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7:58:15

缺陷管理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篇1

1.1法律意识

年轻护理人员对新的《条例》和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文书记录过于简单,不够完善,质量较差。

1.2管理制度

导致出现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重要原因有措施不得力、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等。如不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技术;交按班匆忙,物品清点不清;三关(更衣关、鞋关、门关)不严;参观手术制度不严。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护理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护理道德对于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确保护理安全质量往往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医院手术室护理部应该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在举行以“职业道德基本概念、职业道德及其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背景,新时期护理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了广大护理人员爱岗敬业,廉洁行医的行业作风和服务意识。要坚定职业道德信念,规范职业道德行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职工群众真正满意。

2.2打破“铁饭碗”,实行按劳分配,推行末位淘汰

在分配制度上按照“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将奖励工资实行“三部分”(职称、绩效、软指标)分配。凡责任心不强、违纪违规、软指标考核超过三次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均为不合格,并作为淘汰对象。

2.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是造成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培训内容有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核心制度、护理礼仪、护患沟通、留置针的使用、急救技能等十四项内容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结束后,医院将组织对参训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并结合培训情况制定新聘护士五年培训计划,分批、分层、分专业进行带教和培训,促进青年护士快速成长。

2.4强化风险意识,认真解读《条例》

手术室涉及面较广,很容易出现护理缺陷和差错事故。而一旦出现失误,则必然会延误手术时间。浪费大量的物品和时间,甚至还有可能使得患者致死、致残。所以,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对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认真解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重视和完善护理文书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3效果

缺陷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预算

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映及时,能够合理的调动配制资金和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有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就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出口总量的60%,税收的43%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销售市场空间逐渐缩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定义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三个方面。

(二)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指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具体有制定和实施公司筹资策方案、投放和配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合理分配公司收益和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等。这些具体职能可以分别归入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基本职能中。

(三)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资金(资本)运动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因为财务管理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及其各个环节实施管理,其管理成效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总体效益的优劣。

第二,资金(资本)运动管理的意义。因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顺畅、合理、有效,是影响企业是否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成功以至于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及合理使用的决策有关,而且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发生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同时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要求财务管理要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地投放和使用资金的任务。公司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税后收益最大化。但现代公司里,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往往导致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潜在矛盾,两者目标不一致,使管理者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工作。财务管理就需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和激励的作用,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因此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经营概况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企业群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城镇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中均得到了迅速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主体就是中小企业,加上原有的国有中小企业和合资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行业并存的中小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对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活力的巨大贡献。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必然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统一

中小企业中,经营者往往就是最大的股东。自己出资,自己经营,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决策灵活及时,经营目标明确和强烈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经营者目标与股东利益取得一致;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司在经营上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

(二)经营多属于负完全责任的个人经营

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依靠领导人自己对市场的直观把握,因此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其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有权力、善独裁;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内在的激励机制,较少存在经营者的“成本”,经营者具有机动性,成本意识,担当风险的勇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精神。

(三)初始资本及可利用的资本少

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借款,资本额少,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本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就将中小企业的活动领域限于中小资本能以操业的范围,否则会遇到极大的风险。

(四)具有经营机制方面的灵活性和易变性

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应及时,可合理调度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如在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省就表现为主导产品突出、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在大环境相对萧条时期,能加快调整步伐,适应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五)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六)受环境变化刺激或冲击大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般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金小,产品品种少,顾客面窄,常常依赖于某一种产品和技术,因而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就会增大,许多中小企业就是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政策的压力而破产。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管理局限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体制影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资金短缺,筹融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在筹融资上面临的主要外部问题是缺乏政府支持,造成融资渠道少,使其只能通过间接渠道进行融资,获得资金困难,造成后续资金不足,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一,在银行信贷政策上,存在歧视。信贷资金分配过度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其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同时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限于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发展所需资金难以得到满足。在金融组织机构方面,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第二,在银行利率政策上,存在所有制歧视。政府和央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私营企业则不实行。在实行浮动利率时,对私营企业的浮动幅度也往往比国有企业要高。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私营企业的贷款利率。这些问题,都加大了私营企业的筹资成本,使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在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侧重于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管理层一直将股票上市当作为大型国企解困的有效法宝。至于对中小私营企业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发行,管理层也基本上持排斥态度,到目前还没有私营企业发行债券的实例。

第四,由于中小私营企业在市场中的劣势地位,缺乏政府支持,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即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其天然的信用能力就低,自身融资能力低,进一步造成了其资金的短缺。

(二)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中小企业更多地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者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之视为管理工具。在会计记账过程中往往忽略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时就会产生错误信息,对决策者产生误导,而且即使财务报表反映出了存在的问题,管理者也常常不重视,不能利用财务工具为管理服务。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设账本,另外设有账本的企业也存在亲属管账、会计出纳不分、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从中小私营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有炽热的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近年来,其凭借自身经营方式灵活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发展迅猛。但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其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对资金缺乏投资预算决策功能

由于投资决策不是中小企业经营中日常财务活动的主要部分,因此经营者一般较不重视资金的计划和预算。中小企业行为常常表现为缺乏长远规划,企业的大部分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凭借经验决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不健全,财务人员少,其一般忙于应付日常的财务工作,而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五)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严格制度,管理上人为作用较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己经是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认为会计工作只是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纳税所得,忽视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第二,对存货没有加以控制,大量库存产品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

第三,对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大量资金回收困难,一般没有严格的赊销政策,在销售状况良好时,没有注意资金的回收,往往到周转不灵时,资金已难以回收,又没有有力的催帐措施,往往形成大量呆帐。

第四,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在现金充足时,没有有利的投资方式,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而有些企业却没有计划盲目使用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从而导致企业危机。

第五,资产保管不利,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没有完善的管理手段,造成出问题时无法核对,资产损失严重。

四、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中小型企业本身要重视市场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一)设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财务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一致,使财务管理不需要象大企业一样花费许多监督和激励的成本,但财务管理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没有改变。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手段,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这一点在前面提到的公司中都得不到重视,这些小企业经营者虽然在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也存在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但都没有将之形成具体的财务目标,每个企业都设立了一定的业务指标,却没有在此基础上转化为现实的财务指标,实际上任何业务指标实现后都要归结到财务指标的实现上,只有最终的财务目标得到实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二)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近期国家管理层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改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己的努力。

第一,政府支持,增强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可借鉴美国中小企业的筹资方式,从资料可见,美国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个人存款;二是向朋友和亲戚的借款;三是商业银行贷款;四是金融投资公司;五是政府资助,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发放;六是证券融资;七是保险公司;八是社会开发组织。由此可见美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的广阔,对此中小企业的外部管理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如鼓励中小企业向朋友和亲戚的借款、继续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建立政策性的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基金、加快二板市场的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使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能够发行企业债券,为中小企业创造融资条件。同时国家应加强外部管理,增强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对中小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

第二,中小企业自身应力求克服筹资能力不强的弱点。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的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在遇到资金困难时,还应充分发掘自身的能力,如在案例中提到的厦门阳光机电进出口有限公司采用的职工内部筹资的方法就是自身的一种很好的尝试,这种类似于股份公司中的职工持股计划,一方面解决了资金困难,为资金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三)加强财务预算功能,规范资金的使用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财务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可以积极参与公司战略计划的制定,当然这需要所有者对财务的支持,采取能不断调整的滚动式预算或全面动态预算制度,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使预算能更多地服务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使预算更接近于连续进行的计划过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能通过财务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加强财务方面的分析和控制

一方面要加强财务分析,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对公司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企业在利润分配时应优先考虑积累,充实资本,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努力提高资产的运用效率,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合理分配资金。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在决策上不能靠主观感觉,在内部管理上不能靠主观喜好,必须踏实地进行成本、利润控制,进行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分析、企业经营策略分析、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作用,加强服务和核查,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保障,中小型企业只有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超级秘书网

第一,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划分组织机构内部各岗位或工作人员的职权,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使授权者与执行者分工明确,执行者与审核人员分工明确。公司财务部门应明确职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分配公司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及管理费用;对有关机构及财政、税务、银行部门了解、检查财务工作,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以避免资金流失。企业管理者自己要纠正那种想逃税的错误观念,当然,合法避税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包括:①报销制度,规定哪些项目可以报销、哪些项目不能报销,规定报销的审批程序;②财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控制和营运管理,对日常用品规定领用登记办法,对固定资产规定登记保管办法;③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主要是规定现金和支票的领用和管理办法;④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过多往往造成企业流动性不足,资金周转不灵,形成企业风险。因此,必须设立有关管理制度,指定专人加强管理;⑤成本分析制度。我国目前的会计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记录,其实,会计人员应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管理者应随时了解企业的收、付、余情况,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要定期向管理者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明细表,帮助管理者做成本分析,进行成本控制,效益测算。还要建立工资制度、福利制度。财务人员要在企业成本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出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以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留住人才。

结语:综上所述,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确定适合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加强企业凑集资金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控制,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强大财务上的管理必不可少,相信在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这块制度上能得到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现宗:《高级财务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秦永和:《财务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事物与实例》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4]陆立军,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与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吴志军:《试论企业财务目标》载《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郑艳:《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实现》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吴大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9]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0期

[10]张立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财务目标的有机结合》载《职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1]舒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期

[12]吴作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载《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

[13]卢佳友,郑海元:《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载《广西会计》2000年第12期

[14]董永昕:《试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载《上海会计》2000年第7期

缺陷管理论文篇3

教育方法欠缺,工作中缺乏创造性。许多党校班主任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学员只采用表扬方式。有一些班主任错误地认为只有表扬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只采用表扬方式来管理学员。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欠妥的,这样势必会让学员养成只听好话听不进批评的习惯,一旦做错了事情批评几句就会暴跳起来。

2、对学员实施被动式管制。有一些班主任的做法和表扬式刚好相反,认为学员就是学员,就是被管理对象,疏忽了学员主体地位。他们认为学员只有服从与执行,批评多而鼓励较少,导致师生的关系较为生疏,不利于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加强党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对策

从党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现状中可以看出来,目前管理工作还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因此党校班主任必须要面对管理现状做出相应调整。

(一)提高班主任自身水平

其实一个班学员素质优良大都和班主任有较大关系。党校班主任首先就要自身具备一定素质,只有高素质班主任才能确保党事业的兴旺发达。优秀班主任必须要经过多年训练,经过实践培养与锻炼。因此党校要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必须要让每位班主任成为学习型的人才。

1、要从学习与掌握教育教学,通过教学来丰富自身理论素养。

2、向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多年的经验,学习工作艺术、治班经验以及育人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班主任实践本领。

3、多组织班主任在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同一个问题提出各自看法,这样就能够在讨论中提高。

(二)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保证

党校班主任要准确、迅速以及全面地去了解学员,只有全面掌握了班上学员的动态才能够做好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党校班主任具有敏锐观察力与细致调查研究能力。同时班主任还要具备较强说服能力,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因为党校班主任主要的工作方式就是说,说也要讲究艺术,必须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说具备启发性、针对性以及感染性。班主任必须要懂学员心理,深谙教育之艺术才能以言动心,这样才能过抓住学员思想脉搏与心理特征,才能够引起学员思考。

(三)对学员要学会宽容

党校班主任必须要将自己身份摆正,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是培养学员,必须要大度去宽容学员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1、循循善诱。党校中的学员虽然不同于一般学校学生,但是他们也有渴望被肯定的一面,因此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员,发现他们闪光点,通过肯定学员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是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优点自然要给予恰当表扬,但并不等于能够宽容他们的缺点。对于学员缺点要及时给予批评,通过指出缺点让学员明辨是非。

2、因势利导。党校学员不同于其他学校,这里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因此学员就具备较强的学习愿望,而且自觉性比较强,这就需要班主任下功夫挖掘他们优点,进行合理的引导。

采用科学班级组织管理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只有班主任和班级所有成员积极活动才能实现科学管理。能否实现这种管理,与班主任的教育行为、思想、修养以及人格有直接关系。党校班主任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采用科学班级组织管理。

1、建立班级的常规制度。没有制度不成规矩,班主任必须要在初建班集体之时就建立班级常规制度,为每个成员提出基本要求。

2、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一定要抓住平日点点滴滴,一旦发现事情就及时处理,不能让事情逐渐扩大。只有做好了日常管理工作,才能产生出一种持久、强有力的潜移默化影响。

3、把握班集体运转情况。班主任要及时掌握班上动态,积极和科任教师联系,了解班上学员日常情况。根据所了解形成班集体档案,该档案要分成学生的个人档案盒、班集体档案两类。班主任要准备工作总结、班级计划、谈话记录以及班主任日记等等。

多组织活动进而增强凝聚力

活动是建设班集体的命脉,能够有效教育学员,提升学员的凝聚力。事实上,只有构建团结一致、凝聚力加强的班级才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让学员学到真正的知识。

缺陷管理论文篇4

相应地,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官兵军事科技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数质量,尤其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军队人事管理在提供战争所需要的人才的量与质上都存在差距。在岗位设置方面,岗位设置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转型。组织体制方面的问题是运行层面的核心问题。军队人事管理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基础性地促生更多数量、更好质量的人才培养、使用与管理的实践。基于军队人事管理的实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突出问题,其中就蕴藏着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矛盾。军队人事管理的现实目标是,以保证人事岗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战斗力建设。

比如在人员选拔和引进新生力量方面。主要有两类办法:一类是增量办法。即从社会上引进人员。在从地方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士兵,尔后提高门槛、招收地方大学生。在招地方大学生的过程中,先是招文科生,后来是理工科背景。这种变化出现的一个直接的社会性原因是,大学生扩招后,数量多了,工作不好找了,部队就成一个选项。有人担心了,是不是真正为了献身国防事业呢。这个客观需求,政审、不断培养能够解决多少。作为正常的人员新陈代谢,有进必有出,必然产生退役安置的压力。另一类是存量改造办法。对现有人员进行改造。依靠培训、代职、换岗交流、交叉代职等办法,将现有人员升级改造为信息化战争和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存量改造,需要培训教育的转型变革,训练方法的革新跟进,需要管理制度的变化。目前我们的人事管理办法与战斗力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新四类人才培养开始施行,呼声很高的职业化管理正在酝酿。总体上,引进的新生力量,还并没有真正成为战斗力建设新的推动力。无论是人员增量变化还是存量改造方面,都存在一个数量与质量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表现

军事人员能力素质与信息化作战需要不相适应,军队人员配置使用管理与信息化战争需要不相适应,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选人用人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选人用人的原则性方法主要有标准方法、领导确定的办法、考试考核办法、党委确定的办法。从理性的角度看,按标准选人效果最理想。但是制定具体的标准难以适应各类部队、各类人员,分层次设置标准时又不得不考虑现实条件的变化。制定很细很具体的干部考核标准有难度,所以温总理在讲到十二五规划执行中的困难时,提出的一点就是干部考核的标准问题。不管怎么样,标准越细,人选越少,选人越简单。实际上各种选人用人方法间都有交集。目前按标准选人、领导确定、考试考核、党委确定这四种办法我们都在用。在实际执行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为将合适的人选到合适的岗位,实践中的困难也很多。选人用人过程中主要是防止个人、小集团利益至上的问题。政策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领导任期制的改革。为废除军队干部任职终身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限制了最高任职年龄,到年龄退休。1999年限制任职最高年限,规定师以上最高任职年限为10年。同时也加强了教育、规范和惩戒工作,用历史和现实中任人为亲、小集团现象加强警示教育,出台通知办法防失误,以增加程序的方式,贯彻五湖四海原则、扩大选人用人的范围,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出队干部考评体系与办法,落实干部任用责任制,就是为了正确处理选人用人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更好地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二是考核环节制度规定的可行性与操作性的冲突。之所以现实中出现对同一个考核对象不同考核组的考核结论会有所不同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考核标准不统一。标准不细,工作措施多头,必然出现考核的差异。目前考评办法在德、能、勤、绩、体五方面,定性描述多,定量标准少,操作性欠佳。比如考核一个营长,首先是细化考核标准,考核的具体标准清晰后,考核过程与结果才更有针对性。其次才是采取谈话、民主评议、业绩考核等方法运用。这就需要制定出各个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对照标准逐项考核。但考核标准的弹性与操作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不同军事单位性质任务的不同,人员素质与能力的差异,制定操作性很强的规范的标准难度很大。且军事任务是变化着的,信息化与机械化条件下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炮兵连长,但机械化条件下的炮兵连长,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炮兵连长,岗位要求各不相同。究竟是程度上的不同,还是质上的不同,如何从标准和资格条件上加以体现,需要探索和研究。

三是福利待遇与退役环节的社会化标准与军事化标准的冲突。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人才自发地流向非作战单位的现象,重要原因在于非作战单位,生活有规律,很多单位福利待遇较高,而作战部队工作紧张而福利待遇较少。加上军官对于住房、医疗、成家、家庭生活、孩子教育、娱乐、退役安置就业等现实利益问题的考虑,作战单位以外的吸引力就较强,以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现实政策规定的某些滞后性,作战部队官兵在福利待遇、退役安置方面的社会性考虑就稍多,通过以个体流动的方式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流行的以社会化标准衡量的现实收益。这些问题尤其体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年轻干部转业的问题上。不论是安置好与坏,总存在一种生存发展环境改善的可能性,这就给其提供一种具有提升其社会生活水平的可能性选择。再加上退役安置制度改革给服役20年以下干部提供的退役选择或是计划分配或是复员,就社会性的计划分配来说,年纪越小,因不需要安排领导岗位,其安置难度相对于年令大、职务高的干部就越小;加上对于生存发展环境的可能性改变的期望与追求,社会性的价值选择较之于对军事价值的选择来说就稍占优势。

这种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价值性追求,无论评价如何,都有其深厚的现实生活土壤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现实理性沉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尽管说任何一个部队的这种社会化标准与军事化标准之间的冲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如何减小或弥合这种冲突的间距,是军队人事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与理论问题。

化解军队人事管理矛盾的基本思路

解决军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与战斗力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事关战斗力建设的人事关系的协调与建设,人事管理实践与战斗力建设实践的结合是基础性的解决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事管理要适应战斗力变化的需要,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结合人事管理的各种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上需要重点处理人员选择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人才培养要与军事实践需求的数量与结构相符合,人才使用要与战斗力生成的效能与结构相符合,人才的激励或退出要与战斗力或生产力生成的社会化需要相符合。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与我军人事管理的目标相吻合。我军人事管理的目标,要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与落实;按照战斗力要求编配人事岗关系,按照战斗力结构协调人事岗关系;在业务工作环节要分类设定岗位、职位,以事为中心协调人岗关系,保证人事管理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一)从核心管理理念上看,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石这是个历史经验。从三湾改编的支部建在连上,到1945年的党委工作条例,现在的党委制、政治机关制度、政治干部管理制度,其目的都在于实现党管干部。军队人事管理一直在追求党管干部的科学化,在制度上就体现为民主集中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满足党管干部的时代性任务,需要在提升民主集中的质量方面求发展。军队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机关提名,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激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等程序与办法,都需要解决的是程序执行过程的客观公正问题。比如,群众评议的干部与党委审批的干部出现冲突时,如何处理客观公正的问题。作为群众不可能熟悉每一个候选对象,只能对特别优秀的有印象,如果大家都差不多,群众只能凭借个人爱好了,这里就有老乡、亲朋、好友的感情因素在里边。领导也不能完全排除情感因素参杂其中,比如,领导交代给某个下属办的事多些,情感交流多些,就会更亲近些。领导与群众对候选对象了解程度的差异,可能是在大项任务上,但这些任务,有的是领导需要完成的,结果由下属完成了,领导觉得应当在调职、奖励等方面有所激励,结果调职、奖励成了领导对下属的一种公权私用的工具。选人用人程序上要求个人述职,但群众评议的标准如果仅凭个人感性因素来决定,客观公正就难以保证。如何选人用人的对象性标准不具体,几个岗位、几个人选一个笼统的标准,选谁不选谁都行,个别领导就不把群众意见当回事,时间一长群众参与度就不高,民主集中制的执行质量就难以提高。如何消解群体意志或领导意志与党对干部绝对领导目标的间隙与冲突,是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在标准上,确定好党选择干部的标准。比如以任职经历、素质考核、考评结果等过程性标准作为具体标准。但也有一个问题,与领导或政策靠得近的人,提前瞄准这些条件,早动手准备。这就需要将用人标准公开,让群众和领导就公开的标准选人用人。

标准细化后,大家都知道竞争哪个岗位需要什么条件。细致的标准与条件是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在选人用人环节客观公正的法宝。党管干部在进口方面由标准管理,党委依据标准选人用人,从选人用人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抓运行过程中与人员素质能力相关的大事。

缺陷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零缺陷理论 病案管理 应用分析

将零缺陷理论应用到病案管理中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规范病案管理工作,增强病案管理信息的准确度。因此,将零缺陷理论应用到病案管理中去,是适应现代病案信息管理的需要。该文着重分析了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各种应用工作,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加强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措施,从而进一步落实病案管理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促使病案管理工作向着零缺陷的方向发展。

1 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

零缺陷理论最注重的就是准确无误,因为病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病案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档案的建立、收集、归档,在此之中,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无误,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

1.1 病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保障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就要做好病案资料的来源工作,即病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对每一份病案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病案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改革往常那种不规范的病案资料交接方式,实行一对一签收,最大限度地避免病案资料交接存在的疏漏环节,防止出现病案因交接保管不当而不能及时上交归档的现象,确保病案资料回收工作的零缺陷。同时,还要将需要上交的病案由相关的病案管理人员进行规范装订后上交,避免出现各种因为收集、交接工作而出现的失误状况,保障病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1.2 病案信息加工的质量控制

在病案管理工作中,对于病案信息的加工也是保障其质量零缺陷的重要措施,加强病案信息加工的质量控制可以将原始病案资料进行加工精简提炼,从而得到更高质量的信息。但是,要想保证精简出来的病案信息与病案内容相一致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规范的学习与实践。为此,必须要将零缺陷理念应用到病案管理中,病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努力追求病案信息加工质量零缺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求编码员通过培训考试,通过对编码员的培训考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更好的做好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也可以采取岗位间交叉检查的方法,这样可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改进,提高成效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1.3 病案归档存贮和利用的质量控制

要做好病案的归档存贮工作就要保证所提供的病案信息资料是完整的,这样才能保证病案的使用价值。因为如果信息错误的话,这份病案就会被存贮在错误的位置上,在需要调用的时候就无法获取。所以,为了确保在存贮工作中达到零缺陷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系统做好病案的示踪,严格落实病案的入出库管理,对外借病案按时限进行催还归档,减少提供利用环节的差错。只有做到零缺陷,才能避免出现以往为了一份因各种原因归档错误的病案,这样就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作安全隐患。

2 零缺陷管理的实施效果

2.1 病案管理人T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改观了病案管理人员的作风、理念,促使工作人员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的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端正了工作态度,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并能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的参加有关病案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2.2 病案管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切实实行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提升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切实落实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在追求病案管理质量零缺陷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高病案信息的准确率。

3 零缺陷管理的前期准备

3.1 加强教育培训

要做好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病案管理人员是病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病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更加充分的理解并接受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理念,从而自觉加入病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因此,我们应该开设相关的教育培训课程,系统地对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相关课程的培训,加强他们零缺陷理论的专业知识,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病案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的保障病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3.2 制定目标

在病案管理工作中,我们要追求零缺陷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缺陷必须要等于零,我们的目标而是尽最大的可能追求缺陷等于零,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努力做到零缺陷。因此,我们应当结合病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将零缺陷理论应用于病案管理中,严格遵循病案信息专业技术环节质量评估标准,在病案管理工作中努力追求和实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3.3 质量标准和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中,要想保障其工作有效正常的进行,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检测制度。因此,在零缺陷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制度,以更高的质量标准来完成病案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纠错制度,保障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病案管理的工作标准,努力实现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零缺陷理论应用到病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因此,要想做好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工作,就要求每一个病案管理工作者严格遵循病案管理工作要求,在此其中要秉承零缺陷管理理念,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病案管理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瑞[,吕晚霞,戴春霞,等. 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6):10-12.

[2]吴卓敏,陈双,田丹平. 病案管理中零缺陷理论的应用和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12):65.

缺陷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软件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52-02

软件缺陷管理分析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对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以往的软件项目开发中的缺陷跟踪都是通过EXCEL表格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表格虽然也可以进行项目管理和项目执行度的交互,但效率与实时性不高,同时也不好维护和统计,因此就出现了缺陷管理系统,通过软件技术来解决软件项目的管理问题。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软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和软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发核心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测试管理、用例管理、缺陷建立、修改、查询、变更以及缺陷统计分析等功能,指导软件企业或部门建立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

1 基于缺陷的软件质量保障方法研究

缺陷是软件质量最直观的反映,贯穿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且覆盖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是软件质量管理的核心。缺陷管理强调项目团队的有效沟通,实现对整个软件项目的管理。缺陷管理可能涉及来自项目的各种元素,功能需求、设计、编码、以及文档等。通过对缺陷的管理,让项目团队清晰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团队中各种角色对产品质量的贡献度,实现对软件的质量监控,从而对软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缺陷分析可为项目质量的衡量与评定提供量化依据。通过在大量实际软件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现有缺陷预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软件规模、测试粒度、用例强度等因素在系统测试过程中对软件缺陷分布的影响,从而预测评估出信息系统的质量趋势和质量风险。

缺陷分析结果,是用来评估当前信息系统质量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缺陷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比如行业与应用领域分析,质量因素分析,功能模块分析,缺陷原因分析等,可帮助不同行业和应用领域的信息系统的建议方和开发方采取合适的对策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缺陷,制定实施缺陷预防措施。根据软件生命周期不周阶段的缺陷概率分布分析,不但能够预测项目中的缺陷数量,还能提供良好的质量评价的框架,为软件项目过程中的软件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及项目相关人员提供了相关的决策支持,从而不断改进软件过程质量和行业产品质量。

2 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

2.1 缺陷管理

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软件项目、测试需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进行管理,特别是将对软件质量控制的核心——软件的缺陷进行管理与跟踪,从而实现对覆盖缺陷发现到缺陷关闭整体过程的缺陷管理与跟踪,同时覆盖需求变更的全过程,加强需求变更引发的缺陷管理,实现对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缺陷管理。

2.2 缺陷分析

通过掌握项目过程中软件缺陷分布情况,提高软件测试的充分性,在大量实际软件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现有缺陷预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软件规模、测试粒度、用例强度等因素在系统测试过程中对软件缺陷分布的影响。缺陷一般不是平均分布,可能是集中在某些功能模块,一般情况80%的缺陷是在20%的功能模块中被发现的。缺陷预测模型如《活动BUG趋势图》,《质量特性BUG分布图》,《信息系统类别BUG分布图》,《缺陷等级BUG分布图》等,分析缺陷在不同类别的信息系统,不同的功能模块,以质量特性为依据,根据不同等级的分布规律,预测评估出信息系统的质量趋势和质量风险。

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实现后,包含如下功能:

1)项目管理:对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模块信息、版本信息、成员信息,模块负责人信息、模块描述信息进行管理。

2)测试计划管理:支持对测试计划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3)缺陷管理与追踪:包括缺陷提交,缺陷的状态变更,缺陷处理等操作,缺陷可关联测试用例。

4)缺陷统计分析:可以按时间、质量特性、系统类别、缺陷等级、功能模块、应用领域等对缺陷进行统计分析。

5)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主要从系统分类、相关文档、工程规模、开发平台、软件架构、运行环境等信息来描述信息系统。

6)缺陷资源库:缺陷资源库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缺陷数据库,包括缺陷的各种维度字段:软件行业、应用领域、质量因素、缺陷等级、功能模块等。

3 技术路线

缺陷从被发现到关闭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以上缺陷处理的流程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适用于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发现的缺陷,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缺陷。针对上述流程,设计以缺陷管理为中心,涵盖软件设计开发的项目管理、缺陷主要输入的测试管理的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

系统采用基于Web服务的B/S结构,遵循J2EE国际开放标准规范,以JAVA技术为主进行开发,注重平台系统的灵活性和与其他相关系统(工具)的整合能力。整个系统的架构由三个部分组成:表现层、中间层和数据层。系统体系结构图如下。

表现层的主要任务是显示用户界面,接收用户事件。三层体系结构中,用户界面通过浏览器显示,Web Server将应答最终以HTML/ XML为载体下载到客户端浏览器,得到最终的用户界面。

中间层是业务层,主要任务是处理用户事件。

数据层是数据库服务器,它是业务对象的属性得以永久性保存的载体。保证对象持久的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专门为存储和共享对象而设计的。

为了适应系统今后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要求,我们将业务逻辑层划分为业务处理层和服务层。服务层包含系统中需要应用的各公用服务功能,如用户认证,权限配置,数据库读取,系统与其它系统及数据采集接口等;业务处理层包含系统中需要应用的各业务服务功能,如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基础数据、数据编辑、传输等。当然,在具体设计时将根据业务服务功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粒度”进行业务服务功能模块的划分。

业务逻辑层的服务层,我们采用业务需要的通用中间件服务器来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功能服务。在中间件服务器上运行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可实现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和应用互操作。

基于以上三层体系结构思想设计系统总体如图3所示。

缺陷管理与分析系统可以实现对覆盖缺陷发现到缺陷关闭整体过程的缺陷管理与缺陷分析,同时系统覆盖需求变更的全过程,加强需求变更引发的缺陷管理,实现对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缺陷管理和分析。系统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 徐颖慧. 软件缺陷管理系统中缺陷跟踪方法理论研究[J]. 教育技术导刊,2009(11).

缺陷管理论文篇7

【摘要】 护理缺陷瞒报是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的隐患。护理部应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建立自愿报告系统,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及时、准确、自愿地呈报护理缺陷,及时为管理者提供工作流程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工作流程,使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优秀的服务。

【关键词】 护理缺陷;瞒报;风险管理

护理缺陷是指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发生的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或过失性缺陷[1]。护理缺陷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重要的一个环节,护理缺陷的及时呈报,可使管理者对缺陷的发生进行分析,找出工作环节中的问题,杜绝类似缺陷的再次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的就医保障。自2006年医院管理年检查以后,本院重新修订了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下发了博州医院护理缺陷管理规定,重新界定了严重护理缺陷、一般护理缺陷和工作中的黑点。从2007年、2008年本院各科上报护理缺陷统计来看,有部分科室仍存在瞒报现象。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设立12个临床科室和4个重点部门。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修订后,科室护理缺陷以表格的形式上报,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科室、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诊断、入院日期;第二部分:发生时间、发生经过;第三部分:讨论时间、组织者、参加人员、讨论内容;第四部分:讨论结果及定性、改进措施、科室护理质控小组签名。发生护理缺陷的科室要及时上报以上内容。对及时上报的科室不予处罚,对瞒报的科室给予重罚。

2 结果

2.1 2007年、2008年各科呈报护理缺陷统计 见表1。2007年共上报护理缺陷15起,16个科室中只有6个科室上报,上报率38%,其余10个科室均未上报。2008年共上报护理缺陷21起,16个科室中只有7个科室上报,上报率44%,其余9个科室均未上报。2年均未报的科室有7个。

2.2 2007年、2008年全院护理质量检查质控扣分情况 见表2。2007年护理质量检查扣分前5名的科室:门诊、内三科、内二科、妇产科、五官科。2007年门诊、内三科、内二科、五官科均未上报护理缺陷。2008年护理质量检查扣分前5名的科室:门诊、内三科、内二科、急诊科、妇产科。2008年门诊、内二科、急诊科、妇产科均未上报护理缺陷。2年护理质量检查扣分前5名的科室中,门诊、内二科均未上报过护理缺陷。表1 科室上报护理缺陷统计表2 全院护理质量检查质控扣分统计

3 瞒报分析

3.1 护理差错登记报告制度的影响 我国护理差错的管理方式一直延用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相关规定,其处理原则除弄清责任人外,更注重对个人或科室的批评和处罚,从而使发生护理差错个人、科室因害怕受批评、处罚、曝光等,只得报告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致使一些差错被隐瞒下来[2]。从规定可以看出,护理差错或事故的报告仍为强制性的,至少是非自愿性的。虽然本院重新修订了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和有关规定,对上报的护理缺陷不予处罚,但原来的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对护士长和护理人员仍有一定影响。

3.2 护理质量控制中对护理缺陷管理的有关规定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提出医院严重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发生的次数为零[3]。本院医疗质量管理中规定:科室出现医疗事故,年底考评一票否决,科室主任、护士长不予评先评优;对出现差错的个人,年底不予评先评优。不排除科室未达到这一标准,有意减少上报或瞒报护理缺陷次数的情况。

3.3 对护理安全管理认识不到位 (1)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发生护理缺陷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害怕承担责任、害怕丧失名誉、害怕同行非议、害怕惩罚等这些都是护理缺陷自愿上报的制约因素。reason认为在个体犯错的背后,大多存在某种产生错误的条件或环境,而这种条件或环境主要是由于系统缺陷所造成的,个人仅是事件的最后关口[4]。护理人员并未意识自己出现的错误与系统有关,因此在缺陷发生时总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想法,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未认识到护理缺陷可以使管理者准确掌握工作中哪些环节存在不足、哪个时间段易出问题、哪些人应是重点管理,未认知到呈报的重要性。(2)科室护士长管理思想未转变,仍存在着只重终末管理,未注重过程管理的思想。当科室出现护理缺陷,有些护士长害怕上报的越多,反而体现出她们的管理不到位,影响到科室的护理质量和年底的考评,对上级总是“报喜不报忧”,想把事件压在自己手上,瞒上不报。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错误暴露的越充分越好,护理缺陷报告的次数不代表病人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2]。

4 对策

4.1 建立“安全文化”的氛围 “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的一种统一的组织行为。“安全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5]。

4.1.1 明确护理缺陷多来自系统缺陷 85-15定律认为85%的意外事件是由于系统或流程的原因引起,只有15%是由员工个人原因所致,所以强调系统或流程的改进而不是个别工作或个别人的改进。根据85-15定律,可以认为缺陷的发生有85%的原因是管理系统问题,只有15%的原因是个人的问题。护理部应完善护理缺陷的相关规定,明确呈报的目的,呈报只是为了向管理者提供系统中那些环节和流程存在问题,识别出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寻找根源,从源头抓起,杜绝类似的缺陷再次发生。

4.1.2 细化奖罚细则 对主动及时上报缺陷者,除科室给予处罚外,护理部将不再另行给予处罚,责任人不做任何检讨,不记入个人档案,不影响年底评先评优;对科室的管理者的年底目标责任制考评不扣分,不影响年底的评先评优。对瞒报者,一经发现给予双倍的经济处罚,并记入个人档案;管理者年底考评不称职;科室不予评优。

4.1.3 建立自愿呈报系统 将护理缺陷改为风险事件,以减轻员工对差错事故一词的反感和恐惧。在呈报表中,仅呈报事件发生的客观过程、科室的讨论分析、整改措施和避免发生类似事件的建议。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各科呈报的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对严重事件及时组织讨论,将讨论分析、整改措施下发各个科室。在讨论和下发的内容中,护理部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不暴露发生事件的科室和当事人的姓名,给护理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4.1.4 预见性管理 在护理缺陷管理上,要有防患于未然意识。管理者可设计一种简短的针对潜在风险的表格,让护理人员及时反映可能导致风险的潜在因素,使护士从“怕出错”的意识,转变为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错”[6],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隐患,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4.2 改进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将安全管理重点转移到过程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实施。不能以差错报告的次数来评价病房安全管理的水平[2]。

4.3 强化全院护理人员的意识 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专题讲座,以转变观念,纠正误区,正确认识护理缺陷主动呈报的意义和瞒报的危害性。使每个护理人员确信:呈报不会导致惩罚,不会影响到名誉。呈报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最终目的是保证类似事件的不再发生。护理缺陷的及时呈报,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系统或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使系统或流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安全化,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最终得到安全、有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姜小鹰.护理管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

2 刘义兰,张亮.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28-829.

3 国新珍.护理质量管理指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reason j.understanding adverse events:hnman factors.quality in health care,1995,4(2):80-89.

缺陷管理论文篇8

>> 召回缺陷汽车产品的法律制度探析 十大汽车产品缺陷 浅谈汽车产品研发项目管理 简论汽车产品缺陷的法律规制 对我国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探讨 汽车产品开发同步工程应用管理机制研究 基于PDCA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研究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项目管理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成本管理在汽车产品研发中的意义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关于汽车产品的绿色设计研究 探究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以大众汽车召回为视角 汽车召回事件:拷问名牌产品质量管理及控制体系 大数据时代的汽车产品缺陷互联网舆情 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第三季度汽车产品召回情况等 工业4.0时代汽车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研究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浅析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研究 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光明. 缺陷产品召回管理预警体系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高民杰,袁兴林. 企业危机预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 Booty, Mike. Safety at leisure[J]. Fire Prevention and Fire Engineers Journals, 2005(10):12.

[5] 宋林飞. 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9-76.

[6] 马琳,土泽蓉,梁晚益. 着力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预防、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6):14-15.

[7] 卢锡慧. 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J].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4):43-47.

[8] 胡华夏,罗险峰. 现代企业生存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探讨[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6):33-34.

[9] 郑国辉. 召回缺陷汽车产品的法律制度探析[J]. 商场现代化,2008(9):283-285.

[10] Rupp Nicholas G, Taylor Curtis R. Who Initiates a Recall and Who Cares Evidence from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1,50(2):123-149.

[11] 佘丛国,席酉民. 我国企业预警研究理论综述[J]. 预测,2003(2):23-29.

[12] Stanton. Alex Pentium brouhaha a marketing lesson[J]. Advertising Age, 1995(8):18.

[13] 张蕾. 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研究与思考[J]. 重型汽车,2010(1):37-38.

[14] 王琰. 解读我国汽车召回数据分析及缺陷调查认定程序[J]. 标准生活,2009(9):36-37.

[15] 阮平南,王塑源. 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J]. 决策借鉴,1999(3):2-6.

[16] 继虎,王彦茹. 从汽车召回问题看企业质量预警信息渠道[J]. 汽车工业研究,2011(11):29-32.

[17] QIAN, Jian-sheng, YIN Hong-sheng. Data Processing Model of Coalmine Gas Early-Warming System[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7,17:20-24.

[18] Smith NC, Thomas RJ, Quelch JA.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Product Recal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21(9):102-112.

缺陷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缺陷 信息披露

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的频频发生,使得内部控制在近年来倍受重视。我国监管部门先后通过相关法律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也从自愿性披露进入强制性披露阶段。之后,2010年4月,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2011年1月上交所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指引及审核底稿》都进一步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供了依据。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作为内控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运行状况的了解,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也逐渐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刚刚起步,披露状况并不容乐观,完善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我国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寻求改善披露状况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内涵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构建的过程,就是结合自身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内部控制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且遵循内控的设计实施内部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或设计得不合理,以及执行者没有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运行都有可能使得企业偏离内部控制的目标,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产生内部控制缺陷。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对内部控制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成因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认定的,从成因上看,内部控制缺陷可以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例如,不相容职务未很好分离,关键性岗位缺乏制衡,在具体的实务中,授权、执行、记录和监督职务分离不彻底就属于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员工对自身职责权限不明确导致工作的失误就属于运行缺陷。从影响程度划分,可以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核心内容,它能够使企业发现自身内部控制的缺陷。企业能够通过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自查自纠,寻找内控制度设计存在的漏洞;并且能够动态地监控内部控制运行的状况,及时发现偏离内控目标的各种问题。同时,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也能够让投资者衡量企业的投资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选择。

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现状

1、内部控制缺陷标准难以认定

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而当前的内控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界定比较模糊,使得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依据,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赋予了企业自主确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权利,但并未具体明确解释什么是内控缺陷。《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3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征求意见稿)》弥补了内部控制缺陷定义的空白,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简单的定义,但也没有对内控缺陷内容和表现形式展开进行介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对内部控制缺陷也进行了初步认定,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但划分标准过于含糊。总之,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上,对内控缺陷的认定仍缺乏可供操作的依据,内控缺陷的内容和格式都还缺乏具体的规定,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处于起步期的特定阶段,在内部控制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这无疑增加了内控缺陷披露的难度,进而直接影响到内控缺陷披露质量。

2、管理层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动机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并非利好消息,披露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管理层也就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动力。一方面,存在内控缺陷即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存在不完善之处,披露内控缺陷信息会传递出企业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管理层倾向于披露对企业有利的内控信息,而避免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另一方面,管理层在考虑是否披露内控缺陷信息时,会考虑披露的成本。披露内控缺陷的成本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缺陷的记录、评估、报告、审计以及诉讼成本等。如果披露的成本较大,企业的管理层会选择不披露或只是简单地披露内控缺陷信息。

3、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直接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水平,而就整体披露状况而言,内控信息含量还是偏低,并未真实体现企业客观情况。不少企业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对内控缺陷的问题避重就轻,信息披露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不披露或很少披露内控缺陷信息。例如,有的企业的整个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就只简单介绍了本企业内控制度以及结合本公司情况介绍了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本状况,大多是套话,没有涉及实质性的内容。内控缺陷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披露内容不充分,披露的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最终导致企业披露的内控缺陷信息缺乏可信度。当前的内控缺陷的披露状况还难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信息。

三、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建议

1、统一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是比较薄弱的,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法规并未给予明确的内涵界定,分类标准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这不仅给内控缺陷信息披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更为详尽和更具操作性的规定,以统一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是通过文字来对缺陷的情形进行描述,这要求相关部门对内控缺陷的内容和情形进行详细地列举,以供企业参考。例如,可以按照内部控制各构成要素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进行示范性的罗列,当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即可认定为内控缺陷。定量分析是通过事件出现的概率来对内控缺陷进行认定。例如,可以通过费用总额、利润或者总收入的百分比来区分内控缺陷的程度。通过对内控缺陷评价标准的统一,使内控缺陷的披露有章可循,减少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增强内控缺陷信息的有用性。

2、完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细则

一系列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监管也逐步地走向成熟,但相关规定的漏洞却不能忽视。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相关细则的缺失使得企业缺乏参照的标准,也有可能降低企业披露内控缺陷的动力,企业内控缺陷披露流于形式与此也不无关系。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只规定了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对内控缺陷的对外披露没有作具体要求;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虽然提及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但披露内容和格式并没有详细的规定,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致使内控缺陷披露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同样,上交所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指引及审核底稿》,给出了具体的参照格式,其中也提到了如存在重大缺陷要进行说明,并披露整改的措施,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仍然过于简单。由此,只有监管部门对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实现具体化和规范化,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可行的披露依据,也使企业的内控缺陷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

3、加强相关部门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监管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能够对外传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信息,但当前其并未成为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决策依据,原因之一就是评价报告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隐瞒和误报,这种违规行为直接影响了整个内控评价报告的信息质量。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严格的监督,并检查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明确的惩处规定,严惩违规披露行为;对因故意行为造成利益相关者重大误读及实际损失的,必要时引入民事赔偿诉讼法律机制,切实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提高企业违规违法成本,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才能强化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相关规定的权威性,提高公众对内控缺陷信息的认可。

4、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主体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也即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是董事会,责任主体也是董事会。《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获取书面声明,管理层声明内容应当包括管理层认可其对建立和保持有效内部控制的责任,即企业的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可见,我国相关的规定都要求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负责,但并没有明确规定他们的责任所在。因此,应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上,并制定严格的责任处罚制度,才能确保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

5、提高内控评价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都有赖于内控人员的良好专业能力与素质。例如,要评价是否已识别和处理了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的各项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和内控评价人员要具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还存在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有效的内控评价。并且,了解必要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构建及评价的意义。此外,内控评价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也能够提高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水平。具备公正的立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及时准确地评价内控缺陷,不隐瞒或披露虚假的内控缺陷信息。因此,企业要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目的。一方面,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采取任人唯贤的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内控人员队伍建设,对管理层和内控评价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定期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

缺陷管理论文篇10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德阳 618000)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Deyang 618000,China)

摘要: 根据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身完整性的原理,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低应变反射波检测PHC管桩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etecting the integrity of high strength prestressed concrete piles (PHC) with low strain reflected wave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etection of the PHC piles with low strain reflected wave method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关键词 : 低应变反射波法;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完整性;检测

Key words: low strain reflected wave method;high strength prestressed pipe;integrity;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30-02

0 引言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PHC 管桩)对持力层起伏变化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适应地域广,建筑类型多,广泛应用于多种高层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与桥梁、港口、码头、水利、市政、构筑物,及大型设备等工程基础。但是,由于打桩、焊缝等操作不当、桩身质量、地质条件、设计、施工及管理等种种原因,往往容易造成管桩基础出现缺陷,因此对管桩质量的检测尤为重要。

低应变反射波法有着快捷、轻便、无损等优点,已经成为实际工程检测中应用较广泛的一项基桩检测方法。本文结合PHC管桩基础工程,运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其进行检测,探讨了低应变反射波法在PHC管桩检测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原理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理论为一维弹性直杆的应力波反射波理论[1-4],见式(1)。

式中:μ为桩身质点位移;

为位移、速度、应变或盈利波在杆中的纵向传播速度;E为弹性模量ρ为质量密度;x为波的传播方向;

应力波由桩顶激发向下传播,遇波阻抗差界面(桩底或缺陷)将产生应力波反射,返回桩顶,用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接受其反射信号,反射系数由式(2)表达

R=(ρ1V1A1-ρ2V2A2)/(ρ1V1A1+ρ2V2A2)(2)

式中:R为波阻抗差异界面的反射系数。其中ρ1、ρ2、V1、V2、A1、A2分别为上、下两侧介质密度、波速及截面积。当上式某部位的ρ、V、A任一参数改变即满足时ρ1V1A1≠ρ2V2A2,即产生反射波返回桩顶,用传感器拾取反射信号并为仪器记录,根据反射初始时间、相位及幅值,并对桩身有无缺陷、缺陷性质、部位及程度即可做出判定[5-6]。低应变测试原理见图1。

2 工程概况

该工程场地地貌单元属于川西平原河流一级阶地,场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根据现场勘察,场地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砂砾卵石土共两个工程地质大层;具体分为①填土层,0~9.1m,②粗砾砂,0~1.5m,③圆砾,0.6~6.5m,④稍密卵石,2.0~4.8m,⑤中密卵石。场地各地层厚度不一,均匀性较差,勘察报告建议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持力层为中密卵石层。

3 桩基施工方案的确定

桩型选择:根据上部结构荷载、经济性相对较好、施工质量易控制、同时考虑对基坑开挖的影响,最终确定桩型为PHC预应力管桩,锤击法进行施工,管桩直径400mm,桩身混凝土等级C80,桩长13~21m,持力层为中密卵石层,单桩承载力为1200kN。

4 低应变反射波法对基桩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4.1 检测结果 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及工程实际情况对现场抽取200根基桩进行检测[7]。检测完成后,通过室内数据分析,发现除了个别桩存在裂纹、桩头浅部破坏、断裂等常见缺陷外,两根基桩出现了严重缺陷:1#桩(完整性波形见图2),波4200m/s,接桩位置为7.0m,曲线出现明显的缺陷反射,考虑已经出现明显二次反射波,故给予严重缺陷的结论,判定为Ⅳ类桩;2#桩(完整性波形见图3),波速4200m/s,接桩位置为5.0m,出现缺陷反射波,虽相关规范及检测技术文件指导精神为接桩处反射波应给予为轻微缺陷,但此状缺陷反射信号已很明显,且数据分析时仍出现二次反射波,故认为为严重缺陷,判定为Ⅲ类桩。

为验证检测结果,对现场两根桩开挖至检测缺陷深度,经开挖后发现两根基桩在接桩部位均出现了明显的局部无焊缝现象。由此可见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基桩缺陷的位置、缺陷程度与实际曲线一致。

4.2 低应变法的不足之处 由以上信号曲线可以看出,完整性曲线基本无明显的桩底反射波,且基桩接桩处反射信号明显,但接桩处缺陷严重程度的把握不易直接确定;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由于桩及桩周土共同因素的原因导致应力波衰减较快,因而无法快速有效地检测出桩身下段的缺陷位置,桩底反射不清晰,不易推断出管桩桩长施工情况,桩底是否进入设计持力层也无法判断,还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进一步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此外,应力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横向裂纹,其衰减也较快,应力波能量损失很大,遇到纵向裂缝,应力波往往能顺利地继续传导下去,致使竖向缺陷很难被发现[8-10]。

5 结论

通过以上低应变在预应力管桩中的检测和应用特点不难看出,低应变应力法检测基桩完整性具有操作方便、简捷快速、经济等优点,对不同缺陷时所对应的完整性波形曲线可初步判断,在管桩检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该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在混凝土管桩检测中,桩底反射信号不清晰,不易估计检测管桩桩长及判断是否进入设计持力层;同时,不易对桩体下部的竖向裂缝进行检测。在PHC管桩检测中,接桩处反射的判断是难点,要使桩基质量得到更好的控制,配合其他方式进行检测较好。

参考文献:

[1]陆培毅,李忠献,顾晓鲁.低应变测桩承载力的理论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6,18(2):134-139.

[2]陈云钢,低应变反射波法在PHC管桩检测中的应用和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4,26(2):158-162.

[3]徐祥其.提高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缺陷的准确度[J].土工基础,2009,6,23(2):89-91.

[4]陈辉,王军东,颜胜才等.工程中常见缺陷桩的低应变反射波波形曲线分析[J].铁道建筑,2013,6:89-91.

[5]王登杰,马国梁,王海勇等.反射波法低应变桩基检测探讨[J].山大大学学报,2002,4:192-196.

[6]方涛.低应变反射波法桩底反射信号问题的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7]JGJ 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8]梁万红,李永志,王仁健.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J].交通标准化,200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