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1:45:29

传输技术论文

传输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LVDS数据传输PCB阻抗匹配

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为适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速处理器、多媒体、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技术对信号的带宽要求越来越大,多信道应用日益普及,所需传送的数据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存在的点对点物理层接口如RS-422、RS-485、SCSI以及其它数据传输标准,由于其在速度、噪声/EMI、功耗、成本等方面所固有的限制越来越难以胜任此任务。在转达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体制雷达的出现和普及,如DBF体制雷达、相控阵雷达等,所需处理的信号带宽和信号通道数大幅度增加,同样面临着大数据量的传输问题。因此采用新的技术解决I/O接口总是成为必然趋势,LVDS这种高速低功耗接口标准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能。目前LVDS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本文结合雷达中的数据传输特点介绍LVDS技术,分析LVDS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前景。

1LVDS技术介绍

LVDS(LOWVOLTAGEDIFFERENTIALSIGNALING)是一种小振幅差分信号技术,使用非常低的幅度信号(约350mV)通过一对差分PCB走线或平衡电缆传输数据。它允许单个信道传输速率达到每秒数百兆比特,其特有的低振幅及恒流源模式驱动只产生极低的噪声,消耗非常小的功率。同时,LVDS也是对高速/低功耗数据传输的一个多任务接口标准,在ANSI/TIA/EIA-644-1995标准中被标准化。

1.1LVDS工作原理

图1为LVDS的原理简图,其驱动器由一个恒流源(通常为3.5mA)驱动一对差分信号线组成。在接收端有一个高的直流输入阻抗(几乎不会消耗电流),所以几乎全部的驱动电流将流经100Ω的终端电阻在接收器输入端产生约350mV的电压。当驱动状态反转时,流经电阻的电流方向改变,于是在接收端产生一个有效的"0"或"1"逻辑状态。

1.2LVDS技术的特点

LVDS技术之所以能够解决目前物理层接口的瓶颈,正是由于其在速度、噪声/EMI、功耗、成本等方面的优点。

1.2.1高速传输能力

LVDS技术的恒流源模式低摆幅输出意味着LVDS能高速驱动,例如:对于点到点的连接,传输速率可达800Mbps;对于多点互连FR4背板,十块卡作为负载插入总线,传输速率可达400Mbps。

1.2.2低噪声/低电磁干扰

LVDS信号是低摆幅的差分信号。众所周知,差分数据传输方式比单线数据传输对共模输入噪声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在两条差分信号线上电流以方向及电压振幅相反,噪声以共模方式同时耦合到两条线上。而接收端只关心两信号的差值,于是噪声被抵消。由于两条信号线周围的电磁场也相互抵消,故比单线信号传输电磁辐射小得多。而且,恒流源驱动模式不易产生振铃和切换尖锋信号,进一步降低了噪声。

1.2.3低功耗

(1)LVDS器件是用CMOS工艺实现的,这就提供了低的静态功耗;

(2)负载(100Ω终端电阻)的功耗仅为1.2mW;

(3)恒流源模式驱动设计降低系统功耗,并极大地降低了Icc的频率成分对功耗的影响。与其相比,TTL/CMOS收发器的动态功耗相对频率呈指数上升。

1.2.4节省成本

(1)经济的COMS工艺实现技术;

(2)低成本实现高性能,对电缆、连接器和PCB材料无荷刻要求;

(3)低能耗;

(4)TTL/CMOS信号能被串行或混合到单个LVDS通道,减少板面、层数、接插件和电缆。

另外,由于是低摆幅差分信号技术,其驱动和接收不依赖于供电电压,如5V;因此,LVDS能比较容易应用于低电压系统中,如3.3V甚至2.5V,保持同样的信号电平和性能。LVDS也易于匹配终端。无论其传输介质是电缆还是PCB走线,都必须与终端匹配,以减少不希望的电磁辐射,提供最佳的信号质量。通常一个尽可能靠近接收输入端的100Ω终端电阻跨在差分线上即可提供良好的匹配。目前LVDS技术在传输距离上其局限性,一般应用在20m以上。

2LVDS的典型结构和常用产品

目前LVDS产品主要有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全系列的LVDS产品和德州仪器半导体司的LVDS产品系列。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这方面更具优势,其产品主要有四种典型结构,是目前数据传输和交换常用的四种方式。

2.1典型结构

(1)点到点结构。基本的发展和接收结构,用于两点间固定方向信号传输;

(2)点到多点结构。广播式总线结构连接多个接收端到一个发送端,常用于数据分配;

(3)多点到多点结构。多点互连总线使点到点之间互连降到最少,同时提供双向,半双工通讯能力,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发送器工作;

(4)矩阵开关结构。通常应用于需要非常高的信号交换通路的系统中,实现全双工通信。

2.2常用产品

对应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结构,有LVDS线路驱动/接收器和LVDS串行/解串器(Channellink)系列产品。对于多通道、宽带、大动态的数据传输,LVDS串行/解串器将是很好的解决方案。雷达系统中,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分系统内通过背板的数据传输应用LVDS串行/解串器将大大减少电缆、接插件以及PCB背板的复杂度。这种产品在雷达系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对应点对多点或多点到多点结构的应用,BusLVDS技术能最好地适应这些应用。BusLVDSjLVDS线路驱动/接收器系列的扩展,为多点应用场合而设计,这时总线两端都终接电阻。BusLVDS驱动器提供约10mA的输出电流,因而能被用于重负载的背板上,那里的等效阻抗低于100Ω,这里驱动器会有30~50Ω范围的负载。在一些大的数据通信系统中,要构造大的高速背板,LVDS技术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3LVDS的应用

了解LVDS技术的特性后,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设计中应用好LVDS产品充分发挥其技术优点,优化系统设计。这里结合华东电子所某型号雷达系统中LVDS技术的应用来阐述用LVDS做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由于在系统中有几十路接收通道和数字中频接收机,数据线近500路。如应用传统的TTL/CMOS信号用双绞线并行传输,则需近千根导线,势必造成系统和背板都很复杂,其噪声/EMI性能的保证令设计者头痛,功耗也将很大。于是笔者在系统设计中应用了LVDS串行/解串器技术(Channellink产品),将数据线压缩到几十对差分线,完成了数据传输,并在多种型号雷达中成功应用。在选定了产品后,用好LVDS技术关键就在于PCB板的设计。PCB布线总的原则是:阻抗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差分阻抗的不匹配会产生反射,会减弱信号并增加共模噪声,线路上的共模噪声将得不到差分线路磁场抵消的好处而产生电磁辐射。所以要尽量在信号离开IC后控制差分阻抗的走向,尽力保持尾端<12mm。

3.1PCB板差分布线的设计

侧耦合的微带线、侧耦合的带状线、宽边的带状线都可作为很好的差分线。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中选择了侧耦合的微带线,示意如图2。

布线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应用微波传输线理论设计差分阻抗Zdiff或利用以下方程设计:

其中Z0为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2)所布的差分线对一离开IC就尽早尽可能靠近在一起走线,布线越近磁场的抵消就越好,有助于消除反射并保证噪声以共模方式耦合。也即图2中的S越小越好。

(3)对于差分布线不要依赖于自动布线功能,要匹配一对差分线的长度,确保各组差分线间的间隔;并使线上过孔最少;

(4)避免90°转弯(以防造成阻抗不连续),用弧线或45°斜线代替。

3.2PCB板的设计

(1)至少用4层PCB板,将LVDS信号、地、电源、TTL信号分层布局。在实现设计中采用了8层板以尽量满足要求;

(2)将陡的CMOS/TTL信号与LVDS信号隔离,最好能布在不同层上,并用电源和地层隔开;

(3)保持发送器和接收器尽可能靠近接插件,连线长度愈短愈好(<1.5英寸),以保证板上噪声不会被带到差分线上,而且避免电路板及电缆线间的交叉EMI干扰;

(4)旁路每个LVDS器件,分布式散装电容或表贴电容放在尽量靠近电源和地线引脚处;

(5)电源和地线应用宽的布线(低阻抗),并保持地线PCB回路短而宽;

(6)终端负载用100Ω(误差<2%)表贴电阻靠近接收器输入端来匹配传输线的差分阻抗,终端电阻到接收器输入端的距离应小于7mm;

(7)将所有空闲引脚开路(悬空)。

3.3电缆和接插件的选择

应用中选择了双绞线平衡电缆,并在外层加屏蔽;接插件选择标准连接器,在连接器上差分信号通常连接在一行中靠近的两个连接脚上,示意如图3所示。

总之,应用LVDS技术在系统设计之前,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点:

(1)必须优先考虑电源和地在系统中的分布;

(2)考虑传输线的结构及其布局布线;

传输技术论文篇2

1.1光传播通信技术的优势随着4G时代的到来,光传输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电力通信行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OTN,PTN,ASON,PON等光传播通信技术络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SDH技术单一的传输方式,为光传输网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光传输通信具有衰减小、信息容量大、安全性能能好、频带宽、体积小等优势,在穿距离的传输和特殊环境中不仅能够降低对于已建成的网络的维护成本、提高宽带服务质量,更能实现移动通信行业网络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1]

1.2光传播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纵观光传播技术网络的发展史,从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投入运营到如今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整个过程中信息传输规模和安全可靠运行也一直是电力通信部门关注的重点。光设备的传输虽然具有维护简单、扩容性较高,以及组网灵活等特点,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端机也不断提升出槽位宽度均匀、增加扩容量等能力。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这些光传输设备的老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有大部分设备的性能甚至已经很难满足电力通信在传输方面的要求,当缓慢的衰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产生系统的最终的失效。

2.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2.1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我国在高速宽带光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应用方面也逐渐于国际接轨,成为全球高速宽带光传输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速带宽光传输技术的核心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随着市场需求的消费增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成为网络建设的重心。[2]OTN和PTN系统作为光传输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核心层部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两者相联合的组网模式,为运营商带来了强大的IP业务接入能力和灵活调度能力。

2.2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光传输通信技术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在无线网的环境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出行等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及时地、丰富地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和简单。有理由相信,随着光传输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配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并且积极整合各方面的通信技术的优势,光传输通信技术在4G移动通信新时代的潜力将是无限的。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城域传输网不断统一和融合,是运营商共同组建扁平化网络的最佳选择。光传输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得其生命周期大大延长。光传输技术100Gb/s的发展也突破了一定范围下数字信号中光载波携带信息量无法提高的问题,并且将光载波能够携带的信息量提高了一倍。

2.3光传输通信技术前景分析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4G新时代下光传输通信技术的研究为综合业务数字的发展带来了迅猛的发展。在未来的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中,源节点至目的节点之间的信号传输与交换过程中将会采用以光交换技术和波分复用传输技术作为核心基础技术。随着科技人员的不断研发,以WDM技术为主导结OTN、PTN系统的应用必定会逐渐取代取代DWDM和MST的地位成为光传输通信技术的主流技术。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顺应了业务IP化和网络扁平化的趋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运营商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讯运营商三大巨头移动、电信、联通已经积极的投入设计制造。

3.结语

传输技术论文篇3

现在,因特网采用的是TCP/IP协议,因为TCP/IP比较简单而实用的,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主机到网络层。本文将按照TCP/IP的层次顺序,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安全传输通道技术。

1.主机到网络层在这一层面,主要探讨在数据链路层软件方面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技术。现在,通用的安全协议有两个:PPTP和L2TP。它们主要在远处访问VPN上起作用。1.1PPTP的封装将用户数据,TCP或UDP,IP进行绑定,封装,然后传输给PPP。

2.网络层在网络层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技术主要体现在IPSec规范上,它是将安全机制引入TCP/IP网络的一系列标准,主要包括安全协议、安全联盟、密钥管理和安全算法等。是主机之间、安全网关之间以及主机与安全网关之间数据安全的保证。它支持多种方式的VPN访问,包括ExtraNetVPN访问,IntraNetVPN访问和VPN远程访问。

3.传输层目前,在传输层能够实现安全传输通道的协议是安全套接层协议,(SecureSocketLayer,简称SSL),它需要以可靠的传输服务为基础。它主要由SSL记录协议和SSL支持协议两部分组成。

4.应用层网络层的安全协议增加了主机或进程的数据通道的安全性。实质上是说,安全数据通道主要在主机之间或进程之间,但对于传输文件的安全性不同需求无法满足。换言之,如果两台主机之间或进程之间建立起一条安全的IP通道,则在这条通道上传输的全部IP包都会自行被加密。但是如果真的需要区分具体文件的不同的安全性要求,那就需要依附于于应用层的安全性。应用层的安全服务,最突出特点就是能安全的灵活处理单个文件。以电子邮件的收发为例:一个电子邮件系统也许需要对待发信件的某些段落进行数字签名操作,而对于较低层的协议,他们是无法区分文字段落的,因而无法对相应的文字进行数字前面。继而不能保证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可是应用层就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对精细层面进行安全操作。

二、结语

传输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检测方法

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成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网络进行各种信息的获取和共享,以至于逐渐忽略了我国广播电视的重要性。但是一旦网络出现问题,人们就无法进行信息的传输,就会阻断资源的共享。但是广播电视并不会,通过信号传输的信息实用性相比网络是比较高的。因此重视我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和检测技术是很关键的。

1简介广播电视概念

广播电视是一种通过传播无线电波信号或者是导线信号,及时获取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广播电视是一种集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表现形式于一身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直提升着自身的水平,不仅仅促进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度。利用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种类多种多样,有一些是企业的宣传信息,还有一些是提升人民以及社会影响力的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的传播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去丰富多彩的乐趣。

2明确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技术种类

第一种技术,微波信号传输技术。微波传输技术是一种无线式传输的现代化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很好地保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能够进行长距离的信息传输,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传输技术。传统的有线式传输技术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信号传输不畅,但是这种微波信号传输技术使用起来就可以完善这一缺陷。但是这种技术会受到大气层以及高层建设的干扰,从而减弱信号的传输。这一点是该技术比较大的缺陷,需要强化研究,以完善这一问题。第二种技术,光纤信号传输技术。目前,我国使用光纤技术进行信号的传输是非常普遍的。使用光纤技术的优势在于应用范围广泛,同时具有较大含量的信息存储空间,能够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还有就是可以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避免电磁波的干扰,防止信息被破损,使用这种技术的材料也是相当轻便。目前,还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基础的网络建设。总而言之,光线信号传输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强使用价值的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第三种技术,卫星信号传输技术。使用卫星信号传输技术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工作非常必要的技术之一,使用这种技术能够很好地保证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卫星信号传输技术是一种集多种技术优势于一身的、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技术。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应用卫星信号传输技术可以说是时代的大趋势。

3分析了解可使用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检测方法

使用正确的信号传输检测方式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仅关系到信号传输水平,更重要的是保证我国的广播事业发展是否顺利。目前,进行广播信号传输检测的方式主要被分为两种,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分类依据是应对的情况不同。第一种检测方式是检测正常信号。当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正常的时候,需要对信号传输进行检测,这是为了保证后续的信号传输能够稳定正常,同时及时了解信号的传输情况,使得信号的传输可以在无异常的情况下稳定运输。第二种检测方式是针对干扰信号进行信号源查找。当正常的广播电视信号受到干扰,应该及时对干扰信号源进行排查,以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找出根源并解决问题。当干扰素不同的时候,一般都是对信号和噪音进行检测,以找出是哪一种干扰素引起的传输信号被阻断或者干扰。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技术还是有待提升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具有局限性,就连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都需要一定的自由,与现代化网路技术相比,广播信号的传播可以说是比较传统而古板的。因此要想提升我国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功能,就应该不断开发新的信号传输技术,使得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具有更加广泛的功能。但是广播电视是一种及时将真实信息传递给人们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好的研究方向,同时,相对于不同的传输技术也已经有了很好的检测方式,如果能够保证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检测技术都应用自如,那么整个广播电视质量就会有本质的提升。所以说,提升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检测技术的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获取到真实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广播电视的存在感,让更多的人重视广播电视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群,王明慧.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与安全播出[J].新闻论坛,2011(01).

传输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光纤通讯技术;优势;分类

所谓的光导纤维通信是指通过利用光导纤维的方式,发射出信息数据传输信号,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光纤通讯,这种光纤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将信息数据传输给接收端,还能充分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性,对于通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光纤通讯技术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使得光纤通讯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本文就以光纤通讯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见解。

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将光作为信息数据的承载者,以光纤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在整个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系统中的光波频率大大超过了电波频率,这时,光缆的损耗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纤的组成大多是以玻璃材料为主,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绝缘性能,可以对接地回路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光纤通信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数据发生泄漏、被盗等情况。此外,光缆的直径很小,占地面积小,很适合在一些地下管道工程中应用。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由于光纤的原材料是一种绝缘性能较高的材料,有着很好的耐腐蚀能力,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波导能够充分抵抗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不会轻易受到雷电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是对认为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非常牢固安全的光缆,这对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光纤通信技术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电波在进行实际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导致电磁波发生泄漏,使得每一个传输管道受到影响,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光纤通讯技术的出现,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光波导结构能够及时将光信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发生泄漏的射线会被光纤包皮迅速吸收,这样就会有效防止了光波的泄漏,从而避免了其他传输管道出现串扰的现象,再加之光缆是处于光纤的外部,无法再对光线中的数据进行窃听,起到了严密的保护作用。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3.1光纤光缆技术。

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说明: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二是特种光纤。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 、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日。其别重要是无水峰的全波窗日。这些窗日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这一技术成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光有源器件。

我国对于光有源器件的研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以往传统的光有源器件已经无法在满足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这无疑会对光有源器件的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超晶格结构材料与量子阱器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光有源器件,相关制造工艺也逐渐完善,得到了通讯行业的广泛应用。

3.3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纤接入网及全光网络的发展,导致光无源器件的发展空前地热门。常规的常用器件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品种和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改善。所谓光无源器件就是指光能量消耗型器件、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早期的几种光无源器件已商品化,其中,光纤活动连接器无论在品种和产量方面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有少量出口。

3.4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时分复用技术。光复用技术是当今光纤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波分复用当前的商业水平是273个或更多的波长,研究水平是1022个波长,近期的潜在水平为几千个波长,理论极限约为15000个波长。

3.5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的开发成功及其产业化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大大地促进了光复用技术、光孤子通信以及全光网络的发展。顾名思义,光放大器就是放大光信号。在此之前,传送信号的放大都是要实现光电变换及电光变换,即O/E/O变换。有了光放大器后就可白接室现光信号放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对光纤通讯技术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备高效率、低消耗、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传输质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破坏,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本文也具体论述了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光纤通讯技术,逐步提高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促进光纤通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传输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自适应传输系统技术;卫星;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22-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于卫星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引人关注,大多数的卫星系统工作于3GHz波段,然而,在这个波段上,卫星信道中因降雨导致的问题极其严重。为解决这种问题,卫星自适应传输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本文主要针对卫星自适应传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系统容量分析,编码调制方式选择以及卫星多波束功率分配技术。并且文章展望了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中的新技术。

1. 卫星自适应传输中的关键技术

本文研究了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我们这里通过理论容量限、离散调制方式、离散编码调制方式三个角度进行对频谱效率的分析,使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有了理论参考,然后,对卫星信道中降雨导致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调制方式选择算法,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多波束功率分配动态算法,这种动态算法是基于PSO算法之上。利用这种新的算法可以对卫星天线的多波束功率进行动态的分配操作。从而使整个系统的频谱效率达到最优,根据我们模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结果显示,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频谱效率将为传统固定功率分配算法的两倍。

1.1系统容量分析技术

对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的信道容量的研究分析,应当从理论容量限、离散调制方式、离散编码调制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信道容量的分析。根据对卫星信道中降雨导致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统计概率最大原则和基于相对频谱效率损失最小原则的分析,提出了新的编码调制方式选择算法,这种算法可以使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获得较高的系统容量利用较少的编码调制方式。由于考虑到多波束多用户的卫星信道特性和功率分配的公平性原则,通过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卫星天线多波束的功率进行优化分配,从而使卫星自适应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达到最大化。

1.2编码调制方式选择技术

编码调制方式选择技术是一种无线收发模块,主要应用于传感器节点间的数据传输,为了解决无线通信中载波频段选择、信号的调制方式以及数据之间的传输速度等等,编码调制方式选择技术与一般的通信技术很相似,与节点硬件平台有联系的主要是链路层与物理层(数据通信协议包括: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物理层)。编码调制方式选择技术在卫星自适应的传输中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从而使卫星信号传输到我们的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1.3多波束卫星天线技术

多波束天线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覆盖地面上一定的区域,并且人们又可以根据在日常工作中的需要调整多波束的形状,这样一来,多波束天线技术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与此同时可以使设备站的土地面积缩小。基于多波束天线的这些优点,因此在很多的方面都利用了这种技术,尤其是在卫星的研究发射上。随着多波束卫星技术的发展,新的多波束卫星天线技术在解决卫星信道中降雨导致的问题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尽管,我们研究了很多针对于卫星信道传输的技术,但是多波束卫星天线技术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卫星抗雨衰的技术,并且多波束卫星天线技术将被用于下一代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之中,基于一种粒子群优化的多波束动态功率分配算法,根据卫星信道降雨导致问题的时变情况,利用动态的技术,调整卫星波束的发射速度,从而使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达到最大化的容量。

2.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中的新技术

2.1无线电技术

由于现在紧缺的无线频谱资源,在很久以前一位博士曾经提出了无线电的意义 ,近年来,无线电的研究越来越受人关注,已经成为一项新的研究热点,经研究发现,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高无线频谱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卫星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技术的成熟可以在卫星通信技术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类对其研究的脚步进一步加快,无线电技术,将会成为卫星自适应传输技术中的又一代新的技术。

2.2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现在,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卫星通信中已经得到应用,并且很多的学者认为这种技术的应用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收益,带动卫星技术的新发展,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它具有多种特点,首先它拥有抗多径、分集增高的特点,其次,这种技术的频谱利用效率高于其他的技术,从而成为它被广泛运用的最大特点。为使“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针对不同场景下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进行研究,使其发展成熟。

2.3数字预失真技术

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对其调制方式高阶数的要求变得更高,但是高阶的调制方式会失真当它经过高功率放大器时,然而传统的回退方法不利于卫星通信传输,容易导致传输效率低下,所以,我们需要研制一种根据放大器的特性对信号进行预失真处理的技术,从而提高功放效率,由于我们已经对卫星调制技术有了一些基础的研究,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先前的资源,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对卫星系统中的数字预失真技术进行研究。

3.结语

卫星自适应传输技术多种多样,每一种技术都拥有自身的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不断的创新,卫星自适应传输技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卫星自适应传输中的关键的几项技术,首先为,系统容量分析技术,其次是,编码调制方式选择技术,最后为,卫星多波束功率分配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分析我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在卫星自适应传输系统中应用尚未成熟,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将会在卫星通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烈,郭庆,贾敏等.基于循环前缀的多普勒频移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1):1-5

传输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绿色通信,LTE,Femtocell,WiGig

 

随着人们对无线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变得更加日新月异。未来无线通信正朝着低碳、健康、高效的绿色通信方向演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介绍了目前三类较为重要的绿色无线新技术,即LTE、Femtocell和WiGig,并从技术层面逐一分析了其相关的特点。

LTE技术

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技术,代表着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通常被看作未来的准4G技术。在3GPP技术规范中,LTE系统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1-2]: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小区容量的提高以及系统延迟的降低,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小区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可满足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并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大于100kbps的接入服务。在频谱利用率上,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可自适应配置1.25 MHz到20MHz的多种带宽。硕士论文,Femtocell。

从传输技术上看,LTE系统在空中接口方面采用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A)技术,这一技术可将宽带信号转换成多路在平坦信道中传输的窄带信号,有效适应未来的多媒体业务。为了降低实际系统的复杂程度,LTE在下行链路采用多载波的OFDMA技术,而在上行链路则采用单载波的频分多址(SC-FDMA)接入技术[3]。

此外,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和自适应技术也被LTE系统广泛采用,以提高数据率和系统性能。LTE系统在下行链路通常采用多址MIMO技术,以扩大小区覆盖,增大小区容量。与此同时,LTE系统还支持波束赋形技术,使得信号可进行空间复用,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在网络架构上,LTE系统采用了扁平化的网络架构,摒弃了3G网络中的无线控制器RNC节点,这样不仅简化了整个网络的结构,而且降低了传输的延迟,使得用户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入核心网,极大地提高了传输速率。硕士论文,Femtocell。

目前LTE正朝着增强型的方向不断演进,出现了LTE-Advanced技术,在网络架构,传输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emtocell技术

为了实现室内的无缝覆盖,业界推出了Femtocell的技术概念。Femtocell也称为毫微微蜂窝基站或家庭基站,具有即插即用、功耗低、有限覆盖、灵活方便等优点,并且可与宏蜂窝基站兼容,改善边缘用户信号质量,是未来有效解决室内热点覆盖的有效技术之一。Femtocell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6]:

首先是Femtocell与宏蜂窝之间的干扰问题。由于Femtocell与宏蜂窝在覆盖的区域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使得相互间同频干扰受到广泛的关注。硕士论文,Femtocell。就技术而言,可通过规划宏蜂窝基站的位置,对Femtocell的功率进行控制,以及将同频信号的传输时隙相互错开等策略有效解决Femtocell的干扰问题。

其次当用户在Femtocell与宏蜂窝基站间进行切换时,如何保证无缝切换,最大限度的降低切换延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Femtocell设备因制式的差异以及分布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在宏蜂窝基站邻小区列表中难以配置,进而造成用户在Femtocell和宏蜂窝基站间越区切换较困难,具体表现为切换时延和目标基站搜索时间的增大、业务质量QoS指标的下降等。硕士论文,Femtocell。

WiGig技术

为了推动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和使用60GHz无线技术,近来国际上成立了吉比特联盟(WiGig, Wireless Gigabit)。WiGig联盟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并统一的60GHz无线规范,开发和提供Multi-Gigabit传输速率的无线产品。很多国际知名的ICT制造商纷纷加入WiGig联盟,如思科、三星等公司。WiGig的三个重要技术目标包括:

①融合(Convergence):快捷的文件传输,降低无线延迟,高质量流媒体业务。

②普适(Universal):引领众多厂商共同创造满足无线设备应用的60Ghz传输规范。

③速度(Speed):下一代的娱乐,计算以及通信设备传输速率高于当前的WLAN 技术10倍以上。

WiGig技术要求支持高达7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该目标速率高于802.11n的最高传输速率十倍之多,并且WiGig技术向后兼容IEEE802.11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为802.11系列标准(如Wi-Fi)介质访问控制层的补充和延伸[7]。WiGig技术为了实现低功耗高品质的绿色通信要求,对物理层的技术参数更加苛刻,以确保实现吉比特的传输速率。在WiGig的网络层,增加了协议适应层技术以支持各类多媒体业务的系统接口,如投影仪、HDTV等设备。硕士论文,Femtocell。与此同时,为了扩大服务的领域,WiGig技术可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并可在中短距离上提供较高品质的业务。WiGig通过与Wi-Fi的互补以及多吉比特传输速率的实现,将娱乐、计算和通信设备无缝的连结在一起,成为未来无线局域网的重要发展方向。硕士论文,Femtocell。

结束语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新技术中,LTE、Femtocell以及WiGig代表了最新的发展方向。从设计理念、技术规范以及市场需求都体现了绿色通信的内涵。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上述系统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3GPP TR25.814, 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evolved UTRA, 2006.

[2]沈嘉.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沈嘉.OFDM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信科学, 2006(7): 10-13.

[4]V. Chandrasekhar, J. Andrews and A. Gatherer.Femtocell Networks: A Survey,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8, 46(9): 59-67.

[5]徐霞艳.3GPP 3G家庭基站标准化进展. 电信科学, 2009(4): 1-5.

[6]Douglas N.Knisely, Takahito Yoshizawa,Frank Fevichia. Standardization of Femtocells in 3GPP. IEEE CommunicationsMagazine, 2009(9): 68-75.

[7]WiGig Specifications, v1.0. http://wirelessgigabitalliance.org/specifications/

传输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 谐振耦合 无线充电 RFID 智能家居

一、引言

所谓无线充电技术通常指的是电能的无线传输技术,通俗的说,就是不借助实物连线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达。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快捷,减少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电缆带来的危险性等。关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开始较早,早在1900年,尼古拉・特拉斯就开始无线电能传输的实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关于无线传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基本原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电磁感应式、无线电波式、谐振耦合式,通过非辐射磁场内两线圈的共振效应实现中距离的无线供电。

从表1对比可知, 谐振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的非辐射性、高效率等优点是其它无线充电技术无法相比的。所谓谐振耦合式就是利用接收线圈的电感和并联的电容形成共振回路,在接收端也组成同样共振频率的接收回路,利用谐振形成的强磁耦合来实现高效率的无线电能传输。该技术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巨大兴趣,被公认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方案。

但是目前基于谐振耦合式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偏向理论化,缺乏对实际应用有定量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此技术传输功率较小远远不能完成大功率能量传输,也存在着能量损失较高等缺陷。但毋庸置疑,谐振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对充电设备位置的灵活性以及充电设备的高效匹配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线能量传输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由著名电气工程师(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提出。为证实这一构想,特斯拉建造了巨大的线圈用于实验使用。由于实验耗资巨大,最终因财力不足没有得到实现,随后也一直被技术发展水平所限制。

国外对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1968 年,美国著名电气工程师P. E. Glaser在W. C. Brown提出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WPT)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卫星太阳能电站(SSPS)的概念。随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都试图把这项技术作为获取新能源的手段,但由于该方案在技术上要求很高,故在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后,一家名为 Powercast 的公司推出了一款利用无线电波充电的充电装置,实现了距离为1米左右的低功率无线充电。

另一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电磁感应能量传输原理的无线电动牙刷。这项应用的传输功率和传输距离都不是很理想,但其无线的特征却恰好满足了其特殊条件下的应用要求。近年来,美国、日本、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相继在这项技术上继续深入研究,目前已经研发了很多实用的产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的 EV1 型电车;日本大阪幅库公司研制出的单轨型车和无电瓶自动货车;2013年10月,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声称成功地研制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汽车。

国内对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在无线电波和电磁感应无线能量传输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2005年8月,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许树源教授宣布成功研制出“无线电池充电平台”;中科院严陆光院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从高速轨道交通的角度对运动型应用进行了性能分析;2007年2月,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发课题组突破技术难点,设计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实现了600至1000W的电能输出,传输效率达到 70%。

谐振耦合式方案是200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 Marin Soljacic 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来的。并于 2007 年 7 月 6 日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成果文献。团队利用该方案,成功的点亮了距离为2米外的一个60 瓦的灯泡,传输效率为40%左右。此项称为“Witricity”技术,该技术树立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史的里程碑。一年后,Marin Soljacic团队声称已将传输效率提高至90%。

由于该技术极具前景和市场,世界各国的相关机构和公司也不约而同的进行深入研究。2010 年 1 月,海尔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展出了最新概念产品无尾电视。一方面,产品运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视频信号;另一方面,又使用谐振耦合式充电技术供电,真正实现了无线化。

三、发展疑难点及解决方案

3.1 如何克服干扰源的影响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工作在包含各种用电设备的电磁环境中,易受到外界电磁源的干扰。一方面,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以磁场为能量传输介质,任何能感应到磁场的元件都可能成为负载,这种情况为无源干扰源,称为负载类干扰,干扰源称为负载类干扰体;另一方面,外磁场也会影响能量传输系统的磁场,这种情况为有源干扰,其干扰源为干扰场源。这些干扰都会降低系统的传输效率。根据无线输电原理,本文提出以下两个解决方案:(1)选择隔磁的充电空间。为了避免干扰源对能量传输系统的影响,可以把能力传输系统与干扰源隔离,故可以利用电磁屏蔽技术,使系统不受外界干扰源影响。电磁屏蔽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反射和衰减来隔离电磁场的耦合,所以可以制作屏蔽体,来保护系统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如屏蔽导电漆就是能用于喷涂的一种油漆,干燥形成漆膜后能起到导电的作用,从而屏蔽电磁波干扰。(2)控制能量传输系统的谐振频率。由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机理的研究知,能量传输系统对干扰源的频率十分敏感。在实际应用中,0.5~25MHz 尚属于空白应用频率段,因此可以在设计能量传输系统的时候,使系统的谐振频率满足电磁耦合的同时尽量处于0.5~25MHz之间,这样有可能降低实际应用中的电子设备对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影响。

3.2 如何提高传输距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 Marin Soljacic 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地点亮了距离为 2 米外的一个 60 瓦的灯泡。但目前这种技术的最远充电距离只能达到2.7m,传输距离较近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由于传输距离的远近与能量传输系统的电路结构密切相关,现提出如下解决思路:改变电路参数角度来提高传输距离。研究表明,传输距离受到频率、线圈参数等的影响。线圈的谐振频率越高,传输的距离越远;线圈的线径越大,传输的距离越远;线圈的直径越大,传输的距离越远;线圈的匝数越多,近距离传输效果强于远距离传输效果。因而可以综合频率、线圈参数等因素,选定合适的电路器件,使系统传输距离较远。

3.3 是否存在有害电磁辐射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告诉我们,由于电感线圈的存在,必然会产生磁力线辐射,那么这样的磁场会不会造成电磁辐射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呢?在电流的辐射方面,目前无线充电器基本上将交流电整流后转换为直流电,且功率极小,业内人士也一直在强调理论上对人的健康不构成威胁。但是辐射的问题,现在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到底会不会,依旧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只能让时间来证明。

四、发展前景及创新

4.1 RFID与无线充电技术的融合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传播来实现无接触式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信息达到自动识别自标的一种技术,将RFID技术与无线充电技术相结合,对每个无线充电设备嵌入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通过射频信号同电子标签进行通信,保证被充电设备与充电系统的完全分离,实现能量的高效率无线传输。

4.2 智能家居与无线充电技术融合

智能家居是物联化的一个体现,最终发展方向之一是终端无线化。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使各家电系统自动获取电能,进一步实现智能家居的自动控制化。但在无线输电过程中产生的磁场是否会影响到各级系统装置的正常工作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相互影响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无线充电设备与常规家电设备能有效共存,则是智能家居与无线充电两大领域的完美结合,势必进一步改变人类生活。

4.3 电动汽车与无线充电技术融合

无线充电技术对手机等小型电子产品而言,是个锦上添花的新功能,对电动车产业而言,则可能是启动整个市场的关键。对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没有外露的连接器,可以彻底避免漏电、跑电等安全隐患。同时采用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将电源和变压器等设备隐蔽在地下,让汽车在停车处或街边特殊的充电点充电。若能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电动车产业,将是电动车行业的一大改革。

五、结束语

谐振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无线充电技术之一,从长远来看具有广泛发展空间及应用前景。但是每一种无线输电方式都有一系列的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现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应用的大型化、高效化与距离化,是各国科学家探索研究的重点。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逐渐成熟,技术普及逐步实现,在未来的各种场合,无线充电技术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服务全人类。

参 考 文 献

[1] 曲立楠,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机理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范明,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传输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赖于信息网络得以更好的运行和开展,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决定着信息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更新效率,随着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对信息传输的速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线传输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光纤等,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传统信息通信的信息媒介主要是语音,其传输数据信息量小,如电话网络等,其传输信号模式相对简单,传输信息量小并且信号受到外界干扰影响比较大,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现代信息有线传输除了语音之外还包括文本文字、数据包、符号数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号模式,借助此传输媒体支持的有数据电视、电脑、多媒体信息、显示屏幕、幻灯片、电影科技、机器仪器等等,传统的传输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展的要求。21 世纪信息传输技术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线传输方式和无线传输方式。虽然现进随着 WIFI 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无线传输方式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就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而言,有线传输方式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并广泛地服务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之中。

1、对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的分析与对比

有线传输主要是用一些介质进行传输。有线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无论是利用何种介质,但是所传输电磁波的地点是需要之前固定好的。也就是说,有线传输是在指定的地点和空间进行工作的。但是,用于制作有线传输介质的材料一般都是使用铜丝这种相对性价比很低的材料。铜丝等介质材料很不结实并且价格也比较高,很容易出现损坏和丢失的情况。有线传输对于天气的要求不是很高,阴雨天也不会影响有线传输的速度。因此,有线传输技术一般都是被用于要求比较高,比较重要的地点。道路交通信号灯、监控器等为了能够保证设备运作的顺利性时,一般都是采用的有线传输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出现的故障,能够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无线传输主要是数字微波传输和模拟微波传输这两种。无线传输的主要传输方式有六种,分别为:视频基带传输、网络传输、微波传输、宽频共缆传输、无线SmartAir传输光纤传输、双绞线传输。无线传输是一种不需要介质进行传输的方式。无线传输的地点和空间在某种情况下来讲,应该是比较自由的。天气情况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影响要比有线传输大得多。但是,无线传输更具有自由性并且十分方便。因此,很多场合可能更希望使用无限传输技术。

相比之较,可能无线传输技术在当下时代更受欢迎。但是通过总体分析之后,有线传输技术还是具有比较可观的优势的,有线传输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只要其它设备正常运行、传输介质没有被损坏,两者相连几乎都能够正常运行并且传输的速度也是比较稳定的。有线传输的安全性也要比无限传输高很多,对于很多重要的环境是不能够使用无线传输的。有线传输的抗干扰性要比无线传输强很多。总之,有线传输技术的使用率还是不断升高的。

2、对有线传输技术特点的思考与分析

由于有线传输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为了确保有线传输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要对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有线传输技术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线传输就是使用一些介质将信号进行传输由此得到信息的方法。有线传输技术十分依赖传输时采用的介质种类。不同种类的介质能够影响有线传输的速度等不同的方面。因此,想要对有线传输技术进行进一步探讨,就要分析不同介质给予的不同种类的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第一种是光纤传输,它所选用的介质主要是光导纤维。光纤传输的主要特点在于具备比较良好的安全性,能够保障使用者的权益。光纤传输的信号比较好,对于时间、地点、条件没有太多的要求。并且光纤传输的形态比较小,容易存放,所占空间也比较小。最重要的一点是光纤传输的成本比较低,主要是由于光纤传输所采用的材料比较便宜并且数量也比较少。第二种是平衡电缆传输。

频带比较小的是低频对称电缆传输,很适合电话机使用,相对比较轻便。比较笨重一点的就是高频对称电缆传输,虽然高频对称电缆传输能够带来更多的信道,但是相对设计成本也比较高,不利于大量生产和使用。第三种是架空明线传输,架空明线传输的方式产生的时间已经比较悠久了。它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道路两边那种杆子上排列的不同线,以此进行传输。主要特点是比较单一,每条线只能够对应一个信道。根据导线不同的粗细,能够用来带动不同的设备。第四种是同轴电缆传输,它主要的特点是频带比较宽,能够传输的信号量也是比较大的。同轴电缆传输的介质也是比较特别的,它是将铜网用铜线缠绕而成,具有比较高的保密性。无论是何种的有线传输技术,其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光纤传输和同轴电缆传输经过更深入的发展之后,一定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权益。

3、确定有线传输技术发展的方向

传输技术在长久以来为了满足人们对交流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就是由于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学者深入探讨之后,发现传输技术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所以在传输技术发展的同时是需要考虑全球不同的文化、观念、等一系列因素。对于现在我们所讨论的有线传输技术在近年来开始出现被无线传输技术替代的趋势。有线传输技术的很多优势在暂时的情况下,无线传输技术还是不具备的。往往使用者都是看中了无线传输技术的灵活性、方便性,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忽略了无线传输技术的缺点。为了加深全球人类的联系,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发展后的有线传输技术要具备现在技术的优势,也就保密性好、稳定性强以及受外界干扰的情况少等。

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来讲,可以将有线传输技术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光纤传输技术上。光纤技术目前所存在的最大缺点就是投入量少。很多使用者都对光纤传输具有需求,但是开发者却没有放开设计。现在有很多地方采用的是无线传输技术,但是很可能因为无线传输技术的不安全性影响了信息的传输,因此要对现有比较重要的场所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给予有线传输技术更好的市场。有线传输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经过各界专家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缺陷。

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传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其传输信息稳定,快捷方便,受外界条件影响小的优点而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相信只要有线传输技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更新技术,最终一定会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李锦才. 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J].广东科技.2008(24)

[2] 王云其.HDSL 的技术特点及其在发电厂生活区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2(10)

传输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三网融合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产生的新型技术类型,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但可以满足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通信和信息传递需求,而且能够为军队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其发展前景也是备受瞩目的。尤其在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透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研判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1)信息传递的特性。计算机通信技术首要的特征便是信息传递的特征,这也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存在的最大价值。普遍意义上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包括局域和广域两种,前者主要在计算机之间完成,后者则借助通信网络的技术来实现广泛区域内的信息和数据传输,可以跨越地域、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多元化流通。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为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效能和网络通信的优势提供了可能,也为现代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

(2)数据通信的“高快广”。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是透过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来实现数据的通信,为数据的传输和使用提供便利。因此,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数据通信的“高速、快捷和广泛”。具体来说,广域网环境下的数据通信,其传输速度是很快的,堪称“妙传”。其次,数据通信能够借助网络通信技术的力量实现数据、资源传输的快捷和便利,为有需要的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再次,使用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等方法,数据通信可以发挥出极大的功效,能够突破现有区域空间的限制,实现数据在特定传输双方之间的流动,维持数据传输的高频率。因此,“高快广”的特点也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之于数据通信的主要优势特征,更是其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3)应用的广泛性。计算机通信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体,也是现代高尖端通信技术中的佼佼者,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性作用。因此,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之广泛,也是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例如,在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就可以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透过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运用,企业可以构筑完整的内部信息处理网络,可以实现企业使用信息资源和数据的自由、快速的传输,进而为企业的信息决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帮助。再如,在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办公,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而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大大便利数据传输的效率,提升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总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是各行各业信息化的需求,也是技术作用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计算机通信技术具备的优势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实现数据的快速、便捷的传输,提升办公效率,提高部门的竞争力。因此,展望未来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趋势仍然值得期待。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本身发展结构,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数据通信将会走向“三网融合”道路。届时,计算机通信技术必然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发展层次,数据通信的能力和容量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三网融合”条件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必然可以为众多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强大的技术动力支持,其应用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未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及发展的过程中,数据通信技术的更加成熟及稳定,必然可以激发出技术的创造性与应用性,进而实现新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转型与深度应用。三网高层业务的融合,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将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数据通信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与此同时,未来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将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化,更加符合人们的综合性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亚楠.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