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机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7:12:32

传输机理论文

传输机理论文篇1

带传动是机械设备中应用较多的传动装置之一,主要有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带组成。工作时靠带与带轮间的摩擦或啮合实现主、从动轮间运动和动力的传递。

带传动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价格低廉、缓冲吸振及过载打滑以保护其他零件的优点。

1.2圆锥-圆柱齿轮传动减速器

YK系列圆锥-圆柱齿轮传动减速器适用的工作条件:环境温度为-40~40度;输入轴转速不得大于1500r/min,齿轮啮合线速度不大于25m/s,电机启动转矩为减速器额定转矩的两倍。YK系列的特点:采用一级圆弧锥齿轮和一、二、三级圆柱齿轮组合,把锥齿轮作为高速级(四级减速器时作为第二级),以减小锥齿轮的尺寸;齿轮均采用优质合金钢渗碳淬火、精加工而成,圆柱齿轮精度达到GB/T10095中的6级,圆锥齿轮精度达到GB/T11365中的7级;

减速器的选用原则:(1)按机械强度确定减速器的规格。减速器的额定功率P1N是按载荷平稳、每天工作小于等于10h、每小时启动5次、允许启动转矩为工作转矩的两倍、单向运转、单对齿轮的接触强度安全系数为1、失效概率小于等于1%等条件算确定.当载荷性质不同,每天工作小时数不同时,应根据工作机载荷分类按各种系数进行修正.减速器双向运转时,需视情况将P1N乘上0.7~1.0的系数,当反向载荷大、换向频繁、选用的可靠度KR较低时取小值,反之取大值。功率按下式计算:P2m=P2*KA*KS*KR,其中P2为工作功率;KA为使用系数;KS为启动系数;KR为可靠系数。(2)热功率效核.减速器的许用热功率PG适用于环境温度20℃,每小时100%连续运转和功率利用律(指P2/P1N×100%)为100%的情况,不符合上述情况时,应进行修正。(3)校核轴伸部位承受的径向载荷。

2结构设计

2.1V带传动

带传动设计时,应检查带轮的尺寸与其相关零部件尺寸是否协调。例如对于安装在减速器或电动机轴上的带轮外径应与减速器、电动机中心高相协调,避免与机座或其它零、部件发生碰撞。

2.2减速器内部的传动零件

减速器外部传动件设计完成后,可进行减速器内部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1)齿轮材料的选择应与齿坯尺寸及齿坯的制造方法协调。如齿坯直径较大需用铸造毛坯时,应选铸刚或铸铁材料。各级大、小齿轮应该可能减少材料品种。

2)蜗轮材料的选者与相对滑动速度有关。因此,设计时可按初估的滑速度选择材料。在传动尺寸确定后,校核起滑动速度是否在初估值的范围内,检查所选材料是否合适。

3)传动件的尺寸和参数取值要正确、合理。齿轮和蜗轮的模数必须符合标准。圆柱齿轮和蜗杆传动的中心距应尽量圆整。对斜齿轮圆柱齿轮传动还可通过改变螺旋角的大小来进行调整。

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将传动零件的有关数据和尺寸整理列表,并画出其结构简图,以备在装配图设计和轴、轴承、键联结等校核计算时应用。

联轴器的选择

减速器的类型应该根据工作要求选定。联接电动机轴与减速器,由于轴的转速高,一般应选用具有缓冲、吸振作用的弹性联轴器,例如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弹性柱销联轴器。减速器低速轴(输出轴)与工作机轴联接用的连周期,由于轴的转速较低,传递的转距较大,又因为减速器轴与工作机轴之间往往有较大的轴线偏移,因此常选用刚性可以移动联轴器,例如滚子链联轴器、齿式联轴器。

联轴器型号按计算转距进行选择。所选定的联轴器,起轴孔直径的范围应与被联接两轴的直径相适应。应注意减速器高速轴外伸段轴径与电动机的轴径不得相差很大,否则难以选择合适的联轴器。

目录

一绪论………………………………………………………………………1

二结构设计

三设计计算过程及说明……………………………………………………….3

1选择电动机..............................................................................................….3

2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及其分配.......................................….............................3

3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装置参数..................................…........................3

4带传动设计.......................................................…..........................................4

5齿轮传动设计.....................................................…........................................5

6轴的设计........................................................................................…...........11

7轴承的选择..............................................................................................…22

8键的选择.....................................................….........................................…22

9减速机箱体的设计...............................................…......................................23

10减速器附件设计.....................................................................................….2311密封与.......................................................…........................................24

传输机理论文篇2

摘 要:政治沟通是一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对于当前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沟通主要包括政务信息传输和政务信息传播两个维度。对于政务信息传输而言,应当由选择型输入模式转向多通道输入模式,并且积极探索向体制外传输政务信息的路径;对于政务信息传播而言,在信息传播权分散的条件下,要注重提高政府和官员的政治回应能力,转变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建立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管理;政治沟通;政务信息传输;政务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017-04

一、政治沟通及其“两个维度”

中国的社会转型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压力。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而后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中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兼顾二者。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不仅适用其自身,也同样适用于工业社会,它是对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的扬弃,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积极回应。

政治沟通是一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政治学家多伊奇创立。多伊奇认为,“任何政治系统都包含一些能够接受、存储、处理政务信息的机制,所谓沟通,就是政治系统对政务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传送、分析和处理。”[1]信息时代社会管理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各种信息的管理,尤其是对政务信息的管理。相对于私人信息而言,政务信息具有公共属性。在政府内部或社会公共领域流动的政务信息,很有可能影响决策者,进而成为影响全社会的公共政策或法律。只有及时准确地收集到相关领域的政务信息,政府和官员才能感知环境的变化,进而调整政策或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提高政治体系的生存能力。只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政务信息,才能使社会成员得知政策和法律的变化,使政府的决策真正起作用。

信息控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政治沟通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有效的信息控制。“沟通”的字面含义是信息的双向流动,政治沟通则是政务信息的双向流动,它是实现信息控制的手段。多伊奇的代表作被中国学者翻译为《政府的神经》,这本书的全名其实是《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和控制的模式》,多伊奇在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政治沟通的过程,没有强调信息控制。但是,不说“控制”不代表没有控制,信息控制是在政治沟通的过程中实现的,沟通的目的就是控制。在信息社会,任何政府都在谋求对信息的有效控制,信息失控将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瓦解。

政治沟通有两个维度,一是政务信息的传输,另一个是政务信息的传播。国内学者在谈到政治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1]这是从信息传播的层面上说的。俞可平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获取、存储、处理信息的过程。”[2]这是从信息传输层面上说的。

传输和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输意味着有通道、管道可循,经由一定的通道、管道,某物可以到达目的地,传输具有指向性,只在特定主体间进行。上级党政机关在要求下级党政机关执行某个命令时,通常将政策性文件发送到下级党政机关的手里,要求其照办,而不是仅仅向社会宣布文件的内容。而传播意味着不存在特定的通道、管道,只需要一个平台,传播针对不特定主体进行,具有发散性。具体到政务信息层面可以看出,政务信息的传输,不论是从上往下传输,还是从下往上传输,都需要特定的传输通道;而政务信息的传播则不需要传输通道,只需要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然后把政务信息放在这个平台上即可。比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平台,政府只需要把政务信息到互联网上,人们就能看到。

二、政务信息传输

政务信息传输有两个方向: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政务信息从下往上传输,经过的是信息输入通道;从上往下传输,经过的是信息输出通道。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不完全相同,总体而言,输入通道要比输出通道复杂一些。

(一)信息输入通道

1978年以前,中国的政务信息输入体制是典型的单通道输入模式,[3]只有党政信息通道发挥作用,通过上级党政机关的调研机制和下级党政机关的汇报机制,基层的政务信息层层向上传输,最终到达决策层。这种单通道输入模式容易出现“本地噪音”、“主观滤波”[4]等效应,引起信息失真,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到了80年代,中央开始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其他信息输入通道开始发挥作用,其他通道传输到决策层的政务信息能够对最终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单通道输入模式变成了选择型输入模式。所谓选择型输入模式,是指除了党政信息通道以外,存在其他信息输入通道,但是,其他通道的信息能否到达决策层,能否被决策层接收,是决策层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否接收其他通道的信息,接收哪一条通道的信息,由决策层的主观意志来选择决定。

选择型输入模式使得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政务信息有机会到达决策层,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相比于单通道输入模式,是一种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又是有限的,决策层对于其他通道的政务信息想要的时候就接收,不想要的时候可将其拒之门外,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处于一种缺乏制度保障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其他通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对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进行了制度化尝试,建立了专家咨询、公众听证等制度,各条信息输入通道以制度化方式将信息传输到决策层,选择型输入模式开始向多通道输入模式转变。所谓多通道输入模式,是指多个信息输入通道通过制度的运行,将信息传输到决策层,决策层从理论上讲能够收到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只要有决策事项的发生,就有多个通道向决策层传输信息,决策层的主观意志不影响信息的接收,只影响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也就是说,通过制度的保证,决策层一定会收到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至于他们选择看哪一条信息,相信哪一条信息,采纳哪一条信息,由决策层来决定。保证各条通道的信息能够到达领导层,是多通道输入模式的优势所在。

多通道输入模式有助于决策层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决策。在多通道输入模式中,每条通道都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每条通道的特殊性,对于做好社会管理中的政治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中国有五条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

1.党政信息通道。党政信息通道是中国传统的信息输入通道,也是最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党政信息通道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信息传输职能。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最主要的信息传输机构,它们是党委和政府“眼睛”和“耳朵”。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依靠内设的办公室或政策研究室收集特定领域的政务信息,然后传输给党委和政府,供其决策。政策研究室也进行政务信息的分析。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除了承担党政干部的培训任务以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职能。此外,党校还会在理论研究和政策领域承担一些课题,课题的成果也能作为政务信息传输给决策层。信访体系是党政信息通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信访制度客观上为政府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既构成包括各领域决策所需依据的信息来源之一,又对当前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提供信息反馈,其中信访统计正日益成为政府运作中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5]另外,各级政府设置的决策咨询机构在信息输入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参事室作为中央政府的智囊机构,“参政建言,反映民意,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6]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纷纷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利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力量辅助决策,推动决策质量不断提高。

2.新闻媒体信息通道。在大多数国家,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平台,平台上的信息,任何人都能看到,而不是仅仅通向政府,新闻媒体没有“通道”的属性。中国的情况相对特殊,一些重要的新闻媒体,主要是各级党报和新华社,肩负着信息传输职能,它们定期向决策层报送内参,“内参专供决策层参阅,其主要任务是向领导者提供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不宜公开传播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为领导制定或完善方针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为领导发现问题提供情报和动态,为领导直接过问和解决问题架起桥梁,发挥参谋、耳目的作用。”[7]

3.思想库信息通道。薛澜教授认为,“思想库是一种相对稳定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中国的思想库分为事业型思想库、企业型思想库、民办非企业型思想库、大学下属型思想库。”[8]从思想库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来讲,思想库可以分为体制内思想库和体制外思想库。体制内思想库如社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体制外思想库如零点调查集团、天则经济研究所等。中国几乎所有的思想库都是在1978年以后出现的,是一条新兴的信息输入通道。“中国思想库具有政府的理性决策外脑、边缘利益代言人以及社会监督三大社会职能。”[9]其中,理性决策外脑的职能是思想库最重要的职能。思想库信息通道和党政信息通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在政策分析领域的专业性,依靠专业团队和技术手段,它的信息分析能力要强于党政机关,可以为决策层提供切实可靠的政策选择。

4.学术系统信息通道。学术系统通道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学术性社团。学术系统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弱于新闻媒体和思想库,更无法同党政机关相比,它的强项在于理论分析,和思想库类似,学术系统的强项也是信息分析,但是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缺乏问题导向,它向决策层输入的信息大多是有理论支撑的政策建议。

5.社会组织信息通道。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在财力、人力、事权等方面受政府制约较多,官办色彩浓厚,具有“官民两重性”。但是也不可否认,社会组织信息通道已经成为连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的信息输入通道。信息职能最强的社会组织当属行业协会。在经历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中的行业主管部门逐步被撤销,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权中的一部分被转给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成为了连接企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不是政府部门,不行使政府职能,而是为政府参谋服务的,只是向政府反映意见,提供信息,行业协会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喉舌,它所代表的是协会中所有会员的利益,为全体会员说话,为全体会员服务,保护全体会员的权益。”[10]行业协会向决策层输入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利益表达性质,这条通道传输的信息和其他通道相比,自利性最强。如何既发挥该通道的信息传输作用,又避免其损害公共利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输出通道

政务信息的输出通道主要是党政信息通道。中国政务信息输出又叫做传达,指在科层体系中,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输出政策信息。信息输出主要依靠会议机制和文件机制来实现,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承载政策信息的文件,而后召开会议来统一思想,布置任务,明确分工,使政策信息得以转化为行动。

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下,政务信息的输出沿着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单位的路径。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单位体制不再“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作,这给政务信息的输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信息输出体制只能保证在体制内传递政务信息,不能保证向体制外传递。

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传统的单位不同,它们和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从法律上讲,它们不是政府的下级,决策层的政策信息不一定能传达到它们那里。因此,必须对党政信息通道加以完善,构建通向体制外的信息输出路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传输作用,政府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信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到每个企业成员。要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信息传输作用。行业协会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权,但毕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主管部门,它对企业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通过体制外的党组织来输出政策信息就非常重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要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地方党委、工委要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可以由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工商部门、工商联等单位分头实施。

三、政务信息传播

政务信息的传播需要平台,最主要的传播平台是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形式。从理论上讲,拥有信息的人只要将信息到传播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该信息,政府和官员在传播平台上没有特权,他们和其他主体接收同样的信息,当然,也可能忽略某些信息。在传播平台上,决策层不是信息的最终目的地,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其他人还可以继续接收,在政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具有公共性,排除了私人占有的可能。

1978年以前的政务信息传播体制可以概括为宣传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传播和宣传是同义词。宣传体制的特点是,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具有完全的工具属性,党政机关垄断了信息传播权,新闻媒体自身缺乏自主性,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的内容和政策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宣传一是从“应然”层面论证政策的优越性,二是从“实然”层面说明政策的效果好。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新闻媒体上不可能出现和当前政策相左的言论,甚至缺少对当前政策较为客观的评论,新闻媒体的反馈作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来。

90年代以来,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国家对信息传播权的垄断,社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信息传播权。每个网民都是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主体,而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客体,信息传播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广泛的分散于人民之间,人民民主有了更加鲜活具体的内容。不同利益群体的言论纷纷在互联网上出现,发生了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取向、不同政策态度之间的激烈交锋,人民内部矛盾也第一次如此生动地呈现在国人面前;第二,传统媒体的企业化运作使其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传统媒体在改制以后,开始按照市场的逻辑运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读者的口味,这在客观上要求传统媒体摆脱“政策宣传模式”,转向对政策的客观评价和理性建议;第三,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公共领域初步显现。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民的私人生活之间的舆论空间。普通人除了上班工作和私人交往以外,有了一个议论政治、议论公共事务的空间,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关注整个社会的事情,关注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私人利益的狭小空间。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权由一元垄断走向多元共享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扭转不了这个趋势。政府和官员必须学会在共享传播权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为此,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新时期的政务信息传播体制建设问题。

(一)政府和官员要提高政治回应能力

美国学者斯塔林提出:“政府回应意味着政府对公众提出诉求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政府回应强调及时与主动,政府应该是‘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出现在现场,定期主动的向公众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11]在信息传播权分散的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乃至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最终触发政治回应。在信息社会,政府和官员必须时刻准备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做出回应,回应要坚持及时原则和主动原则。积极探索增强政治回应能力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政治回应的效果。政府和官员一定要学会与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打交道。

(二)政府和官员应转变宣传方式

中国传统的宣传方式是一种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政府和官员说什么,老百姓就得听什么,不容置疑,不容反驳。这种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合信息传播权分散的现实了。对于政府和官员们的宣传,记者有可能质疑,老百姓有可能反驳,出现这种情况后,政府和官员往往陷入被动,导致其公信力下降,“正面宣传,负面解读”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转变宣传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和官员在做宣传的时候,要淡化命令色彩,尽量把道理讲清楚,不仅要宣传政策,更要宣传政策的机理,以此来换取社会的认可。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不要把官方和群众对立起来,要相信“群众是讲道理的”,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进行宣传,把政府和官员在决策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告诉群众,以平息群众的情绪。

(三)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

新闻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而且具有强大的信息筛选功能。任何信息,只有在经过了新闻媒体的筛选以后,才能公开,被社会公众知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媒体有一种设置议题的能力,主流的新闻媒体甚至有能力在某个政策领域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其滥用信息传播权。政府对新闻媒体不能统得过死,但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也不可缺少。新闻媒体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应该着眼于“建设”,而不能着眼于“毁坏”,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发表过于偏激的言论误导社会公众。新闻媒体要通过议程的设置,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政府解决问题。

(四)建立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信息传播权由集中走向分散,意味着社会公众真正拥有了宪法所保证的言论自由,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权的分散使得不同价值观都有了公开表达的机会,进而放大了这种多元化格局。不同价值观在互联网平台上相互对立,相互碰撞,有可能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这给中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要想避免分裂,就需要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它保证了虽然每个社会成员在具体问题上看法不一致,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核心价值体系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交集”。有了这个“交集”,就不怕在具体问题上产生争论,因为争论的结果有利于互相理解,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西方媒体在奥运会前夕大肆抹黑中国,但是遭到了中国青年网民的集体反击,反华势力深受震撼,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7.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7.

[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67.

[4]俞可平.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1988,(3).

[5]湛中乐.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胡爱敏.国务院参事室: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府高参[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7]加强内参工作,发挥内参作用[J].新闻导刊,2004,(2).

[8]薛澜.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3).

[9]薛澜.中国思想库的社会职能――以政策过程为中心的改革之路[J].管理世界,2009,(4).

[10]单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传输机理论文篇3

[关键词]灌输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列宁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5-0016-03

一、灌输论的本义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灌输”,本意是指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输送给正在从事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主要是工人阶级)、特别是输送给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并不是灌输给一切人和人们所处的任何环境中。比如,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他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把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理论的灌输过程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射入人民的园地,认为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条必然途径。1844年,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上发表文章,夸赞一幅描绘西里西亚织工的画,展出后“从宣传社会主义”的角度看所起的作用比一百本小册子还要大得多。它在好几个城市展览过,“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恩格斯使用的“灌输”一词,从前后文来看就是“宣传”、“传播”、“教育”等意思,它同“击中”一样有从外面进到内里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思想”指的则是社会主义思想。

马、恩主张花大力气将正确的现实主义观点灌输给党,并使它在党内扎根,然后再由党员传递给整个工人阶级队伍。但是,他们反对不顾教育对象需要和兴趣、简单粗暴的强输硬灌。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能只强调灌输让人们背得烂熟就行,而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恩格斯不仅强调了灌输,而且指出了灌输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灌输论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也具有非强制性的一面,因此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

1894年,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人?》中提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然后灌输到工人中去,并帮助工人领会它。列宁认为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是组成革命政党的必要条件。列宁不仅指明了灌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明确了灌输的内涵。列宁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已经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列宁的灌输论是针对党内机会主义派别的“自发论”而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包含所谓的生塞硬注、强制工人阶级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因素。相反,列宁认为要特别注意教育工人阶级的方法:“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的斗争。”[1]“在传达这种思想时,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并要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2]

二、在中国,灌输论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过巨大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旗帜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立刻把向全体党员和全国无产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先后创办了许多刊物,创办了大量学校、夜校、党校、讲习所等,创办最新大众传媒广播电台,通过各种形式、不放弃任何机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与主张,还组织了党的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一步步扩大,并随着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从实践上看,这种灌输是完全必要的。全体党员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才能把力量集中起来战胜凶恶的敌人。对人民群众而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并不是所有人对各种社会思潮都有鉴别力。因此,灌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意义重大。灌输不是强迫,而是指人民群众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由无产阶级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先进分子进行科学的引导,通过这种引导和宣传,使人民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信仰它,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立即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动用一切政治、经济、行政的手段,向全党和全国人民灌输执政党认为需要民众掌握的东西,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极为重视以灌输论为基础和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提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3]并进一步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的领导下,我们党开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竭尽全力向党员和群众进行灌输,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哲学基本理论在中国取得非常惊人的普及率。客观上,这样做极为有效地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高潮。我们党曾在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对人民的教育,忽视了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邓小平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4]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教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5]。倡导对全党全民进行普遍教育,特别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在实践中,他们领导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讲”、“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八荣八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全体党员和青年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略加观察会发现,这时的灌输论已经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灌输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等“易受控制”的群体,不再是一线的产业工人,更不是农民阶级,此时的灌输论已经和马恩、列宁当时所指的无产阶级关系不大了;其二,灌输的内容转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每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已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灌输的目的也转化为要求听党的话、执行党的意图,而不是发动革命勇敢地从事阶级斗争。正是这些变化使得灌输论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因为党的政策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一个时期灌输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可能就被证明是需要修改的。这样一来必然影响灌输论的权威性,使得人们对被灌输的东西采取表面认真、内心敷衍的态度。

三、新时期灌输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辨析

(一)在特定领域和范围内仍应坚持灌输论。灌输论是方法,但更主要的是一个原则。对于在校学生(小学、中学、大学、中专、职校等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职工、部队指战员等,仍应当坚定不移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这部分人当中灌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最重要环节。在校学生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在这个敏感而又关键的阶段,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交给他们,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此十分必要。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很容易被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占领。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未缓和。西方一些势力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使青少年一代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目的。青少年自身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也需要以科学理论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靠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他们头脑中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对青少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帮助其逐步地由少到多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6],“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7]。应该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全体党员,使全体党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政党,共产党员的第一项义务就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党员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党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自觉性,再由他们带动周围群众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财政供养人员是政府的行政之基,在任何国家,政府要想有效地治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并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都必须用自身的财政资金供养相当数量的公务员、军队、警察、教师等人员。向这部分人群灌输马克思主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财政供养人员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人民政权,维护党的领导;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助于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进决策思维的科学性准确性。当然,这部分人易于受行政手段支配,这也是灌输法能行得通的重要原因。

(二)对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应借助大众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马克思列宁时代,工人阶级普遍文化水平低、生活困苦、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没有条件和能力自己去提高政治素质。而且当时大众传媒不发达,通过集会、演讲、工人报刊等途径向文盲、半文盲的工人阶级灌输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并且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如今信息社会的工人阶级状况同列宁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三资企业、“两新”组织、大型国企的工人学历往往更高。现代年青人崇尚个性,热爱自由,主体性大大增强,独立意识强烈,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另外现代大众传媒极其发达,种类繁多,人们选择面宽广,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在这种情况下,沿用老方法向新时期的青年工人灌输东西,显然是行不通的。比如,农民工是个巨大的、流动性很强的群体,他们业余时间多数花在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聊天等等上,用灌输的方式要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书斋里的幼稚想法。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工人、农民和其他普通劳动者,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等社会底层民众,应该停止使用“灌输”这个极易引起抵触情绪的提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汇于大众文化之中,以大众文化的形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文化是以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子传媒为载体传播的、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的一种文化。它的最大特点是其“大众性”,契合都市大众的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较之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接受和享受的文化还是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创造和表达的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以其“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持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想从天上来到人间,“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词语世界”进入“生活世界”,也必须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必须以大众社会的“大众”为主要传播对象,并适应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运用电视、电影、多媒体、网络视频等新的技术手段、新的传播形式、新的载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文化的生产方式来讲,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的。文化产品精神价值的实现是以商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在本质上不具有商业性,但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将其纳入产业化运作才能影响大众社会中的“大众”。在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大众文化紧密结合,快速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象化、视觉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23.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3]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4-24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5][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271.

传输机理论文篇4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33-03

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全球经济危机为背景,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大规模资本的流动,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短暂的通胀后开始转向通货紧缩形成了对比,呈现出由初级产品价格带动的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并且显现出向全面通胀发展的趋势。

一、国内外各学派相关研究

(一)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关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研究,大体上有4种情况: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货币分析、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分析、社会成本推进分析和小国开放模型(陈岱孙,厉以宁,1991)[1]。

1.输入型通货膨胀货币论

约翰逊(H.G.Johnson,1972)提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模型,他认为,国际性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货币现象,它源于世界货币增长率大于世界产量(收入)增长率;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将增加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国内通货膨胀,这种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通货膨胀即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建议采取紧缩的国内信贷政策来抵消国际储备上升带来的货币扩张效应,从而有效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 [2]。

2.输入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分析通货膨胀及其传导的主要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Branson(1975)将菲利普斯曲线和贸易方面结合起来,将贸易收支与收入相联系,随后又将本国价格与世界价格相联系[3]。Branson和 Marston(1989)则提供了带来本国价格上升的更详细的检验,指出净出口将提高收入,且本国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带来进口需求、更多的消费或储蓄;投资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产出和就业,从而推高价格;如果需求的增加发挥了作用并溢出到不同的经济部门,那么价格总水平将上升[4]。但Choi (1980)指出,进口价格包含在价格预期中(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因而较难追踪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5]。

3.输入型通货膨胀开放小国模型

1970 年,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d Auk rust,1970)首次提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察结构型通货膨胀,提出了著名的“小国开放经济通货膨胀模型”。该模型认为,通货膨胀由国际价格推动,主要通过开放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以及进口价格传导至国内。根据这一模型的论述,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世界价格上涨带动开放经济部门的物价上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应地,该部门的工资水平随之上涨;随后,前者的波动又传导至非开放经济部门,其工资开始增长。但是非开放部门的生产率低于开放部门的,因此推动了物价上涨。模型表明,假定开放型小国国内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是均衡的,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于世界通胀水平,前提是其不影响世界产品价格。

4.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论

结构主义学者把通货膨胀过程描述为: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增长带来对增量资金的需求,增量资金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对银行信贷扩张而得到满足,从而迫使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因此,在对外资流入和中间产品的高度需求在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给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施加压力,导致本国的名义汇率下降,由此引发的进口价格上涨触动了本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和使通货膨胀过程得以不断自我加强的工资――价格螺旋,工资价格螺旋上升通过货币存量自发增长而得以维持(林玉红,2008)[6]。

在此过程中,结构主义理论考虑供给层面的通货膨胀原因,强调发展中国家外汇的短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决定因素(Taylor,1983;Yeklan,1993)[7]。

(二)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关研究

现有国内文献中,卢锋(2008)较为全面地归纳了两种意义上的输入型通胀含义,一种体现货币学派通胀理论展开运用的国际分析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不同国家总需求和货币过量扩张如何通过贸易、投资和汇率进行跨国传导;另一种体现非货币通胀认识视角,强调外部冲击推动进口价格上升,并通过成本推动机制向特定经济体引入通胀。卢锋(2008)认为,这两重意义输入型通胀论建立在不同理论假设基础上,且带来了差异的政策取向:前者与各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主动遏止、抗击国际性通胀压力政策立场相互兼容;后者则认为特定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对这类通胀无能为力,或认为需求管理政策会“伤害经济增长”而不具有合意性(Cagan,1980)。卢锋 (2008)分析认为,中国事实上并不符合国际经济学标准理论中“小国模型”、“价格接受者”等的假定。张哲人等(2007)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导致一国国内经济产生通胀压力的现象。

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上,余珊萍(2002)将其概括为4种,即价格传导、需求传导、清偿性或流动性传导、预示和示范效应传导,并且考察了不同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陈全功、程蹊(2004)主要考察了国际贸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认为主要通过总供求传递、货币供应量传递和价格传递三条渠道输入通胀,影响一国物价水平。

资本项目渠道下的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更具有隐蔽性。郑超愚(1996)着重考察了外资流入变动所引起货币供应量随之变化的现状,经分析后发现汇率政策的制定与现状存在一定偏差。李稻葵 (2008)提出了两类输入型通货膨胀,其一为国际游资逃离发达经济体而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形成“热钱”涌入,从而形成我国外部输入的总需求膨胀;其二为“国际市场上以原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升”使我国总供给遭受冲击。韩剑(2009)在理论上考察了全球化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渠道,包括贸易渠道、金融渠道、政策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等。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路径分析

(一)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表现为国外市场价格变化―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国内开放经济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变化―国内非开放经济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变化―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这种传导机制过程可用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来说明。我国学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主要是对进口量、进口品价格和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此说明国外因素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陈全功、程蹊 (2004)认为,在国际贸易往来基础上,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可以通过价格传递路径、货币供应量传递路径、总供给―总需求路径三条途径来影响他国的物价水平。研究发现贸易收支在实体经济方面对国内通胀水平的影响有限,而在货币经济方面,贸易收支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的供给影响则较大。赵振全和刘柏(2005)通过实证月度数据得到,1998―2005上半年我国通货膨胀由国际收支状况引导的外汇占款从而货币渠道的影响较为重要。

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表现最为明显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左小蕾(2008)在考察2008年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时,即强调了外部成本推动的作用,主张刺激内需的应对政策。唐安宝、赵丹华(2011)认为,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引致本国相关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出现顺差,贸易顺差又会使外汇储备增加,构成外汇占款,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增加,最终引起通货膨胀。

(二)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世界货币供应量、利息率、汇率和资本流入等途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其中资本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受关注。按照流入资金的性质,将资本账户下资金划分为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外商直接投资涉足实际生产交换,是资本相对稳定的长期资本;热钱是追逐风险利润,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期资本,存在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两种形式的资本流入,都会导致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形成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的上涨带来一定压力。其中FDI的流入会增加基础货币和银行信贷,这样将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并相应地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孙婉洁、藏旭恒(1995)从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入手,考察了外资流入对我国 1993―1994 年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此阶段的通货膨胀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因而,国内对外资的消化能力,如资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等是决定外资流入能否对国内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因素。

王健超(2005)通过构造FDI与物价指数、货币供给的方程,发现FDI与两者都有正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货币政策、疏导投资过热的政策建议。王健、黄健(2008)认为我国通货膨胀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国际游资所为,应以国际视野来看待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且认为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可以有效地疏通国际游资撤离我国,降低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汇率传导机制

从传导机制上来分析,虽然汇率变动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过程中非独立存在,但汇率预期对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中影响较大。我国现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本国汇率的调整方向和程度受到限制,且汇率变动更无法抵消不平衡,甚至可能加剧;若本国汇率贬值,则反映加剧国内外相对价格水平差异,从而贸易渠道的通货膨胀传导将更为明显,但资本渠道的作用程度还受汇率预期升值或贬值因素的影响。

自汇改后人民币步入缓慢上行的通道,国内学者开始将重心逐步放到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视角来研究经常项目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邓永亮(2010)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进口商品无论直接进入销售渠道还是作为中间产品再生产,都能通过降低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有利于降低国际投资资本流入我国,因而抑制通货膨胀;我国存在一定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在中国并不显著,因此,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

深究汇率传递效应递减的原因,不同学者也做出不同的解释。Amit Ghosh(2008)经过研究发现,最终产品在不同产地产出,生产成本会因为贸易时的汇率变动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从而降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影响。中间产品的因市定价的程度越高,所传导给最终商品的通胀会越低。

三、文献述评

研究输入型通货膨胀意在为寻找出其传导机制,切断或抑制其传导途径,从而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尽管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讨论在于国外因素如何影响本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但在其中实际上涉及两个具体过程:其一是国外因素如何直接影响本国经济变量,这一过程中是否涉及价格变量均可;其二是这些受到国外直接影响的变量如何通过本国各部门之间的传导作用于国内价格水平。从前文综述的理论可以看到,各学派关注的视角与阐述的内容在这两个具体过程中均有所差别,而前一过程也部分决定了后一过程的表现。从国际收支角度切入的理论中,凯恩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倾向于总量层面短期传导渠道机制的分析和归纳;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世界货币与本国货币的传导影响,关注长期存量均衡。开放小国经济模型侧重本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结构性特征以及两部门商品价格之间的传导关联,突出供给层面的价格影响来源,也为发展中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结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借鉴;拉美结构主义学派则提供了对短缺经济体在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现象的启发。相对而言,综合视角的研究对于分析具体国家具体发展阶段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借鉴意义。

处于转型与开放并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加之面临的世界格局已与上世纪末完全不同,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也将体现出与其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尽管现有国内研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传导与对策等问题,但丰富的文献中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涵义界定不明确,从而在研究我国开放变量与国内通货膨胀关系时无法分辨国外因素还是本国因素主导。如对资本流入引发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即没有深究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资本流入。

第二,大多只从关注进口价格或资本流入等单一渠道或机制讨论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忽略了各传导机制同时发生作用的分析,并未构建讨论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研究体系。

第三,应对政策的讨论倾向于定性说明,且大多关注货币政策,缺乏对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制度的系统性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45-492.

[2]H.Johnson,Balance of payments in the monetarist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MIT Press,1972.

[3]Branson,W.H.Monetarist and Keynesian Model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2):

115-119.

[4]Branson,W.H.,R.C.Marston.Price and Output Adjustmen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Mass.,USA.1989.

[5]Choi,J.J.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D].1980.

[6]林玉红.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7]Taylor,J.B.,"Low inflation,Pass through,and the pricing power of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1.44:1389-1408.

Review on the input type inflation

LIU Ying-di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传输机理论文篇5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LED点阵显示系统

 

1.系统概述

PC机与单片机联合控制的LED点阵显示实验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包括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上位机即普通的PC机,下位机为一个基于单片机AT89S52控制的点阵LED字符显示系统。上位机与下位机间采用RS232串口通信,通过标准的RS232/485转换模块还可以实现对显示系统的远程控制。

中介传输是整个系统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信号传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因此传输设备选择尤为重要。本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前端设备(视频采集)、传输设备(信号传输)、监控中心设备(控制主机)。

1.1 前端设备

系统的前端部分所指的是视频采集图像及输出图像到同轴电缆这一过程。前端部分摄像机必须具备有监视目标的照度、灵敏度、CCD本身的重量、寿命、体积等性能要求。除了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必须适合现场的条件,选择室内、室外、球型、枪式、固定或转动等种类。车道摄像机由于监视范围固定,监视范围也有限,宜采用了室外枪式固定摄像机,室外枪式固定摄像机由:彩色摄像机配定焦自动光圈镜头配室外防护罩组成。亭内和值班室摄像机。。该摄像机用于室内,由于监视范围较小且固定,宜采用固定摄像机,用于室内采用枪式摄像机不仅不利于监视,且影响环境美观。广场和道路监控摄像机采用同一种摄像机,因其监视范围较广,且没有固定的监视区域,必须具备自动聚焦变焦变倍全方位转动功能。

1.2传输设备

传输部分:所指的是前端部分到监控中心信号的传输过程。。

一般可分为: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

无线传输主要适用于无法布线的区域,特点是传输信号弱,容易收到干扰、价格昂贵。

有线传输又分为:远距离传输和近距离传输。传输距离较远时,可采用光纤传输方式。

传输距离较近时,摄像图像可用同轴电缆传输视频基带信号这种视频传输方式。传输距离较远时,采用光缆传输,一般超过800时,就需采用光纤传输视频图像。800米以下时还可采用同轴电缆加视频放大器这种方式传输。

具有以下功能:

2.程序化管理

系统功能可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硬件资源实施有效控制,给操作者带来方便和灵活性。多个键盘和多个多媒体系统可同时操作,但只有一个(即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功能级别。。

3.网络功能

具有多级联网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小型切换器能够连接到一个大系统上,切换器可分布在一个大区域内,甚至遍布一个城市,使用网络功能,可大幅度减少电缆费用,使得各地区能够实现远距离控制。

4.广泛的集成控制

通过使其它设备和有关设备(如录像机,视频打印机等)在系统模拟键盘上进行操作,提供非常集中的操作,所有的设备控制可根据命令键或报警而激活。

5.所示信息的多样化

监视器信息、摄像头信息、系统状态信息、日期和时间都可以由用户选择其格式及在屏幕上的显示位置。

6.优越的辅助功能

6.1视频损耗监测:在不需附加设备,电缆和空间情况下,这一标准功能可在所有键盘和监视器上提供可视警告指示;

6.2 LCD键盘显示:在每一控制配置上,为操作者提供各种功能和系统错误指示,因此可避免混淆,提高效率;

6.3命令群(宏命令):这一强功能使得用户利用设计的宏命令使各项功能自动化,宏命令可根据命令时间或作为一种告警条件的结果来设计使用,因此可节约时间,减少操作错误;

6.4 用户可编程结构: 该功能允许在非联机状态上通过便携式PC机进行各种改变,也可在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安装系统前进行测试,另外,灵活性随设备结构的需要而变化,每种结构均可根据命令得到;

6.5诊断程序:该功能提供管理和操作人员一整套的管理工具,可使他们在一台VGA监视器上监视所有系统功能,它可独立与其它正在使用系统的任何时间进入,另外有信息可存磁盘或打印输出,以供方便时查阅;

7.灵活的遥控功能:系统可以灵活、方便、可靠地遥控实现对路口摄像头全方位扫描、开关摄像头、调焦等一系列动作。

8.视频管理系统

设在窗体结构上的多媒体软件,可显示地图、图形和所有摄像机的标识,可开设视频窗口显示现场有关的活动画面,并能选看其中任一台摄像机的画面,从而更直观地看到影像所处的位置等;利用鼠标器便可选择摄像机画面,选择重播报警事件;随意改变图像尺寸和移动图像控制云台及镜头动作;可储存和打印视频图像,多个多媒体可同时操作,能按要求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别。

9.开放的接口控制组件

提供开放的网络接口组件,便于纳入高一级的系统集成。

10.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和网络传输

采用最先进的数字视频技术对模拟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网络传输,实现电视监控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传输及管理(即网络多媒体)。

11.结语

系统的所有功能完成和功能设置及功能实现都通过监控中心置来完成,因此监控中心的配置成为系统的关键,以往系统图像进矩阵主机处理后输出到监视器中,通过矩阵控制前端摄像机及切换摄像在监视器中的显示,矩阵无法做到分割显示,无法做到对图像的录像功能,若要同一监视器分割显示多路图像或对图像进行录像,需增加其它设备来完成这些功能。一般大型系统采用该种方式来实现。同时,由于本系统有多个收费站,考虑到实用性和经济性,因此采用联网的方式,即在多个收费站分别设置分控中心,通过光端机联网的方式将两个收费站图像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集中管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滚滚浪潮,数字硬盘录像机运应而生,硬盘录像机结合画面分割器和长延时录像机共同特性,在录像及画面显示中都有新的突破。但硬盘录像机前端输入量局限性较大,目前市面上最大只能做到十六路输入,这样只能适合小型系统。系统结合模拟和数字的共同特点,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并互补各自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蔡荣立,倪晋平.8031单片机在狭缝式高速摄影机中的应用[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8,(02).

[2]成都,新力.PIC16F627/628红外线遥控接收多路输出控制电路[N].电子报,2003.

[2]南京净能电子.数字式逆变电源[N].电子报,2004.

[3]李江宁.基于虚拟仪器的单片机电路板智能故障诊断仪[D].四川大学,2001.

[4]胥洋央.PLD技术在计算机数字视频信号处理系统中的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2.

[5]陈智萍.基于CPLD的单片机结构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03.

传输机理论文篇6

[关键词]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灌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宣传、鼓动手段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武装其头脑、启发其觉悟,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一定阶级或集团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要求我们必须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提倡的意识形态相符合。人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在人民的头脑中不会天生固有,也不会自发产生、自发形成。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和人民群众不会轻而易举地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会自发地成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不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产物,而是一代代的思想家、理论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并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才会形成。接受这些思想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各种方式的灌输。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也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而支配人行为的思想的形成由于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人的正确思想依靠其自发产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的灌输原则,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耐心灌输,使其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应对当代青年思想现状的要求

随着我国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时代的到来,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在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相对无约束性等严重影响下,青年的自身价值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思想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帮助青年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青年的思想。

二、坚持灌输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当前,我们既要坚持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则,又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丰富灌输理论的内容,加大灌输的力度,改善灌输的方法,拓展灌输的渠道。

(一)拓宽灌输主体,完善主体素质结构

新形势下,灌输的主体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必须是一支政治坚定、专业性强的理论宣传队伍,不应该也不可能各个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灌输主体必须是所灌输思想的坚定信仰者,而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单纯的说教者,单纯的传声筒。众所周知,正人先正己,连自己都不信仰的东西却要强行灌输给别人,让别人如何接受呢? 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者必须接受新观念,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态势,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灌输客体,做到言行一致。

2、灌输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质,广阔的知识面。灌输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奉送者、传递者,而且是正确理论的掌握者、运用者、倡导者。作为灌输的主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自己的信息量,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做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确、合理地解答现实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灌输主体必须具备适当的能力素质。一个教育者、灌输者要能讲善写,讲话和写作做到条理清楚、观点准确、主题突出,表达流畅,做到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变为生动具体的通俗语言,深人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其次,灌输者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受教育者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拓宽灌输客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灌输客体是接受灌输影响的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灌输客体应覆盖全社会,包括灌输主体。因为灌输中的主客体是互动的,不存在单纯的主体和单纯的客体,灌输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灌输主体首先要接受灌输,只有很好地学习领会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灌输客体中,领导干部是灌输的重点对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则是灌输的主要对象。

新形势下,灌输的客体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都是具体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整齐划一的、被动的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灌输客体作出正确的判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科学地设计教育计划,安排灌输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灌输,避免实行强压式灌输。

同时,我们要恢复灌输的本来面目,提升灌输客体的主体地位,使灌输主体与灌输客体处于平等的地位;要尊重灌输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内驱力,重视其主动参与和探究,提高灌输的感召力、吸引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新灌输内容,提高灌输针对性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进行灌输,真正起到统一思想、激励斗志,约束行为的作用。

1、运用科学性的灌输内容增强教育的说服效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符合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性的灌输内容既包括马列主义,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现阶段,我们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的新变化,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去。

2、运用时代性的灌输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能力

灌输内容的时代性要求灌输教育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与时展同步伐、同进步,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

运用时代性的灌输内容就要突出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内容,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扩宽工作视野,引导人们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创新灌输方法,提高灌输实效性

在灌输的方法上,过去灌输教育主要靠层层传达,层层教育,靠组织念文件、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硬、线形、片面的问题:重教化,轻关怀;重言教,轻身教;重理性,轻情感;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在实际灌输中,灌输者也不同程度地囿于传统、墨守成规;居高临下、“我打你通”;简单压服,硬性注入;言行相左,里外不一等行为和做法。

因此,随着灌输环境及其主客体不断变化,积极探索有效灌输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灌输方法的互动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切实提高灌输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1、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的结合

在灌输过程中,灌输主体要切实转变灌输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灌输客体要积极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灌输、自我评价,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灌输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互沟通和交流,否则灌输客体的知、情、意、行就会不同程度受到地抑制,思想就会消极,逆反抵触心理就会产生。灌输客体要多主动参与,少被动应付;灌输主体要要多一些导向,少一些征服;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空、冷、横、硬”。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受教育者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自觉行动。

2、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思想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思想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灌输方法上,我们过去利用书本理论灌输教育多,在业务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灌输教育少;知识灌输多,品德培养少。灌输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把理论变为人们的思想意识的纽带。生动的理论不能变为乏味的教条,理论灌输必须和实践灌输有机结合起来。

灌输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如激励人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尝试道德体验和实践活动等。灌输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舆论引导、文化渗透、网络互动等隐性教育,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受到生动形象的灌输和教育,以增强灌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思想灌输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

理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在于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灌输的目的在于既做好客体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又要解决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它不是简单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灌输中,客体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思想状况、经济状况、行为观念、内心情感、就业状况、心理素质、客观需要和理解接受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既要认真把握带有共性的思想问题,又要分析少部分人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灌输教育。

4、传统灌输手段与现代灌输手段的结合

传输机理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 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 CDMA2000 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2. 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 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国镜.科学化税源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8-19.

传输机理论文篇8

关键词:轧制力;BP神经网络;加法模型

0 引言

BP神经网络属于人工智能方法,而人工智能方法与传统轧制理论不同,它是模拟人脑,以已经发生了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为依据来指导轧制生产 [1]。目前将人工智能的方法引入到轧制生产中已经成为轧制发展的趋势。

1 数学模型与BP神经网络结合实现对轧制力的预报

目前神经网络用于轧制力预报主要两种方式[2],一种是直接用神经网络去预报轧制力。另一种是采取神经网络和传统数学模型结合来预报轧制力。而将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能够发挥二者的优势。目前结合方式有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3],本论文拟选用加法模型,即用传统轧制力模型算出轧制力的主值,用神经网络来预测传统模型计算误差,以二者的和做为最后的输出。

2 BP神经网络设计

BP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包括输入、输出层节点数,隐含层层数和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神经网络训练算法的选取等。

1)网络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

选用入口板厚、出口板厚、轧制温度、轧制速度、摩擦系数为神经网络输入,以实际轧制力与传统模型预测轧制力之间差值为神经网络输出。

2)隐含层数数目和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先根据经验公式初步确定隐含层节点数,然后经过多次试算,综合考虑逼近精度、泛化能力和训练时间,确定最终的隐含层节点数。本论文通过多次试算,最后确定网络结构为5-9-14-1,即输入值为2,隐含层数为2,第一、二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9、14。

3 样本数据的选择以及预处理

1)BP神经网络训练和测试数据的选取学习样本数量与网络结构存在如下关系[4]:

式中,n、m分别为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变量数目;h为隐含层节点数目;p为学习样本数目;

以某公司"1+4"铝热连轧现场采集的实测数据为训练样本,剔除掉不稳定轧制阶段数据和奇异点数据,从三卷实测数据中选取200组数据用于神经网络训练,选取第二卷、第三卷数据中100组数据用于神经网络测试。

2)数据归一化处理

由于网络一般含有多个输入,而每个输入在数值上可能相差很大从而导致输入变量之间不具有可比性。而对数S形函数的值域为[0,1],在靠近0和1两端函数变化非常缓慢接近直线。为了防止大数将小数淹没的情况发生,一般要对原训练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本论文将原数据归一化到[0.1,0.9]区间,公式如下:

4 神经网络修正轧制力过程

考虑到有四个机架,而每个机架具有相同的物理结构,构造4个具有相同结构的BP神经网络模型。从第一卷现场采集数据中读取相关数据后,采用经典轧制理论模型计算轧制力、轧制温度和摩擦系数,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以确定神经网络的训练输入、输出数据。然后读取第二卷数据,以传统轧制力模型计算轧制力主项,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误差,得到网络输出后进行反归一化处理然后与轧制力主项相加,得到最终的轧制力。

5 神经网络轧制力修正结果与分析

以第一机架轧制力计算为例,将神经网络用选取的样本数据训练好后,用测试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测试,以检测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验证神经网络的有效性。其中,用第一卷轧制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用第二卷轧制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验证。神经网络对传统模型轧制力进行修正后预报情况图1、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神经网络对传统轧制力模型进行修正后,轧制力预报精度得到提高。采用传统模型计算轧制力,最大误差为9.8380%,而采用神经网络修正后,第二卷铝轧制力预报最大误差为2.7962%,可见修正后轧制力模型预报精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6 结论

本论文在考虑经典轧制力数学模型与BP神经网络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与传统轧制力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用于轧制力的预报。计算结果表明,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与传统模型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轧制力预报模型计。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秦建平. 轧制理论 [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111-120.

[2] 张延华,刘相华,王国栋. BP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在中厚板板凸度预报中的综合应用[J]. 塑性工程学报,2005,12(4):58-61.

[3] 王秀梅,王国栋,刘相华. 人工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在热连机组轧制力预报中的综合应用[J].钢铁,1999,34(3):39-40.

传输机理论文篇9

关键词: 探测传感器; 蒙特卡洛法; 基准误差; 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 TN06?34; V2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12?0098?04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微米、毫米波、电视、红外、激光、电子支援措施以及电子情报技术等覆盖宽广频段的各种有源和无源探测传感器层出不穷,另外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实现综合探测更是探测传感器发展的方向,当前探测传感器精度评判的方法能否满足未来探测传感器精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影响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精度的因素有哪些,都是探测传感器设计定型试飞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法对上述问题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仿真。

1 探测传感器试飞评估方法及影响基准精度的

因素

无论探测传感器技术如何发展,其目的不外乎是向飞行员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目标位置信息,基于该出发点可以说明探测传感器精度评价方法原理应该是不会变的,就是利用更加精确的探测传感器基准信息与探测传感器输出数据在统一时基条件求差,计算并统计给出探测传感器的精度结果。

目前获取探测传感器基准的方法是利用飞行后载机和目标机的差分GPS位置、速度数据以及载机姿态数据,通过坐标变换计算输出探测传感器的基准数据,具体为已知载机大地坐标(B0,L0,h0),载机速度(VE1,VN1,VU1),载机姿态(pitch,roll,head),目标机大地坐标(B1,L1,h1),目标机速度(VE2,VN2,VU2)求解目标机在载机机体坐标系下的[(α],[λ],R,V,VE,VN,VU)过程。其中[α]是方位角,[λ]是俯仰角,R是距离,V为目标径向速度,VE是东向速度,VN是北向速度,VU为天向速度,坐标变换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获取计算过程

从当前探测传感器基准获取过程可知,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是假定载机GPS天线安装位置即是飞机机体坐标系,由此可以推出影响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精度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体坐标系与实际机体坐标系存在的误差对基准输出造成的误差,另一方面是测得的载机、目标机位置、速度、姿态等参数的测量误差对基准输出造成的误差。

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基准误差分析方法

要分析探测传感器基准获取过程的坐标转换中各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首先要知道误差传递关系,误差传递的计算方法很多,如全差分法、绝对值法、均方误差法和蒙特卡罗法,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的获取过程就是若干坐标变换的过程,需要多个矩阵相乘,用蒙特卡洛统计试验的方法分析最为适合。

2.1 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简介

蒙特卡罗(Monte?Carlo)仿真方法亦称概率仿真方法,有时也称作随机抽样技术或统计试验方法。它是一种通过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仿真来求解数学物理、工程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值方法。蒙特卡罗法的理论基础来自概率论的两个基本定理[1]:

大数定理:设[x1,x2,…,xn]是n个独立的随机变量,若它们来自同一母体,有相同的分布,且有相同的有限的均值和方差,分别用[μ]和[σ2]来表示,则对于任意的[ε]>0有:

[limn∞P1ni=1nxi-μ≥ε=0] (1)

伯努利定理:若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在n次独立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数为m,频率为W(A)=[mn],则对于任意的ε>0有:

[limn∞Pmn-P(A)

蒙特卡罗法从同一母体中抽出简单子样来做抽样试验,由上述两个定理可知,当n足够大时,前式以概率1收敛于[μ];频率[mn]以概率收敛于P(A)。因此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的应用限制几乎没有。

2.2 蒙特卡洛方法仿真思想及其步骤

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求解问题时,应建立一个概率模型,使待解问题与此概率模型相联系,然后通过随机试验求得某些统计特征值作为待解问题的近似解。当所求解的问题是某个事件出现的概率时,可以通过抽样试验的方法得到这种事件出现的概率,把它作为问题的近似解,这就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基本思想。

在进行蒙特卡罗仿真分析时,仿真步骤可分为构造概率模型、实现已知概率分布抽样、建立各种统计量的估计,具体为:

(1) 构造概率模型:即根据所要研究的数学物理问题提取出一个随机性质的概率模型;

(2) 实现已知概率分布的抽样:即对这个概率模型中的随机变量进行抽样,得到该随机变量的一个试验样本,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误差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参数的真值和其相应的误差;

(3) 建立各种统计量的估计:即对抽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需要求解的问题的近似解,作为原数学物理问题的解。

2.3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探测传感器基准仿真模型构建

根据蒙特卡洛法的基本原理,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ΔY=F(x1+Δx1,x2+Δx2,…,xn+Δxn)-F(x1,x2,…,xn)] (3)

式中:xi为坐标转换过程中各参数的测量值;[Δx]为其测量误差;F为探测传感器基准获取过程。

若将探测传感器基准计算过程表示为:

[[α,λ,R,V,VE,VN,VU]=P(X)] (4)

则可由式(3)和式(4)得到基准误差模型为[2?5]:

[[Δα,Δλ,ΔR,ΔV,ΔVE,ΔVN,ΔVU]=P(X+ΔX)-P(X)] (5)

式中:P表示探测传感器基准获取坐标转换过程;X表示探测传感器基准获取转换过程中用到的参数,包括:(B0,L0,h0):目标点的大地坐标(纬度,经度,大地高);(B1,L1,h1):载机的大地坐标(纬度,经度,大地高);(yaw,pitch,roll):载机姿态角(航向,俯仰,横滚);(VE1,VN1,VU1):载机三向速度(东向速度,北向速度,天向速度);(VE2,VN2,VU2):目标三向速度(东向速度,北向速度,天向速度);[Δα,Δλ,ΔR,ΔV,ΔVE,ΔVN,ΔVU]为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的误差,[ΔX]为坐标转换过程中的相应参数的误差。

3 探测传感器基准误差仿真及分析

3.1 探测传感器基准精度水平仿真分析

根据测量参数概率分布的特点,可将测量参数构造为服从ΔX~N(0,σ)的正态分布误差数据,采样点数为10 000,现假设载机与目标机在某次试飞中某瞬间测量数据和传感器精度如表1,表2所示。

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仿真,得到基准数据误差统计曲线如图2所示。可看出基准数据误差分布也服从μ=0的正态分布。按照同样方法在探测传感器精度不变情况下,改变两机距离,分析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输出结果,通过分析可知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精度与两机距离无关,精度水平如表3所示。

3.2 探测传感器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由式(5)可知影响探测传感器基准数据精度的因素有姿态、位置、速度精度,为确定各个因素对基准数据输出的影响需要固定某些参数测量精度不变,而逐渐改变输出结果与变化因素的关系曲线。从而找出影响基准数据精度的主要因素,由于精度计算与两机距离无关,因此选用表1,表2为基本参数,当某组参数逐渐变差情况下,统计计算与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标准差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如下:

(1) 姿态精度(Δyaw,Δpitch,Δroll)对输出精度的影响,如图3~图6所示。

由图3~图6可知,姿态精度主要影响基准输出的测角精度,且随姿态精度的变差而变差,对距离、速度精度影响较小。

(2) 载机位置精度(ΔB0,ΔL0)对输出精度的影响,如图7~图10所示。

由图7~图10可知,载机位置精度主要影响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的测距精度,且随位置精度的变差而变差,对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测角和测速精度影响较小。

(3) 载机速度精度(ΔVE1,ΔVN1,ΔVU1)对输出精度的影响如图11,图12所示。

由图11,图12可知,载机速度精度主要影响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的测速精度,且随测速精度的变差而变差,对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测角、测距精度影响较小。

3.3 计算机体坐标系与实际机体系存在差异对基准输出影响分析

假设GPS测量点位置与载机实际机体坐标系原点位置偏差为(方位:-2.5°,俯仰:2°,距离:10 m),各参数精度水平可按表1,表2,统计不同距离情况下基准输出精度结果。从统计结果看,在该假设条件下对基准输出的标准差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基准输出的系统误差,在远距条件下坐标不重合情况对精度影响可忽略,而当距离小于5 km后,俯仰和方位的系统误差将迅速增大,以致不可忽略,需对探测传感器输出数据进行修正后才可用于探测传感器的性能评价,基准输出俯仰和方位系统误差随距离变化曲线如图13,图14所示。

4 结 语

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分析了当前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的精度水平,分析了影响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精度的因素及不同因素对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数据精度的影响,以及当计算坐标系与实际机体坐标系存在差异情况下对探测传感器基准输出精度的影响,为当前探测传感器精度评估及后续如何提高探测传感器基准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提供了一种利用数学模型对试飞结果进行预测、仿真模拟的研究思路,对于未来数字化试飞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姝.机载光电测量系统引导及定位技术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2] 朱本仁.蒙特卡罗方法引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 毛英泰.误差理论与精度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4] 左安元,刘刚.一种机载定位坐标转换方法误差分析及仿真[J].电视技术,2006(6):58?62.

传输机理论文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冷机污染传质蒙特卡罗方法传输几率

1前言

近年来斯特林、脉管等机械制冷技术发展迅速,已成功应用于空间、军事、通信等各个领域[1,2]。长寿命技术是微型机械制冷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在长寿命技术中,气体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污染气体在制冷机内产生后,沿着复杂的管路进行传输分布,最后缓慢的吸附凝聚在蓄冷器从而影响制冷性能。

研究机械制冷机污染气体传质过程的意义在于可以从机理上了解污染对制冷机影响的途径、趋势,并对污染控制措施的改进和标准化提出建议。对污染传输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两种方法相结合。

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制冷机内的污染气体主要是水蒸气、酒精、丙酮[3]。在制冷机的装配、运行中有两种情况涉及到污染传输:一个是装配后的高温烘烤除气;另一个就是长期运行中的污染传输。一台制冷机装配后要进行烘烤除气,相关部件缓慢释放的污染气体经由微小间隙、圆管等通道被真空泵抽走。在制冷机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直线电机、蓄冷器等关键部件的放气,直线电机绕组的放气通过间隙密封缓慢的扩散到压缩腔、中间连管、膨胀腔,然后在蓄冷器被吸附冷凝,蓄冷器本身的放气也逐渐在冷端凝结,达到一定程度后制冷机性能会显著下降。机械制冷机的基本结构和污染传输路径如图1所示。

图1机械制冷机构造与污染传输过程简图

2制冷机污染传输机理的理论研究

2.1制冷机传输过程的分析

对制冷机进行烘烤除气时,很容易就可以抽到比较高的真空,此时气体处于分子流状态。制冷机正常运行时污染分子传输的主要障碍是宽度只有几丝(10-5m)的间隙密封和内径只有几毫米的中间连管,其余部分对传输的影响可以忽略。污染气体在氦气工质中的分压很小,而且水蒸气分子在间隙密封的环形通道里克努曾数(Kn)远大于10,也可以用分子流理论来进行仿真建模,计算传输特性。

2.2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对污染传输过程进行理论建模

对于分子流范畴下气体的求解,有分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两大类[4]。分析方法计算比较困难,而且对于环状管路很难得出精确解析解。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它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数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来追踪每个粒子的运动。由于DSMC物理模拟的本质,相比其他方法可以引入更真实更复杂的物理模型,特别是对间隙密封等复杂管道内气体传输特性的计算。

引入传输几率——无规律的进入导管入口的分子通过出口的几率[5],只与管道的几何结构有关。分子流状态下传输几率与管道的分子流率有下面的关系式:

(1)

式中:——入口处的分子流率;

——入口处气体分子密度;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

­——入口孔的面积。

用DSMC方法来计算的基本步骤为构造贝努利模型、定义随机变量、通过模拟获得子样、统计计算。图2是圆管中DSMC计算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首先在计算机中产生一系列随机数生成有效粒子,然后跟踪每个粒子与管壁的碰撞情况,通过比较粒子到碰撞壁面的距离、直接返回入口的距离、通过出口的距离的大小来决定是否继续跟踪。通过对大量粒子的跟踪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传输几率。环形管路由于涉及到更复杂的几何结构,粒子的反射、碰撞公式、计算流程要更复杂。

2.3传输几率的计算

用DSMC方法编程计算了制冷机内一些关键管路的传输几率,表1是半径1.2mm、长100mm的中间连管传输几率的计算值;表2是内径15.98mm、外径16mm、长度16mm的间隙密封环状管路的传输几率计算值。计算值随追踪粒子的样本数增多而逐渐收敛,一般取样本数超过一万时,计算值就比较稳定了。

图2圆管中的DSMC计算流程简图

表1按不同样本数得到的中间连管传输几率样本数5000200004000060000

传输几率2.84%2.98%2.9925%2.9919%

表2按不同样本数得到的间隙密封传输几率样本数1000300050001000020000

传输几率1.7%2.2%2.3%2.37%2.33%

为了制冷机设计的优化,计算比较了不同尺寸结构管路的传输几率,下面图3是对不同长度L(mm)、不同内外径比值(r/R)环路的传输几率比较(外径设为16mm,改变内径以改变内外径的比值)。由图5可知,长度越长,间隙越小,传输几率越小,而且间隙变化对传输几率的影响比长度的影响要大一些。根据此规律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对制冷机尺寸进行优化。

为了证明圆管结构DSMC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用DSMC方法计算了不同半径R和长度L的圆管传输几率,并与理论解析解和相关资料的实验值[6]进行了表3所示的比较,发现三者吻合的比较好。对于圆环管路的传输几率,用解析法很难得到,而且也未见到相关的实验数据。需要设计、搭建传输实验台进行分析研究。

图3不同结构尺寸圆环DSMC计算结果比较

表3不同方法得到的圆管传输几率比较L/RDSMC值解析解实验值

167.11%67.20%69.5%

251.56%51.36%52.3%

435.78%35.89%36.9%

3制冷机污染传输的实验研究

3.1污染传输实验的设计思想

为了进行具体实验来验证传输几率的理论计算,根据流导的推算方法将传输几率与容器真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分子流导定义为:其分子流率与管的两截面或孔的两侧的平均分子数密度差之比,有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

根据流导、流率的定义有:

(2)

式中:——分子流率;

——入口与出口平均分子数密度之差。

根据真空度的变化可以得出分子流率的公式:

(3)

(4)

式中:——标准大气压(Pa);

——入口腔内气体真空度的降率(Pa/s);

——入口腔的体积(m3);

——标准状态下1mol气体体积(m3/mol)。

由式(2)、(3)、(4)可得:

(5)

方法二:

引入传输几率的概念,分子流导可以表述为[7]:

(6)

式中:——入口处的分子流率;

——入口与出口平均分子数密度之差;

——入口处气体分子密度(mol/m3);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m/s);

­——入口孔的面积(m2);

(7)

(8)

由式(6)、(7)、(8)可得:

(9)

综合方法一和方法二,由式(5)和式(9)可以得到:

(10)

式中的值可以通过相关手册查出。从而得到传输几率与真空度、真空度降率两者比值的线性关系式。

3.2污染传输实验平台的搭建

搭建如图4所示的污染传输实验台,图中上腔、下腔、活塞、气缸等组成污染传输容器,活塞与气缸之间的间隙构成环形微通道。实验时首先将容器外部缠绕加热带,控制在800C,用两个真空泵将上、下腔抽为高真空,除去内壁吸附的水蒸气等气体。然后关掉真空泵阀门和加热带,往容器中充入小于一个大气压的纯净氮气,只用与下腔直接相连的真空泵抽气至高真空,通过真空计测量上腔真空度的变化,并用计算机进行采集记录。

由图5可知污染传输实验所测得的传输几率值为2.9%左右,与理论计算值2.37%要大,误差约为18%,这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误差的原因主要是间隙密封中活塞轴不是正好位于气缸中心的位置,如果活塞偏心,间隙就不是标准的环形了,作为极限情况,把所有间隙密封的空间都挤成一个圆管,传输几率变大为5.7%。在装配过程中不可能保证完全的同心,所以实验结果稍大是正常的。

用纯氮并对容器加热除气,是为了抑制实验过程中金属容器内壁释放水蒸气造成实验误差。在分子流状态下各气体传输几率是一样的,所以此实验结果也适用于污染气体的传输情况.

3.3污染传输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真空度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实时计算传输几率。对于内径15.98mm、外径16mm、长16mm的环状管路,根据分子流区域的划定,在这间隙密封环形通道中,只要压强小于50帕便可视为分子流。在不同压强下测得的传输几率值与蒙特卡罗法计算的数值比较如图5所示。

图5污染传输几率实验值与理论计算的比较

4结论

对机械制冷机内污染气体的质量传输过程,分子流状态下气体分子的传输几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对制冷机中间细长连管和间隙密封的传输几率进行仿真运算。已有的解析值和实验数据验证了圆管的传输几率计算的正确性;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具体测量分析,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圆环密封传输几率计算的有效性。

对污染气体传输影响比较明显的几段管路中,中间细连管的传输几率为2.99%;对圆环形间隙密封的传输几率,DSMC计算值为2.37%,实验值为2.9%,在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污染传输机理的研究揭示了污染影响的趋势,为污染控制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边绍雄.低温制冷机.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陈国邦等.新型低温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S.Castles,K.D.Price.SpaceCryocoolerContaminationLessonsLearnedandRecommendedControlProcedures.Cryocooler11,2001:649-657

[4]沈青.稀薄气体动力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达道安.真空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