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瘤十篇

时间:2023-04-09 14:38:28

纤维瘤

纤维瘤篇1

第一:乳腺纤维瘤常见于青年女性,其发生与雌激素刺激有关。患有此病,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内分泌正常,瘤体小于1CM,可以不用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如果瘤体大于1CM,可以可以手术治疗。

第二:纤维瘤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肾脏等均可发生。

第三: 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专家认为乳腺纤维瘤应该是与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如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雌激素水平的过度刺激可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和间质成分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来源:文章屋网 )

纤维瘤篇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1 资料

患者男,59岁,发现骶臀部增生物30+年。

现病史:患者于20多岁时发现右臀上部一增生物不痛不痒,自行抓破,又在原处生长,不久在其周围发现类似增生物,数目不断增多,未到专科就诊。

既往史:患者2年前曾有“晕厥”一次,很快自行恢复。平素间有“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力障碍,近几年听力有所下降。患者家族未见有类似疾病。

2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发病率约1:3000;病变不仅可累及皮肤,还可累及周围神经、中枢神经、骨骼肌肉和内分泌等器官。本病可分为8型[1],NF1为经典型,又称vonRecklinghausen型,占85%以上的病例,表现为皮肤神经纤维瘤和咖啡牛奶斑,可见Lisch小结;NF2型为中枢或听觉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伴少量色斑;NF3型为混合型,兼有皮肤多发性结节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NF4型为变异型,为伴有色斑的弥漫的神经性肿瘤;NF5型为节段型或局限型,特点是有牛奶咖啡斑或神经纤维瘤,或两者均有,局限于某一部位;NF6型为无神经纤维瘤而仅有牛奶咖啡斑;NF7型为迟发型,其特点是30岁以后发生的神经纤维瘤病。而按照Riccardi的分类[2],还有NF8型,为仅有神经纤维瘤而无其他类型特点。NF1患者神经纤维瘤的外显有明显的年龄依从性,即青春期后出现,成年期明显增加,晚年则停止或减少。神经纤维瘤的这种外显规律与体内生长激素水平相关,由于生长激素在其他一些良恶性肿瘤中有增生活性,可通过启动各种信号途径如STATS、Ras、MAP激酶、IRS等促进细胞增生,所以生长激素在NF1散发肿瘤的生长调控中可能起一定作用[3]。局限型神经纤维瘤病(NF5)是NF1型的局部表现,是8型中唯一非遗传性的,它以丛状神经瘤为特征,即以某一区域的神经干扭曲、增生过长、伴有结缔组织及神经组织增生为主。报道30%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可出现骨质缺损、脊柱侧凸、颅骨凹陷、胫排骨间假关节形成等骨骼改变。肿瘤位于颅内或脊髓腔内,常常出现压迫症状,如颅内高压、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李澄等对63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进行MR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检出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27例[4]。李欠云等统计过39例骶尾部肿瘤中查出神经纤维瘤2例[5]。目前针对神经纤维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也有人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酮替芬治疗NF[3]。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00.

[2] Riccardi VM.Neurofibromatosis:clinical heterogeneity[J].Curr Problcancer 1982,7:1.

[3] 张超,滕利.神经纤维瘤病的相关因素与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34.

纤维瘤篇3

17岁的静静最近一次无意间发现自己左侧有一直径约为2cm的肿块,超声显示乳腺纤维腺瘤可能,她听身边有些朋友说,乳腺纤维腺瘤是良性肿瘤来的,可以不用去理会它,但也有一些朋友却说,乳腺纤维腺瘤虽然是良性的肿瘤,却也有癌变的风险,还是切了会比较安全一点。这让她感到非常地纠结:到底要不要去手术呢?

纤维腺瘤是青春期少女最常见的疾患,占青春期疾患的54~94%,是乳腺科医生临床工作中诊治最多和活检最多的青春期肿瘤;它发生的“罪魁祸首”是雌激素的刺激,这可能跟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较高有关。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含雌激素的食物,同样也可增加乳腺纤维瘤发生的机会。

青春期纤维腺瘤诊断并不困难,病史、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病理检查三重评估是青春期纤维腺瘤诊断的金标准。青春期纤维腺瘤为青春期初始或青春期后不久即出现的单侧、单发、无痛的肿块,患者常也可因单侧增大或不对称而就诊。巨纤维腺瘤一般在3~6月肿瘤就长至15~20cm,同时还合并有皮肤延伸、歪曲等,对侧同时或后续出现大小不等的纤维腺瘤也不少见。纤维腺瘤的超声征象表现为肿块成卵圆形或分叶状,有包膜,边缘光滑,内部呈均匀的低回声,无明显的后方回声衰减等。

不少女性在发现乳腺纤维瘤之后,总是非常担心:这个瘤会癌变吗?需不需要手术把它给切了呢?

乳腺纤维瘤一旦出现,保守治疗是无法彻底治愈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手术,但却不意味着,一发现肿瘤,就需要立即手术。

在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的失常分类中,青春期纤维腺瘤仅仅被分类到发育异常,而青春期肿块大于5cm的巨纤维腺瘤才被认为是疾病,同时又基于以下几点,青春期纤维腺瘤也可先选择无需活检的观察,而不是一发现肿块就全部都手术切除活检:①小于20岁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微乎其微,发病率小于0.1%/10万,占所有乳腺癌的0.1%不到;②手术切除后在同侧原发部位或附近以及对侧肿瘤有可能复发或再发,反复的手术切口对于青春期女性美容效果产生影响;③临床研究也发现10~40%青春期纤维腺瘤由于钙化发生梗死或透明样变性而有可能完全消退;④部分患者给予孕激素的治疗,也可给获得较好的效果。

纤维瘤篇4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经乳晕切口;临床分析乳腺纤维瘤属于常见的良性肿瘤, 主要发病部位为女性乳腺小叶内的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组织, 在女性中发生率较高,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里约有75%为乳腺纤维肿瘤[1]。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手术切除治疗乳腺纤维肿瘤, 经乳晕弧形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肿瘤是常见的手术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患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探讨其经乳晕弧形切除术治疗的效果, 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 80 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1~48岁, 平均年龄为(29.4±5.6)岁,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触摸、CT三维成像、钼靶摄片检查及B超等诊断方式确诊患有乳腺纤维良性肿瘤, 且排除严重炎症、乳腺增生囊肿、恶性肿瘤及传统手术禁忌。左侧有瘤体29例, 右侧瘤体36例, 双侧瘤体15例;瘤于乳晕区内18例, 瘤于乳晕缘3 cm范围以内22例, 瘤于乳晕缘3~5 cm 范围内 39 例, 超过5 cm 1例。 乳腺纤维瘤患者大多无自觉症状, 少部分人月经前又局部轻痛感, 通常在一般体检或偶然间发现病变。大部分瘤体呈椭圆形或圆形, 表面较光滑, 边缘清晰, 质中等, 活动度良好。 从发现肿瘤块到住院接受手术的时间跨度为3 d~3.2年不等。

1. 2手术方法手术前向患者解释手术原理和风险, 说明术后并发症和临床监护措施, 患者的理解和知情常能消除紧张情绪, 有助于提高手术依从性。术前进行常规指标检查, 实施手术时医护人员为患者选取舒适, 常采取头部戴海绵头圈, 并依据患者乳腺肿瘤位置相应垫高患者侧肩胛部位, 以利于实施手术。先对患者乳腺肿瘤位置进行象限确定, 后在患者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 根据瘤体体积和位置确定切口弧线的长度, 一般小于乳晕弧度周长的一半, 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切开乳晕表层皮肤深至患者乳腺的组织表面, 用 4 到5 把止血钳夹住乳腺皮下组织进行牵引, 再使用手指钝性剥离乳腺表面组织, 延剥离线潜行并做好标记以定位肿瘤, 用组织钳及角针在瘤边缘的乳腺组织边缘进行线缝扎牵引, 完整地暴露肿瘤, 并分离切除。如果瘤置较深, 可在乳腺包膜与皮下组织之间, 将瘤体牵引向方位, 沿乳管方向切开分离, 仔细检测全部乳腺组织有无其他病变, 钳住病变组织并牵拉至切口处, 小心地切除肿块, 有效完成手术[2]。术中注意做好止血工作, 用电凝进行伤口止血, 若出血严重则使用缝合止血, 缝合过程中确保边缘对齐, 对皮下组织进行间断缝合, 再用丝线皮内连续缝合。

1. 3术后用药经乳晕弧形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患者术后还要接受临床抗感染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抗感染护理使用抗生素, 一般疗程为3 d, 3 d后换药, 并密切注意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

2结果

8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切除的标本均进行了冰冻切片检查, 结果显示所有标准均为乳腺纤维瘤。经乳晕弧形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80 例患者, 病变组织均被完全切除, 且术后缝合处情况良好, 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切口无残留瘢痕, 切口愈合较好。本院还在术后半年回访了该80例患者, 结果表明术后无纤维瘤复发病例, 切口恢复良好, 且瘢痕残留较小, 形状受影响也较小。

3讨论

在该研究中着重就手术方法进行要点分析, 进而对手术实施质量控制。笔者认为进行经乳晕弧形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切除术中应注重以下几点:①手术前需做乳腺组织病理检查, 避免该手术治疗方法的误用;②手术麻醉应控制在潜行区设计线以内, 将麻醉注射在乳腺肿瘤边缘[3], 避免影响手术中对肿瘤硬块的触摸;③控制乳晕切口深度, 通常经乳晕切除术切口的最佳深度为到达乳腺表层, 不可过深, 避免损伤乳腺周围组织的输乳管;④术中用缝合线或组织钳牵引组织时要控制在乳腺肿瘤边缘的乳腺组织部位, 避免牵引力过大致使瘤体破裂, 影响术后康复;⑤成功切除瘤体后, 需做好止血工作, 避免血肿或塌陷影响手术疗效[4], 术后嘱咐患者进行局部压迫。

乳腺纤维瘤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失调, 常发于腺上皮和乳腺小叶纤维组织, 20~35岁的青年女性患者多见[5]。以往多数采用放射状切口切除术, 即沿乳管方向作放射状切口, 将肿块连同包膜全部切除。然而因为皮肤纹理被切断, 会产生较明显的局部凹陷或纤维瘢痕残留, 破坏了整体形态的美观, 对患者造成消极影响[6]。随着手术治疗微创化发展, 经乳晕切口的微创切除手术治疗肿瘤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乳晕部位皮肤薄, 弹性和韧性都好, 且位置处于正中, 不受象限限制, 因而可以切除全四个象限肿块;另外选择在乳晕内或边缘皮肤色差交界处的弧线作切口, 由于乳晕部位皮肤色素沉着, 有皱纹及结节样皮脂腺遮盖, 加上乳晕部位很少出现瘢痕增生, 因此经乳晕切口手术清除纤维瘤不仅能完整切除肿块, 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还可以保持形态的美观性。该方法因其具有众多优势, 如效果明显、复发率低、操作简易及瘢痕浅等, 在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中, 能提高患者依从性, 有助于消除焦虑恐惧等情绪,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海, 金春花. 经乳晕弧形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1,24(3):952.

[2] 亓发芝.美容外科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261-267.

[3] 高剑萍, 曾红.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纤维瘤切除术. 攀枝花医药, 2010, 25(2):27-28.

[4] 蔡景龙.现代瘢痕学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15.

[5] 刘国伟, 张萍. 乳晕切口行肿物切除治疗乳腺纤维腺瘤126例.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4):2428-2429.

纤维瘤篇5

【关键词】乳腺纤维肉瘤;病理学;治疗

乳腺纤维肉瘤临床较为少见,多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入院,且肿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见[1]。但是因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就诊时多数肿瘤往往已占据的两个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单侧发病者较为多见,双侧则较少。肿瘤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短则1年,长则长达十余年。对乳腺纤维肉瘤的确诊需病理学检查,多见病灶内组织坏死,但是与肿物恶性程度及大小并不平行[2]。目前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等采取不同措施治疗外,提高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认识,更显得极为重要。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31例乳腺纤维肉瘤患者,均为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年龄39~51岁,平均(28.7±4.9)岁。20例在单侧,11例在双侧。临床表现:多呈卵圆形,小则樱桃大,大则胡桃大。肿瘤在乳腺内四周推动无阻,尽管推之可移动,不过放手即又回原位,多数无触痛及自发痛;境界清楚,和皮肤及周围的组织毫无粘连;表面表现坚硬,平滑。

1.2 诊断方法及病理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B超,红外线及X线片等检查。可见纤维肉瘤对VinmmentinI型表现为阳性反应,对基底膜成分及平滑肌组织细胞标记呈阴性者,最终仍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镜下特点:镜下观察显示为低分化者,形态大小不一,异型显著,瘤内血管丰富且核分裂象较为多见。镜下观察显示为高分化者则是由梭形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大小较为一致,核分裂象少见且异型较轻,细胞多以交织状、束状排列,间质内胶原纤维也较多。大体标本:肉眼仔细观察多数肿物直径在5 cm以上,有的具备完整包膜有的则无包膜,呈现卵圆形或圆形结节状;有的切面呈现为鱼肉样且质地较软,有的切面呈现为编织状灰白色,质地则非常硬韧。

1.3 乳腺纤维肉瘤类型 主要包括带状纤维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及黄色纤维瘤三种类型。带状纤维瘤是腹臂肌肉由于外伤或产生后修复性增生而形成,包膜不明显,因而宜手术切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其位于真皮层,形似瘢痕疙瘩,表面皮肤光滑,躯干较为多见。低度恶性,切除后复发率高。多次复发的话则恶性程度增高,并可能血行转移,宜尽早切除。黄色纤维瘤则多发于上臂近端的真皮层、皮下及躯干,多因瘙痒后的小丘疹或外伤所致,肿块边缘不清且质地较硬。瘤体如>1 cm,生长又快,则应疑为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需彻底。

2 治疗

2.1 中医方法治疗 针对乳腺纤维肉瘤可用汤药或中成药治疗,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2.2 西医方法治疗 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肿瘤体积大者,因细胞分化程度较差,可实施单纯切除术,手术时宜将浅层胸大肌及其筋膜一并切除。由于该瘤主要为血行转移,为此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时不主张行根治术。乳腺纤维肉瘤体积小者,可实施肿瘤扩大切除术。

近几年来有文献报道[3],乳腺纤维肉瘤对放、化疗有一定的敏感性,可达到局部症状的控制或降低血行转移率,因而对肿瘤局部广泛切除术后,局部出现复发者宜尽可能争取再次彻底切除术。

3 体会

乳腺纤维肉瘤临床较为少见,多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入院,且肿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见[4]。但是因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就诊时多数肿瘤往往已占据的两个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单侧发病者较为多见,双侧则较少。肿瘤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年,长则长达十余年。有的肿瘤生长速度迅速,以致于短期内就可能呈现恶化。乳腺纤维肉瘤临床症状表现与乳腺癌非常相似,因此在诊断时极易误诊[5]。肉瘤就诊时多数瘤体较大,最大者直径可达30 cm以上。多数无皮肤桔皮样变及内陷,但是肿瘤发展巨大时,乳腺皮肤则变的发亮,菲薄,皮肤温度表现较高且多有皮肤静脉显露。乳腺纤维肉瘤则是以乳腺肿物为主,肿瘤无压痛,边界相对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韧且活动。细胞分化好可伴有局灶性坏死,有血行转移迹象,腋窝淋巴结转移最为少见。

综上所述,正确的病理诊断是乳腺纤维肉瘤首次正确治疗的关键所在。然而实际中乳腺肉瘤活检前或手术前很难与乳腺良性肿瘤或乳腺癌相鉴别,因而一旦确诊为乳腺肉瘤,应及早实施手术,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汪成,李蓉,包家林.等.巨腺恶性分叶状肿瘤一例.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13(2):173,173.

[2] 张晓娜.乳腺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8):8,9.

[3] 董洪芳.病理诊断乳腺纤维肉瘤的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36(21):84,84.

纤维瘤篇6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创面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1523-02

The discuss of operation about neurofibromas on body surface

SHAO Jia-song1,LIU Qun-ying2,YUE Yi-gang1,ZHOU Hai1,HUA Ming-chun1,ZHANG Min1,YAN Xiu-lan1

(1.Department ofPlastic Surgery,2. Department of Dermotology,The Affili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College,Guilin 541001,Gu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the superficial neurofibromas's resection and wound healing.MethodsAll 24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in which directtly suture after excision of 13 cases,6 cases of skin flap,skin graft in 4 cases,1 cases underwent tumor resection while amputation. Some methods are used,such as swelling anesthesia technique,treatment of hypotension technique etc.Results20 out of 24 patients are wound healing,4 cases in partial wound dehiscence, recovered by dressing。 Two patients with giant neurofibromas need blood transfusion,the others didn't.ConclusionThe appropriate methodsbe taken in operation can mostly reduce bleeding,having a lower of risk.Then,different wound repair methods should be based on tumor.s size and location.

Key words:neurofibroma;wound healing

神经纤维瘤系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内神经主干或末梢神经轴索鞘神经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全球大约有1500万例患者。我科1997年9月~2009年3月收治24例神经纤维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8~69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35年,有家族史5例。病变位于头面部11例,四肢6例,躯干4例,头、面、颈联合病变3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2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切除后直接缝合13例,其中病变位于头面部4例,躯干3例,四肢6例,因瘤体较小,切除后遗留组织缺损不大,且肿瘤所在部位无外观及功能影响,故给予切除后直接缝合。部分切除后缝合6例,其中病变位于头面部4例,四肢2例,因瘤体较大,切除后皮瓣转移后缝合,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4例瘤体切除后游离皮片移植。1例行肿瘤切除术同时行截肢术。术中采用肿胀麻醉技术,控制性降压技术等防止出血的治疗方法。

1.3 结果:22例患者术中出血均小于400ml,术中术后未予输血,2例患者术中予以输血。20例术后2周拆线,切口Ⅰ期愈合,4例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渗液,予换药1周左右,创口愈合。患者自觉外形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患者及家属满意。

1.4 典型病例

1.4.1 病例1:某女,31岁,在出生后,左侧颊、下颌、颈、左胸上部、左肩部范围皮肤有色素沉着,随着年龄增长,左侧颊、下颌、颈、左胸上部、左肩部出现瘤体并逐渐增大,神经纤维瘤呈百褶裙状从颊部开始,层层叠叠堆积在下颌、颈、左胸上部、左肩部。入院后行Ⅰ期肿瘤切除术,术中采用肿胀麻醉,控制性降压技,瘤体周围连续绞索缝合等手段将肿瘤大部分切除,修整余留下皮瓣直接缝合,术后外观明显改善(图1)。

1.4.2 病例2:某男,21岁,出生后,右上肢出现瘤体并逐渐增大,5岁时曾在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在多家医院就诊,后转来我院。表现为右上肢巨大的神经纤维瘤,巨大神经纤维瘤从臂上、中三分之一至手指近节,肿瘤长约50cm,直径约15~20cm,包绕右上肢。患者肘关节,腕关节,手掌指关节,近侧指关节均不能正常活动,肿瘤太大右上肢不能自主运动,影响患者日常起居活动,CT显示肿瘤已浸犯深部肌层、血管及神经。入院后患者及家属要求行右上肢截肢术。手术将右上肢肿瘤高位悬吊,止血带止血。从臂上、中三分之一起将肿瘤在内右上肢截除,切除组织共约20kg。术后创面痊愈出院(图2)。

2讨论

2.1 神经纤维瘤主要病理特点:肿瘤无包膜,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界限多数不清晰。瘤体主要由神经膜细胞和神经鞘细胞组成,并可见很多增生的神经轴索和丰富的小血管[1]。神经纤维瘤首选手术切除治疗,由于肿瘤无包膜,瘤组织脆性大,瘤体内畸形血管丰富,因此术中止血较困难。若单纯行手术切除术,术中出血量难以预料。王炜报道[2]其治疗面部神经纤维瘤中有1例经过手术3次,第1、2次手术失败,第3次手术成功,将肿瘤全切除,前两次各输血10 000ml,第3次5 000ml,共输血25 000ml。胡心宝[3]治疗巨大神经纤维瘤一例手术中输入血浆1 200ml,红细胞悬液15U,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装置行自体血回输800ml。对于较大神经纤维瘤治疗较为棘手,手术切除面临着失血过多的风险及瘤体切除后创面修复两大难题[4]。

2.2 笔者的体会,为减少术中出血,需采用了一系列措施:①术前行DSA检查,明确瘤体的滋养动脉,并给予栓塞,减少瘤体的血供;②术中将瘤体高位悬吊,尽可能使瘤体中的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回输到体内,增加自体有效循环血量,也可以减少术中体液的丢失,四肢神经纤维瘤最好用止血带止血;③在瘤体周围连续绞索缝合,可阻断瘤体周围向瘤体内的血供;④术中应注意边切除,边止血;大血管应及时结扎止血,以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⑤术中由麻醉医师实施控制性降低血压,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收缩压控制不低于80mmHg,或以降低基础血压的30%为标准,并根据术中出血情况进行适当调节;⑥可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向瘤体内注入含1∶100万盐酸肾上腺素的肿胀液至瘤体肿胀、变硬、皮肤发白为止,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2.3 瘤体切除后创面修复:①巨大的神经纤维瘤严重影响面部形态及功能的宜行全切除,用背阔肌游离肌皮瓣移植,修复皮肤及皮下组织缺损,及面部形态的整形;②没有侵及整个面部的神经纤维瘤,造成面部畸形主要原因是面部组织松弛,面部轮廓形态的臃肿下垂,类似象皮肿,皮肤色素改变较轻,可进行肿瘤全部切除或部分切除,同时进行面部松弛皮肤提紧;③躯干、四肢神经纤维瘤可将整个肿瘤大块掀起后,在皮下切除肿瘤,再将带蒂皮瓣回植,可有效地解决肿瘤切除后创面覆盖的问题,并解决了供皮及皮瓣存活困难的问题,为Ⅱ期修复提供了充足的皮源;在皮源充足时,也可将整个肿瘤切除后创面用游离皮片覆盖;④肿瘤表浅仅有皮肤色泽改变,可部分试用激光治疗或化学剥脱治疗或采用皮肤磨削,可取得一定的疗效;⑤对于四肢巨大神经纤维瘤在行肿瘤切除同时,如果肢体功能已受影响可以考虑行截肢术。因此,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采用适宜预防出血措施,选择合适创面修复方法是神经纤维瘤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郭恩覃. 现代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6-477.

[2]王炜,林晓曦,祁佐良等.面部神经纤维瘤的整形和显微外科治疗[J].上海医学,2000,23(7):387-389.

[3]胡心宝,姜会庆,陈刚等.综合治疗巨大神经纤维瘤一例报告[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8 (4):113.

纤维瘤篇7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220例患有初治原发性卵巢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其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为32~66岁,平均(59.5±13.3)岁。纳入标准:

(1)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疾病及肝、肾疾病等;

(2)无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

(3)近3周内未患感染性疾病;

(4)近期未使用影响凝血及止血作用的药物。病例组成:卵巢囊性肿瘤29例,盆腔脓肿13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恶性肿瘤39例;按照FIGO进行分期:Ⅰ期有45例,Ⅱ期16例,Ⅲ期127例,Ⅳ期32例;依据组织学进行分级:高分化(G1)32例,中分化(G2)75例,低分化(G3)113例。

1.2生化指标测定

1.2.1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方法

应用Clauss凝固的原理,凝血酶在高浓度存在时,待测的稀释血浆凝固时间则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成反比。所有患者在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并将患者血液加入含构椽酸钠的釆血管中,慢慢颠倒使之混勾,离心15min并收集上层黄色血浆。避免发生溶血。样本的保存时间不应超过8h。然后将FIB的凝血酶中按照说明书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并轻摇使之溶解,每瓶FIB按照血浆的实际量加入1.0mL蒸馏水,然后静置3min后轻摇使之溶解。使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型血凝分析仪,按照仪器所提供的参数进行操作。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FIB水平。

1.2.2血清中CA125的检测方法

血清中糖类抗原125(CA125)的含量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试剂盒均由罗氏公司生产提供,使用的仪器型号为E170的电化学发光仪(德国罗氏),进行测定时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及仪器的说明书完成。

1.2.3血清HE4的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吸附(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E4的浓度,检测试剂盒由瑞典康乃格公司生产提供。

1.2.4结果判读以上所有检测结果均以中位数表示

依据《诊断学(第6版)》,FIB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4g/L。血清中HE4和CA125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0~150pM/L和0~35U/mL,其中标志物比正常值高则定为阳性;将两者联合检测时,任一标志物比正常范围上限则定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肿瘤细胞灭减术,其中对子宫全部、大网膜、双附件、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以及盆腹腔中的肿瘤病灶切除并实施取样、切除,并对腹腔内冲洗液或腹水的细胞进行相关检查。术后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标准对FIGOⅠ~Ⅳ期患者及透明细胞癌患者于术后加用铂类药物。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珚x±s)表示,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纤维蛋白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20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平均值为(4.40±1.46)g/L,该数值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年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P<0.05)。但组织学分级和病理类型间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不同病种的各生化指标

分别对各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A125、HE4及D-D在卵巢囊性肿瘤、盆腔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125和HE4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均值最高;血小板和D-D在盆腔脓肿的均值最高。

2.3两两比较各生化指标

在各组间的差异纤维蛋白原在盆腔脓肿患者中均值最高4.48±1.43,表明纤维蛋白原在卵巢脓肿的表达有生理学意义,其次为卵巢恶性肿瘤3.58±1.25,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无明显升高,而卵巢囊性肿瘤患者均处于正常值的范围。

2.4盆腔脓肿患者在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盆腔脓肿患者在手术48h后进行纤维蛋白原的复查,手术前后平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Trousseau于1865年首次将肿瘤描述为血栓性疾病,并发现肿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黏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包括可分为两方面:

(1)恶性肿瘤细胞可表达并分泌促凝物质,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引起纤维蛋白裂解激活因子及凝血因子前体过表达。

(2)巨噬细胞受肿瘤相关的小分子刺激并分泌组织因子(TF),间接启动凝血途径。目前认为,纤维蛋白原可促进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及细胞分化。其可能机制如下:

(1)纤维蛋白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相互作用进而促进新血管生成以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

(2)人体处于应激条件或炎症反应下均可引起纤维蛋白原高表达,而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常伴有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又能结合肿瘤细胞或炎性细胞,并促使单核细胞及粒细胞炎性相关作用从而加速炎症的发生。

(3)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物有助于黏附癌性细胞及相关的生长因子,并发挥癌细胞与上皮细胞间的桥梁作用,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4)纤维蛋白原可稳固血小板、肿瘤细胞共同形成的瘤栓,并保护其内部的肿瘤细胞避免单核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的攻击,从而有效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本研究证实,通过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的表达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卵巢肿瘤的恶性程度。总所周知,卵巢肿瘤相对于其他妇科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发生腹腔转移、易复发,难鉴别等特点。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准确、灵敏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而纤维蛋白原检测具有价格便宜、结果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多结合其他生化指标进行诊断鉴别。其通过增加血液的黏滞度,促进红细胞聚集,从而使红细胞的形变能力减弱,并最综导致患者血流量减少,氧运输的能力减弱。但鉴于本次仅对患者术前的纤维蛋白原量进行检测,缺乏对处于治疗中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因此,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可反映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总结

纤维瘤篇8

关键词:非骨化 X线 诊断

非骨化性纤维瘤较为少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现收集2例经病理手术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提高对非骨化性纤维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本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0、24岁,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一例因外伤而首次就诊,症状均较轻微,试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2例病人均摄有X线正侧位片。

2 结果

本组2例全部为单发,病变位置均在胫骨,发生于长骨皮质内或紧贴皮质下,x线平片表现为干骺区或骨干大小不等的单房或多方偏心性膨胀性透亮区,病灶内可见纤细而不规则的骨性间隔或骨嵴,发生于皮质内向外膨胀且皮质菲薄,部分边缘呈波浪状,周围软组织肿胀,病变沿患骨长轴发展,边缘轻度硬化,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

3 讨论

1942年Jaffe等认为是一种肿瘤,并将其从巨细胞瘤类中分离出来,1945年Hateher则指出非骨化性纤维瘤,实质上是一种瘤样病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陷病,单目前则又认为这种病变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在病理上难以区分。病灶内含有多核巨细胞,以长管状骨的干骺端皮质处较常见。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良性骨肿瘤,其发病率约占肿瘤病变的0.84%~1.22%,本病多见于11-31岁,本病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特别在活跃期常发生于主要负重骨。本病一般无恶变可能。

3.1 临床表现该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二性差异不显著,病灶以下肢管状骨为多见,如胫骨、股骨和腓骨,其他部位则很少发现,偶尔也可在髂骨及骶髂关节处发现,或在上肢尺骨和肱骨处发现病灶。一般病灶位于骨干的上下端,并且呈膨胀性生长,距离骨骺软骨2.5~5.0cm。病灶发展缓慢、潜在,且要在数年之后,才会感到局部疼痛和肿胀,主要表现在踝关节、膝关节和腕关节,而且往往会误认为轻微床上所引起,偶然也因病理骨折后发现。

3.2 X线表现按病变的好发部位和扩展方向,将非骨化性纤维瘤分为两型。

3.2.1 皮质型:X线表现为多发于长骨的干骺部及骨干,少数可接近骨端,以侵犯骨皮质为主,沿骨长径发展,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透亮区,无骨坏死及钙化,多囊者可见纤细而不规则的骨间隔或骨嵴,病灶边缘常见硬化边围绕,有事边缘呈波浪状,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较明显,其内缘可突入骨髓腔,但不累及对侧骨皮质,一般无骨膜反应,如发生病理骨折则可有骨膜新生骨形成;

3.2.2 髓内型:多发于干骺部及骨干,常侵犯骨横泾。有骨内呈中心型扩展,病变主要侵犯骨松质,呈单或多囊状透亮区,多囊者有不规则的骨性间隔或骨嵴,病变边缘仅见轻度硬化,局部骨皮质变薄,膨胀甚轻,细长骨、不规则骨、扁骨病变大都较小,一般无骨膜反应,可合并病理骨折,有明显骨膜反应。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表现,结合临床表现,术前多能明确诊断。本病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3.3.1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症。一般无临床症状,可在2~4年内自然消失,不需手术治疗。x线显示病变常多发对称,呈囊状或片状骨质缺损区,无明显膨胀,骨皮质缺损显著。

3.3.2 巨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成年人,发病部位广泛,局部高密度膨胀,有明显压痛及羊皮感,X线片上有典型早泡状改变,肿瘤周围壁薄如壳,一般无硬化现象。

3.3.3 骨囊肿。为干骺端或骨干中央的对称性膨胀病灶,极少偏心,周围无硬化,常有病理骨折。

3.3.4 骨囊肿(皮质型)。多位于骨干皮质内,周围为增厚的骨皮质包绕范围小,局部可有红、肿、热、痛及明显压痛等炎性表现。

3.3.5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肿瘤呈偏心性,但大多数是髓腔开始,呈圆或盘状透亮区。皮质膨胀变薄,骨膜下有新骨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子君,李瑞雪,刘昌茂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2404例病理统计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6,6:162。

[2]王玉凯骨仲瘤x线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7,3。

纤维瘤篇9

我院妇产科于1997~1998年收治3例外阴的软组织肿瘤,其中2例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常规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3μm连续切片,除HE染色外,又进行了数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其中1例取少量新鲜瘤组织迅速放入2.5%缓冲戊二醛中固定,送透射电镜检查,3例均取得随访结果。3例女性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主要临床特征如表1。

病理检查摘要:其中2例行冷冻切片检查,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例取少量新鲜瘤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肿物表面光滑,有一层菲薄的纤维性包膜。肿物剖面粉红,隐约可见微细血管,质地韧。镜下观察摘要:呈疏松网状或不规则裂隙状,细胞成分较稀少,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故首例冷冻报告为“软组织肿瘤,倾向良性”。石蜡切片光镜观察,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小到中等大小的薄壁血管散布于肿瘤之中,血管腔扩张,内含血液。另一种为血管四周散在分布的短梭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间质细胞。间质细胞有的围绕血管密集排列,有些则疏松散布于血管之间,细胞核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胞质粉染丰富,有些区域胞质界限不清(图1),基质有不同程度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内短梭形或卵圆形间质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部分细胞可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肌特异性肌动蛋白,但较弱,而肿瘤内小血管壁却呈强阳性表达。3例肿瘤内间质细胞均未表达结蛋白和S-100蛋白。电镜见间质细胞核膜较薄,核有不规则凹陷,染色质均匀分布,偶可见小核仁。胞质中散在粗面内质网、线粒体以及少量成束的肌微丝,细胞外基质中散在胶原纤维,提示向肌纤维母细胞分化,且为良性肿瘤细胞(图2)。

病理诊断摘要:3例均诊断为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术后随访6~18个月,均无复发。

讨论摘要:女性外阴软组织肿瘤少见,而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则更为少见。1992年,Fletch-er等[1]首次报道了这种发生于女性外阴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软组织肿瘤。此后,文献已陆续报道约60余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病比较隐匿,经常是患者无意中发现外阴肿物,病程数月至数年,一般无疼痛。肿物大多位于大和外阴区,临床常诊断为前庭大腺囊肿、外阴囊肿或外阴肿物,也偶见该肿瘤发生于男性腹股沟阴囊部的报道[2]。本病很少能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肿物局部切除可治愈,一般不复发。但最近有1例报道术后两年复发,并出现粘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成分,诊断为血管肌纤维肉瘤(angiomyofibrosarcoma)[3]。该肿瘤在大体、冷冻切片镜检及常规切片下均较有特征。肿物剖面为粉红实性,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取材时有如切割橡皮或海绵。冷冻切片下,组织结构稀疏、其间散在少量短梭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如不结合大体所见,和粘液瘤、脂肪源性肿瘤或神经鞘膜源性肿瘤较难鉴别。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发生在外阴的较为部位特异性软组织肿瘤,实际工作中需要和另一种外阴特异性肿瘤“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鉴别。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好发于生育期妇女外阴,肿物往往比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大,一般直径大于5cm,肿物和四周组织之间无明显包膜,呈侵袭性生长方式,肿瘤的构成成分除可见散在的厚壁小血管外,间质主要为大量粘液样物质,其中散在较多短梭形和星形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临床上较难完全切除干净,约有30%病例在初次手术切除后2年内复发,但不发生转移。

表13例女性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主要特征

病例年龄

(岁)

月经周期病程发生部位肿物最长径

(cm)

临床诊断手术方式随访时间

(月)

152闭经2年2个月大3.5囊肿肿物局切18

加扩大切除

253正常2个月大2肿物肿物局切17

345正常1年大4皮脂腺囊肿肿物局切6

参考文献摘要:

[1]FletchercD,TsangWF,FisherC,etal.Angiomyofibroblastomaofthevulva.Abenignneoplasmdistinctfromaggressiveangiomyxoma.AmJSurgPathol1992,16摘要:373-382.

纤维瘤篇10

神经纤维瘤是来源于周围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可恶变。发病部位以皮肤、皮下、颈纵隔、腹膜后为多见,而对于发生在鼻腔内的神经纤维瘤在国内外目前鲜为报道。本文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一例原发性鼻腔纤维神经纤维瘤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3岁,以“右侧鼻塞半睡眠打鼾1年。”为主诉,与2013年9月入住我院。病程中,患者未感嗅觉异常,物头痛,无鼻出血,无刺激性喷嚏,否认鼻部外伤史,无烟酒史,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并病。专科情况:外鼻无畸形,鼻内窥镜下见:鼻中隔向左侧偏曲,右侧鼻腔后端可见一粉红色表面光滑的巨大肿物,根部位于鼻中隔面右侧面的后下端,触之无明显出血,双下鼻甲未见充血及肥大,双侧中鼻道及鼻腔内未见异常分泌物。在局麻下将部分肿物取下,并随即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查结果示为:慢性炎症,息肉。故将患者以“鼻腔肿物”为诊断,收入院,拟于择期手术切除肿物。术前鼻窦CT检查示:右侧鼻腔及后鼻道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影,双侧上颌窦、蝶窦、筛窦黏膜光滑,骨窗下未见骨质破坏。在术前常规检查结果汇报无异常后,施行全麻,在并在鼻内窥镜的辅助下,切除了肿物。术中见:右侧鼻腔肿物根部位于鼻中隔黏膜下。为防止肿物再生,将安全界限定位肿物根部周围3mm以内包括正常组织在内的黏膜组织,并在鼻用电动切割器的辅助下将肿物根部清理干净。术后剖开肿物,见肿物内部为灰白色、质韧。术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汇报为:右侧鼻腔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尚未见复发迹象。

2 讨论

神经纤维瘤是来源于周围神经鞘雪旺细胞和涎腺的肿瘤,多为良性,恶变率为3%-6%。发病年龄在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虽有报道称神经纤维瘤在头颈部的发生率为25%-45%,发生于鼻腔或鼻窦的比率为4%左右[1]。神经纤维瘤发生在鼻腔内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鼻塞、流泪,并可伴鼻出血[2,3],理论上,肿物较大时或发生在鼻腔外侧壁时可出现复视和眼球移位等症状。肿物一般物完整包膜,但界限较清楚,切面多呈灰白色,质地较韧,可有粘液变,甚至有出血及囊性变,倾向于多处发生和弥漫性生长,有时还可蔓延生长。神经纤维瘤在病理改变和局部表现上与神经纤维瘤病是一致的。但前者系单发,多见于青年或成人,且肿物生长缓慢,很少恶变,以手术切除效果较好,并应进行密切随访,观察有无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而后者常呈多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此病可放生于出生小儿,病情虽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故两者不难鉴别。

参考文献:

[1] Paparella MM, Shumrick DA, Gluckman JL, Meyerhoff WL . (eds): Otolaryngology, 3rd ed.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