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英语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6:34:51

中医药英语论文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1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文 英语摘要 语类分析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刚.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1):34-37.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2

关键词: 中医药名称翻译历史和现状

一、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

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医药不仅产生得早,而且对外交流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医学传入东南亚各国。同时,中国的医学、文化,以及汉字也传入了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在公元8世纪,中医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阿拉伯国家,翻译成了交流的必要手段。到了公元17世纪中叶,中国与欧洲多国有了医药方面的交流活动,但进展比较缓慢。18世纪末之前,在欧洲仅有19部有关中国医药学的译著出版,就翻译的语言有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和荷兰语。翻译者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随着帝国列强的侵入、新文化运动和,使原本封建闭塞的中国门户打开了,中西方在医学领域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不少中医药书籍杂志出现,翻译语言逐渐以英语为主。出现了黄光明博士等人亲自撰写的有关中国医学史专著。1932年出版由王吉民和伍连德所著的《中国医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天津出版公司)一书。七十年代初,美国的一位新闻记者在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访华来华采访期间,因患急性阑尾炎采用针灸麻醉术进行手术而获得成功。这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掀起了外国人学习中国针灸的热潮,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派遣人员来华学习中医。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有关方面曾组织专家学者翻译出版了一些中医教科书,如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翻译出版的《中医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专著,至今仍被使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世界范围内西医对一些疾病的研究举步维艰,世界各国更多地开始关注中医,很多国家不仅派学者来华学习中医药,而且在本国成立中医学院或研究机构。此时,中医药的翻译者就成了中医药传播的主力军。经过许多年的艰苦努力,几部颇具影响的汉英中医用语词(辞)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例如,198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了由谢竹藩等学者主编的供内部使用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Common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nglish);1982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在已成为大学)编写组编著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Chinese-English Glossary of Common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986年,欧明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及三联香港分店出版的《汉英中医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问世;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汉英医学大词典》(Chinese-English Medical Dictionary)中所收录的“中医中药词汇”达11,000条;1984年,台湾五州出版社出版了刘必先主编的《汉英中医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同时,英国学者Giovanni Maciocia来华学习中医数年,归国后于1989年编写出版了纯英文版的《中医基础学》(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published by 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 Ltd.)。1990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张恩勤主编的《英汉实用中医文库》;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的《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1995年,国内用于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中医英语教程》(李照国,张登峰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1996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在海上正式组建,促进了中医药翻译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多的关于中医药英汉或汉英的辞书不断涌现。2004年,海外学者吕聪明博士英译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Jing and Nan-Jing,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ancouver)在海外出版。至此,中医药翻译事业朝着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中医药名称翻译的现状

(一)中医药翻译取得的成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汉英中医词典。另外,大量的英汉对照、英文中医药教材也随之出版。目前已有大约8部汉英中医药词典问世,其中翻译了很多中医药术语,使中医药的翻译有了依据,推动着中医药翻译的发展;李照国先生《中医翻译导论》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中医药翻译长期以来由单纯的翻译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已有上千部中医药著作被翻译成了英文,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匾要略方论》、《中医理论基础》、《中国气功疗法》、《大雁气功》、《中国推拿》、《实用针炙手册》、《实用中草药》、《中医梅花针》等。1991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英语研究会及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会议的中心议题仍然是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召开了数次国际会议,最终出台了《国际针灸名词标准化方案》。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化进程。

2005年7月张晶晶的硕士论文《中医药术语英译方法的探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答辩,2007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赵霞的硕士论文《中医方剂英译标准化的研究》通过答辩。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化已进入大学研究生的教学领域。

(二)中医药翻译存在的问题

1.翻译术语不统一。词典应该是翻译的依据,但是现存的很多中医药翻译词典对同一个术语的英文翻译并不完全统一,这就容易造成翻译的混乱,甚至误解。

2.存在文化障碍。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不同,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医药的很多词汇和用语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包含着浑厚的中国文化意义。中医的很多疗法及用药使西方人很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产生误解。如果译者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视理论,那将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三)中医药翻译的必要性

当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字和文化。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中医是不了解的,甚至对中医的治疗方式方法抱有怀疑的态度,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导致这一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其中中医药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中医药的恰当翻译,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走向国际化,造福于全世界人民。我们应该立足于前人的基础,不断深化中医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8):104.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3

笔者试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总结中成药名英译的目的。其一,在医药学层面上,其英译是为对外传播及推广中医药学知识。由于中成药是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核心概念进行命名的,中成药名便体现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而这些始终未被国外人士普遍认识和理解;其二,在文化层面上,中成药名的英译目的尤为重要,即是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深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太极丸”、“木香顺气丸”等都能体现出中成药名中涵盖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成药名的英译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也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其三,在商贸层面上,中成药名的英译是为促进药品更好地流通海外市场,促进中成药品的国际流通和推广,以提升中医药产品在世界商务环境下的软实力和经济硬效益。

二、“目的论”指导下中成药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探讨

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中成药名英译的目的,笔者拟对中成药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做出如下探讨:1.标准性———统一核心概念如前所述,中成药名英译目的的明确是为了最终达到理想的翻译结果,使翻译标准、规范。中成药名英译是否标准规范将直接影响其对外传播与推广的质量。标准性的意义之重大,自不必说。然而,何为标准性?怎样使其标准化?目前,在理论及实践中,对于“标准化”的认识仍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中医药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即是统一中医药术语,保持同一英语译名。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例如“三焦”的英译有“threeburners”,“threeheaters”,“threewarmers”,“tripleenergizer”,“threejiao”,“triplejiao”,“sanjiao”等,若是按其理论,要标准“三焦”的英译,就必须为其选择一个统一的英译名。这明显不太现实,因为作为英语中的普通名词,“three”和“triple”意义相同,若是强求统一,势必引起又一争论。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范围的厘定,不应是术语的翻译本身,而是其核心概念,如“三焦”中的“焦”,这与李照国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中成药名是由中医药术语加上功效、剂型名称等构成的,对其英译实行标准性原则,也应是统一其名称中的核心概念,而非翻译本身。在这里笔者认为,中成药名中的核心概念,除了中医药术语,还应包括药物剂型。目前中药和方剂名称的翻译日趋统一,已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的要求,包括剂型的翻译国内外也较为统一,这些都能为中成药名英译的标准化提供借鉴。2.普遍性———以英语普通名词代替拉丁文翻译中医药核心概念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必须得创造出能够被译文接收者理解并接受、且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有意义的文本。中成药名英译的译文接收者是将接受、使用、购买或服用中成药的海外人士,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中文及中医药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其英译应首先达到通俗易懂,能被译文接收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用英语普通名词而非拉丁语来翻译中医药术语的核心概念可达到通俗易懂、普遍接受。拉丁语虽规范、易于区别,但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仍十分陌生。如“当归”的拉丁文译法为“RadixAngelicaeSinensis”,英语普通词译法为“ChineseAngelica”,两相比较,后者自然比前者更容易被普遍接受。3.民族性———音译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忠实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中成药名英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这一目的就决定了译文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并彰显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上力争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以达到历时文化传承和共识文化传播的成功。针对中医药名词术语中的文化因素,许多学者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如李照国先生就提倡用音译的方法来翻译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医用语,因为这类词语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均无法准确解释其内涵。笔者认为,音译用来翻译中成药名,能保留中医药文化特性和民族性,但有其适用范围。其一,音译可用于药名中核心概念具特殊文化内涵的中医药术语上;其二,当药名直译会带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时,宜采用音译;其三,当药名中含有文化因素而直译又会使译文复杂冗长时,宜采用音译。然而,单纯的音译有时不仅未能使译文接收者理解其含义,也不能成功传达文化信息,因为音译或许并不能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被理解和接受。鉴于此,笔者认为,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可供借鉴。如“牵正散”英译为“QianZhengSan(PowderforTreatingFaceDistortion)”既保留了文化和民族特性,又能保持回译性,利于理解和接受。

三、结语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4

[关键词] 药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c)-0148-02

语召开。要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开展高水平、创新性、前瞻性科研工作,发表和交流自己的科研成果,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媒介。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中医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仍保持完整和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已有近50个国家为其立法,其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WHO已组织编撰并出版了传统医学术语的相关指南。目前国际上关于传统医药标准化(包括术语、教育等各方面)的主导权之争日益激烈。如果不抓紧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则不利于中医药国际化“话语权”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将祖国医学推向世界,要用最新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方法(如系统医学、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中医药,英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介和工具。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有效促进祖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我们近年来在我校留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摸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经验。

1 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1.1 确定授课对象

以2009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留学生本科班为授课对象,因为班级人数少(19名),有利于双语教学并保证教学效果,其英文水平也相对较高。

1.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

虽然原版教材语言纯正规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但有些章节内容安排与国内教材差异较大,且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价格昂贵,因此不适合直接用来进行双语教学。为此我们选用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特点的,由周宏灏院士主编的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药理学》作为我们的教材[1],把被誉为“药理学蓝色圣经”的《Goodman&Gilman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英文原版教材等作为教学辅助资料[2]。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不超过总课时的20%,主要选取个论章节讲授,选择的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如抗帕金森病药、抗高血压药、抗消化性溃疡药、糖皮质激素等。

1.3 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两种,全英语教学方式和英汉同用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3]。根据我校实情,我们采用英汉同用教学方式。除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外,提前备课,认真、全面的收集教学资料,制作出精炼的、生动的中英文对照教学课件。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内容力求讲解透彻,讲授时先用英语讲解,再用汉语重复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1.4 考核方式

考试中采用中英文双语命题和测试,不但药品名是英文而且有全英文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考试的英文题比例为10%~15%。

2 药理学双语教学中的体会

通过一轮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也有一定的体会,即双语教学的成败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2.1 双语教师的师资

双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此,本校聘请资深外语教师及各专业资深教师担任评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双语教学人才库教师选拔活动,且有计划地安排入选人才库的教师进行培训和外出进修。参与药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均为双语教学人才库的成员,且要求双语教师广泛阅读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医学术语学、外文核心期刊文献、网上医学资料、医用口语、英文论文答辩、医学科普演讲等以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热点前沿问题的国内外进展。此外,我们定期进行专业英语讨论会,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集体协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普遍教师反映双语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深感学习、教学压力大,英语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2.2 双语教学中的学生素质

双语教学不只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素质才是双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4]。为此,笔者在课前提供本章节授课讲义、专业英语词汇表以让学生充分地预习。在知识点讲完后组织学生讨论某个知识点,让优秀学生试讲某个段落,通过师生问答从已知信息演绎至未知信息,逐步让英语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常用手段。此外,课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书目录,鼓励学生自学,以巩固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考核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2.3 双语教学的教学形式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课后小结发现该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并没有掌握。由此表明,无论是全英语教学还是英汉同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学生只将重点转移到外语的学习上。药理学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药理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药理学知识的学习来刨造外语环境、强化外语学习,其核心内容永远是药理学专业知识[5]。为此,笔者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与药理学教学有关的医学动画、图片,结合讲稿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中英文双语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丰富、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 讨论

本校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想搞好双语教学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教师,双语教学的教学工作量远大于母语授课,在备课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小,听力水平有限,大部分教师英语口语尚不标准,医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是,也应当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对于教师,双语教学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学生,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国家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药学人才[6]。课程结束后的无记名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对本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比较满意。

因此,需要也必须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把药理学双语教学成功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宏灏.药理学[M].双语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6.

[2]张偌瑜,王培,缪朝玉.药理学双语教学刍议[J].药学实践杂志,2010, 28(5):393-395.

[3]张梅,田卉,马建慧.关于药理学双语教学实践的体会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1173-1175.

[4]聂红,吕俊华,叶春玲,等.药理学双语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观念转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3:315-316.

[5]陈小平,邓汉武,李元建等.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52-754.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5

关键词: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涉外医药专业;涉医外语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所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关联。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和学校类型综合化的趋势,但事实上,高校类型仍然在学科划分上保留着多科性和单科性的区分。比如,我国高校除了综合性院校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类型,比如理工、农林、医药、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师范、民族等。这些院校可以归入单科性院校。当然,此处对单科性的理解并非狭义的只有一个学科,而是以学校传统主体学科为主并体现一定学科特色的含义。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非外语专业着力强化外语教学从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办学从传统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外语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内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现状为考察视点,以相关研究文献、学校网站专业介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为研究参照,对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区直辖市共计96所本科层次高等医药院校(含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原独立本科医药院校)的调查(2011年2月15-18日)结果进行数据呈现与描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分析特定类型学校以主体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特色,以求促进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高校外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内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涉外医药专业设置的雏形是“医学外语班”或“外语医学班”,至今个别院校仍使用该术语。

关于医学外语班历史,已有文献显示,中国医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办过外语医学班(如61届日语医学班)。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试办,在1977、78、80届本科医学系学生中先后开办了日语和英语医学班。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由此可见,我国设置医学外语班的历史可能更早。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英语医学班,成为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2]。此后,相继有少数院校陆续开办医学外语班。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介绍表明,其俄语医学班与日语医学班分别创设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医科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组建英语医学班[3],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1989年开办了医学专业外语班并成为该院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4]。内蒙古医学院在1990级医学本科生中试办了一期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5]。

外语医学班的特点是首先集中学习一年外语,然后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尽量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教学。外语医学班对于后来的涉外医药专业设置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模式基础。

(2)现实状况

根据本调查,近百所医药院校中的56所学校(58.33%)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专业,但有22所医药高校(此数字包含开设和未开设独立外语专业的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这些涉外医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频率排序依次为:护理学(涉外、涉外护理、国际护理、国际交流、英语、日语方向)、中医学(英语、对外中医、国际交流方向)、临床医学(英语、日语、俄语方向)、针灸推拿学(英语、国际交流方向)、药学(英语、日语方向)。上述涉外医药专业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日语和俄语方向的医药专业仅在个别院校有所设置,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3)办学特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些医药高等院校的医药专业更加重视在专业方向设置或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强化基础和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交流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涉外特色。为了突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国内有关外语学院或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在中医学和药学专业、贵阳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中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这些院校的新生在进入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需要在相关学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再返校修读医药专业课程和医药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办学形式来增强医学专业的外语特色,如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和英语)”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成绩合格者获得双专业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参加英语专业第二学位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外,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的同时也力图彰显涉外特点,如广东药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和保险专业(医药事业管理,英语特色班;国际医药贸易,英语特色班)。

从上述可见,越来越多的医药院校在其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中更加强化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外语特色,以求实现“外语”与“专业”的互动发展,使外语学习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载体,凸显非外语专业教育的外语特色。

二、国内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文献检索显示,迄今为止,关于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状况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获得零星、散落的相关信息。

关于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培养专门领域翻译人才的建议与设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6]。但那个时期开设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自1989年,西安医科大学外语系就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并开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国只有西安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医学英语(西医英语)[8]。此种情况得到了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何建芳指出,当时国内只有一、两所高校开设有医学英语专业[9]。

医药院校开办独立的涉医外语专业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数量渐增。但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医药本科院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涉及哪些语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相关文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因而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时使用“大多数”、“一些”、“十余家”、“越来越多”等字样。一项最新研究报道,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有13所(比例约占57%)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10]。显然,如此统计数字并未真正反映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全貌。

(2)现实状况

依据本调查,目前国内40所(41.67%)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外语本科专业,外语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其中英语专业在被调查医药院校中设置比率最高(92.50%),这也充分反映出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在医药类院校外语专业设置中所凸显的语种优势。小语种外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极为有限――日语专业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有设置,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也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一些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原本较早设置了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因与其他大学合并导致其外语专业渐次消失,如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合并重组高校从其学科专业全局发展战略出发都取消了原学校的涉医外语专业。

(3)办学特色

对上述设立外语专业的40所医药院校的专业介绍资料审视发现,9所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主干学科支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规划等方面与医药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比如,遵义医学院英语专业划分非师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语(非师范)相关介绍并未体现任何医药特色。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设置体现“与医药相关”的特点。(资料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与医药无涉,但其英语专业设置了中医药翻译方向。)

医药院校设置涉医外语专业与高校改革创新、体现办学特色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既掌握外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比如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领域结合而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基于学科类型划分的高校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单科性高校在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单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植于其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学科优势”[11][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备特定行业领域基础性专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医药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医药院校办学模式在学科门类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格局、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在医药学科氛围浓厚的高校中设置和发展外语专业成为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外语专业涉医特色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领域等方面。比如英语专业的涉医方向名称有医学、医学英语、医药、医药英语、医药卫生、医学科技、中医、中医药、中医药翻译等。这对凸显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和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职业适应性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国内医药院校中的医学外语复合专业

在本调查中,北京大学成为96所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设置医学外语复合专业的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2002年创建的“生物医学英语”五年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卫生背景下拥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在医药、公共卫生、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教育等领域从事国际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融合了医学和外语的双重学科特性,在培养模式(“英语+医学+第二学位”)、学位授予(从2009级开始将学位类型从文学学士调整为理学学士)、课程设置(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比例达到1:1)等方面特色鲜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体现“比医学相关专业强的语言优势,比语言专业强的专业优势”。

上述专业办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然而,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因为没有专业设置自的高校无法采用“人无我有”的方式创办特色专业[13]。

四、关于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的比较

对国内近百所医药本科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发现,除了北大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性专业以及未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医药方向;其中,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在9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均有开设。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相同的两个学科专业交叉形成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如何区分其专业定位从而形成各自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就关乎注重外语特色的非外语专业与体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专业之间的分野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较高和更高要求体现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领域结合的特点。文件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习得水平可以达到所学专业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针对非外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逐渐多元化,类似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鉴于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和医药专业二者的交融现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方向等)……随着招收就读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和针灸推拿专业对外交流方向的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14]

尽管当今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制、学位等维度。因此,具有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和内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调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数据(表1)为例略作阐释。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以及西医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独立承担中医医疗工作,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读写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以及对外交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适于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学院校、医学临床科研机构工作。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基础中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泛读、口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基础阅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基础翻译、科技翻译、高级英语、英美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西医英语、中医英语

学制 五年

学位 医学学士 文学学士

(资料来源:参照被比较院校专业介绍资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两所中医学院的两个专业虽然具有相同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学习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较为明显:

第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所指专业的主导学科定位:医学(中医学)还是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基础具有跨界性。而医药院校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体现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和途径。正如总理在2010年5月4日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寄语的,“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大学专业作为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学科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归属于学科门类之下,因此,每个专业有其特定的主导学科支撑。

第二,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叙写勾勒出不同专业基于社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类型定位:医学工作者还是语言工作者?涉外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较高的临床医疗技术、一定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医疗医学交流能力的应用性医学工作者,而涉医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医生,而是培养医学外语领域的语言工作者。针对涉医英语专业,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无论是早期关于增设医学外语专业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诉求,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定位探讨,医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熟练运用所学外语从事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翻译、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工作者。

第三,在专业的所有区分维度中,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要素,它对专业和学位类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起着区分性定向作用。“专业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16]。尽管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均由英语专业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构成,但是英语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在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浓缩版的特点,而且这两类课程的组合比例可以实质性地反映特定专业设置的主导学科取向,而医学英语作为特定学科领域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成为两类专业课程设置达成共识的重叠课程板块,这是学科交融在课程设计层面的集中体现。两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课程是专业与学科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比重调整促成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根本分野。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成为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所以外语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语专业,外语教育直接影响各门学科,不论文、理、农、工、医、政、法、财、经、管等都有关系”[17]。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教育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需要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语作为研究对象(如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更需要把外语与特定专业领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医药院校为例的基于学校学科类型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研究,对于高校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跳出固守纯语言的疆域、关联其他学科领域,从基础外语走向专业外语,培育基于外语的专业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 试办外语医学班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语医学班病理解剖学试卷及教学反馈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2.

[3] 刘志成,成红. 英语医学班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2):37.

[4] 陈雷等. 关于中医院校专业外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42.

[5] 巴图等.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考试成绩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1997 (4):255.

[6] 江乐, 武志敏. 关于增设中医外语专业, 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建议和设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987 (8) :15.

[7]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8.

[8] 李永安.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看我院中医英语专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医药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 (5):302.

[10][15] 王璁,吴青,陈铸芬.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39.

[11] 张涛. 单科类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军. 综合与特色: 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85,86.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6

考试科目

四川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7

考试科目

浙江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8

考试科目

福建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9

1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1.1确定授课对象

以2009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留学生本科班为授课对象,因为班级人数少(19名),有利于双语教学并保证教学效果,其英文水平也相对较高。

1.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

虽然原版教材语言纯正规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但有些章节内容安排与国内教材差异较大,且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价格昂贵,因此不适合直接用来进行双语教学。为此我们选用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教学特点的,由周宏灏院士主编的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药理学》作为我们的教材[1],把被誉为“药理学蓝色圣经”的《Goodman&GilmanThe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cs》英文原版教材等作为教学辅助资料[2]。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不超过总课时的20%,主要选取个论章节讲授,选择的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如抗帕金森病药、抗高血压药、抗消化性溃疡药、糖皮质激素等。

1.3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两种,全英语教学方式和英汉同用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3]。根据我校实情,我们采用英汉同用教学方式。除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外,提前备课,认真、全面的收集教学资料,制作出精炼的、生动的中英文对照教学课件。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内容力求讲解透彻,讲授时先用英语讲解,再用汉语重复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

1.4考核方式

考试中采用中英文双语命题和测试,不但药品名是英文而且有全英文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考试的英文题比例为10%~15%。

2药理学双语教学中的体会

通过一轮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也有一定的体会,即双语教学的成败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2.1双语教师的师资

双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此,本校聘请资深外语教师及各专业资深教师担任评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双语教学人才库教师选拔活动,且有计划地安排入选人才库的教师进行培训和外出进修。参与药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均为双语教学人才库的成员,且要求双语教师广泛阅读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医学术语学、外文核心期刊文献、网上医学资料、医用口语、英文论文答辩、医学科普演讲等以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热点前沿问题的国内外进展。此外,我们定期进行专业英语讨论会,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集体协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普遍教师反映双语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深感学习、教学压力大,英语口语能力亟待提高。

2.2双语教学中的学生素质

双语教学不只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素质才是双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4]。为此,笔者在课前提供本章节授课讲义、专业英语词汇表以让学生充分地预习。在知识点讲完后组织学生讨论某个知识点,让优秀学生试讲某个段落,通过师生问答从已知信息演绎至未知信息,逐步让英语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常用手段。此外,课后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书目录,鼓励学生自学,以巩固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考核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2.3双语教学的教学形式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课后小结发现该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并没有掌握。由此表明,无论是全英语教学还是英汉同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学生只将重点转移到外语的学习上。药理学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药理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药理学知识的学习来刨造外语环境、强化外语学习,其核心内容永远是药理学专业知识[5]。为此,笔者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与药理学教学有关的医学动画、图片,结合讲稿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中英文双语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丰富、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中医药英语论文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药院校;英语;自主学习

一、医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医药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尤其是一些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份,如广东省、江苏省。截止到2013年底,广东省的五所地方医药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就有四所开设了英语专业,想利用自身的传统医药专业特色,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医药和语言结合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但英语专业本身就有160学分共2560学时的教学(按广东省的每1个学分为16学时的标准计算,下同),医学、药学专业更是有不少于180学分共2880学时的教学,如何在四年内学到更多的语言和医药知识,是广大医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广大医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渴望解决的问题,是广大医药高校在如何设置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时面临的一个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刘春燕指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语言学基础和课程论基础;英语专业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决定了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反映了英语专业的跨学科性和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趋势。”[1]又如杜一坤等指出“:目前,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已开设医药英语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药学、医学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然而由于医药英语专业办学年份较短,经验稍显不足,尚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2]这说明很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与地方经济情况、地方行业情况、学生就业情况、地方高校情况等联系的研究还不够甚至没有涉及,所以本课题组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地方医药高校的医药英语专业人才培训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当前校园网络发达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语言和医药知识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学习自主学习的意义

广东药学院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直属广东省教育厅,在2011年9月才开始招收第一批英语专业学生(医药英语方向,以下简称医药英语),文理兼招,跟一些兄弟医药高校相比,已落后了近七八年,截止到2013年10月,共有三个年级六个班共200人。网络化学习环境是随着21世纪初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而提出来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式向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3]。由于广东药学院在整个广州地区高校中的录取分数不是很高(以广州市内本科高校中的分数排名看),学生入学前基础相对不高,医药英语专业2011级的学生尽管经过近三个学年(2012级只有两个学年)的学习,大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距离高水平的语言交流要求、深厚的医药知识要求、专业的词汇要求还不够。为了更好地引导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作者在进行了相关调研的基础上申报了本课题,拟在以后广东药学院医药英语专业学生中推广,可以作为指导他们自主学习的参考。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分析

从2004年进入广州大学城开始计算,广东药学院的校园网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已比较完善,网络学习已走过“萌芽期”、“发展期”,目前正步入“繁荣期”。事实上,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已步入非常成熟的阶段。据我们前期调查,广东药学院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大部分都加入了校园网,对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比较充分。良好的校园网络基础加上学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下的各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推动医药英语专业学生的网络学习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对网络条件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组织、管理、指导,也有利于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4]。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广东药学院校园网内已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中药学)、省级精品课程9门(药剂学、流行病学等)、校级精品课程40门(大学英语、国际贸易等)[5]。还有一大批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库,完全有条件支配医药英语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网络学习。而且随着各医药高校网络资源的日趋丰富,网络学习是学习者方便快速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将支持并推动个人学习环境和非正式学习的发展。

(三)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调查分析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根据网络学习的三个主要层面,即“基础性的技术支持”、“内容提供”、“应用实践”[6]。本课题组对学校现有校园网络资源进行了归列、整理、划分,建立了相关的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医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指导,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每天的学习时间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在此前提下进行设计出学习方案。在学校医药英语专业2011级、2012级抽取90名学生实施为期约一年的网络自主学习,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1月。一年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理解和执行情况、网络学习的效果、对医药英语专业知识的结构定位、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等。从反馈的信息看到,学生在这一年的网络学习中,在语言的听说读写的掌握情况方面、在医药专业知识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由于数据采样问题及回馈的问卷调查问题,本次的90份样卷中全部答案合格的只有88人,因此以下的数据分析是以88人为基础进行的。

三、加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明确地方医药高校英语专业定位

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被调查对象已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有着较明确的看法和想法,作为医药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面对一些传统语言强校如省内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甚至博士的前提下,学校的医药英语专业学生对学习目标也非常明确,那就是:语言知识上尽量跟这些名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不要拉开太大差距,同时又具备较丰富的医药方面知识,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原来高中时就是文科生,之前高中时期数理化的基础本来就不是很扎实,相隔了两三年后再学药学、药物化学这些比较枯燥的理科功课,让他们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加上兴趣索然,所以他们中的部分人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甚至想转专业。但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转专业又不符合相关的条件,所以一些学生辅修了其他一些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之类的专业,也即他们干脆就放弃了医药功课的深入学习,简单应付一下,只要求考试及格即可,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语言和辅修专业的学习上,如表1所示。尽管如此,但我们坚持认为,在地方医药类高校开设英语专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特色,突出自己的特点,一定要与地方经济情况、就业市场结构挂钩,学校定位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们强调医药高校的医药英语专业毕业生务必要有一定的医药方面专业知识基础,尽力做到语言与医药知识双结合,这样在与一些语言类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时才能有我们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我们特有的专长,否则我们很难立足于就业市场,很难与别人竞争。另外,从本作者的前期调查看,地方医药高校的医药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也是有关教务部门、各二级院系、各专业负责人需要认真设计的地方,要注重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尤其要注重医药类外文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等[7]。如果套用现在时髦的“互联网+”概念,则可以阐述为“英语语言+医药专业知识”,比语言更重要的是后面的“医药专业知识”,它将在以后与别人的竞争中发挥出关键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方式的应用

由于医学、药学尤其是药学类的功课如药学概论、药物化学等都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涉及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要记的公式、代码、化学符号非常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这些课程也一样,如果教师的课件不够精彩,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不够,授课教师不能浅入深出地讲解,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反映,对这样的课程感到无比头疼,甚至无意中会有一种抗拒感。因此他们在网络自主学习时,对一些精美的课件、风趣幽默的教师讲解、生动形象的优秀教学视频感到亲切,也愿意主动接纳和学习。而且他们认为,在长时间的网络学习后,无论是对语言知识还是对医药基础知识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医学方面,结合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融教学于日常生活中,这对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帮助很大,这是本次调查的88人的一致共识。表2为筛选的一些问题学生对此的反映。

(三)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其中主要是指由于网络技术的融入,给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带来了不同从而导致带来的学习方式的不同,它革新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并使得环境作用于学习者的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完善教学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以笔者看来,这里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主要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是指顺畅的校园网络和不算太落后的学生的个人设备,如个人电脑、Ipad、手机等;软件部分主要指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8]。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高校里实际情况是硬件基本能满足需求,主要是教学软件、学习平台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也即说教学软件的建设是关键,是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主要落脚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应当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支持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为根本设计原则[9]。由于时间关系、水平有限,本课题组设计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就较为简单,有部分学生反映过,希望在以后加以改进。

(四)注重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指导

在传统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之前不少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次要作用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促进者[10],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设计已经使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并提出了著名的E-learning学习模式。但近几年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有经验尤其是有丰富网络教学经验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指导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学习安排上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门辅导,让学生做好充分计划的自主学习,效果往往更加良好,这就是著名的B-learning。“Blendinglearning”即混合学习模式,这在医药高校的医药英语专业学生网络学习中表现也十分明显,学生也迫切希望有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另外,由于自主学习自身的特点,很少给学习者提供和群体接触的机会,他们更多的只是与机器接触,而脱离了与群体的联系。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活动和课堂内容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学习者常常感到迷惑,因为面临太多的选择,学习者会觉得不知所措,无法做出决定,甚至可能出现漫无目的的乱点现象[11],这是组织者尤其要注意防止发生的。

四、结语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倡导和力促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广大高校在网络设备的硬件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地方医药高校的网络环境已大大改善,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广大地方医药高校医药英语专业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专业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找好自己的落脚点。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专业人才的立世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新时期学科渗透与融合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地方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12],较高的素质既是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先决条件,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地方医药院校在设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务必要把语言知识和医药知识相结合,做到两个翅膀都硬、两个翅膀都强,两翼齐飞,这样才能在形势严峻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地方医药高校医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唯一出路[13]。但这对地方医药高校医药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要做到以上要求不容易,尤其是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幸亏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在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网络自主学习为地方医药高校医药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当然,在未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这些建议和设想也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在众多同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在地方医药高校医药英语专业培养定位和目标已经清晰明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把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最终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地方医药高校医药英语专业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英团 单位:广东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J].外语界,2010,(4).

[2]杜一坤,赵光慧,付晓.浅谈优化医药英语专业设置[J].科教文汇,2011,(1).

[3][4]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

[5]广东药学院.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EB/OL].http://.

[6][8][9]黄远鹏.建构主义视阈下的翻译教学[J].外语界,2013,(6).

[7][12][13]何英团,张从现.广东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报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