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10 01:46:39

数字影像技术

数字影像技术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奇观;场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1-01

一、奇观电影

电影在刚诞生时,不过是依托于当时科技水平的“杂耍”,它成为一门艺术则是在发明后很久的事直到最初的一批实践者们为电影灌注了思想和技巧之后,它成渐渐成为独立于其他古老艺术之外的“第七艺术”。英国电影理论家穆尔维率先指出了电影中的“奇观”现象,在当代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法则已经失效,现在重要的是景象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电影工业在这种概念下也就是景象社会的必然产物。好莱坞电影的受欢迎也源自于“对视觉的那种技巧娴熟和令人心满意足的控制”。所以,奇观电影现在逐渐成为主流电影。也就是说不管是身体奇观,动作奇观,速度、场景奇观等,“奇观”不再是叙事的附庸,它已经开始支配着或者压制了叙事。“奇观”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态占据了几乎所有的电影类型。

今天的数字技术,使得艺术创造上观念的颠覆即艺术创造方式、存在形式、传播途径、观赏方式方面的改变,还产生了数字艺术这个新生的理念。近些年的数字影片《绿巨人》、《盗梦空间》、《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的成功和轰动以及观众对数字技术创造的视觉奇观的好奇和追逐,以新兴视觉文化冲击着观众的视野。

奇观现象的制造离不开数字技术,当电影开始进入影像美学时代,电影本身也悄悄从话语中心转为图像中心。而数字技术的优势在于创造虚拟的影像,影像不再看重它的符号意义,而在于创造奇观。《阿凡达》的高票房证实了受众对电影消费观的改变。如果说《阿凡达》的问世是开启人们对3D技术、奇观场景的热衷,那么《少年派》正是达到了当前数字技术电影的顶峰,成为受众心中不变的经典。

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奇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拍摄的头部3D电影,于2012年11月上映后备受好评,并在第85届奥斯卡上斩获4项大奖。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现的主要是场景奇观,影片各种浩大场面,星河灿烂、波光潋滟、广阔无垠的碧海和电闪雷鸣的天空都让观众惊叹不已。《少年派》的奇观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

(一)场景设计――3D描绘出的天堂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对于主题电影来说是起灵魂作用,借鉴现代环境设计的经验,再加以技术的点睛来表现电影场景的精彩内容,更能表达电影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

数字技术下制作一部奇观电影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影片中的大海,只是在台南建造的一个造浪池,这个造浪池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水波,通过周围的蓝幕合成无尽的海洋以创造派在海上漂流的效果,细心的观众发现,海水还会跟着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颜色,可谓精致美丽。还有食人岛,实质是在室内搭建的一个棚,在水池中央放一棵假树干,在特技的制作下就可以变成大海上漂泊的一座绿荫丛生的荒岛。靠3D表现的水中镜头效果最佳,游泳的时刻从水底望向白云,镜子般的海面反射的天空,海天一色,飞鱼掠过,万类霜天竞自由。

影片场景设计的艺术感提供的环境具有强烈的场景感、鲜明的海景特色和丰富的场面调度,更体现出剧本的气氛、意境和情调,让观众身临奇境。少年派在开始漂流之旅和动物作斗争时,整个场景设计营造了大海中疏离、冷僻、孤独的气氛,运用浩瀚大海平线构图给人一种空洞、茫然的感觉。在艳美中展现凄凉,在这虚实虚幻中,激发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思考。

(二)色彩运用――斑斓的天堂

在绘画中,色彩的表现可以传达情意,在影片中也是如此。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或喜或悲的情感都在色调中体现,运用恰当的色彩犹如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打动观众的心扉。影片中少年派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时是以灰色调子为主表现出雷电交加,,让观众也身临其境,场面描绘得残酷而生动。而暴风雨过后,宁静悠远的暖调子―黄,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视觉上的缓和带来观众心里上的安心。又再如蓝色调主要展现的场景是蓝蓝的天空,波光粼粼的大海,夜晚水母发出的荧光给人以轻松的感觉,给惊险的影片增加了祥和感。当然还有食人岛上夜幕降临时是用阴森可怖的绿光点缀在夜空中虽然美丽却给观众一种不寒而栗的危机感。美轮美奂的色彩奇观除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外,心境也随之变换,产生更多情感共鸣。

(三)虚拟的主角――孟加拉虎

《少年派》除场景是虚拟由数字技术制作外,作为主角之一的孟加拉虎也是由特效制作出来的,其逼真程度让观众都无法辨认真假。影片中只有几个镜头是用真虎的,剩下与派共存镜头下的老虎实质是一个枕头。数码影像不再依赖拍摄现场提供的各种被再现物,而可以只在电脑上生成。所以通常我们生活在3D时代是无法分清所谓的“虚拟的真实”和“真实虚拟’的区别的。

三、结语

“奇观”现象是影像美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影像美学在经历了造型化,符号化后进入奇观化。巴赞曾经通过摄影本体论证明影像客观真实,并且认为影像真是美学之所以根基牢固是源于影像的客观性。但是数字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打破影像真实美学论,否定了影像的客观性,它不再需要一个客体来作为影像的本体。影视是视觉的艺术,“奇观”的魅力正是源于其虚拟性所带来的再现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盛宴。

由于奇观电影的视觉特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叙事的地位,强化视觉效果的冲击力,甚至形成了有些电影评论家所说的图像对声音的“暴政”。电影美学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数字技术所能炫耀的那些奇观,而是它对电影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来了怎样的冲击。特效只是让画面更加美丽,生动而吸引观众身临其境,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数字技术而缺失了影片本身该有的戏剧性,故事性,真实性,那就使影片沦为机器时代的复制品,没有灵魂,如曾经的《英雄》和《无极》。

因此一部影片如果没有充满张力的情节、戏剧的角色、成熟的剪辑和镜头运动,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价值观体现,即使再完美的视觉效果再迷幻的特效也是昨日黄花,只有让这些奇观在美学的范畴内对人本性需求的满足,让故事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奇观在影片中的美学价值研究才值得我们深思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J].文艺研究,2005(3):18.

数字影像技术篇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放射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数字化影像逐步取代传统的胶片影像。放射科也从常规的模拟信号发展到了数字化的时代。目前在大多数医院已经普及的CR、DR、CT、MRI 等数字化影像设备装置, 这些设备装置都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的结合, 给放射科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突破。

1 数字化X 线摄影CR

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它摄影的使用剂量比传统的X 线摄影剂量小, 它能提供多层次的影像信息来满足诊断的要求。影像密度的动态范围大, 在曝光不足或过量时经过后处理功能处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显示图像, 避免因参数选择不当而导致重拍, 从而减少被检者再次接受X 线剂量的照射。

CR 的工作原理是X 线照射到人体后不直接作用于胶片, 而是射到影像板上, 形成潜影, 再把照过的影像板放入激光扫描机内扫描, 获得X 线衰减数值的数字矩阵, 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后重新成像。其数字图像可利用计算机进一步处理、显示、存储和传输, 分辨率比普通的X 线胶片高, 诊断信息丰富, 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 提高X 线摄影检查的诊断价值 。

2 数字化影像的直接摄影DR

数字化影像的直接摄影方法(digital radiography:DR). 它将信息载体X 线经过影像增强器转换成可见光, 由电荷耦合器或摄像管将可见光转换为视频信号, 再经过图像进行模/数转换成数字矩阵图像。

DR 的工作流程为: X 线发生器- 影像增强器- 电荷耦合器( 或摄像管) - 电视- 模/数转换数字系统。现在DR 的采样矩阵可达4096×4096 像素, 灰度分辨率可达12bit,采样速度达64 帧/秒。大大提高了DR的空间分辨率, 信号比和伪影都明显得到改善。

3 CR 和DR 的优势和不足

CR 和DR 在许多医院已经普及, 相对普通的屏/片组合成像得到很大的改善, 密度分辨率大大的提高, 且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 有很大的后处理功能。

CR 可以在多台X 线机上使用, 具有动态范围大, 线性好。特别是在床边照片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减少了重拍率, 降低了X 线剂量。CR 的不足是时间分辨率较低, 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CR 与普通摄影的劳动强度不变, 患者等候的时间不变。由于荧光漫射也使空间分辨率有所下降。

DR 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实时性和对患者医生的低剂量, 它在摄影方面可即时确认、即时采集, 连续性大大超过快速换片机, 操作简单, 曝光参数自动设定, 不必担心因参数错误重拍, 提高了检查成功率,缩短了检查时间, 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提高。DR 的图像信息十分丰富, 使高低密度的组织能很好的在同一影像上显示, 提高了显示能力。DR 可以动态的观察器官和结构, 并可进行多种后处理而改变图像质量 。

DR 系统主要不足是不能多台X 线机应用, 噪声较明显, 信噪比较低, 价格贵。

4 CR、DR 数字化影像推动了医院工作模式的变革

数字影像技术篇3

关键词:数字影像;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24-01

一、数字影像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数字影像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伴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影像记录的视觉表达方式。数字影像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电子媒介为传播手段,使画面的记录过程以及呈现方式更为迅速便捷,又节省了传统影像“暗房操作”的繁琐步骤,可以及时通过电子媒介观看影像资源,并运用软件系统进行及时修正,从人力、物力、时间等多方面节约了成本。

21世纪的今天,数字影像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博物馆工作中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字影像技术,从数字影像资源的采集到利用,以及数字影像加工流程已经完全融入到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之中。

二、数字影像技术较传统影像的优势

(一)拍摄成功率大大提高

在传统胶片时代对于比较重要的拍摄任务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要使用大量的拨拉片,以求发现拍摄中的各种瑕疵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正式拍摄之时都要适当的进行相应的曝光调试,以防止因冲洗带来的曝光不准确。然而,在数字时代中高端的数字采集设备都能实现连机拍摄,直接在电子媒介上就能随之呈现出拍摄的画面。如果拍摄效果出现问题,还可利用软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和修复,从而也避免了多次拍摄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影像资料更易于保存

在传统的胶片时代,彩色底片在十年左右就会发生变色,超过20年以上就无法使用。任何博物馆影像部门对于底片的保存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数字影像时代,对于数据的保存就要简单得多。数字影像拍摄后形成的数据以0和1的数字形式记录于存储介质上,不存在胶片保存中的化学变化问题。只要存储介质不发生物理损坏,影像文件的保存就没有问题。

(三)影像数据更易于管理和应用

在传统胶片时代,拍摄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将底片内容写入资料卡,然后分类建目。影像资料查询调用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博物馆的工作要求。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数据库的应用逐渐引入博物馆。在拍摄前期,对影像文件按照规范的分类进行录入,在后期影像利用查找时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就能很快找到所需的文件,大大提高了影像加工、应用流程的工作效率。

(四)较传统影像更经济、便捷

数字影像技术发展初期,拍摄后的影像文件一般都存储在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随着电脑储存介质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储载体的容量不断增大,所占用的物理空间却越来越小,使用年限也逐渐延长,相应的数字影像存储成本也越来越低,比传统的胶片时代节省更多经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像文件可以保存到网络虚拟空间。将数据保存在这样的数字空间里并不占用物理空间,因此也就不需要额外的花销用于储存它的载体。另一个好处是数字空间基本不用更换,不会受到物理条件的影响。而且从虚拟的数字空间调用影像资料更为方便,可随时下载、修改、上传,使数字影像工作更加便捷。

三、数字影像技术对博物馆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便于馆藏资源的留存及博物馆日常工作

作为国家文化资产的保管机构,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留存相关资料,这当中就包括了最生动具体的影像资料。数字影像技术的利用为文物藏品的建档、记录文物现状以及对文物的研究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对于文物修复过程进行数字影像的留存,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资料,意义十分重大。

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要用到数字影像。例如汇报材料中使用到的图片,为演讲所做的PPT,展览设计的数字化图纸以及为展览制作的数字视频等等。可见数字影像技术已经渗透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并将更加广泛地为博物馆日常工作服务。

(二)服务于展览、学术研究及图书出版

在博物馆,各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数字影像的使用,例如:展品资料的留存、展览大纲的撰写、展览设计的方案等。展厅中,许多展板上都会配有相关的数字影像,还会摆放各类视频设备播放和展品相关的视频。对于馆藏文物的研究和各类图书的出版更是需要大量数字影像的支持。

(三)通过数字博物馆宣传、展示馆藏文物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各类影像资料与博物馆网站相结合,使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览。以国家博物馆为例,网站上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影像对博物馆的文物、现阶段展览、各类活动等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等一系列展览制作了专题介绍页面,通过图文并茂、穿插视频的方法向公众展示了各类藏品的风貌。网站内容还包括各类学术讲座、展览开幕式的视频,参观导览,学术研究及国博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等等,都是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支撑才得以实施。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已达七百多万次,可见数字影像技术对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数字影像技术篇4

【关键词】朴实;稳健;幽默;谦逊;学生为本;人格魅力

数字影像技术教学中如何把知识更好的传播给学生,我们除了一颗热爱教育的炽热之心,还需要讲究方法技巧,结合本专业掌握教学设计的艺术,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贴近岗位工作过程,打破单纯学科片面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探索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过程细化:学习目标启发思考与认识(教师演示)确定学习任务(教师引导)项目实践1(学生做,子任务1)互动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项目实践2(学生做,子任务2)互动2项目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讲)项目评价(课内考核)课后作业。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必须有创造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的品质。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使自己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高超的技能技巧,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个班级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爱学习、并能够主动学习的类型。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在班级里树立典范,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有的时候可以当教学的小帮手。有些基础弱的学生更愿意找他们来讲解知识难点,他们也很愿意来教。既缓解了教师反复教学的劳累,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们自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二类是边学边玩型。这类学生自觉性差,对于学习惰性十足。但只要对他们多督促,他们还是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容入时尚元素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了解他们最感、最希望学的内容,把这样的内容结合知识点做为教学实例,吸引学习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三类是不学习型。这类学生基础差,甚至是无基础,也有点自暴自弃的心理。对于这类学生我在讲课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的视频录像。把录像拷贝给大家,课后可以一边看一边学。这样的学生有着极强的个性,不愿循规蹈矩。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他们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比如在二维动画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就不按我课堂讲的内容去练习,他说自己美术不好画不好人物形象,自己用圆圈、线条画小人并录了动画,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在阶段小结时对他提出了表扬。这下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后的学习中,这位同学居然用这种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的动画,大家说原来他这么有才呀。在艺术的教学中由为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的艺术,它基本上继承了艺术的含义。如果从上述“ 艺术” 的两层含义出发,结合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来考虑,我们可以将教学艺术表为师生交互作用、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利用各种教学变项,最佳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师生交互作用,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是教学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 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变项,最佳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学艺术最高境界的和结构内核。

教学艺术的创造,同其他艺术中的创造一样,具有求异性和原创性。但由于教学的对象是身心特点各异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因而教学艺术远比其它艺术更为复杂,是一切艺术中最复杂最精细的艺术。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每一次课,都必须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劳动,经历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首先,要使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掌握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深入钻研,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又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列,选择适合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怎洋启发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点。疑点引出后,教师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这也要讲求教学艺术。正如《学记》所言,教学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再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意外事件,需要教师迅速决断的处理,这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的教育机智。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离开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教学艺术修养,要获得教学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综上,教学方法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勇于创新,教学艺术要具有创造性。在事业中放大自己的个性,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学为人师,清风两袖养浩气;行为世范,热血一腔育栋梁。

参考文献:

数字影像技术篇5

【关键词】 钼靶;早期;不典型;乳腺癌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第一杀手,且逐年飙升。临床早晚分期,会影响到预后和治疗。所以治疗乳腺癌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期不典型乳腺癌病灶本身无特征,甚至乳腺内未发现病灶,易致漏误诊。随着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应用,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诊断能力大大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科自2012年1月以来58例乳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女性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6岁,其中25~29岁3例,30~39岁11例,40~49例25例,50~59岁17例,60岁以上2例。

1.2 方法 采用意大利giottoCR乳腺机,钼靶采用专用IP板,全数字化乳腺机进行常规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投照,必要时加摄侧位片和局部点压放大片等。

1.3 诊断分析标准 认真分析乳腺的CR影像,参照美国放射学会国际上公认的应用规范的描述病变性质标准BIRADS分级,影像所见分为肿块,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影,结构扭曲结节,成簇钙化及伴微小钙化等基本改变,根据影像的有关特征而诊断分级。

2 结果

病理结果:部分临床未触诊肿块均在钼靶定位下行外科手术病理活检,58例中小叶原位癌6例,导管原位癌10例,癌前病变17例。58例隐形乳腺癌中呈弥漫分布多形性钙化,铸型钙化、针尖泥沙样模糊钙化较多见,呈线样段样分布,其中Paget病2例,浸润型导管癌10例,导管内状癌20例,黏液癌1例,髓样癌1例,小叶原位癌6例,微结节并浅分叶9例,其中6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原位癌,呈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影12例,其中5例小叶性原位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微结节并钙化10例,其中癌前病变2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结构紊乱1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多在40岁以上。如今钼靶摄影、彩超、MRI已成为乳腺病变的“黄金三组合”。对于40岁以上妇女多为脂肪型腺体,数字钼靶摄影仍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多数乳腺癌病例具有典型直接征象,即肿块和(或)恶性钙化灶,较易诊断。而少数乳腺癌病例仅表现为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影[1],星状影,结构紊乱等易误诊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炎症以及其他良性病变。有人提出在针对早起不典型乳腺癌钼靶检查时应高度重视鉴别局限性非对称致密影,局部结构紊乱,成簇多形性细小模糊钙化,星芒征等征象,对于病灶X线影像不典型甚至隐匿,间接征象的出现对引导寻找病灶,分析病灶性质十分关键。各种间接征象产生的实质就是肿瘤周围各组织浸润或引起的某些异常改变在X线影像上反映。常见间接征象有大导管相,漏斗征,异常血管相,厚皮征,晕圈征,彗星尾征[2],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排除创伤瘢痕、炎症等情况外,预示着病灶恶性可能,结合病灶本身边缘模糊或密度高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活检或手术治疗。

临床中,发现很多乳腺癌由于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又没有定期检查意识,钼靶X线临床推广,使乳腺癌检出率大大提高,高质量高对比以及辐射剂量比传统X线减少25%~75%。尤其高质量对比度及数字化处理功能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但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小癌灶易于漏诊,对于腺体致密区结合超声检查十分必要的。

总之乳腺癌特有高发、好发人群、加之全数字化钼靶X线影像表现提示重要特征,极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在早期诊断、治疗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必要时结合超声或MRI检查,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病变,能有效地提高早期不典型乳腺癌诊断准确率。

参 考 文 献

数字影像技术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 影视制作 应用

在数字技术条件下,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一套新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其强大的虚构和仿真能力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视觉效果的可能,使影视作品的制作工序大大简化,也能够更好地表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影视作品更充分地表现创作人员的个性,从而为影视制作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作空间。

1、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发挥的作用

1.1 数字技术让影视制作工艺更加完善

数字技术进入了影视制作的各个领域,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广阔的空间,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和灵活性。特别是采用非线性处理模式的数字化技术,让影视的前后期处理工作变得轻松而灵活,将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影视制作变为鼠标、键盘的工作模式,完美地改变了影视制作的工艺水平。

1.2 数字技术让图像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

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图像和声音。图像是影视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传统的获取图像的手段是通过摄影机的摄影,加上一些模型特技、洗印合成等技术手段来得到的。虽然传统影视作品中不乏大量美轮美奂的佳作,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影视表现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的要求。由数字技术参与的影视制作能够获得逼真的画面、模拟真实的环境,实现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技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影视表现手段。

2、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与体现

2.1 影视素材的数字化

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从而大大拓宽了制作人员的创作想象力。许多影视素材都是通过实拍,然后利用采集设备采集成为数字影视素材,这些数字化的影视素材很容易的被拷贝、编辑、合成、特效处理等;而有的影像素材,从头到尾都是创作人员通过不同的编辑软件创作出来的。这些素材可以是图形、图像等静态素材,也可以是动画、录像等动态素材,还可以是声音素材。这些素材可以通过拍摄、采集或扫描等方式使其数字化,然后通过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制作成各种效果。有些素材甚至可以自行创作,而且自行创作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实现,并可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集成功能。

随着音频技术数字化的发展,数字音频工作站已经成为专门的计算机化硬盘录音系统。系统能够实现音频的编辑和处理功能,支持处理长样本(文件大小只受硬盘大小的限制),而且可以随机存取编辑。音频素材记录在硬盘上,无损编辑不会影响原始录音文件的效果,同时还支持DSP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将一个片断或在整个音频样本实现编辑。

2.2 影视素材存储数字化

随着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影视素材的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原来记录在电影胶片、磁带上的声音、视频和图像将逐渐被存储在硬盘等数字存储设备上,使常规的胶片、磁带的存储转向数据硬盘存储,视频磁带录像机逐步被数字录像机所取代。

2.3 数字影像处理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摄像机实际拍摄的影像或者电脑创作的画面进行加工和处理,实现影视制作的技术。该技术包括对图像色彩的处理、画面质感的合成、图片形状的改变等。通过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去掉拍特技需要的钢丝、软垫等保护措施和不小心进入镜头的多余画面等。

2.4 影视合成数字化

这是影视制作中比较复杂的部分,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影像合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特效混合处理的过程。如抠像、叠加以及色彩通道合成等多种合成手法都在影视制作中得到了应用。数字影视合成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专门的采集设备数字化,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素材合成为最终作品,然后输出存储设备上。其画面效果要比传统的光学合成方式要好得多。

3、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有待改进之处

3.1 制作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目前,虽然摄像机获取的视听信息已经数字化了,但基本上还都是使用录像带记录视音频信号,而数字编辑系统则使用硬盘存储视音频素材,这样编辑制作节目时必须先将素材从磁带载到硬盘上,编辑制作完成后再将节目下载到录像带上,因为现行的播出还基本是磁带播出,这使得数字非线性编辑制作还无法摆脱磁带录像机。由于磁带是一种线性记录载体,这种性质决定了采集素材,下载输出节目的低效率,即使可以采用高倍速上下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上下载过程仍然会影响数字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效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一些视频厂商开发并推出了数字硬盘(或光盘)摄像机,利用这种摄像机,拍摄完成后将硬盘安装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即可直接进行编辑,从根本上解决上下载的问题。但与磁带相比,硬盘在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容量、价格及携带的方便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记录载体技术还需要不断提高,才能进一步扩展数字盘基摄录像机的应用,逐步用盘基载体替代带基载体,实现前后期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编辑制作效率。

3.2 系统稳定性、可靠性需要加强

影视数字制作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它的性能直接受到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各种板卡等硬件匹配性的影响。由于软件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各种板卡的匹配性问题,PC平台上的影视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存在着死机、程序非法中断的现象,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4、结语

科学发展带领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之中,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级影视艺术的必然结果。数字技术让影视制作更加自主、高效,极大地拓展了影视行业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手段上面的表现力,丰富了影视制作的思路和理念。我们要更多地了解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更多地应用于影视制作之中,开发更加先进的制作手段,让影视行业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影像技术篇7

关键词:航空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关键技术

利用数字摄影技术完成测量工作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原来我国的航空摄影都是在胶片摄影的上开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数字摄影不能达到光学摄像机一样清晰,但是照片可以数字化,文件能更轻松的传输到地面上,信息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另外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其清晰度已经达到测量额要求。

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进展

数字航空摄影技术与一般的数字摄影技术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数字航空摄影技术应用的优势时间上最新的科技,比如激光技术,光学分辨技术、雷达技术等,利用这些最新技术卫星拍摄到照片,并把采集到得数据发回地面指挥中心。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还需要非常多的数字设备,包括社航仪等。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

2 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应用

数字航空摄影技术应用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政府的军事用途,另一种是社会服务类用途。对于军事用途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军事基地以及军事港口的位置,为和平做战略的准备工作。在社会服务类的贡献就比价大了,首先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能够帮助农业做好测绘工作,对于森林、河流、农田的测绘工作一直是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重点。同时它对城市的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为城市的规划提供俯瞰图。利用俯瞰的视角更容易造成城市规划的错误。帮助规划者统筹兼顾,最好相应的工作。同时数字航空摄影技术对于文化遗迹的保护,地质的勘探都着重要的意义。

3 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3.1 数据的加密

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其重要就是数据的加密工作,在卫星传递资料中,是采用微波的方式,微波是不能定向的,所以这些信息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也能收到,甚至外国人也能收到。如果是重要的数据被他过了解,这样就对我国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同时数据加密过程也是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数字航空摄影技术拍摄的文件不能直接的传送到地面接收地点上,所以需要进行转码,转码的过程就是对数据加密的简单过程。数据加密除了转码的方式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利用数字的密码技术为其数据增加安全性。一般来说我国的军事密码非常复杂,就算接受到信号也不过是一堆乱码。但是相对于社会服务类信息,因为目的在于社会的服务方面,所以经常处于一个无密码的方式,或者采用国际上常见的解码方式。

3.2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生产

3.2.1 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利用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工作站进行1∶1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中,导入空三成果恢复测区并创建立体像对,作业生产区域DEM数据,并用特征点、线参与计算修改生成DEM。利用DEM数据对原始影像进行数字微分纠正,通过自动生成的镶嵌线对整个测区的模型正射影像进行无缝拼接,并最终完成数字正射影像图。最后按40cm×50cm矩形图廓对影像进行分幅裁切,形成DOM数据成果。

3.2.2 DEM生产

利用空三成果,自动建立测区立体模型及其参数文件,在此基础上生成核线影像。DEM数据采集时应采用影像自动相关技术,生成DEM点(或视差曲线)。采用视差曲线编辑过程时,视差曲线间隔要合理。视差曲线(或DEM点)必须切准地面,真实反映地形态势。

采集特征点、线、面。主要是针对一些在完成影像自动匹配比较困难的地区和部位,例如大片居民区、水域及高层建筑旁被黑影遮盖部分等所作出的处理,主要方法是量测出相应部位的特征点、线、面。

(1)单特征线:是指地形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形变化线,量测时沿这些特征线以静态读点方式严格切准立体模型采集。遇树林等植被覆盖区,要尽量切准林间空地测读碎部点高程;(2)双特征线:是指依比例尺的陡坎、斜坡、堤、河流、公路、铁路等,为了保证影像纠正质量,对于带状构造物,例如公路、铁路、路堤、依比例尺双线堤,应按双特征线量测上端两侧堤顶和下端两侧堤脚线。对于弯曲线状地物,至少要采集弧线上的三条特征线,特征线不应出现交叉点;(3)对高架路、桥等制作DEM时,应在高架路、桥上边沿量测特征线,DEM点需编至高架路、桥面上,以保证纠正后的影像不变形和位移;(4)封闭型要素:对于面积大于100m2的水库、池塘等静止水域内的DEM格网点高程应一致,流动水域的上下游DEM格网点高程应呈梯度下降,关系合理;(5)采用点编辑、面编辑相结合的方法,将DEM点修正到立体模型表面。按要求输出DEM数据。DEM的编辑必须结合地貌特征内插生成格网DEM(2.5m间距),检查DEM点与每个模型的吻合情况,对DEM点与模型不吻合的区域进行修测,使每个格网点都贴近地表。

4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技术难题与研究热点

数字航空摄影技术技术难点的数字摄像技术发展技术很低,数字摄像机的像素是有着限制的,所以我国很多数字航空摄影卫星还是依靠光学摄影技术来捕捉相应的图片,因此需要胶片的使用,但是太空上的胶片有限,所以一个卫星能够完成的任务量是有限的,所以超高分辨率的数字相机一直是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研究的关键,但是首先数字摄像机在拍摄如此细节的照片上,细节还原能力严重不足,尤其在云层的影响下,效果更差,与实际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异,数字摄影的一大局限在区域视图是矩形,所以视图框小。所以要解决很多问题才能实现数字数字摄像机的应用。

此外,目前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主要还是围绕着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展开的,而对于数字近景(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甚少,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必将成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发展的新领域,它将成为机器人视觉现场识别的主要解决手段,而对实时性、全自动源数据获取及仿真虚拟手段的研究将成为近景应用研究的主题。

5 总结

在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项技术是多项尖端技术的综合体,所以在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关键技术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文件的安全性问题,解决安全性问题,我国信息安全以及国防安全才能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对于数字航空摄影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要摆学摄像机的限制,让卫星脱离胶片的限制,实现完全的数字航空摄影,利用数字摄像机拍摄图片,卫星的使用时间可以延长。但是数摄影机现在还不能满足数字航空摄影技术的要求,解析力不足,同时光影对其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张剑清等.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德仁等.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数字影像技术篇8

关键词:摄影;真实;融合;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59-01

一、数字摄影技术的现状分析

首先,感光元件和储存介质降低了影像的制作成本。数字摄影技术不依赖传统胶片记录和保存影像。它将光影影像直接转化为电子信息,并且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码储存介质当中。这种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在电脑系统中进行复制、传输、修改。数码相机的核心是成像芯片,也就是感光元件CCD或CMOS等。数字摄影技术与传统摄影的区别也就在于传统摄影是把图像的信号用胶片来记录,而数字摄影技术是把图像信号通过感光元件记录成数据文件。从存储卡中下载的图片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而存储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大大节约了成本。

其次,数字摄影还有即拍即得的优势。数码相机都有一个可视的显示屏,可以在摄取图像的过程中随时观察拍摄的效果和成像质量。对不满意的画面可以重新拍摄,避免返工。而且对各项数据都可以进行调节。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现在数码单反相机也可以实现不通过光学取景器而是通过机身背后的显示屏进行取景拍摄。数字网络时代创作出许多新的艺术形态,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无论是从生活方式还是传播的理念。网络在某些方面使空间的距离变为零,这样就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语言特征

与传统影像相比,数码影像具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即时一性,数码影像即时成像也可随时删除,不象传统影像成像时需要在暗房中等待影像显影,如不洗出就不知成像的好坏。二是无成本,数码影像抛弃了传统图像的高成本影像生产方式,它的无成本性使图像迅速增殖和贬值。三是可修改,数码影像可以随意修改,通过电脑软件可以使影像艺术锦上添花。四是可传播,传播是数码影像的内在功能,轻松发送迅速传播。

(一)数字影像,真实的谎言

数字影像,它可以进行任意的编辑与修改,它自身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在以客观物像为依据的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着真实性的缺失。而设计者们恰好可以利用数字影像的这种特性来进行艺术创作,以一种或几种客观存在的物像为基础,制作出更多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新形象。对于照片的意义,约翰·伯格是这样阐述的:在生活中,意义并不是即刻便知的。意义要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被发现,而且没有事物的发展,意义就无法存在。没有故事,没有揭示,便没有意义。被拍下的瞬间唯有当观众可以从读出超越它自身的持续时,才能获得意义。如果我们发现一张照片有意义,那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过去和未来。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的多样性

在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后现代艺术中追求视觉的文化企图和社会语境。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其特定的空间、艺术追求和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直接用自己的方式对传统艺术进行解构、演绎、拓展,以实现对艺术现代化的追求,它不仅成为当下艺术的一种模式而且为艺术的现代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多种图式混杂的艺术存在形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其功能特效,是新的领域的推广和延伸。

(三)数字影像强大的后期化

摄影方式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表现手法的局限。通过数码技术将相机拍摄的大量素材输入电脑,并利用图形处理软件中拼贴、合成、借用等技巧,将原来的图像加工成“新影像”。在数字化时代,照片再也不需要经过化学银盐粒子显影后再定影并放大,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模块内无止尽的修改与覆盖。

数字影像技术篇9

关键词 数字技术;影视制作;方向;影响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24-02

数字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直接改变了影视作品的特性,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使影视作品的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如卡梅隆所说这是一场数字文艺复兴运动。在影视制作中使用数字技术,可以极大地简化影视作品制作工序,在人员分配中,制作者可以将导演、摄影等职能集于一身,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思想,将自己的创作意图更好地融入作品,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制作时间,为影视制作者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认为:“我在发展数字技术方面的主要兴趣在于能加快电影制作的过程,从而使我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我的想法。我一直致力于改进我在电影制作方面的能力,因为主要的电影制作过程仍然停留在19世纪。数字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它可以使电影制作人员更富有创造力(无论是在特殊效果还是在后期制作方面)并且使电影制作工作更加轻松。”

1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发展中的方向

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技术又有不同的分类,只有在其相应的领域内才能实现技术功能的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还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导演在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3D的影像处理,通过虚拟数字影像,不仅能够实现人们对影视的想象空间,还能降低影视作品的成本投入,同时数字技术还为影视制作带来了便利,如增加了剪贴画修改的灵活度。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大量运用,使一些超高难度及超现实的表演手法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于一些小成本的作品制作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改变了影视制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技术的革新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人力需求,还减少了对外部自然环境的依赖,如震惊世界的第一部3D电影《阿凡达》就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

2)在影视制作数字技术中,影像跟踪与修整也是其发展的重要产物。这种数字技术主要适用于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拍摄的共同领域。Mokey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软件,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完成影视制作的动态抠像,这种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影视制作的时间,是传统技术不能比拟的;

3)使用MatchMoverPro4.0自动化3D追踪工具,不仅能够增强影视原始文件的处理功能,更能加强与三维数字技术的有效利用。近几年这种数字技术在电影、广告中被广泛使用,呈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2 数字技术对影视制作的影响

随着影视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电影行业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现象。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的特点、风格、品质的好坏都受到拍摄技术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也呈现出多元化,进入了数字技术时代。

2.1 数字技术贯穿于整个影视制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到数字技术,在影视素材,影像储存,影视合成等各个环节都有效地利用了数字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还减少了拍摄成本。

1)在影视素材创作过程中运用到的数字技术主要是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以此增加制作者的想象空间,增强创造力。目前大多数影视素材都是先通过拍摄,然后运用专业的采集技术转化成数字素材进行特效加工,甚至有的影视作品整体都是编辑技术创作的。在这些影视素材中又分为不同的种类:静态素材、动态素材、声音素材等;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影视制作中的影视材料的存储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从原来的胶片、磁带存储逐渐转变为了数字硬盘存储技术。目前常见的影视材料存储设备主要有三种:磁存储器、光盘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这些存储技术的普及,极大地减少了影视制作的时间,为影视制作增添了便利;

3)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合成技术在整个制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数字技术的特效手段进行混合处理,主要包含对图像的抠像、叠加等,这些技术手法在卡梅隆的《阿凡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数字技术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

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向受众传递信息,从而激发受众的情感。影视作品中的图像是影视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的图像获取主要是用摄像机,在加上一些模型技术等,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这些因素的存在迫使影视制作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融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影视作品画面更逼真,模拟环境更真实,而这些都是传统技术难以实现的。

数字技术已经适用于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不仅提高了影视制作的质量,缩短了拍摄时间,减少了拍摄成本,还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全面的发展空间。将大量的影视素材通过专业的数字技术进行后期处理,使制作工作由繁琐变的简单,完善了影视制作的工艺技术,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

2.3 数字技术为影视制作开辟了新道路

上个世纪90年代除美国的几部数字技术的电影大卖外,全球影视行业都处于低迷时期,这更显示出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重要性。目前以3D数字技术为主的影视作品无不大卖,给投资方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在经济利益和信息时代的召唤下,影视制作普遍采用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丰富了人们的创作方式,转变了制作理念,还将影视制作引领上了全新的道路。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影视艺术追求的必然结果。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影视制作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简便,同时还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开启了影视制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M].CONTEMPORARY CTNEMA,2003(3).

[2]王孝锦.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3).

[3]李兴亮.关于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冷思考[M].社会科学家,2010(5).

[4]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M].现代传播,2009(2).

[5]苏凡博.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武侠电影特技[M].电影评介,2009(20).

数字影像技术篇10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现实仿真;虚拟再现

电影历来都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视听艺术。技术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甚至产生电影本体的变化。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已经经历过三次电影史上的技术革命:1927年,有声电影的诞生为电影引入了一个新的表现维度――声音,是视听艺术成为电影的本体美学;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它为视听艺术又提供了一个真实维度――色彩,使视听艺术的呈现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原真实”;而数字特技在《星球大战》的初步使用,开启了数字化的“假设”功能,为电影呈现“非现实”的视觉再现,我们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电影史上任何电影新技术的出现,最终都将融化于发展着的电影艺术之中,从而形成电影艺术创新浪浪相逐、持续前行的历程。”①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任何一次电影技术的革新作用,都会成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电影艺术产生某种观念与思维的变革。

1984年,好莱坞电影《魔鬼终结者》让全世界影迷为之震撼、疯狂,特技与数字技术成就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机器人形象――终结者。12年后,又是同一个导演,采用了数字虚拟技术,在一艘世纪沉船上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爱情神话――《铁达尼号》,完成了冰山、水浪和船体扭曲等多层画面合成的具有高度真实场景的视觉画面。又是12年磨一剑,这个世界上最能挣钱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带着电影史上“前无古人,十年无来者”的里程碑作品《阿凡达》成为全球电影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詹姆斯•卡梅隆带领全世界最顶尖的科技团队改进和发明了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等,在电影史上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数字化电影美学。

当今,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新时代电影业最鲜明的特点,不但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承载方式、传播方式,还带来了影像艺术观念上的伟大变革。这是一场从电影外在样式到电影创作观念全方位的革命,“在未来的艺术史中,它对由技术革命而带来影像艺术观念革命,将成为另一个文艺复兴――数字化的文艺复兴。”②这场革命将会影响到未来的电影创作定位问题。

闪回:3D银幕犹如中国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潘多拉星球,在CG特效的支持下达到以假乱真不露任何痕迹的完美视觉效果,一个全新的、从未想象过的梦幻世界更是在身临其境中让人忘记是现实还是电影的虚拟。这就是划时代的电影美学特征,从内到外都渗透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观众真正体验“事件”发生在未来世界――关于未来“世界观”的完美体现。电影里出现的克隆技术、科技武器以及人类对外星的探索,让本片具备了真正意义的科技成果和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其一即体现了人类对科技技术的完美再现和未来追求;其二令观众穿透内心情感的外星世界那种天然和谐的非虚拟生活,几乎是对中国世外桃源的移花接木和膜拜之情、返璞归真的世界,也为电影披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在《阿凡达》中,卡梅隆亲手打造了潘多拉奇幻世界,以超想象的体验方式为观众塑造了未来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类所追求的“自然精神”,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阿凡达》的问世使我们过去关于电影本体的传统美学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或者说数字化技术主动地催生了新的电影美学方向。从《阿凡达》电影美学上深入分析,当前数字化电影制作技术介入电影,使电影人抛弃原有的“先有电影故事,后有实现电影”的传统概念,而是“先让科技介入电影创作,再有电影故事”③的理念。我们电影人不妨把划时代的数字化电影概括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美学形态:数字化技术的现实仿真与数字化技术的虚拟非现实。

数字化技术的现实仿真,顾名思义,利用数字技术来仿制现实能发生的真实性。这是当前数字时代电影制作领域的最大优势和普及性。

正如著名导演陈国星在拍摄《横空出世》说:“我们拍人们在沙漠里沸腾的场面,本来需要两万人,假设我们调不到那么多的军队,那么我们也可以用三千人来拍摄,最后再利用数字技术合成出两万人,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手段达到同样真实的艺术效果,同时还降低了电影的制作经费。”④数字化技术不仅为制作真实的大场面、大制作的历史影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也为电影特殊场景的拍摄提供了保证。在现代电影中,数字技术还在制造宏大的场面时,显示出它的无所不能的超常的仿真技艺。数字技术还为电影提供了许多化妆、美容乃至整容术。如《大战宁沪杭》使今天的上海四川路桥又重新回到了50年前它的旧日容貌。

尽管数字化影像可以 “以假乱真”,但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影像的真实性要求,不能颠覆观众对影像本体的真实性信念。所以,制作者依然根据历史或现实、艺术的真实再现或创造真实。数字化的电影实践已经表明,它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客观真实、表现主观世界的心理真实、呈现审美情趣的艺术真实以及表达内心意绪的情感真实等方面都达到了传统电影手段无法企及的创作高度。

数字技术导致了电影制作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前电影的影像无论是再现现实还是利用布景道具,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模仿。数字化技术参照现实的主观仿真,打破了影像真实与物质现实的相互牵连,致使传统影片的虚构故事变成了画面中的人物、场景、道具等的虚构。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提供、保障了现代电影无所不能的现实仿真的同时,也打破了我们一直遵循的完整现实复原的巴赞电影美学原则,把真实再现现实拓展至现实仿真的电影美学境地。

电影技术手段的推陈出新必然会引起电影艺术真实观念的变迁。如果说传统艺术的真实观是内容主导型的话,那么现代电影艺术的真实观就是手段主导型。电影的真实首先是影像的“真实”。在写实主义者看来,影像的真实感来源于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这就是摄影机的“不撒谎”真实纪录。其实,早期技术主义就打破了“物质现实”的自然形态,采用蒙太奇、特技或搭制布景等方式,对客观现实进行发挥,创造“第二度真实”。而数字化技术的虚拟现实主义则又超越了前两者,在技术主义“第二度真实”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在计算机里创造虚拟的“真实”。

因此,电影数字技术直接继承了梅里爱为代表的技术主义美学思潮的传统,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了电影制作方式由主要依靠摄像机成像到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物理成像的飞跃。同时从现实技术层面上说,数字技术虚拟的真实主义,对现实的仿真“颠覆”了以巴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美学传统。

数字化技术的虚拟非现实:与前者(对现实的仿真,或称虚拟的现实主义)相比较,数字技术介入电影的另一种性质就是再现“虚拟非现实” 形态。在这里我们把他称为虚拟表现主义。

“虚拟非现实”与前一形态的区分主要可表现为“虚拟非现实”没有现实生活的摹本,没有一个物质层面的现实与之相比较、对位。影片题材或表现手段往往是一种不可能发生或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现实世界。

数字技术的逐步完善首先使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得以复活、到从未来时代回归的机器魔鬼杀手、到彗星撞击地球的引起天崩地裂海浪滔天、以致失去控制的航天飞行器穿梭狂奔在银河系的边缘。而《阿凡达》的技术创新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潘多拉星球那种奇绝、瑰丽、神秘的梦幻世界,切身感受阿凡达身骑龙鸟翱翔天空的速度、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的视觉奇观。这一切的奇幻视觉都归功于詹姆斯卡梅隆团队创造的三项突破性技术:表情抓取技术、虚拟摄像技术和立体摄影机技术。这其实不是“虚拟的现实”,而是技术创造了虚拟的 “非现实”。这种带着技术融入创作的理念的先行,是我们电影理论所忽视甚至完全否认的一种电影形态和艺术功能,与传统文艺学、美学格格不入。这种超想象的现实被臆造出来后,在观赏者那里又成了物质性的、客观性的、能激起真正的生理反应和社会联想、人道情感的物质美学。但是这一回我们似乎无法把它归纳到传统文艺美学的“人化自然”中去,它已经不是一面超级现实主义的镜子,而更接近一幅出自达利笔下的超现实主义油画。

可见,数字技术及其生成的影像不但可以代替并履行传统制作技术纪录现实的功能,又能仿造“客观自然界”和表现“主观想象界”。通过电脑绘画和电脑特技加工合成后生成的数字影像能够模拟或虚拟传统电影制作手段所无法企及、无法实现的境界或事物。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想象和才智使詹姆斯•卡梅隆在《深渊》里创造出通体透明、可随意变形的海水人,又在《终结者2》中创造了能够任意改变自己身体的液态金属人。美国影片《浩劫惊魂》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像逼真再现了洛杉矶大地震的巨大灾难,令人真切感受到天崩地裂、摩天大楼顷刻倒塌的惨烈。《幽灵》把一个生死别离的爱情故事置放于富有神秘色彩的阴阳两界之间的边缘地带,甚至表现山姆的幽灵穿越人间自然物体的过程。

数字技术在表现奇观化的物象和景象方面独具优势,难怪乔治•卢卡斯说,数字化技术“它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你着手拍摄一部电影,将你的想象力乘以十倍,你就可以进行特技制作了”。数字化电影以灾难片、科幻片、惊悚片、魔幻片、古装片等表现非自然力的片种见长。这些电影的情节、角色和数字影像的艺术可信性与艺术真实性,是建立在“现实”与“非现实”的假定性前提与基础之上,根据特定的艺术逻辑推断演绎出来的。虽然不同于客观外在生活真实,却是艺术世界中“可有”或“会有”的真实,是以人们心理感知和接受为依据的,具有主观真实性。

复制自然物象的现实仿真数字影像是自然的延伸,而虚拟非现实的变异型数字影像则是经过制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从艺术假定性出发,对客观现实的非原样表现。无论是现实的仿真还是非现实的虚拟,这都是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电影新特征。因此,数字技术不仅是一场空前的技术革命,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电影审美新的境界。可以说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电影美学,是一场美学革命,或者说是传统美学在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的延伸和递进、继承与发展。

注释:

① 潘源:《数字化电影:两极震荡间求平衡》,《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

② 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郑洞天:《从阿凡达看世界电影数字科技的发展》,《华龙培训基地主题报告》,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