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收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7:13:30

外汇收支论文

外汇收支论文篇1

1“双顺差”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呈现增加趋势。按照国际收支平衡的原理,在一般情况下,一国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应该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但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在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的同时,资本与金融项目也是顺差。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保持双顺差15年以上,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外汇储备的累积正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集中体现,双顺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其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到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外汇资产持有国。截至到2007年3月为止,中国已经累计了12020.3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2“双顺差”的成因

2.1经常项目

从结构上看,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无形贸易)、收益和单方面转移(经常转移)四个项目。下面将2000年至2006年的经常项目账户差额的明细表列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经常项目的顺差额基本上都来源于货物贸易账户,同时经常转移账户的顺差值也逐年增加。除2005年和2006年的收益项目表现为顺差外,服务贸易账户和收益账户从1997年到2006年都是逆差状态,但逆差的规模远小于货物贸易顺差额。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经常项目的顺差额主要由货物贸易顺差带来,且顺差的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1)货物贸易项目。

我国的货物贸易项目顺差主要源自其中的加工贸易,这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世界各国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土地资源和优惠的政策措施等条件,逐步把我国变成世界的加工厂。随着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中国经常项目顺差额必然持续增长。

(2)服务项目。

在经常项目中,除少数年份以外,我国在服务方面一直是逆差,尤其是从1995年起出现持续逆差且逐年增大。在服务账户中,我国的运输、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都是最主要的逆差额来源,但运输和保险的逆差有所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货物出口的迅猛增长推动了运输和保险收入的快速上升,还因为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五大海运国,海洋运输业推动了我国的运输和保险贸易。

(3)收益项目。

经常项目中的收益账户,在2005年之前都是上差,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的收益汇出所致。从2005年起首次出现顺差,2006年达到117.55亿美元,这是因为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记录是在投资收益项下的,巨额的外汇储备收益拉高了该项目的资本流入。

(4)经常转移项目。

经常转移项目主要由侨汇、工人汇款、赡养款、捐赠以及无偿转移等项目构成,一直处于顺差的状况,并且保持每年稳定增长约40亿美元左右,说明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援助有所增加。经常转移项目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的增长。

2.2资本与金融项目

(1)直接投资项目。

我国的资本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逆差额很小,不构成对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重大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与我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投资者看好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加快了国际产也向我国转移的速度。直接投资差额是由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所构成,前者大于后者为逆差,前者小于后者为顺差。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在逐年增长,但远远没有外国来华的直接投资多。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金融机构)同比增长4.5%,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内企业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也增加了资本流入。(2)证券投资项目和其他项目。

影响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另一原因是其中的证券投资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近些年来这两个账户基本上都是逆差,2003年证券投资项目出现了较大的顺差,2004年出现了两个账户都是顺差的情况,2005年两个账户有同时出现了较大数额的逆差,2006年证券投资项目逆差的情况继续扩大,达到了创纪录的675亿美元,而其他投资项目则出现了133亿美元的顺差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得出。

3“双顺差”的影响

3.1“双顺差”成为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这在外汇市场上就表现为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也就是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也会导致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由于人民币的供给小于需求,人民币的价格就会上升,即汇率就会下降,人民币就会升值。“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造成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压力之下,威胁我国的汇率稳定。此外,今年来不断增强的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我国,从而进一步增加“双顺差”的程度,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3.2“双顺差”为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如表五所示,历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计,增长幅度加快,到2006年2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2006年10月底,达到10096.2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截至到2007年3月底,我国共有外汇储备12020.31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

3.3“双顺差”成为我国通胀的诱因之一

“双顺差”和通货稳定有其内在冲突。在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净出口和外资净流入最终体现为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中央银行是一定必须出面释放人民币以收购这些外汇的,概括起来,就是目前外汇市场的供给无条件,需求有条件,央行是最终的市场出清者。结果在既定的汇率安排和结售汇制度安排下,双顺差几乎意味着持续的通货膨胀隐忧,除非央行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进行对冲。

4解决“双顺差”问题的对策

4.1提高进口增长速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

我国近些年来的进出口增长率很高,从2000年2006年中除了2001年之外,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进、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了20%,2005年虽然略有下降,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顺差一直都是增加的,特别是2006年,顺差的幅度增长很快。为此,我们应实行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达到平衡的经济政策。经常项目的适度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资本与金融项目达到平衡,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而为减少进出口顺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进口增长速度,特别是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其次,适当控制出口速度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初级加工品的出口。

4.2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实现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特别重国内市场的发展,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发展民族经济,让更多的民族企业和本国产品占据潜力巨大而空间有限的国内市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国内经济基础。

4.3转变利用外资观念

要注意自主研究与引进外资并举,要防止只引进外国的生产线,不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国内企业又不自主研究的状况。把发展高科技放在外资企业身上是很不可靠的,发展技术要靠独立自主,自立更新。引进外资时,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合资企业,外商不提供先进技术就不与它合资,迫使外商提供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外汇收支论文篇2

【关键词】外汇储备;回归分析;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我国连续十多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渐增大。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经历了“逐渐增加一剧增一剧降一逐步回升一剧增”的曲折过程。自1994年以来,大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2003年末突破4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增长分别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末达10663亿美元,突破万亿大关。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国内学者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当的讨论。高额外汇储备是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也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财富基础,但外汇储备规模也应适度,若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对外贸易,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等。为此,对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型设定

一国外汇储备规模通常由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决定。需求通过供给来实现。供给又制约着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西方有关外汇储备规模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进口额:外汇储备具有平衡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对外支付的功能.所以一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受到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2)进出口贸易差额:一国国际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进出口。如果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那么其顺差就成为一国积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这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直接具体的因素。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表现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逆差则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

三、数据收集

四、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外汇储备与进口额、进出口贸易差额、国家外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成正比,而与汇率成反比。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与国家外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汇率成的关系符合经济意义。而通过模型检验得到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和外汇储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β2=-2.93601218。显然,这是与经济理论相矛盾,不符合实际意义。

(二)统计推断检验

从模型中可看出:

1、进口额、汇率、进出口差额不符合检验所以最新模型的剔除了这三个在原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2、新的模型表明:外汇储备受到国际收支帐户和国家外债的影响,同时从模型中可以看出,随机扰动项的数值很大,说明模型中未包含的其它随机变量对粮食产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的模型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不能包含现实中的每一种情况。

六、政策建议

外汇收支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需求弹性,人民币升值,汇率,汇率机制改革

 

一、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开始走上升值之路。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已升值2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①。当前,人民币又面临了新一轮升值压力。人民币是否继续升值汇率机制改革,这种升值对中国出口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际收支理论的文献中,弹性分析法是学者们研究影响进出口因素的常用方法。Rose 和Yellen[1](1989)估算了OECD国家贸易收支的实际汇率弹性,结果表明,实际汇率贬值可以改善这些国家的贸易收支。Krugman和Baldwin[2](1987),Heikei和Hooper[3](1987)分别研究了美国贸易收支的实际汇率弹性,认为实际汇率的贬值也有效地改善了美国的贸易收支。Singh[4](2002)运用印度1960-199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收入、贸易收支有显著影响。而认为实际汇率贬值并不能明显改善贸易收支的主要有Khim-sen Liew、Kian-pingLiman、Hussain,他们分析了亚洲五国和日本之间的1986-1999年的贸易数据,结论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在日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对日的贸易收支反而恶化汇率机制改革,仅印度尼西亚稍有例外。

国内厉以宁[5](1991)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6871 和-0.0506。卢向前[6](2005)等学者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汇率贬值有利于贸易收支改善。殷德生[7](2004)运用协整方法计算出中国1980-2001年出口汇率弹性为0.5689,贸易伙伴国实际收入弹性为4.4563。刘力臻[8](2007)等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度不高,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贸易收支改善效应不大。韦军亮[9](2008)使用1979-2006年的数据,运用基于UECM模型的边界协整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进行了弹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出口对世界真实的长期弹性在统计上不显著。田铭梓[10](2009)通过研究证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对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综上,尽管研究中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文献不少,但大多文献研究都是利用人民币汇率改革前的数据,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另外有些文献只是利用汇改后的数据研究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而舍弃了影响我国出口的其他变量。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我国汇率改革以来2006-2009年的季度数据汇率机制改革,同时引入影响我国出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收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我国出口需求函数,定量分析汇率变动和国外收入对我国商品出口需求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按照Goldstein 的不完全替论,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与国外的收入、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国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汇率有关。国内的研究(厉以宁等)都表明采用C-D形式的函数符合实际经济情况。因此本文也选用C-D形式的出口需求函数。

出口需求Xt,是贸易伙伴国真实国民收入Yt、本国出口商品价格Pt、出口商品贸易伙伴国内价格Pt*和汇率E(直接标价法)的函数。假定条件为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无穷大。又因为实际汇率R=E×Pt*/Pt,所以上式改写为:

由此,建立的计量模型为等式两边取对数的函数形式:

a0为截距项;根据弹性的定义,可以知道a1为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a2为出口需求的汇率弹性;ut为函数的误差项。

(二)相关变量的选取

本文采用2006-2009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wind资讯数据库、以及IMF的IFS数据库。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

本文用IFS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来衡量,以2005年第四季度为基期。R的上升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

2.我国实际出口需求Xt

本文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我国年度出口额Xt汇率机制改革,单位为亿美元。具体计算方法是以2005年第四季度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出口额。

3.贸易伙伴实际收入Yt

对于贸易伙伴实际收入,本文采用贸易加权平均收入来衡量。由于我国所有贸易伙伴的GDP 汇总的时间序列数据获得很难,所以本文选取我国5个主要的贸易伙伴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和韩国作为代表。具体做法是取5个贸易伙伴的年度真实GDP,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及结果

通过Eviews5.0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1,由该表可知,所有序列都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1 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表

 

变量

ADF检验值(A,T,K)

5%

平稳性

LnX

0.789445 (0,0,0)

-1.968430

非平稳

DX

-6.490588 (0,0,0)

-1.968430

平稳

LnX

0.491815(0,0,2)

-1.966270

非平稳

DLnY

-4.824596(0,0,1)

-1.968430

平稳

LnR

1.975075 (0,0,0)

-1.974028

非平稳

DLnR

-3.596898 (0,0,0)

外汇收支论文篇4

【关键词】中美双边贸易;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汇率

汇率变化与一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宠儿。就中美贸易关系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否解决双边贸易失衡问题则一直是学者研究与争论的焦点。自中国“入世”以来,国外尤其是美国媒体曾多次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宣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并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扭曲和中美贸易的失衡。然而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能否解决中美之间这漫长的贸易争端呢?已有不少学者用从不同的视角运用的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中美贸易中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受汇率影响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间接的反映出中美贸易的顺差究竟是间接人为的现象还是数量上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评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和商品的进出口供求价格弹性,即汇率的传递弹性和商品的进出口弹性。因此,与汇率变动,商品价格和贸易收支变动相关的理论主要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弹性理论,汇率传递理论,市场定价等相关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古斯塔夫.卡塞尔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它的成立是以一价定律为前提的。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实际汇率水平是反映一国货币购买力的指标,若购买力平价成立那么一国实际汇率水平将趋于一致,汇率变动将不会对一国的贸易收支造成影响。若购买力平价存在系统性偏离则汇率波动将会对贸易收支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效应将会随偏离程度的扩大而增加。

(二)弹性理论

弹性分析法主要是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弹性理论的核心便是对货币贬值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判定条件的证实。其条件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马歇尔-勒纳条件”(简称M-L条件)以及“比克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简称B-R-M条件)。该理论认为当M-L或B-R-M条件得到满足时,一国货币的贬值会对该国贸易收支状况造成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贸易收支产生负面的影响效应。

(三)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汇率传递是一个与商品价格紧密联系的概念,梅龙(Jayant Menon)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汇率变动所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进而汇率传递弹性可定义为因名义汇率变动1%而引起的用国外货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或是用国内货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因此,如果名义汇率每变动1%从而引起出口(进口)产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动,就称为完全的汇率传递,相反则是不完全的汇率传递。由于汇率不完全传递使得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有限。影响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有:厂商的市场定价策略、国际贸易实践中结算货币、生产全球化。

本人将在以上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设立相关模型,对我国在中美贸易中的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中美双边持续顺差局面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视角。

二、理论框架分析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可知,一国的出口品需求取决于国外收入水平以及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进口则取决于本国收入水平以及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借鉴Hassan Shirvani和Barry Ailbratte (1997)、以及魏巍贤(2001)模型将本文的计量模型设立如下:

lnTBit=β0+β1lnREERt+β2lnYct+β3lnYAt+εt

其中,TBit第i种商品的贸易收支额。

由传统贸易理论可知我国实际收入的上升会也会促使我国进口需求的增加,故我们预期β20。若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则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汇率水平下降会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因此β1应为负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最关键指标便是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额TBit。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我们一般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比较优势进行测度。RCA指数最早是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当RCA指数大于1时,该类贸易品具有比较优势,并且指数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RCA指数小于1则表明此类贸易品处于比较劣势,偏离1越远,劣势越明显。范爱军(2002)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7类(SITC)商品的RCA指数都很低,大部分年份都在0.5以下,这类商品主要是机械制造和运输设备等。张杰(2000)根据《海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据此,本文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月度贸易收支额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因此,式(9)中的TBit分别表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以及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分别计为:TBgt,TBjt。REER为中美双边实际汇率由中美双边名义汇率除以两国的价格指数得到。Yc表示我国的实际收入GDP但因GDP没有月度数据因此本文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YA美国的实际收入GDP,本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代替。

本文贸易收支数据有我国海关统计局各期统计数据整理而来;中美两国价格指数以及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来自于OECD数据库;中美双边名义汇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各期统计数据;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由于本文旨在分析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中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额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的样本区间为:2005年7月至2012年12。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经常会出现非平稳现象,从而导致为回归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在进行协整及回归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计量检验及回归都通过Eviews6.0完成。

在实际验证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则根据序列的性质决定。

本文ADF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1 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 检验形式

( C T L) ADF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论

lnTBgt ( C 0 14 ) 1.13954 -2.5994 -1.9457 -1.6137 非平稳

lnTBjt ( C T 13 ) -2.0081 -4.1373 -3.4953 -3.1766 非平稳

lnreer ( C T 3 ) -1.2323 -4.0645 -3.4611 -3.1568 非平稳0

lnYA ( C 0 2 ) 1.79489 -2.5915 -1.9445 -3.1571 非平稳

lnYC ( C T 11 ) -1.2049 -4.1032 -3.4794 -3.1674 非平稳

ΔlnTBgt (C T 10)*** -8.7998 -4.0925 -3.4744 -3.1645 平稳

ΔlnTBjt (C T 12)*** -5.3623 -4.1305 -3.4921 -3.1748 平稳

Δlnreer (C T 0 )*** -8.6009 -4.0657 -3.4617 -3.1571 平稳

ΔlnYA (C T 2 )*** -7.7439 -4.0657 -3.4619 -3.1577 平稳

ΔlnYC (C T 11 )** -2.5977 -3,5349 -2.9069 -2.591 平稳

备注:*表示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10%水平上拒绝原假设。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L表示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根据AIC与SC原则确定。

由上面的表格课看出,本文中所有原始样本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ON方法对这些序列可能存在的协整进行检验。

(三)JOHANSON检验

JOHANSON检验是建立在VAR(p)向量自回归模型之上的,本文采用AIC及SC原则确定滞后阶数P,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输出VAR结果及JOHANSON检验结果的表格。

由JOHANSON检验的可知,无论是采用迹统计量检验法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法,两个模型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拒绝原假设的,即两个模型中所包含的各样本序列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我们从检验结果可知这样的协整关系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两个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估计,并且估计出来的回归方程式稳定的,具有研究的实际意义。

(四)实证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检验我们可知本文所选取的两类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额: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及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与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中美双边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量化两类商品贸易收支额与上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结果如下:

LnTBg=10.34474+1.015192LnYA-0.193507LnYC- 4.865855LnReer

(1.072981) (0.456954) (-0.527789) (-4.144531)***

LnTBj=3.505356+3.597577LnYA-0.543772lnYc-5.190708LnReer

(0.588346) (2.608458) (-2.411870) (-7.233088)

(1)美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由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收支方程可以看出美国实际收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收支额将提高0.15个百分点。但美国实际收入水平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美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

对于机电产品,美国实际收入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贸易收支额增加近3.6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额受美国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

(2)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贸易收支额减少近0.19个百分点,然而这一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受国内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对机电产品贸易收支而言,我国实际收入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减少0.54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的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3)实际汇率水平

对高新技术产品而言,中美双边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一个百分比将会导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近4.9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效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货币升值不仅不会抑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贸易顺差的增加。这可能源于汇率-价格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以及美国对于其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此外,也有合同定价因素的影响所致,一般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期限都较长,在签订合同时汇率水平高于交易时的交易水平从而导致合同价值的升值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金额的增加,后期汇率的升值可能会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也就是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

对机电产品而言,中美双边实际汇率水平每提高1%,其贸易收支额减少近5.2%,与高新技术产品一样,我国货币的升值不但不会导致我国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的减少,反而会促进其贸易收支额的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以及我国机电产品行业中汇率-价格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导致机电产品行业汇率-价格机制可能在于该行业巨额固定资本及沉没成本所致,固定成本及沉没陈本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退出成本,从而导致汇率变动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收入效应大于其相应的替代效应。

四、结论

汇率变动对商品贸易收支的影响效应包括两个方面: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两类比较劣势商品的影响的收入效应皆大于其相应的替代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以及这两类行业巨额的沉没成本及固定成本,导致其退出市场成本的上升。此外对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还有美国对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因素的影响。因此,美国放开对其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状况的关键举措,而通过汇率调节的手段是不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与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

[3]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11).

[4]徐立平,赵静怡.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18-25.

[5]张杰.中美商品贸易的结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0(5).

[6]Arize,A.C.The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U.S .exports:an empirica investigation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5(62):34-43.

[7]Bahnani-Oskooee.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Jdev Econ,1986(20):107-123.

外汇收支论文篇5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 国际收支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当前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关系问题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在国际收支的调解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但是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国际收支对汇率有何影响,反过来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什么样的影响,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文章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国际收支和汇率在长期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一、理论分析方法

国际收支的分析方法目前西方流行的主要有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其中弹性分析法是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主要由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但是,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是有时滞效应的,即J曲线效应。由于各种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得到恶化,过了一段时间后,等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

二、计量分析方法

1. 数据的选取

本文意在反映我国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的长期的真实关系,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选取了1994-2007年的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下的收支差额作为分析变量。由于官方公布的汇率是名义汇率,不能正确的反应我国实际汇率水平,因此,就采用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文章中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是通过国外消费价格指数和国内消费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即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外国消费价格指数/本国消费价格指数。实际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对外实际贬值,相反,实际汇率下降意味着本币对外实际升值。由于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国,而且文中提到的汇率一般都是跟美元比价的,因此,在计算实际汇率时,外国的价格指数就用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人民币名义汇率*美国消费价格指数/我国消费价格指数。

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下的收支差额分别用RER和CA表示,但为了克服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可以取自然对数并用LNRER和LNCA表示。文中我国数据来源于1995-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统计局。

2. 单位根检验

文章采用Dickey&Fuller提出的考虑残差项序列相关的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的稳定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利用Eviews软件,对变量LNRER和LNCA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通过检验发现LNRER和LNCA均为平稳变量,如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10%(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

从表中数据可知,原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原时间序列的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

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称得到的平稳的线性组合为协整方程,可以认为协整方程的存在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目前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由于本文只有两个变量,故选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来确定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用E-G两步法进行回归:用LNRAR对LNCA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模型的残差序列e做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协整关系。对残差的ADF检验如表2

表2残差的ADF检验结果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 statistic -2.8500 0.0158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4.0681

5% level -3.1222

10% level -2.7042

检验结果显示,e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果,因此可以确定e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和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汇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变动,还是国际收支变动影响汇率变动需要进一步验证。格兰杰(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滞后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就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同理也可以考查Y是X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本文选用1994―2007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经常项目差额的年度数据,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达到0.19094,因此拒绝第二个假设LNC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RER,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575,因此接受第一个假设LNRE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CA。即汇率变动不是引起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原因,相反,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时引起汇率变化的原因。

三、结论

文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经常项目差额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变量的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汇率和国际收支之间的长期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长期,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汇率变化的原因,而汇率的变化不能引起一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一国想要调节或改善国际收支,单纯的只是通过汇率来调节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国应继续保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依靠其他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

参考文献:

[1]刘昕昕.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关系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6):39-43

[2]郭颂,钟毅.中国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趋势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33-35

[3]缪小眉.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4]任云鹏,高琦.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389-390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不学出版社,2005

外汇收支论文篇6

论文摘要: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汇率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时所参照的重要价格指标,汇率的变动可能会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很重要。

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汇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多数国家都利用汇率作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节货币流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汇率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全世界的一大热点。

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1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通过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进出口和贸易收支。

本币贬值可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价格,提高国外产品相对价格,这样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扩大出口量,限制进口,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但是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的这种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是否存在时滞以及时滞长短影响。在国际市场中,汇率变动引导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但其引导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后再逐步改善,存在一个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在汇率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比较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软弱、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等往往会使得J曲线弱化和变形。

另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大部分商品也不是同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价格变动幅度可能并不等于汇率变动的幅度。由于进口和出口是相对的,将汇率传递定义成汇率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幅度。但是由于出口商有一定的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利,而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弹性的变动,使得本国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一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汇率贬值的幅度,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一般说,如果市场集中程度提高,进口商品用国内货币标价的范围扩大,则汇率传递系数会降低;若产品同质和替代程度提高,国外厂商相对国内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扩大,则汇率传递系数上升。在这主要讨论进出口需求弹性、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外国政府的报复、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投入要素的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进口国的政策调整等对价格传递机制的影响。

2.2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国民收入来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如若货币贬值的国家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贬值的这种支出转换效应会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通过凯恩斯乘数的作用,提高一国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国内支出。如果贬值引起的自主贸易余额改善超过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幅,即满足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则货币贬值的主要影响仍然是改善贸易收支。

第二,贬值通常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国民收入中支出比进口的比重很高,则贸易条件对支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国内货币贬值后,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包括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贬值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2.3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除了影响贸易品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本国一般价格水平,进而影响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主要可以通过三条渠道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首先,贬值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进而使得本国商品成本提高,就比如当前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必然会推动本国工资水平上升,间接影响本国商品成本。这两方面共同导致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

其次,若贬值在短期内促进了贸易收支的改善,则引起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在出口大于进口时,意味着该国总收入水平大于供给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在此条件下,国内会由于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膨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这种状况会尤其加剧。相反,在国内需求不足时,出口会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一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只会使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更接近充分就业程度。因此,货币贬值导致的贸易收支顺差在两种情况下不会导致物价上涨,一是国内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大于需求,二是国内生产要素尚未充分利用。

再次,贬值后出现贸易收支顺差,则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将使央行通过购买外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实际上,当国际储备增加时,很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扬。国内价格上升,从两方面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第一,当名义货币供应不变时,价格上涨使得公众所持有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为让真实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公众一方面会出卖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另一方面会减少消费支出,两方面作用结果是国内总支出下降。这样必然影响贸易收支的变动。第二,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当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时,则名义货币贬值不但不会引起货币实际贬值,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最终会恶化贸易收支。

2.4汇率变动引起的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支出变化进而影响贸易收支。支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代表结构变动的支出转移,另一种是代表数量变动的支出改变。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通过支出转移和支出改变共同完成的。

汇率的变动会引起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商品的对外价格下降,而本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所以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而言更便宜了。这样贬值就会使得国内外支出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支出转移能否实现以及其效果是否显著则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供求弹性。供求弹性大时,则汇率变动后通过影响支出转移就可以改变贸易收支状况。

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影响支出转移来达到,还会通过改变支出规模达到。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改善。但是随着本国出口商品的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将增加,从而本国的支出规模就会扩大,从而就会导致进口增长,这样贸易收支的改善程度将减小。这就是汇率变动通过支出数量的改变进而影响贸易收支的原理。如果考虑回传效应,那么本币贬值后本国的国民收入提高,则本国的支出规模扩大,从而提高了外国的国民收入,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样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就更为复杂。

从以上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汇率变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影响贸易收支: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和汇率变动引起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另外,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程度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汇率变动的国家的经济还有汇率的传递程度等。所以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复杂。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与建议

3.1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考虑英镑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参考一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在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时考虑英镑的影响因素,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和欧洲国家贸易的不利影响的程度。

3.2加强东亚货币合作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与新加坡间的双边贸易收支也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大东亚货币区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新贸易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东亚汇率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盯住美元的东亚货币肯定会因为人民币对美元浮动而与人民币汇率关系不稳定,而非盯住美元的汇率和人民币的双边的汇率可能会更加不稳定,这就会影响到我国与东亚国家间的贸易关系我国应该继续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以后要先建立以人民币和日元为核心的次货币区,然后逐步融合,形成真正的东亚货币区。

3.3加快出口产品的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后,由于进口品的价格相对会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多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而要避免奢侈商品的进口。还要调整外资引进的政策,在引进外资时要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吸引的外资要能满足我国对技术的需要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的升级。我国目前出口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附加值较低。因此我们应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产品的动态升级。

3.4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我们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这样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又可以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出口,同时还可以满足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依赖型企业对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

3.5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汇率制度改革后,弹性的汇率制度加大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企业出口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企业可以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出口的风险。而金融系统应该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政府则应加大对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江,史本叶.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5,(9).

[2]周毓萍.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1,(3).

外汇收支论文篇7

文献回顾

汇率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汇率弹性和收入弹性的角度来分析。一般认为,一国货币的贬值(升值)可以影响该国的相对价格,从而使出口量增加而进口量减少(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最终引起国际贸易收支的变化。但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才成立,即只有当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才能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反之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则会恶化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短期内生产者调整和消费者反应都存在时滞,本国货币贬值最初会使国际贸易收支恶化;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时滞逐渐消失,货币贬值会改善国际贸易收支,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与此相对应,货币升值则会产生“反J曲线效应”。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所选样本期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至今尚未对汇率和国际贸易收支之间关系达成一致见解。Rose和Yellen(1989)根据美国1963-1988年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法对美国与其它G7国家的双边贸易和汇率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真实汇率对美国与其它G7国家的双边贸易有显著影响的结论。[1]Marwah和Klein(1996)采用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研究了1973年1月至1990年2月浮动汇率制度下,美国对外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的变动关系,发现除意大利之外,美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中,美元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关系。[2]Bahmani-Oskooee和Brooks(1999)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美国和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短期内美元实际汇率变化对美国贸易收支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在长期中美元实际汇率贬值能够改善美国贸易收支。[3]Lal和Lowinger(2002)用Johansen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模型对亚洲7国进行研究,发现除日本以外,其余6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收支均存在“J曲线效应”。[4]Bahmani-Oskooee和Goswami(2003)分析了1973-1998年日本和其最大的9个贸易伙伴间贸易的汇率敏感性,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日本对外贸易的“J曲线效应”都不明显。[5]国内学者借鉴国际收支理论和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汇率和国际贸易收支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谢建国、陈漓高(2002)通过协整分析和冲击分解,研究了中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而长期则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6]马丹、许少强(2005)从中国贸易收支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考察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间的关系,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能够改善中国贸易收支,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7]李卫群(2005)根据凯恩斯总需求理论以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导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与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指出国际收支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8]高运胜等(2011)用1999-2008年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数据和中国与欧元区贸易季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初期会引起中国对欧元区贸易收支的短期恶化,但一段时间后中国对欧元区出口数量增加,贸易盈余趋于稳定,中国对欧元区贸易存在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9]于友伟(2011)基于中国与13个亚太主要贸易体的贸易数据以及最新的面板协整计量方法,对贸易平衡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人民币的升值,在有限程度上能够减少我国的贸易盈余,改善伙伴国的贸易平衡状况。[10]从中国和各贸易伙伴角度进行研究的有:沈国兵(2005)研究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问题,发现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值得怀疑的,仅仅依靠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无法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的。[11]叶永刚等(2006)对中美和中日国际贸易收支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中日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人民币有效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和中日贸易收支均不存在“J曲线效应”。[12]王胜等(2007)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关系进行实证,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人民币升值都难以对中美贸易顺差产生调节作用,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缓解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13]周逢民等(2009)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贸易收支的实证研究发现,中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俄贸易收支总体上不存在“J曲线效应”。[14]黄安仲(2011)通过对人民币汇率经过效应的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善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状况,但能改善日本与中国的贸易状况;其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贸易定价的不同。[15]

实证结果分析

外汇收支论文篇8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辽宁省;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5205

一、引言

汇率与贸易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作用的主要理论之一。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它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相关两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自从该理论提出以来,理论界对其检验就从未停止过。概括起来讲,对于马歇尔-勒纳条件检验的结论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汇率变动对对外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不会改善或恶化该国的国际收支,即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成立;其二,类观点则相反,即认为现实中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本币贬值(升值)可以增加(减少)出口、减少(增加)进口,从而改善(恶化)该国的国际收支。

第一类观点的代表研究主要有Houthakker和Magee[1]的弹性悲观主义论,他们认为,汇率变化会引起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导致贸易弹性变小。Rose和Yellen[2]以美国和G-7国家的1960—1988年双向贸易的年度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实际汇率对于它们的双向贸易没有显著影响。Rahman和Mustafa[3]以美国1973—1992年季度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与美国的贸易收支之间没有长期显著的关系。Wilson[4]通过对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多边贸易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实际汇率变动对韩美和韩日之间的贸易收支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类观点的代表研究主要见于Boyd等[5]对美、英、加、德和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的研究,认为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Brahmasrene和Jiranyakul[6]研究了泰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关系,认为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显著。Singh[7]对印度1960—1995年3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不同,只有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收入和贸易收支影响是显著的。这一观点得到了Thorbecke和Smith[8]的赞同。

我国对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以我国的年度数据检验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是否适用,从而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观点也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不显著,厉以宁和秦宛顺[9]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计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仅为069和005,认为进出口需求弹性严重不足,也即马歇尔-勒纳条件不适用。陈彪如[10]对1980—1989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和贸易指数回归分析,计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030和072,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效果很小。谢建国和陈漓高[11]根据我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1978—2000年双边贸易数据,计算出我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仅为009,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影响。沈国兵和杨毅[12]利用1990—2004年的月度数据研究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短期内相互影响的程度很小。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改善有显著影响。如戴祖祥[13]根据我国1981—1995年的数据计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013和-110,两者和的绝对值显著大于l,因此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适用。谢智勇和徐璋勇[14]等通过对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明显影响。卢向前和戴国强[15]运用VAR的分析方法对1994—2003年的汇率与贸易数据进行验证,认为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并且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采用的数据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早期国内外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最小二乘法以及以年度数据进行分析,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数据的充分,后续的研究在可信度上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均为其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从目前的研究看,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全国或跨国的数据,对局部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借助已有的研究框架,采用经济计量方法,对辽宁省与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升值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是对省份与其他国家的分析,因此可以采用国际经济学所谓小国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进行研究,以期揭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自1994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后,于2005年再次进行汇率调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势必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额。而辽宁省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且总体上出口额上升幅度大于进口额上升幅度,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根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辽宁省进出口贸易总额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2%。与辽宁省贸易量最大的前5位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欧盟、韩国、美国、东盟国家与地区。2010年这五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约为73%。本文以辽宁省1999—2010年数据为基础,对辽宁省进出口贸易与人民币有效汇率关系进行检验,根据科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相关模型,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为了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辽宁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以科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建立辽宁省进出口贸易需求函数,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分别取对数,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如式(1)和式(2)所示。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

1 变量之间分国别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LN(e)、LN(EX)、LN(IM)和LN(GDP)序列本身都是不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出口方程中,只有对韩国的出口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即汇率的变化不是影响出口额绝对值变化的基础,而在进口方程中只有对日本和新加坡的进口没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即汇率和GDP的变化不是影响进口额绝对值变化的基础。只有在对欧盟和新加坡出口,从香港进口时汇率变动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其它的汇率变动都不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回归方程结果分析

根据进出口模型的回归结果,汇率波动与进出口额变动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有悖一般原理的现象:根据国际经济学原理,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增加进口,降低出口。

但各国出口模型回归的结果却相反,原因可能在于数据的限制。在建立回归模型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国际经济学的假设,本文忽略了外国GDP对贸易额的影响,同时忽略了如经济政策变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此外,所采用的汇率为名义有效汇率,并没有考虑辽宁省以及其他贸易国的物价因素的影响。

对各国进口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对日本、欧盟、韩国和美国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强,解释变量区域生产总值以及名义有效汇率能较好地解释进口额,但新加坡和香港的拟合程度较弱。对日本、美国和新加坡贸易中,生产总值对辽宁省进口额的影响程度不大。而汇率的变动对美国影响显著,对其他5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均不明显。原因在于以GDP作为解释变量并不能代表购买力,因此GDP的增长,不一定直接导致进口增加。此外,如果进口的汇率需求弹性较低,本币升值后,进口总额反而降低。

3人民币升值对改善贸易顺差作用不显著

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辽宁省一直以来贸易顺差状况,贸易顺差甚至在人民币升值时仍会不断扩大。从贸易方式上看,辽宁省的顺差一半以上源自加工贸易。2008 年加工贸易顺差占顺差总额的56%。辽宁省低劳动力成本和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政策,致使辽宁省的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利润率低。汇率对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来料加工贸易的影响表现在使其进口原材料的本币价格降低,出口外币价格上升,进口收益可能抵消出口损失,因此,人民币升值难以改变辽宁省贸易顺差状况。

参考文献:

[1]Houthakker, HS, Magee, SP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ies in World Trad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9, 51(2): 111-125

[2]Rose, A K, Yellen, J L Is there a J-Curv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24): 53-68

[3]Rahman, M, Mustafa, M The Dancing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of US Dollar and the US Real Trade Balance[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96, 3(12): 807-808

[4]Wilson, P Exchange Rates and the Trade Balance: Korean Experience 1970 to 1996[J]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 2000,(13): 135-163

[5]Boyd, D, Caporale, GM, Smith, R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Trade: Cointegration and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1, 6(3): 187-200

[6]Brahmasrene, T, Jiranyakul, K Exploring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rade Balances in Thailand[J] Managerial Finance, 2002, 28(11): 16-27

[7]Singh, T Indias Trade Balance: The Role of Income and Exchange Rate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2, 24(5): 437-452

[8]Thorbecke, W, Smith, G How woul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nd Other East Asian Currencies Affect China’s Export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 18(1):95-108

[9]厉以宁,秦宛顺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1

[10]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27-34

[12]沈国兵,杨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关系——1990—2004年月度数据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5):11-16

[13]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J]经济研究,1997,(7):55-62

外汇收支论文篇9

关键词:汇率 贸易收支 协整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受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03年起,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高额的外汇储备,以及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得西方各国纷纷开展外交活动,强烈地要求人民币升值。始于2007年7月的美国的金融危机目前已演变成一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对美国本土、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的打击日益明显,美、欧、日经济全部陷入经济负增长,2009年全球可能经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经济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此时国内又有不少呼声,人民币应该贬值,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上面的分析中都隐含着同样的逻辑,即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反向关系,即人民币升值会缩小我国的贸易收支,人民币贬值会扩大我国的贸易收支。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当前我国的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是否存在确定的关系,即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是否存在。

理论基础: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

有关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的理论。他们把货币作为惟一的财富,并把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在讨论贸易差额如何影响汇率变动后指出:汇率变动同样也会影响贸易差额的变化;保持一国币值的稳定是重要的。英国学者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在1752年发表了题为《贸易收支》(the balance of trade)的论文,系统提出了“物价与现金流动机制”。此后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理论是在马歇尔、勒纳、梅茨勒等人基于国际经济学的弹性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如果想要利用一国的汇率调整来改善其贸易收支,其所面临的外国对进口的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本国对进口商品的进口需求弹性必须相当充足,而且这两个需求弹性系数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在此情况下,才会有原先设想的汇率的积极调节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梅茨勒与罗宾逊夫人重新假定贬值前的进出口差额很小,据此提出了含有四个价格弹性系数的“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密切相关。

弗里德曼(1953)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坚定的支持者,他的一个关键理由是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即浮动汇率可以实现两国相对价格水平的灵活调整。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继承了凯思的传统,他们的分析对象同样是“萧条经济”,即需求不足。于是,总供给具有充分弹性,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无论总需求如何变动,价格水平不变。本币贬值,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升,人们转而消费本国产品,出口增加。

多恩布什(1976)提出了汇率超调模型,假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整速度是非对称性,商品市场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调整速度慢,货币市场瞬时出清,其调整速度快于商品市场。由于两个市场出清速度的差异,汇率水平短期超调(overshot),高于长期均衡水平 。因此,短期内贸易收支效应存在,但在长期,当价格回复长期均衡水平后,贸易收支效应消失。

货币学派的哈里•约翰逊(herry johnson)与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 frenkel)。在他们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中,假定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是瞬时的。因此,货币冲击发生后,厂商和消费者会立即意识到真实货币余额与意愿持有余额的差距,并相应增加或者减少消费品和资本品支出,引起价格水平的瞬时变化。于是,货币冲击影响的只是名义汇率,而非实际汇率。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即使在短期内也不具备贸易收支效应。

奥博茨菲尔德和罗戈夫(obstfeld and rogoff,1995)将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跨时分析法与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传统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开放经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简称为redux模型,模型的基本前提是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redux模型的结论是: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在短期内的确存在,但随着期限的延长,这一效应会逐步弱化。

实证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说明

本文在检验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过程中,需要的指标主要有两个:汇率与贸易收支差额。样本期从1994年到2007年,共14个样本数据。汇率指标有很多种,本文采用的是实际有效应汇率(reer),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贸易收支余额(tb)的数据来源于色诺芬(ccer),但是在贸易收支余额的变化中,同样应当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因此,这里所考察的是经过消费物价指数(cpi)处理的实际贸易收支差额(rtb)。为了减少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实际贸易收支余额两组时间序列分别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用lreer和lrtb表示,其一阶差分用dlreer和dltb表示。本文借助于eviews5.0统计软件完成进行实证分析。

(二)lreer与lrtb的平稳性及检验

由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不再适用,利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时,许多参数的统计量可能不再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在对lreer和lrtb进行分析以前,需要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表1是对以上二个变量的水平值及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的结果。由adf检验可知:lreer和lrtb均没通过5%的临界值检验,可以认为以上二个变量水平值均不平稳;而dlreer和dlrtb都通过了5%的临界值检验,说明二者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二者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reer~i(1)、lrtb~i(1)。因此可以用协整方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lreer与lrtb的协整分析

我们用johansen(1998)法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lreer)与实际贸易收支余额(lrtb)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前必须确定var模型的最后滞后期k,k的选择依赖于var模型中各种选择准则取值的比较。如果滞后阶数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会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滞后期又不宜太长,否则会导致自由度减少,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通常先估计var模型,然后通过各种选择准则来确定合适的滞后阶数。

通过对lr(似然比检验统计量)、fpe(最终预测误差)、aic(赤池信息量准则)、sc(施瓦茨信息准则)、hq(hannan-quinn 信息准则)等准则的比较,滞后三期是var模型的最优滞后结构。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的var模型施以向量协整约束后的var模型,因此协整检验所选取的滞后阶数应该等于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期。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本文确定观测序列无线性确定性趋势且协整方程不含截距项。具体协整检验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值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lreer与lrtb存在两个以上的协整关系。

(四)lreer与lrtb的因果关系分析

以上的协整分析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差额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还需要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模型的检验结果敏感地依赖于滞后期的选择,根据以上各种准则的比较,滞后三期是var模型的最优滞后结构(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在滞后一、二、三期时,lreer与lrtb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结论

通过对我国1994年到2007年间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差额之间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不显著。因此,无论我国贸易收支差额是盈余还是赤字,都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于是,利用人民币币值变动来改变贸易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外汇收支论文篇10

关键词: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经常项目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8-0062-04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引发的经济深层次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对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外汇储备增长关系的研究,通常有经常项目差额论、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论、热钱论以及综合论。本文通过设定国际收支差额――外汇储备增长模型,从实证角度探讨国际收支状况与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模型的设定

数据来源于《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并经整理得来,实证分析均在软件Eviews5.0中完成。

表1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增长呈现明显的异方差,因此,模型对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因数据的自然对数化变换不改变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而且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为叙述方便,下文经常项目差额简称CU,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简称CF、外汇储备简称RE。

一般来讲,外汇储备的当期增量与当期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前期外汇储备有关。因此,可建立如下模型:

ln(RE)t=α++∑mi=0βi ln(CU)t-i+∑nk=0γj ln(CF)t-j+

∑hk=1φk ln(RE)t-k+υt (1)

模型中,α为常数,t为时间趋势,i、j、k为滞后期, m、n、h为最大滞后期,υt 为扰动项。由于ln(RE)、ln(CU)、 ln(CF)都为流量,所以模型(1)中的i 、j为差额转化为储备,即分别每增加一单位的差额所能增加的外汇储备额。例如,若βi为正,说明经常项目差额每增加一单位,外汇储备增加βi单位;若βi为负,说明经常项目差额每增加一单位,外汇储备减少βi单位。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

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建立在协整关系基础上的变量,数据才是牢固的,统计性质才是优良的。

由于CU、CF、RE三者都是时间序列,而对于非平衡时间序列,外在冲击则会对变量产生持久影响,依据非平稳序列所作的回归分析可能导致“伪回归”。为此,我们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法,利用Eviews5.0软件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即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保证三个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我们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法,即ADF法分别对ln (RE)、ln(CU)、ln(CF)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模型如下:

ln(RE)t=α0+α1t+α2ln(RE) t-1+∑tj=1 α2ln(RE)t-j+δt(2)

ln(CU)t=β0+β1t+β2ln(CU) t-1+∑tj=1 β3jln(CU)t-j+δt (3)

ln(CF)t=γ0+γ1t+γ2ln(CF) t-1+∑tj=1 γ3jln(CF)t-j+δt

(4)

表21994年-2006年我国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外汇储备增量的ADF检验

注:D(ln(CF))为ln(CF)的一阶差分, D(ln(CU))为 ln(CU) 的一阶差分,D(ln(RE))为 ln(RE) 的一阶差分,C为截距,T为时间趋势,K为滞后期数。

通过检验,1994-2006年ln(CF) 、ln(CU)和ln(RE)在5%的显著水平下无法拒绝单位根过程,但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差分后的数据用Johansen方法,选择有截距没有时间趋势的类型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Johansen检验

表3Johansen检验

注:*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3表明,变量ln(RE)与变量ln(CF)、变量ln(CU)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说明变量ln(RE)与变量ln(CF)、变量ln(CU)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选择没有一阶滞值的关系,可以得到协整方程:

ln(RE)=-0.7351+0.6686 ln(CF)+0.5988 ln(CU)

(5)

(S.E=0.0331)(S.E=0.0541)

(t=-20.2123)(t=-11.0659)

(5)式说明,ln(CU)、ln(CF)都和ln(RE)正相关,即随着ln(CU)、ln(CF)的增加,ln(RE)也在不断增加,转换的比例分别为59.88%和66.86%。

三、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的方差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差分解

从协整分析结果看,ln (RE)、ln(CU)、ln(C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量的关系复杂,在小样本下利用Granger检验不能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量的单向因果关系,因此考虑采用方差分解法。

方差分解的核心是:通过系统内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方程信息相关联的多个部分。通过对ln(RE)、ln(CU)和ln(CF)序列进行的方差分解,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ln(RE)、ln(CU)与ln(CF)的方差分解结果

表4中,ln (RE)、ln(CU)和ln(CF)分别代表以ln(RE) 、ln(CU)和ln(CF)为因变量的方程信息对各期预测误差的解释度,每行相加是100。预测误差来自以ln(RE)序列为因变量的所组成的方程信息。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从第6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趋于稳定,来自ln(CU)序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ln (RE)预测误差的1.68%,来自ln(CF)序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ln (RE)预测误差的12.90%,来自ln(RE)序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ln (RE)预测误差的85.42%。据此可以认为,长期来看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较强,而外汇储备自身的积累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最强。

(二)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变动从短期波动到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即:

ln(RE)t=λ0+λ1Ecmt-1+∑mi=1λ1iln(RE)t-1+∑ni=1λ2iln(CU)t-1+∑ki=1λ3iln(CF)t-1+εt (6)

在(6)式中,Ecmt-1项式为误差修正项,用来刻画ln(RE)、ln(CU)和ln(CF)的非均衡程度。m、n、k为滞后期,εt~(0,σ2)运用Hendry的一般到特殊的模型方法,可得到下面的动态方程:

ln(RE)t=0.2578+1.1754ln(RE) t-1-0.8829ln(CU) t-1-0.4584ln(CF) t-1-0.2059Ecm t-1

(7)

(0.2584)(0.9440) (0.4643) (0.3763) (1.0515)

(0.9975)(1.2451) (-1.7846) (-1.2184) (-0.1958)

(7)式中,R2=0.47,系数下第一行为标准差,第二行为对应的t检验值。从回归方程(7)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原理。当差额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平均每年可以按20.59%的速度向均衡状态调整。在短期,外汇储备增长受滞后1期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和自身滞后值的影响。

四、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结论

1.在长期中,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密切相关,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向外汇储备增量的转化效果明显强于经常项目;短期中,二者对外汇储备增量的影响在伯仲之间。

2.外汇储备长期以来的累积,加速了外汇储备增长。这种自身积累的惯性,在双顺差的作用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3.外汇储备增长不仅是双顺差的必然结果,更主要是受储备导向及缺乏储备经营渠道等形成自身积累的影响。

(二)形成原因

1.资本项目顺差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原因。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上升又是导致该项目顺差的主因。这是因为:一是资金天然具有趋利性。随着对外开放,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利润和利润前景,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流入有相当动力。二是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吸引外资的政策,招商引资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宽进严出”的管理政策,对资本流出一直实行严格的管制。三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收购与兼并,从而大量引入股权资本。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导致资本项目大量顺差,并最终转化为外汇储备。

2.人民币升值预期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受本外币利差缩小、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一方面,国内股票、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对资本流入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境外筹资规模下降、国内贷款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重新摆布境内外外汇资产,减少对外证券投资,使得证券投资流出减缓和其他投资净流入增加。同时货币错配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交互作用,加速了资本流入。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认为: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即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我国作为国际债权国,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也不能以本币计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的累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资本大量流入,又使储备资产在累计中叠加。

3.储备型导向是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最直接原因。一是“有备无患”的管理思想造成外汇储备的“备而不用”。长期以来,我国在外汇储备上存在着为储备而储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消极或被动地持有外汇储备,片面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有备无患,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外汇储备。这种思想导致在外汇储备管理上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风险管理,忽视运营效率、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外汇储备管理陷入僵化、呆板、缺乏灵活性。二是“用而无备”进一步加大了外汇储备规模。受长期“备而不用”的惯性思维影响,人们在对外汇储备能不能用、该如何用的问题上认识模糊、步伐艰难,对外汇储备“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才少,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缺乏等等。

五、强化储备经营管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建议

一国拥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一国应对突发事件,提高防御风险能力,然而过高的外汇储备也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风险。在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本文认为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资本项目均衡管理,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把高额的外汇储备用之于国家财富、国民福利的增长之中。

(一)强化均衡管理,平抑资本项目顺差。一是创新均衡管理方式。均衡管理不仅是资本流出入的内部均衡,同时也是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逆顺差之间的外部均衡。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先生(John Williamson)指出的:“引资国必须把资本流入转化为经常项目逆差”。换言之,对应于每一笔资本项目下的流入都应在经常项目下有一笔流出(经常项目逆差)。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强化均衡管理应在资本流出入均衡的同时,重点考虑如何用资本项目逆差来平衡经常项目顺差。如可相机抉择地采取资本管制措施,对资本流动直接或间接征税,提高短期资本流动的成本,减缓投机性资本流入。二是完善利用外资政策。进一步明确吸引外资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外国资源以弥补本国资源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外资投向,坚决克服盲目引资、形式主义引资的做法,取消引资优惠政策,统一内、外资国民待遇,规范地方政府引资行为,制止地方政府对引资的政绩考核,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效益,真正把通过借债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而得到的外汇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品、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等上来。三是拓宽资金流出渠道。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放宽资本流出限制,实行意愿结售汇,积极推进QDII制度,拓宽个人对外投资渠道。通过扩大资本输出缩减资本项目顺差,以海外生产经营的扩张及与国内经济的内外联动,合理配置内外资源、调节国际收支。

(二)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是坚持市场化,不断完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管制的资本流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大程度地增强汇率浮动,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二是健全外汇交易市场。增加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主体,丰富市场交易工具,不断完善外汇零售和银行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放松银行、企业和个人参与外汇交易的管制,允许企业购买外国债券,激活B股市场,进一步强化意愿结售汇,健全做市商制度,开放银行间外汇市场,探索建立企业间外汇交易市场,满足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境内个人财产性收入增长需求。三是完善基准汇率形成机制。在合理、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扩大人民币基准汇率浮动区间,放宽单日最大幅限制,增强汇率弹性,提高投机资金风险成本。四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支付结算范围,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促使人民币汇率更多地决定于市场供求关系。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按照IMF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财富象征,在达到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后,应着重考虑收益性。根据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和收益特性,可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部分和投资性部分,流动性部分主要用以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不以收益为目标,由中央银行管理;投资性部分,则应以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交由外汇储备管理实体来管理和运作。就我国而言,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优化储备资源配置,提高储备资产收益率。一是多元化配置储备资产。着力优化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针对近年来美元的“战略性贬值”,为维护国家利益,应合理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减少美元资产占比,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在当前美元持续下跌、黄金价格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发挥黄金的储备保值功能,在国际储备中增加黄金储备,确保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多样化运用外汇储备。投资性储备的运用应密切联系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战略,结合国家重大政策和产业调整,注重与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如设立战略发展基金,选择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对国内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研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对外战略性投资坚持债券储备与实物储备有机结合,适当增加长期债券、股票等直接投资,加大对国内紧缺的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储备的进口,转化外汇储备;积极用外汇储备置换高息外债;向有潜力的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注资;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设备等等。三是分散化持有外汇资产。贯彻落实“藏汇于民”战略,采用储备资产证券化等方法,让居民、企业和机构更多地持有外汇,形成由货币当局(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政府机构(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企业与居民(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共同持有的外汇储备格局。四是专业化吸纳储备经营管理人才。尽快培养和吸收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操作人才,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炼.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外汇,2008,(3).

[2]夏斌.关于金融改革和金融竞争的几个问题[J].济南金融,2007,(4).

[3]余永定.双顺差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DB/OL].新浪财经,2006,(7).

[4]张锐.中国外汇储备的理论解读[J].对外经贸实务,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