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00

水资源调查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以及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调查和对水量水质的评价等专业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指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专业活动。

第三条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凡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条水利部负责全国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审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并对资质证书的发放实行总量控制。

《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由水利部统一印制。

第五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按照申请单位的技术条件和承担业务范围不同,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以下简称持证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与资质证书载明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业务。

第六条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各等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下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全国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二)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三)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四)国际河流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七条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等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

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地表水日取水规模4万立方米以下或地下水日取水规模1万立方米以下的各类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下列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只能由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一)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审批的;

(二)在国际跨界河流、国际边界河流干流上取水的;

(三)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上取水的;

(四)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跨流域(特指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取水的;

(五)涉及国家、地区安全的特殊行业取水的。

第八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规定区域和水系范围内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或单项业务;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等项目的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能勘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要求,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专项仪器设备。

第九条申请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能够独立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取水、用水、退水等主要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影响预测,有能力开展相关区域水资源现状调查和预测,有分析、审核技术报告、监测数据的能力,能独立编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三)拥有能满足从事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生态与环境分析、经济分析等工作要求,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符合上岗条件,熟悉和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配备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施和设备。

第十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一式四份;

(二)法人资格证明;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简历及身份证明;

(四)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技术骨干职称证明;

(五)承担过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相关业务的业绩证明;

(六)必备的工作场所和专业技术设施、设备证明;

(七)单位章程或有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八)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甲级证书,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乙级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颁发乙级证书后的三十日内,将有关情况报水利部备案。

水利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的所属单位申请甲、乙级证书的,由水利部审批和颁发。

第十二条申请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提交申请材料,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报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在报水利部前,应当先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流域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直属单位申请取得甲级资质的,直接报水利部审查。

第十三条水利部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向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水利部应当定期公布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名单和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五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技术人员,应当取得上岗培训证书。

水利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对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发给上岗培训证书。

持证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第十六条持证单位在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书中载明资质证书的等级、编号、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事项。

持证单位受委托完成的成果,必须附有资质证书的复印件、主要技术负责人的签名以及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证书编号等内容。

第十七条对资质证书实行年检和日常检查制度。年检工作由发证机关组织进行。

年检期间为每年三月一日至三十一日。

第十八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或者年检不予通过:

(一)不按规定填报《资质年度检查表》的;

(二)没有在合同或完成的成果上注明资质等级、编号、技术负责人等有关内容的;

(三)一年内完成的成果两次没有通过审查的;

(四)不参加年检或拒绝接受日常检查的;

(五)人员或设施设备发生变动,不符合资质申请最低标准的。

第十九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一)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的;

(二)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注册地址变更的;

(三)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变更的;

(四)其他应当办理变更手续的事项。

第二十条持证单位解散、破产、依法被撤销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一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一条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距期满六十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资质证书或者没有取得资质证书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业务的,其评价或者论证报告无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发证机关收缴其资质证书,并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持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收缴其资质证书:

(一)转包或变相转包所承担的业务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承接业务的;

(三)超出资质业务范围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活动的;

(四)出借资质证书的;

(五)连续两次年检不予通过的;

(六)从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取得资质证书后两年内没有开展业务工作的。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2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3

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抗旱保苗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约有146万亩在地作物受旱,重旱面积约55万亩。全市抗旱保苗工作迅速开展,我局积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抗旱当好参谋,一方面为各主要电灌站争取安排了抽水电费,另一方面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定期墒情测报。实现了受旱作物浇一遍水的目标,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局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确保了今年安全度汛。

(二)治淮工程建设成就巨大

行洪区灾后堵口复堤、行洪堤灾后应急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撤退路工程等7项2009年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成,完成投资5936万元。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堤退建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各类土方300万m3,累计完成投资74796万元。西淝河、高塘湖重点洼地治理应急项目及架河、港河、焦岗湖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可研已通过水利部审查,报国家发改委待批。董峰湖行洪区调整项目的可研目前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

(三)民生水利工程提前完成

我局今年早部署、早安排、早建设,国庆节前全部完成今年农村安全饮水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两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为建国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全市共新建饮水工程53处,完成投资5456万元,完成土石方64万方,铺设管道774公里,解决了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丁山、毛洼、松林等5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列入明年计划的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

全面完成了去冬今春水利兴修任务,全市完成土石方730万立方米,占计划任务的122%,31项市级重点工程全部完工。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局立足于早,超前谋划,精心部署,提前安排。印发了《*市2009年冬~2010年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确立了我市今冬明春农建工作的六大重点和36项市级重点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土石方450万立方米;新增防渗干支渠道9.6公里,加高加固堤防15公里,疏浚清淤渠道55公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3处,开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座。

(五)泵站管理逐步规范

2009年5月,我局分别与潘集区政府、凤台县政府签订上划协议,并签订了两站上划市管人事档案移交花名册和资产移交表,两站正式整体上划,如期完成在主汛期前实现移交的目标。禹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已获批准实施,批复投资9214万元,目前招投标工作已结束,工程已开工建设。

(六)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开展了“3·22”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编制了《*市2009年水资源公报》,启动了凤台、毛集片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调查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解决山南新区城市用水工作,和六安市签订了框架协议。

(七)采砂管理成效显著

今年,我市共打击非法采砂联合执法队共出动200余次,处罚非法采砂船只近200艘,有效地遏制了非法采砂的迅猛势头,确保了防洪和通航安全。

二、2010年工作谋划

2010年,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各项水利工作相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牢牢把握中央启动治淮新三项工程的历史机遇。我局制定了“324”行动计划:做好3篇文章,抓住2个重点,强化4项工作。具体为:

(一)围绕“五水”建设,做好“水多”“水少”“水景”3篇文章

1.抓好治淮工程建设,做好“水多”文章。积极配合省水利厅做好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退建加固工程实施工作,确保明年汛前完成,完成投资9.33亿元。认真做好治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治淮项目,力争西淝河、高塘湖洼地治理应急工程和焦岗湖、港河、架河平原洼地治理世行项目批复实施,做好董峰湖行洪区调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上、下六坊行洪堤废弃和汤渔湖行洪区调整改造项目立项步伐。

2.加强水资源管理,做好“水少”文章。启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凤台和毛集片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推动地下水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大别山优质水源水权配额,推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解决山南新区城市用水方案的实施,开辟城市用水新水源。

3.推进沿河堤顶路工程建设和采砂管理,做好“水景”文章。结合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退建加固工程,推进沿河堤顶路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实施,为我市滨河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淮河河道采砂管理,力争将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段河道列为可采区(权限在省水利厅),加强管理集中采砂,以采砂崩岸引水亲城,为水景建设创造条件。

(二)抓住防汛抗旱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两大重点

1.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按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抓好隐患治理,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密切关注水雨情,严格各项防汛制度,科学防控,确保明年安全度汛。

2.做好民生水利工程实施工作。完成2010年度11.6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已完建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出台*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三)加强农村水利、泵站建设、水资源和河道堤防管理工作

1.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全面完成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6项市级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凤台农水重点县项目和潘集区农水专项工程、朱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

2.加强泵站建设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汛前检修,确保泵站正常运行。做好禹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投资近1亿元)和市级泵站技改工程的实施。认真做好朱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投资约1亿元),争取批复实施。

做好泥河泵站应急检修工作,实施泥河泵站应急检修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10万元),汛后做好二期工程实施准备(总投资约750万元)。

3.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切实为大企业、大项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4

一、评价分区和面积

1.评价类型分区与第二次评价相比,本次评价对类型区及评价面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首先,依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对I级类型区分布范围进行了适当调整,平原区面积由第二次评价的59157km2增加为61474km2,山丘区面积由第二次评价的80319km2减少为78002km2。两次评价类型区对比情况见图1。其次,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将平原区进一步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平原、巢湖平原和沿江平原4个Ⅱ级类型区(一般平原区),将山丘区进一步划分为淮北丘陵山区、江淮丘陵山区、皖西山区和皖南山区4个Ⅱ级类型区。最后,根据包气带岩性和矿化度,将平原区划分为211个Ⅲ级类型区(即计算单元),根据水文测站控制范围和地下水系统边界等条件,将山丘区划分为104个Ⅲ级类型区。相较于第二次评价的70个计算单元,本次评价共划分315个计算单元,划分结果更加精细。2.评价均衡分区和汇总分区第二次评价汇总分区为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本次评价要求提交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分区。自第二次评价以来,安徽省发生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因此,导致全省水资源三级区套地市部分单元的面积有所变化。根据《全国水资源分区》的统一要求,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特点及行政区划的界线,安徽省按流域水系分成3个一级区、8个二级区、13个三级区,淮河流域划分为淮河上游区、淮河中游区、淮河下游区、沂沭泗河区4个二级区,共7个三级区;长江流域划分为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3个二级区,共5个三级区;东南诸河共划分为钱塘江流域1个二级区,共1个三级区。3.计算面积第二次评价工作中,安徽省平原区计算面积为50947km2,约占平原区总面积的86.1%。经统计分析,本次评价安徽省平原区计算面积为50658km2,约占平原区总面积的82.4%,与第二次评价相比,全省平原区计算面积减少了289km2,这与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加快的总体趋势基本是相吻合的。

二、水文系列及测站选取

1.水文系列第二次评价采用了1956—2000年共45年水文系列,对地下水资源量提出了各分区1980—2000年多年平均资源量成果。本次评价采用了1956—2016年共61年水文系列,对地下水资源量提出了各分区近期下垫面条件下2001—2016年多年平均资源量成果。2.测站选取本次评价选取全省179个地下水位监测站,基本都位于淮河以北平原,平均密度204km2/站,选用站点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系列为2001—2016年共16年。本次评价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共选用基流切割水文站点25个,较第二次评价31个水文站点减少6个,选用水文站资料系列长度达20年以上。

三、评价参数及方法

本次评价工作基本上采用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所选参数成果,参考全国技术细则提供的参数取值范围,同时广泛借鉴周边省份水文地质参数成果,仅对少许错漏或不合理之处进行适当修正,没有大的改动。

四、评价成果对比分析

1.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第二次评价未考虑地下水矿化度分级成果。本次根据技术细则要求,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按照是否大于2g/L划分,对矿化度小于2g/L的地区进行重点评价;对矿化度M>2g/L的地区,只评价地下水补给量,但不作为地下水资源量。(1)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第二次评价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将补给量分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引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和地表水体渗漏补给量4个部分,分别进行计算并汇总得到总补给量;排泄量分为实际开采量、潜水蒸发量和河道排泄量3个部分。本次评价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将补给量分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4个部分。其中,山前侧向补给量是第二次评价未予以计算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包括河道渗漏补给量、湖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排泄量分为实际开采量、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和湖库排泄量4个部分。安徽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分项对比见表1。本次评价安徽省平原区多年平均(2001—2016年,下同)地下水总补给量为98.29亿m3,较第二次评价的97.51亿m3多0.78亿m3;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排泄量为97.27亿m3,较第二次评价的82.12亿m3多15.15亿m3;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资源量为97.41亿m3,较第二次评价的95.01多2.40亿m3;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为19.28万m3/km2,较第二次评价的18.65万m3/km2多0.63万m3/km2。安徽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两次评价成果对比见表2。(2)矿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第二次评价工作中未单独对矿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本次评价根据最新的地下水矿化度资料,对这部分地下水的补给量进行了计算。经计算,全省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多年平均(2001—2016年)总补给量为2076万m3。2.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第二次评价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用天然河川基流量近似代替。天然河川基流量采用基流分割法计算,全省共选择基流分割控制站31个,单站基流分割采用直线斜割法,用1980—2000年系列年径流资料进行频率计算,移用地表水还原比例系数对实测基流进行还原,建立天然径流~天然基流关系曲线。根据单站1956—2000年逐年的河川径流量成果,从单站R~Rg关系曲线中,查算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即为该单站所控制计算区的河川基流量系列。本次评价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丘区,一般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排泄量法计算,排泄量包括天然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和山前侧向流出量3项,以总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亦即降水入渗补给量);岩溶山丘区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进行计算。全省共选用基流切割水文站点25个,为提高天然河川基流量计算的精度和效率,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单站逐日基流分割,对选用的水文站2001—2016年实测流量资料逐年切割。本次评价安徽省山丘区多年平均(2001—2016年,下同)地下水总资源量为101.07亿m3,较第二次评价的多年平均(1980—2000年)山丘区地下水总资源量97.91亿m3多3.16亿m3;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为12.96万m3/km2,较第二次评价的12.19万m3/km2多0.77万m3/km2。3.地下水资源总量本次评价安徽全省多年平均(2001—2016年)地下水资源总量(矿化度M≤2g/L)为195.23亿m3,较第二次评价全省多年平均(1980—2000年)地下水资源总量191.33亿m3多3.90亿m3;本次评价安徽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5.19万m3/km2,较第二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模数13.72万m3/km2多1.47万m3/km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两次评价成果对比见表3。

五、结语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5

(一)围绕“五水”建造,做好“水多”“水少”“水景”3篇文章

1.抓好治淮工程建造,做好“水多”文章。积极配合省水利厅做好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退建加固工程实施工作,确保明年汛前完成,完成投资9.33亿元。认真做好治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治淮项目,力争*洼地治理应急工程和焦岗湖、港河、架河平原洼地治理世行项目批复实施,做好董峰湖行洪区调动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上、下六坊行洪堤废弃和汤渔湖行洪区调动改造项目立项步伐。

2.增强水资源治理,做好“水少”文章。启动《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凤台和毛集片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推动地下水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大别山优质水源水权配额,推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解决山南新区城市用水方案的实施,开辟城市用水新水源。

3.推进沿河堤顶路工程建造和采砂治理,做好“水景”文章。结合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退建加固工程,推进沿河堤顶路工程建造,争取早日实施,为我市滨河城市建造打下坚实基础。增强淮河河道采砂治理,力争将洛河洼、石姚段行洪区段河道列为可采区(权限在省水利厅),增强治理集中采砂,以采砂崩岸引水亲城,为水景建造创造条件。

(二)抓住防汛抗旱和民生水利工程建造两大重点

1.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按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抓好隐患治理,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密切关注水雨情,严格各项防汛制度,科学防控,确保明年安全度汛。

2.做好民生水利工程实施工作。完成2010年度11.6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造任务,完成已完建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出台淮南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治理办法,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三)增强农村水利、泵站建造、水资源和河道堤防治理工作

1.增强农村水利工作。全面完成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造36项市级重点工程建造任务。做好凤台农水重点县项目和潘集区农水专项工程、朱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

2.增强泵站建造治理工作。构造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汛前检修,确保泵站正常运行。做好禹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投资近1亿元)和市级泵站技改工程的实施。认真做好朱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投资约1亿元),争取批复实施。

做好泥河泵站应急检修工作,实施泥河泵站应急检修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10万元),汛后做好二期工程实施准备(总投资约750万元)。

3.增强水资源治理工作。增强取水许可治理,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增强水资源费征收,切实为大企业、大项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6

第一条为加强水文工作,促进水文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规划与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文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水文监督管理工作,其水文机构负责水文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水文工作。

第四条水文事业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保障水文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所需经费列入省本级财政预算,设有水文机构和水文监测站(点)的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当地水文事业的发展,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条对在水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水文规划与站网建设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水文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水文规划由省水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水文规划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

水文规划应当包括水文、水资源站网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信息化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与情报预报,水文科技发展,水文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八条水文、水资源站网建设应当遵循合理布局、功能齐全、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站网由省水文机构按照国家和本省水文规划组织建设。

第九条大型水库、水电站和重点中型水库、水电站、水利枢纽等水工程单位,应当配套建设专用水文测站或者水文监测与报汛设施。

第十条专用水文测站的设立应当符合水文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

第三章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资料管理

第十一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水资源调查评价活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

第十二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进行,并保证监测质量。

水文机构设立的水位、雨量、地下水监测点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管理。接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委托事项履行职责。

第十三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履行职责,不得伪造水文资料,不得漏报、迟报、瞒报水情信息。

第十四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同级水文机构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

第十五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单位,应当将监测的水文资料依照国家技术标准整理后,按年度报送省水文机构。

省水文机构对全省水文资料进行审核、汇编,并建立水文数据库。

基本水文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资料的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本条例规定提供、转让水文资料。

第十七条下列事项涉及水文资料的,应当使用经水文机构审定的水文资料:

(一)各类综合性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二)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及其水资源论证与防洪评价;

(三)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环境评价;

(四)重要的取水、排水和排污口的设置、改建、扩建;

(五)重要水文、水资源预报方案;

(六)国家规定的其它事项。

前款规定的事项,属于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当使用经省水文机构审定的水文资料;属于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当使用经设区的市、自治州水文机构审定的水文资料。

第十八条水文机构应当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提供水文资料。

第四章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

第十九条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由水文机构负责。重要洪水预报或者灾害性洪水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向社会。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

第二十条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及时播发或者刊登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并标明编制时间和水文机构名称。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特大雨旱情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预报工作。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监测,发现特大雨旱情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二条水文机构和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要求,准确、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

水工程单位兴建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当为当地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文机构提供水文信息。

第五章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与监测环境保护

第二十三条无线电管理、通信等部门应当确保水文通信网络畅通;电力部门应当确保水文测报用电。水文机构使用的无线专用频道和信道免缴频率占用费。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毁坏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与通信设施。

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与通信设施因自然灾害遭受损毁的,水文机构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及时组织修复。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避免迁移水文测站或者影响水文、水资源监测。

因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或者改建水文测站的,应当事先征得省水文机构同意,并采取迁移或者改建的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下列标准,公布水文测站保护范围:

(一)监测河段保护范围:基本水尺断面上下游各一千米内、河道两岸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的区域;

(二)监测设施和观测场所保护范围:监测设施周围十米,观测场所周围二十米。

水文机构应当在水文测站保护范围边界地面设立标志。

第二十七条禁止在水文测站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影响水文监测的活动:

(一)种植高秆作物与林木、堆放物料、修建建(构)筑物或者设置其他障碍物;

(二)在保护河段内取土、挖砂、采石、淘金、爆破、停靠船舶、倾倒废弃物;

(三)在监测断面、过河监测设备、观测场所上空架设线路;

(四)在监测河段取水、排污;(五)影响水文监测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八条在通航河道中或者桥体上进行水文监测,应当设置警示标志,过往船只、排筏、车辆应当减速、避让。

水文监测专用船只应当设置统一的标志,免缴除船舶检验费外的其他规费。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省、设区的市、自治州水文机构按照管理权限,根据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要求报送水文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依据的水文资料未经审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擅自向社会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在水文测站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水文监测活动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7

一、意义和目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难以逆转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除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挖掘土地内涵和外延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发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尽量保持耕地(或农用土地)占补平衡。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综合评价其开发潜力,提出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对策。因此搞好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对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或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的矛盾、经济建设与农业生产用地的矛盾,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对象,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那些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农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等。各县(市)、区除监测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形成原因外,还要对乡、村、场或其他经济组织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典型开展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划分标准如下:

1、中低产农田:指粮食耕地年亩产低于200公斤为低产田,201~400公斤为中产田。

2、低产果园:指苹果亩产500公斤以下,梨750公斤以下,桃750公斤以下,葡萄1000公斤以下,杂果250公斤以下,红枣(鲜)250公斤以下的果园。

3、低产林地:指中龄林年材积生长量每亩在0.2立方米以下(其中慢生树种在0.1立方米以下),以获取用材为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年产量低于当地相同条件下近四年平均年产量1/2的经济林(本项调查未含果园);以及其他一些低质林等。

4、低产水面:本项调查只限内陆水面及海水对虾养殖。海水对虾养殖水面,亩产对虾15公斤以下。在内陆水面中:坑塘,亩产鱼50公斤以下;专用养鱼(虾)池塘,亩产150公斤以下;河沟,亩产25公斤以下;湖泊,水面1000亩以下,亩产低于40公斤;1000~10000亩水面,亩产低于25公斤;1万~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15公斤;大于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5公斤;水库,小型水库亩产低于30公斤;中型水库低于20公斤;大型水库低于10公斤。

5、荒山荒地资源:指适宜发展农、林、牧(草),但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6、荒滩荒水资源:荒滩指除海岸滩涂以外的河滩、湖滩、库滩等内陆水域滩地;荒水指可以养殖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内陆水面。

7、闲散废弃土地资源:指散布在村镇周围、旷野之间的干废坑塘、废弃窑坑、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以及坟丘占地等。

三、调查及汇总方法:

1、调查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拟以乡、镇(农场)为单位,以村为调查单元,逐地块进行普查。调查的项目及标准参见调查表及标准划分。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经验、做法、基本思路及典型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本次监测调查以2008年底为调查基期。

2、汇总分析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汇总拟以行政村为单元、以乡(镇、场)为单位,采取普通汇总的方法进行统计,即各行政村数据相加为乡(镇、场)数据;各乡(镇、场)数据相加等于全县(市)、区的数据。强调县、乡两级的数据能单独为本级政府决策服务。市、县两级除对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分布、成因等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外,其消长变化情况还要与1991年开展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市办拟在适当时间对外业调查及数据汇总情况组织核查。

四、主要成果及时间要求

本次监测调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6月底完成外业调查,9月底前县级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并按以下时间和方式向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报送相关成果。

1、数据汇总成果:各县(市)、区于6月20日前完成以乡(镇、场)为单位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调查汇总数据上报市办(电子邮箱:tsnyqhb@)。

2、各县(市)、区于7月底前依据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在1:5万行政区划图上分别绘制完成本县(市)、区“四低”、“四荒”和闲散废弃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一式两份报市。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8

行洪区灾后堵口复堤、行洪堤灾后应急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造撤退路工程等7项2009年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成,完成投资5936万元。*行洪堤退建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建造,目前已完成各类土方300万m3,累计完成投资74796万元。*重点洼地治理应急项目及架河、港河、焦岗湖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可研已通过水利部审查,报国家发改委待批。董峰湖行洪区调动项目的可研目前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

(二)抗旱保苗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约有146万亩在地作物受旱,重旱面积约55万亩。全市抗旱保苗工作迅速开展,我局积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抗旱当好参谋,一方面为各主要电灌站争取安排了抽水电费,另一方面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定期墒情测报。实现了受旱作物浇一遍水的目标,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局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目标,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确保了今年安全度汛。

(三)民生水利工程提前完成

我局今年早部署、早安排、早建造,国庆节前全部完成今年农村安全饮水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两项民生水利工程建造任务,为建国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全市共新建饮水工程53处,完成投资5456万元,完成土石方64万方,铺设管道774公里,解决了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丁山、毛洼、松林等5座小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列入明年计划的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造。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造扎实推进

全面完成了去冬今春水利兴修任务,全市完成土石方730万立方米,占计划任务的122%,31项市级重点工程全部完工。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造,我局立足于早,超前谋划,精心部署,提前安排。印发了《淮南市2009年冬~2010年春农田水利基本建造工作意见》,确立了我市今冬明春农建工作的六大重点和36项市级重点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土石方450万立方米;新增防渗干支渠道9.6公里,加高加固堤防15公里,疏浚清淤渠道55公里,建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3处,开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座。

(五)泵站治理逐步规范

2009年5月,我局分别与潘集区政府、凤台县政府签订上划协议,并签订了两站上划市管人事档案移交花名册和资产移交表,两站正式整体上划,如期完成在主汛期前实现移交的目标。禹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已获批准实施,批复投资9214万元,目前招投标工作已结束,工程已开工建造。

(六)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增强

开展了“3·22”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编制了《淮南市2009年水资源公报》,启动了凤台、毛集片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调查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引大别山优质水源解决山南新区城市用水工作,和六安市签订了框架协议。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9

为研究制定新时期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战略,按照《水法》的要求,从2002年4月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经过6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进入审查和报批阶段。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邀请各位院士、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代表,共同审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加快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的审批。

刚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就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意义、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要求讲了很好的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参加审查会的各位院士和专家、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为规划编制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简要谈几点意见。

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的系统性规划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涵盖全国、流域、行政区域三个层面,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特别是经济社会新发展、人民群众新期待、水资源条件新变化、水利工作新实践,对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各有关部门、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度重视,周密部署,通力协作,联合攻关,确保规划工作顺利开展,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为规划报告的审查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六年来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注重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理念。本次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紧密结合各流域、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水资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水资源综合管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问题。规划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转变用水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突出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夯实基础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组、技术工作组和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大量基础、勘查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和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相关资料。针对规划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需求关系及需水预测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需水预测研究、用水定额与节水潜力分析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等10大课题共30多项专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全国、七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和多项专题研究报告,为规划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注重专家参与,实行开放式规划。开展了跨部门、跨学科、多层次的协作,涉及270多家技术部门和单位,直接参加人员约1.3万余人。特别是注重发挥专家作用,组织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技术专家组,从规划任务书、技术大纲到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配置等各阶段,多次邀请水利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征求各方面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水资源规划理念和方法,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技术、新方法,在水资源调查评价、可持续用水模式、流域及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控制性指标、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以及重点领域和区域的水资源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规划成果,部分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四是注重统筹协调,上下通力配合。规划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口径,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经全国、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反复协调平衡、复核检验和综合集成,进行了多次技术协调和行政协调,最终形成了全国、流域、省级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体系。目前绝大多数意见已协调一致,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流域规划成果表示基本同意或原则同意。

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规划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集约开发、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力求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回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摸清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工作。通过本次规划,对全国、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水资源数量、开发利用状况、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质量及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对各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我国水资源基础信息平台,为水资源配置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将《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报送国务院。该成果为全社会正确认识我国水资源情势、国家科学决策水资源重大问题、按照水资源条件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是提出了我国未来三十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规划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利用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不同用水模式情况下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及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研究提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强化节水模式,科学制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规划要求通过划定各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进一步对现有水源挖潜配套和适度开发新水源、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措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上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制订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及控制性指标。本次规划以水资源供需平衡成果为基础,坚持公平公正、统筹协调、高效利用、综合平衡的配置原则,对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不同流域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用水行业之间进行合理调配。规划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控制性指标,按照水资源可利用量实施总量控制,按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要求进行断面水量控制,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进行用水定额控制,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进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明确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及管理措施。本次规划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根据水资源配置成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科学安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出在水资源具有开发潜力、具备建设条件、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库调蓄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建设必要的跨流域和区域调水工程,置换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善重点经济区、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流域和区域的水源条件,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同时,研究提出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水价政策、水资源监测、调度机制等具有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为完善我国水资源配置体系,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是制定了重点领域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规划从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粮食安全、城乡饮水安全、城市供水安全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和能源基地供水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保障措施。

总之,这次全国水资源规划成果是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必将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全力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修改、完善、报批和落实工作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来之不易,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位院士、专家的咨询指导,凝聚了参加规划编制工作全体同志的心血和智慧。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的规划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天邀请的各位院士、专家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代表,一直十分关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很多专家长期从事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具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和代表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从规划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对水资源的宏观要求和我国水资源实际状况,是否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规律,规划的目标、方案和措施是否可行,以及规划理念、方法、手段的创新性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会后,要抓紧做好规划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规划成果的重要作用,加快落实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

一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完善和报批。这次审查会要形成专家审查意见,全国规划编制组和技术工作组要按照审查意见的要求以及各位专家和代表的发言记录,抓紧对规划报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及时提交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审议,在与相关部门协调的基础上,尽快将水资源综合规划报请国务院审批。

二要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要以本次规划成果为依据,加快研究制定流域和区域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的管理制度,促进科学用水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的用水效率和效益,确保到2030年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等规划目标。

三要加快论证实施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为尽快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必须加快论证和实施规划提出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加快东北、西南、西北、关中等一批区域性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一批水资源调配作用突出的重点水源工程。抓紧完成国务院已经批准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渭河等生态脆弱流域的综合治理,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艾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抓紧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水环境治理工程。

四要加快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指标、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目标、地下水资源保护目标,加快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要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取用水管理,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同志们!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推动规划成果尽早审批并付诸实施,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水资源调查范文篇10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结合个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必须遵守水法、有关水资源的行政法规和本办法。海水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另行规定。

第三条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应当优先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发民与防御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得的建设和管班。

第四条本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省水利水电厅是省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市(地)、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下水资源,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管理,监测、统计、分析及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省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全省城市节约用水、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五条乡(镇)水利水电工作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负责辖区内水利水电的管理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归口管理地方电力及负责滩涂围垦的建设和管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组织和个人以合资、合作、独资以及其他形式从事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的各项事业。在本省境内投资开发和经营水利、水电、围垦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水土保持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保护自然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第八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政水资源机构的管理,完善水政监察制度。水政监察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时,有权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了解情况.索取证据及有关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防汛抗洪、保护水资源和水工程的义务,对破坏水资源、污染水环境、损坏水工程等行为,有权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对执行水法、水资源行政法规和本办法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开发利用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省、市(地)、县(市、区)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分别出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第十二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遵循以地表水为主,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相结合,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原则、按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专业规划应当符合规划的要求,综合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必须报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三条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交溪和其他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及跨市(地)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闽江、晋汇、九龙江和木兰溪的中下游防洪、治涝专业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地)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市(地)、县(市、区)境内的其他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分别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防洪、治涝、灌溉、航运、渔业、城市和工业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水质保护、水文测验、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动态监测等专业规划,由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规划,应当以水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经济特区、开发区的供水规划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编制,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扩人城市供水规模,应当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乡(镇)供水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规划,制定计划,积极地组织兴建各类水工程。兴建水工程所需的资金除国家有安排的部分投资外,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应当建立健全省、市(地)、县(市、区)三级水利建设发展基金和县(市、区)、乡(镇)两级的农村水利劳动积累工制度。

第十六条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用于非农业用水的,应当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占用单位应当采取等效的补救措施或者给予相应的补偿,其补偿费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第十七条兴建水工程和与水资源有关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将工程建设方案和设计文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凡涉及其他地区和行业利益的,建设单位必须事先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开工报告。施工单位必须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确保水工程质量和施工、防洪安全。

第十八条国家兴建水工程需要征用土地和安置移民的,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有关规定办理。集体兴建水工程需要移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妥善安排。

第三章水、水域和水工程的管理与保护

第十九条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水文行业主管机关,省水文总站负责水情通报、水资源调查评价以及水文资料的收集、审定、裁决、汇总的管理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水量、水质监测站网,应当加强水资源监测工作。

第二十条向河道、湖泊、水库、渠道设置和扩大排污口的,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取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管辖范围内的污水排放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二十一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辖区内的地下水开采和保护规划。编制规划应当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浅中深结合、分层开采和先开采浅层水的原则。地下水开采和保护计划应当与规划相协调,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防止海水入侵、水资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在地下水已经超采的地区,应当限制取水量,禁止开凿新井取水。在海水入侵地区,不得打深并取水。确需打深井取水的,经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地)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废井,原使用单位应当立即封闭。

第二十二条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应当对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变化趋势进行观测,建立技术档案,并接受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因采矿或兴建地下工程而疏干排水,或者因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揭或者地面沉陷,采矿、建设或者取水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体用途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建设水源涵养林。禁止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水资源保护区的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向水工程管理单位缴纳水费。受益范围明确的防洪、防潮、排涝等工程的管理单位,可以向所受益的工商企业、农场等有关单位和农户收取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具体收费和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另定。

第二十六条国家所有的大中型水工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下列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并树立标志。

(一)防洪堤管理范围为堤脚外延1米~5米内的护堤地,保护范围为护堤地外延30米~50米内。海堤管理范围为迎水脚外延20米~50米内和背水坡脚外延10米~20米内,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50米内。

(二)水库库区管理范围为水库征地线或者移民线以下,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廷至第重山脊的山坡。

(三)栏河坝、溢洪道等水工程的管理范围为其周边外延50米~200米内。水闸、船闸、机电排灌站、水轮泵站、输水道、电站厂房、变电站等工程建筑物的管理范围为其周边外延20米~30米内,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外延50_300米内。

(四)设计流量在1.0立方米/秒以上的渠道管理范围为渠脚外延l米~5米内,保护范围为管坦范围外延30米内。前款所指管理范围,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原已划定的管理和保护范围超出前款规定的,维持不变。国家所有的小型水工程和集体所有的水工程,应当按照有利于防汛、抢险和水工程的安全管理等原则,结合工程规模和重要程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国家所有的大中型水工程的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第二十七条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防护林,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砍伐;水工程管理单位对其营造和管理的防护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及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按国家有关规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二十八条闽江、晋汇、九龙江的下游河道堤防管理单位和其它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所属水利公安机构,应当履行保护管理职责,确保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十九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辖区内的水库渔业工作。水工程管理单位可以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其多种经营成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或者平调。

第三十条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水文测验河段及其监测设施、水文地质监测设施、环保监测设施、防洪设施以及导航助航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盗窃、毁坏。前款所列设施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拆迁或移动;经批准拆迁或移动的,由申请单位负责费用支出。

第三十一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采砂石、泥土、砂金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按照批准的时间、范围。数量和作业方式等内容进行开采,并技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管理费。前款规定涉及航道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航道主管部门批准;涉及淘金作业和开采天然宝石、刚玉的,还应当向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领取"采矿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为保护河道和水工程的安全,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河道、湖泊、水库、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航运的物体,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

(二)在航道内弃置沉航、设置碍航渔具和种植水生作物;

(三)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水工程安全;

(四)在水库内炸鱼等危害水库安全。

第三十三条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河床、河滩上修建建筑物。禁止非水工程管理人员操作水工程上的有关设施。

第四章用水管理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长期供求计划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辖区内的水长期供求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利用水工程或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地下或江河、湖泊、水库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家庭生活和畜禽的饮用取水以及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取水许可制度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取水或者增大取水量的,建设单位在报送设计任务书时,应当附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计划主管部门方可审批。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必须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证后,方可取水。已建取水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第三十七条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取水许可证。取水单位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停止取水满一年的,由原批准机关注销取水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因水源供求发生变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管辖权限内对取水单位的取水进行限制、调整,或者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有偿调用各类水工程的水。

第三十九条对利用水工程或机械提水设施直接从地下或江河、湖泊、水库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水资源费。家庭生活和畜禽的饮用取水以及其它少量取水,免征水资源费。

第四十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辖区内的节约用水工作。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业务上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四十一条用水单位应当安置量水设施,严格执行用水计划,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防止浪费。生活用水应当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实行计量收费。工业用水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工业用水定额,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单位提倡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冲却水。农业用水应当改进灌水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方法,制定合理用水定额,提倡按亩配水,减少耗水量。

第五章防汛与抗洪

第四十二条防汛抗洪与防旱抗旱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坚持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实行统一指挥与分级分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上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统一指挥辖区内的防汛抗洪与防旱抗旱工作。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抗旱岗位责任制。

第四十三条闽江、晋江、九龙江的下游防御洪水方案分别由所在地的市(地)人民政府制定,经省防汛指挥机构汇总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四十四条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抢险物资,由其他部门代储的,可以支付适当的保管费。受洪水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储备一定的防汛抢险物料。防汛抢险所需的主要物资,由计划主管部门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

第四十五条在汛期,水文、气象、邮电和广播电视等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及时准确地向防汛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报送和传递水情,雨情、汛情、风暴潮预报。公路、铁路、航运、民航、公安、林业、石油等部门应当运用本部门的通信工具优先为防汛抗洪服务。

第四十六条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内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防汛指挥机构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防汛指挥机构依法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除费用。

第四十七条在汛情紧急情况下,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可以在辖区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和防洪调度规划,进行蓄泄调度;

(二)根据批准的分洪、滞洪方案采取分洪、滞洪措施;

(三)调用急需的人员、物资和设备。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在分洪前应当通知有关各方做好安全转移工作,调用急需的物资设备,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防汛指挥机构根据汛情发展的命令和动员令,辖区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吊销取水许可证,可以并处100元~1000元罚款:

(一)非管理人员操作水工程上的有关设施的;

(二)在水库内炸鱼等危害水库安全的;

(三)擅自砍伐或者破坏水工程管理范围内防护林的;

(四)不按照批准的时间、范围、数量或者作业方式等内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采秒石、泥土、砂金,或者不按规定缴纳管理费的;

(五)伪造、涂改、转让取水许可证的。

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它补救措施,可以并处200元~2000元罚款:

(一)在河道、湖泊、水库、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物体,或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的;

(二)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河床、河滩上修建建筑物的;

(三)未经批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采砂石、泥土、砂金的;

(四)未经科学论证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围垦河流的。

第五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00元~3000元罚款:

(一)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与水资源有关的建设项目的;

(二)擅自向下游增大排泄洪涝流量或者阻碍上游洪捞下泄的。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400元~4000元罚款:

(一)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向河道、湖泊、水库、渠道等设置或扩大排污口的;

(二)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水文地质监测设施和导航、助航设施的;

(三)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水工程安全的。

第五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500元~5000元罚款:

(一)拒不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调整、限制取水方案的;

(二)在地下水超采区开凿新井取水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在海水入侵地区开凿深井取水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农业灌溉水源或者水利工程设施的。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出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本办法所指水工程是指防洪、防潮、防渍、输水、排水、治碱、农田灌溉、水力发电等工程,以及其他防治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改变水流状态的各类工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