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d滴剂十篇

时间:2023-03-20 17:51:14

维生素ad滴剂

维生素ad滴剂篇1

通用名称:维生素AD滴剂

商品名称:维生素AD滴剂

拼音全码:weishengsuADdiji

【主要成份】

本品为复方制剂,每1g含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D5000单位。

【性 状】

本品为黄色至橙红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功能主治】

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如佝偻病,骨软化症,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易感性增高、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角化等。

【规格型号】

10ml。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克一日1次。

【不良反应】

按推荐剂量服用无不良反应,长期或过量服用,可产生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口唇干裂、发热、头痛、呕吐、便秘、腹泻、恶心等。

【禁 忌】

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高磷血症伴肾性佝偻病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必须按推荐剂量服用,不可超量服用。

2.高钙血症孕妇可伴有维生素D敏感,功能上又能抑制甲状旁腺活动,以致婴儿有特殊面容、智力低下及患遗传性主动脉弓缩窄。3.儿童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婴儿对维生素D敏感性个体差异大,有些婴儿对小剂量维生素D很敏感。

5.老年人长期服用本品,可能因视黄醛清除延迟而至维生素A过量。

6.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儿童用药】

婴幼儿对大量或超量维生素A较敏感,应谨慎使用。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人长期服用维生素A,可能因视黄基醛廓清延迟而致维生素A过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高钙血症孕妇可伴有对维生素D敏感,功能上又能抑制甲状旁腺活动,以致婴儿有特殊面容、智力低下及患遗传性主动脉弓缩窄。

(2)全母乳喂养婴儿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皮肤黝黑母亲婴儿尤易发生。婴儿对维生素D敏感性个体间差异大,有些婴儿对小剂量维生素D即很敏感。 (3)妊娠期间对维生素A需要量略增多,但每日不宜超过6000单位。孕妇摄入大量维生素A时有可能致胎儿畸形,如泌尿道畸形、生长迟缓、早期骨骺愈合等。维生素A能从乳汁中分泌,乳母摄入增加时,应注意婴儿自母乳中摄取的维生素A量。妊娠动物服过量维生素A可能致胎仔中枢神经系统、脊柱、肋骨、心脏、眼及泌尿道畸形。有维生素A过量摄入,并可能合并早期妊娠者,应作妊娠试验,并测血中维生素A含量。维生素A过量期应避孕。妊娠妇女如有维生素A摄入过量中毒,应进行有无胎儿致畸风险的咨询。

【药物相互作用】

1、抗酸药可影响本品中维生素A的吸收,故不应同服;

2、不应与含有大量镁、钙的药物合用,以免引起高血镁、高钙血症;

3、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长期或过量服用,可产生慢性中毒。

【药理毒理】

维生素A和D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尤其对胎儿、婴幼儿的发育,上皮组织的完整性、视力、生殖器官、血钙和磷的恒定、骨骼和牙的生长发育等有重要作用。

【贮 藏】

遮光,密封保存。

【包 装】

每瓶装10ml。

维生素ad滴剂篇2

关键词:维生素D;儿童;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中毒

维生素D具有维持人体内钙磷代谢平衡和骨骼形成的作用[1],如维生素D摄入不足则会直接影响骨骼的快速生长,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病,此外,维生素D缺乏还可能诱发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2]。维生素D自问世以来对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儿童佝偻病起着重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预防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疾病也有明显效果。但随着维生素D的广泛应用,维生素D中毒现象时有发生[3]。为了更安全有效的预防性应用维生素D,减少维生素D缺乏和中毒的发生,我们特别抽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儿童保健的362例儿童进行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儿童保健的362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出生后体检均无先天性疾病等异常情况且家长均能坚持随访。其中男童172例,女童190例,出生时体重2.4~4.3 kg,平均体重(3.4±1.3)kg。

1.2方法 指导所有研究对象家长科学喂养,在幼儿半个月时开始进行维生素AD的补充,夏季每天穿短袖户外活动2 h(可暂停补充维生素D);腹泻超过3次/d且大便性质改变的儿童应暂停维生素AD的补充。母乳和混合喂养的儿童每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1500单位维生素A和3500单位维生素D);配方牛奶或母乳每天不足500 ml的儿童每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每日配方牛奶量500~800 ml的儿童可隔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每日配方牛奶量800 ml以上的儿童无需另外补充维生素AD。儿童6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母乳和混合喂养的儿童,配方牛奶每日摄入量不足500 ml的儿童每日服用1粒维生素AD滴剂;配方牛奶每日摄入量500~1000 ml的儿童隔日服用一粒维生素AD滴剂;配方牛奶摄入量>1000 ml/d的儿童无需另外补充维生素AD。所有研究对象6个月以前每个月随访1次,6个月~12个月则每2个月随访1次。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肝功能、碱性磷酸酶、磷、钙和C反应蛋白的检查,如研究儿童出现高血钙、高碱性磷酸酶等异常应及时进一步检查并治疗。

2 结果

362例儿童在6个月时检查肝功能、碱性磷酸酶、钙和C反应蛋白均无异常,306例血磷略高于正常值范围;1岁时检查肝功能、C反应蛋白均为正常;17例血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范围,其中3例为高血磷,但血钙无异常;261例血磷略高于正常值;2例高血钙;362例研究儿童在随访过程中根据具体病情给予适量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仅2例出现佝偻病(患病率为0.55%),且为无典型临床表现的早期, 2例早期佝偻病患儿在6个月时检查无异常,1岁时发现早期佝偻病,经过全面调查发现,2例早期佝偻病儿童均有消化道疾病,患者期间均停服维生素D,因维生素D摄入不补导致佝偻病的发生,经维生素D3治疗后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1例出现维生素D中毒。

3 讨论

众所周知,儿童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外露皮肤的紫外线照射合成和食入含维生素D的食物[4]。幼儿因季节、居住环境和大气污染的影响,很难通过光照合成所需的维生素D,因此,额外补充维生素D成为治疗和预防儿童佝偻病的最有效办法。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中的一种[5],如在体内大量积蓄容易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中毒症状,应严格控制维生素D的摄入量,适当使用维生素,避免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和维生素D中毒。

美国儿科学会专家认为,幼儿自出生15 d开始应每天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直至青少年阶段;所有母乳喂养幼儿不论是否添加配方奶粉均应补充维生素D。本次研究儿童在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家长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维生素D的摄入剂量,如幼儿生长过快应及时了解维生素D的摄入情况,随访时详细了解维生素D的实际摄入量,及时检查,了解是否出现维生素D缺乏或中毒。幼儿6个月后因为奶量减少、辅食添加或母亲工作等原因,维生素D缺乏情况明显增多,应加强对6~12个月幼儿的特别关注。本次研究的所有幼儿均采用维生素D滴剂胶囊,每次挤入幼儿嘴里时均会有稍许残留,且有时会从幼儿嘴里溢出,虽然配方牛奶中含有一定量维生素D,但并不会出现维生素D中毒。研究发现,362例儿童经过科学的维生素D预防性补充,均未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且无1例出现维生素D中毒。

综上所述,从幼儿时期合理适量服用维生素D滴剂可以有效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同时避免维生素D中毒,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黄萍,宋芳,等.维生素D预防应用后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中毒情况随访[J].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5):117-118,124.

[2]朱庆龄,盛晓阳.维生素D过量及中毒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3):235-237.

[3]陈虾,邓晓燕,叶郁辉,等.维生素AD波浪式剂量给药方法对预防婴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效果与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5,15(12):1425-1430.

维生素ad滴剂篇3

【关键词】甘草制剂;皮肤病;治疗;疗效

甘草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归为补气药,具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效等功效。现代医药学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制剂学等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已知甘草制剂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本文综述其在某些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1 湿疹

古力达丽哈・波帝[1]将60例典型的湿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将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每周观察1次,共观察4周。同时给予外用药治疗,急性期患者给予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外用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结果表明治疗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有良好效果。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0.9%、81.8%和87.5%。而对照组则相应为75.0%、63.6%和53.8%。

不良反应是少数人有轻度头晕,恶心,面部浮肿或血压升高,在治疗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均可自行消失。

湿疹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复方甘草酸苷片有较强的ACTH样活性,并能稳定细胞膜,拮抗炎症介质,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治疗湿疹的良好疗效与此相关。

2特应性皮炎

王雅冬等[2]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联合1%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AD)患者,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所有入选者都符合Hanifin,Rajka等于1980年制定的AD诊断标准,并均为中、重度AD。患者被随机编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4例。治疗方法是复方甘草酸苷20ml静脉推注,每日1次,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均外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

研究的结果证明本品对中、重度AD有肯定疗效。它不但能显著减轻红斑、瘙痒及苔藓样变程度,且能明显减少AD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而后者与AD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本品能减少AD的复发率,即使停用本品半年后,治疗组的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然而,1年后,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

3带状疱疹

张晨霞[3]将68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昔洛韦片0.4g,每日5次口服,维生素B1注射剂100mg,维生素B12注射剂0.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7天。停药3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84.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4慢性荨麻疹

龚卫平[4]将106例慢性荨麻疹病人,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甜素片75mg,3次/天,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天;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天,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结果证明治疗组有效率为77.28%,其中治愈率为35.19%,对照组分别为51.92%和23.08%,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复方甘草甜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可供临床使用。

不良反应包括少数人有口干、轻度嗜睡。

荨麻疹与淋巴细胞(TL)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少数由Ⅱ型变态反应引起。复方甘草甜素片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它包括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三萜皂苷,有较强的ACTH样活性,并能稳定细胞膜,具有免疫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TL)活化作用,干扰素-γ(IFN-γ)诱发作用,NK活化作用,胸腺外TL分化增强作用。甘草甜素在结构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可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5银屑病

于延等[5]将6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44例,单独应用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组24例。单独NB-UVB组采用UN/PUVA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强度为9.31mW/cm2,峰值为313nm)进行NB-UVB全身照射,初始剂量为NB-UVB最小红斑剂量(MED)的50%,即0.3~0.5J/cm2,以后每次增加0.1J/cm2。如有轻度红斑、瘙痒,下次治疗的照射剂量不变或增加间隔时间,直至症状消失。如有疼痛性红斑,则停止治疗,直至红斑消失,再次照射时,剂量比原剂量减少20%,累积的单次最大剂量为1.6 J/cm2,隔日照射1次,疗程8周。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能注射液40ml,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8周。

结果表明,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3%,单独NB-UVB组为79.17%,差异有显著性。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和8周后,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独NB-UVB组。

李建华等[6]将4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阿维A组26例,阿维A加复方甘草酸苷组20例。阿维A初始剂量为20~40mg/d,起效后减至维持量(10~30mg/d),疗程8~12周;复方甘草酸苷用量为150mg/次,每日2次。对照组单用阿维A。两组的外用药均以复方酮康唑霜为主。

结果表明,治疗4周、8周、12周后,联合用药组PASI评分明显低于阿维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单用阿维A组。阿维A组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9.2%,而联合用药组无一例肝功能异常,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复方甘草酸苷的护肝作用弥补了阿维A损伤肝脏的不良影响,使患者更易于接受。联合用药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6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

欧阳雁红等[7]观察了复方甘草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将96例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为48例。对照组用丹皮酚软膏3次/d,均匀涂敷患处至完全吸收;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软膏,用量和用法同对照组,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证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率两组相似,对照组有效率为87.5%,治疗组为91.7%,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二种药物均有良好疗效。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复方甘草软膏是治疗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古力达丽哈・波帝.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

[2]王雅冬,张 纬,王 丹,等.美能治疗特应性皮炎66例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

[3]张晨霞.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2006,3.

[4]龚卫平.复方甘草甜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6,37

[5]于延,孙鹤春,王清.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美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

维生素ad滴剂篇4

【关键词】 微量元素锌 维生素AD合剂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安徽中医院儿科于2004年12月~2006年2月对在门诊就诊的42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的患儿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和维生素AD口服,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均为门诊和留观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其中病程1~2.5年。将78例随机分为A、B组,A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4~18个月,4例;19~24个月,18例;25~36个月,8例;3~5岁,2例,伴有厌食、偏食者14例;B组36例,男20例,女16例,14~18个月,5例;19~24个月,18例;2~3岁,11例;3~4岁,2例,伴有厌食、偏食者1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并发症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急性期均给予抗感染(包括病毒唑、双黄连口服液、热毒清口服液、头孢克洛、克拉霉素颗粒剂等)、退热(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与止咳等对症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唯他补锌70 mg/片,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5 mg/(kg·d),连用3个月和维生素AD合剂(星鲨维生素AD滴剂,15 ml/瓶,每克含维生素A 9000 u、维生素D2 3 000 u)。1岁以上6~7滴/d,口服,连用6个月。

1.3 评价指征 观察治疗期间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病种、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和体征、饮食的改变等。

1.4 疗效标准 痊愈:经治疗1年内无呼吸道感染;显效:经治疗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4次,症状减轻,持续时间≤4天;好转:经治疗1年内有5~7次呼吸道感染,但症状减轻,每次持续的时间≤5天;无效:经治疗呼吸道感染次数>3次以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3。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道感染急性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儿童发病率占门诊就诊量的40%~70%,居各种疾病的首位。反复呼吸道感染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的30%,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复发、病程长、不易治愈,易发生变态反应,甚至引起心脏等器官损害,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近年来儿科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除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外,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有关,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厌食、偏食的比较 注:与B组对照组比较,*P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

3 刘秀夫.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微量元素.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12(7):39.

4 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4.

5 陈金平.葡萄糖酸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河北医药,1999,21(5):102.

6 于占祥,侯哲.微量元素与疾病诊断及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

7 孔祥和.微量元素与小儿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8.

8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6,537.

维生素ad滴剂篇5

【摘要】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A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 carrying the human BMP2 gene,AdBMP2)在成骨过程中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相互关系。[方法]应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载体体外感染兔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感染后观察BMP2、VEGF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及钙结节形成。同时将30 μl AdBMP2行裸鼠左后肢肌组织内注射,术后20 d取材,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观察BMP2与VEGF体内表达情况。30 μl β半乳糖苷酶腺病毒载体(Ad β gal)右后肢肌内注射作为对照。[结果]BMSC被AdBMP2感染后,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VEGF的表达。在体内成骨过程中,BMP2在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再生骨组织周围单核细胞表达阳性,VEGF在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阳性。[结论]BMP2和VEGF两者协调一致,互为促进,完成了骨组织的发生。

【关键词】 腺病毒; 骨形态发生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

VEGF是主要促进血管再生的生长因子,在软骨化骨的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MP2是目前成骨活性明确的诱导因子。但是,由AdBMP2引起的骨组织再生过程中,VEGF所起的作用以及VEGF和BMP2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将hBMP2基因导入到兔BMSC,分析基因感染后BMP2对细胞分化和VEGF表达的影响。同时,又将AdBMP2直接注射到裸鼠肌组织内,探讨VEGF在AdBMP2启动的骨组织再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VEGF和BMP2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应用基因技术构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腺病毒载体和细胞株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为E1、E3区缺失的5型重组腺病毒载体,由美国哈佛医学院分子骨科中心Oliver博士馈赠。携带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腺病毒对照载体(Ad β gal)和人胚肾细胞株(293细胞)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高航博士馈赠。

1.1.2 主要试剂

DMEM培养基(Gibco),胎牛血清(Hyclone)。BMP2和VEGF多克隆抗体和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博士德公司)。Xgal(大连宝生物)。ALP试剂盒(上海虹桥医用试剂研究所)。

1.1.3 实验动物

BALB/c裸鼠(20~25 g,雌雄不限,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

1.2 实验方法

1.2.1 AdBMP2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扩增、纯化

将AdBMP2感染293细胞,待细胞完全出现病变(CPE)后,反复冻融3次,收集溶解产物和细胞,4 ℃ 12 000 r/min×10 min离心取上清收获病毒。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空斑形成单位测定病毒滴度(PFU)。-70 ℃保存备用。

1.2.2 兔BMSC的培养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0.5)kg,3%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骨髓穿刺针接10 ml注射器,内含稀释的肝素钠2 500U/ml约0.5 ml,从胫骨结节外侧穿刺,抽取骨髓液2~3 ml,2 ml PBS混匀,注入含有4 ml淋巴细胞分层液的试管内,密度梯度离心,1 5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中间单核细胞层,PBS洗2次,以2×104 /cm2的密度接种于50 ml培养瓶内,加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5 ml。在5%CO2孵箱内37 ℃培养4 d,更换培养液时将未贴壁的细胞全部弃掉,继续培养且每周换液2次。12~14 d后基本长满单层,用0.25%胰酶消化,以1×104 /cm2的密度传代培养。

1.2.3 AdBMP2感染BMSC

BMSC按1×104/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待细胞长至近60%融合时,更换为2%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根据计数的细胞数加入AdBMP2(MOI为100),过夜,次日晨更换5%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Ad β gal同等条件下感染检测感染效率。

1.2.4 AdBMP2裸鼠体内注射

使用2%戊巴比妥钠0.1 ml/只麻醉。双后肢消毒后,微量注射器抽取30 μl AdBMP2(6×108病毒颗粒)于4只裸鼠左后肢近膝关节肌组织内处注射,再抽取30 μl Ad β gal(6×108病毒颗粒)于裸鼠右后肢近膝关节处注射,作为对照。

1.2.5 感染后BMSC成骨分化

细胞感染后3 d,采用RTPCR方法观察hBMP2的mRNA表达,7 d后采用ALP染色试剂盒观察ALP的表达。感染后21 d,茜素红染色显示钙结节,未感染细胞和Ad β gal感染组细胞作为对照。

1.2.6 检测感染后细胞VEGF的表达

细胞爬片、感染后7 d,固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未感染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然后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每组细胞中VEGF的平均染色灰度值,以确定细胞中VEGF的相对含量。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检测(P<0.05有显著性差异)。

1.2.7 检测注射处组织hBMP2和VEGF表达

注射后20 d,麻药过量致死,于注射处取材,4%多聚甲醛(含0.1%DEPC)固定样本,EDTA脱钙,常规制片。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注射处组织hBMP2和VEGF表达。

2 结果

2.1 重组腺病毒载体滴度测定

重组腺病毒可以在覆盖到293细胞的琼脂糖平板上形成噬菌斑。通过感染293细胞扩增重组病毒及纯化后,测得AdBMP2滴度为2×1010 pfu/ml。

2.2 BMSC培养

原代BMSC接种后在培养瓶底散在分布,梭形。7 d细胞形成集落状,长梭形,此后细胞集落融合成片,呈旋涡状排列,12~14 d传代,传代后细胞呈纺锤形,散在均匀分布,不再集落样生长,3 d左右长满瓶底。

2.3 BMSC感染后向成骨细胞分化

βactin作为标准化内参,hBMP2 mRNA在AdBMP2感染后3 d开始表达,而对照细胞则为阴性(图1)。ALP染色显示感染后7 d细胞呈红色阳性着色(图2),而对照组细胞阴性。茜素红染色显示感染后21 d红色钙结节形成(图3),对照组则为阴性。

图1aβactin 180bp 26个循环(略)

图1bhBMP2 339 bp 30个循环;1为未经处理细胞;2为感染Ad β gal细胞;3为感染AdBMP2细胞 (略)

图2转染细胞7 d后ALP染色细胞呈红色阳性着色 (×40)(略)

图3转染后细胞21 d茜素红染色,显示钙结节 (×40)(略)

2.4 感染后细胞VEGF表达的测定

免疫组化法检测AdBMP2感染BMSC,见绿色阳性颗粒出现分布于细胞质及胞膜,胞核阴性(图4)。未感染组少见绿色荧光颗粒。原位杂交法检测AdBMP2感染的细胞中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测得灰度值为实验组(152.55±4.18),对照组(164.58±4.44)(x-±s,n=20),P<0.01。

图4转染细胞7 d后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显示胞浆中绿色荧光颗粒(×100)(略)

2.5 注射处组织hBMP2的检测结果

组织学可见注射处肌组织内有多个软骨岛形成,其周边可见大量的单核间质细胞聚集,软骨岛中出现不规则的溶解区,出现钙化并有少量编织骨形成,可见成熟的骨组织和骨陷窝,成骨细胞活跃附于骨小梁壁上,骨细胞分布无规律,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免疫组化法检测新生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周围的前成骨细胞、单核间质细胞以及毗邻肌束出现棕黄色阳性着色(图5)

图5AdBMP2注射后20 d,hBMP2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新生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单核间质细胞以及毗邻肌束出现棕黄色阳性着色 (×100)(略)

2.6 注射处组织VEGF的检测结果

观察到肌纤维间单核间质细胞,骨小梁周围和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较强的棕黄色阳性着色(图6)。

图6原位杂交标记VEGF的表达。观察到软骨岛溶解区出现较强的棕黄色阳性着色 (×100)(略)

3 讨论

BMSC位于骨髓的基质细胞系中,容易分离,分裂增殖能力强,经AdBMP2感染后外源基因表达稳定,并分化为成骨细胞,是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之一〔1〕。VEGF是主要促进血管再生的生长因子,其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上,一方面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另一方面增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使纤维蛋白原渗出,于周边形成凝胶样基质,可支持并诱导毛细血管长入〔2〕。在本实验中,采用了兔BMSC作为AdBMP2感染的靶细胞,结果表明,BMP2感染使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上调了VEGF的表达,可见BMP2在体外进一步促进了成骨细胞分泌VEGF。

在体内实验部分,AdBMP2注射后20 d,在肌纤维间隙大量趋化而至的单核细胞,软骨岛溶解区基质及内部的软骨细胞,类骨质周围成骨细胞和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较强的BMP2和VEGF棕黄色阳性杂交信号,而新生骨组织或软骨化骨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出现,可见VEGF的表达部位是和血管发生部位相一致的,“成骨-VEGF表达-血管发生”是一个密切相互关联的过程。这与骨组织发生这一生理过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无论膜内成骨、软骨成骨或骨折愈合均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一方面可以带来各种细胞存活所必需的养分和运走组织的代谢废物,另一方面,随血流可以运来大量的细胞因子和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包括多向分化潜能的间质干细胞),它们相互协同共同完成骨组织再生这样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VEGF是主要的促进血管再生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毛细血管长入。Martine等〔3〕发现降低VEGF可以抑制骨形成,而增加VEGF的含量则明显促进骨形成,骨岛形成数目明显增多。可见,VEGF在血管发生过程中可通过调节局部血管网的形成调节血供,从而调节骨形成。Deckers等〔4〕的研究结果更加明确了这一点,他们用BMP2、BMP4和BMP6作用于大鼠的成骨前体样细胞,不仅可以增高其骨钙素mRNA的合成,同时也增加其VEGF的分泌量,可见,BMP2可以使成骨样细胞VEGF高表达而刺激骨块的血管生成,VEGF的产生与微环境中BMP2的浓度呈正相关。Bouletreau等〔5〕的研究结果认为在低氧和(或)VEGF存在的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均明显上调了BMP2的表达。Yao等〔6〕等实验结果表明,大鼠通过运动锻炼获得的骨量增加是和骨组织内VEGF及其受体的上调表达是协调一致的。可见,BMP和VEGF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的级联放大作用,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骨发生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但两者之间是直接相互作用还是通过其他调节步骤来完成的,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VEGF对于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损伤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VEGF可以诱导毛细血管生长,血管快速长入可以加速重建组织工程骨的血管网络,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后变成活骨才能从根本起到加速骨愈合的作用,因此,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将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夏胜利,戴尅戎,汤亭亭.神经切除对骨形态发生蛋白异位诱导成骨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4):284287.

〔2〕 Ferrara 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progress[J].Endocrine Reviews,2004,25(4):581611.

〔3〕 Martine ML,Deckers,Marcel K,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and their receptors during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J].Endocrinology,2000,141:1667.

〔4〕 Deckers MM,Bezooijen RL,Horst G,et al.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stimulate angiogenesis through osteoblast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J].Endocrinology,2002,143(4):15451553.

维生素ad滴剂篇6

关键词 外阴 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临床观察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癣及其他外阴皮肤病。由于患者病变部位皮肤黏膜多呈白色,故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最早也称外阴白斑,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瘙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此病可发生于生育年龄,多发生于绝经前后的妇女。收集自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我院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病例53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妇科,符合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诊断标准,年龄25~60岁,病程2个月~10年,未经任何治疗25例,28例曾采用外用药物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愿接受随访。

诊断标准:按国家高等学校教材的标准划分【sup】[1]【/sup】,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确诊分型。①轻度:早期病变部位皮肤颜色呈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分呈白色,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病灶面积不超过外阴面积的50%,此类患者36例。②重度:长期病变部位皮肤出现苔藓样变化,似皮革样增厚、粗糙、隆起,或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严重,有抓痕、皲裂、疼痛,病灶面积超过外阴面积的50%,此类患者17例。单纯型:病变部位无湿疹、溃疡、感染。混合型:病变部位伴有湿疹、溃疡、感染。

治疗方法:先在病灶基底部隔日封闭重组人白介素-2 30万U+维生素B【sub】12【/sub】0.5mg+利多卡因3ml,7次为1个疗程,同时每日在病变部位涂抹调制好的维生素AD滴剂10ml+丙酸酮20mg(或黄体酮40mg)外用药后,红外光照射15~20分钟,红外光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10~14天为1个疗程,同时注意治疗生殖器官的其他炎症,

疗效判断标准:经1~2个疗程治疗后。①痊愈:瘙痒症状消失,病变部位皮肤恢复正常;②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病变部位皮肤弹性增强,色素沉着明显,病灶面积缩小,病灶不超过外阴面积20%;③无效:瘙痒症状无缓解,病变部位皮肤无改善。

结 果

轻症患者经1个疗程治愈29例,经2个疗程治愈7例。重症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均显效,2个疗程治愈12例,治疗无效0例,5例病患症状好转后未坚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3个月~2年随访患者无复发及病情加重。

讨 论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生殖系统多发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sup】[1,2]【/sup】,其发生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排出物刺激及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有关。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病因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自身免疫、局部神经、血管营养失调,深部组织硬化,内分泌失调,周围环境的影响,精神因素、营养低下等。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我院总结常年临床治疗经验,制定出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①重组人白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物质,是免疫增强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病阈,局部注射后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病情发展。②维生素B【sub】12【/sub】主要作用于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局部封闭后起到促进血运营养神经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局部新陈代谢,使组织再生功能增强。③维生素AD滴剂+丙酸酮(或黄体酮)为传统治疗方法,可松解粘连,滑润、营养皮肤黏膜,促进肉芽组织增长【sup】[3]【/sup】。④红外光治疗能使局部毛细血管血流加快,促进药物吸收,增强组织再生功能,使局部炎症产物和代谢产物吸收加快,红外线辐射可透射到机体组织较深层次改善局部组织末梢的兴奋性,配合药物作用可止痒止痛【sup】[4]【/sup】。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疗程短,患者易接受,方便可行,适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3.

2 邢淑敏,许杭,主编.新编妇产科临床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68.

维生素ad滴剂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儿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高发,主要以手掌、足趾、口腔出现小的炎性水疱为特征[1],以婴幼儿多见,2~4岁发病率最高。患儿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患儿病情严重造成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好,患儿药物依从性较差,且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为了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口腔及皮肤护理措施。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92例,现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及皮肤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92例,男52例,女40例;年龄7个月~6岁。所有患儿都有皮疹现象出现,这些皮疹主要分布于双手手心、口腔、足底和臀部。在开始为粟粒状斑丘疹,1~2d后有的地方会发展成疱疹,在疱疹四周还会出现红晕。口腔黏膜病变的表现有好多:例如口腔黏膜有充血、会出现小水疱、口腔溃疡、饮食不适,主要在舌面和咽颊两侧,最开始是小水疱,1~2d后就会变成溃疡。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患者口腔及皮肤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口腔护理

1.2.1.1保持口腔清洁 患儿均予口腔护理2次/d,3岁以上患儿应早晚刷牙,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3岁以下患儿,可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盐水容易刺激溃疡面可加重口腔疼痛。饮食以温凉清淡为宜,避免酸辣食物,以减少对口腔溃疡的刺激。

1.2.1.2口腔用药护理 口腔溃疡处用药6次/d。在用药之前先用少量0.5%利多卡因喷在口腔疱疹和溃疡处,使局部疼痛降低或消除(利多卡因起到局部止痛作用,可明显减轻疼痛,缩短愈合时间[2],且经济实惠)。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的擦洗口唇,牙齿的外面、里面和咬合面,峡部,牙龈,硬腭,舌面及舌下,擦洗完毕指导患儿用温开水含漱,然后于溃疡处滴维生素AD混合剂或于溃疡处喷西瓜霜喷剂,30min内暂不进食、不饮水,以保证疗效[2]。

1.2.2皮肤护理

1.2.2.1保证皮肤清洁 使患儿穿宽松柔软、舒适的衣物,每天更换,并保持衣服的干燥和清洁。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每天以温水洗澡,具有刺激性的肥皂或沐浴液要避免使用,以防对皮肤造成伤害。由于皮疹、疱疹可引起皮肤瘙痒,应为患儿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疱疹。必要时包裹幼儿双手或戴手套,防止抓破皮疹、疱疹。物理降温时,尽量不要用酒精擦浴以免瘙痒加剧。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以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1.2.2.2局部用药护理 擦药前应用温水清洗局部皮肤,手足 部皮疹可涂炉甘石洗剂,早晚各1次,起到干燥、收敛皮疹、止痒的作用;颈部、腋下、肛周及会可涂鱼肝油软膏,以减轻疼痛和预防感染;可将0.5%的碘伏涂在皮疹和疱疹破溃处,阻止皮肤进一步的感染。如果已经有局部皮肤感染,要听医嘱在用药,可在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阿昔洛韦软膏)。并叮嘱家长在擦药时间2h内不要清洗患儿局部皮肤,保证药物的疗效[3]。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两组患者均无发生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2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儿科门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多数患儿由于肠道病毒、埃柯病毒侵袭引起,从而造成患者感染。这种疾病在2008年4月我国安徽阜阳市爆发手足口病,之后人们对于这种疾病越来越重视。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西药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是患者在治疗时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患儿药物依从性较差,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4]。

3.1口腔护理可以促进手足口病的康复 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会因为口腔疱疹的疼痛,出现流涎、厌食或拒食、难于张口、不停哭闹甚至不眠等现象,最终导致营养物质不能充分摄入,严重影响疾病康复的时间。加强口腔护理工作并配合药物治疗,能够积极有效的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溃疡疼痛,增加患儿食欲,提高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促进疾病康复。

3.2合理选择药物维生素AD混合剂与西瓜霜喷剂 前者为液状滴剂,后者为粉状喷剂,在操作过程中,滴剂比喷剂更适合口腔后部溃疡,更有助于溃疡的康复,液态的滴剂因为具有流动性,所以能顺舌面流到溃疡处,而粉状喷剂粘能够附在喷射局部,很难到达口腔后部溃疡处,并且向深处喷射时,如果小儿配合不当容易导致咳嗽。由于粉状喷剂具有粘附性,所以用于口腔前部的康复效果比滴剂更具优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西瓜霜喷剂可用于口腔前部的溃疡,维生素AD混合剂用于口腔后部溃疡,这样搭配使用更有利于溃疡的康复和愈合。此外,加强患儿皮肤护理能缓解瘙痒、疼痛症状,防止疱疹破损感染,缩短疗程。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儿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口腔、手、足等部位的皮肤粘膜护理,能缓解患儿局部疼痛、瘙痒症状,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鲁萍,黄一文,刘立,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3(19):15-17.

[2]刘敏.浓缩鱼肝油滴剂等治疗儿童白血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83.

[3]田保成,阎敏.西瓜霜喷剂与西地碘含片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比较[J].中医药导报,2009,15(3):50.

维生素ad滴剂篇8

目的 探讨odc和adometdc双反义腺病毒载体(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法实验观察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和hplc分别检测腺病毒载体对食管癌eca109细胞中odc和adometdc蛋白表达以及胞内多胺含量的抑制作用,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应用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应用mtt法实验表明,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以adodcadometdcas感染食管癌eca109细胞,可明显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中odc和adometdc基因表达(p<0.05)。hplc结果显示,食管癌eca109细胞感染adodcadometdcas后,细胞内三种多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tunel标记检测结果显示,adodcadometdcas可明显引起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核皱缩、碎裂,染色质呈块状边集等。结论 odc和adometdc双反义腺病毒载体能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增殖,降低细胞多胺合成,促进细胞凋亡,为探讨食管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WWw.133229.Com

【关键词】 鸟氨酸脱羧酶 s 甲硫氨酸脱羧酶 多胺 食管肿瘤 基因治疗

virus on esophageal cancer cell eca109

xu jie1, tian hui1, liu xianxi2, zhang bing2, li wenjun1, song xu1

(1.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2. experimental center of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to expl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dodcadometdcas on polyamine biosynthesis and esophageal cancer cell apoptosis. methods adenovirusmediated gene transduction efficiency was assessed by counting the gfppositive cells by using mtt. the malignant phenotype of the eca109 cells was assessed by a growth curve. western blot and hplc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odc and adometdc expressions and polyamine content in eca109 cells. tunel was used to analyze cell apoptosis. morphology of the apoptotic cells was observed by an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eca109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adodcadometdcas when moi reached 50. the expression of odc was inhibited in the infected tumor cells. adodcadometdcas could inhibit the eca109 cell growth and invasive ability. tunel proved that adodcadometdcas could lead to cell apoptosis. unde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chromatin condensation, nuclear disintegration and formation of apoptotic bodies were found. conclusion adodcadometdcas has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esophageal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leads to cell apoptosis and ha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

key words: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polyamine; esop neoplasms; gene therapy

多胺是存在于所有生物中脂肪族多聚离子,主要包括腐胺(put),精脒(spd)和精胺(spm)。多胺通过改变dna结构和调节信号传导途径等方式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1]410,在肿瘤细胞和组织中多胺的含量和生物合成明显增高。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是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第一个限速酶,可催化l鸟氨酸脱羧生成腐胺。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adometdc)是多胺合成的第二个限速酶。主要是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脱羧基, 形成脱羧的sam(dcsam),为spd和spm的合成提供丙氨基。虽然odc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但adometdc活性在许多人类肿瘤中也明显升高。过表达adometdc可以促使nih3t3细胞的恶性转化,较odc可能是更有力的转化诱导剂。抑制odc和adometdc的活性可以防治肿瘤的形成和转移[2]980。因此odc和adometdc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标。

为了探讨同时抑制odc和adometdc表达,降低细胞内多胺的含量对食管癌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在构建的odc单反义腺病毒的基础上[1]411;[3]641,又构建了可以同时表达odc和adometdc反义rna双反义腺病毒载体(adodcadometdcas),研究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以探讨其作为食管癌基因治疗方法的可能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株 eca109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所,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 adodcas和adodcadometdcas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包装完成[2]982。

1.1.2 主要试剂 dmem、rpmi 1640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mtt、odc抗体购自sigma公司。tunel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重组腺病毒adodcadometdcas感染效率的测定 将生长良好的eca109细胞经适当培养后,调至浓度为5×104/ml,按每孔100μl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培养24h后,分别被adodcadometdcas和adgfp以100、50、25、10、1的感染复数(mutiple of infection, moi)感染,每组6个复孔。作用后48h,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μl/孔,37℃作用4h后弃培养液,每孔加入dmso150μl,振荡10min,酶标仪(biorad model 680)测定570nm处的吸光值。

1.2.2 mtt实验和细胞生长曲线 将对数生长期的eca109细胞按5×103/孔接种于96孔培养板,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重组腺病毒adodcadometdcas与空病毒adgfp分别以50、25 moi感染eca109细胞,对照组为不含病毒的培养液,每个组设6个复孔。于处理后24、48、72和96h加入0.5%的mtt(5mg/ml),每孔20μl,孵育4h,再加入二甲基亚砜150μl溶解紫蓝色沉淀。酶标仪测定570nm波长吸光值,绘制生长曲线。

1.2.3 western blot检测odc,adometdc蛋白的表达 1×106 eca109细胞分别感染50moi的adgfp,adodcas和adodcadometdcas 72h后收集细胞。用裂解液抽提细胞总蛋白,裂解液组分:50mmoj/ltris(ph 8.0), np40(1%), aprotinin(1μg/ml),十二烷基磺酸钠(0.1%), 叠氮钠(0.02%),氯化钠(150mmol/l), pmsf(100μg/ml)。蛋白样品浓度采用bca法测定,经sdspage(12%分离胶)电泳,电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5%脱脂奶粉封闭2h,一抗4℃孵育过夜,加入hrp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2h后,采用supersignal west pico化学发光底物曝光显影。β肌动蛋白表达作为内参照。

1.2.4 细胞内多胺含量的测定 收集107个细胞,用冰冷的pbs冲洗2遍;1000r/min离心5min收集细胞沉淀,过多的pbs用棉棒轻轻沾去;加入0.5ml 10%高氯酸到细胞沉淀中,4℃孵育30min;12000×g离心3min,上清液可贮存于-20℃。取丙酮溶解的丹酰氯200μl、细胞上清液200μl、已二胺50μl和饱和na2co3 50μl混匀;50℃水浴30min;加样分析。流动相a为甲醇,b为重蒸水。开始时ab两液以8∶2混合入柱,10min内a液上升至100%,b液降为0,维持15min,流速1ml/min。荧光激发波长370nm,发射波长506nm。纸速3mm/min,柱温40℃。

1.2.5 tunel标记检测法 腺病毒adodcadometdcas和adgfp分别以50moi感染eca109细胞。将约5×107/ml的细胞于4%中性甲醛溶液温室中固定10min,在载玻片上滴加100μl细胞悬液并使之干燥。pbs洗片,与0.3%h2o2甲醇溶液室温孵育30min。pbs洗片,与通透液(0.1%tritonrx100溶于0.1%枸橼酸钠溶液中)在冰浴中孵育2min。pbs冲洗后擦干,滴加50μl tunel反应混合溶液,湿盒中37℃孵育60min。加入50μl转化剂pod,湿盒中37℃孵育30min。pbs冲洗,加入100μl dab底物溶液,室温孵育10min。封片,在光镜下分析结果。

1.2.6 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收集上述各组细胞,4℃、3%戊二醛液固定,1%锇酸固定,常规乙醇、丙酮逐级脱水,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铅铀双重染色,h600a型透射电镜(日本日立公司)下观察并摄片。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version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重组腺病毒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重组腺病毒adodcadometdcas对食管癌细胞eca109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p<0.05),见图1。根据实验结果,挑选eca109细胞的感染滴度为50moi。正常情况下,eca109细胞生长迅速,而感染adodcadometdcas后细胞生长明显减慢,细胞生长曲线更趋低平(图2),最大生长抑制率可达70%(p<0.05),而无明显细胞毒性。

eca109细胞感染不同滴度的adodcadometdcas和adgfp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titer adodcadometdcasand adgfp on cell proliferation of the eca109 cellseffect of different viruses on proliferation of the eca109 cells2.2 腺病毒载体对odc和adometdc表达的影响 pbs,adgfp,adodcas和adodcadometdcas分别处理细胞72h后,western blot检测odc和adometdc表达。结果显示,adodcas处理组odc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 adometdc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adodcadometdcas处理组中odc和adometdc的表达在细胞中均受到了明显抑制(p<0.05),见图3。

2.3 腺病毒载体对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影响 见表1。由表1可见,adodcas和adodcadometdcas在降低odc和adometdc表达的同时,也降低了体内多胺的水平。单独孵育adodcas 72h后, eca109细胞中put和spd含量明显降低(p<0.05), spm下降不明显(p>0.05)。在adodcadometdcas处理的细胞中,三种多胺的含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表1 腺病毒对细胞内多胺含量的影响(pmol/mg蛋白)

2.4 tunel标记检测结果 adodcadometdcas作用后,eca109细胞出现较明显的凋亡,而加入空病毒组和未加病毒组eca109细胞凋亡不明显(p>0.05),见图4。

2.5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adodcadometdcas作用后,eca109细胞出现较明显的凋亡(p<0.05),还可见凋亡晚期的细胞,细胞核膜皱缩,体积缩小,胞浆内空泡变性,形成新月体或聚集于核膜呈境界分明的块状边集现象,见图5。

3 讨 论

基因治疗已是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特意靶分子的反义基因治疗在癌症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的前景。利用odc,adometdc及多胺新陈代谢的调节为靶标进行肿瘤的治疗正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多胺对原癌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可以独立地促进细胞转化,诱导细胞转化。胞内多胺浓度增加是各种原癌基因引起的细胞转化的共同通路。多胺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转导通路,引起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通过促进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增生。多胺的升高还与肿瘤的侵袭密切相关。作为多胺合成的两个关键酶(odc和adometdc),主要受到多胺浓度的正负反馈调节。高浓度的多胺会抑制odc和adometdc的活性而低浓度的多胺则会促进它们的活性。另外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制约和互补的关系。单独抑制odc虽然会导致put和spd的含量降低,但spm的含量却升高。其原因主要是抑制odc可导致adometdc活性升高,从而使spm含量升高。同样,抑制adometdc易导致odc活性和put含量升高。因此要使三种多胺含量都降低,就必须同时抑制odc和adometdc活性。这也是本研究选择双反义腺病毒的原因之一。

本实验结果表明, adodcadometdcas 可显著抑制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p<0.05),明显降低eca109细胞中odc和adometdc蛋白的表达量(p<0.05)。许多研究已证明[45],抑制odc蛋白的活性和表达量,可减缓肿瘤细胞的生长。最近对多胺类似物的研究表明[6],多胺类似物取代多胺能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目的。choi等[7]研究发现,odc的主要调控者抗酶(az)的抑制剂(azi)在肺癌a549细胞中高表达,通过减少azi的表达,增加抗酶的活性,从而抑制odc, 减少多胺的生成。wallon等[8]的实验证明,细胞内多胺的水平调控着机体对致癌物质的感应性。在许多肿瘤中抑制odc和adometdc可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大肠癌和胰腺癌等[912]。结合本研究结果表明,抑制odc和adometdc可取得明显的肿瘤抑制效用,odc和adometdc可作为有前景的肿瘤反义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尽管细胞内多胺含量是由合成、代谢、吸收和排出多个过程控制,但癌细胞中多胺含量的增多主要与odc和adometdc的活性升高有关。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大肠癌中发现odc和adometdc活性升高[13],并且与癌症的复发关系密切[14]。最近研究发现[1]410;[3]639,odc单反义腺病毒可以抑制odc活性从而抑制肺癌的生长。但该病毒并没有抑制另一个多胺合成关键酶adometdc的活性。该酶在肿瘤细胞中同样表达升高。因此推理,同时抑制odc和adometdc可能对肿瘤治疗更为有效。本实验已证明在抑制odc基础上抑制adometdc比单独抑制odc具有更好的抗食管癌效果。感染adodcadometdcas的eca109细胞中odc和adometdc表达量分别降低了50%和70%之多。三种多胺的含量也都明显降低。相反adodcas只抑制了put和spd的含量,而spm的含量与对照细胞相比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这可能与adodcas只抑制odc而不抑制adometdc表达有关。

为探讨odc和adometdc反义rna抑制肿瘤作用的机制,本实验采用tunel标记检测法观察adodcadometdca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细胞相比,adodcadometdcas感染的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核膜皱缩,胞浆空泡变,胞核破碎,染色质成块状聚集于胞膜处)。据报道[15],在活性氧分子刺激后细胞多胺水平的缓慢降低可导致其凋亡;而odc过度表达则引起put的增多,也可诱发凋亡。多胺的大量聚集或极度衰减可破坏细胞的许多功能,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因此,根据本研究结果推测,诱导细胞调亡是odc和adometdc反义rna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以odc和adometdc为靶标的反义腺病毒载体可以降低食管癌细胞内多胺含量,能减少odc和adometdc基因的表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体外生长和增殖, 并诱导细胞凋亡。因此采用基因治疗同时抑制odc和adometdc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食管癌治疗的方法,本实验结果为探讨食管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zk(#]tian h, li l, liu x x,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antisense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denovirus on human lung cancer cells[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6, 38(6).

[2] zhang b, liu x x, zhang y, et al. polyamine depletion by odcadometdc antisense adenovirus impairs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and invas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j gene med, 2006, 8(8).

[3] tian h, huang q, li l, et al. gene expression of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in lung cancer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6, 38(9).

[4] tian h, liu x x, zhang b, 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expression of both antisense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odc) and 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adometdc ) inhibits lung cancer cell growth and invas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prog biochemi biophys, 2007,34(7):709717.

[5] cui x s, kim n h. polyamines inhibit apoptosis in porcine parthenotes developing in vitro[j]. mol reprod dev, 2005, 70 (4): 471477.

[6] huang y, pledgie a, casero r a jr,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olyamine analogs in cancer cells[j]. anticancer drugs, 2005, 16(3):229241.

[7] choi k s, suh y h, kim w h, et al. stable sirnamediated silencing of antizyme inhibitor: regulation of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ctivity[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328(1):206212.

[8] wallon u m, o′brien t g. polyamines modulate carcinogeninduced mutagenesis in vivo[j]. environ mol mutagen, 2005, 45(1):6269.

[9] devens b h, weeks r s, burns m r, et al. polyamine depletion therapy in prostate cancer[j]. prostate cancer dis, 2000, 3(4):275279.

[10] 〖zk(#]love r r, astrow s h, cheeks a m, et al. 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3, 79(3):329334.

[11] wolter f, ulrich s, stein j.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resveratrol and its analogs in colorectal cancer: key role of polyamines[j]. j nutr, 2004, 134(12):32193222.

[12] subhi a l, tang b, balsara b r, et al. loss of methylthioadenosine phosphorylase and elevated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is common in pancreatic cancer[j]. clin cancer res, 2004, 10(21):72907296.

[13] zhang b, liu x x, zhang y, et al. adenovirusmediated expression of both antisense odc and adometdc inhibited colorectal cancer cell growth in vitro[j]. acta phamacol sin, 2006, 27(3):353359.

维生素ad滴剂篇9

早老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目前为止,AD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也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的关键,因此研究如何阻断和延迟AD患者早期Aβ的聚积以及如何消除已形成的Aβ斑块沉积成为治疗AD的切入点。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β可能是治疗AD的重要途径,以Aβ作为免疫原制备疫苗来干预已成为治疗AD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AD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

1 疫苗研制的理论基础

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人们对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近年的研究发现环境或基因突变导致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异常,在神经元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早老性斑的中心,并造成神经元损伤,大脑发生萎缩引起痴呆症。

关于A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Aβ病因学说。病理上AD表现为在神经细胞之间出现大量的β淀粉样纤维沉积,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伴有神经细胞的死亡,神经突触和皮质神经细胞胆碱能受体丢失。Aβ是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分解APP形成的。Aβ可聚集形成寡聚物以及Aβ衍生的扩散配体,它们能快速地、高亲和性地与突触和细胞膜结合,引起钙内流和细胞凋亡〔1,2〕。Aβ也诱导脂质的过氧化,产生自由基和反应氧族,自由基和反应氧族可导致细胞骨架和线粒体的解体,从而引起细胞凋亡〔3〕。Aβ致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还与它引起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磷酸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活化有关。神经原纤维缠结是神经元异常集聚形成的不溶性复合物,主要由过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Tau蛋白组成。Aβ诱导氧化应激可激活一些激酶,这些激酶使微管蛋白磷酸化。由于Tau蛋白过磷酸化,影响Tau蛋白的结合和稳定微管的能力,从而引起神经细胞凋亡〔4,5〕。由此可见,Aβ的生成并聚合成纤维沉积,继而引起神经细胞的损害是AD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能抑制Aβ的沉积或促进Aβ的清除,有可能阻止AD的进展甚至逆转其病理过程,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β在脑内的沉积可能成为AD治疗领域中的一条重要途径〔6〕。

2 疫苗的种类

2.1 Aβ42多肽疫苗 从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中分离出分子量4 200的β淀粉样肽表明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学因素〔7〕。105例59岁到109岁的衰老和痴呆症病人的尸检结果表明Aβ与衰老和痴呆密切相关〔8〕。因此最先研制的疫苗是以Aβ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疫苗(Amyloidbeta protein,Aβ42疫苗)。这种疫苗是以合成全长Aβ142多肽为基础,它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通过与Aβ抗原发生反应,激活巨噬细胞等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达到清除Aβ沉积的目的。Schenk(1999)首次实验证明用Aβ疫苗免疫转基因AD模型鼠(PDAPP)后,可以阻止6 w龄鼠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以及神经性营养不良,对11 w龄的老年鼠可以明显缩小AD样病变范围和缓解其类似AD的病理过程〔9〕。Janus和Morgan等进一步研究发现,Aβ42疫苗减少PDAPP鼠脑内老年斑及β淀粉样沉积的同时,还逆转了认知、学习和记忆障碍等行为上的改变〔10,11〕。2002年英国爱尔兰公司研制了一种命名为AN1792AD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未发现明显副反应,但应用于临床Ⅱ期试验时,约6%的受试病人出现了脑膜脑炎而终止试验,经病理学证实脑血管周围有CD4+或CD8+T细胞浸润,提示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无关〔12,13〕。鉴于此,最近有报道通过阻断T细胞应答所需的信号途径来降低Aβ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14〕。

2.2 Aβ短肽疫苗 由于上述Aβ42多肽疫苗可引起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脑膜脑炎,不少学者研究了Aβ多肽疫苗的结构与免疫原性的关系,发现Aβ多肽疫苗具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而引起Aβ多肽疫苗副作用的主要是T细胞表位。为减轻Aβ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有学者通过预先设计抗原表位来减小细胞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如Kim等以腺病毒载体编码Aβ16作为免疫原诱导产生了针对Aβ蛋白的免疫反应,与编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腺病毒载体同时给予可产生滴度更高的IgG1抗体,是一种抗炎症的Th2型反应,免疫组化分析免疫小鼠脑内无炎症相关的病理改变;该抗体能与脑内Aβ老年斑发生反应,证明其有抗体活性,结果表明这种腺病毒载体编码的11个Aβ16连接的肽段是一种更为安全的AD疫苗〔15〕。Maier和Lemere设计了一种只具有B细胞表位而无T细胞表位的Aβ免疫原,该免疫原在野生鼠和转基因鼠内诱导产生了抗Aβ特异性抗体,但无Aβ特异性细胞免疫〔16,17〕。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选用4种小分子肽免疫原(分别名为R2xAβ115、2x Aβ15、T1R Aβ115、T1 Aβ115),与突变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一起鼻内免疫野生鼠,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然后用R2x Aβ115或2x Aβ115免疫家族性AD鼠,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非炎症性Th2型反应(IgG1和IgG2b),明显减少了老年斑内Aβ的负荷,降低了脑内 Aβ的水平,经水迷宫等行为实验证实2x Aβ115免疫的DAPP鼠的记忆改善与抗Aβ抗体的滴度有关,提示该免疫原是一种有希望的AD疫苗〔18〕。Chackerian 将Aβ短肽免疫原与病毒样颗粒连接制备的疫苗免疫小鼠,结果发现该疫苗诱导产生了Aβ抗体反应而无明显的T细胞反应〔19〕。2007年美国联合生物医学公司成功研制了一种位点特异性Th AD治疗性疫苗(UBITh),该疫苗选用AβN末端114氨基酸短肽作为免疫原,与铝佐剂和多聚CPG寡核苷酸联合使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研究以健康豚鼠、人APP转基因小鼠、成年雄性狒狒、成年雄性和雌性短尾猴为对象,体内、体外试验多参数评价疗效及其安全性。在人APP转基因小鼠的试验中,该疫苗采用肌肉注射,16 w后检测到相应的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Aβ的毒性作用并有助于老年斑中Aβ的清除,被免疫小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其神经病变明显减轻,未见明显T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的激活。另外,在18只猴身上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各项生理指标及行为正常;无变态反应;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见各个脏器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脑组织内无CD3+、CD4+、CD8+T细胞浸润和激活的胶质细胞或胶质细胞的增生。体外细胞免疫试验表明Aβ114免疫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反应为阴性,而对照用Aβ142免疫原为阳性。这些研究表明UBITh AD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AD是安全有效的〔20〕。

2.3 Aβ口服疫苗 免疫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可影响机体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日本学者尝试通过改变免疫途径来降低Aβ多肽疫苗的副作用。他们发现口服腺相关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鼻部给予仙台病毒重组的Aβ143/IL10均能诱导上皮细胞长期表达并向黏膜免疫系统递呈Aβ蛋白,4 w后鼠血清中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并能抑制Aβ的聚集,经免疫组化分析鼠脑组织Aβ负荷较对照组鼠明显减少,没有发现任何器官的炎症反应〔21〕。Tabira〔22〕也用腺相关病毒重组Aβ疫苗口服一次,可见抗体产生并维持高滴度达6个月之久,在PDAPP鼠和老年猴中显示Aβ负荷明显减少,未观察到任何副作用。Mouri等〔23〕构建了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AβcDNA口服疫苗,对有进行性认知缺失的Tg2576鼠进行免疫,在其10月龄时一次性给予该疫苗,3个月后发现免疫小鼠的认知缺失明显减轻,脑组织内Aβ沉积、不溶性Aβ、可溶性Aβ寡聚体以及突触变性的程度均减少。上述研究提示Aβ疫苗经黏膜免疫治疗AD是有效的。

2.4 Aβ DNA疫苗 在现代疫苗的研制中,DNA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应答持久,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且制备方法简单的优点被受关注。近来有学者着手研制Aβ DNA疫苗并获得了明显疗效而没有副作用〔24,25〕。如Qu及其同事采用基因枪将Aβ42基因疫苗直接导入APPswe/PS1DeltaE9转基因鼠,发现免疫鼠产生了针对Aβ42的IgG1抗体反应,与对照鼠比,脑内Aβ的含量减少了41%,血浆中Aβ增加了43%,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回由Aβ形成的老年斑分别减少了51%和52%,且免疫小鼠的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明显低于对照鼠。用同样的方法免疫恒河猴也产生了抗Aβ42的抗体。这些结果提示基因枪介导的Aβ42基因免疫可有效诱导Th2的免疫反应,并能减少脑内Aβ的水平。与传统的直接注射Aβ蛋白疫苗相比,AβDNA疫苗诱导抗体所需时间更长,疗效相对缓和,更为持久〔26〕。为了减少Aβ多肽疫苗的副作用,在用Aβ多肽免疫原制备DNA疫苗的基础上,Movsesyan从Aβ多肽基因中筛选出表达11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基因,该基因产物具有B细胞表位特征,将其与一种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作为免疫原的分子佐剂)基因融合制备的疫苗,经免疫3~4月龄的3XTgAD鼠,发现其能诱导产生高滴度的Aβ抗体。该抗体能抑制老年鼠Aβ在脑内的沉积,并可减轻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进而防止行为异常,未增加脑微血管出血现象,说明此疫苗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深入研究〔27〕。AβDNA疫苗的研制为AD的疫苗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AD治疗的关键是降低Aβ的同时能达到安全治疗目的,降低脑内Aβ沉积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上述针对Aβ病因学说而研制的各种Aβ疫苗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治疗AD带来了希望。但是这种预防和治疗AD的方法需要精心选择抗原和抗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而降低其副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学方法清除Aβ来预防和治疗AD是可行的,要获得理想的AD疫苗还需要深入研究Aβ的清除机制。

参考文献

1 Deshpande A,Mina E,Glabe C,et al.Different conformation of amyloid beta induce neurotoxicity by distinct mechanism in human cortical neuron〔J〕.J Neurosci,2006;26(22):60118.

2 Viola KL,Velasco PT,Klein WL.Why Alzheimer’is a disease of memory:the attack on synapses by A beta oligomens (ADDLs) 〔J〕.J Nutr Heath Aging,2008;12(1):517.

3 Dhitavat S,Ortize D,Rogers E,et al.Folate,vitamin E,and acetylL camitine provide synergistic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tive stree resulting from exposure of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 to amyloid beta〔J〕.Brain Res, 2005;1061(2):1147.

4 Ding H,Mathews TA,Johnson GVW.Sitespecific phosphorylation and caspase cleavage differentially impact taumicrotubule interractions and tau aggregation〔J〕.J Bio Chem,2006;281(28):1910714.

5 Chong YH,Shin YJ,Lee EO,et al.ERK1/2 activation mediates A beta oligomerinduced neurotoxicity via caspase3 activation and tau cleavage in at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 cultures〔J〕.J Bio Chem,2006;281(29):2031525.

6 Solomon B. Immunological approaches for amyloidbeta clearance toward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J〕.Rejuvenation Res,2008;11(2):34957.

7 Pardridge WM,Vinters HV,Yang J,et al.Amyloid angiopathy of Alzheimer′s disease: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partial sequence of a 4 200 dalton peptide isolated from cortical microvessels〔J〕.J Neurochem,1987;49(5):1394401.

8 Yamada M,Tsukagoshi,Otomo E,et al.Systemic amyloid deposition in old age and 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the relationship of brain amyloid to other amyloid〔J〕.Acta Neuropathol,1988;77(2):13641.

9 Schenk D,Barbour R,Dunn W,et al.Immunization with amyloidbeta attenuate Alzheimer′s diseaselike pathology in the PDAPP mouse〔J〕. Nature,1999;400(6740):1737.

10 Janus C,Pearson J,Mclaurin J,et al.A beta peptide immunization reduces behavioural impairment and plaques in a modle of Alzheimer′s disease〔J〕. Nature,2000;408(6815):97982.

11 Morgan D,Diamond DM,Gottschall PE,et al.Aβ peptide vaccination prevents memory loss in an animal model of Alzhemer′s disease〔J〕. Nature,2000;408:9825.

12 Ferrer I,Boada Rovira M,Sanchez Guerra ML,et al.Neuro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encephalitis following amyloidbeta immunization in Alzhemer′s disease〔J〕.Brain Pathol,2004;14(1):1120.

13 Hawkes CA,Mc Laurin J.Immunotherapy as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J〕.Expert Rev Neurother,2007;7 (11):153548.

14 Obregon D,Hou H,Bai Y,et al.CD40L disruption enhances A beta vaccinemediated reduction of cerebral amyloidosis while minimizing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and inflammation〔J〕.Neurobiol Dis,2008;29 (2):33653.

15 Kim HD,Maxwell JA,Kong FK,et al.Induc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response by an adenovirus vector encoding 11 tandem repeats of Abeta16:toward safer and effective vaccines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5;336 (1):8492.

16 Maier M,Seabrook TJ,Lemere CA. Developing novel immunogens for an effective,safe Alzheimer′s disease vaccine〔J〕.Neurodegener Dis,2005;2 (5):26772.

17 Lemere CA,Maier M,Peng Y,et al.Novel A beta immunogens:is shorter better〔J〕? Curr Alzheimer Res,2007;4(4):42736.

18 Maier M,Seabrook TJ,Lazo ND,et al.Short amyloidbeta (Abeta) immunogens reduce cerebral Abeta load and learning deficits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in the absence of an Abetaspecific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J〕.J Neurosci,2006;26(18):471728.

19 Chackerian B,Rangel M,Hunter Z,et al.Virus and viruslike particlebased immunogen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duce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amyloidbeta without concomitant T cell responses〔J〕.Vaccine,2006;24 (3739):632131.

20 Wang CY,Finstad CL,Walfield AM,et al.Sitespecific UBITh amyloidbeta vaccine for immunotherapy of Alzheimer′s disease〔J〕.Vaccine,2007;25 (16):304152.

21 Hara H, Inoue M,Adachi K,et al.Mucosal immuno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viral vectors〔J〕. Nihon Shinkei Seishin Yakurigaku Zasshi,2007;27 (2):536.

22 Tabira T.Vaccination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 Nerve, 2007;59(4):37582.

23 Mouri A,Noda Y, Hara H,et al.Oral vaccination with a viral vector containing Abeta cDNA attenuates agerelated Abeta accumulation and memory deficits without causing inflammation in a mouse Alzheimer model〔J〕.FASEB J, 2007;21 (9):213548.

24 Qu BX,Xiang Q, Li L,et al.Abeta42 gene vaccine prevents Abeta42 deposition in brain of double transgenic mice〔J〕.J Neurol Sci,2007;260 (12):20413.

25 Okura Y, Matsumoto Y. DNA vaccine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J〕.Rejuvenation Res,2008;11 (2):3018.

维生素ad滴剂篇10

处方1 患者,男,47岁,骨科。临床诊断:痛风。处方: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3次/日;碳酸钙D3颗粒3g,2次/日;复方铝酸铋颗粒1.3 g,3次/日;别嘌醇片1g,2次/日。均口服,连用4天。

分析 ①别嘌醇1天最大量≤600mg,被药房发现拦截。②碳酸钙D3含有维生素D3,与含铝的抗酸药与维生素D3合用时,可导致铝的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升高,引起铝中毒。③铋的沉淀需要胃酸参与,由此构成保护层。而碳酸钙为抗酸药,可直接迅速中和胃酸。二者服用时间宜分开。④抗酸药与肠溶制剂服用时间宜充分分开,以免致肠溶制剂胃内部分溶解,影响生物利用度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处方2 患者,女,29岁,门诊妇产科。临床诊断:阴道炎。处方:盐酸多西环素片0.1g,1次/日,饭后服用;克拉霉素缓释片0.5g,1次/日,餐中服用。均连用7天。

分析多西环素在常见妇科炎症中的用法用量:①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100 mg/次,12小时/次,共7天。②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由沙眼衣原体或解脲脲原体引起者)为100 mg/次,2次/日,疗程至少7天。③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单纯性尿道炎、宫颈炎或直肠感染为100 mg/次,2次/日,疗程至少7天。

联合用药不适宜

处方3 患者,女,5岁,儿科。临床诊断:腹痛。处方:小儿消食颗粒1g,3次/日,地衣芽孢杆茵活菌颗粒0.25g,3次/日;西咪替丁胶囊0.1 g,2次/日;奥美拉唑肠溶片(10 mg/片)10 mg,1次/日。均口服,连用5天。

分析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同为抑酸药,抑酸强度需要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把握,由于此类处方较少,药师宜提醒医师确认是否误开。此外,质子泵抑制剂仅对活性泵起作用,而H2受体拮抗剂能减少静止泵转化为活性泵,从而降低质子泵抑制剂疗效,但若前者早上服用,后者晚上服用以控制夜间酸突破,则为合理联合。另外,临床诊断为“腹痛”显然不规范。

重复给药

处方4 患者,女,87岁,骨科。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碳酸钙D3颗粒3g,2次/日;维生素AD软胶囊(1500U:500U)1粒,3次/日;复方丹参滴丸270mg,2次/日;甲钴胺片0.5 mg,3次/日;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 mg,3次/日。均饭后服用,连用7天。

分析

碳酸钙D,颗粒每袋含碳酸钙1.25 g(相当于钙500mg),维生素D3200 IU。与维生素AD软胶囊中维生素D组分重复。若为长期用药应注意其摄入剂量。

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处方5 患者,女,23岁,门诊皮肤科。临床诊断:荨麻疹(感染性)。处方:氯化钠注射液10 ml+注射用头孢替安0.5 g,1次/日,吸痰用,用1天。

分析经了解,该处方为皮试用药,“吸痰用”为误输。荨麻疹常用抗组胺药,进一步了解患者此前已服用,可能会干扰皮试结果判定,建议改用其他适宜无需皮试药品。隐性感染是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之一,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真菌、病毒(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寄生虫等。选用药品抗菌谱建议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