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10:27

传输

传输范文篇1

2009年底全球移动宽带用户超过6亿,国际电信联盟预计,2010年将超过1O亿。数据业务在全国各个城市日渐普及,许多企事业单位对此业务越来越需求,数据专线业务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开通了数据专线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成为宣传此业务的范例,日后将会有更多单位看到次业务带来的高效和便捷,需求量将会大幅增长。面对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以及光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网络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信行业重组后,电信、移动、联通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同时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局面下,各个运营商对全业务市场的把握,就成为了竞争的关键。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全业务,全业务是不但是指平时人民的日常语音通话业务,还包含了网络数据业务等,不但是无线通话,还包括固话。语音业务也由原来单一语音通话,增长为视频语音通话,还有手机上网等各种数据业务的需求。这就需要网络达到一个可以随时随地,都能达到高速率的网络传输要求。传输的带宽也由原来的2M传输,逐步升级的8个2M的单站单方向传输,甚至16个2M的单站单方向传输,由此增加的网络传输和交换负担就变得更加沉重。在数据业务如此发展的状态下,搞好基础网络的建设,保证传输质量,提供多业务发展的有力健康平台,就成为各个运营山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这种需要,对现有新的通信技术的采用、综合就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作为整个通信网络的基础平台一光传送网络,在整个网络运营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研究光传送网和光网络技术对满足移动通信网络的增长需求,建设一个崭新的基础传输网络,提高全业务的竞争能力,形成全业务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针对传送网进行研究,分析现有传送网在各方面是否满足多业务运营模式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针对现有传送网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新型传送网才能既有效解决现网存在问题并能满足多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合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这是本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最近,国际上对下一代的网络标准刚刚颁布了新的标准,共分成了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基础传输层,第二个层次是服务层,最上层就是业务应用。下一代网络的目标是基于IP的网络代替的传统的网络并融合通信网、电视网、因特网这4种网络,业务的范围包括原有的语音、电视节目、数据传输等业务,又能保证新增的各种业务都能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下运行,未来发展的趋势肯定是多种高带宽数据业务及语音业务的融合。移动通信网络的平稳快速的转型,由原来的单一业务调整为与各个行业及业务相适应的网络发展需求种过渡。通信网络在经历了以往通信业务发展的冲击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的考验,这次考验对基础网络的要求,在网络可靠性及传输容量上都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传送网应如何演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通信业务需求,就值得研究和思考。多业务对网络的基本要求就是超大带宽需求、多场景接入、高质量高品质业务保障,多业务运营必然要求从业务、终端、网络到运维等进行全方位的融合,网络的融合是实现所有融合的基础。IP技术以其高效、开放、灵活、低成本的优势成为实施融合的最佳手段。为了迎接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网络向ALLIP演进将成为一项战略举措。未来运营商的网络必然是把满足这种新的业务需求为目的的网络建设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随着各种新业务的出现,新的网络建设,技术要求都需要不断的提高和更新,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并能满足新业务需求的网络就成为目前各个运营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OTN,PTN,ASON,PON等光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SDH技术这种单一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使得传输网络得到新鲜的血液。本课题就是研究在新的业务增长情况下本地城域网络怎样建设,如何纳入新的网络技术,如何组网,以及这种组网方式的优劣是什么?本文力求寻找一种新的传送网网络结构以便能满足这种快速发张的网络需求,并能符合未来网络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这几种光网络技术的原理以及技术特点,并扬长补短将这几种技术合理应用到构建新型城域传送网上,期待解决目前传送网的不足,并能顺应传送网发展趋势,满足运营商多业务运营模式的需求。确立面向用户业务增长需求的新一代的城域网发展目标和结构,研究目前本地城域网的各种新业务的发展方向,以便确保网络的健康发展。在构建新型城域传送网的同时,使得现有基础网络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又能满足未来迅速增长的高带宽高质量的全业务需求,同时,能够降低对建成的网络的维护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本地城域网络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光缆传输的实现与发展形成了它的几个优点。相对于铜线每秒1.54MHZ的速率光纤网络的运行速率达到了每秒2.5GB。从带宽看,很大的优势是:光纤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这意味着能够使用尺寸很小的电缆,将来就不用更新或增强传输光缆中信号。光纤电缆对诸如无线电、电机或其他相邻电缆的电磁噪声具有较大的阻抗,使其免于受电噪声的干扰。从长远维护角度来看,光缆最终的维护成本会非常低。光纤使用光脉冲沿光线路传输信息,以替代使用电脉冲沿电缆传输信息。在系统的一端是发射机,是信息到光纤线路的起始点。发射机接收到的已编码电子脉冲信息来自于铜线电缆,然后将信息处理并转换成等效的编码光脉冲。使用发光二极管或注入式激光器产生光脉冲,同时采用透镜,将光脉冲集中到光纤介质,使光脉冲沿线路在光纤介质中传输。由内部全反射原理可知,光脉冲很容易沿光纤线路运动,光纤内部全反射原理说明了当入射角超过临界值时,光就不能从玻璃中溢出;相反,光纤会反射回玻璃内。应用这一原理制作光纤的多芯电缆,使得与光脉冲形式沿光线路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光纤传输具有衰减小、频带宽、抗干扰性强、安全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所以在长距离传输和特殊环境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传输介质是决定传输损耗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传输信号所需中继的距离,光纤作为光信号的传输介质具有低损耗的特点,光纤的频带可达到1.OGHz以上,一般图像的带宽只有8MHz,一个通道的图象用一芯光纤传输绰绰有余,在传输语音、控制信号或接点信号方面更具优势。光纤传输中的载波是光波,光波是频率极高的电磁波,远远比电波通讯中所使用的频率高,所以不受干扰。且光纤采用的玻璃材质,不导电,不会因断路、雷击等原因产生火花,因此安全性强,在易燃,易爆等场合特别适用。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移动商务等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城域网承载的数据业务将不断增长,对承载这些业务的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城域网技术的发展有三个主流方向,即IP城域网技术、城域以太网技术、光城域网技术IP城域网技术和城域以太网技术均属于城域数据网范畴,光城域网属于传送网范畴。IP城域网指利用路由器组网,核队汇聚节点之间利用POS端口互连。城域以太网指利用L2/L3交换机组网,节点之间利用裸光纤互连。光城域网的核心是利用光传输网络直接承载IP/Ethemet,为上层的业务提供更有效的承载。可以使用各种光纤电路承载IP/Ethemet:SDH/SONE厂连接、D~DM/CWDM连接或者RPR连接。3G和全业务竞争,导致城域网不仅承载2G/3G语音和数据业务,还需承载集团客户和家庭业务。城域网需要扩大规模并考虑多业务统一承载,对于基站与高价值集团客户等高价值业务和普通集团客户与家庭宽带等低价值业务,需要合理选择组网技术;增强对于大规模数据业务的控制和管理。现网钢性管道根本不能适应业务弹性需求和突发性需求。现有网络难以保证对所有业务的H-QoS,虽然支持频率同步,但不支持精确时间同步,对OAM和保护等电信级保护能力较弱。3G基站对于空口精确时钟和时间同步需求非常高,城域网需要提供更高精度的同步信号传送能力,而改造现有MSTP/SDH网络成本较高。根据集团对全业务城域传送网建设指导意见:“加快建设面向全业务的基础网络设施,提高全业务竞争能力,满足现阶段各类业务需求,适应网络未来演进”的要求,构建新型城域传送网以适应全业务的发展需求。

构建综合承载网(新型城域传送网)的成功,有力的补充了原有的SDH环的不足,解决了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现有网络不能满足GE以上颗粒的大量调度,而且仅有的4个DwDM环通道也已用尽,不能提供电路。OTN构建的城域传送网有灵活的上层调度机制,满足了全市范围内电路的随意调度。新建的OTN综合承载机房极大满足了PTN、OLT、数据等设备的放置,使得PTN、OLT网络以及数据业务割接的各项后续工程能够顺利展开。如果作个比喻,将OTN构建的城域传送网比作是房子的地基,那么地基搭建得结实可靠是房子承载能力高的基础,是今后开展全业务的基础。有了OTN网络的搭建,IP城域数据网、PTN汇聚层、接入层网络以及用户侧(如PON网络)都可以在OTN网络上承载,因此可以说新城域传送网的构建为全网奠定了基石作用。大颗粒的业务接入能力以及多种业务接口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构建新型城域传送网核心层引入OTN设备构建的核心层网络,结构为MESH网并加载AS0N智能平面,网络管理和维护更加灵活方便,大颗粒的电路调度满足了数据业务对传送网的要求。在没有构建此网络以前,例如IDC接入CMNET骨干路由器NES000E需要10GE的电路,传统的SDH网络根本无法提供。

传输范文篇2

关键词:光纤传输技术;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电视节目传播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对电视信号传输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目前来看电视信号传输,包括光纤传输,微波传输和卫星传输等不同方式,这些传输方式各有特点,而且适用范围也不相同,但是光纤传输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建设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而且覆盖面非常广泛,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光纤传输技术不仅能够拓宽有线电视节目传播的整体质量,而且还能够促进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进行有效融合,通过传输的光缆和其他传输方式可以直接将电视节目传播到各个区域,保证在任何地方都能够随时随地的接收到有线电视信号。

1光纤传输

光纤传输的主要材料就是通过玻璃为主利用二氧化硅和无机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材料。光纤的关键元素是石英纤维在光纤内部通过以光作为传播介质,能够有效减少信号的损失率,而且也能够确保光信号传输的质量,通过光纤传输,将光波在玻璃中进行快速的折射,通过铅锌自身的高折射率能够保证光传播的效果。由于包层反射率比较低,所以光波只能够在心中进行避免了信号丢失的情况。光纤传播包括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等不同类型,其中网络型组织结构包括发射机,光缆接收机和连接器,发射机又分为驱动器,调制器和光源。通过利用发射机,能够直接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且对光信号耦合之后进入光纤,这样就能够满足光纤传输的实际要求,而光缆能够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避免光纤的损失率,保证光缆的传输距离得到有效提高,光接收机主要包括光放大器和光检测器,通过光接收机能够实现光波和电磁信号的快速转换,直接将光信号转变为电子信号并且在电视上进行识别,但是由于电信号比较弱,所以必须通过放大器对电信号进行放大,确保能够在电视上进行转换机器能够通过光纤两端进行连接,保证广播电信号能够顺利的传输,也可以为施工提供便利。

2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当中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

2.1应用优势由于光纤传输主要通过以光为介质进行信号传输,所以对比其它的传输技术而言,光纤传输的信号更加的安全稳定,而且在光线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光纤系统能够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数据进行转换形成光信号。而且由于有线电视中光纤传播的系统比较分散。而卫星传输网络部分比较少,可以有效的对光信号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利用卫星网络进行传输,但是由于卫星网络的传输质量比较弱而且交互性和拓展性也不高。所以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光纤传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光纤传输技术能够确保电视信号的有效应用。也能够摆脱微波传输的局限避免出现传输噪音也能够减少电磁波对传输信号的干扰,确保了整个电视信号传播的整体效果。在对电视直播节目进行转播的同时,利用光纤信号的传输也能够确保直播信号更加稳定,通过在直播线利用光纤传输技术,能够快速的将直播信号发送至转播平台,并且保证转播的延时效果更低,而且不同区域的传输平台也能够快速的将信号传输至主平台,所以在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同时,视频和音频能够同步传输。通过利用光纤传输技术,不仅可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且还能够实现大数据的传播,提高整个电视信号的稳定性。

2.2应用方式光纤信号传输的应用方式包括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通常压缩传输的方式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通过对整个光波信号进行压缩,能够减少数据的体量,确保高清数据快速传播,而压缩传播与非压缩传输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组合,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电视直播信号传输的整体效果。由于压缩传输自身的特点,并且也能够将非压缩传输的特点进行整合,保证整个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得到有效扩大,通过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与非压缩传输的结合,能够确保每个地区的视频光端机的有效连接,保证宽带自身的适应性。通过利用两个实际关口以及功能可以在光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3+1的光纤覆盖方式,这样也能够保证整个大型设备的接入覆盖效果得到增强,确保大型网络接入覆盖的半径扩大,促进农村有线电视的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在采用FTTH光纤信号传输时,可以利用EDFA模块输出一级光交箱先占据1:8分光。最终的光比应该为1:512,通过利用野外光网络分端进行FTTH组网可以更加有效的扩大野外光网络,分前端的覆盖范围也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在光路中,由于通过将各个不同的波长进行分离,到PON探测器中,能够直接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而对于光功率的检测则必须要通过计算后级的电路来完成设计,所以在10GPON光网络功率检测设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平均光功率检测设计以及突发光峰值检测波设计等两种方案,在采用平均光功率检测设计时,下行的1490、1550以及1577nm属于连续光状态。

在正常的情况下本区域的光缆通常在广播中心的机房,并且利用电路传输到机房,而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机房与其进行交互,确保远距离传输的完整。因此必须要通过解码器对数据编码进行全面的压缩,快速获取信号,并且将其通过网络适配器进行远距离传输,保证解码能够顺利完成,在传输的过程中,通过光波在光纤线路中能够对非压缩信号进行全面的传输,确保远距离。将电信号输送至广播中心,而非压缩的传输技术也能够直接通过直播的方式确保直播信号的传播质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对远距离传输进行有效控制能够提高传输的整体质量,例如在晚会节目直播的过程中,转播装置与晚会现场之间必须要满足一定的信号传输需求,并且对晚会节目进行转播时要加强对晚会,电视机转播机房与电视台转播机房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控制,通过应用信号转换器对信号进行转换,并且直接利用光端机对整个转变为信号,确保整个光纤设计能够实现单一的信号传输渠道,通过对视频光端机进行信息接收,能够保证晚会直播节目传输和接收的整体效果,在实际实现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整个信号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必须要确保主信号和备用信号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用户端口能够确保可以避免信号中断而造成画面丢失的情况,另外也能够促进光波信号传输的整体效果,保证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对设备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信号异常等情况。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主传输信号出现异常,也能够及时的切换到备用设备中进行信号传输。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所以人们对有线电视播放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提高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覆盖范围,确保信号传输的整体质量,必须要利用光纤传输技术,通过光纤传输技术能够促进光缆信息的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且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也能够确保光纤信号传输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增强,保证信号传输的品质得到全面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清的数字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于扬.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20(16):67.

[2]余芳.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1):91.

传输范文篇3

1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性

在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光纤网络占据最为基础性的地位,将光缆作为传输介质,并以SDH平台进行传输,这是数字电视与数据传输的最可靠链路,其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电视直播信号的质量。在电视信号传输中应用光纤传输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的微波中继传输信号中容易出现噪声及受到电磁波干扰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利用光纤技术来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对提高电视传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光纤技术来将直播信号向多个地区的轩播平台进行传输,而且各地区的传播平台也能够将数据信息向主平台传送。而且利用光纤传输信号过程中,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满足大量数据传输的要求,克服信号变换时中继器产生的噪音,有利于信号的稳定性。相较于其他传输途径,光纤传输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更具优质,承担着当前广播电视传输的重要责任,直接影响着直播节目播出的效果。而且利用光纤传输技术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更易于管理,具有其他传输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2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2.1非压缩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主要是利用光纤线路来对非压缩信号进行光波传输,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信号被传输到广播中心的机房。非压缩传输方式主要在现场直播信号中传输中进行应用,而且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对距离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将光纤设计成为一条单独占据的通道,并利用视频光端机来接收信号,从而确保直播信息能够稳定的传输到用户接收样的端口。在利用非压缩传输进行信号传输过程中,特别是需要对公共信号进行传输时,为了能够确保信号管理效率的提高,工作人员通常会选择主备用信号传输方式,实现端口直接对接,确保光纤传输效果的提升,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光纤调和中双光缆的优点,有效的保证光波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而且对于主备用信号传输来讲,即使主传输出现故障,只在将冷备设备和主备光缆在通信机房与TOC之间设置,这样设备能够及时进行替换,有利于充分的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2.2压缩传输

这是一种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光纤传输方式,主要是利用压纹设备来对光波信号进行压缩,使其占用较小的空间,从而实现对大数据的高清传输。在压缩传输过程中,由于长距离传输需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因此需要充分的发挥解码器的作用,利用解码器来对传输信号进行压缩解码,从而获得ASI信号,并使其经过网络适配器将信号传输到IBC机房内,并利用解码器进行解码。

2.3压缩与非压缩结合传输

无论是压缩传输还是非压缩传输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压缩传输与非压缩传输进行结合,充分的利用各自的优势,确保信号传输的质量。特别是随着广播电视覆盖率的不断升高,涉及的区域越来下,将压缩与非压纹传输进行有效结合,有效的将各个区域的视频光端机与基带光纤进行结合,使宽带实现灵活增减,以便于能够与不同信号的有效适合,对于一些需要大量广播的地区,压缩传输与非压缩传输之间的结合更具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将不同信号的优势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对信号的优化管理,能够将二种传输方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为符合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

3结束语

在文化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及覆盖率也已大大上升,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播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光纤传播技术作为新兴资源,在广播电视的节目输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三网并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各个地区基本均已形成了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信号输送网络,光纤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作者:陈岩 单位: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伟,赵林.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20.

传输范文篇4

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加强医院救治能力

物流传输系统可连续不间断工作,可根据工作任务的有无自动设置系统的启动与停止,避免了因人工体力不支或电梯拥挤而延长传输的时间[3]。其中气动式物流传输系统运行速度:高速为5.0~8.0m/s,低速为2.5~3.0m/s,运载能力为5kg;轨道式物流传输系统运行速度为0.4~0.6m/s,运载能力为10~30kg;AGV自动导引车传输系统运行速度为1.0m/s,运载能力为400kg。根据各类物流传输系统参数比较[4],综合考虑等待电梯耽误的时间,无论使用哪一种物流传输系统,物流传输系统的运行速度、运载能力都远远大于人工传递。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各种标本及时传输到相关医技科室送检,保证各种标本的有效性,保证检查化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为患者提供高效快速的服务;与医院图像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整合运行,提供条码识别技术及自动取货系统的支持,不但能够大大减少护理人员来回走动的次数,使护理人员保持饱满的精力为患者服务,降低因繁忙或体力不支而导致不必要的差错,而且能够避免患者因取检查化验报告、取药等楼上楼下来回跑,同时有效地缩短患者看病等待的时间,让患者真正感受医院人性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能够在时间上、空间上、流程上为医院疏通急救绿色通道,从而保证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加强医院急诊救治的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延伸护理工作内涵,推进护理科研发展

医院内检查单、化验单、药品、医疗器械、血液标本、住院病历以及日常办公用品等多种物品的传输都是护理人员完成的。据李秀娥等统计研究,直接护理工作量占护理工作量的51%;间接护理工作量相对分散,占护理工作量的33%;非护理工作量占护理工作量的16%。间接护理工作量与非护理工作量过多,占了总护理工作量的一半[5]。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专业护理人员传送物品的时间,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6],使护士有时间细心的巡视病房,耐心的为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出一个使护理人员更专注于专业工作的环境,使护理专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认真钻研,延伸护理工作的内涵,促进护理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在非正常上班时间值班人员少时,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护士因取送物品产生缺岗现象所致的护理事故,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时刻保证医务人员守护生命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促进护理文化建设,打造护理服务品牌

物流传输系统对于提高医院的现代化和合理化管理发挥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医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设施保障,属于医院护理文化中物质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能够塑造现代护理人员的工作形象,护理人员不需提着装有患者分泌物的各种标本盒穿梭在检验科、病理科;能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环境加强护理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体现医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优化住院病区护理人员工作流程,避免传送过程的时间浪费,使之与患者更加密切接触,实现护理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能够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使医院护理质量可持续性提高,打造医院特色的护理服务品牌。

传输范文篇5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系统是当前移动多媒体广播领域研究的热点传输体制,在欧洲DVB系列标准中已广泛采用,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MobileMultimediaBroadcasting,CMMB)也采用了这种系统,并设计将其应用在未来天地一体化通信的卫星/地面混合广播网络中l_1],故亦称为SOFDM系统(S-Satellite)。随着数字多媒体广播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系统设计往往无法满足传输速率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并且系统频谱利用效率也不高。因此,对传统系统标准的完善研究就成为了移动多媒体广播领域的新课题。本文首先针对近年来欧洲ETSI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移动视频广播标准——DVB—H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新近加入的OFDM一4k传输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特点;然后,以CMMB中的SOFDM系统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4M传输模式,并对该系统中的若干主要模块进行设计,同时,分析其相比传统两种传输模式在系统性能和效能方面的改进与完善;最后,通过仿真研究分析4M传输模式自身的应用性能并验证其优于欧洲同类标准4k传输模式的先进性能。

2欧洲DVB—H标准中OFDM系统的4k传输模式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DVB/DVB—T最早于1997年l_2],标准的初衷并不是面向移动接收而设计的;然而,后来在新加坡和德国等地的环境接收试验中证明DVB-T在高数据率传输的移动环境中表现性能良好,但是,由于系统参数设计等原因使得系统频谱利用率不高,功率资源存在浪费,造成功耗比较大,不适合靠电池驱动的移动手持终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于是ETSI又考虑在其中加入移动接收的功能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为此,需要在DVB—T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技术,形成新的适合于移动终端接收地面广播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标准,这便是后来的DVB-H标准l_3]。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Terminals,DVB-H)是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传输标准,于2002年前后开始研究,2004年11月底完成标准的制定,2005年3月面世。2008年5月,欧洲ETSI标准化组织又了DVB-H的标准的一个子标准——DVB_S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SatelliteservicestoHandhelddevices,DVB—sH),该标准是专门针对S频段广播而设计,通过卫星/地面混合网络来满足便携/手持终端用户对移动电视、移动视频点播等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需求]。这是对传统DVB-T标准的一种改进和完善。在传统的DVB/DVB-T系统中,只有2k和8k两种传输模式,而在DVB-H系统中,物理层增加了一种新的4k传输模式,该模式在OFDM符号的组帧长度上相当于8k模式符号长度的一半,2k模式符号长度的两倍,这种关系如图1所示。研究表明,DVB-H系统中的4k模式是对传统两种传输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对2k/8k传输模式进行折中设计的结果。表1给出了DVB—H中3种OFDM传输模式的主要系统参数配置。平均基站间距是按照平均循环间隔持续时间来计算的[2。],在OFDM系统中,只要基站间距小于循环间隔传输距离,就可以有效避免由多径效应产生的符号间干扰。设r为平均循环间隔持续时间,则平均发射台/基站间距S的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为S≈C•r(1)式中C为光速。在传统的DVB-T系统中,2k模式的符号周期和循环间隔非常短,使得2k模式仅仅适用于小型单频网。新增加的4k模式符号具有较长的周期和循环间隔,能够建造中型单频网,使得发射台或基站的距离可以成倍增加,令设计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网络优化,提高数据传输速率。虽然这种优化不如8k模式的高,但是4k模式比8k模式的符号周期短,子载波数量得到了精简,因而能够更频繁地进行信道估计,且子载波频率间隔相对较大,因此相比8k模式能够更加适应移动多径接收环境下较大多普勒扩展的负面影响,提供一个比8k更好的移动接收性能。总之,4k模式的性能介于2k和8k模式之间,是一种折中优化的产物。显然,4k模式的提出使得DVB标准的OFDM传输体制得到了扩充与完善。

3我国CMMB标准中SOFDM系统的8M和2M传输模式

我国的CMMB标准在传输体制以及广播覆盖方式等系统设计上与欧洲DVB系列标准具有很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CMMB也是采用S波段卫星与地面混合广播覆盖、卫星覆盖+地面增补转发的传输方式I1];并且目前在OFDM系统中也只存在两种传输模式,从物理层传输信道带宽划分,分别是8M模式(模式1,Mode—A)和2M模式(模式2,Mode—B),这两种模式被设计成能够提供一路或多路独立的广播信道,分别支持多种编码和调制方式用以满足不同业务、不同传输环境对信号质量的不同要求。CMMB的物理层帧结构是以一个帧为单位定义的,每1S为1个帧,每1个帧被划分为4O个时隙,因而每个时隙的持续时间为25ms。而在每一个时隙中,都包含有1个信标符号和53个SOFDM符号。

4CMMB中SOFDM系统的4M新传输模式

欧洲DVB-H标准OFDM系统中的4k传输模式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和传统2k/Sk模式上下兼容的原则,本文提出和设计的CMMB标准SOFDM系统4M传输模式也将遵循这一原则。为方便讨论,本文提出的4M传输模式定义为模式3(Mode—c)。下面首先给出4M模式的等效基带传输模型,然后给出模型中的若干关键子系统模块的详细设计。

4.1基带传输模型

为了保持三种传输模式的前后一致性,4M模式具有和8M/2M传输模式相同的基本架构,即物理层等效基带传输模型应该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参数的设定。图2给出了该模型的流程图。该模型中,信道编码/译码子系统模块、映射/解映射子系统模块、符号成型/解帧子系统模块等都可以和8M/2M传输模式共同一个模型,当然,4M模式的系统参数与表2不完全相同。另外两个子系统模块(即图2中阴影部分模块)则需要单独为4M模式重新设计。

4.2导频图案设计

在SOFDM系统中,接收端的信道估计十分重要,这是通过在发送端数据子载波中插入导频子载波来完成的,通常将数据子载波和导频子载波交织在一起,构成完整的SOFDM符号图案,从而实现接收端有效进行信道估计与补偿均衡等操作。本文为4M传输模式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导频和数据符号星型分布图案的参考图,如图3所示。图3中的导频符号在频率方向上每8个符号为一组,隔7个数据符号插入一个离散导频符号;在时隙(Ts)方向上每4个符号为一组,隔3个数据符号插入一个离散导频符号;排列方式是一种星型导频排列方式。为了尽量使每一个SOFDM数据符号中的子载波频率点上都有导频信息,这里将不同SOFDM数据符号的导频起始位置相互错开,使得导频符号和数据符号的分布密度更加均匀,而时隙方向导频间隔与子载波频率方向导频间隔的取值成1:2比例设置也使得系统具有较好的信道估计的时频均衡性与一致性。

SOFDM符号将数据子载波和导频子载波交织在一起,组成SOFDM频域符号,在4M传输模式中,每个SOFDM符号包含N、,个有效子载波,结合8M/2M模式的设计方案考虑,N、应取为当前模式FFT总子载波数量的75左右,考虑到4M模式参数设计的折中性原则,4M模式中FFT总子载波数量的取值应介于2M模式和8M模式之间,并且是满足要求的最小的基2幂整数,因此应取为2048,则Nv应取为1540。

5性能仿真

表3给出4M模式在几种典型的星座映射+信道编码方式下,对系统数据传输率性能的提升;表4给出4M模式在4Mbit/s~8Mbit/s的中、高码速率要求下,对系统频谱利用率性能的改善;表5给出包含4M模式在内的CMMB三种SOFDM传输模式的主要参数对比;表6给出DVB—H中4k传输模式和CMMB中4M传输模式的系统整体参数性能综合对比。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表明,2M模式具有更长的符号最小持续时间,可比8M模式提供更好的抗多径延时性能,但是2M模式的有效子载波数量非常少,只适合中、低码速率业务的需求。本文新提出的4M模式在同样的星座映射+信道编码方式下比2M模式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率,根据表3的数据,选择2M模式的平均数据传输率约为1.2568Mbit/s,而选择4M模式的平均数据传输率约为3.1410Mbit/s,性能提升150;新的4M模式在相同的中、高速(4Mbit/s~8Mbit/s)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速率的需求下比8M模式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根据表4的数据,选择8M模式的系统频谱利用率平均约为8O,而选择4M模式的频谱利用率平均约为158,性能提升了近一倍,而且能够适应各种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实现了业务运营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此外,4M模式比8M模式的符号最小持续周期要长一倍,这在相同的信道相干带宽下,使得4M模式相比8M模式能够容忍2倍的信道多径延时冲击,从而提供一个比8M模式更加可靠的抗多径延时的接收性能。本文还把这种新型的4M传输模式与欧洲DVB—H近年来所提出的同类型4k传输模式进行了比较,两种传输模式以相同的FFT积分周期为基准,并以相同量级的子载波间隔为类比。研究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4M传输模式精简了系统子载波的数量,使得频谱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实现系统频率/功率资源的优化。注意到欧洲DVB-H设置4k模式的平均导频间隔为12,而本文所提出的4M模式的平均导频间隔为8,虽然这比4k模式损失了约109,6的子载波资源,然而却换来了信道估计精度的提升,况且4M模式的子载波间隔比4k模式扩大了近10,这使得4M模式相比4k模式更能够适应移动多径衰落接收环境下较大移动多普勒频偏的恶劣干扰,并最终使得系统误比特率得到显著降低,这一点在图5和6中也得以体现,4M传输模式的系统平均误码率水平BER(译码前)在多种移动多径衰落环境下都要优于DVB-H标准的4k传输模式,平均将系统BER降低了约75%,表明4M模式的导频和数据子载波分布更加合理。最后,与4k模式相比,4M模式的发射基站平均间距扩大了约5O,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基站建设与布站施工的难度和密度。

传输范文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干扰;对策

现阶段,广播电视行业开始全面普及通信卫星技术。它不但可以对大量信息进行传播,而且可以为大众呈现出许多花样百变的节目。尽管通信卫星技术的优势很多,但还有些不足需要完善。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信息传输在质量上不是很好。再加上无线传输系统的开放性,环境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出现生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1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运转

与之前的微波传输相比,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主要是把人造地球卫星当作一个中转站,分别对多个地球站来展开传输工作。卫星传输的发展是以微波接力通信为基础条件,相较于微波接力通信,卫星传输具有传输质量高、覆盖面大、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社会效益高、噪声影响小和经济高等若干优势。一颗处于静止状态的通信卫星所发出的天线波束大约可以覆盖近40%的地球表面。卫星传输是在微波波段的基础上运用了频带复用技术,使得其通信容量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一般情况下,卫星通信都不受地理条件的制约,且它自身投资小、建设快、覆盖面积大,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传输系统主要由四个分系统构建而成,分别是指令分系统、地球站、广播卫星和监管分系统。其中,广播卫星的地球站和转发器的主要作用是传输信号;监控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卫星传输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广播卫星在构造上主要由通信系统、电源系统、天线系统、控制系统和遥测指令系统五个系统组成。而在卫星传输系统中,地球站主要负责把用户的基带信号网微波信号上调,并借助卫星实现向另一个地球站的传输。与此同时,它还负责对卫星的下行载波信号进行接收,在解调和处理之后,将其变成基带信号传递给用户。卫星业务全面开通之后,监控管理分系统负责监控和通信性能的监测。它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整个卫星传输线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性能进行运转。指令分系统和跟踪遥测负责跟踪测量广播卫星,让卫星能够根据指定的轨道运转,并以一定的周期为单位对卫星轨道参数进行测量,保证和及时摆正卫星位置[1]。

2卫星转发器的使用现状

通常来说,较为常见的卫星转发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透明型卫星转发器。在最近几年,我国又研发出一种新的卫星转发器,名为再生转发器。透明型的卫星转发器只能实现对信号的放大和变频处理。并且,为了能够把频带的利用率有效提升起来,转发器一般会选择正交极化原则来对频谱进行反复利用,而转发器中间的频带就极有可能受到反极化的干扰。和转化器边缘相比,闭合程度都较小一些。而再生型转发器不仅要对频率变换和放大信号,还要处理基带信号、解调和重新调制,这一技术对于地面设备的功率需求不是很高。同时,在再生过程中,上行链路所造成的干扰也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管是上行链路还是下行链路都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有效改善系统的链滤性。然而,再生型转发器有一个弊端就是只能运用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而无法在广播电视中得到运用。

3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

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在传输中主要依靠三个模块来实现信号的传递,这三个模块分别是地球接收器、星载转发器和上行发射站。首先运行的是上行发射站,它把处理之后的视频伴音信号和相关视频信号整合到一起,再次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基带信号。之后,开始调制中频载波的波段,让基带信号的中频载波趋于70MHz。接着,使中频信号符合特定的发射频率。最后,通过发射站的发射天线把调好的频率传输给卫星。其次,在地面所发射的信号被星载转发器顺利接受到之后开始进行信号中转工作,由地面接收器成功接收。就目前的电视广播卫星转发系统来看,Ku、C等波段类型较为常见。在星载转发器运行时,一般就由它来接收发射信号,之后再进行下行的转发工作。星载转发器在整个工作中充当着转换机的角色。最后,在地面接收站成功接收信号之后再次将其转化成开始发射的视频信号。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天线、高频头和卫星接收机。其中,天线的作用就是对卫星信号进行接收,利用高频头来放大处理电磁波信号,把其频率转变为第一中频信号。完成转变之后,利用电缆将其传输至卫星接收机,并调节成广播电视的波段,最后进行加重处理[2]。

4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

在传输过程中,广播电视卫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传输质量较差。为了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剖析,通过研究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对症下药,进而提升信息传输质量。4.1转发器干扰。因为转发器原因而导致的信号被干扰情况是极为常见的。第一,受到人为因素的加入而导致干扰情况发生。第二,转发器本身发生故障。卫星转发器非常容易被地球站中的设备所干扰,出现信号功率过大的情况,导致信号质量较差。干扰方长期的恶意攻击,不仅会影响信号正常传输,而且会出现许多非法信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转发器受到干扰还有可能是一些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所致,这种情况不仅会对信号的正常传输造成影响,还会对维修质量造成影响。4.2干扰地球站卫星信号在极化出现时,若是没有通过天线来对其进行隔离,再加上载波所发射出的超高功率,会直接导致卫星上的反极化用户正常接收到信号。如果地球站本身的电缆屏蔽功能有所削弱,调制器性能和磁场环境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导致卫星信号在传输时有杂音出现,对信号造成干扰。另外,噪声还会在链路电平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出现。如果上行链路出现在地面微波中并完成发射,信号也会被干扰。4.3不同空间段干扰。4.3.1相邻信道信号受到干扰。在信号进行传输时,两个相邻的信道信号是最容易发生干扰的。相邻信号频带极其容易和用户的载波频率重叠在一起,假设载波频率没有达到既定标准,也没有对宽带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信号的正常运输极其容易受到影响。为了规避上述情况,必须要严格遵守载波调制的要求,并做好测试。4.3.2邻星干扰。在卫星信号传输干扰的情况中,邻星干扰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在干扰类型增多的情况下,再加上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不确定影响因素增加。邻星干扰中还可细分为下行干扰和上行干扰。在统一覆盖区中,干扰卫星和被干扰卫星同时存在,且被干扰卫星可以接收到正常信号和邻星信号,即下行干扰;上行干扰即天线口径较小,上行电平过高,导致功率谱密度超出标准,从而导致干扰情况发生。4.3.3操作不规范。在操作候,一旦有不规范问题和行为出现,就会干扰到信号。在入网操作时,就有一些卫星地球站的频率和速率在设置上存在不科学的情况,从而造成一些用户在操作上出现违规,在没有下达命令的情况下把载波信号发射出去,对正常传输造成影响。4.4下行链路遭到干扰。如果配置性能和下行链路配置出现问题,则会间接引发接地装置问题,干扰下行链路的信号。另外,在接收站的周边也会有大量的干扰信号出现。这些信号的出现无法避免,只要接近卫星信号的频率,就极有可能进入下行链路,对正常信号造成干扰。若是附近居民使用到一些电气属性设备的话,信号质量就会受到其发出的电磁波的干扰[3]。4.5自然因素。在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自然因素也是主要干扰因素之一,且类型较多。4.5.1日凌影响。在一年中,每到春分和秋分季节,卫星就会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直线上。这个时候,卫星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站的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准太阳,而天线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巨大的电磁波。与此同时,地球站会同时接收到信号和噪声,导致信噪比有所下降,信号受到干扰。4.5.2雨衰影响。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只要降雨区域出现电波,雨滴就会把它全部吸收掉,电波处于衰减状态,雨衰现象出现。雨衰的出现会对地球站和卫星的信号接收造成影响,降低其接收功率,对信号造成干扰。4.5.3电离层结构不均匀。如果电离层在结构上分布不平衡,电波在途径电离层时就会对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号造成干扰。不管是信号的振幅还是相位都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电离层闪烁,卫星信号的传输也会由此变得不稳定[4]。

5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干扰因素的防范对策

5.1避免恶意干扰。干扰者会恶意地对转发器造成影响,所以转发器是需要预防的关键所在。对此,人们可以选择各种方法来规避类似行为。第一,尝试关闭转发器,提高卫星通信效果,规避信号被干扰的情况。第二,对转发器饱和点强信号对弱信号自带的抑制特征进行巧妙利用,来对信号进行控制。第三,尽力降低干扰因素对信号传输的干扰程度,采取一些抗干扰措施,来对恶意干扰行为进行防控,保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四,在运行功率的提升上,借助功率较大的发射机进行辅助。或者尝试使用增益高的发射天线来减少对信号的干扰,对其干扰性进行一定弱化。第五,为了保证交调干扰现象不会发生,可以对上行功率进行合理调控,让参与其中的每个设备都有一定的回退和余量。5.2减少对地球站的干扰。第一,对极化器、天线和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极化器、天线有没有出现偏差情况,设备的运行情况如何,有没有被干扰到。第二,对制度进行一定完善,强化工作人员信号安全传输意识。在出现问题时,为了保证工作人员能够良好解决,应事先做好应急处理计划,全方位保障系统安全,就算出现任何突发情况,工作人员也能够妥善处理。第三,对每一个节点进行测试。对存在问题的节点故障逐一排查,找出干扰源所在,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换。第四,针对被干扰用户,对其功率和极化进行重新标定,第五,在对地球站进行选址时,要对周边环境做好电磁检测工作,尽可能对电磁进行屏蔽。5.3避免空间段受到干扰。第一,为了保证邻星不被干扰,必须对干扰源进行细致分析,对邻星信号和被干扰卫星进行严格检测。在查出干扰源之后,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干扰。第二,假设在空间内部发现干扰源的话,则要对空间进行监测,及时找出问题并上报,由上级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处理。第三,为了保证邻信道不被干扰,要准确找出干扰源,使转发器在工作时处于一个可进可退的状态,减少交替干扰。如果在一个转发器中存在多个用户,则需要相互之间做好交流和监督工作,在保证邻信道不受到干扰的同时转发器运行正常。5.4避免对地球站造成影响。就目前来说,地面上现存若干种干扰因素。在对天线进行架设时,首先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第一,明确干扰源,精准分析,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在高频头的选择上以灵敏度为第一要求,为信号接收质量提供保障。第二,在选择区域时,要尽量空旷,与电磁场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三,如果出现信号被高强度微波所干扰的情况,为了信号不会被持续干扰,可以移动接收站。第四,出现全波段干扰时,可以运用屏蔽手段将其屏蔽掉,保证信息更好地传输。5.5避免自然因素干扰。应该切实运用一些措施来保证卫星能够正常通信,避免出现持续性干扰的情况,削弱自然因素对信号传输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一,针对日凌情况,要事先做好预防准备,通过地面备份、双星备份等方式使信号的干扰性有所弱化。由于日凌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把损失降到最低,让卫星能够通信正常。第二,针对雨衰情况,要对地球站中的天线仰角进行调整,保证其没有积水。第三,针对星蚀情况,要对卫星供电系统进行优化。在供电上,选择使用备用电源,保证卫星在不对信号产生影响的前提下能够正常通信[5]。

参考文献:

[1].浅析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245.

[2]王丽丽.关于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常见的干扰与解决措施[J].电子世界,2018(24):167,169.

[3]王军委.电视直播信号卫星传输的干扰因素及应对措施[J].科技传播,2018,10(5):64-65.

[4]路旭涛.影响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科技传播,2018,10(19):66-67.

传输范文篇7

下面,我就竟聘传输中心主任岗位发言,不妥之处,大家多指证。

我现年31岁,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邮电学校电话交换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XXX邮电局载波室工作,1995年在传输室工作,1997年又分配在农话维护中心,1999年到运维部,担任传输主管一职至今。长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使自已深深的感受到知识的不足,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已故的业务水平,并取得了计算机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现就读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本科。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世纪,竟争的时代,单位进行进争上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这样一个机会,我本人表示坚决拥护,作为一个肓负着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青年人,我不能以平庸之心对待生活,必须要有上进心,为自已的理想而奋斗努力,此次参加传输中心主任岗位竟聘,我是报着一种平和而又检验自已整体素质的心态来参加此次竟岗。特别是分公司领导常提到的新世纪、电信年轻人更要一份自已的内涵和气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尤其是五项机制的创新,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已的机会,因而我积极的参与其中,也想在实践中验证一下自已的水平。

XX传输中心担负着全盟十二个旗县市传输设备的管理及维护工作,传输设备维护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盟C3本地网的正常运转,以及关系到我区东部二级干线大动脉的正常畅通,责任重大,在近几年的传输维护工作中,我一边学习,一边掌握了不少的经验,,在近几年厂家的培训学习中,进一步学习了PDH/SDH的传输原理和技能,以及在近期施工的波分复用设备上自已也通过厂家培训,掌握这门先进设备的应用原理,2000年时钟过渡,我独立拟定了XX传输设备应急预案,使时名目过渡顺利完成,2001年也被评为全区传输专业优秀维护人员,在运维部多次组织的全盟设备检查中,也了解了我盟传输维护管理的现壮,2000年区公司进行东部区设备检查,自已被抽到检查组,对全区东四盟传输设备进行检查,2001年曾随区公司检查组又对我区西部三个盟市进行设备检查,这两次检查,使自已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对我区这个大的干线传输平台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通过对比,也使我了解了我盟在传输管理与维护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传输管理与维护中的不足。鉴于此,我要积极努力竞聘此岗,充分发挥我的专业特长,为我盟的运行维护工作更上一层楼多作贡献。

如我有幸竞聘上此岗,谈一些在今后工作中的设想和具体工作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五项机制要求,提高人员素质,在部门中酿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维护队伍中形成比、学、超互相竞争的良好势态,每年要组织几次全盟传输维护专业人员的技术学习、经验交流学习班,不断提高维护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争取培养出专家级的维护人员。

2、中心内部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要建立起本中心的工作流程,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人,防止再出现线路中断及设备出现障碍时,互相帮推委、推拖责任,严格操作流程,坚决杜绝误操作造成的通信阻断。

3、与建设部门密切配合,严把工程质量关,在随工中发现的问罪应及时提出,各方面积极协调、争取把所有的问题消灭在设备终验之前。积极向建设部门提供网络资源情况,合理配置,优化我盟的传输网络结构,使建设资金合理的分配。

4、做好与其他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互联互通工作,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对一些出租电路的租用、开通应做好市场分析,对联一些可能影响到我公司业务发展的情况,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不做不利用企业的事。

5、积极同区公司协调,对一些在网上运行的PDH设备,自愈环能力差的SDH设备上开通的电路,全部加载到全区二极干线自愈网上,保证传输质量,增强我盟传输网络的安全性。

6、应与本地线务局积极沟通,经常召开机线联系会议,分析线路障碍,机器障碍发生的原因,尽量减少通信阻断,来提高我盟的网络接通率。

7、我盟传输机房决大部分是从以前的载播机房改造过来的,大部分局,存在设备复杂,布线凌乱,各种线(尾纤电缆电源线)混杂在一起,不符合维护规程,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实现机房的标准化管理。为以后的集中维护奠定基础。

传输范文篇8

1卫星通信安全传输技术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空域、频域和时域难以处理的抑制干扰问题,可基于极化滤波实现较好的处理。极化滤波器和干扰信号极化参数识别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极化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极化参数识别的精确度影响,而随着近年来其他技术的引入,如联合极化空间抗干扰方法,其极化抗干扰的实用性正不断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增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加密技术可靠性不断下降,访问敏感卫星数据、恶意节点成功破解加密的风险不断提升,这种风险的应对需更好地利用信号极化特性,如极化抗干扰技术、快速双极化跳变系统、方向极化调制技术等,本文对基于传统的代表性技术的优化升级展开探索。

2卫星通信中的极化信号安全传输技术

传输范文篇9

作者:王伟何涛强生杰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数据输入后先转化成ASCII二进制码进行传输,通过调用m序列生成函数进行相加,产生扩展后的数据,然后将扩频码转换为BPSK(1,-1)序列,数据传输时进一步将BPSK双极性转换到单极性,最终在数据输出端进行m序列解扩,再结合解调过程将ASCII二进制码转换为输出数据。从图3(b)中可以看出数据展宽后可以明显降低信号功率密度,调制后传输的信号和白噪声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可以实现高隐蔽性传输。从图3(c)和图3(d)对调制信号包络,相干载波相位模糊度及其对解调数据的影响等性能对比,得出BPSK调制出传输过程中具有高的抗干扰能力和频谱利用率。最终解扩和解调后的输出数据(e)和输入数据图3(a)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此扩频方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

理论优势(1)抗干扰能力强。直接扩频通信系统中,解扩器端输入与输出信号功率保持不变,而对于干扰信号解扩过程相当于进行扩频,干扰功率被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功率谱密度下降,这使得解扩过程中输入端的干扰信号功率大大降低。通过带通滤波器的滤波,大部分的干扰信号被滤除,有用信号则被保留。另外,扩频系统对各种恶劣天气时通信链路造成的影响进行抵抗,与传统微波相比可以进行跨江传输,在海面的长距离优质传输。这些优势适用于铁路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安全可靠的进行信号传输。(2)可以实现多址通信系统。多个通信在信息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而不同的通信则使用不同的伪随机序列,这样就实现了在相同载频下互不干扰的通信,实现频率复用,从而充分利用了频谱资源。由此可以进行机动灵活组网,有助于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便于扩充容量,有效地保护前期投资。(3)有效抗多径干扰。在直接扩频通信系统接收到电波后,将同步锁定直达路径且信号最强的电波,其余电波由于非直达,会延时到达,在相关解扩作用下只作为噪声。另外,接收端把多路径来的同一码序波形相加使之得到加强,从而实现抗多径干扰。(4)隐蔽性强,对其它系统干扰小。扩频过程单位面积信号发送功率极低,隐蔽性强。低的功率谱密度,不容易被探测到,被截获的可能性降低,所以实现了其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同时,低功率谱密度让发射信号近似于噪声信号,而扩频信号可以在信道噪声和白噪声背景中传输,降低了对其它系统的干扰,增强了与其它系统的共存度。由于此系统的无线铁路信号传输过程中电磁干扰大幅度降低,不仅有利于将扩频通信系统应用于电气化铁路区段和弱场强区电磁环境,而且适于将其大规模应用到干线铁路中。(5)精确测距和定时。将应用周期长及伪随机码作为传输信号,比较从目的地反射回来的伪随机序列与原序列的相位,就可以得出时间差,由此也可实现定时操作,进一步利用传输速率和时间差的相乘即得出距离。相对于传统的轨道电路定位,扩频通信系统传输容量较大并且适合长距离传输,这有助于减少铁路测距定时设备,降低设备投资,便于维护。也可以作为原有测距定时设备的冗余,与原测距设备值进行比较,提高测距定时的安全可靠度。

扩频通信属于数字通信,是适合大容量高速率通信的系统,其加密功能和保密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铁路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扩频通信系统容易实现码分多址,结合计算机及网路技术有助于铁路系统更快速的应用高新技术,从而使铁路系统向更加安全高效发展。另外,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数字电路,设备集成度高,安装简便,易于维护,更小巧可靠,扩展容易,平均无故障率时间也很长。目前,广州地铁和北京地铁等多个轨道交通项目中均采用了基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无线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为今后大规模成功应用于干线铁路提供了参考。

传输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保真自适应帧间压缩双向调节

在Internet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今天,信息传输从两方面加强力度:一是多媒体化;二是实时化。在此基础上,高保真准动态图像采集、压缩和远程传输技术成为许多先进国家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军事上,战场信息已经不只是文字类型,而需要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动态实时图像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战场真实情况;另外,对国外新式战斗机、导弹等先进武器和装备,也不只是从文字上了解散其功能、从静态图片上了解其形状,而是要解其在实战中的具体功能、实际威力以及真实效果,使决策者和科技人员获得动态和感性的认识,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工业上,需要对一些多变的、有毒的、人类不宜久留的场合进行监测。在医疗上,则需要一些高级专家对异地的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都是基于高保真实时准动态图像采集压缩和远程传输技术的综合实现。本文结合课题组长期的研究阐述其主要技术及其优化策略。

1系统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基于Internet实现远程部点之间的高保真准动态图像的实时传输。整个系统贯彻如下设计思想:发送站点和接收站点都具对图像质量的控制功能,以适应Internet传输率不稳定的情况;对图像采用多种类型的压缩技术,以适应不同的图像分辨率和环境要求;在Internet信道传输率较差时,能够启动自适应功能。

2系统总体结构

在物理上,本系统分为发送站点和接收站点两部分。在逻辑上,本系统分为图像采集、压缩和传输子系统、性能控制子系统。整个系统包含如下六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1)图像采集、压缩和传输子系统

·图像采集模块,发送站点从摄像机读原始视频流,按一定的格式存储为视频数据。

·图像压缩模块,发送站点将视频数据压缩,为网络传输作准备。

·视频传输模块,利用RTP和UDP协议将压缩后的视频数据发送到远程站点。

·视频解压缩模块,接收站点将接收到的压缩数据用解压缩算法还原成视频数据。

(2)性能控制子系统

·客户/服务器同步模块,使发送站点和远程接收站点在视频格式和设置方面保持一致。

·自适应模块,在信道传输率较差时,能自动启动自适应功能,使系统的视频传输适应复杂的网络情况。

3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和优化策略

3.1视频采集技术分析和选择

为了实时视频采集,需要安装相应的视频采集设备。即视频采集卡和摄像头等。并需要安装相应的驱动软件来支持这些设备的运行。

Windows2000操作系统提供了VFW(VideoforWindowsSDK)。VFW包含了大量与视频采集有关的编程接口。这些编程接口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VFW-to-WDMVoideCaptureMapper调用设备驱动程序中的相关例程,为系统的图像采集提供了底层接口编程基础。

本系统用到最主要的编程调用有如下几个:

CapCreateCaptureWindow,创建一个视频采集窗口;

CapCriverConnect,连接视频采集设备驱动程序;

CapSetVideoFormat,设定视频格式;

CapDlgVideoFormat,设置对话框。

VFW提供了两种视频采集模式:Preview(简称P模式)和Overlay(简称O模式)。笔者在系统设计中通过实验和测试比较了这两种模式。

·P模式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在这种模式中,硬件将采集的视频帧传送到系统内存中,然后在视频采集窗口用WindowsGDI函数进行显示;而O模式下,视频采集子系统直接通过硬件方法显示视频,相对来说节省内存,且速度较快。

·O模式稳定性较好,但也要求电源性能较好。在直流电源性能较好情况下,采用Overlay模式进行视频采集。

实际运行过程表明,上述分析是正确的。本系统设计中采用了Overlay模式。这一选择对稳定性起到了较好的优化作用。

3.2视频压缩、解压缩技术的优先和优化

针对视频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本系统的压缩、解压缩模块设计采用三种压缩方案,使用时可以从中选择一种,以适应不同环境和不同需求。

一是国际通用的高压缩进比方案H.263,该方案压缩比高,但图像质量较差,适用于网络传输性能较差的情况,该方案大体符合现场图像的处理要求。二是图像压缩质量最好、算法最先进的MPEG-4方案,该方案图像质量好,便压缩比较低,适用于网络传输性能良好的情况。三是在H.263的基础上作为较大幅度修改和优化的TH.263方案,该方案在压缩比与H.263相近的情况下,图像质量有明显改善。

TH.263方案是在对H.263深入分析基础上实施的。通过分析H.263的整个系统程序,得以其设计思想如下:首先将采集到的原始图像划分成8×8的宏块,然后判断此帧是不是关键帧。如果是关键帧,则对每个宏块作DCT(DiscreteCosineTransform)变换,对变换后的视频数据采集视觉能够接受的量化比量化,量化后许多高频分量将变成零,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压缩编码效果,采用Z形扫描技术将其重新组合,然后对组合串做行程编码,最后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哈夫曼编码;如果是非关键帧,则对每个宏块先进行运行矢量的计算,然后与上一帧图像作差,再象关键帧那样经过DCT变换、量化和行程编码、哈夫曼编码得到压缩的图像。

图像解压缩与压缩过程正好相反,即先将压缩的函数数据作行程解码和哈夫曼解码,然后进行反量化,并据此进行IDCT变换。如果此帧是关键帖,,则直接将这个宏块重组即得出还原后的图像;否则,根据运行矢量将各宏块的数据与上一帧进行组合才得出不定期原后的图像。由于解压缩不需要分析图像和网络的情况,也不需要考虑压缩比和压缩质量,只是简单地将图像还原,所以程序比较简单。

通过分析和测试表明,格式转换、对关键帧和非关键帧离散余弦变换DCT、对非关键帧的帧间压缩是最重要最耗时的环节。为此,在设计中对这些环节进行了优化。

具体讲,在格式转换、DCT变换中,一是在采集到的RGB色彩空间图像到压缩算法视频输入格式CIF变换中,用整型算法和移位相结合的优化转换函数代替速度较慢的浮点运算;二是在关键帧和非关键帧的DCT变换中,采用零系数预测策略对DCT变换的输入数据分类,节省了大量无效运算;三是采用多媒体处理指令集MMX实现DCT变换,大幅度提高了运算速度。

此外,为了实现良好的帧间压缩,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压缩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以象素为基础,首先将其与上一帧作差,得到一个稀疏矩阵。在作差的过程中,采用小范围匹配的方法去掉一部分噪声,然后采用优化的行程编码得到最后结果,并把当前帧保存在指定的内存区,作为下一帧作差的参考帧。

第二种方式是以宏块为基础的运行补偿方式,首先计算运动矢量,然后采用行程编码和哈夫曼编码。用运动补偿技术既可以达到较高的压缩比又有相当好的图像质量。

对于第一种以象素为基础的编码方式,在保证较高的帧频和压缩比的情况下,图像质量好。而对于第二种以宏块为基础的运动补偿编码方式,图像质量稍差,但压缩比较高,适用于数据传输率较低的情况。

为吸收二者的长处,笔者在对H.263源程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采用混合压缩编码方案。此方案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使系统有效地适用于Internet传输。因为远程站点之间通过Internet进行传输时,信道的数据传输率不是固定的。所以,系统中通过信道测试反馈信息改变量化时的步长,从而调节视频信息的数码率,以便更好地适应信道传输率的变化。

优化方案的思想是:通过传输模块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当前网络的传输速率,以此来调整压缩算法的各个参数,即压缩质量、每秒帧数等,获得当前最好的帧率和质量。

具体从两方面实施:一是对帧内压缩方法进行优化;二是对帧间压缩方法进行优化。

对帧内压缩方法的优化主要通过改变压缩质量的参数来调节图像质量和压缩比。

对帧间压缩方法的改进是通过改变频率、关键帧间的距离调节传输速率。改变每秒采集和传输图像的数目,以改变传输数据的大小。帧间压缩要用到运动补偿,其关键在于两帧之间的差别大小。如果图像只有微小的变化,那么经过作差后压缩效果较好;如果图像变化很大,那么经过作差后压缩效果较差。为充分利用运行压缩的特点,根据图像变化的大小来调节关键帧间的距离。在图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非关键帧数据较少,此时拉长关键帧间的距离既可以低传输率,又不影响图像的质量;在图像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非关键帧数据较多,此时缩短关键帧间的距离,以增加运动补偿的效果。

3.3用UDP和RTP实现图像传输并进行实时优化

视频图像的实时传输有如下特征:

·数据量大,尤其是高保真活动图像的数据量更大,从而带宽要求高;

·实时性要求高。

上述特点使视频图像传输对传输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图像数据包在少量丢失情况下不影响还原质量。为此,采用建立在UDP基础上的实时传输协议RTP。

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优点是不需要建立连接,传输速度快。缺点是容易丢失数据包,而且数据包的顺序容易混乱。

RTP是基于UDP的网络传输协议,编程时通过时间标签(Time-temping)机制、信息序列编号(SequenceNumbering)机制和有效数据类型标识(PayloadTypeIdentifier)机制的联合使用,在允许的延迟范围中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质量,对于少量信息包的丢失,则采用补偿方法解决。时间标签用来标明实时数据块生成时间,接收方可据此正确排列数据接收顺序,并保证实时数据传输同步,一帧图像数据组成的RTP信息包有相同的时间标签。序列编号通过配合时间标签设置,同一帧图像的RTP信息包有相同的时间标签,但有不同的序列编号。有效数据类型标识用来定义各种数据压缩方法,并可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动态调整,在信息拥挤时可提高压缩比。

本设计中,对实时可靠性进行了优化,具体程序设计中,采用了如下策略:

·建立一条以UDP作为传输协议的数据通路,在传输时把压缩过的视频流打包,打包时考虑到两个因素:第一,某些压缩的关键帧会很大;第二,关键帧与非关键帧数据量相差很远。这两个因素可能导致数据包乱序,为此,不能简单地将视频帧作为打包单位,而是将数据流划分成等量的小包,并在包头标上序号进行顺序传输。

·另建一条以TCP为传输协议的控制通路,其作用是反馈一些控制命令给发送方,从而最小限度地防止传输中的错误。接收方建立个可容纳0.3~0.8s图像的缓冲区,按照数据包头的编号将数据流进行重构。如果数据包编号出现不连接,则说明发生了丢包或乱序。于是,接收方立即通过控制通路发送命令要求重发所丢失是数据包。采用TCP可保证控制命令传输的准确性。

3.4视频传输中的自适应技术

由于网络带宽有限且随机变化,因此视频传输的实时性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使接收到的视频出现不连续或停顿现象。为此,在系统设计中,引入了视频传输的自适应机制。具体实现的,系统一边传输一边检测网络状态,并据此调整发送策略以适应网络变化。图2表示了在远程控制系统中加入自适应机制后的结构。

自适应机制由检测模块、反馈模块和决策模块组成。发送端将视频图像压缩后,打成RTP数据包,然后用RTP协议发送。发送站点的自适应检测模块检测并记录有关的发送信息,包括传输率、字节数等。接收站点通过自适应反馈模块检测有关的信息,并将其发送到接收站点的检测模块。后者将发送和接收时的信息相比较,再将比较结果传送到自适应决策模块。为了尽可能节省信息量,接收端自适应反馈模块向发送端检测模块只发送一个信息包序列号。这样后者可计算出信息包的传输时间,并在多次检测基础上得到带宽平均评估值。发送端再根据评估值改变视频采集频率和压缩比,调整视频数据量,从而实现自适应功能。

3.5发送和接收的同步技术

本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只有Client端才能连接请求建立连接,而且一个Client端可与多个Server建立连接。因此,将接收站点作为Client,发送站点作为Server。当接收站点需要得到远端的视频图像时,便发出连接请求。这种方式适用于系统视频采集站点处于恶劣环境中无人看管的情况。

Server端采集视频数据并进行压缩后,发送给Client,Client将数据解压缩后显示视频图像。系统设计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图像要求,对视频质量配置了双向调节功能。即一方面,视频采集站点可直接调节图像质量,另一方面接收站点也可以调节采集站点的图像采集和压缩参数,从而是调节图像质量。

对图像质量的双向调节功能基于如下设计:

·将Client端控制面板中的参数(采样间隔、关键帧数、关键帧质量、非关键帧质量)传递给Server端,再由Server端依据这些参数进行视频采集和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