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09 07:19:02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篇1

近年来,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热点话题的兴起,物联网产业逐渐成熟,正在从科研单位的实验室走进了普通居民的生活。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产业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将会对它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物联网 互联网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作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概念的提出已经很久,最近几年由于和大数据的结合,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整合部分,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上的功能和范围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主要通过统一编码物品和制作通讯协议,将传感技术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按照标准将任何物品之间、以及物品与互联网之间相连,进行信息的共享和管理。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在其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作为信息化浪潮下下一个振兴经济的关键点,在许多国家物联网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物联网将达到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产业容量将达到30倍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产生的经济拉动力。基于这种原因,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物联网。

近年来,物联网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销售业、智慧交通和智能家居中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种新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时长,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通信协议规范得到逐渐的统一化,它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而同时大量新型传感器的使用,是的它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甚至是防恐中都得到体现。其中以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努力,使得一个开放、透明的物联网标准开始逐渐形成,确保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科技实力不断加强,科研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同时由于较早就对物联网技术开始了研究,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现在保持了较高的实力,技术积累优势明显,是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虽然是物物互联,但是其基础还是互联网。以互联网通信为核心,依靠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Infrared Sensors)、智能IC卡、GPS系统、无线通讯装置等信息传感和通信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对接入互联网的物体进行监控和管理[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单一模块分,可以区分为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使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一种利用RF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对物体进行自动身份信息识别的技术。RFID系统的组成有主机、传输天线、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组成。

2.2 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是物联网功能构成的主要部分。特别是短距离的无线通讯技术,是物联网中进行信息交换和识别活动最活跃的部分。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有NFC、Bluetooth、Z-wave、ZigBee、UWB、WI-FI、RFID等。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标签识别和数据传输中运用广泛,是下一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标配。 它的通讯频率固定在13.56MHz,是对RFID技术的改进,能快速匹配设备和连接。

ZigBee主要面向低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适用于家庭监控、远程控制、工业监控、安全系统、传感器网络和玩具等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这项技术在许多的产品上都得到使用,包括迈瑞等公司的多种型号的血糖仪、家庭监护仪均采用了这种通信方式。

Bluetooth使用的工作频率为2.4G-2.5G之间,具有低成本、低功率、近距离无线连接简单安全的特点。可以实现10m全双工通信。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使用1GHz以上带宽的超宽带无线技术。

Wi-Fi属于无线局域网的一种,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高速互联。在部署物联网之时,考虑到设备成本和易用度,WLAN都是十分方便的。国内厂商小米、TP-Link等公司最近在智能路由器领域的新产品,都是以物联网的家庭流量入口为重点。

2.3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物联网中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能够感受并处理被测量信息,使其变为系统可以辨识的信号。传感器的发展是物联网拓宽应用范围的关键所在。高精度传感器技术一直被国外所掌握。目前,国内的高端传感器市场研发还处于空白期。在工业、家庭、医疗卫生领域,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其性能研发的难点。

宏观角度下,物联网产业的布局和生态如果从整体来看,则可以分为平台服务和终端接入技术两大块:

(1)平台服务技术。平台服务技术关系到这个物联网产业的生态圈的建立。一个适合未来发展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应该具有强适应能力和通用的数据平台,兼容行业内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定制、各种设备的冗余自修复、数据集中管理、平台间物件的通信管理等。

(2)终端接入技术。物联网系统的庞大要求了它的终端种类的繁杂,各个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是物联网接入技术的关键。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通信模块、物联网网关和智能终端是目前物联网终端接入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制定统一的国家(国际)标准,是打通物联网产业不同方向、拓展不同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铺设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借助软硬件的结合实现智能感知是基础,良好的识别技术是保障。在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物联网与新技术的结合,对智慧地球的建设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很明显,它将成为网络技术的下一个爆发点。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了解,将对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旭东.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闵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D].南昌大学,2012.

[3]陈丹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

[4]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05:22-28.

关键技术篇2

关键词:4G网络通信 LTE-Advanced 3GPP 载波聚合中继技术(Relay) 多点协作(CoMP)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22-01

1 引言

当今移动通信技术步入4G时代,2013年6月韩国三星了LTE Advanced版的Galaxy S4,LTE-Advanced网络采用了当前一代LTE的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演进。目前,LTE-Advanced网络的下载速度最高达102Mbps,比中国普通家用宽带无线传输速度快100倍以上。从理论上讲,LTE-Advanced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还能更快,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LTE-Advanced网络数据下载速度最高能达到150Mbps,数据上传速度最高能达到37.5Mbps。

2 LTE-Advanced基本概念及主要技术参数

LTE-Advanced(LTE-A)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后续演进,是LTE-Advanced的简称,2008年3月开始,2008年5月确定需求。LTE-Advanced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演进,但其并非5G,而是对现存LTE技术的更高效运用。LTE-Advanced的技术参数如下:带宽为100MHz;理论下行峰值速率为1 Gbps,理论上行峰值速率为500 Mbps; 上行峰值频谱利用率为15Mbps/Hz,下行峰值频谱利用率为30Mbps/Hz。

3 LTE-Advanced的关键技术研究

为了满足IMT-Advanced(4G网络)的需求,3GPP结合当前的技术,针对LTE-Advanced(LTE-A)提出了几项无线网络传输的关键技术,包括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术,多天线增强(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术,中继(Relay)技术,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技术等,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LTE-A的网络速度可以得到大幅的提高。本文将对这些关键技术做如下分析和研究。

(1)载波聚合(CA)技术。载波聚合(CA)技术是聚合两个或者更多的基本载波,满足网络传中更大的带宽需求,以便达到高速传输的要求。LTE-A中提出下行采用载波聚合技术,从而可以满足带宽大于20Mhz的网络传输需求。按照频谱的连续性,载波聚合可以分为连续的载波聚合与非连续的载波聚合。按照系统支持业务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对称载波聚合和非对称载波聚合。载波聚合的研究场景可以分为以下3类:同带连续CA;同带非连续CA;异带非连续CA。

(2)多天线增强(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术。由于无线网络传输受到频率资源的限制,多天线增强技术可以通过扩展空间的传输维度进而能够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而被多种标准广泛采纳。受限于发射天线高度对信道的影响,LTE-A系统上行和下行多天线增强的重点有所区别。在LTE系统的多种下行多天线模式基础上,而LTE-A要求支持的下行最高多天线配置规格为8x8,同时多用户空分复用的增强被认为是标准化的重点。因此LTE-A相对于LTE系统的上行增强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终端的多个功率放大器,利用上行发射分集来增强覆盖,上行空间复用来提高上行峰值速率等。

(3)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MP)技术。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技术(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Reception)是指地理位置上分离的多个传输点,协同参与为一个数据终端的数据(PDSCH)传输或者联合接收一个数据终端发送的数据(PUSCH)。

根据参与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MP)处理的小区是否归属于一个eNB来区分,它可以分为Intra-eNB和Inter-eNB CoMP两种方式。前者只需要本基站内部各小区间交互CoMP处理相关的业务数据和控制信息,较易于实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基站间交互这些信息,对X2接口带宽有很高要求,时延也比前者更大,目前标准中讨论的CoMP方案基本上都是Intra-eNB方式。

(4)中继(Relay)技术。中继技术是在原有站点的基础上,引入中继站,中继站和基站通过无线连接,下行的数据先由基站发送到中继站,再由中继站传输至终端用户,上行的数据则反之,如图1所示,为中继(Relay)技术的传输原理图。通过中继站能够增强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并且可以支持临时性网络的分布,也可以支持群移动网络的分布,同时还能够降低网络分布的成本等。

4 LTE-Advanced的发展前景

LTE-Advanced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人类对无线移动网络高速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无线终端设备商(例如三星、苹果等)对LTE-Advanced的研发投入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全球的无线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对LTE-Advanced网络建设的投入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就目前来说,LTE-Advanced的发展还处于该产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但是随着需求的旺盛和技术的不断投入和更新,在不久的将来,LTE-Advanced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沈嘉,索士强,全海洋.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技术篇3

目前,卫星通信系统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还存有不少问题,如宽带IP(InternetProtocol)难点、高速数据需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应用到一些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数据压缩、智能卫星天线、卫星极光通信、新型信道编码、新型数字调制。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对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进行压缩,从而在能量、频带、时间三方面提高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激光通信技术则会是卫星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互联卫星网中,由于其运行是在外层空间中,不受大气层影响,所以会经常应用到激光通信技术,使激光通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应用星际激光链路技术,可以将全球卫星通信中的信号时长有效缩短。如果以激光作为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来进行通信工作,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电子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中应用最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是分布式天线技术。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包含了无线信号处理单元、虚拟小区中央控制器、移动交换中心等部分。移动通信系统中设有多个小区,其中每个小区又包含了若干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单元之间的距离远超过了比载波波长的范围,这些单元主要用于接收信号和分布式接入的预处理。对于核心处理单元来说,要实现其信号处理功能,就要每个小区先完成简单的信号预处理、收发功能,再连接核心处理单元,最后通过微波无线信道、同轴电缆、光纤来实现信号处理功能。

分布式移动通信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所有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上同时发射所有与下行链路信号相同的上行链路信号,在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到信号后,将其直接传送至核心处理单元。该方法虽然简单,但是不利于扩大系统容量,还会不断地对系统造成干扰。另一种是应用分布式的大线结构无线覆盖整个业务区域,然后利用大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实现信号处理,从而突破了传统的蜂窝小区。该方式也称为受控天线子系统,也就是依靠移动台附近的信号处理单元来实现与移动台之间的通信,相较于第一种方式,该方式更复杂但也更理想。

与传统移动通信技术相比较,分布式移动通信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系统容量大、信号干扰比(SIR:SignaltoInterferenceRatio)高、小区间的干扰低;二是其内部分集能力能扩大系统容量、抵抗阴影效应、保证信号不衰落;三是可提高接收信号功率、提高切换性能、降低频率切换次数;四是在相同发射功率下,覆盖范围更广;在相同覆盖范围下,发射功率越低,同时对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程度很小。五是能在核心处理单元中对信号进行集中处理,还能轻松满足任意形状服务区的无线业务要求。

关键技术篇4

IPTV的业务能力体现为从浩瀚的内容海洋中快速地建立从内容源提供者到内容接收者的双向传输通道,并且提供可靠的服务保证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从这个方面来看,IPTV的业务能力与传统的电话交换网的业务能力基本相似――交换。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和目的,有几个关键技术决定了IPTV的业务能力。

寻找内容源和内容消费者所需要的搜索技术

与电话网络不同的是,电话呼叫发起者知道接收者在哪里――对方的电话号码; 而IPTV的内容提供者则不确认具体的内容消费者,内容消费者也不知道哪里的内容源才是最让自己满意的。音视频的搜索技术将会成为未来IPTV技术领域的一个强劲需求,并且将会直接改善用户体验,带来用户的忠诚度。

CRM(客户关系管理)技术

CRM系统将是IPTV业务营销的利器,这其中包含了用户习惯的跟踪、用户数据的分析、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内容营销策略支撑。庞大的IPTV用户数据,将会成为电信运营商在商业市场占据优势和先机的基石,是一切商业活动不可缺少的数据源。

媒体交换分发技术

媒体交换分发技术是IPTV业务平台传输能力的基础,与传统VOD系统相比,IPTV业务平台对内容分发叠加网络的要求更高。与传统交换网路相似,如何快速有效地传递海量媒体文件,并将这些媒体文件中的用户所需要的实时数据(用户观看媒体时快进快退查找自身所感兴趣的片断)迅速交换到指定位置和客户端,对于IPTV业务平台的性能至关重要。与交换网络类似,业务数据传输决不会一次性地封装和传输完毕,海量媒体文件的传输和交换如果按照原始的媒体文件大小进行传输,效率和存储成本都会大幅度上升。高效低成本需求的媒体交换分发技术将决定IPTV业务平台对交互性业务和实时业务(如视频通信、监控)的支持程度和用户体验。

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DRM对以媒体内容为核心的IPTV业务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保障,IPTV业务上承载的内容不仅是内容提供商的资产,而且是其法律权益的主体。缺少DRM对媒体内容资产的保护,内容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业务运营商不仅会损失自己的利益,而且会遭受法律权益的阻碍。在中国,安全播控是IPTV平台的基本要求。

差错控制技术

关键技术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key technologies of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generally and introduces five kinds of key technologies of vehicle with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DC and AC motor technology,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general technology, high power density electric propulsion technology, force distribution and pow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chnology.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vehicle in two aspects: the hybrid system and full-electrical vehicle.

关键词: 电传动;装甲车辆;全电车辆

Key words: electrical transmission;armored vehicle;all electric vehicle

中图分类号:TJ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13-02

0 引言

装甲车辆是陆军主要武器装备之一,以高机动性、快速部署著称,被广泛应用于军队快速机动作战中,同时在应对城市作战、反恐、防爆、维和等任务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对装甲车辆提出了许多采用传统机械车辆难以实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电传动装甲车辆应运而生。电传动装甲车辆是指采用电传动作为车辆驱动力传动方式的装甲车辆。电传动装甲车辆具有强大的越野性能、良好的加速性能、较经济的燃油消耗、易于保障及可静音行驶等优点,同时可为未来电磁炮和电磁装甲等新概念武器、防护装置提供可靠的电能保证,已成为装甲车辆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 电传动总体简介

全电战斗车辆是武器、装甲和传动系统均全部采用电力方式的战斗车辆。全电战斗车辆中的电传动技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电传动方式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传动方式。电传动具有无级变速、布局灵活、效率较高、动车制动行驶安全的优点。电传动系统能够方便地对转速和转矩进行测定,并据此实现反馈控制,故可以发动机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降低了车辆的燃油消耗率。但是电传动由其成本较高的缺点,自重大并对有色金属原料的消耗很高,大重量车辆更适合选择电传动方式。

主流的两种电传动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结构发动机发电给车体左右电动机供电,通过控制两边电机的转速差实现转向。图2结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向牵引电机供电,通过传动轴带动左右侧车轮行驶;转向时,转向电动机提供转向功率,通过转向传动轴调节两侧履带的速度。

2 电传动装甲车辆的关键技术

2.1 直流和交流

电传动坦克所采用的发电机经历了从直流到交流的过程,早期电传动装甲车辆采用的均为直流发电机,八十年代以后电传动装甲车辆开始逐渐采用交流发电机。与直流发电机相比,交流发电机没有电刷,故不会出现电刷损耗,结构更为紧凑,效率更高,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相比,结构紧凑,效率高。由交流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经过整流器整流后变为直流电,直接驱动直流电动机。

2.2 电传动总体技术

电传动结构安排,空间布置和控制策略非常灵活,不同的配置有不同的整车性能。故电传动车辆的设计方案根据车辆功能型号的不一样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车辆进行总体设计及布局研究是电传动技术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整车综合协调技术不仅是系统工程的核心控制技术,而且也是电传动的总体技术之一。整车综合协调控制也应该是建立在发动机-发电机组控制器和电动机组控制器基础之上,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且包含动力分配、能量管理、故障诊断等工作的一种综合控制。

2.3 高功率密度电子推进技术

全电战斗车辆需要低速大扭矩、体积小和功率大的牵引电机。电传动战斗车辆驱动电机有直流和交流电机。由于交流电机易于维护和耐用的优点,直流电机逐渐被交流电机取代。

与感应电机相比,永磁同步电机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虽然成本较高,大扭矩、大调速范围的实现需要弱磁控制,但永磁同步电机更适合于电传动车辆。

2.4 动力分配与能量管理

车辆制动过程和转向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再生利用。车辆重量越大,该过程所需能量越大。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再生能量的反馈和控制成为了可能。能量管理也已经成为提高整车效率和性能的关键。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方案,主体思想为凭借能量管理系统对车辆再生能量储存到储能设备中,当车辆爬坡、加速及转向时释放出来,为车辆提供较大的瞬时功率,节省能源,节约成本。

2.5 电磁兼容技术

在全电战斗车辆中,高电流和电能的快速转换会造成电磁干扰。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主电路中大功率开关器件在高频率开关工作条件下也会引起电磁干扰,而且器件在电压不为零的情况下开通关断带来的开关功率损耗会造成器件温度升高导致器件性能下降,所以限制了PWM的频率,不便于系统输出脉动的削减。针对此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了直流环节谐振型逆变器和极谐振型软开关逆变器近来出现了直流环节谐振型逆变器和极谐振型软开关逆变器,该逆变器采用软开关技术,在器件端电压为零或流经电流为零时实现开关的通断,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均比较小,噪声低,功率密度高,比较可靠。

3 坦克电传动系统展望

3.1 动力系统混合化

未来坦克电传动系统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动力源,即由发动机、发电机组和蓄电池组组成的动力系统。由于蓄电池组的存在,使车辆静音行驶,加速或爬坡时增大瞬时功率,下坡、减速或制动时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利用等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履带车辆的动力性。

3.2 全电坦克

电磁炮、电热炮、车辆电子系统、控制与诊断系统、电磁装甲等都未来装甲车辆发展趋势都需要电能的支撑,电传动车辆采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能为这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将履带车辆技术发展到“全电坦克”,战斗车辆的综合性能将更加优良,战斗车辆的火力、机动性能和防护性能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4 结语

尽管我国在电传动技术领域已经有所突破,但在全电化陆战平台的高功率电机设计与控制、多电机协调控制、机电复合制动与能量回收、行驶控制、热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盛洁波,王翠,等.异步电机定转子参数的辨识方法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6,21(1):70-74.

[2]崔纳新,张承慧,李珂,等.基于参数在线估计的交流异步电动机效率最优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7,22(9):80-85.

[3]Rehman H U, Derdiyok A, Guven M K, et al. An MRAS scheme for on-line rotor resistance daptation of an induction machine[C]//Vancouver, BC: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PESC), 2001 IEEE 32nd Annual, 2001.

[4]凌强,徐文立,陈峰.关于感应电机转速观测和转子电阻辨识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9):58-62.

[5]陆海峰,瞿文龙,张磊,等.一种基于无功功率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转子磁场准确定向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6):116-120.

[6]Soto G G, Mendes E, Razek A. Reduced-order observers for rotor flux, rotor resistance and speed estimation for vector-controlled induction motor drives using the extended Kalman-filter technique[J]. IEEE Proceedings: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1999, 146(3): 282-288.

[7]Yu X, Dunnigan M W, Williams B W. A novel rot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an indirect rotor flux-orientated controlled induction machine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02, 17(3): 353-364.

[8]夏超英.交直流传动系统的自适应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关键技术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 计量系统 自愈电网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D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81-01

引言

智能电网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电力系统在能源转换效率、电能利用率、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其基础是分布式数据传输、计算和控制技术以及多个供电单元之间数据和控制命令的有效传输技术;针对智能电网技术,美国和欧洲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涵盖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等环节,许多电力企业也在尝试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实践,通过技术与具体业务的有效结合,使智能电网建设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运营绩效的目的。

1 智能电网概念

IBM给出的定义是:运用先进的网络分析技术及新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将电力企业的网络分析技术及新的智能化技术手段,电力企业的各种设备、控制系统、生产任务及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公共信息模型”的基础上自动收集和存储数据,对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客观正确地优化其资产管理和供电服务。美国能源部现代电网委员会则是从广义的角度定义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技术、控制理论、通信等先进技术集成到现行的电力系统的输配电领域的一项综合技术。目前我国智能电网的定义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化电网。从美国、欧洲及国内的研究来看,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2 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

2.1 开放互动

实现电网、电源和用户的信息共享,实现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新型负荷和各类储能装置的灵活接入、退出;同时实现与上游发电企业、下游终端用户、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促进发电企业和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运行调节。在现代化电网中,商业工业和居民等能源消费者可以看到电费价格,有能力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供电方案和电价;开展研制高级电能表为基础的开放性计量体系,它能让消费者更高效地利用电能,及时探测系统中的问题,从而让电力公司可以快速诊断和消除故障隐患,实现友好型高效消费电能。

2.2 坚强自愈。

电网架构完善、坚强,具备抵御自然灾害、人为攻击和其他影响电网稳定运行事件的能力,供电可靠性高;发生故障时,电网可以自动实现故障定位和切除,迅速恢复电力供应,并提供故障分析,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有自愈能力的现代化电网可以发现并对电网的故障作出反应,快速解决,减少停电时间和经济损失;突出智能电网的自愈功能制止级联事件演变成大的停电事故,实施事件响应的快速仿真决策,主动解列灵活分区的分布协调、自适应控制以及在紧急状态下对分布式能源的辅助服务;具有故障定位与隔离和网络重构,非故障部分迅速恢复供电功能;注重电压与无功控制支持电网自愈;当系统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继电保护具有再整定功能,实现智能化电力系统更新运行方式后的保护,以达到电网在任一重构时,要求一个新的电网方案和继电保护的配合等。

2.3 高效经济

提高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提高设备的综合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推进需求侧管理,节能降耗、提高能效,促进能源和电力资产的高效利用,实现电力公司和用户两者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电能质量,避免产生电压跌落、电压尖刺、扰动和中断等电能质量问题;优化电网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充分挖掘现代化电网的潜在供电能力,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2.4 集成优化

实现变、配、用和调度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贯通;引入资产全寿命管理模式,合理地安排设备的采购、运行与检修,实现网架规划、建设、运维等全寿命周期的优化,有效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围绕提高电网运行监控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经济运行水平三大核心任务,开展先进设备、全景采集、双向通信和智能决策四大关键支撑技术的研究,实现智能变电、精益运维,坚强配网、调配一体,数字营销、节能互动,高效调度、兼容互济,信息贯通的业务发展目标。

智能电网覆盖了从发电到售电各个环节的业务,体现了智能调度、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等智能电网重要构成元素,还包括了新型能源接入、储能装置、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装置,以及智能表计、智能家电和用户能源管理门户等新型技术和新型装备。在电源侧,智能电网可以大量接入风能、太阳能等各种清洁电源,并实现可靠消纳,改变传统的单一能源集中发电模式,实现了发电环节的清洁、低碳;在电网侧,电网运行将实现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促进供电企业电网规划建设、调度、生产等各项业务综合水平的大幅提升,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实现高效、经济的电网运行;在用电侧,可以实现用户与电网的良性互动,提升供电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引导客户改变用电方式,实现用电的削峰填谷,提高整体能效。

3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3.1 自愈电网

自愈是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特征,自愈电网连续不断地进行在线自我评估,以预测电网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已存在的或正在发展的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控制。自愈电网确保了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效率和电能质量。

3.2 微网

微网是指接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子系统,是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孤岛,可在主网脱离后正常独立运行,维持所有或部分重要用电设备的供电。微电网与主电网可以灵活地连接、断开,既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也可在主电网发生故障时与主网断开单独运行。

3.3 先进的计量基础设施AMI

AMI是一个使用智能电表通过多种通信介质,以设定的方式或按照需要测量、收集并分析用户的用电数据。AMI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开放式双向通信系统。

3.4 先进的电力电子设备

电力电子设备可以改善和控制电能质量,为用户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电力。电力电子设备也是能量转换系统的关键部分,常被用来保护和控制电网。

3.5 可变频变压器VFT

VFT实际上是一个可连续调节的移相变压器,其核心部件是具有三相定子与转子绕组的旋转变压装置,运行时转子侧连接一个电网,定子侧连接另一个电网,VFT有交换能力和控制潮流的能力,是一种电网智能设备。

3.6 分布式电源

在智能电网中,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更容易接入。各种不同容量的分布式发电(如风电、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如燃料电池、蓄能式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在所有的电压等级上都可以互联。

3.7 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技术采用数据集成技术,有效整合并综合利用电力系统的动态、暂态和稳态运行信息,实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监测与优化、事故的智能辨识、预警和动态控制、事故的故障分析处理和系统恢复。

3.8 数字化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是指由智能化开关、电子式互感器等智能化一次设备,建立在IEC61850通信协议基础上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互操作和信息共享的现代化变电站,其基本特征为通信网络化、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自动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等。

结论

总之,智能电网技术是未来全球的发展目标,无论是在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控制方面,智能电网技术都优于传统的电力系统,大力发展和研发智能电网技术将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李兴源,魏巍,王渝红,穆子龙,顾威.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17:1-7.

关键技术篇7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4日表示,中国今年或将取代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在研发领域投入资源最多的国家。”该报称,2006年中国投入研发领域的经费超过136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首次超过日本。此消息一出,各方评论或质疑纷纷。但不管怎样,中国研发费用的大幅增长是事实,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中国及其企业近年来在技术研发领域大幅增加投入,其实不是偶然的,这说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拐点已现。究其原因,我以为一方面是中国企业的被动选择,同时也是其主动选择。或者说,这种选择已渐渐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其一,这是中国企业、产业转型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28年的高速增长,整个中国产业界都面临一个艰难的转型,原来以资源消耗带动增长的商业营运模式均遇到了一个瓶颈,或碰到一个天花板,所有产业都整体陷入微利、资源枯竭及增长的极限。产业的持续增长动力在哪里?产业的增长空间在哪里?这是大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面向未来的投资显然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进一步投入必须集中在有效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上,而继续以资源的粗放型投入来满足市场短缺的需求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加紧技术创新,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物有所值的产品才是唯一出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其二,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需要。实际上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转型过程之中,国家也在倡导创新型社会,倡导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并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来推进,这对处在转型中的企业来讲,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而导致企业更加重视对研发的投入。一批本土企业已自主地加大科技投入,并从产品研发中得到很大的回报。据了解,华为2005年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达到45亿元,华为的高速增长与它的集中技术研发投入有很大关联。

在科技创新企业成功业绩的示范下,加之政府的倡导和激励,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加大技术投入,主动转型。但同时,从建设的意义上说,我觉得在产业转型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拐点上,作为政府及社会,以下两点尤其需要予以关注:

1.请关注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

(1)企业资源投入有限。因为中国本土企业基本上都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在前期市场短缺需求带动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并没有积累过多的财力,大而不强,所以即便企业积极投入也毕竟是有限的。

(2)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仍然受制于目前不相适应的某些政策制约。例如在增值税制上,研发费用投入是不能抵扣的,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积极性;再如研发设备的投入,也是不能抵扣的,从而影响了企业研发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

(3)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技的社会气氛,尤其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及有效性上有待继续加强。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政府和社会不但要保护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也要保护本土企业的知识产权,请一定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4)对科技人员的激励、社会地位的提升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科技研发人员在个人所得税的扶持上还缺乏力度。

2.请关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制约点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政府更是关键,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应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应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投入做一些具体的政策推进。具体建议如下:

(1)尽快合并中外企业所得税,使中国本土企业与强大的外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国民待遇,从而减轻本土企业不平等的所得税高税率负担,至少使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2)建议允许企业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的1.5倍或2倍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调动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积极性。

(3)尽快推动增值税转型,在目前不能全面实现转型的时候出台技术进步的扶持政策,如技术研发投入设备的增值税允许进项抵扣,从而推动企业研发设备的更新和投入。

(4)建议尽快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从而使企业为研发的投入做好长期准备和持续的投入。

关键技术篇8

关键词:大数据;软件工程;群体软件;关键技术

一、大数据时代软件服务工程与群体软件工程

所谓软件服务工程,就是将服务作为主要目标,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变化不断通过虚拟的手段与分布式手段进行应用,而这种应用方法不仅能够使得软件更加虚拟化,同时也能强化其操作性,与此同时,更能有效解决动态变化与分布变化情况[1]。软件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在大数据领域、云计算中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在网络化、服务化等大环境影响下,软件工程可以得到更好的开放空间。工程师利用数据信息交互、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对软件进行开发,建设更加具有性价比的软件系统。在软件开发中,目前十分成功的就是开源软件,开源软件的合作模式与结构都是当前学术界最看重的,然而当前常规研究方式却未能实现较大突破。很多学者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开发项目的开发人员中,开发者占据绝对优势,并且模块化特征更加明显。和群体软件工程相比,开源软件有较弱的发展态势,而群体软件工程主要是倡导利用众包形式进行开发。

二、大数据时代众包软件服务工程

(一)创新发展态势

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作为国际各国都密切重视的一种流式数据处理与集密数据处理方式,特别是在服务中对产生的各项数据尤为重视,如何才能将这些密集型数据的存储设施、平台、价值分析等作为服务对象,是当前大数据软件工程在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部分。从最开始的服务消费,到后来的众包服务开方,随后再到软件平台管理,运营方都由在线流式数据和离线密集型数据组成。当前开发者版本级别达到GB级别,众多用户数据能够达到PB级别,在线沟通数据更是能达到TB级别,利用直接推送功能可以左右软件服务时间,对软件产生关键性作用与影响[2]。

(二)软件生产开发、运营与管理

密集型数据,因为他们本身固有的动态分布形式、动态交互、复杂演化、动态分配、价值隐藏等,都能够体现大数据的最原始行驶情况。从本质角度来看,这些数据仅仅是用于描述内容模量,但是没有具体含义,并且缺乏语义化作用。想要对其进行创新,必须打破原有的研究方法与思维,将密集数据作为主要材质课题,并且将其看作是研究的主体,在主体领域,大数据所在流域与主体专家需要制造,传播大量的数据。他们不仅是大数据的群体用户,还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同时也担任着运营和管理的作用,能够将群体智慧汇到一起,逐渐形成系统化的领域和主体知识。将这些知识作为核心与基础,对研究密集型数据相对应的信息学过程与生命周期进行研究,并且及时推送相应的服务期限,研究数据内容的相关语义和标志,最终赋予其相应的矢量。组织主体部分构建价值服务机制与知识体系,在研究和互通过程中,利用操作式管理方式将关键技术应用在密集型数据上,这些都能展示出众包软件工程发展内容。

三、大数据背景下关于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与传统数据形式相对比可知,在大数据时代下能够实现各项数据相互联系,并且这些相互关联的结构,能够利用当前所有的框架,对数据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处理。将硬件作为基础,通过该基础搭建的网络存在相应局限性,并且制约了网络的性能和发展,因此需不断探索与创新网络架构技术,以此实现大数据技术的提高。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必须为其提供开放式的结构与传输功能,将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与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分开使用,随后对网络架构进行定义。相关网络软件使得我国网络技术朝着更高水平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深入,计算机能够实现网络、硬件、软件融为一体,并且产生出新的网络结构,能够为大数据时展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形式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因为网络所带来的限制,同时也能使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形式打破单一情况,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技术篇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01-02

摘要:

基于IP的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发展、宽带电信业务的无限需求,对于电信运营商骨干传输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Internet信息传输日益高速增长的需求呢?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为光网络传输提供了实现“高速信息公路”的可能。

关键词:DWDM;关键技术;应用

基于IP的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发展、宽带电信业务的无限需求,对于电信运营商骨干传输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Internet信息传输日益高速增长的需求呢?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为光网络传输提供了实现“高速信息公路”的可能。笔者就“DWDM的关键技术”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什么是波分复用技术?

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能组合一组光波长用一根光纤进行传送。这是一项用来在现有的光纤骨干网上提高带宽的激光技术。更确切地说,该技术是在一根指定的光纤中,多路复用单个光纤载波的紧密光谱间距,以便利用可以达到的传输性能(例如,达到最小程度的色散或者衰减),。这样,在给定的信息传输容量下,就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光纤的总数量。

我们知道,光在本质上是电磁波。因此波分复用技术和无线电波传播有相似之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可以在空中传播各种语音或图象节目,而接收端只需要在收音机或电视机选择不同的频率或频段就可以获得不同电台或电视台的信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能承载各种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是它们不是在空气介质中传播,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光导纤维,即光纤中传播,而且传输承载的信息容量特别大,远远超过目前任何可以传播信息的技术。

2DWDM关键技术 

DWDM技术把光波作为信号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波分解复用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的复用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实现波长间隔较小16 波、32 乃至更多个波长的复用。DWDM系统中光电器件主要包括激光器、波分复用器和光纤放大器,其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2.1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产生激光,它是组成DWDM系统的重要器件。DWDM系统的工作波长较为密集,一般波长间隔为几个纳米至零点几个纳米,很小的波长变化就会使一个光通路移至另一个光通路上,这就要求激光器工作在一个标准波长上,而且有很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DWDM系统的无电再生中继长度从单个SDH系统传输50km~60km增加至500km~600km,在延长传输系统的色散受限距离的同时,为克服光纤的非线性效应,要求DWDM系统的光源要使用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激光器。它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标准而稳定的波长,较大的色散容纳值。

目前应用于光纤通信的光源半导体激光器LD(Laser Diode)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都属于半导体器件。

LD 和LED 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发出的是激光,后者发出的是荧光,因此,LED 的谱线宽度较宽,调制效率低,与光纤的耦合效率也低;但它的输出特性曲线线性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适用于短距离、小容量的传输系统。而LD 一般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传输系统,在高速率的PDH 和SDH设备上被广泛采用。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光源分为多纵模(MLM)激光器和单纵模(SLM)激光器两类。从性能上讲,这两类半导体激光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发射频谱的差异。MLM 激光器的发射频谱的线宽较宽,为nm 量级,而且可以观察到多个谐振峰的存在。SLM 激光器发射频谱的线宽,为0.1nm 量级,而且只能观察到单个谐振峰。SLM 激光器比MLM 激光器的单色性更好。

DWDM 系统的工作波长较为密集,一般波长间隔为几个纳米到零点几个纳米,这就要求激光器工作在一个标准波长上,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DWDM 系统的无电再生中继长度从单个SDH 系统传输50~60km 增加到500~600km,在延长传输系统的色散受限距离的同时,为了克服光纤的非线性效应要求DWDM 系统的光源使用技术更为先进、性能更为优越的激光器。 

2.2光纤放大器技术。

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是由一些光无源器件、泵浦源、掺铒光纤以特定的光学结构组合在一起的,它具备高增益、高输出、宽频带、低噪声、增益特性与偏振无关、对数据速率与格式透明等优点。具体简介如下: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主要优点:

工作波长与单模光纤的最小衰减窗口一致。耦合效率高。由于是光纤放大器,易与传输光纤耦合连接。

能量转换效率高。掺铒光纤EDF 的纤芯比传输光纤小,信号光和泵浦光。同时在掺铒光纤EDF 中传播,光能量非常集中。这使得光与增益介质Er 离子的作用非常充分,加之适当长度的掺铒光纤,因而光能量的转换效率高。

增益高、噪声指数较低、输出功率大,串话很小。

增益特性稳定:EDFA 对温度不敏感,增益与偏振无关。

增益特性与系统比特率和数据格式无关。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主要缺点:

增益波长范围固定:Er 离子的能级之间的能级差决定了EDFA 的工作波长范围是固定的,只能在1550nm 窗口。这也是掺稀土离子光纤放大器的局限性,又例如,掺镨光纤放大器只能工作在1310nm 窗口。

关键技术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构成;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早期的物联网主要是家庭智能设施与传感器的互联应用,以此为无线终端或设备提供便利化服务。该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现阶段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文中主要对物联网技术的构成及关键技术应用进行探究,为我国今后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1物联网的基本信息技术及系统构成

1.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属性

所谓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传感器系统与信息设备接入互联网当中,以此形成一个巨大的智能化网络系统,为用户和企业单位提供生活与工作上的便利,切实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在物联网的构建与设置过程中,应当明确认识到,传感器设备与传感器系统的选择是具有方向性的,在选择系统设备的过程中应通过物通信模式进一步确定传感器系统设备的实际效果,确保构建好的物联网能够形成无线自组织的网络形式,例如: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有传感器网络、二维码识别设备、条码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物联网是由很多先进技术综合构成的,在物联网的运作过程中,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物联网在正常运作过程中,主要目标是使任何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进行连接与交流,以此体现出物联网的基本属性。现阶段,国内物联网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收集性、集中性、通信性以及计算性的属性特点,这也是物联网能够在市场上广泛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因素。

1.2物联网的体系构成

物联网在体系构成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感知系统的感知性能、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性能、接入系统的信息接入性能、应用系统的实际应用性能以及服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控制性能。对于感知系统来说,物联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周围的环境状态、物质属性、行为状态等因素进行物理量信息的获取,以此为进一步的状态辨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接入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将感知系统所获取的信息转移到互联网当中;互联网在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IPv6/IPv4等软件设备构建一个相互共享的智能化信息数据交流平台,以此实现各单位信息的整合与应用;服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将互联网中各个单位的大量信息数据加以管理和控制,使用户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

2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2.1网络接入技术

在物联网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数据信息能否稳定持续地保持良好的网络接入状态,取决于网络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如果网络接入环节出现了明显的短路或异常情况,那么用户的大量数据信息就很容易出现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不能有效做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这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更会影响到物联网的工作质量与实际工作效率。因此,网络接入技术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于物联网网络的接入方式来说,传统的物联网网络接入技术主要是通过网关来决定和完成的,因此,对于网络接入技术而言,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将终端感知网络与服务器相互连接,例如TD-SCDMA的蜂窝式网络、GSM、WLAN、Intenrent以及WPAN的专用无线式网络等。

2.2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在数据信息的采集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要采用初始数据处理方式,对这些数据信息相关联的目标事物进行准确判定,以此得到与目标事物相互关联的数据信息。在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需要从数据信息中分析出量测值,通过对原始信号进行计算,利用先进的信息提取技术进一步获取原始信号当中的数据信息,在经过筛选与提取后充分提高数据信息的精确值。处理好数据信号以后,还需要在影射空间内进行各类数据信号的转换,使相应的以及具有相关特征的数据信号能够对号入座,准确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物理事件。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利用信号的干扰技术、滤波技术以及分离技术,根据信息处理的具体特征,准确在节点上实现优质化的信息处理。同时也可以在基站上实现信息数据的处理。利用这种信号处理技术,优点是能够在信息的整理过程中有效达到实时性,充分降低数据信息的流失,减少信息数据传输的能量损耗。但是,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实践研究可知,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节点资源较为有效,这就导致低算法、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情况时有发生,技术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更是大大增加。因此,技术人员在采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应具体考虑到信息流失量以及能量消耗情况,经过准确计算与研究后,谨慎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2.3智能感知技术

物联网作为我国现阶段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类优质化网络系统应用技术,其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就是对目标信息进行采集,通过进行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系统设备的整体使用效果。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传输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及用户通常都会安装MCU控制器、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通过这些系统设备,用户可以更加简便、高效地操作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促使采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高性能、造价低、操作性强的实践应用特点。在物联网的数据信息采集过程中,该技术对数据信息具有全面性、广泛性以及微观形的操作特点,用户或技术人员必须做到信息数据的全面化收集,这样才能更加客观、正确地对温度、光照度、湿度等物理量做出准确计算与研究,以此达到详细的数据信息收集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的智能感知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传感器技术的实践应用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是由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而成的优质化、现代化网络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数量多、应用效果较为复杂,具有显著的科学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随着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而物联网技术又是网络技术和多种应用型技术的融合,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不仅能够做到人与物的信息交流、人与人的信息交流、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还能充分推动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这对于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9.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3]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