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标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2:16:24

评估标准论文

评估标准论文篇1

伴随着春节的来到,春运大潮又向人们涌来,一张小小的车票再次牵动了中国13亿民众的心,“买票难、买票贵”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火车票作为一种垄断性的稀缺资源,一直沿袭限时限量的发售模式,多少年来,无论媒体曝光也好,民众提议也好,铁道部对此始终不作任何回应。

2008年,对于大多数房地产商而言,这个冬天来的有点早。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我国房地产最新政策的推行,房价大幅缩水,老百姓持币观望,开发商惶恐不安,房市岌岌可危。面对如此窘境,如何对当前的房地产政策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政策,成为了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大建设”,然而这个大建设却通常分三步走。最初制定方案时考虑不全面,不得已又重来一遍。试问最初对公共设施改造政策进行评估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若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传统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按照相关的评估程序,就政策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需要的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要进行价值判断,非有价值尺度不可,这个价值尺度就是评估标准。传统政策评估标准包括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长久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开始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显现。政府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和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在对政策评估时往往更偏向于生产力标准,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可以肯定地说,效率、公平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以及各个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完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的政策评估体系在目标、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人为操作性,例如:不考虑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只要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被认可,则该项政策就会被肯定;同样,不论政策执行时采用何种办法,只要效果良好就对其予以认可;此外,只要政策的实施过程符合程序规定,无论效果好坏,均认为政策是良好可行的。因而,改革政策便成了“双刃剑”——往往是伴随着某项改革政策的出台,部分人受惠,而另一部分人则受损,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伴随着公平与效率失衡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城乡与区域的失衡,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失衡。

提高经济效率,保证社会公平,其最终目的在于关心人、解放人、尊重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无法体现公关政策以人为本的制定与评估标准。如何使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的成果,如何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需求,如何有效保护弱者的利益,如何有效调动多数人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与评估标准是否能够坚持以人为本。

3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效率”、“公平”、“公正”、“发展”等元素,但是归根结底,其核心价值应该是“以人为本”,是实现公民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物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不同于以阶级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

3.1人本与物本、官本、阶级本、民本的区别

(1)以物为本。人本都通常是相对于物本而提出来的,当前的物本思想片面的、不科学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

(2)以官为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官本位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在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切都以上级为本、以官为本。上级的吩咐,无论正确与否,通通照办,将老百姓的福利、权利践踏于脚下,就是以官为本的真实写照。

(3)以阶级为本。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共产党的方针就是:个人不能为本,个人必须以自己的阶级属性加入一个组织,以一个群体为本,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员,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就是阶级斗争的局中人。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存在着阶级属性,但是生产力是没有阶级性的。如今若仍然过分强调人群中阶级的对立,是不正确。

(4)以民为本。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因为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了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从“人人”和“人民”两个层面去理解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

3.2公共政策评估的人本标准

(1)公共政策要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才有必要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以是否实现增进人民的福祉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根本的价值尺度。

(2)公共政策要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更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并成为评价公共政策的最终权威。

(3)公共政策要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生活和工作环境。

(4)公共政策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政策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充分理解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愉快、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

4公共政策评估中人本标准的体现

4.1改变传统公共政策理念

改变公共政策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首要地位。一切公共政策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陈腐观念,不能片面强调人民的义务、责任和奉献,而应该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一切践踏人民基本权利、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妨碍人民实现理想的政策,都是不能容忍的。

4.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公共政策的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政策目标,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充分讨论,有的还要经过人民公议或者公决。政府必须改变单方面随意决定政策手段和方式的习惯。当然,人民群众也是政策的客体,但决不是被动的政策对象。公共政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和愿望,逐步减少行政强制手段,充分发挥诱导、劝说、道德教化等人性化的工具,切不可任意扩大政府的强制权力而剥夺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4.3树立全新的公共政策目标体系

树立全新公共政策目标体系,要把本末倒置的公共政策目标重新排序。就要求我们:

(1)明确公共政策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需要、满足人的长远发展需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牺牲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代价的公共政策是不能容许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核算体系,必须使经济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改革领导干部政绩评估考核体系,矫正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考核办法,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以是否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协调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为评价政绩的基本依据。

4.4改革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1)正确确立公共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问题优先确定为公共政策目标,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摆在公共政策问题的首位。要逐步提高保证人的发展需要在公共政策问题中的地位。

(2)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体系。要保证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沟通渠道的畅通,鼓励各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地方、部门政府、政府官员和公众等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要求。不断拓宽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改变少数政治精英垄断政策议程的不合理状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广泛建立政策听证制度,完善民意调查体系。

(3)搭建公众监督平台。人民有权知道、监督、参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与公共项目;也有权评价、监督、了解执行公共项目的各级管理者。因此,政府考核机制应当搭建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人大、政协、司法、媒体、人民团体等作为这个平台的主要支柱,将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要求和呼声的民主渠道。

参考文献

[1]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3]王学杰.中国行政管理[J].以人为本与公共政策创新,2005.

评估标准论文篇2

【关键词】资信评估理论 石油项目管理 等级评估 指标体系设计 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1 资信评估理论的定义、特点及现状

通常来讲,资信评估指的是独立(或中立)的法人评估机构在受评估客体的委托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标准化的规定,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评估客体进行分析研究,并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评估事项的参数值,从而审核和评定评估事项相应的经济承诺能力和可信程度的一种活动。在分析研究评估客体时,一般资信评估理论是研究评估客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以及所处外部环境等因素,具有设计简洁形象性、评估事项可比性、服务对象广泛性、评估内容全面及公正,以及具有社会信用基础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资信评估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资信评估理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资信评估方法和各类机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在资信评估方法上,当今的资信评估理论实现了专家主观判断法向基于统计学、运筹学、现代金融的专家判断法、综合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模型法等方式的转变。在各类机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上,当今的资信评估理论主要是由公司、企业等各类机构评估指标构成,在资信评估等级划分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等级评估方案设计

2.1 等级评估程序

2.1.1 前期准备

在资信评估理论实施的前期准备阶段,首先应该由石油项目管理人员、项目评估专家等成立项目评估小组,由评估专业人员担任事项评估负责人,在此基础上,由评估小组制定等级评估方案、提供等级评估资料收集的清单。

2.1.2 收集、整理资料

石油主管部门负责将准备的资料提交给评估小组,并由评估小组到评估事项现场收集所需资料,通过开展专家座谈会等方式,促使评估内容准确化和清晰化。当资料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保密、非保密分类,对定量分析资料进行参数确认,并采用编号建档的方式,整理资料。

2.1.3 初步评估

根据项目等级评估标准相关要求,在结合定性分析资料和定量分析资料的前提下,综合评价与判断项目等级,提交初步评估的结论,再制定《项目等级评估分析报告》,咨询有关人员和专家。

2.1.4 确定等级

当评估小组将《项目等级评估分析报告》上交给石油主管部门时,应详细汇报评估的具体工作及评估分析的根据,对报告中的内容作出合理解释,并认真听取主管部门的建议,及时对评估报告作出修正或复评。

2.1.5 跟踪评估

在事项的评估工作过程中,有些评估小组需要对项目实行跟踪监测,此时,要求石油主管部门应按照项目等级评估标准要求,为评估小组提供有关资料,以便评估小组的工作进行。

2.2 等级评估方法

在石油项目管理中,实行资信评估理论对项目进行等级评估工作,通常其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确定评估指标

在确定评估指标的工作中,应该通过参照工商企业、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资信评估工作内容,并紧密结合石油项目管理的特征,着手设计石油项目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确保指标精简化,确保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2.2 采用适当评估方法

紧密结合石油项目管理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模型法等。

2.2.3 标准化指标体系数据

通常情况下,各项石油项目管理指标受量纲影响,并不具备高度的可比性。为此,专家及有关人员可以利用模糊分级法和上限值法的方式,标准化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取相对分值。

2.2.4 总结各级指标分值

通过各级指标分值的总结,可以直观确定项目等级,了解项目的执行状况。

2.3 评估等级分类

一般评估等级的分类,是在拟参考标准普尔资信评估等级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用A+、A、A-,B+、B、B-,C+、C、C-的三等七级法来分类。

3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包括项目决策期、执行器、终止期评估指标。在设计项目决策期评估指标时,主要进行投资方行业经验及声誉、资金实力以及技术装备水平等经济评价。在设计项目执行期评估指标时,主要是对项目的勘探/评价阶段、开发阶段和生产阶段进行评估指标设计。在设计项目终止期评估指标时,需要考虑石油项目终止的原因,包括人为和非人为方面;同时要考虑未来实行项目合作的可能性,从而确保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客观性。

4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及参考意见

通过制定等级评估方案设计、设计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等方式,将资信评估理论运用到石油项目管理的在建项目等实践当中,并由企业管理层、咨询专家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估工作,该评估指标取得了与石油项目管理实际相符合的情况,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根据其实际应用情况,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提高对项目评估结论的重视和应用。通过实行资信评估,制定并落实等级评估方案设计和等级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石油项目管理。例如在A级项目上,可以采取跟踪管理预算执行情况,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在B级项目上,重视控制任务量的完成情况,确保项目管理进度等。

第二,确保项目评估人员的工作落实。在等级评估时,石油主管部门应该加强重视评估小组的工作落实,并尽可能提供项目各个方面的资料及数据,给予评估小组大力支持,从而确保等级评估工作的高效客观和评估结果的准确可信。

第三,加强项目评估的专业性。为进一步确保评估工作取得优质效果,石油主管部门应该根据项目总体评估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侧重点,重视专业评估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参考文献

[1] 雷涯邻,仲冰,葛建平,孙鹏. 资信评估理论在石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资源与产业,2010,04,(01)

[2] 谭忠善. 发挥资信评估作用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01)

评估标准论文篇3

收稿日期:201-06-17

作者简介:彭仲生(197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就业指导研究;罗筑华(1975-),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从事就业指导研究;衡阳,421001。

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进行探索,拟达到如下目标:从社会层面看,可以为社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可操作性的参照标准;从高校层面看,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还可以用之来测评和动态监控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探明其发展规律,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初步的心理科学依据;从学生自身层面看,学生可以用之来对自己和他人的就业准备进行评估,从而诊断出自身就业准备的优势与不足,达到对自身就业准备的正确认知。

一、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

(一)评估指标的确定

采用文献法和头脑风暴法共收集到了就业准备评估的33个可能的评估指标。经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专家间多次交流与讨论之后,将上述要素分成如下8类:A(对成功就业要素、当前就业形势、自己专业、兴趣、特长、家庭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职业、人才选拔的正确认知);B(就业、调整就业期望、承受挫折、创业、基层就业、失业的思想准备);C(专业知识、人文和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就业政策知识准备);D(人际交往、开拓创新、决策、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适应的能力准备);E(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奉献、敬业的精神准备);F(自荐信、成绩单、荣誉证书、求职简历、考级证书的准备);G(信息准备);H(身体素质准备、形象准备)。鉴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的“体系内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以及“可接受性原则”[1],把上述八类指标合并为八个评估的一级指标即认知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精神准备、材料准备、信息准备和身体准备。

(二)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建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还需要确定各基本指标的权重。各基本指标权重的大小表明它们在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中所处的地位。采用特尔斐法,设计了权重意见专家咨询表,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全国范围内的19位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专家和21位企事业单位招聘主管就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八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多轮的交流和讨论,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

在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之后,课题组再次明确各评估指标的主要内涵和考察点,形成了初步的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建立了相应的等级评定方法。经过多次公开报告、专家集体讨论评议等程序,最后编制形成较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见表1)。两名国内知名国有企业单位招聘主管利用制定的评估量表分别对前来招聘的20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准备进行等级评估,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数据包进行培生(Pearson)级差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925(P001)。表明该评估量表具有很好的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整体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用于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的探索。

评估标准论文篇4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混乱[2]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准确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准确,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

4.6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体情况领先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评估标准论文篇5

(一)中美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背景与环境比较 按照一般学科的发展规律,资产评估的准则来自资产评估的实践,同时随着资产评估业务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1987年,美国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 从1980年以后,资产评估行业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形成了美国评估师协会(ASA)、评估学会(AI)等众多评估专业协会,作为民间自律性机构,评估协会在其各自领域内对美国评估业进行行业自律性管理,并制定本协会的执业准则和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出现于美国评估促进会成立1年之后,由其制定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撤消了对金融业内金融机构严厉的行业管制,在这期间,美联邦特许存款、贷款银行迅速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提供私人或商业贷款。但与此相背离的是,当时的美国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应对突然增加的市场供给,这样的改革直接导致了大批金融机构在对贷款进行审批之前,并未相应的对抵押的标的物进行合理的资产评估,有些资产虽进行了评估但由于评估师的资质问题造成了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合理。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不动产评估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师资格标准和执业准则。特别是在金融机构进行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方面,需要进行抵押物的评估,缺乏统一的评估师资质标准,在执业过程中也缺乏统一的准则体系指导实践,造成了资产评估师对作为抵押物的资产故意或不故意的做出不恰当的评估,由于评估准则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大批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因此,当时在美国,经济界、金融界亟需对资产评估行业这一传统的自由职业领域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为适应资产评估界的内在要求和经济界、金融界的外在需求,美国评估界自发地组织起来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

相对于美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成熟发展,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实践到理论都发展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期间,资产评估从无到有,一经产生便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资产评估的发展当时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整系统的资产评估准则,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对资产评估的概念、资产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假设以及评估要素等进行的规范总结,199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创立资产评估准则的任务,这期间,召开了多次国际性的研讨会,并提出了准则制定的设想和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评估准则准备制定的过程中及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无形资产的形态的特殊性,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接连出现了无形资产价值虚假评估的事件,造成了国有资产价值严重流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强烈重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资产价值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企业涉及无形资产评估的情况也随之增加,于是在我国资产评估的基本准则尚未出台前,便首先于2001年7月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范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提高了评估质量,维持了微观企业和宏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和资产评估实践与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特色,评估业务所遵循的操作规范也主要是政府的文件。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在整个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基本准则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行政立法强制推行出来,这便形成了资产评估准则落后于资产评估实践,评估准则被评估实践推着走的局面。

(二)中美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目的差异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的制定,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泡沫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速发展的经济,为了规范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中的资产评估行为、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应评估实践的需要,美国各大民间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起来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同时得到了美国立法的认可,由此可见,美国制定的资产评估准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对以融资为目的的资产抵押贷款评估给予着重的论述,有具体的适用对象和范围。相对于美国资产评估准则,我国第一部资产评估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是为解决我国自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所发生的因国有企业改制,关联方交易引发的有关无形资产评估争议而制定的。后来财政部于2004年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主要是为了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和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由此看来,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滞后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应实践的发展而被动和强制制定和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

(三)中美评估准则框架体系的差异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汲取了当时美国金融行业不规范的资产抵押贷款评估中的经验教训,有大量的实践基础和针对目标,是以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评估实践为基础,因此USPAP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准则制定的初期就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结构严密,专业水准高,在国际评估界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评估准则。USPAP的理论框架体系涉及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关系、评估能力、各种形式的动产和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以及程式评估等几大部分,并以细则的形式对现金流量分析、保密原则、允许偏差、客户评估目的的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用于指导评估实践,准则框架结构清晰,总体分为三个层次:前言(基本准则)、准则条文、评估准则说明、外加一个非准则性的咨询意见。评估准则的说明十分灵活,因时代需求和经济发展而制定和修改完善,既保证了USPAP的稳定性,同时也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日新月异的评估实践。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从总体建设的历程来看,无形资产准则先于基本准则而制定,这样的发展顺序从一开始便显示出准则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2004年财政部的两项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建立。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年)、《注册资产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指导意见》(2003年)、《珠宝首饰评估指导意见》(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05年)、《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05年)、《森林资源评估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10年)和《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2010年)等2项基本准则、8项具体准则、2项资产评估指南和6项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在内的覆盖资产评估主要执业领域的较完整的评估准则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也积极地迈出了向国际准则靠拢的步伐,但相对于USPAP完备的理论框架体系,我国的评估准则建设尚存在不足。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单项指导意见尚未出台,已经制定的准则还不十分成熟,概念的界定、专业术语的解释模糊,可理解性有待提高,具体条文需要细化用于指导评估实践,由此可见,我国的评估准则框架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准则的趋同还有一段距离。

二、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完善建议

(一)在准则导向上,向美国评估准则靠拢资产评估实践越发展对评估准则的要求越高,同时,资产评估的准则体系越完善,资产评估实践也就越规范。衡量一个国家评估业务实践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其准则体系的完善程度,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在目前世界各国现有的评估准则中可以称其为典范。USPAP最宝贵之处在于是在美国长期的资产评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评估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众多的评估协会在几十年间对评估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其评估准则的制定基于实践,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可行性,从一制定开始,便迅速受到了评估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很快成为美国及北美地区各评估专业团体和评估师广为接受和公认的评估准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评估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高质量、易于指导实践的、包含各类评估专业的评估准则,在准则的制定方面,中国应该借鉴美国评估准则,在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评估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评估准则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多家管理机构制定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评估业发展,有着美国评估师协会、估价师国际联合会等多家评估职业团体,共同组建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特别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了统一的评估准则――《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USPAP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协会在多头管理,多师并存的情况下,一直都致力于与公众、评估师监管机构、评估服务的提供方以及评估信息的使用者保持步调一致,满足相关利益方对评估执业统一标准的需求。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相关管理结构制定出一部能够规范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切实可行的,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

(三)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体现统一规范与分别规范相结合原则统一规范是指首先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有统一的规定。分别规范是指评估准则对各种单项资产评估行为的规范(既包括单项资产也包括整体资产)。美国资产评估事业初期的发展是以不动产评估为主,与美国发达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是,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资产评估业比较重视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 资产评估准则覆盖面相对广泛,既涉及无形资产和各种不动产等单项资产评估业务,又涉及企业价值的评估业务,因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要体现统一规范和分别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四)强化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为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评估准则的制定首先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引,我国资产评估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是关于我国资产评估定位上的认识分歧,而资产评估定位的不同观点是由于对评估理论研究的不透彻。因此,我国应该对资产评估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资产评估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例如有对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前提假设、价值类型选择,评估范围、评估程序以及评估报告的类型等的理论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或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中,但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应该借鉴美国评估理论先进成果及准则制定的实务经验,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为准则制定打好理论基础。

(五)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合作,加快以“为会计计量提供支持”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作为共同服务于经济领域的两个行业,会计和评估在国际层面的合作日益密切。2005年1月1日开始,90多个国家要求或被允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2月15号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制定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股份支付等多种业务均采用了公允价值。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不同的是,公允价值模式对资产进行计量具有一定的估计性,这便涉及了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需要资产评估的有力支持。高效的资产评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资产评估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加快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以积极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给资产评估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课题《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457204D-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萍:《走向成熟的中国资产评估》,《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第11期。

评估标准论文篇6

【关键词】资产评估 会计计价 会计准则 评估标准

资产评估与会计是现代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业,两个行业在资产业务中因专业分工而产生内在的联系,又因工作性质、专业知识和执业标准差异而有区别。本文试图从我国资产评估业的产生历史背景入手,更深层

次地认识资产评估学,以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为资产评估业服务,提升资产评估业的服务质量。

一、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与管理历史

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史,也是资产评估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史。资产评估业发展20多年来,管理的手段、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颁布标志着资产评估业产生

该办法明确规定了全国资产评估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时还规定了将审批评估机构纳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内,规定了被评估资产的管理范围、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及法律责任等。由于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资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国务院第91号令的颁布为发展统一的评估行业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资产评估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标志资产评估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行业自律管理过渡

资产评估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自律管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方式。根植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资产评估业虽然在发展伊始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干预,但行业自律管理作为其发展方向应该得到逐步实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既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又协助政府贯彻执行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作为独立的社团组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点,使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覆盖整个行业。

之所以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成立标着中国资产评估业管理由政府管理向自律管理过渡,是因为从其发展轨迹来看,首先独立的资产评估协会与资产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并存(1993年);然后资产评估协会与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合二为一(1994年);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再次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从理论上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职能角度分析,尽管其从构架上具有了行业自律管理的特征,但在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其并没有真正具备行业自律管理的本质特征。通过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管理,不仅需要形式上的变化,更需要实质内容的变化。

3、实行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标志由重视机构管理、项目管理转向注重资产评估人员管理

资产评估考试制度的建立,一是有利于促进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准入控制,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为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摆脱政府部门干预,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从而促进中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三是强化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尤其是从1998年6 月1日开始实行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制度使评估师的责权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了评估师的行为。四是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与其他国家对评估师资格的对等管理来加强与国际评估市场的联系。1999年10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年会,2000年7 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赴美国参加世界评估师大会等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外评估师之间的联系。

4、《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使资产评估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操作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各个评估机构自行拟定评估操作方法和规程,对于同一类资产,各个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规则各不相同。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评估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有利于提高评估业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也为以后制定行业统一评估准则奠定了基础。

5、《中国评估准则》标志我国资产评估管理体制的创新

从1998年起,财政部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开始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合并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一个协会,一套班子,三种资格并存,三个行业统一管理”。

6、《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标志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财政部2001年颁布了第一个《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4年又颁布了《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初步形成。2007年11月28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了新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对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才形成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有人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严重滞后”,也有人将资产评估行业中存在问题归结于资产评估准则的不完善。本文认为,对于资产评估准则作用的认识取决于资产评估准则的定位。

综上所述,从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或服务手段来看,资产评估实质就是资产价值计量或价值判断的过程,而资产价值计量或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在资产评估实践中,资产评估工作也与会计工作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的内在联系

从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史来看,资产评估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而会计学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人们管理生产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会计学科发展远远早于资产评估学科。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是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焦点与难题,目前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学属于经济学科体系,因为它是市场经济中产权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科的延伸学科,应归属管理学科。本文比较赞同资产评估与会计同属管理学的观点,主要原因是两者存在着以下内在关系。

1、资产评估与会计核算的对象都是经济主体的资产

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简单采取会计准则的资产分类设计,整体资产评估结果也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呈报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分类在总分类账户层次上主要考虑资产工程技术特点,把全部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几大类。这样划分对于资产评估中专业技术分工和搜集整理信息资料是基本适用的,因而总分类账户可以作为资产评估分类依据。二是资产评估产生的背景使得资产评估对象按会计要素分类成为必然。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初期是在创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由于持续的物价上涨,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市场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体系不能反映资产现时价值,为维护国家权益就必须通过资产评估方法对中方资产价值按评估值进行调整,资产评估的结果是会计科目分别陈述。

2、会计数据和会计计价方法成为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

资产评估是对某一资产在某个时点的现实价值进行合理判断、评估,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对资产重置成本、各种贬值因素、资产预期收益和风险的测算都离不开会计数据的支持,没有会计计价形成的会计资料,资产评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另外,资产评估中还大量运用会计计价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该采取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应当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而资产评估方法中也包括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重置成本法。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对于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还存在条件限制,目前国内资产评估主要还是采取重置成本法,因此国内大部分资产评估都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性数据。

3、资产评估结论可以作为会计核算计价的重要依据

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制经营,与国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清算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论可能是增值也可能是减值。根据《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账面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可以参考资产评估结果。另外,在企业联营、兼并和重组等产权变动中,资产评估结果都可能是企业产权变动后重新建账、调账的主要依据。

4、资产评估理论、准则体系与会计理论、准则体系存在相互借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转让、捐赠、企业改制等涉及到企业产权变动的情况下资产会计计价,企业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调账或建账”。这使得资产评估与会计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另外,我国资产评估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如折旧理论、成本理论、价值理论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等,都借鉴了会计理论。另外,会计准则中承认的某种条件下的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会计账务处理的依据;在资产评估准则中,也有许多会计的原始数据及计价标准可以作为资产评估的基础。

5、二者职业监管都是各级财政部门,执业机构和人员以行业协会管理为主

两者主要从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与人员(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都以提供中介服务为主,都要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执业原则,以独立第三者身份从事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都提升到最高层次,且要对自己的专业工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差异分析

分析资产评估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史,本文认为两者存在着理论差异、目标与职能差异、假设前提条件差异、计价方法差异、计价结果差异、法规与标准差异等。

1、两者基本理论的差异

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在静态状态下的平衡关系,主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告等主要核算方法为理论依据。而资产评估是融会计、统计、工程技术、法律、审计、市场调查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于一体的适用现代市场经济管理需要的边缘学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现实性、市场性、预测性、公允性和咨询性。从学科理论来看,会计学科是一门学科理论比较成熟和系统管理学科,它的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完整。而资产评估学科理论在许多领域还存在较大分歧,一些概念不清、法律空缺、准则不全、理论与实际认知差异较大,导致资产评估结论往往存在一定可操作区间,这也是国际评估准则不像国际会计准则那样被普遍遵循和应用的原因。

2、两者目标与职能差异分析

从目标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与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决策所需要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服务。”会计工作主要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技术为基础,运用会计准则,通过实时、准确计量、记录、核算和报告对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完整公允的报告。而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资产价值的估计和判断的社会中介服务,主要为委托方提供合理的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资产评估的目标是为资产产权变动和交易服务,主要以经济分析理论和专项资产价值识别技术为理论基础,运用资产评估准则对标的物进行价值判断。因此,评估、咨询是资产评估的基本职能;而会计主要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式,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与监督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成果情况的一种社会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监督。

3、两者前提条件的差异分析

会计核算的前提(或假设)基础是单位应当遵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原则,这四项前提基础是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基本核算方法也是唯一的。但资产评估适用的前提基础包括利益变动主体假设、资产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存在假设等,其假设组合具有多样性特点,在不同假设前提条件下所选用的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具有差异性特点。会计的各项假设是会计计价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资产评估的各项假设是资产评估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由于会计与资产评估所适用前提条件的差异,会计所引用的资产评估结论存在着限定性,一般比较适合引用持续经营前提条件下的资产评估结果。

4、两者方法上的差异分析

在会计计价中就资产论资产,目的是使货币能够客观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量。而资产评估计价是就资产论权益,资产评估价值反映资产的效用,并以此作为取得收入或确定组织、实体中权益的依据。两者目标的不同,导致了两者方法上的差异。会计计价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它们相互配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会计计价方法主要以历史成本计价,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事实为依据,采取上述方法如实记载。而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采取不同评估方法反映不同计价方式。因此不难看出,会计计价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业务,而资产评估是以现在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加上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及推理而计算出结果。会计计价依据具有唯一性,而资产评估依据具有推理性和判断性。

5、两者结果的差异分析

会计计价强调的是资产原始历史成本,并且只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在查证相同数据之后基本会得出相同的计量结果和结论。资产评估强调的是特定资产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对同一资产由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

6、两者依据的差异分析

会计对资产确认和计价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相关具体核算办法,这种依据比较全面科学,只有少数业务采取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资产评估依据的是《资产评估准则》和相关资产评估法规,对于资产评估方法选择方面评估机构具有可选择权,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比较大,这些都给资产评估带来很大影响,其理论依据和法规较少。

四、结论

本文以资产评估学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的基础,其目的是帮助资产评估学在未来的市场经济服务中找到其发展方向。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融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为一体。资产评估学的发展历史较短,理论基础薄弱,法规体系不健全,但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会计人员转变过来,对会计学科比较精通。因此,比较研究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的关系,有助于帮助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提高对资产评估学科的认识,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执业质量和水平,有益于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评估标准论文篇7

关键词:资产评估评估理论体系评估标准

中图分类号:F123 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72-02

资产评估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正性中介服务行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中国成功加入WTO。我国资产评估业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健全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和实践标准,努力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树立起资产评估的民族品牌,成为我国资产评估业人世后能否健康发展、从容应对全球性竞争的关键。竞争力的提高应来自于对自身的充分认识和不断完善。

一、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评估理论体系不健全,评估标准不统一。资产评估的规范发展,需要健全的评估理论体系和统一的评估准则。虽然我国在1991年和1996年先后颁布实施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等一系列行业法规、规范,但总体来说,还不能从根本上规范资产评估业务活动和评估人员的道德操守,于是也就形成不了行业自律体系,强化评估管理只能靠行政部门。但又由于这一规范和准则出自不同管理部门,其比较注意自身的行业特殊性,却忽略了整个资产评估业的共同需要,致使在实际操作中,评估行业技术标准的透明度很低,成为阻止其他部门进入评估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大大降低了资产评估业的公正和效率。所以,健全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加快统一评估准则和制订迫在眉睫。

2.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观念和措施有待加强。作为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中介服务行业,对资产评估业的管理应以行业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为主,但目前资产评估业离这一目标尚有不少差距。一是由于过去长期采用部门管理模式,导致资产评估协会这一行业自律组织的权威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二是行业自律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产评估协会缺乏行使行业管理职责的足够权利,奖惩力度不够,难以对本行业的从业机构、人员进行有效监管。

3.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评估人员是实施评估业务的主体,资产评估的发展依赖于一大批优秀的评估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从目前我国执业人员的构成看,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评估人才的更高要求。具体而言,一是有些评估人员年龄偏大,他们虽然敬业,也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知识结构老化,同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尤其是对数学、外语、计算机等现代资产评估必备工具的学习与应用效果较差;二是耳前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评估师,资产评估成了第二职业,这与评估业的重要性及其对人员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三是有少数从业人员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违背职业道德,降低了资产评估在人们心中的公正形象;四是整个资产评估业的后期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4.资产评估收费标准存在缺陷。从当前资产评估实践来看,现有的资产评估收费办法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影响评估工作质量和评估业声誉的重要因素。其缺陷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有评估办法中以评估结果作为收费依据的做法,违背了评估行业的公正性和国际惯例。第二,收费办法规定了评估项目收费的最高限标准,而没有最低限标准,这实际上是鼓励了评估机构及人员在工作中竞争压价的恶性竞争,而资产评估有着严格的规范,许多工作程序是不能省略和逾越的,机构间的竞争应该是评估质量与服务的竞争,绝不是相互压价的竞争。第三,1992年制定的收费标准沿用至今,已明显偏低。不能适应现阶段评估业积累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不利于对评估人呀进行后续培训、教育,也不利于评估机构扩大规模和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二、促进我国资产评估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具体构想

1.完善资产评估理论体系,健全与统一资产评估标准。资产评估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开拓,我国当前资产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深层次上看都与理论研究滞后和理论体系不健全相关。所以。在努力推进实际工作前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体系的构建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评估方法。评估理论研究要使评估人员明确行业的地位,明确评估方法的内在机理,这样才能使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评估。二是解决评估的准确性问题。资产评估的结果是静态的,它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资产的价值,但资产评估的前提必须是对市场作出动态的分析,评估理论就是要解决这一动态分析前提与静态评估结果相结合的基础问题。三是为制订统一的评估准则提供理论基础。制订评估准则,既需要实践经验,又要理论指导。如果资产评估基本理论模糊不清,就无法形成科学的资产评估准则框架体系,就难以处理好资产评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关系,资产评估准则也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2.加强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减少行政干预,确保资产评估机构与人员的独立性。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今后资产评估业应该采用政府监督下的行业自律与行业自我管理模式。这一方面有两项工作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评估业的多头管理以及行政干预,确保评估机构及人员的独立。还资产评估业本来面目,使之真正成为客观、公正、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坚决落实评估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彻底脱钩的要求,从制度上和体制上解决资产评估业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发挥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二是要强化行业协会职能,改革管理方式建立起具有高度权威和高超管理艺术的行业自律性管理机构。

3.加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与职业道德培养。我国资产评估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评估师队伍至关重要。在开展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保证培训的质量,不能流于形式。第二,从学习范围看,不仅仅是学习相关文件、规则,还应该开展经济形式教育,深入学习评估技术标准、评估理论、评估方法,了解、掌握国际评估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第三,要重视诸如计算机、外语、数学等资产评估必备工具的学习。第四,评估人员自身要坚持长期、持续的业务学习,这是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能保证评估师始终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可给政府、客户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衡量评估质量的尺度,维护评估师、客户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评估标准论文篇8

虽然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接受,但无形资产的管理、计量、评估远远落后于人们对无形资产重要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对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的认识,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特别是在确认和计量上的难度性,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其会计处理应当持有必要的谨慎和稳健的态度,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合理评估无形资产这一特殊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当说无形资产评估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是两个紧本论文由密相联的问题,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是进行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改制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传统经济中发展而来的会计体系从稳健的角度出发,不倾向于将计量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一般只将外购获得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并按其经济寿命或一定期限进行摊销,而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将其开发费用在各期作为费用处理,即使该企业所创造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其结果导致企业大量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企业间购并现象较为普遍,尤以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受到的抨击最大。有关美国经济界人士指出,在许多企业购并行为中购并方看重的是被购并企业所拥有的,但并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而并不是看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有形资产,并以“在21世纪中采用20世纪30年代的财务报告模式”的评估,批判传统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忽视。国外经济界、学者对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无形资产的费用化处理;(2)无形资产的摊销;(3)无形资产的确认。

二、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及评估的影响因素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知识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权与工业产权相统一的结晶,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增值效能。据有关统计资料,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35%,高科技企业则达60%-70%。它不仅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经济效益,而且其自身价值也有巨大的增值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发展,最终将体现于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及其确认。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无形资产评估包括商标、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誉、营销网络、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资源性资产、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无形资产价值及品牌评估等。

2.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法律依据。从元形资产本身看,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计算机软件等涉及的法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对于保护相应的无形资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企业维护其合法权益。如商标权评估后,在商标的侵权诉讼和行政保护中,可依据《商标法》对假冒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并认定赔偿额,不仅有利于为商标权人打假维权提供索赔依据,而且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其知名度。但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有关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尚不能完全适应WTO的要求。wTO规定的无形资产除上面提到的还包括版权与邻接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商业秘密)。而在我国的《宪法》中没有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其涉及评估的一些法律规定也只是包含在《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等法律当中。虽然《公司法》、《证券法》、《担保法》等法律在无形资产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企业的股份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制改造、合资、联营、兼并、拍卖、转让、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经济活动,有利于企业认识自己品牌的价值,有利于被消费者所认可,但对其他类无形资产尚未制定特别法律或行政法规,严重滞后于当今实践。

3.200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作为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在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应该遵循此项基本准则。《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是中注协拟定,财政部印发的规章制度性文件,其依据是国务院行政法规9l号令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无形资产评估至今尚未立法。使得评估的法律依据不足,这也决定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只能侧重技术层面,忽视了评估、披露、使用是资产评估三个环节的重要特征,且三者缺一不可。它难以适应目前我国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客观需要。体现到现实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涉及无形资产评估业务时,《无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资产评估准则》没提及如何使用,而这个问题在做具体评估项目时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资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不能只强调和规范评估师的行为,更要考虑使用者的接受情况,在《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中,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有关使用的评估方法及其理由。对于使用的评估方法及其理由,在无形资产评估条款中很空泛,因没有具体考核指标,缺乏可操作性。4.评估方法对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无形资产主要有三种评估方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评估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影响——没有明确评估的目的,评估目的错位;或是由于最佳的评估方法中的一些评估参数难以确定,而只好改用别的评估方法。其次是评估方法本身存在的风险。(1)成本法也称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按功能重置资产,并使资产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重置成本评估法就是按重置成本价格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即按照评估无形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的方法。由于无形资产具有账面成本不完整、投资成本的弱对应性和人账成本虚拟性的价值特点,在采用重置成本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会遇到成本资料缺乏完整性和原始成本无据可查而带来的

不确定性问题,故在使用重置成本法确定无形资产的评估值时,会存在数据资料不准确和不精确的风险,难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准确。(2)市价法也称现行市价法,现行市价评估法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针对各项价值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将被评估资产与比较对象逐个进行对比调整,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由于无形资产的不可比性,使其没有可比的市场价值。每个企业无形资产由于其在同业中的垄断地位和优越程度不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水平各异,对于相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当无形资产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难以找到可比的市价。另外,我国企业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渐重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交易时间短、数量少,可使用的无形资产交易的历史资料有限,采用市价法对这些行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必须面对数据选用的风险。(3)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本论文由无现值,来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价格的方法。运用收益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评估参数收益额、收益期和折现率等因素的确定上。收益额选取的风险是:无形资产的具体类型不同,其使用价值表现不同,带来的超额收益也不同。收益期选取的风险是:无形资产收益期的确定一般有年限法和更新周期法两种形式。年限法指在形成企业控制的无形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到法律和合同的特定保护,如商标、专利权等年限,也称法定(合同)年限,而法定(合同)期限内是否还具有剩余经济寿命是评估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新周期法是指产品更新周期和技术更新周期。在一些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科学技术进步往往很快转化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折现率选取的风险是:根据折现率的概念可确定折现率的计算方法即以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报酬率作为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的确定一般为政府债券的利率,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常用的方法主要为累加法。

三、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及措施

1.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价值的公正性、合理性为方方面面所关注。首先应明确的是资产评估价值的合理范围其内涵应是资产评估价值与实际成交价格的合理差异范围,也可理解为资产评估结果在具体数字上的可应用范围,可确定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或与实际成交价格的差异的合理范围。可减少乃至消除国有无形资产低于正常价格出售和大量流失的现象,避免企业主管部门与原企业经营者或个别人一对一的暗箱操作,提高企业改制工作的透明度。

评估标准论文篇9

【关键词】 税基评估; 评估准则; 批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3;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7-0099-04

2014年7月30日的《京华时报》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表示正和财政部、税务总局考虑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的可行性,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房地产税立法草案,预计两三年后推出。早在2011年,我国就将上海和重庆作为房产税启动试点,和试点只针对房产征税不同,这次全国范围的房产税将对房产和土地征收。随着房产税的立法改革,以税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税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主要是对评估行业可以涉足的税种的税基进行评估,如物业税税基评估、不动产税基评估、财产税税基评估、所得税税基评估和关税税基评估等。虽然我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6年7月设立了税基评估专业委员会,对财产税类评估一直进行研究并模拟物业税的税基评估操作,但是在评估行为规范上仍缺少准则的约束和指导。

税基评估在美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较久的发展历史,税基评估准则更是根据评估实践的发展定期进行更新,基本涵盖了评估程序、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为税基评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导。本文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IVS)、美国评估促进会(AF)制定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制定的评估准则(Red Book)、国际估税官协会(IAAO)制定的不动产批量评估准则(MARP)、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跨国企业与税收管理的交易定价指南(TPG)、美国国内税务局(IRS)制定的国内税收手册(IRM)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中国税基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国外税基评估准则制定背景

(一)IVS

2011年的第九版IVS将2007年第八版中(2005年第七版)的评估指南13――财产税批量评估删除,原因是该评估程序与一般评估程序没有不同。本文内容的比较取自第七版IVS的评估指南13――财产税批量评估。

(二)USPAP

2012―2013版的USPAP中的准则6――批量评估和报告,对不动产批量评估的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披露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原则规定,但是该批量评估准则并非局限于税基目的的评估。咨询意见18――自动评估模型(AVM)的使用以及咨询意见32――从价税评估和批量评估业务,对评估准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应用进行了阐释,并从评估准则委员会的角度提供了相关评估事项和解决建议。

(三)Red Book

RICS与英国评估与拍卖师协会、英国税基评估协会共同制定了资产评估指南(俗称红皮书,Red Book)。2011年5月,第七版Red Book,其中英国指南3(UKGN3)是有关资本收益税、遗产税、印花税和土地税的税基评估。

(四)MARP

国际估税官协会(IAAO)于1934年成立,是由财产税基评估及税收专家组成的协会。2011年1月IAAO颁布了最新版的《不动产批量评估》(Standard on Mass Appraisal of Real Property,本文简称为MARP),包括准则范围、简介、资产数据的收集和维护、评估、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词汇等部分。该准则的遵循和使用纯属自愿,如果存在任何与USPAP或国家法律冲突的内容,一切以USPAP或国家法律为准。

(五)TPG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于1961年,是由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1979年,OECD了《交易定价与跨国企业》报告,通过对报告的修订,1995年7月13日OECD委员会正式出版了《跨国企业与税收管理的交易定价指南》(OECD 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s,本文简称为TPG),后经几次修订,最终形成 2010年7月22日颁布的版本。

(六)IRM

美国国内税务局(IRS),隶属于财政部,其颁布的国内税收手册(Internal Revenue Manual,IRM)包含39部分内容,其中第4部分――审查程序中包括119章内容,第48章为技术程序,其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为企业价值评估指南和无形资产评估指南。这两个指南制定的目的是为美国国税局工作人员在从事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及遇到相关问题时提供可以依据的指导规范。

二、国外税基评估准则条款比较

(一)准则结构比较

IVS评估指南13――财产税批量评估包括介绍、范围、定义、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指南和生效日期六部分内容,25项条款。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目的、范畴、要素、程序、评估基础、处理工具、标准和行为规范8项条款;第二部分包括职责、项目和工作范围3项条款;第三部分包括从价税、校准、批量评估、频率评估程序4项条款;第四部分包括不受会计准则支配、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重估与从价税批量评估的关系3项条款;第五部分包括数据收集记录、条款的发展维持、估值定义、评估精准性和一致性、报告的披露、背离6项条款;第六部分为指南生效日期。

USPAP的准则6为批量评估和报告,但是该准则并非仅局限于税基评估。该准则包括9项条款,分别是执业基本要求、具体操作要求、影响可信结论的各种因素、批量评估技术的说明和标准化处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标准化批量评估模型的使用事项、评估结论的分析和取舍、书面批量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评估师署名的声明。

Red Book的英国指南3(UKGN3)是有关资本收益税、遗产税、印花税和土地税的税基评估,包括简介、背景介绍、评估基础、定义、进一步解释、评估方法、典型案例和参考8部分内容,共计41项条款。

MARP包括准则范围、简介、资产数据的收集和维护、评估、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文献、词汇7部分,共计18项条款。其中第三部分包括概述、地理数据、资产特征数据、销售数据、收益和支出数据、成本和折旧数据6项条款;第四部分包括评估模型、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土地评估、资产类型的考虑因素、重估频率7项条款;第五部分包括概述、人员配备、数据处理支撑、评估服务契约、对收益―成本的考虑5项条款。

TPG包括九章内容,分别是公平原则、交易定价方法、可比性分析、避免和解决交易定价争端的行政方法、文件编制、关于无形资产的特殊考虑、关于对内服务的特殊考虑、成本分摊协议、关于业务重组的交易定价。

IRM中4.48.4为企业价值评估指南,包括前言、发展指南、解决指南和报告指南4小节内容,共计35项条款。4.48.5为无形资产评估指南,也包括前言、发展指南、解决指南和报告指南4小节内容,共计53项条款。

(二)特定术语比较

批量评估(Mass Appraisal)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而兴起的评估方法,它是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大传统方法与财产特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评估技术。目前,在美国、加拿大、亚洲、欧洲、大洋洲乃至非洲等一些开征不动产税的国家和地区均普遍采用了批量评估技术。

IVS对批量评估的表述为,在给定的时间使用系统、统一并考虑对结果进行统计检验与分析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多种类型的财产所进行的评估。USPAP的表述为,在某一日期通过采用标准化方法、引用共同数据、进行统计测试等方法对某类群体资产进行评估的过程。MARP的表述为,在给定的时间,采用标准化方法,引用共同数据,并进行统计检验,以对一系列资产进行评估的过程。

在上述定义表述中,IVS和MARP的定义是基于房地产评估以及房产税目的的评估。USPAP的批量评估则针对的是房地产(Real Property)以及个人财产(Personal Property)所进行的评估。

(三)基本要求比较

资产评估信息的收集是税基评估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要求,其信息收集是否及时、可靠、真实、有效直接关乎税基评估的成效,尤其是税基评估方法中批量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评估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IVS准则中5.1条款为数据收集和系统记录,指出评估师必须获得一套健全的数据收集系统。财产数据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评估数据是围绕土地使用记录而产生的,例如地契、转让文件和买卖信息,在国际、联邦、州或当地政府的管辖权内界定资产所有权或土地权益。市场特征与批量评估的使用目的和预期用途有关。

USPAP准则条文6―5规定评估师执行批量评估业务应当收集、查验和分析足以支持下列参数的相关数据:改良物的全新成本、累计折旧、可比资产交易案例中的土地价值、可比交易案例中的资产价值、收益或潜在盈利能力资本化所需要的价值数据。

MARP的整个第三部分都是关于资产数据的收集和维护,包括概述、地理数据、资产特征数据、销售数据、收益和支出数据、成本和折旧数据6项条款,其中3.3条资产特征数据包括资产特征数据的选择、收集、录入、维护和替代定期现场检查5项内容。

TPG中2.9条款指出,纳税人应准备并提供相关文件,以能证明交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指南中第五部分从条款5.1―5.29,指明了文档搜集的规则和程序、确定交易定价的有效信息等规范。条款5.18指出,业务概要、组织结构、外资集团的所有权关系、交易前几年的销售和经营成果、纳税人与外企交易的水平等是有用的参考信息。

IRM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南4.48.4.2.3分析条款中明确了评估师需要分析的必要信息:业务性质和企业发展历史、经济前景、股票账面价值或利润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公司生产能力、派息能力、商誉或其他无形资产、股票销售情况以及企业或实体机构的利润情况、在自由开放市场交易的股票或利益、其他相关信息等。

IRM的无形资产评估指南4.48.5.2.3文件编制条款第6条指出,对于特定财产价值的评估需要注意:成本、日期和收购方式,正评估日期,额外评估及评估过的日期,合同或协议信息,市场一般经济前景,类似于评估师意见的其他因素。4.48.5.2.4分析条款第2条指出,所有影响价值的因素都要考虑进来;第3条指出,要分析所有重要事实。

可见,IVS的制定最为原则,对数据收集的规定只是简要说明;TPG是对整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规范,其条款较为原则性;USPAP的规定也相对简要;IRM对企业价值评估信息的收集相对简要,但是对无形资产评估信息的规范较为详细;MARP是专门针对不动产批量评估的准则,其规定内容最为详细。

(四)评估方法比较

税基评估方法是税基评估体系的核心部分,在物业税评估中,国外一般采用批量评估方法。批量评估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大规模目标财产的价值评估任务,已逐步取代单宗物业税税基评估成为税基评估方法的主流。美国的批量评估技术起步最早,IVS和Red Book并无批量评估方法使用标准的详细说明。

USPAP规定批量评估的基本程序是:明确被评估的资产;明确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市场区域;明确该市场区域中影响价值的特征(供应与需求);设计模型;对模型进行校准;将模型所反映出的结论与被评估资产的特征结合进行分析;复核批量评估结论。

MARP中对运用批量评估方法确定不动产市场价值的程序进行了规范,并从评估数据的取得和保存、三种经典评估方法在不同类型不动产批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及批量评估的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操作的标准。

TPG就税收评估方法的制定明确指出对于利润低于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交易利润法来进行定价。在税收管理方面,关于传统的交易方法,指南通过2.12―2.55共44项条款描述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价法的相关规定;关于交易利润法,指南通过2.56―2.149共94项条款详细介绍了交易净利润法、交易利润分割法的相关规定。

IRM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南4.48.4.2.3中第2条指出,三种公认的评估方法是资产基础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无形资产评估指南4.48.5.2.4第7条指出了三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并指出,蒙特卡罗(或概率)法类似于贴现现金流法,该方法依赖于通过概率分析取得预期值的估算范围;期权估值法适用于长期高风险无形资产,这种资产的初期费用明显且预期收益在久远的未来。

三、对中国税基评估准则制定的启示

(一)不断检验并完善税基评估理论

我国税基评估理论研究在评估的主体、客体、方法、程序等方面已有一些成果,但是对于理论的普适性需要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税基评估模型的构建。对于建模方法的掌握并不难,主要是模型应用评估的准确性。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要了解实况中的影响因素并剖析真正的经济实质,做到模型随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在学习国外税基评估准则的同时,要多模拟和操作国外税基评估的案例,理论研究部门要和评估师事务所等相关实务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用国内外实践来指导我国税基评估理论步入成熟,进而为税基评估准则的制定打下基础。

(二)掌握税基批量评估方法的运用

作为税基评估体系的核心,税基批量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在国际上已经较为成熟,而我国要掌握该方法,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配套计算机辅助系统;其次,评估人员要掌握多元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最后,评估人员还要有充分的会计、税务、房地产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这样才能为将来税基评估准则的有效实施做好准备。

(三)建立完善的税基数据采集制度

首先,对于数据采集源的选择,要根据税基评估原理和方法中所要求和涉及的数据来采集,并非多多益善,所需数据必须能够量化处理,尤其是某些定性数据源,要科学量化后再纳入数据库;其次,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如税收征管部门提供纳税信息,其他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对象的基础背景资料,公开市场信息、实地勘察信息等,从多角度印证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最后,对于数据的整理和维护,需要设立专业部门来操作,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进行数据的管理。这是将来税基评估准则制定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高效共享的税基信息系统

要想在全国有效推广税基评估,相关部门需要以大市场的视角,本着共享的原则,全面整合市场信息,以现代化咨询手段为依托,建立现代化税基信息电子系统,并利用政府信息网站向公众提供统一的网络资料库和电子化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客户需求,便利了机构评估,更提高了整体市场效率。这是将来税收征管以及税基评估的必然趋势,也是税基评估准则得以有效推广的市场条件。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2011.

[2] Unifor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 Appraisal Foundation.2012.

[3] RICS Valuation Standards-Global and UK.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2011.

[4] Standard on Mass Appraisal of Real Propert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2011.

[5] OECD 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0.7.

[6] Internal Revenue Manual.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http://irs.gov/. 2013.

[7] 周琳娜.基于物业税开征目的的批量评估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53-55.

[8] 李娟.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12):7-9.

评估标准论文篇10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框架。

(一)法规建设日渐完善,出台了专门性的评估法规,其他法规中的若干条款对评估工作多有论述

就专门性法规而言,1990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专门性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文件。自1994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启动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法规文件,如1995年出台《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199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2002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从1997年起,教育部还陆续出台了综合大学、工业、农林、医药、政法、财经、外语、师范类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优秀评价方案。这些政策文件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此外,国家还在其他一些政策文件和教育法规中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进行了规范。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评估机构等,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人力资源预测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非政府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这些政策条款较好地促进和保证了教育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建设日趋完备,政府评估占主导地位,社会中介评估在政府职能转变中应运而生

就政府评估而言,目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科学技术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均负有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职责。如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审核高等学校的设置;高教司负责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社政司负责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科技司负责重点实验室评估;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研究生教育评估;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04年8月成立,正司级)则具有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和专业专项评估,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评估工作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组织评估培训,履行质量监控等行政职能。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学校办学自扩大,我国出现了一些准官方的事业性中介评估机构。如北京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议中心(1993年),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1994年),上海市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1996年,2000年更名为“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江苏教育评估院(1997年),辽宁省教育评估事务所(1999年),广东省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2000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3年)等十余家。这些事业性评估机构受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展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

此外,民间评估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等进行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1999年以来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报社合作开展的“2005年中国大学评价”等[1]。

(三)本科教学评估和研究生教育评估活动蓬勃兴起

1994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主要有三种类型:对1976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对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的优秀评估(始于1996年);对介于两者之间高校的随机性水平评估(始于1999年)。到2002年,已对192所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对16所高校进行了优秀评估[2],对25所高校进行了随机性评估。同年,教育部将上述三种评估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建立了五年一轮次的评估制度。2002年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有21所高校[3],2003年评估了42所高校[4],2004年评估了54所高校[5],2005年拟对80所高校进行评估[6]。研究生教育评估主要有研究生院评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等活动。1994年以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每年对全国研究生院进行评价;1995年,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了对当时的33所大学研究生院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在博士点、硕士点评估上,1982年至今,国家分批进行了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1994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分批对部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合格评估;1997年对全国前四批增列的1718个博士点和3814个硕士点进行了合格评估,分别占全国博士点总数的66%、硕士点总数的40%[7];2005年,我国建立了对博士、硕士授权点进行六年一次的定期评估制度,该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493个二级学科点、84个一级学科点进行了博士学位授权点评估[8]。从2002年到200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评估对象涉及80个一级学科、375个单位、1365个具有硕士点以上的一级学科[9]。1999-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共选出优秀博士论文688篇,其中高校有560篇,占81.4%[10]。

(四)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不断深入

我国学者对建构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相继出版了系列的专著、论文。专著有陈谟开主编的《高等教育评价概论》、陈玉琨的《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王冀生的《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王致和的《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等。从情况看,笔者在中文期刊网的高等教育类期刊中以“评价(评估)”为篇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1994年以来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研究论文数直线上升,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提高(参见表1)。

从学术活动看,1985年6月在黑龙江镜泊湖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估问题专题研讨会”,是公认的高等教育评估正式启动的里程牌。1991年和1992年,教育部先后组织过两次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评估”为专题的全国高等教育评估学术研讨会。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成立后,先后组织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最近一次会议于2005年7月底在南京紫金山召开。此外,成立于1994年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学术会议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评估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制度,第五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于2004年7月在哈尔滨举行。此外,还成立了全国教育评估机构协作会,2004年第四次协作会在广州举行。

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面临的矛盾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成绩不菲,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和精英教育时期,过于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和高校的利益,行政色彩较浓,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诸多矛盾。

(一)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理论研究、法规建设滞后的矛盾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法规建设滞后于评估的实践。就理论研究来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起步晚,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多翻译、借用国外教育评估的研究成果,社会中介评估研究和评估技术研究滞后,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从法规建设上来看,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作为高等教育评估专门性的政策法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尽管它在规范、指导现实的评估工作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其中对评估形式、评估主体及机构设置的规定已不合时宜,有些规定也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精神相悖,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有关社会评估、高校内部评估的法规仅散见于其他法规的零星条款中而尚未形成专门化的制度。总之,高等教育评估的专门性制度已过时,现时制度不专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的矛盾

由于“大一统”管理的“惯性”,目前在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社会中介评估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评估机构作为专门性评估机构,必须要有充足的评估业务才能生存,但政府职能部门却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评估机构。除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等有官方背景的事业性中介评估机构外,其他中介评估机构尤其是民间评估机构很难接受到政府委托的高等教育评估项目,也未曾有机会参与到教育部组织的评估工作中去。而一些专门性的评估学会(协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研究会、全国教育评估机构协作会等,却从未有权自主开展过高等教育评估活动。这种以政府的利益目标为依归的政府主导性评估,忽视了社会评估机构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三)外部评估泛滥与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主导型的评估,而政府评估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来承担。如前所述,教育部是按职能分工进行分散管理的,教育评估工作则由各个具体的部门分工负责。由于各个部门间工作性质不同,各自强调的重点也不一样,在评估实践中出现了评估工作的“多”与“乱”现象。每年高校从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到理科、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基地,表11994-2004年国内高等教育评估研究论文一览表(单位:篇)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篇数108142210206233248252257320468585本科教学工作等都要接受评估。据悉,2004年,南开大学接受的各类评估检查接近30次[11]。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审批在逐步减少的同时,各种评估却越来越多,高等教育评估更多成为政府规制的一个手段和政府寻租的一个途径。评估工作的“多”与“乱”,造成高校在价值选择上的无所适从,从而削弱了高校的办学自。

(四)评估标准缺乏弹性与高等教育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依靠行政力量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行政力量仍主宰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权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就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而言,虽然教育部从1997年起陆续出台了一批综合大学、工业、农林、医药、政法、财经、外语、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但总体上看,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各类评估指标体系,多以统一的指标标准应用于诸多学校、诸多学科,过于强调“标准”而淡化“特色”。如2002年前进行的优秀评估、合格评估、随机评估是根据办学历史长短对高等学校进行“人为”的划分,无法真正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2002年后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评估标准适合于所有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评估标准的僵化和缺乏弹性使得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一味“求上”,专科院校追求升本科,本科院校追求成为重点,重点院校则致力于跻身于世界一流,这就大大制约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

三、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新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日渐完善和院校自的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权力,要求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扩大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发展社会中介评估,促进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改革

以放松规制为特征的政府公共治理改革要求高等教育政府规制权力的转换。而社会评估作为一个公共资源、一个公共手段、一个公共选择,是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有限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有效途径。为此,应改变政府主导型评估,积极扶持和发展社会中介评估,形成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协调各种评估机构,制定有关教育评估的法规与政策,建立各类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评估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协调。除一些必须直接出面进行的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以外,大多数经常性的教育评估活动可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鉴于目前我国政府主动委托评估和高等学校自主选择评估的需求还不明显,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应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建立一支以评估专家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评估专家队伍。同时,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以高质量的评估来赢得政府、高校和社会的信任,为自身赢得评估“市场”。

(二)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评估标准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美国2000年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把美国高等学校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机构、硕士级学院及大学、学士级学院、副学士级学院、专门机构、族群学院及大学共六个类别九个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有不同的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学校层次低并不代表其教育质量不高。日本则为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院和专修学院等各类高校颁布了不同的设置基准,以利于进行分类指导和评价。

潘懋元先生认为,中国的高等学校应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拔尖的科学家;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大学或学院,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律师、教师和各级干部;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每类高校,都可以有重点高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校。对各类高校的评估,不应是一套而应是多套评估标准。每所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要求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应朝着“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中国特色发展,主要将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吸收先进的现代教育评估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科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ISO900族标准等,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基础。

二是从高等教育评估的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等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评估的本质和属性、目的和作用、结构和功能、过程和效果等,探索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规律与原理。

三是在分析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评估、社会评估、高校评估的目标、结构、功能和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分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四)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制建设

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将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置于法制框架之内是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共同趋势。

早在1956-1975年,日本文部省就以法律形式颁布了各种高校设置标准,如《大学设置基准》、《研究生院设置基准》、《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等法令,既有相当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英国政府于1991年发表了高教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对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等概念作了明确规定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