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4:51:18

护理分析论文

护理分析论文篇1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论文关键词:护士护嘱病人分级护理可行性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护理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

护理分析论文篇3

1.1体温调节功能差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摄入能量少,体内糖元储存不足,产热少。汗腺发育不好,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极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低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环境温度过高又容易出现发烧。[3,4,5]

1.2呼吸不稳定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稳定,肺和支气管发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频发的呼吸暂停,导致呼吸衰竭,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4,5]

1.3消化功能低下早产儿吸吮、吞咽能力差,经口喂养困难;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不全,消化功能差,不恰当的喂养会造成喂养不耐受,甚至坏死性小肠炎,出现进行性腹胀;胃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发生胃、食道返流,出现溢奶、窒息现象。[3,4,5]

1.4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来自母体的抗体、补体含量较少,故抵抗力差,极易继发感染危及生命。[3,4,5]

2早产儿的护理

2.1保暖护理保暖是对早产儿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护理措施,对早产儿采取的任何治疗和抢救措施均应在保暖的前提下进行。[6]

2.1.1控制环境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早产儿体温异常,因此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应设早产儿专室,控制室温在24℃~26℃,晨间护理时,室温应提高至27℃~28℃,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75%,以防失水过多,并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湿度过低,会使早产低体重儿蒸发量加大而散热,影响保暖效果,故需每天检查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定期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另外,室内备新生儿保暖箱、蓝光箱、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抢救车,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吸痰、心肺复苏等。[7,8,9]

2.1.2保持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指患儿处于该环境温度下,既能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又能使其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暖箱来提供中性温度的。暖箱的温度和湿度均是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出生日龄来调节。一般来说,体重越轻,胎龄越小,所需箱温和湿度越高。一般出生3d,箱内湿度可达70%~80%,1周后降至55%~65%。温度调节,一般体重在2000g~2500g者,暖箱初始温为28℃~30℃;体重1500g~2000g者,箱初始温度30~32℃;体重1000g~1500g者,暖箱初始温度32℃~34;<1000g者,暖箱初始温度34℃~36℃;使患儿体温保持36.5℃~37.2℃之间,昼夜波动勿超过1℃,在这个温度时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小,随着其天数的增加,暖箱温度渐降1℃~2℃。对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患儿,为了便于操作,可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根据体重设置好辐射台温度,使用塑料薄膜遮盖患儿体表,以减少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根据病情适当增加输液量,防止脱水热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在暖箱内一般不宜,可着尿布及单衣,以防辐射增加,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作好记录,根据体温高低调节箱温,同时加强巡视,确保箱温稳定,防止以外事故发生。[11,12]

2.1.3皮肤接触取暖胡宝俊[13]报道:正常婴儿分娩后和母亲肌肤接触30min,除可促进母乳喂养、增加母子感情外,还可以借助母亲的体温取暖。经临床护理实践证明,母亲自身的体温比暖箱要好得多,并且使出生的新生儿在寒冷孤独、不适应的环境下,再次接触母亲温度、湿度适宜的皮肤,接触胎儿期熟悉的母亲的心音、呼吸音,能使早产儿产生一种安全、舒适和满足的心态,有利于婴儿保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母亲早泌乳,利于母婴健康。董俊梅[14]认为:如不具备暖箱条件,可采用肤温传热的方法,把早产儿抱于母亲怀中紧贴母亲皮肤保暖,一般1h~2h后体温能升至36~37℃,此方法既经济实惠,又利于增进母子间感情。

2.2呼吸管理生后6h内必须严格监测呼吸情况,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端的色泽,对有呼吸困难的患儿应给予氧疗。氧疗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要加温、加湿,氧浓度为30%~40%,不宜长期持续使用。一旦缺氧症状改善应立即停止吸氧。临床资料证实长时间吸入60%的氧可带来新生儿肺损伤,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年来,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屡见报道。吸氧的同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如出现呼吸暂停应予以物理刺激,如拍打足底、托背等处理。对出现频发呼吸暂停或肺出血的早产儿应配合医生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同时做好呼吸机管道护理。[15]

2.3喂养护理

2.3.1喂养方式对不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主张早期喂养,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无发绀、窒息者,吸吮反射良好的早产儿,可直接吸吮母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吸吮反射欠佳,吞咽功能尚好的早产儿,可用滴管喂养;吸吮吞咽功能差的早产低体重儿,改用鼻饲管喂养。高玉先等则主张:①体重在1300g~1500g的小儿,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较差,但胃肠功能尚可者,可采用间歇胃管法,即用注射器垂吊式,操作时奶液自针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不可用力推入;②不能耐受间歇胃管法喂哺及有缺氧症状或呼吸困难者,可采用持续胃管法,即用输液泵将乳品1日量以1mL/kg·h~2mL/kg·h速度匀速注入,在使用该方法时,必须保证胃管的正确位置,加强巡回观察,4h更换奶液1次,并检查胃残余情况。对有发绀、窒息者,可适当延长喂养时间,由静脉补充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及高胆红素血症。[12]

2.3.2喂养量奶汁首选母乳,其次是雀巢早产儿配方奶或惠氏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小于1000g者1h喂1次,开始量为1mL~2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1mL;1001g~1500g者1.5h~2.0h喂1次,开始量3mL~4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2mL;1501g~2000g者2h~3h喂1次,开始量5mL~10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5mL~10mL;2001g~2500g者,3h喂1次,开始量为10mL~15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10mL~15mL,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整喂养量,使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g~30g为宜。[12]

2.4预防感染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护士必须有严格的消毒隔离意识,从点滴做起,防止交叉感染而危及患儿生命。进入病房人员均应更换专用鞋、帽和工作服。每次接触患儿前洗手、带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患呼吸道疾病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病房。病室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天使用消毒水擦拭暖箱内外侧面,每周更换清洁暖箱一次,每月对病房实行封闭熏蒸大消毒一次。每月定期做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手指细菌培养,发现疫情立即进行终末消毒处理。[9,10]

2.5康复护理

2.5.1抚触由专业人员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抚触。黄叶莉[16]等报道,婴儿抚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医疗护理技术,是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对婴儿非特定肌肤施以轻柔的。多年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提高婴儿的情商。温和的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伴随着胃肠道的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多,使食欲增加,同时减少婴儿焦虑和不安,增加睡眠时间,两者均利于体重增加和体格发育。柯国琼[17]等对400名足月正常婴儿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发现420d时两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神经系统等有极显著性差异,抚触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抚触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局部温度,改善营养,有利于凝固脂肪软化和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抚触刺激通过一系列反应能升高5-羟色胺的水平,从而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汤丽娟[18]研究报道,新生儿抚触可以明显缩短新生儿第1次胎粪变黄时间和有效降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高峰期的经皮黄疸指数,即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可见,抚触有助于婴儿体格生长发育,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增进亲子感情等。总之,婴儿抚触是一种对婴儿健康有益的、简便、实用、安全有效且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2.5.2健康教育在早产儿出院时应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健康咨询热线,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早期干预,并定期跟踪观察及早发现问题,改善远期成长目标,提高早产儿存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1.

[2]崔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79.

[3]程玉娥,吴晓英,陈玉秋.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4,202:154.

[4]季武兰.浅谈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342.

[5]王翠英,孙花,邵欣胤.出生低体重婴儿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207:155.

[6]赵时敏,孙建伟.小儿急救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7]费献民.518例早产低体重儿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3:108.

[8]李士娜.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3:359.

[9]王青.105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经验[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834.

[10]李春兰.54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4,334:550.

[11]卓燕芳,郭惠敏.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4,151:105.

[12]高玉先,张葆荣,李春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9:653.

[13]胡宝俊.3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4,1318:2494.

[14]董俊梅.早产儿护理、治疗新观点[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3:168.

[15]朱清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73.

[16]黄叶莉,霍世英,蔡伟萍,等.国内外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14-16.

[17]柯国琼,林小燕,黎宁,等.改良抚触方法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78-280.

[18]汤丽娟.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2002,1712:941-942.

护理分析论文篇4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

二、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90.38.

护理分析论文篇5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5名精神科护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对开放式病房和封闭式病房护士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封闭式病房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开放式病房护士严重。结论精神科护士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封闭式病房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Ainvestigationonmentalhealthstatusofpsychiatricnurse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entalhealthstatusand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ofpsychiatricnurses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basesforimprovingtheirmentalhealthandcopingstyle.Methods105psychiatricnursesweretestedwithsymptomschecklist(SCL90),theresultswerecomparedwithnationalnorm,andresultswerecomparedbetweennursesinopeningwardsandblockingwards.ResultsThescoresofsomatization,interpersionalsensitivity,anxiety,hostilityandpositiveitemsofpsychiatricnurseswerehigherthanthoseofnorm(P<0.01).Itwasfoundthatthementalproblemofnursesinblockingwardswasmoreseriousthanthatofnursesinopeningwards.ConclusionThepsychiatricnurseshavesomementalproblemandthementalhealthproblemofnursesinblockingwardsismoreserious.

【Keywords】Psychiatricnurse;mentalhealth;SCL90

职业性质和工作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精神科护士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环境,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为改善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寻求相应的应付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样本选自合肥市精神病医院志愿参加调查的105名女护士,年龄21a~52a,平均(27.34±7.23)a;护龄1a~10a,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史。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所有对象在经过训练的心理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量表评定。SCL90按1~5级计分,从无~严重。判断标准:总分≥160为阳性,阳性项目数≥43为阳性,因子分≥2为阳性。将SCL90测评结果与全国常模[1]进行比较;同时对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护士SCL90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组间t检验。

2结果

2.1SCL90调查结果105名被调查者SCL90总分≥160分者27例(26.04%),阳性项目数≥43者30例(28.82%),因子项目中躯体化阳性16例(15.97%),强迫阳性19例(18.06%),人际关系敏感阳性14例(13.54%),焦虑阳性15例(14.93%),抑郁阳性9例(9.03%),敌对性阳性16例(15.63%),恐怖阳性6例(5.56%),偏执阳性11例(11.46%),精神病性阳性5例(5.21%)。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详见表1。

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SCL90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2.2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护士SCL90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

表1精神科护士SCL9O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2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护士SCL90评分(略)

表2显示,封闭式病房护士SCL90各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开放式病房的护士,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

3讨论

应激状态下机体可发生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生化及免疫功能变化,使机体内环境失衡,从而导致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精神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高风险和高压力,护理人员常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本调查显示,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文献一致[2]。本调查还显示,开放式病房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封闭式病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这可能与开放式病房护理人员紧张度低、患者依从性好有关。

为解决精神科护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必须改善精神科病房的工作环境,完善精神科病房的安全设施,充分考虑精神病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3,4];其次要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是否可以实行岗位定期轮转制。如此可有效转移和改善精神科护士的应急源和应急水平,缓解不良心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从而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华,吴文源,张明园.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2]刘惠君,强红.精神科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4):61

护理分析论文篇6

选题不是自己随便来写的,都说文好题一半,足可以看出选题对论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来确定论文的论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护理论文选题原则来一起学习。

1.先进性

坚持选题的先进性原则,首先要弄清楚此课题已取得的进展,明确科研的起点。其次要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是在前人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继承前人的理论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成果,就谈不上创造,也就无先进可言。而科学研究有总是在前人尚未问津、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进行探索,不突破前人的观点、学说和方法,只是重复,就会无所作为。选题的先进性重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前人或他人未研究过的,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

前人或他人对某一课题虽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理论,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或补充;

国外已有报道,尚需结合我国实情进行创新性研究、验证,从而引进新的医学科学原理或技术,填补国内此领域的空白;

将别人已完成、已发表但尚未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通过自己的应用和设计,促使成果的实用化,并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2.科学性

选题时应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在确定课题前,应阅读大量文献,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历史和现状,吸取别人的实践经验,掌握新发现的规律。护理科研课题的科学性体现在确定课题是否有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能否为以后的护理实践所证实,能否切实回答和解决有关的护理问题。

3.实用性

即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鉴于我国护理科研目前的水平、规模和条件,在科研选题时应在不低估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更强调和重视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减轻患者痛苦,促进人类健康。当然,在讨论实用性时,要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远期效果与近期效果、理论研究与总结经验的辨证关系。护理领域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多,影响较大、问题较普遍、病人或护理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往往都是意义较大,需要优先研究的。

护理分析论文篇7

本组32例,其中颈髓损伤4例,胸腰段损伤28例,完全性截瘫9例,不完全性截瘫23例。

2康复护理

2.1压疮的预防压疮是脊髓损伤患者最易发生的并发症,特别难治,因而预防极为重要,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2.1.1防压训练平卧休息时定时翻身,变换,可用气垫床或海绵垫床来减少受压,对骨性突出的部位尽量减少压迫。坐位时要定时用手撑起(每隔1~2h),使臀部悬空减压,不能做支撑动作时可左右转动代替支撑或用各种软垫分散坐压。并进行感觉代偿功能训练,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因感觉功能障碍丧失了长时间久坐后自觉变换来减压的感觉,因此可运用大脑、手、眼来替代感觉,通过训练使大脑能经常想“我不知道痛,不能久坐,要动动”,双手定时撑起来帮助变动,双手经常抚摸受压部位是否发热、发硬,是否破溃,眼可通过镜子查看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2]。

2.1.2局部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清拭皮肤1次/d,会随时温水清洗,保持干燥,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勤按摩,改善血运。翻身时避免拖拉。

2.1.3全身管理经常洗浴、沐浴,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摄取高蛋白并营养平衡的饮食。防止偶发事件,如:洗浴、吸烟、烹调、热风机、热水、热的食物等对皮肤造成的损伤。

2.2预防泌尿系感染由于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易引起上行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致尿毒症,甚至死亡。

2.2.1无菌间歇导尿通过叩击手压加腹压不能排尿者、残余尿多者、尿失禁者,可行无菌间歇导尿,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好准备。

2.2.2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忌用塑料袋或接尿器长时间留置,至少2次/d清洗会并随时擦干。

2.2.3饮水指导使患者了解饮水与排尿平衡的关系和重要性,每日饮水应在2000ml左右,当尿液浑浊、出汗、夏季天热、发热时要增加饮水量,避免咖啡、碳酸饮料、果汁等,因其可引起食欲不佳,影响规律的饮水量。

2.3肠道的护理脊髓损伤的患者90%出现排便异常,便秘为其主要特征,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2.3.1心理护理由于排便需要他人帮助,患者常焦虑、紧张、恐惧、有时悲观失望、不思饮食或拒食。要通过耐心地劝导,与患者一同分析病情,使患者了解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合理饮食与情绪对预防便秘,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消除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3.2饮食护理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至少2000~2500ml。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韭菜、芹菜、苹果、香蕉等还要搭配脂类食物,适当增加花生油、豆油、香油等油脂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酒类。食饵法如以黑芝麻、杏仁、胡桃肉等研末冲蜜糖服[3]。

2.3.3腹部按摩每日清晨饮水后30min及餐后30min做腹部按摩。至少3次/d,10~20min/次。定时排便。

2.3.4站立训练及带支具站立、行走训练,通过训练,借助重力可促使肠蠕动,有助排便。

2.3.5药物护理配合使用药物通便,如:便乃通茶、四磨汤、番泻叶、多潘立酮等,选择其一。应用药物因人而宜,观察用药后效果,开始应小剂量。必要时开塞露3~4支,用一次性尿管自缓慢插入15~18cm,将开塞露经尿管末端缓慢注入。

2.4预防废用综合征由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丧失,长期制动易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异位骨化、骨质疏松等,因此肢体功能训练应贯穿患者的一生。

2.4.1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已瘫痪与未瘫痪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特别强调未瘫痪部位的主动运动,如利用哑铃或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为扶拐下地做好准备,同时可在仰卧位或俯卧位积极锻炼腰背肌。做好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2~3次/d,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及肢体的良肢位。

2.4.2站立及行走训练,在上肢的帮助和上身的带动下,借助辅佐工具,如双杠、支具、四腿拐等,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如每天站立及行走能达到2h以上,将可防止骨质疏松[4]。

3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能够站起来,而是希望能够改善大小便功能,不在发生压疮,防止骨折等,因为这一时期他们包含着并发症的痛苦,并深深的认识到并发症带来的危害比不能站立严重的多,并会危及生命。通过笔者以上的精心指导及护理,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痛苦。

参考文献

[1]周天健,李建军.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9.

[2]候春林,钟贵彬,范肇鹏.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策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3):225.

[3]朱虹,王立新,李辉,等.老年人便秘的中医辨证施护.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5.

[4]周天健,李建军.脊柱脊髓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4.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期的护理

护理分析论文篇8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3]陈怀生,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510-512.

[4]周红艳.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J].中外医疗,2008,7:79.

护理分析论文篇9

患者,男,71岁,因腰部酸痛6天于2008年06月12日10:00AM以“退变性腰后关节病”入院。入院时患者精神一般,腰部疼痛不适,活动欠利,体温36.5℃,脉搏76次/分,血压110/70mmHG。入院后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率,异常Q波;腹部B超提示:弥漫性脂肪肝,肝脾肿大;既往有血吸虫性肝炎病史;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空腹血糖8.06mml/l,既往有糖尿病史,平时常服参芪降糖颗粒药物治疗。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葡萄糖(+2),隐血(+),蛋白质(+2),红细胞计数829/ul,白细胞计数173.3/ul,细菌计数4092ul。6月13日10:30AM,遵医嘱监测餐前半小时电脑末梢血糖为11.3mml/l,静脉点滴0.9%氯化钠250ml+绵舒24mg,56滴/分。患者在输入液体约2分钟左右出现出现胸闷、心慌、全身湿冷,大汗淋漓、血压测不出,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立即停止输液,遵医嘱持续给予吸氧3升/分,心电监护显示:血压80/50mmHG,Spo292%,心率134次/分。更换输液器,用0.9%氯化钠250ml加多巴胺100mg、阿拉明30mg静脉滴注,0.9%500ml另一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约10分钟后,于多巴胺20ml/h微泵控制输入,血压稳定。查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正常。17:30PM多巴胺8ml/h微泵控制输入,19:30PM多巴胺4ml/h微泵控制输入,22:30PM多巴胺6ml/h微泵控制输入,平衡液500ml补充血容量,血压稳定。于第二天12:30PM撒去多巴胺,血压平稳。

2护理

2.1快速评估处理

静脉用药药物过敏反应来势凶猛,本例为绵舒过敏,既往报告病例甚少,容易被忽视,护士应快速进行评估,停用绵舒,更换输液器,改用0.9%氯化钠250ml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记录。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调整患者卧位,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3-4升/分,加强保暖。

2.3心理护理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情绪紧张害怕,甚至认为药物有质量问题或挂错了药。此时,护士要保持冷静,同时讲解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稳定患者情绪。

2.4后续工作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告知患者,对绵舒过敏史,并在病历上做标记,防止再次使用绵舒而发生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留取剩余药品、药瓶、输液器,并记录生产单位、批号、有效期等,以便进一步分析原因。

3讨论

绵舒被临床广泛应用各种类型骨折、创伤修复及腰腿疼痛等。有关绵舒严重过敏反应的报道少见,且有关资料诸如《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中均未提及绵舒可致严重的过敏反应[1]。本列患者平时无药物过敏史,在应用绵舒后出现过敏反应,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停用绵舒后,继用其他药物未出现过敏反应,故绵舒致过敏反应诊断成立。

绵舒不良反应较少发生,可能出现发热或皮疹周,本例在静脉滴注时引起过敏反应,故在临床实践中应严密巡视,注意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1)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护士应在用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询问过敏史,并告知患者如出现不适,立即告诉护士。同时在用药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谨防严重后果发生。(2)护士要掌握一定的药理知识,了解药物的作用、疗效、副作用及药物禁忌症,加强应急能力。(3)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药物知识的健康教育,详细解释用药的目的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从而避免护患纠纷,确保双方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0.

护理分析论文篇10

[摘要]目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起病急,病死率高,易造成肾、心、肝多脏器损害,为提高这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增加舒适感。方法:对192例HFR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结果:192例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且缩短了病程,增加了舒适感。结论:正确的健康行为与饮食指导,是疾病康复的基础,恰当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是配合治疗、护理的前提,熟练掌握各期临床特点,及时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是避免发生并发症的关键,周密而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是疾病恢复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近年来虽然开始接种疫苗,但是在流行季节,基层医院仍有较多患者,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HFRS患者192例,治疗护理措施得当,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92例患者,男107例,女85例,年龄9岁~72岁,中位年龄40岁,住院天数10d~35d,平均14d,其中24例出血热抗体阴性,49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08例出现多脏器衰竭,4例严重肾衰竭出现尿闭,1例并发脑膜脑炎。

2观察与护理

2.1发热期的观察与护理汉坦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在血液中持续1周左右导致病毒血症及免疫功能紊乱,引起发热和中毒症状。最早出现发热类似感冒,一般持续3d~7d,表现为稽留热,本组体温在38.7℃~40.3℃,同时伴有“三痛”症状,即“头痛、腰痛、眼眶痛”,有的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并伴恶心、呕吐。

护理要点:严格遵循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则,以物理降温为主,应温水擦浴及冰袋冷敷,勿用解热镇痛剂,避免大汗诱发休克。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加重血管扩张诱发皮下出血,禁用酒精擦浴。在降温过程中重点观察体温热型,随时掌握体温变化情况,注意保暖,尤其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毒素排泄。严格记录患者出入量,保证液体的补充。因HFRS患者早期若出现输液反应可加重病情,甚至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因此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输液反应。注意饮食护理,因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减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减少及热量消耗增加,故必须进食易消化、高热量饮食。每日热量11296.8kJ~12552kJ。可给予米粥、细面条、藕粉、蛋汤等。呕吐严重时,可暂时禁食4h~6h。

2.2出血的观察与护理汉坦病毒直接侵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损伤,引起血浆大量外渗和出血,还可侵犯骨髓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其中主要典型症状为“三红”即在病程初期可见颜面、颈部及前胸部皮肤潮红,极似“酒醉貌”。特征性的出血点见于双侧腋下、前胸部及颈部皮肤,重者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腔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等,本组49例出现黑便,因血小板减少造成脑出血1例,并发生了急性肾衰,在行血液透析时,采用无肝素透析法,纠正了肾衰,脑出血保守治疗,住院35d治愈出院。

护理要点: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意识、面色、表情、脉压差、脉搏的强弱、周围末梢循环变化、尿量及有无缺氧等。观察皮肤出血点情况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对血小板减少者警惕严重出血倾向发生,尤其要严密观察有无腔道及脏器出血表现。掌握患者基础血压情况,做好血压及脉压差监测工作。我们要求在护理中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及时与医生保持联系。为避免出血的发生,操作中做到认真细致,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注射部位压迫时间不得少于5min。禁食生、冷、硬的食物,进食易消化、少渣的饮食。对出现黑便的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密切观察大便颜色及量的变化,并准确记录,及时送检。

2.3肾脏损害的观察与护理汉坦病毒对肾脏的损害突出表现为尿量的改变及尿中存在蛋白、管型及血细胞等。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血管受损及肾间质水肿,导致肾血流量明显下降,使肾组织变性坏死24h尿量明显减少。一般在病程5d~7d。本组4例出现尿闭,24h~96h,我们给予血液透析后,肾衰逐渐纠正,尿中蛋白、管型及血细胞均存在。此期是疾病最严重的阶段,因肾功能衰竭可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血容量增多,出现颈静脉怒张、血压升高及脉搏洪大等表现。在此阶段皮肤黏膜出血加重,同时可并发腔道出血等。经过少尿期后,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而肾小管回吸收功能未完全恢复,于病程9d~11d可出现尿量增多,即进入多尿期,此期可因水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重者出现严重出血及继发感染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护理要点:对少尿期患者,要密切观察尿量、尿比重及尿中有无纤维蛋白膜样物,出血倾向是否加重,血压及脉搏有无异常变化,观察高血钾、酸中毒、氮质血症、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表现,如胃肠道反应、肌腱反射,有无肌无力、感觉异常、心率及呼吸变化等。对于应用脱水及利尿药者注意观察利尿效果。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限制水量及钠的摄入,维持热量,每日供糖量至少100g。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牛奶及豆类等。对多尿期患者注意观察意识、各种反射情况及有无麻痹性肠梗阻表现。采集血标本注意及时送检和避免溶血,做好电解质浓度监测,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注意输液速度,心率正常者可在80滴/min。发现有并发症征象及时与医生联系。

2.4肝脏损害的观察与护理汉坦病毒的泛嗜性使人体各脏器细胞都可感染,加之广泛的血管损伤和免疫病理过程,导致许多脏器损害。本组65例患者有肝脏损害,典型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出现在发热一周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持续11d~17d后正常。

护理要点:观察皮肤及巩膜黄染变化情况,是否出现消化道症状,每日保证供给充足能量,饮食以清淡、高蛋白及少量多餐为宜。定期检验肝功能,按时应用保肝药物。由于患者此时免疫机能较低,应采取保护性隔离。

2.5心脏损害的观察及护理汉坦病毒侵入机体后可致心肌细胞广泛损伤,混浊肿胀,灶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间质充血水肿,心肌内点片状出血,整个病程期间均可出现心肌损害。本组患者5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min~52次/min,持续8d~14d,19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126次/min,持续7d~12d。

护理要点:严格控制输液速度,20滴/min~30滴/min,多数采用泵输液,以免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密切观察心率及脉搏情况,如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均实施心电监护,并多询问患者有何不适,警惕猝死的发生,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协助患者生活起居,鼓励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3体会

3.1密切观察病情、严格记录尿量根据各期特点,及时进行护理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十分典型,故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患者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很短且较轻就过去,有的类似感冒就好了,查出血热抗体阳性。部分患者低血压期与少尿期合并一期同时出现,少数患者发热后直接到达多尿期。我们曾遇到一位患者发热2d后就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血压却在正常范围内,由于对尿量观察细致,及时采取了血液透析,1周后慢慢恢复了肾功能。因此,观察尿量要始终贯穿整个病程。

3.2加强心理疏导、矫正健康相关行为多数患者来自农村,文化层次较低,对疾病知识缺乏,常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心理,为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解除思想负担,视患者情况可将HFRS主要病因、基本病程变化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过程及应如何进行配合。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为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心理安慰,安全度过病程,我们争取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和配合,让家属参与心理疏导过程,因家属及亲友的言谈对患者情绪会产生直接影响,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与恐惧情绪,让患者处于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多数患者对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并且存在许多不良健康行为,因此要通过健康行为的指导,使患者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和卫生,如灭鼠、灭螨,改善居住环境。勤洗浴、勤更衣、勤晒被褥及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养成热饮食的习惯,吃水果要洗净。做好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指导患者按时接种疫苗,发生疾病及时治疗,戒烟、限酒,剪短指甲。

3.3强化出院指导许多HFRS患者尚未痊愈,就要求出院,特别是农民,无医疗保险者。因HFRS患者恢复正常需数月时间,出院后不得麻痹大意,仍需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不宜过度劳累。饮食要规律,咀嚼细腻、不宜过饱。遵医嘱用药,保持心情舒畅,按时来院复查肾功能。

4小结

肾综合征出血热起病急、病死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病情特点,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密切观察血压及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尿量,为医生提供可靠依据,不能错过治疗时机。强化心理护理,让患者处于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是患者安全度过病程的基础,强化健康行为矫正及出院指导,是达到预期疾病目的、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振中,高东梅.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心脏损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