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09 13:46:42

新技术

新技术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前言

中国大陆经济正处在转制和转型的巨大变革中,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正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企业提供的产品、工艺和服务的知识与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中,又适逢知识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解释,比较传统的提法是“职业教育”(VE)或“职业技术教育”(VTE)。七、八十年代以来,有的地区或国际组织称其为“技术和职业教育”(TVE),也有的称其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这反映了技术教育的成分在职业教育中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的提法以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VE)和“职业技术教育”(VTE)的提法。这一改变,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以下2点的确认:①传统的以农业、工商业、家政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即原有职教课程的技术化和新的技术性课程大量进入传统的职业教育领域;②“传统职业已经让位于那些要求有更多专业资格的服务性活动”,即传统的职业岗位或消亡或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新的、对技术有更高要求的职业岗位不断出,这在三次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依赖性的增加和技术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日益突出,技术教育如何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必然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概念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的,技术教育也需要创新,但教育过程不同于经济过程,不能将技术创新的概念简单地用于教育,这可能导致价值判断的失误。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成功创意可以体现该生的创新能力,但这一创意或许并不具有市场价值。因此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创新的概念,以便对技术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够以技术创新为背景、又符合学校教育的规律和要求。

技术创新强调的是市场对主体创新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认可,它不在乎创新的主体是谁,它关注的是技术在市场上的实现方式。技术教育中的“创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对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而它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过程,而不在乎结果如何;它关注的是创新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即使这一过程需要团队的形式,但最终的、基本的考察目标仍然是个人。

区分“创新”概念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教育创新中的不同,有助于正确提出教育中的创新问题,技术教育院校和传统大学的任务不同,但它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目标的创新定位。

三、技术传播与技术创新

有人认为参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传统大学的任务,与高等职业教育无缘,对高职教育只要求其发挥技术传播功能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由对技术创新的片面理解引起的。

首先,技术创新的概念并非是指单纯的技术突破。许多人按常规把技术创新视同于技术前沿的突破和技术原理的发现,忽视了大量处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发明和革新,这就把广泛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局限在一小部分科研人员的活动上,混淆了技术自身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区别。

事实上,自1912 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对技术创新作出经典性的定义以来(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创新”始终是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经济学的概念,是一个“具有过程和结果双重内涵的概念,简而言之,它是指技术在市场上的实现。它的主要表现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柳卸林、马驰、汤世国,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的着眼点在于技术同市场的结合方式上而非技术自身,即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的新应用和新技术的率先应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集装箱技术、国内著名的“抓斗大王”包起帆的系列抓斗技术,这些发明并不包含重要的科学发现,但都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社会、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是典型的技术创新。

企业在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所做的独特的革新,只要能带来显著的效益,都可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理解这一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是不能参与创新,而是创新的领域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生有所不同。

其次,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并非是技术创新之外的活动。联合国经合组织在1997年的专题报告《国家创新系统》中指出: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和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是说,承担技术传播任务的教育或培训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有组织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组织的创新目标就无法实现。微观而言,一个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未必要有教育机构的参与;但宏观而论,没有教育、没有技术传播的渠道,就不会有国家创新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似应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深入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教育的关系,这对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规划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四、以技术创新为背景实施技术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今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责无旁贷。但由于大陆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以2-3年学制的专科层次教育为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包含知识创新的要求(这是与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重要区别),而是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上。以技术创新为背景实施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未来技术工作的环境,加强技术能力的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㈠加强专业精神培养

专业精神是指在技术工作中体现的对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对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懈追求。

⒈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尤其对技术应用创新的典型案例及创新思路、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为深入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⒉加强设计、制作、维护和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有若干项综合技能达到较为精深的程度,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形成自身特色的要求,也是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应用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

转贴于 ㈡加强“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行为相结合,就是小型企业的建立。大批小企业的建立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在农村,可有效减少农村闲散劳力向城市的流动,既可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又可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在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因经济转型导致的下岗压力,增进社会的安定。

美国近年来是公司裁员人数是最多的时期,但失业率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建立是重要原因。9月8日上海《解放日报》报道马陆镇近万农户中有半数农户通过发展家庭“七小经济”使每家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这种“七小经济”实质就是家庭式的小企业,是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产物。这对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高职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在创办小企业上,他们自身的技术条件比农民兄弟要强得多,如果有创业的观念和具备相应的创业技能,找到与市场的结合点,他们也能创办出一大批小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国际社会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日益重视,创业能力培养成为今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重要议题,大会在主要工作文件中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教育与发展研究》,1999/7)国际社会之所以重视创业能力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其一,根据预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可能获取工资就业的岗位,并且这个比例会逐年提高,有些国家会达到50%,因此,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会越来越高。其二,一、二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会逐步缩小、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将逐步提高,经济形态日益向服务及资讯形态发展,只要少量的人力和办公设备就可以组建公司;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而所需设备的成本却日益降低,这为小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因此,通过创建小企业自我谋职将是有条件的知识青年乐意选择的就业道路。

虽然近期的政府文件已经提出了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创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和加强创业教育的要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2月),但这些要求还基本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在素质教育中形成具体的规定,在课程中也没有加以体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总是把提高就业率的目光放在工资就业的形式上,成年为此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而忽视了帮助毕业生自我谋职的努力。这种现象在高职教育中应尽快扭转。

由于大陆的高职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体,因此除了以行业为依托外,高职毕业生很难在人才市场中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竞争,这一方面说明目前高职的特色还不够鲜明,另一方面也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尽快将“创业能力”培养纳入素质教育的渠道,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创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创业意识(态度)、创新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风险意识及风险计算,以及对企业经营概念的基本了解,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课程或活动加以规范。

㈢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师资不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教育要改革要创新,首先要求的是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在教育改革创新中担任主角。

⒈转换角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当Internet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体与普通人的生活日益贴近时,这种变化已经清晰可辨。依靠多媒体联网电脑,我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多媒体光盘、CAI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网络、因特网搜索引擎和BBS等信息源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无论是系统知识还是有关专题的最新发展信息。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获取知识已经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教师的讲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已经不能依靠知识的优势来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如果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那么他在教育中的地位必然会发生动摇。

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但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不是知识性的东西,没有同教师的高质量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没有教师的悉心指导是无法培养的。因此,如果说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那么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第一要素必然是教师,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如果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转换角色,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⒉用新的标准评判学生

创新倾向、创新能力应该成为首要标准。我们在的教学中常常是对学生要求多、批评多而肯定少、表扬少,而在较少的表扬中较多的是“聪明”、“基础好”,“学习努力”等,极少有对创新思想和行为的赞扬,在所有的表扬中,“创新”也绝不是最高的评价。由于这种批评和肯定是教学过程中和师生交流中普遍的、经常的现象,因而它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许多人认为中国学生聪敏、好学,成绩好,但却缺乏创造力,是否同长期来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导向有关呢?美国人常用“good idea”、“a creative person”来赞扬人,用 “try”来鼓励人,美国青年表现出的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与他们表扬人、鼓励人的方式有关呢?决定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必须首先考虑用与核心素质直接有关的标准评价学生。

⒊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创造出使知识和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它将海量的信息储存能力与几乎个人化的利用和广泛的传播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也常以超出我们预料的速度向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渗透。两年前在上海举行的两岸三地终身学习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我们的学生只要能够使用浏览器就够了,不必掌握网页(home page)制作技术,因为那是专业人员的工作,然而今天,网页制作已经成为从事电子商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大部分办公室文员在2-3年前只要掌握字处理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即可应付一般的信息处理事项,而今天,这些技术已远远不够了,图象处理、e-mail通讯、网络信息检索及、电子商务等已经成为办公室的必备技术。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即将进入小学的每一间教室,我们学校的教室大规模联入Internet的日子也不会很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将是21世纪的基本生存技能。为了迎接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上海在近五年来已有约200万人次的市民和干部参加了计算机应用的功能性扫盲。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教学环境变化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比普通市民和干部更多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的任务。

五、结语

㈠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场所;高职毕业生不仅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参与技术创新的活动。

㈡以技术创新为背景实施技术教育有助于使学生了解未来技术工作的环境,加强技术能力的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㈢加强“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尽快将“创业能力”培养纳入素质教育的渠道。

㈣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参考文献

1.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教育与发展研究》,1999/7

2.李春红,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职教育面临的制度创新,《职业技术教育》,1997/7

3.[美]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8月

4.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

5.施今伟 黄宇,刍议“知识经济”将引起职业教育的变化,《教育与职业》,1998/11

新技术篇2

2.GPS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刘喜珍,郝义德

3.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产生的原因樊路,李军辉

4.遗传学研究中的群体模式滕海涛,赵久然,宋建成,姜丽君

5.种子封样保存不同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王建平,孙家柱,张静梅,苏瑞萍

6.胡萝卜的遗传改良和育种农业新技术 梁毅,王桂楼

7.改变授粉方式制杂交1代西瓜种子姜立纲

8.甜瓜几种主要生理病害的发生原因张博

9.北京地区木本植物植原体病害发生及防治对策田国忠

10.板栗空棚的发生及防治韩学俭

11.北京郊区粮田土壤养分与施肥刘宝存,孙明德,吴静

12.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禽脑脊髓炎病毒韦莉,刘爵,张杰,张方亮,姚炜光,周蛟

13.熊蜂的采集与饲养郭志弘,王凤鹤,郭建鑫,王曼春,张艺圃,王惠宁,李建国,桂环星

14.罗甘口服液对香烟烟雾凝聚物(CSC)抑制V79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保护作用庞志申,胡国刚,李京寅,刘绣,王迎红

1.高产优质早熟粳稻京光651的选育刘艳平,洪立芳,陈刚,毛振武,陈宝红,芦金华

2.数据不平衡小麦区域试验的品种稳定性分析张福胜,郭仁峻

3.不同追肥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赵广才,刘利华,杨玉双,李振华,张文彪

4.北京郊区菜豆开花结荚习性研究初探金文林,李华,陈捷

5.西瓜生产应用保水剂抗旱节水试验唐广,李慧,刘阔

6.采用孢子萌发法检测蔬菜灰霉病菌的抗药性魏蕾

7.酵素菌肥料生产、使用中的几个问题李济宸,苑风瑞,王健,李云峰

8.乡(镇)级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推荐施肥分区姚军

9.早酥梨高接换头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王海军

10.美国红栌光合作用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姚砚武,周连第,李淑英,常力

11.果树施用氨基酸复合液肥试验初报张丽萍,张贵云

12.花色苷研究概况庞志申

13.熊蜂采集与饲养王凤鹤,耿小丽,郭志弘,范孟英,郑淑艳

1.对发展北京"绿色渔业”的探讨张迎

2.北京郊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发展节水农业宋秀杰

3.农业新技术 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石岗

4.葫芦科作物抗主要病毒病研究进展康东木,许勇,康国斌,石正强,沈火林

5.平腹小蜂田间应用效果何金祥,张帆,张君明,罗晨

6.常绿阔叶林木在北方地区抗旱适应类型分析姚砚武,李淑英,周连第,常力

7.壁蜂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方法王凤鹤,郭志弘,徐希莲,陈长贵

8.原位土壤溶液采样技术的应用孙明德,刘宝存,吴静,倪小会

9.生物防腐剂1号防治草莓腐烂病李济宸,李松

10.冬小麦新品种京旺10号的选育及栽培崔振会

11.蜜蜂授粉技术的开发利用张一帆,王凤鹤,谢敏

12.推行种子认证制度促进种子产业发展

13.农业部今后十年重点推广良种肉禽、蛋禽规范化饲养技术

14.京彩系列彩色椒F1新品种育种成果丰硕

15.超级杂交油菜育种成功

16.抗旱造林新产品--春之霖固体水

17.小麦育种新突破--由8~10年缩短到2年

1.发展寿光出口蔬菜的对策朱法祥,薛彦斌

2.枣疯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潘青华

3.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石岗

4.禽类就巢发生和调控研究进展易正戟

5.北京大兴区薄沙地甘薯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毛志善,高东,李素荣

6.秧田藕高产栽培技术冯宜勇

7.良山固体猪粪的肥效及对露地蔬菜的增产效果董克虞,田宁宁,许敬,王征

8.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赵永志,贺建德,杨立国,张志刚

9.不同基肥对黄芪、甘草产量、品质影响赵永志,张海萍,尹光红

10.有机肥料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顾春红

11.一拌灵拌种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效果赵桂东,李茹,周玉梅,曹凯

12.天麻有性繁殖成功率低的原因农业新技术 张华

13.苹果改接树早果丰产管理技术董竹江

14.金星山楂花色素的组成庞志申

15.运用软件工程学原理开发农业软件刘月仙,沈佐锐,李志红,蔡新颜

16.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地区与群体

17.“十五”期间我国争取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1.农业清洁生产文化

2.黑实葡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张广辉,马立功,李竞芸,姚焕友

3.设施蔬菜有机生产中益久生物制剂的应用技术规程李远新

4.国外土壤灌溉新法马吕红hHTTp://

5.风沙半干旱地区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侯守贵,马宝贵

6.黄淮地区双季玉米栽培新模式周彤

7.果薯间作高效种植技术要点高东,毛志善,李恩友

8.美国提子高产栽培技术周波

9.孜然套种饲用甜菜种植模式王进,肖占文,陈叶

10.花生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梁劲松

11.绿色豆芽菜大棚生产技术丰硕

12.蔬菜不同育苗方式优缺点比较周治平

13.山野菜的加工技术徐怀德,姜莉

14.十字花科蔬菜运输贮存期间异味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郑淑芳

15.水獭养殖加工技术韩学俭

16.2007年我国专用小麦将达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40%

17.香紫苏的栽培杨胜利,杨蒲凰

18.北五味子的栽培管理苏荣吉

19.人工栽培龙胆农业新技术 草丁乡

20.香菇高产栽培技术丁耀忠

21.花卉叶片发黄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宋永刚

22.啤酒小麦"啤麦1号"蔡秀芳,滕文军,黄可泉

23.适合华北地区发展的梨新品种刘军,魏钦平,王小伟

24.极早熟面条小麦新品种"京冬11号"薛民生,孙家柱,尹俊玉

25.高产、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京稻24洪立芳,毛振武,刘艳平,陈宝红,芦金华

26.新兴保健果品--蓝浆果闾连飞,於虹

27.大棚栽培黄瓜技术获重大突破司马林

28.水产家族新秀--宝石鲈沈庭栋

29.雏鸡肾炎的发病原因分析刘国琴

30.城市污泥处置的最佳途径--污泥农用董克虞

31.药用观赏兼用的冬凌草卢明先

32.速生杨新品种祖圣君

33.农村经纪人

1.从国际有机农业的发展谈未来北京的有机食品产业陈芳

2.桃树根癌病防治技术杨金兰,罗维德,杨永起

3.百合优质切花栽培技术董伟,杨晓琴,张翠兰,刘旭雯,张海燕

4.火龙果温室栽培技术石凤乔

5.台湾青枣的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赖汉龙,陈盛文,余秀蓉

6.脱病毒草莓基本知识讲座(一)高山林

7.金银花计划密植早期丰产建园技术张国杰

8.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王法宏,王旭清,冯波

9.池塘主养鳜鱼技术李木华

10.羔羊早期育肥技术路永强

11.鹧鸪不同生长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马玉胜

12.特种野猪的配种、接产与提纯复壮林斌华

13.高效实用肉羊饲养技术张玉

14.华宝1号(华甜1号)超甜玉米叶绍文,许奕进,朱霞

15.甘薯优良品种89-1

16.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彭楼科技园

17.优质蓖麻新品种--A007杨谨,张锡顺

18.日照市兴华甘薯研究所

19.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葡萄协会

20.河南省嵩县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研究会

21.五彩玉米稻

22.农业新技术 下伍旗博通农科站

23.李树新品种--红良锦、秋姬王林峰

24.山东平度市良种果树苗圃

25.中国名优特新畜禽品种简录(上)

26.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肉牛品种

27.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优良肉鸭品种

28.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蛋鸡良种

29.珍稀淡水养殖新品种--宝石鲈肖培弘

30.麻城黑山羊的特性及生活习性陶佳喜

31.优质特色羊新品种--金蒙黄羊

新技术篇3

(辽宁省科技厅统计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技术密集,对知识技术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技术进行创新是提高经济质量增长速度的核心。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高新技术创新对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新技术;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在高兴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工艺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物力和财力获取的经济效益汇报的判断,主要作用是用来评判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在正确认识技术基础上,把握技术,对技术创新进行经验总结。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把握高新技术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

1分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因素

1.1组织因素

企业中的企业家、营销人员、技术人员都会对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导者,不仅对技术的创新有着主导作用,而且需要对整个监督环节进行监督;营销人员需要在技术创新前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将市场需求反映给企业,从而使企业开发的高新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技术人员是高新产业技术的核心,技术人员要及时的发现新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控制系统有着决定作用,决定了企业分权和集权程度,从而影响一个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过于僵硬、组织分散、个人独立性差都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下降。

1.2经济因素

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后,有购买者愿意出现购买企业的产品,才表明企业的创新被人们所接受,创新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一些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后就忽略了危机感的存在,并没有将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而其它企业先将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导致企业的创新技术失去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的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可能会导致最终结果失败。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创新技术的过高估计,或因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1.3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与技术有关的问题有,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两方面。(1)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着企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技术水平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整体技术水平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技术和物化技术,其对企业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只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才能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企业的前沿。(2)技术结构主要包括:一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有辅助技术、关键技术、销售技术等构成,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只有对技术的构成进行明确,才能缩短技术由实验到生产过程的时间;二是技术创新的配备,技术创新需要将技术与经济进行合理结合,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面临实验或技术设计难题,而且还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得到快速提高。

2提升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合理意见

2.1加强交流

高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企业要想单独完成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竞争企业之间的交流,使本行业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得到共享,这不仅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的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在加剧企业之间竞争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相互帮助,弥补对方的技术空白,使先进的经验和知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通过交流降低高新技术创新的难度。

2.2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部分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上没有取得到期望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无法针对技术创新建立一套合理的信息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取得的业绩较差,我国企业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开发资金投入、实验设备投入、创新设备投入都不高,这制约了企业的产生经营。此外,因为高新技术创新的投入都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部分企业在资金上无法支撑高新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放弃许多技术创新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许多对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改变,使企业融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企业也可以与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合作,对资本市场进行合理利用,从而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3加强对信息的掌握

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在制定风险决策时,信息的质量和信息数量对风险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掌握的信息越准确、越多,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就越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小。尤其是现代经济市场变化快,信息的掌握程度对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作用。信息工作主要通过减少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高新技术创新中的风险。信息工作对技术创新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而在进行信息创新过程中应当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从而降低技术创造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几率,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够获取到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但总体发展趋势还较为乐观。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没有达到行业的前沿的原因大体相同,主要就是受到组织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需要加强在这三方面的研究,为高兴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城.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04):21-22.

[2]夏京文,李驰.FDI影响我国内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05):15-19.

[3]王青云,饶扬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06(05):55-62.

新技术篇4

英文名称:New Rural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32开

国际刊号:1002-3542

国内刊号:45-1130/S

邮发代号:48-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新技术篇5

关键词:照明镇流器 HID灯管 照明控制

1 概述

几年以前,北美照明协会(IESNA)的一位主席对未来二十年内照明系统的前景提出了自已的观点,他预计未来的照明系统将会是很容易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并有完全集成功能的系统,而不是用一批独立元件的组合系统。

今天,令人兴奋的照明新技术不断开发出来,使得那位主席所预计的前景逐步成为现实,让我们关注其中某些新技术,如固态电子器件、光系统、通信和控制技术等。

2 镇流器系数(BF)的应用

目前,T8直管式荧光灯和电子镇流器被广泛选用。电子镇流器使用了固态电子器件,可以将60Hz的输入电流先整流,然后用变频器转换为2000~6000Hz的高频电流,该高频电流使荧光灯管点燃工作。具有高频电流的电弧流导致激活更多的荧光(磷)粉,提供更多的光输出。

使用电子镇流器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镇流器系数(BF)的作用。尽管在应用电磁式镇流器没有用BF的概念。镇流器系数(BF)是一个商用镇流器与一个BF为1的参考镇流器的光输出的比值。

那么,将T12荧光灯管都换成T8荧光灯管(灯管和灯具的数目不变),用BF为0.88值时,就可以提供等效的光输出。

同时,当照明系统的照度过低时,或者在直管荧光灯具成行布置中想减少灯管数量,规定用镇流器系数BF值为1.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BF系数较高,使得荧光灯管能够多提供30%的光亮。这就如同一个汽油发动机上安装了一个四套管汽化器,就比原有一个二套管汽化器发出更多的能量。使用了高BF值(1.2)可以不必耽心对荧光灯管的过激励。

3 要求超过HID(高强度放电)灯管的性能

T8灯管和电子镇流器的照明系统的性能又有提高,可以替代HID灯。通常,在高大的仓库中采用HID灯具,可以很好控制光亮,灯管的流明值很高。但是T8荧光灯管与金属卤化物(M-H)相比较,其使用时间较长,在开敞式灯具中眩光又很少,具有较好的维持流明特性,较好的显色性,开灯时响应更快。

在美国东北部的一家仓库将原来的金属卤化物灯(M-H)用能效高的T8荧光灯管替换,在该仓库的一个狭窄走廊中,采用了白色抛物面的直接/间接8英尺长工业灯具,按16英尺间距布置,提供的平均维持照度为5fc(fc:英尺烛光,1fc=10.76lx,编者注)(垂直),其最大比值为12∶1。用一个瞬时启动的电子镇流器可以点燃一个灯具中的四支F32T8XL/835灯管。当走廊处于待使用状态时,无源红外光敏元件能关掉无人使用时走廊中的80%灯具。

在散装贮存库和装船处所,安装9支12英尺长灯管的荧光灯具,按26×17英尺中心间距布置,可提供20fc水平照度的照明。

这种照明方案需耗费7万美元,大约需2年时间回收投资。

4不断改进性能的HID灯管

HID灯管仍保持其高性能。特别是最新脉冲触发(PS)系列的金属卤化物灯(M-H)改进了标准金属卤化物灯(M-H)的照明性能,可代替已过时的高压钠灯系统。

新的额定功率为35~700W的脉冲触发(PS)型灯管,在电弧管中不需要触发电极。PS灯管的发光效率增高到110lm/W,灯管维护改进了80%左右,灯光的颜色仍是一致的,预热和重新点燃灯管的时间可缩短50%左右。

平均流明值较高的360W PS灯管(31500lm)的发光性能比平均流明值较低的400W标准灯管(28800 lm)要好。如果一个仓库内照明需要配置400支400W标准M-H灯管/镇流器的灯具,若使用新的360W PS灯管/镇流器,只需要配置360个灯具就可以了。

5 光波导技术提高视觉的舒适性

现在,很多工业场合,在悬吊式荧光照明灯具中安装有半折射式棱镜薄片。来自线状光源的光线沿着薄片的长度方向分布传送。该薄片上传送的一部分光线有控制地透过薄片,提供均匀的、一致的照明光。图1示出了光“波导”技术。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办公室的照明目标已消除了光源的直射眩光,又能防止阴极射线管(CRT)的显示屏上的光幕反射,因为稍稍凸起的CRT屏幕几乎是垂直的,它反映出来自工作者背后灯具的反射眩光。因此,现在设计的荧光灯具,用深漫射格栅遮蔽灯管,或者采用悬吊式的非直射灯具。

当然,第二代个人计算机是用液晶显示(LCD)的全平屏幕显示器。全平屏幕以垂直线为基准向后倾斜约15°~30°。并且常常比眼睛所在平面低。现在有漫射格栅的荧光灯具?具有最高的光强。当观看倾斜的平面显示器时?就会产生不希望有的眩光。

一种新设计的灯具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就是仔细地控制向下直射的这部分光线。由于该灯具的横截面是较薄的,灯具中有两支54W T5HO荧光灯管,光线从一个丙烯酸塑料板的两侧投射出来。见图2。

在丙烯酸塑料板底面的一块半折射薄片传送一个均匀的低眩光而向下照射。有24%的光流明是向下照射的,其余的光流明是向上投射的。用顶棚的亮度来平衡丙烯酸塑料板的亮度,该灯具就避免在液晶显示器(LCD)全平屏幕上产生的干扰反射或阴影。

6 光纤照明扩展了应用范围

让我们再次关注另一种光“波导”技术。尽管整个光纤市场只不过占照明工业的1%以下,但却是每年的美国照明商品展览会上持续引起参观人员关注的技术。特别是对用通常灯有不方便的场所更是如此,如很难接近或者存在责任问题的场所,使用光纤照明系统是有利的。

照明装置最振奋人心的新发展,包括了新的反射器和用于终端发射纤维的透镜。照明设计师和承包商都认为,仅仅看一本照明产品目录,从中选出灯具来组装该成套组件,是有困难的。

7 照明控制

在现代建筑物中,使用定时器,传感器,或光敏元件来实现照明自动控制功能是普遍的。选用各种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特别是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来触发照明电路和接触器。

许多照明系统制造商正在网上工作,实现在他们的专用系统与开放协议DDC网络之间形成有限制的互用性。

低电压双绞线是DDC网络中最通用的传输介质,但要取决于频带宽度、距离及其他因素的要求。还有许多种传输介质,包括窄频带或扩展频谱的PLC(电力线载波)信号,射频(RF)发送器或红外(IR)发送器,都列入技术规程的表中。用路由器将直接数字控制网络通过调制解调器遍布在标准的或专用的电话线上,或者遍布在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网络,如一个企业局内网或全球因特网上。

因特网协议是控制照明或任何地方的用电负荷的最重要的方法。

8 用因特网和传呼机技术控制照明

这是一种新技术,用传呼机控制照明来代替时钟和光电池。传呼机控制系统有三个元件,一是远程通信单元(RCU),即在你所要控制的照明灯的场所安装的远程接收盒;一是地面计算机,对接收机广播指令;一是卫星传呼机网络,进行前两者间的连接。

远程通信单元(RCU)包括一个用于控制照明的处理机,一个内装蓄电池的嵌入式时钟,一个传呼接收机,每日四次从卫星网络上获取信息。每次传输的短促脉冲串(burst)中包括了确切的时间(为了校准远程通信单元的时钟),该天的太阳的降落和升起的时间,以及任何接收到的对于当地程序指令的变换。因此,RCU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关灯或开灯,或者根据太阳降落或升起的时间关灯或开灯。例如,控制器能在太阳降落前25min时开启停车场的照明灯,在早晨2:00时关灯。

新发展的广告牌照明系统可理想地消除浪费在室外广告照明电能的费用。广告牌照明将是传呼机控制器的最大市场。但是其他应用包括街道照明、停车场照明、建筑用泛光照明、发光信号板以及市政设施的室外照明等。传呼机控制器也适用于体育场馆或类似设施的室内照明。

不需要灯光时开灯会减少利润,管理人员希望对重要的照明负荷能按确切时间开关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商业中心使用传呼机控制停车场照明、壁装及屋顶装泛光灯照明、人行道照明以及租户的显示信号板。有时,租户要延长开灯的时间,传呼机控制器能遥控改变预设的开关灯时间,是比较便宜的控制照明方法。

过去,必须打电话申请改变预设的开关灯时间,现在你接入制造商的Web网址,就能预设或改变开关灯时间。点击“单元编程”,显示编程页,输入姓名和密码,就可以为任何远程位置的任何电负荷设定时间表。

新技术篇6

英文名称: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9050

国内刊号:11-4844/S

邮发代号:82-9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新技术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生态系统企业协同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生存于网络环境中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今,无论是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还是物料供应,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适应全球化潮流的产品,通过各种网络组织协调与运作,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和销售网点联结成一个整体,并能时刻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顾客或供应商进行交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杠杆来重新调节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平衡变化多端的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与合作的格局,已成为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面临的是如何保持领先地位,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开放的市场既提供了新的准入机遇,也是对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管理效率以及市场反应速度的新考验。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企业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因。作为企业发展源动力的技术创新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商业化过程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生态系统与网络环境

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适应观、选择观、整体观、层次观、动态观、进化观和协同观。在生态学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生态学研究已超出生物学的范畴。企业生态系统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解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企业组织之间、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依靠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优势互补,以共同实现价值创新所形成的复杂经济群体都属于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及网络环境的变迁,组织的传统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为生存于网络环境中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环境是由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构成。技术层面是由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互联网网络环境,通过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将企业生态系统内各成员企业或相互联系的不同企业生态系统联结起来,实现信息在企业组之间的流动;社会层面是企业生态系统获取信息、资源及社会支持的社会网络,各种资源是联结成员企业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纽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资金、人才、信息、技术、服务、知识和物资等,所以,企业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由多种关系联接交织而成的多重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这两个层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技术层面是社会层面的依托和基础,社会层面是技术层面的升华。技术层面的变革,使企业组织间信息高效流动,进而促使企业组织向更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自学习性的方向演进,最终带动社会层面的变革。其中,网络信息流是重要的作用力,网络环境将对企业生态系统的价值链、资源配置方式、组织结构、竞争战略和运作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的变化将为企业组织实现动态的创新与演化过程提供可能的机遇。

网络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硬件技术平台,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和手段的转变成为可能;同时,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网络环境又使得企业必然转变竞争方式,以求得在激烈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企业顺应信息的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的普遍性和分布性,有用的信息到处可见,知识的流淌与外溢效应愈加显著,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判断和应用;技术进步日益加速,新技术产生越来越快,大大增加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技术更具有的可获取性,技术的交流渠道多样化,只有不断地创新、合作,才能保持优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市场;受环境和资源限制,增强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可利用资源的来源,从资源依赖型向知识依赖型转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日益增加的服务期望,个性化的产品与个性化的服务不断增长的要求,扩大了企业与客户关系的内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可靠性和可缩放性;网络服务系统具有以不同服务质量传输不同数据类型的集成服务能力,在其上传输的信息和数据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一致性语义;各种应用系统能够跨平台进行数据访问。这些因素促使环境发生巨变,对企业的环境依赖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高。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变革

(一)促进企业竞争战略的变革

传统企业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则变成了双赢合作,从公司竞争变成联盟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出现的很多新的商机都需要将多种复杂的系统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围绕一件独立的产品搞技术革新,不仅一个企业无法完全具备应该具备的能力,甚至一个国家也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企业生态系统的价值链变形为价值网,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及顾客组成了一个更大的价值增值系统,即价值网,企业在价值网中体现其价值的增值。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竞争战略从红海到蓝海的转变扫除了技术障碍,还将推动企业全球营销战略变革的进程。

(二)对传统制造理念产生革命性变革

虚拟企业和动态联盟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适应竞争的理想模式,也是网络化环境中企业组织模式的重要特征。网络技术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分散在不同区域、企业、组织和个体中的各类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制造网络。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得各种制造服务,并在网络的支持下方便地形成面向特定企业制造需求的专业化应用系统,实现企业间的商务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和供应链协同。

(三)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变革

企业组织利用网络环境,跨越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空间障碍,通过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业务过程集成、资源共享,对企业开展异地协同的设计制造、网上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和手段。为实现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运作提供支持,形成具有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等基本特征的优势互补的协同企业。通过网络环境下企业间信息、过程、资源的集成,实现协同制造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优化运行,使整个网络系统中的制造企业群体以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开发周期,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企业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从封闭式经营到开放式经营,从自主经营到动态联盟等经营模式变革。

(四)带动企业组织变革

网络经济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企业与外部联系和交往的方式,同时也对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提出了挑战。知识和信息改变着企业管理的理念,拓宽了企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网络技术必将改变企业管理的环境,创造一种新的共同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所有这些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未来的企业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将趋于扁平,企业组织规模将趋向两个极端,企业组织的边界将趋于模糊和虚拟,企业组织的职务设计将趋于团队任务。(五)赋予企业更强的核心竞争优势

网络技术的进步,将在解决海量计算、加快设计速度、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方面发挥巨大优势。网络环境的变化,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制造企业的管理能力;降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提高企业资源共享能力;提高企业的协同工作能力;增强制造装备的信息互联能力。

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一)创新机遇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中,技术创新机遇仍然是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重要外部因素,并以各种类型在企业技术创新时空系统中普遍存在和持续分布。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及管理创新等都可能组合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因而创新组合具有集成性,并导致技术创新的组合机遇也具有时空上的集成性。在网络环境中这种集成性更加凸显。

考察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企业创新过程发生跨越式、转折性变化的高层次战略性机遇与发生渐进性、连续性变化的战术性机遇往往是并存的。通常,战略性机遇次数不多,但至关重要。能否抓住这种战略性机遇,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以至于决定企业发展的命运。网络环境的变化,导致战略性机遇发生的频率增加,但对知识积累和知识吸收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

(二)创新网络成为重要资源

传统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组织)管理、技术创新市场(产出)等几个方面。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经济的特征越加明显,创新活动过程以及推广和扩散过程中形成的网络及其联系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网络特征和联系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产生很大影响。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很多活动,往往超出单个企业内化式创新能力的支持范围,企业必须依托多主体、多过程和重复进行的技术创新网络,寻求外部技术与资金资源的支持,通过内外技术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技术创新。

(三)创新模式不断变化和演进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种复杂性,企业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进行技术创新。为追求创新,企业不得不与其他组织产生联系,来获得各种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这就导致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多样化。

从技术创新的发生机制角度看,技术创新过程是信息、人员及物资等创新要素在创新目标下的流动实现过程。技术创新模式从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线性模式,经历技术创新的平行交叉模式,进入了系统一体化与扩展模式。系统一体化模式又称为网络模式,强调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外部连接性,即企业与外部环境间广泛的网络构建,合作与竞争并存。

从技术创新的来源角度看,已从社会层面理解和认识技术创新,经历创新的主要来源归结为专业管理人员,而不是技术开发人员,到如今创新政策的主要着重点是基础建设与市场信息,充分说明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组织方式角度看,已从本国集中研究开发模式、多国集中研究开发模式逐步进入多国分散研究开发模式、多国网络化研究开发模式和多国网络集成研究开发模式不断的演进过程中。网络集成的研究开发模式适应了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研究开发的要求,这种研发模式不单单从技术的角度考虑研发的目标和创新过程,而是从战略的高度审视研发的实现过程,在充分发挥内部研发优势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

从研发单位与生产单位的关系密切程度角度看,已从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向一体化模式演进。一体化模式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合作中最高级、最紧密、最有成效的形式。对于生产单位来说,通过研发单位与生产单位的合作,可以弥补仅仅依靠本企业力量的困难,缩短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以尽快抢占市场。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则有利于了解社会需要,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产品,取得经济效益。

(四)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实现技术创新能力转化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要素。公平和开放的网络环境为企业提供了高效分享资源、信息、知识和利益的有效机制。这些不仅可以带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使生产系统的效率、产品、工艺和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也可以使企业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大幅提升。知识的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获得、存储、学习和转化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运用是知识创新过程的最终落脚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知识的价值越来越直接体现在经济生活中。知识的创造和积累已不再是人类所主要追求的惟一目标,只有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才能真正带来价值。网络技术促进了生产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大幅提升,并带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担负着提高技术能力的重任,只有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经过不断创新,企业在技术能力上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由于知识能够在网络环境中的边际成本迅速降低的情况下被迅速复制和分配,这时企业的唯一竞争优势取决于其能否从现有知识中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习创新能力。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核,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学习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创新能力不仅是为了避免结点企业脱离既定的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实施各自的战略行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获得行业竞争的关键制胜因素。知识创新活动是沿着“知识链”进行的,即:企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企业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企业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以及企业知识的运用和保护。企业的这一知识创新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它受到企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这些影响因素来实现对知识创新过程的间接管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竞争优势,其最终来源都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而这些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核心,正是企业的知识及其创新。因而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创新在企业内部可能表现为新的产品设计、材料、生产工艺、包装、广告、销售渠道、支付手段、价格策略等,并要求企业更新整体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资金运作等。更艰巨的是,创新常常意味着面对未知的外部,需要从头开始,往往要抛弃过去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并承担巨大的风险。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企业竞争格局将重新洗牌,竞争起跑线会重新划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也使创新具备了必要性和紧迫性。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并付诸行动,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创新,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能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提高把握创新机遇的能力,努力实现持续创新目标与资源要素在时空的最佳耦合。准确把握核心层技术创新,打造强势企业结构,提高主动驾驭市场的能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的网络化和资源的分散化使得企业组织必然走向网络化,技术创新赖以产生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等机制的畅通必须有技术手段的支持。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知识平台等基础设施;优化信息资源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加快生产和传递对产品以及服务的改进信息;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过程、策略和组织机构进行再设计,为决策层提供可以洞察和预见企业潜在发展机遇的有用信息;为企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企业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企业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以及企业知识的运用和保护构建信息化平台。企业必须从如何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角度来确定信息化发展目标,提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实现框架和关键技术。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载体,人力资源成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因素,知识创新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技能、知识构成、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当据此对人力资源加以培训和激励。

组织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面临的环境、技术、人员、任务等多项变量的函数,当某项或某几项变量发生变化影响到企业整个组织结构与行为方式时,就必须从战略高度来重新规划企业的组织结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都必须与这些因素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内部有良好畅通的知识共享渠道,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广泛而迅速的联系,企业要充分重视构建柔性化的、灵活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知识创新的这一要求。适应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文化应当是一种有助于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的学习型文化。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为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新思想产生到开发、生产、营销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与企业外的研发机构、大学、其他企业及客户等交互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政府、金融、文化和法律等因素也都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将面对一种以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为主导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合作来赢得竞争已成为各国企业的共识。企业应当通过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或施加影响,来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创造有利于自身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新技术篇8

【关键词】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新技术;新疗法;发展

1、引言

制药工业密切联系着健康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药物对于现代人的身体和生命健康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作为药物生产和利用的首要环节,作作为,药物的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对药物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反映和影响,药物功能的发挥也受到制约,更有真者还可能引发药物安全问题。因此,在制药工业中,生产制作药物时,务必要保证高超的制药技术水平,以及先进的制药技术,才能促进药物质量的提高和制药工业的发展。

2、生物制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方向

在制药工业中,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药物制作技术,其在健康医学和制药工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阶段,生物制药技术在诊疗肿瘤、治疗脑中风和攻克炎症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应用和发展。目前,生物制药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治疗肿瘤。全世界肿瘤的死亡率位居第一,在美国每年有100万人被诊断出患肿瘤疾病,而且54.7万热因此而死亡。同时,需要投入1020亿美元用于治疗肿瘤疾病。作为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治疗肿瘤依旧采取早期诊断和放化疗等综合手段。在今后的10年里,抗肿瘤采用生物药物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普及。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和转移。而且也使得这类抑制剂发展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成为可能,目前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了三种化合物。

2.2 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脊椎外伤及脑中风。在Ⅲ期临床上已经采用胰岛素生长因子rhlGF-1。NGF(神经生长因子)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治疗肌萎缩硬化症和末稍神经炎,而且都以在Ⅲ期临床加以应用。在美国,每年有60万人罹患中风,而且有15万因此而死亡。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并不多,特别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是很少,现已证明Cerestal能够对于中风患者的脑力具有明显的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

2.3 人自身的自身免疫缺陷能引起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在美国,有超过4000万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医疗费每年达上千亿美元,因此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攻克这类疾病。

2.4 在美国每年有100万冠心病患者死亡,而且需要耗费1170亿美元的治疗费用。在今后的10年内,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的增长点。在冠心病的心绞痛的治疗,以及心脏功能恢复方面,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药物从此延生了。基因组科学的建立,基因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可能促使基因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实现商业化,从而推动未来的治疗学达到新的高度。

3、关于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探析

现阶段,在制药工业中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比较普遍,并且已经提炼和制作出了更多新型的,有利于控制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健康药物。但出现得越多新疾病,以及原有的未得到解决的重大疾病频繁的发病率,使得医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国内医学事业要想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就必须提升制药水平,在提高药物制作水平和药物质量的基础上,对药物类型进行创新,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当前社会所有的重大疾病。因此,在制药工业以及治疗重大疾病方面,生物制药新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1 生物制药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发展

事实上,生物制药技术的革命,并不是指单一地创新制作技术和生产手段,还包括其他相关领域内各种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生物制药技术在发展和进步中,对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内微机电系统、图象处理系统、传感器系统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都是需要借助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发展生物制药技术,必须同步提高其相关设备配置以及操作水平。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人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评估和预测生物技术是否得到发展,但是却能通过了解克隆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以及不断增加的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来预测到生物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发展

生物制药技术具有较多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基因克隆技术和遗传修改技术等遗传学上的改进之外,还可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上取得突破。在疾病还未入侵人类身体,威胁人类生命之前,相关的疾病预防工程可以采取封锁病原体的方式,阻止进入人身体的病菌以及病原体,进而阻断其在身体内部传播、损害机体。而如果病原体已经进入身体,则疾病治疗工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即控制和封锁,使在人体内的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变弱,直至其完全消失。预防病原体疾病和治疗疾病两个工程都可以有效地防控病原体,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得以降低,避免在人体内的病原体感染而使新的病原形成,进而更大地威胁人的健康。从目前来看,在制药工业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程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

3.3 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

在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人们正在研究开发一种新疗法,用于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问题。例如,正处于开发状态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对于成瘾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一新疗法不仅对于瘾君子的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将对于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的影响。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能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例如:计算机模拟结合分子图像处理技术,能够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有利的工具用以研究和设计药物。

新技术篇9

新技术创新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它包括生产技术的创新,技术信息的创新,而技术信息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必须得到技术信息的支持。否则会造成信息闭塞导致项目的重复开发,防止因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困难导致新产品不能顺利的开发,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科技查新它是一种文献查证的信息服务,从文献的角度对所查证的科学技术内容作出新颖性判断。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以文献检索为立足点,信息分析为支撑手段,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角度,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查新机构应充分发挥掌握大量科技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服务。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大大促进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共同促进查新机构的发展以及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

2科技查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科研立项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企业科研项目立项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科技查新可以帮助委托企业了解所属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企业如果想研发出某种产品,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无新意,这样科技查新检索机构即可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与专业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检索文献及市场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选题的好坏,课题是否重复,立项课题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查新才能知道。科研项目的申请在尚未正式投入开展时,均可修改。这时企业科研人员往往需要科技查新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新颖性判断,进而避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发生。

2.2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成果鉴定提供科学分析

科技查新报告为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及评价中提供客观的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科技成果的鉴定水平。科技查新是以检索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将相关文献与课题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这样的查新报告能为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评估提供客观事实依据,为专家评议和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保证了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企业在成果鉴定、奖励、转让、技术转化前最好请权威的查新机构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综合分析,科技查新能为企业充分提供所需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到达胜利的彼岸。

2.3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专利查新提供依据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所追求的积极重要的竞争资源,它几乎覆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相关动态信息。随着国内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几乎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研发出新技术或新工艺之后,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专利申报,或是发明专利,或是实用新型专利或是外观设计。因此,绝大部门企业在申报专利之前都要进行科技查新。因为通过查新,企业可以避免因产品项目的重复研发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也可避开对方发明点,使申请的专利能够顺利通过。综上所述,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企业可以利用科技查新对专利信息加以灵活的运用,使自己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4科技查新可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借助科技查新机构可以说是便捷、高效的方法,也可作为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科技查新机构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查新检索人员等优势,对各领域的检索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全面而先进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最新前沿与研究动态,避免走弯路,为企业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情报,确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引领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2.5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新技术篇10

这场革命的中心又一次落到了美国。

有人说大学官僚了,有人说大学没落了,有人说大学不重要了,而背后的原因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原本只有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现在外面的比它还要新、还要多、还要好。

引起这场教育讨论的实质是,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而原有的大学和大学教育如果不随时间变化,将被学生抛弃。

平台开放时代

真正开端这场革命的,是一个澳大利亚人。2002年,住在沙漠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马丁·多基马开发了一套开源的平台,解决沙漠中学生乘飞机上学不便问题,于是MOODLE诞生了。与其他平台不同,MOODLE不收费,但是要求在此开发的插件和版本为全世界开放。于是迅速普及,世界各国的志愿者迅速将这个平善,到2012年,世界各国的MOODLE平台已经超过百万。

2004年,密西根大学等8所大学在梅隆基金会SAKAI项目的资助下,开发了源代码开放的软件SAKAI,与MOODLE采用PHP语言开发和课程展示模式不同,SAKAI使用了探究式的资源模式和JAVA语言开发,更加适合大学研究性的资源和课程共享。也就是说,前者是更适合被动学习的课程,学生只要按照步骤学习就可以了,而后者更像把课程资源放进库房得的书馆,支持具有自主能力的学生。2012年,使用SAKAI的门户超过20万,最大单个用户超过20万人,用户涵盖80%的知名大学。

有人把平台开放,也有人走向封闭。前些年开放的平台BLACKBOARD后来走向封闭,虽然BLACKBOARD的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于MOODLE和SAKAI,然而由于商业运作的专业性,目前BLACKBOARD已经将与自己的平台进行整合,提供更加专业的云教育平台。封闭在这里不是已经开放的对立面,而是做为开放的另一种形式存在。

通过MOODLE和SAKAI,以及以BLACKBOARD引领的云教育,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得到教师的讲义和电子书,还可以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原本你教我学的模式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网络探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原本收藏在电脑中的大量文本、视频等共享给学生,原本靠上课点名获得的日常成绩,可以从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得到自动统计。

内容开放时代

其实,真正说起这场革命的源头,应该从1999年说起,不是来源于平台开放,而是来源于内容开放。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将最核心的C语言课程公开,当时,包括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师生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方式,直接从原版的课程平台得到一手的教材、习题。

到了2010年,很多大学老师发现原本对哲学和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的同学突然对此非常有兴趣了。原来,当年的哈佛的新生第一课《公平与正义》系列课程,在网络上被人广泛传播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对与公平和正义有关的几十本著作提高了兴趣。相比起来,很多照本宣科的政治课确实难以适应新形势。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在线课程《美国的革命》引爆网络。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效仿,开放课程。不仅仅是政治学、历史学火爆,电子工程、高等数学等等课程,也吸引了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注册用户学习。

内容开放时代到来了。

2012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授课过程和平台本身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很多的原有MOODLE用户、SAKAI用户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和二次开发的公司非常警觉,这是因为,上一次的开发投入的SAKAI只有600万美金,而哈佛和MIT的这次行动有6000万美金。

校园开放时代

当国内高校纷纷占领地盘,把学校搬往郊区,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美国的教育正在悄悄发生另外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与我们正好相反,中国把大学迁往人间稀少的文化沙漠,他们的校园则与社区融合、与产业融合。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在美国的排名一直是前三位,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所只有百年的高校,如何迅速发展的呢?

1957年,当过美国财政部长的梅隆将自己的梅隆研究院与钢铁大王的学校卡内基大学合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合并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依然很小,直到今天只有几百亩地和6000学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长听取了当时的管理学家、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的建议:学校只搞计算机。要知道,那是60到70年代,即便到了2012年,这个决策也有可能是得不到支持的:学科只有计算机,大学都不能叫,得叫“学院”。

目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很多学院,然而,都是在学习计算机:工程学员是计算机工程;管理学院是信息管理;金融学员是数字化金融;艺术学院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戏剧影视的特长是多媒体,其中的动画技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

当年的只做计算机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今天开放的产业合作:英特尔、苹果等公司都有实验室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而比尔·盖茨唯一捐助的盖茨楼,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楼。

如果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你会对没有围墙的心灵感触更深:

这所学校几乎更少新建课堂了,除了50年前建设的教室外,新的楼和老的楼到处都是实验室;

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期末考试了,非常多的课程代以作品考核;

教师一半是产业界人士,除了教授编制,还有非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他们都有可能讲座和讲课;

校园一半被产业占据,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是产业赞助和合作的产物,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可以是工作岗位,获得不菲的收入,关键是:你要做出真东西;学生一半时间在实习,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到处在取得专业的收入,硕士生努力做研究助理和教学助理几乎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博士和博士后原本就有每年数万美金的收入;

一半的讲座来源于外校,与国内不同,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听讲座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占据了一半左右。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造成社会的变革,而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变革,往往又是长时间的社会变革积累的结果。云计算使得原有的组织架构产生革命性的变革,而国内很多学校和老师仅仅使用新技术而并没有估计到新技术应用的背后,社会正悄悄发生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云与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反而固化原有的官僚体制。

大学的围墙,应该从有形的开始打开,逐渐地无形的围墙和心理的围墙也逐渐被打开,只有这样,才造成了这20年来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大学从知识的商逐渐转变成知识的创新工场。

必然的开放

在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是,这些最好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都将免费。哈佛和麻省理工之所以免费,理由之一,是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他们需要收集更多的行为数据,以研究开发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并强化其学校的品牌效应。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对学习者免费并不代表他们无利可赢。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微学位”的认证来收费。

让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假设一门课程的“微学位”认证费用为100美元,每一门课程每一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接受10万人的认证,以全校100门课程计,年收入将会高达10亿美元。

你也许还会问,那仅仅是哈佛大学,其他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能够免费不成?答案恰恰是“完全可能”,例如由斯坦福名教授Thrun创办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就宣布免费,但这也不代表他不挣钱。它的商业模式,是将1%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直接输送给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换句话说,该网站不仅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还包找最好的工作。这会在学习者当中激起怎样的竞争?对传统大学的威胁又何在?稍做冷静分析,相信你会对其中暗含的商机和变化倒抽一口冷气。

也就是说,对个人来说,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未来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但这却还不足以构成这场革命。让我们回头看看:早在80年代初,计算机就走进了学校和课堂,远程教育的概念就被提出,视频录像就开始传播,那个时候,就有人兴奋地预言:信息技术要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但30年过去,信息技术确实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催生了诸多革命,教育领域的革命为什么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发生?

其中的关键,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交互性”终于结成了“正”果:以社交媒体为特征的第二代互联网技术(博客、网络订阅、百科全书、网摘、社会网络、即时信息等)已经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互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应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像人一样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例如发出提示、建议、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等。除了智能软件的诱导和评价,学生还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交流协同,有效地寻求帮助。美国已经出现了提供专门辅导的家教网站,学习者可以在网站上列明的专家中按课目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辅导者,在十分钟的视频交流之后,辅导服务开始按分钟计费。也就是说,学习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对接,构造一对一的学习情境。

以上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提供的种种情境,我们不妨称之为“微学校”。加上普适计算(一个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概念)的浪潮,计算机和网络将无处不在,“微学校”将可以随时随地搭建。

再想一想,因为“微学校”的存在,未来的学生可能是在家里学习,到学校去,则主要是是做作业、答疑,现有的学校运作模式可能面临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