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20:42:20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

就服装结构设计起始阶段的教学而言,课程内容大多数属于专业理论知识,如若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中职生将会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通俗的形式,让中职生轻松的学习专业知识,如可以引导中职生动手操作或者画设计图,让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与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此外,在兴趣激发环节,教师可组织开展中职生与教师之间的各种专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多方面了解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服装专业的兴奋点,接着结合兴奋点及课程内容之间的促进作用,借助实际教学、创设情境、质疑、探讨与研究等的不同方式,挖掘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同时,动手操作可以促使中职生始终保持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兴趣的一种绝妙方式,不仅可以让中职生的认识力与思维力得到提升,还能发展中职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创造性开展教学,多角度引导思考

借助有效的教学形式促使中职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结构,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应以教学、传授知识及提高能力三者为组织课程开展的重点,构建教、学、做3合1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让中职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把平面纸样设计跟立体裁剪进行结合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有很多的企业都选择采用平面制图后立体裁剪调整这一方式来开展制版工作,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已被实际所检验。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平面和立体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并且,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也能提升中职生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1)多媒体教学的多元性。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借助录像、幻灯片与图片等的不同形式,能很好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让中职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欲望,发展中职生的思维能力。(2)制图教学的多元性。制图活动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课堂质量检验过程。制图教学即可对中职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又能在绘图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让中职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分析力与应用力。(3)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服装专业教师口头表达的水平,将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水准的口头表达能够巧妙地唤起中职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平面与立体;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课程,是以人体为基础,研究服装结构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是把服装造型设计转化成服装成品的重要环节。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通常采用在平面的纸上或布上进行制板的平面结构教学,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特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做到对所授知识的照搬照抄、死记硬背,最终对结构设计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学会用三维立体空间的思维去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与人体复杂曲面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理论,灵活运用平面纸样的组合去体现服装三维的立体空间。

在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塑造学生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立体思维的培训、“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立体思维的培训

服装结构设计通过运用立体思维对服装造型研究分析,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及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形态,服装的立体思维塑造和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人与服装都属于多维空间实体而存在,良好的空间思维意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的立体造型和平面结构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元素、组合形态却各不相同。平面结构的裁剪主要依据服装的外部轮廓来进行,明确的轮廓就表现出肯定的平面形态,而一个立体形态却没有固定的轮廓。比如平面上的一个圆形,它的立体形态可以是球体,可以是圆柱体,也可以是半圆形,显然,立体形态的创造不仅依靠轮廓(即投影),还要依靠实体的“量”。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其中的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而立体形态则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却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常培养空间立体思维,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分析设计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形态构成的数量、部件细部的吻合关系及结构设计分解的能力,而且还应将布料覆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结构直接进行悬垂、曲线、凹凸、褶皱和复杂线条的立体思维塑形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直观认识和知觉力,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立体空间组合概念。

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面对服装企业普遍反映的服装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不能完成结构设计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是各服装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里的“立体结构设计”不是指立体裁剪课程,而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部位的结构设计时,先用布或纸在人体模型上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从一块平布包裹人体时出现的各种结构形式(省、缝、褶等等),这些可变性形式带来的立体效果变化,以及从立体形态展开成平面的纸样外型,各部位结构线的特征等等,从而奠定了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基础。其次,对于复杂的款式造型,学生难以准确地将其分解转化成平面结构纸样时,可用直观的立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服装的平面纸样与人体立体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关系。特别在讲授结构设计变化原理部分时,如服装的省道位置、省量大小、省道转换和褶量大小等等,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方法教学,进行机械的平面纸样的转化,缺乏对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学生是很难理解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和结构变化原理。又如裙子的褶裥设计,学生对平面纸样褶裥量的大小难以掌控,以及对立体成型效果模糊,通过立体结构设计观察相同面料质地与不同的褶裥量,及不同面料质地与相同的褶裥量等形式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变化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已裁剪的服装裁片经过缝制、整烫等手段制成服装成品的过程。现在的服装市场注重品牌风格、服装质量和制作工艺,急切需要对服装面料、款式造型、制作工艺等全方位把握的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关系紧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实践性。结构设计课上学习的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如果不进行样衣制作、板型的修正及服装面料的选择来验证,最终还是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同步提升。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可以使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实用化。比如在讲授半圆裙底摆结构时,先不将裙长斜纱部分减短,让学生按纸样制作出来,穿在人体模型上观察裙子底摆长度的变化,就会发现因面料纱向的不同所产生的悬垂性的不同,裙长斜纱位置的长度最长,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将该部位长度减短,并且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减短的长度也不同,从而使学生脱离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去理解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立体思维塑造与服装结构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款式造型到结构设计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 服装结构设计 创新 指导思想 实践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4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时。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前几年出版的,这些教材中的知识点或款式项目比较陈旧,而且特别偏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已经不适应现服装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对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过多的理论知识将原本简单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也很枯燥,学生对知识点不感兴趣,有的东西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的教学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学安排上不合理。

目前沿用的教材,书厚,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这样做的弊端是:(1)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原来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把几门课程截然分开,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2)教学中会出现多次重复,而且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手法也会有不同,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结构和工艺的讲解有区别,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提高不了学习效率。(3)教学无创新,不生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服装专业的教学创新潜力应该比其他专业大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生动。然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却是空对空,教材上给定一个公式,讲解半天,太抽象,学生听不懂,都在打瞌睡,导致学生厌学。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的结合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几条措施。

1.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的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把原教材中的知识点简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简单扼要,让学生上完课之后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制作有基本了解。服装制作一般都要经过裁剪、缝纫、整烫三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都有不同的制作程序,如服装裁剪有五个程序:测量体型—结构制图—排料—裁剪—整理裁片。服装缝制和整烫少说也有七八个程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那么起码要排四个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相对独立,互不联系,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安排的,互不照应,很不合理。比如,在实际中缝制课需大量的时间,但服装结构设计课却占了超出服装缝制课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内容也空、杂、繁、重。空就是结合实际不紧;杂就是不系统;繁就是教材本身也是借用别人的,交代不清;重就重复,服装结构设计中讲过的许多东西,在讲服装工艺中都有可能重复。针对以上弊端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1)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相结合,首先就要将教师重排,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师要会上服装工艺课,服装工艺的教师要会上服装结构设计课,而且在安排教师时一个班级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这样在两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知识点才不会重复,选择模块教材进行教学时从结构设计到工艺必须采用一个流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不容易遗忘,而且理论跟实践教学结合得非常直观。(2)课时比例是二比三,即服装结构设计两课时,服装工艺三课时。(3)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什么图打什么版缝什么衣烫什么料,一般是先做部件后做成衣,先易后难,先小后大。(4)教学方法先是老师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精讲;然后就是老师以示范、演示;学生再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一遍,不懂不会的地方请老师帮助或请会的同学帮助;完成后进行上车实际操作;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学生的心理共性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我们将实践订单的一些任务交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做出交给的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兴趣,再通过完成作品的等级进行适当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设计式作业训练。设计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这类作业不会是现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把设计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促进作用。例如,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根据当季流行的风格自己设计一系列服装,一个系列一般为五套。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从画设计稿到买面料,甚至结构制图跟工艺都要自己完成,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流行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面料的采购,以及对款式的定位,将学生学到的综合知识进行一个结合,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补充哪方面知识,在学生完成作品以后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有机结合,使理论更好地联系了实际,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服装制作的理论,又圆满地完成服装工艺的实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并加以完善该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8.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的建立对结构设计实施的重要性。

第一,在已知结构设计理论领域,谈得最多的是结构设计的方法,而指导性的原理、法则谈的不多,且不成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可谓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大致可分为两大板块,其一为平面法(称之为平面分析法更准确些),其二为立裁法(称之为立体模拟法更贴切)。立体模拟法直接、有效解决问题,无需太多理论依据。可平面分析法就不一样了,没有理论依据比较让人费解,例如,平面分析法又分为比例法和原型法,而比例法包括胸度法、短寸法、D式、矩形法等,原型法又包括文化式、登丽美式、母型等。方式方法之多让人目眩,初学者更是无以适从,难以决择。所有方式方法作为结构设计的一种手法无可厚非,但将这些方法作为结构设计原理就说不过去了。

第二,在结构设计实践领域,也就是制板过程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施各法。很多结构设计师,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有人说比例法好,有人说原型法好,当然也有说立裁好的。成熟一点的结构设计师掌握的方法也多一些,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依据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呢?可以说这类结构设计师肯定具有一定的变通方法和能力。可是,问到他们是否有具体理论依据或原理、法则之类的问题时,则大多数结构设计师都感到很茫然,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说主要靠经验。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现在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实不难发现所有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实际操作中,人们都在应用一些结构设计中的共同原理和法则,只是没有充分、系统地进行发掘和总结。只要我们把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系统地建立起来,所有结构设计方法都将有章可循,融会贯通,也就避免走很多的弯路,甚至能总结发现更好、更快捷的新方法。另外,一种结构设计方法很难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说明结构设计与服装造型设计的关系,如果把结构设计原理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将进一步加快服装设计一体化理论构建的进程。建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也将更容易理解结构设计承上启下的真正意义。所以发掘、总结、探讨出结构设计原理越早越好。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结构设计中有哪些原理,怎样理解这些原理,这些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究竟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进行理解。狭义就是对服装设计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的过程;广义又分为两层意思:(1)服装设计追求的是设计的款式着装于人体的效果,也是人体的包装设计,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剖释款式效果的同时不容忽视作用于人体对其结构的影响,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科学而富有创意地处理人体与款式二者的关系,追求完美的结构分解的过程。(2)服装设计主要追求人体包装艺术效果,同时服装也是通过技术加工成型的一种结果,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再现,并充分考虑工艺技术操作的可行性的过程。

结构设计既要从款式效果入手,也要考虑工艺设计的可行性,结构设计的原理也应该围绕款式设计与工艺设计来进行探讨。

1.模拟与补整原理

模拟:在既定效果与人或人模的基础上进行感觉上的同化。

补整:为综合设计效果与人体机能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重塑。

结构设计原本就是对款式设计的合理分解过程。款式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外部造型设计,造型分A、V、O、H、X五种基本外廓;在结构设计同样先考虑结构轮廓,大体轮廓对款式效果进行模拟即可。外轮廓结构线的处理细致一些便要充分结合人体的外形结构来进行模拟,最终使其与效果同化。模拟在结构除轮廓外还有许多地方要模拟才能与效果相符。例如一些仿生设计,类似燕尾服、丝瓜领、心形口袋等。在结构设计中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不管平面分析法中的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模拟的原理,在立体模拟法中,模拟作用不言自明。

服装设计包装既要考虑设计外观效果美,同时也要考虑人体机能与形体美的塑造,所以在结构设计中要达到款式效果,必须对人体起伏与关节部位进行合理重塑。像用于立裁的人模一般都进行过合理的补整,除了形体补整外,在结构设计常用的互借法则及省移都是补整的具体运用,如大小袖的袖偏互借,前后片量的互借,过肩、肩克、省移等。

2.比例与分割原理

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通过其长度、距离之间量的比较,所产生的平衡关系。

分割:是设计手法和美学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的延续和具体化,也是把整体合理断开,致使整合后更完美的手段。

结构设计是款式效果设计的具体量化的过程,在量化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运用了比例这一数学原理,结构设计的平面分析法立了一种为国家英勇奉献的精神典范。90年代开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向装饰性方向发展,重视表王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如江西九江外难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墙,描绘出九江的历史和当年的抗洪场景。还有一些城市雕塑小品,多以民俗为题材的铜雕,南昌胜利路上的标志性雕塑《章水井》和上饶市抗建路步行街上的《三口一家》,极具代表性,刻画的个个惟妙惟肖,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但目前江西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作品较少,随着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增多,江西应与时俱进,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整个城市更和谐,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所有方式方法都运用了比例原理。也正因为所采用比例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如果能分析得法,目的相同,同样都是量化各部位的结构关系,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方法来制图。如胸度式、短寸式、D式等都是给定已知条件不同,用不同比例方式来权衡未知的量的制图方式;原型法则先用比例量化制模,后参照模具已知量与效果存在的差异进行补整制图。通常在效果设计立体塑型相对简单的情况下,用比例原理、平面分析法来进行结构设计,在积累大量经验的比例数据后,可快捷、方便、有效直接分解出结构图。在立体模拟法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将用到比例原理,先运用比例数据确定模拟裁片的大体形状,操作起来将事半功倍。

分割一般伴随比例未定位,分割是设计效果造成视觉;中击常用方法。简单的讲分割按款式设计图以比例定位模拟便可,但有些分割精妙的地方在于融合了人体曲面,结合省褶一起应用便复杂一些。也正因为有了分割使原本看似简单的包装结构变得丰富多彩。如我国古装一个简单裁片只分割开口便可成衣,而现今二开身、三开身、四开身甚至几十个分割裁片组成一件衣服,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分割原理的熟练运用就尤显重要了。诸如主体前后、左右的分割,公主线分割,开刀背,过肩、肩克等。同时对称、均衡、比例、协调等美学法则在分割原理应用中也不容忽视。

3.收省、褶皱原理

省与褶:通常被解释为把多余的面料省去与剪掉或折起来。另一层意思是省因设计造型与符合人体起伏变化而产生、并进行形状、位置、大小及长短等一系列变化;褶更多连同节奏韵律、装饰等美学法则一起使用。

在结构设计中,省、褶作为一种比较特有的现象规律而存在。省、褶多用于轮廓、边线(连同分割)针对人体隆起部位而使用,也可理解为弥补部位差而生成。省、褶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原理来普遍使用。

省使平面的面料符合设计造型与复杂的人体曲面,因人体的起伏部位围度与距离数据差的存在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1)省可以处在轮廓,边线部位名称来命名。如胸省、肩省、臀省、腰省、下省、领省等。

(2)在满足一定的造型所需量的前提下,省可在隆起部位四周任何边线位置上进行转换。

(3)省在立体塑型效果及工艺的要求下,省大省长可形成一定规律,即省长一般为省大的四倍以上,省尖距离凸点3cm-4cm的距离(此规律仅供参考),参考数据如表1。

因考虑工艺设计要求省大一般不少于1cm,同时考虑人体突起部位到周边轮廓的实际距及塑型要求,省大也很难超出3.5cm(仅供参考)。

(4)依据造型效果及曲面吻合要求,省的形状选择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因省在塑型方面作用大,所以省的运用在结构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省与褶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省追求立体塑型的外观平整性,褶在平衡部位差的同时,更多追求一种律动与立体、层次、装饰的效果。褶常与分割结合运用,使结构产生更多丰富变化;褶的使用唯美的因素稍多一些,结构处理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把量核实保证整体造型不受影响即可。当然也有一些难度大的便结合立体模拟法解决。

4.协调与统一原理

协调:指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量与形的吻合。

统一:指设计效果与结构、结构与工艺设计的吻合和一致性的追求。

服装结构设计中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连同分割,涉及二个结构裁片的相拼接问题都力求相互吻合,接口处的量与形的协调是关键,量与形的考虑因素除设计效果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工艺设计成型的要求。各部位的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诸如领口、袖窿、衣身前后,分割的上、下、左、右的协调是结构设计的重点之一。对里外匀、吃势、结构线流畅等要求就非常的细,这些要求也是早就在结构设计理论中形成了共识和规律,例如,结构线的要求,直线与弧线、弧线与弧线相接都严格按照圆与切线的数学法则来处理。

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统一追求是效果、结构、工艺与人体的完美结合。而在结构设计中追求的效果除结构特点外,也可指对着装后的松紧感觉的评估,类似紧身、合体、宽松等设计效果在结构设计也有相应规律可循,并可以量化,以下是效果,人体、结构结合的参考图表(以胸围、臀围为例)。

效果:非常紧松、紧松、合体、适体、舒适、宽忪、非常宽松。

人体:量取净体B、H尺寸(如表2)。

成品规格:成品B、H规格尺寸。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服装原型;国外原型;原型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41.71 文献标志码:A

The Comparison of Foreign Garment Prototyping Methods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compared several foreign prototyping methods, including EMKO of Russia, LinJaqe of France, Mueller of Germany, Sitam of Italy and cultural prototype of Japan. These methods 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long-tim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 They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 important role in meeting aesthetic taste and body form of respective country.

Key words: garment prototype; foreign prototype; prototyping method

文中选择 5 种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俄罗斯EMKO、德国Mueller、法国LineJaqe、意大利Sitam和日本的文化原型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俄罗斯EMKO原型设计方法是根据苏联东欧国家的人体结构特点,在技术人员多年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纺织品科研中心(ЦНИИШП)研发的。该方法既适应批量生产,也适合服装的定制。它可以满足男装、女装和童装的结构设计,是一种多功能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也称为统一设计方法)。

德国Mueller原型是设计师Michael Mueller在多年的实践操作中总结出的服装设计方法,有100多年的历史。Mueller在1891年离开BAH公司后,建立了第一所德国服装学校。Mueller原型方法也称作“未来设计方法”,并在众多的欧洲国家得到广泛推广。至今德国杂志《DamenRundschau》和俄罗斯杂志《Ателье》每月刊登该设计方法的使用。

意大利Sitam设计方法是意大利高级时装设计学院 SITAM经过近百年的技术沉淀创造的高级服装定制方法。1946年帕多瓦尼(Padovani)先生建立的该校,并为众多意大利高级服装品牌培育了大量的时装设计和技术人才。值得赞颂的是,它也是意大利屈指可数的公开讲授高级服装定制方法的职业学校。

法国的原型设计方法LineJaqe非常实用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由时装设计师LineJaqe在1961年通过纸样设计与立裁设计方法结合后总结出来的,经过多年的重复再版,在法国、俄罗斯等地得到服装设计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日本文化原型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建立的适应东方体型的服装原型。从1930年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 8 次的修正达到今天的成功。

1 服装原型适用范围的比较

根据原型绘制所需的条件,可以把原型分为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的原型设计方法,如对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影响巨大的日本文化原型,它使用了少量的人体主要尺寸,通过经验数据和公式建立起来的,并能适应服装大批量的生产,具有操作速度快,实用性强等特点。法国LineJaqe原型设计方法也考虑了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关系,再假设人体为标准人体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人体的特征尺寸来进行修正和调整。

理论型原型方法更多地考虑了人体结构特点对服装结构的影响和人体尺寸对纸样结构的影响等因素,理论性强,操作过程繁琐。俄罗斯EMKO原型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通过几何运算把服装的设计放量、工艺放量和人体尺寸联系起来。德国Mueller方法既适用于服装的批量生产,也适用服装的定制。该方法是考虑人体结构与标准人体偏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使用了比例运算公式和大量的人体尺寸,使服装结构达到理想的穿着效果。

俄罗斯EMKO设计方法使用了近45个人体尺寸,在没有完整的国家标准人体尺寸基础上,该方法是很难发挥其优势的。

如图 1 所示,俄罗斯EMKO所需的特殊人体尺寸T34是测量尺寸胸高(T35)与上胸围的交点到颈椎点的距离,通过该尺寸可以近似地计算出的半径(T35-T34)。T38为前后腋点过肩端点的围度,通过该尺寸方便计算肩端点的位置。综上所述,理论型原型方法采用大量的数学运算增加了设计过程的复杂性,也要求操作者长时间的训练。但随着人体三维扫描仪的出现,俄罗斯EMKO方法更加适合服装CAD的数字化开发。

意大利Sitam方法借助了辅助尺,所以操作快捷,缩短了服装试穿的速度,但是该方法要求操作者非常了解面料的性质特点等。

法国LineJaqe方法实用性好,也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人体尺寸简化原型绘制的过程,特殊尺寸也增加了测量的难度,如图 1 所示,前领窝深T11和腋下相对腰围的位置T12。

由于各原型的复杂程度不同,所以各国原型适用不同的使用者,俄罗斯EMKO原型非常适合教学使用,方便解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意大利Sitam原型适合设计贴身风格的服装,非常适合设计师的使用,方法简单,在操作中方便体会面料对服装结构的影响。德国Mueller方法也很适合专业制版人员学习使用,该方法把人体特点作为服装纸样研究的出发点,方便对服装纸样的补正。

2 不同的审美对服装原型的影响

服装原型结构设计是有时间性和潮流性的,它随着时间而发展的,也随着流行趋势而变化的,在这个进程中审美观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国巴黎是公认的高级女装订制的“时装圣地”,与其不同的意大利时装,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性,优雅含蓄,大方简洁,做工精致”。它追求的不是丰富款式,而是保证不变的质地和统一的风格。在服装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面料特点与服装结构设计方法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在意大利的服装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俄罗斯EMKO服装原型设计方法的出现受到了法国时尚的极大影响,合体贴身的服装结构是EMKO方法采用大量人体尺寸的主要原因,在基础学科发达的工程教育的苏联时期,产生了EMKO方法复杂的计算公式和对服装放量的深刻研究。德国Mueller方法由于注重人体特点的研究,这一特点非常受到服装爱好者的喜爱,也让每个喜欢服装设计的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作。

各国服装原型结构不同主要由于原型对人体凸起部位的设计方法不同和它们所使用的人体测量尺寸不同引起的。不同的审美原则影响着各国服装的造型,服装造型通过轮廓线和主体结构线来实现的。欧洲较贴体服装原型通常胸省设计在肩缝上,这样非常方便设计纵向分割线,过胸高点自然形成竖向流线,这样原型本身设计上就凸显人体的线条。后肩缝上的肩省更方便肩省的转移和转换处理,同时也方便连接后腰省道设计纵向的分割线。意大利Sitam贴身原型的后衣片上没有肩省,它也不同于其他的服装原型,有着分明的前胸宽、袖窿宽和后背宽线,这样设计是为了保证服装更加贴身。日本原型胸省开口在袖窿线上,这有利于通过立裁方法获取原型纸样,该位置是胸省旋转半径为最短,省道宽度最小。东方人体臀宽相对腰宽较小,所以原型结构上更适合多省道处理,而欧洲原型在侧缝上可以有较大腰省。当然随着服装流行趋势的全球化特点势必会影响到各国原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3 辅助尺的运用

在欧洲服装结构设计中,尤其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最为合体,它们也成为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典范,很多设计方法是以一种专业的绘图尺子来作为辅助工具的。不同的方法,尺子的形状也不同,通常这些尺子是具有知识产权专利的。辅助尺子方便设计袖窿的形状、肩省和胸省的位置、下装的侧缝轮廓线等,这些辅助尺使用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图2(a)为法国原型法Rafi的辅助尺子,可以简化复杂轮廓线的绘制过程,提高绘制速度,简化绘制过程。图2(b)为意大利Sitam的辅助尺,不仅和左边的一样起到简化绘制过程的作用,还可以简化设计纸样的运算过程,该尺子可以直接运算出裤装的烫迹线和侧缝的位置、原型前后肩缝的位置、前衣片BP点的位置以及胸省的宽度。

欧洲国家在服装生产和服装定制中大量使用原型方法,而我国服装生产中却很少使用逻辑性强的原型设计方法。除了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问题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多次重复绘制原型所带来的麻烦,辅助尺却可以方便地解决上述问题。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辅助尺可以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使服装原型变得更加单一,减少了服装设计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4 不同服装原型结构的比较

由于各国原型所使用的尺寸、放量、设计顺序、腰省和胸省不同的结构造成了原型结构的不同,所设计出的服装造型风格也是各异的。不同的服装原型方法使用了不同数量的人体尺寸,人体尺寸越多,则使用的经验公式和数据就越少。具有完善的国家人体标准尺寸非常有利于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研发和设计方法的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人体标准尺寸的准确性决定着任何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使用效果。正是这些原因促使了任何一种原型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去长时间的理解和总结,任何一种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后都可以达到服装结构设计的最佳效果。

由于胸省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原型方法多采用简化的测量尺寸或简化的计算公式。如意大利Sitam设计胸省的时候,运用了第一胸围B1(上胸围)和胸围(B)的差值来计算,胸省=(B-B1)/2。俄罗斯EMKO原型胸省位于前中线上,运用的半径来计算胸省的大小,=(B2-B1-1.2)/2,其中B2为过前腋点和胸凸点的胸围。德国Mueller胸省也位于在肩缝上,通过肩端点的旋转B/20和单肩宽间接判断胸省的大小。日本原型的胸省位于袖窿上,=B/40+2来计算胸省的。法国LinJaqe的胸省是通过经验数值判断的,以胸围80 cm时,胸省等于6.5 cm为基准,可根据公式=6.5+(B-80)/10近似计算出其他尺码的胸省大小。

由于中世纪欧洲服装强调了服装与人体的合体性,当时只有立裁方法才能达到的设计要求,今天欧洲原型设计方法仍保留着类似的胸围放量,如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的较贴体原型的胸围放量为 8 ~ 10 cm。很多欧洲原型都把上胸围作为设计的主要尺寸,强调不同的宽松风格和面料对原型的影响,例如意大利Sitam贴身原型胸围放量仅为 5 cm。

5 服装原型对人体结构适应性的不同

各种原型方法之所以都能流传到今天,因为每种设计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但是没有一种原型方法是完全不需要试穿修正过程的万能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在于不可展平的人体曲面与可展平的服装结构的合理结合。人体的凸起表面包括胸部凸起(PC)、腹部凸起(PA)、背部凸起(PS)、臀部凸起(PB),这些凸面间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造成了不同的人体体态。经过实践证明,不同的设计方法针对 9 种不同人体体态有着各自的优势:(1)人体具有肩胛突出和胸部突出的特点,PS≥ 1.5 cm,PC≥ 2.5 cm,适合使用俄罗斯方法;(2)人体具有胸部突出的特点,PS=PB=0,PC≥ 3 cm,适合使用法国和意大利方法;(3)人体具有臀部突出和胸部突出的特点,上臂较粗,PB≥ 2 cm,PC≥ 3 cm,适合使用法国方法;(4)人体具有肩胛突出的特点,PS≥ 1.5 cm,PC=PA=0,适合使用德国方法;(5)人体比较均匀的特点,PS=PB=0,PC=PA=0或者PB、PA的值小于1 cm,适合使用德国方法和东方原型方法;(6)人体具有臀部突出的特点,PB≥ 2 cm,PC=PA=0,适合使用东方原型方法;(7)人体具有肩胛突出和腹部突出的特点,上臂较粗,PS≥ 1.5 cm,PA≥ 3 cm,适合使用德国方法;(8)人体具有腹部突出的特点,PS=PB=0,PA≥ 2 cm,适合使用俄罗斯方法;(9)人体具有臀部突出和腹部突出的特点,PB≥ 3 cm,PA≥ 3 cm,适合使用意大利方法。

6 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7

关 键 词 :艺术生 对口生 课程设置 专业能力 岗位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技术教育,它更多强调了能力培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综观20余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市场需求还有不相适宜的地方。

首先,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雷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在宏观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较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许多服装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上,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其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脱节而造成技能教育的重复,或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空白”。如何提高培养现有的生源质量,让他们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课程设置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生源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单元模式设置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计划中既强化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又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使二者有机渗透、互为补充。实习及实际训练操作占总学时的60%—70%,并坚持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方法。

根据行业岗位知识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按学分制的形式实施专业教学。在统一修完基础课与专业单元基础课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专业岗位的不同方向。专业岗位方向的设置分为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方向。这样既可充分地挖掘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潜力,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发展中对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的设置

1.基础能力课程

对口生源学生实行“1+4”学制。入校第一年,首先,重点加强文化基础及相关服装绘画基础教学。例如,大学语文、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素描、色彩及构成等课程。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对比制,在教学上实行与艺术生先不同而后同的分级教学。对口生在职高的三年中,进行了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基础、服装缝制工艺等部分初级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对服装缝制工艺课进行了相应的技能训练,而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文化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加强他们基础文化课教学和艺术基础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2.基础专业能力课程

艺术生的第一学年、对口生的第二学年,在基础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针对基础专业课进行重点设置。如:设置了素描写生、色彩写生、服装概论、服装材料、服装史论、服装机械原理、服装厂设计的课程,使学生从服装文化、服装市场、服装生产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专业岗位方向的划分与深入学习,提供了专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对口生相对艺术生又增设了专业素描、艺术概论两门课程,艺术生增设了服装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岗位技能课程

艺术生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也是对口生的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的上学期,针对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根据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岗位方向,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专业课题组来设置课程。设置了男装款式设计、专题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立体结构设计、衬衫茄克衫的缝制工艺、西装旗袍的缝制工艺、服装CAD、服装电脑设计。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企划方向增开了影视鉴赏、服装产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综合设计和视觉传达等课程。

4.专业岗位实践课程

艺术生第四学年上学期,对口生的第五学年上学期,在教学内容上将服装生产一线反馈的信息及时融入课堂中。在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中,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基本为7∶3。艺术生第四学年、对口生第五学年的下学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在专业岗位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5.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的实施

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来确立。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的内容形式,可根据企业品牌的专营方向、定位及要求提供产品设计企划、款式开发、结构板型,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来设计成品,或向企业提供市场所需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真正使学生的设计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市场的检验。有效地锻炼、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完成专业课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集中制定教学考试标准,集体评定等次。

参考文献 :

[1]章建春.对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24):33.

[2]沈美媛,侯凤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上海群益职校专业模块教学实践探索[J]. 职教论坛2003(12):25.

[3]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1):62.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服装;格式塔;创意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7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服装基本构成要素对于设计进行创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认识到服装形态的整体性和所呈现的精神性。在设计中,人的主观创意如何转化成客观的物质?这些形态元素又如何组成一个视觉整体?构成形式应该遵循怎样的知觉规律?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尝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寻找到答案。格式塔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就是建立在图像形式关系上的整体观念,本文将尝试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

一、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它的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感觉经验的限度。因为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体系初期的大量实验是在德国柏林大学的实验室完成的,所以也称其为“柏林学派”。格式塔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所以格式塔心理学根据原意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知觉规律的学科,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坚持了心物场和同型论两个重要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强调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不等同于物理世界,观察者知觉的现实称作“心理场”,而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同型论是为了说明心和物都具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都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整体,它不是部分之和,而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成为组织律,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说,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通过格式塔心理W我们了解到如何从认知的角度认识人与服装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所有的知觉最终都是通过唤起视觉张力场来增添作品的表现性的,服装与人体结合具有强烈的表现性,表现性是所有知觉范畴中最有趣的一个范畴。因此,将格式塔心理学和服装设计相结合,应用到创意中,会帮助设计者开拓出另一条思维道路,有助于实现更人性化、更自由的作品。

三、格式塔理论指导设计实践

格式塔理论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有巨大空间,如何发挥格式塔理论的重要价值,指导设计实践,创造出神奇的视觉效果,带来明显经济效益,是研究的根本目的。首先,服装对于人而言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传达媒体,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更是一种精神表现要素,服装设计师在构思作品时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还要充分融入和尊重人的情感,满足人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充满创意的服装是我们感性欣赏和创造性自我提升的场所,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关注这种意义上的服装,分析我们通过感知体验服装的方式,探讨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模式。

其次,服装的视觉力场是通过点、线、面、体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通过视觉立场的营造会起到升华作品创意的作用,并且使穿着者和观看者通过视觉体验到“场”营造的氛围。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理解服装的艺术形态结构具有极大帮助。

再次,格式塔视觉组织律包括丰富的视觉构成原则,将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性和连续性原则、完整和闭合倾向原则、相似性原则、延续性原则等巧妙利用,可以丰富服装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增加创意的趣味性,形成新的视觉效果。

最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为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连接打开通道,引导我们将丰富的情感用丰富多样的材质表达出来,也激发我们尝试材质的组合和拼接。

格式塔理论在创意服装设计的应用有巨大空间,已有新锐设计师尝试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转化运用到服装设计创意实践中,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点、线、面、体视觉力场的营造,尝试用格式塔视觉组织律进行图案设计,用创意服装作品印证格式塔理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和出口国,应重视服装设计教育和对设计师的培养,提高设计能力,转变发展模式,探索有特色的创意服装产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5.

[2]肖人源.格式塔法则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服装专业的人才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向该方面人才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改善原有的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与设计能力,将服装设计过程简化,已成为目前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并通过实践说明教学模式的变化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现阶段,各高校的服装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走出的毕业生或者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有一部分的教师更是转专业的学生,缺少关于服装方面的知R。教师由于缺少现论知识基础,导致教学模式出现结构陈旧的情况,使学生对服装专业方面的知识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建立一支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对于整个教学至关重要。而建立师资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教师队伍进行“双师型”培养,引导教师不断在服装企业进行实习,在课余时间安排服装方面的锻炼,将优化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作为重点锻炼,使服装专业教师拥有较强教学水平以及理论知识,另外,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工作经验。

第二,坚持遵守“专兼相互结合”原则。一些事业单位经常会聘请部分兼职教师,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使师资结构更具有专业性,更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2.设置完善且新型的服装专业课程

在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相互结合,从而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学习平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服装专业的课程设计过程较为烦琐,理论和实践课程时间安排不平衡,知识点连接不当等问题,导致知识学习平台难以构建,想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根本上的改善,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服装设计课程为主。服装设计课程包括对服装基础造型和服装基础设计、服装设计绘画以及服装工艺等课程。教师要改善传统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地向学生阐述服装设计的理念和相关设计方法、服装发展史与文化建设、未来服装流行趋势等,将服装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

第二,开设以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以及服装材料为核心的服装实践课程。如服装结构学和服装工艺制作学、服装材料以及服装生产质量等实践课程,改变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课程与实际需求不脱节。

第三,开设相关的辅助课程,如服装营销课程和贸易理论课程等,在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辅助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现代服装学、企业经营管理学与国际贸易理论、服装专业英语学以及商贸英语等,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加深其对现代服装理念以及先进管理手段的理解。

3.关于专业课程教材的修订及撰写

在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材具有繁杂和版本多样的特点,在老式教材中,关于服装理论的思维方式过于陈旧,相关的市场需求数据已经过时,某些教材中甚至出现相互矛盾或相互背离的现象,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因此,想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需对老式教材进行不断的修订,剔除错误或陈旧的观点,增添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撰写适应现阶段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服装专业教材,从而为社会提供适用型和高效型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综合型、高素质以及应用型的人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于提高服装质量和实用价值等方面,体现高校在服装教学中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勇于承担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杨 娟,徐蓼芫,杨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纺织教育,2011,26(2):152-154.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篇10

服装加工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教学工作还是远不及服装设计、服装营销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对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严重脱离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目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制板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服装行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决定了服装专业势必是一门教学内容复杂、教学体系难以统一的学科,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是一门在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工艺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且实践性很强的服装专业课程,是集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综合性特色课程。授课者很难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设定方向,侧重点究竟是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教学还是工业制板实践能力训练?二者又该如何结合起来,又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舍,讲授重中之重?若该门课程的讲授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学效果就无法显现出来,就会造成所培养的学生难于具备企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进而使学生难以适应和胜任该项工作。

1.2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教材就更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的系统性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服装制板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市场上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制板分开出版的书籍很多,相反,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相结合起来出版的书籍就很少,且已出版的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类的图书能够选作教材来使用的就更少,并且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单一,涉及到的服装专业知识面在深度和广度上有限,实用性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的教学需求。

1.3教学手段和模式单一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教学模式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授课时多数较注重结构设计的原理及方法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锻炼的培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授与板书,学生不断地记笔记,消化理解,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设计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缺少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得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1.4缺少“双师型”师资力量多数

高职院校讲授服装结构与制板的教师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服装结构设计的系统性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对服装工业制板所要求的实际性掌握得很有限,即使考取了中高级甚至是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也还是缺少服装行业的从业经验,授课就很难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指导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完善。而大部分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又缺乏高等院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够作为辅导教师。能够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1.5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多数学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参加全国统考的理科生,服装专业基础知识较弱,甚至为零,对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学习兴趣也就欠缺,加上对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缺少认识和实践机会,直接影响到服装结构设计创新思维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加吃力,造成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学习有抵触情绪,无法提升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加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教学改革的对策

在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手段、抓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兴趣、紧跟行业趋势等等,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用能力,加强实用性教学是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2.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当今服装行业发展现状的需求,针对服装企业的岗位要求,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培养既具有结构设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制板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加强实践锻炼能力。

2.2选用或编选合适的教材

在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应根据岗位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及基础知识,更要掌握工业制板的专业知识,对企业实际制板过程中的标准性、规范性及经验定寸取值的能力都要掌握和加强。选用教材时,教材的内容应将理论性、创新性与应用性融于一体,可借鉴发达国家在服装领域内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既能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开阔国际视野。教师也可自编教材,使教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2.3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教学中制板业务方面的操作可聘请行业资深人士承担讲解,他们可将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案列及实物情景带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掌握宝贵的实践知识。教师也可利用假期进入服装企业顶岗锻炼,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服装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经验来进行教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2.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然后再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小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走向市场,走向企业,进行真刀实枪的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