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21 21:56:40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篇1

【关键词】药物 制剂 新技术

药物制剂在医药学及药物制造工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长期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我们不断引进先进的药物制剂新技术,来促进药物制剂质量、作用的提高和完善。当然,随着各种边缘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渗透,药物制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药物制剂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简单概述了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中药也获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应用于:病理学诊断、癌症早期诊断、遗传诊断、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纳米机器人治疗疾病等。纳米中药的含义是:粒径小于100nm的有效的,中药成份、部位、原药以及复方制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应用解决了中药的毒副作用、时效性慢、溶解性能差、生物利用度等问题,填补了我国药物现代化、突破性、原创性技术平台的空缺。纳米中药微囊是纳米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的作品,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纳米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纳米在常温下,由于布朗运动,使得它悬浮在液体或空间之中,进而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毛囊、甚至五官进入到病患体内,因此,它的危害要比粉尘的危害大,所以,对待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我们要一分为二,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解读。

(二)中药提取浓缩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我国的中药提取应用技术的发展,呈: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元设备到多缸连续、蒸馏芳香性成分。其中最新被推广应用的逆流缸连续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简称为:(SFE)在近年来被许多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所关注并重视,并且已经归入到其国家的食品医药工业体系之中了,在其国家得到了大力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提取技术一般采用:从咖啡中提取咖啡因、从啤酒花中提取啤酒花精以及从烟草中提取尼古丁,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提取技术采用的是:从红花中提取红花苷及脂苷、从月见草中提取月见草油、从长春花中提取长春花碱、从沙荆中提取沙荆油,这种在临界状态下提取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浓缩技术是药物制剂生产的重要工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生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了高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且易被患者服用的药品,正因如此,薄膜式、反渗透法浓缩以及离心薄膜式重要提取液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且被广大患者认可。

(三)脂质体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脂质体属于一种靶向给药系统、定向药物载体的新型药物制剂。它能够改变被包封药物的内在分布,因为它具有类细胞结构,主要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激活的自身免疫机能进入病患者的体内,其给予的药物主要蓄积在肝、脾、骨髓、肺等组织器官中,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药物用量以及提高药物治疗指数。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特性,能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物理、免疫研究、生化学、免疫诊断学等诸多领域。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要从邓英杰说起,邓英杰等研究人士首先研究并制成了黄氏制成脂质体,从而提高了黄氏多糖脂质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其免疫活性。总之,脂质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目前药物制剂研究的新动向。

(四)中药生物增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生物增效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在生物酶工程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四大前沿领域,即:生物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人体科学,以天然野生的动植物作为基本的药液提取原料,在加以结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生物技术加工,从而达到增效。

举个例子:背景梵事生物技术研究所采用中草生物增效技术,对中草药的加工进行了探索,主要应用于各类水解酶和部分工具酶的结构重组。

中草生物增效技术主要做到:百分百的利用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剂药效。经过中草生物增效技术的改善的药剂都具备:增强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病患者排泄和增进食欲、降低病患者的血脂含量、改善病患者的疲劳状态、抗肿瘤等积极有效作用。

药物制剂技术篇2

关键词:粉体技术;药物制剂;应用

1 降低粒径提高溶出度

药物的溶出度除与药物的溶解度有关外,还与物料的比表面积有关,一定温度下固体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与其比表面积成正比。而比表面积主要与药物粉末的粗细、粒子形态以及表面状态有关,对片剂和胶囊剂来说与崩解后的粒子状态有关。因此药物粒度大小可以直接影响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进而影响到临床疗效。例如,微粉化醋酸炔诺酮比未微粉化的溶出速率要快很多,在临床上微粉化的醋酸炔诺酮包衣片比未微粉化的包衣片活性几乎大5倍。

对难溶性药物或溶出速率很慢的药物来说,药物的溶出过程往往成为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的粒径降低时其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与介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加,将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溶出速度,因此降低粒径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灰黄霉素是一种溶解度很小的药物,超微粉化与一般微粉化的灰黄霉素制剂相比较治疗真菌感染,其血药浓度高且用药剂量小。

很多药物是多晶型的,在粉体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晶型改变,其溶解度、稳定性、疗效等都可能受到影响,应多加注意。

2 减小粒度增强疗效

临床上,药物不论以何种形式给药,药物粒径的大小都会影响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进而影响到疗效。在改善药物崩解和溶出的同时,药物的吸收增加,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均可得到较好的提高。

对气雾剂而言,雾化后药物粒子的大小是药效的主要决定因素。气雾剂混悬液中粒径在微米以上的粒子存在时限很短,无法达到有效的局部治疗效果;但若粒子太小则不能沉积于呼吸道,易于通过呼气排出。所以一般认为,起局部作用的气雾剂粒子范围以3~10微米为宜;欲发挥全身作用,则粒子宜在1~45微米。国外学者研究了3种不同粒度的双香豆素胶囊抑制正常凝血酶原的活性作用时间面积和血药浓度-时间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粒度、溶解速度与疗效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粒度小,溶解速度快,疗效好。

有人研究了非甾体类抗炎药萘普生的不同粒径对大鼠胃肠道的刺激性及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萘普生的粒径从20微米减小到270纳米时,避免了大粒子在黏膜黏附而导致的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可以显著地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能有效的提高药物的疗效。

3 粉体新技术促进制剂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粉体技术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和制剂现代化的发展,粉体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应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粉体技术如中药的超细粉体技术、纳米粉体技术等。

4 超细粉体技术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疗效

超细粉体技术又称超微粉碎技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是近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物料加工高新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纯物理过程,它能将动、植物药材从传统粉碎工艺得到的中位粒径150~200目的粉末(75微米以下),提高到中位粒径为5~10微米以下,已逐渐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超细粉体技术加工出的药材超细粉体,粒径<10微米,药材的细胞破壁率≥95%。因细度极细及均质情况,其体内吸收过程发生了改变,各组分会以均匀配比被人体吸收,有效成分的吸收速度加快,吸收时间延长,吸收率和吸收量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而用常规粉碎方式由于粉碎粒度较大,混合均匀度偏低,不同性状的药物成分会因其细度、细胞溶胀速率、从细胞壁的迁出速度、B值及对肠壁吸附性的差异而在不同时间被人体吸收,其吸收量值也会不一,由此可能会影响复方药物的疗效。而且,由于在超细粉碎过程中存在"固体乳化"作用,复方中药药粉中含有的油性及挥发性成分可以在进入胃中不久即分散均匀,在小肠中与其他水溶性成分可达到同步吸收。这与以常规粉碎方式进行的未破壁药材的吸收和疗效会大相径庭。

5 纳米粉体技术改善制剂多种性质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米)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

国际上公认0.1~100纳米为纳米尺度空间,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纳米。药剂学中的纳米药物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纳米载体系统和纳米晶体药物。纳米载体系统是指通过某些物理化学方法间接制得的药物-聚合物载体系统(即纳米粒),如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纳米球等。纳米晶体药物则是指通过纳米粉体技术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纳米级别(即纳米粉),这实际上是微粉化技术、超细粉技术的再发展。

将药物加工成纳米粒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溶解度,还可以增加粘附性、形成亚稳晶型或无定形以及消除粒子大小差异产生的过饱和现象等,从而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存在的条件下可以直接将药物粉碎成纳米混悬剂,适合于口服、注射等途径给药以提高吸收或靶向性,特别适合于大剂量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和注射给药;也可以通过适宜的方法回收得到固体纳米药物,再加工成各种剂型,如活性钙的纳米化,可大大提高吸收率,我国已能大量生产。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GMP的广泛实施,粉体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制药工业的不断发展也对粉体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伴随着当前中药现代化和纳米技术的发展高潮,粉体技术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促进制药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盖国胜.超细粉碎分级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药物制剂技术篇3

关键词:药物制剂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药剂专业的知识具有容量大、难理解、枯燥的特点,与学生喜欢新奇、好玩事物的天性不符合。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他们对各门课都很新奇兴奋,但是经过这短暂的保鲜期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乏味疲惫的状态,之后便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自制力好的学生会努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另外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讲话,甚至提出想要转专业的意愿。如何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改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要探究的方向。

一、药物制剂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本专业的大多知识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又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很多老师采取了以讲解为主,作业练习为辅的讲课形式。这样一成不变的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的是将书本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是用ppt的形式呈F出来。这种方式,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时候还能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效果明显降低。

2.靠记忆掌握的专业知识多

由于专业的特点,专业课本上的知识通常较枯燥难懂。而职校学生的特点是:处于青春期,喜欢“有意思”的东西,对很多现象或知识都很好奇,但是容易“喜新厌旧”,难以持之以恒。同时药物制剂中的内容,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涉及定义、特点、质量评价等等,知识间很容易混淆,而且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量非常大。

二、药物制剂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改革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药物制剂技术是操作性的课程,但是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本专业知识本身的特点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在药物制剂的课堂上,可以采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片剂》这一章节时,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实物操作,可以带片剂的实物康泰克片、泰诺片等药品进入教室,通过学生动手将药品包装剥开,同时辅以放大的图片播放,帮助学生对概念产生直观的认识。然后,进入后面的环节:请同学结合日常生活,讲讲片剂的类型。这时候就有个别学生自发地从课桌里拿出了他们自己的片剂像甲硝唑片、维C泡腾片等日常备用的药品。这样整节课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书本中的概念,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常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讲到片剂的制备这一过程时,结合实物压片机和相关的操作视频,这样一来理论知识就具体化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摸索掌握了压片机的结构和调节方法。到了实训课的时候,学生就会有动手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通过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组,以抢答题目的方式竞赛,将每组学生的表现通过学分,用分值的形式予以量化打分,以竞赛的方式,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予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这样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团体意识,有利于形成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在学生学习了重要的理论知识后,仍需要通过小测验或默写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更好地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在技能提升方面,也要有技能考核。这种评价方式能够督促学生提升技能水平。药物制剂毕竟是实操性强的课程,要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动起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实训课堂中,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项目,能够最终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3.在课堂讲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药物制剂在药剂专业中是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在讲课的时候会用到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药剂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如讲液体药剂的类别时,就以化学中的分散体来讲,这样学科之间就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在讲解酒剂、酊剂、丸剂等中药剂型时,就会涉及中药的知识,此时可以结合生药学的知识,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些过程中,由于老师讲到了学生已学过的,并且熟悉的知识,他们就会在课堂上与老师讲课互动,他们也希望老师认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这对任课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4.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的方式去呈现知识

药物制剂整体并不是生活里常态化的东西,所以有些概念定义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有些细节分离开来确实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在知识的讲述上,可以引入生活化的事例。如讲解粉碎的时候,以米变成粉来讲解,可以在课堂上带入米和粉。这两样食物的带入,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知识也就一目了然。再如灭菌这一章节的时候,引入家里碗筷消毒这一生活常识,这样一来学科的知识就不会那么抽象。讲防腐剂的知识时,就将生活中的零食的包装引入讲解。这样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养成他们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类比、对比等方法,如讲表面活性剂的时候,以朋友间的关系来打比方,将知识生活化易于理解,也给予学生想象和理解的空间,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语言方面,以生活化平实的教学语言去和学生交流书本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药物制剂的知识产生亲近感。

5.交给学生学习记忆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药物制剂的学科中,学生最头痛的是知识的记忆。由于知识容量多,不好记忆,所以记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更重要。例如,在学习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艺流程图时,就可以结合散剂、颗粒剂这些学过的剂型,将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比较这三者的异同点,方便学生记忆。当然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列表的方法,或者联系实际生活,或者是案例等等都是可以的。总之,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方式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掌握知识。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课程本身特点,不断改进,不断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药物制剂技术篇4

关键词:GMP仿真系统;药物制剂技术;职业教育

《药物制剂技术》培养目标是适应药品生产、质检及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具有牵涉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等特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的培养。

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整合了数字技术与教学素材,建立新型的综合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制药技术类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该软件满足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综合考评的多项要求,开创了“统一资源、多向仿真”的新模式。因此,该仿真教学系统应用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要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变,使被动教育转为主动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开展。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因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地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二、学生一人一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药品的生产要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许多医药职业院校开展药物制剂GMP实训课程,部分院校还投巨资建造了实训车间或基地。由于班级和学生较多,实训车间里的设备资源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严格按照GMP要求熟练每台设备及岗位的操作。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从硬件上解决学生GMP实践的问题,但是耗资巨大,不可能满足教学所需的全部要求,而且进行实践需要模拟正式的药品生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管理,鉴于企业机密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欢迎学生参观实践。即使到企业实地学习,也只能浮光掠影地参观一些厂区和设施的布局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工艺流程,基本不可能进入洁净区进行实地操作。此外,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更新较快,还会导致学生技能的滞后性。

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仅仅是图像、文本、视频、3D模型的演示,而该系统将以上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使这些要素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地运行。学生仿真练习汇总了片剂、胶囊剂、小容量注射剂以及工艺用水系统、净化空调系统的三维仿真操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车间场景,克服了实践教学安排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了学生理论学习与生产一线对接的时间。同时,整个系统连接网络运行,因而具有快速升级、更新的功能,弥补了课本内容滞后的不足。

三、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方便教学工作

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起到了一个学习包的作用,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仿真考核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培训模块、各环节动手操作练习模块和实战考核模块。系统允许教师通过服务器进行考卷、案例、场景的设定,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仿真操作的测验,达到教考分离的要求,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

四、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

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运行需要网络支持,因此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可以利用适当的屏蔽软件防止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医药相关的知识的任务。或者采取奖励措施,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实训考核以后允许学生自由上网,从而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学生仿真实训的兴趣,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药物制剂技术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35-03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技能大赛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指出,技能大赛要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要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反映到教学中去。职业学校必须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以技能大赛为重要载体,以赛促练,使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与技能大赛实行直接对接。[1]因此,如何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就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从技能大赛视角反思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江苏省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药物制剂压片技术项目技能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比赛形式从最初的仅有现场实际操作,发展到目前包括理论考试、仿真操作考试及现场实际操作共三部分(分值分别为10%、10%、80%),需要完成片剂的制备、在线质量检查、清场及相关工作。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和参与大赛试题库编写过程中,发现平时《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一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训练与企业情境脱节、评价体系缺乏多元性等。

二、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推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一)参照技能大赛项目要求,设置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技能大赛的项目大多来源于企业实际,是一个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将技能大赛相关内容和要求融入平时课堂教学中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2]

围绕《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划分为以下工作任务:(1)药物制剂基本知识;(2)GMP知识;(3)制药用水的生产及质量控制;(4)固体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栓剂等)的生产及质量控制;(5)液体制剂(口服液、糖浆剂等)的生产及质量控制;(6)半固体制剂(软膏剂等)生产及质量控制;(7)注射剂与滴眼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滴眼剂等)生产及质量控制;(8)中药制剂(煎膏剂、中药丸剂等)生产及质量控制。这一系列工作任务完成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相应的制剂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满足职业需要和岗位需要。

(二)结合技能大赛操作内容,优化生产化的教学过程

药物制剂压片技术比赛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压片的完整过程,包括人员净化、压片前检查、装机、领料、压片、清场、质量检查等一系列知识要点,属于一个完整的制剂加工过程。课程教学必须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来实施,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的教学过程如下:(1)领取生产指令;(2)按照更衣程序更衣进入工作场所;(3)生产前各项检查;(4)领取物料,并将领取的物料放在生产指定场所,进行复称;(5)按生产指令进入各岗位进行操作,控制中间体质量,做好各个过程的原始记录;(6)清场并做好记录;(7)交料并做好记录。工作情境的引入和一系列工作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学习,培养了学生职业专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仿照技能大赛参赛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从大赛的参赛形式可以看出,大赛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改革思路,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沟通等能力。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取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如在任务五“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中,笔者尝试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了“复方碘口服溶液的制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每个环节,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掘了自身的创造潜能,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借鉴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技能大赛在评价方式上既有理论考试,又有技能考核;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等与行业相配套的素质要求;另外,不仅重视结果评价,还关注过程评价。[3]这样的多元化考核是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全面考核,是当今社会职业岗位能力考核的基本方向,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

要突出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应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因此笔者采用了如此的评价方式,评价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平时(30%)+期中(30%)+期末(40%)。平时成绩包括平日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可以是理论考试,也可是小型技能考核)等;期中主要是理论考试;期末包括理论考试以及技能考核,各占50%。理论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还采取了多元评价机制,除了教师评价,还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这样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更加客观和更有激励作用,更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借助技能大赛检阅平台,建设真实化的实训基地

技能大赛的任务都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求参赛者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比赛任务。我们应充分利用技能大赛平台,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科学设计流程,增加实训设备,设置充足工位,建设与企业真实环境日趋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提高技能水平。另外,学校要利用好技能大赛平台,切实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将课堂搬进店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者让企业的大师、名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的技能更接近市场,更加实用。

(六)利用技能大赛引领作用,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技能大赛不仅考核学生,同时也考察教师的水平,尤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指导能力。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经验等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比赛成绩,教师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欠缺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可以深入行业企业锻炼以增强实践技能,来自于企业的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需加强教育知识、教学能力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使自己成为既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这样,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才能是最新、最实用、最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引进一些企业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优化教师结构,或聘请他们来校现场授课,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4]

技能大赛的举行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技能大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形成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倒逼机制,促进课程内容合理设置,促进教学过程优化,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R].2008.

[2]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

药物制剂技术篇6

一、职业素质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

药物制剂技术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掌握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注重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药物制剂技术的专业培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让学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重视对自己职业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内容涉及方面广,不仅包括处方设计和质量监控,还包含着对学生基本理论和综合运用等技能的培训。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基础内容教学和发展内容教学的培训,让学生奠定教师的药物制剂技术基础。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让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教育产生认同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全面发展,注重对自己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以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职业素质教育要注重教学方法

在对学生的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特点和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由于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单方面的知识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综合运用起来会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流程化的教学,使学生对药物制剂流程有全面的把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局意识,有针对性地扩展自己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注重全方面的把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药物制剂技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教学也要能够积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对设计到的相关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相关情境的运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同,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把培养自己的素质教育作为学习的重点。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药物制剂技术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良好的互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疏通学生的知识脉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职业素质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

药物制剂技术职业素养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辅之以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为学生讲明白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实践。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赖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

药物制剂技术素质教育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相互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人才,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不仅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药物制剂技术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积极促进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的相互结合,使他们能够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让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更让学生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药物制剂技术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1]。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提高社会对药学高职人才的认可和满意度,提高就业率,紧跟形势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职业能力。

一、确立正确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度不足,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出来就是当工人,社会地位低、收入低、发展空间有限等。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逐渐变成行企业的“香饽饽”,很多人变成了“高级蓝领”。所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企业的市场需求,以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三方面的因素相结合,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培养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

为培养具有药物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及相关职业群的一线工作能力和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药物制剂技术人才,本专业课程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工作岗位为引领,设置核心课程。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是工作岗位,而不能试图从静态的知识出发面对变化的职业未来。所以,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依据,分析确立工作岗位任务,将其中的常见问题及相互间的关系与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把这些内容有序地罗列出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度,如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完成工作岗位任务应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工作岗位前的课程学习、职业岗位课程群的选择等。这种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的核心课程的设置,不仅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个紧密的衔接,而且为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设置多样化的人文课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都存在着“轻人文、重技能”这一问题,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要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首先,人文课程的设置要与各专业的工作岗位群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人文教育。其次,设置多样化的人文必修课[2],主要涵盖哲学、社会、艺术、逻辑、经济、美学、伦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全面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再次,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通过对高职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开设人文讲座、丰富第二课堂等,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人文精神得以升华。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特点,我们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利用。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课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实验实训课时占总课时33%,除极个别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课程实训课比例都较高,生药学等课程实践课比例在50%以上。此方法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本专业还遵循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在相关实验室均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提高操作能力,实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到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的练习,教师在实验室给予相应的指导,此种方法提高了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技能明显增强。其次,本专业设置了药物制剂校内实训车间,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实验室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提供有利条件。最后,针对本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我们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元化实习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实习阶段得以充分展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完善考核制度,探索科学的考核方法。

认真组织考核,这不仅可检查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下学期改进。

过去考试只考理论,而且大多以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与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很不相符,我们必须建立与就业接轨的考试制度。首先是考试题型的变化,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如名词解释和填空等,加大实训项目的比例。其次是成绩评定由多项内容构成,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练习完成情况,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例如本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课程中间给学生一些课题,要求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论文的形式,并要求其在全班同学前简述其论文内容,根据其表现评分,作为其作业成绩。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职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药物制剂技术专业顺应社会、市场及专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应积极从医院、药厂等单位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任教,并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职业能力普遍提高,岗位意识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理念,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紧随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确立正确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制度,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懂理论、会动手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药物制剂技术篇8

关键词:药剂学 教学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6-01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剂学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体内吸收代谢特点不同,还根据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要求,需要在药物的生产加工中采取合适的处方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适合的剂型及给药途径,来形成药物制剂。同时,也应该满足药物本身的储存、运输的要求。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生命科学和其他相关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药剂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理论方面,20世纪50年代,物理化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产生了一些药剂学基本理论如药物稳定性理论、溶解理论、流变学、粉体学等。在药物新剂型方面,产生了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脉冲式制剂等新剂型。给药途径也由原来单一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扩展到了粘膜给药、透皮吸收给药、腔道给药等多种途径。在制剂新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球晶制粒技术、微球技术、微囊技术、纳米技术及大分子前药技术等。在学科分支领域,也产生了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多学科分支。综合来看,药剂学有了深刻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拓展。多种学科及技术的应用使药剂学的学科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

1 实践性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药剂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很多药剂学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是世界上开展药物制剂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古代中国就已经使用汤剂进行实际的疾病治疗。欧洲药剂学起始于公元1世纪前后,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鼻祖的格林,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酒剂和酊剂等,称之为“格林制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而剂型达61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进入19世纪,法国的医师Pravas首次发明了注射器,使实际的注射给药变得速效和高效。在1886年,Limousin发明了安剖,是注射剂的实际产业化应用更为可行。随着西方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制药机械的发明使得药物制剂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加强,进一步加强了其实际应用性。除了制药机械,辅料也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用辅料研究方面,先后开发出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微晶纤维素及可压性淀粉、用于片剂及固体制剂常用的黏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用于薄膜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系列、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等。这些功能性辅料的开发,使得药物制剂的产业化发展更加迅猛。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进展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突出药剂学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药剂学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积累。

2 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更新快

药剂学的整体知识结构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学科知识面广。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属于物理药剂学的范畴,包括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溶解度、溶出速度、渗透压、表面张力、黏度等)、表面活性剂理论、微粒分散系基本理论(絮凝、反絮凝、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稳定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物理稳定性原理)、粉体学理论(粒子基本理论、粉体流动性、吸湿性、粘附性和压缩性质)、流变学理论(粘弹性、流体基本性质等)。这些药剂学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基础上的。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主要包括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的制备技术、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缓控迟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这些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的发展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药剂学所具有的广泛知识面要求授课教师除具有药剂学必备的知识外,还应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药剂学的实际教学要求。药剂学的另外学科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如药剂学的第二十二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中,讲到关于基因药物的药物制剂发展,会提及小干扰RNA(siRNA)技术的发展。而siRNA技术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国内外药剂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前沿的知识来不断充实传统的药剂学知识,使得药剂学的授课即能使学生学习到经典知识理论,又可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3 传统式记忆与规律性记忆相结合

药剂学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理论、基本剂型、新技术等。采用传统式知识记忆方法,容易产生遗忘。应该从学科本身的规律性来加强记忆。如各类药物制剂都会涉及到概念、基本原理、分类、特点、所用辅料、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等内容。对于各类药物制剂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气雾剂等,可以按照以上规律从各种角度进行总结。在总结完各种剂型后,进行对比,找出各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记忆。规律性记忆可以将不同知识体系进行串联、比较,将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有效地集合起来,有机串联成整体,进行记忆。这种记忆具有成片性,不易遗忘。如讲到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时,对于脂质体技术、微囊技术、微球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物技术等,可以根据其原理、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发展历史的总结会使学生对各类新技术有着整体性和脉络性的认识,使得记忆进一步生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药剂学的内在规律性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药剂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药剂学是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学科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药剂学的教学技能。在传统式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各种新型的规律性记忆新模式,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药物制剂技术篇9

1中药制剂的分类

根据中药制剂原料性质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3类:中药单体成分制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剂。

1.1中药单体成分制剂

该类制剂的原料与化学药物制剂的原料类似,是将药材经过提取、纯化、分离等步骤后得到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单一成分,纯度较高,如:水飞蓟素、灯盏花素、葛根素、紫杉醇等,其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可完全参照改善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进行。

1.2中药有效部位制剂

该类制剂的原料来源于某一种药材的一类或几类有效组分,其中有效成分有明确的含量范围规定,临床或研究应用多年并证实其确有疗效的一类混合物,如银杏叶提取物、黄芩提取物、丹参酮提取物等。这类原料与化学药物的原料性质相比差异较大,虽有已知并定量的有效成分,但还含有许多未知成分,无法完全借鉴化学药物通常采用的改善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来解决这类药物的吸收问题。

1.3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剂

该类制剂是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配伍理论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制剂,既保持了中医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治疗病症的特色,又解决了中药复方以汤剂、散剂为主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如: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银翘解毒片等。虽然中药复方在剂型改革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药复方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往往被研究人员忽视,中药复方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与评价方法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界定并考查这类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的现状

目前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手段,即改变剂型、制剂新技术、应用吸收促进剂、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进行给药系统设计、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等。

2.1改变剂型

药物的不同剂型可能会导致其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一般认为80%~125%为生物等效,超出此范围即为生物不等效,或生物利用度降低或提高。随着药剂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剂型改变也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有效手段。胃肠道生物黏附片是药物借助于某些高分子材料与吸收部位细胞膜间的特殊结合力,可延长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或特定部位的作用时间,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该剂型既可治疗局部疾病,提高药效,又可通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而提高药效。如向大雄等[2-3]研制的葛根总黄酮生物黏附性缓释片与普通片相比,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提高。靶向制剂是另一种可提高口服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新剂型。该类制剂适于具有特定吸收部位,如在十二指肠[4]、结肠[5-6]等部位吸收的药物,通过避免药物在胃肠道其他部位的释放而靶向于特定部位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用于特定部位局部疾病的治疗。可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对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在制剂处方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处方前研究,可避免因剂型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从而避免中药活性成分不能充分发挥药效的问题发生。

2.2制剂新技术

根据药物生物系统分类原则[7],药物分为4类:第Ⅰ类,高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第Ⅱ类,高渗透性、低溶解性药物;第Ⅲ类,低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第Ⅳ类,低渗透性、低溶解性药物。一般来讲,第Ⅰ类药物易于从制剂中溶解释放后被机体吸收,而其他3类药物均在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目前发展起来的制剂技术基本都是通过解决药物的溶解性或膜渗透性来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随着回归自然热潮的掀起,这些制剂新技术也推动着中药新制剂的发展,已有许多将制剂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来改善其吸收的大胆尝试,主要有较为成熟的环糊精包合技术[8-10]、固体分散技术[11-14]、磷脂复合技术[15-21]、自乳化技术[22-25]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纳米技术[26-27]等。环糊精包合技术是通过一定方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研磨法等)使难溶性药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全部或部分包入具有中空结构的环糊精辅料中,形成易溶于水的包合物,从而增加药物表观溶解度的制剂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而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蛇床子素环糊精包合物[8]在家兔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8.9%。此外,挥发油成分是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在提取及制剂成型过程中易损失而影响挥发油药效的发挥,在中药复方新药制剂的研究开发中,常常把挥发油成分提取收集后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再进行复方的制剂成型研究,如和胃理肠丸中白术挥发油的包合[9]、细辛挥发油的包合[10]等,使挥发油成分固化后有利于挥发油成分的保存和复方整体药效的发挥。固体分散技术是指药物以分子、胶体或超细粒子状态高度分散于惰性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即固体分散体。Sekiguchi等[11]最早在1961年提出固体分散体的概念,药物以某种制剂方式给予机体后,其分子能否很好的透过生物膜屏障并及时分布到体内作用部位发挥预期疗效,与药物的释放-溶解-吸收密切相关。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例如:银杏叶提取物[12]、葛根素[13]、黄芩素[14]等。其中,葛根素固体分散体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较纯葛根素提高了2.53倍,黄芩素固体分散体大鼠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固体分散技术不仅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还能改善其体内吸收,且制备工艺简单。该制剂技术对原料的纯度要求不高,可将有效成分及伴生物质高度分散于适宜载体中而达到改善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适于在中药提取物制剂、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中推广应用。磷脂复合技术是将药物与磷脂分子通过电荷迁移作用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从而改变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种制剂技术。磷脂复合物是以磷脂为载体的一种药物固体分散体。由于磷脂与生物膜的结构接近,因此磷脂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的磷脂复合物主要是通过增加药物的溶出和改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而增加吸收。已有将苦参素[15]、水飞蓟宾[16]、葛根素[17]、银杏叶提取物[18]、三七皂苷[19]、山楂叶总黄酮[20]等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报道。如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相对于水飞蓟素胶囊在健康人受试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70.4±139.6)%,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1]。磷脂复合技术在中药单体和中药提取物制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在改善中药活性成分胃肠道吸收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磷脂复合物的性质大多与磷脂的性质类似,黏性强、稳定性差,使其在制剂成型方面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磷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制剂工艺造成的不便,从而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是给药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EDDS)[22]是由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有时还含有促过饱和物质等形成的固体或液体释药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胃肠道内或轻微搅拌(37℃)下自发形成水包油型微乳。目前,将中药单体及化学结构性质相似的同类化合物制成SEDDS的研究比较成功,如冬凌草素自乳化给药系统[23]、水飞蓟素自乳化给药系统[24]、连香方自乳化制剂[25]等。其中水飞蓟素自微乳在比格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27.2%,较市售水飞蓟素胶囊(利肝隆)有显著的提高[24]。自乳化技术可通过改善给药系统的粒径并增加与胃肠道内生物膜的相容性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能与该药物传递系统中所用辅料具有一定的促吸收作用有关。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在0.1~100nm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日用化工、食品和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前沿,并逐渐向中草药研究领域渗透。纳米技术的应用使药物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纳米技术赋予传统中药新的生机,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目前纳米技术应用于口服中药主要是通过载药系统来实现,已有的口服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固体脂质纳米粒[26]、纳米乳[27]、纳米混悬剂、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囊等。纳米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但目前仅有少量中药单体的研究探索,并且该系统较低的载药量也给在中药提取物乃至中药复方的应用带来巨大困难。

2.3应用吸收促进剂

对于口服吸收不理想的药物,常常可在制剂处方中加入能够促进该药物胃肠道黏膜吸收的

惰性物质,即吸收促进剂(absorptionenhancer)。常用的肠道黏膜吸收促进剂有以下几类[28]:生物黏附性高分子聚合物(如壳聚糖、卡波姆)、氨基酸衍生物、胆酸盐、分泌和转运抑制剂、酰基肉碱类、中链甘油酯、类固醇类物质、脂肪酸及其盐、表面活性剂等。主要是通过离体肠段法、Caco-2细胞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整体动物实验模型法进行吸收促进剂对药物的肠道吸收促进作用的研究[29]。与利用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相比,筛选合适的吸收促进剂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口服吸收更为可行,不仅可应用于中药单体,也可应用于中药提取物乃至中药复方,在改善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已有学者在中药活性成分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Xiong等[30]的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素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参皂苷Rg1的肠道吸收,人参皂苷Rg1与1mmol/L肾上腺素合用后,人参皂苷Rg1在大鼠体内的AUC增加28.19倍。李亚梅等[31]发现明胶可以加快小鼠对黄连总生物碱的吸收,可使黄连总生物碱在小鼠体内的AUC由(17.6±0.18)(mg·h)/L增加至(31.1±0.53)(mg·h)/L。Ho等[32]发现D-α-生育酚聚乙二醇400琥珀酸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与市售制剂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1倍。同时,随着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的吸收促进剂被发现。有研究[33]表明植酸(phyticacid)能够促进花青素在大鼠和人体的口服吸收;胡慧玲等[34]认为冰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促进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小肠吸收。

但是,大量研究显示[29],吸收促进剂在改善细胞通透性的同时可能产生毒性作用。壳聚糖、卡波姆等本身就是药用辅料,没有毒性;胆酸盐及酰基肉碱能够可逆性调节紧密连接,毒性较低;而表面活性剂类对黏膜的损伤较大。因此,吸收促进剂目前在基础研究中应用较多,而在产品中应用较少,这也提示我们在运用吸收促进剂改善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应进行吸收促进剂的毒性实验,为吸收促进剂能够推广应用于新药产品奠定基础。

2.4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的给药系统设计

在中药给药系统研究过程中,处方前研究往往较多地考虑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而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药剂学特征常常被忽视。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制剂工作者深刻体会到充分了解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药剂学特征的重要性。除中药单体以外的中药制剂中间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提取物)成分复杂,虽然目前已能对中间体进行充分的理化性质研究之后再进行制剂成型性研究,或者体外评价也表明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不清楚中间体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仍会在体内实验后发现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加强中药多成分生物药剂学特征研究,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结合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生物药剂学特征才能合理设计给药系统,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黄芩苷为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但口服黄芩苷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有研究比较了黄芩素与黄芩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在等摩尔剂量下,黄芩素比黄芩苷的达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35]。可能是由于黄芩苷需经微生物水解转化成黄芩素才能被机体吸收的缘故,因此可考虑使用黄芩素替代黄芩苷以解决黄芩苷吸收难的问题。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中药复方中各类成分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影响中药复方整体药效的发挥[36-38]。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将各类成分分别提取并制剂成型后,组成新的中药复方释药系统,避免有效成分之间吸收过程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整体中药复方的生物利用度。

2.5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

我国的传统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药复方讲究药味之间的合理配伍,古人在临床用药时积累下来的复方配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有限,这些复方配伍规律也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需充分了解中药的复方配伍规律并合理利用这些规律,避免药味间的拮抗作用,加大协同作用,才能够研制出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推动传统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杨祖贻等[39]研究了温里药配伍对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小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温里药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能提高赤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提示在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可考虑将上述5种温里药与赤芍配伍以求达到赤芍活血效应最大化。

此外,有研究表明,将肉桂与当归配伍[40]后复方中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较配伍前提高了2倍以上。这从复方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揭示了活血温里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也为中药复方制剂研究提供了生物药剂学基础。由于中药复方成分极其复杂,各成分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互作用,探索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只能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还需遵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合理处方设计,才能提高中药复方的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复方效应成分的药效。

3展望

综上,目前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大多受到载药量的限制,需依赖加入大量辅料来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只适于活性很强的单体成分,不适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而传统中药的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的发展,因此需在中药单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并加强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目的,目前亟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制剂前中间体

(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物质)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化学药物有生物药剂学分类(Ⅳ类),其中有两类不利于吸收,即生物利用度差。在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主要是溶解性和膜渗透性)基础上进行口服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改善其生物利用度,主要是通过改善溶解性和黏膜通透性而达到目的。中药与化药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即为中药的研究对象常常为较复杂的混合物而不是纯度很高的单体。目前大多数混合物只能以少数指标成分进行定量,还未能将混合物的化学结构、物质基础完全分析清楚。因此,不能将该理论生搬硬套于提高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但是否也能对中药制剂前中间体进行表观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对其溶解性和渗透性进行测定和表征,从而根据这种分类快速准确地进行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首先需对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半成品标准化,保证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如主成分的含量、溶解性等;其次则应选取多个模型药物进行规律探索,挖掘制剂前中间体的理化性质与体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寻找解决中药吸收问题的普遍适应性。我们课题组针对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表征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分别采用沉淀法、指标成分法和粒径测定法等不同方法对骆驼蓬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41],为其剂型设计提供了依据。但中药中间体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和分类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地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2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探索

中药复方制剂中效应成分复杂且有些成分含量甚微,如何通过测定体内有效血药浓度进行生物利用度评价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以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为指标来代表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但这是否能够反映中药制剂整体的生物利用度,或者这是否能被称作是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均存在疑问。因此,需要进行能够较为准确的测定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探索,应在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中药单体成分可借鉴化药研究方法,而中药提取物或复方制剂则需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道路。其中如何体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制剂的特点,即各个成分综合作用的整体性特征,是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3中药物质胃肠吸收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化学药物肠吸收研究认为药物必须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进入机体,中药物质的肠吸收理论是否类同?众所周知,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往往是几类活性成分同时存在,而每一类中还有许多种成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伴生物质,在肠吸收过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交错复杂,不仅存在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活性成分与伴生物质的相互作用。

药物制剂技术篇10

有些金属或无机材料被制成纳米级微粒之后本身就可能具有杀菌的功效,例如纳米银颗粒、氧化锌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二氧化钛等,阳光中UVB、UVA紫外线照射下可激活纳米级二氧化钛与水反应产生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强化环境净化及灭菌作用,在阳光不充足的阴雨天或夜晚,可以开启紫外臭氧灯管,同样能够激活二氧化钛与水反应产生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纳米材料本身以及含纳米材料的组合物用作农药的用途都可以作为专利申请保护的客体,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一般为: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纳米材料);一种制备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纳米材料)。

这类专利申请在撰写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如何合成新的纳米材料,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果制备得到的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需要在说明书中记载是因为反应的条件还是制备方法殊的反应方式得到的特殊的性能,并需要对该特殊的性能进行表征,可以通过电镜扫描或者其它方式进行证明,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会影响专利说明书是否公开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性能在农药领域可能的用途,需要通过活性实验进行验证,说明书中需要给出具体的实验效果举例进行说明。如果现有技术中已有类似纳米材料用作农药的技术方案,则新制备的纳米材料用作农药的用途需要比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同类纳米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或者其他预料不到的效果才可能具有授权前景,比如提高了杀菌活性等,而如果是将已知的纳米材料与已知活性成分组合,则需要在说明书中记载纳米材料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功能上的互惠或表现出超越他们单独效果之和的组合效果。纳米材料用作农药使用时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纳米材料对有益菌的杀灭作用,以及将纳米无机材料制成制剂后对环境的安全评价,如果能克服这些应用上的技术缺陷,也可能具备授权前景。

二、纳米生物农药

将生物农药纳米化后,可改善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粒径细度及稳定性,提高其速效性和防治效果,通过纳米工艺技术处理,将固体生物农药制成纳米级的微粒,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通过怎么样的制备方法将生物农药制备得到真正纳米级的颗粒,而将生物农药制备成纳米级颗粒的方法,使用该纳米生物农药的方法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由于生物农药一般都是已知的活性成分,一般需要将生物农药与助剂的组合物作为专利申请保护的主题,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纳米生物农药);一种农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或将含有生物农药的农药组合物制成纳米生物农药的方法);一种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病害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含有纳米生物农药)。

由于生物农药本身即具有杀虫活性,在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时,需要提交微生物的保藏证明;详细记载通过怎样的方法将生物农药制备成纳米生物农药,并且需要提供纳米生物农药稳定性的证明,纳米生物农药颗粒的表征数据;还需要提供纳米生物农药与生物农药的活性实验比较例,或者纳米生物农药与近似的生物农药制成纳米级生物农药后的比较例,以备用于证明技术方案的创造性。目前,真正将生物农药制成纳米级颗粒的方法较少,而如果能够攻克这一技术难点,相信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定能争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纳米农药助剂农药

在制备成制剂时需要使用助剂,常规的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和载体,表面活性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将一种或多种农药助剂制成纳米级颗粒的制备方法,合成或制备得到的纳米级助剂,如超级分散剂,使用纳米级的农药助剂与活性成分组合使用的组合物,纳米级的助剂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等,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由于纳米颗粒表面的特殊性能,农药助剂制成纳米级的颗粒与活性成分组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活性成分附着在靶标上的能力,渗透能力,提高助剂的载药量,提高活性成分的利用率,降低害虫对活性成分的抗性,减少活性成分的使用量,例如已有制备乙酰化木质素两亲聚合物纳米胶体球,能够改变活性成分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这类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助剂,其特征在于……(限定助剂的结构和组成);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助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纳米助剂具体的制备方法、工艺参数);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助剂作为……(分散剂)……在农药制备中的用途。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对纳米农药助剂的表征是确定该纳米助剂的结构和组成的重要参数,合成纳米助剂的反应中其反应条件的控制、工艺参数的设定都会影响纳米助剂的结构和组成,申请人需要详细的记载合成或制备方法,并对纳米助剂特殊的功能进行具体阐述,对可能的特殊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由于纳米农药助剂一般都是与农药活性成分组合使用制成制剂,申请人还需要提供使用纳米农药助剂制成的制剂具有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比如提高制剂的分散性、稳定性,提高制剂的防治效果,降低对原药的需求量,降低制剂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毒害以及对土地造成的毒害残留,降低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量等,还可以提供类似的纳米农药助剂与同一活性成分组合使用制成相同或相近制剂时的比较例。如果使用的纳米助剂与活性成分制成的制剂能够满足国家或FAO/WHO标准,也需要记载在说明书中。

四、纳米农药缓释剂

农药助剂中的载体一般是起缓释的作用,将活性成分吸附或包裹在载体中。缓释剂能有效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农药的急性毒性,减轻残留及刺激性气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作物的药害,从而扩大农药的应用范围。但是,传统的缓释农药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缓释剂大部分是合成高分子材料,且大多数生物降解性能差,易污染环境;同时在合成高分子控释材料时,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再加上高分子控释剂颗粒一般比较大,在施药时颗粒大,容易施药不均且易脱落,最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高分子材料的缺陷,控释载体的纳米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农药载体制成纳米级颗粒的制备方法,使用纳米级的载体颗粒吸附或包裹农药活性成分的组合物,使用纳米缓释剂缓释农药的方法,纳米级的载体颗粒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等,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纳米农药缓释剂包裹农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制得纳米溶液,再包裹农药;另一种是用农药缓控释薄膜,在农药表层形成纳米级微囊,得到该控释型纳米级农药。由于真菌生物农药在紫外光照射下,活性降低,纳米缓释材料也常被用作真菌生物农药的紫外保护剂。已知的纳米缓释剂包括空心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双孔二氧化硅微粒、介孔纳米氧化铝固相吸附剂、纳米碳粉、二氧化钛纳米球或二氧化钛纳米线、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粉煤灰、壳聚糖纳米粒、壳聚糖的接枝共聚物、海藻酸钙纳米微球、粘土纳米复合缓释剂、二氧化钛和碳酸钙复合颗粒、多微孔纳米载体材料、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制备纳米缓释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缓释剂具体的制备方法);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缓释剂,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纳米缓释剂的结构和组成);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缓释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制备纳米缓释剂的方法,包括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以及最终得到的纳米缓释剂的表征;如果是将纳米缓释剂与活性成分组合制成制剂,不仅需要考虑纳米缓释剂在制剂中的缓释作用,还要考虑纳米缓释剂在制剂中的其它作用,并且需要对比实验证明纳米缓释剂的加入是否能够产生技术效果的改进。由于缓释剂的发展较快,研究者在关注缓释剂缓释的同时,需要注意到缓释带来的负面作用;如果新研究的缓释剂能够既有缓释的作用,又能克服活性成分在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的危害,应该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记载。申请人在记载不同的技术效果时,不仅要把具体的技术效果写清楚,更应该提供能够证明该技术效果的实施例或实验例。

五、纳米农药剂型液体

农药由于自身流动的特性,即使是纳米级的尺寸也呈球状,所以液体农药制成纳米级后一般都称为纳米球,也叫做纳米乳剂。纳米乳剂是一个由水、油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且经时稳定的外观透明或者近乎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包覆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构成,外观为“单相、透明或半透明的流动液体”。纳米乳剂可以改善农药溶于水的特性,两亲高分子包裹油溶性农药分子的纳米球,其在水相中有良好的分散性及稳定性,即将油溶性农药由油相转移至水相并稳定分散于水相,并可通过水相中溶解的少量农药的不断使用,使纳米球中的农药得以缓慢释放和使用。现有技术中制备纳米乳剂的关键技术问题是两亲高分子的替代技术,如果能够使用纳米材料代替两亲高分子材料用来制备纳米乳剂,则有望突破农药剂型创制的瓶颈。已知的能够代替两亲高分子材料或者与两亲高分子材料共同使用的纳米材料有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稀土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等,制备的农药水乳剂、微乳剂具有超稳定性。

固体农药易于制成纳米级的颗粒,将固体农药纳米化后特有的渗透性、分散性、均匀性、附着性等生物活性大大增强。将纳米级的固体农药与助剂混合,即可得到纳米级固体制剂,如可湿性粉剂、种衣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等。一般的制备方法是将各种原料按配方称量配料;在配合料中加入少量水,使其溶解,并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混合;然后用电喷雾法干燥,制得纳米级活性成分干粉;将活性成分干粉与纳米材料或助剂配合,再加入到混料机中充分搅拌均匀,制得微粉,即为固体纳米制剂。由于水基化制剂是农药剂型发展的方向,曾有研究人员把固体原药颗粒低于100nm的水性分散体定义为纳米农药悬浮剂,把原药颗粒粒径在100~1000nm之间的水性分散体定义为亚纳米农药悬浮剂。分散理论认为:固体颗粒的粒径越小,则粒子表面自由能越高,越容易倾向于絮凝成大颗粒,分散稳定的难度就越大。而亚纳米级或纳米级的固体粒子,其表面自由能更是超高,难以在分散介质中以纳米尺寸分散稳定。以常规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类的分散剂几乎不可能达成将固体颗粒分散稳定到亚纳米级,更不要提纳米级了。由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制得的农药悬浮剂(SC)或水乳剂(EW),其粒径或乳滴的极限值大约就在5微米左右,并且易于絮凝、分层、结块,贮存稳定性极差。需要克服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将纳米级的固体农药稳定分散在制剂当中。由于固体纳米农药难以在水体中稳定,可以考虑使用微胶囊的形式将固体纳米农药或液体农药纳米球包裹在囊心中,制成纳米微胶囊制剂,或具有核壳复合结构的微囊悬浮剂。在农药制剂加工中,加工制备常规的微胶囊尺寸是相对容易的,为了降低微胶囊的大小,达到纳米级,又要保证所制备的纳米微胶囊对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率是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需要对加工制备的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

使用农药活性成分与助剂组合制成纳米级的农药制剂,纳米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纳米农药制剂的应用都属于农药专利申请保护的客体。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纳米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结构和组成);一种纳米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制备方法,工艺参数等);一种纳米农药制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限定应用的范围)。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农药制剂的组成和制备方法,特别要清楚地记载制备的纳米农药制剂的方法和工艺参数,对制成的纳米农药制剂进行表征,以证明得到的纳米农药制剂确实是纳米级的制剂。需要提供制备的纳米农药制剂的稳定性、分散性、热储性等常规的制剂性能,以及使用纳米农药制剂的方式,提供杀虫活性实验数据,需要清楚记载制备的纳米制剂比常规的制剂具有哪些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还应该记载纳米农药制剂与类似的纳米农药制剂有哪些技术进步等对比实验。如果制备的纳米制剂是由于使用了某一特殊的助剂带来的技术效果,需要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未使用该助剂时制成制剂的对比实验效果。如果制备的纳米制剂能够符合FAO/WHO标准,或者超出该标准,也需要在原始申请文件中记载相应的技术功效。

六、纳米光触媒层

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药使用的重要限制因素,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农药残留备受关注。纳米材料既可以制成果蔬表面残留农药的清洗剂,纳米带电粒子与水雾结合形成的纳米带电水雾具有杀菌、分解有机农药功能,粒径分布在50到500纳米的颗粒制剂能够去除果蔬表面农药残留;又可以制成农药残留降解剂,缩短农药安全间隔期。已知的用于农药残留降解剂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铁、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纳米光触媒层在UV保鲜灯的照射下,表面形成电子-空穴对,在水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羟基自由基,将蔬果中的农药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达到降解农药而不破坏蔬果本身组织和营养成分的有益效果;根据这一特性,纳米光触媒层可以制成果蔬消毒杀菌除农残装置。使用共沉淀合成具有光催化活性ZnO/TiO2复合纳米材料,在植物体上进行喷洒,利用太阳光照射对农药残留进行降解。微纳米气泡臭氧水作为土壤消毒剂。将光触媒材料的特溶胶浸渍在固体介质上,将该固体介质均匀地浸放在水中,在阳光或紫外线灯光一定时间的照射下,光触媒材料空穴作用产生(H+)和(OH-)等活性种,催化水体中农药降解。以载有纳米La2O3、Fe2O3和NiO复合氧化物的聚乙烯醇薄膜为载体催化剂,将此载体催化剂置于盛有待处理水溶液的光催化反应器中,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将水中的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农药迅速分解。纳米材料还能够作为促进农药废水中氨氮转化的催化剂,由纳米氧化铝胶体与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体积湿法混合的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在不需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把农药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气。上述的将纳米材料用于分解或降解农药的各种用途均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已知的纳米光触媒层的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钛、金属离子掺杂纳米二氧化钛、ZnO/TiO2复合纳米材料。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降解农药的纳米光触媒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材料);一种降解农药残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材料);一种制备降解农药的纳米光触媒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纳米光触媒层的制备方法);一种应用纳米光触媒层降解农药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体的农药种类)。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时,首先,要对新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如果是使用已知的纳米材料,需要考虑现有技术是否已有将该纳米材料用做纳米光触媒层的应用,若有类似的应用教导,则很难具备创造性,需要考虑将不同的纳米材料组合制成复合纳米光触媒层以提高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其次,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需要详细的记载,纳米光触媒层降解农药的效果需要试验数据进行验证,最好能够记载与类似的纳米材料制成的光触媒层降解农药的技术效果的对比实验。再次,如果制成的纳米光触媒层还有其它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也应该一并记载在原始申请文件中,并将形成该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撰写在权利要求中。

七、纳米探针检测农药

纳米材料应用于农药残留分析检测,使用纳米材料制作荧光探针,或者使用纳米材料对荧光探针进行改性修饰。荧光纳米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探针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和荧光蛋白相比,量子点具有十分优越的光谱性质,如: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而对称、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波长可调、抗光漂白性能强等。这些优越的光谱性质使量子点荧光探针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检测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荧光纳米量子点探针具有荧光强度高、荧光稳定性好,检测过程简单方便,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可实现实际样品中农药的快速检测。荧光纳米探针的材料组成(单一金属纳米颗粒,复合金属纳米颗粒,无机复合物纳米颗粒,金属与无机物复合、聚合物,金属-无机物-聚合物多重复合)是目前主要的研究热点,针对不同种类的材料检测不同种类的农药,研究者需要在制备不同的荧光纳米量子点探针上寻求突破,其相应的制备荧光纳米探针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对于纳米探针在检测具体农药残留的应用,如何使用纳米探针检测分析农药的方法等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使用纳米材料对酶生物传感器的玻碳电极进行修饰,如玻碳电极的工作面上还可以使用纳米二氧化锆修饰,检测农药的精度更高,范围更广,检测限更低,可实现小型、便捷、适用于现场检测的目的。

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某种农药的荧光纳米材料(纯金属、金属复合物,无机复合物,聚合物)量子点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某种农药的荧光纳米材料(纯金属、金属复合物,无机复合物,聚合物)量子点探针在检测农药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工艺参数);检测某种农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具体的检测步骤)。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制备探针或电极的方法,对使用的纳米材料的来源或制备方法进行清晰的描述,对制备得到的探针或点击进行表针,绘制制备的探针或电极的检测具体农药的线性关系、检测限等。如果能够提供制备得到的探针或电极比常规的探针或电极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也应记载在申请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