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6:46:51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2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人居环境学;景观设计;系统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 (1) 1.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 设计建造 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居住环境景观定义刍议与发展分析

1.1居住环境景观定义刍议

居住环境广义上是供居民生活工作的功能高度集成化的公共活动空间。但探究其环境构成并不是居民起居的内部空间,而是居所外的外部空间,它是供全体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人们探寻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定义可以涉及面很广,在局部可以归纳出光环境、声觉环境、 视觉环境、嗅觉环境;若稍微扩大些范围,环境景观又作景观环境在总体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交通环境、绿化环境、人文环境等并列,是人民生活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无论如何分类归纳,居住区景观环境所具有的功能必须得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与集成性并与其它环境相互和谐融合统一,服务居民的生产生活。居住区环境景观在生活与工作功能上来看并不突出其应用性。它主要通过设计方式与空间物品构成,影响人们的心理与精神层面。充满美感或充满想象力的创新设计可以魔法般的赋予居住环境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2我国居住环境景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单一的制式化,低矮的2至3层的庭院式建筑,周边配套的公共建筑(学校、商业服务点)多采用封闭式的环视格局,受限于经济实力,这个阶段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行,居住区建设速度与规模迅速扩大。同样受国家经济与制度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房屋分配制度,使得居住区仍然表现为庭院大院式的结构。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的居住区居民,开始对居住环境景观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地方的 居住区开始涉及景观设计学科,注重生活空间景观的建设设计规划。居住区开始出现贫富阶层的分化集聚发展。

当前,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已经逐渐走过了同质化、一体化、简单化的历史阶段,多元化的设计风格相得益彰,并且开始注重文化人文与风格主题的设计与经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植树种花,建筑物与道路全部纳入景观设计体系中,不断从国外吸收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功能区建设。在居住区的规划布局方面也不断突破传统的行列式,开始注重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分与结合,例如小区业主装修开始注重室内外景色的互相影响渗透,在各方面不断从精致走向粗放。传统的绿化带发展成中央广场式的绿地花园,多样的水景喷泉等等是当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的常见景象。

1.3我国居住环境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经济与城市化的大发展,我国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已经接近成熟,并且向高级别的形式发展,如趋向生态化、人文化等发展方向。在快速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因而房地产的发展起步也较晚,专业人员对于环境景观设计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经验还有待丰富。在景观设计上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设计手法上还处于对外国特别是欧美风格的参考学习阶段。并且对于高节奏的房地产竞争,粗放式的开发与刺激营销下,东拼西凑,山寨照搬的景观设计也是随处可见。

2.景观环境的分系统设计和方式

2.1景观环境的分系统设计

对于居住区景观来说,按照区域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水景景观设计、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以及铺装景观设计。对于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连续性,这是为了符合交通道路通行畅通。对于道路设计,只能在外部空间布局形式上可有一定的变动。还有就是在路面材质上做文章,用材质的变化形成路面的重复连续感,打破道路空间的单调。至于广场和庭院还有水景设计等等都能在一个范畴内进行讨论,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互相拆分。广场与庭院都需要体现出一定的舒适性,同时对于广场惯例安排的标志性雕塑等要与地铺有一定的协调性。同时不必过于追求视觉形象与文化符号的陈列,林荫与植被的巧妙运用也能起到烘托美感的作用,增进人与环境的和谐感。对于水景喷泉的设计使用,一是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从实际出发,同时考虑到观赏性以及质量的稳定性可维护性等综合因素。

2.2浅论景观设计的方式

2. 2. 1独立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趋向共享性

商品住宅开放商对于住房良好的观景效果的营造,是获得买房者关注的一大营销噱头。同样,对于设计师来说,每套独立住宅的都应该有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任务。住房采光和结构之外,窗外的公共空间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同时注重独立住宅的领地感,而美好而富有层次的空间感可以营造出温馨与安逸的归属感,这是独立空间与公共空间趋向共享性的升华。

2.2.2 追求文化与历史的质感

文化与历史的质感,是历史的包装盒。开放商对于自己商品的历史与文化挖掘亦经常见诸报端,崇尚历史与文化是近年来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房地产商的策划文案们往往绞尽脑汁思考其区位环境可以与什么文化符合牵线搭桥,主流的做法是拿来主义,豪华、奢华、欧式、西方等等元素直接拿来,然后通过建筑与园艺设施等等来体现历史文化,包装自己。鉴于这些做法,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居住环境作为人们长期居住的生活空间,照搬来的文化元素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水平以及文化认知水平。水土不服的文化移植只能徒有其表,所以在营造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要接地气地挖掘、提炼和发扬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注意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居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2.2.3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5.4居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结论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同时,又各有侧重,注重可识别性;要经济实惠,低维护,安全可靠;要以主导姿态,而非人云亦云,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人性化的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研究[D].郑州: 郑州大学工学院, 2003: 1- 3.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5

关键字:建筑小品;居住环境景观;发展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more peopl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has made long-term development. In th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ving area, building, King wall, green belts and other region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esthetics principle of architectural idea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arries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in applic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build the concept giv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design.

Key words: Architectur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F293.33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使得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居住区中度过的,因此说要提高生活质量首先就需要优化居住区的环境。近几年来,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其在景观的设计中也充分运用了美学元素,在优化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美学观赏价值。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今后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一 建筑小品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的应用要讲求美学原理,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功效,实现美的价值。所谓美学,就是从人类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审美关系出发,将建筑小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充分将其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功能发挥,达到三美合一的境界,而在实际的建筑小品应用的过程中该如何把握美学原则,将其充分的应用在居住景观设计中呢?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充分发挥对比衬托的功效

对比衬托是建筑小品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在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中,要有对比,才能够突出某一环境的特色,才能够彰显主题,使得居住环境中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外形的对比、色彩的对比、造型的对比等方法,都能够在建筑小品应用中展现,使得环境景观时而宁静庄重,时而轻松活泼,又不失独特之处,充分发挥建筑小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功能。

(二)巧用黄金比例

建筑小品各具特色,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作用也不近相同,因此说在实际的设计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要巧用黄金比例,本文就以植物的配置为例简单的说明。居住环境中的景物大小各异,景观的各部分也长短不齐,因此所在植物的配置中要遵循黄金比例,将花草树木、盆景水源等和周围建筑物实现完美协调的搭配。对于大型的景物来说,恰当的视距应该是景物高度的3.3倍,对于小型的景物来说,应该是1.7倍,而宽度则应该是1.2倍,在景物的配置中需要把握好这个黄金比例,才能够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美的功效。

(三)遵循美学原理中的形式美和实用美规律

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中应用建筑小品,目的就是要实现形式美和实用美。建筑小品的形式美就是姿态美,能够将建筑小品作为刺激人感官的信号,引起居民的观赏兴趣。要达到形式美的要求,可以综合利用对比衬托、黄金比运用、节奏韵律配置等多种方法,实现建筑小品与环境的完美融合。而实用美则是着重针对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实用性,即其能够在造型、颜色或者线条等方面带来感官刺激,引起观赏欲望,并能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例如亭子的修建要达到美观和休闲的功效,工艺桌椅等要达到美观和实用的功效,树木的栽种也可以达到乘凉的效果,花朵的配置能够营造一个沁人心脾的舒适环境,这些都是建筑小品实用性的功能。因此说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要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建筑小品配置,彰显其形式美和实用美。

(四)实现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应用

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既具有变化的要求,体现出景观的节奏美,又要达到统一的规范,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就必须要在外形、色彩、线条以及风格等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在变化中求景观元素的统一与渐变,体现出景观的韵律美,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因此说在实际的建筑小品应用与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时,要使得其中的植物配置在统一的状态下寻求一种变化的因素,是植物给人的感觉既有庄重的统一感,又有灵活的变化感。

二 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上文中论述了,在建筑小品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美学原理,将美学设计理念和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融为一体,下面本文就以具体的建筑小品应用为例进行论述。

(一)建筑小品中亭的具体应用

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中亭的应用最为广泛。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今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也广泛的采用亭子作为景观配置的一个因素。亭子既可以达到形式美的功效,又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实用美的一面,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景观配置要素。景观配置中,亭子的设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虽然小巧,但是设计出来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使其存在既在情理之中,又能够出人意料。其次在亭子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立面装修的大小,形状、颜色配比等,繁简的设计也要参考相应的资料,既要体现出格调清雅的一面,又要展现灵秀明快的一面。除此之外,亭子的使用还需要做到情境交融,周围需要配置符合情调的植物配景,能够使居民在此休憩时有一种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之感,能够引起遐想,或产生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二)建筑小品中景墙的应用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景墙运用的也较多,通常是用来隔断或者是划分空间的,也能够起到衬景的效果,同时景墙本身还具有装饰功能,在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墙设计的恰到好处,还能够使得居住区内的景观空间呈现出一种变化多端和层次分明的效果。景墙在设计时需要和居住区的其他建筑景观达到协调的状态,与树林、草丛、花坛、小亭等景观呈现出交错分布的视觉效果。景墙是由不同的石头砌成,可以砌成形态各异的样子,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此能够很好的和景物融为一体。

(三)建筑小品中廊架的应用

廊架是走廊和花架之间的结合体,既能够体现走廊空间的延续性,又能够支撑花架空间的透明性。廊架的设计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木质材料,也可以是石材,或者是钢筋混凝土的材质,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选择。在设计时要注意,需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使其既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又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 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筑小品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因此其今后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方向。首先要以服务性为主题,在突出自然特性的同时彰显文化品格;其次要使其形式更具有创造性,和环境的融合程度更完善和完美,是景观更具吸引力;最后要在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要既简洁明快,有要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结束语:经济的发展带动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使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集中的表现就是对于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的要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要应用到建筑小品,达到一种美观和实用的功效,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论述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简单的介绍了集中建筑小品的具体设计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起到帮助作用,使建筑小品在应用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 靳超 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中的应用——以北京部分居住小区为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2] 方松林 浅谈小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山西建筑,2009年第10期

[3] 韩松亭 柳东菊 对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小品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30期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住宅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住宅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住宅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住宅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住宅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住宅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住宅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住宅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住宅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住宅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住宅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住宅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住宅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住宅区环境的认同感,在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住宅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二、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住宅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住宅区的主体,人对住宅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住宅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住宅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住宅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住宅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住宅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结语

 

住宅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住宅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居住区城市设计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且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面貌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文平。因此,如何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是一个重要与迫切的问题。

居住区规划设计多样化的途径

居住区是一个包括住宅、公共建筑、道路、绿化、工程设施以及环境小品等在内的综合体。因此,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多方面地综合考虑。

居住建筑多样化

居住建筑是居住区主要组成内容,因此,它的类型、层数、体型、色彩等对居住区面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多样化的住宅是创造多样化居住区的重要前提。如用规格相同的构件设计成若干个不同单元,采用条形的、点式的、错接的和斜角的单元进行组合。多样化的单元组合、合理的平面布局、新颖的建筑造型,造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此外,住宅建筑的多样化还可通过其细部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法来达到。

公共建筑的多样化

公共建筑对形成多样化的居住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由于公共建筑在居住区内的数量仅次于住宅,而且公共建筑的体型、层数、色彩等比住宅更能生动丰富,特别是一些公共中心设计的多样化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绿化和室外环境小品的多样化

俗话说,红花要用绿叶衬。对于居住区说绿化也同样重要。居住区绿化虽然大都为普通的城市环境绿化,但是在一些公共活动中心也可进行重点绿化,为居住区的多样化提供了又一重要方面。如日本大阪南港新村居住区内设置了一条宽30米的绿化带,分为“春”、“夏”、“秋”三段,按季节的主题布置绿化种植,使居住区内的景色随季节的更迭而变化。

居住环境小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的多种需要,而且也是将其它艺术综合到居住区设计中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造型优美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塑、尺度宜人的休息廊、舒适的座椅、别致的灯具灯柱、简洁通透的围墙和栅栏、以及充满动感的各种喷泉等,都可以给居住区多样化增添特色。

当然,居住区的多样化还应包括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布局、群体组合等方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构思

现代居住区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法多种多样的,但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最重要的是应有总的规划设计构思。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的创作相类似,如剧作家用同样文学可写出气壮山河的悲剧或妙趣横生的喜剧;作曲家可用有限音符谱写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规划建筑则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居住区。现代化设计创作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等的创作一样,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构思,但这种设计构思受到使用功能、工程技术、经济、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制约和影响。因此,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清楚的经济概念,以及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较为广泛的知识,同时还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居住区 户外空间环境 社会环境 心理需求

1.1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涵义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1日本的芦原义信这样定义空间,他认为外部空间的设计就是通过在自然界建立起某种秩序,在该范围内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是其物质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它是服务于人类的外部空间环境。人们以一定的外部空间场地为主体元素,按照一定的空间秩序将与之有联系的各类实体要素组织起来,形成具有某种品质和气氛的整体空间环境。

1.2居住区社会环境涵义

社会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地域生活习惯和群体集团的生活精神,由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家庭、工作、交流场所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同济大学杨贵庆在对居住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介绍了居住区的社会学内涵方面内容,该内容通常被称之为“社会网络”,它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地域归属感等。2上述四个方面表达了居住区的社会学内涵,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内容即涵盖在其中,它可以表述为制约居住区居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制度、组织等因素,以及居民群体对环境的心理认知。

1.3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具有物质性的内容和非物质性的内容,它们是“环境”的两个方面。3

我们的居住区环境无法简单地划分于某个类别,它是由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对于我们的居住环境而言,物质空间环境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居住生活、活动是主要的动力源泉,而社会环境则是环境生成、变化的依据和背景。居住环境反映一定的社会文明发展状态,因此具有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实际使用效果的好坏与效益发挥的好坏主要看居民的社会心理、行为活动轨迹与其所属的户外空间环境是否适应、匹配。任何单一、孤立的看待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甚至会造成城市发展的灾难性问题。

1.4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辩证关系

居住区环境建设需要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密切耦合,其建设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重视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综合协同建设(这里的物质性要素主要指居住环境,可分为户内空间环境和户外空间环境;非物质性要素主要指社会环境)。由于居民在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时候,其社会性相对其个体性要强得多,可以认为户外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较之户内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更紧密、重要,因此只有解决好户外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居住环境中的一系列问题。下面将具体讨论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是其社会环境的物质载体和具体需求的体现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是居民丰富的户外、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籍以展开的平台,它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居住户外生活的各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都是以户外空间环境的物质性要素作为具体的载体。其主要表现在:1建筑实体和其构成的空间环境对居民的环境心理有较明显影响,并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与活动,同时形成相关的社会环境心理评价,也对居民的文明素养、居民的情操,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还有可能限制和防止不良及犯罪行为的产生。(Newman的“可防卫空间”理论)。2居民的社会活动及精神生活要以户外空间环境的物质设施作为基础,如:要丰富居民的户外文化、娱乐生活就需要室外小广场、露天舞台等设施;要使用安全而又方便的交通空间就需要设置合适、合理的道路空间系统等。

当前,我国在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及住宅建筑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品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才有市场价值,否则就无人问津。谈到人的需要,它是既具有物质性,还具有精神性,因而组成了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需要”体系。目前最具操作性的“需要”体系是马斯洛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发展(见图1),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其得到充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突出地表现出来。居民对环境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渐进的。当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有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人们满足物质需求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需求。4

居民对环境的需求变化更明显的表现在“收入水平与住房消费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改善住房质量、对居住的环境质量、乃至居住地段的品味和档次,均会产生更高的需求。”5近年来,无论是从保证住房商品销售还是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角度,人们都对居住区提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市场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开始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居住舒适的需要、娱乐休闲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是对亲情、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邻里关系的需要等。居住区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居住区社会功能、居住区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上述有关居民对于居住区社会环境方面的需求需要通过对物质空间环境(主要是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具体安排才能落实到实处,并被人们切实感受。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它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承载着社会环境和体现居民的需求。人类存在的含义是由人的生存需求决定的,是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生活意义的集合。任何含义都应在特定的空间形象中显露出来,人们因此进行审美价值判断,达到内心的认同和归属。在飞速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原有社会认知与社会网络、生活场所被破坏的现状,我们只有在新建的居住区中努力保持、重建和发展起新的居民群体认同与空间认同,才能避免其感情上的失落持续下去,才能使其对新的居住区产生“家”的感觉,才能创造满足居民的社会心理需求的成功的户外空间环境。

(2)居住区社会环境对其户外空间环境建设、改造等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人是居住区的使用主体,因此人的价值观和需求影响着人类对居住区的建设行为。人的价值观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道德伦理、文明程度等等。居民群体的价值观和需求将在一定程度对户外空间的建设起着导向的作用。

在社会环境的要素中,居民在户外空间环境中的社会行为活动要素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居民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社会交往、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等。因为居住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社会环境中的诸多要素如居住行为特征、风俗习惯等在不同地域和居民构成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了解其特征,尽管设计师设计了丰富的空间环境形态、景观,若未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良好结合,则居民对其无法产生方便、舒适、亲切、认同的感觉,这样的居住区却很可能成为纯粹的“居住的机器”,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和缺陷。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习俗可以造成千差万别的居住组织形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形形、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得以证实。因此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只有从居住者的社会行为特征出发,合理设置相关项目、安排各类设施和进行物质空间环境的组织、引导,从而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或者促进优良的社会环境形成,才能让居民产生“共鸣”。因此,可以认为居住区社会环境对其户外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价值取向方面的能动作用——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建设应具有“以人为本”(人本思想)的社会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为导向。

人本主义的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盖迪斯用简单的公式——生活图式来表达人生理的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规律(图2)。此公式表明环境通过功能作用于生物体,生物体通过功能作用于环境,即人的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之间是一个相互循环作用的关系。正如吴良镛所说,“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在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辩证关系中,“人”起着联系和沟通两者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通过“人”这一媒介将两者整合成有机统一体(图3)。也即是说无论何种类型、何种结构的居住区,其户外空间环境都应该具备合理有序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理性要素,才能符合“人”的居住行为和活动特征(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建设要能够积极反映、满足“人”的已有的和潜在的各种社会行为及其心理需求,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安宁的居住环境,“它不仅是一个‘住所’,而是要以社区所具有运作机制,使之成为良性的、稳定的、且可持续发展的定居基地,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和社会目标。”6 而“人”在社会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评价和社会行为会对户外空间环境进行再创造,这样的再创造就是“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为了让户外空间环境更好的为“人”服务。

(3)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之一

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丰富内容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是很重要的, 但它并非是确定环境优劣的最终条件, 最终它还是取决于户外空间环境是如何组织、促进人的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比如有些居住区虽然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得非常优美,物质环境品质非常优越,但由于没有建造户外活动设施或活动场所设计没有结合人的行为心理,导致整个居住区环境中很难见到生活的氛围,感觉只是冷冰冰的人工环境,其人与人之间感觉也比较疏远。现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厌其烦的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进行强调,本质都是希望能在其中形成良好社会交往生活,重新找回以往传统居住区内融洽、和睦的社会环境氛围。

同济大学杨贵庆曾对上海老城厢地区传统居住地进行过社会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1000户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居民对“物质环境”(如住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交通等)很不满意,然而,对回答“如果拆迁,您怎么办”问题的结果,却有80%以上的居民愿意留在原地区,另有约16%的居民愿意搬迁到附近的地区。这个调查结果显示了在物质环境表层之后的非物质环境,即社会学方面的作用。7也即社会环境对居民的重要影响作用。虽然有些居住区的物质空间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由于其特定的物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社会心理、行为等都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居民对它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等情结,而不愿离开自己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地段的物质空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那么愿意留下继续在此地居住的人应该会更多,该地段的居住环境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出供自己使用的环境,而文化在对环境的适应中又积极的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使城市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并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居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者必须紧密围绕着“人” 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需求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理、和谐的有机统一体,也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勒·柯布西耶,著.走向新建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② [美] 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③ [日] 黑川纪章,著.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法.覃力,黄衍顺,徐慧,吴再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④ 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⑤ [瑞]W·博奥席耶,著. 勒·柯布西耶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⑥ 朱家瑾,著.居住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⑦ 杨慧南,胡仁禄. 柯氏“居住机器”理论的重新解读——浅谈生态启蒙思想在湖边小宅设计中的应用. 中外建筑,2004(1):36—39.

⑧ 伊利尔?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⑨ 刘小波,著.安藤忠雄.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⑩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注:

1[日]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1页

2杨贵庆. 上海大都市居住区更新重建中的社会学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1995,Vol3:36~40

3杨贵庆. 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02~103

4白德懋.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第52页

5杨贵庆.面向市场机制的上海市居住区开发与规划对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Vol3:20~22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古代民居;民居聚落;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41.5;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41-04

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陈丰(1975-),男(汉族),湖南南县人,200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工作。

1 中国古代民居环境观念的内涵

受传统“堪舆学”(俗称“风水”)的影响,我国古代民居的营建大都按风水师的建议去择址建屋。风水术中对民居住宅地的选择、民居外形环境、以及宅内空间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人营建民居环境的生态意象。

托名于人文始祖黄帝所传的《宅经》中“凡修宅次第法”一节有“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林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之语,观点精辟,堪称我国古代对居住环境最早、最权威的注释。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勘察地理、相地择居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环境观,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左右着传统民居的格局形态。

古汉语词义与现代汉语有差别,从文中“宅――以舍屋为衣服”可以推断,当时“宅”字的含义,应为居住区域,居住环境。

人的肉体是生命的载具,是各脏器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宅经》将居住环境中地形、风水、植被、房舍、入口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人的身体各部与服饰,十分贴切。

凡人不可无衣服冠带,但服饰与身体相比,轻重自有分别。服饰可以随意更换,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中国人历来造屋多用土木少用石材,并不刻意追求房舍长久存在,这是因为宅邸在古人心目中如黼黻衮冕一般,可以随主人身份的变化而更换。房舍与门户除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之外,还应满足显示等级、门第、身份之要求。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锡”中,就有朱户、纳陛两种宅邸元素,这正是中国历朝都把宅第纳于舆服的写照。

《宅经》认为在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应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宅经》认为:“宅吉则人荣”,“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又说:“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并有“故不可独信命也”的结论。

《宅经》认为居住环境的各要素组织在一起,作用既各不相同,又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主次分明,但缺一不可。《宅经》的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暗合黄老“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因此,它不仅仅常见于后世的诸多风水术书之中,同时也为广大士人阶层所接受,从而成为指导中国人选择、评价、改造居住环境的理论纲要和实践指南。

近代以来,《宅经》中关于“风水”的论述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甚至迷信,但事实上,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代名词,是古人试图人为的调整环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它决定民居村落营建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景观构成等,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古人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些意识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古代民居环境的类别

如果按居住所在地的地域类别而言,古代民居的环境一般可分为山水、村野、市郊、城邑四类。中国人迷恋山水福地,古已有之,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有云:“居山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由此推论,未言之届于城邑当为最末。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取向,即居住环境以亲和自然为上。

山水地有林泉草木之生机,又有丘壑洞石之幽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本来就是最为宜人的居住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审美观念逐步扩展,大致到了魏晋时期,中国人已经对自然的山水奇趣及其所蕴含的意境有了极为深刻的体验,出现了许多隐逸泉林的名士高人,比较著名的,如东晋时谢灵运所居的“傍山带水,近幽居之美”的始宁墅,宣州谢眺建于当涂青山的池馆,唐朝时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等。

无法依山傍水而居的历代统治者,想方设法,不恤民力财力地大肆堆土为山、广植林木,环园建廊,为自己营造自然山水之奇趣的皇家苑囿,比如东晋简文帝造“华林园”,北宋徽宗建“艮岳”,清代建颐和园“万寿山”。而肇始于东晋、南朝,兴盛于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更是创造出幽静雅致、郁郁葱葱,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如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同里退思园等等。凡此种种,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迷恋。同时,丰富的实践造就出如计成、周秉臣、张涟、叶洮、李渔、戈裕良等一批从事造园活动的专门家。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将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引人园林景观之中,因而把园林创作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层次,使得园林创作变成一个独立于绘画雕刻的单独艺术门类,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明代计成著《园冶》,乃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成就最高的园林艺术论著。

山水地被推崇为最佳居住环境,除了上述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伦理要求。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使山水成了美德和智慧的具象。居住环境为“礼之具”,山水地的景观能够很自然地满足文人“养心”、“自省”的处世要求。

由于城市道路限制了住宅的规模,在元代,居住于元大都内的权贵阶层中流行建别墅于郊外以供游玩、休闲。城郊离城市近,既能得城市中优厚物质生活之便,又可享受山水林泉的乐趣。无市井之喧哗、有山野之幽静,林木葱郁、环境幽静。这和当今西方国家的富裕阶层,纷纷在市郊建别墅以满足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诉求,是一个道理。

市居环境虽远不及山水村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市居规模却日益扩大。这是因为:①城市是一个地域之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统儒学中又有非常强烈的人世观念,城市可以提供参与政治与经济、文化活动的种种机遇;②“城市便家”,居住在城市,可以享受到村野无法享受的生活便利;③对市居无法令人满意的生活环境,古人能够提出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如雅洁门庭,清扫室庐,可以“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还要建筑界墙,以“门掩无哗”。

中国古代城市民居采用闾里制,居住区按居民的社会地位划分为一般市民阶层所居住的“廛”与士大夫等贵族官僚所居住的“里”,在建筑布局上,“里”类似宫殿;“廛”则按职业类别分区居住,井然有序。“间”为里门,闾里制的建筑布局形势,颇类高墙围筑

的小城堡。这种宅居制式大致形成于周,延续约两千年,至北宋前后逐渐消失。

3 中国古代民居聚落的环境营造

中国古代民居大多组合在一起,形成聚落,这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决定的。按照聚居性质划分,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即地缘性聚居,血缘性聚居,志缘性聚居。地缘性聚居一般为古城邑内各阶层、各职业百姓杂居一处的群体居住环境;血缘性聚居则十分常见,聚居者之间有血缘关系,一般为同一祖先的后裔,组成同一姓氏的血缘村落;而志缘性聚居则是聚居在一起的,同职业或同信仰者的居舍组合在一起的聚居环境,比如书院的同窗宿舍、寺庵中僧尼的禅房、行伍中士兵的营房等。本论文认为,这三种聚居类型中,以血缘性聚居对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最具有启示意义,故着重加以探讨。

相较之于城邑,野外村庄建筑密度低,与自然山水融合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传统村庄,村落宅居的建设和改造历来被认为与宗族的兴旺与发展息息相关,而“祖宗家法”在族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对宅居环境中的植被、水系、文化建筑、公共建筑、休憩空间、道路以及周围自然山水的保护、开发能力。绵延数百年的持续建设和改造,使得这些传统的自然村落在宅居环境方面做得十分完善。

中国这种传统的血缘村落主要建立在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基础上,受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术影响下“天人合一”的建筑生态环境观,它的生态意义在于它尽可能地顺应自然,或者虽然改造自然却又加倍补偿,达到生态的平衡与自然的循环;充分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非常节约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重视局部的生态平衡,以达到“人――天――地”的和谐统一。①居舍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屋后的山峦可以阻挡北面来的冬季寒风,而面朝河流,便于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效果,水面也具有明显调节热环境,改善局地气候的功能,河流、湖泊等水体可以为人的生活和动植物的驯养种植以及农田的灌溉提供充足水源,同时山水作为良好的景观资源提供人们一种美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往往村居聚落的布局形成一种“村落――山水――农田”良好的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组成一个有机的大地生命整体;②屋舍背山而处,尽量不占用良田,节约土地资源;③聚落选址勘察风水,汲取充沛水源,或傍水、或近水、或跨水,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建立灌、排水渠以利于耕种和生活用水,营建聚落内部的水圳、水塘、水池、水院,蓄泻生活的地表水,改善聚落小气候,美化环境,凿井利用地下水;④民居外形及其环境安排上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生态意义,协调水体、植被、山峦、岗阜等各环境因素,形成风水中所谓“气场”,做到“气不外溢”,“地有佳气”,“随土而生”,在居住区内气候温暖湿润,气流通畅;冬避寒风,日照良好,植被丰茂,创造出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相比之下,现代农村的行政村镇里,居民之间的血缘关系相对淡薄,行政领导者的权威和凝聚力更无法与过去的族长相比,所以村落的居住环境建设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组织与统筹,这对传统的村落居住环境与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延续显然十分不利。比如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原来的居住地拆除旧宅,建造在他们自己看来十分豪华现代的居合,虽然每栋房屋单独来看富丽堂皇,但总体上没有完善的规划,更没有像过去的血缘村落那样,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对总体居住环境加以改进与完善。

古代城邑中的血缘性聚居,一般表现为类似于周庄沈厅式的深宅大院,这是由城邑中人口数量和居住环境所决定的。这些深宅大院构成城邑血缘性聚居的基本单位,但是单位之间并无血缘关系。与血缘村落一样,等级森严的宗法是维系这种聚居式大家族的纽带和制度。在这些占地庞大的宅院里,长幼有别、尊卑有别的宅第位置、交通空间,灵活多变、气象万千的庭院布局,以及深厚内敛的文化底蕴,都可以为今天如何满足用户越来越高品味的需求,创造雅致、充满归属感的居住空间提供参考。

4 中国古代民居环境营造中的宅主参与

中国古代历来有宅居主人亲自参与居住环境建设的传统。如果宅主对环境和景观的营造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艺术修养,那么这些参与往往涉及到环境设计、策划,营造细节等各个方面。古代谚语有“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足见这类宅居主人在营建过程中所起作用之大。此处“主人”的文化品味和人生价值取向决定着居住环境与景观设计和建造,可以将宅主的这类参与称为“操作参与”。

如果宅主对于居住环境的营建不熟悉而又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一般是委托当时较为著名的“都料”、“工师”进行宅居的环境营造。这类古代的景观设计师们既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又有丰富的环境设计与施工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宅主仅仅在策划工程中向设计师提出要求,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认可,督促施工进度。这类宅主的参与类型可称为“策划参与”。

无论是参与操作,还是参与策划,有一点是共同的,宅主个人的愿望、个性、雅好一定要在居住环境的营建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不象现在的商品房开发,中国古代从未出现“房地产”这一行业,住宅也从来没有成为商品(不包括抵押、变卖)。在古代,宅主集“开发商”与“业主”为一身,开发商对环境设计的干涉等同于业主对环境设计的干涉,这就是古代宅居环境与宅主不会产生矛盾的原因。

还有一种现象需要说明,即宅第的易主。宅第易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家产继承中的房产再分配,另一种是因仕途不顺、家业破败或其他等等原因造成的房产的抵押、变卖易主。前一种情况,因两代主人之间不同品味、不同个性造成宅居环境的变化与调整;而后一种情况下,宅第具有了商品性质。除了因品味、个性以及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居住环境的变动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特有的传统习俗和心态的原因。上文提到,《宅经》中有“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之语,中国人一般认为个人的祸福时运与宅第凶吉密切相关,于是往往将原主人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归咎于宅第门庭的不吉,故在人住之前,一定要对原宅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建,以求避凶趋吉,举家平安。

古代建筑大都为木结构,空间分隔灵活,结构构件更换方便,因此宅第的改建扩建一般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结构难题。而在工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业主们在对房舍进行改建或者装修时,却会因为怕影响结构安全而受到种种限制,这似乎是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反讽。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房屋建造时,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为空间的可变、可换提供支持,如何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古代宅居建设中所用的方式,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5 结论

5.1一个成功的居住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但这是十分困难的。古代中国人以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一整套关于传统居住环境观的完整思想体系,对于今天我们解决居住环境建设中的这一难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5.2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适当参考中国传统血缘聚居民居的做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家族观念运用于现代的居住区建设,使得居住区环境充满对自然的尊崇和对人的关怀,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归属感,应是现代建筑师可以探索的方向。

5.3通过各种技术的,体制的手段,开辟适当渠道,使得用户有机会亲身加入到园区环境和房合的设计和建造中来,是满足业主个性需求,创造宅居环境独特气质的有效途径。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住宅居住环境住宅建筑周围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现在的社会建设中被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时刻刻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着努力。在这里本文选择“住宅与居住环境”这一角度来论述和探讨人们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关系,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更为科学和先进的方法把我们的住宅与居住环境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建设得更好。

一、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发展规律

“住宅与居住的环境”一直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个关系到人们自身身心健康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心设计着自己的居所,而它却在设计工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生产力水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活习俗、等。尽管在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仍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环境。在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简陋的山洞到宽敞、整洁的楼房;从现有的宽敞的楼房到品质更好、更满意的别墅;最后到远离噪音、远离污染的大自然,人们的这种心态历程,反映了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人们都不懈地追求着美好生活和居住环境,向往绿色的生态家园。有了这种生生不息的美好追求,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设计师精心的设计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加地和谐与静谧。

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研究的重心和关键,我们只有正确地了解和把握住宅建筑与其外部空间及内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居住场所。下面本文将针对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住宅建筑的风格对其空间的影响

住宅与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住宅建筑周围的环境问题。住宅和住宅周围的环境各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但同时又是两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只有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真正的好作品。在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拥有大量的建筑与环境的文化遗产。拿丽江古城来说吧,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了丽江古城的总体规划、广场布局、商业网络、水系桥梁、道路系统、环水民居、曲折弄堂以及民族风格、景观小品等,都达到了住宅与居住环境混为一体的完美境界。如果说威尼斯是西方的骄傲的话,那么把丽江古城誉为东方的威尼斯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它含蓄的东方风韵美,可以说比西方的威尼斯更胜一筹。在丽江古城的居住中心,多功能的四方广场,环绕淌流的水渠,再加上穿插交错的石拱小桥,共同构成了居民们购物、文娱、玩赏、交流等活动的步行区,其气氛异常祥和与亲切,大可与圣马丁广场相媲美,堪称为立体的中国画卷。另外,在居住群落中,有幽深的水畔楼舍,也有弯曲的曲径石路,还有若隐若现的院落深居,使整个居住区既有统一又有变化,达到了居住与环境高度的结合,显得完整统一、相得益彰,是值得学习、继承和借鉴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些在现有的各种小区的住宅设计中都有体现。住宅环境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人们密切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这就把小区绿地、公共休闲广场等设计思路引入到我们的设计。近几年来,由于居住商品房的急剧发展,公寓住宅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好作品不断涌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新要求。例如无锡市新建的“太湖花园”小区,是住宅与环境结合的良好的例子。在总体布局中,把住宅群寄予于环境之中,而环境同样寄予于住宅群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其布局可称匠心独具,别具一格。白墙橙瓦错落有致,花坛座椅、垂荫石路清幽淡雅,可谓江南水乡遗韵与时代风貌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清新明快、高度文明的性格。又例如昆明市的“春苑小区”,在环境处理上有令人难忘的精彩之笔,尤其是居住区入口的环境设计构思,更是在整个小区的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美不胜收的综合效果,绝非单体居住建筑艺术所能达到和胜任的。另外,这个小区中心的环境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和耐人寻味的。环绕水塘不仅布置了小丘、丁步、凉亭、垒石和花坛树木,还布置了文娱性的建筑和建筑小品,使整个环境空间体现出和谐幽美、亲切宜人的境界。

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和谐这个问题虽然已被广泛地提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宅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要达到这一统一,需要经过综合的、多方面的考虑。

三、住宅内部装饰设计

在住宅装饰问题中,其别重要的本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环境艺术”的深层含义。透彻地理解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只有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会逐步地明朗和清晰。住宅装饰好的例子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本文着重要论述的是一种普遍的,但却是错误的认识,这就是把环境艺术设计简单地理解成居室内外的装修,这种想法把一些人引入误区,他们不从实际出发,而是简单地套用各种各样的设计风格、设计流派,其中不乏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普通人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合理的设计和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应给人们超越形式的设计,让人们从思想上重新去考虑,去认知。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样的草地,这样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人们是否适合并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这些才应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住宅与环境的完美和谐。这个过程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真正优美的环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诱发出美好舒畅的心态。

四、中国传统住宅之一——园林

我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传统。无论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与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的壮丽,景象的万千,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及独具匠心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在这种观念形态下形成,并得到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同时,住宅建筑又有着明显的地域性。说到建筑影响人的情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园林给人带来的感受了。比如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各种花木生长;地下水位也高,便于挖池蓄水;方便水运,各种奇山异石易于罗列等。这些都是发展园林的有利条件。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可以说是世界建筑中的瑰宝,其中的亭台楼阁、庭亭轩榭、曲径通幽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完美表现。在那里你可以找到中国人独有的思想、风情,可以说那是一种人生哲学。这些园林的种种设计在中国的建筑汇总都能找到相应的表象,它是造园主思想的物化表现。同时,这样的环境又强化了身在其中的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感受,人因景而生情,景因人而有意,是物与人的完美统一。我国这种传统的古代园林的设计恰恰说明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五、现代住宅花园设计

纵观今天的建筑环境设计,大多数是指住宅周围的花园之类的场所设计。花园和房子相结合已成为人们居住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景观之一,它在人的尺度上,界定了个体的人与日常行为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大部分户外生活,也正是这里,使得房子和户外环境相交融,建筑与景观设计相交叠。在欧洲,花园是指建筑周围的全部私有空间,在美国,房子周围的空间叫院子,在中国,由于四合院的布局,屋外空间多半在建筑的围合中,因而叫庭院,而贵族还有后花园。花园是与住家相联系的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也是花园主人进行其他活动的场所。花园可以狭义地定义为以审美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户外场所,是一种人造的理想化的景观,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流场所,是人们文化价值观的反映,是抒发理想、畅想灵感的场所,是纯真的、理想的自然场所。在这个意义上讲,花园最基本要素应该是自然,植物、岩石、地形、水和其他生命,自然是永恒的主调,是人对自然和生物天生的依赖与热爱的表现。花园的一个最具有魅力的含义是再造的天堂,是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的、凭想象力创造的最美的地方。在西方,它是一个伊甸园;在东方,它是桃花源和蓬莱仙境。因而,它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在不同的设计师的笔下,会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它们都会唤起欣赏者不同的、幸福的景观体验。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曲折幽深、情深意长,日本山水所引发的沉思和哲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惬意和浪漫,法国雷诺特花园强烈的秩序感和纪念性,伊斯兰花园的圣洁和庄重等,这些不同文化的传统造园风格都为现代花园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宝库。

六、住宅及其环境设计对人的心理作用

你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过,“家”在你的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呢?“家”的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丰富的背景和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家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它已不完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居住的家,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生成亲切温馨的家庭氛围。因此它既是倾诉衷肠的场所,也是相互依存的生活空间,更是彼此激励、传递爱慕与情感的“巢窝”,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其核心的内涵就是家中有“温馨”二字,家就是要舒适、温馨,是能和朋友、家人聊天谈心的地方,可以说它是一个家庭中不可以代替的精神氛围。举个例子来说,美国科罗拉多州黄金区的山地住宅,多数居民的住宅装修不仅是朴实的,室内外的环境也是极为优美的。所以要想把家庭装修好,就得提高环境的意识,或者说空间寄于环境之中,反之环境也寄于空间之中,即争取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优秀的环境,最终要达到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目标,通过创造出来的环境,体现出人工环境的理性素质和艺术品位。毫无疑问,要使家庭室内环境具有诱导健康的思绪、陶冶高尚情操的感染力,这就要求这种境界既能体现设计的内涵,也能把室内空间升华为环境设计。

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要综合考虑以上的种种问题,要了解住宅建筑和住宅建筑周围环境的问题之间的继承关系,更重要的是面对新情况要有新方法。美国的《建筑实录》杂志(ArchitecturalRecord)曾于1996年组织过关于“美国建筑的回顾与发展”笔谈会。这个国际建筑界的新倾向,虽然是泛指建筑创作的,但它也同样适用于室内设计,因为整体的“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早已融进了建筑室内空间。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曾表明过“……任何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之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和艺术性,就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这就把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了,它不是用一种形式主义代替另外一种形式主义,而是两种形式的结合和贯通。这样的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关于住宅环境设计会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是我们设计师今后的努力方向!

以上内容是针对住宅与住宅周围环境的一点认识和看法。在此要强调的一点是任何设计工作都处在时代的变化之中,我们设计师或者是从事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了解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消费心理和精神追求,这一点对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讲更为重要。

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人们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来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因此对住宅和住宅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师应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精神设计境界呢?设计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最根本的出发点,设计师应多方面综合地考虑住宅与居住环境的关系问题,并能够在设计作品中引发人的思考,使人在环境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并得到精神上的惬意和满足。只有将住宅与周围居住环境紧密地结合,使二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交融,这样的设计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潘古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