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0:11:57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范文篇1

关键词:带状疱疹;物理治疗;疗效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1],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因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而发病,春秋季多发,初起发热不适,食欲不振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成簇水疱沿神经干分布,排成带状,水泡之间的皮肤正常,一般为单侧,不超过体表正中线,伴有神经痛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灼痛难忍,有少数患者疱疹愈后残留神经痛(PHN),短者半个月,长者达数月之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采用药物止痛、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等,对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满意疗法。本院对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和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112例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常发生一侧胸部22例,腰背部33例,面部30例、臀部14例及下肢13例。将11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女29例,男27例,年龄(28.36±8.62)岁;轻度皮损(受累面积<100cm2)患者18例,重度皮损(受累面积>200cm2)患者38例。对照组女24例,男32例,平均年龄(27.28±7.85)岁;轻度皮损(受累面积<100cm2)患者20例,重度皮损(受累面积>200cm2)患者36例。两组患者病程均在7d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损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抗病毒治疗、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也给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支持疗法。两组均治疗10d,10d为1个疗程。1.2.1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疱疹未破者,局部皮肤涂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1.2.2治疗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1.2.2.1半导体激光治疗:采用上海曼迪森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MDC-1000-3IBP特大光斑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激光输出功率350~420mW,波长650~810nm,光斑直径5mm,穿透深度达80mm。①疱疹皮损区照射:采用特大光斑复合探头对准病灶区多点照射,每次20min,每天1次;②神经根照射:激光光斑对准相应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照射,功率350~450mW,每点20min,每天1次;③穴位照射:耳穴双侧神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或阿是穴,功率300~350mW,每穴20min,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探头距皮肤约1cm,患者在治疗时,均佩戴专用防护眼镜,避免激光直接辐射眼部。1.2.2.2超短波治疗:采用南京医用仪器厂生产的USW-B型超短波电疗机,功率是100W,2个电极对置,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15min。10d为1个疗程。1.3疗效评价标准。[3-4]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疱疹消失,皮损康复;显效:疼痛显著缓解,疱疹消退,皮损基本恢复75%;有效:疼痛减轻,疱疹面积缩小,红肿减轻。皮损见恢复≥50%;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疱疹面积缩小和红肿减轻程度及皮损恢复≤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73.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症状缓解及病程时间比较。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病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比较。随访6个月,治疗组未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出现7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8.8%。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对本院112例带状疱疹患者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时间、年龄段及受累神经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公认的难治性痛症。虽然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尚可,但病程长,不良反应大,尤其60岁以上老年患者易留后遗神经痛。PHN可能发生的机制:①病理生理改变[5]:A.外周改变,外周神经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脱髓鞘、甚至与硬化有关;B.中枢改变,PHN患者的脊髓背角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②疼痛发生的可能机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机制即“Cross-Talk”现象。中枢机制:出现所谓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出芽”现象,结果使来自周围组织的伤害性机械刺激激活脊髓背角而产生的疼痛[6]。国外研究显示PHN的发生与患者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7]。本研究结果显示,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治愈率100.0%,无论年龄大小,无1例后遗神经痛。单纯药物治疗治愈率达到73.2%,7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其治疗机制如下:①照射时促进创面愈合,可镇痛、缓解症状。通过低功率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和热效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炎症吸收,水肿减轻,又可以减轻损伤部位神经末稍的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局部组织营养被改善,促使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恢复,达到消炎、消肿和镇痛作用,刺激蛋白合成,促进新生上皮组织再生,加快创面组织修复,恢复损伤的软组织及骨组织再生,加速皮损创面愈合,并能有效的预防后遗神经痛。②在照射时能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提高痛阈,使局部组织的5-羟色胺含量降低,促进脑啡肽物质释放,减少疼痛传导,起到镇痛作用。③照射时红外波段产生热效应,微循环系统被改善,尤其淋巴循环,达到消炎止痛,渗出物被吸收,促进伤口的愈合。对大面积带状疱疹的皮损及疼痛照射治疗后有明显的皮损面干燥,疼痛减轻作用。照射穴位时有刺激穴位经络作用,作用于反射区时能调节相应节段的生理功能。临床应用中发现半导体激光治疗疼痛,止痛快,效果好,组织被照射时不会造成不可逆性损害,有很高的安全系数。应注意勿将激光探头直射眼睛;勿照射孕妇腰腹部;对光过敏及出血性疾病者禁用;月经期勿在盆腔部位照射;结核病患者禁用。超短波穿透力深,具有消炎、镇痛,改善微循环作用。超短波治疗作用机制[8]:①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改善局部血运,减轻水肿,加速炎症与病理产物的清除;②根据温热效应原理,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抑制传导,缓解平滑肌、骨骼肌痉挛,致痛物质被清除,达到止痛效果;③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促使入病灶的白细胞和抗体的增多,吞噬功能加强,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④电磁场不利于细菌的生长,间接抑菌;⑤作用于神经节段可调节相应区域神经,血管和器官的功能。因此,超短波对炎症有突出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超短波治疗和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患者,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治疗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能有效地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且费用经济,患者易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6-297.

[2]张学军,邓捷.皮肤性病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18:68-70.

[3]吕好学.六神丸外涂内眼带状疱疹48例[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9):1097.

[4]杨晓燕.谢明.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106例带状疱疹疗效比较[J].暨南大学报,2003,68(2):109-112.

[5]杜东萍.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与预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27):388-390.

[6]RowbothamMC,BaronR,PetersenKL,etal.Spectrumofpainmech2anismscontributingtoPHN[J].Elsevier,2001:183-195.

[7]FontenotJD,RasmussenJP,GavinMA,etal.Afunc-tionforinterleu2kin2inFoxp3-expressingregula-toryT-cells[J].Natlmmunol,2005,6(11):1142-1151.

药物治疗范文篇2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上消化道溃疡。其发病机制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治疗上有很多共同点。目前在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药物方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粘膜保护剂。这类药物应用较多的有日本进口的麦滋林-S;德国进口的胃必治、胃必妥;国产的乐得胃、胃速乐、胃康宁、三九胃泰、迪乐、得乐等。在粘膜保护剂的应用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没有什么不同,服药方法、应用剂量大致一样。副作用是有致腹泻的作用,服用时应向患者讲明。得乐和迪乐是通过所含胶体铋而针对幽门螺旋菌起作用的,麦滋林-S主要含有从绿色植物中提炼的某种氨基酸,有促进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作用,且药物的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氢氧化铝,除了具有中和胃酸的能力外,还有增加胃粘液分泌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护胃粘膜使其免遭进一步的损害。2000年,第一个利用手性化合物氧化合成技术研制的纯左旋体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问世。此药物是一种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具有显著的生物代谢和临床优势。

2用药误区

2.1用药单一: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如口服庆大霉素、青霉素V钾片剂、红霉素等,若抗生素选用不当或单独使用,容易造成抗药菌株,为以后的治疗造成困难。

2.2打输液代替服药:治疗溃疡病无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口服药物的效果很好,且经济和方便。

2.3接力赛式用药:在多种正确的用药方案中,各种药物均应在1日内同时服用。然而,有的病人单服一种药1~2周,接着再服另一种药1~2周。这种接力赛式的用药方法效果差,且易造成抗药性。

2.4延长用药时间:一般说来,用药1~2周就会产生药效。而靠延长用药时间以求提高疗效,缺乏科学依据。另外,延长用药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3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3.1用药禁忌:

3.1.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可诱发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此外,消炎痛、芬必得、英太青、消痛灵、炎痛喜康、保泰松、痛灭定等解热镇痛药也应慎用。

3.1.2肾上腺皮质激类素药物。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去炎松等,这些药物可诱发和加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或穿孔。

3.1.3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等,这些药物能抑制凝血机能,可造成溃疡出血。

3.1.4盐酸及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如稀盐酸、利血平、胍乙啶、组胺和烟酸等。胃酸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对溃疡的愈合都有不良影响。

3.1.5其它药物。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是一种弱碱性物质,服用后虽能中和胃酸,降低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但在中和胃酸的同时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引起腹胀、嗳气、胃内压力升高,对严重溃疡病患者有引起胃穿孔的危险。

此外,溃疡病人也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溃疡出血时,不宜用氢氧化铝凝胶,因它能与血液结成凝块引起肠道梗阻。

3.2注意事项:溃疡病的发作与胃酸的分泌密切相关,所以抓住胃酸分泌的高峰期及时用药,对治疗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但是,在临床上许多溃疡病患者由于不知何时是用药的最好时间,而使药物疗效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溃疡病久治不愈。

碱性抗酸药不能长期使用,尤其是心、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更需小心。

碱性抗酸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除了取决于剂量外,关键是掌握好服药时间。应用抗酸药应采取多次服药方法,即每次餐后1小时和3小时及睡前各服一次,这样可使胃液的pH值保持在3以上。这样做是因为食物本身可以中和胃酸,因此餐后初期胃内pH值会短期上升。然而食物也会刺激胃酸的生理分泌,一般在餐后1小时胃酸分泌明显增多,所以选用此时服用抗酸药才能有效防止胃内pH值的下降。又因为抗酸药的作用时间通常只有1到2个小时,所以要在餐后3小时再服一次抗酸药才能维持抗酸作用。但是由于人体胃酸分泌是持续的,夜间也有胃酸分泌,因此睡前加服一次有利于中和夜间的胃酸分泌,这特别适合夜间疼痛的溃疡病人,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抗酸药的服用与进餐有明显关系,一定要注意在餐后服用,空腹服药的疗效比餐后差,因为抗酸药的作用与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有关,空腹服药会很快从体内排出,起不到中和胃酸的作用。除了时间外,还与剂型有关,同一种抗酸药片剂不如粉剂和水剂,所以口服片剂是应先嚼碎后再服,不宜整片服用。

4药物经济学比较

从纵向来说,可以比较使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在达到同样治疗效果时花费的差异。单纯使用法莫替丁花费最少,可效果最差;使用法莫替丁加立止血有一定效果,而且花费比较低;使用奥美拉唑效果很好,花费却比前两种高;最后使用奥美拉唑加立止血,效果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无显著差异,花费却要多。由此可见,第二和第三方案是比较合理的。对于总支付能力确有困难的患者,应该选择法莫替丁加立止血的方法。而对于有支付能力的患者,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更划算。

药物治疗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6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7岁~55岁,住院次数1~10次,诊断:精神分裂症56例,情感性障碍7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

1.2临床应用

首次发作、首次起病或复发、疾病加剧的治疗,均应视为急性期治疗。用药前必须排除禁忌证,做好常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口服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兴奋躁动者宜选用镇静作用强的抗精神病药物或采用注射制剂(氯丙嗪、氟派啶醇等)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在体内生物学的半衰期长,一般1~2/d给药。药物的治疗剂量应个体化。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可有效的预防复发。维持治疗的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2/3~1/4、应是最小的有效剂量。

2护理

2.1服药前,用药前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病人讲明用药的目的、意义,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并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病人应给以耐心劝说,强调服药的重要性,与病人讨论不合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发药时亲自将药交给病人,看服到口,服后检查口腔,保证按量服药。让患都先去卫生间排空二便,回来后集体到指定服药地点准备好水怀和水,然后然后认次给患者服药,仔细检查每一位患者口腔是否将药咽下,还要观察病人的异常现象,看有无藏药和吐药,服药后让患者休息一会。

2.2维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的摄入,每日摄入量在2500~3000m1。选择软饮食或流质,避免粗糙、干硬及刺激性食物;如果口中有食物滞留,使病人侧卧,采取必要措施清除残余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减少误吸机会。增加病人活动量,以刺激其食欲,鼓励病人多用粗纤维食物,如食带皮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鼓励病人多饮水,注意观察有无排尿困难,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给予导尿。

2.3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保证充足夜间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防止合并感染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防止交叉感染;当病人出现乏力、咽喉痛、高热等症状时,切不可认为纯属上呼吸道感染,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白细胞化验结果;对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氯痰平,要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发现粒细胞减少时停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生血药对症处理。

2.4注意病人站立时有无头晕症状,监测血压情况。嘱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下床时有人搀扶,避免突然站立。癫癎发作时可用安定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并备好压舌板。

2.5告诉病人或家属,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并不意味着病人吃错了药,故不必惊慌,应尽快遵医嘱给病人服用安坦、异丙嗪或肌肉注射东莨菪碱,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对于慢性锥体外系反应,如表情呆板、动作不协调、静坐不能等,要注意将这些症状和痉挛本身的精神症状相鉴别。精神科护士要了解椎体外系反应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发现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时,及时报告医生。严重者可采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东莨菪碱等处理,必要时减少或更换药物;做好生活护理,因病人多有震颤、流涎、呆滞、动作缓慢或步态急促和强直,生活不能自理。故需加强个人卫生及生活护理,如喂食、穿脱衣服,行走时多加扶持,防止跌伤。迟发性运动障碍者如用抗胆碱留药物处理,反而使症状加重但在睡眠或注意力集中时,可暂时缓解或消失,故应加强精神安慰,做好心理护理,督促适当参加娱疗活动,创造条件,改善病人睡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为了预防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如手部的指划样动作,口、舌、颊等部位有节律的抽动,吸吮等,及时与医生联系,停药观察。2.6评估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病人的进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中毒的前驱症状,如呕吐、腹泻、精神不振等,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如发现药物中毒,应立即停药,采取抢救措施。

2.7将病人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重点交接班,密切观察病人的言语、行为以及情感反应,掌握病人病情,多与病人相处,给以关心和同情,启发病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以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必要时辅以其他药物配合治疗。

2.8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并保持营养供给,协助口腔护理。协助病人洗漱、进食、排便及料理个人卫生,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局部皮肤刺激,防日光曝晒,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内衣。

2.9评估和记录病人所出现的心律失常、气短、头晕;评估心脏功能,了解心搏出量,并做好记录,监测血压、心电图,限制病人活动范围,保证病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休息,必要时给镇静剂。

3讨论

加强用药的宣教工作,使病人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特别强调药物对疾病的重要性,明确药物治疗的意义,同时,指导他们掌握药物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根据病情加减药物。为了保证给药过程顺利进行,良好的病房管理是必须具备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掌握更多的精神药物基本知识及其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认真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物安全。

药物治疗范文篇4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目前全世界已经被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半数未接受治疗,而在接受治疗者中,血压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也仅占半数。我国则更低,高血压的控制率还不足5%。如此低的控制率直接导致的是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药物的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血压病一经确诊,则血压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年轻的、轻度的患者以血压控制在135/85mmHg(18.0/11.3kPa)以下,老年患者控制在140/90mmHg(18.7/12.0kPa);单纯收缩压升高者也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18.7kPa)以下。血压升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血压的治疗也需要强调平稳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强化对心、脑、肾等器官的保护作用。

1药物选择

1.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博通、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等。研究表明,此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肾功能、糖尿病等疾病所造成的合并症、死亡率和病残率。如当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有预防卒中的指征时均应首选此类药物。但是,对孕妇、有肾脏动脉严重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则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1.2利尿剂这是一类很有效的降低血压的药物,而且价格便宜,尤其是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这类药物有双氢克尿噻、氯塞停、吲达帕胺等。单用利尿剂降低血压的有效率在50%左右。利尿剂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少数情况下会影响糖和血脂代谢。因此有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的患者要慎用。

1.3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不但降低血压,而且可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还具有治疗心绞痛的作用。特别适合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对合并糖尿病或妊娠的高血压患者也可以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这类药物有心得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洛尔等。单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血压的有效率在50%左右。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是哮喘发作期和严重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不宜使用。

1.4钙拮抗剂通过对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离子移动的阻滞而影响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收缩,使心肌收缩性降低,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如安氯地平、非氯地平、硝苯地平(心痛定)、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地尔硫等。钙拮抗剂的有效率为50%~60%。钙拮抗剂对心绞痛也有治疗作用,所以对合并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或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更为适合。

1.5α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从而降低血压。由于降低心脏后负荷,对心功能影响很小,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作用也不明显。但有较明显的首剂效应,即开始服用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率加快。故应从小剂量开始,反应会逐渐消失,用药剂量递增既可收到满意的降压效果,又可使副作用减少。这类制剂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拉唑嗪等。

1.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独使用时有效率在50%左右;如果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则大大提高降压效果。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联合应用,有效率可达80%。这类药副作用小,降压作用平稳,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比,因其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不产生缓激肽、P物质,故不会出现咳嗽等不良反应。适用于各期高血压的治疗,有氯沙坦(科素亚)、缬沙坦(代文)、伊贝沙坦(安搏维)、替米沙坦(美卡素)等。复合制剂海捷亚(科素亚50mg/双氢克尿噻12.5mg)不但服用方便,而且降压作用强而平稳。

2治疗原则

2.1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必急剧降压,尤其老年人,以逐渐降压为宜。无并发症者,可使血压降到18.7/12.0kPa(140/90mmHg)上下,有心、脑、肾供血不足者,过度降压可加重缺血,药物降压,不是病因治疗,应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采取最小有效量,长期坚持。

2.2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目的就是发挥药物间可能的协同作用(即实现1+1>2的效果),通常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噻嗪类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是血管舒张剂,并且能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如血管扩张剂常继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多,并用β阻滞剂可对消心率加快。血管扩张剂可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并用利尿剂,可对消之。正如近期的许多研究结果所示,大约有2/3的患者可能不止需要一种降压药来达到目标血压。

药物治疗范文篇5

一、PBL教学改革实践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70学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药理学、药剂学,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知识、药物的剂型已经掌握得很好,故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根据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案例版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总论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肿瘤及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总共分成14周,每周5学时来完成教学计划。由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相当迅速,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查阅相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关于治疗措施的一些新的观点等。

(一)教学内容分配及教学计划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分配时,把总论内容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周,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充分解释PBL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其具体规划,然后从总体上讲解关于总论中基础知识的难点,提出需要学生分组研究的问题。第二周和第三周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并且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设施,查阅关于研究问题方面的资料,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第四周,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自己关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在各论内容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应用3周,其他内容分成两大部分,每个小组各选一感兴趣的命题进行研究,写出综述并对综述相关内容作出最后答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对部分关键内容作出指导,并在每一阶段辩论结束后,就相关用药问题作出补充及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纠正[4]。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该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相当有限,如果学生应用板书多又工整,必然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如果板书太少,或者板书太潦草,会造成学生对相关问题理解的失误,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故教师要求学生在作相关报告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同时建议学生必要时应用动画增加同学对该事件的兴趣。例如,反应停致海豹婴儿事件、胰岛素注射部位等,利用图片将难记忆的知识点形象地呈现在同学面前,以加深同学的印象,使同学深切理解相关知识。

(三)逐步开展双语辩论

国外临床药学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临床药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合理的临床药学实践制度[5]。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临床药物治疗学要求药学专业学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适宜采用双语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论。故我们向学生推荐一部分英文原版教材,建议学生在展示多媒体报告时加入专有名词、术语并在作报告时读给同学。虽然初期应用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学生适应之后,表示“在读相关英语专业文献时,轻松而又愉快”。双语辩论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1)简单渗透,即以中文为主,报告时穿插部分专业英语词汇;(2)整合,即报告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能够用英语表达中文;(3)双语思维,即学生应用中文和英文来辩论[6]。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做到第一层次,在熟练之后,尤其是后面的章节中,逐渐向第二个层次过渡,争取使其英语应用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深化PBL教学的举措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求临床药学教师药学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首先,为保证临床药物治疗学顺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临床用药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教师通过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搜集和掌握医药信息、及时更新知识,还要求教师定期进行专门化培训。在授课之余进入药剂科参与药师的工作,进入临床科室从事临床药师的工作实践,用临床药学思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要求病例与理论相结合。药物治疗学实践性很强,正确的药物治疗临床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7],通过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分析,得出合理的临床应用药物。因此,我们在将来的PBL教学中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讨论。例如“,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部分内容的辩论可以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将PBL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对于学生来讲,改变了之前上课就是听课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现在的主动学习,需要其充分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对学习的渴望更强烈,学习效率更高。

三、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考核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期末考试(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综述成绩(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理解与掌握)、小组成员互相评分(占10%,主要评价学生在整个小组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绩(占10%,主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PBL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PBL教学的优势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点。首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PBL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PBL教学模式还使学生学会文献资料的搜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训练。

(二)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药物治疗范文篇6

关键词:药物治疗管理;精神分裂症;药师;疗效;服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的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2019年,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患病率为0.61%[2],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精神分裂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仍是重要的治疗基础,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服药的过程。但由于多种原因,精神病患者对于长期坚持规律服药的认知较差,多达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未能按医嘱服药[3],存在自行减药、停药,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等问题。深圳市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龙岗区精神卫生中心)是深圳市龙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直属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全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管理等工作。至2019年底,在我院登记规律就诊的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约1000余人。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相关药物知识缺乏、服药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好等问题,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合理用药意识及药物治疗效果,成为我院面临的难题。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therapymanagement,MTM)是专业药师以患者为中心,对其提供用药教育、咨询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并培训患者进行自我用药管理,以提高疗效的服务模式[4]。在欧美等国家,MTM已经应用于多个临床专业,并证明了对药物依从性、临床结果和安全性有积极作用[5]。专业药师能够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长期药物治疗管理[6]。国内医院相继推出MTM门诊,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病,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MTM,目前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报道深圳市龙岗区慢性病防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MTM服务,分析MTM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服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再入院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MTM模式的价值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我院精神科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选标准:经精神科医生诊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7],汉族,年龄18~65岁,患者或监护人能进行有效沟通。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器质性精神疾病、药物滥用或酒精依赖患者、无意愿接受MTM服务者、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等。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入组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由精神科社工根据事先制定的随机数表,按患者抽取的入组序号分入干预组或对照组。入组后,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评分[8],药师建立患者诊疗记录。对照组患者按照医嘱自行服药,定期回院复诊并收集其相关资料;干预组患者接受MTM服务。1.2MTM工作模式的建立以我院已取得深圳市MTM药师培训班结业证书的药师为主要工作负责人,在精神科医生及社工的配合下,结合患者现状,建立MTM工作方案,为期5个月,工作流程如图1。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与患者一起制定列表文件(MAP),包括:①用药基础知识指导;②用药依从性教育;③ADR识别及自我应对方式;④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最后与精神科社工确认患者的门诊复诊计划,登记下一次MTM时间。1.3评价指标1.3.1BPRS评分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和治疗(实施MTM)5个月后,由精神科医生评定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统计量表总分值(18~126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前后总分变化反映疗效好坏,差值越大,疗效越好。1.3.2服药依从性两组患者均于入组治疗前和治疗第3、第5个月进行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MMAS-8)[9]评分,满分为8分,得分小于6分为依从性差,得分6~8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好。1.3.3ADR发生率收集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用药相关的不良事件,由药师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10]评定其关联性,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可能”“很可能”“肯定”的视为ADR并进行统计,计算两组ADR发生率。1.3.4再入院率记录两组患者因精神分裂症加重入院的情况(排除因其他疾病及事故入院),计算再入院率。1.3.5患者满意度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第5个月就诊后,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药师的礼貌及专业素养、药师对药物副作用的讲解质量、药师解决用药问题的努力程度、药师承担药物治疗的责任、药师的整体服务、药师的热忱度、预约后的随访服务等工作的评分,评分标准:5分:非常满意,4分:很满意,3分:满意,2分:不满意,1分:非常不满意[11]。比较两组患者对药师工作的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2例,其中有14例因2020年初疫情原因失访退出,最终纳入有效病例68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合并其他慢性病、服药种类、学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不同时点BPRS评分变化比较入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个月后,两组BPR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服药依从性评分变化比较入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分均较差,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和第5个月时,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服药依从性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2.4两组患者不同时点ADR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的ADR主要累及内分泌系统(体质量增加、血糖、血脂升高)、中枢神经(嗜睡、头晕、失眠)、胃肠道(便秘、反胃、腹泻)及其他类。入组治疗前,干预组ADR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和第5个月,干预组ADR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则有明显上升。治疗第5个月时,两组AD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5两组再入院率比较干预组1例患者因抗拒服药而入院,其余两组患者均未有再入院者。2.6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满意度评分变化比较入组治疗前,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逐渐提高,在治疗第5个月时高于治疗前(P<0.05),且各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第5个月的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见表5。2.7MTM发现的药物治疗问题干预组对患者入组时用药分析(MTR)及后期随访时,发现的药物治疗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服药依从性差:因遗忘而发生漏服药物12例;症状好转后自行停用某种药物1例,如某患者应服用奥氮平片和利培酮片,但病情稳定时自行停用利培酮片。对于此类患者,药师在制定MAP时重点进行服药依从性教育,必要时提供小药盒、按时服药表、设定闹钟提醒等帮助按时服药,后续随访MMAS-8评分反映取得较好成效。②药品剂型选择不适宜3例:如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0.2g)患者用法为0.3gqd,需掰服而影响药效。除有1例患者坚持不换药外,另两例已与医生沟通更换为普通片剂。③过度用药或未及时用药4例:有的患者将暂时性用药长期服用,如将医嘱中必要时才服用的阿普唑仑片每晚都服用,导致白天精神困乏。药师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后患者已能正确服用药品。未及时用药的患者已帮助患者转诊到相应的科室就诊,如血糖浓度远超上限而未服用降糖药者转诊至内分泌科。④药品服用错误2例:更换药品规格后用量服用错误,某些药品更换厂家后药盒药片改变使患者易混淆导致服用错误。此类患者,药师在发药时会重点进行用法用量讲解,并使用醒目的标签帮助患者正确服用药品。

3讨论

药物治疗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年龄24-58岁,平均(38.2±10.8)岁,病程1-21周,平均(12.5±4.7)周。纳入标准:①符合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症状诊断;②发病后首次诊断治疗;③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②合并患有心、脑、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③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疾病类型、出血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对出血原因进行确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使用常规止血和消炎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妇宁栓药物治疗。所有治疗均进行3个月的观察。1.3观察指标1.3.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判标准: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不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身体各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周期情况基本正常,身体各指标恢复正常;③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情况有所好转,月经周期出血好转趋势,身体各指标基本正常;④无效: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或病情加重。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3.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躯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分。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以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χ2(%)以及t(±s)检测,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有效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45例,痊愈16例,有效11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60%;研究组45例,痊愈30例,有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88.9%。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治疗前(63.8±6.1),治疗后(92.7±3.2)*;研究组治疗前(64.2±6.3),治疗后(80.6±4.5)*(组内比较,*P<0.05)。

3讨论

阴道出血是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宫腔、外阴、阴道、输卵管等部位受损,其可能发生的疾病类型较多,与内分泌、肿瘤、创伤等多种因素相关[3]。目前,对于阴道不规则出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和消炎抗菌治疗。有研究表明,对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外,加用止血类药物,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药物治疗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妇宁栓作为一种止血调经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阴道内细菌滋生,在常规止血消炎治疗外,加用此类药物治疗,能够更加快速的调节阴道内环境,避免出现感染发炎等情况,加快出血部位的愈合。

综上所述,妇宁栓药物治疗对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丽.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7(10):152-153.

[2]翁珂.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探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8):191-191.

药物治疗范文篇8

论文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脑血管病中占85%[1],其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的药物已成为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讨论的焦点。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内科治疗等不再赘述,仅对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e)、噻氯匹啶(tidcopidine)、氯吡格雷等。研究证明[2],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Esps-2,EuropeanStrokePreventionTrial)结果显示[3],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另外,我国也对2110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了阿司匹林效果的研究[2],显示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增高PGI2水平的同时可降低TXA2的水平。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啶化学结构相似,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4]。因此这类药比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5],应需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选择。建议药物用量: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顿服。②也可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复合剂,2次/d。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3]。

2溶栓药物的治疗

脑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缺血性卒中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是不可逆性损害,但是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6]。因此,血管再通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溶栓治疗是用于3h以内的超早期或6h以内的早期,经CT证实无低密度灶也无出血灶,无出血倾向,无凝血功能障碍、抗凝治疗、手术、妊娠等,有溶栓指征又无禁忌证的患者[7]。

目前治疗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氯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scu-PA)。其中以UK、rt-PA最为常用。溶栓剂按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①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如r-PA、rt-PA、scu-PA等;②纤维蛋白非选择性溶栓剂,如UK、SK等,前者易发生再梗死,后者易造成全身溶栓状态而引起皮肤黏膜出血和脑出血。

溶栓方法有[8]:①静脉溶栓:UK1000000~1500000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维持静滴30min;或rt-PA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静推10%(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min滴完。本方法不需特殊设备,可及时用药,较常用。②动脉溶栓:药物用量一般主张个体化。其优点是药物用量小,可直接监测溶栓效果,并可在溶栓的同时选择血管成形术。其缺点是需要DSA造影设备,准备和操作时间长,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3抗凝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与血小板聚集治疗一样,既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措施,又是二级预防措施,其目的主要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长及防止堵塞远端的小血管继发血栓形成,促进侧枝循环[9]。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虽然肝素可预防卒中的早期复发,但出血风险也同时增加。因此建议[10]:①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h内使用的抗凝剂;③如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BP﹥180/100mg等禁忌证时,在有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4降纤药物治疗

很多证据表明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和血浆黏滞度增高。蛇毒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尚有增加纤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更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11]。但值得注意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至130mg/dl以下时增加出血倾向[12]。常用降纤药物有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蕲蛇酶等。

5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治疗

临床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实验及临床研究,探讨了各种神经保护剂的效果,不少神经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有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13,14]。目前常用的神经细胞保护剂有钙通道阻滞剂和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前者包括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氟桂嗪等[15,16],后者包括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抑制释放剂、一氧化氮减毒剂、自由基清除剂、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其他还有具有稳定细胞膜作用的药物,如胞二磷胆碱(CDPC)、神经节苷脂(GM1)等,并在临床上有较多的应用,但GM1的确切疗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还包括有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等共性治疗、亚低温治疗、基因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本文探讨的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一部分,但针对具体病人、具体疾病,应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CamarataPJ,HerosRC,LatchawRE,etal.Brainattack:therationalefortreatingstrokeasamedicalemagency[J].Neurosurgerg,1994,34(1):144-157.

[2]邱丽颖,余涓,陈崇宏.阿司匹林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8):972-976.

[3]AriesenMJ,AlgraA,KappelleLJ.Antiplateletdrugsinthesecondarypreventionafterstroke:differentialefficacyinlargeversussmallvesseldisease?AsubgroupanalysisfromESPS-2[J].Stroke,2006,37(1):134-138.

[4]李义召,李大年,王磊,等.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神经学杂志,2000,13(3):146-148.

[5]李义召,李大年.噻氯匹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39(2):120-122.

[6]于炳新,吕传真.脑缺血半暗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173-174.

[7]韦冲.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J].海南医学,2006,17(2):141-143.

[8]龙洁.急性脑梗塞溶栓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298-230.

[9]顾迅.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46-47.

[10]白彩琴,刘士福.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短暂性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3):354-355.

[11]范惠先.降纤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58-59.

[12]马在臣,赵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J].山东医药,2002,42(7):49-50.

[13]李恩仓,王睿容.急性脑卒中急诊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01,7(2):100-102.

[14]陈远芳,赵雅晶,王军民.脑梗塞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原则[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1999,21(1):49-51.

药物治疗范文篇9

[关键词]临床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模拟教育;标准化病人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用药,为其将来进行临床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性学科。然而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药学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与患者在交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医患矛盾,这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展[1]。模拟教育和标准化病人(SP)是近年来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研究热点,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3]。我们尝试将模拟教育和SP引入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授课中,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校120名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60名。单数组采用模拟教育结合SP教学法进行授课,偶数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授课。1.2方法。1.2.1参与人员及课前准备课程中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授课教师为具备5年以上工作及教学经验的临床药师或临床专家。SP来自本校医学生志愿者,应选择守时、忠实于模拟案例的志愿者。由本校资深临床教师及临床专家设计本课程所需的案例,对SP进行正规的专业化培训,确保SP的质量。案例应具备针对性,符合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大纲,难易适中、治疗过程适宜(8~15d)、药品使用数量适宜(4~10种)。上课前1周,授课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讲义让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由学生扮演药师进行一系列模拟情景训练。1.2.2课程设置设计了9次课程,每次课程3个学时。课程内容涉及沟通技巧、用药咨询和用药教育、药物经济学评价、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特殊人群用药选择、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合理处方处理等问题。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临床药学本科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1)课程一:门诊药房窗口咨询。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处方)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门诊病历。SP携带门诊病历和药品到门诊药房进行咨询,药师当场回答SP的问题,对其进行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2)课程二:不合理处方的修改。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处方。SP携带医嘱到门诊药房取药,药师发现处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告知患者不能发药,并与医生沟通对处方进行修改。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3)课程三:困难患者药品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家庭困难患者。药师根据药物经济学和患者情况,与医生及患者沟通,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药品。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4)课程四: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模拟病种及使用药品,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药师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询问患者用药情况,根据说明书和循证药学等证据确定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并判断是由何种药物引起,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处理。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5)课程五:特殊人群用药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妊娠妇女及老年患者。药师通过判断SP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妊娠分期和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根据说明书、循证药学等证据选择合理的药品。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6)课程六: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SP询问药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生活干预方式及用药注意事项,药师根据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状况,现场回答相关问题,建立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及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7)课程七: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用药情况)和模拟病种,由不同SP扮演非理性患者及家属。药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考察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8)课程八、九: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社区获得性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生理参数。药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病史,选择抗菌药物,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用药后的生理病理状况,药师根据患者生理病理及症状体征的改变,考虑是否更换抗菌药物等。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每次课程安排2~4名SP,教学过程采用自由讨论、模拟诊疗、师生互评、课堂总结等形式。诊疗过程由学生自行掌握进度,必要时可暂停,让教师予以一定指导。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课程总结,纠正学生沟通行为及操作过程的不当之处,总结不足。1.2.3课程考核2组均采用采用笔试和结构化考试来考核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学习情况。笔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结构化考试主要考察案例分析能力。笔试由临床药学室教师出题进行统一考核。结构化考试由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负责人组织,考核流程包括案例汇报、专家提问、学生答辩和专家评分4个环节。案例汇报由SP和临床药学生一起完成。考核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设计,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一共设计2个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对SP进行培训,确保考核的质量和同质性。考核前,考生随机抽取一份案例,进行准备阅读,一般为5~10min,然后进入考场,询问SP基本信息及病史情况,询问完成后向专家进行案例汇报,包括患者主诉、患者基本情况、既往史、过敏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入院诊断、初始治疗方案,对主要的治疗药物进行评价,提出初始用药监护计划,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药物疗效,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调整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更新用药监护计划,指出患者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及需要进行的用药教育,该环节20~30min。案例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根据案例和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提问,一般为10~15min。提问结束后,专家对学生的汇报及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并评分。

2结果

与传统的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方法相比,采用模拟教育结合SP教学法的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笔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见表1。

3讨论

药物治疗范文篇10

1教学改革实践

1.1合理选择开课时间与教学内容我院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三的第二学期,教学时数为36学时,大三的学生已学过了药理学,初步掌握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的理论知识,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选定教学内容为教材的总论部分,主要有: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给药方案设计、临床药效学、药物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用药、时间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滥用与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老年人、儿童、围产期等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疾病对药效学的影响,以及新药临床研究与设计等。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很快,在教学准备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目前已修改过三次教学大纲。讲授内容注意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动态、研究成果等,不局限于教材知识,例如将临床药效学内容更新为“PKD理论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与“药物滥用和合理用药”内容有机相连;因临床药师制度及新药的临床评价规则不断有新政策出台,教学中将“药品审批管理与评价”的内容整合到“新药的临床研究”内容中,同时介绍欧美药学教育及药师制度概况;增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新的、更加丰富的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将来作为临床药师的职业认识。

1.2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该课程学时数不多,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如果板书多又工整,必然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如果板书太少,或者板书太潦草,会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失误,影响学生理解的深度。目前全部教学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中充分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纲要图片、关键词句图片,节省板书时间,同时动画图片能增加学生的亲近感,例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反应停致海豹胎事件、苯甲醇注射液致臀肌挛缩等,利用图片将知识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用语言深刻描述,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深切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用多媒体显示数据、图表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印象,增加数据的对比力度,例如药物经济学一章中,充分利用图表对比说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四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确切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确信一些重要的命题和结论,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1.3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国外临床药学发展主要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临床药学理论体系、完整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药学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新进展,适宜采用双语教学。

因此引进了“临床药理学”的英文原版教材,在授课中首先放人基本概念的专有名词、术语及英文释义,以后每年在内容上逐渐增多双语教学的分量,学生适应之后,纷纷表示“不但领略了英语文法缜密简练之处,专业视野也大大拓宽”。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渗透层次,即以中文为主,课堂上穿插英语教学。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中文和英文来思考解答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双语教学虽然推广到第二层次,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和探索。

1.4开设临床药物治疗学第二课堂在授课过程中,紧密围绕临床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课堂教学适时与学生交流互动,积极讨论课后的病例思考题,讲授与提问相结合。课余时间安排教学实习作业: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药剂科搜集抗菌药使用资料,并查阅中外相关文献,结合课程中“PK,/PD理论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的知识,分析抗菌药使用的现状、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调研实际用药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另外,组织学生作为自愿受试者参加新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通过亲身体验新药的临床试验过程,学生了解到我国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临床药动学的试验方法和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等。开展第二课堂,启发学生对临床用药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临床药学教学的有效辅助J手段,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1.5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授课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的现状和趋势具有深层次了解,尤其是在药物品种迅速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药品的认知水平影响合理化用药的今天,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新药的临床试验、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等章节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授课,可以让学生所学的内容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临床药学知识进展,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2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师临床药理学知识培训。信息时代的今天,临床药学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药学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要保证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能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能提高学生的临床用药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除通过医学文献、专业杂志、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掌握信息、更新自身知识外,还应定期进行专门化培训。通过进修的方式,进入临床药剂科参与临床药师的工作,不断提高临床药学实践的能力,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理论教学与病例讨论相结合。药物治疗学实践性很强,正确的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通过对疾病诊断、治疗的讨论分析,训练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药物,因此将来的教学中将更多地尝试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课前预习的条件下,如“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疾病对用药的影响”等部分内容的理论学习可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结合临床实际用药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核。我校刚经历普通本科教学的教学评估,评估专家指出各门课程的考核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测试,因此,改变原有的成绩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考核体系,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本保证。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考试中考题可以实际病例出现,考核学生合理选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处方,指出合理或不合理联合用药的依据等,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提高我院毕业生临床用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