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2:05:41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数字电视模拟电视编码调制标准

1数字电视概念

1.1数字电视定义

数字电视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后的产物。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用户端接收、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所有过程信号全是由O、1组成的数字流。

数字电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而是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是3C融合的一个典范,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三个环节的聚焦点。

1.2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对比

数字电视采用的技术与原模拟电视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技术比较见下表。

1.3数字电视的优势

1)现有模拟电视频道带宽为8MHz,只能传送一套普通的模拟电视节目。采用数字电视后一个频道内就传送1—8套数字电视节目(随着编码技术的改进,传送数量还会进一步提高),电视频道利用率大大提高。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技术比较

模拟电视

数字电视

描述

采用模拟信号传输电视图像、伴音、

附加功能等信号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电视图像、伴音、附加功能等信号

信源编解码

因为信号数据量不大。所以不存在信息编码压缩问题

电视信号数字化后,其信号的数据传输率很高。须具有良好的数据编码压缩技术

复用

无夏用器,视频、音频信号分别传输

将编码后的视频、音频、辅助数据信号分别打包后复合成单路串行的比特流,使数字电视具备了可扩展性、分级性、交互性、与网络的互通性

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

图像信号按行、场排列,并具有行、

场同步信号、前后均衡脉冲等,并对

视频信号有补偿处理。调制方式一般采用调频或调幅

有压缩及复用,传送时的信号不再有模拟电视场、行标志及概念。通过

纠错、均衡来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调铡采用QAM、COFDM等新方法。

且随着调制方法技术的改进。传输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特点

信号数据量少,技术成熟.价格便宜

信号不易在传输中失真,清晰度高,占用频带窄。数字电视信号可方便地在数字网络中传输,与计算机具有良好接口。

2)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同样覆盖范围内,数字电视的发射功率要比模拟电视小一个数量级。

3)可以实现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及各种数据增值业务,实现视频点播等各种互动电视业务,实现加密/解密和加扰/解扰功能,保证通信的隐秘性及收费业务。

4)系统采用了开放的中间件技术,能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可与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等的互通互连。

5)易于实现信号存储,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易于开展多种增值业务。

6)由于保留了现有模拟电视视频格式,用户端仅需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1.4数字电视的应用范围

1)基本业务:只要节目源许可,用户可以收看数百套数字电视节目,以及几十套调频广播节目和数字音频广播(DAB)节目。

2)扩展业务:可提供如图文电视、电视会议、数据信息广播、加密电视、视频点播等。

3)增值业务:可通过双向传输系统进行交互式的多功能应用,如互联网接入、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邮件、计算机联网、数据通讯、家庭保安监控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1.5数字电视的弱点

数字电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一些弱点。例如在取样的过程、量化误差、压缩编码所带来的信号损伤,在节目制作及传输过程中贯通延迟。有些损伤可以修复,并不影响图像的最终质量,而有些损伤只能通过一些补偿措施削弱它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影响电视领域向数字化的转变。与电视信号数字化后所带来的好处相比,这些影响往往会被忽略。

2数字电视分类

2.1按信号传输方式可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

2.2按图像清晰度可分为三大类

1)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需至少720线逐行或1080线隔行扫描、屏幕宽高比应为16:9、采用杜比数字音响,能将高清晰格式转化为其他格式并能接收并显示较低格式的信号,图像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

2)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必须达到480线逐行扫描,能将720逐行、1080隔行等格式变为480逐行输出,采用杜比数字音响。对应现有电视的分辨率,其图像质量为演播室水平。

3)数字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显示扫描格式低于标准清晰度电视,即低于480线逐行扫描的标准。对应现有VCD的分辨率。

2.3按照产品类型可分为

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和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2.4按显示屏幕幅型比分类

数字电视可分为4:3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3数字电视技术

数字电视的实现,以下几项技术是关键:

3.1数字电视的信源(视频、音频)编解码技术在1920x1080显示格式下,数字化后信号的数码率在传输中高达995Mbit/s,这比现行模拟电视的传输信息量大得多,因此必须去除图像信号中的多余信息,将数码率压缩到能在一个8MHz模拟电视信道中传送。视频编码技术主要功能是完成图像的压缩,使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量由995Mbit/s减少为20Mbit/s~30Mbit/s。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的标准有JPEG(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MPEG-2(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标准)等。音频编解码主要功能是完成声音信息的压缩。对伴音进行压缩编码标准有MPEG伴音压缩编码标准、AC-3等。

3.2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

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从发送端信息的流向来看,它将视频、音频、辅助数据等编码器送来的数据比特流,经处理复合成单路串行的比特流,送给信遭编码及调制。接受端与此过程相反。在HDTV复用传输标准方面,美国、欧洲、日本都采用了MPEG-2标准。

3.3数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

为了提高传输的频带利用率,通过调制把传输信号放在载波或脉冲串上,为发射做好准备。数字电视采用多进制调制方法,例如:残留边带调制(VSB);正交振幅调制(QAM);四相相移键控调制(QPSK);差动四相相移键控调制(DQPSK);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COFDM)等。

为了提高数字电视传输的可靠性,通过纠错编码、网格编码、均衡等技术,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方法如:里德一索罗门码、卷积码、交织、格状编码调制等。美国、欧洲、日本数字电视的制式、标准不统一,主要是指在该方面的不同。

数字电视标准

数字电视标准是指数字电视采用的视音频采样、压缩格式、传输方式和服务信息格式等的规定。目前投入使用的有三种:

美国的ATSC(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欧洲的DVB(数字视频广播);日本的ISDB(综合服务数字广播)。

每一种标准对于信源的处理、画面格式及传输方式等方面均有一些差别。每一种数字电视标准又可分为卫星传输、电缆传输和地面传输方式。

4.1美国ATSC标准

ATSC标准由四个层级组成,最高为图像层,确定图像的形式,包括象素阵列、幅型比和帧频。接着是图像压缩层。再下来是系统复用层,特定的数据被纳入不同的压缩包中。最后是传输层,确定数据传输的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下面两层共同承担普通数据的传输。上面两层确定在普通数据传输基础上运行的特定配置,如HDTV或SDTV;还确定ATSC标准支持的具体图像格式。

另外,ATSC还开发并通过了可为采用50Hz帧频的国家使用的另行标准。

ATSC成员30个,其中有美国国内成员20个、来自阿根廷、法国、韩国等7个国家的成员10个,中国的广播科学研究院也参加了ATSC组织。

4.2欧洲DVB标准

支持室内接收、移动接收等需求,包括4个系统。

1)DVB传输系统:涉及卫星、有线电视、地面、SMATV、MMDS等所有传输媒体。

DVB-S数字卫星广播系统标准。卫星传输具有覆盖面广、节目容量大等特点。

DVB-C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标准。系统前端可从卫星和地面发射获得信号。

pWB-T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标准。本地区覆盖最好。传输质量高,但接收费用也高。

DVB-SMATV是数字卫星共用天线电视(SMATV)广播系统标准。

DVB-MS高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

DVB-MC低于10GHz的数字广播MMDS分配系统标准。

2)DVB基带附加信息系统:可传送接收IRD调谐、节目指南及图文、字幕、图标等信息。

DVB标准定义的画面格式

DVB-SI数字广播业务信息系统标准。

DVB-TXT数字图文广播系统标准,用于固定格式图文电视的传送。

DVB-SUB为数字广播字幕系统标准,用于字幕及图标的传送。

3)DVB交互业务服务:对应标准有:DVB—NIP、DVB-R.CC和DVB-R.CT。

4)DVB条件接收及接口标准:条件接收是付费电视广播的基本部分。DVB数字广播系统与其他电信网络(如SDH、ATM等)连接,可实现DVB向电信网络的过渡。标准包括:DVB-C11DVB-PDH,DVB-SDH,DVB—ATM、DVB-PI和DVB-IRDI。

DVB成员已经达到265个(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并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广播科学研究院和TCL电子集团也在其中。

4.3日本ISDB标准

日本数字电视首先考虑的是卫星信道,采用QPSK调制。并在1999年了数字电视的标准--ISDB。ISDB是日本的DIBEG(数字广播专家组)制订的数字广播系统标准,它利用一种已经标准化的复用方案在一个普通的传输信道上发送各种不同种类的信号,同时已经复用的信号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传输信道发送出去。ISDB具有柔软性、扩展性、共通性等特点,可以灵活地集成和发送多节目的电视和其它数据业务。

ISDB筹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7个,其他成员23个,其成员均为日本国内电子公司和广播ISDB标准定义的画面格式三种数字电视标准对比机构。

4.4三种数字电视标准的对比

无论哪一种制式,它们的视频压缩技术都采用了MPEG-2标准,但是由于美国和欧洲等在模拟电视的制式的差别,为了兼容性,它们的视频采样格式也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行和列的分辨率及场频等。

在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中,卫星传输一般采用QPSK调制技术,电缆传输一般采用QAM调制技术,但地面传输采用的技术则在不同的制式中存在很大差别,如美国的ATSC采用的是VSB调制技术,而欧洲的DVB和日本的ISDB则使用oFDM调制技术。

服务信息是指在数字电视中开展增值服务所用的数据,美国ATSC制式中的PSIP部分和欧洲DVB制式中的SI部分分别规定了各自数字电视中的服务信息格式。

ATScATV优点:频谱效率高、功率峰均比低,明显地减少了脉冲干扰。可将与原模拟NTSC信号的同频和邻频干扰减至最小。缺点是不能抵抗多径干扰,不支持移动接收。

DVB-T优点:在基于大量小功率、工作在同一频道的众多发射机,每一个均覆盖一个较小的区域的这样一种单频网络来说,DVB是一三种标准数字地面广播系统的比较

种最佳选择。同时提供了良好的移动接收性能。缺点是:其载/噪比低于8-VBS,并且限制了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对来自于电机的脉冲干扰较敏感,较高的峰/均值比,并且需要较高功率的发射机,保护间隔降低了频谱效率并明显减少带宽的比特/赫兹率。

ISDB-T和DVB-T非常类似,根据分层和窄带接收同时实现固定、移动和便携接收,是日本制式的特点;与DVB-T相比,ISDB-T增加了部分接收和分层传输功能。

5中国的数字电视

早在1996年,我国便开始了数字电视的研究工作,数字电视被列人原国家科委“八五”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并成立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总体组。1999年10月,高清晰度方案被成功用于国庆50周年大典的数字电视现场直播。后国家将数字电视发展计划纳入“十五”高新技术的12个重大专项之列,数字电视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5.1中国数字电视标准

1)信源编码技术标准:

中国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工作组制定了面向数字电视和高清激光视盘播放机的AVS标准。该标准与MPEG-2标准完全兼容,也可以兼容MPEG-4AVC/H.264国际标准基本层,其压缩水平可达MPEG-2标准的2-3倍。

2)信道传输技术标准

中国的卫星数字电视标准采用欧洲DVB—S标准。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标准还在报批过程中,大中型城市有线电视台多采用欧洲的DVB-T标准在试播。

中国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方案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之中。

3)条件接收系统标准(CA)、用户管理系统(SMC)已制定完成。

5.2数字电视现状及发展:

1)中国数字电视规划:

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2003年数字电视标准出台(未按期实现)。

2005年进行数字电视的商业播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级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008年用数字电视转播奥运会,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015年停播模拟信号,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2)数字电视现实的困难:

要发展数字电视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一是原先电视台设备的更换,节目的制作成本高于模拟电视。这直接造成数字电视初期节目源紧张。二是数字电视的基础是双向电视网络,现有网络由单向改为双向改造成本较高,难度很大。三是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不确定也影响了数字电视的进程。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2

在我国最开始的广播电视系统中,由于转播的频道和渠道都比较少,所以广播电视控制系统也相对比较简单,仅仅依靠简单的转播系统就可以完成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并且在播放的过程中极少会出现故障问题,即使出现问题,由于系统原理、结构都比较简单,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解决,以保证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广播电视播出频道的增加和传播方式多样化,传统的广播电视转播发射系统就满足不了正常转播需求了,于是衍生出了后来的多频道播控系统。多频道播控系统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系统的单一传统的转播模式,而是设立了智能化的总控制系统,通过播控系统对多套频率的节目进行播控,保证了广播电视的正常播放,并且由于广播电视内容的增加,一时间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广播电视播出信号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又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了固体化广播电视发射设备,通过传播功率更大更强的广播电视信号,对广播电视播出多套节目进行控制的同时使更多的人能够收听和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视的普及使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开始的时候我国引进的急速还不够成熟,不仅耗费成本巨大,还极为容易发生问题,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系统的正常播放,也加大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难度。而发展的现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主流,以往的模拟信号渐渐的都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并且,广播电视的监控系统、传输系统以及播放系统都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建设。同时,广播电视播放系统数字化技术的实现,也极大的带动了图像、信息、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播放功能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全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应用的特点

2.1系统越来越复杂

随着数字化广播电视播放技术的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数量和频道一直在不断的增加,而为了保证对所有的频道和节目进行灵活控制,保证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字化广播电视播放系统也跟着不断地改革和更新,导致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难度。

2.2系统传输容量不断扩大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就一直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也跟着不断进行提升,而广播电视播放技术同样如此,播放系统的播放手段一天比一天先进,数字压缩量和系统传输容量越来越大,于是,对广播电视播放系统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2.3广播电视播放系统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的时代,在这种时展形势的带动之下,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也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所以,为了能够迎合广播电视播放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中应用的维护系统也应该逐渐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2.4提升数字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虽然广播电视播放系统已经实现了数字信息化,播放和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非法入侵信号以及外来干扰风险也跟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维护人员除了要重视对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之外,还要对来自外界的非法入侵和干扰进行严格监控,以全面提升数字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5保证设备安全和播放安全

想要有效保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以及设备运行安全,首先就要保证设备和播放的安全性。因此,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中,除了对播放系统和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之外,还要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广播电视播放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在广播电视播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广播电视播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应用对策

3.1明确设备和系统工作原理,及时有效解决故障

想要做好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工作,首先就要对数字广播电视播放的设备以及播放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了解,一旦数字广播电视播放真的出现问题,尽可能保证在第一时间找到故障所在,并对故障进行有效解决,降低停播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对故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电路运行以及数字技术的特点,在结合设备以及播放系统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对故障发生的部位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利用专业的设备仪器对故障进行详细的检测,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并对故障进行合理解决。

3.2对设备和系统进行定期检修

跟所有系统的维护工作一样,对数字广播电视播放设备以及播放系统进行定期检修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受到损害,比较容易受到温度影响的设备和元件的维护,更是会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播放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故障发生的频率。所以,在对数字广播电视技术进行维护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设备和系统的定期检查工作,以此来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数字广播电视播放设备和系统的稳定运行形成更好的保障。

3.3对设备以及系统运行状态和所发生故障进行详细记录

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设备以及系统运行状态和所发生故障的记录,这样就使维护工作人员可以对设备以及系统运行特点进行详细了解,有针对性的做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工作。如此一来,当维护工作人员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经常发生的故障拥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之后,一旦出现故障,维护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发生的位置进行初步确定。并且,在遇到相同故障的情况下,维护工作人员就可以在参考纪律档案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合理排除故障,更好的保障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播放技术也在不停的改革和更新,作为维护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够通过学习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就会因为自身能力所限而满足不了数字广播电视维护工作需求,进而导致广播电视不能够稳定、可靠进行播放。所以,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维护人员一定做好通过对每一种故障出现以及解决情况的记录,并对其进行不断摸索和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一旦日后发生相同或者是相似的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合理解决。除此之外,维护人员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最新最先进的数字广播电视播放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习最高效的维护管理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验证和巩固,最终实现能够完美胜任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目标。

4结束语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高清数字技术;电视节目;推动;影响

电视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现代电子媒介,高清电视技术的出现必然给电视节目制作带来新的活力,自从2005年9月1日,中国第一个《央视高清》频道正式开播以来。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数字高清电视地面传输全面推广;2009年央视新台址全部启用高清制作系统,每天需要高清节目自产量达50h;而中国高清接收设备的发展早已超前于高清节目制作和播出,有统计资料表明,仅2005年国内就卖出支持高清电视的接收机100万台以上,中国高清时代已经大踏步走来。

一、标清与高清技术标准之对比

目前,中国执行的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SDTV,简称“标清”)标准,是1982年2月公布CCIR601,现改为ITU-RBT.601《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标准。分辨率720×576、总有效像素41万、画幅宽高比4:3、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576/50i。2000年8月公布GYfr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对应国际标准ITU-RBT.709,这是中国规定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HDTV,简称“高清”)标准。分辨率1920×1080、总有效像素207万、画幅宽高比16:9、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1080/50i。高清画面像素数5倍于标清,16:9画幅比标清宽了1/3。其画面细节的丰富度和色彩还原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使用大屏幕宽屏电视机观看高清节目时,那恢宏辽阔的宽幅画面、清晰细腻的逼真图像、丰富分明的层次、自然亮丽的色彩,无不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极大的视觉享受。

二、镜头

标清镜头成像面积58.1mm2,宽高比4:3;高清镜头成像面积51.8mm2,宽高比16:9。两者具有不同的感光成像面积,使得两者的感光灵敏度不同。另外,由于镜头折射特性基本不变,而拍摄同样大小的实景转到不同面积的成像面上时,镜头焦距就要不同,这样拍摄的景深也就不同了。和标清比较,用高清镜头拍摄时灵敏度降低、景深范围缩小。另外,由于高清图像像素数5倍于标清,其像素点细小到只有标清的一半左右,而观看高清图像时一般都采用大屏幕电视机,使得图像对调焦误差非常敏感。调焦稍有偏差,立刻就能在屏幕上看出来。这样一来,高清镜头本身景深就小,拍摄的图像对调焦误差又敏感,再加上由于灵敏度低需开大一挡光圈,景深就更小了。因此,高清拍摄对聚焦操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三、曝光

调整光圈的目的就是准确地控制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层次、细节、色彩饱和度。只有准确把握曝光量。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图像。因为高清摄像机水平清晰度提高,其画面宽容度更接近电影胶片,层次比标清更加丰富。在拍摄景物时。需认真观察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及明暗部分的分布范围,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取舍及与拍摄主体的关系,确定曝光量并调整光圈的大小。高清摄像机还提供了伽马曲线的调整。当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被摄景物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如果超过CCD的最低照度范围,图像暗部就会层次减少甚至丢失,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拐点、伽马曲线和黑伽玛曲线进行画面的补偿和修饰。为了充分表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画面上有可能会模糊不清,这类似于焦点不实的现象。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水平方向的扩展部分,这就更需要合理运用灯光照明技术。在阴天或多云天气下拍摄时,需要灯光辅助以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亮度反差很大的晴天拍摄时,使用反光板等会得到效果较好的图像。总而言之,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量要比标清多。高清拍摄时照明光线性质的硬与软对物体外观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说,由于硬光能勾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质感十分明显,所以使我们感到空间感强。而柔光照明很容易产生平淡的无立体感的图像,因而就不能提供最佳清晰度。但从画面的局部效果来说,可能由于硬光造成过大的明暗反差,而使物体细部的再现能力降低。而柔光所造成的细腻的影调层次,相反能提高我们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故此感觉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摄像照明时宜使用较软的光线,这对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是有利的。布光要均匀,光比要小,注意营造透视感。在拍摄现场为保证精确曝光,要使用专业监视器和波形监视器。波形监视器的参数值可为曝光提供客观标准,专业监视器可得到现场实拍图像的主观感觉。观看图像时要注意保持观看环境黑暗,一般采用黑布将监视器和观看者头部完全遮盖住,观看图像层次是否丰富。亮度是否适中。

四、构图

高清电视比标清电视画幅变宽,16:9的宽画幅比4:3标清横向加长了1/3,视角很宽。16:9的构图方式显的大气,而且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这在拍摄大场面或大全景时非常有表现力。更接近电影的视觉效果。从电视画面的角度看,构图就是镜头语言,通过画面讲述拍摄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视觉效果上,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尤其是使用16:9画幅比进行构图时。从突出主题出发,画面离不开线、形、色调、影调这四大元素。根据上述要求。在16:9的构图中,由于水平视角的增大,更需要留意线条在画面上的延伸感,形成视觉上的透视感。由于画幅变宽,景物增加,构图上要注意主体和陪衬体的合理位置,既要有对比又不失平衡,虚实的比例也要控制恰当。采用摇摄时,由于水平方向视角变大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变长,若按一般速度进行横向摇摄,观众就会感觉节奏缓慢拖沓。此时适当加快摇摄速度,可加快镜头节奏及加强镜头动感。

五、聚焦

由于高清摄像机水平视场角大,清晰度高,景深范围又比标清小。画面包容景物多,就使我们容易忽略某些细节。再加上摄像机的寻像器尺寸小,分解力低,使得我们在寻像器中看起来很清楚的画面,放到大屏幕监视器上会发现焦点并未调实。因此我们在拍摄现场要尽量使用专业监视器,而且屏幕越大越好。比如屏幕20英寸,分解力1000线以上的专业监视器就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清晰。标清拍摄聚焦时,一般先将镜头变焦至最大推上去聚焦。因为此时景深最小,焦点是否调实较容易判断。调实后再将镜头变焦拉回来到所需景别,这样焦点就算调实了,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能这样了。因为变焦镜头在变焦时,普遍存在着微量的像面漂移现象,不同焦距处的最佳焦点位置并不精确一致。这在标清拍摄时不成问题,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允许了。因此高清拍摄时要先把镜头变焦至所需景别,把它作为定焦镜头直接在该焦距状态下精确调焦,此时当然离不开专业监视器了。在没有专业监视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电影拍摄的方法,先直接测量调焦距离,再将镜头上的调焦基线转动至该调焦刻度值上。

六、清晰度

高清技术要求在整个制作环境、制作态度等方面要更加严谨,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在标清时看不出来,而在高清大屏幕监视器上却非常刺眼。甚至一只蚊虫落在头上或者布景上,就会导致拍好的镜头前功尽弃。

七、兼容性

中国的现状为标清、高清两种电视标准并存。为适应由标清到高清的平稳过渡,高清节目制作也要考虑标清接收机收看的问题。除去清晰度下变换问题,主要问题还是16:9画幅如何转为4:3画幅。我们可以将16:9画面横向直接收缩为4:3画面,但画面要产生变形(变窄),此方法不可取。不变形的转换方法有两种:

7.1信封模式

也就是“伪遮幅”画面。上下用两道黑条遮挡住画面,画面完整,但不满屏。为适应这种模式,高清制作时不要将同步字幕直接制作在画面上。可以单独制作一个字幕文件,高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中,而标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下方的黑条上,以使画面最大限度地无遮挡展现在屏幕上。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高清数字技术;电视节目;推动;影响

电视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现代电子媒介,高清电视技术的出现必然给电视节目制作带来新的活力,自从2005年9月1日,中国第一个《央视高清》频道正式开播以来。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8年数字高清电视地面传输全面推广;2009年央视新台址全部启用高清制作系统,每天需要高清节目自产量达50h;而中国高清接收设备的发展早已超前于高清节目制作和播出,有统计资料表明,仅2005年国内就卖出支持高清电视的接收机100万台以上,中国高清时代已经大踏步走来。

1标清与高清技术标准之对比

目前,中国执行的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SDTV,简称“标清”)标准,是1982年2月公布CCIR601,现改为ITU-RBT.601《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标准。分辨率720×576、总有效像素41万、画幅宽高比4:3、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576/50i。2000年8月公布GYfr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对应国际标准ITU-RBT.709,这是中国规定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英文缩写HDTV,简称“高清”)标准。分辨率1920×1080、总有效像素207万、画幅宽高比16:9、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做1080/50i。高清画面像素数5倍于标清,16:9画幅比标清宽了1/3。其画面细节的丰富度和色彩还原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使用大屏幕宽屏电视机观看高清节目时,那恢宏辽阔的宽幅画面、清晰细腻的逼真图像、丰富分明的层次、自然亮丽的色彩,无不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极大的视觉享受。

2镜头

标清镜头成像面积58.1mm2,宽高比4:3;高清镜头成像面积51.8mm2,宽高比16:9。两者具有不同的感光成像面积,使得两者的感光灵敏度不同。另外,由于镜头折射特性基本不变,而拍摄同样大小的实景转到不同面积的成像面上时,镜头焦距就要不同,这样拍摄的景深也就不同了。和标清比较,用高清镜头拍摄时灵敏度降低、景深范围缩小。另外,由于高清图像像素数5倍于标清,其像素点细小到只有标清的一半左右,而观看高清图像时一般都采用大屏幕电视机,使得图像对调焦误差非常敏感。调焦稍有偏差,立刻就能在屏幕上看出来。这样一来,高清镜头本身景深就小,拍摄的图像对调焦误差又敏感,再加上由于灵敏度低需开大一挡光圈,景深就更小了。因此,高清拍摄对聚焦操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3曝光

调整光圈的目的就是准确地控制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层次、细节、色彩饱和度。只有准确把握曝光量。才能得到更完美的图像。因为高清摄像机水平清晰度提高,其画面宽容度更接近电影胶片,层次比标清更加丰富。在拍摄景物时。需认真观察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及明暗部分的分布范围,根据亮部和暗部的取舍及与拍摄主体的关系,确定曝光量并调整光圈的大小。高清摄像机还提供了伽马曲线的调整。当拍摄的景物高亮度部分比较大且超过了CCD所能表现的范围时,图像的高光部分就会出现泛白现象,导致高光部分层次和细节丢失。当被摄景物处于比较暗的环境中,如果超过CCD的最低照度范围,图像暗部就会层次减少甚至丢失,表现为画面一片漆黑。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拐点、伽马曲线和黑伽玛曲线进行画面的补偿和修饰。为了充分表现高清晰的画面。更需要发挥照明的作用。如果光用得不好,画面上有可能会模糊不清,这类似于焦点不实的现象。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画面水平方向的扩展部分,这就更需要合理运用灯光照明技术。在阴天或多云天气下拍摄时,需要灯光辅助以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亮度反差很大的晴天拍摄时,使用反光板等会得到效果较好的图像。总而言之,高清拍摄时照明用灯量要比标清多。高清拍摄时照明光线性质的硬与软对物体外观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说,由于硬光能勾划出被摄景物的轮廓,质感十分明显,所以使我们感到空间感强。而柔光照明很容易产生平淡的无立体感的图像,因而就不能提供最佳清晰度。但从画面的局部效果来说,可能由于硬光造成过大的明暗反差,而使物体细部的再现能力降低。而柔光所造成的细腻的影调层次,相反能提高我们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故此感觉画面清晰度高。因此高清摄像照明时宜使用较软的光线,这对提高画面的清晰度是有利的。布光要均匀,光比要小,注意营造透视感。在拍摄现场为保证精确曝光,要使用专业监视器和波形监视器。波形监视器的参数值可为曝光提供客观标准,专业监视器可得到现场实拍图像的主观感觉。观看图像时要注意保持观看环境黑暗,一般采用黑布将监视器和观看者头部完全遮盖住,观看图像层次是否丰富。亮度是否适中。

4构图

高清电视比标清电视画幅变宽,16:9的宽画幅比4:3标清横向加长了1/3,视角很宽。16:9的构图方式显的大气,而且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量,这在拍摄大场面或大全景时非常有表现力。更接近电影的视觉效果。从电视画面的角度看,构图就是镜头语言,通过画面讲述拍摄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视觉效果上,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尤其是使用16:9画幅比进行构图时。从突出主题出发,画面离不开线、形、色调、影调这四大元素。根据上述要求。在16:9的构图中,由于水平视角的增大,更需要留意线条在画面上的延伸感,形成视觉上的透视感。由于画幅变宽,景物增加,构图上要注意主体和陪衬体的合理位置,既要有对比又不失平衡,虚实的比例也要控制恰当。采用摇摄时,由于水平方向视角变大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变长,若按一般速度进行横向摇摄,观众就会感觉节奏缓慢拖沓。此时适当加快摇摄速度,可加快镜头节奏及加强镜头动感。

5聚焦

由于高清摄像机水平视场角大,清晰度高,景深范围又比标清小。画面包容景物多,就使我们容易忽略某些细节。再加上摄像机的寻像器尺寸小,分解力低,使得我们在寻像器中看起来很清楚的画面,放到大屏幕监视器上会发现焦点并未调实。因此我们在拍摄现场要尽量使用专业监视器,而且屏幕越大越好。比如屏幕20英寸,分解力1000线以上的专业监视器就可以保证拍摄画面清晰。标清拍摄聚焦时,一般先将镜头变焦至最大推上去聚焦。因为此时景深最小,焦点是否调实较容易判断。调实后再将镜头变焦拉回来到所需景别,这样焦点就算调实了,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能这样了。因为变焦镜头在变焦时,普遍存在着微量的像面漂移现象,不同焦距处的最佳焦点位置并不精确一致。这在标清拍摄时不成问题,而在高清拍摄时就不允许了。因此高清拍摄时要先把镜头变焦至所需景别,把它作为定焦镜头直接在该焦距状态下精确调焦,此时当然离不开专业监视器了。在没有专业监视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电影拍摄的方法,先直接测量调焦距离,再将镜头上的调焦基线转动至该调焦刻度值上。

6清晰度

高清技术要求在整个制作环境、制作态度等方面要更加严谨,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在标清时看不出来,而在高清大屏幕监视器上却非常刺眼。甚至一只蚊虫落在头上或者布景上,就会导致拍好的镜头前功尽弃。

7兼容性

中国的现状为标清、高清两种电视标准并存。为适应由标清到高清的平稳过渡,高清节目制作也要考虑标清接收机收看的问题。除去清晰度下变换问题,主要问题还是16:9画幅如何转为4:3画幅。我们可以将16:9画面横向直接收缩为4:3画面,但画面要产生变形(变窄),此方法不可取。不变形的转换方法有两种:

7.1信封模式

也就是“伪遮幅”画面。上下用两道黑条遮挡住画面,画面完整,但不满屏。为适应这种模式,高清制作时不要将同步字幕直接制作在画面上。可以单独制作一个字幕文件,高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中,而标清播出时键人到画面下方的黑条上,以使画面最大限度地无遮挡展现在屏幕上。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电影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TN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38-01

1 引言

一直以来,我们都赞同安德烈巴赞的学说即“真实电影”美学。巴赞认为,电影所要表现的就是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电影应该是对真实生活的完整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数字技术开始在电影中使用。从此,电影这一艺术开始发生了变化,它所呈现给大家的不再全是现实世界存在的了。所谓在电影中使用的数字技术,就是通过电脑成像技术来自己合成电影画面。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使用,以及各种后期电脑合成图像技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2 现状分析

电影是新时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产物。在电影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将成为一种驱动力。现在发展迅速的数字技术在电影上的使用,也将对电影美学产生冲击、使它改变走向。

2.1 数字技术和电影革新

数字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开始介入电影制作的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在电影方面一般通过以下手段:电脑合成图像、电脑绘画以及虚拟的空间。数字技术和电影艺术的相结合,生成了一种以电脑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兴媒体。时展,传播媒介在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在变化着。因此,数字电影也是顺应潮流的一种必定出现的新兴事物。

数字电影的开端大概就是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从此开始,数字技术开始更多的使用在了电影的制作中。数字电影的高峰就是2010年的《阿凡达》。在中国,第一次使用数字技术的电影是1996年周晓文导演拍的《秦颂》,该片通过数字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战争的历史。

2.2 数字技术革命和电影美学革命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说电影的艺术本身、电影所反映的人文内涵和精神。

电影技术方面的改革不同于传统电影美学的改革,因为技术再怎么改革也不能抛弃电影传统的美学。如果一味的对电影的技术进行改革,那么必定会使电影充满了各种丰富的技巧,而少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这样就可能会削弱电影的美学,使得电影艺术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电影技术的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趋向更好的表现电影本身的艺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电影美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它并不会有悖于我们传统的电影美学。数字技术的发展只会更好的表现电影美学。

2.3 数字技术带来的“视听盛宴”

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影,可以表现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利用电脑合成图像,让人看到震撼人心的东西,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是,数字电影所表现的影像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它只是一些事物的代表,它蕴含了多层含义,它并不是电影艺术的本身。比如说,电影《阿凡达》,场景十分炫酷,天空中漂浮巨大的山,还有千丈瀑布,各种场景都是让人们十分叹服。但是这种视听盛宴并不能代表电影所要表现的艺术。

2.4 数字技术不能打破传统电影美学

要想把数字技术在中国电影方面更好的使用,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电影的传统美学和观众的兴趣调查清楚明白。所以,也不能全部依赖新兴数字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情感等。数字技术带来的视听盛宴确实是吸引我们眼球,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所以说,应该把那些眼花缭乱、绝妙的画面等视听盛宴同电影本身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起来。

3 解决方法

数字技术在20世纪末开始了急速的发展,电脑合成技术变得无所不能,这样以来,电影画面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弱。电影的真实性就降低了。所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打破电影的传统美学。这就要我们做到以下各点。

3.1 巴赞影像本体论

数字技术在电影方面的使用,使得传统的电影美学也就是巴赞理论出现了被质疑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电影里面的灯光、色彩、演员、声音等都变得可有可无了。而且数字技术的发展让导演这一职位变成了不再必须是专业的,普通电影爱好者也可以制作电影。

3.2 数字技术与电影美学真实性的辩证

数字技术确实冲击影响了巴赞影像本体论,但是它并不能击垮巴赞影像本体论。因为在人们内心的最深处是认为电影应该具有生活的真实性的,但是也不可能绝对的真实。毕竟艺术不等同于生活。

3.3 数字技术提高电影美学真实性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技术,也可以是更加丰富了电影的艺术真实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将传统电影美学很好的表现出来,也是电影表现形式上的一个突飞猛进。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出现的场景和表现效果。传统的电影的真实性是指符合生活中的现实,但是数字电影所表现的真实性是指能够全面的模拟现实。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丰富了电影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在电影方面的使用还可以增强时空的视觉真实感,数字技术的介入可以让电影的表现方式更为真实。但是在传统的电影拍摄中用多好的设备也不能带来这种数字技术所呈现的视觉真实感。数字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塑造了一些丰富饱满的人物角色和英雄。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现在的电影制作方面,这样以来,数字技术必定会给电影美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传统的电影美学也不会被这新兴的数字技术所击垮。要想把数字技术更好的体现在电影制作上了,就应该顺应潮流,听从观众的声音,制作观众想要看的电影。电影的制作者应该观察生活的现实、艺术,来制作电影,因为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数字动画;视频编辑;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 J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33-1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前景。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不断加快。数字科技和新媒介已经全面渗入到各种生活媒体和各种信息服务行业中,数字技术和社会文化内容的结合正在形成一个更为庞大的数字文化产业。如今,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接受。发展至今,数字技术对动画设计本体的发展推动也越来越明显。

一、数字动画的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影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想象,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

早在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展促成了电影业的诞生。电影由物理学、声学、电学、光学、化学和机械学等科技门类构成,这个时期的电影,是操控摄影机用胶片拍摄并冲洗底片和印制正片,在剪接机上用剪刀组接拼接、制作放映的拷贝、发行到电影院用放映机进行放映,最后在银幕上成为动态影像供人们欣赏。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研究构成电影的技术和艺术表现方法。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他尝试了用电脑数字技术制作特效镜头。他带领旗下的工业光魔公司用数字软件制作了大量的宇宙飞船、战舰、星球、外星人、空间轨道等模型,以及制作了大量的飞行战斗的特效镜头,将所有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借助电脑数字技术实现成了不可思议的真实感画面。

在80年代末,数字动画技术进一步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是第一次将真实拍摄的人物与手绘动画角色合成在同一个镜头中的作品。在电影史上开创了数字电影的合成技术,这种早期以数字合成技术创造的的电影表现手法,让电影的叙事语言与表现空间有了极大幅度的提高。

到了90年代,数字动画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美国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充分利用数字模拟技术制作了大量的栩栩如生的远古巨兽――凶猛的霸王龙、巨大的棘龙和迅猛的啮龙等史前生物。真实感极强,无论是画面的真实感、镜头的真实感、还是恐龙的运动形态、角色皮肤的真实感都肉眼难辨。早期用手工制作的模型拍摄的科幻电影与之简直不能比拟。用数字技术模拟制作出来的恐龙,融合了光学、力学、透视学、解剖学、生物学等诸多方面的学科,故此制作出来的恐龙更加真实,更加有视觉震撼力。从而以虚拟角色的身份成了整部电影特效大片的最精彩的看点。

从90年代后到二十一世纪,数字技术在电影工业的影响已经完全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从策划、制作、发行、放映每个环节都在使用数字技术完成,高效且便捷。

二、数字技术给动画带来了如下的特性

1.数字软件的技术设计与程序编写,使得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变成银幕上可以耳闻目见的现实,只有我们想不到的,而没有电脑技术实现不了的。

2.数字技术可以生成虚拟的银幕画面,以此去取代难以或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的实景。即视觉图形的生成与真实视觉并没有太多的物质联系。这些影像的获得不一定需要摄影机去拍摄,而是用电脑数字技术去生成。

3.数字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轻松突破时空的限制,让视觉画面的实现不在局限于摄影机的镜头面前,而只是局限于人们的思维。

4.数字技术的强大可以方便地制作出个性鲜明的数字角色与动画,在展示个人艺术风格与视觉特效方面能够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能够生成更多优秀的作品。

三、数字技术加速后期制作的效率

(一)动画视频的非线性编辑。数字软件技术可以允许我们对视频画面的组合、剪辑、衔接、穿插提供任意方便的修改,而且可以使得制作人员实时地看到修改之后的效果。

(二)动画视频的音效与音频编辑。数字音频软件可以方便地对各种动画声音进行调整,可以选择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网络或是录音工作室的声音进行编辑,将动画中所需要各种声音,包括角色对话、背景音乐、各种音效轻松地与动画画面进行节奏匹配。

(三)合成与调整。数字技术可以方便地将将不同时空的动画视觉元素合成到同一个视频画面,通过画面颜色调整、色彩分离、特效制作、画面叠加、色彩校正等多种技术手段将画面统一化、整体化。

(四)输出与成片。数字技术可以轻易地通过图形化操作对动画影片的视频比例、渲染输出质量、画面大小、整片播放时间进行严格监控,而且在成片阶段还可以实时地修改与预览最终效果。

四、结束语

现代动画制作、动画技巧和动画理论的发展需要把视听元素、数字媒介和电脑科技等因素放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综合进行。现在发展的事态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数字技术会改变传统动画设计的一切,新的视觉文化理论、数字技术理论、新媒介理论等元素推动了动画本体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数字技术动画和后动画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理论与后动画理论的结合为我们重新认识动画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应用;分析

数字电视发射机已经成为了电视发展在未来的一个总体方向和趋势,数字电视具有很多方面的特点,对电视技术领域有了转变性的贡献。目前从我国的电视发射机使用领域来看,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另一种是移动多媒体国标发射机,二者的性能特点和构成方面基本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发射机的激励器有所差别,本文主要讨论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技术应用。

1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技术应用

1.1激励器的技术应用

在数字电视发射机中,激励器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音频、视频编码和数字预校正是激励器的主要作用方面,除此之外,数字电视发射机的很大一部分指标都要在激励器的基础上进行。DVB-T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压缩编码,这项任务能够在压缩技术的基础之上对数据以及图像采取清晰化技术处理。MUSICAM系统基于激励器技术应用角度考虑,也采用更加先进的编码技术,以此实现高效利用低音频谱的掩蔽效果。这种效果能够使得人体听觉系统中比较不敏感区域进行低频编码,以此完成对噪声环境的有效控制,更加能够创造适合生活的舒适环境。一般情况下数字电视的发射装置当中往往会带有性能相对比较好的预校正电路,其属性为中频非线性的。

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发射机的功能,改善的发射机类型为采用AB类功放的发射机,中频非线性预校正电路可以使数字电视发射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另外,中频非线性预校正电路还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不仅能够对电路进行及时有效校正,更加能够对数字电视清晰程度进行调节,实现效果有效提升。

该种类型的数字适应校对目前已经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地被应用,尤其是在一些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在欧洲对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称为数字自适应预校正技术,在美洲则被称为自动数字校正技术,尽管这种技术在多个国家的名称不同,但是都采用的是中频非线性预校正电路技术原理,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无人化办公,设备在正常的运行工作中不需要人工的干预。

1.2基于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的无线传输

1.2.1无线传输技术中的WHDI技术

当前的电视无线信号传输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叫做WHDI的技术手段。这项技术产生与发展主要源自于802.11a技术,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无线传输。WHDI技术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无线调制解调器运行方案,该项设计的关键在于对视频的传送。WHDI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且非压缩类的连接路径。WHDI技术能够依据视觉重要性对视频完成多种级别类型划分。

无线信道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要素映射,其中一些视频信息由于重要性不够就有可能会被噪声破坏掉,同时由于这些误码率产生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此就会被忽视掉。

例如一些掉落在LSB上面的错误可能会被眼睛或者是大脑平滑掉。在WHDI技术当中,其能够将视频调制解调器与拥有多种输入输出形式的解调器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建立了一种5GHz免授权40MHz的信道路径。这种路径下,即使是未被压缩掉的高分辨率视频信号也能够完成传输。且其整体传输速率也能够得到保障。

1.2.2无线传输技术中Wireless HD

Wireless HD属于目前技术水平下形成的一种以60GHz为主的毫米波无线技术手段。

当前WirelessHD技术主要使用的是用免授权的频段,主要指的是一种为60GHz的毫米波无线路径,这种技术在数字家庭环境下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WirelessHD技术同样需要被规范,消费电子行业当中的多家最大供应商由此组成了WirelessHD组,并对该项技术的实际商业应用进行讨论。但是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解决几个方的问题:技术成本,这项技术的生产成本相对于5GHz更高,因此商业应用中不会选择高成本的技术;该技术传输性能存在缺陷,发生为有向性,这种传输方式的条件环境较窄。同样,WirelessHD技术也具备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十分明显。例如:在传输方面能够传送高清非压缩视频信号,且速度快。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项技术能够与目前的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技术相抗衡。

1.3数字预失真技术应用

数字预失真技术是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有足够高的功率增益和高线性,使末级功放能够在平均功率比峰值功率低得多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应用,用来抵消发射机的功率放大器带来的非线性失真,提高功放的利用效率而加入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字预失真器根据功放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法,由于数字电视发射机的功放是一种强记忆效应的功放,如果只用没有记忆效应的预失真器进行补偿的话不能够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数字电视发射机功放预失真器的设计时要考虑到记忆效应。

预失真器可以根据自适应的方式不同分为直接预失真结构和间接学习预失真结构,直接预失真结构是直接求出一个功放的非线性传递函数,之后求逆得到预失真器的特性函数,但是,想要求出一个带记忆效应的非线性系统的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直接结构一般情况下不使用。间接学习预失真结构在实际的运用中是比较可行的,因为间接学习预失真结构不需要首先辨识出放大器的模型,而是根据功放的输入和输出将预失真器的模型参数直接辨识出来。

数字信号属于一种款频谱,如果在非线性环境下使用这种信号,信号之间会产生互相干扰的结果,这就会造成信号无法正常使用。但是如果将使用功放在指定区域,其工作效能又会降低,整机功耗加大,致使运行的成本增加,发射机的可靠性会变差。采用基带预失真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这些问题解决,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在FPGA的平台环境上,基带数字域条件下实现非线性预校正的工作采用补偿发射功放失真情况,这样的预校正能够产生非线性校正属性,其对热记忆效应也能够产生较为积极的校正作用。

2.在进行数字预失真技术应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数字滤波器完成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完成校正发射机末级无缘系统线性失真。

3.通过PC机上的工具软件,可以达到对线性和非线性预校正特性的调节。

1.4低相噪捷变频技术应用

在数字电视信道编码的调制中对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要求普遍比较高,本振信号不仅要宽频带捷变频,还要保证相位噪声符合规范,避免错误的出现导致接收端不能够正确地接收,所以要采用高稳定的参考源和高中频变频技术,制定方案的时候要采用2次变频的方案,保证能够满足捷变频功能的需要,第一次将中频信号和本振混频做上变频,取上边带,得到中心频率的调制信号;第二次的本振信号要与第一次的混频结果作下变频混频,取下边带。频率综合上变频模块频率综合技术产生所需要的两个本振信号,完成两次变频。

1.5数字微波系统

随着近些年我国电视广播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技术手段在台前幕后的推动作用也凸现出来,电视广播的传输技术依靠多种技术平台的支持,尤其在数字微波技术领域的长足发展,使得我国的电视广播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这对电视广播行业的传输系统技术革新与调整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电视广播之间进行配合,才能够创造高效率的工作,两者之间的切合度才能够提升。

构建数字微波系统能够完成对信号传输链路的搭建,目前我国的多家电视台均采用的是光纤传输方式为主,采用数字微波技术为辅助技术手段。但是,数字微波技术拥有十分明显的技术性优势,相对于光纤传输技术来看,数字微波技术拥有频带宽以及容量大的特征,更加不用进行布线,可以节约电缆设备维护的费用。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数字微波系统能够更加快捷的进行恢复与查找。除此之外,数字微波技术还能够对水、火、风灾害有抗灾性。微波通信通畅情况不会受到影响,且保密性更好。

另外,数字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属性,因此,数字微波传输不能受到高楼阻挡,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时,要开辟微波通道,确保高楼不会阻碍信道信号传输。最后,因为是无线数字微波传输,有些波段在恶劣天气环境下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大雪、雨和大风天气。

1.6功率加大器的技术应用

目前,相关数据的进一步放大对数字的实际发射有着很严重的影响,这样做可以使传输的效果和范围持续地扩大,以满足更多的受众需求。威尔可森滤波器的末端加大器可以组成功率合成器,当功放电源在功放模块内的时候,智能操作系统就可以增强最终传输的效果,能够保证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正常运转,有效降低了出现故障的几率,使服务能够不间断地输送到客户那里。

PA模块在LDMOS管理放大器的基础上传输效果可以达到60dB上下,传输的功能比较显著,这种模块可以在比较高的反射功率下进行正常的工作,而且对LDMOS管理放大器的设备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能够对激励信号有效地承接并能够保障数据系统的稳定性。

1.7电视差频转播技术应用

电视差频转播是经过差转机对接收到的主台某频道的节目进行频率的变换、放大,再用另一个频道发射出去,以扩大主台的覆盖范围和服务的面积。差转机与中频调制器配合使用就可以成为一台电视发射机,如果有摄像设备的话,电视差转台可以连接微波干线和卫星广播的信号,也可以自己承办节目。

1.8冷却功能的技术应用

为了满足客户不同方面的需求,数字电视发射机的生产厂家生产开发出了很多具有冷却功能的系统。目前出现并被应用的冷却系统主要有风冷系统和液冷系统两种,其中液冷系统的应用率要较高一些,因为在实际的运行工作中,风冷系统的运作环境要相对来说比较差,在过滤材料的时候比较容易有灰尘沉积,这样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液冷系统能够降低发射机运行时带来的噪音,对于液冷系统中添加的冷却液,无论是防冻液还是乙二醇加水,其传输数据的效果都要远远高于风冷系统,可以为数字电视发射机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发射机运行的效率。

2数字电视发射机在技术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正在不断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到了一定的层次,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条件下,对精神上的追求也日益迫切,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正常运转关系着人们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电视信号的接收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字电视发射机在技术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数字电视发射机的供电系统维稳

当前数字电视发展环境下,电视发射机普遍分为两种形式:其一,电真空器件型;其二,固态发射机型。采用电真空器件型进行数字电视发射工作,其会产生较大发射功率,通过使用高压以及风冷或者是水冷的方式调节。这种类型的电路构成相对更加简单,但是其同样也具有一些缺陷,例如电真空器件类型的发射机使用寿命相对短,发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降低。固态电视发射机往往采用多个半导体管,这种形式的发射机使用并联放大形式,一旦单个半导体管发生故障或者是损坏,就必然会造成整个发射机受到影响。且运行环境中工作电压较低的情况,也会影响工作效率。采用固态发射机能够有助于实现供电系统的维稳。

2.2监控系统设置

数字电视发射机的计算机操作播控系统需要根据值班室不同电脑的指令发射信号,由此能够对每一台发射装置是否正常运行进行判断与确定。一旦发生工作异常情况系统就会报警,并为及时处理提供保障。对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开关机的设置,有效控制设备的开关时间,以此实现对人工操作用工量的降低,提升工作效率。这种设计思路更加能够完成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设置备用发射机设备,确保在祝发射机装置出现问题或者是发生故障的情况不影响常规工作。要能够立即开机设备,确保节目的连续性播出,保障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2.3操作规范性

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能够有效降低人为事故发生,在进行电视节目播出之前,应当对相关的电视路径调频信号进行常规检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排除,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根据设定时间开关机,发射机尽管设置了开关机时间,但是为了确保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仍然要进行相关节目播出安全管理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发射机有很多方面的优点,运行比较稳定,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成本相对较低,设备和模块的使用寿命相比之下比较长,并且基本上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误差率比较小,即使有一些细小的问题出现也比较便于维修,这些方面的特点都促进了数字电视发射机的广泛应用,并且获得了相当高度的评价。电视台在对数字电视发射机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定期进行维护,在维护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维护和维修方法,使数字电视发射机能够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高德力.全固态调频发射机系统的组成、原理日常维护中注意的事项[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上)[C],2007.

[2]吕润良.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组成与维护[J].中国科技纵横,2013,(15).

[3]钟明.TBH522型150kW短波发射机高周鉴相器的使用与维护[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0.

[4]魏增杰.中波转播电台的管理及安全优质播出的几点体会[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上)[C],2007.

[5] 刘宏学.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组成与维护[J].有线电视技术,2013,20(2).

[6]李甲军.DAM中波全固态数字调制发射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几例故障的分析、总结(以TSD-10中波全固态数字调制发射机为基础)[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

[7]吕卫,索召和.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及应用[J].电视技术,2008,32(8).

[8]苏广财.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发展浅析[J].广播电视信息,2010,(4).

[9]叶华杰.浅谈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的发展[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8

世界各国拍摄电视电影的设备和材料呈多元状况,有数字标清、胶片、数字高清等。作品播映也从电视台延展到数字影院、流动影院、互联网络等多种传媒。但无论以何种设备技术拍摄,之后曾以何种媒介播放,只要该作品目标市场主要定位电视台,且在电视台首播,就可称作电视电影。电视电影最初的功能是补充丰富电视台节目源,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电视电影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

一、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寥寥几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短剧作品(如《像春天一样》(1996)、《远山姐弟》(1996)、《琴声如诉》(1996)等)。但这类作品在当时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中国开始有着明确动机。有计划成规模的为电视台播出而拍摄电视电影并为之定名,则与电影频道(CCTV-6)的开播有直接关系。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录放机、光碟机、电脑、互联网络等家庭观影设备的陆续出现,国人观看电影的方式悄然发生变化。1996年1月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直属的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借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平台开办的电影频道(cctv-6)正式开播。为满足电视观众收看电影的需要,电影频道在开播初期,便以贷款方式向全国所有制片厂家购买了几乎所有国产故事片、戏曲片、美术片的播映权,加上陆续生产的新片以及部分外国影片的播映权。至1998年,除部分因政审技审未通过或其他原因不可播外,频道储备可播中外故事片近3000多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建台头三年,其覆盖面已达7亿观众,每天观看频道节目平均人次4000万以上。但随着持续不断的影片播出,片源储备不能满足当时每天播映8部,年播3300来部影片的需要。几年下来,许多影片连轴播映,观众出现厌倦。同时,所谓电视上首播的“国产新片”已是市场放映后下架多时的“旧片”。更者,当时国产影片年产不足一百,即便将国产新片播映权悉数尽收,及时播放,新片缺口依然巨大。观众很难在电影频道得到观看新片的满足。寻找开发新节目源,刷新丰富频道节目成为电影频道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1998年底,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参照国外电视台经验,启动运作电视电影项目。拍摄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牛哥的故事:别了,冬天》(1999。编剧:束焕,导演:杨亚洲)。第一部正式与观众见面的则是1999年3月2日下午17:00在电影频道播出的《岁岁平安》(1999。编剧:白海云、廉春明,导演:戚建)。该片收视率达1.47%,表明当时近1800万人观看了这部影片。《岁岁平安》被视为新中国第一部电视电影,1999年被定为中国电视电影诞生的年份。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部正式成立,以自行创意和采纳创意的方式创作剧本和征集剧本,陆续建立完善剧本初审、二审、三审制,通过的剧本立项拍摄。以频道投资,各电影制片厂、民营制片公司承制为主,也部分采取联合投资、外购成品等方式。中国电视电影从此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开启了中国电视电影制播一体的运作模式。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成为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基地。

中国电视电影投资规模为中低成本,初期阶段年产量100多部,年投资6000多万,单片成本50万左右。发展中,数量依然稳定在100多部,年投资有较大提高,单片成本提至80万至110万,个别影片由于剧情需要成本有更大上浮。

二、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

发端于1999年的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短短几年间,历经了3个重要阶段:1999年至2000年的探索期;2001年至2004年的成熟变革期,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在技术运用上,中国电视电影主要采用过数字标清、16mm和35mm胶片、数字高清等三种技术手段。数字高清制作始自2002年上半年,2004年便进入数字高清为主,数字标清为辅的时代,2007年全部实现高清制作。胶片制作自2004年后基本消失。

1、起步探索期(1999至2000)

1999年3月2日《岁岁平安》与观众正式见面,标志着中国电视电影零的突破。1999至2000,中国电视电影开始了形式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质量从粗糙到精致的起步探索期。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剧本征集审查和投资拍摄管理体制,以及作品评价体系。在播出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补充刷新频道节目源的设想。

此间电视电影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其创作实践洋溢着浓郁的探索性,充满活力。这期间生产了178部作品(1999年47部,2000年131部)题材类型较为丰富,除了以现实为背景的都市片,农村片、儿童片、青春片、情感片、涉案片等外,也有少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古装片。现实题材占91%。风格类型也较多样:喜剧、惊险、纪实、武打以及纯文艺片等等,喜剧风格最为多见。其中都市青春片《我爱长发飘飘》(2000)、农村喜剧片《公鸡打鸣,母鸡下蛋》(2000)、《俊俏媳妇开明婆》(2000)、都市轻喜剧《杨守敬与吕蓓卡》(2000)、纪实片《警威壮贺兰》(2001,文艺片《阿桃》(2000)等都是当时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播出后,给频道节目带来了新鲜气息,也引起观众的注目和喜爱。

该时期的探索性在技术的运用上更为突出,从拍摄采用的技术手段便能折射出中国电视电影制作者对这一新样式的尝试状态。

标清摄像机的运用在此期间为主打,很多作品影像呈现出良好的画质。如《阿桃》(1999导演:郑大圣,摄影:王天麟)。该片的故事发生在湘西大山,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标清技术将该地域独有的质朴自然清新的景色给予真实呈现,实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恬静、散淡的艺术追求:《黑白》(2000,导演:李虹,摄影:黄炼)是此期技术和风格上最具探索品质的作品。该片以胶片技术为主,辅以数码摄像机。同时,该片在传统侦破类型片基础上,大量运用文艺片的处理方法,使“类型片”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该片于2003年获得第16届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

胶片的运用在此阶段的数量很少,1999到2000只有三部尝试:《礼尚往来》(1999)、《真情难移》(2000)、《黑白》(2000)。

电视电影的理论建设随之跟进。2000年1月20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电视电影研讨会”。会议历时两天。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此次会议围绕电视电影 的国际发展概况,电视电影的概念。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等等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明确给出了“电视电影不是单本电视剧的翻版,它是为在电视上播出而拍摄的电影,是电影的又一种形式。”①的界定。在当时情况下,无论创作界还是理论界,对电视电影尚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且理论略滞后于创作。

2 成熟变革期(2001~2004)

这期间共生产影片447部,(2001年102部,2002年125部,2003年110部,2004年110部)。2001年后,电视电影继续现实题材为主其他题材为辅,风格样式多样并存的创作原则。其中现实题材占80.5%,其他题材占19.5%。这时期,电视电影创作逐步开始产业化运作尝试,类型片创作成为产业化运作的自觉追求。此期,不但出现了如《王勃之死》(2001)、《的亲家张文秋》(2002)、《为奴隶的母亲》(2003)等一大批艺术质量上乘的佳作,还出现了一批打造颇为成功的类型片,如灾难片《大沙暴》(2001)、涉案片《情不自禁》(2001)、都市情感喜剧片《我爱杰西卡》(2004)等等,电视电影系列片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运作,并获得成功。该阶段,电视电影创作更加有意识地注意电视电影的艺术特性和电视播出特性的关系。许多作品取得很好的播出效果,尤其是一批成功的类型片和系列片的问世,使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播出的节目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席位,进入了从辅助身份向主导身份的过渡期。

受国外电视台成功经验启发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创作启动于2001年。第一批上马的系列片为“法官老张系列”、“刑警张玉贵系列”、“共和国名将系列”、“杨门女将系列”。2003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又从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三言》(《醒事恒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开掘故事,启动了“三言二拍故事系列”。2004年开发《史记》故事,启动《大汉风》系列和完成了抗日题材《远东特遣队》系列。

在技术上,2001年至2004年。有三种技术以并存过渡的方式运行:胶片、数字标清、数字高清。2002年年初开始尝试数字高清技术,标志电视电影创作在技术层面出现重大变革。2004年后,电视电影的技术手段逐步进入数字高清为主数字标清为辅的阶段。胶片制作渐渐消失。

该阶段数字标清技术主导时期,曾产生不少精品之作,比如“杨门女将系列”,《王勃之死》(导演:郑大圣,摄影:邵丹)等。这些影片在画面色泽和影调透度上,达到胶片的效果。《王勃之死》以眩目的色彩,通透的影像,国画的效果在电影“金鸡奖”和电视电影“百合奖”评选中被一致认为达到高质量的电影水准,荣获“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和“百合奖”一等奖。

胶片在电视电影创作中出现早,结束也早,数量很少。自1999年底的《礼尚往来》到2004年的《飞翔的女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一共生产了27部胶片电视电影。2001年,电视电影中的重点片都采用胶片制作。所以,在这为数不多的胶片电视电影中,许多作品均有较高艺术质量,如《大沙暴》(2001)、《情不自禁》(2001)、《刑警张玉贵之队长生活》(2001)等等。这批作品在电视电影中,无论艺术质量技术水准还是收视率都达到较高水平。

电视电影胶片作品的结束,和数字高清技术的出现有关。当2001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准备成规模地进行胶片电视电影创作实践的时候。国际上已经出现了数字高清技术,并很快引进国内。与胶片相比,数字高清有诸多优势:成本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其拍摄的影片具有电影胶片的质感,且通透性更强。它的信息量是标清的5倍。可以实现比标清更高分辨率的高清晰画面的录制和回放。数字高清电影,不仅可以在普通电视台播放,还可以在高清电视频道上播放,并能转换成数字电影形式,在数字影院放映。

自2002年起,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开始建立高清数字电影视频、音频后期加工基地。考虑到将来高清电视电影在CCTV-6的播出模式:数字高清家庭影院频道播出模式:进入数字影院放映模式的需求。频道在设计数字多声道录音棚时,将传统的电影混录棚完全数字化的情况下,又加入了立体声电视混录棚的功能,形成了电影、电视全数字系统、多功能的立体声录音棚。2003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多声道数字混录棚顺利通过了英国杜比公司建声及电声等各项测试认证。成为继北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北京第四家有资格制作杜比数字5.1多声道影片的混录棚。就当时而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是全国惟一一家全部高清影片声音实现多声道制作的出品单位。数字录制技术设备与世界同步,录制的影片有资格参加国际国内任何录音技术奖项的评比。2004年6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又成功实现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后期制作系统数字制作网络化和中央机房管理模式。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数字发展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数字高清作品于该年逐步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制作。

自2002年2月18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投拍第一部高清电视电影《皮皮》开始,电视电影数字高清作品数量逐渐加大。从2002年总产量125部,其数字高清15部:迅速增加到2004年总产量110部,其数字高清70部的比例。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为电视电影作品增大了声画表现力,大量作品的叙事手段得到扩展,不仅仅满足于电视台播放所需求的叙事的生动和台词的魅力,更为数字影院的播放营造特殊的影院节目效果。音响、韵律、氛围的营造和震撼视觉的画面也成为电视电影的叙事元素。这些元素在当时的“共和国名将系列”、“大汉风系列”、以及《的亲家张文秋》(2002)、《为奴隶的母亲》(2003)等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让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了一大批既可电视台播放,又可数字影院放映的“多栖”电影。

电视电影的发展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自第22届电影“金鸡奖”始,专门设立了最佳电视电影奖。同年,自第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始,专门设立了优秀电视电影奖。为促进电视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树立品牌、明确导向、奖励先进、鼓舞士气。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批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于2001年设立了“电视电影百合奖”。2002年,自第9届大学生电影节始,特为电视电影设立了专门奖项。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视电影创作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和认可,电视电影《黑白》(2000)、《为奴隶的母亲》(2003)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获得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评委会特别大奖”和美国电视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此殊荣)。截止到2006年底,电视电影有87部作品获国内外各种奖项。 此间的理论活动呈频繁多样状态。2001年~2004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独家或与他者联合的方式举办了 近10次不同规格不同主题的研讨会,以及一系列单片专题研讨会。如自2001年设立电视电影“百合奖”以来每年一度的“电视电影作品研讨会”和2001年12月举办的“电视电影类型片研讨会”等等。此间研讨会的内容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关于“电视电影是什么”的声音还存在,但已是少数。更多关注的是电视电影的艺术规律,市场规律、工业价值以及具体的创作。

除研讨会外,电视电影的理论文字也非常活跃,频频见诸报刊。2002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影艺术》专门开辟了“电视电影专栏”,为中国电视电影的创作者,关注电视电影的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块交流探讨的固定园地。2007年初,这块园地转到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电影》。

自2003年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每年出资编撰一部电视电影专集《电视电影纵览》。该专集由著名影评家王人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每年于电视电影百合奖颁奖前出书。通过这个专集,可以全方位了解一年中国电视电影重要的创作状况和理论活动,是一部了解中国电视电影创作状况重要的资料集。

3、稳定发展期(2005――)

从持续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走过来的中国电视电影,2005年之后进入不求数量,提高质量的稳定发展状态。(2005年产量121部,2006年产量112部,2007年122部)。这个时期,电视电影注重总结艺术规律、创作规律、制片管理规律和播出规律。电视电影自2005年后,以更大的比例进入播出系统,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黄金时段播放的新片中,电视电影达到55.7%的比例,且收视成绩稳定,稳步地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补充节目源的辅助身份转为主流节目身份。

这时期现实题材创作出现了一大批题材新颖,艺术创新的作品,如《飞》(2005)、《警花燕子》(2005)、《村官过大年》(2005)、《男人上路》(2006)、《胖婶进城》(2006)、《棋王和他的儿子》(2007)等。一些传统影视视点很少关注的内容也在这个阶段大量进入电视电影创作。比如三农问题、边缘人生存状况等等。在现实题材中,出现一批普通现实题材类型化包装的作品,如《禁猎区》(2006)、《谁是卧底》(2006)、《雪狼》(2006)等等。这一改变,使一直处于收视弱项的普通现实题材在可看性上有了突破。

这时期的战争片、武侠片和喜剧片的包装比之从前的同类题材更加强化了故事性和音画打造。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时期的类型片在故事选材、剧本写作、制作规模、场景设置、影调用光、音响效果、武术设计、叙事节奏,包括演员选用等方面的类型化思维。

这个时期,系列片创作继续进行。除了继续延续“法官老张系列”、和“共和国名将系列”外,还开发完成了一批新的系列,如改编自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的名著《陆小凤传奇》的“陆小凤系列”,以及“镖行天下系列”、“女神捕系列”。正在打造的还有“聊斋系列”、“水浒人物系列”、“天生神探系列”等等。

2005年,电影局正式将电视电影制作纳入数字电影管理范畴,所有数字高清电视电影创作要求制作一个电影版,以供将来进入数字院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数字高清制作逐渐全面化。2006年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每年一度的“电视电影百合奖”更名为“数字电影百合奖”。2007年高清数字作品达到100%。在中国电影数字高清进程中, 电视电影创作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电视电影的理论建设也逐步深入。2007年2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继2001年之后的第二次“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研讨会”:每年“数字电影百合奖”依然例行召开“电视电影作品研讨会”:之外,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召开了一系列电视电影单片专题研讨会。在电视电影发展的第三个阶段,900来部的作品足以给电视电影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文本和案例。这时期的研讨会于之前相比,更加有的放矢。其理论思考向两个向度发展。一是宏观思考,涉及电视电影的运作机制,工业形态,美学形态,艺术规律,市场播出规律等等;二是关于电视电影的具象思考,比如如何叙事,如何选演员,如何编剧以及电视电影的美学特性和大众传媒播出规律播出规范的统一等等。电视电影发展到现阶段,艺术技术层面和播放媒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间影视界业内,对电视电影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对于业外来说,其概念没有像电视剧、电影那么为人熟悉。为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概念,“什么是电视电影”在电视电影走过八年多历程后又旧话重提:2007年“数字电影百合奖”电视电影工作会上,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明确指出:“数字电影”和“电视电影”的概念针对不同范畴而言。“数字电影”是个技术范畴,用数字技术拍摄的电影就是数字电影。“电视电影”是一个市场范畴,不管制作影片的物理介质是什么,胶片、数字或磁带,只要目标市场是电视台,通过电视播出观看,就叫“电视电影”。数字技术出现之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生产的电视电影全部采用数字技术,这些影片都可称为数字电影。但由于它主要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播出而拍摄,为了区别于国内其他电影制作机构拍摄的数字电影,所以我们称其为“电视电影”。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发展;应用

前言

数字信号处理的简称是DSP,是一种通过数字信号芯片,将图片、声音、视频等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用数字方式对模拟信号进行压缩、变化、过滤、识别,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数字信号。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同时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奠定了基础。

1、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数字芯片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不仅是其具备处理速度快和运行灵活的优点,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不受乱码影响。因此,人们要开始重视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达到方便生活的目的。

相比一般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无论在设备还是技术方面,都具有高效率传播、造价成本低廉、运行方式精确灵活、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对于一些模拟信号来说,数字信号的这些特点是无法超越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具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处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提高和促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的作用。如果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比作一棵树,那么数字理论就是肥沃的土壤,数字信号处理实践就是新鲜的空气。树木离开了土壤和氧气都不能存活。只有将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字信号处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将各种参数存储起来,并且通过微机控制和数字设定对参数进行调整。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调节量、调节点和调节电位器,而且能够长时间使得参数保持不变,大大提升了系统稳定性。综合数字信号处理的各种优点,人们要对其给予足够重视,造福人类生活。

2、数字信号处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各种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数字信号处理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得到不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市场需求的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发展。下文就针对数字信号处理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做了具体分析。

2.1在音响设备上的应用

在以前,人们主要是利用磁片和唱带等方法进行音乐娱乐活动。唱片的主要原理是对声音进行模拟震动,以此来在唱片上刻出槽纹路径来记录声音。录音机磁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头在磁带上震动对声音进行模拟信号记录,最终记录下声音。自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问世,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在磁带和唱片上,开始向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发展。第一张CD硬盘的出现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的起源,不再依靠对声音模拟刻录,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声音进行了重现,极大丰富了人们业余生活。

2.2数字化摄像的出现

在1991年的时候,柯达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照相机,标志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正式应用于数码摄像中。早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前,美国就利用这项技术实现了卫星对太空照片进行传递,后来被普通人民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后来数字照相机问世了,打破了原有利用胶带进行照相的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数字照相机相比于传统的光学照相机,能够利用光敏半导体对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和信号转换,从而以很小的容量存储在照相机内。另外,数字照相机对于图片的处理也比较方便,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图片,在电脑上将一些不需要的照片删除。目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逐渐成为了相机制造的核心技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3在电视机和接收机上的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作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向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功能更强大、操作方式更简便的数字电视服务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数字电视机和接收机被研发出来了。数字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其实是通过在家中安装电视机顶盒来接受电视台发出的视频信号,从而对视频信号进行调码、解码、编码,最终在用户数字电视机上呈现出视频。对比原有的模拟信号传输,这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传输方法,不仅使客户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更加安全、便捷的电视机服务,而且又保证了数字电视机画面的清晰度和声音洪亮度,备受数字电视机用户喜爱。另外,数字化电视机的抗干扰能力更强,不易受到天气问题而影响视频信号的接收。

2.4在汽车电子方面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汽车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代步的主要工具。汽车电子应用也逐步发展起来,然而这些发展都离不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帮助。汽车电子系统中的红外线、雷达、监控设备等都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达到维护汽车电子系统的目的。近几年来,人们对汽车的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为此,汽车电子研究将汽车防冲撞功能和与安全行驶相关的内容列为重点研究对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就能为汽车电子研究解决好这一难题。图像进过相机拍摄后,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过滤和处理,就能在汽车驾驶电子系统中清晰显示出来,以此为人们安全出行提供可靠保障。

3、对数字信号处理未来前景的展望

为了迎合更多人的消费需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向低能耗和个性化发展趋势靠拢。首先,相关数字化处理技术人员可以将几个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电路单元、专用处理单元集中到一个芯片上,最终形成一个数字信号处理系统集成电路。这样一来不仅缩小了体积。而且便于携带。美国作为一个在全球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最广泛的国家,已经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家庭生活和交通行业等方面。

随着各种数字化产品的应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大刺激了市场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需求。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向这几方面发展:与单片微型计算机相结合,构成双核平台,大大提高数字化产品质量;改进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内核整体结构;提升数字信号处理运算速率和降低功能损耗。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实现了多方面领域的目标,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了一份力。但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和创新,期待我国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彩。

参考文献

[1]彭红.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与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12:109.

[2]丽娜.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与应用[J].才智,2014,07:287-288.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和发展;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32-02

数字电视技术是目前电视技术领域的一次全新的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重要成果。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互的融合,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电视技术正在经历着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快速转变,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正在不断的进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数字电视的应用和发展。

1数字电视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的历程

数字电视最早起源于欧洲,英国、德国等国家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率先开始了数字电视的研究和开发,并且成功的推出了一些数字广播节目。1982年,美国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台数字电视机,也标志着数字电视技术开始诞生。数字电视是在1998年进入到我国,随后便开始了试播,且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数字电视的图像更加的清晰、信号更加的稳定,更加有利于电视信号的传播,所以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

2数字电视技术的主要优势

和传统的电视技术比较,数字电视有着很好的一些优点。模拟信号在进行远距离的传输的过程中,信噪比的变化很大,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使得电视的图像的清晰度受到损坏。另外图像的比例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不仅仅如此,模拟信号也很难控制,稳定下比较差,可靠程度很低,操作比较复杂所以成本比较高。数字电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模拟信号的一些缺点。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2.1信号的处理和传输质量更好

因为数字信号技术的处理传输只包含了1和0两个水平,所以在进行信号的恢复时很容易保持原样。所以数字电视技术的信号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保持平衡与稳定,及时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也不会是的信号受到影响。数字电视技术的这种特性对于保持信号的稳定,提升图像的稳定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

2.2数字电视信号便于存储

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得半导体存储器能够容纳大量的数字电视信号,这使得发送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送出海量的电视信号,这个功能大大提升了信号的传输效率,是模拟信号所不能够比拟的。

3数字电视的应用技术探究

3.1数字电视的复用技术探讨

模拟数字点数技术是不存在复用技术的。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中,复用技术是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在数字电视中,复用器能够将音频、视频等其他辅的信息进行整合打包,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数据流,然后再进行复核,最后形成丹炉串联的信息流,最后输送到调制。复用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电视技术实现了可扩展、可分级以及具备一定的交互性。伴随着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未来宽带综合数字技术很有可能应用最为广泛的主体技术,极大的方面人们的娱乐和生活。

3.2信息编码技术

通过复用技术和压缩技术,电视信号不会再存在有在场的概念。为了能够更好的抵抗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的抗干扰的能力,信息编码对于信号进行了错误编码的纠错,同时还能够网格编码和均衡编码,在为信号的传输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4.1高清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高清数字电视技术是目前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高清数字电视有着很好的清晰度,所以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对于数字信号传输的质量以及传送的技术要求都非常的高,高清数字电视分辨率为1920×1080。目前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高清电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清也成为了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所在。

4.2网络电视

目前网络电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的信心。网络电视就是通过互联网作为重要的载体,将信息传送给观众。相比较普通的电视而言,网络电视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网络电视一般的终端设备为PC机,通过这些设备能够有效的实现网络的互动,和传统的单向的电视节目比较,人们更加喜欢点播的方式获得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电视节目的质量也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使得更多的用户愿意选择网络电视来丰富自身的生活。

4.3卫星直播电视

卫星直播电视技术通过卫星来实现转播信号的新型的数字电视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转发器有着很大的功率,完全可以数字电视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送工作。卫星直播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其覆盖十分的广泛,全球范围内的数字信号的传输能够通过卫星技术来有效的实现。不仅仅如此,卫星直播电视所需要的设备也不复杂,通过天线就可以使用户观看到各种优质的电视节目。

5结论

数字电视是电视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相比较传统的电视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一些优势,这是电视技术的一次十分重要的革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的发展将会进入到新的阶段,我国的数字电视也将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这都将会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的方便人们的娱乐和生活,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凤伟,齐月玲.网络电视和数字电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电视技术,2005(8).

[2]张慧玲,张忙喜.试论数字电视及其应用[J].大众科技,2006(4).

[3]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