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10 14:56:29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篇1

英文名称:Geography Teaching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078X

国内刊号:31-1022/G4

邮发代号:4-38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地理教学篇2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以下题目:

(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3.结语

地理教学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施途径、兴趣、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于地理新旧课程对比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传统地理教学侧重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规律的介绍,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新课程则扬弃了这一传统的惯性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的经验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先介绍知识,再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新课标更遵循人的知识增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弥补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活动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二、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是体现过程优化的有效载体。地理教学中针对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坚持时间短的特点,采用提问题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引子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认识,例如,在教学和地震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熟悉的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此地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带着问题一一阅读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答案,提供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可以想象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事实上,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

三、于地理双基教学落实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因此,落实双基教学,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意义重大。毋庸讳言,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清理学科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实现“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形成过程。例如,掌握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就可以用它来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偏向及河流对河岸的冲刷情况;把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行比较,总结出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而经度地带性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关键所在等。

四、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篇4

的革新进程,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

够学有所用,提高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关键字:地理教学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效率;

一、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地理教学还是处于低级阶段,由于很多地区在中招考试中根本不考地理科目或者地理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不太重视地理学科,而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上面,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局必须要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进行改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我国目前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地理教学改革适应了时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我国的生产力要想得到不断提高,必须有雄厚的人才力量做支撑。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思想,不断调整教育机制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三)从地理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

地理科学只有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而进行适当改革,对地理基本知识和教学思想进行适当革新,把地理学科中先进的思想理念灌输给学生,保护环境,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革新中遇到的问题

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的革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一下:

(一)中学地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利于学生构建地理基本知识框架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删减了很多难以令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却相对的增加了很多实际操作课和课外活动。这不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在组织课外活动中会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如果这些活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地理教学进度能否按时完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差别太大,没有体现高考试题深度和广度的统一性

不同地区使用的地理教材都不相同,目前主要是有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不同教材对同一问题探讨的深度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因素不利于高考题目的设计和考查。

三、如何推动地理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革新进程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渴求,使地理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针对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新编排新教材,更加注重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统一性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学纲和新教材,认真了解并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重视构建地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及时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每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只有将知识主干挖掘出来才能通过一定的知识补充,深入方式让学生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才能使地理教学更加“丰满”。

(二)广大教师应该大力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在新课改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现行教材相对于老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一些学生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能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而增加学习地理的趣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完成义务教育标准课程的基础上可自编一定的乡土地理教材指导学生学习,结合本地情况实地考察本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一方面贴合实际的教材能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大力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由于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性,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各科老师的教学要求,使很多依靠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只能依靠老师,书本来完成,导致学生理解相对困难,教学形式单一。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增加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把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降低教学难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地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地理学习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切实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智;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07期

地理教学篇5

【关键词】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最近发现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62-01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品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学生善于思考,领悟力强,很快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而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的思路,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设计最近发现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现区,则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生活中的实际模型让学生分析思考;如内容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创立这样的思维最近发现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二、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可见,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与一定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教学过程可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善于随时“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自然会乐于思维。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学生课堂答问后,我们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如在复习中国地理“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在此可以设问“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如:针对我国林地、耕地人均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潜力不大情况下怎样提高农业生产等问题,要求学生做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三、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回答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实施评价是调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著名的教育家赞可比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引起心理愉悦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显著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工作也许会事半功倍。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地理教学篇6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有着成功的学习实践,而且还对学习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策略。这就告诉我们后人学习一定要有学习策略,这样就能使学习更进一步。也就是说,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有自身的教学策略,使自身教学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我的地理教学中,我觉得也要形成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去进行教学活动。我认为质疑策略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意质疑在教学时的重要性,质疑与学习具有等值性。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质疑,没有质疑的读书、学习、看地图,都不能称作学习。张载说过:“在可疑则不可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也要注意在地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值得怀疑的地方一定要学会质疑,那么什么地方值得怀疑呢?那就是在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学习和思考遇到障碍的时候,用现代的语言诠释。教师更要注意在没有可疑之处进行质疑。这样教师在一步步地学会质疑的策略中进行教学,按照这样的观点解读学习与教学的结果不是导致学习者的疑问减少,而是导致疑问的增多。准确的说,学习是使旧的疑问消除的同时又增加更多新的疑问。一个学生来的时候就一个问号,那么他在学业结束时还是一个句号是很危险的。真正的好学生应该在来的时候有很多问号,在离校的时候有更多的问号。教师的质疑策略是针对认知型的学习内容提出的,我认为它主要适用于知识学习,尤其适用于命题、原理的学习,在其他领域或者知识以外的技能领域也有适用性,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地理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懂得循序渐进的策略,不可能去强求学生一口吃个大胖子,循序渐进的地理教学策略,一定要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巩固度越高,就有利于学生保持学生间的学习同步化、标准化,有利于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尤其是有利于学生的考试。但是教师要注意这种学习是面对过去的适应性和维持性的学习。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涌现出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养料。

在这里我认为有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策略——熟读精思的教学策略,往往能够使教学开出成功之果。朱熹对此有准确的阐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韩愈也说过:“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揖让这样说,我认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熟读精思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我们古人不提倡所谓的文章分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遍又一遍的教授中,复习中能够使学生熟能生巧,在潜意识中就记住这些地理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这样反复却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巩固和新的理解。教师的熟读精思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为通过教师的熟读精思策略,能够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独特的编码形式储存在头脑中。教师的熟读精思策略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不断重复的方法去成功地将三个技能区整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讲授使学生的听觉中枢得到训练,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使地理成绩更上一层楼。

通过一系列的地理教学策略,相信一定会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学素质,教学的成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地理教学篇7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地理教学篇8

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排了大量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读图要求、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和说服力。充分发挥插图功能,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多种素质。从形式上看,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因此,不同的地图,教学中的处理和素质培养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地图教学?

一、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图,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所以有人说: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教学,首先要明确读图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四是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理解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使学生能读会填。地图的教学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

二、地理统计图教学。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地理统计图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自己要读什么,座标(或图例)则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小(单位),读图名和读座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读变化趋势,然后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图表(图图)转换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

三、示意图教学。

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历程——抽象(或演绎)规律。”如进行“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在进行成因示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投影片和板画动态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四、景观图。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彩图)和素描景观,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图的作用是通过直观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着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五、史料图教学。

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进行“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躲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地理教学篇9

地图被称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是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授知识时,借助地图能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还能强化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掌握知识、巩固记忆。本文围绕“教会学生读图、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巧用地理简图”展开,在地图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识培养策略

“地图是学习、研究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在地理教学时,我们会面临着很多诸如图例、地名等琐碎的知识,一旦记忆不牢固,则会出现混淆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在地图的有效协助下,能够将地理知识空间化,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拓宽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此,合理使用地图,发挥地图的实用价值,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结合下面几点进行浅析:

一、教会学生读图

1.要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一般都会注明地图的属性,这是掌握地图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找准地图,让学生及时知晓不同地图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地图,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2.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利与注记)。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最基本条件。

3.要学会看地图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地图主题,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主动结合地图的标题、图例有效思考,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师再适当归纳、总结,需要时,再适时板书,阐述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例如,在探究“东南亚”这一章节,先组织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为此,要先让学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组讨论,探究“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与范围,然后结合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明确学习目标时,学生们也会主动参与进来,很快总结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比起一味讲解效果要理想的多。

二、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地图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与再现,这也是学习地图的高境界。例如,“世界政区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就算地图不在眼前,一说到某一地区时,则可以迅速根据理想地图进行思维定位。但是,理想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为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经常将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结合地图对相关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另外,也要适当加强地图训练,比如《地理填充图册》,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一些地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顾名思义,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图图形。根据教学需要,要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绘制出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或者是简图,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边讲边画,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单调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例如,在探究“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简图:“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一边讲一边在黑板的左上角用圆圈绘制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再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把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用粉色笔标注出来,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用直线相连,讲明该线路的名称;讲述一条干线知识时,就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将东西铁路干线找出来;最后,师生再一起回忆、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结合铁路干线,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最便利的线路。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简图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运用地图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教学时,一定要把具体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当中,再借助地图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地图类型区别,有助于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不至于主次颠倒。另外,在结合地图教学时,教师也不要一味枯燥地讲解知识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切实做到在地图上概括问题,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效思考、总结,然后再精心设计分层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渐提高他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地图作为重要工具的价值。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和教材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便于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知晓知识之间固有的联系与规律性。地图对探究地理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常借助地图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有效发展、锻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庞泓.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地理教学篇10

【关键词】热情;地理教学;成功

Emotion and geography teaching

Luo Hong-huan

【Abstract】In geography teaching, teacher's devotion warmly of emotion, use ego of emotion infection student, leading student also ability to geography of study be full of enthusiasm, obtain studies of success, in the meantime own health of mental state character.

【Key words】Enthusiasm;Geography teaching;Success

情感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如果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能投入情感,那么地理课堂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地理课堂将会变得民主、生动、动人,一改以往为学知识、背知识的呆板课堂、学生厌学、老师教得也索然无味的状况。这样的课堂将是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对话,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而不是靠打、骂、批评、升学压力等措施强迫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由心底产生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坚定的信念,为他们今后获取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 教师对地理教学的热爱是成功的开始

有一个成功的法则是:一是热情,二是信念,三是朋友。热烈的情感、坚定的信念、朋友的相助。任何人只要拥有了这个法则,不论在何种行业将会取得成功,地理教师与不例外,也会在地理教学中获取成功。但是成功开始于热烈的情感,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投入热情。用教师的热情影响学生。

当教师把热情投入到地理课堂中时,教师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的记忆、思维、能力在瞬间得到提高、提升,而且教师也会在课堂中享受到教学的乐趣,看到的学生也是最棒的,连学习最差的学生此时也有他的长处,教师的包容性得到扩张,语言也是最幽默的,对待学生的缺点会用一种发展的目光看待:失败是暂时的,成功是永恒的!就算他考不上北大、清华,如果他能当上个知名企业家、大专老板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抄股高手,我们也同样高兴;如果没有大的成就,能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他的贡献,同样为学生鼓掌。

由于把情感投入到课堂中,爱乌及乌对所教的学生也同样地热爱,由于热爱,教师会去观察每一个学生、分析每一个学生,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一些心理暗示。比如,有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总徘徊在年级20名左右,可是他又很积极、认真地学习,如果他没有新的突破,他的个人能力就会停留在现有的这个水平上,为了他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我们必须帮助他,给予他一些学习上的指导,同时不忘在他的耳边说:老师看到你很努力、很认真学习,老师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学习,你的聪明才智将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你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你是一个成长型的孩子越长大你就越聪明,你的学习效率也会越高。经过几次的谈心,确定孩子自己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时,我们成功了一半。任何成功都必须付出时间与汗水,我们还得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单有教师们的情感投入,学生没有反应,一切的努力将会付之东流,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导到课堂、课本的内容中,用心体会、感受课堂的乐趣、课本的内涵,屏蔽单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枯燥乏味,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为学生创造情景达到人书合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比如:在学习“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这一节内容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是抽象的内容,繁琐、复杂、容易混淆,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难点内容。在引入新课时,以讲故事导入,教师以学生熟知的事件而且声情并茂地叙述把学生的情感扇动起来,以情带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可以选择历史上号称永不沉没的“铁达尔号”沉船事件作为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在故事的末尾强调“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茫茫的大海上,‘铁达尔号’上的通讯员是怎么样通过SOS告诉其他船只他们所在的位置,请求他们来进行施救的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根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经验进行答辩寻找最佳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是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比老师拿着鞭子跟在学生屁股后面不停地说:学习、学习了,强不知有多少倍,所以在“引入新课”这个环节也是一个煽情的环节,做到曲调未成先有情,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也得到发挥。

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把学生的“情”延续下去。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们要善用鼓励、表扬。当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中肯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此时在学生的心灵里会认为老师很喜欢他、关心他,同时他也认为自己的做法、表现是对的,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主动学习的动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地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表扬,让他感到老师对他也是喜爱的,是真心的关心、爱护。在课余还不忘找学生聊天、谈心,说说地理中一些有趣的事情,把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之情融入到生活当中。

3 热情与信念互相影响是成功的保障

热情能让信念更加坚定,同时信念也能让热情能够持久。当热情与信念真正地互相影响之时,教师就会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就会真正地去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学生中,如果热情与信念能真正互相影响时,学生就能相信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只要我努力就会取得成功,从而保持着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

只要教师们在教学中拥有满腔热情、坚定的信念,就会在教学领域取得成功:为高一级学府输送合格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热烈的情感、坚定的信念,他在学业中将会取得成功,同时能把他的热情与信念带到工作的岗位,获取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