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现状十篇

时间:2023-03-24 06:32:07

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现状篇1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水资源现状篇2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水资源现状篇3

关键词:水资源 污染 环境 治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农业生产用水不断增加,也引起了各种淡水资源争夺的日益加剧。因此,为了解决现有的水资源匮乏和供需矛盾,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淡水资源进行治理和开发,从而保护水资源、减少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

一、水资源概述

水是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一,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要想生存和生产都离不开水。可以这么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自于水,以后假若没有水的存在,那么生命也必然随之消失。在古老的时代由于人口的较少,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较少,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也可以忽略不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不断增多,不仅造成了水资源利用的上升,也造成各种水资源浪费的严重。所以,在当今水资源日益匮乏且污染严重的新时期,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制约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成为国家政策、经济、技术上所面临的主要话题和复杂难题。在传统的统计工作中,人们普遍的人为水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但是经过多年的社会生产实践表明,这种概念与看法是一种极端错误和品面的认识,也是自然接种最能够为人们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加大淡水资源研究力度,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水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水资源匮乏,使得人均用水量日益紧缺,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又一项难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础所在,也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命影响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水资源的应用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有些地区已经成为了严重缺水现状,同时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为了解决城市现有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多年以来,各个城市市委以及政府都将城市供水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这种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城市建设中水的影响与制约因素,也促使了城市经济的顺利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世界整体性水资源分析,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我国,水资源就更为匮乏,我们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我们仅仅拥有世界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水。人均水资源量与生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2,当前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水资源再度污染的现状也极为严重。

在极度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珍惜,在对大自然肆意地索取着宝贵水资源的同时,又在盲目的破坏和污染着水资源,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更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水质监测工作者应该振臂呼吁,启蒙和唤醒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来,来自于我们水质监测一线的水质污染数据显示: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3、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详细介绍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第一,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人们的生活用水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第二,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不断下降。由于农业用药和工业生产而造成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水资源的相对紧缺。由于工业生产的用水量剧增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从而导致地下水形成漏斗区,给海水倒灌提供了便利;第三,过度开采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人们不断开采水资源,从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三、解决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1.全社会都要树立一种节水减排和防污治污的环保意识

居民应该从自身做起,既要有节水意识,也要把防污当作每日必省的生活常态。只有当全社会都树立起了一种节约用水,降低排放的环保意识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可能重新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碧水蓝天。对于一些有污水排放的重点企业,也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效益的追求上,应该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在治理排放上增加投入。作为国家管理的层面上,要在总体的高度搞好环保教育,力所能及地保证环保投入,在实际的行动中把治污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针对农村水治理环节的薄弱,要切实加强农村水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就更要树立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

3.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水资源现状篇4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又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正是兼顾人类生存与发展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措施。

1水资源配置理论

水资源配置即是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与需求的不一致性,人为采取的调控措施。目前,对于水资源配置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其中以我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提出的概念最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即“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配置”。水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2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发展现状

水资源配置理论的发展,是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对水资源配置理论方法的需求,推动着水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使其内涵日益丰富且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国内水资源科学分配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水库优化调度为先导的水资源分配研究。近25年来,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导向,水资源学科发展很快,每次攻关都上一个台阶。并且根据国情,将水资源配置由单纯技术经济的优化问题拓展为多学科交叉,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水资源理论与方法体系,使我国水资源学科具有特色、独树一帜。由国家科技攻关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归纳为单纯供需平衡、基于宏观经济的优化配置、面向生态的合理配置三个主要阶段。

2.1单纯强调供需分析的水资源配置

从1983年,国家开始实施攻关计划开始,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促使科技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水利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攻关计划实施初期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六五”攻关引入了水资源的概念,奠定了水资源自然学科基础,在应用基础方面提出了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上对华北地区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并基本达成共识;“七五”攻关项目加强了技术方法的应用开发,提出了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四水”转化规律,并相应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补偿运用方式并获得实际应用;

2.2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改革开放十多年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逐步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激增,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其中以华北地区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区内工业发达,又分布着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棉生产区,如何安排水资源在不同用水部门的分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八五”攻关专题《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项目[9]引入经济学部分概念,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宏观经济联系起来研究,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具体方案。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是水资源配置研究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考虑了水资源供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揭示出水资源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紧密关系,初步建立水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准则。但这种水资源配置理论在投入产出分析时,单纯强调水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巨大的潜在价值。强调经济效益对水资源分配的驱动作用,会造成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2.3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关注水利对经济建设保障作用的同时,开始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水与生态结合起来研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高度重视生态平衡,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用水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我国面临的紧迫问题。

“九五”攻关专题《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项目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项目在内陆干旱区开展研究,首次将水资源配置的范畴拓展到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揭示了水-生态-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与转化规律,在实践上提出了西北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与生态需水量,水量配置的对象也扩展到同时配置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十五”攻关项目《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在“九五”攻关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与水相关的生态问题的研究,进一步重视水资源配置的生态安全基础,对全国分区域生态需水作了系统研究,从基础、应用、管理层面建立了开放、包容的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界定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水类型并开发了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关键技术。创立了面向水资源管理、规划的生态安全分析应用技术平台,从而解决了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步进行供需分析的难题,使得水资源供需分析加入生态用水之后,扩充了分析范围并增强了分析功能,丰富了水资源配置理论。

3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人水组合、水土组合条件差,只有通过人为的合理调控来配置水资源。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把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兼顾生态与环境安全、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公平公正、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关键技术,这是指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家需求和研究现状分析,未来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将依循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由经济学准则、生态学准则和社会学准则环环相扣紧密耦合而成的水资源科学配置的准则,解决长期存在的水资源配置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严重分离的现象。根据流域水循环的生态效应,建立生态用水分析机制下的水资源配置的生态学准则;根据城乡发展平衡、利益公平的原则,建立水资源配置的社会学准则;根据水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的原则,建立水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准则。

(2)开展水问题国情分析研究,研究水土资源组合以及水资源、能源资源组合情况,在流域水循环基础上分析水问题,揭示水问题成因,分析现状与演变趋势;在分析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依存与变化关系基础上,分区域建立基于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根据区域水问题,按水土资源组合条件、水与生态演变类型,研究提出区域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建立不同类型区域水资源科学配置模式,包括水少地多的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水缺地广水土组合严重失衡的西北内陆干旱区、水多地少的南方湿润地区、水土组合较均衡的东北湿润地区[19]。在此基础上形成体现区域特性和水资源二重性的水资源配置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德胜.英国的水资源法和生态环境用水保护[J]. 中国水利. 2010(05)

水资源现状篇5

1.1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规模大,工程复杂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综合性强,影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效益具有随机性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资源水利的介绍

2.1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经济、节约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水资源现状篇6

关键字:水资源;现状;应对方案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我国现在水资源的现状大体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等。

1 我国水资源基本现状

1.1 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比较可观,但人均占有量少,整体来看,仍然是严重的干旱缺水国家。我国目前的水资源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00立方米,相对于总量约为2.8x1012立方米,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淡水总量来说,的确是非常少的,与其他大国相比,我们仍是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工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及基础单位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给本就不多的水资源更蒙上一层阴影,而且,随着我国水利建设和谁能开发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开发的难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已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在很难改变拥有量的现状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从而缓解资源短缺的影响。

1.2 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

在水资源量短缺的基础上,很容易引发供需平衡矛盾问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量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容易被开发的水资源大部分已经开发完成,开发新水源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开发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水利工程对移民安置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处理等问题也越来越困难,致使供水工程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限制,进而导致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1.3 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总体来说,我国水资源南方比北方多,夏季比冬季充沛,而且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这样的差别还在不断的加大。这个现状不仅制约了有限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而且也给开发利用带来很多不便。夏季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河水上涨速度快,容易造成洪涝灾害,不仅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得不到充分利用;冬春季则降水少,大部分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的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会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仅占20%不到,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1.4 水体污染严重

虽然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但我国现在的水质情况仍不容乐观,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仍然在源源不断的排入河流,有些甚至已经危及到地下水源,例如山东潍坊,利用深水井将工业废水灌入地下,给我们最后一点纯净度呃水源以沉重的打击,而且,水体污染有从支流向干流、从城市向农村、从内陆向海域延伸的趋势,这些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5 洪涝灾害及水土流失仍十分频繁

近几年,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我国基本已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洪涝灾害虽有所改善,但仍然十分严重,危害之大,破坏之大仍是人们对水控制过程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今年城乡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洪涝灾害成为了热议问题。而且,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十分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退化、沙漠化和生态恶化,引发河道淤积堵塞,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洪涝灾害的影响,是其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2 应对方案

2.1 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

针对我国出现的各类水资源短缺现象,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提高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率,二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用外水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例如,对于农业生产,我们可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工业生产,我们可以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废污水的技术研究,而且,可以协调各用水部门关系,增强有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调水工程进行水资源的相互补给和最优调配,例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等调水工程。

2.2 加强水资源保护

这是一项长久,而且需要全民参加的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要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和重要生产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合理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并加强流域机构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河道排污口管理,对各个生产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坚决贯彻"谁污染、谁承担责任,谁受损,谁得补偿"的保护原则,从源头抓起,从过程抓起。要加强面上的生态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2.3 其他应对方案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要继续不断深化取水许可制度,健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增强人们节水保水的观念,逐步推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监测系统,建立相应的干旱期水资源应急响应预案,并结合取水规模和方式,计划用水途径并予以监督实施,还要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缩小我国在治水和水利开发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积极研究、开发、推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设备和技术,努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3 结语

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研究解决方案,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优化,寻求新的解决途径,不断为我国的水资源开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文学及水资源

[2] 彭玉怀,杨兆军,王少龙. 用于规划目的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讨论[J]. 安徽地质. 2000(02)

水资源现状篇7

关键词:水资源;研究;现状;问题

水资源是指可利用或者有可能被利用的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水是一种可再生和可供永续开发利用的资源,水资源的可再生并不意味着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于年降水量和年际分配不均,特别在某时段降水较多而导致在短期汇集过多的径流而不能迅速排出而形成洪涝灾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不同流域的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水资源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开展防止水旱灾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工作,先后有计划的开始综合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等灾害较多的水系,同时,对水资源较丰富的长江、珠江等流域分期进行综合可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水资源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全国水资源评价工作,初步了解了我国水资源总量。在应用基础方面,提出了“四水”的概念,“四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是陆地上普遍存在的三种水体,降水是其补给来源。自然条件下四水之间的转化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内在关系,解释了水资源形成和演化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根据“四水”转化规律提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补偿调节的概念在应用基础上对缓解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用水越来越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合理配置逐渐提上日程。现今,我国处在水资源产权和配置制度改革和政策变迁的时期,经济杠杆成为主要的调控手段之一,随着水权制度探讨的深化和水权界定的明晰,国内学者还研究提出基于准市场和民主协商的转型期水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水资源空间和时程上的严重分布不均,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现象严重,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保护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并从研究经济与水的关系发展为经济、生态环境与水的关系研究。在应用基础方面则研究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干旱内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研究;考虑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用水条件下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法。同时也进行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平衡及合理配置和保护等的问题研究。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我国水利事业已初步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水资源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差。

海河水系污染严重,劣Ⅴ类水质断面占50%以上;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劣Ⅴ类水质断面占40.6%;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淮河干流以Ⅳ类水体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质仍然较差;松花江水系以Ⅳ类水体为主;珠江水系、长江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水质良好,以Ⅱ类水体为主。[1]海河、辽河、黄河和淮河等主要供给生活、农业及工业用水的主要河系匀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生活受到威胁,农业生产受到阻碍,工业用水不能满足。流动性是水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将是水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

(二)、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需求持续增长,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余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1500万m3,每年影响产值约2300亿元[2];二、易开发的水资源一大部分已开发利用,开发新水源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也相对较高,同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趋增大,水工程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两方面共同导致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全国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3]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季风型暴雨引起的山地、丘陵水土流失;2、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水土流失;3、人为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例如,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行为。这些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共同导致了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也致使生态失衡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四)、洪水、干旱灾害依然频繁。

自国家防总的信息显示,2012年,汛期全国多雨区范围较2011年明显偏大,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偏多,洪涝灾害可能重于2011年,不排除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长江流域两湖水系今年汛期降雨过程频繁,雨量偏多,资水、沅江、修水、乐安河等多条支流出现超警戒洪水。前期来水总体偏多,中下游干流水位偏高1至3米,小型水库出险多,灾害损失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旱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我们是越来越不敢淹不敢旱了。

(五)、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尚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用水大多还是取自地下水,有的地方灌溉农田也取自地下水,并且浪费严重,灌溉的大部分水又都渗漏到河道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地下水补给不足,且地下水污染严重,有些地方一出现严重的缺水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上有将近3亿的人民不能饮用安全水。

(六)、我国在污染的治理、微咸水和海水利用、淡化方面与发展国家差距大。

(七)、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缺水与浪费并存。

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甚至0.8;工业用谁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应达到75%~85%。[4]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水利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管为统领,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兼治,坚持水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形成以节约型用水、合理配置的的用水状况。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利保障。(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水科学网.科普天地.2007:2-4.

[2] 顾圣平,田富强,徐得潜.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9

水资源现状篇8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石嘴山市

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29-02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地处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总面积5 310km2,总人口73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9.2亿元,是宁夏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黄河流域13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也是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石嘴山虽然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西缘,但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全年降雨集中,平川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80mm左右,贺兰山林区年降雨量在447mm左右。

1 水资源利用现状

石嘴山市水资源主要是黄河过境水和地下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均采自地下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308亿m3,黄河入境实测年径流量277.373亿m3,出境年径流量241.2亿m3;4条支干渠引水量为10亿m3左右,年平均排水量为6.09亿m3;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为3.384亿m3/a,污水处理能力0.511亿m3,中水处理能力0.33亿m3,中水回用量700万m3。地下水日供水能力为31.38万m3,实际年取水量为2 767万m3。人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07m3,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0。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1.1 水资源总量 石嘴山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308亿m3,平均产水模数2.25万m3/km2,其中地表水资源1.004亿m3,地下水资源量计3.977亿m3,重复计算量3.37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m3。

1.1.2 过境水资源量 石嘴山市过境水资源主要为过境黄河水。根据自治区分配我市的“87”水权分配方案,我市的黄河水资源量为5.935亿m3。

1.1.3 水资源利用状况 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1.003亿m3,其中引用黄河水9.767亿m3,当地地表水0.082亿m3,地下水1.116亿m3,污水处理回用量0.038亿m3。农业引用黄河水9.721亿m3,占黄河取水量的99.5%,工业用水量和城镇生活取用地下水0.887亿m3,占地下水取水量的78.6%,形成了农业高度依赖引黄灌溉,工业和生活依靠地下水的用水格局,同时,中水回用量偏低,仅占污水处理回用量的22%。

1.2 城市集中水源地概况 石嘴山市经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批准的水源地共有8个,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评价水源地水质,I级的有1个,Ⅱ级的有4个,Ⅲ级的有3个。水源地探明的可开采资源总量为31.779万m3/d,实际开采量为12.6万m3/d,2012年生活供水量为0.232亿m3,日用水量约为7.5m3万/d,依托地下水源地共建有7座水厂,覆盖供水服务人口61.57万人。

1.3 工业企业自备井用水概况 全市共有工业自备井用水户349家(两个城市区164家,平罗县185家),614眼工业用水源井,2015年工业取用地下水0.654亿m3。

2 存在的问题

2.1 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石嘴山市的基本水情。石嘴山市水的供给主要依靠过境的黄河水,包括存储量有限的地下水大部分也是黄河灌溉补给,现自治区分配我市的“87”水权分配方案为5.935亿m3,按照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石嘴山市的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将达到13.83亿m3,而现有的水资源严重不足。

2.2 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石嘴山市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在宁夏重点布局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基地,是依托托厂矿建设了石嘴山市,打自备井取用地下水成为了企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主要水源。特殊的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石嘴山市农业灌溉高度依赖黄河水灌溉,城市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高度依赖地下水的现实。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绿化面积的增加,大量地下水的开发使用,导致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水环境污染。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石嘴山市已形成5个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涵盖了贺兰山山前洪积扇及部分冲湖积平原区。地下水的超采,造成潜水通过弱透水层对地下水进行越流补给,承压水水质有恶化的趋势,Ⅳ类水已占据超采区地下水的近一半地区,使本就脆弱的水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了石嘴山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我市的第一座污水处理厂2001年1月1日投入试生产,第一中水厂于2004年年底试运行,中水管网覆盖率低,范围小,只是定向为大武口发电厂和石嘴山发电厂等大用水户供水,中水使用量440万m3,回用率仅为不到22%,虽然从2003年星海湖、瀚泉海、盐湖等调蓄水库,但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的不确定性,造成雨洪水资源利用的难度,浅层微咸水的利用还处于空白。

2.4 水源地保护工作滞后 石嘴山市探明的6个备用水源地还未划分保护区范围,正在使用的6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虽然划定了保护区范围,但缺乏保护措施,致使违法侵占现象时有发生。

2.5 农业灌排任务艰巨,缺乏灌区末梢水资源调蓄工程 石嘴山市处于青铜峡灌区末梢,相比其他地市农业灌溉难度较大,排水困难,虽然自治区实施的百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可解决大部分排水问题,但因财力有限,加之3个县区中,自备井管理和统建供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黄河水和地下水、县区区域各自为政,建设的星海湖、翰泉海、银善水库等只能调蓄区域局部水资源的配置,缺乏灌区末梢的调蓄工程,从而使丰水期存不住水,缺水期无水可用。

2.6 水系不连通,水环境质量堪忧 一是石嘴山市处于极大排水干沟的下游,由于沟道上游城市及工业污水排入,水体水质恶化,致使石嘴山市的水环境不佳。二是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市水体不连通,湖泊、水库,境内水域富营养化严重,均未达到功能水体的要求,2012年石嘴山市4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只有25%。三是城市地下水水源地因保护区面积大,投入不足,受城市发展侵占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受到极大威胁。

2.7 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虽然石嘴山市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宁夏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水务一体化体制还未理顺,多龙治水现象依然存在。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各县区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和各水功能区的纳污红线,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建立水资源的保护体系。加强黄河两岸、湖泊、水系、沟系、渠系及湖泊湿地保护,利用技术支持实现分质供水,节约保护水资源。

3.2 优化水资源配置 以水资源利用为抓手,加强骨干水源工程、水系连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推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力度,严格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生态脆弱区的水生态修复,建立符合石嘴山市水情的水资源用水、管水体系和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用水安全的水环境承载格局,找准水资源在支撑经济社会发挥中解决的路径和措施。

水资源现状篇9

高校是城市用水大户,以高校为依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容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前国内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对用水行为过程的分析[1-2]、对节水意识进行调查[3]、对水资源管理的思考[4-5]、对节水设施的探究评价[6-7]。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对节水行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9-11]、技术对用水意识的作用研究[11]、高校中水的可用性与可持续性研究[13-14]等。 

目前高校水资源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分析的经济学方法[1-3,19]、运筹学等其他数学方法[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1,4-5]、在技术水平基础上研究节水系统 [6-7]等几个方面。本文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当前国际研究中,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工程技术研究[14-16]、社会科学基础研究[17-18]、行业的指导评价[19-20]等领域。同时,本文参考了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1-22]、水资源利用效率[23-24]、水资源评价[25]等方面。 

考虑到当前水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普遍缺少对用水现状、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意识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分析,而水资源利用情况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才能对高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背景,同一指标在各方面的反应不尽相同,使得目前的研究很难找出适合本校的用水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此次研究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分层构建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然后,将专家打分表作为判断矩阵,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进行运算。最后,结合调查情况和定量数据对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节水意识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水资源利用情况,完善了当前关于高校水资源利用评价的角度。 

2 南京林业大学用水现状与节水意识调查 

2.1 用水现状调查 

用水现状调查以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的用水情况为主要调查对象。这些区域用水人员多,用水量大,便于我们找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其中实地调查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新图书馆的手动冲水设备设置了分档,一次冲水量只有原先的一半;教五楼的手动旋转式洗手池的漏水现象严重。调查中,我们发现,按压式水龙头在使用时,限制了出水时间和出水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用水,而旋转式的老式水龙头和老旧水管接口处会发生漏水。 

生活区域中人为浪费的现象极少。并且,学校食堂采用喷洒式洗菜方式,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另外,有两栋宿舍楼的上一层洗涤用水可以用在下一层冲洗厕所,原理上能够节约30%左右的水。但是清理工作欠缺,所以是否能真正节水还有待商榷。 

目前,校园内的节水设备有供水管网测漏系统,于2014年建好使用。采用的是节能传管平台(計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和远传水表等技术。在计算机中可以观察数据,当用水异常时,结合人工排查,找到漏水点,从而节约用水。 

2.2 校园用水管理制度调查 

2.2.1 制度方面 

2009年修订的《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生宿舍的用水超出定额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支付;行政部门的水电超额部分由学校和各单位按比例分担,节约部分按比例予以单位奖励;学校每年设立节能技术改造专项经费,在新建或改建项目中的用水设施中,优先选择节能型的产品。 

2.2.2 水费方面 

用水收费的部分为宿舍楼层饮水机,开水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瓶;浴室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分钟。 

2.2.3 用水时间 

教学区的开放时间为7:00-22:00,用水时间为16小时。浴室开放时间为12:00-22:00,用水时间为10小时。宿舍的用水24小时开放。 

2.2.4 当前措施 

用水设备附近有节水标语,但是校内没有定期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和浪费水资源的处罚措施。 

2.3 节水意识和行为问卷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行为做出科学性的调查,我们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认为,节水认知态度、节水政策态度、节水主观规范和节水行为控制决定节水行为意向,节水行为意向决定节水行为。节水认知态度指,大学生在采取节约用水这一特定行为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所持有的评价;节水政策态度指,大学生对节水政策的支持程度;节水主观规范指,大学生在采取节水行为时受到外界的压力;节水行为意向则表明一个人节水行为的意愿程度。本文调查问卷以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节水认识态度、政策态度、行为主观规范、行为自我控制感、行为意向、行为实践情况调查这6个方面设置了问题。共计发放了658份问卷,回收了658份,有效问卷为656份,有效率为99.6%。其中有效问卷过汇总、整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评价结果可知,在节水认知态度方面,同意“节约水资源很有必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90.7%。在节水行为控制方面,同意“看到有水龙头未关紧,我会上前关紧” 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87.4%。由此可见,大家具备履行基本的节水行为和态度。但是,在节水主观规范方面,同意“对于节水有自己的小方法”、“参加社会上的节水宣传活动”和“会二次利用洗衣水”的人群比例最低,只有53.6%、56.8%和56.8%。说明当前很多同学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节水行为或者节水技巧进行深入探究。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为研究过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结合现有研究和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现状,我们将指标分为三个方面: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

      用水评价主要体现了水的用量方面的情况,与之相关的因素有高校人数、高校面积、水定价与用水总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高校的整体和个体用水情况。 

技术评价是水资源利用设备方面的情况,以用水设备使用情况为主,从设备数量、质量和高校对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几个方面反映。选取的指标应当体现节水技术水平,以此反映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资源管理的指标对评价也至关重要。水资源管理部门人数、管理费用都可以体现高校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否重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管理制度更新次数表明了高校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 

综合考虑了指标数据获得的难度、对情况反应的准确性,以及指标的全面性、易取得性[25]等,我们得到以下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大,水资源利用利用情况越好;负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小,水资源利用情况越好。选取的指标如表3所示。 

3.2 基于AHP法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优点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有序的层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选出最优方案。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清晰、明确的[25]。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26] 

①建立问题的层次模型。先分析问题,按照因素的共同特征归纳成组,其次把共同特性作为系统中新的层次中的某因素,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构建出层次结构图。 

②构造判断矩阵。对影响上一层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比较,判断优劣,并采用1-9标度方法。通过常用的幂法来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从而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权值。 

③对指标进排序。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各个元素的单排序权值后,用上一层元素的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计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以此类推,计算出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排序值。 

4.3 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在第一部分的用水现状调查中,可以总结出高校的用水时间和水费都比较合理,但是节水型用水设备覆盖不全面;经费有限,后勤部门人数少,导致日常巡查、维修不及时,并且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没有处罚措施。节水意识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学生具有节水意识,但是未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于节水工作。 

由本文第三部分的计算数据得出2006年~2015年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趋势图,如图1所示。在2006年~2015年,水资源利用状况从波动到平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在往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图2、图3、图4分别表示了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三个层面上水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 

从指标角度分析,水资源利用状况的波动总体受到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影响。管理评价中的节水管理费用和技术评价中调节设施数量、环境维护供水设施个数指标值从一定时期开始大幅上升对整体的趋势也產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结合表4~表5和图1~图4从评价对象角度具体分析。以2006年~2008年为整体,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214、0.402、0.156都处于较差水平。主要原因是:2006年~2008年高校并未具备和履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体现在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263、1.000、0.030,亩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446、1.000、0.000,月最高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分别为0.086、0.000、0.168,波动明显。其中,管理方面评价指标值最低,主要因为没有实施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管理制度的更新等措施,例如2006年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两个因素的标准化指标值都为0.000。2007年的技术和管理评价指标值为0.020和0.000,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有所升高,为1.000,可见用水评价指标值的升高,使得综合水资源利用情况远好于2006年和2008年。2008年的高校人数最多,但是各方面没有协调合理地规划用水,导致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较低,为0.020和0.000。但是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分别为0.043和0.038,相比之前略有上升。 

以2009年~2015年为整体。2009年江苏省建设节水型高校,借此,南京林业大学的人均用水量有所减少。具体节水措施包括:洒水车替代消防栓对校园内植被进行灌溉;食堂和院楼实验室的清洗改用喷灌设备,以此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从而使得人均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有所上升,为0.284。同时,高校对水电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补全了制度的漏洞。因此,管理评价指标值提高为0.196。2011年通过节水型高校复查后,南京林业大学获得了先进集体,得益于此期间高校为节水进行的各项措施,综合评价指标值稳定上升,为0.527,用水评价、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都提高为0.268、0.087、0.176。尤其在2014年投入使用的管网侧漏系统后,技术评价指标值从2013年的0.107提高到2014年的0.134。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水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其中人均用水量所占权重最大,且波动最大。因此控制好人均用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学生是高校中主要的流动性群体,并且可塑性很大,学生节水工作到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长远来看,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主观因素方面对用水量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变小,因此,同时注重提高水资源管理方式和技术水平也是改善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突破口。 

4.4 措施探讨 

由以上分析得出,控制水量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 

①控制好人均用水。具体措施是:每间公寓安装单独水表,实行“定额免收,超额自付”的收费方式;在宿舍管理人员例行检查时,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可对学生进行处罚,并将之与荣誉评比挂钩。

       ②注重节水的高效管理。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水电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水电管理中心定期组织水电维修;校的节水组织机构制定有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例如建立用水台账,做到用水部位装表计量,责任到人;规定教学楼在夜晚关闭后同时关闭水阀,宿舍在熄灯一定时间后停止供应热水;定时更新《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的内容。 

③改进节水设备。主要措施有:将老化的非节水型设备直接更换为节水设备;完善已有的中水回用设施,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广到所有楼栋;通过江苏省高校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各个高校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并且鼓励本校师生自行开发雨水回收、远传水表、水电计量系统等节水系统。 

④在师生中推广具体的节水行为实践。比如定期组织一些有关节水方法的知识竞赛,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学校可以开设生态环境类的课程,计入学分。在用水设备附近节水标语中寫明报修电话等。 

5 结论 

通过以上数值计算和分析总结,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①实地调查可以得出高校的用水费用和供水时间较合理,但是大部分的用水设施利用率很低。在问卷调查中总结出看出高校学生的节水意识比较强,但只有少数人会投入时间精力于节水工作。 

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进行评价,发现2006年~2015年水资源利用情况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由差变好。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逐渐引起重视,进行的一系列节水措施也卓有成效。 

中国高校多而广,对高校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核心之一。本文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进行深入调查,希望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以此反映高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此次科学研究,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管理评价的方法。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选取样本范围过小,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无法代表大部分地域高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拟采用更精确的定量方法,扩大研究范围,给更多高校的节水工作以参考,探讨出可以用于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贾香香,许新宜.高校学生用水过程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2010,8(2):113-115. 

[2]杨晓英,李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用水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81-885. 

[3]訾冉.大学生节水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5,34(5):9-51. 

[4]许立冬,赵满成,吕启元.加强节水管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型校园——清华大学建设节水型校园的实践[J].高校后勤研究,2010(6):51-53. 

[5]赵维雪,闫富松. 浅谈科学管理和构建节水型校园[J].高校后勤研究,2009(2):53-55. 

[6]吴根树,刘妍,朱春英.中水回用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19(4):3-5. 

[7]周永艳.高校早期建筑群实效节水方案例析[J].建筑,2010(15):71-72. 

[8]Mohammad Fozan Alajmi. Water conservation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of Basic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Kuwait[M].Pro Quest Dissertation & Thesis Database,2008. 

[9]Lapinski Maria Knight,Rimal Rajiv N,Devries Rebecca,Lee Ee Lin. The role of group orientation and descriptive norms on water conserv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 Health Communication (Philadelphia), 2007, Vol.22 (2), pp.133-42. 

[10]Raymond K. Watson. Questions about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pro social education arising from a seven-year study of water conservation. [J]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1999, Vol.16 (2), pp.72-84. 

[11]Janna Parker Doreen Sams. Eco-feedback Technology's Influence on Water Conservation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USA: An Experimental Design.[J] Green Energy and Technology,2015. 

[12]Ahmed I. Amr, Shaimaa Kamel,Germin El Gohary,Johannes Hamhaber. Water as an Ecological Factor for a Sustainable Campus Landscape. [J] Pro 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Vol.216. 

[13]Adewale James Afolami,Gabriel Fadairo.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kure Environs, Nigeria. [J] Arts and Design Studies, 2014.

      [14]Asghar Anvary Rostamy Ali,Shaverdi Meysam,Ramezani Ima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 Publishing Industry Based on Fuzzy AHP Approach.[J]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3, Vol.2 (1): pp.6. 

[15]陳桥,胡克.基于AHP法的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5. Vol. 35, No.3 377-383. 

[16]田依林,杨青.基于AHP-DELPHI法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32(1):168-171. 

[17]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1. 

[18]罗新星,彭素华.绿色供应链中基于AHP和TOPSIS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J].软科学,2011,25(2):53-56. 

[19]易君丽,庞燕.基于AHP的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评价[J].企业经济,2012,8:124-128. 

[20]赵伟.基于改进的AHP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综合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4):104-106. 

[21]何君,石城,杨思波,荣超.基于因子分析和AHP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1):75-79. 

[22]王方勇,穆征,李静,等.基于模糊AHP分析法的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分析[J].人民长江,2009,40(13):66-68. 

[23]高媛媛,许新宜,王红瑞,等.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3):777-784. 

[24]张淑清,张昕,俞黎曦.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的评价体系[J].产业观察,2010,2:89-91. 

水资源现状篇10

水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资源。水资源不可替代,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比较明显的制衡。因此,对水资源现状的分析和保护对策的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出发,对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保护对策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可以说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沛的国家。但因为人口原因,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不足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广大的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不易被利用。由于我国横跨经纬度及较大,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衡,河流的径流量波动比较大,容易造成洪涝或者干旱灾害。从总体上说,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给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增加了难度。

针水资源保护问题,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也进行了长期的水害防治和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工作。在水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方面,从建国起,国家水利主管部门就根据中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和河流特点,修建了数座不同规模的水电站,在北方陆续投资兴建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水电站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水电站有三门峡、小浪底、刘家峡等。在南方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陆续兴建了葛洲坝、丹江口、二滩和乌江渡等大中型水电站;在珠江上则兴建了天生桥、龙滩和岩滩等就座一级、二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水能进行发电,为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持。

2.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对水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提升到政策的高度,国家相关机构首先要在政策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积极推进相应法规的完善和实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2.1.1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要想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必须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在依托现有制度和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注重实际水资源的管理过程,将工作落到实处。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时,要注意植被保护和建设,积极控制人为因素对水资源造成的破坏。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家环保政策,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杜绝人为决策的发生。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有专门的部门为该工作进行长期的评估,尽量避免出现“先上马,后汇报”的情况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为盲目谋求一时或一地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大局的利益。

2.1.2 做好水资源开发体系建设

对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在实际共工作中,要本着促进经济社会同资源、环境良性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水利工程技术的研发力度。在这方面,政府作为指导部门应大力支持新技术产业化和水资源开发企业的内部结构调整,以满足新时期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1.3 调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

相关部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我国水资源的实际承载力。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要考虑人民生活、工业制造业发展、农业用水这三大水资源利用主体的资源供给平衡。不能出现满足一方,牺牲另一方的现象。在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对水环境质量进行控制,注意围绕不同的水体、水域建立符合特定使用功能的供水和无水、废水治理网络,控制水资源在循环中发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还要特别强化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使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与发展量水而行。

2.2 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

国家水利部门应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律和变化情况,及时对现有的法律和法规进行完善,使得法律法规能切实作用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工作中。对水利管理部门来说,要在机构内部建立环保责任制,将职责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和水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比如,定期引进水利专业专门人才、根据管理实际购进相关器材,不定期的进行环保意识学习和培训和水利管理技能学习等。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快水污染处理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水污染处理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管理;鼓励并支持关键水污染处理产业的国产化、成套化、系列化和标准化,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迸一步培育水污染处理投资市场体系,不断开发和研究各种高效节能污水处理回用技术,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开发,使水资源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充分利用。

2.3 经济金融手段的介入

经济手段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价格、税收等有关的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其中包括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收制度、补贴制度和贷款优惠制度的具体实施及监管工作的进行。政府部门要健全水污染处理产业的投入机制,积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国家调控资金鼓励水资源消耗大、污染多的企业增加在水污染方面的投入,保证治理污水的地方和企业先受益。

2.4 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2.4.1 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

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污染源;积极发展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净化处理成本;在现有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推广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减少生产用水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吸收外国设备先进技术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研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实际得的治理污染新产品。

2.4.2 污水回收利用

针对广大水资源消耗量大、污染较重的企业,应广泛采取截污导流措施,从技术水平上提高污水回收再利用,使再生水成为第二水源,缓解水资源紧张,减少污水排放量,保护环境和水资源不受破坏。目前,我国污水回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污水处理后用于住宅冲厕、城市绿化、浇洒道路和河湖景观,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2.5 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科学改造力度

在技术手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手段弥补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平衡,如采用人工降雨,拖移冰川;海水淡化;利用和改造微咸水地区,半干旱地区及海岛的雨水利用;修建水库、水坝、运河和沟渠;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在河流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人工地下水床,以蓄水增加储存水资源量,利用含水层的调蓄能力,提高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增加地下系统的调节利用量。在高水位期抽空和降低地下水位,以减少水渍灾害,减少地面蒸发损失;在低水位期和补给期,增加有效补给量,以提高地下水调节资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