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1 20:38:58

评估心得体会

评估心得体会篇1

——题记

作为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外塑形象,内增学识,趋于好老师;作为学校,要尽一切办法努力打造好老师,留住好教师,谋学校发展。一周督导评估之旅,明白:

一、学校要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

1、制定好的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明确教育工作理念,明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作风,提出学校发展要求,树立品牌打造意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师生精气神,抓好细节,由细致到精致进而到极致发展。

2、带头着力探寻教育教学新模式(八中“tst”,xx县四小“五步教学法”)。为新的教学理念作准备,安好班班通,作好用之前的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如课件制作,课堂上的使用等)。可请进来,带出去,学校要舍得花钱打造教师。

二、抓好常规教育:

1、注重教师敬业精神(增强责任心,增强服务意识,以当教师为乐,以当教师为荣,校兴我兴,校荣我荣,校耻我耻,有不苦不累,生活无味,不拼不后搏,此生白活的想法)和师德师风的培养(不上课,故意迟到、拖堂、懒散、麻将、抽烟、喝酒上课、乱丢乱扔等)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穿衣、饮食、午休、晚休、起床、说话、做事等);着力打造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要追求自身发展,做和尚就要撞钟。

2、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案(教学、德育、后勤),然后按制度方案落实,着力督促,检查到位,记录详实,整改及时,总结诚恳。成败的关键在于制度方案的执行力。

3、备好课,写好教案:栏目填写清楚,书写要认真,必须带教案上课,可着力打造电子版教案,集体备课,装订成册,共同使用,将知识性错误在上课前消灭;上好课:(课前3分钟红歌提升精气神,提高学习效率)忌满堂灌,要改变教学模式,多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也要上好作文课和实验课;认真批改作业:量适中,批改认真,对错误处要有更正,要有评语,有等次,的批改日期。

4、着实开展好第二课堂(开展好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课;开展好书法课(有书法课,有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20分钟轻音乐书法练习);有科技创新课(合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进行再利用。)等;用好心理咨询室和少年宫、将图书室、实验室,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督查到位,管理精细。总之,这些有助于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学校,流失率会低。

5、督查用好早读和晚读:要齐读,要真读,不要用来上课和做作业等;班会课:不能用来上课,班会课是用来安排班务的,是用来对学生进行道德、纪律、安全、健康常识等的教育的,学生可以用好道德讲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升旗仪式和大课间:用实团委,用活少年宫,成立学生会(主持、音响、形式:师生齐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经典诵读、达体舞、跳绳、跑步、呼啦圈等)。

三、作好学校宣传

1、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利用网络、校刊、校报、电视媒体等),使教育面向社会,不流于形式的多开家长会,成立管委会,开好社区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发展不公要让师生知道,让领导知道,还要让社区知道。让更多人了解学校,认识学校。

2、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形式有写真、书法、绘画、玻璃板等;内容有:千字文、公民道德三字经、健康教育宣传、卫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行为习惯养成、名人名言;班级文化建设上,学校可适当出资帮助打造,有班规、班约、班歌、班级宣言、班训、班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

3、资料搜集:详实具体,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工明确细致,领导带队,分档案盒收集整理。力求真实,宣传到位,师生及家长共知学校所做所为。

评估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成果;问题;原因;思路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54-01

1 关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概况

近年来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上面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百花齐放。学术界对政府绩效的内涵范围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浙江大学范柏乃教授认为,政府绩效和领导干部的政绩一致,其表面意义上来说是指领导干部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任职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果,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讲,还包含行政成本、行政效率、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容。在形式公民发在绩效评估主体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重视社会公众评估是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评估的发展方向,还有学者具体分析了目前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社会组织、政府组织自身、社会公民等,提出了要建立一个以社会公众为本位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

2 目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在理论上搭建了绩效评估的基本体系,但是仍然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评估主体方面,现在比较公认的研究主体有公众、政府自身以及专家学者这三类,理论界普遍把重点放在政府之外的公众主体研究上。但是由于目前政务公开机制在我国尚未建立起来,很多时候政府对外公开的只是其工作的很少内容,这些文件往往只是政府的决议等,透明度很低。

(2)在绩效评估指标的看法上,很多人认为“中国政府目前的政绩评估制度中的最大缺陷就在于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指标,甚至可以说,由于这个致命的缺陷,中国政府尚未形成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但是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即便是得出了可靠的数据,完成评估工作,在后期的反馈和改善上能够起到的作用仍然有限,如果得不到利用,最终将会流于形式。

(3)绩效评估的辅助系统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没有科学、详细的职位说明书、评估保障系统缺失,还有相关的激励和薪酬体系的建立。目前一方面我国政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是没有职位说明书,以致绩效的标准缺乏参考,没有科学准确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既没有关于政府整体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一个机构来负责协调、监控以及强化我国政府的总体绩效。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和对政府整体绩效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中央机构,绩效管理改革往往处于一种零散和自发的状态,在有些地方,绩效管理实际上演变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在理论研究中,绩效评估的保障体系研究也是一个成果较少的视角。

3 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没有形成重视绩效评估的环境。首先在意识形态上,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并在政府及其公务员绩效评估中表现出来。靠政绩提升的观念和形式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集中体现在片面政绩观、数字政绩观、工程政绩观、短视政绩观、狭隘政绩观等。

(2)制度缺失,没有构筑开展绩效评估的体制架构。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按照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的原理,行政管理体系中监督、考核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本身的一体化,监督、考核机构及公务员受行政机构监督和约束机制,势必导致监督乏力甚至缺失,组织架构上的缺陷致使各部门利益相扣,联合作假并不见怪。这些实际问题并不是没有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对策,而是很多理论上行得通的策略,在实际中很难实现。政府部门正在进行自我的行政体制改革,但是作为当前体制对的既得利益者,转变必然是缓慢艰难的。

(3)配套缺乏,没有建立绩效评估良性运行的循环系统。当前,我国大部分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一方面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过程就像众人合演的一场戏。有些单位甚至出现了“轮流坐庄”的不正常现象。有些部门的竟然在考核评优时出现抓阄现象,谁能被评上优秀,全看运气。

4 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思路

(1)重点关注评估主客体的心理研究,强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心理认同。笔者认为,无论是选择哪一类评估主体,评估主体都是具有不同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人组成的,各有其主观关注的重点。既然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心理思维活动,对评估主体进行心理研究是完善绩效评估评估体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要对被评估的公务人员的心理进行研究,寻找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绩效评估的正激励作用的认同。

(2)全面加快公共管理的制度建设是根本。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大多是在制度层面和观念上的原因引起的。制度层面的改革比较困难,需要对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关注和研究。积极促进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在政务公开方式方法上创新,研究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形式。创新和健全政府审计制度和检查制度,严格把关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调整选才用人方式,引导公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等。

(3)完善绩效评估过程的科学化。具体来说,当前可以着重从来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一是采取多角度的方法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现在主要思路是按照评估要素进行指标分类,由粗到细的方法。笔者的思路可以从指标的性质入手,分为可量化工作、定性工作,和同质工作。在详细的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把公共部门同质的工作先剥离出来,再对其他工作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是否量化。要对政府应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绩效进行专门思考,根据其权重在年度绩效评估中反映出来。而且,对于绩效周期较长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项目,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评估方法,这也是可以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值得思考的角度。二是对评估流程进行优化,不仅要对指标进行关注,同时也要对评估结果的反馈。

(4)完善评估的辅助系统。要真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和行政能力的改善,我们一是关注绩效评估前的绩效信息收集和评估后的反馈与改进,将公务员薪酬与绩效挂钩,建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机制。二是目前急需对公共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进行研究和整理,制定出准确的工作任务书。因此研究如何在岗位工作分析上区分各项工作,是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三是加快绩效评估的立法研究,把理论上升为法律,通过法律形式将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增强其约束力。

参考文献

[1]范柏乃著.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评估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估 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

近些年高校扩招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但师资的不足、教学基础设施的匮乏、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得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只有认真探讨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各高校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真正达到评估质量保障的功效。我国目前推行的外部评估,主要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内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每一个教研人员和管理者都应不断总结现有评估体系和机制的优缺点,使其得到改进和完善,从而真正成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切实起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政府独揽评估权,缺乏监督机制,降低了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民主性;尽管存在有民间大学排行榜,但从本质上讲,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由政府控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权力寻租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无论是在评估过程中,还是在评估结束后,都有很强的封闭性。前者表现在评估主题所采用的数据来源、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后者表现在评估结果都只让评估及被评估单位的两方知晓,往往并不向社会公布。加上其他机构也很难对政府的评估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政府官员的权力活动特点,从而影响到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民主性。

(二)评估主体单一化

政府在现行的评估体制中是唯一的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社会和学校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政府权力过大,存在很多问题:光靠政府来组织评估,周期过长,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首先,社会团体参与评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充,他们对政府高等教育评估的结果、改善高校工作的措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评估中,高校处于被动的地位,主体意识薄弱,高校不能充分意识到自评的重要性,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接受,这样的评估,对改进高校工作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其次,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沟通社会和学校联系的桥梁作用,更谈不上社会各界支持监督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最后,政府不赞成大学排行与民间对大学排行的关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至于民间大学排行榜成为民众选择大学的重要参考。

(三)评估标准单一化

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评估比较重视标准的统一性,而对差异性或特色注意不够。尤其是以一个标准评估所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容易造成高等学校的雷同和功能的缺失。同时,各高校都很关注自己在全国大学中的位置,而这些排位又是基于一定评价体系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能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教育评估体系。整齐划一的评估标准导致了高校办学趋同化,有的院校特点十分鲜明,但无奈为了迎合评估体系,也贪大求全,办起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高等学校发展趋同现象严重、分类发展不足。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外部保障,也包括教育评估机构的内部保障。

(一)外部保障

1.健全评估法规制度

评估制度是保证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高质量持久开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并法制化。立法是多方面的,“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评估制度大都由教育评估机构及其职责范围、评估人员及有关教育评估的文件等构成”。评估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主要方面建议如下:

首先,建立元评估制度。元评估是对评估组织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政府实行宏观治理的理性选择。为此,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元评估组织,并成立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要对评估机构的性质、人员、职责等有关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将有利于评估组织对其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最大限度地推进评估体系、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的不断完善和革新,提高评估权威,促进评估质量的提高。

其次,设立评估机构与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是提高评估科学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考虑由政府直接组织,也可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育评估协会等组织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认证工作和高等教育评估师资格考试。通过严格规范科学的认证工作和考试,取得评估资格。另外,还必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质量审计,确保评估(中介)机构依法评估和评估人员的从业道德,不断提高评估(中介)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素质,以提高高等教育评估质量。

再次,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虽对“评估机构”有明确的专章规定,但这一规定只重视政府评估,把政府评估视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唯一主体,根本没提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这与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迅速发展的现实很不相称。为此,我国应尽快加强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法规的建设,使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真正实现有法可依、依法中介。国外大部分中介机构主要是立法部门通过法案或政府出台的行政法规建立起来的,并对机构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资金、开办条件及行为规范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我国不妨以此为鉴,尽快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另外,教育部已将合格、选优、随机等三种评估形式做了调整,因此相关内容也应修改、完善。

2.合理构建评估管理体制

合理构建评估管理体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重视非政府评估机构的作用,注重评估主体多元化。完善的评估质量机制还需要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广泛参与,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由于教育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教育评估主体也应该多元化。为了体现教育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除了已经建立的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教学评估中心外,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允许社会中介机构的加入,尝试由教育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予以评估和认定。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在评估标准上可以保持价值中立,能够较好地体现多元价值取向,是对政府评估机构的补充。这种组织可以是单纯的评估事务机构,也可以像国外一样,由某些媒体兼职担当。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学校具体办学行为的控制和指挥,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反映社会的需求,把政府对学校的具体管理通过中介机构变为间接的政策调控。而教学评估中心最终过渡到承担元评估的角色作用。当然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次,要与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建立“垂直”关系。国外比较完整的评估体制一般都是由国家控制、评估机构评估、高校自我评估和社会监督共同组成的。在研究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经验的同时,必须关注各国现实特征,必须关注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完全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的状况,高等教育评估不可能像国外比如美国那样,完全依靠社会民间力量来评估高等学校,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特性所决定的。加之到目前为止,我国至今尚未有强有力的专业协会(学会)能够担负起高校的教学评估。因此,从当前看,我国的高教评估必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权力下放和扩大学校办学自的同时,也应培植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教育评估机构。目前,我国已有10多省、市成立了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如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等。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地方性教育评估机构,在最近几年中,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评估工作体系,受到社会关注。虽然专职人员较少,主要依靠各类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评估,但都有一批较为稳定的评估专家队伍,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社会的认可度在逐步上升。随着评估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应逐步加大对市场的开放度,培训、指导地方性教育评估机构,并尝试与条件成熟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评估机构建立“垂直”关系,联合进行评估,建立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网络,以减少政府独家评估,包打天下,难免出现力不从心的疏漏局面。

再次,重视高校自评机制。高校的自评自建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毕竟,评估专家对被评高校了解较少,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收集被评高校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全部信息,只能在被评高校自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复核及补充收集信息,然后分析、处理所获信息,形成判断,最终得出评估结论。我国多年试点以及国外的经验表明,学校自评具有促进自我调节、自我改进,为专家评估提供详实基础材料,提高专家评估效率等多重功效。因此,政府应“将评估结果与对于学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将评估结果作为各校财政拨款、确定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以促进高校自评机制的完善,从而更好地保证评估质量的提高。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推动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应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评估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和高校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二)内部保障

1.重视评估专家队伍

高等教育评估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动,要保障其质量,参与评估的专家是关键。教育评估中心必须精心组建由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社会贤达和学校代表参与的专业性强、实力雄厚的高素质评估队伍,这是评估活动质量高低的关键,是取得社会认可的保证。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多形式、多样化地组织评估人员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我国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并根据我国被评高校的层次,适当地聘请国外的评估专家进入评估组,对一流的大学实行国际性评估,以使我国的高教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其次,重视专家培训工作。高等教育评估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它需要评估主体不断学习,保持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评估人员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够在评估实践中尽量做到科学、客观和公正,才能提高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定期培训高教评估人员,以便及时了解教育法规政策、国内外最新的评估理论和方法、技术;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培养教育评估专家研究人才的力度,充实高教评估队伍,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培训体系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再次,重视专家遴选。采取适当的方式选拔社会各界评估精英,完善评估专家库的组建工作。在评估专家队伍中,应考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及能力结构等。

2.完善评估实施方案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研究工作,研制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方案,提高评估质量是评估事业发展的根本。

首先,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中国高校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把定量和定性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不同类型的高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能正确反映高校的多样性和个性。

其次,改进评估方法与技术。把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些基本内容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教育评估的信息化、计算机化,减少人为因素,增强高等教育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提高评估质量和效率,使过去单纯依靠专家组评估变为专家组评估和现代技术评估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证与人文相结合等原则的评估方法,力求创造对等的条件,如评估程序、评估专家、取样方法等方面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减少机遇性的不公平。引入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信息管理系统,逐步使评估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运用及储存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完善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与技术。

再次,确立评估方案。评估方案的内容与标准可从对评估方案的评估、对评估实施的评估、对评估结果的评估等三个方面来考虑。具体可细化为:

①评估权重分配是否恰当;

②评估指标是否清晰、完备、简易、可测;

③评估标准是否符合评估目标;

④获取、处理评估信息的步骤、方法是否科学;

⑤专家组的构成是否合理,组员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

⑥专家组的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公正、客观;

⑦评估结论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⑧评估结论是否被评估客体接受。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体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特性;探讨有效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的管理模式和体系;探寻从管理学角度来构建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体系,这些都是高等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玉琨,代蕊华,杨晓江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评估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府绩效评估;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维度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55-03

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有助于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创新科学的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绩效价值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其中,经济绩效在整个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没有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就会缺乏物质支撑。政治绩效是整个政府绩效体系的中枢和核心。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需要政治绩效作为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和保障。而社会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没有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一)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及对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政府对绩效的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领导在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评估,包括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也有具体行业的绩效评估,如教育部门为各级各类学校设立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及专项绩效评估,如山西运城的“办公室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等。然而,从整体看来,各地政府的绩效评估活动基本处于探索阶段。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

1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明显存在评估主客体模糊甚至错位的现象。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主要还是以政府内部评估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评估,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官方既是评估的主体,也是评估的客体,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并且,在评估主体多为官方的评估实践中,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下级政府机关(或部门)的对上级的评估,缺乏媒体监督,从而导致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激励机制先天发育不全。不难想象,缺乏健全机制的政府绩效评估在评估实践中不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而现行的官方自我绩效评估,不能有效促动官方积极改善管理上的漏洞,反而诱使下级消极应付来自上级的评估,使评估流于形式,浪费了公共资源。目前的评估实践中采取的诸如大检查、专项检查、大评比等方式,往往演变成政府对社会强烈反应的一种被动应付。

2 评估主体过分单一。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实际是主要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是政府内部的自身评估,以及社会公众、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政府的评估,评估主体非常单一。这种状况,不可能从体制上确保评估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因而在实际上很难促动政府阳光行政、依法行政,而且容易促使民众形成不信任政府的惯性思维。

3 公众参与评估不够。时至今日,公众自身的素质不高,公民的民主意识不强,参政、议政的意识淡薄,公民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认识模糊,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欲望不强。总之,公众参与评估的能力不高。

4 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严重的评估规范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即政府绩效评估仍然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其一,表现为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科学、统一的制度化标准。绩效评估分散在单位或个人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等多种管理机制中,而且其评估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不一致,评估程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无法保证评估过程的程序正义和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在这些问题当中,缺乏制度化的评估标准,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障碍。其二,表现为政府绩效评估的规则或政策的不稳定性。政府绩效评估常常是一个短期行为,缺乏对政府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这就导致了运动式的行政管理,即管理者往往采取“严打”之类的阶段性突击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上。我国的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政策的不稳定性不无关系。政府绩效评估政策的不稳定性给官员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官员中的“58”、“59”现象(指官员接近离退休大捞一把,晚节不保现象),各种各样的临时大检查、大评比与官员犯案时间的内在关联,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5 评估内容不全面。至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突出经济绩效而边缘化社会绩效的评估行为比比皆是。实践已经充分证明,GDP的增长不等于公众福利的增加。将GDP当成衡量政府绩效的指标是非常有害于社会民众利益的。许多地方的GDP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加上在统计GDP时,治理环境卫生的费用也被当成了GDP的一部分,如果扣除这两部分,纯GDP就会大打折扣。GDP能够反映量的增长而不能反映质的变化;它能反映经济增长速度而不能如实地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更不能反映它在国民中的分配情况。按照现在GDP的统计方法,良好的自然条件,人的劳动寿命的透支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式开发等,都可以使GDP增长,甚至一场大洪灾,也可以引起GDP的增长。照这么推演,地震、瘟疫、洪水都会大大促进GDP的增长。非常明显,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尺度,重经济绩效轻社会绩效的评估,是很不科学的。

6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设置有待更合理。政府绩效评估的考核以数量化的经济指标为主。在对政府绩效评估中将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等方面的增幅设置过高的权值。而对于民众的实际收入、就业比例、住房面积等方面的增幅,设置的权值偏低,甚至被忽略。而且,在这种只侧重经济指标增长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下,政府官员为了换取高增长的“政绩”,“积极”干预经济活动,亲自“登台唱戏”、式地出资办厂,以求用大投资甚至以编造假数字等方式来达到出政绩的目的。

7 强调内部自我评估,而没有外部的监督与评估,容易滋生系统腐败。近年发生的腐败案件,主管领导成为大贪,主要是由于内部评估机制天生的缺

陷所导致的。正如主刀医生忌讳向自己动刀、身兼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者无法公正裁判一样。

二、政府绩效评估的创新

(一)创新评估观念、理顺评估主客体关系

创新评估理念必须基于正确的权力观。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绩效的评估要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来进行,必须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因此,必须明确,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中,广大群众是评估的主体,政府部门的工作是评估的客体,只有理顺评估主客体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还权于民。

(二)新评估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1 政府绩效的评估,首先要科学界定评估标准问题。政府绩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在一定的公众付出成本前提下提供令人满意的乃至是最高程度的公共服务;或者是否能在提供恒定服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乃至最小化公众的付出成本。评估政府绩效应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①是否提供了较为优秀的服务质量。②在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是否降低了公众为获得服务所付出的物理成本和心理成本。公众缴纳的税收是一定的,因此大多数公众对政府的服务质量就有一个基准要求。用公众价值来解释,公众付出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公众所得必须大于或等于公众付出成本。我们必须大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切实做到公众满意,并且尽可能地使公众得到最好的服务质量,力争达到理想的公众价值大小。另外,还要考虑公众获得政府服务的成本,包括物理成本和心理成本。物理成本包括公众等待服务的时间、政府运作效率以及政务手续等。心理成本是指民众办事过程中对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形象的期望。民众办事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政府形象,显然增加了民众办事的心理成本。

2 科学、合理设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政府绩效评估的考核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能够按要求保持一定的增长,还要考虑人民的实际收入、就业比例、住房条件、人身安全、心里安全感是否有切实的增加,社会秩序是否明显好转,自然生态环境是否保持良好等因素。

3 突出社会绩效。社会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没有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社会绩效中包括规范劳资关系,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发育,公民的形成,包含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最基础的制度建设问题等,社会绩效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谐”。

(三)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创新

1 制定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途径使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是当前国际上绩效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美国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以绩效为基础的组织典范法》、荷兰的《市政管理法》等,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对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还有待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赋予其明确的法律依据,使绩效评估从一种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修改政府组织法时将“政府绩效评估”内容纳入其中,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指导性方针。譬如可以制定《政府绩效评估实施细则》,强化广大群众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主体地位,维护群众在评估中的权威,确保评估机构享有调查、评估有关政府部门活动的权力,不受任何公共组织或个人的干扰等。

2 建立评估主体“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有必要使政府评估机关和民间评估结构共同参与,建立多重评估机制。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成立相对独立的民间机构,由民间机构依据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严格的评估程序,对地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已经收到良好的评估效果。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对地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的民间机构,譬如。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就是国内首家对政府改革和创新进行独立评估的学术机构。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和零点调查公司等中介机构参与了评估活动。但是。目前在我国由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的形式尚未形成规模。而且。我国从事评估的中介组织有的是企业性质的,有的则以事业单位的性质出现。有的甚至是挂靠在政府机关名下。这样一来,其行为的独立性、数据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可靠性难免不受到影响。因此,当前有必要积极地培育和发展社会评估中介组织,明确评估中介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切断评估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链条,保证评估中介组织在评估活动中的独立性。

3 引进社会公众的评估,提高公民参与评估的能力和参与程度,将评估主体资格归还于民众。政府绩效如何,不能只由政府部门自己来评价,也不能只由其上级管理部门来评价。公众评价是政府的一面镜子,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所以,地方政府应当敞开大门让群众评议,这可以形成人民监督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绩效推动机制,从而建立起让群众高兴和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运用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最终以此作为对政府绩效评价的依据。目前,我国各地进行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已经成为公民评价地方政府绩效的一种创新形式。但是。这种活动还是比较粗放的。例如,出于统一开展评议活动的需要,主要按社会阶层来抽取评价主体,而对不同部门面向不同“顾客”群体这一事实关注不够,很多评议主体对所要评议的机关在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因而无法避免其局限性、片面性。因此,在机制框架的建立上,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其一,参加评议者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评议者不能限于某几个层面,进行评议时不能仅限于某几个角度,以确保对被评议对象的公平。其二,政府应进一步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必要的、不间断的信息披露,使群众更多地了解政府。其三,组织“万人评议”活动,而且要确保“万人评议”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以保证评议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4 发展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改善绩效评估的民众基础。针对现实的情况: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相对淡薄,民众参与的渠道也不是很通畅。“即使在当今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而对腐败、分配不公、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人们普遍存在不满情绪。通常也只能以社会牢骚的形式将其宣泄出来这不仅是民意不能通畅的结果,也是民众不善使用既有的制度途径的表现。”民众基础的缺失在强化了评估中个人意志主宰的特点的同时,也赋予绩效评估更为明显的“运动式”特征。结果,只有“当某一方面问题成堆,社会反映强烈时,才采取诸如大检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进,因而(绩效评估)总是陷于被动”

可见,包括公民素质和公民文化在内的薄弱的民众基础是中国政府绩效评估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阻碍。它不但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健康推进,也不利于这一实践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改善绩效评估的民众基础,非常重要。

评估心得体会篇5

1 改革的目的

《诊断学》作为临床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所教授的是疾病的诊断,不是从专业护理的角度去评估病人的功能状态。我校曾对2002级学生做过问卷分析,63.7%的学生认为诊断学的学习不适合护理专业。不仅如此,我校大部分护理系教师认为《诊断学》课程不能反应护理专业的特点,不符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故从2004年起我校采取用《健康评估》代替《诊断学》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诊断学》强调对疾病的检查与诊断,《健康评估》强调护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包括被评估者的心理、社会评估),从而有利于更全面提出护理诊断,采取护理措施,动态观测被评估者的病情变化。

2 改革的内容

2.1 教学内容

2.1.1 对被评估者的心理、社会评估,符合护理工作以人为中心的工作要求。现代护理工作中的被评估者,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处在复杂社会背景下,有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人,护理工作的要求是不仅能发现影响被评估者身体健康的生物因素,更能发现影响其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全方面促进被评估者的健康。

2.1.2 减少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的课时比例。作为护理工作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掌握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保存方法,会看实验室、影像学报告单及正常心电图、常见异常心电图。护理人员能够配合医疗人员观察、判断病情,作出合理护理诊断即可。故同临床专业相比,《健康评估》适当的减少了这些内容的课时,使其更符合护理教学的目的。优化教学内容后,《健康评估》课程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确立基于护理整体健康评估观念,从而真正的起到了护理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学科的桥梁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师资

2.2.1 在2003级以前的《诊断学》教学中,教学任务仅由内科的两名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临床的教师教授的内容多以临床疾病的检查与诊断为主,教学当中没有渗透护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使得护生在学习完《健康评估》之后,仍然不会收集护理健康资料,提出护理诊断,教学效果较差。

2.2.2 在2003-2005级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教学任务由2个教研室(内科、基础护理)共同承担。内科教师讲述心电图、身体评估和超声影像诊断,基础护理教师主讲症状学,心理社会评估和实验室诊断的内容。基础护理教研室在讲实验室诊断内容时对实验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保存方法讲述清晰,但对实验室检查报告单讲述过于简单、模糊。使得护生在学习完《健康评估》后,不会对实验室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

2.2.3 在2006-2007级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教学任务由5个教研室(内科、影像、基础护理、临床护理、检验)共同承担。教研室内科主讲心电图和身体评估,影像教研室讲超声影像诊断,基础护理教研室讲心理社会评估,临床护理教研室讲述症状学,检验教研室讲授实验室诊断。

科目讲授分工越细,专业性越强,每位老师讲授的内容越专业,学生掌握的越好。而且在影像、检验教师授课前,护理系的教师会与其一起集体备课,不同专业的的教师在一起探讨,使得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也使得影像、检验教师能更明确的掌握护理专业的重点,针对性更强。

2.3 教学方法

2.3.1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大量图片与视频短片可以直观轻松的表达以往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真实、形象的图片更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多媒体课件的框架结构更加清楚,更利于学生理解讲授内容的大纲。

2.3.2 实验教学 护理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学科,护士需要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知识,所以我校的护理专业教育中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例。在身体评估部分,由过去单纯的理论授课,发展到现在理论与实验共同进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可以达到1:1,非常多的内容都是在实验课上讲授的。实验课开始时首先让同学们观看录像操作,录像看完后每班分成3组,由3位教师带领分别示教,以学生为被评估者,进行真人教学,最后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这种以实验室练习代替理论背记的方法,更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更深刻。除此之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心电图都相应的增加了实验课学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3.3 案例式教学 在进行资料收集、心理社会评估等内容的学习时,任课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资料收集的方法。在学习症状学与身体评估时,在授课之前可以引入病例讨论。例如:在讲述心尖搏动位置变化时先介绍几个简单的病例,再让学生分析这些病人心尖搏动位置的变化,然后找个同学总结心尖搏动位置变化可以见于哪些情况,最后教师总结点评。用案例式教学法,不仅让学生觉得更贴近于临床,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医学思维,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以后分析、解决问题。

2.4 教学评价方法

2.4.1 以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考试成绩,而对实验成绩很少评价。护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专业,学习时实践能力缺失会导致临床工作中动手护理能力的不足。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健康评估》成绩评价包括理论成绩及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占到80%,实验成绩占到20%。为了规范实验操作,我校制订了实验指导与扣分标准,严格规范实验规程。

3 改革的效果

3.1 对2003级-2007级5届学生的对比发现,在实行教学改革后,学生与病人交谈、采集病史、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2 2003级与2007级学生《健康评估》理论成绩表

两级学生理论考试成级有明显差异,03级学生及格率为77.93%,07级学生及格率为94.3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 总结

经过5年的健康评估教学改革,从学校督导办反应的学生教学反馈情况来看,92%的学生对改革后的课程建设感到满意,9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健康评估》课程学习适合护理专业学习,且反应护理专业特点。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接下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评估心得体会篇6

迎评学校镜头之二:个别学校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为了学校的荣誉,迎评时全力以赴,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均卓有成效,几经动员,师生们在评估组进校后也呈现出最佳精神状态,万众一心,志在争优。但评估组离校后,某些暂时得以抑制的不良倾向又故态复萌,令教风与学风严重滑坡。虽然这种现象与评估质量并无因果关系,但评估的初衷受到了曲解,评估的信度受到了盘诘。

迎评学校镜头之三:由于评估组由各学校接待,接待的条件不一样,评价人的结论就不同。个别学校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接待评估组的做法已大大超标,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难怪有许多校长和教师提出了诸多异议。他们认为,当前的检查评估已严重歪曲了教育评估的初衷,确实到了需要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作为评估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其初衷是想通过评估达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完善等目的,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风学风的形成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绝不是每年一两次走过场的教学评估所能“赶”上去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行政部门想通过所谓的教育评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完善的动机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人人心里有杆秤,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和家长最有发言权。因此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叫停这种低效甚至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教育评估,改变对学校的评估方式,给学校更多的自主空间,从而使学校能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育教学这一“本业”。

那么,是否这就意味着对学校就听之任之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教育的评估检查,原则上必须由中介机构进行实施,而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己办的学校评自己。国外的评价机构,绝大多数是非政府机构、学术机构等。所以应该让评估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彻底脱钩,让社会评价机构、学术媒体以及各种民间的教育评估机构一起介入这个评估。这样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体系,谁评得好,评得客观,我就用谁的评估,使评估成为一种独立的中介行为。国际上评估的惯例是,检查单位与被评估单位脱钩,不允许学校接待,你评估我,你自己找地方吃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评估,它应该确确实实地是一种专业的、非政府的、社会中介的行为。

但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把评估当作一种检查,一种权力,是行政命令强迫性的“要我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而不像国外学校参与评估的意识比较强,一般是自觉自愿的“我要评”。这就使得有些学校的自评自建工作准备得不够充分,影响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及评估活动的互动性。而对于评估结果的处理也往往是评估者与被评估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内部交流,没有哪个教育主管部门敢真正把结果公布于众。这种居高临下的评估,不仅抑制和削弱了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导致学校办学个性的缺失,而且还弱化了各学校对评估工作应有的主动性。

即使当前教育行政部门也认识到了这种检查评估的弊端,并在试图不断改造、完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但其本身已陷入了一个有始无终的“恶的无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无法摆脱的思维“怪圈”。但在评估还要进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其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就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评估专家队伍。所以,除了吸收公众的参与,包括师生、家长、用人单位等来自社会的评价外,评估专家的选择与培训仍然是必要的,必要在于要让专家们学会用“心”评估,这个“心”是对人的智、情、意的全部调动,积聚着对真善美的诚挚追求。因为教育之根本功能在于“育人”而非“制器”。

评估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43-03

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主要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种类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又是院校评估的三种形式。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主要对新办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学进行评估,结论分“通过”、“不通过”两类,在院校自评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到校认证,达到评估标准即获得通过。水平评估属于分等模式,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等级,在院校自评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依据国家评估标准对院校办学水平进行等级评定。审核评估属于诊断模式,在院校自评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依据评估要点,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经验,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整体把

脉,与被评估高校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分等,也没有“合格”与“不合格”结论。

一、正确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价值导向

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基于把高校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其理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这样一种前提假设来建构评估要素和工作机制。这种评估理念借鉴了英国院校审计(Institutional Audit)的经验,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

(CVCP)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将财务

审计的方法运用到保证学术质量的工作中来,并于1990年10月开始对所有大学进行质量审计”[1]。其审计的重点不是直接放在被评估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而是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在评估实施方法上,又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审核评估的经验,主要是对由自评报告展现出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本着以评促建助建、促改助改的原则,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通过文档复核、深度访谈、现场考查、专业剖析、听课看课等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详尽而中肯的具体分析,形成写实性评估报告,帮助学校巩固成绩,改进工作。《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提出,本科教学评估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2]。审核评估“注重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3],高校的主体地位与主体责任是一致的。通过审核评估,意在引导高校完善内部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差异,如表1所示。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习惯于刚性的管理要求和“实用主义”哲学,容易对审核评估的理念和内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容易导致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审核评估不如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对学校影响大,因为水平评估不优秀,会直接导致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删减;合格评估不通过,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但是审核评估结果不会对高校直接产生刚性影响,原来“谁砸了学校的饭碗,学校就砸了谁的饭碗”的异常重视,往往变为“自然态、没状态”,导致评估工作的促建、促管、促改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沿袭过去对待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经验,把主要精力放在迎评材料的准备上、应对审核评估专家上,没有把审核评估作为学校重新审视办学目标定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强化内涵建设,凝心聚力抓本科教学质量,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我反思、改进、提升,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的重要机遇。

二、科学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

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变为审核评估的6+1个审核项目、24个审核要素、64个审核要点,没有了量化指标。有人就认为审核评估没有硬的指标要求,没有硬的质量标准,这是极大的认识误区。相对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更高,更难达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实际上暗含着四种评估标准。

一是办学条件合格标准。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已经“通过”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达到“合格”以上的高校,意味着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是各种量化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标准,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的高校,原则上不具备参加本科审核评估的资格。这个资格的审定首先由教育部评估中心根据学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这也是作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认为审核评估没有定量标准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只是在评估过程中,对量化指标审核的不够严格。严格意义上说,量化指标不达标,应该属于“一票否决”的要求。

二是全国同类院校平均状态(常模)标准。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前20个工作日要先审计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供的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这个分析报告有一个常模数据,给出了被评高校每个指标在全国高校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常模之下,即使达到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专家会认为这项指标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状态之下,学校质量保障的支撑度相对薄弱。

三是被评学校自身标准(学校自己的尺子)。审核性评估重在审核“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对这“五个度”的审核评估,既是对学校自身质量标准的检验,又是对质量标准达标情况的

评定。

四是评估专家经验性标准。教育部会同省教育主管部门选定的评估专家,都充分考虑了学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等背景要素,每位评估专家都会有“心中的评估标准”,这个评估标准主要来自评估专家所在学校的经验和已经评估过同类高校的情况,是一个“更高”要求的“水平比较”标准。

虽然从形式上看,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

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4]。由此就理解为审核评估没有标准、没有量化标准,审核评估比其他评估“简单应对”、“容易通过”是非常错误的。审核评估借鉴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克服以定量评价和外部评估专家评为主的

传统评估方法的弊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高校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更能准确地评估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

三、准确把握审核评估的内涵与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分为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意从64个观测点、24个关键点、6+1个核心领域去审核“五个度”。相对于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的质量标准更高,更难达到。

做好审核评估工作,首先要树立系统思维。把握好项目与要素之间、要素c要点之间以及项目与项目之间

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点与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导评估范围内在逻辑关系的主线是“五个度”的审核评估“标准”。以6个审核项目为例,“定位与目标”重点考查的是办学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等项目是支撑“定位与目标”实现的基础性要素,重点考查的是其保障度;“质量保障”项目重点考查的是学校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等保障教学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发展”项目中的“招生及生源质量”、“就业与发展”等审核要素,重点考查的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当然,在校学生、教师对学校教学水平、办学条件、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分散在其他各个要素之中。各个项目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孤立的工作点,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审核评估有助于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系统观念,消解长期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积淀下来的条块分割观念,各审核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要素、要点和工作实践支撑之间是一个系统相互支撑印证的关系,体现的是决策、计划、实施、结果、反馈、改进之间的工作链(见图2、图3)。

四、基于审核评估的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策略

任何一项评估都是一种工作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高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内涵建设、更加突出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从重视规模、热衷“更名上点”、争项目、争奖励等显性教学GDP思维,转向更加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的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及其发展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现的是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水平和领导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是由教务、学生、团委、招生就业、财务、人事、科研、组织、资产、后勤等全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努力的结果。反过来说,要做好以评促建、促改工作,需要调动全校的正能量,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学校党委行政领导尤其是党委书记、校长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是前提和基础。

审核评估是在高校自评基础上的专家诊断,前期做好自评工作,写好自评报告是工作基础。自评工作包括院(系)和职能部门自评整改与学校整体自评整改两个阶段,只有各院系、各职能部门把每个工作板块的经验和问题理清了,把问题原因剖析全面准确了,把整改工作思路弄明确了,学校自评才有了“根”。因此,审核评估是动员全校上下,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下,从外延发展“热闹”回归大学教育的“宁静”。是冷静分析学校发展机遇,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逐院系、逐部门做好自评剖析,鼓励每位教师认真反思课程教学能力,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处理好教师个人事业发展与促进学生事业发展、国家事业发展的关系,唤醒教师的“师德良知”去投入本科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在自评阶段,学校在全面促建促改的同时,更要设计好若干个有利于教育教学长远发展的重点任务,如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信息化水平高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事激励制度,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做好院系、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完善本科教学保障体系等。同时,把迎接专家进校考察作为同行交流提升的重要机遇,既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办学优势特色,更以“平常心、正常态”参与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评估,不造假,不掩盖、不回避问题,真实客观地向专家展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真实面貌,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把专家多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应用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评估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 评估指标 主导思想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是由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来从事学校社会工作,充分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技术,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适应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广泛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指标的几大主导思想。

一、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科学性是评估体系存在和实施的基础,失去科学性的评估不仅没有存在的价值,反而会误导公众。这要求我们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要体现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质含义,力求全面、综合、系统,能从不同侧面概况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绩效的全貌。因此,指标的选择、指标权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评估指标是否科学,其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具有可接受性。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实事求是,从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出发,在建立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切实可行的,人们都能接受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体系。

二、指标体系要体现本土特色和本校特色

学校社会工作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引入我国确实新兴专业,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则是根据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其评估指标体系自然也需要体现本土特色。

指标体系要体现本校特色有三点原因。第一,“自主性评估”模式的兴起。该模式是运用发展性评估的理念,以学校为评估主体的评估指标,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参加评估。它强调评估的标准由各个学校自己制定,政府并不制订一个所有学校都必须遵守的统一标准。第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本身的需要。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整合。地区、文化差异可能造成学校对资源利用的差异。强调评估指标的本校特色,就是要鼓励和倡导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资源。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教界就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已基本达成共识,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体现融办学特色于其中的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三、指标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三层意思。第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我们的评估重点应该放在对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共同努力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情况上。评估关心的是“人”而不是“物”。第二,学生、老师、家长和社区成员都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把老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发展。第三,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在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他们三者应该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也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应该是发展性评估,在评估方向上它不仅注重评估对象的现实表现,而且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估模式。第二,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不仅包括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评估,也包括开发培育评估,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才能长久地进步和发展。可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结果。

四、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是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

学校要提高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其前提条件是建立良好的学校公共关系。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公众之间系统性、连续性、坦城的双向交流,其目的是建立合理的建设性的学校与公众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加深公众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很显然,学校只有建立好学校公共关系才可能有机会来开发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大教育资源。

学校要提高对教育资源的整和利用水平和培育水平,其关键因素是确立学校与家庭、社区互为资源、互为服务对象的理念。该理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学校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指的是学校要积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家庭和社区对学校资源的利用。指的是家庭和社区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有责任给予其服务和帮助。前者实际上也就是指学校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它反映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后者也就是指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培育,它能够预测各个学校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潜能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的公共关系以及以学校为主导的三大教育资源的相互沟通和互动的情况来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进行评估。

五、指标体系要考虑环境绩效和非预期效果的存在

环境绩效是指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以及环境的动态变化等因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评估绩效的结果。国外有研究者主张情境比个人对绩效的作用更大。所谓的“情境”实际上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来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那么这里的教育资源就相当于是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外环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相当于是工作的绩效。所以我们在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时为了公平不得不考虑环境的因素,即各个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不一致。

我们的评估并非只测量事物或决定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对事物的优缺点做出判断。评估者不是要接受所制定的目标,而是要判断目标的达成是否满足被评估者的利益与需要。 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社会工作都存在非预期效应,即实际进行的活动除了收到预期的结果外,还会产生许多非预期的效果,甚至是相反的效果。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直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要求我们在制度评估指标时不得不考虑非预期效果的存在。

参考文献:

[1]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批准号:06XSH01.

[2]刘裕品,周学军.美国高度教育的认可和评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34-38.

[3]Deming,W.E.out of the crisis[Z].Cambridge,MA:MITInitiativeefor Advanced for Englineering Study,1986.

评估心得体会篇9

我所从事的是资产评估行业, 评估行业属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属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学院第三期理论研究班上,我曾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和社会属性等有关理论进行了学习与领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业事业的建设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党中央对我们新阶层社会地位的肯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重视,为我们的发展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作为新阶层的一员,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更应尽自身所能为构建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多年来积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在规范资产运作、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在实施科学发展战略中,评估行业是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评估行业的一员,更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社会责任。

一、爱国的责任——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振兴相结合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资产评估行业代表、评估机构的管理者,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国际竞争等方面的战略高度,增强经济、政治的敏感度,以新的举措和行动积极应对科学发展的要求,夯实基础,完善自律管理,带头主动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树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将个人的事业与企业的发展及国家发展相联系。

二、守法的责任——规范民主法制

法律是治国的根本,遵守法律是作为国家公民最基本的责任,对于我们而言,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维护和健全法律体系更是我们的责任。目前,资产评估立法进程的实施、资产评估行业准则体系的完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是推动资产评估行业有序、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推动行业进一步的发展,行业从业人员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将是提高评估师的执业独立性和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评估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公信力,促进评估行业持续、长久、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有责任遵守各项法规,同时应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参与到行业立法及行业准则的制定等实际工作中去。

三、道德的责任——公平正义与诚信友爱

《周易》中的“人之所助者,信也”,表述了诚信对一个人、一个组织发展的重要性。资产评估行业作为智力性中介服务行业,诚信是社会认可的基础。作为资产评估师更应以诚实守信作为执业灵魂,严守职业道德,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资产评估行业反商业贿赂行动就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在评估师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在评估机构与客户、行业与相关行业的交际中必须坚持诚信的理念。公正、诚信的执业理念和行为方式将促进评估机构的发展,从而将进一步推进评估行业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维护员工权益,促进从业人员与机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核心,评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充满活力的发展劲头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对于评估机构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是评估行业最具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评估从业人员与机构的和谐发展,应鼓励评估从业人员把握评估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执业能力,实现个体与行业有机的联系,建立和谐的关系;鼓励评估从业人员关注所在评估机构的发展,寻求与评估机构发展的和谐点,为评估机构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行业、机构要为评估从业人员和谐创造条件。倡导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体系,并形成以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的良好氛围。

五、发展的责任——共同和谐发展

评估机构是关系评估行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对评估行业来说它是一个个体,评估机构之间的和谐将影响行业的发展,评估机构的执业表现将影响评估行业的整体发展。关于评估机构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如何在行业内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正确认识做优做强做大的关系。做好优质的评估报告是我们行业生存的根本,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同是我们的目标。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质量,是评估机构和评估行业公信力的体现,评估机构做得好,可以为评估行业增强社会公信力,实现评估行业与评估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鼓励评估机构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首先树立做优的观念。大的评估机构,在社会上能够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评估机构做强主要应强调评估机构内涵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机构人员学历构成、机构研究成果、机构行业影响力、制度规范程度等方面。评估机构做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培育与努力。只有在社会和行业内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在业内形成以提供优质报告为荣,以急功近利为耻的行业风气,大家才能和谐、可持续、共同发展。

根据行业的特点,鼓励评估人员专业化发展。评估行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从会计、金融、统计到机械、建筑等等,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评估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评估行业评估理论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流,补充完善资产评估理论体系,为评估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评估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同相关性行业、部门的沟通,拓展评估思路,实现评估行业的和谐长远发展。

六、奉献的责任——无偿提供服务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和注重我们新社会阶层、新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和帮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奉献社会,今后要结合机构自身特点,利用自身专长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牵线、搭桥,无偿提供项目可行性咨询;为招商引资、资产转让过程中提供评估等服务;结合国家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

评估心得体会篇10

复康服务综合评估中心

这是一个典型的“澳门制造”,也是最能体现澳门“政府行为”的一个极有特点和重要作用的机构。

为使残疾人士能获得合适的康复服务,社会工作局制订了一套用于该局与受津助民间康复设施的统一评估与中央转介机制,以避免服务错配的情况出现。而于2005年成立的社会工作局复康服务综合评估中心,会为需要接受康复设施服务的残疾人士提供跨专业的综合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服务配置建议。

复康服务综合评估中心是社会工作局复康服务处辖下的服务单位,成立的目的是:

1 为需要复康服务的残疾人士提供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协助他们寻求适切的服务配置。2 为复康机构提供个案咨询与技术意见。3 为复康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残疾人士及其家人提供相关信息。4 组织培训活动,促进复康服务的专业发展。5 促进社会共融的教育活动。6 推动复康服务的科研工作。

复康服务综合评估中心的对象为:需要申请或使用社会工作局或其资助机构营办的复康服务的澳门居民,包括因各类障碍或精神病患等而引发障碍的残疾人士。

中心的人员编制除主任外,还包括由临床心理、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语言治疗以及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综合团队。

评估中心的评估范畴包括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的受限度、社会参与的局限性及家庭和环境对上述之影响。而内容主要依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WHO 2001)。

评估中心的评估流程主要根据以下程序:首先在收到服务申请后,社工会进行家访;然后社工会把个案转介给评估中心,中心主任会召开评估前会议,决定服务申请者需要哪方面的专业评估;例如,会安排服务申请者到评估中心接受临床心理学家的心理及智力评估,物理治疗师的身体功能评估,职业治疗师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评估,以及语言治疗师的语言及沟通能力评估等;评估后各专业的同事会再进行评估后会议,商讨哪类复康服务最适合该服务申请者;完成评估及报告后,社工会与有关的康复机构联系,为服务申请者安排合适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