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标十篇

时间:2023-04-06 15:38:32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篇1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或序列相关。

3.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估指标系统;而且一个具体指标虽然不一定属于某一子系统,但它可描述一个子系统的某一方面,又能反映另一子系统的其它方面。因此,本文对重要的变量指标(如经济发展、投资、人口素质、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等),选择了多项指标,以体现投资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所有的指标,按照功能分为描述性、解释性指标(以基础指标为主)的评价、监测和预警性的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这样作的目的就是期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全面、准确、科学地刻画、描述、度量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四、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建立以后,以之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和区域差异划分。如引言所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如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评估法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熟可供选择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有(专家)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素)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有定性的主观赋权法(如综合评分法),也有定量的客观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实际的研究中,仅用单一方法去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其结果并不一定科学、可靠,也难以令人信服。科学可行的做法是同时选用多种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组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划分(如聚类分析)。

本文的思路也正基于此。即通过上述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各种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建立投资环境评估数据库,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进行组合式的综合集成评价,对各种结果进行几何平均、简单加权平均(或采用其他可行方法)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类型差异划分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从而对各个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重新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研究,以便相互验证。如果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且互相补充,则证明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可以揭示和反映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大小、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高低和区域差异程度的大小,并使综合评判结果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对客观投资环境现实的科学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慧炯,闵建罗.中国的投资环境[M].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出版社.1987.

[2]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

[3]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评估指标篇2

在甄别影响投资环境的形成因素之前,我们必须强调两个基本认识。首先,一个国家和区域的事权划分不同,就形成投资环境因素来讲,有诸多因素是区域所不能调整和改变的。因此,评价国家和评价区域的角度有很大区别。比如框图中所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及金融等,在很大程度上非属于区域事权范围,只具有制定细则和执行权,而没有调整权力。因此,这几项可转换为政策法规执行力因素,金融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地方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其次我们认为,资源型区域有其特殊性,在指标设置中必须突出其基础性因素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经济转型的力度,对资源型区域的认定和评判也有相关的标准。比如国家发改委认定资源型城市的评价标准,并了第一、二批资源型城市。各省尤其是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国家统计局的考核区域干部的44项指标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修订。2010年,山西省委组织部又对单位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新的考核办法。以上种种,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既定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我们对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逐一进行分析。一级指标的设定按照哲学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均是由组成元素、结构形态(或要素关系)和矛盾斗争动力组成的三维立体。按照这个思维模式,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把一级指标设定为基础因素、活力因素、动力因素。基础因素———是指对区域现状投资环境具有“硬性约束”的因素,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或是在此基础上的必然形成和历史积淀,具有较为长期的稳定性。活力因素———是指对区域现状投资环境具有“软性约束”的因素,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关系,对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张力”,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动力因素———是指对区域现状投资环境具有“软性约束”的因素,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着投资环境的优化,是改善区域发展基础、调节市场关系的原动力。这样分类的优势在于,突出了资源环境等的基础作用、在形成生产力中人与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便于观察生产关系中体制与机制的激励能力,这种分类方式,在当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这样的分类,我们不仅能充分体现资源禀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明显鉴别区域既有基础和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优化调整的区别,特别是能观察资源、金融、科技、人才等市场要素的作用,分析要素聚集以及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市场链等“场效应”的作用。二级指标的设定根据上述基本设计思路,我们将3个一级指标细化为10个二级指标。其中基础因素中,特别突出了资源禀赋情况,强调基础设施的作用;活力因素中,将人居环境这个在资源型经济中,具有特殊意义是指标列为首位。考虑到资源型区域大多为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一般具有改革滞后的特色,同时资源型经济也是高强度的投资型经济,因此加大了政府效能、金融因素的权重;动力因素中,在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中,侧重于后者。科技是短板,资源型经济由于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科技具有普遍的挤出效应,对科技创新作用的衡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三级指标的设定根据以上两个级别指标的含义,我们细化三级指标为27项,其具体指标的内涵及计算方法如下:矿产资源分布密度———即区域矿产资源面积占辖区土地面积的比例。通过此指标,可以判定区域资源赋存状况。计算公式为:矿产资源探明面积∕辖区土地面积×100%。铁公机便宜度———即铁路站点、高速公路进出口和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便宜程度。这是个综合性指标,可以考察区域交通发展状况。根据中西部资源型地区交通发达程度,我们设定每个县的高速公路进出口、铁路站点、机场的合计最高值为5时,则达到100%,即1个(出口、站点或机场)为20%,按此累计百分比值。能源供应———即电力、天然气能源供应状况。电力、天然气是当前经济社会的主要能源,将两者综合,能考察区域能源结构,可以看出该区域的能源供应状况。电力是传统能源,在全国大部分区域,主要矛盾是负荷问题。研究表明,在电力部门实行电能分时段计量、分时段计费的政策下,合理调整用电负荷、提高负荷率,不仅为整个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使得企业用电经济合理,有效地降低了电费支出,实现节支降耗。同时这个指标较高,表明区域三班倒的企业较多,折射出区域工业行业结构、规模结构较好,运行正常。因此从考察区域投资环境看,用电负荷率也是正指标。这个指标可以通过电力行业年度统计报告获取。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天然气以西气东输为主要气源,作为一种洁净能源,目前正在逐步推广施工阶段,因此我们把覆盖率作为考察主要指标。该指标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将通天然气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作为覆盖率。计算公式为:(用电负荷率+天然气覆盖率)∕2。3G网络覆盖率———即使用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线路和设备铺设而成的通信网络覆盖率,标志着以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的通讯技术发达程度,在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区域内所有运营商3G站点覆盖总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00%。对外开放度———即区域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或称为区域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外向型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进口额 +出口额)∕GDP×100%。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土地面积的比率,是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投资金额的数量,也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该指标是衡量一个区域保持和提高投资率,特别是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基础设施方面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综合考察区域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区域资源使用效率、项目带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土地面积×100%。文化生活水平———即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水平,可用城乡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体现。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支出占比+乡村居民支出占比)∕2。其中,城镇居民支出占比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乡村居民支出占比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两个指标,需要通过典型调查获得。金融效率———即各类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我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75%。就地方金融来讲,比率越接近这个上限,表明资金使用效率越高。计算公式为: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金融规模———即各类商业银行融资能力。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鉴于市县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我们这里借鉴这个概念,将其缩小为商业银行融资规模,通过与地方生产总值的比较,考察银行系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计算公式为:存款+贷款∕GDP×100%。

数据处理及评价

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全因素评价法探索的第一步。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在本标题下必须完成的部分,即方法的确立。简单来讲,其方法就是,首先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赋予指标权重并换算成标准值,然后将所有指标的标准值相加,运用总体评价标准进行衡量,得到一个最后评价结果。指标权重的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是由指标的权重决定的。权重的设置,我们采取专家问卷调查法取得。在经过反复三次问卷调查后,专家对指标权重的设置意见逐渐集中,最后又经会议讨论,最终确定指标权重见上表。表中单项指标,最大权重为6%,最小权重为1%,最大权重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力是最小权重指标的6倍,其倍数较为科学反映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注意到,投资者总是在不同发展时段,对某些指标具有不同癖好。我们注意适应各种因素影响下外来投资者的兴趣和癖好,适时调整各项因素指标权重,以满足投资者阶段性偏好需要。也就是说,本指标权重的设置具有阶段的灵活性,但对于同批次、具有比较意义的评价,权重的设置又是相同的。指标数值的处理为计算方便,我们设定正向指标(一般意义上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以上26项,逆向指标1项。这些指标的基础数据,有的可以直接从公开的统计资料中获取,或经简单计算得到,而有的必须通过调查问卷得到。为严肃原始数据的科学性,必须坚持科学的统计调查抽样方法。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的基础数据,有的是相对数,有的是绝对额,必须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将其转换为标准值。评价的标准与级别评价时,需要扣除逆向指标额度。投资环境总分的取值范围在1-100之间,愈接近100,说明投资环境愈佳。反之,则说明投资环境较差。这里,我们借鉴资信评估的基本评价标准,将指标值按不同的分值区域分为优秀(A)级、良好(B)级、一般(C)级和不适宜投资地区:A级:指标值85分(含85分)以上,界定为投资环境优秀;B级:指标值70分(含70分)至84分,界定为投资环境良好;C级:指标值60分(含60分)至69分,界定为投资环境一般;不足60分者,界定为投资环境较差,即不适宜投资地区。

评估指标篇3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原则

教学评估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现在,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教学评估原则新的时代特征。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评估活动必须依据评估对象教育活动的特点,以评估对象的发展为目的,对评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活动现象和效果作出相应地价值判断。具体地讲,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依据成人教学活动的特点,以评估为手段、以促进评估对象的发展为目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和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在评估中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意成人学员自身的特点。成人学员一般都是生理上已成熟、心理上也具有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且具有多样的社会身分,职业不同,受教育年限不一,兴趣爱好也各异,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多样。因而教学评估应依据成人学习者的这些特点,使评估活动成为一种激励手段,促使成人学习者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及认知和交往能力。

2.全面性原则

全面原则是指在评估标准中不宜过分地突出某一个项目,在评估过程中不能偏听偏信,没有充分收集有关信息就进行判断。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评估中贯彻全面性原则,既不能只评估教师授课水平,也不能只评估学员学业成绩,当然更不能只评估教学实践。应当是针对教学活动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全面地评估,从办学思路、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一一进行评估。这样制定的评估体系才能比较科学地全面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也才能使教学评估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此外,要努力拓宽评估渠道及方法,让学员、专家、领导及同行、教学部门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评估,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以确保收集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真正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特点

1.由教学对象的成人性带来的评估特点。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成人,这里成人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教学活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或与生产工作过程平行,或与生产过程交替,二者必居其一。成人教育的对象,除少数人参加脱产、半脱产学习之外,多数人的学习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另外,学员的年龄较大,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习的要求有速成性、系统性、概括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所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必须注意学员的学习与生产相适应运一特点,评估重点应放在教学的实用性上,而不应只考虑学员的毕业率和学历。

2.由教学过程的多模式带来的评估特点。传统教育的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进行的,而成人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也可以利用非传统的教学形式,如函授、讲座、模拟现场等。所以在制定教学评估标准时,要注意动态考核标准与静态考核标准、理论考核标准与实践考核标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因为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估指标中还应包括对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经费的考评指标,以保证各种模式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3.由教育因素、教育效果两者间的非对应性和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潜在性带来的特点。教育因素、教育效果间的非对应性是指:一方面指一定的教育因素并不一定会引起期望的一定的教育效果,有时可能会引起多种效果或相反的效果;另一方面指多种教育因素引出一种教育效果。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潜在性是指作为教育结果和效果的精神因素;的发展变化是内在的、无形的,其表现是在教育因素之后的。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应注意:不能只根据教育因素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也不能只依据教学效果对教育因素进行判断,必须坚持过程、效果的统一及条件、水平的统一评估,对评估对象既注重素质评估也注重状态评估,另外,评估指标的选择应考虑层次性、多角度性,使无法直观的教育效果通过评估指标尽量显现出来,体现教学的真正水平。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方式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方式一般有: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对象自身主持的评估活动。评估对象既可以是一个单位,如学校、函授点等,也可以是个人,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它既可以作为评估对象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也可以为其他方式的评估做准备。教学评估中的自我评估是对自身的局部评估――主要对教学及与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评估。当然,评估活动除了评估对象自身参加外,还可以请有关专家、同行或其他人员参与。这种评估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自身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且信息收集比较全面、准确。

2.主管部门评估

主管部门评估是评估对象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的评估活动。教学评估中的主管部门评估主要指成人高校的主管部门对成人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估,也可以是成人高校对自己各教学点的教学进行评估。评估既可以由主管部门单独进行,也可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学校、部门、人员及教育对象共同完成,必要时还可以邀请社会各方面的有关人员参加。这种评估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法定标准对新建学校或系、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认可评估;对已认可的进行维持基准的评估,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便于评估对象全面认识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不足,以便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五、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结论标准

评估指标篇4

关键词:指标分析法 纳税评估 应用分析

2005年颁布实施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配比分析。随文件下发的《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和《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成为基层税务机关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工作的主要参考蓝本,指标分析法在纳税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纳税评估工作推进,其成效日益降低。这种状况与纳税评估指标设置不给力和预警值测算不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一、纳税评估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人申报数据情况影响纳税评估指标的设置

1、涉税报表申报时间口径不一致,致使部分纳税评估指标无法使用

纳税评估指标所需数据主要取自各税种申报表和财务报表。根据《税收征管法》和各税种实体法规定,纳税人需按月报送流转税申报表。作为申报资料之一的财务报表依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20号)第八条规定原则上按季度和年度报送。流转税申报表与财务报表报送时间口径不同,导致各报表数据的时间口径不同,数据间不具有可比性,致使部分纳税评估指标因无法取得同一时间口径的数据而不能使用。

2、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无法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导致部分指标无从取数运算

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报表项目由若干会计科目汇总而成,如纳税评估指标所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原材料”,与“包装物”“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几个科目汇总填列在“存货”报表项目里;其次,报表项目只填列期初、期末余额无借贷方发生额,而发生额才反映纳税人当月生产经营情况,是纳税评估指标需采集的重要数据。上述缺陷使得纳税评估部分指标无从取数运算、无法发挥其作用。

(二)纳税评估指标形式单一,易纵

税务部门所采用的纳税评估指标一般为分子分母相除的相对数形式,这种形式的指标,在分子分母同增同减的情况下,计算得出的数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若仅仅关注计算结果,会忽略分子分母自身绝对数隐藏的异常情况。更重要的是相对数形式的指标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如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纳税人可以通过调整本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额,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掩饰其成本或费用的异常,也就是说这类指标容易被纳税人利用做“反评估”。

(三)纳税评估的指标宽泛,缺少针对性

在构建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时,各地税务部门利用已有数据尽可能多地设计指标。如某国税局设置70多个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原因是指标设置过于宽泛,没有结合行业风险点设置指标、没有结合税收政策风险点设置指标,缺少针对性。这些宽泛的指标只能监控到浅层次、普遍性的问题,而非纳税人特有的深层次的问题,评估结果不可能令人满意。

(四)纳税评估指标“各自为战”,疑点指向不清

当前所用纳税评估指标共同特点是多而单。多是指数量多,单是指每个指标单独使用,其疑点提示大同小异。如《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指标,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其疑点提示均为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同时《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中的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三个指标,若低于预定值,其疑点提示也均为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上述五个指标预警提示非常相似,没有必要同时设置和使用。另外,疑点提示毫无特点,涵盖了企业所得税偷漏的所有可能形式。

二、预警值测算存在的问题

预警值是指标分析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所设置的评估指标状态的标尺,也是判断纳税人在指标指向的业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尺。尽管《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已经明确了“测算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但是,当前预警值测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行业内全部纳税人均参与预警值测算

预警值测算,其选用的样本至关重要,这些样本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否则,测算的结果难以让人信服。据笔者调查,很多预警值的测算是行业内所有纳税人不区分规模、不考虑纳税遵从度全员参与的,其准确性必然受到影响。

(二)纳税人所属行业鉴定不准影响其准确性

税务部门依据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填报的经营范围,划归其所属行业,参与该行业预警值的测算。若纳税人经营范围简单,行业鉴定正确,测算出的预警值会更有效;若纳税人经营范围复杂或经营范围发生改变未及时通知税务部门,行业鉴定错误,在此基础上测算出的预警值必有偏颇。税务管理中发现后一种情况大量存在,主要是纳税人办理登记时,填报多种经营活动,当主营范围变动时,不必办理变更登记。

评估指标篇5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实施管辖和治理的过程。要评价一个单位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际水平,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评,否则后勤管理科学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所以,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须开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对后勤管理本身科学与否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后勤管理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即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可以准确衡量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后勤管理评估的现状

(一)后勤管理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

项目评估在我军后勤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装备效能评估、后勤演习评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长期以来,我军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评估体系,无论是部队后勤还是后勤部队,对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要评价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意愿和临时拍板,应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

一方面,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综合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军事后勤学,又要求结合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后勤管理评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学化这个课题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尽管我军后勤理论工作者对后勤管理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一些很好的评估方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评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数据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作为基础。但是,我军后勤管理长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没有进行较好的统计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门对于取得的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数据闲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一套以定量评估为主的评价标准,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每个指标都是一个具体的量化工具,可以准确地评估和反应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运用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来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观臆断、定性分析和随机判断的传统做法,提高后勤部门的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后勤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标。有了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每项指标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后勤管理决策涉及后勤领域各个方面,如物资供应、教育训练、装备建设等,在这些决策中往往需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通过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现状信息、未来信息,从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突破后勤管理的思维定势,在改革和创新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打破以往后勤管理评价缺乏标准、后勤管理多凭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的定式,探索出一条既适应我军后勤管理现状又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顺应新军事变革潮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内容可以分成3种类型:后勤成果类指标、后勤消耗类指标和后勤效益类指标。无论是哪个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核心都是标准化问题,都可以用如下方法确定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首先,将后勤管理科学化作为体系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再运用统计数据和科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分标准。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可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也有“模糊”的难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所以,对于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定量指标(客观指标)和定性指标(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其次,确定指标体系要进行适当的分级,可将评价指标分为一、二、三级指标等,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组成,二级指标由三级指标组成。下一级指标在选取时,要着重考虑能否体现上级指标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评价目标,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所占的比例是否均衡等。

第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经验方法(主观判断)确定指标的权重,即确定评价准则。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依托我军现有信息化平台建立评估决策系统,用科学的手段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将我军的后勤管理推向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一)构成要素分析法

构成要素分析法就是按照影响后勤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来设置指标体系。例如,后勤管理若按照专业保障能力设置指标,就包括油料、军需、运输、财务、卫勤、营房等构成要素,可以将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再将这些要素的职能构成和影响因素设置为下一级指标,进而建立起层次分明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优点是可操作性强,指标不易重复,便于进行单项评估;缺点是后勤管理包含若干构成要素,导致指标体系条块分割,无法反应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设计法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设计法都是以后勤建制为基础,就是自总部往下级(或基层往上级)对后勤模块进行划分,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设置评价指标,各级部队的后勤按照保障环节再做进一步的细化。这样,评估指标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它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适用于内部自我评估或者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单位的评价;缺点是层次较多,工作量大,指标体系比较复杂。

(三)动态指标设计法

评估指标篇6

评估的基本目标是考察机构编制配置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以优化机构编制配置,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科学性和部门单位工作效能。围绕基本目标,按照“由总到分、逐级分解、层层细化”的思路,构建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基本要素指标,包括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机制共5项,涵盖机构编制评估的基本内容,其中,将职能又分为职责配置、职责落实、履职效果3个次要素指标。二级指标是描述具体事项的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分解,包括职责合法度等30项。三级指标,也称为指标标度,是体现事项具体特征的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分解,也是指标体系中最具体、最细化的评估标度。三级指标体系从整体上较好地覆盖了机构编制评估的内容(具体见表1)。

根据《山东省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办法》规定的评估内容,结合基层实际,我们将一个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归纳为职能配置及履行、机构设置、编制配置、人员配备和运行机制等5个方面,这5个方面是构成一个部门的基本要素,是最基本的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要对5个指标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为构造判断矩阵提供指标评价值。我们认为,在5个指标中,职能、机构、编制是评估的主要内容,也是机构编制部门的核心业务,其重要性大于人员和机制。

在职能、机构、编制三项指标中,职能比机构和编制相对重要,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职能配置和职责履行最终体现公共部门的工作成效,也间接地综合体现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效果;二是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政府职能转变最终体现在部门职能的取消、转移、划入、加强等职能调整配置活动上。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职能配置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三是职能调整配置是机构编制调整配置的依据和基础,其地位和重要性要高于机构编制;因此,职能的重要性高于机构编制,是五项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在机构和编制两项指标中,机构和编制是机构编制部门两项最基础的工作,机构与编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重要性没有明显的差别,在两两比较中,我们取指标评价值为1,视为机构与编制的重要性相同。

在人员和机制两项指标中,人员配置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机构编制部门主要从编制对人员配备数量的控制、对人员结构的要求等编制执行的方面进行评估。而机制是一个部门与外界、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对机构运行和部门履职有重要影响,也是机构编制部门需要研究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机制比人员略微或者同等重要。

当然,指标重要性判断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不同人员或不同条件下,其重要性判断会有所差异。判断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通常由若干专家或者经验丰富的机构编制工作人员完成,综合多名专家和有经验人员的判断,可以使判断结果更趋于客观。

评估指标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信评估;体系设计

        1 企业资信评估分析内容的国内外比较 

        1.1国际上通常的分析内容

        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达和资信评估业的长期 发展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资信评估机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密的方法与体系,企业资信评估所考察的内容有:

        (1)对企业领导者的分析。

        (2)对企业 法律 地位的分析即有关登记注册问题,法人代表、土地等一切与企业有关的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3)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包括筹资能力、负债能力、资金效应等。

        (4)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主要考察职工结构、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分析、投入产出综合对比(包括人均费用、人均创利等)。

        (5)对企业市场状况的分析,主要考察分析销售市场竞争状况企业产品价格政策、产品市场占有率及销售情况。

        以上内容在对每一个企业进行资信评估时都必须涉及,但通常不同的评估机构对其划分也有所不同。以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为例,它把分析任务划分为几个范畴,确定企业的资信等级。但是,标准普尔设定的分析变量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以确保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对企业业务分析和财务分析来联系的,没有一个公式能把这些因素组合成一个资信等级。

        1.2我国的基本分析内容

        我国企业资信评估的基本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素质、资金实力、 经济 效益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

        (1)企业素质:主要指经济性质、企业领导群体的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企业竞争能力等。我国企业资信评估比较重视企业的基础素质,但此类定性变量的量化方法仍有待于探讨。

        (2)资金实力。主要考察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和资本构成情况,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应对债务危机最基本的能力。

        (3)经济效益。主要考察企业获利状况和获利能力,利润增长情况及市场预测前景等。这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企业评级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4)发展前景。主要考察近期、远期发展规划、目标与措施,行业地位、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及发展趋势。

        可见,美国和我国的企业资信评估的分析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前者分析的第1、2项内容同我国对企业素质考察的内容基本一致,方法也基本一样,在国外称为主观性评估,我国称为定性分析。前者分析的第3、4、5项和我国的资金实力、经济效益的考察也有共同之处,在国外称为客观性评估,我们称为定量分析。

        2 我国上市公司资信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市场发展阶段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虽然比较完善,但并不能不加选择地在我国企业资信评估实践中照抄照搬。同时,虽然我国目前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好地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其不足是一方面比较片面,更多地采取以财务指标分析来代替企业资信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针对性不强,不能对不同的评估对象(如上市公司)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同时某些定性指标的数据采集和评价方法在实践中仍然没有满意的解决方法。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信评估而言,有必要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成熟做法,建立我国的上市公司资信评估指标体系。

        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信评估的具体指标及含义:

        本着客观性、 科学 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量化五项原则,在对国内外 企业 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拓展能力等四个方面13个指标,构建我国上市公司资信评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从不同侧面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信水平。

        (1)获利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上市公司获利状况和能力,这是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十分关心的指标群,在上市公司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获利能力越好,企业资信等级越高。

        (2)偿债能力指标。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指上市公司偿还债务本金及利息的能力。

        (3)资产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反映上市公司经营者对现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体现各种资产运转能力。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越高,其资信水平也相对越高;反之,则越低。

评估指标篇8

    实际工作中的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IT负责人不喜欢建立评估指标。为什么呢?

    一方面,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一开始就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可是到后来无法完成,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不愿意给自己设置目标。在ERP项目中,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或者说这种行为非常的危险。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企业的决策者,应该采取措施,让相关人员建立具体的项目评估指标。这对后续的软件选型、项目监督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项目负责人对此也有误解,认为这些指标等到项目开始后再建立也来得及。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项目评估指标,其实就是对企业现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对于这一点,在下面如何建立项目评估指标的内容中会重点谈到。带着问题去选择ERP系统,就好像是对症下药,才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相反,如果一开始步确认这些内容,就好像医生找不到生病的原因,或者不知道你生什么病,那么再好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考核指标针对的主要是ERP实施商,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订立考核指标,主要是为了在ERP系统选型与后续项目结束审计时用。主要是为了监督实施的过程。虽然可能最后对项目关系的考核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针对的还是供应商。为此大家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负担,而将指标建立的过于低。否则的话,项目评估指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笔者认为项目评估指标必须要尽早的建立。只有如此,在后续的项目选型、合同订立等过程中,才能够拿来做参考。

    如何有的放矢建立项目评估指标

    既然项目评估指标这么重要,那么该如何来建立项目评估指标呢?对此,笔者建议企业的IT负责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有的放矢的建立项目评估指标。

    一是从现有的问题出发,建立项目评估指标。在企业确定上ERP项目之后、进行软件选型之前,项目负责人应该召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关键用户,先开几个碰头会。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让参会人员谈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销售订单变更导致的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变更问题等等。此时各个部门的用户就不要遮遮掩掩的了,而应该将所有的问题都摆在桌面上来。项目负责人需要将这些问题都一一记录在案。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哪些问题需要通过ERP系统来实现。根据这个内容来建立项目的具体评估指标。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如在软件选型时,将这些评估指标给对方的ERP售前咨询顾问看,问他们能否一一的实现。这无疑是评估ERP系统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最好的法宝。

评估指标篇9

1.1指标体系筛选的原则

要客观衡量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建立可行、有效和具有代表性的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从整体上应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统一体系,从个体上又是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群。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估考核办法》,结合烟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国内学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选取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可行性、代表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2评估指标的选取

结合烟台市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体系。

1.3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2010—2013《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2013《烟台市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项客观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照综合指数测算法的基本思想,选取2010—2013年烟台市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6个县域12个二级指标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2.2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2010年栖霞的最高为0.0978,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294;2011和2013年表现为同样的趋势;2012年略有不同,评分最低的为招远。2010—2013年平均得分情况为,栖霞的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年度之间的变化不稳定。除了招远外,其他县域都是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

2.3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2010—2013年二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各县域二级指标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海阳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变化较少。蓬莱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大。栖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大。长岛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也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比较稳定。招远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明显。莱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上升,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略有差异。

2.4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得分情况。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各县域的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保持稳定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权重系数,根据各县域经济得分综合得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了2010—2013年烟台市的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结论:(1)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2)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3)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2010—2013年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X10、X11和X12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各县域均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2)得分最高,说明烟台市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各县域之间和各级指标的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3.2建议

评估指标篇10

网络游戏内置广告指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产品或企业的信息植入网络游戏内部,在不影响游戏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达到营销的目的。①下文简称网游内置广告。本文所讨论的网游内置广告的效果,是指在用户体验游戏的过程中,内嵌于网络游戏中各种形式的广告对用户产生的心理效果。其具体表现为广告信息被用户接受的程度,可以用两个圆的交互部分来表示用户对广告信息的认知。若两个圆重合部分越多,则网游内置广告的效果就越好;若两个圆的重合部分很小甚至不重叠,那就说明该网游内置广告只是起到了单向的广告效果。

建立网游内置广告效果评估指标的必要性

1.迫于广告媒体的激烈竞争。对各类媒体而言,谁能给广告主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广告效果监测,谁将更有可能吸引广告主的眼光。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媒体,对投放于其中的广告的效果评估指标构建并不完备,广告主很难估算这部分广告费用,降低了广告主对网游内置广告的投放欲望。因此,网游内置广告需要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一套效果评估指标,以便广告主选择投放媒体。

2.出于广告主的预算考虑。大多数广告主对网游内置广告缺乏了解,对其产生的效果认识有限。他们只是持怀疑的尝试心理接触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将其作为传统广告媒体的一种补充,投入极小的份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营成本,在广告预算上十分谨慎。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效果评估指标来量化网游内置广告的传播效果。

3.游戏平台的盈利趋势使然。现阶段网络游戏平台对网游内置广告的开发还不充分,他们聚焦于通过提高增值服务来赚取网游用户在网络游戏中所投的费用,但其实网游内置广告才代表了网游盈利的发展趋势。因此,网络游戏平台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继续以增值服务盈利,一方面要逐渐重视网游内置广告的价值,对其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网游内置广告效果评估指标的构建

1.对网游内置广告进行分类

网游内置广告形式多样,就用户与广告的交互性而言,主要有非体验型广告和体验型广告两种。非体验型广告,指的是网络游戏中类似于传统媒体广告形式,用户与广告的互动性不强,游戏与广告的界限明显,广告识别度高,比如游戏本身外的游戏前后视频广告、登录窗口广告、健康提示广告等;体验型广告,指品牌信息与网络游戏高度融合的广告形式,互动性较强,广告识别度较低,用户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切身体验到品牌所带来的具体利益,比如游戏内的路牌广告和道具植入等。对企业而言,非体验型广告强调创意和视觉冲击力,要求吸引受众“看到”,更进一步,吸引他们点击链接;体验型广告侧重于广告与游戏的关联性,要求吸引受众“参与”。对用户而言,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非体验型广告是可有可无的,用户对其的关注度是企业难以掌握的;体验型广告因为融入到游戏的体验环节,所以用户对广告的关注度随着对游戏的关注而相应提高。

2.效果指标因不同广告形式而异

目前,网游内置广告效果评估的指标主要有CPM(按展示付费)、CPA(按行为付费)、CPC(按点击付费)和CPT(按时长付费)等,但它们不过是传统媒体广告效果评估指标在互联网上简单的延伸,片面地适用于上述谈及的非体验型广告。而体验型广告的效果评估应该从网游特性出发,考虑以下指标。

第一,网游的品牌传播力。网络游戏题材各异,即使同属一类题材,其品牌传播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网络游戏因为用户规模大小不一,因此企业信息的可传播范围不尽相同;再就是不同的网络游戏有各自特色,所体现的娱乐性在用户心中亦有不同评价。

第二,广告的内容。(1)广告与网游的内容相关性。广告效果的产生建立在用户“注意了”的基础上。只有两者高度匹配,才可提高用户对广告和网游的偏好度和忠诚度。(2)广告内容的创新性。目前网游内置广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将品牌名称、标识或卡通人物与游戏场景和游戏道具相结合,这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增强了虚拟环境中的现实感,但是,如果一则网络游戏广告长期以此来刺激用户,那么会逐渐形成用户对网游广告的“免疫力”,因此网游广告的效果与广告是否有创意地植入游戏密切相关。(3)广告内容的互动性。互动性在网络游戏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所以网游广告内容能否与用户建立自然友好的互动,必然成为效果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广告的形式。(1)广告的位置,广告投放在游戏界面的不同位置,对用户的注意力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2)广告的尺寸,企业的标记在游戏环节中占用的空间越大,就越容易引起用户在游戏体验过程中的注意力。(3)广告时间占游戏时间的比率,这是在体验型网游内置广告互动性前提下提出的。游戏与广告的融合使得用户对游戏的关注转化成对广告的关注,使他们在不自觉的游戏状态下受广告信息的影响。(4)广告形式与游戏方式的契合程度,广告形式越隐性,与游戏环节的融合度就越高,越不容易受到用户抵触,对企业信息的传播就越有利,契合程度就越大。(5)广告更新频率,指广告在每一固定长度时段内更换的次数,广告更新必须把握度,频率适中。广告更新慢,受众会对长时间内的同一广告产生审美疲劳;更新快,不利于同一品牌形象在受众心中的强化。

第四,广告的成本。广告成本是企业投放广告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从企业角度来看,良好的广告效果需要广告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即广告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度与投放广告所花的成本之间的比值大。

第五,政策风险。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广告不仅会影响广告效果,而且很可能威胁整个网络游戏平台的生存。《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的出台给网络游戏市场的规范化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网游内置广告作为网络游戏的一部分,规避风险的关键就在于其内容的健康、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