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23:41:54

预算编制论文

预算编制论文篇1

1搜集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想要确保工程项目获取最大化的投资效益,就需要在铁路工程项目工程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工作,对现场周围的水电情况,地质条件等方面有着全面的掌握,避免后续施工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延误工期进度。其次,预算人员还要收集大量以往类似工程多人相关数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估讨论,从而保障铁路工程项目的有效价值。与此同时,编制人员在进行工程预算的编织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真正熟悉各个施工工序及施工技术要求,促使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仔细研究施工图纸

在进行工程的预算前期阶段,预算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施工图纸要求,与施工单位充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真正了解施工图纸所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预算编制结果的精确性。并从很大程度上,为后续的结算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进一步提高了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预算编织人员还要对工程量进行严格的计算与控制,这也是施工图纸预算编制供作的根本依据,也是最复杂、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因而需要引起预算编织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对其工程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切实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通过所得的具体施工资料,采取相对应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最终准确的工程量结果。与此同时,如果发现施工图纸中不合理的部分,可以及时向施工单位反映,进行调整或修改设计。最后,将所有的分享工程量汇总到一起,进行统一的精细化计算。

3提高工程量计算准确度

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认真完成投标企业要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明确工程量清单合理编制的重要性,在编制过程认真完成,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首先需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对文件内容要明确,比如承包者的责任以及承包范围等,从而避免在编制过程中出现漏项的情况,另外,对工程需要的特色材料设备等,要提前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相应的市场价格,以便在计算过程中避免估计失误的问题出现。第二,对施工现场要进行勘测,了解现场的施工条件、作业环境、业主的情况以及建筑项目的市场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4准确的套用定额工程量计算完并核对之后

用所得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套用的单位估价表的定额基价,相乘、累加,得出来的就是分项工程量的合计。在使用定额之前,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总工程、分部工程的情况,掌握编制的使用范围及依据。铁路工程定额的实行对控制铁路建设工程造价,促进铁路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铁建设[2010]223号文公布的《铁路路基工程预算定额》等二十九项定额标准用于新建、改建及大修铁路工程,使用范围较广。在使用定额前,首先应认真学习定额的总说明、分部工程说明、附录、附表及有关规定、掌握定额编制的依据和适用范围。其次,应熟练掌握各定额子目所综合的内容、计量单位以及允许换算的范围和方法。当工程内容与定额不一致又不允许换算时,必须执行定额,不得任意修改或调整定额。当工程内容与定额内容不一致,但允许换算时,应按定额的换算方法和范围进行换算,然后计算定额直接费,并在定额编号下注明该项目换算,以便审查时核对。

二铁路工程项目概预算编制注意事项

1控制预算与结算之间的误差幅度

要想更准确预算好铁路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其关键就是对本地区市场的机械设备、材料成本、人工薪酬事先做好深入调查。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施工时间与机械材料台班数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所需要支出的各种费用和经营利润、税金等都是以基本的直接费用作为基础,加上税率及费率是国家统一颁布的标准,在这里也是处于相对不变状态,并且这两种不变的项目在同一个工程中,其在一定时间内并不会受到市场的变化影响。但是就铁路工程项目的相关项目来说,特别是规模大,并且工期长的一些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而言,采取现阶段的预算方法已经不能对跨度过大、过久的项目做出有效的预算,所以当前的预算手段与时代逐渐脱轨,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所以,当前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对本地的机械设备、材料成本、人工薪酬事先做好深入调查,分析出正确的工程项目预算费用,从而保证实际结算与工程预算处在正常的允许范围内。

2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

人员培训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编制人员的素质高也是决定概预算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培训、学习、实践来提升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现阶段,工程施工过程存在着多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就算是具备专业能力的概预算编制人员,也不能保证编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无差漏,因此要确保编制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要提高概预算编制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能力,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增强责任感和业务素养,以保证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做好预算编制的审核记录

即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填写到“预(结)算审核意见卡内。大部分问题是可以肯定的,但也有些问题可能不一定错而是怀疑,需向编制人询问,可以用问号来表示。审核完后向编制人当面逐条解释或指出错误所在,对那些不是特别确定的问题如经过编制人说明而并没有错误时,可将此条意见划去。做好预算编制的审核记录,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其中预算编制的审核记录一式两份,一份交编制人据以逐条改正错误,一份留存审核人处,来积累每个预算人员在编制预算的常犯错误,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筛选大家的通病,通过对其系统的剖析,使大家都受教益。

三结束语

预算编制论文篇2

【摘要】绩效预算是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预期和目标,以及目标与结果的结合,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水平。实施好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解决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中责任不清、透明度低、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对绩效预算实施步骤的设计意义重大。

【关键词】绩效预算实施步骤

一、实施好绩效预算的重要性

(一)量化政府责任,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

绩效预算的显著功能在于,它要求部门将每年的支出与绩效挂钩,注重产出与投入比例。这种对结果负责的体制,使政府对纳税人有了清楚的交待,纳税人也可以对政府提出异议或肯定政府的成绩,尤其有助于政府与公众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二)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绩效预算的本质在于增强财政资源分配与政府各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的科学性、规范性。其结果是公共部门有了责任机制,各部门会将每年要实施的计划列出,并按其优先性做出排列,项目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都可以利用绩效评估来对其做出改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我国绩效预算实施的现状

(一)实施的现状

目前,在财政部预算司研究制定的《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指引下,我国已有大部分的省、市、区正在稳步的实施绩效预算的改革,其中有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推行绩效预算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绩效预算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留下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预算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资金追踪问效机制,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

2.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给实施绩效预算带来现实和制度上的障碍,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知识结构的陈旧,难以满足绩效预算的要求。

3.把预算支出过程的管理等同于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预算支出管理进行了了多项改革,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等。这类改革对提高预算支出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这属于政府对预算支出生产过程管理的改革而不是预算配置资源的范畴。

三、充分借鉴西方先进观点

(一)确保绩效信息和资料的可信性

美国的经验是,在绩效预算改革中,战略规划、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制订都是以部门为主,并征求其他绩效管理者、技术专家的参与,OMB、财政部门等预算管理机构进行指导。

(二)注意培养绩效管理人员

实施绩效预算要求培养一批懂专业、懂管理的人员队伍,这是推行绩效预算的先决条件。美国政府一直比较注意对公共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OMB每年都要在培训绩效管理人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三)财政法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预算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财政法体系不健全,各级政府的法律遵从度很低,合规性差,利机构和民众还不能对政府的预算活动加以有效监控,因此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和环境。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绩效预算经验,首先在预算管理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和某些做法,同时积极进行制度环境建设、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绩效管理人员和文化的培养,为未来进行绩效预算改革准备必要的条件。

四、对我国实施绩效预算步骤的设计

我国的部门预算已经推行了近十年,各级政府已基本熟悉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因此,可以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推行绩效预算的改革,按照“先进行试点,最后再全方位推行”的思路实施,逐步构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效果与效率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这一过程的实施如下:

(一)选择部分项目支出较大的部门实行绩效预算的试点改革

在全面推行实施绩效预算之前,有必要对绩效预算的运行状况及具体作用进行试点探索,我们可以选择项目支出较大的农业、科技等部门进行试点,先从具体项目的绩效考核开始,运用绩效预算的原理来指导部门预算,引入政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来优化部门预算。具体步骤如下:

1.财政部门要负责制定项目绩效预算编制方法,规定项目绩效预算的程序、目标、主体、内容和方法,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及其框架体系,构建部门绩效项目库,其主要内容应包括部门事业发展的总体计划、项目的内容、项目的滚动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或经济效益、达到目标所需的拨款。

2.各部门根据项目绩效预算编制方法和部门绩效项目库编制年度预算。

3.年度终了各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向人大提交项目绩效报告。为充分体现项目支出的责任,报告内容应包括部门工作目标的战略计划执行情况及绩效目标的年度执行情况,要对实际取得的绩效成绩和年度绩效计划中的绩效指标进行比较;对没有达到绩效目标的项目说明原因,列出将来完成绩效目标的计划和时间表;如果某个绩效目标是不实际或不可行的,要说明改进或终止目标的计划。

4.政府委托财政与审计部门对政府各部门的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5.由政府根据内外部绩效考评结果做出奖惩,对于年度项目绩效或是事业发展的计划完成较好的部门给与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根据情况消减直到取消该项目的预算。

(二)总结上一步的经验并在所有部门的内部实施绩效预算

部分项目绩效预算的实行,为绩效预算的全面实施打好了基础,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和经验,在部分项目绩效预算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的前提下,逐步在各个部门全面推开项目绩效预算,针对各部门的重点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绩效预算,真正将项目成果和效果联系起来。

(三)在项目绩效预算的框架下由政府部门全面推行绩效预算

不断地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项目绩效预算基础上进行改良,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多年滚动预算,全面推行绩效部门预算。

1.编制部门长期战略计划。部门工作计划应将战略目标详细分解成年度目标,这些目标应当尽量量化或指标化,以便编制预算并考核效果。

2.根据部门长期的工作目标同步构建绩效预算框架,形成部门绩效目标。绩效预算以部门长期战略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全面考虑项目的成本、效益,充分保证绩效目标的效率性,实现部门绩效目标与部门工作一体化,达到资金有效配置的效果,致使绩效的观念贯穿与整个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的始终。

预算编制论文篇3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方法滞后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但由于现行的预算方法滞后,通常的基础是几年前的价格,造成工程造价出现误差,根本跟不上建筑行业新材料、新工艺变更涌现的步伐,它还需要定额换算来配合。

2建筑工程造价忽视全过程预算设计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忽视了项目实施中市场及人为因素影响产生的额外支出,使造价预算的全过程控制工作难以实现。

3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设计变更比较随意很多因设计的缺陷,难以实现设计变更的管理,从而难以很好地控制造价预算。另外由于施工阶段不完全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为了施工方便,偷工取巧,还产生了许多额外支出。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编制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由于缺乏相对应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投机取巧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各自的业务水平低,这都是预算编制不合理的主要表现。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和效应,无法对工程建设发挥相应的指导性作用,都是由于缺乏工程情况全面调查,对整个项目工作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功夫,加上收集的资料不够详细和全面,造成编制的造价预算与实际存在偏差,难以全面反映工程的支出情况,难以对项目的支出费用进行正确的预算的局面。

2工程造价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天下万物都是相生相契的,工程造价也如此。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工程涉及面广,建设时间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常常容易受周围环境、市场、材料价格等的影响。如果材料价格发生较大的波动,市场存在较大风险,会导致工程造价超过预算编制的情况。正是因为工程造价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导致在工程建设之初,编制预算计划对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市场存在风险的估计产生误差。往往使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控制目标难以实现。

3施工单位忽视造价控制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往往会忽视造价预算的管理和控制。很多单位最后的工程造价都会超出预算,正是由于施工单位缺乏动态跟踪意识,缺乏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和管理。

4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不善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的场地庞大,施工工序繁多,施工时间也比较长,因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单位,如果管理较完善,那么工程进度自然迅速,但如果管理不到位,会导致监控和调整工程实施阶段的难度加大,还往往会产生额外费用,使超出工程造价预算的情况出现,不利于造价控制。

三、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控制策略

造价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情况,也对项目工程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加强造价预算控制,提高整个项目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方面的策略需要做好以下三个具体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对项目现场情况进行熟悉。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工作人员首先应熟悉工程项目现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施工组织的特点,编制准确有效地造价预算。当然,在编制工作前,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对现场勘察,调查施工环境,研究施工方案,熟悉预算定额方法,收费标准从而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预算价格,收集勘察调查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其他各类标准图集等等,从而制定有效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预算价格。第二,对价格因素客观正面的进行分析。在造价预算过程中要客观地分析价格,并且要留有调整的余地。在费用预算中,建筑工程的材料多因而预算人员要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价格等做相关调查以便熟悉,并且根据市场价格做好材料的控制工作,并留有调整的余地。第三,做好其他相关工作。要为预算编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熟悉施工图纸、精确计算工程量,精确套用定额单价等。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预算控制策略预算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等,以及施工组织失误、技术限制、合同变更等各种人为因素,忽视对造价的控制或者是控制不当,出现不合理的费用支出等都是一个影响工程造价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实施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要从技术、经济、合同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落实合同造价预算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防止过量和超前支出,做好现场签证工作,正确计量各种费用,严格结算程序,派遣专职人员进行监督,保证各种费用按照计划发生。如果有超前支出情况的发生,预算人员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将工程造价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调整方面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造价预算的调整工作,尽可能地减少项目变更带来的影响。由于设计缺陷、业主意愿、客观条件的变化等往往造成在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项目变更的情况。事实上,项目变更往往意味着造价预算的变化,因此,预算人员需要做好变更造价预算工作,对隐蔽工程,图纸外发生的施工项目及时办理签证,做好造价预算的调整工作,以便及时掌握和控制项目变更的情况还有可能发生的预算损失并将损失降到最低。

4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方面的策略工作人员应有较高的要求,因为造价预算控制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涉及多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预算人员不仅要掌握预算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施工工艺、工程设计工艺结构、材料设备采购、施工投资控制等相关的知识。

四、结语

预算编制论文篇4

施工图预算编制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设计类课程设计,施工图预算的原理相对简单。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对清单构成、如何编制以及各种建筑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都有十分明确的计算规则[3]。施工图预算的难点是其准确度。建设方根据施工图编制的工程量清单是确定其招标价的依据,施工方编制的施工图预算是确定投标价的依据,也是确定投标策略的基础。没有施工图预算的准确度,建设方会因为增加清单外项目而无法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方或因为投标策略不当而不能中标。可见,施工图预算编制准确与否是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核心问题,也是课程设计中应该培养的基本工程素质。不同于造价专业,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仅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其学时相当有限。以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课程设计共计11个学分,其他的课程设计均为2周,而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时间只有一周。同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施工图预算编制原理相对简单,容易在学生中形成错误的理解,而忽视了施工图预算编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且,按我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在最后一个学期,在这样特殊的时间段,如何做好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否则,课程设计将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基本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能力训练的目的。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对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尝试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二、保证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质量的几点措施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改变课程设计停留在模拟或仿真的层次的现状,紧跟工程实际,用实际的项目做课程设计的选题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份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文件的编制,要求指导教师是“双师型”的教师[4]。一方面,具备造价工程师的水平,不仅熟悉预算文件编制的基本流程和要求,而且能很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使得学生的课程设计不与工程实践脱节;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指导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构成和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的放矢,真正把学生引入工程实践,在其遇到问题时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重视课程设计选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图预算,要求完成单位工程的土建工程的施工图预算。选题是课程设计第一环节,选题的核心就是施工图的选择。建筑施工图或结构施工图过于复杂,学生在识图方面遇到太多的困难,就会影响学生完成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为达到对学生的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能力训练目的,我们选择的题目以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一般的办公楼、教学楼、住宅项目为主,其基础部分,选择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而不选择桩基础。选择这样的题目基于如下的考虑:首先,对这类项目学生比较熟悉,识图方面不存在太多问题;同时,其建筑图形状相对规则,项目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装饰装修工程量的计算既全面,又不复杂,满足课程设计的训练要求。其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结构施工图识读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的基本功,并且,钢筋工程量的计算也正是课程设计需要重点训练的内容。

(三)明确课程设计内容、任务量与要求

在短短的一周内,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单位工程的土建工程的预算是不可能的。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考虑工程实践工作需求,我们确定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训练重点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列项、基本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基础土方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课程设计采用个人独立完成与小组协作共同完成的形式。教师要合理确定每个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制定任务分配单,并且根据任务分配单检查每个学生的完成进度和质量。教师要根据施工图纸认真考量,既要工作量饱满,能了解一个土建预算的全工程,同时,也要在给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具体来讲,每个单位工程由一个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并按工程标准提交相应的成果。对每个单位工程项目的施工图按照楼层划分,每两个同学负责一个楼层,在对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识读的基础上,对照清单计算规则,共同完成所在楼层的工程量清单列项和计算。清单列项经指导教师确认无误后,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所在楼层的某一类构件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过程。根据平法图纸计算钢筋工程量是课程设计的重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所在楼层基本结构构件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

(四)教师预做课程设计

同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一样,要指导好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预算工作实践。首先,教师要具备独立编制一个实际土建单位工程预算的能力,熟悉预算编制的全部过程,熟悉应提交的各种表格及其在计算工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便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有足够的实际经验。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预算的基本要求,也是终极目标。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难点是准确性,没有了准确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就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对施工图预算编制过程有个基本印象,根本不能胜任任何有关工作,也就失去了这门课程设计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设前亲自完成学生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教学之前,教师通过专业软件,画图,算量,获得课程设计的“标准答案”,也作为检验学生课程设计成果准确性的手段。标准答案的存在,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计算结果进行补充和修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目标感,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课程设计指导重点与难点

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指导采用每天集中指导加个别指导的模式。按照预先制定的课程设计计划,每天先安排对当日工作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过程,在学生实操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结合我们几年的工作实际,以下几个方面是指导的重点:1.课程设计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清单列项。列项准确是预算准确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有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了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纸,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完整地完成一个单位工程的清单列项工作。教师的指导重点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工程图识读,第二是列项顺序,第三是对清单计价规范的理解。目标是准确、全面,不重不漏。2.钢筋工程量计算。目前,工程实践中多是以软件计算来完成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但是,对于钢筋工程量的手工计算仍是基本要求。我们在工程量计算这部分,也把对学生的手算钢筋工程量能力训练作为重点内容。对基本的梁、板、柱、墙以及基础等构件,首先选择典型案例图纸,按不同构件类型讲解计算原理,构造要求,实际施工中的做法等,然后,要求学生完成自己承担的相应楼层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这部分,必要的重复计算过程是十分必要的。3.综合单价的确定。综合单价的确定是预算的一个核心问题。指导重点是使学生在熟悉清单模式下综合单价的构成前提下,能根据定额规则,同时充分考虑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确定一项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4.课程设计的按日检查制度。为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我们实行对课程设计每日的签字检查制度。按照预先制定的任务计划,对照教师预做的“标准答案”,按日检查,并将每日检查结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5.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并进行整理。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回答了事,更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常见问题集,为今后课程设计指导积累资料。

三、结束语

预算编制论文篇5

【关键词】 预算; 科技经费; 预算松弛

财政性科技三项费用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从各级财政支出中安排出的、以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专项费用,是财政科技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补助费等。由于公共财政本身所固有的特点,科技预算中可能存在预算松弛。本文研究科技预算松弛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关于预算松弛的研究,目前国内主要集中于企业预算松弛的研究,而对政府预算松弛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专门的文献对科技预算松弛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对此,本文在阐述预算松弛理论的基础上,对科技三项费用的预算松弛行为(以下简称“科技预算松弛”)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预算松弛理论及原因

预算松弛是指由于预算编制人或执行人在预算编制或执行时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目标确定在自己预期的能力之下,他们通常会低估收入或产能,高估成本或资源(Dunk & Nouri,1998)。在执行预算时,当他们有能力超额完成预算目标时,只按照预算目标完成;当预算不能完成时,他们就听之任之,而不是想办法尽量提高业绩以完成预算目标。显然,前者属于预算责任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利己行为,称之为预算编制松弛;后者属于预算责任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称之为预算执行松弛。下面,首先从理论上阐释预算松弛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阐述预算松弛存在的经济后果。

(一)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预算松弛是普遍存在的(Onsi,1973),可以说,只要存在资金计划、调度使用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预算松弛行为。而委托理论与权变理论是有效解释预算松弛的重要理论(潘飞、程明,2007)。同时,科技经费预算属于政府财政收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行为也受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首先,委托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人因各自利益目标和出发点的不同,他们会在预算制定过程中为自身利益而影响预算的具体编制与执行。因此,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是双方“博弈”的结果,是预算编制人和执行人的自利行为,这就难免产生预算松弛现象。通常,预算松弛的产生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预算参与行为;信息不对称为预算松弛提供了环境条件,参与式预算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基础(万良勇,2004)。理论模型证明,经理人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影响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Merchant,1985;Dunk,1993等)。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如果组织管理层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他们就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的制定(Chow et al.,1991;Young,1985 et al.)。这也就是说,如果委托与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人又参与预算的编制或执行,加上人缺乏应有的道德约束,就很容易出现人利用信息优势和管理权限来操纵和调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以实现预算松弛目的的情况。可见预算松弛本质上属于问题,只要存在委托关系,就可能产生预算松弛行为。

其次,权变理论认为,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组织成长周期的不同,组织预算需要一定程度的弹性以便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时存在一定幅度的预算松弛是必要的。因为预算松弛可以作为一种缓冲资源,可以缓解预算责任人的心理压力,给予他们一定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自由度,可以使他们从容面对风险,最终完成目标计划(马新智、郑石桥,2009)。克伦(Kren,1990)研究发现,当组织面临较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时,往往难以区分“有意”和“无意”的预算松弛(Kren,1988)。此外,有学者提出任务不确定性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实证检验结果认为,预算松弛程度与任务的不确定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irst & Yetton,1999 et al.)。

最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较大,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表现:在预算编制环节,年度预算不仅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而且还难以从经济周期性变化的角度较准确地预测经济运行态势,不利于政府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预测的方法较单一,增量测算法精确性较低;“留有余地”编制原则的普遍施行。在预算执行阶段,存在指令性计划与政绩考核、经常性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等情况,同时预算的核算、审核和监督也不得力。这些都影响了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故预算松弛无法避免,只是预算松弛程度存在差异而已。

可见,总体上来说,预算松弛应该是中性概念。如果是由问题导致,则是对组织有害的行为;如果是应对环境变动的组织松弛手段,则是有益行为。

(二)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

国外许多学者(Onsi,1973;Dunk,1993,1997 et al.)认为,预算松弛会增加组织的内部成本、侵蚀组织的资源和降低组织效率等,甚至还容易使组织成员滋生腐败行为。比如,偏好预算松弛的责任人更易提出虚假的、容易实现的预算收支目标,以便完成任务和获得奖赏;而那些诚实者,虽然踏踏实实地工作,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难以体现出业绩,甚至还会受到惩处。

乔・库珀和沃勒(Chow,Cooper &Waller;1988)除了分析预算编制中的松弛之外,还分析了预算责任人在预算执行中的两种行为:一是当他能完成预算时,仅按照预算完成,不超过预算;二是当预算不能完成时,不是想办法尽量提高业绩,而是听之任之。这两种行为都是在预算执行中没有付出全部努力,可以称为预算执行中的松弛。

从以上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委托理论与权变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较合理地解释组织的预算松弛行为。从总体上来说,预算松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如果预算松弛是由委托理论所致,则该预算松弛是一个有害行为,这是因为人通过预算操纵,制定自己容易实现的预算目标,该目标通常低于期望水平。若预算松弛是由权变理论所致,则该行为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组织松弛手段,是一种有益行为。可见预算松弛行为具有双重性质。此外,由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如果预算编制人或执行人违法违纪、缺乏职业道德,则预算松弛是一个危害很大的行为,因为政府预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优劣是政府经济正常运行的“检测器”。

二、新疆科技预算编制松弛分析

(一)新疆科技经费概况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96―2008年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0.6%上升至2008年的1.52%,投入力度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与科技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② 我们以新疆为例,其科技经费呈现出以下规律(详见表1):科技经费逐年增加,虽然增长幅度变化不一,但近几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科技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0.62%左右,只有2001年和2002年低于0.6%;科技经费占当年GDP的比重呈阶段性特征,1999―2001年的比重为0.085%左右,2002―2003年上升至0.12%左右,2005―2006年上升至0.14%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疆科技经费占当年新疆GDP的比重与全国研发经费占全国GDP的比重的增长趋势基本相似,但新疆的比例比较低,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说明新疆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力度不足。

(二)科技预算编制松弛的计量

关于预算松弛的量度,由于数据类型不同,量度方法也不同。一般来说,计量预算松弛的数据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实验数据,二是问卷调查数据,三是公开数据。在实验数据的情形下,预算松弛是预期业绩水平与预算水平之差;在问卷调查的情形下,预算松弛根据多个项目的李克特(Likert)量度确定,经典的量度方法是邓克(Dunk,1993)的方法;在公开数据的情形下,有三种计量方法:一是将预算数同行业水平相比,二是将预算数同本单位过去的水平相比,三是将预算数据同本单位实际数相比。然而,国内外至今尚未形成经典方法,仍处于探索之中(潘飞、程明,2007)。

科技经费预算是一种政府预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以单个组织单位为对象编制的预算,而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是预算责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预算松弛是政府编制科技预算时,将预算确定在自己预期的能力之下,在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有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如果将以组织单位为预算责任人的预算松弛称为微观预算松弛的话,科技预算松弛是以政府为责任人的预算松弛,是一种宏观预算松弛。关于科技经费预算松弛的计量并没有文献讨论过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微观预算松弛中公开数据的方法来量度宏观预算松弛。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与当期实际支出比,二是与过去几年的实际支出比。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1)-(3)所示,公式(1)-(2)是与当期的实际比,公式(3)是与过去几年的实际比。本文采用与当期实际支出比的方法来量度科技预算松弛。

预算支出编制松弛=(支出预算数-支出决算数)/支出决算数 (1)

预算支出执行松弛=(12月份实际支出数-前11个月支出平均数)/前11个月支出平均数 (2)

预算支出编制松弛=(支出预算数-前3年决算支出平均数)/支出决算数 (3)

本文选取新疆1999―2006年度数据,具体数据来自《新疆财政年鉴》和《新疆统计年鉴》,并对以上数据进行了手工整理。由于采用的是年度数据,故本文只研究预算编制松弛,并选取公式(1)作为科技预算松弛量度的方法。

(三)新疆科技预算松弛的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每年科技经费的预算数和决算数都在增加,但每年的预算数都大于决算数,这说明每年年末科技经费还有一定的剩余,没有出现将预算额度用完或“超支”的情况。存在着预算松弛且各年预算编制松弛的程度范围在0.26%~26.24%之间,变化趋势时高时低;除2001年度的预算松弛程度达26.24%外,其他各年度都低于10%(如图1所示)。此外,因各年度的预算数都大于决算数,故每年的预算松弛都大于0。

(四)新疆科技预算松弛的原因

科技预算编制松弛产生的原因,主要由委托理论来解释,即科技预算编制松弛主要是由人为因素故意制造的。理由如下:第一,如果是由于环境变动而使预算与决算不一致,预算数与决算数之间的差异关系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有的情形下是预算大于决算,有的情形下是决算大于预算。而新疆科技预算均为预算数大于决算数,这种系统性的误差不能归结为环境的变动性。况且,各级政府预算中都包含着财政后备(预备费、预算周转金)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和财政周转,在各项目的预算中没有必要再着重考虑意外因素。因此,环境变动不应该是形成科技预算松弛的主要原因。第二,如果是预算技术水平问题,为什么总是出现偏向性的差异,即科技经费总是预算数大于决算数。与其说是预算技术水平不高,不如说是操纵性的预算技术水平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偏向性的差异。况且,如果真是预算技术问题,为什么连年如此,还不想办法来提高预算技术水平呢?所以,预算技术水平不应该是形成科技预算松弛的主要原因。第三,政府预算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人为科技经费调度和支配行为,预算编制的机会主义行为是科技预算松弛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根据新疆1999―2006年科技预算的统计分析,新疆科技经费预算松弛分布面很广,且预算松弛程度比较高。科技经费预算松弛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环境变动性较大,从而使得预算与实际差别较大,这可以归结为组织松弛理论;第二,预算管理水平不高,从而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相差较大,这是预算技术问题;第三,人为因素,故意制造预算松弛,这可以归结为委托理论。在上述三种原因中,环境变动性和预算技术不是主要原因,人为因素而故意制造预算松弛是主要原因。上述发现告诉我们,我国政府的科技预算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包括预算节支的处理权限、预算编制方法及人大对预算的监督等,正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政府预算的机会主义行为得以实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制,加大预算管理的核算、审核与执行力度;细化政府收支的管理规范,增强预算执行能力;强化《预算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Dunk,A. Nouri. Antecedents of budget slack: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8(17):72-96.

[2] 李燕.公共支出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4.

[3] Onsi,M. Factor analysis of behavioral variables affecting budgetary slack[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3(3):535-548.

[4] 潘飞,程明.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7(6):55-66.

[5] 万良勇.关于预算松弛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会计,2004(1):25-27.

[6] Dunk,A. The effect of budget emphasi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slack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68 (2):400-410.

[7] 马新智,郑石桥.政府性基金预算松弛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9(21):45-48.

[8] Kren L. Performance in a budget-based control system:An extended expectancy theory model approa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100-113.

[9] Hirst,M. K. Yetton P,W. The effects of budget goals and task interdependence on the level of and variance in performance:a research note [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9(3):205-216.

预算编制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预算;精细化编制;改革方案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龙头,预算体现一个学校的发展动态,直接影响财务核算的效率与效果。长期以来,各高校重核算轻预算的现象较为普遍,预算管理较为粗放,预算数字仅仅作为一种指标,没有起到实际的控制作用,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监管还是预算绩效评价等都非常不规范,预算并没对学校的资源配置起到优化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加强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一、精细化预算管理概述

高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控制、调整、执行与分析以及绩效考评等方面。精细化预算就是指预算管理和执行的精细化,其实质是从预算的申报、编制、会计科目的设置、预算的调整、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管理到预算的绩效考评的全过程实行“类”、“款”、“项”、“目”管理,不仅在总量指标上进行控制,分项指标上也同时进行控制。高校实行财务精细化预算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预算编制,优化资源配置,为维护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精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预算由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本文以某高校为例,具体介绍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科研收入、其他收入。根据各收入来源情况,预测20××年该学校收入总预算,分析各收入比例结构。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

1.学校总支出预算的编制。支出预算编制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预算年度的预算控制数,而预算控制数必须与绩效目标相联系,又要符合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对支出进行分类,不同项目参照不同的分配标准。

2.各部门支出预算的编制。在学校预算收支的总框架下,各部门根据实际自行编制本部门预算,按照精细化预算要求进行经济分类编制。

三、精细化预算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建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将成为推进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预算管理系统

该预算管理系统提供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及绩效分析等功能,实现预算流程的优化和预算信息共享;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

(二)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对预算申报、预算审批、预算下拨、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等全部预算过程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

2.与财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预算管理系统制定各个项目的收入支出经济指标,通过财务系统定额对经费管理进行实时控制,对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分析,动态生成预算分配计划与实际收支情况的完整对照,提供多种形式,包括不同时间的对比、环比和结构分析的预算执行进度及差异分析功能,根据分析结论合理调整预算,最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三)预算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设置、预算申报设置、项目立项、预算申报管理、项目编制、预算结余管理、预算拨款、预算执行、年末处理、报表分析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包括支出、收入相关设置、用户管理及权限设置、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同步、数据管理、日志管理等;预算申报设置模块包括通用代码管理、部门设置、预算申报事权字典、收入/支出分类属性、收入/支出申报模板、收入/支出申报方案等;项目立项模块包括支出项目立项、收入项目立项;预算申报管理模块包括收入/支出项目申报结果维护、业务活动申报管理等;项目编制模块包括支出项目编制、收入项目编制;预算结余管理模块包括结余初始化、预算结余查询等;预算拨款模块包括拨款录入、按计划拨款、批量拨款、生成批量凭证等;预算执行模块包括规则设定预算控制、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分析四个模块;年末处理模块包括年末结转、年初数修改等;报表分析模块包括报表、分析两部分。

参考文献:

[1]刘俚伽,曹富兰,蒲俊梅,骆艳.高校精细化预算编制探索———成都体育学院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J].财经论坛,2012,(10):38-42.

[2]李莉.高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J].会计审计,2014,(7):58-59.

[3]孙博文.论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32(4):111-114.

预算编制论文篇7

2.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理顺税收征管体制。《预算法》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管理职权,但对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权,划分不够具体、明确。在实际工作中,财政与税务、政府和人大四方面的关系没有理顺。上级政府和上级财政对预算的干预很大。因此,在《预算法》中应补充和完善有关明确、具体划分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权的条款。上级政府的财政、税务部门不宜对下级政府下达指令性的财政税收任务指标,应让各级预算根据本地当年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本级范围内的财政收支,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合理安排;严格依法履行职权,各收各的税,各理各的财,各管各的事,真正实现地方政府在责、权、利上的统一,发挥地方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3.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进行规范,增强预算法的权威性。《预算法》中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三个方面规定过于笼统,与当前改革形势存在相当差距。发达国家的预算一经国会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条件执行,而且还要把它公布于众,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因此,预算是具有公开性及透明性的。这就要求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对其每个方面都要有相对具体和规范的措施。比如,《预算法》中应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并延长预算编制的期限,预算草案要按部门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支出安排的顺序及原则;充实审查监督条款,推进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和决算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二、逐步建立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预算编制运作机制,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体现预算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

(一)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及早确定和下达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般都是在每年三月份全国人大会议上才能确定,这就给编制预算带来了困难。因为只有较准确地确定了下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的增加值的发展情况,才能据此确定下年的财政收入;只有确定了财政收入,才能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也就是说,只有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才能较准确地编制财政预算。另外,财政是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政府的工作重点都需要在预算中加以体现。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都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会议以后,才陆续形成,这同样给编制预算带来困难。所以,早编、细化预算必须要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政府应该尽早地公布下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尽早地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预算编制的指导方针,是在宏观经济预测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澳大利亚内阁有“联合经济预测小组”以及“收入和支出分析小组”,他们是由专家和综合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负责宏观预测和政策方针的制定工作。我国也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这个组织由专家、技术官员和政治家组成,在吸收社会各界人士观点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计划及政府的工作重点为指导,形成一份年度的政治经济形势判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所有政府部门编制预算请求的纲要。其应该在各级预算编制之前,及早下达。

目前我国政府预算中,中央下达的当年预算收支指标比如转移支付、补助收入等指标较晚,地方要等这些指标下达后,再编制这部分配套的预算,虽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留有余地,但这种人为地造成预算的空缺,直接影响了预算严肃性和法治性。

(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分类制定定额,真正地实施好定员定额管理

实行经费“定员定额”管理办法,实际上就是在编制预算时按照单位的定编数和人均经费标准核定预算,要求财政部门准确地掌握各单位的定员编制和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但财政部门虽掌握人员编制数,也有支出标准,却不尽科学合理。其主要问题是:人员管理粗放,不能及时掌握各单位人员变化情况,人员和经费不能实行动态管理,因而制定出的定额标准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定额标准缺乏科学合理性,定额标准的高低不是按照单位的职能进行确定,造成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相互攀比,形成管理上的被动。目前,我国制定定员定额标准程序和方法是:定额标准是根据财力可能,结合部门的工作量、占有资源、实际支出状况及部门分类,以人或实物为测算对象制定的。首先测算出各类部门的单项基准支出,在单项基准支出的基础上,确定同类部门的分档定额标准,然后确定各部门所应执行的各个单项定额标准。制定定额标准既要依据国家政策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又要考虑目前各部门普遍的支出水平。人员经费的定额标准严格按照国家的工资制度和其他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核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核定,有文件规定开支标准的,一般以文件规定为准;没有文件规定开支标准的,要适当考虑实际情况和实际支出水平来定。

定员定额标准制定以后,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因为定额的制定来自于客观现实,对通过实际执行反映不尽合理的定额标准要进行修订。另外,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定额的标准也应相应进行调整,以保证定员定额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三)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为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保证

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提交国会审议的年度预算及相关材料,多达8000页,非常细致具体。而我国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报送的预算只有几千字,各项收支一般只按“类”列出一个预算数。如,支出预算中的“工交事业费”、“文体广播事业费”等,只有一个该类的预算总数,至于工交口、文体广播口中哪个单位到底是多少,预算报告中都没有体现,人大代表根本无法判定预算安排是否合理。预算的这种粗线条和不确定性,给法定的人大审核工作、 审计机关的监督工作等带来困难。

细化预算编制,就要有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美国的管理技术水平远远超过我国,现代化程度也很高,但他们要用十八个月的时间编制预算,说明预算编制要做到科学、准确性,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没有一定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对预算项目进行周密论证,对预算标准进行测算,预算很难科学、准确。

细化预算编制,除了前面提到的要及早下达预算编制纲要,给编制预算充足的时间外,还要细化预算的各项指标,收支指标,尤其是支出指标的编制应当细化到哪一步,还要进一步探讨的。

在预算支出编制中,主要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基本支出的编制主要是依据定员定额的方法,而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标准,财政部门只能凭经验、靠感觉支出,有的甚至凭关系、做人情。这样的预算,人为因素大,既不准确又严重影响到预算的公平和透明度。一个理想的支出预算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支出预算总表、具体支出项目明细表、支出项目审定的所依据的明细资料。只有这样,人大等机关在审核预算时,才能不仅可以审核大的支出盘子,而且可以审核具体的支出项目以及安排的依据,从而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具体项目提出调整意见,以利切实履行其审核预算、监督施政的职能,推进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预算资金要尽量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项目,应争取做到每个基层预算单位的每个支出项目都能在预算中所反映,每一笔支出都有根有据。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不能仅仅是按科目设置的收支简表,而应该在简表之外再增加详细的单位预算表,以及项目论证说明材料。

三、加强预算审批,使每年的预算草案要有充分的审核和修改时间,以保证通过的预算更具科学性和法律性

政府预算是经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不可随意改动,为了保证预算的严肃性,还应有充分的审议,讨论、修改的过程。

预算编制论文篇8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财政职责 预算统一

财政政策

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出以来,就存在着编制主体之争,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两个:“财政说”和“国资说”。

“财政说”认为,财政部门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国资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编制国资经营预算,国资经营预算只能是部门预算。其主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规定要求财政部门编制执行国有资本预算;为维护政府预算统一、完整,国家财政部门应为国有资本预算编制主体;国家预算只有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编制下才能使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余缺相继,相互融通;国有资本预算是财政政策的衍生手段,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必须超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

“国资说”认为,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应当主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其理论依据是:由国资委编制国有资本预算是实现国资委管管人、管资产和管事相结合的保证;政府公共权力和法人财产权在国家利益和股东利益上相互抵触,政府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预算必需分离;国资委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出资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的对接。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国资部门为主编制,但编制的预算不是政府预算,而是出资人的财务预算或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特别预算,国资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需要法律的特别授权。

这种争论的背后,除了有财政与国资管理部门职责要求的需要,也客观存在着对各项国有资本收益及其相关支出权的争夺。经过协调,结论是:财政部编制总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委试编央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但这仅是暂时性的安排,并不意味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争论的结束。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法律的责任上,还从是维护预算的统一上来看,财政部门都应承担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责任,原因如下。

一、是财政部门的内在职责要求

1、理论基础

按照厦门大学邓子基教授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本质“一体五重”和财政管理“一体两翼”的论述,社会主义财政具有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本)财政的“双重(元)结构模式”特点,财政不仅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还具有经济管理职,因此财政不仅要参与税收的分配,还要参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

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定位也为财政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主要发挥着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职能。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来看,财政不仅要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还要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非政府之间的配置。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来看,财政不仅具有调节个人收入的职能,还有调节企业利润的职能;从财政经济稳定职能来看,财政需要通过国家预算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法律依据

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1995年颁布并实施的《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第十九条第二款明确预算收入包括“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即指各部门和各单位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境内外国有资产产生的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部分。这为财政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3、实践要求

1995年,财政部发文明确要收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2001年,财政部了《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财政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职责。多年来,国有资本(产)经营收益也一直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列入政府收入科目,并对收益的监缴入库做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为了贯彻落实《预算法》和中央有关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要求,财政部在2006年6月份起草《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其准备工作现已经完成,正在研究制定上报国务院。该《意见》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的划定,不仅包括国资委监管的部分央企以及地方各级国企等非金融企业,还包括各类金融企业,以及国家各部委下属的国有企业,涵盖的范围比较全面。该《意见》的出台,将明确财政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合法性。

二、是维护预算统一的体制保证

国家预算作为政府的年度收支计划,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原则,预算的统一与完整是其重要原则。预算的统一与完整要求不仅仅是指编制主体的唯一性,更重要的在编制主体的基础上,要求政府根据国家的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各项收支计划,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而保证预算编制主体的唯一是实现政府预算统一与完整的重要体制保证。虽然国家规定“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融通。如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裂出去单独编制,是否也意味着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也可以分裂出去单独编制?这样政府预算将四分五裂,一方面是预算的统一完整政策原则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各项预算实行不同部门单独编制,由于各项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且缺乏调剂手段,不仅各项预算无法平衡,整个政府预算的收支平衡将不能得到保证。

同时,当前国资部门监管的仅是非金融类的部分国有资产,尚有大量的金融类国有资产与非金融类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保留在财政部门。从这一角度来看,由财政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维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一与完整的有效途径与办法。

三、是贯彻国家财经政策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政策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不断加强,实施怎样的财政政策对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财政政策主要运用国家预算、税收、国债和财政投资四大手段从收入分配、货币供应和价格影响来调控宏观经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是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也只有在财政部门的主导编制的前提下,与财政公共预算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政府,由于不能实行赤字财政、不能制定税收政策、不能发行国债,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调控力度明显不足。因此,如何统筹使用预算与财政投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离出财政,则地方财政对经济调控作用将更加弱化,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也大打折扣。

四、财政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关系

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均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同样的责任。(2)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无论在权能依据、实施目标、收支形式和收支范围上均存在着不同,其管理手段和编制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保证政府预算的完整和统一的前提下,既要实现公共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的相互融通与协调,又要保证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2、正确处理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的关系

财政部门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并不是排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作用。相反,作为国有资产的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国资部门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我倾向于财政部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或出资人预算的观点。即财政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财政政策的需要,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方法、收支范围等,国资部门在国资本经营预算总的框架内编制部门预算或出资人预算,报财政部门汇总审核。

3、正确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企业财务预算的关系

企业财务预算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须在各个单一企业制定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编制原则与方法进行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企业财务预算总的反映,但不是企业财务预算的简单汇总,除了遵循相关原则与方法外,还需要通盘考虑整体的国家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规划。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建立在准确、翔实的企业财务预算基础上,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来编制。

【参考文献】

[1] 邓子基:略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财政研究,2006(1)。

[2] 彭清寿、赖永添、吴子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之辩.21世纪经济报道,2006-3-27。

预算编制论文篇9

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支出预算,对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实现事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文事业投入的加大,水文事业项目支出预算在水文事业单位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如何加强水文项目预算经费的编制、促进水文事业单位严格执行项目支出预算、加强水文项目预算经费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对水文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文项目经费预算的特点

水文项目预算是水文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完成水文工作任务及事业发展目标设立的经费预算,主要包括水文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经常性专项业务费等,水文项目经费预算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构成水文项目预算的主要部分。

水文预算项目中经常性专项业务费占项目经费的绝大部分,加强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的管理成为预算项目管理的关键。经常性专项业务费是单位为履行其职能,在开展专业业务活动中持续发生的费用,每年都要发生,工作内容基本相似,具有经常性、连续性的特点,其开支内容必须与特定的工作任务相结合。

(二)、公益性和政策性强,项目成果难以计量。

水文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工作,以支持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项目的开展主要是为了保证水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益性和政策性相对较强。因此许多水文项目工作,更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难精确量化,在项目管理和考核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变得异常重要。

二、当前水文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央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发展,预算编制工作不断趋于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文部门也不断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工作,出台相关规定,对加强水文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取得了很大的管理成效。但在项目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当前水文部门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项目预算编制管理意识薄弱。

单位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在编制项目预算支出时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编制、预算考评都由财务部门完成。单位未组织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财务人员对项目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只能依据上年情况编制,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协作,未调动和发挥各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造成预算不能与单位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不能充分体现和满足单位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项目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质量不高,水文项目预算编制大多采用“基数增长法”编制,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编制的项目预算收入增长脱离实际,各经济分类的增幅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只是人为的将经费进行分切,导致整个项目收入支出预算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直接影响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新增项目预算的编制对编制政策、资料依据掌握不够全面、准确,不能结合单位发展需要进行项目的申报及测算。项目申报不注重代表性和急需性。项目预算与单位事业发展规划不能较好的结合,经费测算不合理,预算标准不明确。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不高。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影响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三、完善水文项目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预算管理观念,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提高对现行项目支出预算制度的深入了解,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识,明确各部门分工协作,建立促进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互相支持和理解,共同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各业务部门由于了解本部门的需求、发展以及未来的变化,他们编制的项目预算更接近实际,增强了预算编制准确性。财务部门要广泛收集业务部门提供的资料,充分吸取各方面的意见,拿出预算方案,详细论证、充分研究,不断完善。确保项目预算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使预算编制更加趋于合理、符合实际。

(二)、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促进预算精细化管理

项目预算编制要结合单位下年度工作目标和规划,尽早准备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建立规范的项目库,准确细化项目支出分类,在细化预算编制的同时增强项目预算编制的全面性,这样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更大,有利于深化项目预算管理。

(三)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管理,严格预算执行

准确合理地项目预算本身并不能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只有认真严格执行预算,使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项目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项目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再好的预算如果不认真执行,就不会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预算执行进度慢、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就是预算执行与业务工作缺乏有效衔接。不仅影响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是年底突击花钱的重要诱因。在抓预算执行的同时,要做好资金支付的监管工作,杜绝弄虚作假、转移资金等行为。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做好预算执行进度分析工作,及时向领导层汇报预算执行进度,找出导致预算执行不理想的原因。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预算编制论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障;预算;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公共财政

建国后很长时期内,中国一直编制单式国家预算,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通过几个支出项目表现出来。1992年开始编制复式预算,国家预算被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在经常性预算中反映。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初步形成,人们逐渐认识到为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还应编制社会保障预算,以便政府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规模、结构的变动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可根据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以此为契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积极展开了包括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整个复式预算制度改革的全面研究。在迄今为止的10多年间,社会保障预算的研究逐步深入、逐步细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回顾中国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的历程,可把它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保障预算的国外借鉴及中国的初步探讨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本阶段在介绍、借鉴国外社会保障预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中国社会保障预算并对社会保障预算的地位、作用或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此间只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论及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并未有专门的论述。

王玉先在《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工人出版社,1989)一书中谈到苏联国家社会保险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时,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保险预算。“苏联国家社会保险预算虽然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但它具有独立性,是严格按照专项用途使用的,其形成和开支的方式是独特的。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基础,是企业、机关和组织保险费。”“社会保险预算最大项的开支是不工作的保证金领取者的保证金。”“苏联社会保险预算是国家预算的一部分,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和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但是,国家政权机关只管批准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工会机关对预算经费作进一步分配。工会负责执行预算。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审核和批准全苏的社会保险预算,领导全国的社会保险事业,研究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服务,颁布有关社会保险法规的细则和解释。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拥有立法动议权,可以把一些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草案提交苏联苏维埃审定。”

徐放鸣、路和平等在《社会保障初论》(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一书中,将社会保障预算在国家预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宏观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搞好社会保障预算,可以对政府推行社会政策、合理分配社会财力、处理好社会保障基金分配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随后,向东、康天才等在《社会保障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一书中,先分析了将社会保障预算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意义,认为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保障基金的合理分配,而且关系到财政本身职能的完善。而后又介绍了社会保障预算有两种主要方式,即一是将社会保障预算与政府的行政预算结为一体,二是将社会保障预算与政府的行政预算分开作为专项预算并分析了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最后还提出搞好社会保障预算必须重视社会保险税问题。

第二阶段: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的专门论述和全面展开阶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细则》对此也作了明确规定。由于党和政府对社会保障预算问题的重视,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的热潮。有关研究文献骤增,研究的层面更宽更细,内容更为系统。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社会保障预算的概念、背景因素、理论依据、建立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及模式选择(或方案设计)、框架体系的设计、运作条件(或配套措施)等问题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肖忠清的《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1994)和《建立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的具体设想》(1995),王荣山的《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1995),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的《关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初步设想》(1996),九江市浔阳区财政局课题组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预算》(1996),耿纪谦的《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初探》(1996),涂晓今、谢夜香的《略论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1996),杨良初等的《关于加强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的若干思考》(1997),冯子标、靳共元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势在必行》(1997),桂馨的《浅议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建立》(1997),叶振鹏、杨良初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新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朱柏铭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构想》(1998),等的《财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等。

第三阶段:社会保障预算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建构及其进一步深化研究阶段。

以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为分水岭,此后至今构成了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第一,研究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社会保障预算如何建立的问题。夏远湘在《论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2000)一文中,分析了公共财政条件下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设想,具体包括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全面性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社会保障预算的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的构成要素等。

尹薇在《浅析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预算的关系》(2006)中,论述了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预算相互促进的关系。张献房在《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2006)中,阐述了公共财政下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公平和效率原则)及主要构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兴禧的《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2006),该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建立公共财政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的一些问题,如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制的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总体目标、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模式选择、编制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

第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了地方社会保障预算建立的问题。李宝民、张跃进的《关于建立我省地方社会保障预算的思考》(1999)和杨玉娥等的《建立县(市)级社会保障预算的初步设想》(2000),论述了建立地方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分别提出了建立省级地方社会保障预算和县(市)级地方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构想,如预算科目的设置,预算编制的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以及预算的组织管理等。而林治芬、段君明等的《辽宁省社会保障预算的目标模式与操作设计》(2003)和魏和宁的《吕梁建立社保预算的实践与思考》(1999),则分别结合辽宁省和吕梁地区试编社会保障预算的实际,指出了试编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构建地方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框架提出了建议和操作设计。

第三,社会保障预算国际比较研究的力度加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如何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际社会保障预算的分析与借鉴》(林治芬,2000)、《美国社会保障预算同联邦预算的关系》(林治芬、于晓梅,2004)、《英国社会保障预算对我国的启示》(高文敏,2005)等。

第四,社会保障预算的研究更加深化和系统化。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将社会保障预算的研究向纵深推进了一步,进而又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实施的可能性,社会保障预算的总体目标和近期目标;编制社会保障预算要考虑的因素;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障预算收支分类方法及收支体系的具体设计);社会保障预算的执行、调整和监管;社会保障预算与国家预算、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与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关系及衔接等问题。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贾康的《建立中国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思路》(2006),周顺明的《试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1999)、《积极试编,探索新路,全面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2000)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体系》(2001),丛树海的《社会保障预算化管理的探讨》(1999),林治芬的《社会保障预算:目标模式与操作设计》(2000),包丽萍、张晓红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设想》(1999),刘晓莲、许杰的《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1999),孙丽霞的《关于构建社会保障预算的建议》(2000)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预算》(2000),徐玉明的《关于构建社会保障预算收支体系的设想》(2000),冯瑞、王杏云的《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探讨》(2001),刘峻的《论社会保障预算管理》(2002),王琪、焦秋云的《对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几点看法》(2003),陈立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保障预算体制》(2005),杨晓波的《对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思考》(2006),亢永刚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思考》(2006)等论文。

此外,在该阶段还公开出版了一些专著,如曾海水的《社会保障预算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周顺明的《社会保障预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林治芬、高文敏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等。

总之,中国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简要分析到系统论述的历程,其中既有国外社会保障预算的经验借鉴,也有中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提出和探讨;既提出了建立中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条件和基本构想,也探讨和研究了地方社会保障预算建立的问题,还分析了公共财政框架下如何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问题。这些研究对下一步中国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研究、探索和创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贾康 建立中国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思路[j] 审计与理财,2006,(5)

[2]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 关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初步设想[j] 经济研究参考,1996,(69)

[3]朱柏铭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构想[j] 财政研究,1998,(2)

[4]王荣山 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j] 财经问题研究,1995, (9)

[5],刘溶沧 财政管理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6]项怀诚 中国财政管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林治芬,高文敏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