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2:50:32

广场设计

广场设计范文篇1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广场设计范文篇2

1.1规划的结构

规划采用的广场结构,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要在利用原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修建一些市民活动的开敞空间,能满足市民对市政广场的需求。

1.2绿化景观的设计

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广场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广场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广场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广场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广场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广场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广场热环境质量。

2.设计的尺度

除设计思想外,市政广场的尺度也是影响广场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广场尺度应是广场尺度与周边围合物的尺度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广场与人的行为活动、观赏和使用的尺度要匹配。

因此,市政广场应有合适的规模和尺度控制。一般而言,城市广场的面积由人均面积估算,"城市游憩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城市人口每人0.13m2~0.4m2计算","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万m2~l0万m2;级广场每处宜为l万m2~3万m2"。市政广场的面积是根据市政广场的人流集散为标准,而非随意确定的。然而,在地方"形象工程"为上的现阶段,"好大喜功"成"政绩时尚",占地几十万m2的市政广场往往不足为奇。

这样大的广场空间要形成适宜的广场尺度感是很困难的,往往是市政大厦"远远"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其他辅助性共建筑"伺卫"两旁,俨然是封建"君臣父子"的现代版!虽然有的设计采取各种手段手段来减小广场的空间尺度,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市政广场尺度的"跃进"定位往往使市政广场空间"难堪",任政府办公面积框定的前提下,再好的设计构思也弥补不了广场尺度的"致命缺陷"。

3.设计的原则

城市行政广场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行政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行政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广场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3.2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行政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行政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行政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3总体性原则

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从属于城市的空间,因而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就要求从整体考虑它在城市空间序列上所起的作用,注重与城市社区的协调,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选址和规模等问题。再者,市政广场的整体性原则还应追求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无论是不同功能广场之间的复合,还是整体广场各个空间之间的复合,都应本着整体的原则进行设计,而不是单纯的分割。

4.结语

科技进步使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大事,甚至还能知道许多小事儿,人在室内停留得越来越长,或许正因为这样,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在人情昧日渐减少之时,希望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能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吧。曾经有一个大师展示他7岁女儿的画时说:"她将人包括进她的画中,仿佛是在提醒他的父亲,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抽象的游戏都不具有任何意思。她是对的,我为周围如此多的’缺乏使用的垃圾’感至惭愧"。

如上文所说的,现代社会的淡漠和隔阂,市政广场的建设,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尤其是为政府和百姓交流的平台。正是我国政府提倡的"以民为本"的理念,更是要建立一个政府和民众相互沟通的平台。文章对市政广场的介绍,值得政府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姜琦.新都市化批判[J].城市风:建设管理专刊,2003.(23).

[2]邓杰.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0).

[3]唐占伟,等.浅谈城市行政广场建设[J].市政与桥路.2006.(12).

广场设计范文篇3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广场设计范文篇4

1.1规划的结构

规划采用的广场结构,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要在利用原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修建一些市民活动的开敞空间,能满足市民对市政广场的需求。

1.2绿化景观的设计

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广场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广场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广场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广场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广场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广场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广场热环境质量。

2.设计的尺度

除设计思想外,市政广场的尺度也是影响广场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广场尺度应是广场尺度与周边围合物的尺度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广场与人的行为活动、观赏和使用的尺度要匹配。

因此,市政广场应有合适的规模和尺度控制。一般而言,城市广场的面积由人均面积估算,"城市游憩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城市人口每人0.13m2~0.4m2计算","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万m2~l0万m2;级广场每处宜为l万m2~3万m2"。市政广场的面积是根据市政广场的人流集散为标准,而非随意确定的。然而,在地方"形象工程"为上的现阶段,"好大喜功"成"政绩时尚",占地几十万m2的市政广场往往不足为奇。

这样大的广场空间要形成适宜的广场尺度感是很困难的,往往是市政大厦"远远"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其他辅助性共建筑"伺卫"两旁,俨然是封建"君臣父子"的现代版!虽然有的设计采取各种手段手段来减小广场的空间尺度,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市政广场尺度的"跃进"定位往往使市政广场空间"难堪",任政府办公面积框定的前提下,再好的设计构思也弥补不了广场尺度的"致命缺陷"。

3.设计的原则

城市行政广场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行政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行政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广场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3.2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行政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行政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行政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3总体性原则

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从属于城市的空间,因而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就要求从整体考虑它在城市空间序列上所起的作用,注重与城市社区的协调,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选址和规模等问题。再者,市政广场的整体性原则还应追求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协调,无论是不同功能广场之间的复合,还是整体广场各个空间之间的复合,都应本着整体的原则进行设计,而不是单纯的分割。

4.结语

科技进步使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大事,甚至还能知道许多小事儿,人在室内停留得越来越长,或许正因为这样,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在人情昧日渐减少之时,希望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能提供更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吧。曾经有一个大师展示他7岁女儿的画时说:"她将人包括进她的画中,仿佛是在提醒他的父亲,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抽象的游戏都不具有任何意思。她是对的,我为周围如此多的’缺乏使用的垃圾’感至惭愧"。

如上文所说的,现代社会的淡漠和隔阂,市政广场的建设,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尤其是为政府和百姓交流的平台。正是我国政府提倡的"以民为本"的理念,更是要建立一个政府和民众相互沟通的平台。文章对市政广场的介绍,值得政府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姜琦.新都市化批判[J].城市风:建设管理专刊,2003.(23).

[2]邓杰.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0).

[3]唐占伟,等.浅谈城市行政广场建设[J].市政与桥路.2006.(12).

广场设计范文篇5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介绍城市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以时间长轴来衡量城市,其城市设计中的各元素总是处于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积累中,任何一种场所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都是一种“制约中的再创作”,要设计城市整体性环境,就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就要求设计师能将设计的场所环境纳入城市一定的区段、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环境中,并通过运用轴线组织的方式,将它们相联系,并根据此场所与环境在城市整体性环境的重要性,来决定突出处理还是协调其它环境。例如:法国巴黎,在城市设计中,就充分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各城市空间。在巴黎中心区,若干以历史建筑物为主题的城市轴线,及以轴线设计来结合的文化广场与街道,这些城市元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巴黎城,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里大街、凯旋门广场、德方斯中心所构成的轴线,是巴黎的精华。而构成这轴线的每一个广场的环境设计,都与主轴线密切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个空间序列的高潮。综合上述,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广场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中高龄;广场舞服装;设计

2016年11月8日,我国14城共50085人同跳广场舞,创最大规模排舞(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增设了群众比赛项目,自此,广场舞正式成为全运会比赛项目。《经济学人》于2017年初的《中国开赛———崛起中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广场舞人数约为8000万至1亿人。有观点认为,从人数来讲,广场舞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运动”。

1中高龄广场舞

1.1中老年人为主力军。有数据显示,参与广场舞的人群以中老年人士居多。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23.2%。30~50岁的占53.3%,50岁以上的占23.2%。中老年人通过广场舞活动,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寻求自我价值和打发闲暇时光的目的。同时,广场舞有着庞大的参与人群,是中老年人体验集体感的新形式,是开展社交活动的新平台,它反映了中老年人群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于健康、审美和自身形象重塑的美好追求。1.2带动银发经济的新趋势。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被称为“银发经济”的老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中高龄人群广场舞的盛行,带动了从广场舞服装、饰品、化妆品、便携音响和餐饮等一系列特殊的消费需求,成为银发经济的新趋势。对于中高龄广场舞服装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2中高龄广场舞的定义与特点

2.1广场舞的概念。广场,是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1]。对广场舞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概括为:在都市广场、校园或厂区等地,由人们大众集体表演的舞蹈。广场舞是一种社会活动,它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于一体,以集体舞为展现方式,以健身娱乐为目的。2.2中高龄广场舞的特点。中高龄广场舞,可定义为40岁以上中高龄人群为参与主体的广场舞蹈。中高龄广场舞主要有以下特点:广场舞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体。有数据表明,广场舞参与者中,女性占88.2%,男性仅占11.8%,男女人数差别悬殊较大。因此,中高龄广场舞也常被称作“大妈广场舞”;广场舞种类较多,表演内容简单易学,主要有广场民间舞与广场健身舞两种形式。这些舞蹈在原有舞蹈动作上进行了表现形式的简化,动作组成大部分是由几个八拍的脚步,加上简单的手臂动作组成。这些舞蹈动作简单,且幅度不大,易于中老年人学习掌握;民间自发组织产生,以健身自娱为目的。广场舞常以社区为单位,借用社区附近广场空地开展活动。通过全身肢体舞蹈动作,锻炼中老年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舞蹈活动使得舞者愉悦身心,重塑自我,满足精神需求。

3中高龄广场舞服装现状

对中高龄广场舞服装的调查表明,一方面许多中高龄广场舞者反映很难找到合适的广场舞服装;另一方面,群众表示希望看到服装更具统一性,但又常常质疑广场舞服装的美观性。中高龄广场舞服装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3.1缺乏统一性与规范性。中高龄广场舞大多对于参与者着装没有过多要求,使得广场舞活动现场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着装。3.2缺乏时尚感与整体性。中高龄人群大多对于服饰时尚流行的敏锐度较低,服装选择与购买,仅凭个人或小团体喜好为标准。因此,广场舞服装常呈现出款式单一、老旧,缺乏时尚感与搭配性,着装效果不理想等问题。3.3价格低廉且品质差。中老年人在购买舞蹈服装时,常出于节俭考虑,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服装。这些服装常有着用料差、工艺差和版型差等问题。

4中高龄广场舞服装时尚化设计研究

4.1符合团体服装设计的基本要求。中高龄广场舞为群体舞蹈,服装设计上在具备舞蹈服装设计要求的同时,应具备团体服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其一,主题性与时尚性。中高龄广场舞服装应在反映舞蹈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和时尚性特征。其二,团体服饰形象的统一性和标志性的同时,展示个人的风格气质与精神风貌。中高龄广场舞服装应通过合适的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展现符合该年龄段团体与个人形象特征。其三,充分考虑设计制作成本。无论从团体服装设计与销售本身的价格控制,还是中高龄广场舞人群对于服装物美价廉的消费观念考虑,中高龄广场舞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价格控制与成本核算。4.2中高龄广场舞服装时尚化设计。4.2.1围绕中高龄体型特点与运动需求的款式功能设计。中老年人的体型,通常呈现出肩部下榻,胸臀部下垂,背部微驼,腰部肥大、腹部突出的体态特征。因此,除服装版型的设计要体现运动时实用性和舒适性外,更要充分考虑款式的适度合体修身效果。其一,肩颈与胸背设计,突出个人气质。中老年人通常肩部脂肪增厚,脖颈长度变短;肩斜度增加、肩部线条呈溜肩形式。服装的肩部设计,在舒适合体的基础上,考虑平滑肩部线条的款式,同时尽可能选择无领或低领座的设计,V字或U领型,拉长颈部线条,使人看起来更轻盈、干练,通过合体分割线修饰胸背部位形态。其二,腰腹部位设计,关注体型修饰。中老年人腰腹部位常趋于正圆形,两侧变宽、腹部增大。在款式上,需考虑修身效果。通过腰身部位的收省分割,平滑腰身两侧线条,弱化腹部凸起。中老年人舞蹈时在身体活动范围与强度上都有控制,针对腰部的动作活动幅度较小。因此,腰腹部的部位要适当修身设计,一般不会影响广场舞运动。其三,关节部位设计,考虑运动需求。中老年人舞蹈时,主要活动的部位有肩、肘、腕、髋、膝和踝等关节。其中舞动幅度较大、频率较高的部位主要有肩、肘和腕关节。因此设计时,肩部袖笼、袖肥和袖口的大小设计需突出考虑舞蹈活动需求。4.2.2突出广场舞主题与内容的服装风格设计。根据中高龄广场舞服装风格的不同,款式差别较大。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4.2.2.1时尚简洁的运动风中高龄广场舞运动服,通常以分体运动套装为主。上衣常为直筒或轻微收身的款式为主。其中翻领、V领和圆领最为常见;通常为长短袖,短袖长度在大臂中部,无袖较少。衣摆及臀围线附近。夏装为直筒裤装或小A字裙裤装。4.2.2.2合体修身的健身舞服风广场舞常加入现代健身舞内容,如拉丁舞、踢踏舞、健美操等舞蹈动作。服装廓形以X居多。服装款式在腰部收身,下摆散开,有一定修饰腰臀的作用。在袖口裙摆裤腿部分有特殊设计,展现舞蹈风格。4.2.2.3传统特色的中式复古风中高龄广场舞常展现中传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为重要特点,较常采用中式复古风格服装。如传统对襟太极武术服,改良版汉服等。这些服装正在款式廓形上,差别较大。但在服装款式与工艺细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立领、盘扣和滚边等。除服装外,配以扇子、丝带等舞蹈道具,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效果。4.2.2.4特征鲜明的民族地域风中高龄广场舞题材常带有较强的民族地域风情。如展现汉族的秧歌舞,印度风情肚皮舞,美国爵士舞等。这类舞蹈风格鲜明,主题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服饰需符合舞蹈风格地域风情。4.2.3体现中华民族特点与时尚流行趋势的服装色彩设计。广场舞因其具有宽阔的场地和庞大的表演人数的特点,服装需有较强的诱目性。中高龄人因有着岁月的积淀,可采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的颜色,如可以红、橙、黄、绿、蓝、白和黑七色,作为服装的主要颜色。红色也称中国红,是中高龄广场舞蹈服的红色系的代表,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喜庆、吉祥之意,展现舞蹈者热情向上的精神风貌。除红色外,其他颜色亦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橙色为中国红的衍生色;黄色为琉璃黄;绿色为国槐绿;蓝色为青花蓝;白色是玉脂白;黑色为水墨黑。时尚流行色的搭配能体现中高龄人群时尚现代的品味和面貌,合理的色彩搭配可达到修饰身型的目的。采用上浅下深的服装色彩搭配方式,或上装明亮浅淡的颜色与下装的浓重深谙的色彩搭配,提亮上半身,拉长下半身,达到修身效果;也可采用将色彩搭配焦点放在胸及以上部位,弱化腰臀部,修饰身型目的。4.2.4强调功能性与实用性的服装面料选择。常见的广场舞服装面料有弹力棉、滑爽氨纶、涤纶和四面弹丝绒面料等,其中莱卡棉透气吸汗、弹性舒适,最为普遍,但缺点是不易干。滑爽氨纶弹性优于棉莱卡且速干,在运动服装中较为普遍;四面弹丝绒穿着高贵舒适,具有一定厚度。涤纶面料价格低廉,易洗易干,舒适性较差。因不同舞蹈动作需要,中高龄广场舞服装面料选择差别较大,面料总体需要具备一定弹力,具备舒适性和亲肤性需求,含棉成分较多的四面弹力布和针织布为佳。考虑我国高龄人群勤俭节省的生活习惯,也可在外套等非贴身服装选择上采用经济实惠的涤纶面料。

5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银发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以中老年为主体人群的广场舞的盛行,将会带动广场舞服装、饰品等一些列消费需求,成为“银发经济”的新趋势。中高龄广场舞服装现状特点,从审美性和功能性的角度,研究中高龄人群广场舞服装时尚化设计的要点与方法,为中高龄广场舞服装设计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家庭核心化趋势对中老年女性造成的社会影响———对大妈广场舞的社会现象分析[J].老龄社会科学研究,2015(9):78-79.

[2]赵永刚.运动服装时尚化设计要点与应用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156-157.

[3]周彤燕.浅谈广场舞舞蹈的特征与功能[J].艺术科技,2013(3):124.

[4]王召.广场舞蹈的艺术基本特征及创作[J].文艺生活,2013(11):113-114.

广场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广场建筑设计规划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

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

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

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

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

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广场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广场设计,方案,建筑艺术

1、工程简介

假日广场用地呈L型,是集商住,办公,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本工程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两层,地上裙楼五层(局部六层),主楼共三栋,分A、B、C座,A、C座为住宅楼,B座为写字楼;A、B座为二十一层,C座为十七层;裙楼共分四段。地下二层为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战时为六级人防工程。一~三层为专卖店、超市,四层为专卖店、溜冰场,五层为食街,六层为会所、屋顶花园、室内游泳场,南北长约287m,东西长约48~69m,总用地3.02公顷,净用地2.37公顷。

2、建筑与构思

如何将繁忙复杂的人流,车流,信息流和良好的环境有机结合,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我们在方案设计中探讨一种居住,商业,办公总体存在的混合方式。完成了垂直方向的从公共空间向私秘空间过渡,形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秘空间~私秘空间的体系。而建筑综合体是一种超大规模的建筑类型,它不是单体建筑的简单放大,而是城市社会生活与空间环境高度聚集的产物,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过渡形态。设计中除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外,还应引用城市设计的理念。中联假日广场两个塔式公寓和一个写字楼,下设五层裙房一气呵成,起到一种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并在三个方向相应设置了商场的三个入口广场。

东南角及东北角以园弧形体量强调城市街道转角,使建筑具有多方向的完整视觉和独特造型。

“庞大而不迷乱”,形成了“城市~街道~广场”外部空间体系,建立起“商业城~步行街~中厅”的室内空间系统,目的使空间有序化和趣味化,步行街在必要时可向消防车开放,成为室内消防通道。

为了良好组织人流,避免各功能区人流的相互干扰,将不同功能分区的出入口分开设置,购物娱乐人流出入口位于建筑东側,住宅、写字楼出入口位于建筑西側。

3、建筑与空间

城市行为建筑与空间的研究是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基础,中联假日广场成为市民日常休息,工作,交往,文化娱乐,商业购物等活动的场所,围而不封的商业娱乐综合楼,形成有趣的收放空间,是市民休闲购物的良好场所。商场的西南角为了吸引人流,增设了两部自动扶梯,使比较死角的空间活了起来。在Ⅰ、Ⅱ、Ⅲ段分别设有两部自动扶梯,形成了三个中厅,使一层成为完整的步行系统,有效的组织购物线路,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Ⅱ段中厅采用了三部观光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的感觉,使乘客可以与环境对话,改变了以往封闭的电梯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使人流动线可视化,增加了空间情趣。五层为玻璃盖顶,六层游泳池顶用了“”型自由曲线采光顶,Ⅱ段用了“”型穹顶,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天际线。

4、建筑与光影

光是世界万物之源,光的存在是空间与物体表现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先觉条件,安藤忠雄认为:“光使的物体的存在成为可能,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阴影随着时间的变换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物体的形象也随之改变。”而正是在不断变幻中,光重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中厅顶部的光栅被阳光穿过,光与影洒落在白色的栏杆上,洒落在地面上,洒落在人们身上,人们沐浴在光与影的世界里。

5、居者优其屋

人的生活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有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有交往,沟通情感,交流信息,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

对居住的需求已从当初的“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人们已不满足“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而是追求享受高素质居住空间,那就是强调人性化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住宅设计以人为本,满足居住的舒适性,私密性,安全性的要求。套型内部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布置紧凑合理,动静分离,食寝分离,洁污分离,室内空间尺度比例适宜,以空间高低的变化来划分出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二层挑空中厅。厨房、卫生间管道设施完善,面积充足且管道均暗装,保证室内整洁并满足防火要求。建筑形象强调与人的亲近,轻巧的飘窗和通透的铁艺阳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6、轻松写字间

写字楼采用单元公寓式平面布局形式,每层设11个单元,每个单元均设有办公室、卧室、卫生间、厨房等用房,另在楼层中设公共卫生间,候梯厅,会议室等,有效安排了公寓写字楼的使用功能和空间。

写字楼塔体晶莹纯净,玻璃幕墙仿佛是一层披在结构体外面轻盈飘逸的纱幔,各层的梁板、柱等结构构件清晰可见,使整个建筑焕发出动人的纯净之美。加之三部观光电梯,玻璃通过自身材料的特性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模糊了空间与自然的概念,人可以和环境对话,改变了高层办公楼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增加了空间情趣。通过光创造出一种理想中的环境意向,营造了空气、光、色彩与材质的虚幻。

7、构造

本工程采用框剪结构,隔墙采用了GRC轻质空心条板,溜冰场采用二道防水层做法,均为厚度5mm的氯丁橡胶防水层,四周上翻300.游泳池在墙面等部位布置多种不同空腔,不同形体的微穿孔铝板吸声体,组成变化有序的构图排列,取得较好的声学效果。

8、消防

总平面做了环形消防车道,一层中厅边上做了可穿过式消防通道,地下室分为六个防火分区,一层分为五个防火分区,二~五层分为四个防火分区,基本从变形逢处分开,每个防火分区按1500m2以下一个消防电梯,1500~3000m2两个,3000m2以上三个,所以每个防火分区各上了两部消防电梯,电梯和楼梯均做了前室。裙房的消防电梯、楼梯前室以及不能自然通风的楼梯和塔楼的电梯、楼梯前室以及楼梯均做了机械排烟设施,增设了排烟竖井。建筑物西侧室外地下设有1000m3消防及生活水池,地下室设有消防泵房。裙房和塔楼均设有自动喷淋和报警系统。

9、形象塑造

广场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广场;水景观;有机;功能性

在我国,水景观被广泛应用在园林中。如,苏州园林将水景观巧妙地结合在园林规划中,打造动静结合的园林环境在设计性和视觉效果方面是巧夺天工的成功案例。随着时间推移,水景观逐渐被运用在城市广场中,作为公共场所的共享空间,协调好主客体的关系,实现与环境、城市文化、生活需要的协调。

一、我国传统水景观设计的形态

我国传统形式的广场是一种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形式,与当今的广场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如今,一些水景观的设计观念受历史背景因素的影响,对西方的设计形式有诸多借鉴,甚至是盲目抄袭,因而失去了传统文化特色。清代宫廷在借鉴西方的喷泉水景观形式基础上,在水景观的装饰设计形式上,选择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主题,如鱼雁纷飞、猎狗逐鹿、十二生肖等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因而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不但具有中国民间味道,而且与国际接轨,是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因地制宜的景观艺术设计。

二、我国水景观的形态特征

1.静态水景观的艺术特征。在广场景观设计中,静态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软化的作用。在现代化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给人们带来了冰冷的感知,水景观的设计使城市景观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水光倒映出周围环境,从而给人们浑然天成、水天相接的体验,给人们一种身在城市、意在自然的享受。现代设计师常常把城市广场的静态水景观规划为规则性的几何形态,原因如下:一是几何形态与水相结合具有视觉冲击的效果;二是规则性的几何形态与周围环境容易搭配,相对协调;三是在实施方案时,规则性的几何形态施工相对容易。2.喷泉水景观的艺术特征。喷泉种类繁多,如旱地喷泉、波动喷泉、冷雾喷泉、雕塑喷泉等。在我国城市广场设计中,旱地喷泉被广泛应用。在欧洲国家,则雕塑喷泉居多。旱地喷泉相对于其他喷泉应变能力较强,用地灵活,不阻碍交通,不工作时段可以用于其他功能。喷泉水景观的应用,在触觉、听觉、视觉各个层面,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3.落水水景观的艺术特征落水水景观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应用相对较少。落水水景观多采用水墙、人工瀑布、水帘等形式,具有根据整体设计规模、建筑标准进行调整的特征,在高度、位置、落差、布局等方面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从而使水景与水声的韵律有节奏地变化,给予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多样性的体验。

三、广场水景观与周围设施的有机结合

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人们意义重大,在水景观设计中,水具有多变性。传统意义上的水,是女性、财运与福运的象征。要使水景观巧妙地融入广场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成功的城市广场水景观设计不是一味地追求创新、追随时代,优秀的设计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使水景观与当地的风土气息、地域文化相呼应,与周边设施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目的,不仅要创造一种使人享受的意境,更要创造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气息。其次,在功能性上创新。水景观设计一味追求形式感是不合理的,只有满足受益人群的需求,提高利用率,其道路才能走得长远。德国柏林的波茨坦水景广场是一个屡获殊荣的水景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设计师学习的典型案例。波茨坦水景广场由Dreiseitl工作室设计。波茨坦水景广场设计中蕴含的理念即循环利用雨水,雨水在降落之地即被就地使用。该广场的绿化屋顶和非绿化屋顶的结合设计能够不浪费地获取全年降雨量。雨水从建筑屋顶流下,可以作为冲厕、灌溉和消防用水,过量的雨水则可以流入户外水景的水池和水渠,为城市生活增添了生命感。波茨坦水景广场的设计将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当地市民和游客深深体会水资源、水环境的问题。除了注重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波茨坦水景广场还具有文化艺术的气息,深深吸引着众多的向往者在此休闲和办公。波茨坦水景广场成功地做到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将建筑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融入其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水观景设计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如今,广场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主要建筑形式。广场水景观设计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要体现自身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创新性、功能性、审美性、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升华,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水景观。

参考文献:

[1]钱铖.现代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要点分析.现代园艺,2015(2).

[2]张丽娟,郝艳伟.水景设计在园林景观中是应用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

广场设计范文篇10

一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由于商品买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突出的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⑴“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FORUM),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⑵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PLAZA);

⑶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SQUARE)雏型;

⑷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⑸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2】。

二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一片绿地,除街道外,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另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城市广场突出地反映了城市的特征,为市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

三广场的类型

广场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按广场的主要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3】。

宗教广场:早期的广场多修建在教堂、寺庙或祠堂对面,为举行宗教庆典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在广场上一般设有尖塔、宗教标志、坪台、台阶、敞廊等构筑设施。然此类广场,现已兼有休息、商业、市政等活动内容。如:栖霞寺的殿前广场。

市民集会广场:这类广场常常是城市的核心,多修建在市政厅和城市政治中心所在地,供市民集会、庆典、休息活动使用。一般由行政办公、展览性建筑结合雕塑、水体绿地等形成气氛比较庄严、宏伟、完整的空间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交通干道附近,便于人流、车流的集散。鼓楼广场扮演南京的市民集会广场的作用。

交通广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水运码头及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是人流、货流集中的枢纽地段。火车站广场是典型的交通集散广场,如:南京车站站前广场。

纪念广场: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一种主要用于纪念活动的广场。用相应的象征、标志、碑纪等施教的手段,教育人、感染人,以便强化所纪念的对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中山陵、雨花台广场。

商业广场:现代的商业广场,往往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食、社会交往于一体,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步行街结合设置。如:新街口广场。

休息娱乐广场:此类广场是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场所,是市民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室外空间。包括花园广场、文化广场、水上广场,以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前设置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的建筑、环境设施均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汉中门广场。

四南京市主要城市广场植物多样性调查

南京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森林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所以,在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上,应适当考虑常绿树种在所有植物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对南京市区七大城市广场,即汉中门、鼓楼、月牙湖、明故宫、水西门、山西路、雨花广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广场中常绿植物在植物的总种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1/3。这个数据较符合南京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这说明设计者已开始注重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相结合,注重发挥常绿植物在人工景观中的生态效益。

然而,这些常绿树种的选择的局限性却较大,缺少特色和创新。各大广场的常绿树种的重复率至少在70%以上。常绿乔木主要集中在香樟、女贞、广玉兰、龙柏、雪松、棕榈、杜英、枇杷、石楠、桂花、构骨、日本五针松。常绿灌木则以红花檵木、瓜子黄杨、大叶黄杨、海桐、山茶、栀子、杜鹃、八角金盘、珊瑚树、金丝桃、火棘、十大功劳、南天竹、云南黄馨、洒金千头柏、月季、洒金桃叶珊瑚、夹竹桃等为主。常绿攀援植物以木香、常春藤、络石为主。常绿地被植物是以马蹄金、麦冬为主。

其他植物的配植也大同小异。落叶乔木一般以樱花、梅、全缘叶栾树、鸡爪槭、紫丁香、水杉、青桐、合欢、马褂木、石榴、柿树、法桐、玉兰、银杏、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为主;色叶树种仅有紫叶李、红枫;落叶灌木主要有小檗、蜡梅、木槿、金钟花、紫薇、粉花绣线菊、贴梗海棠、紫玉兰;落叶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爬山虎、五叶地锦等。

如前所述,南京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地形较为复杂,集山地、丘陵、平原、江边为一体,其植物物种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该地区的高等植物至少有400余种,其中可供园林开发应用的植物不下200种。可是,调查表明,各广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偏低。这七大广场中,植物物种(包括野生种)最丰富的是明故宫广场,共64种,分别属于42个科,55个属,其次为水西门广场,为59种,分别属于36个科,48个属,最少的为鼓楼广场,只有33种,分别属于24个科,30个属。各广场的具体植物总种数及乔、灌、藤、草种数之对比表参见表1。

广场上的植物、建筑以及人等组成了一个广义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具有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抗污染、平衡空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多种生态功能。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我们提倡适地适树,不要盲目地引进外来种,以防止生态入侵。增加乡土树种中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在广场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南京的紫金山地区、牛首山地区、幕府山地区以及栖霞山地区都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野生观赏植物的基因库。例如:常绿的阔叶树种在南京地区除了樟科的香樟外,还有冬青科的冬青、苦槠、青冈等。而漆树科的黄连木、野漆树、南酸枣、胡桃科的化香、省沽油科的野鸭椿以及无患子科的无患子、卫矛科的卫矛、忍冬科的荚蒾等乡土树种不但速生,而且是美丽的色叶、观花、观果树种。广场作为一个人造的景观,是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它的绿色植物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构成城市广场的要素

从形态上看,城市广场由点、线、面及空间实体构成。构成城市广场的一般要素包括:绿地、铺地、雕塑、小品、水景、照明等,下面就除绿地外的其它要素进行介绍。

1.铺地

铺地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铺装场地以其简单而具有较大的宽容性,可以适应市民多种多样的活动需要。铺地可划分为复合功能场地和专用场地两种类型:复合功能场地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设施,是广场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专用场地在设计或设施配置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如露天表演场地、某些专用的儿童游乐场地等。

从工程和选材上,铺地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花岗岩是用于铺装的一种高档材料,具有高雅、华贵的效果,但成本高、投资大,需要与一定的场合相匹配,尤其是雨雪天防滑效果差,用作广场铺装材料存在安全隐患。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天然材料的铺地,如砂子、卵石则显得纯朴甜美,富有田野情趣,对人往往更具亲和力,是广场铺地中步行小径的理想选材。其实,混凝土可以创造出许多质感和色彩搭配,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地材料,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一些重要地段的铺装也都使用混凝土材料,如巴黎艾菲尔铁塔下的广场,铺地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广场砖、花岗岩、木材、卵石、石材作铺面。

从装饰性上,广场铺地不同于室内装修,切忌室内化倾向,以简洁为主,通过其本身色彩、图案等来完成对整个广场的修饰,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和特性,通过一定的结构指明广场的中心及地点位置,以放射的形式或端点形式进行强调。同时,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如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

2.雕塑与小品

城市雕塑发展有两大趋势:一种趋势是远距离“瞭望型”的大型标志物,以其醒目的色彩、造型、质感、肌理等特征,屹立于城市背景之中;另一种趋势则是近距离“亲和型”,以与人体等大的尺度塑造极具亲和的形象,既没有雕塑基座,也没有周边的围护,以小巧的体量经常被裹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但却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5】。

雕塑是广场美化的点睛之笔,应服从于广场主题的需求,要与广场的气氛情调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内容相符合,对整个广场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所以,雕塑本身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正如刘开渠在论述城市雕塑的作用时讲到:“屹立在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者浮雕不分季节,不论昼夜,总是默默地放射艺术光华。”“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正如我国的唐文化以及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不少东西被淹没了,而硬质材料的雕塑却能够比较长期的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对比。”

这也说明了雕塑在城市和城市广场中的作用。雕塑的尺度大小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广场的尺度,二是人体的尺度。以广场为尺度的雕塑主要存在于纪念性广场或主题广场中,以人为尺度的雕塑一般存在于商业及游憩广场中。调查发现南京市各主要城市广场的雕塑大多采用以广场为尺度,采取人体尺度的较少,雄伟壮丽的同时与市民拉开了距离。

小品建筑虽然不是广场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一旦成为广场的构成成分,尤其是功能性的小品建筑往往对广场的空间景观有着主导作用。诸如指示牌、栏杆、灯柱、广告等等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的小品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或者换句话讲,环境小品设施是广场空间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广场上的垃圾箱、坐凳、广告牌、阅报栏、电话亭随处可见,它们直接影响着城市广场景观的形成和丰富,广场中的小品应与广场整体环境相协调,造型上应该活泼多样,并有街道化特征。如坐凳是广场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6】。

3.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大概说的就是这道理。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对人的身心大有裨益。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7】。

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跌水、瀑布等形式,尤以喷泉多见。在国外许多广场因其独具特色的喷泉而名声远扬。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先进,制造喷泉变得很容易,而且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增多,气势也在增大,声光电控制,耗资颇大。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尽可能营造一些安全近水空间,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营造出适合不同人群近水活动,包括看水、戏水、听水、闻水等场所和空间。

同样,从人的需求出发,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广场的主空间,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影响,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同时,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

六讨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把南京的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广场尺度过大。导致了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相对忽视了城市广场的综合利用问题,如抗震防灾避难问题,生态效益问题,残疾人使用问题等【8】。日本因自身环境的原因,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

概括地说,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设计的美学方面,而在于其与现有城市的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和广场建设的实际操作组织问题。在这里既有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问题,又有专业以外的社会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9】。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为了创造更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应努力把城市广场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无憾于历史,无愧于子孙。

参考文献:

[1]任英.城市广场的建筑体量控制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2]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1998,22(6):34

[3]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童丽丽,赵九洲,赵永厚等.从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南京市民广场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4):285-290

[5]于化云.城市雕塑的定位[J].城乡建设,2001,6:43-45

[6]孙成仁,李丹.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J].规划师,1998,14(1):79-84

[7]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1998,4(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