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十篇

时间:2023-03-22 07:13:09

农村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篇1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数量达9亿之多。解决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保证农民身体健康,始终是中国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纵观近年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成绩,众说纷纭。为此,我们对北京8个区(县)共40个村进行调查研究。

2调研方法与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40岁以上的常住村民。由于调查多集中在上班时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所以调查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以下为相关问题的调查数据及现状描述。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调查显示,36.9%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54.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这部分人多进行过如心脏搭桥术、肾脏手术等,或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这说明“防重于治”在农村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问题二:是否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24.5%的被访者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75.5%的被访者不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由此可见,“防重于治”观念在农村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问题三:您或家人身体不适时,会怎样做?调查显示,66.8%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会找医生看病;31.9%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会自己买药吃,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就医过程繁琐是主要原因,他们表示患有小病到医院就医,既费时,效果又不好,不如自己买药吃;仅1.3%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在对待疾病态度方面,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农村推广开来,更多村民无论大病、小病都会先到医院诊治。由此可见,医疗改革后村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

问题四:就医时一般会选择哪里?调查显示,12.4%的被访者会选择个体诊所,33.2%的被访者会选择村卫生所,31.9%的被访者会选择乡(镇)卫生院,18.5%的被访者会选择县级医院,4.0%的被访者会选择市级及其以上医院。由此可见,影响村民选择就医地点的首要因素是地理距离,其次是医疗服务质量,而患大病、疑难病的村民更倾向于选择位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

问题五:您对村卫生室或卫生所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发现,25.8%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32.6%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30.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满意,10.7%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0.7%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

问题六:您对乡(镇)卫生院的满意程度如何?24.2%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31.5%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34.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满意,9.4%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0.7%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据了解,目前农村医生文化程度多是中专和大专(大专很少,中专不多,无医学专业学历者居多)。农村诊所中77.0%的乡村医生接受过培训,有的卫生员和接生员也接受过培训,但是较少。从农村医生培训渠道看,乡(镇)和县级部门的强制性培训居多,在访谈中,很多农村医生认为地方卫生部门强制要求培训的收获不大,认为自己的医术需要提高,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在学习上投入资金。很多村民表示,自己和农村医生的关系融洽,有病总是先找农村医生,农村医生医治不了的,才会到大医院就诊。从服务态度、便利性及价格方面来说,村卫生室或卫生所都优于卫生院、县级及以上医院。但在医治效果方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较差,比不上卫生院和其他更高一级的医院。我们认为这主要受限于医疗设备和医生医疗水平。

问题七:您觉得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28.5%的被访者很满意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61.1%的被访者认为虽然较以前有一定变化,但仍需改进;10.4%的被访者认为与以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在调查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就医需要。农村医生只能治疗一些发烧、感冒等常见小病;更高一级医院情况稍好,但仍紧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问题八:您参加了哪种形式的医疗保障?调查显示,87.2%的被访者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1%的被访者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0.7%的被访者有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1.0%的被访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调查的298例村民中,43例家中有长期患病成员,25例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差或者很差。这些村民全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理念是引导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调查发现,家中没有长期患病成员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也很高,可以看出农民的健康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通常是贫困户或者儿女不在身边。

问题九:明年您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调查显示,93.3%的被访者表示会参加,4.4%的被访者表示不会,2.3%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据了解,不会参加的被访者均表示不是经济原因,只是认为以后自己的医疗需求不会增加。但是,通过我们与其进行交流,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随后,针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进行调查。仅20.2%的被访者表示村里有相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而且是持续、全面的宣传;49.4%的被访者表示村里只是在投保的时候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18.5%的被访者表示村里从来没有相应的宣传;11.9%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村里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可见,上级有关部门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使得部分村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怀疑态度。

问题十:投保有没有减轻您的经济负担?调查显示,2.3%的被访者表示保险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35.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前后自己的生活没有变化;31.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后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效果不显著;29.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明显减轻经济负担。大部分被访者年收入较低,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参保热情。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十一:如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您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是否会增加?调查显示,65.8%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会增加,34.2%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不会增加。

3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很多地区在进行医疗卫生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农民健康质量、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乡镇卫生院应根据村民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加大宣传力度,指导村民预防疾病,真正做到“治未病”。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农村设立基层医疗保健组织,定期给农民体检,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国家医疗资源。②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在普及卫生常识的同时,做好主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使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2)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些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医疗等工作,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有大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层卫生机构只有较少的卫生资源,医疗设备落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现有乡镇防保机构面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比较薄弱,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与农民的就医需求还有很大距离。虽然农村卫生服务供给在不断增加,但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为了看好病,盲目向城镇医院流动,使得这些医疗机构人满为患,加剧了城镇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基层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效益受损。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村级医疗服务质量是农民最关心的2个问题。因此,通过农村和城镇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对于缩小农村基层和城镇在资源配置上的差距,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其生存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医疗卫生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研究先通过对7名专家(包括3名农村基层卫生的行政管理人员、3名农村卫生管理研究人员与1名农村新农合管理人员)的访谈,结合统计方法确定权重比例,再以随机方法在四川省川东北地区选择了60名知情人(包括县、乡、村各级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以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关键知情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以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反应性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优序图法由Moody于1983年提出,在多个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3]。本研究请每位专家对反应性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通过对选项的赋值(表1)将自己的选择数量化,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各专家的选择意见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权重。

1.2.2以Likert量化法将“关键知情人”问卷的选择项分为5个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依次赋以5~1分,分别对反应性各组成部分进行评价以获得评分,然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反应性水平与分布计算公式结合前面确定的权重测算四川省东北地区农村基层卫生系统的水平与分布状况。

2结果

2.1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的权重按照多输入优序图法将7名专家对反应性的“对人的尊重”与“以患者为中心”各4个部分的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对汇总结果进行总和检验和互补检验确认结果无误后,再将每个部分的赋分除以该部分的总分值可得到各方面所在部分的权重[4],最后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两大部分的系数分配(两大部分各为50%)为依据计算可知最终的各方面权重,其结果见表2。

2.2反应性的水平与分布状况。

2.2.1反应性的水平状况研究结合“关键知情人”调查所得的呈正态分布的各领域粗分均值与世卫组织开发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四川省东北地区农村基层卫生系统的反应性。将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计算公式根据本研究所得的权重数进行调整如下:Y=0.175V1+0.095V2+0.09V3+0.14V4+0.155V5+0.125V6+0.115V7+0.105V8(V1~V8分别为反应性的各个部分得分且呈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对60个“关键知情人”调查所得粗分均值见表3。经过计算并将结果换算成0~1的水平值,可知县、乡、村级医疗卫生系统的反应性水平分别为:反应性水平状况显示,县级医疗机构在保密性、基础设施的质量与选择性方面优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乡级医疗机构在医患交流方面优于县、村级医疗机构,村级医疗机构在尊严、自主性、及时关注与社会支持网络方面优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

2.2.2反应性的分布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脆弱人群的界定,知情人调查将贫困人群、老人、妇女与少数民族视为脆弱人群,研究利用知情人强度分数与脆弱人群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计算出不公平分数以表达反应性的不公平程度[5]。本次研究的不公平分数为0.83。反应性分布显示所有脆弱人群的反应性均低于人群平均值。贫困人群的不公平分数在所有方面均为脆弱人群中的最低,妇女的反应性在尊严、自主性、保密性、医患交流、及时关注与选择性方面优于其他脆弱人群,老人的反应性在基础设施质量与社会支持网络方面优于其他脆弱人群,少数民族的反应性在多个部分落后于妇女与老人,仅优于贫困人群。

3讨论

卫生系统反应性是指卫生系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卫生系统中改善非健康方面的普遍合理的期望[6]。它是医疗卫生机构对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知和适当的反应[7],与医疗服务过程中“顾客”对卫生服务的医疗技术部分的满意程度存在着相关性[8-9],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0-11]。反应性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衡量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工具。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其35个国家的1791次访谈对构成反应性的两大方面8个部分的权重进行了赋值。本研究通过多输入优序图法对四川省东北地区的卫生系统反应性组成部分进行了排序,其重要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尊严、及时关注、医患交流、基础设施的质量、社会支持网络、选择性、自主性、保密性。在对人的尊重方面,四川省东北地区农村卫生系统的重要性排序与世界卫生组织存在着差异,而以患者为中心方面其重要性排序与世界卫生组织排序一致。

四川省东北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的反应性存在着差异性。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其反应性从总体而言是三级网络中最优的,在保密性、基础设施的质量与选择性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尤为明显。这一结果反映了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业务指导中心县级医疗机构的资源的配置是最优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自主性与保密性方面差于县级与村级医疗服务机构,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县级机构的医疗资源优于乡级机构,其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态度与服务意识也强于乡级机构,另外一方面村级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为服务购买者提供了较好的可及性医疗产品,且大量的村级医疗机构处于较强的人际网络覆盖之下,村级机构在服务态度方面也会优于乡级机构。村级医疗机构在医患交流、基础设施的质量与选择性部分差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四川省东北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仍然呈现“倒金字塔”状。尽管村级机构服务半径辐射面广,但其资源并不能有效供应农村居民的需求,另外服务过程中因购买者的文化所限导致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中针对服务内容的互动偏少。

农村医疗卫生篇3

一、现状

2003年启动的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如今已全面铺开,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已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100%全覆盖。2004年,山西省制定《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稳定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提出农村医疗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中因病需要救助的家庭,救助对象应当是持有《农村五保户供养证》、持有《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低保证)及优抚对象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各地要认真规范五保证和特困救助证(低保证)的发放工作,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创造必要的条件。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制定详细救助办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资助五保户和农村特困(低保)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规定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应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定期统一核销的发放办法。2011年山西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596209万元,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为43541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为24611万元,乡镇卫生院支出88991万元,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机构支出21011万元,建成6971个村级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山西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说明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总量不足。相对于农村居民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来讲,目前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偏低。由于经费不足,造成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人员经费标准过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依靠基本医疗服务的微薄利润补充人员经费的不足,“以药养医”的现状依然存在,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师在看病用药上没有过多考虑农民的支付承受能力,尤其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病费用过大,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情况,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更住不起院。同时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比较艰难。二是财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向结构不合理。第一,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主要是向城镇居民倾斜,据测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大概在4∶1,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差距过大。第二,目前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向县级大医院倾斜,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负债经营,设备老化,危房长期无力改造,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弱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尽管山西省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医疗卫生占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比例不断提高,但由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过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依然薄弱。

作者:赵松工作单位:山西省会计服务中心

农村医疗卫生篇4

关键词:新医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8303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呈现城乡分配失衡的特点,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机构薄弱使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新医改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这个普遍存在于医疗领域内的不公平问题,借助改革即体制的重新设置来诱导资源(包括医药资源、医疗设备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等)合理地流向我国全民医疗体系构建的薄弱环节――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作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自然也就成为了新医改的一个重点。

目前医改缺乏现有模式和固定做法,2009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医改的开始,但这一指导性文件也只是在宏观层面构建体制框架,并未系统具体地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因此各地有必要发挥创造性,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医改。本文旨在以黄山市为例,实证分析新医改以来该市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面上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存在的职能上以及机构运行层面的弊端,以为新医改在该市的继续深入推进而献言献策。

1文献综述

关于为何要重视新医改下农村卫生医疗体系,李玲(2009)整体解读了新医改,认为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谭晋(2009)结合全球医疗改革的大背景,深刻分析了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模型。顾昕(2010)也论述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于新医改成败的重要性。

在研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方面,学者们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汪波、段祺(2014)认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的制定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影响很大,并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奎力(2012)所持的是需要全面改革的观点,他认为要想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只有进行全面的改革。郑玉玲、张大伟(2013)认为培养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以服务基层十分重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实证研究方面,林淑周(2013)基于福建省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医务人员对激励机制的满意程度,并提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策略。高开焰(2012)以安徽省为例,对该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加以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加大管理力度等建议。

新医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医改实施之前便有众多学者纷纷建言,新医改实施以来,学者们也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重点对新医改实施的成果、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对策。有不少学者关注新医改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但是对新医改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却极少。本文希望以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进行研究以充实这一方面的文献。

2新医改以来黄山市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成果

新医改实施以来,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快速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益性管理体制的建立。黄山市辖三区四县,规划设置了100余所乡镇卫生院、670余所村卫生室,政府财政支持基本建设,包括设备购置、人员经费等,向基层辖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廉价便利的医疗服务,努力做到让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

(2)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的建立。市辖区三区四县内均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绩效考核细则,初步建立起了两级绩效考核制度。黄山区、歙县两试点区县在2010年兑现及补发了基层绩效工资及奖励绩效工资,其他区县也于次年兑现了这两类工资。

(3)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2010年9月起,全市所有区县的全部乡镇医院与九成以上的市规划的村卫生室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招标采购办公室也在各区县卫生机构建立起来,负责对辖区内每月药品总采购金额中基本药物的采购金额比例的监管。

(4)补偿合理的保障制度得以初步建立。新医改后,黄山市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区县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取消了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户。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财政实行按月预拨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部分财政全额保障。

(5)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新医改以来,黄山市着力推进各乡镇卫生院对其所属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并按人口数对行政村卫生室进行补助,切实提高该市对村级卫生室的管理水平。

3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黄山市在新医改以来,总体把握住了这次医疗改革的方向,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该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

(1)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欠明确。县域内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合构成了县内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后两者则构成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的关系可以如图1所示。

图1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关系图

黄山市各区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分工不太到位,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好对患者就诊实现分级。很多农村居民小病就诊偏好向乡镇卫生院甚至县级医院就诊,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发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离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院较近的农村居民在患小病的时候,相对村级卫生室对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更加偏好,但事实上就治疗效果而言并无根本区别。

(2)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仍不足。黄山市辖区内自然村众多,仍有小部分自然村因为地处偏僻,人口较少,没有设立卫生室甚至连一个专业的医务人员也不存在,而这些地方又大多位于山区,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致使病者需要长途爬涉到临近行政村卫生室甚至更远乡镇卫生院就诊。一方面,这样的自然村真在逐渐走向消亡,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大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群体易受疾病的威胁却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急性病等的发生需要及时适时的医疗诊治和服务,而患者本身又离医疗卫生机构很远加之交通不便,很容易导致治疗迟误让患者备受煎熬甚至危及生命。

(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相对匮乏。黄山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学历总体偏低、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的特点。很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配备明显不足,从业人员中高学历者比例低,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尤其缺乏。其根源在于人才引入机制、培养模式、保留人才的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尤其是在激励医务人员流入农村的政策引导还不够。

(4)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再好的政策制定也需要良好的政策执行才能将理想与现实相衔接以得到满意的政策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过程中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督体系有待构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就诊患者以及接受服务的群体应当作为外部监督者应当拥有更多的信息了解渠道、监督与检举途径,这也是目前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5)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医改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以黄山市来看,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在服务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相对比较好的成绩,但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如此,一方面不利于基层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系统无法构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卫生部门的沟通不畅,自身所得到的监管也将大打折扣。

4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新医改在黄山市农村地区的深入推进,针对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为该市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带来积极地参考。

(1)进一步划分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分工。黄山市内各县级医院要指导和帮扶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乡镇卫生院为县域内中级医疗层次,与县级医院实现双向就诊,并指导和帮扶所在区域内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工作;村级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承担着本村内居民的日常小病诊治和卫生建设,并为居民健康档案,村级卫生室应当进一步覆盖边远山村,以实现有村必有医。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当充分沟通,对不同就诊需求的患者进行合理分流。

(2)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与分配机制,重点培养全科医生。一方面得从制度上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人才的吸引能力,简化本科生的招聘程序及放宽紧缺专业的招聘条件;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给予定额补偿,对山区工作的医疗人员要给予适当补贴;同时,要完善创新培养模式,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方面培训以扩大全科医生的比例,定期选派基层医生到市县级医院或医学院校培训,尽可能地提升基层医生的医务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都应该配备电脑、联网以及拥有相关的医疗信息软件,并组织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相关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建设,旨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并可为服务范围内的人员建立起电子健康档案。面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借助网络向市县级医疗机构求助解决。市县级医疗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指导与帮扶部门或制定负责人员,及时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所放映的问题。

(4)建设和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黄山市应当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制,规范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发挥好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职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监督:第一是市级或者县级相关部门的直接监督,重点检查基本医药制度的执行与医疗服务水平等情况;第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监督,包括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垂直监督以及不同区域内同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水平监督;第三是农村居民尤其是就诊患者的外部监督,其中疏通、拓宽群众的监督与放映问题的渠道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关键,应当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开焰.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及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2,(01):48.

[2]顾昕.走向普遍覆盖:全民医疗保险面临的挑战[J].东岳论丛,2010,(01):155159.

[3]李玲.解读中国医改[J].今日中国论坛,2009,(01):5658.

[4]林淑周.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务人员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2):132135.

[5]沈明亮.新医改政策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汪波,段琪.基于扎根理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及要素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026.

农村医疗卫生篇5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卫生领域,无论是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形式,或是培养先进的技术人才,还是科学的运行机制,在对减少农民因病致贫中起着重要作用。集中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精尖医疗设备,采取以城市医疗机构技术下乡、人才下乡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下乡是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支撑办法。

1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1.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我国13亿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根据《浙江省卫生现代化纲要(2001-2020年)》,到2010年千人床位数要达到3.80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0人。而据2007年统计,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温州市千人床位数仅2.43张,千人医生数仅1.69人。卫生资源的总量不足是影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观缺乏统筹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以致存在着一套轻农村、重城市,挤农村、扶城市的城乡卫生资源规划、分配、投入、保障、运行体制机制,只是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论农村,人为地把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和资源配置分割开来,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模式[1],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十分薄弱。

1.3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卫生工作重点、政策制度偏离乡镇、农村,导致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此外,城乡卫生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全科医学培训工作滞后,乡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大多是由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经过转型或分流而来,尚未接受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其学历仍主要以大专和中专为主,职称偏低,知识老化、观念守旧、社区服务技能缺乏。并且医护配置比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据温州市鹿城区卫生局2006年对辖区内基层卫生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编卫技人员的调查,无专业学历者占34.4%,中专学历者占27.3%,大专以上学历者占38.3%;无专业技术职称者占37%,初级职称占57.2%,中级职称占5.5%,高级职称占0.3%。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乡镇、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1.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致使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高级人才奇缺,医疗服务能力普遍低下,部分地区缺医少药,农民因享受不到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上对健康的超高需求,不得不花更多的钱跑到城市里寻医问药,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1.5城市化进程过快

尽管目前有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但由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民就医观念陈旧,加上“名院效应”和“名医效应”,以致城市优质卫生资源仍然供不应求。

2科技下乡支撑新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路径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因病致贫状况,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2.1建立以“双向转诊”为主要形式的支撑办法

在农村卫生服务中,不但缺乏高技术、高水平人才,多数医院还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可能导致病人病情的延误及就医的盲目性。因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领导,按照一级支援一级、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原则,使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让公立大医院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院签订支援合作协议,明确对口支援的任务、形式、内容,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除每年定期、定人次向受援单位派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外,还应根据工作实际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专家到农村进行工作指导,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2],使其能有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同时,可依据患者自愿和病情需要的原则,在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开设对农村急、难、重、危病人转诊就医的绿色通道:下级医疗中心不能确诊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急性传染性病例等实行向上转诊;病情稳定需康复治疗,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人,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实行向下转诊。在疾病诊治中公立大医院还要建立普通会诊24小时内完成,急会诊4小时内完成的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支援医院联网,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方便病员。2007年,在浙江省、温州市两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共派出53人次赴泰顺县开展“城市医疗机构医生到农村服务”活动、6人次赴洞头县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还与瑞安塘下中心卫生院、瑞安汀田镇卫生院、瓯海区丽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洞头县大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泰顺县雅阳中心卫生院、泰顺县司前中心卫生院等6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并为每所卫生院配置一定数量的手机,无偿加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移动虚拟网,以方便及时联系;支援每所卫生院购置约10万元的医疗仪器,以改善当地医疗硬件环境;对条件允许的瑞安塘下镇中心卫生院安装PACS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院际影像远程会诊工作,这些做法对支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加快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的步伐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仅仅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简单相加,缺乏具有适宜服务模式的培训基地和合格的带教师资,形式多于内容,名不副实是一重要问题。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强化公立大医院承担培养农村卫生专业人才队伍任务的意识,有计划地在公立大医院建设一批能体现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示范性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开展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农村卫生岗位培训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进修规划,有计划地组织现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到示范性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培训,或到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确保每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5年至少有1次进修提高的学习机会。温州市第二附属医院在与瑞安、泰顺、瓯海、洞头等6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的结对帮扶中,推出了双导师制,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培养并引导全科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中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及护理(社区)等专业毕业生,定向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就业。高等医学院校应在招生过程中主动改革,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主动为社会服务。同时,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配套的政策,允许农村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前一定时间报名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的考试和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部分内容可以放宽或免试,条件允许的地区要适当提高基层卫技人员的生活待遇,以鼓励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p#分页标题#e#

2.3强化做好农民健康宣教工作的意识

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公立大医院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面向基层,指导农村卫生工作,加强横向联合,按照普及性、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及趣味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普知识的支撑作用,加大农村卫生宣教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防病治病的水平,使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分流在基层解决,使农民少得病、不得病。公立医院除要帮助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制定明确、内容详实、操作简单易行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开展健康教育所需的教学仪器如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幻灯机等器材以及各种疾病专题的健康教育彩色挂图、宣传小手册、健康教育小处方、多媒体幻灯、录像光盘等各种视听教材外,还要积极协助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健康教育骨干,定期、定人次向社区派遣业务素质高、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或离退休老专家,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如理论授课、现场观摩,强化心理、行为、社会医学知识的教育[3],提高农村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传播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根据农村健康教育计划,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与特点,举办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居民需求的健康教育模式,使其常规化、制度化以及组织化,促进农村健康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2.4健全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

要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不断丰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支援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内涵。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提高对科技支援农村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就近、自愿的原则,确定支援乡镇、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形式、内容等,建立健全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4]。

农村医疗卫生篇6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覆盖全县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所有村小组,农业人口367710人,参合率原则上不低于90%。

(三)工作原则

1.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年度财政预算,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财政、农业、民政等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广泛动员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

3.实行以大病住院统筹为主,同时兼顾一般门诊治疗,实现互助共济、风险共担、人人受益。

4.资金实行全县统筹,以住院统筹帐户与门诊统筹帐户相结合,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确保可持续运行。

5.建立定期公示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资金运行透明度。

二、参合对象范围及权利和义务

(一)参合对象

本县辖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含外出务工、经商、上学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上以户为单位,已参加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原则上不允许再参加新农合。

(二)参合人的权利

1.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

2.按规定的补偿比例享受报销减免门诊、住院医疗费用和体检费;

3.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报销的公正性、合理性;

4.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5.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三)参合人的义务

1.按规定每人每年缴纳2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费;

2.遵守和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及本实施方案;

3.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4.妥善保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文书、凭证、证书。

三、组织管理

(一)调整充实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调整充实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卫生工作副县长任副主任,县卫生、财政、民政、发改、审计、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广电、劳动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代表为成员的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制定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督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为参合农民提供医疗保健技术服务;财政部门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调拨、管理,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提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费票据,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解决五保户、农村贫困群众、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人事部门负责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人员及机构编制和对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并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资源的调研,逐步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缺乏的问题;审计部门负责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审计,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专款专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药品市场监管,净化药品市场,打击非法经营药品及销售伪劣药品行为;广播电视宣传媒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党在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方针的宣教工作,采取正面宣传手段,报道典型事例,为广泛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农业、畜牧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做好动物、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减少高毒农药、剧毒鼠药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农产品及动物源性食品;发改部门认真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的诊疗项目、药品价格执行情况;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好各自职责,协调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卫生局局长兼任,承担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日常工作;对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负责定期向管理委员会汇报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建立健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及报销程序;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台帐,确保台帐表表相符,数据真实;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负责全县基金专用帐户的管理;办理医疗费用的审核与结算;负责有关统计报表的上报;做好信息及信息管理等工作。

各乡(镇)也要调整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辖区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审定本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年度工作计划;负责本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资金筹集工作;负责对本辖区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定期检查、督导辖区内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况;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检查监督本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情况,适时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对参合者分村、组、户造册建档;做好基础资料收集、统计报表填写和信息管理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负责辖区内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补偿资金的核销工作,每月规定抽查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做好基金使用情况的分村公示等日常工作。

(二)调整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成立由县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和农民代表为成员的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下设办公室在县监察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监察局局长兼任。职责是在县监督委员会的领导下,审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款专用情况,督查和处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规违纪行为。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监督委员会,职责是监督检查其经办机构的工作,收集与反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各村委会聘请村委会干部、村小组干部、村民代表等人员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员,职责是监督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参合农民补偿报销行为。

四、资金筹集与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适当扶持、政府对困难弱势群体进行资助的筹资机制。同时,大力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多渠道筹措资金资助困难弱势群体。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一)筹资水平

1.农民个人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筹资20元。

2.乡村集体经济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扶持。

3.中央财政按参合人数每人每年补助40元,省财政按参合人数每人每年补助40元。

(二)筹资时间

每年1月1日至11月30日缴纳次年度参合费,农民群众可在规定时间内随时缴纳下年度参合费。

(三)筹资方式

1.定点滚动式筹资。在县、乡、村三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及县、乡合管办设置定点收费点,参合农民发生补偿时,动员群众用补偿金交纳下一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2.推行“筹资集中宣传月”制度。规定每年10月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集中宣传月,各乡(镇)、村委会组织工作人员集中进行宣传和收缴参合费,提高农民参合意识。

3.民政救助筹资。民政部门用医疗救助资金及其它符合用于医疗救助的民政资金,帮助无力缴费的农村低保对象及边境行政村农民缴纳参合费。

4.社会团体救助筹资。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积极筹集资金,帮助困难群众、残疾人缴纳参合费。

(四)资金管理

1.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向参合农户开具*省社会保险费缴款收据。对上年已参加的农户,在其原有的合作医疗证上标明参合年限、交款金额并签字;对新参加的农户,及时发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同时,在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上标明参合年限、交款金额并签字。对未继续参合的农户,其当年参合待遇自行终止。

2.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将参合农民缴纳的参合费集中缴存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用银行帐户,并分村、组造册列表,及时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基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基金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审制度。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全县统筹、总量控制。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度补偿的测算工作,避免透支风险,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五、基金分配和使用

(一)基金分配。提取当年筹资总额的3%(人均3元)作为风险金后,余下部分为医疗基金。医疗基金用于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基本医疗及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当年筹资总额的67%(即67元)用于大病统筹补助、30%(30元)用于门诊统筹补助。

(二)补偿范围及标准

1.门诊费用报销

(1)门诊不设起付线,设立封顶线,每人每年门诊最高补偿200元,其费用实行现场减免补偿。

(2)处方限值和报销比例: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单处方限值不超过50元,报销比例为40%;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单处方限值不超过40元,报销比例为45%。

(3)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处方总值超过处方限值的必须由患者签名同意,否则该处方不予以报销。

(4)原则上县级医疗机构的门诊不予以报销。但因病情需要在乡级定点医疗机构由于设备所限不能开展检查,到县人民医院或保健院检查发生的检查费给予25%减免补偿。

(5)慢性病门诊报销补偿:根据《*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门诊管理办法》规定由县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病情证明,报县合管办审批后方能报销。单次门诊费用补偿:不设起付线,不分医疗机构级别,均按门诊医药费用标准的40%给予补偿,每人每年累计补偿封顶线为1000元。

2.住院费用报销

(1)住院费用报销设起付线和封顶线,起付线内的金额由个人支付。

(2)起付线标准:乡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30元;县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60元;县外医疗服务机构200元。持民政部门《农村特困户救助证》、残疾人、五保户的参合农民,不执行起付线政策

(3)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乡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80%,县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70%,县外定点医疗服务机构45%,县外医疗服务机构30%。

(4)住院费用报销封顶线:每人每年报销总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00元。

(5)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管理权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参合病人按乡级报销比例进行报销。

(6)县内非定点医疗机构、县外营利性医疗机构、个体诊所住院发生的费用不予以报销。

(7)大额住院费用的补偿。不设起付线,设立封顶线。补偿标准:一次住院费用在4-6万元的(含6万元),按50%的比例进行补偿;在6-8万元的(含8万元),按60%的比例进行补偿;在8万元以上的,按70%的比例进行补偿。计算方法为:每次住院补偿额=(每次住院费用-不予补偿费用)×大额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封顶线:每年每人累计补偿不超过8万元,按照补偿比例可一次性补偿至封顶线。

3.特殊病种报销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限价收费和一次性定额补偿政策。

(1)乡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住院正常单胎分娩每例限价收费400元以内,报销400元;正常多胎分娩每例限价收费600元以内,报销400元。

(2)县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住院正常单胎分娩的每例限价收费600元以内,报销500元;正常多胎分娩每例限价收费800元以内,报销600元。

(3)县外医疗服务机构住院正常分娩每例限价2500元以内,按同级住院补偿规定报销。

(4)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剖腹产、宫外孕、难产每例限价收费2500元以内,按住院比例报销,县外医疗机构按同级住院比例报销。

(5)参合农民在同一年内患同一种疾病连续转院治疗的,只减第一次住院的起付线,以后报帐不再减起付线。

(三)补偿范围

1.参合人员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确因病情的需要发生的各种检查费、化验费、放射费、手术费、抢救费、护理费、监护费、治疗费、住院床位费等。

2.符合住院条件,但因特殊情况无法收治的晚期癌症、中风瘫痪、骨折牵引等患者,由当地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承办的家庭病床的检查、治疗、药品费。

3.确因病情需要安装的人工器官(如人工心脏膜、人工喉、人工关节、人工晶体、心脏起博器等)和进行人体器官、组织移植,须报县合管办批准备案后,方可按住院比例报销。

(四)非补偿范围

1.打架斗殴、酒后闹事、服毒、自杀、吸毒、公伤、交通事故、犯罪行为所致的疾病。

2.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怀孕而导致疾病、计划生育手术费以及流产、引产等。

3.就医交通费、陪护费、自购药品费、营养费等,在就医过程中指明要药或使用非自身疾病药品费用。

4.在个体诊所、游医、药贩、厂矿医院就诊的费用。

5.按摩、医学美容、假牙、假肢、配眼镜等特殊医学费用。

6.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六、就医程序和报销程序

(一)就医程序

1.参合农民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或《户口簿》或村委会出具的身份证明在我县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发生门诊费用或住院费用都实行现场减免报销制,参合农民结账时只需支付个人自负部分。

2.参合病人可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治疗,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不实行转诊制度,确需到县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者,须经县或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出具转诊审批表,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所在地就诊的,不需要办理转诊审批手续,但必须由村委会开具外出务工证明,否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以报销。

(二)报销程序

1.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享受现场补偿报销实惠。

2.乡村医生于每月25日前,将参合群众的处方、发票等报销凭据及相关报表报乡(镇)合管办,由乡(镇)合管办按规定进行核销,并将补偿费直接兑现给乡村医生;实行乡村一体化的卫生室,住院病历由乡(镇)卫生院录入、存档,门诊处方继续由乡(镇)合管办录入;乡(镇)卫生院每月28日前,将当月的门诊、住院记录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后,并将相关报表报乡(镇)合管办,由乡(镇)合管办按规定进行核销,并以转账的方式兑现补偿费。

3.各乡(镇)合管办每月30日前,将补偿报销资金汇总、建账造册报县合管办核对,数据相符后,上报县卫生局和县财政局核拨补偿资金。

4.县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先由患者自行垫付,再持就诊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住院发票、出院证明、费用清单及患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转诊审批表或外出务工证明、户口簿或身份证或村委会出具的身份证明到县合管办办理报销手续,由县合管办审核后,直接兑现补偿资金。

七、医疗服务

(一)定点医疗服务机构

1.村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全县145个村卫生室。

2.乡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全县13个乡(镇)的15个卫生院。

3.县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计生服务站、*县七乡医院、*县现代医院。

4.县外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郑保骨科医院、*州丹凤女子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

(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管理

1.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省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试行)》,超出以上检查用药范围的,须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申报审批。药品执行《*县卫生局关于在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实施药品统一竞价配送工作的通知》(富卫通〔20*〕55号)和《*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药品配送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富卫通〔20*〕56号)精神,按招标价的15%上浮收费,自负药品费用超过15%的,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2.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要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一张处方以治疗一种疾病为准,药品量一般病为三日量,慢性病为七日量。

3.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要因病施治,并按补偿报销比例为参合患者垫支补偿费用,不符合或超出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的金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支付。

4.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权益和违约罚则。

5.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必须造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登记册和住院登记册,并有病人或者家属签字确认补偿资金记录。

6.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自觉接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的指导和监管,改善服务态度、完善服务功能,为参合农民提供价廉、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八、监督、评价与指导

(一)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县、乡(镇)合管办公示补偿报销情况,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

(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督查,了解合作医疗的实施与运行情况。

(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处理投诉与举报。县合管办设立服务咨询电话,并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76-6129696。

(四)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定期审计制度,年末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五)县合管办定期对试点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内容为:参合率及弱势群体的覆盖情况;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补偿及群众受益情况;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了解参合农民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适时举办业务培训班,不定期对乡(镇)进行技术指导与跟踪研究,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用药治疗情况进行检查。

(六)群众有监督、举报的权利和义务。

九、工作经费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正常运行。

十、考核与奖惩

农村医疗卫生篇7

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1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03年完成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县疾控中心用房建设。2008年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县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并建成了3家卫生监督分所。2004年,县人民医院、安吉三院、县中医院建成了标准的发热呼吸道门诊和肠道传染病门诊。2005年依托县人民医院梅溪分院建成了1000平方米、拥有25个标准病房的传染病区,归口治疗肝炎、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2009年又在传染病区基础上建设拥有10张床位的独立的呼吸道传染病区,以解决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治疗的困难。2010年在县人民医院建造2号病房大楼时又专门设计了一层拥有18张床位的新传染病区,以解决县城内无传染病区的问题。2010年5月投资140万元建成了PCR实验室。依托县人民医院,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120急救分中心。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覆盖面从县到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网络。

1.2着力建设农村医疗服务龙头设施县级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龙头设施。安吉县历史上共有3家人民医院,1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3家人民医院分别座落在3个大镇上,群众对3家医院都怀有深厚感情。对此,我们尊重群众意愿,在困难中没有将医院规模和数量缩减。2003年决定县第一人民医院兼并面临困境的第二人民医院,并由第一人民医院出资建设了梅溪分院新院。2003年以来,我们总投资1.6亿元先后建成了县中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楼、县人民医院门急诊医技大楼、县人民医院梅溪分院新院、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县人民医院目前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县三院和县妇保院为二级乙等医院。2002年至2009年,5家县级医院净资产从17517.77万元增加到36485.89万元,增长108.28%。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2010年我们又开始新建总建筑面积23465平方米、总投资6996万元的县人民医院2号病房大楼。

1.3开展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我县共有29家乡镇卫生院,在2003年前后的民营化浪潮中,在卫生院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从公共卫生需求和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坚持卫生院的公立公办性质:保留卫生院资产的国有性质不变;保留卫生院院长和班子成员的任免权不变;保留卫生院职工的事业身份不变;保留卫生院的公共卫生职能不变。还将1家2002年出售掉的卫生院无偿收回公立性质。2004年到2005年,按照“改屋顶、换门窗、粉墙壁、铺地砖、拆破屋、调家具、搞绿化”的具体要求,对全县25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规范化改造,总投资1264万元,新建配套用房9918平方米。与此同时,我们还先后新建了高禹、报福、递铺、山川、溪龙5家乡镇卫生院,其中3家列入了中央补助项目。2002年至2009年,乡镇卫生院的净资产从2784.04万元增加到了7094.77万元,增长154.84%。

1.4建设好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我们从2005年开始把建设的重点转到了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上:一是规划布点,分年实施。根据全县共有187个行政村、312名乡村医生的实际,在实地察看、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全县新建1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决定分4年到2008年完成全部服务站的建设工作。2005年建成22家,2006年建成49家,2007年建成47家,2008年建成10家。为保证服务站质量,防止套取补助资金,局里规定不准通过改造旧房的办法建服务站,全部服务站按标准新建。二是设计图纸,出台标准。局里根据服务站的功能要求设计了多套图纸供各村选择。服务站的功能间包括:全科门诊室、输液室、治疗室、药房药库、固体废物室、计生指导室、健康教育室、档案室、值班室、卫生厕所等。局里专门就建设质量出台了《安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考核验收标准》。其中占地面积不少于666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三是明确产权,分级投入。县政府发文明确建站主体为所在行政村或卫生院。建站用地由村里无偿提供;服务站的所有权归乡镇人民政府;服务站的使用权永久归乡镇卫生院;服务站的管理由卫生院负责。建站补助标准为:县财政每家6.6万元,县卫生局每家3.4万元,乡镇政府每家3万元,共13万元。不足部分由建站行政村承担。到2008年底,全县规划的12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新建完成,平均建筑面积155.56平方米,平均每个站投资17.8万元(不含土地)。由于服务站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调动了村里的积极性,结果是一个比一个建得更好。

2推进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

2.1调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将乡村医生收并到已建成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行医从业,需要有法律保障。如果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允许村卫生室继续存在,那么即使服务站建成了,乡村医生仍然可以以不愿进站而愿意继续在村卫生室(自己家里)从业为由而无法实现一体化管理。为此,我们着手调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在规划中取消村卫生室,确立12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村一级医疗机构中独一无二的法定地位。2005年11月21日,经过市卫生局审核、县政府批准,我们将调整后的《安吉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5-2010年)》予以颁发。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取消了村卫生室在医疗机构规划中的地位,从而使乡村医生不到新建成的服务站从业就无处行医。

2.2积极稳妥地分批撤室进站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调整,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建成后,我们开始了分批注销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进站的工作。一是分批进站。每建成一批服务站,就下发文件注销一批村卫生室。我们在注销村卫生室的公告中明确:已注销的村卫生室自公告之日起停止执业;凡自愿到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业的乡村医生可与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就近安排到服务站从业,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被注销后乡村医生如继续在原址执业的,按非法行医论处,教育不改的由卫生监督所给予处罚。2005年11月28日、2006年3月17日、2006年8月25日、2007年4月28日,我们先后分4次下文公告了288家村卫生室的注销。315名乡村医生在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后全部进站从业。二是开展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由卫生院统一收取乡村医生原在村卫生室的执业证书后,将其注册地址变更到所在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三是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针对少数乡村医生不肯进站从业,在注销村卫生室执业许可证后仍然在自己家里行医的情况,或者一面在站行医、一面又在家行医的情况,我们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过细思想工作,并把《刑法》有关非法行医罪的司法解释复印给乡村医生。在多次教育不改的情况下,局里指派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前去调查取证,按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给予行政处罚。2006年以来这类案件共查处了5起,罚款金额少则1000元,多的达6000元。严格的执法,对稳固一体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2.3出台规范一体化管理的政策乡村医生归并到服务站后,如何管好这支队伍,如何发挥这支队伍的积极作用的问题,立刻摆到了我们面前。为规范一体化管理办法,2006年4月3日我们出台了《安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办法(试行)》,对服务站实行药品调配、财务管理、服务价格、劳务分配、信息管理、人员调配、标志标识的“七统一”一体化管理模式。2008年11月23日,在总结两年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重新修订了管理办法,提出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劳务分配、统一养老保障与退出机制、统一管理制度的“五统一”一体化管理原则(详见安吉县卫生局网站《政策规定》栏目)。

2.4实施医科类大学生进村计划解决乡村医生老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培养能愿意服务农民群众的大学生村医。2008年6月,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民生工作调研时提出了医科类大学生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要求。2008年底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实施医科类大学生进村计划”的要求。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精神,2007年我县卫生局委托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培养临床医学(社区医学方向)大专生32名,2008年24名,2009年17名。2010年开始,根据省卫生厅等4部门文件精神,决定从2010年至2012年每年10名共定向培养医科类大学生村医30名。为使这些大学生村医进得了村并且留得住,我县政府常务会议已通过了《关于推进医科类大学生进村计划实施意见》,提出了一个工作目标:就是到2015年,实现全县每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名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科类大学生在站从业,其中委托培养103名,卫生院事业职工招考30名。同时出台了保障措施:一是实施进站前培训计划。委培的医科类大学生进站一段时间熟悉情况后,安排在县级医院内科、外科(或中医科)、护理部实习1年。二是落实基本工资报酬。委培生从录用之日开始给予基本工资报酬:进站熟悉情况及在县级医院实习1年期间每月工资大专生1000元、本科生1200元;实习期满进站从业后每月工资大专生1200元、本科生1400元。在站工作期间,大专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后每月增发岗位津贴300元;专科生和本科生考取执业医师后每月增发岗位津贴500元。以上基本工资报酬由县财政承担70%、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承担30%。三是享受绩效考核报酬。大学生村医在县级医院实习期满进站从业后,在享受基本工资报酬的同时享受所在服务站的绩效考核报酬,大专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前、本科生取得执业医师前的绩效考核报酬不低于所在服务站乡村医生除基本工资外人均绩效考核报酬的30%,大专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后、本科生取得执业医师后的绩效考核报酬与所在服务站的乡村医生同等对待。四是落实各项社会保险。“五金一险”按规定缴纳。五是落实考核奖惩机制:每年从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纪律、服务态度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医开展一次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根据等次由所在乡镇(开发区)政府按照公开选拨到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的标准发给年度奖金。六是给大学生村医安排好宿舍和厨房。

3主要成效

3.1农村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5家县级医院净资产从2006年的26241.47万元2009年增加到36485.89万元,增长39%;29家乡镇卫生院的净资产从4132.06万元增加到了7094.77万元,增长71.7%。全系统政府性负债额从2006年的6866.5万元,2009年下降到3290万元,下降了52%,卫生系统的整个资产运行状况非常良性。医疗卫生事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处置,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保障。

3.2农民群众得到了优质、高效、实惠的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价格规范合理,合作医疗报销网络进入到村级服务站,参合农民小额门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报销。医疗质量管理不断加强,2008年度有4家县级医院通过省卫生厅、综治办等6部委厅局平安医院验收;2009年有10家乡镇卫生院被授予市级平安医院称号。近4年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农民群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就诊人次逐年增加:2006年为60.2596万人次,2007年为62.3268万人次,2008年为79.97万人次,2009年为360.0383万人次。

3.3农民群众得到了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共同承担公共卫生项目。农民免费体检在村里有了场所。11.4328万户农民家庭健康档案盒在卫生院或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存放管理。责任医生和协助工作的乡村医生一年至少4次为农民上门访视,进行健康干预和指导,农民群众对责任医生的知晓率达到92.9%。2008年8月、12月县财政局组织中介机构对农村公卫项目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我县获得了92.96分和94.85分的高分。农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的满意度达到92.47%。

3.4农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达35.1988万人,参保率达到了98.02%。实际筹集资金5325.31万元。全年住院共有24423人得到报销,报销总金额达5478.09万元,住院补偿率为37.03%,人均报销2243元。由于合作医疗报销网络进到村级服务站,2009年在乡镇卫生院和服务站共有631135人次的门诊得到报销,报销金额达1092.29万元,补偿率为20.37%。

农村医疗卫生篇8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农村医疗卫生篇9

一、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一)机构和人员情况

我县共有6个县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县人民医院、县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合疗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下设村卫生室123个,诊所14个。卫生系统现有干部职工336人,其中在职人,在职职工中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中级职称84人,占29%,初级职称203人,占69%,按学历结构分,本科36人,占12%,专科148人,占51%,中专86人,占29%,高中及以下23人,占8%。全县共有乡村医生291人。

(二)资产情况

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共有资产3899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464万元,占38%;土地及房屋价值922.2万元,占24%;医疗仪器设备价值936.16万元,占24%。房屋及建筑面积30124平方米,共负债1050万元,人均负债达3.13万元.

(三)经费收支情况

2004年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收入共计2897.53万元,其中县财政预算拨款785.07万元,27%;医疗收入949.39万元,占33%;药品收入933.43万元,占32%;其他收入229.64万元,占8%。人均创收6.29万元(剔除财政拨款部分)。支出共计2753.78万元,其中人员工资1210.87万元,占44%,人均工资为3.6元;药品购置773.14万元,占28%;其他支出647.26万元,占23%;设备购置122.51万元,占5%。人均支出8。62万元。

(四)主要卫生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5万元,新建房屋18337万平方米。目前全县共开设病床320张。二是加强了农村卫生工作。杜绝了霍乱的传入和控制了大宗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2007年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为0和0.7‰以内,均达到省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三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全县各医疗单位都建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明医院建设标准和考评细则,持续开展行风评议。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态势

近年来,卫生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实行了医院业务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从2007年起,我县在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医院业务收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管理办法,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去年为49.58%,县医院为34.73%,保持全市最低水平,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情况得到初步遏制。

(二)开展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规范了医疗机构购药行为。我县从2007年启动医疗药品集中采购以来,预计让利患者300余万元,达到了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采购成本、遏制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目的,受到了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

(三)推进了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活力。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县一些医疗卫生单位推行以“定岗定责、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绩效优先”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活力。

(四)推行了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公开查询业务,增加了医药收费的透明度。从2006年起,县卫生局规定医疗单位都要公开医疗收费标准,县级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创造条件开展收费电脑查询,随时接受病人的监督。

(五)配合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狠抓了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县卫生局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看病费用贵、药品回扣等热点问题,下达了“八规范”、“八不准”,对违反者,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对医务人员违禁者,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直至取消或降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多年积淀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我县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国家明确医疗卫生单位是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求医疗单位优质低价搞好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使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技术劳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而政府的财政补助水平又相对不足,不能保证“福利”给医疗卫生单位造成的成本亏损。另一方面,医疗卫生单位生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它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药品、医疗用品以及后勤服务等)无不取决于市场。纵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为维持医疗卫生单位正常的运转,也必须倾向于至少保本经营。而要按市场经济规律保本经营或保证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常运转,就必然与国家赋予医疗卫生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定性有矛盾。二是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缺乏活力。医疗机构之间和医务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少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松弛,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滑坡,医疗差错事故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大。三是医疗卫生机构部分人员思想观念陈旧。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疗卫生单位有一种“救世主”的高姿态,居高临下面对患者,医生说一不二,患者完全听命于医生的摆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让病人选择医院”、“让病人选择医生”,这种改革使医患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病人来医院,不单纯是为了接受治疗,而是通过货币的变换来享受医疗服务,他需要得到“放心、及时、方便、有效”的优质服务。这些,需要医疗卫生单位改变服务理念。

(二)技术力量薄弱。一是医疗技术人员总数不足。根据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关于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我县卫生队伍应有578人,但县标准编制只有425人,目前实际在岗人员338人,总体缺编84人,离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相差240人,这种态势无法满足全县21万人民的就医需求,二是技术人员不足导致提供的医疗服务有限,同时人员一人多岗,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无法正常休息。三是能应用现代检验设施的技术人员不足。多数卫生院选购有B超、Ⅹ光机等设备,现有人员中学影像专业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致使部分卫生院难以开展医疗服务。

(三)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目前,我县设立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但人员欠缺。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设备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乡村两级缺乏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这种状况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的健康。

(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除了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以外,还有突发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如火灾、车祸、矿难,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损失。有效应对更大范围的突发事件,还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责,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四、加快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认真贯彻《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1、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和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的大事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计划、财政、税务、物价、卫生、人事、编制、宣传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和支持卫生事业,努力为卫生改革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体制改革。一是确定好乡镇卫生院院长。选好院长是搞好卫生院的关键。院长人选可采取民主推荐、公开竞争的形式产生;也可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县或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考或招聘等多种形式产生。要真正选拔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二是搞好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旧的用人观念和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和聘任制,同时,根据用人数量确定各类人员比例,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搞好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内部考核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办法,使人员收入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劳动贡献等挂钩,调动职工积极性。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大学本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及业务技术骨干,要适当提高待遇。

农村医疗卫生篇10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1地区分布

被调查者分布在××市甘树区和平乡和小满镇所在的部分村(户),调查农户500户,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97.6%.

1.2性别比例

在有效问卷统计的488人中,男性319人,占被调查者的65.4%,女性169人,占被调查者的34.6%.

1.3人户情况

在500户中,1人户12户,2人户81户,3人户111户,4人户118户,5人户129户,5人以上户49户,调查总人口2000亲人.

1.4年龄分布

被调查的488人中,30岁以下者,131人,占26.8%,31~50岁者171人,占35.0%,50岁以上者186人,占38.2%,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12岁,平均年龄43.86岁.

1.5文化程度

被调查的488人中,文盲102人,占20.9%,小学文化68人,占13.9%,初中文化187人,占37.3%,高中文化117人,占24.9%,大学文化者19人,占3.9%.

1.6饮用水

被调查的488户中,饮用自来水者413户,占84.6%,饮用井水者75户,占5.4%.

1.7家庭纯收入(近几年)

在调查的488户中年负债在5000元以上者为5户,占1.0%,负债在0~4999元的为8户,占1.6%,纯收入在0~4999元为259户,占53.1%,纯收入在5000~10000元者为159户,占32.6%,纯收入大于10000元者为57户,占11.7%.

2.医疗现状及相关问题

2.1患重病情况

在被调查的488户中,患过心血管疾病的67户,占13.7%,居第一线,患过肺部疾病的40户,占8.1%,居第二位.(详见表1)

表1被调查户所患重病情况表

所患疾病

户数(户)

百分比(%)

心血管病

67

13.7

肺部疾病

40

8.1

消化系统疾病

34

7.0

意外伤害

18

3.7

骨骼系统疾病

17

3.5

传染病

5

1.0

其它

307

62.9

2.2生病后处理

在被调查的488户家庭中,小病自己治,大病去医院者占第一位,民上去医院者占第二位.(详见表2)

表2患病后处理情况表

处理方式

户数(户)

百分比(%)

小病自己治,大病去医院

351

71.9

马上去医院

85

17.4

病情严重时才去医院

19

3.9

硬抗

11

2.3

其它

22

4.5

2.3处理的选择

在被调查者中,有340户选择去镇卫生院,占69.7%,有91户选择村卫生所,占18.7%.(详见表3)

表3患病后选择处理情况表

处所

户数(户)

百分比(%)

个体诊所

38

7.8

村卫生所

91

18.7

乡镇卫生院

340

69.7

县(市)级医院

10

2.0

市级及市级以上医院

9

1.8

2.4不肯就诊的原因

在被调查者中,不肯就诊主要是由于自己买药治疗,其次为经济困难,病情不重.(详见表4)

原因

户数(户)

百分比(%)

自己买药

260

53.3

经济困难

92

18.9

病情不重

87

17.8

路途遥远

20

4.0

其他

29

6.0

2.5收入不高的原因

在被调查中,有240户认为自然条件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居第一位,认为疾病困扰的有106户,认为无技术影响收入者有79户,分居第二,三位.详见表5

收入不高原因

户数(户)

百分比(%)

自然条件

240版权所有

49.2

疾病困扰

106

21.7

无技术

79

16.2

年老无劳动力

34

7.0

意外事故

27

5.5

2.6对所在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61户认为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高,有579户认为一般,有48户认为医疗水平较低,分别占12.5%,77.7%和9.8%.

2.7对所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条件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183户认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条件好,257户认为中等,有48户认为差,分别占37.5%,52.7%和9.8%.

2.8以所在乡(镇)卫生院收费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227户认为收费高,有176户认为收费合理(不太高),有45户认为收费较低,分别占46.5%,36.1%和9.2%.

3.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情况

3.1参加合作医疗情况

在被调查的488户中,参加合作医疗的有237户,占48.6%,在参加合作医疗危险的户中,每户参保1人者145户,占61.2%,每户参保2人者74户,占31.2%,每户参保3人者20户占4.0%,每户参保3人以上者8户,占1.6%.

3.2保险金额

保险金额最高者为50元/人/年,最低者为20元/人/年,平均金额为24.65%元/人/年.

3.3对合作医疗的态度

3.3.1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了解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67户知道合作医疗政策,有148户知道一些,有273户不知道,分别占13.7%,30.3%和55.9%.

3.3.2对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度

在被调查者中有264户认为可信,有173户持半信半疑态度,有51户则认为不可信,分别占54.1,35.5和10.4%.

3.3.3对今后办合作医疗的态度

在被调查者中,有269户认为有必要继续办下去,有197户认为有条件可以办,有22户则认为没必要办下去,分别占55.1%,40.4%和4.4%.

3.4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

未参加原因

户数(户)

百分比(%)

经济困难

205

42.1%

村来办

62

12.7%

不可信

46

9.1%

不知道

30

6.4%

其他

145

29.7%

3.5合作医疗的选择方式

在被调查者中,有168户(34.4%)的家庭认为每人每年缴10~20元,只按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用合适,而310户(65.6%)的家庭认为每人每年缴20~40元,按比例报销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用更合适.

3.6医疗机构分布情况

在对医疗机构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村都有卫生所医疗机构,而且将其统归到乡(镇)卫生院的下属机构.

4.结果分析

4.1农村医疗消费行为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有71.9%的农户选择小病自己治,大病去医院的医疗方式,病情严重时才去医院,硬抗的分别占3.9%,马上去医院者只占17.4%,这说明农村中农民对疾病后果严重性的认识不够,致使小病拖成大病,得大病后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治疗不彻底,致使劳动能力丢失,造成因病贫困和因病返贫的后果.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医疗消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小病大医"和"一病多医"的浪费现象,同一种疾病既看中医,又看西医,其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知识的贫乏而自己买药医治.二是一些农民出于多疑和自信等原因,没能认真遵循医嘱,或不坚持必要的疗程或服用过多的药物,或没有改变有利健康的行为,结果导致病情的反复或恶化.三是农民固执于个体偏好,长期使用某些(种)药物而不愿意更换,结果药不对症,造成无效治疗,致使病情迁延.四是由于一些人或出于害怕病情隐私暴露,或贪图就近方便,或因担心费用过高,不愿去正规医院而是求医于小巷游医的行为.

4.2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

在对生病后处理方式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时,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均对处理方式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地处所的选择与其它因素投点分析时,家庭与医疗机构的整理(即方便程度)则是选择医疗机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与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对参加合作医疗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时,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均对参加合作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影响;对合作医疗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则对合作医疗起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作用.

对合作医疗不了解和不信任是明显影响合作医疗的关键因素,而合作医疗制度本来的规范执行情况,补偿机制实施的严格性,又将影响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在本次调查中,只有13.7%的农民对合作和医疗政策了解,不知道者占55.9%,在这一方面应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急转力度,使他们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走近政策,最终参与政策.对合作医疗持半信半疑态度和不信任态度者竟占45.9%,这使得合作医疗的参与率只占48.6%,并且参与了的几乎所有是在孩子上学时,由学校统组织收取医疗危险费用.可见,很大一部分农户不能享受合作医疗的减免,这更使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太良好,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好事,我们有责任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要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农民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强对基金筹集,对使用情况的审计和检查,定期向群众出示财务帐目,接受群众监督.

另外,经济困难是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之一.虽然在调查中有42.1%的人是由经济困难导致未参加合作医疗,但不是重要原因,因为在被调查者中,有32.6%的家庭纯收入在5000~1000元之中,有51.7%的家庭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且负收入者仅有2.6%.因此,在被调查的农村中,农民收入状况相对可以,所以经济困难不是关键因素,而仅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