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6:40:32

对外汉语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篇1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的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诞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复杂程度远非走路能够相比拟的,因此,我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追求了教学法的多样性。主要采取了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暗示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教学。最近不少教学工作者,吸取对外汉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博采众长,吸收了外语教学各个流派、方法的优点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教学法”。这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它代替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法,改革了原有的课堂单调乏味的讲解局面,取得了极大的教学效果。

2.更加注重文化差异及个体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受者广泛,有不同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针对如此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了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如在备课差异性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入门水平、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如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全班大多数学生身上,统一要求,而且在强调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因材施教”,考虑了两端学生的情况,多准备了一些问题,多设计了一些活动,多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感到愉快。在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导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及个体性的方法,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3.汉语水平考试体系不断发展

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它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考查考生在各种语言交际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三个部分。目前HSK考试已达到较高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命题、施测、阅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实现了预测统计分析、试题等值、考试报名、评分和成绩报告等的计算机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推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性HSK考试,这种考试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信度)和更高的有效性(效度)。由于随着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为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测试等级得到全球的普遍认可,HSK考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已得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已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对外汉语教学教材更加丰富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也越来越丰富,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亦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的日渐丰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提高,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没有好的教材,就好比是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也不能上出好的课来,因此教材也可以看作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个体性重视还不够

虽然目前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都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对其个体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2.HSK日渐突出的应试问题

随着参加HSK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HSK考试也越来越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人员的重视。有的城市还专门设立了HSK成绩攻关补习班,有些教学单位甚至还出现了“教学为HSK服务”的教学局面。这不免会给人一种应试教育的感觉。这种局面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各个高校或者教学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这样虽然能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使众多留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受到损失的也必将是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

3.由于过于产业化带来的课堂管理松散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汉语桥”工程的确立、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中国本土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盈利而轻理论总结和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校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了争取更多的外国留学生生源,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这样做只能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产业化,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帮助甚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院校显然没有把重心放在真正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升上,过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和短时间内大量灌输技巧方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都普遍存在于各种各类对外汉语教育中,这种畸形的汉语教学方法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上升期的汉语语言教学来说伤害尤其巨大。

4.教材需要更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关于对外汉语的教材问题,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和海外的汉语教学中都存在十分严峻的情况,大家普遍感受到选不到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教材。当前市面上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商主要是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从事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出版社,几乎每年各出版社都有新的教材推出。市场上大部分的教材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另外,一些教材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5.教师水平需再提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当前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需求高增长的现状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成了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提供的资料,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有1亿人以上,有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尽管国内教育部门努力做了许多相关工作,但师资缺口仍然很大。而与此同时,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对外汉语教育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状况。

二、解决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把语言考试(HSK)同日常教学结合

HSK虽然是检验汉语水平的考试,但它自身仍有一些不足,不能完全反映汉语水平。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汉语水平考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难度较大的口语测试和高级汉语水平考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口语能力的测试基本上被排除在HSK考试之外。限于诸多原因,HSK考试测试并不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不能为了HSK考试而设立,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这就要求那些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人员应该正确把握HSK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能让教学成为应试的手段。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HSK考试,同样要借助考试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HSK与教学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从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综合课这四种课型的改善来看一下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结合起来。

1.听力课

要改变听力教材与汉语课教材同步的唯一局面,促进听力教材的多样化,在听力课中增加内容,加大专题的训练量,例如当学生学完数字和年月日后,可以在听力上对其进行强化,加快他们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关于地点、人物关系的词语,为他们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对于学习汉语半年以上的留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新闻听力和惯用语听力,由易到难,为学生介绍新新闻体裁、新闻术语,同时可以在每节课上为学生介绍几个常用的惯用语,既不让学生感觉听力课就是单纯的听,枯燥乏味,又能同HSK考试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考试时的基本要点和技巧。由于把听力课与HSK考试结合起来,又增加了生活的内容,学生对听力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这正是迎合他们的需要所取得的效果。

2.口语课

通常在系统学习半年的汉语后,留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起步阶段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口语进步太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要参加的HSK考试中没有口语考试,因此他们对口语课的重视程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口语课内容,在平时依据教材的条件下,适当穿插一些惯用语的讲解。在考试前几周可以围绕考试经常出现的新闻、通讯类或评论类短文进行话题式口语教学,还可以集中给学生讲一些在考试的听力和阅读的第一部分常出现的口语惯用语,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阅读课

与综合课配套的阅读教材通常文章较长,对于仅学习半年汉语的留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陈旧。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新颖的阅读教材,涉及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而HSK考试规定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考试应能综合运用汉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汉语书面材料,能阅读各种题材(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科普、史地、政治、经济等)和体裁(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的文字材料,考生应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既理解单句的意义,也理解上下句之间的逻辑;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等,这样,这类教材就能很好地同HSK考试的阅读接轨。

4.综合课

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的训练、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文化因素教学。留学生系统学习半年汉语之后,已经由语音阶段过渡到语法阶段,这时他们有了参加HSK考试的要求,但他们的语法知识点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课教师应该在考试的前两周系统复习学过的语法知识点,同时有选择地讲解一些没有学到的考试常见的语法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举一些HSK考试的例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虽然新教学理念要求体现主体教育,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一改以前的统治对外汉语课堂的局面,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其实,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的指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对外汉语课堂要想取得进展,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提高和加强:

1.提高素质,更新观念。

对外汉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而且要置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密切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重中之中。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把握方法,新旧互补。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服从多样性的原则,也要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4.优化时间,加快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结构严谨,环节紧凑。

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连接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切换要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要清楚、明确。课堂教学过程要充满变化,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如果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6.巧设活动,落到实处。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近,激发兴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这样才能激发不同个体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不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都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为数众多的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尤其是缺乏适应时代需求的、符合外国学生学习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局面,我们更应当把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当作对外汉语教学在21世纪发展的一个最重要任务来对待。

1.准确把握教材编制特点。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必须建立在体现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即基于网络和网络概念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种总体创新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由专家系统控制的网络智能环境;(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筛选与编写方案;(3)适合教师引导课程(teacher-ledcourse)编写原则;(4)突出个体化教学的特点;(5)基于网络的训练方案。

2.加强教材编制突破创新。

要提高对外汉语教材实用性,关键是要不断突破与创新,一方面要更新观念,不断吸收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遵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方向,不能随心所欲地“出新招”“出怪招”。可以从下面几项工作入手:(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2)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的调查与评估;(3)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为教材编写提供可靠的数据;(4)更新观念,引进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3.明确教材编制发展趋势。

为了使对外汉语教材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选择作者群体。国家在资金、政策投入的同时,也要制订统一的编写、出版计划,组织一批结构合理的编写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做好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工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2)选择教材内容。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要新颖、科学、规范和实用。同时要紧密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选择课文内容,要根据读者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心理、不同习俗、不同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仔细推敲,切实编写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应用型教材。(3)选择编辑。编辑要有语言文字的专业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历,以及较强的编辑能力,如此才能使教材具有吸引力和应用能力。(4)作者、专家、编辑相结合。教材的编写、出版和研究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教材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教材制作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教材的出版质量。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加快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最主要的学习渠道是教师的传授,教师肩负着在短时间内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能把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技能从而运用于日常交际的重任。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而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状况远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发展对外汉语事业。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共同发展。可以说,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2.改变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面,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资格证书考试或能力证书考试的结果,来了解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而研究考试大纲和培训大纲的制订。

3.在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也要向国际化发展

加强面向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培训、面向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基于互联网的汉语教师培训,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对外汉语论文篇2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把世界的文化分为两种,分别是“低文化语境”与“高语境文化”,而且通过这个理论对于不同文化作用下人们产生的交际行为的不同[3]。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高语境文化,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交际行为的特征是比较含蓄有礼,婉转却十分真诚;但是西方文化,代表国家为法国、德国与美国,却是一种低文化语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并没有很高的依赖程度,其交际1行为比较直率而且坦诚,对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更加强调一些,并且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言比较看重,语言的字面含义其实就是本人最大化的含义。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设计对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针对美国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生词操练还是句型操练都应该是以某一语境或者话题为主轴的操练,否则你的课堂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理解起来会略显困难。在汉语当中字面含义很多时候并不是代表着其全部的含义,甚至与真正含义相去甚远,只有对于汉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够对于这儿里面的内在含义领悟。汉语言当中背后的“真正意义”通常会使得学生在进行汉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的准确表达与交际受到影响。语境对于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当中表现出的含义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你真厉害”“你真行”“真有你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词汇意义与感彩。对于语言意义的产生,包括语义、句法与语用等相关语言要素这些语言性语境会产生影响,而那些非语言语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场景语境、认知背景语境等相关的语言要素也是会对言语意义产生影响[5]。因此语言与语境这种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使用语境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2语境本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2.1语境本体在语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上对于语言环境进行适当利用对于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具有很大助益,对于课程的教学来说,语境对其内容具有完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课堂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通常把语境分成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部分,而且在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四项技能课当中强调对于不同语境要素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对于汉语言知识的教学当中,一般都进行汉语言知识的使用与掌握教学,还有就是对于语言的上下文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使令动词讲解时,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说“老师让我把窗户打开”,而且要与“昨天我在车上为一位老奶奶让了一个座”进行区别。前一句当中的“让”就是一个使令动词,但是在后面的句子当中“让”就不是了,这样学生能够将语境框架总结出来:主语+使令动词+兼语+谓语[6]。还有在进行趋向动词的讲解过程当中,要表述清楚如何在恰当的场合选择正确的“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进去、进来”这些词,可以说是比较棘手的,要是能够引入比较具体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运动方向判断,朝着自己的时候就是“来”,背对自己的方向就是“去”。所以,进行情境设置是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当中比较高效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多义词的很多具体含义进行解释的过程当中,语境能够有效地消除歧义,把语言展现在具体环境当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其词义与用法,这样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率会更高,这样才能够进行准确运用。还有,例如在对汉语当中的成语和歇后语的教学当中,“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一些带有我国传统古代文化知识的词语,留学生很难理解到位,这时就需要通过情境创设,设置情境当中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在主人公的语境当中体会这些成语的具体意义,了解成语的典故或者理解词语的深层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

2.2语境本体在语言外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语言外知识的相关教学,就是在背景知识与情景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学习汉语言当中合适、得体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规则。因为一些地点、时间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育客(理观论性)语,20境0与7(相10)关:1参02与+的110交.际者组成的主观语境或是说人际关系语境都会影响语境的应用,语境的构建主要是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当中的交际活动的地点、时间、交际正式程度、交际话题、参与者相互关系等相关的一些比较具体的情景语境的建立当中。例如,在进行年龄的询问的过程当中,要进行语境导向的构建促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对不同年级的人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询问方式[7]。如果是问小孩子就问“你几岁了?”,如果是问成年人就要问“您多大?”但是在对老人询问年龄的时候就要问“您多大岁数了?”还有“您高寿了?”等等。对于语境的应用还存在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语境的构建过程当中语言的学习者对于物质世界的相关认识,对于特定文化的会话原则还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文化知识还有汉语交际规律都虎有更深的理解。文章当中对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而是汉语言当中含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因素的学习,包括语法、汉语词汇、语用系统。汉语词汇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部分词汇在本身的意义之上还存在其他的象征意义与引申义,例如,中国文化当中“白杨树”、“小草”、“竹”、“松”、“梅”等这些植物是象征或者比喻一些人或者人的品质的。在这之外,在比喻小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早晨升起的太阳,在比喻人到暮年时,也会通过晚霞、夕阳等这类词语进行表现,在中秋佳节或是元宵节的时候,一些传统食物起名为月饼与汤圆,都象征着家庭团圆美满[8]。在对于这些比较特殊的词汇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进行语境的构建,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外的汉语言学习过程当中,语境的启发对于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十分关键,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彼此见面时,要及时互相问候“你吃了吗?”等等,在谈话当中积极使用成语、俚语等,积极习惯汉文化与传统节日,在中秋、元宵、春节等节日里通过切实的语境,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些俚语的运用,例如“整”、“办”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多义词的运用,灵活掌握汉语言在实际语境当中的应用。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语境教学

教师应该十分清楚通过自己设计的语境,练习什么语言内容,训练什么交际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所设计的语境要考虑到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要引入真实的交际环境和真实的交际对象,以入门班综合课为例,课文内容是关于爬山的,主要语法是复合趋向补语。教师在操练完语法和课文内容后,就可以用ppt呈现出一张本班学生爬长城的照片,学生根据真实语言环境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生动有趣。这时学生所要表达的是他们真实的经历,而不是老师要他们说的内容。当学生关注的不再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时,便可以自然地使用语言和交际技巧,紧张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能够提高表达的流利性。要呈现出以学生为主的交际性课堂,教师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动向、在微信圈里了解学生的生活。

4结语

对外汉语论文篇3

在汉字不断转变、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从象形字到形声字再到会意字的过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它所包含的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长期以来,很多对外汉语老师对于汉字教学认识不足,沿用西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体系进行教学。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特有的音形义的结合,字形是核心要素,与字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而表音文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确是间接的。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词本位”理论进行教学,割裂了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忽视了汉字里所蕴藏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诚然,汉字以其独特且优美的字形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因其复杂结构令人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汉语特点,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把字与词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字为基础去掌握词语,加深对汉字字义的例句。此外,而基于汉字书写形成的汉字书法艺术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瑰宝。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还有助于留学生全面领悟和体会中国文字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态美,是对汉语学习的升华。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组织校内外文化体验活动

对外汉语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因素;适度;适应;技能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60-02

程裕祯在他的《中国文化要略》中把文化按内容分类为: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成系统跨文化交际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就是所谓“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其中文化教学是主体, 语言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技能,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语言”而不是“文化”放在首要位置, 语言技能教学才是教学的重心,文化方面的教学要适可而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技能这一教学目的展开,解决的是“中国人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的文化规约问题,文化知识教学为语言技能教学服务,扫清语言理解的跨文化障碍。影响外国人语言理解的文化因素一般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反映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及审美倾向等文化规约,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是文化因素的教学。林国立指出:“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则必须在语言教学的范围内来处理。换言之,文化因素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 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因此,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应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为外国人汉语交际技能的培养扫清跨文化障碍。

一、适量、适度、有代表性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融合在一起。在对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阶段去选择文化项目,而应与语言教学的不同阶段相相协调,使文化的引入服务于语言教学。文化因素既然是依附、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语言子系统中的,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 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就应注意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有机结合,让文化因素有步骤有系统、均衡定量地分布到各语言点的教学中去,协调好各教学阶段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定量搭配。当然,教材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综合协调,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与安排,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林国立从语言教学的需要出发做了对文化因素进行有序定量安排的尝试,在《交际文化》中确定了21 种民族观念和民族心理,在编写的视听教材《北京行》中,有计划地渗透了7种民族观念和民族习俗。张英认为,随着语言教学阶段的上升,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增加;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张英规定的比重是不是合理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规约密切相关。文化内容必须有所选择,适度融入;要突出重点,以介绍当代中国正能量的主流“小”文化为主。所谓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文化;所谓正能量文化,指的重点介绍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点与生活习俗;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群体倾向共性的观念与习俗;所谓“小”文化指的是与日常的交际语言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要适量,不要冲击语言教学。基础汉语教学阶段,要重点介绍与日常的交际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小”文化;中、高级教学阶段,对系统文化也应有选择地讲解,不可超越外国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

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的原则

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语法、词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独立的外在形式,隐含性和依附性是它最根本的特点。文化因素既然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必须依附、隐含在各语言子系统中,那么文化教学阶段的划分也应依据它所依附的语言形式进行。陈光磊、黎天睦、魏木春和卞觉非均主张“以语言为本位”对文化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基础教学阶段讲解的与语言点相同步的交际文化,一般都是附带性的、随文解释性的、零散的文化因素。中、高级教学阶段,可将这些零散的文化因素进行局部整合,但仍不太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在不超越外国学生语言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

1.初级阶段――语言的文化因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语言,语言之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尽可能不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但如果那些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影响到语言的理解,教师就要选择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讲解。口语课、精读课学习日常交际语言,能碰到很多语用的文化规约,例如中国人见面用“吃了吗”、“干什么去”打招呼等,如果不向外国学生介绍,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举文化方面的例子时,宜多用外国学生一踏进中国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直观物态文化的例子,让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点的讲解中去。

2.中级阶段――国情文化(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中级阶段,外国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除了随文解释语言点的文化因素外,还应着手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诸如首都、长江、黄河、长城、民族、人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基本国情是掌握汉语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要陆续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和中级的精读课中,以及听力、口语、阅读等教材的语言材料中。这些国情文化仍属于表层文化,教学中尽量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感性地加以介绍,同时照顾到文化项目的系统性框架。

3.高级阶段――专门性的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针对汉语言专业的高年级外国学生开设的单独的文化课程,与语言教学平行设置。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文化”选修课,四年级开设的“中国民乐”、“中国民俗”、“中国艺术”、“中国思想史”、“中国电影欣赏”选修课,都是专题文化课,意在介绍各个领域的中国文化,具有初步的专门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特点。这些专门性文化知识涉及深层文化,需要引导外国学生从具象的文化现象中进行理性思考。

三、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的原则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言语技能,排除跨文化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障碍,正如陈光磊所说:“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最直接的目的是消除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理解和使用中的文化障碍。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或者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应当落实在确立发展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文化技能上。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大体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语言本体结构(主要是语法规则和语义系统)中有关的文化涵义做出阐释,以便为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好必要的交际文化上的准备;二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做出解说,养成学习者对目的语正确理解和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外国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障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就要直接针对外国人的这些交际障碍,做好文化对比,指出差别点在哪里, 做好相关的文化教学。

这种文化教学本质上属于语言交际技能的教学。张占一认为,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赵贤州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导入论略》中将交际文化细化分类为12个方面: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使用场合的特异性;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褒贬不同;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差异;语言信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其它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程棠认为:“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则是在教学汉语结构规律的同时,还要使学习者了解以至习得汉语本体结构和使用法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遵循的文化规约,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交际能力,以期在一定范围内加入汉语社团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以学习或习得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为指归的,它带有某种技能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些语言大家的论述都可归结为一点: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跟外国学生的交际直接相关的语用文化项目,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跨文化的、交际的、技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需针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3).

〔4〕黎天睦.现代汉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5〕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l).

〔6〕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5).

〔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对外汉语论文篇5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汉语的读与写的掌握能力。翻译离不开文化,汉语翻译教学更加要注重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翻译教学的宗旨有两个“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关键词:对外汉语 翻译教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前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对汉语的读与写的掌握能力。关于对外汉语翻译教学,学术界已经做出了许多的研究,在本篇论文中,我只想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补充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文化的翻译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要素组成的。那么何以为文化呢?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文化我们采用泰勒的说法,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认识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广义的文化,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可以知道,汉语是一门语言,我们可以从汉语内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我们所认为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一切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文化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文化”是一个语言教学范畴内的概念,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与“文化”是从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它们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念都是不同的。研究文化,人类学有人类学的角度,社会学有社会学的角度;而研究“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语言学有语言学的角度,应用语言学有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要掌握的文化。

一、翻译病句实例

我这次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留学生,所以这里的翻译病句,就是指英语翻译为汉语的病句。

留学生的汉语翻译中,出现错误主要包括下面这几点,借此我用文化的角度来结束引起这些错误的原因。

1、称谓翻译的错误:

例句:(1)我爸爸的妹妹是我的阿姨。

(2)我妈妈的弟弟是我的叔叔。

留学生翻译aunt,uncle等这类表示亲属称谓的词,不能完全的对应汉语亲属称谓。在汉语翻译中,aunt对应的是姑姑,婶婶,阿姨等词语。Uncle对应的是叔叔,伯父和舅舅等词语。然而由于英语中没有将家庭关系的称谓划分得像汉语这样细致,所以留学生会产生翻译的错误。

2、成语翻译的错误:

例句:(1)我想成为天之骄子的人才。

(2)东部有雨后春笋的非国有经济。

“天之骄子”就是指的人才,没必要写“天之骄子的人才”。“雨后春笋”不能直接做修饰词,“雨后春笋般”才是修饰词。这个是因为汉语中成语一般是有典故来源的,不是可以从字面意思简单推敲出来的,并且成语的词性也是由其典故意义来决定的,不是可以从成语结构而推出来的。我们试看“雨后春笋”这个词,首先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留学生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下雨后的春天的笋子”,但是其本来意义是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这里就有留学生从字面读不到的意义“很多的笋子”。然后我们在词性,留学生从字面意思来看“雨后春笋”就是指“笋子”这个成语应该是名词,但是这个成语是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成语突出的是大量涌现,该成语是副词。该病句中,留学生是理解到了“雨后春笋”的意义,也知道不是名词,但是却误认为了该成语是形容词,这也是由于没有从成语的典故来理解和使用成语,从而犯了错误。

3、词语顺序的错误:

例句:(1)我回家坐飞机。

(2)我吃饭用筷子。

这两句话如果用英语表示就是“I come home by air.”“I have dinner by chopsticks”,在英语中“by air”“by chopsticks”状语后置是正确的。但是在汉语中,这两个状语也表示动作,这样我们理解这样句子就用动作的先后顺序来理解。“我回家坐飞机”,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即是,我回到家再坐飞机。“我吃饭用筷子”,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即为,我先吃饭再用手拿筷子。但是我们正常的顺序是先坐了飞机才能到家,先拿了筷子才能吃饭,所以正确的句子是“我坐飞机回家”“我用筷子吃饭”。这主要是汉语讲究的思维的严谨和逻辑的先后顺序,这也是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体现的对外汉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

4、量词搭配的错误:

例句:(1)我会说三个语言。

(2)中国有1000大学。

英语中许多的名词都没有量词,而汉语中的名词几乎都要用量词来修饰,这样才可以显示其准确性。量词在古汉语中很少有的,很多的量词都是在古汉语中由别的名词或者动词演化来的。“门”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指“区别不同人家的功能”,于是后来演化成可以区分不同的语言。“所”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思是处所,后来可用为量词,修饰处所名词,“大学”也是表处所的,所以用“所”来修饰。因此是“语言”的量词应该是“门”,“大学”的量词应该是“所”。这两个病句也是翻译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学中文化的差异。

5、词义不准确:

例句:(1)我们的差异对一起交流很麻烦。

(2)祝你复原。

如果是用于交流,我们可以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是中国人如果说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第一句话为“It is troublesome to continue with each other fou our diffrence.英语中的“to”可以直接的翻译为汉语中的对,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根据程度的轻重,好坏,而翻译为“导致、以至于”等词语,这里把“对”改成“导致”有一种贬义,并且使句子看起来不直白。第二个例子是学生想表达祝福某人身体康复的句子。用英语表达这个为“wish you recovery”,“recovery”很难直译成“康复”的意思,这个就是必须要记住汉语固定的表达习惯,才会说地道而准确的汉语。

二、翻译教学的宗旨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即翻译是在文化的大语境下进行的,是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的整合。翻译教学的宗旨有两个“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其一、谈谈“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理念。所谓的“和”,指的是和谐,是中西方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然而,中国的和谐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重在不相互对抗,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西方文化的和谐强调的是部分,以部分的实体性来形成整体的和谐,注重对立面的斗争,这是所谓的“不同”。体现在汉语翻译中,我们可以用一个定语从句来举例。“This is the beautiful house which we live in.”翻译为汉语为“这是我们住的那所漂亮房子”。汉语是将定语整理在一起,所谓“和”然后在修饰主语“房子”。而英语就将定语拆开,主要是强调“which we live in”,并且用分散的部分来修饰“ house ”。所以汉语翻译强调整合,在教学中要注重句子的紧凑和整合。

其二、谈一谈“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翻译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在文化信息的翻译标准方面,对于翻译遮是立足于本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这一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表现为翻译的“异化”和“归化”。汉语翻译教学的“异化”与“归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汉语形式与汉语文化内容。“异化”是指一种外国文化为导向的翻译,重视体现外语的特色,强调保留外语的风格特色。因此,在翻译中不免要增加一些对汉语来说具有创造能力的新的表达方法。就是在汉语中加入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归化”就是与汉语文化为导向的一种翻译,即用汉语的表达方法来再现和传递外语中的文化信息。即是,坚持汉语文化,因此外语文化的特色在翻译中将会被消失。

这是两种极其极端的翻译教学观念,因为两国的文化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所以在翻译中,不能极端的来“异化”或者“归化”,在翻译过程中,只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中想表达的文化信息,就是最佳的翻译教学原则,不必拘泥于表达的形式,这就叫做“求同存异”。

三、结语

翻译离不开文化,汉语翻译教学更加要注重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汉语,需要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侧重的是语言交际的文化,所以在汉语翻译教学中要把握住文化的范畴,不要涉及过多的中国文化,不然会增加翻译的难度。在翻译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翻译教学的宗旨,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张文联.从翻译的“文化转向”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自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32-136.

[2]菜禄、苗欣.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偏误的认知心理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108-110.

[3]刘丽宁.关于对外汉语专业翻译课的思考[J].语言与翻译(汉文),2010(4):73-76.

[4]邓梦林.文化差异翻译的模因解析[J].考试周刊,2008(38):227-228.

[5]常润芳.“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及对比、翻译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55-160.

[6]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J].首接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2006:117-119

对外汉语论文篇6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化因素 语构 语用 语义

一、语言文化因素和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化因素主要指语言系统中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语言文化要素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因此,这部分内容常常与词汇、语法、语用教学结合。例如:中文“早上好”和英语的good morning 在语面意义上相同,在功能使用上也一样,都是用于打招呼问早安,但在具体使用上则有明显差异,即时限不同:good morning可用于整个上午,“早上好”只限于一早上,过了十点就不行了。“早上好”在汉语中可以使用于老师学生等,而在日语中则用于尊敬的长辈、老师、父母等,可见有使用对象的不同。所以,要想正确地使用“早”和“早上好”这两个词语,不仅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功能,还要明白语用的文化规约,才能运用得体、恰当。汉语中“名词+们”表示多数,英语中“名词+s/es”表示多数。但是汉语中一旦名词前有具体的数量词,则其后不再加“们”,如:“我吃了三个包子。”不能说成:“我吃了三个包子们。”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有具体的语用规约和功能。以上举的例子正是说明了吕必松的话――这是对语言交际起规约作用的“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①。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反映社会的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对于表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阐释各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因素的教学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把语言贯彻到社会文化中,更是教学和实际的沟通。语言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出本身的知识性、功能性和趣味性,最终能够使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一种社会文化,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们准确地学会这种语言。

大多数学者都将语言文化因素划分为三部分:语义、语构和语用。我觉得这样的划分很妥当,因为我们按照文化内涵在语言不同层次上的体现把语言文化因素分成三个方面。

二、语构文化

语构文化,是指语言结构本体所包含的和所显示的文化特点,具体体现在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中。注重意合,不重视形式是汉语的最大特点。汉语和英语、俄语不同,英语、俄语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副词、形容词)、时态变化(过去时、现在时等),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有人会说“着、了、过”,但那不是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他们和词没有紧密联系。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中,汉语表示复数的形式很少,一般是使用“们”来表示,而英语多使用“-s”或“-es”。

汉语语言除了遵循语言规则外,只要上下文搭配合理,意义相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的存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关,即“顺其自然和天人合一”。这种传统的哲学思想会形成人类的文化心理,反映在汉语结构形式上,即不重视形式,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的结构特点。当然语言注重意合,也有一定的益处,即会使语言经济化、灵活化。在谈及男士伴侣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他是个日本女人。”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他的太太是日本女人。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会产生歧义。 然而如果语法中意义结构多,自然就会减弱语言的精密程度。如法律中经常使用“以上,以下”这样的字眼,就会使很多不法分子钻这种语言的漏洞,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中国人“平衡、对称”的传统思想对语构文化也有影响。“平衡”反映在语构上,主要是:汉语的双音节占多数(90%以上都是双音节词),在词语的搭配上也保持平衡。如:“按”和“按照”,“按照”一词根据汉语构词语法,一般后加双音节词,如按照法规,按照法律等;“按”一般加“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按+单音节词”构成双音节,会使说话者感到舒服。同时这样的“平衡”文化也反映在句子中,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的报告。”但一般我们不会这样说,而是将长长的状语放在中间,变成:“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的报告。”这样说会使说者舒服,听者也舒服。这样的“平衡”在英语的句子中也有反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构文化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语法和语境教学,让学习者在具体的意义结构中和语境中,体会到该语言的文化。

三、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是指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心理。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数量最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各种语言的语义文化是不同的,就如日本传统文化中很少当面说“不”,他们认为当面说“不”是不礼貌的。当然还有“暧昧”一词,在汉语中,如果用于文章或者新闻稿件中,如“观点暧昧”则意思是观点不清楚,而在日语中却是界限不清楚,这就是两个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语义不同。

语义文化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同词汇教学相结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了相应的词汇,才能保证表达与交际的顺利进行。赵金铭曾指出:“在语言中词汇的作用无可替代,它不仅作为语言仅有的实体,而且语法也只有依托词汇才得以存在。”所有词汇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然而就语言系统来看,词汇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且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观念,是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一个部分,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词汇中最能体现,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要素。因为社会中一旦出现新生事物,就需要人们用一个能指来指称该事物,如汉语中的新兴词语“微信、团购、月供”等是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样,我们可以知道,语言系统中最能反映社会文化及其发展的是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应该与语义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将文化贯穿于词汇教学中,就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有趣味性、把握性。对于特有的民族词汇,应该更加注重语义文化的教学,讲解其来源和具体的文化内涵。例如:红娘这个词汇出自于《西厢记》的一个人名,这位名叫红娘的侍女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功不可没。后民间把红娘作为帮助别人完成美满姻缘的热心人的代称。现也常比喻为各方牵线搭桥、促成事情的人或组织。同时,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要抓住词汇的重点文化内涵,对于一些比较片面的则不用给予过多的讲解,否则会收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例如:太极拳,只需讲解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对于它的阴阳理论等不要讲解,否则会使学生更加糊涂。

四、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是指语言的文化规约及语言运用同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相联结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汉语注重语言使用得体性,它不是随意使用的,它与当前的使用环境、谈话对象紧密相关,并且注重语言的正确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很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规则。

语用文化反映在具体的语用场合更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例如:在餐桌上,我们一般不能谈及“粪便、尿”等表示肮脏的词汇,因为这样会导致进食者产生不好的联想,影响食欲。

恰当地使用语言,遵守语用原则,使我们在说话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旦违背语用规约,那么即使是好心办事说话,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例如:当好朋友准备考试了,此时他非常紧张,作为他的好朋友,应该给予鼓励的话语――“你很棒,你能考好的,不用紧张。”不是说些本次考试题目的难度的话语――“这次考试的内容很难,一定考不好的。怎么办?”这样反而会使考试者更加紧张。我们日常生活始终贯穿了语言的表达,包括:寒暄问候、委婉禁忌、抱歉礼让、致谢祝愿等,这些交际都可能包含深刻的文化内容。可见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外汉语语用文化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注意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具体对象,而且要让学生注意这些语言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例如:汉语中的敬语和谦辞表达非常丰富,如“你”和“您”的区别,体现了中国的一种伦理观念,即尊卑有序,下级和晚辈要尊重上级和长辈。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这样的观念,因此下对上不能说“你”这样的词汇,如果使用则被视为不礼貌,不尊上,要用“您”。

五、结语

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语言的要素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语言的外部表现,而文化是整个民族的内部表现,所以还要掌握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一种语言。对于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兼并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因素,对于词汇、语法等掌握理解会变得容易,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注释:

①吕必松自选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辞海・语言文字[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吕必松自选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3]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9-94.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4-98.

[5]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01-201.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59-76.

[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0.

对外汉语论文篇7

1、学生对专业实习的动机不足,态度不够端正

根据访谈了解很多同学尤其是校外实习生认为专业实习相当于放假,是放松休闲的好机会,没有意识到专业实习对他们专业提高的重要性,对于实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中安排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任务,总是被动的完成,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对外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2、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差异

对外汉语专业是针对留学生汉语教育设置的专业,为了培养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交流的多功能人才,不仅要进行留学生教学还要进行留学生管理。对于一些实习生他们认为听听课就可以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却忽视了留学生的特殊性。新疆各高校的留学生大多以中亚国家为主,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在留学生教育中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除了提高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在实习中感受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氛围及存在问题。有些同学在实习中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真正融入留学生的大家庭。由于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能力不足,不敢站在讲台面对留学生,缺少能够征服学生的信心。

4、专业实习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实习实行师生互评的管理体系,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够完善。一是对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体系。主要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去评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对学生实习评定的说服力,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为评定优秀实习生形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定不够全面,从学院、教研室及学生组长角度去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更多的综合学生的意见。

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新疆各高校将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研究探讨专业实力思想教育方案、管理举措,部署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新疆情况制定保证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相关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建立更系统、全面的专业实习工作考评机制,并要求各指导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实习生。实行指导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在实习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坚守岗位,与实习学校密切配合对实习的每个阶段严格把关,认真实施我院专业实习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各实习点是实习的基本单位,其指导老师在抓教学和班主任实习工作外,关心、负责实习生的思想、生活和团结等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2、明确专业实习目标,加强实习指导和思想教育管理

在组织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对外汉语专业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为国家培养跨语言跨文化的人才做出贡献。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加强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目标教育,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疑问解答座谈会、实习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认识和实习目标认知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教育。同时加强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技巧和实习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实习生及时了解实习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提高实习动机,端正态度。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并加强责任心培养。一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突出俄语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二是加强中华才艺技能的培养,设置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中华才艺的培养;三是加强涉外素养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突出涉外能力、外交礼仪、政治素养等方面;四是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安排自信心、责任感、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缺乏信心的胆怯心态和盲目乐观的轻视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认认真真备课,轻轻松松上台讲课;五是在专业实习期间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教育,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4、完善专业实习工作的评价管理体系,加强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和信息化建设。

对外汉语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地进行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又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 

    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或者简单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 

    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有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较快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示例中给出的用法。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替换,这个词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从语言与词汇、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来看,过去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不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把语言和文化、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和使用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动态的词汇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改变词汇与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利用文化导入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使词汇与文化相融合,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 

    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既然把词汇融合如其他课程和单独开设文化课对词汇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不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课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学习者误解误用的文化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所谓汉语文化词汇,就是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能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反应汉民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词汇。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阳节等汉语知识文化类词汇和如汉语称呼、寒暄语等汉语交际文化词汇,以及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象征意义等汉语心理文化词汇。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内容适度、教材适度、知识量适度和文化含量适度。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词汇都要讲,必须有所选择,要对其他课程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和对语言使用有益处的;所选取的词汇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词语不应该在讲授的范围之内;所教授的词汇及其文化含义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传授应该是输入积极地正面信息,与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摒弃。 

    三、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对外汉语论文篇9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字教学的关系体现在“语”与“文”之间的关系上,涉及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规划设置。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安排。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

关键词 :先语后文;语文分开;语文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53-02

汉字教学顺序的首要问题还不在于哪些汉字先教、哪些汉字后教,而在于对外汉语课程在总体设置上,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孰先孰后,汉字课与综合课、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如何协调等问题。为此,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与“文”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兼及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程的设置。

一、“先语后文”——口语课在先、文字课在后

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一定是口语在先、文字在后的。任何语言的儿童母语习得顺序都是先语后文,先认后写的,因为口语是第一位的,口头交际是最重要的。汉语学习也应符合“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一般规律,赵元任指出:“学讲中文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远比花大量时间用正确笔画学写汉字重要得多。因为学讲中文是一种活生生的体验。”法国人和日本人曾根据实验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作用于人脑的部位有区别,拼音文字由大脑负责符号的左半球支配,汉字则由大脑负责图形的右半球支配。习惯于用左脑输入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在学习汉字时要转换成右脑输入,如果没有口语听说作基础,汉字的认读和书写都将是十分困难的,左右脑的认知转换是艰难的,这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主张“先语后文”的生理依据。Everson考察美国汉语初学者在阅读中语音认知与字义辨识关系的实验证明:读音正确的汉字,对相同汉字字义辨别的正确率可达90%;汉字字义辨别正确的,其相同汉字读音正确率可达91%。这表明美国汉语初学者是通过语音通达语义的,语音的认知有助于汉字字义的认知。Yang通过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对初学者首先要加强汉语口语教学,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汉字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石定果做的认知实验证明,外国人初识中文时字音的作用甚为显著;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字形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字音仍起作用。这就是说,外国人在初学汉语时要借助口语语音来引入汉字字形的认读。汉字教学对于母语是拼音文字系统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在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口语技能和词汇量以后再引进汉字教学,因为,学习者在最初阶段主要是依靠汉语口语的技能来帮助汉字的识别。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汉学家高本汉等外国人成功学习汉语的经历,都是先学口语,尤其要到中国本土学习鲜活的口头交流,后学汉字及书面语的。国外有本汉语教材叫《中文入门》,在“请教师注意”一项写到:“发音阶段极为重要,应集中精力练习发音,不宜介绍中国字,写字应在发音阶段结束后开始。”因此,在对外汉语课程的总体设置上,一定是口语教学在先、汉字教学在后的,即所谓“先语后文”的规律。

国内各高等院校长期进修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初级阶段一般都遵循口语听说课为主、在前,汉字读写课在后、注意配合的课程设置原则。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学历部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必修课程:初级综合课、初级阅读、初级听力、初级口语;选修课程:汉字课(共18周,每周2学时,共36 学时),开设时间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笔者认为汉字的引入的时间有点晚,失去引进汉字教学的最佳时机。赵金铭认为:“汉字的导入不应太晚,至少应在第一学期的中间导入汉字。”这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汉字始教时间恰好一样。汉字课一定在有口语能力的恰当时机再引进汉字,这个“恰当时机”究竟掐在哪个学习节点上,学术界还缺乏有力的教学研究。

二、“语文分开”——口语课、精读课与汉字课分别设课

如果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在一开始就引进汉字教学,汉字学习注定要失败,这也就是我们反对“语文同步”即口语与汉字同步的教学安排的原因。“语文同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好”、“谢谢”等从一开始学口语来说是必要的;但从汉字来说,一开始就学习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难字,不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学习原则。“语文同步”在学术界也叫“随文识字”或者“分散识字”,指在起始的口语课、精读课中,汉字是随着课文词语出现的次序被动地出现的,汉字教学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导致难字先学、易字后学,其后果就是外国人觉得汉字太难学了。说汉字难学,是由于没有按照由简入繁的认知规律去教,为此,学术界主张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先“语文分开”,汉字独立设课,使用专门的汉字教材以增强系统性,让汉字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汉字教学如果笔画按照由少到多,诸如“一、二、三、八、十……”“人、大、天、夫……”“日、月、目、明、萌……”等顺序去教,按照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先部件后整字的顺序去教,外国人就不会对汉字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了。在起始阶段先扎扎实实地教好几十个汉字,把笔画、笔顺、结构及理据教清楚后,往后学习就会越来越容易。汉字课从字出发,以字带词,以词带句的教学路子可以使汉字教学按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系统地进行,弥补了口语课、精读课教材“随文识字”的不足。

但是,最早随口语课、精读课碰到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往往是常用的高频汉字,怎么处理口语课、精读课出现的难写汉字呢?可以借鉴“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用汉语拼音来标注难写汉字,以保证口语、语法、词汇等学习序列的顺利安排。吕叔湘提出了一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路:先教汉语拼音,接着利用标注拼音的课文尽量满足小学生发展语言和增长知识的需要,逐渐过渡到全用汉字的课本。这种教学理念值得对外汉字教学借鉴。在初始阶段,可利用汉语拼音先教口语,不回避汉字,但只要求看拼音认读,学生在读注音课文时一目双行,拼音及汉字同时接触,把汉字的“音”与“形”联系起来,起到慢慢识字的作用;此时不要求会写汉字,书写汉字是后期汉字课的主要任务。在初始学口语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认读汉字的目的在于让外国人对汉字先有一个视觉感性认识,为日后的汉字书写教学做铺垫,这种教学策略叫做“认读优先,书写随后”。这样,口语课、精读课就可以避开汉字难题困扰,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

外国人的汉语学习有长期、有短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目的和需求,例如,丹麦有家驻京大公司职员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培训的时间就半年,他们明确要求这半年只开设精读课、听说课、阅读课,不学汉字书写。为此,柯彼德主张:“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的设立不同类型的汉语课程。在维持‘语’和‘文’并行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为时间有限、只需口语交际的人开设专门的汉语听说课程,汉字可以不教,或有限度地教,基本上用汉语拼音来尽快提高汉语口语能力。”“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

三、“语”与“文”先分后合——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

“先语后文”、“语文分开”是从汉语与汉字的特点出发而采取的初级汉语学习策略。“先语后文”在初期的确分散了教学难点,但在后期却集中了难点, 因为学生既要学新的汉字,又要补学旧的汉字。汉字课很少的课时量很难把汉字放入较多的语境当中,长期缺少课文语境的汉字教学会令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识字量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又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汉字课能独立承担解决的问题。汉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和词汇、语法教学想结合,这就需要回到精读课上来,在精读课的语境框架内进行汉字教学。“语”与“文”长期分家,对汉字及汉语学习都不利。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对有三年以上汉语学习经历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多数留学生赞成汉字教学和汉语教学同步进行;即使汉字课单独设立,也要与精读课的配套协调。所以,等外国人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作为基础以后,需要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

“随文识字”是精读课在学课文的同时进行生字学习,在口语课、阅读课、综合课中兼顾汉字,不仅识字、写字、用字是同步进行的,而且口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进行(即所谓“语文同步”),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随文识字”讲究不孤立地学习汉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生字都在课文语境中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每天记忆每课有限数量生字的“分散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过分负担。把应掌握的汉字有计划地分配到初级、中级、高级各年级的课文里,识字量随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逐步积累扩大。

综上所述,口语教学在先、文字教学在后,即所谓“先语后文”,符合语言学习一般规律。对外汉语的初期教学应“语文分开”:让汉字独立设课,有利于汉字按自身的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独立系统的教学;借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 口语课、精读课也可按照自身的学习规律正常进行下去。“语文分开”有利于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在基本掌握汉字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尽快“随文识字”、“语文同步”,完成“语”与“文”的先分后合。“语”与“文”的关系体现了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涉及对外汉语课程总体设置全局的大事。

参考文献:

〔1〕赵元任.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dited by Anwar S. Dil)[M].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6.

〔2〕石定果,万业馨.有关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第一号)[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Everson, M. E. Word Recognition among Learners o 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ing and Knowing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

〔4〕Yang,J. Orthographic Effect on Word Recognition by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J].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Association,2000.

〔5〕Ch’en Ta-Tuan, et al. Chinese Primer (《中文入门》).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6〕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7〕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A].吕叔湘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8〕柯彼德.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对外汉语论文篇10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汉语;文化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它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我国学者鲁健骥引入国内用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之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文化适应模式也可以用来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下文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特指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外国学习者的汉语习得)的影响和制约,通过考察分析从而找到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有益启示。

文化适应模式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了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高低的影响,但文化适应模式在并不能充分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但是目的语社会的一员并且在目的语群体生活了一辈子的移民,却说不出几句像样的目的语。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习得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愿意或者能否把汉民族文化和二语习得者本族文化的融会习得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我们知道,外国学习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目的是为了习得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言语技能,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提高学习者文化修养。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目的有着不言而喻的共同点—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包含了了文化因素,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汉语和融合在汉语中的文化因素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必须同时习得。相应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同时导入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使跨文化交往得以顺利进行。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帮助外国学习者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水平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二、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把中国文化和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的本族文化从语汇、语法、语用等项目加以对比,指出其中的差别。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交际问题,我们以英语和汉语的对比为例来说明:

(一).汉语和英语存在许多指称同类现象和事物的对应词语,如汉语中的“天空、大海、码头、石头”在英语中则用“sky、sea、dock、stone”来表示同类事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汉语词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例如汉语中某些时代色彩鲜明的词语在英语中就没有,例如“红卫兵”,英语直译为“Red Guard”,而我们知道红卫兵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军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群体,大都是由学生组成,是一种特殊的群团组织。如果不解释清楚,外国学习者是很难理解这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像“红卫兵”这样汉语中特有的词,反映的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再如,不同民族中对应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如英语中表示性感美女可以用一个词组“cheese cake”来表示,“beef cake”则用来表示有吸引力的男人,汉语中的“奶酪、蛋糕、牛肉“没有这种用法。英语中可用用形容词“hot”来形容美女,而汉语的“热”却没有这种用法。

(二).语法系统的差异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

汉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例如,“我的爸爸”和“我和爸爸”表示就是不同的组合关系,而英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如大多数名词通过加“s”变成复数,大多数单音节形容词加“er”来变成比较级,大多数动词加“ed”来变成过去式。

(三).语用中也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常见的例子比如汉语和英语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尊、邀约和应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美国,如果有人打喷嚏的话,旁人一定会对他说“God bless you(Bless you)”因为他们认为打喷嚏时不吉利,灵魂会离开身体,所以会说这句话,是上帝保佑你的意思,现在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习惯,一句客套话而已。在中国的话,如果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表示关切“你没事吧?感冒了吗?”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用中的体现。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文化旁白的方法,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介绍给二语习得者。例如,当语言教学内容涉及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顺便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庆祝方法和习俗。这样可以引起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传统中国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的起源和庆祝的习俗。再如很多西方人喜欢的中国传统食物—饺子,这种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美食,它的产生有一个温情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这一天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他根据多年的经验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以后就有人效仿此做法,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时常讲些历史小故事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幻灯片、电影等材料来展示在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甚至冲突的事件,然后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电影《刮痧》,电影反映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在影片中,刮痧本作为中国传统的简易治疗方法到了美国却成了虐待儿童的行为,方大同和简宁在美国甚至找不到一个“专家”来清楚解释刮痧。影片向观众展示了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中国传统文化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化。教师在观看完电影之后可以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和他们分享观后感。这样的方式比单纯地开设文化理论课要有趣得多。

五、结语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者如果不了解汉语和本族语在文化上差异,不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那么也就不能正确理解汉语,不能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那么也就不能实现习得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所以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建立完整的文化教学方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使二语习得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为二语习得者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习得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尽力创造实际交际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同目的语群体交流从而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果,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纵深发展,结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提出崭新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使对外汉语教学获得长足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反过来又能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斌.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