的研究生教育。还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灵活多样的长、短期农业技术培训课程。

澳大利亚也是一个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备的国家(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中等与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同时澳大利亚也通过农业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农业推广教育等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澳大利亚的中等农村职业教育以3年制职业和技术高中为主,学生毕业后可转入技术专科学院、高等教育学院或TAFE学院继续学习。同时,也有机会进入农业大学或大学中的农科学院继续深造。除此之外,澳大利亚也十分注重涉农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毕业后可从事高层次农业顾问和教学科研工作。因此,澳大利亚农村远程教育的灵活性、农村成人教育的广泛性、农业推广教育的针对性使本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合理。

图1 法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图2 澳大利亚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日本农村职业教育包括文部科学省与农林水产省两大部分(如图3所示)。文部科学省即教育系统,其农村教育体系由初、中、高三层次农村职业教育构成。中等农村职业教育包括普通高中的农科与农业高中,其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合格劳动力,以及有意愿继续升入高等学校学习农业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高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综合大学农学院和农业大学,同时还有短期大学农业系、高等农业专门学校以及专修学校,这些院校均为渴望继续深造的农业人才提供接受高等农村职业教育的机会。而农林水产省(农业)系统则通过农业改良中心、农协等组织形式积极带动并推进日本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图3所示是文部科学省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韩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如图4所示):一是正规教育系统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包括中、高等农村职业教育;二是韩国农林部门系统、农民协会承办的农村职业教育。教育系统中的中等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职业高中,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农业专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韩国农林部门系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4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业农民教育。农协会也通过农协大学、研究院等方式完善韩国农村职业教育。

图3 日本文部科学省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图4 韩国农林部门、农协职业教育体系简图

二、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例如:“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为农村的稳定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地政策保障。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推动,更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持。相应的政策和立法要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的特点。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比较薄弱、保障力度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处于劣势,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也成为了教师群体中的绝对弱势群体。国家虽然曾多次想通过颁布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例如颁布《关于加强农村、林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民中专农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1993年)和《关于加快发展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1年)等。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依然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发展速度之慢、社会认可度低等现象仍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依赖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化政策条款与细则,制定符合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适合农民群体特点的人性化的,有较强针对性与权威性的政策与法律为基础。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师资评聘和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应有政策的绝对倾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办学体制等方面应用法律条文的行式加以明确。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作法,尽快建立完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办法,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和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了宏观的指导,但尚无建立一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应法律与法令。面临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单独制定并颁布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法》则非常有必要。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发展之路,让立法真正成为保障农村职业教育顺利有序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健康发展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增加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以快速、有效发展的主要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上,采用正规的学校教育与成人培训相结合,将长短期课程设置和远程教学覆盖每一个村落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面对不同受教育者,采用弹性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经常田头地间动手操作,教室学校动脑学习。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较单一,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割。加之,每年面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新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都给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群体的文化基础较差,有些是无教育背景的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如何能够建立有效的办学模式,让它们随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达到“学以致用,急学急用”,真正达到能够解决他们就业问题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低,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高,传统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的办学模式,适合不同受教育者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结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利用城乡教育资源互补,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同时,鼓励各地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捐资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调动社会各界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打破现有农村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方式,打破入学年龄和学制限制,构建一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模式,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直被边缘化发展,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财政投入均无法与其他教育相比,这也是多年来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与瓶颈。从政策层面上来看,财政投入不足说明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业教育的经费高达600亿美元,同时还不包括各州和企业与个人投入到该领域的补贴费用。稳定而充足的财政投入是推动美国农村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其农村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投入比例失衡。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5-2013年,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达1.23亿元,年均增长25%。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也大幅增长。这充分说明国家在近十年里对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但在加大对于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过程中,投资的去向基本偏重于城市职业教育,真正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的费用则微乎其微。导致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差,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设备陈旧落后,校舍状况破烂,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均无法与城市职业学校相比。试想这样的教学条件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继续成为了被边缘化的新的群体。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公共财政体制,把政府的财力优先并真正投入到急需的农村职业教育上来。除此之外,学校自身要积极扩大教育投资来源和渠道,鼓励社会和个人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上。以政策或法律形式规范和完善经费投入体制与实施,严格按照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规定,化简财政投入的审批手续。建立一套由中央、省级财政、县级财政职责分明,合理高效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农村职业学校体系、职业与技能培训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整个系统庞杂不一,效能较低,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普职衔接与融合,农村职业教育的学制与课程设置,农民工职业培训形式和面向农村地区的各类学历教育、国家与地方及县域以下管理职能重叠、分工不明确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极度短缺,因此,整合和合理利用城市与县域间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则当下面临的、不容忽视实际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观政策背景下,必须打破原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羁绊,重新定位适合我国农村未来发展规划的新目标。必须及时调整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统筹规划、统一领导。要进一步扩大县域以下农村办学的自,要逐步建立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三化”――“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要特别加强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构建农业普通教育、农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相辅相成,科研、推广、开发互为补充、紧密相联,层次丰富、灵活多样、协调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安平,张挚.“都市圈”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8):34-37.

[2]范安平,张释元.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93-95.

[3]陈俊珂.发达国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J].职教论坛,2003(23):60-63.

[4]朱建文.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及其引发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5(1):41-44.

[5]卢君.发达国家农村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8):1558-1559.

[6]刘源,金彦平.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5):64-67.

[7]王亚秋,刘占良.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J].北京成人教育,2000(3):36-37.

[8]王亚秋,刘占良.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及特点[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3):74-78.

[9]范安平,王勤.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启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4):71-74.

[10]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J].才知,2009(7):148-149.

[11]陈锦梅,吕剑红,梁艳萍.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23-24.

[12]丁彦.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分析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73-174.

[13]黎敏.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7):128-130.

[14]赫栋峰,梁珊.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及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99-101.

[15]安东平,张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440-9443.

[16]李璨.关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十年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3(14):280-281.

[17]杨洁,杨颖.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比较分析[J].现代商业,2010(23):271-272.

[18]谢龙建.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分析及借鉴[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0-23.

[19]侍建F.韩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9(S1):276-278.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开发;培训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5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有近9亿农民居住在农村,要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要关注“三农”发展,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1]城镇化发展是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重点在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齐头并进,在实际发展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稳固农业发展基础,为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的劳动力基础。因此,全面有效地对农村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养,构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1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素质培养,关注农村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具体而言就是对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员进行职业方向的培育,包括对农民的农村专业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在内的教育培训。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将农民培育成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质、懂得现代农业生存技术、具备农业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针对农村的发展政策,并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实施开展的各项政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储备,接受适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改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帮助农民其他各项素质的形成。首先,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认识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其次,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教会农民正确地判断农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把握市场的运作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与销售渠道,确保农民农业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最后,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后,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开展农业生产参与到市场经营活动当中,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基础。[2]

2当前农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21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扩大和深入,农村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对农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目标定位整体偏低,忽略了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给农民带来的有利影响,将目标定位在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上,简单地把新型农民培育当作农村劳动力培训,对职业农民的认识观念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教育培训中,缺乏对农民“农业生产”本质培训,而是重视农民对农产品深度加工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在这种定位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影响农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22教育培训的结构和资源不足

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也在向城市D移,相应地农业生产资金和产业也在向城镇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结构被压缩,教育培训优势无法集中。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严重匮乏,表现有两点: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都是由普通中学直接改制次年改成的,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3]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弊端,师资构成文化课教师多,专业教师少;理论教学多,实践培训少,相比城市环境,农村教学环境、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相对落后,无法吸引专业高质量的人才,也很难实施高水平、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教学。

23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人员集中性较差,很难保障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性,再加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剧了农村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难度。一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教育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农民本身存在着自觉性差、自我提升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没有强制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很难将职业培训长期有序地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在没有稳定教育资金来源下,教育培训规模缩小,力度减弱,职业培训效率低下,已有的培育层次落后,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

3基于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策略31转变观念,从身份农民转变成职业农业

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时,消除社会对农民的偏见是创设职业农民培育氛围的首要条件。要发挥职业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认识到农民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打破传统观念中对农民的认识局限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同时,农民也要正确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农民并非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职业分类,积极地融入到培育过程中,通过培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现代化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尽一份力。

32财政支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任何一项造福于社会的发展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也不例外。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情况的影响,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高,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该计划的财政支持。首先,政府应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成本地职业教育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支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的可行性;其次,对积极参与到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农民提供相对应的农业岗位,增强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及时地反馈到职业教育当中;最后,合理利用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确保资金的正确利用,落实资金利用工作,避免出现资金滥用和资金浪费,也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和质量。

33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培育工作的督查

确保农村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有效的督查和管理,为农村职教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建立健全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政策法规,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序进行,完善已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将培育工作进行细化,既要重视对农民文化知识、农业生产方面的理论培训,也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对正在实施的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督查,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思想教育,对培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嘉奖,保证培育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4体系保障,构建适合农业发展的培育体系

我国农村在地域环境、气候风貌的影响下,南北差异、季节差异较大,在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育中,需要紧贴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当地发展实况安排合理的教育培训课程,并逐步地完善教育培训课程,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5]利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优势,结合现代化农村发展要求,注重对职业农民专业化、现代化、素质化的培育。另外,优化培育师资队伍,保证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和效率,建立稳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教育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技术人才进入农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当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35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产生了固定的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如今,在农业转型的同时,农民这一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民已经向职业化过渡,需要转型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因而农民需要不断地培训学习,那么,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比如:政府、学校、企业、民间机构等。

同时,新型农民这一职业的发展也需要分工合作,形成集约化的生产,就需要新型农民掌握相关的技能,如:发展生产经营型、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并对不同技能层次的农民需要采用不同程度的教育,研究农业的基地可以形成农业学校,或者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中心,让农业学校走进农田,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让新型的职业农民能在发展过程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在新型社会形成产业链生产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分工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种植效率。

4结论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农业发展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加强对农村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现“农科教结合”,改变过去农村发展中单一的文化教育或者单一的农业技术培训,立足于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实际需要的不同,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开展素质和技能全方位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能有效提升农民素质水平,实现我国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2]杨道衡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开发与培训开发――以湖南衡阳为例[J].品牌,2015(6):59

[3]杨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J].职教通讯,2014(16):62-65

[4]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8-62

[5]张学军试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C合研究),2010(9):5-9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26 ― 03

十报告清晰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且从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的角度提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水平,提高就业稳定性”。所以,探究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的效率,对促进我们国家经济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拥有积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相关研究展开梳理,总体上是从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问题与建议四个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一、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因素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马树超(2003)认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对于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投入存在一定差别,公用经费不充分并且区域差别显著;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内投入上升趋缓并且大大落后于国内预算内教育拨款上升比例,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体预算内教育拨款中占据比重降低〔1〕。

(二)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

王宇波(2006)指出,政府公开招标的市场运行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不符合当前体制改革以及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的拨款模式,进而提升财政资源运用的效益〔2〕。雷世平(2005)等指出,当前中国整体上已步入“以工业推动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时期,大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拥有重要价值,而如果仅仅依托县乡财政会寸步难行,因此需要我国深入加强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转移性支付的力度〔3〕。

(三)政府管理体制与能力

龙兴海(2007)指出,县、乡政府的管理方式仍然为行政控制类型的,并非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的生活提供各种高效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导致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大为降低,进而对于服务供给效率造成负面作用〔4〕。张开云(2009)认为,因为缺少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内部会出现效率损失。尤其是政府的垄断性促使政府内部缺少提升供给效率的动力,且农村供给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以及不具备较强的效率意识〔5〕。

(四)地区间财政水平

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2009)认为在经济繁荣、市场发达、地方财政充裕亦或是乡镇集体企业多、效益良好的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财政具备供应较多的公共产品的条件。反之,财政不足以承担对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从而深入拉开农村每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潜力的差距〔6〕。

(五)个人自身需求

汤生玲、曹哗(2006)指出,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得不到普遍认可、且投入成本大、收益低,尤其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学费方面的巨大差异,促进愈多的人拒绝职业教育,因此极大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进步〔7〕。庄西真(2005)认为学习者难以经由职业教育改变自身在社会架构以及社会阶层里的位置,农村学生持有职业教育文凭资格,尽管能够在不同的地区流动,然而其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影响了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选择〔8〕。

二、 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方法研究

评价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方法大部分为定量的数据模型,模型分析方法有

以下几种:

周作杰,赵喜仓(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评价农民的职业效率。依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并联系农村职业学校的真实状况,筑建了以师资力量指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支持力度、科学研究水平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与建立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来对以上四个评价体系进行分析〔9〕。

王凤羽,温涛(2014)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生产率指数法测量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并将TFP(全要素生产率)当作计量模型对辽宁省进行研究。根据该省各个区域的代表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有关信息,选取二个典型产出性指标:毕业生就业比例和毕业生人数与三个典型投入性指标:教职工人数、财政经费、和教育用房面积来进行分析评价〔10〕。

景琴玲,贾金荣(2012)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基础,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于2003-2007年中国大陆三十个省份的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展开归纳和分析。根据相关数据选取投入指标主要是基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选取了专任教师人数、行政教辅工作人员数、师生比、生均教育经费、固定资产和在校学生作为投入指标;选择毕业生人数当作产出指标进行评价〔11〕。

三、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研究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顾微微(2011)认为职业教育培养成本为相同等级普通教育的2.6倍,且重点用在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技能训练里。并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经费投入自二零零一年开始不断降低,对其的投入长期以来均难以和普通高中相比,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在资金上无法获得保证,因此对于其自身的质量造成极大负面作用〔12〕。

(二)农村职业教育财政供给不均衡

雷世平、姜群英(2015)认为基于宏观角度而言,经济繁荣区域和萧条区域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实施许多优惠政策,使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亦由此受益。基于微观角度而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直接造成了农村重点职业学校和非重点职业学校差异显著,重点院校获得的资源也大于非重点职业院校〔13〕。

(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王欢(2012)认为在农村职业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平衡,人力资源与基础建设投入比重不科学是造成此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我国在“十一五”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展开规划,让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基建设施获得极大改进,然而师资条件等关键要素改善较为缓慢。虽然此阶段我国亦针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展开规划,然而因为人力资源投资相较物力资源投资而言不会迅速产生成效,所以还需要深入扩大投入力度〔14〕。

四、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加大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投入的力度

贺民(2011)认为财政投入不充分已经变成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一定要创建将公共财政当作主要路径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多种路径提高对其的经费投入。应该健全以及规范将政府投入作为主体、多元化方式筹集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其办学经费不断上升〔15〕。

(二)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和职业教育形式

戴国强(2007)认为职业教育架构应该多元化发展,达到多路径、多层次办学,推动多种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应该加速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脚步,加强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 为全方位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不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应该重视结构的优化以及质量效益的提升;不但应该运用市场机制提升办学效益,而且要最大程度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公共财政作用发挥出来〔16〕。

(三)强化对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投入的监督

汤善芳(2011)认为加强监督机制的实施,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机制以及政策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监督机制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系统里就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规范、扶持、激励制度等其他制度的执行力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监督机制还能够起到反馈作用,为深入调节以及规范其他制度提供信息〔17〕。

王凤羽、杨小容(2012)认为强化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投入的监督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可以建立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的监督标准,强化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财政经费使用和分配的全过程的审计,通过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是其下设的拨款委员会,对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经费预算的标准、项目等进行监督和审查。借鉴上市企业独立董事机制,建立独立财政拨款监督员机制〔18〕。

(四)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雷世平(2007)指出应该依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创建省级财政统一筹划,市、县、乡财政依据自身责任一起承担的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机制。省级政府亦应当增加自身担当农村职业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职责。此外,市、县、乡政府应该从真正意义上贯彻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一般地区应该贯彻实施农村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度用于农村职业培训的政策〔19〕。

五、结语

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新农村创建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国内学界对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研究也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问题、对策领域上不断深入。但是纵观上述研究,国内研究开始覆盖农村职教的各个方面,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研究给出了很多建议,但是整体来看,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全面性不够。国内目前的研究往往只着眼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效率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或单一的某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对于公共财政供给效率的其他方面,缺乏一个全而彻底的认知,无法给现实操作带来有利的参考。

第二,研究的可操作性较弱。在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中,还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测评体系,因而导致实证研究的模型、变量选择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存在需要考量的空间,同时受到现实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因而不可能获得大量而翔实的数据。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用更全面的视角认知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并且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下农村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供给效率问题的成因,才能更好的从理论层面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马树超,邱国华.2000-200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6-10.

〔2〕王宇波.北京市职业教育投资体制研究〔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6.

〔3〕 雷世平,姜群英.完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政策的设想〔J〕.职教论坛,2005,(04):35-37.

〔4〕 龙兴海.农村公共服务观察:效率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7,(10).

〔5〕 张开云.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构建〔J〕.东岳论从,2009,(06).

〔6〕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以财政政策加强农村公共产品〔J〕.财政研究,2009(07):42-45.

〔7〕汤生玲,曹哗.农村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8〕庄西真. 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 职教通讯,2005,(02).

〔9〕周作杰,赵喜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民职业教育效率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07).

〔10〕王凤羽,温涛.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07).

〔11〕景琴玲,贾金荣.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04).

〔12〕顾微微.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3).

〔13〕雷世平,姜群英.试论公共财政视域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J〕.职教论坛,2015,(01).

〔14〕王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主要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

〔15〕贺民.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中政府的管理职能〔J〕.当代教育论坛,2011,(02).

〔16〕戴国强.论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26).

〔17〕汤善芳.制度供给与制度设计: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02).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经验;安徽无为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只有农民富裕,国家才能走向富强。如何引导农民走出贫困,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使我国认识到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职业培训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指导青年农民掌握必要的技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1]。农村职业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职业学校的普及使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而且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无为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无为县农广校建校29年来,始终坚持“3个面向,4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广播、电话、互联网资源,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村职业教育稳固发展。WWW.133229.cOM“六五”、“七五”期间,主要承担乡镇机关干部、农业系统未具备高中、中专学历干部职工的学历教育任务;“八五”、“九五”期间,主要完成农村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中专学历教育任务;“十五”以来,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转岗教育任务,并组织和参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多年来共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干部4 000多人,大学专科1 500多人,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达2万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 800多人,一村一名农技员培训500人,合作社社员200人。实践证明,其中一大批学员已经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振兴地方经济的栋梁之才,为发展无为县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2.1明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今后10年是我国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农业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农广校自身优势,坚持以培养农业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主[2],兼顾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农村多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农村所需其他人才的培养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着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作贡献。

2.2抓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多种经营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市场竞争中懂行情、会经营、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在民营企业中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能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围绕这类重点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民营、企业职工和农副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并根据骨干人才的数量和知识技能结构,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培训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认真制定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农民文化教育基地的沟通与联系[3],努力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经营和管理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农村、科学、教育相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成为促进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优势,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加快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力求做到引进一批项目、培养一批骨干、致富一批农民、繁荣一方经济。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要特别重视实验实习和生产基地建设,并通过强化生产基地的专业建设带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农村职业学校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功能,也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对学员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建设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凭借学校的优势,围绕农民道德教育、农村卫生、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法制建设等,组织师生参与社区、行政村文化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科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质量第一”的原则,实现职业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岗位技能与文化素质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力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型、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现代管理水平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自主创新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要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队伍,重点培养、培训一批经纪人和信息、营销、科技、生产等产业方向的骨干。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增强待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能力。

2.3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十五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央、省委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近几年发出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文件,也都对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作出了重大部署。

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仍在农村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各级财政对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存在重工轻农、重产轻教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据调查,农民普遍欢迎培训,渴求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受训地点是在本乡本村,读的是“田间学校”,期盼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接受“面对面”的授课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4-5]。尤其是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需求量很大。

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同时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要加强技能和就业指导法律法规等培训,加快他们的转移率和适应能力,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面向实际,时刻了解农村的迫切需要,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使他们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致富骨干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形势

农村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意识,善于预测农村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保持学员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的紧密联系,以便随着实际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招收农业大户、农业企业人员到农广校学习,受教育的劳动者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带头、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招收乡村干部到农广校学习,通过对已是乡村干部的优秀人员进行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业务知识,提高其农业技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乡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是加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壮大村级经济的需要。这些基层干部可以更好地成为党和政府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各项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的直接组织者和带头人。

对农村多余劳动力进行“阳光工程”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其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途径[6-7]。

无为县农广校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所获成效明显,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更是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拥有教育、科技、人才、设备和信息等资源优势,其在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成功的经验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示范和技术支撑作用[8]。同时,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只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学校的师资队伍、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 朱亚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3):80-82.

[2] 吴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粗浅认识[j].中国农村教育,2010(3):34-35.

[3] 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82-83.

[4] 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7(5):151-152.

[5] 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6] 胡建利.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j].文艺生活,2009(5):90,94.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9

一、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当前湖南重大的发展战略目标。湖南作为一个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省份,既是教育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3 万多所,在校生达 1200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 73% ; 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668 所,在校学生57 万多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1400 多个,年均培训人数约 45 万人。在农村,全省各县市基本形成了以县( 市) 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各乡镇成校为骨干,以村校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网络体系,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在湖南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

当前,湖南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不断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湖南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 一) 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和规模不断萎缩

湖南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主要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 专) 学、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等组成。湖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峰期是在20 世纪90年代初中期。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数量不断下降,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减少。相反,城市( 城区) 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招生规模均有一定的增长。

( 二)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

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它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其它普通类型的学校相比需要的经费较多。根据联合围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 153%。由于认识观念问题,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很少,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教室破旧、设备老化,严重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经费供给的紧张,也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改善,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 三)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准,形式单一

近年来,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不景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由面向农村向适应市场办学和满足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向市场热门的计算机及应用、模具制作、金融、会计、文秘、商务英语等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转移。这是农村职业学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自主办学的现实选择。但相当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缺乏调查研究和市场预测,不考虑面对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特别是农业人才的发展需要,盲目地跟着市场走。新设专业既不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也不针对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方案未制定、就业岗位未明确、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实训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随意开设,致使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门类繁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发生。同时,目前的农村职业学校大都采用统一的学年制,固定时间入学、固定时间毕业。这种僵化的单一学制,严重脱离农村和农民求学的实际需要。

( 四) 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学校分布零乱的现象,专业重复建设、学校小而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就湖南省来说,虽然几经调整,但学生只有一两百人、教师力量薄弱的农村职业学校在较落后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小、办学质量和效益差,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的地方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既不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际,又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区域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城乡和区域内部之间的不均衡,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五) 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饱受歧视,在人们眼中,普通教育为“正规教育”,能为社会培养“精英”,而职业教育,被称为“匠人教育”是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的“次等教育”。目前农村经济还欠发达,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地位的差距和社会地位的悬殊,造成了城乡间现实生活中如就业、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诸多不平等,由于农村信息较闭塞,农民对信息的采纳敏锐性有限,对农村职教还存在着片面认识,农民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上大学,留城市,找份体面的工作才是他们所希望的。加上近几年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又在农村有所抬头,农村职业中学招生更加困难。

三、科学发展观下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 一) 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为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我们把职业教育重心放到城市。现在劳动力市场由就业难变为招工难,国家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下大力气抓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把握。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面向农村和农民,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农民传授职业技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的能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农业种植养殖培训,也不应局限于为了向城市输出劳动力,而是应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确定教育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应当是多内涵、多层次的,社会不应赋予农村职业教育单方面的功利目的,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民得到全面发展。

( 二) 因地制宜、分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分区制订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办学路子,避免相互攀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面向农村企业,与企业、农场联合办学,发展外向型职业技术教育; 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注意普及易于接受、层次较低的实用技术,促进经济繁荣,培养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户科学种田的明白人;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初级、初等而不是中等、高等教育上,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不论哪一类地区,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但无论如何,都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

( 三)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能力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其次,要想方设法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 合理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办学成本分摊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具有刚性的农业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

( 四) 建立普、职教一体化,逐步实行农村职业教育义务化

湖南广大农村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般在乡镇学校完成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课程,但没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学生如果要接受职业教育,必须在初中毕业后,到县级职教中心或大中城市职业学校继续学习。学生如果异地上学,学费和食宿费用是两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应把乡镇学校变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重办学主体,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行职业教育本地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为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状况,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平等对待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使每一个农民不再会因贫穷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其次,国家应当区分义务职业教育和非义务职业教育,在农村全面推行基本的义务职业教育,义务职业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财政支付的范围,使职业义务教育与基础义务教育平行发展。

( 五)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革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办学水平

1、革新培养模式。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大多

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成。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一直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需求。可采取“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等多种订单培养方式,既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人才,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许多典型经验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每况愈下、已经招不上多少学生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同时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路径,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努力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3、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毫无疑问,实践性课程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和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不仅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专业课也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至于诸多的技能训练课则更需要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为此,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时安排上使实践性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必须为实践性课程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今后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设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双赢发展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更加明显,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职业教育已被证明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加速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至少在实践层面是如此。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人才,还是培训新型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绝对优势。本文拟结合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探讨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双赢发展。

一、云南农村发展现状

就云南省农村发展现状而言,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人口为4514万人,农村人口3087.4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64岁,女16~64岁,下同)为2031.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5.8%,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据测算,2007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9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0万人。云南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中,20~39岁的人力资源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表明年轻劳动力仍然占人力资源的大部分。15~20岁的人力资源数量也远远超过50~64岁的数量,云南各州市的人力资源总体呈现年轻化,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能保持人力资源数量上升的趋势,属于潜力型人力资源结构。

在云南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8%,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85.7%,只有14.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绝大部分农民的创业冲动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微弱,存在隐性失业问题。据“五普”资料显示,云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9395人,仅占农村人力资源总量2135.9万人的0.18%左右。目前,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78%,比2000年下降5.49个百分点,但依然是云南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9%,比2000年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3%,比2000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云南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对缓慢,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

二、实现云南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

1.明确办学方向

当前,在办学方向上是“为农”还是“为城”是云南许多农村职业院校面临的困惑。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和办学方向,而客观事实是,农村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离农”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农村职教究竟该何去何从?

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两年之后,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进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二是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三是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这与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农村所面临的社会转型是一致的。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农村教育必须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服务、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服务、为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所以,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应是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为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服务、为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服务、为农民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这样来看,“离农”和“为农”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样非此即彼,完全对立,而是变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时农村教育功能开始变得多元化,“为农”和“离农”服务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为农”教育同时成为“为城”的教育,“为城”教育也同时成为“为农”的教育。依据服务对象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应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学生服务,把他们培养成各类型、各层次实用型人才;二是为农村青年包括成人流向城市就业服务;三是为留守在农村的人口能够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服务。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着眼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既要防止农村职业教育完全脱离于农村社会,又要防止把农村职业教育简单地看成是“务农”教育。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在方向上体现为过度的“离农”和单一的城市价值取向,没有着眼于服务城乡共同发展。明确了方向之后,各职业院校应以此为目标,结合各地、州农村具体发展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具体着眼于三方面的服务:第一,与劳动部门联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二,走向农民,走到田间地头,为提高留守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服务;第三,根据本县、镇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需的各类实用人才,就云南农村的发展实际而言,现阶段农村职教应以培养中等层次的实用人才为主。

2.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许多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上的问题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和师资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性已明显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专业设置上,全省职业教育,不论城乡,都存在着贪大求全、专业设置重复的问题,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在课程安排上,“重学轻术”,有的职校与普通中学区别不大,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够;在师资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高校毕业,仅熟悉基础理论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上述问题,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本校定位和发展思路,要敏锐地捕捉到本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需的人才需求,大胆地调整那些教学内容过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充分考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围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经济体系,建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两条腿走路,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与发达地区职校、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转移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可加强与本地龙头、优势企业的合作,为本地农村向小城镇转化培养各行各业的后备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善于发掘社会人才,减少直接从高校引进教师的数量。在某些涉农专业方面,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都是潜在的教师群。

在办学层次上,笔者认为,鉴于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仅为小学文化水平,全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3.54个百分点,126个农业县市中仍有73个国家扶持工作重点县等实际情况以及从云南农村产业结构特点、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性来看,目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应重点发展中等教育,少部分发达地区,如玉溪、曲靖,可以适当发展高职教育。

3.转变办学模式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国际社会达成了三点基本共识: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农民;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应该是非正规、短平快,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4]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留守农民的培训,都需要非学历的技能培训,非学龄农村中青年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撑2-3年的封闭式全日制在校学习。目前,云南农村职校都存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分割,注重学校而忽略职业培训的问题。在访谈中,绝大部分农民表示不知道本县有职业院校,他们与职业院校从未有过任何接触。新农村建设为注重实际效果的非学历培训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在云南农村的调研中,农民们普遍表示,只要学的东西有用,能为他们带来看得到的经济收益,他们愿意自己掏钱去学。当然,调研也显示,农民们只愿掏钱学技能,对于普通文化知识,或者说对于不能立刻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的知识,他们是不愿意掏钱的,至少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是这样,这也表明,职业教育在农民中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因此,农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转变办学模式,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民,展开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以及各类专项培训。

转变办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开放办学,办学机构“重心下移”,主动出击、主动适应,拓展自身的教育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农村职业院校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集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特别是把企业、协会、基金会的力量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事业中来,如委托联合、协作联合、挂靠联合、校企联合、城乡联合等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三农为校乡联合办学带来了时机。以云南昭通乐居乡与昭通农校的联合办学为例:为了把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当地农民,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09年5月,乐居乡政府与昭通农校联合办学。昭通市政府出资,乐居乡政府提供场地,组织学员,农校负责提供教材、教师,负责教学。全乡通过考试选拔学员,农校组考,凡具有初中毕业文凭的本乡农民均可参加考试,考试分普通文化知识和农业知识两门,最后按成绩挑选了127名农民作为第一批学员,分两个班。学习期限为三年,每学期为农闲时的2个月,每天5小时,前两年重在理论学习,第三年实践学习。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三年后合格发中专毕业证书。课程内容主要为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储存、营销、农业生产中需要用的数学常识等。学员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培训方和受训方都对这种联合表示满意。这一案例说明,职业院校办学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构建全日制与半日制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并重、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提升农村职教服务“三农”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