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8:12:50

学习教育论文

学习教育论文篇1

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就业态度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塑人精神。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里,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心态走向实习就业岗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使每个职业学生在德育工作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且应达到每个职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够非常从容的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同境遇里发生的不同事情。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仅仅是基础理论教育。尽管职业学校式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现今社会终生学习浪潮最终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最终还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得以实现。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对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的经营方式比较模糊。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性的交流会或讲座。

2、从宏观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实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保护团队精神的统一,坚持具备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3、同时可以邀请在校求学阶段比较优秀的,在本人工作岗位上有一定工作成绩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如何创业的报告,利用其自身的成功魅力来感染学生。单科教师可以侧面赞赏,增加其本人的感染力,而且利用优秀毕业生可增加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理性感触,坚定学习职业道德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塑人的信心。

4、在择业与面试过程中的指导。

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也正是企业的试用期,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正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的时期,此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学生的关键时期,应给予学生以下指导:选择用人单位时的心理指导与面试技巧的指导。在心理指导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来给以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适宜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在择业时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定位,使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以至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爱岗敬业,从而实现岗位塑人的最佳效果。

5、制定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在实习前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是学生的内在品德得以表露,才能使学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做事的态度在学生未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前必须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逐步得以形成。

6、在学生未到用人单位实习之前,职业学校及时与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实习过程中,主管学生实习就业的部门或个人应定期与学生或酒店沟通,通过酒店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加以记录并建立个人实习档案,方便了解学生实习全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延续。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以最快的节奏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员之间的角色互换。

四、德育教育的有利补充———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热情,过的是没有社会压力的生活,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成熟、稳重、有责任感,学生短期内无法完善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把自己成功的标准定格为超过、压倒或打败别人,而我们的德育则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心理冲突。解决好学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就需要辅导员、科任教师以至于整个职业学校在学生没有走出职业学校之前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如通过企业现状分析或者利用企业自己的宣传予以引导,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结语:新时期我们要针对当代在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在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余,王志斌,回顾德育教育的历史——对现实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03)

[2]赵淑娅,确立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先导地位[J].西安教育职业学校学报,2000,(02)

学习教育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学习教育论文篇3

作为高等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一名具有多年实习教学指导经历的教师,通过对实习教学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当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教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授课模式僵化,教育理念陈旧

在持续多年的实习教学指导工作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是“90后”大学生和即将退休的“60后”老教师授课几乎无区别。虽然教改、课改不断在改,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却依然固化。虽然学生、课标不断在变,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授课模式依然僵化。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96%的授课学生依旧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进行讲授。基本授课“格式”不外乎三类:之一是教师先领读一遍课文,然后让一个学生读第一段,另一个学生读第二段……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二是按座位分读,按性别分读,按小组分读,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之三是把课文内容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一个或一列或一组或男女分读课文,最后全体同学一起通读课文。这三种教学形式看似有所不同,但教学理念、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无质性变化。只有不足4%的实习学生在“教语文”的同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小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何有尾巴、小蝌蚪为何长的和妈妈不一样、小蝌蚪为何先长后腿不是前腿、小蝌蚪为何要找妈妈等问题,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灌输式”教学盛行,课堂启发诱导不足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理念在不断变革,原本“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广受诟病,取而代之大为提倡的是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反对“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倡导“师生互动”,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是当前教改的主旋律。诸如大力推广的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就是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令人困惑的是,教育专业学生自己反对甚至反感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学中却频繁出现在其身上。调查结果显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90%的学生反对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93%的学生赞同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讨论和探究;9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失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95%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82%的学生认为其在实习教学中“满堂灌”或者“变相满堂灌”。

(三)教学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学科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人人必备之物,利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网浏览信息、收集资料或者学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便利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可供参考的或者直接可拿来用的资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共存体。不可否认,便利的网络资源也让今天的大学生养成了过度网络依赖症。教学资源“拿来主义”盛行,甚至已严重到无网络不能授课的程度。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学生实习教学授课用的教案或者教学课件多是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照单全收,不做任何改动。因此,导致很多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授课过程中高度依赖多媒体,一旦多媒体出现故障问题,便手足无措不知或者不会讲课,或者不得不中途中断授课。实习教学授课成为网络资源的“代言人”,缺失本人的思想观点和教学特色的教学普遍存在。当前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来20世纪90年代中等师范学历到高等师范专科学历,再到今天高等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较短时间经历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学历提高了,但是学科专业素养仍然不容乐观。例如,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实习学生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95%的实习学生不知道宙斯为何不让普罗米修斯把火给人类?宙斯为何不希望人类更好地生活?讲不清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为何会受到宙斯的惩罚?97%的实习学生照本宣科讲解。95%的小学生听老师讲完该课后一头雾水,仍然不知为何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做了好事会受到严酷的惩罚,有的甚至误认为做好事要慎重,因为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样的结果,从根本上背离了本篇课文的本意,甚至对小学生构成严重误导。

(四)课堂秩序失控,管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没有良好有序的课堂秩序做前提,再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作为实习教学指导教师,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当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小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管不住、管不好、管不了呈现普遍态势。有的实习学生甚至必须请班主任老师坐镇课堂,才能顺利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调查结果证实上述观点,实习学生中92%的认为其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小学生的管理;89%的认为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感到束手无策;85%的学生认为在小学生管理方面,自己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无明显优势;35%的学生实习教学中请过小学班主任教师辅助维护课堂秩序。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问题成因与建议

(一)问题成因

通过对高校教师、实习学生、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三类人群的调查,发现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计比例失当,部分课程缺失,教师教育理念僵化

当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部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与当前教改课改相脱节。课改和教改的理念、内容未能及时充实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学内容比重过大,重教育理论学习,轻实习教学实践问题依旧存在。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缺失,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式仍然保守僵化。75%的实习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教育理念需更新;78%的实习学生认为,小学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80%的实习学生认为,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的缺失是导致其课堂教学秩序失控的主要原因。

2.实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专业素养低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和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功利心态和浮躁之风客观存在。“90后”大学生浸溺其中难以独善其身。80%的高校教师认为,当前在读大学生学习态度较以往大学生更加浮躁、功利和现实;83%的小学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其指导的学生知识面窄;86%的实习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薄弱、知识面过窄是导致实习学生教学照本宣科,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的重要原因;90%的实习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3.基地学校实习制度不健全,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认定,指导随意性大

据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学校没有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和安排随意性大,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多数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学任务、内容及考核标准不明确,致使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学生时随意性增大,以致出现同一所小学同一批实习学生实习教学情形大相径庭之怪现状。9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教学能否授课及授课时数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9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成绩的给定主要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与自己关系的和谐程度;8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其教学的指导主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指导效果差异性大。

(二)建议

1.调整和修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致力于课程

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改进。增设小学班级和课堂管理类课程;增设课改和教改内容;加大实习教学课时和学分比重;增强教师对当前教育教学热点、焦点及改革发展动态的关注度;设法降低教师教学的惰性和惯性;加快高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2.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应

加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力度,拓宽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试的管理,努力营造和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浮躁和功利心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干扰。

3.实习学校制定和出台

学习教育论文篇4

在教学中教师所安排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体育游戏是首选内容,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浓厚娱乐气息和鲜明教育意义的一种游戏。教师结合中学生的身体特点和时代特点,恰当地安排体育游戏,灵活运用体育游戏,在发展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培养其团体协作精神,对体育教学有着重大意义。教师要不断地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增加要求,提高难度,使学生始终处于有兴趣之中。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在人类若干素质中应该为首,它是人类渴望值最高的素质。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创新素质要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是否有创新精神是衡量当代新型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素质包括四个要素: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中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才会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与学的定势。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沿着素质教育发展方向前进的主观动力,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体育教师应是创新能力强,精力旺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体育朝着“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才能造就大批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无处不在,转化学有困难的学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中,教师不能埋怨他们,要鼓励而不能挖苦,要关心而不能歧视,要爱护而不能打击。当学生胆怯时要安慰他,当学生没有信心时鼓励他,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或不想克服时要帮助他。以批评为主或惩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因此,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感到学有所得,又照顾到个体差异,我把教学计划作了调整,由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带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采用“一帮一”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后者的自尊,又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的个性与风格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的体育教师应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更深的突破;在教学中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增强学科的兼容性及综合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贯彻“新、精、实”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做到方法优化、独特、实用,真正落实寓趣于教、寓情于教、寓乐于教;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思维方式,具有相关学科的拓展能力,肩负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责任,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健身方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工作,适应新形势体育教学的需要。五、及时点评和总结

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也有教师评价。对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长的学生来说,获知自己在学习等方面的任何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反馈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价值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大学第一年,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没有独立的、内化的评价自我的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根据他人的评价如教师、同学等,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如:在一次游戏教学中,当游戏告一段落时,我对刚才的活动进行评价:1.自我评价。四个小组中,为什么有的小组跑得快?找出原因。2.小组评价。找出自己小组的不足,进行战略调整。3.教师评价。我把学生没提到的或没想到的地方进行评价,表扬好的,然后告诉学生,不论做什么事情,当做到一定的时候,要进行总结,这是为了做得更好。得到表扬的小组更加兴致勃勃,没有得到表扬的也受到鼓舞,不甘落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兴奋之中。

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

体育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内在潜能的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和效果。随着新课程的运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学习教育论文篇5

1、功利色彩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开放教育学生作为在职学习人群,普遍是因为个人现有学历难以实现职称晋升与职务提升需要而被动选择学习的,而且在选择过程中,在与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在职学习形式比较后认为开放教育具有“宽进”的入学政策、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相对宽松的考试政策,更易于获取文凭。在获取文凭与学习知识之间更看重文凭的直接作用,这导致其较为忽视对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惰性心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较重。英语作为慢火候的课程,对学习过程要求较为严格,要求学生通过扎实的学习积累达到词汇量的增加与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而这恰恰是许多开放教育学生不愿面对的现实问题。

2、学习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开放教育专科学生主要来源基本是高中、技校、中专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中考和高考中失利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其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原本在学校习得的英语知识在工作中使用较少,因此对知识遗忘也较多较快;同班同学之间也存在原有英语学习基础良莠有别的现象,工作时间长短不一表现出基础知识牢固性与占有量差异成层级呈现,即便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中也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而在进行开放英语学习之初,学生对自我英语学习现有水平缺乏正确评估,找不准短板所在,不知学习重心应投向何处。

3、工学矛盾突出,自主学习低效。现代社会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要求较高,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这对开放教育学生是较大的挑战。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范围内,学习者很难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是学习为工作让步。另外,许多学生在工作之外还存在谈婚论嫁或扮演好家庭角色的问题,亦占去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对在职学习构成较大干扰,也容易打击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许多学生同时又缺乏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个人的学习计划,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轻视面授教学,出勤普遍较差。面授教学作为师生学习互动的重要平台,对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作用突出。但现实并不理想,多数学生面授出勤率较低。以笔者所教授的一个班级为例,共有45名学生学习英语,一学期面授课累计5次,而出勤率能达到80%以上的不足20%,出勤率能达到60%以上的不足40%,30%左右的学生出勤率在20%以下。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参加面授不积极的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因为加班等因素与学习发生冲突,但不是主要因素;60%以上的学生感觉过于疲惫,自我放松学习要求,构成主要因素;还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跟不上、听力过于吃力,因此产生放弃念头。

5、学习方法不当,观念手段陈旧。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谈话方式了解到,很多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计划,学习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力与规范性,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支撑,几乎不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缺乏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和周期性巩固环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单词掌握较差,待到第二次上课时已遗忘掉上次课堂所习得的大半知识,很难做到知识的有机衔接,造成恶性循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不懂得与同学进行协作学习,缺乏学习交流平台;不主动浏览学习网站教学资源,较少参与或者不参与网上学习讨论,遇到问题不懂得借助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主动进行基础知识补课,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差,使用电脑的水平与网络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不按要求时间节点完成作业,到学期末突击完成,难以达到形成性考核预期效果。

6、缺乏课外实践,学习效果弱化。大多数开放教育学生由于社会角色工作任务较多、时间精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由于成年人的“面子”问题与羞怯心理,而忽略了或者不情愿大胆尝试在课外进行英语学习实践,使得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及时得到巩固与应用,导致产生聋哑英语的尴尬境况,使得英语失去其作为交流工具的现实意义,而学习者也逐渐失去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开放教育专科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三个问题:一是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终身学习时代,知识爆炸不再是新名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惊人,学习已成为现代职业人的常态行为,必将伴随职业生涯始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提高,才不会被时代大潮淹没;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显著,大学毕业生成批海量走向社会,预计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的空前规模,中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拥有一纸高等教育文凭不足为奇,而真正受社会青睐的是拥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货真价实才经得起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检验;三是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具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职业人不断拓宽职场发展空间的必备利器。因此,开放教育专科学生需要及时转变英语学习态度,切实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挖掘自身内在潜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源头寻找解决动机问题的突破途径。

2、正确自我评估,提高学习起点。开放教育专科英语要求学生的英语起点是600词汇量。学生要在英语课程开始前,利用英语水平测试手段,正确评估自我英语学习水平,准确判断自己的英语所处的阶段,是初中阶段水平还是高中阶段水平?是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哪个年级段的水平?现有词汇量到底有多大?语法知识到底掌握多少?听说读写译五大学习技能方面最需要加强的是哪一方面?在真正了解掌握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现状后,便要勇于自我加压,及时着手补足短板。建议学生首先将《开放英语1》课本所附的600基础词汇进行重新温习、做到完全掌握;然后重温音标音节等基础知识。

3、平衡工学矛盾,加强自主学习。工学矛盾问题无需刻意回避,最需要的是学会分析与科学化解。人的时间精力固然有限,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与分配精力。开放教育专科英语学习,面授只占到20学时,大量功夫还在平时,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习者充分重视与合理规划好自主学习。建议学习者充分利用好个人零碎时间,学会用微课程学习理念学习英语。学生在英语面授课结束一周内,应坚持每天至少投入半小时进行一个模块的英语学习,每三天至少投入1小时进行一个单元的英语学习,每周至少投入2小时做好上次面授课堂全部知识内容的复习;在第二周,应依此方法预习下次面授课的相关学习内容,梳理出学习重点难点。只有在自主学习时下足功夫,才能快速提高面授课学习质量与效率。

4、加强自我约束,积极参加面授。开放教育是一种混合学习模式,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其中都有用武之地。面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效果明显,受到学生的积极肯定。开放英语作为公共课程,其安排亦更趋合理化,很多学校除周末白天安排开放英语课程外,在周内晚上亦有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工学矛盾积极参加面授。然而除了校方的努力外,学生更应在克服惰性心理与逃避心理、加强自我约束力、提高行动力方面下功夫。英语学习是连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功的背后是汗水,随性的结果是失败,坚强的学习毅力是在职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宝贵品格。

5、树立正确理念,发挥网络优势。针对开放教育专科学生英语学习方法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学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掌握记忆规律,针对人遗忘知识的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亦即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二是面对在职学习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容易陷入孤独感的现状,积极发挥学习小组作用,充分利用好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手段与小组成员保持常态联系,大胆尝试互相探讨问题、互相测试词汇、开展会话练习、交流学习心得等,相互勉励、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如此,既摆脱了英语学习的孤独感,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自信力,亦锻炼了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习资源,即强化电脑水平,加强上网学习,积极浏览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开展网上英语学习交流讨论等。中央电大网站及众多地方电大网站均有专科开放英语教学视频资源,是面授教学的有益补充,学习者应该积极地点击学习;四是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好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这是保证学习过程不虚化的基本要求,亦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及时内化。

学习教育论文篇6

1.1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体育教育当中,受到了理科、文科教学方式的影响,其没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在体育教学当中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有待提高。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依靠老师传递的知识,依靠老师解题思路、做题方法的影响,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都具有规范化、统一化的特点,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慢慢缩小,形成统一的爱好、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当中是不适用的,体育教学重在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在学生之间培养差异化、专业化,从而促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感兴趣,擅长某项运动的能力。但是,受到了当前理科、文科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影响,让学生不能在体育教学当中扭转惯性思维,跳出思维怪圈,因此,让体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大打折扣,无法顺利的实现。当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身完成创造、思考过程时,学生反而无法利用自己的观点去创造、去思考,从而让当前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无法顺利实施。

1.2受性别的影响在中学体育教学课堂当中,作者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跟年纪、性别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越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发困难。他们更希望利用体育课放松时间去准备文化课程的背诵、阅读等内容,并且受到了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影响,大多同学都会利用体育课当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去上网、聊天。另外,男生更容易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男生相对于女生具有天生好动、思维活跃等特质,从而让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以培育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育。而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对于某些体育项目比较热爱,其拥有的爱好没有男生广泛,在对女生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遇到的阻碍更大。

1.3受体育项目的影响体育项目的不同也使得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差异。对于跑步、跳远等训练学生耐力、爆发力的体育项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相对来说较为困难。而对于技巧类科目,例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更加简单,学生会选择一门感兴趣的科目在放学或课下与同学一起锻炼。另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与场地大小有关,有些学校的球类场地过小,体育运动器材较为落后,从而致使学生无法在需要锻炼的时候就可以去锻炼,而是要排队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够去锻炼,让很多学生因为等待而放弃了自主学习锻炼的机会。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2.1转变学生观念、开发多样化内容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改变中学生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学的看法,改变当前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之下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扭转学生对待自主学习的观念,能够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发挥自身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应着力考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为每个学生安排其喜爱的体育项目,从而促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身兴趣爱好延伸到现实体育活动当中,为自主学习体育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以学生为主体,适配体育设施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育的主体是每个学生,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当在体育教学环节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发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扭转为指导和引领,而不是强迫、控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扭转对体育教学的看法。另外,适配足够、与时代相符的体育设施也是十分关键的,在学校现有场地客观条件下,对器材设备给予更新,从而让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体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将会对培育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极大的支撑。

3结论

学习教育论文篇7

教育评价发展趋势表现在:(1)评价范围逐步扩大。由最初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逐步扩大到教师、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等。而随着办学模式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教育评价将会扩展到社区教育等领域,也会较多涉及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问题。未来的评价范围将逐渐扩大到“一切教育和教育的一切”。(2)评价功能进一步拓展。在发挥教育评价鉴定功能的同时,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决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更加彰显,而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部门更加关注重视教育评价的估价成就,以更好地管理事业发展准确把握未来而进行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3)评价制度更加规范化。评价制度将更加健全与规范,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准确。同时,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将会逐步产生,并参与到各种教育评价工作中,其权威性、公正性,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和客观。(4)评价方法的科学化。把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各评价手段与方法进行合理配置,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数字科技来分析处理信息,精确量化。取长补短,量质互济,相得益彰,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二、评价指标体系与构想

开放大学学习中心教育评价体系是整个开放大学评价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与其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高等教育是大致相同,同时还须充分考虑到开放大学的特点,以及系统的动态特性带来的影响质量的基本要素。基于上述思考和研究。我们分办学、教学、学习三个模块来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并梳理出呈多阶梯状的基本要素因素。办学:五个一级指标,二十五个二级指标,八十一个三级指标教学: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一个二级指标,七十四个三级指标学习: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四十六个三级指标由于限于篇幅,在此仅示例出“学习”模块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的选定

1.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特点与优势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而提出来的侧重于全面学业成就的评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进而发展成为电子档案袋评价。这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与开放大学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具有高度的契合度。或者说这种评价方法能更有效地把开放大学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其优势与特点主要如述:(1)电子档案评价注重过程。反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心得、资料及反思,关注学习期间发展或改变的历程。过程性、真实性、发展性就是其重要功能。(2)电子档案评价倡导多元。突破了传统教学评价中唯师是评的格局,拓展评价主体,不同身份,不同视角对学习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家长或自己。(3)电子档案袋评价支持个性。它是以学习主体为中心的个人学习空间,是高度个性化的,可制定的。学习者可择其所长,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与见解,促进学习多元智能的释放与发展。(4)电子档案袋评价鼓励合作。通过电子档案袋链接,为获取相关知识,达到共享资源,使知识传递更具针对性与广泛性。同时,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形成志趣相投的学习群体,便于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相互促进。

2.电子档案袋的设计科学规范的设计,便以可行有效的操作,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成为毫无意义的作秀。设计要明确这些关健要素:a、确定评价对象;b、明确目的和主题,标定电子档案袋的名称与材料;c、设计评价格式;d、界定内容的范围;e、规定材料收集的频项和时阈限;f、确定评价主体、流程、方法及标准,交流与分享。电子档案袋的内容选择应是目的性、针对性非常突出的,而内容要素之间是紧密衔接的,而不是一堆资料与信息的大容器。主要有以下功能区块构成:我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评价标准、作业任务、学习对策;我的学习过程:学习规划、学习进程、学结、学习反思;我的学习作品:作品管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我的学习资料:文体资料、视频资料、像册资料、链接窗口;我的学习感受:任务主题、学习心得、解惑答疑、求助信息。

3.电子档案袋的评价管理电子档案袋的功能就是交互性较好,信息的面广量大,和实施评价的多元性。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的优势,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评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与调节:①时间过程的管理。电子档案袋具有时间累积效应,要根据学习的任务目标,对时间的段、度、序,对学习者形成性、发展性、学习过程进行反馈与调控。②互联规模的管理。主要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反映学习者阅读数、评论数上使作品数等规模与效果,以及学习者所参与和互动群体的分布状况,来掌握规模的适度性与有效性。③学习内容的管理。主要是从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两方面而进行,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实践背景与所处阶段,对学习内容适时适度增删调整,引导其积极、有效、针对性强的发展。④参评者的管理。多元的评价主体体现的是多元评价思想又是感情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平台。但所有参评者的评价都要围绕学习主题,对于一切无效、无助甚至一些恶意的评价信息及时处理。

四、评价理念的转变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评价标准集中体现了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评价与传统的鉴定性评价的根本区别,不是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而是评价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更是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开放大学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所担当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而这一评价体系建立的关键就要转变旧有的评价理念。

(一)变单一的鉴定性评价为多元的质量取向要适应学习主体多样化以及学习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开放大学不仅要体现办学方式,学习对象,培养模式管理服务方式及教育资源的开放上,还要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结合评价个体的心理,生理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二)变一点终结式评价为多点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引导型与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断地进行反馈、调整、改进,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同步,更多地运用形成性评价,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达成学习目的的过程。

(三)变内适质量评价为外适质量评价内适质量观强调的是某一时段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促进其正向迁移。与此相对应是外适质量观,强调学以致用,贴近社会,贴近需求。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强调外适质量评价,以期与培养目标相符合。

学习教育论文篇8

1.学前教育重要性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提高。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还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可见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对儿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幼儿教师是幼儿除了父母以外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性格、习惯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教育实习作为提高幼儿师资素质的必要途径,改革现有的教育实习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育实习改革的要求。目前针对师范类本科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有“委托定点”、“三结合”、“顶岗”、“混合编队”、“全程”等。但韩立福等人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上具体存在的问题有:教育实习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单一、实习方法单一、指导教师队伍脆弱。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教育实习作为五年制师范学校重要的实践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机会。高师院校如何创新教育实习模式,使教育实习在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更好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一问题的探索变得越来越急迫。

二、五年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为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积极探索创新五年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师资培养方式、遵循教育实习的规律,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实习新模式。在此针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全程”教育实习新模式,即以每学年为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能的新模式。

1.第一学年主要任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师德的培养。同时,要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如弹唱、儿童画、普通话等方面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此外,幼儿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其中包括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初步的自理生活能力、学会友好地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等,所以高师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幼师生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会与人交往等社会性的发展,以培养幼师生对幼教工作的适应能力。

2.第二、三学年主要任务。①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在第二、三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所以特别要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懂得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幼儿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有利于开展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②开展职业技能展示、技能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掌握技能,锻炼其心理素质,提高技能技巧;③分别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观摩名师课堂,熟悉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等,身临其境地感受具体教育场景,提升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

3.第四学年主要任务。①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分为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所以在第四学年要加强学科教学的理论学习,了解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等内容;②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基本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所以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教学技能;③幼儿园要贯彻发挥一日生活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幼儿园实习,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工作的开展;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全面参与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活动,进行综合的教学技能锻炼,全面深入地理解幼儿园的工作。

4.第五学年主要任务。这一学年的主要任务是升学、教育实习和就业指导。学校集中安排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工作。在本学年第一学期要重点进行幼儿园工作的指导学习,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入实习幼儿园。在实习期间,要完成教育实习报告、一堂幼儿园教学活动汇报课、小朋友一日生活的观察与感受等实习任务。回校后汇报实习的收获体会,进行教育实结;举办实习生试讲大赛,评选优秀实习生。同时,进行就业指导,聘请就业指导教师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不断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践行“全程”教育实习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并改进课程体系建设。要搞好教育实习,首先必须打好基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调整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比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艺术类的要求仅体现在“通识知识”方面,即“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所以首要工作是调整教育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比重,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加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科活动设计与指导、教育技能的掌握和熟练应用,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从而较好地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2.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增强与幼儿园的广泛联系。在当前的教育实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部分幼儿园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认为打乱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幼儿园的管理困难等问题。我们可以效仿徐州幼专通过成立“幼教集团”,自己学校开办幼儿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找实习幼儿园的问题,也为本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或者主动与幼儿园沟通合作,积极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的服务,争取幼儿园的信任,在互利基础上与幼儿园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

3.强化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坚持五年一贯制。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师德、文化知识、学科理论、教育技能的综合应用,应从一年级至五年级有序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并且不间断地做好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实践体验和能力训练工作。

学习教育论文篇9

全面深入探讨与分析数学差生产生的原因、特点,解决数学课中差生转化的现实困难,是每一个教育者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据研究分析表明,学生数学成绩差大部分并不全是由智力因素造成的。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抑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初中生渐渐堕入差等生的行列。而无论哪一种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了解这些数学差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实现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

二、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善待数学差生

初中学生数学成绩分化,部分学生列入差生的行列,由此被认为智商低,不被教师们关注。而现代教育观却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师者关键在于要因人而异,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数学课中的差生应成为教育工作者救助的“弱势群体”,接受人文关怀般的教育,而绝不能成为数学教育中的遗弃对象,放弃对差生的培养工作。针对数学差生,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差生的困难是暂时的,改造他们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变迁过程。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科学教育观念,善待每一位差生,帮助他们渐进式进步,促使其形成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达到实现转化数学差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做好初中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的必要条件。

三、实现差生转化的途径分析

数学差生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为解决差生问题,实现数学课中的差生转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途径。

(一)重视情感教育在转化数学差生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转化数学差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对数学差生,在培养其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更需要情感因素对其发挥促进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上,教师需要逐步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差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教育因素去激发、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促进差生在数学转化过程的主体性觉醒

主体性是人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与合理把握,是对客观事物的主动选择与能力适应,是对现实存在的自觉超越与积极创新,是作为历史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舍弃或忽视了它,人们就无法发展。作为教师,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促进差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主体性觉醒,培养差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有作为主体的学生充分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价值,才能在数学课中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改变差生的局面。

(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差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教师应借鉴“愉快教育”、“乐学教育”的经验,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兴奋点,巧妙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同时也要借助现代工具增强效果,如某些研究发现,就是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对数学差生进行教与学的最好模型从而培养起差生对数学的热爱兴趣,实现数学课中差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夯实差生的数学基础

部分数学差生对数学中基本的概念、定义都分不清,更不用说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这就要求在数学课上落实对差生基础知识的教授,只有差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会在学习中有所提高。针对差生,应教会他们如何预习,并在上课前,询问一下他们的存在问题,以便教课中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情况,注意难易结合,最终夯实差生的数学基础,让他们逐步摆脱差生的行列。

学习教育论文篇10

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更加个别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

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教育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面临着根本性变革。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拟讨论终生学习的特征、实现终生学习的条件,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等问题。

一.终生学习的特征

发达国家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超越。十九世纪以来,终生教育的问题已被许多学者认识。1965年保罗·郎格朗在提交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终生教育思想。当时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因其反映了教育与社会动态发展相协调的趋势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众多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

社会的迅速变迁不仅反映在科技进步提高了对个体能力的要求,也体现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个体对生存价值的追求上,这使教育观念不断有新的突破,1997年德国汉堡所举办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又实现了一次教育观念的更新。德国汉堡会议基于“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与对人权完全尊重的参与社会才有可能导向永续与公平的世界发展”(黄月纯译,1998)的思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观念。终生学习成了教育观念的最前沿的认识。未来的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在上海21世纪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市长徐匡迪也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面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组:1997)。

从终生教育到终生学习反映了在教育领域从以社会为本位到以人为本位的认识转换,也标志着教育观念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观念的转换也导致教育和学习活动中主客体的转换。终生学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分析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生学习,其特征是:

1.在终生学习中,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终生学习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向着学习型转化。终生学习与传统教育学校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终生学习的思想突出了学习者的中心位置,突出了学习与人的生命共始终,终生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传统学校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对被教育者进行社会道德、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的传输。

人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在一生中出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出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出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不断地觉醒,终生进行学习。这是人在社会生存的最佳的选择。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人一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符合学习活动本身的规律。在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尚末成熟到能对学习作出理性的选择,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有设定的目标和内容。然而从春秋时代孔子的“因材施教”(春秋)就已经注意到学习主体的差异,到今天改革各类教育,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均要求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到成人阶段,成人与儿童和青少年相比,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发展都比较成熟。成人能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产生学习动机。相比较而言,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比儿童和青少年强,即:从自己现有的状况设定下一个学习目标,自己寻求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途径,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成人已充分显示了其主体性。在学习活动中,也只有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学习贯穿于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人在一生中都需要发展,因而人总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或无意的学习。人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变迁的速度更快,社会对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具有的整体素质要求在变动之中。人的一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人从出身之始,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卢格(James.O.Luger1996)把人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他认为,婴儿在其出身的头三个月就已经开始了学习活动。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生物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仅就其职业生涯而言,也有转换、升迁、失业等等问题。此外,个性、潜能、情感在人的一生中总在发展、变化。人又生活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和人都在变化,人要适应社会变化,要促进社会发展,要与社会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学习必然会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3.终生学习是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对于人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是,除孪生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配对组合和基因外,世界所有人口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两个人的遗传因素相同。这是人和人之间永远存在者个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张春兴,1994)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

由于人们的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巨大差异,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成人中,由于不同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结构的差别,还由于因此产生的对人的生命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传统的课堂面授教育在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的同时,往往也抑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学习者如果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与目标相应的学习内容的组合,与其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终生学习对于传统教育的突破和革新是在各个层面上的,实现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也就实现了终生学习从观念到实践跨越的一大步。

4.终生学习的目标是提高人生存的质量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对于终生学习的目标,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索,其共同的认识不外乎个体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两大方面。在雅克·德洛尔(1996)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对教育目标的认识是:“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长期而艰巨的目标的实现,将为寻求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学习目标和教育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教育目标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而学习目标因人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定,更尊重个体的个别性,注重个体潜能的不断发挥,以提高个体生存的质量,优化个体生命的过程,最终在建设更为美好、公正的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的生命的价值。有了每个个体充分地成长,也就有了社会整体的进步。确切地说,终生学习的目标是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整。

二.实现终生学习的条件

终生学习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即终生学习的实现是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认识,社会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和教育思想的民主化、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更为完善的基础上的。本文仅就传统教育要有哪些新的突破才能为全体国民提供终生学习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终生学习观念和教育实践是在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演化的。社会的迅速变迁导致终生学习观念的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又引发教育深层次的改革。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1.变革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的学习主要是指知识的学习。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就成了成功学习的标记。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观是在不断演化的,人本主义者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的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施良方,1994)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雅克·德洛尔,1996)。美国2061计划中主张“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质量上,而不是所教信息的数量上”(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美国促进科学协会,1989),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为达到人充分地协调地发展的目的,终生学习要使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了解他人和了解世界的能力,学会理性地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一切要伴随着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那么,学习内容的扩展并在新的高度整合是不言而喻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知识老化的速度非常快,人的能力更新需求的频率也会十分高,学习内容更要注重不断更新与组合,以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发展。

2.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扩展延伸形成终生学习体系

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位,为人在一生中持续不间断地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这就要改变现时各类教育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缺乏沟通的状况;改变在理论上将成人教育简化为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认识,实践上缩小成人教育的功能,简化成人教育机构的做法。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促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互相衔接和沟通;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等共同参与;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并实现优化利用,最终形成教育学习的网络。让人们只要有学习的需求,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一直达到希望达到的高度,不会因各类教育自成体系而无法继续学习。目前我国教育正在逐步进行改革,建立立交桥。如从多种途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努力达成成、职教的沟通,建立高校之间的跨校辅修专业,发展社区教育等。

但是仅有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还不能构建终生学习体系,因为终生学习体系是以人一生的发展为目标的,而我国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是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并不包括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前婴幼儿教育和除职业培训以外的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对婴幼儿学习能力的开发对其一生的成长的意义重大。成人期约占成人一生的70%,在社会迅速变迁的今天成人进入社会以后不断的学习提供自己的综合素质对成人自身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进步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构建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重点是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其中成人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要。

3.从传统的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全方位的开放

终生学习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系统。终生学习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终生学习体系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交互、交融,即这一体系能及时全面地反馈社会需求的信息,学习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学习的结果也不断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②学习者从青少年扩展到社会全体成员生命的全过程。

③学习目的从传统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为进入社会作准备到在适应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

④学习场所从学校扩展到任何一个地点,家庭、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等等,而且随着人的多种社会活动学习场所有可移动性的特征。学习者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获得学习的资源。

⑤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不必在指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最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

⑥全社会积极广泛地参与办学和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任务。

教育和学习只有全面走向开放,才能突破传统教育对于教育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场所等等的囿限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服务,才能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终生学习体系建设的过程是传统教育从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过程。

4.为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更充分的学习选择和学习支助

如果说,在工业社会里需要一定规格的人才和批量的培训,而信息社会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对当代人在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更高;个体的文化背景、职业、年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知识能力结构水平,经历和经验、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的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现有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的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学习需求。

未来学习的多样化体现在:有各种层次、类型的学习目标;有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的组合,即使是同一学习目标,也有可以选择的不同内容的组合;有根据学习者客观学习条件和学习者学习类型、学习习惯设计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充分的选择,让学习者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自我。

5.立法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的民主化

终生学习是指个体的学习活动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参加学习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从我国目前状况看,国土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多元经济体制的共存,使保障不同经济主体每一个员工学习的权力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各种类型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都影响每一个国民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因而,要通过立法来保障我国国民终生学习的权利。特要关注贫困地区人民和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和学习,力求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显然现有的教育体系还不具备上述的能力,教育只有实现一系列变革,才能真正突破传统教育的囿限,建立终生学习体系。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于教育实践,给超越时空的远程教育以发展和壮大的空间。现代远程教育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形态,促进教育整体的改革。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终生学习开辟了通途。

三.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一)远程教育发展的特征

我国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函授是是以学生自学和老师助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通信和面授辅导是师生间主要的联系方式。

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等手段被应用于教育。六十年代初,特别在以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手段的运用使远程教育在函授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函授教育也在原来通信联系的基础上配合集中面授和自觉辅导为主的教学环节,编制音像辅助教材,供函授生使用,改变了文字教材的单一性,扩大了课堂授课的空间和信息量。

第三阶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和学习。一般来说有四种媒体: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计算机网络媒体、教学光盘。六种交互辅助手段: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语言信箱、电子邮件、双向电视、电子公告板网上讨论。这四种媒体、六种手段在远程教育和学习中中进行最佳的优选和组合,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达到其综合效益。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帮助学习者更方便更有效学习的一种教育形态。

远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往往是学习者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进行多种的选择和组合。今后这些形式发展的可能是:多种教学内容传授和呈现方式可以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多种感官教学可以得到大力发展;交互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增多,并改进交互的质量;学习辅助系统可以进一步得到扩展和改善(奥托·彼德斯,1998)。

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1998)分析了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远程教育有潜力开设全球性课程;教育和培训的个别化;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个人化;远程教育极好地适合了个人随处移动和到英特网上学习的需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快速地反馈;比其他的办学形式更便宜;技术使得远程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可能等。他从远程教育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和远程教育具有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来分析远程教育的特征。

既然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教育技术为手段的教育,宜从这两点出发,分析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来认识远程教育的特征。

1.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于是在教育理论中不断探索,提出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实践中,受其形式和方法的束缚,却无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了音像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教育技术的界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确立。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远程教育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在人们多种多样的学习中,学习更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地把人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人必须学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否则就无法生存。

2.多媒体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是凭借多媒体技术更为个性化的设计

既然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那么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就应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之所能,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考虑下述因素: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人的生理发展、老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对学习材料演示的方法、演示时间的要求;学习内容对虚拟学习环境的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与远程学习形式、过程的相适应,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等。

这种强调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材料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远程教育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

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更具学习个别化的特征,学习由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支助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学习支助,只是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含对学习全过程多方面的的指导。一是要有比较详细的对个别详细进行指导的详细指南。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的难点,指导如何控制学习过程,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二是要有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不同的内容宜采用的不同学习技巧,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这要求学习过程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多种途径和形式的交互设计。三是要帮助学习者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者要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以使每个学习者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易滨,1999)。

(二)现代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倡导终生学习,建立学习化社会涉及众多因素,诸如:经济发展的程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文化价值的取向,法律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终生学习被普遍认同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结果,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终生学习的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1.现代远程教育是每个人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终生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因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费用相对比较低廉,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从而利于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等优势成为人们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2.远程教育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生学习体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打破隔离、分割状态,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适应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有了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以逐步做到相互沟通,使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能够成为现实。

3.远程教育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提出已有两千余年,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教学和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因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在瞬间可以流遍全球,凭借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资源可以全球共享。由于语言的障碍,至少可以做到用同一语言制作的学习材料在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中共享。中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育和学习资源分布不均衡,远程教育能让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一样享有最好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资料: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黄月纯:《1997国际成人教育会议汉堡宣言概要》,台湾《成人教育》第42期。

3.徐匡迪:《面向21世纪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5.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8月版。

6.黄富顺:《终生学习的意义、源起、发展与实施》,《终生学习与教育改革》台湾成人教育学会,1996年12月版。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8.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9.黄清云:《现代教育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0.奥托·彼德斯:《数字化学习环境:开放无距离教育新的可能和机遇》,《开放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