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景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2:41:48

人居景观设计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1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3、结束语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人居景观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

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3、结束语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设计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远;需要环境设计者本着对历史、社会和人负责的态度把握时代特性,不断探寻人居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人居景观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

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3、结束语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设计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远;需要环境设计者本着对历史、社会和人负责的态度把握时代特性,不断探寻人居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4

对于现代住宅区域的设计,应当更多的从人的角度出发,所谓人居环境,意味着应当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随着社会的更替发展,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的居住区域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最佳的人居环境便是园林。因此,应当重视人居环境中的园林化设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可持续发展思想并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色,创造设出天、地、人合一的园林化人居环境。

1以人为本,创造合理的环境空间

1.1保持安全感的空间设计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安全感是一项很重要的主观感受,人居环境的园林化景观设计,若能从人的心理出发,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设计规划时,应当注重朝向和视野的便利和开阔,使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保护隐私,视线上又不受到过分干扰,与外界形成良好互动。设计出能够保证安全感的人居环境,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放松自由,达到“可望”、“可居”的理想状态。

1.2合理利用边界区域

给停驻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开放式空间功能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园林化的景观设计中,人居环境设计要重视合理利用边界区域,例如座椅、阶梯、箱体、护栏等,从细节处发挥,相应增加辅助设施,创造舒适合理的、人性化的户外行动空间,以此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2.1科学的景观植物配置

景观植物的科学配置是园林化人居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住宅景观设计中,植物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观赏、调节光照等作用外,植物还起到分割空间、遮挡物体、导向等作用。为了保证舒适良好的人居环境,要结合住宅区地形特点,以生态理论为依据,科学合理地配置景观植物,规划出既能使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适宜,又具有高效生态功能的绿化环境。例如,种植草木花草时,重视空间切分,既能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方便通行。又如,创新设计屋顶绿化、室内绿化等新型绿化方式,增加审美和居住乐趣。此外,在配置景观植物时,要格外注意所采用的植物品种,虽然许多外来品种的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很可能在引入地区难以存活,因此,应当科学选取配置植物,可以少量选取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外来品种,但从长远考虑,景观植物应当首选当地植物。

2.2水景设计

水,是园林化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走向、不同行形状的水景设计带给观者的感觉也不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既有助于调节气温,又能改善干燥的空气状况;从人的主观感受上来说,大多数人是亲水的,依水而居,观水、听水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在住区环境中规划出良好的水景,与周围配置的植物或假山等设施相协调一致,做到在视觉和功能上相互衬托和补充。

3园林化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3.1营造园林意境时要结合时代背景

在景观植物的选用和水景设计中,要格外注意营造出优美自然的园林意境,但若是过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或者严格依照传统园林的规划,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华丽亮眼的异域风格设计或许能较快吸引眼球,但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去太远,则很难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反而会破坏人居环境的整体协调性;过于遵循传统园林意境的搭配也会带来负面效果,例如九曲回廊虽然有曲径通幽之美感,但却不利于人们日常通行。因此,在进行现代人居环境的园林化景观设计时,要注重与当地人文习俗相结合,配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园林化设计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人居环境景观规划的方向。

3.2生态系统的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注重绿化和水景的观赏性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任务,但园林化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设计也要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是仅仅追求一时的美感。自然生态的设计要充分利用花草树木的气候和湿度调节能力,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视觉享受设计大规模的观赏性草坪等,而降低综合生态效益。注重绿化生态的可持续作用,是人居环境园林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

4结语

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结合社会、文化、人文、生态等多层面综合协调设计,而“以人为本”应是园林化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从人的感受出发,创造合理的空间环境、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才能发挥景观设计园林化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作者:刘鑫平 单位:宁夏华林融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篇: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1引言

在城市绿化系统中,居住区的绿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城市出现的新型绿地。由于住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发展城市绿化的重要闪光点。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值得分析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2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基本功能

2.1休闲活动功能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具备基本的休闲活动功能,即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场所,有效满足居民的需要,并重视园林景观的参与性,在居住区内合理设置共享空间、硬质景观,使居民能够有场地休闲、活动、交往,帮助营造友善、和谐的人际关氛围。

2.2景观文化功能

在城市居住区设计的园林景点应拥有参与性、观赏性、艺术性的特征,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设计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品、雕塑等,容游乐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为一体,做到寓教于乐,并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品位[1]。

2.3园林生态功能

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能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要,在居民生活中渗透生态环境理念,达到视觉效果的清新、舒适、宜人,从而改善居住区空气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布局设计需层次分明,做到步步有景,并保证四季有花、长年见绿,表现园林之美。

3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3.1合理设计空间以及布局

按照城市居住区的建筑形态及规模,园林景观的规划布局设计应有特色构思,从空间、平面两点入手,合理配置用地,科学安排景观层次,并做好设施配套,设计出空间层次明确、结构清晰的园林景观总体布局,营造整体和谐的居住区景观。

3.2科学设计居住区构筑物

居住区构筑物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设计构筑物不仅能丰富园林景观,还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同时提供服务。在设计构筑物时,不但要响应居住区整体环境,还要独特、精心,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与文化品位,从而提高其观赏价值,创造园林式景观环境[2]。

3.3以比例与韵律设计景观

应用比例与韵律法则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也是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居住区步行道空间尺度的控制要依赖道路两侧的小品、建筑和绿化,从而获得更强的领域感;而在设计道路的线型时需统筹安排道路两侧的建筑空间,科学设计小品和绿地,创造开放空间,使居住区建筑形态能在统一韵律中出现变化、对比。

3.4应用绿化种植设计手法

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是实现生态住宅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合理选取并适度把握花园、广场等主题能帮助提升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品味,为人们提供宽敞的交流空间;考虑到景观绿化、生态绿化的综合应用,可利用土、石、水等天然材料,同时依据地域特点设计不同的植被,合理搭配不同树种,能实现灌木、乔木植被的交叉化、立体化、层次化,促进人和环境的结合。

3.5融合多种景观设计手法

通过融合借景、分景、组景、添景等设计手法能让居住区环境实现内外协调,让小区园林景观能延伸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最终实现小区环境与建筑、自然的融合。如滨临河道的居住区应充分利用水资源,设计亲水景观,让园林景观设计富有个性和深度。

4提高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措施

4.1强调绿色健康理念

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于健康,设计只有朝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才能不断优化居住区环境。绿色健康理念具体体现在居住区植物的四季常绿,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绿化、香化、果化、药化等。绿化就是设计师要合理搭配常绿植物,让居住区的乔木、灌木、草地尽可能常绿;香化就是多设计一些四季飘香的、有较长花期的植物,包括桂花、樱花、栀子花等;果化就是多设计一些景观效果好、寿命长的果树,包括柿树、石榴、枇杷等;药化就是多设计具备药用价值的药材类植物,包括麦冬、香樟、杜仲等。换言之,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尽可能应用植物的体形、姿态、花期、四季叶色变化、花色等因素,保证居住区园林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以提高景观的艺术效果,创造优美环境。

4.2注重环境景观共享

园林景观环境是城市居住区的共同财产,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一两块草地、几个花坛,而是要求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绿化景观[3]。居住区内的每一个居民都应享受自然环境,所以设计师要打破栏杆、围墙、隔断等的限制,让每一套住房都有优良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居住区既有的自然环境来营造人工景观,让人们享受优美的环境,共享环境资源;加强居住区空间的连贯性,将园林景观串联成整体,使人们获得休闲交流场所;绿化面积应超过建筑面积的30%,并合理应用植物、园路、园林小品,达到空间上的景随步移的园林景观效果。

4.3重视园林水景设计

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水,城镇自古以来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尤其要重视水景设计[4]。水景设计应充分考虑水质、水形这两个要点,有水是很容易实现的,但难的是成景,居民往往会对一潭死水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即便居住区的水流不便在地面上沟通,也可应用地下的暗管来沟通,做到园林景观的活水设计。所以在设计水景时要注意补充、排泄、循环和净化水,实现园林景观绿色、生态等目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水景设计可以涌泉、瀑布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使水体自然流动,设计出跌水、溢水、涓流等动态水景,增加水体与砂石、大气的接触,提高其含氧量。如果是大型水面,水景设计还要兼顾交通、生产、娱乐等需要,尝试开挖水渠、缓坡等,在体现自然的同时节省费用;流域附近的居住区绿地则可选择自然水灌溉,形成对雨水的回收利用及水的生态良性循环;水体环境不同,设计的动植物也应不同,水边的芦苇、水里的荷莲、鱼类等能让人们产生回归自然之感。设计师将完美的水系作为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体,将绿化空间、步行空间串联起来,同时巧妙应用石、阶、廊、栏、树木、花草、桥等园林景观构成元素,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加以点缀、延续,从而有效增加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深度,达到自然和谐共生。如下图1所示的某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就加大了景观的深度,居住环境自然、清新。

4.4实现感官体验设计

感官体验设计的目的在于在城市居住区营造自然活动的体验空间,让人们能在钢筋混凝土中亲近自然。感官体验设计手法包括:充分利用居住区的自然地形和环境,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空间绿地,可保留居住区特有的自然植物群落,也可选择临摹的设计手法来塑造自然空间;按照居住区建筑间距、住宅层数,同时考虑人们的日常需要,有机结合自然空间与墙面、阳台、窗台等绿化,营造整体的立面空间,增加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垂直绿化层次,从而形成空间景观、立体景观,丰富居住区自然景观;重视时间的改变,适当保留感官记忆,包括邻里交往记忆、儿时记忆、老旧工业文明记忆、社会飞速发展痕迹等,通过设计功能性设施、景观小品等来保存这些记忆,使它们重新回到自然,构成新的居住区体验空间,从而沉淀和升华人们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的感官体验。

5结语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这是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必然趋势,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质量的直接体现,高质量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身心健康。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需优化设计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并坚持创新,不受已有成就的束缚,努力为人们创造自然、亲切、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者:许童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静.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业,2014(09):153.

[2]邱慧.居民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与相应工程管理注意事项分析[J].四川水泥,2014(07):120.

[3]李德巍,王莹,李英华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4(14):29-32.

[4]汪华胜,仇多荣.现代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65-66.

第三篇: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住宅区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住宅区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优美的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园林布局已经成为住宅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榜。良好的园林景观不仅令居民在忙碌之余感到身心舒畅,更能有效地调节住宅区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有效吸收空气灰尘,使得居住环境更舒适。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发展潮流中遇到一定瓶颈,许多住宅区的园林景观由于布局规划不合理,既不能起到很好的观赏作用,也不能为住宅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这样不仅浪费植物资源,更难以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因此,完善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真正意义上展现出园林之美,对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1园林景观在住宅区的作用

园林景观之所以受到城市规划与居民住宅开发的重视,是由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所决定的。在住宅区开发园林景观对提高住宅居民的生活质量十分有帮助。

1.1园林景观能降低外界噪音

住宅园林景观基本上以绿色植物为造景基调,绿色植物能有效降低城市噪音,绿色植物降噪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清晰可见。住宅区的园林景观因为整体密度较高,从而能使住宅区内部更为幽静,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1.2园林景观能有效优化住宅区的空气质量

住宅区的园林造景因为整体面积较宽,所以良好的造景设计能在住宅区内部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除了能有效降低城市噪音,更能及时吸附城市空气的灰尘,减少住宅区域内的空气污染,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增加空气湿度,从而改善住宅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1.3住宅园林景观为居民日常休闲提供场所

人性化的住宅园林设计可各方面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包括健身运动、植物观赏、孩童嬉戏等,全面考虑到人群的需求,根据需求来进行园林设计能有效满足居民精神上的要求,更能促进住宅区和谐发展。

2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现代化园林设计在我国国内起步较晚。自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走出一条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举国上下集中发展工业,今天,一个个城市为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撑起,绿化景观走入人们的视线。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现代化园林景观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缺陷,发展也不够成熟。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城市过于对“档次”的追求,而忽视了居住人群的实际需求,例如对改善居住区的空气质量、满足居住人群的精神愉悦、以及老人小孩的实际需求,同时忽视了动态造景与静态造景结合,在视觉上缺乏美感。许多住宅为了楼盘销售需求,在楼盘售完之后便拆除原有的园林,化为他用获取更多的利益,或改为低廉粗糙的景观搭配,不仅造成极大的植物资源浪费,更不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在实际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了住宅园林景观的美感。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创新,许多住宅的造景设计为了赶进度而盲目抄袭别的住宅区的设计。缺乏个性是国内在园林造景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千遍一律的住宅园林造景难以为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精神享受的需求。理论上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由于气候、水土差异,因此各地的植被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利用好这些特色植物才能有效反映出不同区域住宅的造景特色,才能给居民增添不少的亲切感。此外不少的造景设计中,设计景观区域并非名副其实,许多景观名称虽美但是内部的景观却缺乏新意,毫无特色,不仅主题功能不明确,且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另外,景观的设计与施工效果不相符也是住宅景观设计的问题之一。有些住宅景观的设计图纸效果美观,但却严重脱离施工实际,如没有考虑到住宅区域内其他工程的干扰、没有对景观施工场所地下的管线布局进行详细了解与记录,从而导致施工遇到阻碍,有些设计甚至不具备施工可行性,也存在一些景观设计,设计师一味考虑美观,而忽视了植物的来源,这些都成为施工实际与景观设计脱节的重要原因。

3现代化住宅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随着“绿色、生态、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热搜词汇,回归自然舒适而又健康环保的人文居住环境成为城市生活居民的追求,在现代化的住宅景观设计中,应跟上时展的步伐,重视人本设计理念,合理布局老年健身区域、小孩娱乐区域以及一般人群的散步观赏区域,同时在造景设计时充分融入低碳环保的时代精神,选择园林造景植物时尽量选择固碳性较强的观赏植物,同时在园林布局设计上,根据人群的分布量合理安排景观区域的垃圾箱,避免生活垃圾对园林的污染。

4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创新

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要改变过去千遍一律的设计方式,力求创新。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不仅要满足住宅居民的空间需求,更要兼顾城市的发展特色,坚持生态美、文化美以及生活美相结合的设计方向。

4.1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要善于继承与创新

造景设计的继承创新,首先要善于发掘古代传统的园林美景,运用中国美学去审视现存的中国传统住宅园林,如苏州园林,它集中国古典美学于一身,整体园林展现出了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这种美既有内涵又温婉典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璀璨遗产,即使在现代,当建筑的布局发生如此大的颠覆时,我们依然应该积极挖掘在中国优秀园林中集聚的中国美学,同时结合现代化园林设计的优秀成果,两者结合设计出有内容,美感十足的中国式园林。这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继承,也是对现代园林设计优秀成果的创新。

4.2应该充分体现区域文化独具一格的特色

当前各个城市住宅区的造景大同小异,并不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在植物选择上也没有反映出各个区域的特色。在创新住宅园林造景时必须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不仅要从区域传统文化中找到创新的落脚点,更要在园林的布局与园林植物搭配以及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反映各自区域的特色。我们只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却不知它离不开各个区域文化的锦上添花,因此不同区域的园林造景师在景观园林设计时要对各自区域文化加以深入了解,同时景观布局时在尊重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城市的特色设计有特色的住宅园林,此外在园林植物选择上要就地取材,根据当地植物的特色进行搭配,这样不仅能节省造景成本,更能反映区域植被特色,且存活率更高。最后,现代化住宅园林还应反映现代化时代特色,在坚持低碳环保造景理念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国园林造景的优秀成果,引入科技成果增添园林的整体时代感。

5结语

住宅区的园林造景在国内由于起步晚,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其中住宅园林的千篇一律化是当前造景急需攻破的问题。创新住宅园林造景,既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园林的古典之美,又要借鉴外国园林发展的成果,反映现代化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反映各自区域的文化以及植被的特色。

作者:王冕 单位:吉林亚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姜明.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1)

2许少龙,劳光明.具有特色与个性的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3(2)

3吴棣.高层住宅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0)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城乡建设;绿化工作;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1城乡建设发展中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因素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化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与环境景观设计密切结合,不仅要体现温馨、美观、怡人,更主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绿化工作是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建设的极其重要部分。住宅区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既要体现人性化的内涵,又要给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而且不同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要区别于广场、道路的绿化工作。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必须提高服务意识,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根本,积极配合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现代化的绿化工作探索。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绿化工作对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城乡建设项目已经把绿化工作、景观设计提到重要环节,聘请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师和有资质的正规绿化单位实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有力推进,新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环境建设,城乡绿化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做好绿化工作,强化生态意识,改变自然景观风貌,严防环境恶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施居住环境区的绿化工作与景观设计结合

当前,重视居住区的绿化工作,把园林绿化工作中的景观设计理念运用到城乡绿化建设中,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关注,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现代化城乡新风貌的重要标志,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优质的绿化植被能够有效调节居住区的阳光、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能够美化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设计的植物景观方案,在美化居住区环境、改善城乡小环境气候、调节人们的身心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改变传统观念,摒弃过去认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只适合种植一些杨树、柳树、榆树等耐干旱的树木的观念,拓宽思路、深入研究,一定要让城乡建设中的植物景观体现出生态效益。在进行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趋利避害,要让绿化后的景观与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相得益彰。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用整体设计美化人居环境的绿化植物,为城乡建设中景观与环境创设服务。绿化与景观设计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的有规律的科学组合。鉴于可用绿化的植物品种的特征,可组合成空间层次丰富、整体美观的生态绿化区域。在平面构图方面,应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尽可能与大自然生态环境遥相呼应,让人们在绿化后的人居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美和魅力。绿色植物景观的塑造要与城乡居住环境的整体布局一致,尽可能做到和谐而新颖别致,实现景观空间构造的生态功能和美感体验,为居住者创造和谐自然的活动、休息空间,精心选择适合城乡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植物种群,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季节、色彩和美观的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区春天有绿色、夏天有鲜花、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特景,保证一年四季有花有景,生态环境宜人,保障居民身心健康[1]。

3重视景观设计艺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宜居景观设计具有多面性,绿化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多视角和综合性运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结合景观设计艺术,这样才能使城乡居住环境的景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城乡绿化工作中重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环境与美感体验的结合,让科学实用的景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绿色的、环境宜人、空气清洁的生存空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对当地实际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艺术,在满足城乡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环境优美的绿化景观。在城乡居住区,突破传统狭隘的环境特征,尽可能广泛深入研究,以创新意识强调生态环境绿化的多元化、复合型,使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向崇尚自然和美的方向发展,所创设的景观特征必然是自然秀美的人居环境。经过精心设计的绿色环保安全宽敞的活动场地,同时要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常常使人身心愉悦,有益于居民健康。城乡绿化工作在强化生态意识的同时,要体现生态科学与景观设计艺术的结合。景观设计源于对大自然的深刻领悟,绿化工作理应符合自然规律,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人居环境,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最佳组合之美,来展现城乡居住区绿色景观的丰富内涵,力求做到绿化工作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把生态宜居环境和城乡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创设更多风景宜人的绿色居民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等,是今后城乡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长期目标。

4营造美丽环境,打造绿色家园

城乡建设中为广大居民营造绿色家园,创设美丽环境是当前各地建设、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趋向于绿色、健康和美丽优雅。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也应以构建绿色、健康、美丽和优雅为目标,在绿化工程中一定要注重绿色植物的科学组合和优化配置。营造美丽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构成现代城乡居住区景观特色的核心主题,能够改善居住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满足住宅区广大居民的心愿,让温馨、和谐、优美、健康和绿色的环境为城乡居民带来幸福。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植物品种,以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结合,让绿色生态环境和新奇优美的植物配置相结合,借鉴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模拟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创造多种植物群组合的复层结构[2]。另外,在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植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种植那些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和无刺激性的植物。另外,从时间和外观上考虑,尽可能将高大挺拔的乔木和绿色灌木丛结合,使四季常绿的松树和其他落叶树木配合,将快速生长和生长缓慢的植物组合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小区一年四季常绿,美丽优雅的居住环境四季有新鲜花卉点缀。在树种搭配上,既要做到丰富多样,又要考虑绿色环保和美丽景观结合的生态效果。居住区绿化工作一定要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尽可能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征的绿色植物进行美化环境。在居住区选择比较受人欢迎的植物,如常春藤、爬墙虎、爬山虎、藤本月季。在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处,利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有利于使平行的直线条绿化带融进柔和的曲线植被。通过树种的多样化,利用乔木灌木的外形结合组合,为居住区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传统绿化工作中植物组合的单调感,为居民打造绿化美丽家园。在绿化中注意构图的美观,运用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利用水杉、洒金柏、侧柏、龙柏等柏类植物营造尖塔形效果。利用地形变化,使植物群落起伏变化多段,节奏感较强。通过绿化使城乡居住区一年四季有美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植物配置与季节变化相应,使四季如同生活在花园中。四季皆有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一个小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根据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以及能监测和吸付大气污染的植物。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住宅区中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住宅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满足绿化景观的人文情怀,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绿色、健康、温馨、优雅的氛围。

5结语

做好城乡建设中的绿化工作,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积极配合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强化环境意识和自然美化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视,搞好城乡绿化工作,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打造最美乡村,对新时期的园林绿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各种途径,为实现“中国梦”创造风景优美的绿色居住环境。

作者:刘峰 单位:乌兰察布市园林局

参考文献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韧性城市;生态人居;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导致城市不断扩张,人居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以至于影响人的基本生存,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宜居的重要保障,在时代的召唤中,整治不良的环境面貌,扭转恶劣的生存条件成为当务之急。人与环境本是相互协调并存,以韧性城市发展观的理念为基底,提高人居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统一设计,是实现科学环境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针对性的统筹城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监督稽查体制、推进防污减排治理、创建地域化的人文景观,为提升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设计,贯彻落实基建设施建设、循序渐进改善治理,以最高效的方式达到人居生态目标。

一、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一)概念界定。韧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最后由法语借鉴这个词汇,至今则演变成现在英语的“resile”,国内学者翻译为弹性或韧性[1]。该词在被广泛应用时通常被使用在机械及心理学领域,在2005年韧性城市联盟(ResilienceAlliance)对其定义为“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人造及自然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具体又可分为四种,其中技术指标是指城市环境设计对干扰的应对和恢复能力,如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经济建设、监察机制完善等保障能力[2]。关于韧性城市具体内涵是在20世纪末期被应用在规划设计与环境设计体系中,其设计内涵及意义在于通过设计手段促使城市吸收与融合外界事物对城市发展产生的破坏影响。人居环境设计简意是指人在乡村、集镇、城市中劳作与生活的场所设计,环境是人群繁衍的栖息地,与社会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宜居度有密切的联系,设计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能有效反映人对居住空间的满意程度。人居环境设计最早源于城市规划学道萨迪亚斯在二战后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开创了人居环境设计科学研究的先河,首创了“人类聚居科学”理论[3]。我国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在他的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阐述人居环境设计的五大构成,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4]。因此,环境设计并不是孤立的衡量体系,是需要人、自然、环境综合协调的评价机制,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处在需要提升人居环境设计的矛盾阶段中,对此改善韧性城市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是美好人居环境设计的必然选择。(二)韧性城市与人居环境设计间的关系。韧性城市是人居环境的载体,其之间的联系囊括四大设计体系,即生态设计、居住设计、基建设计、人文设计,每个设计体系都可继续划分下去,如图1所示。通过城市中不同的内容与实质,设计在分体系中将可以实现人居环境间的协调统一。在20世纪后的全球城市发展中运转系统极其复杂,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干扰,加上自然中的灾害不断威胁着城市,此背景下,韧性的城市诉求被脱颖而出,以解决时代的城市问题为主,通过对人居环境设计提出改善措施从而达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人居环境的设计是具备多功能与多样性特征的,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注重发展内部结构整体化,避免单一的城市格局倾斜,笔者认为韧性城市的构建是在于城市内部加强自我生态修复能力与外部抵抗力的综合体现,具体在设计中应该统筹城市规划设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设计地域人文景观氛围、改善基建及生命线的策略方针。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100韧性城市》(100ResilientCities)建设项目,其中不仅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环境设计问题,并且还出资1.6万亿美元来建设全球各城市韧性人居环境,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应对目前城市恶劣的人居生态问题,在项目中我国有四个城市纳入名单,并且该组织认为有效地制订实施计划,提供人居环境设计的战略研究内容与技术资金的支持,能有效地解决人居环境设计矛盾问题,同时也能提升城市的韧性抗干扰抵御能力。

二、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现状及问题

(一)生态发展失衡,缺乏城市景观设计。生态是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自然体系,例如地形、水源、土地、植被、气候等,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对人居环境十分重要。健全的韧性城市人居建设离不开生态发展,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远不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我国生态保障机制不健全,最终促使在生态方面的发展失衡。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量城市外部生态自然资源被破坏,山林、水库、矿产等均被无限制开采,导致城市内气候失调、内部环境恶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人居生存;城市内部建筑房屋扩张建设,配套绿化设计率低,人居生活的空间环境越来越压抑。从可持续的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失衡与城市景观设计缺失有着密切联系,合理运用景观设计来弥补人为的生态破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增设城市广场设计、修缮旧城区绿化等设计手段,都将直接促使城市与周边生态环境发展的和谐状态,对两者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有积极影响。(二)居住区无秩序,缺乏人居环境设计。城市人居体系包括居住区及活动区,是人群居住的基本生活载体。居住区域的秩序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根基,面对现状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诸多,具体例如城市公共空间单一、老龄化设计缺失、环境杂乱无章、新老建筑设计参差不齐、居住区规划散乱、沿街建房等;乡村及城郊建设占用农田耕地、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村落设计无序、随意生活排污等,往往这些环境现象均是因为缺乏整体设计而导致的后果。在缺乏设计的人居环境下,人类将面临恶劣生存环境的挑战,生活毫无生机,周遭的事物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追求。因此,环境设计对居住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居住区的秩序统一,还要不断坚持环境合理化设计。(三)基建配套不齐全,缺乏支撑体系设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配套不完善,导致人居生活质量低,这均是因为支撑体系设计的缺失,支撑体系内容包括交通、道路、通讯等其他配套支撑人居环境运转的服务设施系统。而我国较为突出的现状有交通运输能力差、道路设计不合理、街道亮化缺乏设计、道路导视系统不完善等,均是支撑体系服务问题,所以人居基建对于均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支撑体系的设计内容还包括交通设施设计、社区文化建设设计、服务型建筑设施设计等,即关乎于人居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居基础建设严重缺失,规划政策延伸不到服务区域,倾斜与反哺不够,城市发展不均衡,人居生活环境就得不到改善。据联合国人居署调查预测,如果能够加支撑体系设施设计的投入,并产生60%的设施生产效应,每年全球城市将会节省1万美元的资金。因此,人居支撑设计没有获得广泛重视,完善韧性城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就无从谈起。

三、人居环境设计原则

(一)尊重生态自然性原则。生态设计原则在于尊重自然为先,后为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在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中,尊重生态自然原则是指优化自然资源,整合土地配备,以最小的破坏力合理建设;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力修复自然生态。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现在健全的城市建设准则,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仔细分析地形地貌,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现状城市机理进行疏通改造,对依傍自然的生活环境区域尽量减少设计;对城市居住区提高绿化率,扩大城市公共绿化面积,展现优美的城市自然轮廓线,在环境设计中突出城市生态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二)地域文化传承性原则。天人合一、彰显地域特色是韧性人居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融合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营造多层次、双文化社区氛围,是打造生态环境空间的重要方式。从景观设计层面出发,注重传统造园技法在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注重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沿袭;注重不同地域民俗民风,在城市软建设中的发展,均是在传承地域文化。融会贯通地将西方技术手段与我国的人文艺术有机结合,在不失传承的前提下,发展新型人居环境文化氛围,提升地域特色设计,是韧性城市设计的精神指引。(三)统筹“三联”设计原则。“三联”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统筹“三联”设计在于注重整体协调性,指在设计过程中对于环境、人文、设计风格三者设计均“趋同步化”。规划设计需要统筹全局,做到设计的前瞻性,考虑城市人居生活未来的需求问题;建筑设计需要功能合理,做到建筑内外部的空间互补,最大效率地利用土地资源;景观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结合地域人文特征提升城市形象,增添城市趣味。“三联”设计原则是实现统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实践准则,在营建生态、和谐的宜居城市氛围中,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将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不断协调并进。

四、基于韧性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策略

(一)综合治理环境,统筹规划城市设计。结合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发展战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策略,在建设中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扩大“连片整治”设计的项目,提升人居环境生活水平[5]。在每一个阶段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排污减排设计、废物治理设计,统筹项目规划设计。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构建内容包括社会服务、生态人居、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建建设、文化宣传等,而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对以上在城市调配中出现不均衡,影响整体统筹设计,具体体现在人居质量差、环境破坏严重、生态资源浪费等方面。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需要引起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共同建造和监督城市发展规划。在统筹城市发展中坚持设计在前、规划先行、重次分明、协调并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对城市周边环境的政策应当有所倾斜,大力发展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基础文化建设,社会保障机制,满足人居生活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最终都应当在尊重人居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发展举措,为不断探索中的发展战略提供全面的规划设计。(二)预留人居活动区域,加强公共空间及配套设计。城市是一个复杂性的综合设计,其内容包罗万象,在城市项目设计过程中预留人居活动区域,为城市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留出足够的设计范围,严格把控设计中各功能间的位置与形式。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点睛之笔,是城市的形象标识,承载着人居环境的文化与精神,在生活中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综合性场所,内容包括公共广场设计、园林设计、绿地设计、雕塑壁画设计等,在设计中需要以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风俗习惯、人居分布情况为基准,营造符合当地环境氛围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及配套设计应当尤为注重以人为本,关注老龄化社会现象,关注病残人士,关怀妇女儿童,为不同需求的人设计出与常人相同舒适的空间环境;坚持精细化设计,注重设计的材料、形态、色彩与体积,考虑环境的融合度;要能体现特色识别性,为不同城市的文化展现不同的设计内涵;要以生态科学发展的设计理念建设城市,运用“转废为宝”的技术优化环境。(三)凸显地域文化形象,提升人居景观设计质感。地域人文景观环境是营造韧性城市氛围的关键,但往往在规划设计中人文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软建设。在不同的城市中,不同群体居住的文化习俗各不相同,但建造、规划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化的调配空间,为促进社会交流保障无障碍。营造地域人文景观氛围前期应当充分考察各区间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人文素养等,注重人与生态之间的关联,从设计适合宜居的景观文化体验环境开始;其次,建设多样化的基础交流环境,例如社会活动聚集地如图2所示、艺术展示空间如图3所示、体育休闲场所如图4所示、特色文化宣传区如图5所示等,扩展韧性城市的景观共享区域,达到地域文化风俗氛围的烘托,成为多元环境设计的载体。同时营造人文景观离不开绿色人文,在城市建设中还需要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城市最具特色的面貌不被随意更替,在基建中彰显城市景观人文气息,保障城市空间的自然属性,促美好生态人居环境不断发展。提升人居景观空间质感的根基在于城市范围内植物的营造,植物配置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丰富地域文化、装扮城市形象,与此同时提升人居景观设计质感的本质在于它的生态服务功能,其内容涉及到城市公共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防护隔离绿地等。(四)合理设计道路交通,优化城市路网体系。道路交通是城市路网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分为(1)城市景观道路,如图6所示(2)城市人行步道,如图7所示(3)城市车行道,如图8所示,共三种形式。在韧性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分层分序安置路网,建立人车分流系统,针对社会发展中共享单车的停车与行驶,道路设计应当妥善处理好与机动车道的隔离关系,让人群在道路上享有基本的安全保障。道路不仅只是路面设计,还包括景观隔离带,它既能美化环境,同时在人车行驶过程中也能起到缓冲保护作用,但在植物的搭配中需要考虑不遮挡视线与植物的安全属性。在道路断面结构设计层面中,需要从方位、围合、衔接、安全、降噪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如有因为其他原因需要建立人车合流的道路系统,对道路设置可以采取在一定的部位采用曲和折断线型,对进入城市内的机动车辆起到限流限速的作用[6]。交通设计的生态保护属性上,除在城市的机动车道上铺设非渗透性铺装外,对城市道路中人行步道及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道路尽量选择渗透性较好的材质,为城市路网体系增添自然生态感。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7

1.1景观设计重形式、轻功能

目前许多小区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营造都未充分考虑“功能第一”的原则,如居民的活动、休闲、游憩、停车等基本功能的缺乏考虑,景观营造侧重于外在形式的美观表现,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1.2景观设计重气势、轻成本

一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异。例如,在一些小区中营造的大体量水景,当水景开放时场景非常壮观,然而却没有充分考虑增加的投资成本,增加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时后期高昂的物业管理费用也使得当时壮观的场景一去不复还。

1.3景观设计重人工、轻自然

小区景观设计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一些现代居住小区为了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设计时往往将小区中非常难得的自然条件如山体、水系等加以推平、填埋和改造,使得原有的天然石块被移走,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被填平,原有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创造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自然美和生态性极差。

1.4景观设计重模仿、轻个性

目前,很多小区景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缺乏个性。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使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简单模仿抄袭则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同时认真分析地块、谨慎开发,依居地块的特征来做策划,设计才不会雷同;重视和挖掘历史人文以及本土文化,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创新理念塑造出体现本土文化人文生活环境,使业主真正回归“心灵家园”。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1.5景观设计重外表、轻意境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和小区楼盘销售的需要,目前小区景观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景观外在表现形式的地位也越发突出。然而在大多数小区中,在场所的意境表现方面做得不够,很少有象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那种诗与画一样的意境。当代中国的居住景观,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受,提高整个楼盘的文化品位,这种意境的营造需要融合现代和传统的手法,整体上是体现自然生态和现代简洁的风格,通过空间、路径和材料的设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有神韵。

2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设计理念的生态性发展

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将引领21世纪住宅景观的设计。生态园林景观在设计观念上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建筑、人、环境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不单纯追求大片中央绿地,而更强调推窗见绿、出门观景、进园闻香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设计要尽量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的优势,让自然的本原的东西发挥作用,做到草坪可憩、林中可游、水溪可亲,真正营造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境界。

2.2设计主题的多样化追求

由于小区所在地理位置、居民嗜好、居住文化均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小区景观在设计主题方面将会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题多样化的设计将直接导致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2.3景观文脉的延续性营造

居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居住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强调并突出居住环境景观文脉的延续性是创造小区景观特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2.4传统家园景观的再重视

中国传统园林被世界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造园艺术对世界园林特别是对日本、欧洲园林影响极大,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这种影响有增无减。中国园林中的家园传统造景手法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这种住宅景观以其独有的魅力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这是先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在我国未来居住景观设计中将重新受到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

3中国传统园林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园林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技艺精深,内涵丰厚。中国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居住习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是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健康之路,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传统造景手法的借鉴

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因时而借”:“苏堤春晓”是春景;“曲荷院风”是夏景;“平湖秋月”是秋景;“断桥残雪”是冬景。从一日时间变化看,则“苏堤春晓”是晨景;“雷峰夕照”是夕景;“三潭印月”是夜景。这种因时而借、借景命名的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再如苏州拙政园,通过枇杷园的圆门洞看雪香云尉亭,从倒影楼窗口看宜两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透过特意设计的门洞或窗口不经意间看到一处美景,这个美景的构图如同一幅画嵌于画框之中。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的深远。

在现代居住景观设计中要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高超的手法,通过现代的景观元素,多层次地借景和对景,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空间感受和诗意般的意境体验。

3.2空间处理方式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空间融合、空间划分和空间对比等几方面。

小区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传统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因景生境,景观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园林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俞昌斌.居住景观设计运用当代中国风格的探讨——2008易亚源境杯首届中日景观设计高峰论坛[R].2008.

[2]王华.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J].建筑知识,2004.

[3]周俭.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沈清基.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城市生态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9.

[5]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鲁敏,林黄杰.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9]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8

1.1景观设计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名片的定义:景观设计与规划是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1.2景观设计的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1.3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1.4景观设计的宗旨

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2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概念

2.1景观设计生态化概念的产生景观设计生态化是景观学和生态学两种科学的观点结合产生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景观的概念引入生态学带来了新概念框架,发展成为一个由生态学,地理学,森林学,野生生物管理,城市规划等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2景观设计生态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更适宜人居生态系统平衡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构成为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实际上就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体或无机物质等)所构成的。

2.3当前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思想方法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人居环境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共生、竞争等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心、人和社会协调关系,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交流、健身、无了、美学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质量。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3.1多种文化元素综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文化元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整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景观。

3.2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

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大大节约能源。

3.3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

3.4本土性原则

本土性原则的要求是: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知识,吸取当地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应考虑当地和其文化传承;其次,应接纳和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且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些自然环境条件。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9

当前,房地产业正日益成熟,行业竞争正愈加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惟一可能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经济效益。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2)景观环境效益。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3)生态效益。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对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4)社会效益。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既可以向住户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场地,也可以满足住户个人的私密空间需求。住宅区园林景观不仅可以通过美好的环境吸引住户走出家门,为住户提供与自然界万物的交往空间,还可以就近为住户提供面积充足、设施齐备的软质和硬质活动场地,使之加入公共活动的行列,提供住户之间人与人的交往场所,同时增强居民的家园归属感,提高生活文化品位,进而从精神上创造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在城市景观点、线、面构成中,属于量大面广的“景观面”,其景观环境建设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质量至关重要。通过住宅区特色景观环境的营建,可以克服千篇一律的住区面貌所带来的场所感觉与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对“城市特色危机”的解决也有重要意义。

3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房地产业日益成熟,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惟一可以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绿化。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发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形成了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盲目引进,结果因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造成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2)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户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3)建筑风格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和特色。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造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风格。

(4)缺乏文化气氛和作为“家”的感觉,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5)追求形式,忽视功能。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作为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6)肤浅生态。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然而,目前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4对策和建议

(1)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就严格控制绿地率。

(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吴祥艳,刘冬云.园林与“人-境”系统关系探究[J].中国园林,2000(5)

3申立银.房地产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杨小东.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素的再认识[J].规划师,2003(2)

5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6刁锡荫.用园林环境景观创造价值——谈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0(4)

7蔡如.居住区架空层园林营造探讨[J].中国园林,2002(2)

人居景观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人居环境;传统中式园林景观;新中式园林景观

1基本概念

1.1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2传统中式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中式园林景观即为古典园林景观,我国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人工仿造自然山水,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自然景色。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造园家尊重自然,他们在原有气候、地形等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将自然中的美景凝缩到有限的空间内,移缩天地,使之成为天地的集萃缩影。园内楼台错落、曲径通幽,花草繁茂隐奇峰秀石,别是一番情趣。传统园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布局上多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第三是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中式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情怀。中国园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历史分布最久,范围最大的风景园林体系。按照其选址与造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

1.3新中式园林景观

“新中式”最早出现在新中式风格一词当中,即现代中国风,其设计理念是运用中式风格来塑造清雅隽永、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新中式”景观风格不是单纯的元素堆砌组合,新中式景观不是纯粹照搬中国古典园林而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邂逅、碰撞的结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透彻领悟,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来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意境的景观空间,让传统艺术在现代景观中得以体现和延续。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居住方式和心理需求,用现代的理念诠释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种设计手法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了新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的的新中式景观设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在当今市场环境以及经济需求的刺激下,逐渐成为一股主流的景观设计趋势。新中式景观设计是把我国古典园造园手法的精髓部分利用现代语言,讲述给现代人听,使其了解并逐步接受这种讲述方式,最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生活习惯,实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2新中式风格的特征

按照建筑风格划分,中式住宅分为现代中式风格和新中式风格。现代中式指将现代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从现代人的经济、生活需求出发,运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或对传统元素作适当的提炼与创新。新中式风格,已经超越了对传统建筑外貌的模仿阶段,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手法重新来诠释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但在空间结构上则遵循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空间意韵和精髓[1]。“新中式”景观设计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出传统文化又体现出现代时尚,这种风格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集合体,打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循规蹈矩、缺乏活力等常见的不足之处,重在提炼传统色彩搭配、图案符号、植物材料运用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营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灵活多变、功能性强的现代景观空间[2-5]。

2.1新中式景观基本特征

风格是指其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新中式景观风格最主要的特点是传统文化的凝练及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传统文化凝练包括色彩的运用、图案符号的运用以及植物的运用等。这些要素在传统造景手法灵活组合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景观空间。

2.2色彩特征

在景观设计中,景观的色彩是主要的造景元素,良好的色彩的组合构成能够很好地突出甚至于优化当前景观的特色。“新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色彩,可以称之为“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这些颜色是对历史的提纯,如中国红的印象来自与紫禁城的城墙,琉璃黄则来自于琉璃瓦,长城灰的颜色来自于长城的城砖等等。“新中式”色彩选择还需要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水墨黑,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采用了中国红的色彩,打造出喜庆祥和的,且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使参观者无法忘记,色彩深入参观者的心灵。相同处理手法的还有俞孔坚的设计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让人感受到熬中国元素、中国色彩的魅力与震撼。例如,万科第五园用长城灰木原色在铺装和谐共处,对铺装纹理进行了条理的划分与拼接,形成有机的装饰纹样,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6]。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上,色彩的选用是关键的一步,合理选取色彩,做到轻重得失、有主有次[7]。新中式景观的常用色彩明度、纯度较高,若搭配不当容易产生恶俗感。例如白色、灰色兼具现代主义色彩和典型的民族特色,是新中式景观中的主基调色。但是大面积使用会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运用对比度墙的亮色进行调节,在中国传统韵味背景下,强化艺术特征。新中式景观不拘泥于传统色彩选择,更加重视博采众长,注重合理的色彩搭配,使得新中式景观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时尚感与传统艺术的内敛。北京新四合院“易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整体从建筑外观材质、围墙到铺装都采用灰色系,给人以稳重与压抑之感,缺乏活力。如果色彩选择上可以采用如中国红等色彩进行搭配,可能会增加亮点,调节压抑感受,更容易让人在心里上接受。

作者:陈玮 单位:牡丹江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代元麟.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以新“中国风”住宅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康淳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夫子庙街巷景观整治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

[3]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4]徐千里.“传统”与“现代”之间[J].城市建筑,2004.

[5]蒋鸿兴.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的发展之路[J].建筑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