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临床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21:35:19

眼科临床论文

眼科临床论文篇1

眼科这门临床医学科学,目前发展比较迅速,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有限的课时中,不能涉及众多病种,而且在简短的临床实习中,由于学生比较多,不能够观察到细致的病变情况,在加上昂贵的眼科仪器有限,只能通过文字进行表述,教师在讲解中困难重重,学生也不容易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在检查眼视光学屈光中的检影验光,这部分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用挂图来展现检测过程,在静态的状态下很难理解动态的过程,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件变成动态视频,直观的表现出检影中影光顺动和逆动过程,学生从中可以很容易理解原理,使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内容融入到课件中,而且用较短的时间展示更多的知识,学生也根据直观的表现,容易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够充实课堂教学,还可以留出时间深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广。

二、较强的表现力

眼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一种,它主要是以形态学为主。眼部范围小,结构精细,大部分眼病的阳性体征需借助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镜才能看清,所以直观式教学在眼科教学中有非重要的作用[2]。例如,解剖眼球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很抽象,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把眼球的各个解剖角度都表现出来,无论是侧面、正面,还是从里到外的位置,都能看到,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解剖结构,教师在讲解中也能把解剖的各个部分讲清楚,学生也易于理解知识。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表现眼底病彩色图片及荧光血管造影图片,用来讲解视网膜病,然后在结合教师的讲解,相比传统挂图,不仅图片清晰好看,而且能够生动的表现出病变情况,在整个动态的教学中,使眼底病变知识更深入的展现给学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眼科临床教学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辅助课堂教学,它还可以构建知识互动交流平台,在这样开放的互动学习环境中,能给教和学提供很大的空间,通过这样的网络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设定教学素材,在平台上预先思考内容,提示学生预习的范围,启发学生去思考相关问题,为课上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提前对课堂病例分析题预习思考,并利用网络资源,将问题思考答案提交至网上。教师在网上进行评阅指导,课前分组预讨论。课后可于网上提供更多相关的病例及浏览资源帮助学员学习。还可以把教学的视频放在交流平台,在开放一些交流群,如QQ、微信等,师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及时交流,促进学生有效自学,同时建设网络课程题库,进行实际的模拟考试训练,同时建设评价教学问卷模块,在互相评价的机制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眼科临床论文篇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有效地实现必须以详实的教学计划和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为支撑[4]。因此,课程设置可以说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和实施方式。然而,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系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把握现在的实际,更需要考虑专业未来的发展;此外,它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更要反映学科的发展规律。因此,一套符合特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体系必定需要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探索与实践及无数次的改革与调整。总之,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基础-核心-特色”课程设置思路的具体实施

以五年制本科眼视光医学专业为典型例子,其课程设置的主要框架结构为人文和社会学及基础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核心课程)和眼视光学等三大类。

2.1基础课程:人文和社会学及基础医学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学专业的人文和社会学课程,在眼视光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占22.2%。人文和社会学课程主要包括社科、哲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外语等等,这些课程穿插在不同学年的医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基础医学课程包括医用基础化学、医用有机化学、医用化学实验、医用细胞生物学、医用物理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局部解剖学、头面部解剖、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机能实验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物理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和卫生学等,主要安排在第1至第3学年开设。在使用教材、课程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和目标等方面,眼视光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的基础医学相关课程均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保持一致。授课方式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其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62.3%和37.7%。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课程成绩根据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试成绩以及平时分计算,具体比例不同课程略有差异。

2.2核心课程:临床医学毕业后经过规范培训,成为合格执业医师是眼视光医学专业毕业生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临床医学核心课程同样成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骨架”。临床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等。授课方式包括理论课和临床见习,其学时分别占53.5%和46.5%,主要安排在第3、第4学年,毕业实习则安排在第4、第5学年。在“核心课程”运行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学习,如病例讨论、科室见习、模型练习和体验等,都与前期“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医学相融相济。理论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一致,课程学时和临床见习、实习轮转时间略少于临床医学专业。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和见习考核,课程成绩根据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考核成绩以及平时分计算,具体比例不同课程略有不同。此外,在各个临床科室实习轮转完成前,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考核。

2.3特色课程:眼视光学通过借鉴和引进西方视光学教学体系,“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眼视光学系列课程无论是教材、授课方式还是教学要求和大纲设置等都在不断地完善和趋向成熟[3]。目前的眼视光学专业课程是由系列课程组成的,主要包括眼科光学基础、临床视光学基础、眼科学基础、眼科光学器械、验光学、眼镜学、视觉神经生理学、接触镜学、临床眼科学、斜视弱视学和双眼视学等课程。除了眼科光学基础在第2学年第1学期开课外,其他课程均从第3学年开始设置,毕业实习安排在第4、第5学年。授课方式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或临床见习),其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68.7%和31.3%。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或见习考核),课程成绩根据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或见习考核成绩)以及平时分计算,具体比例不同课程略有不同。此外,在各个临床科室实习轮转完成前,学生同样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眼视光学特色课程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且相当比例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本专业学生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性和规范性的眼视光学知识构架和临床技能。

3“基础-核心-特色”课程设置思路的优势

“基础-核心-特色”这三大课程模块之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近年来,医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呼声在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培养医学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因此,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人文和社会学知识的渗透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学专业的特色就是具备临床医学的属性。由于眼球并非独立存在的器官,某些全身疾病会影响眼睛的生理,而眼睛的状况又可以反映某些全身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因此,眼视光医学教育必须以临床医学作为大背景,而临床医学又是以众多基础医学课程为基础的。基础医学课程在眼视光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约占1/3,对这些课程内容的掌握能为将来的临床医学和眼视光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医学课程在眼视光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占1/4以上,其总学时数和总学分甚至多于眼视光学课程。除了必修课程之外,眼视光学专业还通过选修课或各类讲座的形式来丰富和巩固本专业学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眼视光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趋向全面和合理,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眼视光学临床工作中做到医理结合,多学科结合,使他们既适合于较高级、较专门化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单位,又适合各级基层单位,这符合我国国情和职业社会需要。

4“基础-核心-特色”课程设置思路的教学效果评价

眼科临床论文篇3

理想的医学教育课程应该定位于精英培养,课程模式多样,不断推陈出新,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版教材和学科前沿的参考资料,配备优秀教师主讲八年制的课程,加强远程教育合作,提供交流培养机会。适当增加高技术含量的部分知识内容,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诊疗的发展动态,屈光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以及显微手术的应用等。结合国际眼科学教育课程(InternationalCurriculaofOphthalmicEducation),积极借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基因到社会”课程的设计框架,将整体课程设计与临床实践需要相结合,努力实现医学预科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临床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给予医学生更多参与人生规划、设计的机会,有利于今后顺利完成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2教学方法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定位于知识传承,强调医学知识的掌握多于启发,对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致使医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医学生的眼科学教学过程中,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如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开展课堂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入并培养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思维,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有利于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全面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能力,使医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3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系统的临床培养包括:熟悉临床工作流程、规范化书写医疗文书、各种临床技能的培训、互动型教学查房模式、制度化的实习小讲座、双语教学、课后拓展和出科考核等。理想的考核方法不应仅以分数为依据,而应在关注医学生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估以及情感、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保持传统的理论终末考试的基础上,将临床见习和PBL教学纳入评估范围,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及一定的淘汰制度。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确定统一标准使评估相对公平和公正,并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我们在眼科教学中应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眼科医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

4体会

(1)实行阶段导师制。实行阶段导师制是八年制教育的客观需求,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临床专业技能、提升临床技能和养成科研思维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向医学生灌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理念,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在3个培养阶段中,需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考评和筛选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临床轮转阶段以及专科实习阶段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例如安排充足的实验课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在见习阶段创造条件带领医学生亲眼观看并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如在掌握眼科必要的裂隙灯、眼底镜等诊断工具的应用后,学习包括取角膜异物、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眼睑皮肤清创缝合、霰粒肿手术等。加强导师与医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2)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是指在医学教育的早期,为使医学生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给他们的学习提供具体的、综合的临床认知资料,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进行初步整合。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理论—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科研实践,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眼科临床实习的重要性,早期培养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注重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例如,通过门诊见习,参观手术和治疗操作等,对于常见眼病,既能弥补课堂理论讲授中的某些不足,又能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好准备。(3)早期科研训练。早期科研训练是一种对医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带教教师的监督引导和科研训练考查制度下,通过实地训练,开阔了医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医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了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医学生深化理解科研原则和要求,开展科研思路设计和科研论文写作。但是,我国的八年制医学生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时间各不相同,且缺乏系统的培训课程,在软件和硬件条件方面,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差距巨大。此外,仍然有部分医学生未意识到科研能力与高级临床医生培养的内在关联,对早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4)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是眼科医生临床综合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专科医生的必备条件。要想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术,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眼球结构解剖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显微镜下操作技巧并勤加练习。传统的眼科专科医生显微手术训练一般是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学习。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教学能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的机会,提高了显微操作培训的质量,在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眼科临床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基础医学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他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临床实验课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起点。是从课堂到接触病人的学习阶段,是培养只具备有书本知识的医学生成长为具有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医生的重要环节。眼科学检查、诊治方法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专业性强。临床操作细腻。学习掌握相对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如何来引导学生重视眼科实验课。

1 端正学习态度

实验课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同学们对眼科的学习态度,眼科的学习课时少,有的学生认为眼科在医院是一个小科室,不如大外科、大内科受领导重视,再者自己将来也不准备搞眼科。因而上实验课不认真、不刻苦、不精益求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实验课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眼科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眼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使学生明确临床各科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懂得要作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包括眼科知识,只有这样将来在临床上遇到病人,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不会误诊、误治。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眼科实验课的重要性。

2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和技术操作

2.1在眼科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对常用的检查仪器要掌握、要熟悉。如手电筒、裂隙灯显微镜、视力表、眼底镜等的使用。开始还比较陌生,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就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前,要复习正常眼前部的结构,如角膜、虹膜、巩膜、瞳孔、球结膜、睑结膜等和眼底像。要求熟练掌握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的使用方法。老师示教完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检查。这就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配合,因为操作技术不熟练必然会有些痛苦,如翻转眼皮等要互相理解才能有所收获。这样将来进入临床后这些检查仪器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这就是与外科动物试验课不同之处。动物课实验对象是动物,解剖实验课对象是尸体。而眼科实验课对象是人,是健康人,是我们同学自己,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如同对待病人一样。

2.2眼科是一个手术科室,还有许多特殊检查及治疗手段。在实验室内就如同进入病房或手术室一样,要严格遵守各种无菌操作,如洗手、戴手套、穿手术衣等,眼科手术及操作单靠理论知识是难以理解的,必须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有体会,才能加深印象。眼科的检查是眼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如:眼压的测量:有两种方法(1)指测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只是靠检查者自己指尖的感觉来粗略了解病人的眼压情况,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怀凝眼压高时可用眼压计测量出具体眼压值。(2)眼压计测量法有两种,一种是schiotz(许氏)眼压计:多年来各医院眼科都用这个方法,准确,但麻烦,测量前要给病人眼内滴2-3次麻药,然后才能测量。另一种眼压计是非接触性气流眼压计(NCT)测量。这个眼压计是目前各医院常用的眼压计,它操作简单,病人无任何痛苦。老师可以做个示教,给同学们讲清楚使用方法,然后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测一测,便能很快掌握这个检查仪器。

2.3眼底检查:了解眼底镜的使用方法。病人坐位,医生站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右手持眼底镜用右眼观察病人的右眼底。如检查左眼则与之相反。检查者通过眼底镜的观察孔将被检查眼瞳孔区照亮,然后接近被检查眼,转动镜片调到能看清病人眼底像为止。这个检查难度比较大。实验课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掌握其操作要领,将来进入临床后就会使用他来诊断疾病。

2.4视力检查:要知道如何检查,一般先查右眼,后查左眼,由上而下,从0.1开始辨认,限5-10秒钟内认出视标缺口方向,直至不能辨认为止。

2.5眼前部的检查:练习翻转眼皮,识别沙眼、结膜炎等。实验室内眼科所有的检查仪器和临床一样,现在学好了便给你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遇到病人使用各种仪器检查,便会得心应手,很快作出结论。

2.6实验室内还有常见眼病的电教片及教具模型。提供同学们观看和书本对照,加强对一些常见眼病、多发病的认识。每一种病都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看了电教片或各种疾病模型,回忆理论上的临床表现,便会加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如结膜炎的结膜充血和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的睫状充血之间的区别。要了解什么是结膜炎充血,什么是睫状充血,哪些眼病可引起结膜充血,哪些眼病可引起睫状充血。这必须动脑筋想一想才能得出结论。又如病毒性角膜炎的树枝状角膜上皮缺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角膜雾状混浊,瞳孔散大,虹睫炎的瞳孔膜闭等典型的临应床表现,在电教片上和教具模型上一一显示。这样便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亲眼看到的联系起来,对某种眼病加深了认识,也加强了记忆。实验老师在这里多给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多动脑、多思考,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以便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眼科临床论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眼科教学;体系建设;数据模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建立高素质的医疗服务团队,为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1]。医生这一职业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走进医学院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将要面临一生的学习生涯,在校学习基础知识,走出校门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具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才能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更加准确的判断[2]。在临床教学中,帮助年轻医生、实习医生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成为提高医生业务能力水平的第一要务。眼科是临床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但无论是中医或西医专业教材中,眼科是一门小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严重影响临床教学效果[3]。临床眼科大数据中,只有1%被运用到临床教学中,其余的99%如果能被很好的利用,进行数据整合,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眼科专业人才、提升临床医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临床医疗大数据技术与眼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建设健全眼科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眼科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眼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对视觉器官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眼球拥有人体最复杂的神经结构,功能也较为复杂。眼睛为全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科学与其它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与多学科有所交叉,眼科这种独立性与交叉性学科特点使其与其它临床学科教学存在差异[4]。眼科作为一门小学科,专业性强,疾病种类复杂,治疗方式复杂,手术视野较小,操作要求精细,学生走入医学院校学习,只是为成为合格的眼科医生的第一步,所有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入临床。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医院眼科的师资力量、设备、资源还存在很多欠缺,特别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没有正规的培训,很多医生都是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导致眼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多弊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他们成为一名专业的、合格的眼科医生。

二眼科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眼科的医生来说,眼科图像的检查结果是医疗信息技术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眼科影响系统为眼科专家编写的一套管理系统软件,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医生们可轻松管理眼科影响检查设备及影响检查数据。眼科管理系统可以与病例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整合起来,通过眼科信息管理系统,眼科医生进行患者档案采集、存储、运输等,方便了医生的出诊流程[5]。眼科电子病例系统在临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生通过网络系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电子化记录,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方法等详细信息,整个信息内容涉及病人信息的每一个流程,在医疗中,可将信息源整合,满足医院管理及法律的需求。

三临床大数据的应用情况分析

大数据一词最早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咨询,其包括大量的数据资料,多到难以通过现有的主流软件进行整合。大数据处理技术与传统数据教育现代化•2016教育现代化•2017年8月第2134期173课程与教学处理模式无明显差异,但大数据处理体积较庞大,不像传统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占的比重较多,大数据往往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在处理大数据时需借助专业的大数据处理器进行分布式工作。并行处理器可以对数据进行一步一步的查询、分解和分析,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节点,提高并行处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分为映射和简化两个过程。经大数据技术的映射和简化过程,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一定的规则分割、分解计算,汇总结果。完成海量数据的并行处理。数据分解的目的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割、分割无数块的大量数据,再将大量数据送到相匹配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数据融合是通过并行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合并、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目前,从我国的各大医院执行的几年信息化建设来看,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电子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各系统的收集信息是准确的,但医院的临床数据较大,所涉及部门的收集信息数据多少、系统利用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临床“大数据”技术出现,临床上的“大数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模式来处理临床操作中的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医院现有的数据采集系统,经过数据整合至统一的数据处理模块,之后将收集到的大量临床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以“大数据”的服务器,并行处理机分解,发送到每个节点的计算和处理,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从大量捕捉和总结选择的数据相似的项目,通过分类和排序,将得到一个更具代表性结果。未来数字化医院发展的目标是临床大数据,是未来医疗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临床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工筛选和统计信息的过程,通过临床大数据的整合与分类使临床信息更加准确和真实,数据量也能得到更大的处理。在临床教学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一个覆盖临床系统、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的“大数据”模式产生的所有数据,该模型可用于分类眼部疾病,使医院眼科记录不仅是停留在一个病人,而是可以从更高层次的分析挖掘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有大量的数据支持,真的能改变过去的临床教学和研究数据的临床应用。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眼科教学体系建设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未进入临床的学生难以获得临床资料,查找资料时需要查询多种媒介进行查询,查找各种书籍,对于有些问题需要观摩老师现场教学,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学生能够直接接受老师现场教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文献查阅经常会出现漏查的现象,影响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临床大数据进行眼科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根据大数据的分类和整理特点,学生通过大数据分类能够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临床教学中心转为学生,临床大数据使学生能够查阅老师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真实模拟疾病的诊治过程,进而使教学形式更加自由,教学效果更加完美。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在实习过程,经常是由1名老师带几名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每一位教师只能从自己擅长的工作教授学生一些知识,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讲解,学生耐心听讲,需要很长时间及精力去学习。临床大数据教学模式的变革,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带学生的模式。基于临床大数据教学模式变革,实现了学生多角度的病例诊断与治疗信息的查询,学习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新自己需要的临床资料,即便老师不在身边学生也可自主的学习,通过大数据学生还可学到其他眼科方向的专家诊断的案例,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时间、不同数据进行分类整合,根据整合结果进行资料查询。例如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对眼科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原因、机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时,往往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大夫的多年临床经验进行主观的判断。通过临床大数据中可调出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医生可根据此结果进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大数据进一步查询,能够更加深刻的对当时临床医生的诊断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还可对眼科疾病进行分类、整合,利于学生独自调取患者的完整信息,也可查询某一类病症的信息,方便学生更加全面的接触到医院的相关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眼科相关的眼科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系统不断优化,“大数据”将会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临床,利于对眼科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眼科临床大数据的眼科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于眼科临床教学中,利于培养眼科专业人才,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眼科学生、医生、专家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

作者:穆塔里甫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朱冉,程蕾,宋超.浅议现代技术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30):147-148.

[2]袁容娣.眼科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1738-1739.

[3]陈冬雪.浅析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7):158-159.

眼科临床论文篇6

作者:庄晓琳,王秀清,米成红,孙亮

1临床资料

将齐齐哈尔医学院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145名学生和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妇产方向)14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眼科学》理论授课学时和实践授课学时均相同。将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为对照组,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妇产方向)学生设为实验组。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实验组在眼底疾病实践教学中采用资源库,将生动的图片、影音资料运用到实践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两种不同带教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知识测试,并对两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2眼底病网络资源库的构建

2.1眼底病网络资源库的获取方法

通过网上的专业搜索引挚输入Retina(视网膜)术语,检索相应的网页,收集所需资源;定期登陆国外眼科权威网站,根据网站动态随时更新眼病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定期登陆国内眼底病专业网站、眼科专业论坛如丁香园,爱爱医,眼科组等,以及眼科医生的blog等,这些网页有很多很好的眼底病图片、动画或视频。通过以上方式收集眼底病的照片,动画,视频,经过筛查、汇总构成眼底病网络资源。

2.2分类整理,按照眼底病进行分类,每类有图片、动画、录像,制成眼底病数据库。

2.3将眼底病网络资源库的图片,动画,录像内容应用于眼底病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并在医生业务学习、住院医师培训、见习和实习医生教学当中应用。

3结果

网络资源库在眼底病教学中的应用,在有限的时间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成绩其理解性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讨论

眼科学学时在临床医学的课程中学时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忙于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无暇顾及眼底病的知识结构。眼底病又是眼科学当中的重点内容,学生由于不是将来从事眼科专业,上课的时候,不够重视,加上眼底病理解比较困难,深感枯燥。所以我们每次讲课都对各个眼底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给予详细讲解,联系网络资源库的眼底图片和动画,及视频。使得学生从感性上面认识眼底病,加深了对眼底病的理解。提高了对眼科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评价中,课程知识掌握和相关知识联系问题上都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眼科临床论文篇7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组合中医眼科的课程体系,使之更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加强和重视眼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师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教学的需要,需要努力学习,教师应先行中西医结合,必须强调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学质量。带教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修养,刻苦钻研,这样才能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当然,教师应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动态,能经常把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当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日趋深化、细化,有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更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中西理论的综合运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兴趣。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中西医临床实践经验。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教师都应该有适当的时间下临床,积累实践经验,并选择典型病案,以不断充实、更新课堂内容,在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能在举例时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一种病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基本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本学科西医理论,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中西结合。此外,临床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关心学生成长,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热爱教育的工作作风。教学过程中,要求带教教师提供完整的教案,课前全科集中讨论,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组织病案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对眼科学的基本病症有一定的了解,达到较好的效果。

眼科临床论文篇8

关键词:眼视光学 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学习理念

【分类号】:R-4;G642.4

视光学发源于西方,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视光学和眼保健在过去几乎是空白。在过去的十余年,在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参与和协助下,中国眼视光学成功地将传统的医学教育和现代的视光学专业进行有机整合,由此以医学为基础的眼视光学教育诞生了,该专业将学科方向确定在屈光不正矫治、视觉保健和初级医学保健,体现了对西方视力保健模式的改进性借鉴。我国的眼视光学是以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眼视光专业人才为主,培养目标是具有医学背景、医理工结合、整合眼科学和视光学等学科知识,能够承担视觉保健、眼病预防和临床诊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是具有眼科学背景的视光师,有别与其他院校的三年制验光配镜专业。那么,如何在培养学生视光学理论体系与操作能力的同时,兼顾提高临床眼科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成为眼视光学专业学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化、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是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眼视光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到传统的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资源外,国际化、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的运用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1]。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将文本、音像视频、动画视频等资源组合到一起,利用文本、音像视频、动画等资源组合形势上的丰富性与内容上的直观性使眼科学中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具体[2]。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对眼视光基本的检查方法和常规操作进行视频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了解视力检查、检影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等操作。将视频上传到校园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眼视光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凭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每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在目前眼视光学教学体系中,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传授一接受”单向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消极被动地学习,囫囵吞枣,勉强应付考试,素质与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同时,一定程度上这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已显现它是一种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鉴于眼视光学是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我们打破以往讲完理论课程才可以进临床实习的教学常规,让学生先进入见习,使学生对各种屈光不正、视功能有障碍及常见眼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产生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进入理论教学环节,学生们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在掌握系统知识后再次进入临床实习,这时学生会运用理论知识逐步解决遇到的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因学生见习时间有限,经常是难以遇到“典型”病例。而临床教育必须通过典型病例进行实践性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在许多专业通过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病人,是指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扮演病人来实现。但眼视光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无法模拟典型病例。因此我们拟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搜集记录临床中的典型病例资料,追踪治疗进展,建立各种眼病的典型病例多媒体资料库,弥补临床典型病例不足的难题,使教学培训更加标准化,通过学校网络,实现学生在线学习,为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奠定基础。

(三)积极修订眼视光学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内容,制定考核方案。并积极与各企业合作, 增加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会的活动。问卷调查表明,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和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为培养知识结构完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眼视光师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终身教育意识,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终身教育,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眼视光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不断更新知识,单单依靠较少的课堂学习时间,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更不用说学习更多新的知识,自学是在课堂学习后巩固课堂学习知识,增加新知识学习的重要补充。加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学校也应配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眼视光学是中国地区近二十来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国家尚没有针对眼视光学高级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评价与管理体系,也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规[4]。长此以往,导致眼视光学专业人才匮乏,行业混乱。导致学生入学之初便对专业产生抗拒心理,根本不学习或者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以便今后考研谋求其他出路。四年制教育部批准的院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中加强专业介绍,用国外完善的眼视光领域做范本进行宣传,指明专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加强早期接触专业,眼视光师在做光学矫治时需对患者的眼睛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定其产生视觉障碍的原因,若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若为眼部疾病,则将患者推荐到眼科医生处诊治,在排除眼部疾病之后,再进行视光学矫正。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扎实的眼视光学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掌握高效学习技巧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熟练掌握实践操作,到达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覃光海.眼科学临床教学方法改进的探讨[J].科技文汇,2012,(01)134.144

[2]董薇.多媒体技术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冲国新医学论坛,2007,7(8)75-76.

[3]程金伟,魏锐利,蔡季平.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改进眼科学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91―192.

[4]王玲,王淮庆.两种中国视光学高等教育模式比较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7,(26):39-40.

李淼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

眼科临床论文篇9

1 普通外科的临床教学特点

2 教学过程中的3个“重视”

2.1 重视外科基本功训练

普通外科是1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1些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如换药、拆线、外科清创缝合以及门诊小手术等,先由教师严格按操作规程向学生讲解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然后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带教老师1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他们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较熟练地完成操作。日常带教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新入科的实习医生先由教学组长示教1遍操作,再让每位带教老师示范和监督,做到不厌其烦,反复纠错,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使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2.2 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做好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②指导学生学会收治病人,初步培养其临床思维;③重视教学查房,不断加强其临床思维训练。

2.3 重视医德教育

【参考文献】

眼科临床论文篇10

药物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常见手术,依照眼科手术切口分类方法,该切口属于Ⅰ类(清洁)切口,需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手术本身造成的眼内组织细胞损伤,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人工晶状体的植入等导致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需给予药物治疗。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单方制剂)、左氧氟沙星联合氟米龙滴眼液(复方制剂)已成为白内障术后常用抗炎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有文章评价上述2种药物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有效性、安全性,但药物经济学评价较少,故进行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临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3例(133眼)。排除全身疾病和其他眼部疾病;排除术前1周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方组66例(66眼)和复方组67例(67眼)。单方组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19~71岁,平均(32.258.35)岁;复方组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龄21~58岁,平均(26.5210.23)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前常规散瞳,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吸出,注意吸净皮质,植入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0mg和地塞米松2mg。

1.2.2给药单方组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爱尔康公司)2周,第1周6次/d,第2周3次/d。复方组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参天制药)和0.1%氟米龙滴眼液(参天制药)2周,第1周各4次/d,第2周各3次/d。每次1滴,滴入结膜囊内,术后24h开始滴药。

1.2.3临床评价术前1d和术后1、3、7、14d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前房闪光值检查,询问症状,观察体征。全部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由同一位医师完成,该医师不知患者术后用药情况。评分项目包括症状(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和眼痒)与体征(球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纤维素样瞳孔膜和虹膜后粘连)。症状和体征的评分依据其程度以0~4分表示。对每次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分,综合评分为各项症状和体征的评分乘以权数后相加所得出的分数。不同的权数反映不同症状和体征在炎症评价中的重要性。对于白内障术后患者,前房闪辉和细胞反应的权数为2,其他各项症状和体征的权数为1。有效率=(术后3d总评分-术后14d总评分)/术后3d总评分。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方法。

1.2.4药物经济学分析采用成本效果比(C/E,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分析治疗成本和效果,在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时,有的方案可能花费的成本很多而产生的效果也很好,而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患者支出,这时就要考虑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即增长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到的结果。成本(C)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它不仅指药物的成本,还包括检查成本、给药成本、治疗成本、时间成本等。除药费成本外,其他成本几乎相同,故采用药费成本效果分析。每例药品费用(元)=疗程用药量药品单价(元)。所有费用均按2012年的价格计算,2组疗程均为2周。单方组:前1周每天6滴,需42滴,后1周每天3滴,需21滴,合计需要63滴。复方组:前1周每天各4滴,各需28滴,后1周每天各3滴,各需21滴,合计各需49滴。根据1mL液体大约滴20滴,5mL瓶装滴眼液,完成上述治疗,单方组需要1瓶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复方组需1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1瓶氟米龙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单价37元,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单价35元,氟米龙滴眼液单价22元,故单方组成本是37元,复方组成本是57元。3种进口药品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价格波动较小,可不考虑敏感度分析。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眼部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比较

2组术后第3天眼部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最高,第7、14天明显降低;单方组下降明显,组间、时点间和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眼压比较

2组术后第3天眼压较手术前升高,术后第7、14天降低;单方组下降明显,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安全性单方组有4例患者诉轻度眼痒、异物感,2例患者诉轻度眼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55%;复方组有6例患者诉滴药时有一过性刺激感,8例诉轻度眼痒、异物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96%。单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复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10,P=0.048)。以上不适症状均较轻,未对症处理,术后14d访视时,不良事件消失。2.4药物经济学以临床总有效率计,单方组、复方组的C/E分别为48.826元和76.139元,复方组治疗成本高,增长的成本效果比(C/E)是27.313元,即单方组每获得1个单位效果比复方组多花27.313元。

3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技术的进步使得术后并发症及眼内炎症的反应有所减少,但是物理刺激、超声作用、黏弹剂与灌注液的使用,以及人工晶状体的异物反应,仍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生,需要控制。上述因素会产生导致炎症反应的前列腺素,从而使房水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并诱发眼前房充血,使蛋白及一些炎症细胞进入房水及房水闪辉与房水细胞反应,还可导致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及虹膜粘连等,阻断前列腺素的产生是目前白内障术后用药的焦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是一种复合型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是眼科的常用抗炎药。妥布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广;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磷脂酶A2产生花生四烯酸,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而表现较强的抗炎作用,其还能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诱导细胞凋亡。氟米龙与地塞米松均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但氟米龙是一合成的氟化皮质类固醇,与其他类固醇激素相比,激素性免疫反应较轻;氟米龙为中效激素,无明显的体内蓄积效果,而地塞米松是长效激素,半衰期长,药效持久,易产生蓄积作用。本研究通过评估术后眼部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了单方、复方制剂在白内障术后的抗炎效果,结果显示,单方组在术后眼部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复方组,单方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复方组,说明单方组在控制术后炎症反应及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复方组。同时发现,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低于术前,可能与植入人工晶体镜片的厚度低于正常人晶状体有关,但不能排除测量误差、眼压本身的波动性等因素,具体原因待于进一步研究。临床实际中,通常将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三者结合起来评价,以求真正为临床合理治疗和用药的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从成本-效果分析寻求的治疗方案看,本研究单方组的成本-效果更具优势,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易记、方便,更值得临床推广。

药物经济学论文范文二:二次文献药物经济学论文

1二次文献研究方法介绍

1.1概念及特点

PE范畴内的二次文献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不同药物及治疗方案进行系统的药物经济学综述分析。在模型法研究中,可通过二次文献研究方法对临床试验中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其分析结果是模型中假设参数的主要来源。二次文献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时间快,研究成本小,但必须基于充足的现有文献,以及不同研究文献的可比性等假设条件。

1.2二次文献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国内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笔者经文献检索发现,自1999-2000年起,每2年为一跨度,至2009-2010年,国内有关PE研究的文献数量基本呈逐步上升趋势(见图1),文献的主要撰写者为医技人员和药师,选用的评价方法以成本效果分析为主。部分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在PE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方面发展较早(70年代初),同一阶段其对PE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更多(主要是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也更为成熟。单以成本-效用实例论文为例,其在1998-2001年的数量为305篇,比1976-1997年22年间发行的数量高出77篇;同时在PE评价内容上也更为全面和规范,主要体现在明确了研究角度、成本和效用的贴现分析、成本效用的增量分析等评价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外文文献也可作为二次文献研究中的数据和方法来源,服务于我国医疗机构的药事决策和管理。

1.3方法及步骤

1.3.1文献检索提供临床研究论文的国内外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等。国外研究者发现,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包含10%~87%的RCT研究论文。检索词主要有研究设计的类型、干预措施、评价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除此之外,还可向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索要已发表或尚未发表的临床信息,供本机构使用。

1.3.2文献筛选文献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评估,剔除不符合要求的PE评价报告,以增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内容上,除了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角度、评价方法、研究设计、干预措施、成本产出计算、贴现分析、计算结果及敏感性分析等项目外,在文献质量上,以上各项目也应符合PE评价的标准和规范,针对此步骤,SANCHEZ制定了一项PE研究资料评估标准表(表1),供研究人员剔除和筛选PE文献。而后Rijdt等也发明了一种得分卡(scorecard)的工具来判断文献的质量,结果以分数高低来决定纳入的PE评价文献。另外,Ofman等则利用名为QualityofHealthEconom-icStudies(QHES)的工具,识别出较高质量的成本-效果分析数据。除了上述对PE评价资料进行系统检查的工具,也有筛选工具是针对PE评价中的某一项内容而设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多数PE评价报告易忽略对其临床和经济数据的外推性的讨论,二次研究时仍须借助其他途径或工具,对文献的外推性进行评价和判断,Heyland(1996)、Welte(2004)、Drummond和Antonanzas(2009)等为得出某PE评价结果外推的可能性,提出了相关的方法,这些方法多是将判断外推性的标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推断其研究或者系统综述的结果能够外推于本医疗机构的程度。受篇幅影响,具经筛选所得文献水平,直接影响到下一步骤的实施,即利用统计学工具来处理或应用文献中的数据。

2文献分析及利用方法

通过文献研读笔者发现,在PE领域中,共有三种分析方法:即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经济学模型分析,可用于临床治疗方案筛选、处方集遴选等药事决策。

2.1Meta分析Meta分析是用统计学方法对收

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其优点是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Meta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通过Meta分析,可避免不同研究资料带来的偏倚,更精确地评估各种健康产出指标,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Meta分析,可综合相同研究设计但样本量较小的系统的PE评价报告。运用Meta分析工具确定治疗方案,Garg和Yusuf运用了此方法,结合几个样本量较小的PE研究资料,重新评估了两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临床疗效和经济价值,通过Meta分析图表,可以显著反映抑制剂A和B在临床疗效和消耗成本方面的不同,最终遴选出了针对不同患者类型的适用药物。此外,利用Meta分析中的发表偏倚,可以判断所得文献是否过分强调了阳性结果,并隐瞒了部分或所有的阴性结果。目前发表偏倚的结果多以漏斗图来表现,分析方法简单,可视化结果利于观察者做出结论。但也有人认为该方法主观性较强,不同观察者在查看漏斗图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人们提出了更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来检验发表偏倚。目前应用最多的是Eggers检验,用来判定小样本研究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更大的效用量,即是否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临床产出。其他检验方法,如Beggs检验和Macaskills检验也陆续被开发应用于分析发表偏倚,但目前尚未有学术研究阐明各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

2.2敏感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中,某些参数所用的数据并不是实际测量的数据,而是借用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的样本数据或建立在合理假设基础之上的数据,也就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由于受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预测数据与实际发生的数据之间很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导致评价结论偏倚甚至错误。因此,必须通过变化这些参数来检验结果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有:单纯法(根据不确定性因素每次变动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阈度法、极端分析法、排序稳定性分析(ROSA)、概率分析法(如MonteCarlo)。符合要求的PE评价均应对各种不确定参数建立可信区间,然后使参数取其上限和下限来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文献中的敏感性分析,二次文献研究人员可以将所有研究结果应用到本机构拟解决的问题中。特别是当文献作者改变的变量值为本机构临床中的参数时,其重新评估的结果可为本机构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