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推广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22:19:24

新技术推广论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1

1.1全面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在220kV系统国产化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等已经完成的示范工程的前提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周密部署其在500kV系统的示范工程,在此过程中以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有效减少电网设备造价和电力工程造价为目标。

1.2充分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扩大电力系统的输送容量,提高安全稳定水平;在变电站工程中,全面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科学推广大容量变压器等新型设备;在电力系统日常生产运行中,大力推广直升机巡线技术、雷电定位联网等新型技术,进而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水平。

1.3稳步推进电网第二次大扰动试验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深入研究其他电网的负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切实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1.4注重对科技项目的后评估为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应对先进的适用技术进行后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安排对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同塔多回、直升机巡线、大截面积导线、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静止无功补偿等新科技项目的后评估。

2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2.1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以促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心,在增加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加强导线耐温水平、降低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缩减塔基面积等方面,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在电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一部分已经投入运行且有一定运行经验的设备和技术,例如L型绝缘塔型。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满足环保要求,保持其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对于山区基础可以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对于林区,为降低对地貌现状的破坏程度,可以采用高跨设计。

2.2科学规划电网电网规划指导着电网建设与总体发展方向,它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我们应全面、深入做好电网规划这项工作,在满足安全供电的基础上,着重做好电网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及时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交流,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综合规划中,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电网建设工作,保证景观协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2.3着重谋划特高压落地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全面实施我国整体能源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项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特高压落地电网的建设,有助于缩减线路走廊回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备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负荷密集区的污染源。特高压落地电网在促进生态发展、营造电网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2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3

1相关理论阐述

1.1“互联网+”。“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新兴经济形态,让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4],充分优化和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促进实体经济的创新和生产力发展。1.2多元化推广战略。多元化推广,即运用多学科理论,将传统的单一推广转化为多种推广形式,不仅包括推广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而且包括推广模式、属性层次的多元化。推广的主体不仅限于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推广的客体不再只是传统上认为的农户,也可以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涉农组织;推广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是主动与被动、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法;推广的属性可以是启迪、教导、采纳、决策、参与和沟通等。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推广主体、形式单一。大多数情况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政府推广人员执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未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的推广方式较为常见,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方式鲜有人研究,传播的效果和范围有限。2.2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错位。我国每年都会研究出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然而,农业科技的论证程序相当繁琐,需要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申报,不仅严重影响了科技申报和推广的效率,而且使农业科技研发不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反而过分重视科技申报率,导致农业技术研究与生产需求错位,农业生产力提升缓慢甚至滞后。2.3创新力度不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农民需求的多样化也对农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中,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创新推广不协调。产前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尚且不能普遍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产中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成绩与失败的反馈速度和方式较为落后。2.4投入力度小。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重视度较低,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等非政府组织的资金很少流入农业推广工作,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数额有限,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大范围开展。2.5体制建设不完善。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建设尚未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仍然以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管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事分离,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推广工作缺乏沟通、配合和协商。许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清晰,推广机构在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之外,还负责行政执法、经营、中介服务等工作,造成各部门出现职能错位、越位、交叉等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现阶段,农业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2.6农民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大部分农民素质较低,思想保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其有限,即使拥有先进的符合农业生产的技术也难以推广,阻碍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3.1培育多元化农业推广主体。农业推广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多方面力量协同发展。政府可以为农业企业的推广和服务提供资金和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供销合作机制。同时,要指导农民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最终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共赢。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发展和推广的重要载体,要建立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3.2完善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国家、省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青岛市信息网络平台。首先建立市级区域平台,在市级平台之下建立重点县、乡的信息服务站,形成全市范围的多级信息系统网络。市级信息平台要统筹本市农业信息的,向农民传达国家和省级最新的政策和推广技术,重点县、乡的信息服务站则要对接市级的信息系统,准确、迅速地向广大农民提供可靠、有用的农业信息和农技服务。3.3采用“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是指把农民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建立培训基地和生产对口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3.4提高推广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推广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各地农业推广机构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定期组织一线农业推广人员的专项培训,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市场和农业产业的发展。3.5提高农业推广机制的运行效率。基于青岛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市级农业推广机构向县、乡级指派农业推广员的方式,建立多级农技站,展示和宣传农业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考评制度,鼓励竞争,能者上、弱者下。在实际推广工作中选贤用贤,给予能力强、贡献多的推广人员更多机会,把业务骨干置于真正需要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

作者:张英梅 兰 利 徐 薇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晓宏,白丽.关于山西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建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15):69-70.

[2]赫修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及其实施策略[J].理论探讨,2009(2):86-88.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技术;技术推广

新能源是我国在建设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为我国生产提供主要动力,根据目前形势来看,人口在不断增长,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也在研究新能源技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建筑中,使用新能源能提高施工质量,提升工程效率。

1 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

1.1 建筑节能的定义。对于建筑节能而言,就是将建筑物在建筑前期做好规划,准备好前期的工作,而在设计、新建、改造和施工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建筑节能的标准。在选择材料上,都要求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产品,以此能达到保温、隔热的要求。如果能够保证建筑物屋内的温度能够在恒定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取暖供热、空调、灯光等一些比较消耗能量的供暖设备,进一步减少建筑工程所消耗的能源,为日后建筑施工提供更多的能源。

1.2 建筑节能新技术用途。无论是在我国建筑事业中还是在国外建筑事业上,建筑节能成为全世界建筑事业中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建筑工程师还是建材商店老板,都对建筑节能进行研究和不断创新。因此,才会有更多的建筑设计理念油然而生,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节能的规划十分重视,对建筑节能的规划有很严格要求,把所有建筑节能理论都让每位建筑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保证建筑节能引起整个建筑单位的重视,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上还是从建筑的结构上,都要对整个建筑结构和建筑设施进行检查,对于是否节约能源还需要工作人员的鉴定,一定要让建筑节能技术起到保护作用。

1.3 主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建筑节能关键技术有很多种方法,首先就是围护结构的热传递原理,在节能体系中,这种方法能够使建筑低能消耗,使建筑所消耗的能源降到最低,还能控制取暖系统,实现智能控制温度,减少能量损失,对于冷热自动调节功能,可以实现自动预测室内温度,使屋内温度保持恒温状态。在新能源开发中,其中包括很多自然界可以利用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很多能源都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在建筑中,实现低能耗施工、建筑设计、环境控制全部都与节能所匹配,不仅能帮助建筑节约成本,还能为建筑质量得到提升,减少环境污染。

2 建筑节能实用技术

2.1 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就是将地下水或者地面水作为主体,主要通过往水里面加入一些高品质能源,为水提供能量,就能够实现相互转移的热泵空调系统。该技术是由水源热泵、地热能量交换、建筑物组成的供暖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调节温度,还能为能源上提供一些动力,在我国很多地方都使用地源热泵技术,无论是在高温地区还是寒冷地区,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能为人类持续提供能源,减少人类自行燃烧等,防止污染环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还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

2.2 辐射吊顶技术。辐射吊顶技术就是将水源通过空调的辐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在吊顶板上的水流经过处理后再次通过吊顶板的通道,通过吊顶板上的温度和处理过水流的温度进行二者互换,使水流中的温度与吊顶板上的温度综合起来,通过空调对水流的辐射作用,实现控制室内环境的作用。这种方法使用很广泛,对于人类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空调的辐射,还能够通过辐射水流方式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节能效果明显增强,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并且运行调节非常简单。

2.3 内遮阳节能技术。内遮阳技术就是通过建筑物遮挡阳光,当夏天温度升高到最高温度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技术遮挡阳光,降低室内温度,为人类节省使用空调或者电扇的能量。在冬季时,内遮阳保温幕就能有效阻止阳光中的红外线进入屋内,在夜晚,当室内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都下降到最低时,通过关闭遮阴幕,防止室内温度外泄,保持室温,减少热量流失,还能够降低加热能源的损失,为室内温度起到保护作用,使室内温度供热成本降低,无论是白天和黑夜都能够完全锁住热能,为人类提供能量。

3 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3.1 建筑节能新技术不完善。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中,作为新技术的发展都要具备很多要素,其中包括教育、供应、生产、行政、市场等多个环节,在开发新技术中,要让这些环节实现相互交换性作用,为了能够完成同一目标而建立的体系。决非是人们看到的单一研究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系统是一个非封闭的系统,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研究、推广、推广对象,目前我国在节能技术系统中对于很多因素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出现很多错误做法,在政策、教育上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重视度不够等现象,使整个建筑节能技术系统不完善,进而使整个建筑推广技术在市场上难以推广,很难取得人们认可。

3.2 建筑节能技术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在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在建筑事业技术市场中包括建筑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等一些推广组织。在新技术推广中,建筑节能技术人员培训时,技术人员所掌握技术的知识,起到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新技术推广,我国仍然存在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慢等各种缺点,对新技术的推广有很大障碍,与国外其他一些技术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4 建筑节能保护措施

4.1 组织措施。为了能够使建筑节能新技术更好的发展下去,我国政府应当组建起新的技术研究小组,充分对建筑节能进行研究,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一定要将重点放在技术研发上,并且还要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新技术推广,推广人员在平使应加强推广训练,技术工作人员要将重点放在日常学习中,对新技术要了如指掌,方便为人们讲解新技术带来的优势。

4.2 法律措施。与其他传统材料相比,新研制出的材料会比传统材料更加环保、耐用,使用起来也非常实用,为了创造出市场的公平竞争,为技术研发提供平等的市场平台,确保每个环节都要万无一失,当地政府也要对生产节能材料的企业使用合理的政策奖励,保证建筑节能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政府还要求各企业都要严格遵守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机构的性质、权利要明确规定,都必须遵守国家统一部署,对于推广服务质量和收费的标准要根据法律依据设定,树立起节能技术可信度的标准。

5 结语

通过文章叙述,我国在建筑事业上依然存在缺点,未来的建筑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挑战。因此,建筑节能新技术不仅只是推广还要凭借着我国先进的技术不断创新,增强企业对于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理念,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新技术的使用效率,逐渐完善我国在建筑节能新技术上的推广,让我国建筑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5

一、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

农技推广人员想要肩负起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的重任,实现将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的目标,就需要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保证自己精通气象监测、政策法规、互联网信息化、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完善,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诞生,立足于当今社会的这一现状,农技推广人员想要保证对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农技推广人员需要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加压的方式,保证学习的高效开展。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阅读,定期参加单位开展的专业培训,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形成相应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进行发表。除此之外,针对在农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并且与同事进行交流,也是保证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二、大力实施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推广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农民和有关推广部门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力军,但事实上农民才是属于整个农业推广的重要参与者,缺其不可。因此,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过程而言是主角。因我国农村在经济方面发展并不理想,信息传达速度也不快,交通还存在泥路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我国农民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普遍低下的情况,对于科技认知极为薄弱,思想理念过于守旧,仍然习惯于传统理念上的耕耘?谧鳌6?这样的情况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有着很大弊端的。因此,必须要对相关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ε┟袷凳┧枷肷系淖?变,对农民加大农业技术引导和宣传,让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关媒体渠道,来增强对农业新机器的熟悉和新技术的了解,让他们改变对农业新技术的看法,从思想上明白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用自己所看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大脑,让传统的小农经济思维产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

三、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想要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不仅需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农技推广人员需要对党和国家现阶段针对三农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针对市级、区级和县级的人民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自己了解并掌握的方针政策内容向农民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供农民在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安排的过程中进行参考;结合我国国情,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对科学施肥观念和技术进行推广的方面,保证农业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被最完整的呈现出来;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农民主动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农技推广人员所在区域如果存在干旱的情况,农技推广人员就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推广,引导农民对该项技术进行应用,降低干旱带来的多种农业生产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新技术开展相应的示范以及培训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想要保证农业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最重要的核心步骤在于针对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培训工作。

四、改善理念,提升队伍力量构建速度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6

关键词:农业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崇明县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06-02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以下简称农业推广)工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方法选择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创新成果的传播和采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农业推广方法并加以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技术推广是运用一定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农业科技成果尽可能及时且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再好的推广内容,如果方法选用不当,可能收效甚微或者完全失败。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把握各种农业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对各类农业推广方法灵活地加以选择和应用,才能更有效的地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

1 农业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条件

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分类方式也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

1.1 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利用报纸、杂志等文字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介将有关农业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的方法。信息传播的高权威性、高时效性、及沟通的单向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讲,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介绍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病虫情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指导性防范措施;针对推广对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推广成功经验等情况。

1.2 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在同一时空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的多个目标群体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其特点有: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较高、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等。集体指导法可分为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和实地参观等。小组讨论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可以倾听多方意见,但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主题和主持人的水平,且人数太多时效果往往不理想。示范对于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短期培训针对的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力求通俗、易懂。实地参观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农民亲眼目睹新技术及其效果,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但费用较高。

1.3 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户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个别指导法主要有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农户访问是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在访问活动中要提高效率必须精心考虑,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其中的技巧与要领并及时总结。办公室访问则应注意时间与地点的安排,应尽量便于农民来访,但由于来访农民数量有限,不利于新技术迅速推广,且来访农民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千差万别,可能会对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信函咨询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少。电话咨询虽然快速高效,但受环境和费用的限制较多。

每种农业推广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对于不同的推广内容和目的,效果反映各有不同,因此在具体的推广活动中要对多种推广方法加以选择,将不同的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使不同的推广对象、不同推广阶段都有有效的方法加以应用。

2 农业推广方法选择与综合应用的要领

当选择推广方法时,要考虑所采用的方法是否能达到推广的目标,不同的方法是否能很好地结合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整体,是否考虑到了推广对象的需求。总之,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以下要领。

2.1 考虑推广技术本身的特点 在技术推广中尤其要考虑各种技术自身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从而选择适当的推广方法。对于简单易学的,可通过课堂讲授和技能方法示范,推广对象便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复杂难懂的,则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刺激推广对象,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2.2 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 农业推广对象个体间有着年龄、文化、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多种差异,这决定了他们接受新技能、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农业推广活动时,要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适当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2.3 考虑新技术不同采用阶段的特点 农民在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在不同的采用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农业推广方法。一般而言,在认识阶段,应采用大众传播手段,在兴趣阶段要适当结合访谈、小组讨论等形式,试验采用阶段则要加强巡回指导。

2.4 考虑推广机构自身的特点 推广机构自身的条件包括推广人员的数量、素质、推广设备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推广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效果。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机构应用大众传播推广手段较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应用个别指导法,结合开展培训等集体指导。目前,在推广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可提高推广效率。

3 对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的分析与思考

3.1 崇明县农业生产特点 崇明县全县耕地面积4.7万hm2,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全县农村人口占80%,农业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10%,40~50岁的占30%,50岁以上的占60%。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近年来,崇明县不断拓展蔬菜、特色瓜果、特色水产和特色畜禽生产。中兴镇的花菜、港沿镇的芦笋、绿华镇的柑橘、寒优湘晴大米等纷纷走俏上海市场,崇明大闸蟹、金瓜、白扁豆、白山羊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3.2 崇明县目前常用的几类农业推广方法 基于崇明农业生产特点,目前该县在推广主导技术时,主要采用科技示范、入户指导、专业农民培训、大众传媒以及实地观摩考察和科普早市等方法。

从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3种推广方法分析来看,在推广工作中,集体指导法用得最多,个别指导法次之,最少的是大众传播法。个别指导法中以入户指导和农户咨询为主。从农民采用的推广方法的次数来看,上规模的农民合作社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接受新生事物的积极性较高,对媒体信息比较关注,能很好地将“希望的田野”、“崇明农业网”、“为农服务热线”等媒体主动利用起来。对于林果、水产、蔬菜等行业,集体指导、专家指导和实地观摩交流等效果良好,对周边农民起到了一定的幅射带动作用。而对于一些常规作物(如水稻)的栽培与虫害防治方面,由于人们对传统的种植技术不会主动去寻求太多的改进,主要以集体培训为主,病虫情报等资料宣传为辅。

3.3 影响农业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的几个因素 农户会接受怎样的农业推广方法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最易于接受农户访问、实地参观等方法。因为对他们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容易学得会、做得到。而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推广对象则比较喜欢集体培训、方法示范等。此外,农户所从事的行业不同,种养殖习惯也往往不同,从而导致对不同推广方法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不同。

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一般分为认识、兴趣、评价、试验、采用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农民对推广方法的选择不同。据统计,在认识阶段,报纸杂志、电视、实地参观等大众传播方法比较有效,可以引起最多的人注意、激起农户的兴趣。在试用阶段,具体的指导(如科技入户、实地参观)可以帮助农户掌握细节,避免由于新技术的不正确使用,导致用户放弃采用。在采用阶段,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多,需要更多的信息咨询和专门指导。这一阶段,专家咨询、为农服务热线等就可以及时对新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此外,我县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比例不高,人才断层,知识老化,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方法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4 完善崇明县农业推广方法的措施

3.4.1 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农户的需求 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农民的需要,结合农时和当地种养殖特色,根据农民需要的信息、技术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推广方法,要着重考虑农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处的经济环境、所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等。

3.4.2 给农民注入“参与”理念,让农民主动参与推广 真正的“参与”是参与者在内在需求和外在干预的共同作用下,由改变现时状况的行为动机所诱发的一种自发行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推广,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种养殖积极性,还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当前农业推广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3 以集体指导法为重点,改进传统推广方法 目前我县现有的推广人员有限,提高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配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基层农技指导人员,以扩大农业推广的范围。此外,还要帮助农民学习掌握网络的使用,让网络为农业推广、农村的发展服务。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7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扩散;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23-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远程教育的发展,各高校先后购买或者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这些平台作为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平台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平台的使用率以及使用效率还不尽如人意,平台还没有像黑板、粉笔一样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平台在有些高校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依据传播学的观点,网络教学平台是一项新的技术或者创新,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因此,高校在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应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指导。

1 创新扩散理论与网络教学平台

1.1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的创始人罗杰斯认为,一项创新是指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一个方法,或者一次实践,或者一个物体[1]11。对于个体(团体)来说,一个方法客观上是否真的是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是否认为这个方法新颖[1]11。创新被个体或者团体接受并掌握需要通过扩散。他认为,扩散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1]5。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一项创新在个体或者团体中扩散的规律的理论,对于任何一项创新的传播和推广都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1.2 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

网络教学平台是建立在通用的Internet基础之上的,专门为基于双向多媒体通信网络的远程教学而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2]。它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技术和手段。对于持有传统教学观念、习惯于使用黑板和粉笔等教学媒体、具有“面对面教学”的经验、热衷于传统的教学流程、熟悉印刷体教材、习惯于在师生一体化的环境中开展教学的教师而言,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技术或者工具,是一种创新。网络教学平台被高校教师接受并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以创新推广理论为指导。

2 影响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因素

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中的4个主要因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以及社会系统[1]10。并指出创新的属性、扩散网络、创新人等要素影响创新的扩散。我国学者康凯认为,影响创新扩散的速度、方向与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创新属性、企业属性、环境属性等[3]。笔者认为,影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要素主要包括创新自身的特性、创新扩散的实施、创新扩散的环境等三个大的方面。

2.1 网络教学平台的特性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任何一项创新都应该具有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等特征。不同的创新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体现出不同的“创新性”。不同的“创新性”直接影响该创新的扩散及其扩散速度。相对优势是指一项创新比起它所取代的方法所具有的优势。一般而言,一项创新的相对优势越大,它被采用的速度越快。相容性指的是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相容性越高,创新被采用的速度就越快。复杂性指的是一项创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难易程度。可试性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项创新能够被试验的可能性。一项具有可试性的创新对考虑采用它的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可观察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个体可以看到一项创新的结果。

网络教学平台相对于传统的教室、黑板、粉笔而言,存储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形式多样化,可以克服师生间时空的限制。当前的高校教师熟知网络,对网络教学有一定的认识;网络教学已经风行一段时间,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从总体上而言,网络教学平台是具有上述五方面的特性的,也就是说具有“创新性”。

但是,网络教学平台种类繁多,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这个创新性还与高校教师的素质等多个要素有关系)。具有不同“创新性”的网络教学平台适应于不同特征的高校。高校要挑选符合本校客观条件的、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2.2 创新扩散的渠道和模式

1)创新扩散的渠道。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扩散的传播渠道主要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通过大众传媒、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它可以让潜在的接受者迅速得知一项创新,并改变他们立场不稳定的态度。人际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在解决接受者对信息抵制或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传播更为奏效[1]185。

2)创新扩散的模式。技术扩散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作用型模式、计划推动型模式、混合型模式3种。市场作用型模式是依据市场需求将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到使用单位。计划推动型模式是依据国家宏观计划,由国家主导和主持的新技术推广模式。混合型模式是国家计划推广和市场需求引导相结合的新技术推广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也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一般而言,市场作用型有利于使用方,使技术能够更加符合使用方的需要。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做保证。计划推动型有利于大规模地推广技术,但是效果一般。混合型模式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二者的优点,避免缺点,往往是技术推广中经常采用的模式。

2.3 创新扩散的环境

创新推广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影响到创新推广过程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结构、系统规范和意见领袖[4]。

1)社会结构是各种社会角色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构成方式,社会结构可以促进或阻碍创新在这个社会系统中的推广。

2)系统规范是一个社会系统中人们自觉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则,是人们判定某种行为是否正当与可取的价值标准。系统规范对创新推广也可以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3)意见领袖是指因特殊技能、知识、人格和其他特质等因素而能对群体里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力的人[5]。意见领袖对待创新的态度及决策对其他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策略

在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3个要素中,技术创新属性是技术创新本身的特征,由技术创新决定,属于扩散系统的不可控因素(但是,在网络教学平台选择上,高校还是有主动权的。高校要选择那些符合客观情况的、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扩散的实施以及创新扩散的环境属于可控制的因素,决定着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质量和速度。

3.1 选择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国内外网络教学平台大量涌现[6],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的特征、功能、优势和不足[7]。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性不仅仅是创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还与采纳者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被采纳者认可的创新性事物才是真正具有创新性的,这样的技术才能谈得上扩散。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挑选那些真正具有“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特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研究型大学,可以挑选国外流行的、英语界面的平台(比如Blackboard);对于教学型大学,可以挑选自主开发的、汉语界面的平台(比如“天空教室”等)。

3.2 遵循扩散规律,科学实施创新扩散

1)依据创新—决策过程的阶段理论,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创新的推广过程都包括5个阶段: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这五个阶段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化。高校要依据技术扩散的阶段理论,循序渐进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工作,切不可盲目冒进、急功近利。

2)依据创新扩散的渠道特征,实施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传播扩散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渠道在创新—扩散过程的认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关系渠道在说服阶段重要;广泛的渠道在创新—决策过程的认知阶段较为重要,地域性的渠道在说服阶段较为重要;对较晚的采纳者而言,大众传媒渠道比人际关系渠道更重要;对较早的采纳者来说,广泛的渠道比地域性的渠道更重要,而对较晚的采纳者来说则不明显[8]。

因此,在不同的推广阶段,高校要采取不同的扩散渠道。在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初期,要重视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宣传发动,如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宣传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大家的认知。在中后期,要重视人际关系渠道的作用,如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典型发言、研讨会等人际交流的形式提高师生的认知水平。

3)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创新推广模式。当前,高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大多采用的是政府(高校)主导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平台快速、高效的推广,但是却忽视了平台的易用性、适用性等特征,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性推广。因此,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模式是平台推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出现的个别教师应用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对Moodle的改造、使用)、公共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等)就是改革平台推广模式的典型例证。通过竞争型的推广模式,可以促使平台的开发者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能够开发出更符合教学规律,更加人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3.3 创设良好的扩散环境

1)营造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氛围。

①重视宣传发动。创新—决策过程开始于认知阶段[1]147。宣传发动是提高认知的重要途径。主管平台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宣传发动的作用,制定平台推广的策划方案和分阶段目标,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向教师和学生宣传推广平台,介绍平台的优势特征、使用方法、操作规范等。此外还可通过观摩示范、经验交流、项目立项、评优表先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活动营造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氛围。

②重视个别人的作用。这里的个别人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和早期采纳者。在技术扩散过程中,领导者是旗帜,早期采纳者是“火种”。旗帜是方向,火种是源泉。领导者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支持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和使用,要鼓励和表彰早期采纳者的行为,要重视火种的力量,发挥火种的作用。早期采纳者要克服困难、积极创新、大胆尝试、相互交流、扩大影响,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2)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良好运行环境。

①制度保障。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是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重要保障。在网络教学平台推广应用进程中,仅靠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是不能维持长久的,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组织保障,才能使平台的推广应用保持良性发展。高校除了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外,还要制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规章制度、监督考评制度、鼓励奖励制度等,规范、督促、监督高校师生自觉、主动、科学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从而促使网络教学平台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学习的重要渠道。

②技术保障。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行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支撑。多用户同时访问、多数据交互处理等特点都对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提出比较高的要求。高校的网络管理者要为平台的运行单独配置能满足系统运行的服务器(有时还需要配置双服务器,即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并根据平台需求配置和及时拓展设备。同时,网络管理者要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足够的带宽,使网络教学平台正常、快速运行。最后,及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及解答使用过程的问题,也是技术保证的重要内容。

③服务保障。技术服务是技术扩散的关键所在。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打破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中的技术壁垒是前提。高校既要保证平台正常运行,还要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使教师遇到问题能随时解决,帮助教师和学生克服技术壁垒,营造一种周到、便捷的服务环境,使师生在毫无障碍的环境中使用网络教学平台。

④资源保障。丰富的资源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一个优势。然而当前,也正是资源问题成为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一个瓶颈。教学资源是影响师生对网络教学平台认知的主要因素[9]。高校不仅要把网络教学平台当做一个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更要使之成为教学资源的集散地。一方面,平台管理者要及时上传、更新、管理公共资源,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每日必看”的一个空间;另一方面,学科教师要丰富所教学科的资源,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助手和获取学科内容信息的重要来源。

3)加强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技能的培训。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快速地了解、熟悉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既可以快速地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认知,促进大规模地推广使用平台,又可以根据平台使用过程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用户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及时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成就感,促使平台的可持续性使用。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高校在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以创新扩散理论为指导,重视宣传发动和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相应的推广政策和评价体系,创设良好的推广环境,提供优质的技术保障,做好持续性的指导工作,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总的来说,只有良好的推广环境、科学的推广措施、全面的技术保障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网络教学平台真正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8):60-63.

[3]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08.

[4]谢云.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策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张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虚拟社群意见领袖作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

[6]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5.

[7]张伟远,王立勋.网上教学平台的特征之国际比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5):5-11.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嵌入性;大学专家;示范点;乡土专家;“1+2+2模式”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必须解决好农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许多技术虽然可以依托农技推广体系“自上而下”传递,但却不能获得农户“自下而上”的积极回应,降低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因,学界有多种解释。王建明等认为,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基层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发现,体制不顺、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限制了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发挥[2]———这种局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技推广机构的“断奶”之风,农技推广系统出现了“网断”“线断”“人散”的现象,削弱了农技推广的组织基础[3]。王移收研究发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薄弱,过度规避风险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应用和改革农业技术的积极性[4]。此外,因为农户普遍处于资金短缺状态,无力承担农药、化肥、良种等农资配套,亦难以承担技术改革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限制了农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5]。笔者认为,考察农业技术在推广体系末端的现实困境,既要分析资金投入、农技队伍建设等体制性因素,又要关注农户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经营资金短缺等现实局限性,更为关键的是要从国情出发理解农技推广工作的特殊性。我国农技推广对象并不是从事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而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6]。分散的、小规模的、兼业的农业经营模式,极大增加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所谓“最后一公里难题”,究其根本,是“农技推广体系”与“小农社会”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嵌入性”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波兰尼曾用“嵌入性”描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体系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7]。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其他信任关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影响着经济制度的运行[8]。嵌入性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技术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是“嵌入”在社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技术社会学创立了“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范式(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简称为SST理论。与先前的“技术决定论”不同,SST理论不仅关注社会因素对技术形成的影响,还认为技术应用者不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社会性因素在技术选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9]。从某种意义上说,SST理论包含技术的“嵌入性”思想,强调社会性因素对技术传播和应用的关键作用。技术“嵌入性”思想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启示意义。农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虽然推广对象是农户,但是无法绕过“小农社会”这一必要环节,否则将承担极大成本。因此,中国农技推广工作必须正视小农经济的基本国情,寻找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有效方式。小农社会有着自身的社会传统,乡村精英、熟人社会等因素均可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乡土资源,发挥技术推广效应。进而言之,只有农技推广工作真正嵌入于农村社会结构中,才可能激发乡土社会的内在活力,提高农户学习和应用技术的积极性。本文以陕西P县猕猴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例,从“嵌入性”角度探讨农技推广体系与小农社会有效对接的工作策略,剖析技术进村入户的嵌入点及其实践模式。

二、P县猕猴桃技术的阶段性推广策略

P县隶属陕西关中地区,处于渭河以南、秦岭北麓的百万亩猕猴桃优生区。1978年全国开展猕猴桃资源调查时,P县园艺站科技人员就在境内浅山区发现大范围野生猕猴桃。从1984年开始,县园艺站开始进行栽培试验,奠定了日后大面积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基础。1988年,县园艺站从省果树所引进一系列品种,经过筛选,最终选择“秦美”为主栽品种,启动大面积推广种植计划。(一)1989-1994年:进村建立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广计划起步阶段,P县果业仍以苹果为主,农民对猕猴桃十分陌生,对其经济效益不了解,更不懂种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县园艺站首先采取的推广策略是“进村建立试验示范点,以示范点为中心带动辐射”。1989年,考虑到土壤条件、区域布局等因素,县园艺站在全县范围内建立5个示范点,J镇坡头村名列其中。园艺站动员坡头村民时,遭遇了较大阻力,只有4队少数群众同意,总种植面积还不到10亩。园艺站提供苗木补贴,承诺日后按每斤0.8元价格收购———当时苹果市场收购价为每斤0.4元。1992年,果农开始受益。1994年,市场收购价已经涨到每斤2元,当地农户纷纷种植猕猴桃并逐步扩大面积。案例1:坡头村3组村民ZSL说,看着4队赚钱,几分地就能卖上千元,把人刺激疯了。专家说垣上粘土不适合种植猕猴桃,我们不信这个邪!有人大胆尝试改良土壤,将玉米秸打碎,连同沙子一起拌进土里,结果证明方法可行,利于猕猴桃树根系呼吸。当时4队许多人已经掌握基本种植技术,外队亲戚朋友就找他们帮忙———全村都跟着4队学,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以坡头村为代表的猕猴桃试验示范点在技术推广早期发挥了巨大效应。具体表现在:(1)试验示范点具有技术试验的功能。当时县园艺站尚处于技术摸索阶段,田间地头的试验栽培显得格外重要。(2)试验基地建在村庄内,无论是种植技术,还是经济效益,都能起到显著示范作用。(3)试验示范点农户在掌握基本种植技术后,有可能成为技术传播不可或缺的力量。(二)1995-2004年:发挥“乡土专家”在农技推广中的关键作用试验示范点所在地农户因为赶上猕猴桃产业的“早班车”,所以快速获得经济效益。率先富起来的农户在改变生活面貌的同时,开始发挥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参与到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P县猕猴桃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县乡农技推广人员活跃在产业第一线,是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但P县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技推广体系受“断奶”之风影响,队伍建设受到较大冲击,无力单独支撑与猕猴桃产业发展态势相匹配的农技推广工作,紧缺掌握猕猴桃种植技术的科技人员。在这种局面下,园艺站5个试验示范点所在村一些“乡土专家”的作用得以凸显。所谓乡土专家,特指精通作物种植技术的农民,是村庄内部的技术骨干。其实,1989建立试验示范点时,园艺站就开始培养村庄内的技术员。这些技术员成为第一批“乡土专家”,在果树施肥、剪枝、防虫等方面达到一定技术水平。他们不仅指导本村农户种植猕猴桃,其影响力逐步扩展到村镇之外,在全县范围内发挥技术推广作用。1995年,P县成立猕猴桃协会,整合各村以乡土专家为主体的技术力量,为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案例2:第一任会长介绍:成立协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协会集中了一批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猕猴桃种植“爱好者”,这些人技术过硬,不仅能对其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按照专家指导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这样可以避免大面积失败的结果。许多技术,我们先示范,其他农户再跟着学,这样效果比较好。概括地说,“乡土专家”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土专家的土地起着试验田的功能,可以针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降低大范围推广的风险。(2)乡土专家发挥着示范户的功能,对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3)乡土专家是技术话语的转译者。他们活跃在生产第一线,能够将专家的技术理论用更通俗、利于农民接受的语言和方法讲授,深得农户欢迎。(4)乡土专家是农技推广机构和普通农户之间的沟通者。他们同更多农户打交道,能够收集和汇总新的技术需要,并及时传递给农技推广部门。此外,乡土专家不只是技术的传播者,因为他们学习能力强,善于钻研摸索,有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例如,猕猴桃套袋技术有利于减少日灼、叶磨,防治病虫害和果面污染等问题,这项被农户广泛应用、产生极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并非源于专家的科学研究,而是来自于乡土专家的摸索。红旗村WYL发现本地新西兰“海沃德”品种的果面很黑,并不像专家展示的新西兰原产果那样漂亮。考虑到阳光、空气等因素,他用纸袋子将新生果罩住,进行试验,效果很好。第二年他就大面积套袋,第三年附近农户开始仿效,第四年就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乡土专家用自己的“土办法”,成功解决了国外品种到P县的水土不服问题。这个案例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技术骨干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潜力。正是凭着这股钻研精神,乡土专家在技术转化、技术应用和传播方面,具有现实影响力,可以担当农户家门口的农技员[10]。(三)2005年以来:建立农技推广的“县校合作”机制2005年,P县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双方共同建立农技推广的“县校合作”机制,由大学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P县提供科研生产基地和项目资金支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体系,并实施“十百千人才培训计划”,为P县培养10名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猕猴桃乡土人才、100名中级专业技术干部、1000名农民骨干技术员和科技入户1000户。同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P县建立高规格的猕猴桃试验站,具备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示范推广、人才培养、野外观测5大职能。试验站建立前,虽然P县猕猴桃面积持续增长,农民掌握了基本种植技术,但普遍经营粗放。试验站的重要功能就是研发和改进技术,并以示范的形式将相关技术“标准化”,让前来参观的农户看得懂、学得会。试验站同时肩负着品种选育的重任,培育既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目前试验站正着力培育改良适合出口中亚国家的“金香”品种,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从技术推广的角度来说,县校合作机制缩短了从技术源头到技术推广末端的路径,提高了技术研发和传播的时效性。更为关键的是,P县猕猴桃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基本种植技术已被大多数农户掌握,技术改良、更新换代问题愈发紧迫,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介入非常及时。以试验站为中心,技术专家重点负责研发、示范和推广规范树形、平衡施肥、充分授粉、无公害栽培、合理负载等高效栽培技术,对新时期猕猴桃技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三、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

P县猕猴桃产业从零起步,至今种植面积接近30万亩,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县域产业。对此,农技推广服务功不可没。在县乡农技推广体制力量相对薄弱的前提下,P县猕猴桃农技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技推广实践中的“嵌入性”发展模式。与传统具有较强行政命令色彩的农技推广模式相区别,“嵌入性”发展模式尊重农户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农村技术精英在学习应用技术方面的能动性,充分利用“熟人社会”在技术传播中的作用,逐步在乡土社会内部建立一个农技推广的小环境并与农技推广体制完成对接,形成技术与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嵌入点

嵌入性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如何与小农经济有效对接的问题。嵌入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找准“嵌入点”。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中的“嵌入点”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示范点、乡土专家和村级组织。1.示范点。县园艺站建立的猕猴桃试验示范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的猕猴桃试验站,以及各村的示范户,都属于不同层级的“示范点”。示范点的核心功能是带动示范,以点带面。农技推广的终端虽然是“农户”,但是鉴于农户数量大、规模小且地块分散,以户为单位的一对一推广模式成本极高。示范点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是改变了农技推广中“点对点”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点对面”,通过在田间地头建立一个个技术示范的“窗口”,为农户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服务。以“示范点”为中心带动辐射,不仅降低了技术推广的成本,还符合农户学习技术的习惯。“农民种田就是看样子”,这个说法鲜明表达了绝大多数农民学习技术的方式。“看样子”就是找一个参照样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示范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示范点”意味着标准化,但并不是一刀切,农户可以结合自身理解逐步探索。“看样子”并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在有困惑、遇到问题时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更能提高农户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乡土专家。乡土专家之所以可以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嵌入点,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乡土专家掌握基本农业技术,可以成为技术推广团队成员;另一方面,乡土专家扎根乡土,是熟人社会中的一员。廖西元等研究发现,农户对农技员的熟悉度、信任关系与农技推广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11]。基于农户对乡土专家的熟悉度和信任感,乡土专家利用自己果园现身说法,同样可以产生对农户的技术影响力。不可回避的是,熟人社会具有“差序格局”性质,这种以“己”为中心“愈推越远、愈推越薄”的乡土人际关系特性,导致乡土专家推广技术时可能会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从而使技术推广呈现“差序格局”特征,即那些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获得技术信息。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技术传播的“差序格局”现象。(1)这是乡土社会本身的社会关系性质,任何推广模式无法回避和超越;(2)从村庄层面来说,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关系共同编织着一张亲密关系网,乡土专家通过亲密关系向外传播技术后,接收者同样会沿着自己的亲密关系网传播技术。(3)从更大范围来看,乡土专家的亲密关系网同样会延伸到村庄之外,从而获得更大的辐射效应。总之,乡土社会内部“私人性”的熟人关系,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技术传播的障碍,反而可能成为技术推广的资源加以利用。充分尊重乡土社会内部的社会规则,这正是“嵌入性”发展模式的题中应有之意。3.村级组织。村级组织虽然不掌握技术,但却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可以成为农技推广的组织保障。为了更好服务猕猴桃产业发展,P县基层组织建设亦有一些配套措施,绝大多数行政村设有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村长,每个村民小组设有科技信息员,将农技推广列为村庄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以H镇何家村为例,该村有科技副村长1名,每个村民小组设一个科技信息员,每人每年工资200元。村级科技工作主要职责有:定期组织农户培训、参观;及时通知农户开展施肥、剪枝、防虫等关键工作;组织村内技术力量为困难户提供技术帮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科技示范户的确立、职业农民培训班、专家进村授课、参观示范点、试验站,这些活动顺利开展,都需要有人动员、组织和协调。农技推广工作只有“进村”,才能“入户”。村级组织能够有效降低农技推广体系与农户之间的对接成本,从而成为农技推广工作在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嵌入点。

(二)“1+2+2”农技嵌入模式

以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为“嵌入点”,P县农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层层推进,从起初的园艺站为主导,到后来的乡土专家参与,再到新时期的县校合作机制,农技推广“嵌入性”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当前,P县农技推广模式被概括为“1+2+2”,即1名大学教授联合2名县农技员,再带领2名乡土专家。“1+2+2”推广模式的具体工作机制是:大学教授、政府农技推广员和乡土专家联合,在全县范围内选取10个村进行技术推广,实施“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每个示范村发展50个示范户,再通过他们示范带动50个普通农户;优化品种结构,推广规范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每个示范村每年开展大型技术培训4次以上,培训1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周围村组[12]。“1+2+2”模式有助于解决技术“从哪里来”的问题。专家“进村入户到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通过发现农户生产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快速应对,及时反馈,大大提高技术研究应用的效率。“1+2+2”模式还有助于解决技术“如何进村入户”的难题。乡土专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技术推广通过乡土社会熟人关系网络快速扩散。“1+2+2”模式有效整合了大学农技科研机构、县级推广体系、乡土社会内生性技术骨干三种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推广团队。叶敬忠等认为,我国农技推广工作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与推广员之间关系不畅,许多新技术成果不能对接推广员;另一个问题是推广员与农户之间关系不畅,技术进村入户存在障碍[13]。“1+2+2”模式有利于理顺研究者、农技推广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农技推广工作由先前以“农技员”为主体,转变为研究者、农技员和乡土专家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为P县猕猴桃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四、结论与讨论农技推广体系如何与小农社会有效对接,这是克服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陕西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实践中,组建以“大学专家+政府农技推广员+乡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通过“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三个嵌入点向农村推广技术,形成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农技推广“嵌入性”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农户在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主体性,遵循乡土社会内在的社会结构特征,发挥熟人社会、乡土精英等社会性因素在技术推广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变“政府主导”为“社会多种力量协同参与”。农技推广“嵌入式”发展模式既是对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亦是对新时期以大学生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有益探索,对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陈辉 赵晓峰 张正新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14.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3]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4]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6):12-13.

[5]张少兵,王雅鹏.农业技术进步的问题解析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5(4):110-113.

[6]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PolanyiKarl.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ofOurTime.[M].Boston,MA:BeaconPress,1944:46,272.

[8]GranovetterM.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Sociology,1985(3):481-510.

[9]盛国荣.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SST解读———兼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J].科学管理研究,2007(5):39-42.

[10]张红.农业技术在乡村社会中的运作机制[J].农村经济,2013(7):91-96.

[11]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9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对策

一、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因素

1.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属于乡镇的农业新技术推广站统一归为乡政府管理,自从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划归为乡镇管理之后,县级农业部门很难管理乡镇上的农业新技术推广业务。不少地区甚至政事不分,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当成行政人员来使用,乡镇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在进行业务时不具有自,很多技术人员常常忙于行政事务而忽略了新技术推广业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

2. 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地方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职能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效率不高。除了技术的推广职责之外,农业技术推广还应该包括执法、质量监督等行政方面的职能。自从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很多乡镇单位的农技推广站逐渐向自主经营的道路转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普遍重视农技推广业务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技推广站的工作重点逐渐变为售卖种子、化肥等产品,忽略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根本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一门农科理论、技术以及营销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新技术推广要求农技人员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目前很多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导致目前很多农技站缺少中高级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比较低,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失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很多基层农技站的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也让很多年老的技术人员倍感压力,其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二、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的对策

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

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技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同时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效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关注度,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为了让农技推广工作进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采取对首批参与的农民部分补偿和奖励,开出适当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动员其他农民采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进程。对于那些在新技术推广业务中比较积极,又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推广人员,可以结合其实际业绩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进程。

其实很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获取是处于比较主动的状态的,他们大多数能够按照自己的生产需求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并加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新技术推广应该是服务性质的,是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在采取何种技术的选择上应该是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共同决定的,因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农民作为主体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可以以当地各大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农民进行进修,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农民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以此来提升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另外,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技术推广教育活动,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他们利用新技术的意识,消除他们对新技术可能会产生损失的疑虑,适当的推出一些农技业务的保险业务,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新技术推广进程。

3. 加大对农技推广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提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唯有通过技术考试才能在农技推广部门就职,全面实施聘任制度,建立健全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吸纳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服务。除了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之外,还应该对在岗的农技人员定期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当地附近的高校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来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或是选派一些比较杰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到更高一级的推广站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新技术推广论文篇10

一、学用结合、顽强拼搏,改变人生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四、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科技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