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8 17:07:20

新技术管理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1

1.1对研发活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部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5结束语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2

1.1高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质、提效,促进成果转化”,即提高勘察设计成果的技术含量,保障成果(服务)质量和先进性水平;提高勘测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勘察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一项好的勘察设计产品,应能够体现最新研发成果、体现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勘察设计过程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过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市场竞争性和智力密集性行业,要转变单一勘察设计业务模式,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多元业务模式转型和升级;勘察设计行业既要响应当前改企模式和改制模式的国家政策,又要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过去以技术为主,逐步向技术、管理、商务策划、资本运作等多元综合能力转变,实现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2高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企业正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千年大计,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给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机遇。勘察设计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就是要按照国家、行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规范内部职责、明确管理程序的系列文件和措施,指导、规范企业如何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措施制度化、程序化。企业通过实现高新技术管理创新,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企业应以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完善科研创新管理体系,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推动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向核心竞争力转化。通过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科技与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让企业的各项资源发挥更大效力,创造出更大价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勘察设计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2.1加强组织领导,搭建开放的创新平台。加强组织建设,组建科技创新机构,搭建创新平台。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院领导为成员的创新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新管理办公室,由科技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资产、计划经营、信息技术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科技创新项目的考察、调研、论证、推广运用工作,负责组织各部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负责组织科技创新成果评审、验收、推广等工作,并对技术人员的创新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等。创新组织结构框架如图1。2.2完善制度建设和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奖励制度、研发管理制度、研发财务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五大体系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制度保障体系。创新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如图2。为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建立更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工作纳入个人晋升、职称晋升的选拔考核体系。2.3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生态水利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优势,通过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加强财务资金保障、流程模型化技术创新管理等措施。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全面打造紧密型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2.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河北院自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出台的河北院《知识产权(版权)管理办法》,鼓励技术人员挖掘知识产权、激励职工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由于管理措施落实到位,2015年度取得6项知识产权,到2018年度就一跃上升到48项,不仅产权数量多且产权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极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由于知识产权来源于勘察设计或项目研发过程,在项目中直接应用,多数产权也被类似项目采纳,不仅提高了推广转化率,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

3勘察设计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

3.1促进了勘察设计企业的转型升级。勘察设计企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为纽带,积极推进自身的业务结构调整与转型,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打造业务特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勘察设计企业以设计和研发为基础,积极向市场增长潜力、产业发展方向明确的业务领域进行拓展,扩展发展空间,以自身专利和专有技术为优势,逐步形成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其次,要更加关注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积极打造差异化竞争发展能力。通过跨行业的专业融合、专业配合和技术创新,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智能化、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向具有较强专业技术优势的专业公司发展,在产业链上要更加注重向前端的规划和全过程的咨询延伸。3.2提升了勘察设计产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勘察设计企业要加强设计理念创新,积极做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大力推动精心设计与精细设计,及时跟踪三维协同设计、BIM、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提高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度,构建基于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竞争优势。通过理念引导、实验带动、项目推广、标准固化,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使设计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3.3培养了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勘察设计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勘察设计企业拥有大量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丰富的技术信息,又有较强的系统工程技术经验和应用能力,工艺及工程技术整合研发能力,先进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能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是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创新成果与工程建设对接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勘察设计企业作为技术型、知识密集型、人才型、智力型企业,在进行勘察设计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对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机制建设,是解决创新人才不足的主要途径之一。3.4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提升。2018年度通过第二次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对我院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我院连续获得水利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AAA级单位和“河北省诚信企业”,进一步提高了河北院的知名度。许多勘察设计项目投标时,要求企业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以评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予以加分,从而提高了我院在项目竞争中的优势,提高了中标率。3.5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河北院推行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省了人力资源,还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4结语

几年来,河北院在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创新保障措施、规范技术创新管理、对标先进企业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具体实施,企业通过高新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和资本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敏.勘察设计单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及对策[J].交通财会,2009(9).

[2]蒋庆利.勘察设计行业品牌模式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S3).

[3]郭刚.勘察设计企业如何建设高效的科技研发管理体系[J].建筑设计管理,2017(1).

[4]刘丽.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5(12).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3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下简称吸收与创新),是指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吸收与创新活动。

第四条吸收与创新应当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

技术进出口合同对技术保密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吸收与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吸收与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宏观调控,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引进。

*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的吸收与创新规划;编制、公布本市吸收与创新重点项目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和年度计划;指导年度计划项目的实施并组织鉴定和验收。

本市各有关部门以及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吸收与创新工作。

第六条企业是吸收与创新的主体,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自主确定吸收与创新的内容和方式。

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吸收与创新基地,承担国家和本市重大技术装备或者吸收与创新的项目。

职工应当遵守企业依法建立的技术保密制度。

第七条本市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联合开发,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参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各方,应当签订合同,约定有关技术权益的归属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企业可以按照指导目录以及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将本企业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

市经委接到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评审,在每年第一季度确定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九条本市设立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列入市级预算并逐步增加。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按照本规定用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低息贷款、贷款贴息和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方面的资助。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由市经委委托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新服务中心)负责结算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吸收与创新的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本地区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第十条市各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确定高于百分之十的比例用于鼓励吸收与创新,重点支持引进高新技术的产品开发、中试和产业化。

第十一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项目的单位,可以申请低息贷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以申请贷款贴息。

第十二条下列项目或者技术、产品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经费的补贴:

(一)属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或者本市重点支持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二)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或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

(三)未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但符合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市经委组织鉴定,确认其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定商业规模的项目。

第十三条企业用于吸收与创新的技术开发经费,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用于吸收与创新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价在规定数额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计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对设备进行快速折旧,并参照市新产品试产计划或者中试产品计划的规定享受相应优惠。

第十四条吸收与创新项目属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成果转让取得收益的,按照国家和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享受优惠。

第十五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以向市经委申请优先列入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获得资本金注入或者贷款贴息的资助。

第十六条吸收与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可以分别向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市经委申请专利申请费、专利维持费、专利费的部分资助。

企业引进国外专利技术用于技术开发,属于国内首次运用的,可以凭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向市经委申请经费补贴。

第十七条企业在本市建立吸收与创新的下列机构,可以向市经委申请启动经费的补贴:

(一)部级或者市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二)部级或者市级的吸收与创新基地;

(三)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市级技术开发机构。

第十八条吸收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零税率优惠。

吸收与创新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其企业可以向市经委申请有关技术质量认证或者许可的经费补贴。

第十九条本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引进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申请办理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调入本市的手续;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

对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聘用国外专家的,可依据聘用合同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本市各级机关在采购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的吸收与创新产品。

第二十一条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企业应当在吸收与创新产品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或者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将奖励额折算为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由受奖励人分享收益。

第二十二条吸收与创新的成果或者产品,可以申请各级科技成果奖项。

第二十三条创新服务中心应当根据市经委批准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和款额,与项目单位订立合同,并通过有关金融机构将款额及时足额地拨付给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义务。

第二十四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疏于职守、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侵犯吸收与创新项目单位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挪用、克扣、截留吸收与创新专项资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三款,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有权要求赔偿,并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究其违法责任。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弄虚作假,骗取低息贷款、贷款贴息或者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资助的,由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追回其所得的款额,并由市经委处以所骗款额一至三倍的罚款;骗取其他优惠待遇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采取欺骗手段获得奖励的,由市经委及有关部门撤销其奖励,并责令其退回奖励所得。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2000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0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市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

【推荐】【纠错】

*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

(2000年1月25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了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提高本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下简称吸收与创新),是指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吸收与创新活动。

第四条吸收与创新应当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

技术进出口合同对技术保密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吸收与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吸收与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宏观调控,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引进。

*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的吸收与创新规划;编制、公布本市吸收与创新重点项目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和年度计划;指导年度计划项目的实施并组织鉴定和验收。

本市各有关部门以及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吸收与创新工作。

第六条企业是吸收与创新的主体,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自主确定吸收与创新的内容和方式。

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吸收与创新基地,承担国家和本市重大技术装备或者吸收与创新的项目。

职工应当遵守企业依法建立的技术保密制度。

第七条本市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联合开发,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参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各方,应当签订合同,约定有关技术权益的归属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企业可以按照指导目录以及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将本企业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

市经委接到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评审,在每年第一季度确定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九条本市设立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列入市级预算并逐步增加。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按照本规定用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低息贷款、贷款贴息和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方面的资助。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由市经委委托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新服务中心)负责结算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吸收与创新的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本地区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第十条市各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确定高于百分之十的比例用于鼓励吸收与创新,重点支持引进高新技术的产品开发、中试和产业化。

第十一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项目的单位,可以申请低息贷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以申请贷款贴息。

第十二条下列项目或者技术、产品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经费的补贴:

(一)属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或者本市重点支持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二)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或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

(三)未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但符合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市经委组织鉴定,确认其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定商业规模的项目。

第十三条企业用于吸收与创新的技术开发经费,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用于吸收与创新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价在规定数额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计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对设备进行快速折旧,并参照市新产品试产计划或者中试产品计划的规定享受相应优惠。

第十四条吸收与创新项目属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成果转让取得收益的,按照国家和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享受优惠。

第十五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以向市经委申请优先列入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获得资本金注入或者贷款贴息的资助。

第十六条吸收与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可以分别向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市经委申请专利申请费、专利维持费、专利费的部分资助。

企业引进国外专利技术用于技术开发,属于国内首次运用的,可以凭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向市经委申请经费补贴。

第十七条企业在本市建立吸收与创新的下列机构,可以向市经委申请启动经费的补贴:

(一)部级或者市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二)部级或者市级的吸收与创新基地;

(三)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市级技术开发机构。

第十八条吸收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零税率优惠。

吸收与创新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其企业可以向市经委申请有关技术质量认证或者许可的经费补贴。

第十九条本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引进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申请办理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调入本市的手续;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

对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聘用国外专家的,可依据聘用合同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本市各级机关在采购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的吸收与创新产品。

第二十一条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企业应当在吸收与创新产品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或者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将奖励额折算为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由受奖励人分享收益。

第二十二条吸收与创新的成果或者产品,可以申请各级科技成果奖项。

第二十三条创新服务中心应当根据市经委批准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和款额,与项目单位订立合同,并通过有关金融机构将款额及时足额地拨付给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义务。

第二十四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疏于职守、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侵犯吸收与创新项目单位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挪用、克扣、截留吸收与创新专项资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三款,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有权要求赔偿,并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究其违法责任。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4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承担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实现下列目标:

(一)掌握其设计理论或方法、原料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试验检测、质量控制、安全和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以及技术诀窍,生产出符合预定要求的产品;

(二)掌握为引进整机生产配套的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制造和质量检验等技术,并使这些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和数量要求;

(三)将引进技术应用到其他产品;

(四)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第四条本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负责组织编制全市的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中的协调工作。

各主管局或公司负责编制本系统内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五条各主管局或公司应将技术难度大、协作面广、需由市经委扶持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于每年十月一日以前汇总报送市经委。经审核、平衡后列入下一年度全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年度重点项目实施计划。

第六条在编制引进技术项目的建议书及可行性报告时,应同时制订消化吸收计划。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同时审查该项目的消化吸收计划。

第七条各主管局或公司应由主要领导人员负责引进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工作。

承担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装备条件,或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军工部门的协作保证。

第八条市经委、各主管局或公司可委托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事业单位负责某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九条凡经过出国考察或培训,并参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的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工作未完成前,不得调离。因情况特殊确需调动的,须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所需资金的来源是:

(一)企业的自有资金;

(二)向市经委申请“科研成果产品化贷款”;

(三)银行贷款,贷款利息可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给予适当补贴;

(四)为消化吸收工作所必需,单台价值在五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试验装置、试验用关键设备的购置费,允许摊入成本;

(五)消化吸收涉及科技攻关项目的部分,从现有的科技三项费用开支;

(六)地方财政每年拨出的专款和专项贷款融资。

第十一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资金应主要用于样机、样品、工夹模具的购置,配套件和原材料的试制,以及科研、设计、检测、调试、鉴定和协作等方面。

第十二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必须进口的样机、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所需的外汇,由各主管局或公司在本系统内按调剂外汇的有关规定统筹解决。

第十三条凡有用汇额度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所需的外汇,可按实现消化吸收后预计可以节约的外汇额度的一定比例,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向中国银行*分行申请外汇贷款。实现消化吸收后,可用消化吸收项目节约的外汇额度归还贷款本息。

第十四条凡列入国家经委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计划的产品,从试销之日起免征产品税、增值税三年;凡列入国务院其他部、委和市经委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计划的产品,从试销之日起免征产品税、增值税二年。免征产品税、增值税的年限期满时,企业仍有较大困难的,可适当延长免征产品税、增值税的期限,或优先考虑减免调节税。

第十五条企业实现消化吸收后生产的产品,如成本高、利润低,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可以比照同类老产品或本企业其他产品的平均盈利水平,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并相应减征调节税。

第十六条凡使用消化吸收后的国产化产品而减少进口、节约外汇的企业,由于价格原因致使本企业产品成本增高的,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可以按减少的利润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并相应减征调节税。

第十七条为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样机和价值在样机总体价格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少量关键零部件的,可向市经委提出报告,由市经委报请国家经委批准后,持国家经委主管局的证明,海关可减免其进口关税。

第十八条凡使用国家拨给或扶持的外汇引进的技术和设备,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保护期内的专利和涉外经济合同中规定保护期内的技术秘密外,允许有关单位参加消化吸收工作。

本市承担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任务的单位,持市经委或主管局的证明,可到有关单位参观、考察和商讨消化吸收工作。

第十九条凡由有关单位共同参加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各参加单位应事先协商,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益。

第二十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成果,为参加消化吸收的单位和原技术引进单位所共有;消化吸收成果的转让收益应按各方贡献大小分享。消化吸收中创新的成果为参加消化吸收的单位所有,但原技术引进单位有权要求优先或优惠采用。

第二十一条消化吸收的技术成果经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其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并具备批量生产、供应条件的,应及时向市经委提出报告,由市经委报请国家经委颁布后,由使用单位优先采用。

属于前款的技术和产品,有关进口审批机关应限制进口或禁止进口,海关也应取消关税减免。

第二十二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项目,可实行招标承包,也可以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社会专业化协作攻关。

生产单位与科研、设计、教学单位相结合共同承担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项目,各方应共担风险,分享收益。从消化吸收项目投产之日起,每年收益不超过三十万元的,三年内免征所得税;超过三十万元的部分照章征收所得税,免征调节税。

第二十三条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点项目研制的配套产品,经上级主管部门鉴定,其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并已提供给重点项目配套使用,经市经委审核确认采用该产品可以节约本市地方外汇支出的,研制单位可向市计委申请提取所节约外汇额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作为奖励。节汇额每年结算一次。奖励年限一般为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

第二十四条凡列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点项目的产品,其配套件生产单位与整机厂签订配套件直接供应合同的,经市经委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可以减免中间产品税,只收增值税。

第二十五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其创新的成果(包括产品)视同科研成果,可申请各级科研成果奖。

凡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可按照《技术进步奖励条例》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市经委应定期评选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成果,并发给奖金。此项奖金不征奖金税。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伺服驱动技术,直线电机,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运动控制

1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ClosedAC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Motor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2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3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高速响应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动刚度高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5.行程长度不受限制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运动动安静、噪音低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4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5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这种运动控制模式在国外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中比较流行,运动控制卡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门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美国的PMAC、PARKER等运动控制卡。在国内相应的产品也已出现,如成都步进机电有限公司的DMC300系列卡已成功地应用于数控打孔机、汽车部件性能试验台等多种自动化设备上。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国发[**]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范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创业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

第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及所在地区的创业中心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二章主要功能与目标

第四条创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第五条创业中心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在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逐步实现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和企业服务机构的研究、试验、测试、生产等条件,扩大自身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服务水平。

第六条为提高创业中心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国家鼓励建立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是指围绕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在孵化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和管理团队上实现专业化,培育和发展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创业中心形式。

第三章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建立的创业中心,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依照本办法申请认定。

第八条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第九条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条件;

2.领导班子得力,机构设置合理,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3.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企业使用的场地占2/3以上;

4.服务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强,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5.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并至少连续2年按科学技术部要求上报相关统计数据;

6.在创业中心自主支配场地内的在孵企业达80家以上(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在孵企业应达50家以上);

7.累计毕业企业在25家以上,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为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毕业企业在15家以上,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为社会提供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8.创业中心自身拥有300万元以上的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并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了正常的业务联系;

9.实际运营时间在3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10.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自身应具备专业技术平台或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并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专业化的管理培训能力。

第十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办公场所必须在创业中心的孵化场地内;

2.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创业中心前企业成立时间不到2年,

3.企业在创业中心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4.企业注册资金一般不得超过200万元;

5.属迁入企业的,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得超过200万元;

6.企业租用创业中心孵化场地面积低于1000平方米;

7.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的项目或产品应属于科学技术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

8.企业的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

第十一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毕业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之中至少两条:1.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有2年以上的运营期,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年技工贸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且有1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

3.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第十二条申报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应首先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由省、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依据评审意见进行认定。对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颁发“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标牌,予以公布。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单位与其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变。

第十三条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将对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考核,对连续2年达不到条件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将取消其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资格。

第四章政策与措施

第十四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主管部门制订。

第十五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为创业中心提供政策支持。

第十六条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各级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要将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当地的科技发展计划,为创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十七条国家支持和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社会公益性的创业中心,引导带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个人及其它机构创办多种形式的创业中心。

第十八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不定期对创业中心的工作进行考评,并对在创业中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五章附则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育苗技术;管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扶持工业发展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面对人与自然之间日渐尖锐的矛盾,我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发展林业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不能忽视我国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诸如观念陈旧、技术推广存在障碍等问题,需要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林业育苗技术管理。

1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育苗技术管理观念较为落后。传统的育苗技术管理观念深入人心,从事林业育苗相关工作的人员在进入该行业时并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在工作期间也很少参加专业性的培训,导致大多数育苗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也并不具备先进的育苗管理理念,更多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技术管理对于林业育苗的重要性[1]。加之林业育苗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和政府扶持力度较小,育苗技术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已经成为林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2育苗新技术的引进和融合存在障碍。我国引进先进的育苗技术难以见到成效,如国外先进的容器育苗技术已经相当纯熟,我国也曾经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但是在引进时过多把目光放在容器上,没有真正领悟到这项先进技术成功的关键。出现引进和融合的障碍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一是我国缺乏较为先进的电子设备、灌溉技术等,不足以支撑林业育苗研究;二是我国在进入新技术中的部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够切实保障林业育苗的整个科研过程顺利进行。1.3林业育苗中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林业育苗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关注2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培育幼苗过程中要关注病虫害,常见的消灭病虫害方法是拔除幼苗周围的杂草、喷洒化学药物,但是杂草是否清除干净、化学药物剂量较难把握;另一方面是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对幼苗产生一定的影响,恶劣的天气状况会造成幼苗的稀疏和矮小,这都是需要重视并解决的技术问题。

2解决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2.1转变传统育苗技术管理观念。转变传统育苗技术管理观念,不仅要认识育苗对于林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要了解和肯定育苗技术管理的先进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多途径推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完善,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充分结合林业育苗由科研与市场经济发展,使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变得更加有活力[2]。也可以加大投入技术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培养更多的林业育苗专业人才,同时定期组织相关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理念。2.2完善育苗新技术引入推广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引入机制,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技术人员引入先进的技术,对育苗技术管理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除了可以从制度上保障林业育苗新技术的引进外,在推广育苗新技术时,政府需加大经济上的投入和支持,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需要购置一些机器设备,保障育苗新技术在我国当地的研究和推广。2.3科学解决育苗中的技术难题。针对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的技术难题,首先在育苗前要选好苗种,尽可能选长势好,容易着床的幼苗。要提前配置好营养土,确保幼苗的茁壮成长。在培育过程中,定期清除幼苗周围的杂草,还要注意科学使用化学药物消灭病虫害,把握好药物剂量,避免伤害到幼苗的生长[3]。在遇到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时,要及时寻找专家学者和同行经验丰富者的帮助。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相当关注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林业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这期间必须认识到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在前期挑选苗种,中期负责除草施肥,还需要在后期持续关注保护。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到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转变传统育苗技术管理观念,不断完善育苗新技术引入推广机制,持续科学解决育苗中的技术难题,才能够提高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水平,确保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东.浅谈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5(9)

2陈作良,徐晓东.关于化学除草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林业育苗;技术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加深,相关政府对林业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林业在未来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将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一、对林业育苗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作用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林业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为了让从事林业的农民能够更好的利用林业资源来增加资金的收入,有些地区加大了对林业技术的投入力度,并对相关的林业部门以及研究所之间进行全面整合,建设林业技术推广研究中心,与林业企业等进行合作,共同促进林业的建设。当前,我国主要就是加大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不断的对林业产品进行创新,加大对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力度,从而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保持生态的平衡。

二、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管理体制不健全

对林业育苗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林业产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当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育苗技术管理的相关体制也不健全,导致缺少技术上的支持,给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及林业技术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育苗技术的选择、方案的规划以及实施的过程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高技能的育苗技术管理人员。

2.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目前,林业育苗技术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就是技术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大部分的林业相关管理人员都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理念不都先进,存在诸多问题,给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有一些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责任心,对技术管理的工作也不够重视。3.资金的缺乏林木的生长比较缓慢,资金在回收的过程当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导致出现很多问题,使很多企业都断绝向林业投入资金,致使资金严重缺乏。由于林业技术管理资金的缺乏导致有些设备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维护以及更替,在技术管理水平上也难以提升。4.缺少新技术的运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也需要新技术的不断涌进,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林业技术管理的难度,从而给林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严重缺少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林业育苗的成效。尽管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我国还仍然停留在以往比较传统的技术应用当中,有些设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新技术的引进以及有效运用。

三、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有效解决方法

1.健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相关体制

我国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林业部门必须不断完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相关体制。①制定与林业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让技术管理人员加大对育苗技术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②技术方案的落实,要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解决。③相关技术支持章程的建立,要明确指出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可以把育苗区域划分出不同的板块进行分别管理,并定期对所管理的区域进行严格的查看,这样有利于对出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有健全林业育苗技术的相关管理体制才可以为育苗的生长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2.建立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

建立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加大对林业育苗技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把技术管理当作技术运用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对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树立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理念,才可以真正的确保林业育苗技术的有效实施,才可以对林业育苗技术方案进行规划之后,实现林业育苗技术的全面运用。

3.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

要想使林业产业都得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使林业设备满足林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对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动鼓励制度,让育苗技术人员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不仅如此,还可以让整体水平都比较高的育苗技术管理人员出国进修,也可以聘用其他国家或者是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人员进行授课学习,要不断的对我国的育苗技术体系进行更改。政府部门可以从社会、经济等方法加大对林业育苗技术上的政策支持,例如:育苗设备的资金补助、优惠贷款等,进而提升林业单位对设备革新的积极性。

4.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林业苗木的质量,所以,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林业育苗质量评估体系,技术管理人员要对全部的林木的质量优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中最为注重的就是生长时期的苗木,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这类苗木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看守,确保苗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人员要全面落实林业的质量评估体系,对苗木的生长现状进行实施监测,从而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先进的育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苗木的质量,提升苗木的成活率。所以,在对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过程当中对出现的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改进,要健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体系,使林业产业能够全面发展。

作者:赵勇 单位:宜昌市夷陵区森林植物检疫站

参考文献: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9

1.1缺乏对新技术引进与融合

在容器育苗技术中,引进先进技术较晚,容器育苗的应用作用很明显,有些人就以为容器就是最关键的因素。任何事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林业育苗应该结合当前我国育苗的特点与先进的容器育苗技术相结合,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吸取外界新的技术与我国当前林业育苗发展状况相结合。当前技术未被大规模引进,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原因,我国目前的林业育苗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自动浇灌技术等,另一方面当前技术管理不完善,缺乏新技术引进机制,在对新技术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缺陷,不注重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

1.2林业育苗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2.1林业育苗开辟一个新苗圃的时候,需对其进行深耕松土,可以将埋于土壤中杂草去除,使新苗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传统的林业育苗中土壤消毒方面的技术是将土地中存留的枯枝及树叶进行焚烧,提高了土壤工作层的温度,同时提高了苗木的的成活率,使用堆火焚烧的方式可以将天地中残留的农药及害虫病菌消灭,焚烧后残留物进入土壤可以作为肥料。根据土壤的肥沃进行改良如采用客土法、偏酸性的可以增施石灰草木灰等,偏碱性的可以混拌一些有过消毒处理的草炭灰等。

1.2.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身边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育种技术不够完善,有的树种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树种成长质量不高,对于这类问题,针对不同环境、地形、气候进行特殊处理,应该建立完善的树种管理方式,以提高树木质量。

1.3技术管理观念的落后及技术支持机制不完善

1.3.1目前林业育苗的管理中,技术管理观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林业技术管理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模式,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技术人员缺乏先进的专业知识,在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缺陷,没有足够重视技术管理的作用,把技术应用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机制,将技术管理作为技术应用中的重要保障,以促进先进的技能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

1.3.2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因设施的不完善、人员的技术意识不高,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机制,影响着林业育苗的管理。当前的技术支持机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技术支持流程,如育苗技术的苗圃选择、苗木种的选用,实施过程中的支持计划等,另一方面在林业育苗中经常出现一些技术难题,不能做到及时得到专业人员的解决,而且技术人员技能的受限,同时,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外部技术支持难以交流形成一系列阻碍。不利于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工作的进行。

2针对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2.1积极引进和融合新技术

在林业育苗的技术管理中应该积极的引进一系列先进而又适应当前环境的育苗技术,把传统的与先进技术相融合,不定期的进行与外界交流与讨论。注重硬件设备的建设,引进新型设备来提高林业育苗的质量,关注外界新型技术及相关技术动态。及时处理林业育苗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2.2科学的解决林业育苗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提高林业育苗的产量与质量的过程中,提高育苗技术是基础,同时苗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育苗始终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应提前做好林业育苗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育苗前先根据苗木种类选择合适的苗床,采用先进的播种床技术,并进行相应的营养土配置保证苗木良好的生长。优化苗木种子是提高苗木质量与产量的关键因素。技术人员应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对苗木种子进行科学贮藏种子。苗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做好病虫害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2.3树立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概念、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机制

。为保证更好地进行林业育苗工作的进行,应当树立起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概念,正确认识到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先进的技术管理是技术应用的必要保障。技术管理工作是通过设计、规划、监督等方式对各种林业育苗技术进行应用实施,就目前现状来看,应当先树立科学、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观念,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技术管理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完整化,合理化。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技术人员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在工作中应当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为促进技术在林业育苗中更好的应用不断接受外界文化,同时增强自身知识技能,提高技术人员的的业务水平,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技术支持机制。

3结论

新技术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建议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具有涉及专业众多、施工过程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长等特点,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尤其现在很多项目体量大、工艺复杂、施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这就对工程技术管理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因而,为确保建设项目保质、保量、按期顺利交付,就需要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能保证建设项目符合图纸、规范要求,达到建设单位的质量要求,同样在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进度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首先,技术管理对工程起到了指导、监督作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施工,可以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如今许多的工程项目规模大,成本高,如果施工中的有些工序没有做到位,很容易造成人力、物力不必要的浪费。技术管理做到位,还可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技术管理者不仅只担负了技术工作,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先行者,担负着安全保障和监督的作用。“工程施工,安全第一”,如果技术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及时避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解除安全隐患,确保规范施工,操作安全可靠。最后,技术管理工作也会确保施工中准备过程、实施过程和检查过程有序进行,避免施工过程中走弯路、出现错误,加快了项目施工进度。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对技术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很多企业对于技术管理工作明显还不是十分重视、认识不充分,具体表现在对技术管理工作实施力度不足、技术管理工作要求太低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企业偏重于对物资、设备、人力,以及资金的管理,认为控制好这些内容,就能降低工程成本,就会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然而这种观点过于追求眼前利益,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技术管理不仅能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以及企业经济利益,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对技术管理部门所确定的施工组织方案,人员、机械配备等不能引起重视,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效益滑坡。另外,企业的不重视同样会导致技术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执行力,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些企业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没有奖惩措施,技术管理一片混乱,使整个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2.2成熟的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项目不仅多而且难度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具备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并且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成熟施工技术管理人才,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成熟的技术管理人才在建筑领域仍然是相对短缺的。作为一个企业,培养一名技术骨干最少需要3-5年时间,而真正能独挡一面的更少。在缺少技术骨干力量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应对工程的需求,不得不选择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但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技术管理水平相对来说并不高,对出现的实际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从而耽误了施工进度。除此之外,一些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经验丰富,但在专业知识、先进技术掌握和接受能力上有较大的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即使有了先进技术也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技术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落实。成熟的技术管理人员短缺,不仅影响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创新,也将阻碍企业的发展。2.3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完善技术管理制度,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以及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相当于施工的准则,只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规范详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才能保证技术管理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其在整个工程中的作用。目前,有的企业仍存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没有针对具体项目设计相关制度,对于各种技术没有进行严格监管。即使设立了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却没有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一些落后的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创造革新,设备的更新迭代,原有的技术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占优势,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管理理念,技术管理制度就难以发挥其作用,不能有效的指导技术管理工作。2.4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创新就成了技术管理的核心。但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的回报,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很多企业并不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此外,引进新技术大多费用高,一些企业鉴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继续选择用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施工技术是建筑企业施工的核心,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不仅能够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节省了时间和材料的成本,自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所以在技术管理方面,创新能力需要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3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建议

3.1确保技术管理的实施。施工中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大多都是由于技术管理实施不到位所导致的。首先企业要对技术管理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的落实,包括图纸的审核、材料设备的检验以及工程进度的安排等。定期召开技术管理会议,分析近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研究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及时解决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技术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也要提高,充分掌握法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企业也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活动,增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也可以制定奖惩机制,督促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工作,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违反制度规范的行为,要追究其责任并进行严惩,防止出现工作懈怠的情况,使技术管理工作发挥其重要作用。3.2重视人才储备和培养。任何企业的管理实质上是对人才的储备和管理,企业应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时要严格把关,并在上岗前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对于主要的管理岗位,更应慎重聘用人才,应届毕业生在刚进入企业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经过“导师带徒”,即在有经验的师傅指导下工作。对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应定期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对技术管理人员思想素质进行提升,在保证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的进行技术管理,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机制的需要。同时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开展交流会议,通过积极交流能够将外部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企业的现状相结合,实现管理方面的创新,或者开展考核制度,及时解决技术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管理制度与流程,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不断调整,保障其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3.3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制度对于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施工技术正常开展,确保工程质量。技术管理制度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其它技术生产工作的要求来制定,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需要根据企业和技术革新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并结合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使其更好的落实到日常的实际施工中去。为规范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也要确定具体的责任制度,包括技术岗位责任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等,按各级技术管理人员的岗位明确其技术责任,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得到有效的监督管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3.4积极引进和创新技术。现如今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应重视创新和引进新技术,落实科研经费,提高技术水平。人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才的参与。技术人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从技术、理念等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或者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一些创新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更多员工参与企业的创新性活动,主动改进施工工艺,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满足实际需求。建筑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引进新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建筑工程中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体现了极大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施工技术的缺陷,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利润。新技术引进的同时也需要各类资源的支撑,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企业需要提前做好资源的配备工作,保证高投入高产出,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更好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

综上所述,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工程有序开展的主要环节,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仍存在着不重视技术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不足等一些问题,我们希望企业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工作,做高质量的工程。我们坚信拓展思路、开放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大胆创新实践,必将会推动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斌.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居舍,2019(16).

[2]时会如.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门窗,2019(14).

[3]俞林辉.探析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策略[J].江西建材,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