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16 03:20:05

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篇1

在我的家乡舒城,有一个很大、很热闹的文化广场,它是我们县全民放松锻炼的好地方。

文化广场北面有一条马路,两边摆满了玩具小摊,靠近马路是一座“金润万家”超市,这儿每天人来人往,节假日更是热闹非凡。广场东北侧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龙头塔,此塔气势雄伟,是我们县城的标志。广场最南面有很多卡拉OK厅和照像馆。东西两侧,飞霞公园与财富中心大厦遥遥遥相对。广场中央是儿童娱乐天地,里面有许多娱乐设施。

广场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周末晚上了,这一天,老人、孩子、青年都聚集在这里,给劳累一周的大脑放松放松,人们踏着相同的步伐,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着、打闹着,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财富中心大厦的霓虹灯映亮每张笑脸,欢呼声、歌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真是热闹极了!

在广场呆一会儿,和大家一起翩翩起舞,你就会忘记所有烦恼,给这一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年级:叶峻峤

广场文化篇2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艺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广场文化的形式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比如体育场、大型建筑物前后较大的空地、公园以及面积较大的草地等而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细究之,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又可以分为固定式、流动式、半固定半流动式、自由式、自发式、盲从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临时式、定期式、不定期式。

固定式是指利用固定的场地和空间而进行广场文化活动。例如在滨河公园、人民公园等举行的公益性文艺演出等,又比如在一些商业中心门前举行的促销活动等。这种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不胜枚举。流动式是指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空间进行的活动。实际上这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延伸。如各种巡游、民间特色等。半固定半流动式是指有一定的场地作为主活动场地而其活动又不局限于主场地。例如趣味运动会。自由式是指没有组织、松散的广场文化活动。自发式是指由一些活动个体利用公园等免费活动场地而自发进行的广场文化活动。比如露天交谊舞、太极拳等。盲从式是指人们受好奇心驱使,盲目参与的活动。例如有一个人在一处空地上对着某一点指指点点,不久,另一人跟着他指的方向张望,然后…,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不知所为,而始作俑者已不知所综。这是典型的盲从式。开放式是指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没有限制、自由参与的活动。半开放式是指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设定一定的限制区域,安排或指定一定的参与个体,而限制区域以外则可自由参与的活动。临时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事件而举行的群众性集会等。定期式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固定于某一时间举行的活动。不定期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主题按需随时举行的活动。综合以上各种形式,组成了广场文化的大形式。

二、广场文化的内容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广场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知道,某一时代的广场文化反映着某一时代本质精神的美。那么,时代在发展,时代精神在变换,广场文化亦会随之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落后,广场大多用于集会、庆典等活动。时至今日,由于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特别是群众自发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日益繁荣。广场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多彩,是以前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其内容和样式是丰富多样的,它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广场群众表演。有戏剧舞会、书画摄影,又有文艺比赛、音乐欣赏、民间绝活,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如广场交谊舞会、广场流动式的各种展览、节日庆典、集会及演出等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城市和农村又有所不同,如城市中每逢节日、庆典都有大型的文艺演出、集会、游艺等活动。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则有民间游行、地摊戏、小曲、小唱等小型文艺活动。但不论城市抑或乡村,广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大氛围、大舞台和广阔空间。各种艺术形式汇集于此,多姿多彩。我们六安市应该立足于自己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例如红军文化、庐剧文化、茶文化,鼓励人民群众的创作,支持原创,传承和发扬我们六安的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要保护好我市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是祖先们生产生活中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养育现在的人民,至此更应该对传统文化加入现当代的东西,使之更有时代感,进而走进广场文化中。这是需要政府作为引导、全民参与,才能更好的继承发扬开拓创新。

三、广场文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我国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它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广场文化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广场文化,顾名思义为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它包含有很富有文化气息、表现出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等。

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广场文化的另一特点是节庆性。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一些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具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综上所述,广场文化以其独有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认真研究广场文化,正确引导广场文化,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我市文化品位。

在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广场文化活动是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现实选择。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和拓展。广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汇集于此,丰富多彩。其承载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承载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审美的需求、参与和选择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组织化和技术化,劳动过程的自动化和人类管理系统化的加强,人们对于接触、亲密、归属的渴望日益强烈,广场文化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消除人们的孤独与疏离。因此,广场文化活动对于维系社会团结与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走出了封闭的独门独户,感受到松弛和自由的空气,增加了社会接触,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广场文化成为联接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

广场文化篇3

家乡的文化广场

我的家乡在甘肃康乐县。我喜欢家乡的文化广场。

每到傍晚文化广场上就灯光闪烁,气氛非凡。吃过晚饭我拿着滑板和爸爸、妈妈去广场玩。广场上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锻炼身体的锻炼身体,真是人如海,歌如潮,还有好多小朋友们在玩旱冰鞋和滑板,我立即就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爸爸妈妈也去看广场上的电视了。我们玩得正起劲,不想已到了回家的时间了,我只好恋恋不舍的回家了。

下次我要及时写完作业后,请求爸爸妈妈再去广场玩!

广场文化篇4

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武当山文化广场游逛。

哇,文化广场好热闹啊!喷泉落水声、人们说笑声、歌唱声、音乐伴奏声、拉二胡的声音此起彼落,不绝于耳,整个广场沸腾着。许多滑旱冰的学生,围着广场一圈一圈的滑着。

广场文化篇5

周六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环西文化广场玩。这里人头攒动,人们扶老携幼来游玩,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广场照得绚丽多彩。

只见一个玻璃“金字塔”显现在我眼前,在灯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特别显眼。穿过“金字塔”是一条长廊,大人坐在这里休息,孩子在这里嬉戏,有些小贩正向人们推销小商品,别提有多热闹!走出长廊,一眼就看到了两个高高的顶篷,就像两只大鸟正在展翅高飞呢。它的颜色随着灯光的变化,忽红忽绿,忽黄忽蓝,真是太美了。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喷泉了。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它围住,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了进去。这座喷泉分为三层,有的水柱能直冲云天,真可谓“一柱冲天”;有的喷出了“S”形,如同“金蛇狂舞”;有的围成一群,把泉水往中心喷,而中心一股粗大的泉水朝上喷,好似“百鸟朝凤”;还有的喷泉喷到半空中就散开了,真是“银花朵朵”。

当喷泉喷的时候,五彩的灯光照在上面,显得格外艳丽,像挂上了一块色彩斑斓的水晶幕布;当它停的时候,好多人就冲了进去——有小朋友们一起进去的,有妈妈抱着宝宝进去的。有位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弄湿,把小孩裹在衣服里,可他没算好时间,进去的时候喷泉正好喷了出来,孩子没事,他倒成了落汤鸡;还有两个大姐姐也携手进去了,由于路太滑,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我再也忍不住了,也冲了进去,虽然在外面喷泉喷得很猛,可里面感觉就像下毛毛雨,真是太爽了。

广场文化篇6

广场舞蹈是近年来兴起且快速发展的一种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参与人员,其参与人员基本上是中老年妇女即“大妈”。那么,广场舞蹈到底有哪些特征呢?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的特殊性

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表演的特殊性。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享受是在于对它的直观感受,即直接性。广场舞蹈之所以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是因为广场舞蹈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广场舞蹈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而广场舞蹈的舞台也是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这都使观众有一个特殊的感受。

(二)集体性

广场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性,人数很多且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会跳舞的还是不会跳舞的,都可以参与其中。集体性还是广场舞蹈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广场舞蹈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而广场一般都比较宽阔;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时甚至会达到上千人,场面异常的火爆。

(三)参与人员的自发性

参与人员的自发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人都是自己自愿去参加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动。而且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人们可以随时参与、随时离开。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去广场公园散步时,都流行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在碰到同是舞蹈爱好者时随时都可以来一段舞蹈。

(四)随意性

随意性是广场舞蹈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舞蹈编排中,广场舞蹈没有专门的编舞人员。在舞蹈训练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制定一套方法。在舞台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地。而且其舞蹈动作也很随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舞蹈动作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正确的。除此之外,广场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很随意,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这也是广场舞蹈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作用

(一)广场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早晨,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广场舞蹈为主,广场舞蹈尤其以妇女居多,她们几十个人一个队伍,有跳东北秧歌、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与和谐。

(三)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浅析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李 敏摘 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是一项受到广泛认同和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自愿参加的一项的活动,通过舞蹈活动可让群众掌握和学习丰富的舞蹈语汇,并运用多彩的的艺术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群众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的需要,最终达到群众自我娱乐的目的。本文先简单分析广场舞蹈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大众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蹈其实就是一种广场文化,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参与并传承。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只掌握在各地的歌剧舞院、舞蹈教练以及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手里,离广大人民群众很远。而广场舞蹈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将高雅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变得雅俗共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接触到舞蹈文化、感受到舞蹈文化。

三、结束语

广场文化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广场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源泉和思想道德保障。各地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广场文化建设,在全市形成广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活跃、队伍健康发展、机制健全有效的良性运行格局。

二、加强广场文化阵地建设。各地要加快推进以特色文化广场为龙头,以村(居)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等为依托的广场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辖区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建设2至3个中小型特色文化广场,其中,人口规模大于5万人的区域,单个特色文化广场占地面积必须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区域,单个特色文化广场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00平方米以上。要切实加强对广场文化阵地的管理,完善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广场文化阵地长期有效运行。广场文化阵地应悬挂场地负责人、活动注意事项等标识牌,明确专人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三、加强广场文化队伍建设。各地及市文广新局要加强文化广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重点培育和扶持有特色的团队。要在坚持群众文艺团队“三自我”(团队自我管理、活动自我组织、经费自我筹措)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登记、管理、监督和奖励制度。要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使文化广场群众文艺团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广场文化篇8

关键词:渔村;广场文化;繁荣

随着渔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渔村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渔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每个渔村都建设了文化广场。渔村文化广场的建立与使用,使渔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成为渔村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和渔村群众文化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现代海岛群众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一、渔村广场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渔村广场文化是渔村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和功能,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新渔村文化建设中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

渔村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具体体现在一是群众性。它是以群众为主体,以群众自我表现、自我娱乐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它随着群众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复苏与增强,促使更多的人从观赏者向着参与者转化,这是渔村广场文化崛起的一个动因。二是民间性。渔村广场文化在受海岛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也植根于这片土壤,并受它的潜化和影响,因此,渔村广场文化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民间乡土风格。三是时代性。渔村广场文化是渔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反映,是渔民群众审美心理和时尚心态的透射,体现了渔村群众对真善美和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季节性。由于海岛自然条件和渔民生产季节性制约,渔村的鱼汛期和渔闲期十分明显,这种季节性的规律造就了渔村广场文化的节奏性。

随着渔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文化文化生活的追求,广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汇集于此,既有业余、通俗,又有专业、高雅;既有传统和现代,也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有各类文化艺术的展演活动,又有文化、体育娱乐和竞技活动。人们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尽情展现自我,以满足渔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审美的需求、参与和选择的需求。因此,渔村广场文化对于维系渔村社会和谐与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渔村建设中有其独有的功能。

二、繁荣渔村广场文化的思考

渔村广场文化这种新的文化载体和形式虽然在渔村发展很快,也广为渔村群众所接受,但对其规模、设施、功能等管理及内容、形式、层次、效应等活动形态和运行机制还不是很多彩、很健全,各方面对渔村广场文化的认识还不是很透彻,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在活动项目上,大多是以完成任务为主,缺乏长远性与可持续性;在活动内容上,偏重于政务宣传,缺乏特色与创新的内容;在活动人员参与上,中老年、退休人员居多,缺乏青少年与主流人群;在活动效果追求上,偏重把它当作一项政绩形象工程,缺乏公共服务性。因此,在建设、发展渔村广场文化时要凸显渔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为渔村广场文化活动主体――渔民群众服务意识。

1.以群众需求为主导策划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项目

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主体是渔村群众。没有群众的广泛、积极、长期参与,渔村广场文化是很难繁荣和持续发展。群众对广场文化的需求直接影响、决定广场文化活动项目的成效,是渔村广场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的第一作用力和要素。因此,渔村广场文化要牢固树立起为渔村群众服务意识,以群众需求为主导来策划活动项目。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入阶层的村民特点、偏爱和需求,策划适合他们且有吸引力、可持续的活动项目,以此来扩大渔村广场文化的影响层面,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以群众参与为目的创新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内容

渔村广场文化是一种面向全体村民的开放型的群众文化,这决定着渔村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应新颖、有特色、丰富多彩,才能长久吸引群众参与。广场文化运作者应以村民参与为目的不断创新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内容,吸引和激发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欲望和热情。一要贴近,即从渔村广大群众的真实感情和实际需要出发,贴近村民生活、贴近村民情感、贴近村民心灵;二要新颖,即坚持文化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人求新、求变的精神文化诉求;三要特色,即对海岛渔村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并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使活动内容既充满地域色彩又有时代气息,形成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渔村广场文化。

3.以群众互动为境界提升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魅力

渔民群众在渔村广场文化活动中不仅仅是作为观赏或表演的参与者,同时更是对渔村广场文化活动拥有话语权、影响力的推动者。村民对渔村广场文化判断、评定,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以广场文化活动主体的角色积极促进、影响渔村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村民的这种积极互动,不仅体现渔村广场文化是村民的文化、百姓的文化,更彰显渔村广场文化的近民、亲民、乐民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建设、发展渔村广场文化时应以群众互动为境界来积极提升渔村广场文化的活动魅力。首先促进政府与渔村群众之间互动。政府应积极引导、组织并创造条件让村民去开展他们所需要、所喜好的活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他们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权力,形成村民自觉办广场文化的发展态势。其次促进群众之间互动。渔村广场文化是一项充满集体主义的渔村文化形态。因此,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促进群众尽情享受文化成果,大胆展示自己艺术才华,使村民之间形成互帮、互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艺术编导.詹晓南. 让群众文化走进

艺术殿堂[N]. 中国文化报, 2010, (2010-08-30)

[2]廖文. 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N]. 人民日报, 2010,

(2010-06-18)

广场文化篇9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 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 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 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 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 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 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 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 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 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 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 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 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 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 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 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 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 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 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 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 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 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 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 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 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 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 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 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 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 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 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 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 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 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 、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 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 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 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 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 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 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 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 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 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 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 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 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 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两 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 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 给人以激情和享受。着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 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广场文化篇10

本文概括总结了乌鲁木齐高新区开展“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的经验与做法:第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突出中心、营造氛围,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第三,创新思路、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公共文化品牌队伍。探索和创造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模式。

【关键词】

百日广场文化;老百姓;大舞台

“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于2002年至今11年,坚持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以面向各族群众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弘扬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为主题,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公益性及群体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治意识,多层面地把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庭院文化等主题文化结合起来,较好地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2002年起,蓬勃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根据高新区(新市区)统计情况,2002年至2012年11年来,全区馆、站、室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达1320余场次,搭建广场文化活动舞台300余个,参与人206375余人次,观众达3320万人次。“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无论从开展的场次、参与人数、还是观众都呈逐年递增趋势,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面向全区各族群众的广场文化活动显示出的生命力、影响力、群众的参与面越来越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以(馆、站)为中心,向社区、庭院辐射的广场文化新格局,有效拓展了我区基层文化阵地的空间。“百日广场文化”竞赛化活动已经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阵地、窗口和主要载体,已成为广大群众认可的品牌文化项目,它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加强了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良好文化氛围,使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各族群众的认同和传承,促进了民族团结,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治本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多年来,在“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中好的经验、作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已经开展十余年,从总体上看活动开展的一年比一年好,这首先得益于各级党政领导的组织、对于发展广场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组织领导力度的不断增强,把“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作为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民心工程”来抓,做到“认识、机构、安排、资金”四个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竞赛”规程,表彰先进、推广典型,创造了一种“竞赛”机制,根据行政区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并把此项活动对各乡、街道办事处进行了量化,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责任目标、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保证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调动文化骨干、群众文艺团队的力量,发挥各类社会艺术培训学校的作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广场文化活动不仅在举办次数、参演人数和观众人数上年年提高,而且在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上也有明显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各项工作也得到了落实。

二、突出中心、营造氛围,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

“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以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建设活动为主要内容,突出中心、营造氛围,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在开展“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中,坚持政府文化建设为龙头、街道乡镇文化建设为支柱、社区村室文化建设为基础,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参与活动。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在社区最好的区域开辟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如西单商场、铁路局文化中心、步行街、书香广场等。文化馆也十分注重广场文化的引导和培育,围绕五・一、六・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假日“文化工程”,组织调动乡、街道文化站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型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演等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保障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使更多的群众都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各类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群众文化、休闲文化、假日文化重新回到居民生活中去。

三、创新思路、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公共文化品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