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权益十篇

时间:2023-03-25 15:32:09

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篇1

马小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李 杰 海军某研究所研究员

王翰灵 中国社科院海洋法与海洋事务研究基地主任

樊小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法学博士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海上力量的大讨论,正在网络上、媒体上、研讨会上、决策圈里,甚至在人们的街谈巷议中热烈展开。

2008年12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联合国安理会索马里海盗问题部长级会议上表示,中国正积极考虑近期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加护航活动。这一表态将这场大讨论推向新的高潮。

两天后,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向各国媒体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说,有数据表明,2007年,300多艘船只在索马里周边海域遭到海盗劫持或袭击。2008年年初至11月,有40多艘船只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目前仍有20多艘船只、近300名船员被海盗扣押。2008年1月至11月,中国共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这条航线,其中20%受到过海盗袭击。同年涉及中方的劫持案件有七起,包括中方两艘船只和42名船员,其他五起为外轮但是有中方船员,载有中国货物或挂香港区旗船只,截至12月18日,中国还有一艘渔船和18名船员被海盗劫持。

就在何亚非做上述表态的次日,中国“振华4”货轮在亚丁湾水域遭海盗袭击,九名海盗登船。船员与海盗周旋四个小时,在马来西亚武装直升机和军舰救援下脱险。

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已经成为一大国际公害,对国际航运、海上贸易和海上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不能总是让赤手空拳的船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海盗。在安理会若干决议授权下,已有多国军舰云集索马里海域。

12月20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三艘海军舰艇(两艘驱逐舰和一艘补给船)将于12月26日从海南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另一个高潮出现在一个月前。11月16日,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少将向国外媒体表示,如果中国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世界不应对此感到意外。但中国将仅把这种军舰用于近海防御。

建造中国自己的航母!这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尽管钱利华少将并没有明确表示中国要造自己的航母,但几乎所有人都做了这样的解读。目前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惟一没有装备航母的国家。此外,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都装备有航母。日本也拥有被称为“准航母”的两艘“大隅”级两栖登陆指挥舰,还准备再建四艘准航母。

还有一次高潮出现在12月8日前后。当天,中国派遣两艘海监船去海域进行正常巡航。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国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无可非议的。有舆论指出,与以往不同,这次中国派出的不是调查船,而是海监船。这本身就表明中国政府在以行动正式在中国固有领土水域宣示。“调查”有试探的意味,而“巡航”则是“例行公事”,具有宣示的强烈意义。

争端、东海油气田开发争端、南中国海岛屿争端、南中国海海盗猖獗……所有这些事态都在提醒着中国人的海洋权益和海上力量的意识。多年来人们对此热议不断,而在2008年岁末,终于汇成汹涌民意,并凝结成为国家意志。

从本质上说,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祖祖辈辈最关心的是脚下这片土地。人们常说,中国人不管到什么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弯腰抓起一把泥土,看看适合种什么庄稼,然后耕耘、收获……而极少将目光投向蔚蓝的大海。

但是,我们的先人从来不乏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勇气。两汉时期,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经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海岸的航路已经开辟,这是兴盛十几个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始;八九百年前的宋代我们已有规模可观的海上贸易;六百余年前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是空前壮举;中国引以为傲的古明中的指南针也终于被正确地用于航海,而在西方,它的功用被发挥到了极致,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进入近代,海洋带给国人更多的是痛苦和屈辱!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甲午海战”割地赔款……即使新中国成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我们的目光盯住的也还是沿海和近海。中国人热议和关注海军,只是在改革开放后,确切地说,只是近几年的事。请看下列数字:中国进出口货物运输总量的近90%是通过海洋运输;进口石油的95%靠海上运输;进口铁矿石的99%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进口铜矿石的80%还是海运!随着中国更快地融入世界,海上贸易量将急速增长,中国的海洋利益将不断延伸……当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大海,才发现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多么粗浅和简单,一些问题才刚刚意识到,一些工作才刚刚着手……

于是,五位专家在《世界知识》编辑部,展开如下讨论。

海军只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手段之一,或者说是最后的手段。首要的手段还是应该依赖于法律,依赖于国际法和国内立法。

江 淮:

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在海上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从权利的角度讲,包括领土、权利、管辖权。具体来说,在领海,每一个国家都享有完全排他性的领土,这和陆地的性质相同;其次在毗邻区享有一定的权利,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还有一个就是管辖权,不论是在领海、专属经济区,还是大陆架,一个国家都是有管辖权的。从利益的角度讲,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从海上获得的政治、经济、安全、科研等方面的各种好处。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利用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扩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关注,每一个国家从海洋得到的利益会越来越多。

人们常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海洋权益在不断扩大,有人甚至说中国的海洋权益在不断延伸。对此我部分认同,但要准确、全面地去把握和理解。首先,我们过去就依法拥有很多海洋权益,只是没有能力、没有资金、没有人力去行使这些权益。比如在海洋科研方面的权益,过去我们没有能力到南极、北极考察,到大洋、深海去考察,从而我们没有充分地行使这方面的权益。再比如海洋经济利益,长期以来我们海洋意识比较淡薄,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非常有限,我们从海洋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这些实际上始终存在、我国依法拥有的各种海洋权益,由于我们缺乏手段、缺乏能力去行使,因而在日常生活、在国家经济发展当中,难以被人们感受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我们切身体会到我国的海洋权益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这是由于我国行使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的缘故,而不是我国海洋权益的扩张。当然,我国的海洋权益的确也有扩张的部分。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出去、引进来,过去很多我们达不到的地方现在达到了。

如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人认为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了。但是,强大的海军只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手段之一,或者说是最后的手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首要手段还是应该依赖于法律,依赖于国际法和国内立法。现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海洋权益都是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海洋法明确赋予我国的,是受国际海洋法保护的。我们能享受航行自由,船只能够在世界上很多海峡自由地过境通行,这不是取决于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是取决于国际自由航行的制度。同样的,我们对于专属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有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权利,对于别国到我国的专属经济区进行海洋科研等活动有管辖权等,这些权利都是是国际海洋法赋予的。从这个角度讲,维护我们国家的海洋权益,首先要维护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或者说,要争取维护和建立和平公正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这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首要手段。同时还要加强国内海洋立法。国际海洋法公约赋予的海洋权益要得到切实的维护,还需要国内立法落实。

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依赖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比如我们现在只能自主进行近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于深海、远海的油气资源,我们自己就难以开发了。这些深海、远海资源开发取决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决于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如近几年我国在东海、南海开始实行定期维权巡航。过去是在海上发生突发事件后临时前去处理,对于整个海上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现在开展定期维权巡航,能够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但实施定期维权巡航,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国家在财政上、船舶装备上等予以保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果,我们不可能有能力维持这样的海面和空中的定期巡航。

加强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国现有的海上执法力量跟不上我们维护海上权益的现实需要。我国在海上有多支执法力量,分别涉及农业部、公安部、海洋局、交通部、海关等多个部门,是多头管理、执法分散。最大的弊端就是海上出事以后,要么大家都抢着去管,要么谁都不管。再就是各支队伍自成体系,各自建设,导致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队伍,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

大海就是我故乡

我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大海,从北至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南海等五个海区。我国海岸线的总长度约3.2万公里。

按照现代国际海洋法制度及我国的传统主张,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共约300万平方公里。从法律性质上,可把我管辖海域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领海。是指处于沿海国之下、位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958年,我国就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全面确立了我国的领海制度,再次明确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权,外国军用船舶经批准可进入我国领海。

(二)毗连区。毗连区,顾名思义是连接领海的一部分海域。毗连区的范围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才真正建立起我国的毗连区制度,规定我国的毗连区是在领海以外、邻接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一带海域。

(三)大陆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1998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从法律上正式建立起我国的大陆架法律制度,规定我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

(四)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作为自成一类的区域,具有既不同于领海,又不同于公海的“特定法律制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1998年6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

此外,为了维护我国的历史性海洋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4条规定:“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这意味着中国在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享有有关海洋管辖权的同时,中国人民在长期开发和利用海洋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历史性权利将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例如,中国政府早在1947年12月就在南海地区以断续线的方式标绘了一条海疆线,于1948年2月正式对外公布。我国政府以断续线的形式,宣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和对南海海域的权利主张。当时及此后几十年间没有任何国家对此提出异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实践。并且,中国政府宣布南海断续线,远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前,而“公约”并未限制或否定一国在历史上形成并持续予以主张的权利。

在我国管辖海域之外,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我国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捕鱼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设施的自由等。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拥有依据“公约”的规定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的权利。(江 淮)

真正有实质性的变化,当属海上贸易。纵观世界近代海洋史,表明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一是海军力量,另一个就是商船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海上贸易取得了辉煌成就。

马小军:

我觉得对海洋权益还可以进行细分。海洋权益至少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层次是中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方面的权益。这是中国领土管辖范围之内的事情,是领土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中国海洋国土的和完整并没有得到很好维护,因为还存在大片有争议的海洋国土,而且这么多年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和解决。而且我个人认为,即使目前国力强盛了,在短期内解决东海、南海的国际海洋争端、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海洋国土完整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进一步维护了自己的海洋权益吗?某种程度上看不一定。在改革开放前的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南海就跟美国人支持的南越打过仗。改革开放是使综合国力增强了,使我们的谈判筹码增强了,威慑大了,但是海洋国土的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

第二个层次是在海洋国土之外,严格地说叫做公海上的权益。这是与国际社会共同享有的权益。这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走出去了。到南极、到北极,中国人过去想都没想过。现在做到了,但还远远不够。最近大国在对北极展开争夺,北极周边的国家都开始出招,但中国没什么动静。也许中国自认为不是北极海域相关的国家,但是作为大国,至少可以从公海共享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另外我同意江淮博士说的,现在我们国力增强了,有钱买船造船、进行更多的科考活动,获得了本来就应该分享的种种公海权益,但是参加到什么程度,跟其他海洋国家、其他大国相比,可能还是很初步的。

真正有实质性的、抢眼的变化,当属海上贸易。因为中国这30年进出口贸易翻了几十倍,其中90%是通过海路进行的。纵观世界近代海洋史,表明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一是海军力量以及对重要海岸线和航线的控制,另一个就是商船队,主要看其吞吐量、运输量和贸易量。中国改革开放30年,海上贸易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建立起了在全世界排名前列的商船队,目前世界上前十大集装箱港,中国就占了五个,港口建设和海上贸易运输量、进出口量都迅猛增长,造船工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中国造船量世界第二,仅排在韩国之后。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这个历史规律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以后看来也不会改变。

王翰灵:

国际贸易量的95%是由海运完成的。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此后的世界历史验证了这一铁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进而控制了世界本身。这个历史规律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以后看来也不会改变。

什么是海洋国土?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各种不同的海域中只有内水和领海处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也就是说,从“国家领土”这一严格的法律定义来看,海洋国土仅包括领海外部界线以内的海域。领海外部界线以外的是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以及国际海底区域。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只享有权利及管辖权,而不是。这些权利及管辖权主要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养护和管理有关。外国在沿海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依然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以及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等权利。如果沿海国同意,外国还可以在此海域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所以,不能笼统地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说成是我们的海洋国土,而只能说是管辖海域。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是沿海国固有的。可以把它理解为准国土,但它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领土(国土)。比如,东海大陆架显然是我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但不能说它就是我们的国土。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邻、相向国家之间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应由有关国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协商,以便得到公平的解决。对于有争议的海洋划界,有关国家经过平等协商达成划界协议,对于维护有关各方的正当权益乃至国际和平都是很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未经与我国协商,就单方面提出以中间线划分东海,我们坚决不接受。我国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国际争端。

再继续谈海域的划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就是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在公海,所有国家都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自由等,当然,这些自由是要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公海之下的国际海底区域则为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对之进行管理,任何国家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所有国家都对之享有平等的权利。

此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外国在沿海国的群岛海道、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等国际海上通道享有通行权。在沿海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内,外国可以通过协议进行捕鱼和开采油气等活动。所谓国家海洋权益,不光是我们作为一个沿海国对我国管辖海域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而且还包括我们根据国际法在其他海域所享有的各种权益。可以说,海洋权益的含义,从海岸线开始逐步向海外延伸,从空间范围到实质内容,其内涵和外延都是很广泛的。

现在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和官员,喜欢用“海洋国土”和“国家海洋权益”这些时髦的词儿,但对其含义的理解是模糊的。

中国有责任、有义务落实、执行联合国安理会若干决议,有正当、充分的理由参与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国际军事行动。

江 淮:

关于我国派军舰赴索海域打击海盗问题。首先,关于此举可能引发的其他国际法律、原则问题,这个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1816号决议讨论的过程中就已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所以后来决议明确规定,授权各国进入索马里领海打击海盗,“不影响会员国在任何其他局势中根据国际法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或责任,包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具有的任何权利或义务”,“仅适用于索马里”,“不应被视同订立习惯国际法”,不会作为先例!所以在考虑我国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护航时,依据安理会的决议,不用担心此举会给我们的一贯原则立场造成任何冲击。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上升的大国,应该利用一切联合国决议或国际文件中有利于我们的规定。第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有义务落实、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816号等若干决议。安理会决议授权各国可与索政府合作打击海盗,确立了各国派军舰赴索海域的国际法依据,我国政府有正当、充分理由参与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国际军事行动。第三,为国际航行自由与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实践“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保护我国船只人员航行安全不是我国政府派军舰护航的唯一目的。亚丁湾与红海、苏伊士运河相连,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海上生命线。确保国际航行通道安全,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中国应该担负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四,符合有关国家对我国的期待。欧洲有关国家、非盟、非洲之角国家和索政府对我军事参与武力打击海盗持积极态度,索过渡联邦政府甚至强烈要求外国军舰包括中国军舰,进入其海域护航,打击海盗。国际海事组织、欧洲国家也多次表示希望中方参与。国际社会是欢迎而不是反对中国派军舰护航。并且,依据安理会的决议,世界其它各国没有任何权利、任何理由反对中国派军舰护航。目前所谓的一些反对声音,更多的是来自于国内,而不是国际社会。

只是去秀一把,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前景之一是建立地区或国际性海上安全合作机制。

马小军:

国内有反对声音其实也很正常。以往我们不习惯在重大涉外事情上有反对意见,其实反对的意见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去,而是先弄清楚你想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是不是就是履行安理会的责任,秀一下就回来?我们就是为了要参与,表达一下我们有能力而且有参与的热情?

但是,索马里海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剿灭的,中国海军要不要在那个地区进行常态护航?与其在那儿常态护航,南中国海的海盗同样很猖獗,为什么中国海军不能够首先在南中国海负起国际责任呢?而且南中国海相当的海域还是我们的领土范围!我并不反对派军舰护航,而是主张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去。一种目的就是表明我们的参与,派出舰船转一圈,在媒体上做个报道,对国际社会有了交代,对中国老百姓也有交代了。

还有一种目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如果你真有能力在东非海岸长期护航,为什么不先摆平了南中国海的海盗?国际社会尤其东盟国家更希望中国在打击南中国海地区的海盗上出更多的力。这个可能更实在。

樊小菊:

我很同意你的说法。索马里海盗问题涉及到将来国际反海盗或者是国际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问题,不是秀一下就完了。

江 淮:

我国军舰到索马里海域后,在那个地方巡逻护航,就有一个与其他国家军舰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舰之间有自己的协调,欧盟国家也搞了一个编队,俄罗斯与印度的军舰也有一些协调,我们跟谁协调呢?安理会就索马里海盗问题通过了四个决议,其中一个决议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国际协调。各国都在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各个国家之间肯定要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合作机制。如果我们没有军舰在那儿,这种合作机制里肯定没中国的份儿。

樊小菊:

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前景之一是建立地区或国际性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在这方面已有先例。曾经海盗猖獗的马六甲海峡,在沿岸国加强联合巡逻后,海盗事件逐年减少。2006年9月,日本主导的《亚洲地区反海盗及武装劫船合作协定》(ReCAAP)生效,形成东亚地区第一个政府间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并得到主要国际组织承认。将来如果在索马里海域也形成多国海上安全合作机制,那么事先在那里进行打击和防范海盗的国家无疑将享有更大发言权。另外,索马里海域基本属于“三不管”地带,国际协调机制尤其重要。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在该地区从事打击海盗活动,在联合国有授权且自身有能力的情况下,中国早日参与其中,可以为将来的国际合作积累经验。在这方面日本的反应很快,日本首相麻生早在11月18日就表示,日本政府应当立即考虑向索马里地区派遣海上自卫队。

关于维护海洋权益,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为什么海洋权益需要维护?因为存在国际竞争,不维护、不争取就会失去。海洋权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领土权益,二是经济权益,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范围等。事实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并不单纯是包括资源、能源利用在内的经济权益问题,也涉及国家的海洋安全。目前,我国主要与东边的日本、南边的东南亚国家存在海洋权益之争,近年来日本在与我国争夺海洋权益方面动作频繁。

近年来,日本加大海洋战略投入,打出“海洋立国”的口号。2007年4月,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正式生效,根据该法在内阁成立了“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担任“本部长”,标志着日本海洋管理打破条块分割,实现管理“一元化”。今年年初又出台《海洋基本计划》,详细规定了五年内日本在海洋安全、海底资源等多方面的政策,这将更有利于日本实施进取性的海洋战略,同时也使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更加紧迫。

在大陆架划界上,中国主张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以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划界,这样,中国的大陆架边界应在冲绳海沟处(水深超过2900米)。而日本主张冲绳海沟是“偶然凹陷”,要求与我国“共架”。中国在东海开发油气田后,日本向挪威租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物理探测船,对附近海域进行地理调查。后来为避免租借该船“排不上队”,日本政府花巨资买下该船,并且不惜投入每年高达90亿日元的维护费。今年年初,该船正式交付使用,日本经产省将其命名为“资源号”,用于调查与我国存在争议的海域的资源和地理相关数据,以便在双边交涉或者向国际机构提出申请时占据优势。

2009年5月是各个国家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提交大陆架划界申请的最后期限,日本政府已于今年11月12日向联合国大陆架划界委员会递交延长大陆架申请。其中,将最南端的一处露出海面仅几平米的海礁“冲之鸟”作为岛屿,索取大陆架延伸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该海礁的位置比我国台湾岛还要靠南,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从地图上看,日本所主张的大陆架延伸和专属经济区,将中国东面海域完全封住。近年来日本不断加强与缅甸的关系,日本国内有分析认为,中国海上出路最便利的航线之一是通过缅甸。

打击索马里海盗:

安理会四份决议

各国军舰云集索马里海域,都有一个共同的尚方宝剑:联合国安理会的四个决议:1816号决议、1838号决议、1846号决议和1851号决议。

2008年6月2日安理会通过第1816号决议,认为索马里近海和公海上的海盗活动已对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构成威胁,决定应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要求,根据《联合国》第七章,授权外国军队在决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在索马里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进入索马里领海,按照“与相关国际法规定的……公海上应对海盗活动措施一致的行为方式”,打击海盗及海上武装抢劫行为。

随后的2008年10月7日,安理会通过第二份有关打击索马里海盗行为的决议――第1838号决议,呼吁关心海上活动安全的国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采取部署海军舰只和军用飞机以及与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合作等行动,积极参与打击索马里沿岸公海的海盗行为。

2008年12月2日,安理会通过第1846号决议,决定将第1816号决议关于各国打击索马里海盗的授权自即日起再延长12个月,呼吁联合国为打击海盗努力发挥协调作用,呼吁各国建立打击海盗的国际司法合作平台。

2008年12月16日,安理会再次通过第1851号决议,决定从即日起授权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12个月内在索马里境内“采取一切必要的适当措施,制止海盗行为和海上武装抢劫行为”。(江 淮)

新中国海军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新中国海军的全部家底就是来自原海军起义的部分小型舰艇,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千吨。就是这些小的不起眼的舰艇在保卫祖国海疆的战斗中屡胜强敌,捍卫了新生的共和国。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海军从苏联购买了部分装备,构成了海军力量的中坚,其中四艘火炮驱逐舰被中国海军称为“四大金刚”,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标志性舰艇。

五六十年代,中国海军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潜、飞、快”的方针,将潜水艇、陆基海军航空兵以及快艇部队作为发展的重点,实行“近岸防御”的战略,但由于海军力量的薄弱,属于中国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基本上处于弃守的状态。

七十年代,为了配合中国战略导弹的发射实验,中国自行设计建造了“051”型导弹驱逐舰、“053”型导弹护卫舰等一批中型水面舰艇,研制成功了第一艘核潜艇,这些国产装备的入役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在保卫祖国西沙领土领海的战斗中,中国海军以海上拼刺刀的方式击败了在吨位上数倍于自己的强敌,打赢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军的海上保卫战,也在世界海军史上创造了一个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服役并成功地进行了潜地导弹的发射实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基战略核反击能力的国家。在此时期,中国海军渐渐地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的方向发展,海上控制能力大大提高。

九十年代后,随着中国国力和海洋意识的增强,海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九十年代初,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053”改进型导弹护卫舰进入现役,这些新型装备在防空、反潜、反舰能力上有一个大的提高,真正具备了三维立体作战的能力。九十年代后期,第三代导弹驱逐舰的实验舰“167”号进入现役,这种新型驱逐舰吨位更大、综合作战能力更强、航程更远,具备了进行远海作战的能力。

问题已经不是走出去或不走出去。必须走出去。因为这个地方不光是一个航行通道,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中国必须在这个地方有自己的发言权、话语权,在将来有可能的条件下取得部分或一定的主导权。

李 杰:

听了几位的发言,很受启发。我先从索马里海盗说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索马里海盗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刚才有的同志也讲了,安理会已经有好几份决议授权了,我们还犹豫什么!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走出去或不走出去。必须走出去。因为这个地方不光是一个航行通道,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也好,世界大国也好,或者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也好,必须在这个地方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话语权,然后在将来有可能的条件下取得部分或一定的主导权。不管将来怎么样,就像我们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实际上去了就是表明态度,遵循联合国的主张,但是你要想在这个地区有所作为,首先必须到那些地区亮相。我们必须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我们出动海上力量是必要的。

再一个就是因为我们的海洋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的海外石油开采,海洋渔业的捕捞,战略物资的海上运补,等等,无论是规模和数量都越来越大,海上通道安全维护对国家实力和经济的增强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有必要出动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就是我们海上力量必须向外延伸,不光是提供保护,更重要的是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大国要成为强国,必须使自己的海上力量成为远洋海军,这是发展进程中不可绕开的一个关键步骤。

第四,就是刚才讲的要建立国际协调和合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许多媒体已有报道,索马里海盗们也已经开协调会了,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准备采取共同行动。海盗都共同行动了,我们各国更要加强协调,采取协调一致的打击行动和应对之策。至于将来驻多长时间,我觉得必须有长期巡逻或者驻扎的观念。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个地方的全面主导权我们未必能抓到,但是必须有部分话语权或部分主导权。

出动海上力量,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索马里海盗匪民一家,难以分辨;擒获海盗后的处理与安置,以及军舰的后勤补给保养等问题。

我觉得,因为有联合国授权这把“尚方宝剑”,我们的决心和行动完全不必遮遮盖盖,可以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地把我们的观点亮出去。刚才不少同志也说到了马六甲海峡安全机制问题,由于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还有泰国联合出兵,所以马六甲海峡近两年来的安全形势实际上是好转了很多,海盗一般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我觉得在索马里,海军不管是进行有限的巡逻也好,或者长期驻扎也罢,只要你去了,就有一定威慑和打击效果,海盗就不敢肆无忌惮。我个人的观点是要派军舰,而且要做好长期巡航和驻扎的思想准备,包括后勤保障和物资准备。

――航母是一个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没有不发展航母的。

――现在中国海军不是要不要造航母,而是要搞明白造航母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海军战略是什么。

李 杰: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大国是否需要建造航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第一,航母是一个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没有不发展航母的。包括苏联走了一段弯路之后,现在俄罗斯还得大力发展中等以上航母。这是绕不开的问题,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第二,其实航母并不是单艘舰只的问题,它是带动整个国家海军力量整体发展的问题;有了航母,实际上就把海军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系统化地带动起来了。第三,航母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化体系问题。现代海战包括未来海上战争,其实是体系对体系的作战,航母和其他的舰只,包括卫星、预警机、无人机、水下潜艇等联网起来才有可能打赢战争;现在不是说你火力多强、导弹射多远、飞机飞多快就能解决战斗问题,而是要归结到体系和信息化问题上。第四,有了航母,海上通道的很多问题才能够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和相当的自。还有,发展航母对国人树立信心等都有重要意义。

马小军:

你刚才说的我都同意。但我的观点依然是:不是要不要造航母的问题(我本人不反对造航母),而是为什么要造航母,我们有没有一个明晰的战略目标?造航母的好处大家都清楚,现在要解决的不是有没有能力造,有没有钱造,而是造航母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海军战略的目标设计是什么。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决定我们的航母造成什么样,造多大个儿的,想造几个。

我认为,大国崛起不一定非要造航母。苏联红海军最鼎盛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红海军已经可以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了,但苏联没有什么像样的航母。苏联的所谓航母其数量、性能、功用跟美国比,简直不值一提。

不是苏联没本事造航母,而是由它的战略目标决定的,是因为它有不同于美国的海军战略设计。美国从二战以后一直坚持以航母大型水面舰只夺取制空制海权为主,美国的战略设计是在全球范围内机动战略力量投送。直到今天,美国之所以称霸全世界,除核武器外,最重要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内有全天候的、机动的战略力量投送能力。而苏联整个海军的战略设计重点全部是在水下,把潜水艇作为自己的杀手锏。在水下力量部分,苏联大大超过了美国。这表明除原子弹外,苏联红海军的战略设计目标是第一次核打击能力和核报复能力,是战略的威慑能力。那么,苏联怎么来解决美国航空母舰的问题?它的水面大型舰只的代表就是“彼得大帝号”重型巡洋舰,号称航母杀手。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海军不是要不要造航母,我也支持造航母,而是首先要搞明白造航母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海军战略是什么。

李 杰:

其实,苏联海军一共发展了四代航母,第一代是“莫斯科”号,早已淘汰了;第二代“基辅”级,就是在我们天津和深圳的那两艘,也淘汰了;第三代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和“瓦良格”号,目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还在北方舰队服役;第四代就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苏联解体时还未完全造好,后来上了美国人的当,被拆了。苏联后来之所以要拼命发展四代航母,除之前你说的力量投送之外,实际上它是和美国进行海上对决,尤其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它感到没有航母确实不行,所以从那之后大力发展航母。回过头来说核潜艇。尽管苏联的核潜艇数量要比美国多得多,但是它的性能差很多,所以只能靠数量的优势来抵御质量的差距,来跟美国抗衡。当然,航母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核潜艇难以比拟的。如远距离海上巡逻和作战行动必须要靠航母,显示威力、进行威慑,以及从事出访和外交活动,等等。如果一个国家海军的航母和核潜艇战技术性能都很出色,那两者之间相互协调、有效配合、相得益彰,就能在海上战争和各种非战争行动中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和作用……

海洋权益篇2

【关键词】海洋权益 竞争 发展趋势 应对战略 维护 完整

一、海权在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71%。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权竞争日益激烈。纵观历史,曾称霸世界的大都是海洋强国,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将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不用说主动开发,利用。

海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蕴藏丰富的矿物资源,渔业资源等。更重要的是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掌控了海洋就掌控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命脉。

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20世纪海上战争频繁爆发,空前激烈,毫无疑问,在海上拥有霸主地位的国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二、当今世界海权竞争的特点和趋势

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得到更大关注。作为海洋超级大国的美国,在维护、拓展海洋霸权维系其全球霸权上从不轻视。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海洋大国越加重视海权,视海权为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甚至一些中小国家也表现出对海洋的关注。

争夺焦点逐渐转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世界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开发,加大对深海科考的投入。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一些国家甚至将大片公海作为本国的专属经济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划定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是一些国家据悉活的更大利益。对各国使用专属经济区的权限没有明确规定,易引发国际争端。

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海洋大国着眼于未来海权争夺,寻找盟友,建立阵营。发展中国家内部分歧日益严重,难以再现共同争取海洋权益的局面。

三、中国海权与海权维护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中国的海权问题: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尤指南沙,四十多个岛屿被霸占。域外大国不断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海上通道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我国对外贸易中有80%以上依靠海路,但要路经事故多发区,这就为我国的贸易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其次,我国航运能力的不足使得我国航运系统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海上贸易。另外,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与海权拓展,深刻影响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走向。

中国海权的特征:我国一直本着和平发展,共同开发的发展理念,严格遵循国家统一进程与海权实现进程的一致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属于有限海权。我国学者李小军说过:中国的海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权在战略上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海权,起基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权益,而不是以排他性和控制性为主,因此,中国的海权实质上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海权。另一方面,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重点不在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最后,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产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关系。基于这一点,中国不可能不需要发展出在全球范围得以保护其海外利益的海军力量,而且伴随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而扩展;中国海权的主要作用:我国海权的防御性特征决定了它的保护作用。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粉碎任何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的海上战略环境;能有效的维护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在亚太地区足够的影响力;能遏制来自海洋方面的打击和打赢针对中国的战争;能保持有效地海上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总而言之,我国的海权足够保证本身的国家安全并保证自身稳定的发展。

中国应怎样应对:①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与美日等海洋强国类似法律相比,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实施细则;②加强海洋意识,一是树立海洋安全观,二是树立海洋经济观。并且应当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获得发展;③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建设。首先,要加强海军建设。其次,整合现有海上执法队伍,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度使用。强化政府部门的海洋综合管理和统一海上执法队伍,这不仅是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需要,还是我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需要,更是执行公约、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确保国家海上安全的需要。

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2l世纪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维权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在应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萧伟中,梅然译,[美]马汉著.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海洋权益篇3

在海洋法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主张各沿海国有权根据本国自然条件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本国的安全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规定其领海范围。1973 年3 月20 日,在海底委员会第二小组委员会上,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庄焰就领海和专属经济区问题发言指出: 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各沿海国海岸的长短曲折,沿岸海底的深浅、陡缓,沿海资源的具体情况,以及同一海域内的国家的接界情况也是多种多样沿海国家根据本国自然条件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本国民族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合理地确定自己的领海,这完全是正当的,合法的,无可非议的。中国代表亦对菲律宾等八个国家提出的关于领海和海峡通航的条款草案表示欢迎,指出这个草案基本上反映了海峡沿岸国要求维护领海主权的正当愿望,同时又适当地照顾到国际航行的便利,因此是比较合理的,可以作为第二小组委员会工作小组讨论的基础。

中国代表团经过深入讨论后,在1973 年提出的《关于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的工作文件》中,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在领海问题上的立场,指出沿海国有权根据自己国家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并照顾到邻国的正当利益以及国际航行的便利,合理地确定领海的宽度和范围。文件还指出,同一区域的沿海国,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规定该区域的统一领海宽度或限度。沿海国确定的领海宽度和范围,原则上适用于其所属的岛屿。岛屿相互距离较近的群岛或列岛,可视为一个整体,划定领海范围。中国代表亦对该文件有关问题进行了说明,指出各国在确定自己的领海宽度时,既要考虑本国的地理特点和维护本国安全的需要,也应照顾到邻国的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的便利,这是确定领海宽度问题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同一区域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和国家利益的共同性,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规定该区域的统一领海宽度或限度。至于在国际上是否需要规定一个领海的最大限度,这应该由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商定。1974 年7 月2 日,海洋法会议全体会议进行一般性辩论,中国代表团团长柴树藩在会上再次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领海问题上的立场。

中国代表的主张对于会议在领海宽度这个难题上最终达成一致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领海通航问题也成为与会各国争论的焦点。海洋大国为了使其军舰取得更大自由,竭力主张包括商船和军舰的一切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权; 另一些国家从国家的安全利益出发,反对海洋大国的观点,认为无害通过制度不适用于军舰,外国军舰在通过领海时必须事先通知或取得沿海国的同意。中国和其他20 多个发展中国家一再提出联合提案,建议增加有关要求外国军舰通过领海时应事先获得批准或予以通知的规定。但是,这些建议未被接受。最后,《公约》的规定采取了使用模糊语言的做法: 所有国家,不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 《公约》的上述规定容易引起分歧并由此产生国际争端。在签署和批准1982 年《公约》时,20 个国家就领海无害通过问题发表声明。其中一些国家要求军舰通过领海要事先通知,另一些则要求事先批准,中国属于后者。中国在1996 年批准《公约》时重申: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领海内无害通过的规定,不妨碍沿海国按其法律规章要求外国军舰通过领海必须事先得到该国许可或通知该国的权利。

二、中国政府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方面的立场和主张

在海洋法会议上,关于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范围划分问题引起了各国的争论。在会议中,协调组主席经过与各国反复协商,最终形成了一个折中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同意,被列入海洋法公约草案,后成为《公约》条款。中国代表自始至终都积极参加了会议讨论,并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 一) 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是国家管辖区域,沿海国必须具有对整个经济区的专属管辖权和多项专属权利,否则专属经济区就会有名无实。中国代表在会议上多次发言,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出建立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主张。1972 年7 月21 日,陈志方代表在第二小组委员会会议上就捕鱼问题发言指出: 沿海国家根据本国的地理条件,考虑到民族经济利益的需要,完全有权利在其领海外划定一定的经济区,以便保护其渔业资源。其他国家到沿海国邻近海域捕鱼时,应在沿海国主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通过有关国家间的谈判,求得合理的解决。1973年4 月5 日,庄焰发言指出: 发展中国家为了捍卫本国的民族经济利益,要求合理地划定专属经济区,这是完全正当的。关于沿海国在该区域内的权利,中国代表指出沿海国家是否有权在领海以外划定一定范围的专属经济区,这也是一个带有原则性争论的问题。

《关于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的工作文件》集中阐述了中国在专属经济区或专属渔区的具体建议: ( 1) 沿海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地理、地质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邻接其领海外,合理地划定一个专属经济区。经济区的外部界限最大不得超过从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 2) 经济区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包括整个水域、海床及其底层的生物、非生物资源,均属该沿海国所有。沿海国为了保护、利用、探测和开发上述资源,在其经济区内行使专属管辖权。( 3) 一切国家的船舶和飞机在经济区内的水面和上空的正常航行和飞越,应不受妨碍。在经济区海床敷设电缆和管道,其路线应经沿海国同意。( 4) 沿海国为了对其经济区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章。其他国家在沿海国经济区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沿海国有关的法律和规章。( 5)未经沿海国批准,擅自在经济区内进行渔业、采矿或其他活动,或虽经准许但违反沿海国有关法律和规章的,沿海国有权进行必要的处理。

在提交该文件时,中国代表团还力图区分专属经济区和领海: 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均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内,但二者是有不同的法律地位。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一部分,沿海国行使其全部主权。而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主要享有经济区内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包括生物的与海底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专属经济区的性质是一个既涉及沿海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又涉及反对他国谋求海洋霸权的重大问题,中国坚决主张专属经济区是国家管辖区域,不是公海的一部分。1975 年4 月24 日和25 日,海洋法会议第二委员会举行非正式协商小组会议,讨论了专属经济区的性质和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问题。柯在铄代表发言指出: 建立经济区的目的,首先是维护沿海国的主权和资源,免受海洋霸权主义国家的掠夺、侵占和破坏。在4 月25 日的会议上,张炳熹代表驳斥了某些国家提出的经济区是公海的一部分、沿海国在经济区内行使权力时应顾及公海的其他合法利用之说,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有意把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同起来,歪曲专属经济区的地位和性质,其目的就是要继续在公海自由的口号下,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任意行动,并企图使某些不法行为合法化。

1976 年8 月15 日,许多中小国家代表在第五期会议上坚决反对把专属经济区作为公海。中国代表在发言中对此表示完全支持,指出专属经济区只有明确规定为国家管辖区域的地位,才能有效地保障广大中小国家200 海里范围的正当权益,免遭海洋霸权主义的继续掠夺和威胁。如果专属经济区仍是公海的一部分,那就是否定沿海国在经济区内对资源的主权权利和其他专属管辖权,这与专属经济区的实际内容是不相符的; 如果又承认沿海国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又规定经济区是公海一部分,那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内陆国和地理位置不利的国家应该在它相邻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合理的权益。为此,中国代表认为应当删去《订正单一协商案文》( 1976 年5 月6 日) 中关于规定专属经济区适用公海条款的第46 条第2 款和关于剩余权利问题的第47 条。

三、中国利用国际舞台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架,为保护和充分利用大陆架资源,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确立大陆架制度之前,中国就在海洋法会议及相关会议上开始了维护大陆架权利的历程。1972年3 月,中国代表在海底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就强调: 我国台湾省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在内,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些岛屿周围的海域和邻近中国的浅海海域的海底资源,都完全属于中国所有,决不允许任何外国侵略者染指。 1974 年4 月2 日,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第30 届会议上讨论亚洲近海矿产资源的勘测议题时,黄明达发言重申中国沿海海域及中国所属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资源所有权完全属于中国,中国沿海海域及中国所属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资源,其所有权完全属于中国。只有中国才有权勘探和开发这些海底资源,任何无视中国主权,任意在中国沿海海域及其所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的勘探和钻探活动,都是非法的。

就日本和韩国《关于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的签订、批准、互换及钻探试采一事,中国政府多次发表严正声明: 根据大陆架是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基本原则,中国对东海大陆架拥有不容侵犯的主权权利。东海大陆架涉及其他国家的部分,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通过协商加以划分。日本政府背着中国与韩国政府签订协定,片面划定所谓的共同开发区,这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1974 年中越西沙海战后,中国亦利用参加国际海洋会议场合,发表过一系列的南海主权声明,批驳南越对南海诸岛主权的野心。1974 年1 月,担任安全理事会主席的贡萨洛法西奥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赞成南越为西沙战事在安理会中提出控诉。为此,庄焰提出抗议声明,指出作为安全理事会的主席,他不应该发表意见。庄焰还重申了中国立场: 西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在那里采取的行动是中国的内政。2 月26 日,毕季龙在日内瓦外交会议发言中,严正驳斥了西贡当局代表在会上对中国的诽谤,重申西沙、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完全有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3月30 日,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第30 届会议的全体会议上,西贡代表在会上声称对西沙、南沙领土拥有主权,并攻击中国。季龙发言揭露事实说,西贡当局不仅把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十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而且悍然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用武力占领中国领土。西贡当局企图用诡辩手法来掩盖它的侵略行径是徒劳的。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在7月2 日举行全体会议进行一般性辩论时,柴树藩发言指出: 西贡代表在6 月28 日的发言中提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问题,完全是颠倒黑白的无耻谰言。在该次会议上,朝鲜代表团团长金国勋在会上发言,驳斥了西贡对中国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的无理要求,强调指出西沙、南沙群岛从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南海岛礁和大陆架资源面临被周边国家勾结他国进行非法勘探和开采的状况下,中国政府进行了维权斗争。1976 年6 月14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菲律宾在我南沙群岛礼乐滩地区开始石油钻探作业一事授权声明: 南沙群岛,正如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一样,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些地方的资源属于中国所有。任何外国派兵侵占南沙群岛地区,勘探、开发石油和其他资源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都是不能允许的。任何外国对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海洋权益篇4

被誉为“海洋”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82年12月制订,1994年11月生效。这部国际海洋法典对各种海域的划分、国家在各种不同的海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有关国际海洋法的其他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权利主要有:(一)建立从领海基线量起12海里领海和24海里毗连区的权利。沿海国对其领海、领海的上空、海床及底土享有等同于陆地领土的,除了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权之外。在领海以外的毗连区,沿海国有权为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定的行为而行使必要的管制。(二)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沿海国可以建立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并享有作为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范围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权利,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保全等事项享有管辖权,并享有为此而采取一定措施的权利。

根据《公约》,所有国家均享有以下主要海洋权利:(一)公海自由。所有国家在公海上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和海洋科学研究的自由。(二)开发和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权利。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简称“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对“区域”内的开发活动进行管理。所有国家均有权参与开发和利用“区域”的资源,但部分所得收益应交由国际海底管理局公平分配给各个国家。这一制度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垄断,使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均可分享“区域”资源开发的收益。(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权利。经沿海国同意,在一定的条件下所有国家均有权在沿海国管辖海域,尤其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四)国际海上通道的航行权。所有国家在外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的群岛海道分别享有无害通过权和其他航行和飞越的权利。此外,所有国家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享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剩余捕捞量,以及与有关国家平等地进行海洋划界谈判,并将国际海洋争端诉诸国际司法解决等等的权利。所谓国家海洋权益,主要就是这些海洋权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它涵盖了与海洋有关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权利和利益。

《公约》生效以来,全世界的海洋事业迅猛发展,以争夺海洋资源和保卫海洋安全为核心的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日益加剧。各国纷纷制订、调整海洋法律与政策,并改革海洋管理体制,迎接《公约》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近年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相继制订新的海洋法律或政策。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也不甘示弱。《公约》生效不久,日本就不失时机地制订和修改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关于对专属经济区渔业进行管辖权法》、《关于养护及管理海洋生物资源法》、《领海及毗连区法》、《关于核废料污染法》、《水产资源保护法》、《防止海洋污染和损害法》和《海上保安厅法》等。1996年8月,韩国将水产厅、海运港湾厅、海洋警察厅以及科技、环境、建设、交通等十个政府部门中涉及海洋工作的部门合并,成立了海洋水产部,对海洋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并于1999年颁布了《韩国沿岸管理法》等法律,以便应对《公约》生效后的新形势,加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权益。

我国批准《公约》以来,在加强海洋管理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的基础上,在批准《公约》的同一天,我国政府公布了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领海的范围。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修改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有法可依,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议,与日本和韩国签订了渔业协定。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我国分别与朝鲜、韩国、日本等邻国就有关海洋法问题进行了磋商。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为第五个在联合国登记注册的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目前我国正在加紧进行外大陆架的探测工作。此外,在一些涉海国际组织及其有关的事务活动中,我国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然而,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除了北部湾以外,我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边界无一划定,部分岛礁被外国非法占领。此外,我国正当的海洋权益还不时受到一些国家,特别是霸权国家和海上强国的侵犯。

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可以主张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一些国家却不顾《公约》的有关规定,千方百计地与我国争夺这些海域及其资源。

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大约为25万平方公里。但是,韩国主张用等距离/中间线方法划分黄海,想以此多占1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在东海,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划界悬而未决,有关的争议最近因油气田开发的问题而变得复杂化。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长期非法控制。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其中包括所处的海床。按照自然延伸原则,该大陆架天然地属于我国。但是,日本却单方面主张以中间线方法来与我国对等划分东海大陆架,妄图占有原本属于我国的大陆架。最近,日本在其无理要求我国停止开发春晓油气田而遭到拒绝后,给其本国的油气企业发放在东海争议海域的试开采许可证来以我国对抗。对于中日双方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我国一贯主张双方通过外交谈判加以妥善解决,并就争议海域的开发问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对于我国所采取的克制态度和友好姿态,日本不但置若罔闻,而且不断地制造事端,使争端升级。在台湾东南方向的公海海域,日本不顾《公约》关于“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规定和我国的反对,顽固地坚持“冲之鸟”礁是一个岛屿,主张在其周边设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超过200海里的大陆架,企图占有该礁周围43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而日本全部陆地领土面积的总和不过37万平方公里。日本无理指责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在该海域从事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为侵犯其管辖海域。此外,我国在东海作业的渔船、海洋科学考察船经常遭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和海保厅舰机的无理骚扰、跟踪和监视。2001年12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明目张胆地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内使用武力击沉一艘不明国籍船舶。

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我国的一些岛屿被外国长期非法侵占,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掠夺。我国渔民在南海合法作业而被外国非法干扰,甚至扣押、处罚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国家故意派军舰到南海海域耀武扬威。

海洋权益篇5

一、征文内容:紧紧围绕“维护海洋权益,共建强大国防”主题,自定标题撰写文章:

1.介绍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强化海洋国土观念;

2.谈海洋权益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3.论述保护海洋权益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介绍我国海上力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新观念和高新技术在海上力量建设中的应用;

5.讴歌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和在海上力量建设中的优秀人物和默默奉献、有特点值得学习的平凡个人。

应征文章应符合本刊“报道先进武器装备及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普及武器装备知识”的宗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保密规定,由作者所在单位宣传保密部门进行保密审查并附“无内容、同意在《现代兵器》杂志上发表”的审批意见。

二、征文对象:欢迎全民参与,特别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科普作家、编辑记者、院校师生、科研人员、部队指战员等。

三、征文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内容充实,史料真实、生动,数据准确。具有真实情感和时代气息,给人以知识和力量。征文请写明作者姓名、通信地址、邮编、电子邮箱等,并在电子邮件“主题”栏中或信封上注明“国防征文”字样。征文作品请勿一稿两投,否则取消评奖资格。

四、征文时间:自2014 年9 月1 日至2014 年12 月31 日止(以电子邮件发送时间或信件发递邮戳为准)。

五、通讯地址:电子信箱 .cn;信件 (100089)北京2413信箱8分箱,《现代兵器》杂志社。

海洋权益篇6

乔良少将在谈到海洋权益背后的博弈时说:“美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拖住中国的后腿。不让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快,而且要让资本不能再更多地向更好的地方流动。更好的地方就是中国。”

“从黄岩岛事件到事件以来,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每次都有一个感觉。”乔良少将说:“就如同在看西游记。西游记里孙悟空面对如来佛说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可以翻出他的掌心,结果呢他翻了一次之后他以为他翻出去了,可是他仍然没有翻出去。他在他翻到的地方撒了泡尿立了个标记 ,然后证明他翻出了如来佛的掌心。最后等他抬起头来看的时候,如来佛正在从很高的位置上朝着他微笑。我们谈问题实际上很多时候都处在这样一个状态,究竟是孙悟空的视点还是如来佛的视点?如果是孙悟空的视点的话,你就只会看到眼前一点,如果是如来佛的视点,你就会看得更宽泛一点。”

那么,事件以及之前的黄岩岛事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乔良少将给出了我们答案。他说:“如果没有去年下半年,中日韩关于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果没有今年上半年中日之间货币互换和互相持有对方的国债既成事实,那么和黄岩岛事件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为什么这样?这是因为,所有这一切,美国人都是在用如来佛的视点来对待它的。”

他指出,美国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把整个世界纳入到美国的金融大战略的体系里。通过输出美元从全世界获取了财富,超越了陆权、海权的概念,这样一种视野使美国人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帝权”的境界,所以美国人已经不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或者主要不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国际问题,而我们却继续从地缘角度出发去看待一切问题。

中国每年给美国创造的财富是数万亿到十几万亿美元

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但在乔良少将看来,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今年却只有34岁。他表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开始学习做“现代国家”,近十年来,才开始有“国家利益”的概念,所以很多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手段或法则还不了解。正是这样我们才屡屡在美国人给我们布下的这些局中吃亏、上当。

在看待当前是否应该迫切解决事件时,乔良上将分析认为,海洋权益确实重要,但当海洋权益危及到国家的长远利益时,就应该慎重考虑了。中国现在要解决的是千年复兴的大问题。美国势必是要衰落下去的,一次一次地凤凰涅槃的确出现过,但并不意味着将来还要出现。美国的衰落是由美国的自身体制造成的。

对此,乔良少将说:“美国在过去四十年里,把全世界拉进了其金融霸权的圈子里,它用这种方式变成了美国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让全世界成为美国的打工者包括中国。中国出口给美国的东西是一件又一件的低端产品,衬衣、玩具……每样东西的价钱大概在2美元。那么往他的货架上一摆,却以25美元的高价卖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去年一年出口美国4344亿,中国每年给美国创造的财富是数万亿美元到十几万亿美元!而我们的国人却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没有关注过我们这么巨大的利益在流失。我们却偏偏把目光集中在一个6.344平方公里的小岛群,不过是四座岛礁中最大的一座岛礁4平方米一个双人床的面积上。当然,美国人希望你的目光都集中向这里,不去关注美国每年从我们手里拿走的数万亿到十数万亿的财富。

美国要做的就是

紧紧拖住中国的后腿

现在,美国的经济出了问题,金融危机爆发了。全球流向美国的资本开始减少,速度开始减缓。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便成了吸引全球资本最好的地方。对此,乔良少将指出,尽管近些年中国经济在放缓,降到7.5%,但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拖住中国的后腿。不让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快,而且要让资本不能再更多地向更好的地方流动。更好的地方就是中国。

那么怎么能让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坏,阻止资本进入中国?乔良表示,美国人尝试了好多种办法。

他说:“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捆绑得如此紧密,美国人连手纸都要买中国人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让中国的产品提高价格,那么美国人在消费它的时候就要花更多的钱。这对美国显然是没有好处的。所以美国人知道,经济手段包括打贸易战、建立贸易壁垒都是双刃剑,刺伤的是双方。那么最省力的,只刺伤中国一方,伤不到美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黄岩岛这样的事情浮出水面,让你的精力去跟周边的国家去折腾。这样就关注不到中国和美国的最后的博弈,推迟美国的衰落。而推迟的办法就是要让黄岩岛这样的事情紧紧拖住中国的后腿。

对于日本本身为什么会让的事情这么非常急迫地推出水面?乔良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政客,要拉选票。日本经济的复苏已经根本没有希望,唯一能打出的牌,就是爱国牌和领土牌。对待日本政治秀的问题上,我们目前的应对还是正确的。如果真能够打一仗,国际投资人也会把资本从一个处于战争紧张状态的国家中撤离出去。

乔良少将分析指出,我们也应该作秀,非常漂漂亮亮地在作秀。只要认真作秀,我们就不会掉进美国的圈套。日本政客的表演是为了拉票,中国的表演是为了什么?第一是对付美国人的招数,第二是要给中国老百姓一个交代。现在还不是一个拿过来的事情,将来中国更强大一些,我们会有这个机会的。

再准备三到五年时间,

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海洋权益篇7

查戈斯案背后的国际司法干涉倾向

查戈斯案始于2010年。它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毛里求斯将其与英国之间围绕查戈斯群岛的领土主权争议包装成了海洋管辖权问题,仲裁庭如何裁决,关乎英、毛两国的利益,关乎仲裁庭如何看待自身的权力界限,也预示着国际仲裁庭未来如何对待类似案件。

查戈斯群岛是英国在印度洋上的领地,位于印度洋中部,最早由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15世纪发现,18世纪初被法国占领,1810年被英国占领。1814年,该群岛被法国根据《维也纳和约》正式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属毛里求斯的一部分。1965年,作为获得独立的附加条件,毛里求斯同意该群岛从英属毛里求斯的领土中分离出去成为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国则承诺毛里求斯仍可在该海域享有捕鱼权,当该群岛不再具备军事作用时,英国将向毛里求斯归还该群岛。毛里求斯独立后,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催促英国归还该群岛,英国不仅置若罔闻,还驱逐了岛上原住民以建设军事基地。2010年4月,英国外交部宣布,在查戈斯群岛建立世界最大的海洋保护区,范围覆盖自该群岛向外200海里的全部海域,禁止商业捕鱼、深海采矿等行为。毛里求斯对此表示愤怒,2010年12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英国设立海洋保护区合法性问题提起国际仲裁。在诉讼请求中,毛里求斯不仅要求仲裁庭裁定英国设立海洋保护区的行为侵犯了毛里求斯的合法权利,还要求裁决英国不是有关海域沿岸国,无权划设海洋保护区。

不可否认,英国在殖民主义时代所推行的政策诸如随意分裂殖民地国家固有领土,极大伤害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权益。在非殖民化及国际关系民主化之后,英国依然凭借其在国力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在关乎其重大国家利益的事项上拖延履行国际义务。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设立的仲裁庭能够加以评判的。仲裁庭只能审议并裁决《公约》所规定的事项,即各缔约国对海域的管辖权及其在海上活动的权利义务,对超越上述范围的事项均不能行使管辖权。

在审理查戈斯案过程中,五位仲裁员对此产生了分歧。部分仲裁员宣称,仲裁庭不仅在判断查戈斯群岛主权归属的问题上不超越权限,而且还应该对非殖民化时代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加以判断。如果按照美国法学家凯尔森的说法,国际司法机构是具有法庭性质的国际机构,那么,部分仲裁员的观点不仅漠视了仲裁庭国际机构的特点,而且模糊了其法庭性质。实际上,持这种立场是危险的。

首先,国际机构不是世界政府。国际机构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与主权国家平等的,它们的职权范围是各个成员国通过缔结组织协定的方式确定的。如果这些机构超越组织协定规定的权限,就违背了成员国组建该机构的目的,其权力扩张必将破坏既有秩序的和谐稳定。

其次,国际司法和仲裁机构不是一般的国际机构,应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谨慎义务,即司法节制原则。这是因为,司法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司法机构不能主动寻找社会纠纷进行裁判,不能像行政机关那样路见不平就出手,只能根据当事方的请求受理案件,案件的审理也必须遵循严格程序。即使有权对案件作出裁判,还要考虑案件是否适于通过司法判决加以解决。国际司法机构在传统上都倾向于拒绝审理那些由严重政治矛盾或军事对立引发的争端。

最终,审理查戈斯案的仲裁员以3比2的投票结果拒绝受理可能对群岛领土主权作出裁定的诉讼请求,也没有对英国在非殖民化过程中相关主权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作出评判。这一结果总体符合司法节制的原则,但由于仲裁庭在该案法律论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对群岛领土地位的看法及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向毛里求斯所作承诺的性质,也就赋予了毛里求斯一些对其未来领土主权主张有利的司法实践依据。从这个角度看,仲裁庭已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自身权力,只不过并未明确声称其拥有审议领土问题的权力罢了。所以,对这一裁决结果,英国保持沉默,毛里求斯表示欢迎。

咨询意见案反映的法庭权力异化

相较于仲裁庭处理查戈斯案的总体谨慎,国际海洋法法庭在咨询意见案上要激进得多。20余位不同国籍的法官一致认为法庭具备所谓咨询管辖权。

咨询管辖权是与诉讼管辖权并列的国际法庭的基本权能。顾名思义,它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审理争端当事方的诉讼,而是就国际机构所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以便各国和国际组织能依法办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司法机构都具备诉讼管辖权,但只有少部分司法机构,根据组织协定的明确授权,才具备咨询管辖权。这是因为,咨询管辖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容易突破国家同意原则,成为一国不经另一国同意就将它们之间的争端交由法庭裁判的简便工具。故而,必须由各成员国在缔结条约时明确约定,法庭方可行使这一权力。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没有任何条款赋予法庭行使咨询管辖权的权力(海底争端分庭除外),然而法庭出人意料地于1997年在自己制定的《法庭程序规则》中指出其拥有该权力。自此之后,十多年来并未有国家主动触碰这一敏感神经,直至2013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非国际组织次区域渔业委员会向法庭递交了首例咨询案,要求法庭对如下问题作出判断:若悬挂某一国旗帜的船只在另一国专属经济区内从事非法捕鱼行为,该船所属国家应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

这并不是一个限于西非渔业组织的问题,而是牵涉全世界所有沿海国和船旗国权益的一般国际法问题。一旦法庭确认自身具备咨询权能,并对本案行使管辖权,也就意味着法庭权力运行突破了缔约国的授权范围,预示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失去安全感。

因此,次区域渔业委员会的诉讼请求引起众多国家警觉,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均明确反对法庭行使咨询管辖权。但法庭仍在最后发表的咨询意见中确认其具备咨询管辖权,给出的理由却很难令各国信服。在对法庭权力界限存在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即使作出判决也无法很好地执行,最终损害的将是法庭公信力。

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往往以解决争议为形式,同时承载着实现正义的职能,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称的矫正正义。但主持正义的前提必须是以特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所能接受为限度。近代国际法体系确立以来,国际司法和仲裁作为一种正式的争端解决方式,被明确载入《联合国宪章》,并被大量国际多边条约确立为可资利用的争端解决途径。一些拥有众多缔约国的国际公约,比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解决投资争端国际公约》,以及前述两个案件所涉及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均是如此。根据这些公约组建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和国际仲裁庭等自成立至今已审理了数十乃至数百起案件,成功解决了当事国之间的不少争议,对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特别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任何法律与道德可能都是脆弱的,正如美国社会生物学开创者威尔逊所言没有什么道德义务比生存本能更加优先。在国际司法和仲裁的历史上,部分涉及领土问题的案件宣判后很难得到执行,甚至争端继续扩大。再如,尽管美国自18世纪起就大量利用国际司法和仲裁途径解决与他国的争端,但当上世纪80年代尼加拉瓜以美国对其军事渗透违反国际法为由将美国告上国际法院、而国际法院坚持审理此案并作出对美国不利的判决后,美国收回了其同意将管辖权授予国际法院的概括性承诺。

就国家而言,决定是否选择国际司法和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除了案件获胜之外,参与条约时的承诺、国际信誉、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的利益等,都是考虑因素。而国际法官们所应考虑的,则是在既定法律框架和政治秩序下,如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具体纠纷进行裁判,实现个案公正。如果法官们过多地考虑政治问题,甚至主动谋划国际政治格局,在当前的国际社会结构条件下注定要掀起波澜。

两案对我国处理周边海洋权益争端的启示

就咨询意见案而言,中国政府一直反对国际海洋法法庭单方面行使咨询管辖权,形成这样的立场主要是担心周边国家有可能将南海或东海争议提交咨询,这显然与中国坚持的由直接当事国谈判解决争端的主张相抵触。

查戈斯案对我国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菲律宾于2013年单方面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本质上就是把中菲之间的南海岛礁主权争议包装成海洋管辖权问题,对此中国政府一直反对仲裁庭行使管辖权。值得注意的是,南海仲裁案菲方律师来自美国的保罗莱克勒正是查戈斯案毛里求斯一方的律师。而在中菲南海仲裁案中,菲方指派德国籍的鲁迪格沃尔夫卢姆法官为仲裁员,此人正是查戈斯案仲裁庭成员,致力于推动仲裁庭权力的扩张。

海洋权益篇8

一、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维护海权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拥有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综合性海上力量,能够通过运用其海上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并为本国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源的国家。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具备客观物质条件、进行主观能力建设。海洋强国的客观基础就是自然禀赋。自然禀赋是不可移易的。根据马汉的理论,它包括一个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态、领海面积等。海洋强国的主观基础即是能力建设。包括海洋经济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比重、海洋贸易对一国的影响大小、海洋资源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海洋科技发展程度如何、对世界海洋事务的影响能力、保卫本国海洋权益的海上力量强弱等等。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在所有领域都具有足够能力。这正是英国和美国长期成为世界海洋主导力量的奥秘所在。

中国在自然禀赋方面有着成为海洋强国的基本条件。中国拥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6000多个岛屿、丰富的海洋资源,辽阔的沿海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还有众多的天然良港。中国的海洋地缘位置也相当重要,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可通往印度洋,从台湾东部沿海地区可直接进入浩淼的太平洋。在海洋能力建设方面,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洋科学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雪龙”号科考船多次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蛟龙”号潜水器潜入7000多米深海进行科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中绝大部分依靠海运,中国的造船业在数量上名列世界前茅。但毋庸讳言,中国的海洋能力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例还很小,到2015年的目标才能达到10%。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才刚刚起步。海洋工业科技方面存在许多瓶颈,比如特殊船舶、材料、设备的制造等。和一些海上邻国还存在海洋权益争端。显然,中国要由海洋大国发展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奋力补齐诸多的能力短板。

所谓海权,即一个国家在海洋空间的能力和影响力。中国的海权,也就是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建设海洋强国与发展中国海权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述。前者突出实体,后者着重能力。中国海权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命脉之所在。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发展中国海权。

随着近年来人口的增加、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海洋成了人类食物和能源、矿产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转变更显迫切,因为中国有着世界最庞大的人口,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总体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科学技术较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海洋的依赖程度愈益加深,海洋资源和海上通道已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的战略性空间。这决定了海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影响。在世界各国都向海洋拓展的当下,面对愈演愈烈的海洋冲突,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海权,确保对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常利用,确保海上航道始终畅通、对外经济联系不被中断,确保必要时能实施有效的海洋控制。

二、中国海权面临严峻形势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国虽为海洋大国,海权非但不大,并且还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一是海洋权益受到侵犯。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东面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自然面积总和约为470万平方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历史上中国对有关海域的权利以及中国的一贯主张,中国可管辖的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然而,其中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与周边国家存在海上领土争议及海洋权益争议(对岛礁及其相关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底资源、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争议)。在这片辽阔的海洋国土上,中国的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

在黄海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界问题上,中国与韩国存在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围绕苏岩礁的纠纷长期存在。

在东海海域与日本有争议、油气资源争议。日本违背中日两国关于将暂时搁置的承诺,频频制造事端,妄图侵占。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其中应归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按“中间线”原则划分海域,企图扩大其专属经济区,与中国强分大陆架,侵占属于中国的1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海域,有大量的岛礁,探明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南海周边的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多个国家先后侵占近50个岛屿;在我国传统海疆内打井数百口,攫取大量油气资源;掠夺中国海域内的渔业资源,多次强行扣押中国渔船和渔民,严重威胁中国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国家安全面临威胁。中国虽然是海洋大国,其实却是“有海无洋”,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之外,两条岛链依次排开,中国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被牢牢锁住。组成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岛屿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8国的领土,或者为美、俄、日、中国台湾、菲律宾等所实际控制,对中国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弧形区域形成战略挤压,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于该地区,两条岛链串起的国家对我国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胁。

在两条岛链中,第一岛链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尤为重大。作为第一岛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台湾岛距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近,是中国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天然跳板。目前,由于尚未解决,中国构筑的海防安全线因此留下了一道无法弥合的缺口,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显得尤为突出:不能确保国土、海岸线及领海的安全,如和南沙群岛;不能有效地保护和控制自己的全部专属经济区;不能绝对控制台湾海峡;不能确保进入太平洋的宫古海峡尤其是巴士海峡等重要的战略通道;不能不间断地控制与中国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邻近海域等。台湾岛是中国打破第一岛链封锁,走向太平洋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海上诸多争议点的存在,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大国遏制中国的重要砝码。随着国家利益在海洋空间的不断拓展,中国未来的主要安全威胁可能会来自海上。

三是国家发展遭遇遏制。中国崛起是近30年来国际社会最重要的事件,它对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疲态渐露,单极霸权加速衰落。尽管美国在亚洲的强大影响与控制仍在,但随着中国在亚洲的强劲崛起,美国与中国在亚洲的现实利益、地缘政治及区域主导权方面的碰撞也更加激烈。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向海上拓展,中国将加大发展海权力度,更加重视对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上贸易通道的保护。这必然对海洋强国现有的海上权力造成冲击,这是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全球性、地区性和次地区性海洋强国所不愿见到的。它们就遏制中国发展达成了基本战略共识:利用其独一无二的海洋战略优势,阻挠中国统一祖国,阻止中国走向海洋,联合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以“第一、第二岛链”为基础,加紧构筑针对中国的U型包围圈,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日本、韩国不断强化同美国的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印度插手南海问题。东南亚国家,诸如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美国盟友在分享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允许美国等国家在其领土上的军事存在,从而加剧了中国所面临的海洋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给中国的国家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

三、必须大力加强中国海权建设

海权是海洋强国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海权,就没法保障国家的海洋权益。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海上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海权建设,保证国家海洋利益。

一是强化国民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发展海权所需要的精神因素”。中国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就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是中华民族对海洋在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全人类海洋事业中地位作用的心理倾向和基本认知”。受传统的大陆文明影响,中国整体海洋意识比较薄弱,海权观念淡薄。中国人对于祖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的陆地国土有深厚的感情,但对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权益的被侵犯,没有切肤之痛。国人海洋意识的薄弱对维护中国领海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树立新时代的海洋观,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大力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国民对海洋的感受与认知。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全民进行海洋强国教育,使民众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海洋强国观念,积极投身海洋开发和海洋强国的事业中。有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强国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和资源产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关系,海洋空间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海洋地位的战略性越来越受到全民族的重视。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关注海洋安全,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海洋意识强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海权的新的起点。随着中国崛起,国民对海洋的关注度也有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表现出很强的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与激情。

二是确立国家海洋战略。海权是一个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范畴的问题,是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海上部分。当代中国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的一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海上安全的手段。国家海洋战略是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对海洋方向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法律、文化等各项事务的总体运筹,它是国家海洋观和政府海洋认知程度的根本反映。国家海洋战略派生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海洋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海洋经济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筹划;海洋安全战略则是国家对其海洋方向安全事务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也是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以及科技等领域在海洋方向安全构想的总和。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分别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强国”的任务,强调了海洋对中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这对中国海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洋强国思想指导下,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战略。通过大力实施海洋开发,真正实现海洋强国。这是新世纪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海洋开发,首先应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我们应对海洋国土进行精确的丈量和测绘,充分调查研究,搞清楚中国管辖海域的基本情况,建立起中国海域完整的数据和信息资料,为中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防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高效益开发海洋,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的发展,加强海洋划界、海洋油气勘探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快中国海洋科技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海洋开发和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鉴于中国海权现实情况,新世纪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高度关注“第一岛链”。由于天然的海洋地缘缺陷,“第一岛链”把中国团团困住,严重威胁中国东部安全。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家利益必然由近海走向大洋,国家安全边界也随之拓展,客观要求必须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进而将其变为中国保卫东部国土安全的第一防线。只有这样,中国才拥有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战略防御纵深,才能够保卫我国东部国土的安全。

三是发展国家海上力量。国家海上力量是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者和保障者,是海权的主要支撑,通常区分为海上军事力量与海上非军事力量两大类。海上军事力量的核心是海军。海权的生成对海军有天然的依赖,一个国家的海权状况是其海军战略的直接结果。正如马汉所说:“海军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既在和平时期也在战争时期奠定、维护和增强国家的海权。”强大的海军是国家实现海权的实力前提。无强大的海军,便无制海权可言;无制海权,国家的海上利益便会受到威胁,国家的繁荣强盛便得不到保障。海军、海权与国家发展三者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的关系。海军建设是海权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家利益逐渐超出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向海洋、太空、电磁、网络空间扩展和延伸,人民军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海军作为海上方向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性军种,国家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使命任务就必须延伸到哪里;海上安全和发展空间开拓到哪里,制海能力就必须跟进到哪里。基于国家利益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军力量成为维护中国岛屿与海洋权益、保卫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决定性力量,同时还是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支持国家政治外交斗争以及维护全球和地区海洋安全的重要力量。

海洋权益篇9

关键词:南海区域;海洋权益;海洋管理体制;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93.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1-0031-04

引言

沿海国家对于特定海域实施管理的权力源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所确认的海洋权益。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所确认的海洋权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是由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定的。根据该公约,沿海国家拥有的海洋权益具有明确的层次性:第一层次:沿海国在内水和领海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享有国家,性质上是管辖。领海的范围自领海基线以外十二海里:第二层次:沿海国有权在毗连区海域享有对某些特定事项的管制权。毗连区的范围自领海以外十二海里;第三层次: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享有权利、管辖权。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自领海基线以外200海里。不仅如此,沿海国在大陆架享有针对附着其上的自然资源的专属性权利。大陆架的范围:不足200海里延伸至200海里,最远可以延伸至350海里;第四层次: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外的海洋权益。其权益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一国自然人、法人、船舶或其活动在公海和别国管辖海域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其二,公海资源勘探、开发和收入分配等都含有国家利益的内容,这被称为准国际海底矿区。这种海洋权益无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都享有。

沿海国家海洋权益所具有的层次性明确将海域划分为沿海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和管辖范围外的海域。沿海国家对于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明确拥有、管制权、权利和管辖权,从而确认了其实施海洋管理的范围界限及权力内容。

一、我国南海权益的特殊性

在我国主张管辖海域范围内,南海区域海洋权益存在着不同于渤海、黄海、东海的独特之处。

1.我国政府关于南海诸岛的声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发表关于南海诸岛的声明,向世界各国主张我国历代政府关于南海诸岛的基本立场。尽管我国政府对南海的权利主张和立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海洋立法的发展会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其核心始终未曾改变,即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其中最为系统的一次声明是2009年5月7日,针对越南和马来西亚在南海的外大陆架联合提案,中国外交部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的一份照会中做出的: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权利和管辖权。上述声明实际上主张的是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所拥有的领土以及依附于领土的领海、权利和管辖权等海洋权益。

2.南海“断续线”及其线内水域的性质。南海“断续线”是理解我国南海权益特殊性的关键所在。194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东、西、中、南四沙群岛及其所属各岛礁沙滩名称,正式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并且在图中标绘11段线,构成了南海“U”型断续线。1948年2月《南海诸岛位置图》作为《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附图由内政部予以公布,从而为中华民族争取南海及权益确立了历史与法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承袭下来。

至于断续线的性质,大致有“历史性水域说”、“国界线说”、“岛屿归属线说”等数种说法。[1]就官方而言,1993年4月台湾当局制定的《南海政策纲领》前言明确指出,“南海历史性水域界限内之海域为中国管辖之海域,中国拥有一切权益”;随后台内政部在报请的《“中华民国”领海及邻接区法》草案第六条规定:“‘中华民国’之历史性水域及其范围,由行政院公告之。”并在此条文的说明中指出:“‘历史性水域’系指由历史证据显示,为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最早开发和经营、最早管辖与行使之固有水域。”[2]125尽管1998年1月台立法院通过该法时删除了该条文,但我们仍然可以据此推断台湾当局试图将“断续线”的性质确定为“历史性水域线”,“断续线”内的水域确定为“历史性水域”(historic waters)。大陆方面,我国政府于1998年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其第14条规定“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historic rights) 。有学者认为,该条规定是专为南海而设。[3]由此可见,海峡两岸对断续线的性质及线内水域法律地位的理解略有差别,台湾方面明确主张断续线内水域为“历史性水域”,大陆方面明确坚持相关水域的“历史性权利”。但是在实际的维权及执法中,海峡两岸实质上均把断续线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分界线,并一致表明断续线内一切岛、礁、滩、沙的领土均属于中国。

3.“历史性权利”的现代海洋法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别强调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利益和需要。不仅如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5条和298条第1款都提到在划定海洋边界时如果涉及“历史性所有权”或“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的争端时,可以作为例外或特殊情况予以考虑。我们可以将上述表述归纳为“历史性权利”(historic titles) ,在其他文献中则表述为(historic rights),但未明确其确切内涵。必须明确的是,历史性海湾是基于历史性原则而享有历史性权利,这在国际海洋划界中有许多案例,而类似于我国南海“断续线”内的水域在国际海洋划界中相当欠缺,在实践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尽管如此,我国在南海“断续线”内水域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相对于其他南海争端国家而言具有明显优势:其一,我国的主张是历史性原则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结合,其他争端国家只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提出的。其二,我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是管辖与容忍的结合,更具有弹性;其他争端国家主张该海域为专属经济区,实施排他性的权利和管辖权,缺乏弹性。

4.我国南海“断续线”内海洋权益的层次性。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南海“断续线”内所拥有的“历史性权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这种历史性权利与“断续线”内基于“岛礁”领土而衍生出的其他海洋权益相叠加,从而使南海“断续线”内海洋权益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详言之,南海“断续线”内水域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附近水域;附近水域之外的“相关水域”;“其他水域”,即“相关水域”以外“断续线”以内的水域,是基于重大历史利益所主张的水域。[4]我国在上述三种类型水域可以分别享有,权利、管辖权和管制权,以及历史性权利。由于“其他水域”与周边国家所主张的海洋权益所对应水域会产生重叠,还可以将其划分为“权益不重叠的其他水域”和“权益重叠的其他水域”。

二、我国南海区域海洋管理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个国家海洋权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实际上的占有、管辖或利益的获取,国家海洋权益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去维护才能实现。国家应将其管辖海域范围之内被国际法确认的包括、权利、管制权、管辖权、历史性权利等在内的各种海洋权益通过制定法律予以确认,以此为基础,各级海洋管理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才有条件执行上述法律法规、实施海洋管理;各级司法机关才能够及时裁决各种违反海洋法律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确保海洋法律法规得以普遍遵守并贯彻落实。基于上述原理,分析我国南海区域海洋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其客观上存在的困境。

1.南海区域海洋权益立法方面。1958年9月4日我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确定我国领海宽度与领海、基线划定原则。此后,我国分别制定《领海和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从而实现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认的国家主张管辖海域范围内的海洋权益向国内法的转化,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部法律视为我国海洋权益法律制度的基本法。

就南海区域海洋权益立法现状而言,1958我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明确东、西、中、南四沙群岛是属于中国的岛屿。根据199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明确将东、西、中、南四沙群岛确定为我国的陆地领土,这些群岛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为内水;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以外邻接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海域为毗连区;该法第十五条则规定我国的领海基线由我国政府公布。根据199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我国的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从领海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的邻接领海的区域;大陆架则是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如果从领海基线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该法第十四条则明确指出,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根据上述法律,我国在南海的海域性质及所享有的权益都将由此而确定。

尽管如此,我国南海区域海洋权益法律制度仍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公布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连接南海的大陆领海基线及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台湾当局也于1999年12月31日在其第一批领海基线表里公布了东沙群岛、中沙群岛的领海基线。但是海峡两岸至今尚未公布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其二,南海“U”型断续线虽然在图上被标识出来已有60余年,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我国政府一直没有对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和含义予以正式说明。我国政府承认南海有争议,所以对断续线持很低调的说法。例如,2009年3月我国在南海驱逐美国海军监测船,强调的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没有强调领海;其三,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对于南海“断续线”持低调、模糊的立场,使得“依附于南海岛礁领土的水域”外“断续线”内“其他水域”的法律性质也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2.南海区域海洋管理体制方面。我国海洋管理体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演进。1964年设立国家海洋局。根据1965年3月18日国务院(65)国编字81号关于设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的批文,1988年11月14日、1994年3月24日、1998年6月16日国务院先后批准的关于国家海洋局的职责,1995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的《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机构改革方案》,2001年的《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年7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项目用海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其他陆地各种资源开发行业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延伸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过多年的演进,我国现行海洋管理体制已形成一种中央统一管理和授权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综合管理与分行业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但我国南海区域的海洋管理体制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是由较低层级的法律、法规、规章甚至国务院的相关决定、命令历时多年而确定的,缺乏宏观的总体规划及较高层级法律的统领,基于南海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南海争端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的客观现实,这一管理体制已难适应南海区域海洋管理及应对各种挑战的需要;其二,基于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我国南海区域海洋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海洋局及其南海分局、各涉海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经国家法律明确授权的南海周边省级政府,从而造成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真空”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很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反而给了一些国家可乘之机;其三,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明确授权海南省管辖南海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但其管辖海域的具体范围缺乏法律的进一步授权。由于南海争端及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等原因,海南省难以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实施有效管理。不仅如此,国内法只是原则性授权海南省管辖南海,对于海南哪些行政机构享有管辖权、享有何种管辖权没有作规定。各涉海部门,如海事、海监、渔政、海关、边防海警等负责执法部门的具体职能和权限以及相互之间怎样协调,与海南省地方行政机构何种关系都不明确,对于司法管辖权的规定也不完善。

3.南海区域海上监视执法方面。相对于普通行政管理而言,海上监视执法对于海洋管理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海洋行政执法的领域是海洋,海洋权益被侵犯、资源与环境的违法违规事件基本都发生在海上,发现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并获取证据必须在海上现场进行,由此决定了海洋行政执法具有不同于普通行政执法的特殊性。即海洋作为特殊区域,缺乏装备优良并能适应这种环境的监视力量,就不可能发现和处理海洋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事件,海上执法的行政行为也就不可能产生,海洋法律法规的实施也就没有保障。海上监视执法队伍是开展海洋行政执法的载体,这种队伍“既是海洋行政执法主体的组成部分,也是海洋行政执法的海上巡视、侦查和事故、事件现场调查、取证和应急处理的执行力量”。[5]299对于无法看见物理边界的国家管辖海域而言,强有力的海上监视执法队伍是国家海洋权益和开发利用秩序的保证。

海上监视执法队伍是作为海洋行政执法机关而存在的,是海洋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其机构设置、职责权限、运行方式等受到海洋管理体制的制约。在我国现行海洋管理体制下,海上监视执法是一种分部门管理体制。中国海监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行政执法队伍,主要职能是对中国管辖海域实施巡航监视。此外,目前中国海上执法队伍还包括隶属农业部的中国渔政、隶属交通部的中国海事、隶属公安部边防管理局的公安海警及隶属海关总署的海关缉私等。

我国南海区域海上监视执法存在问题主要是:其一,立法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国内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某些规定不一致,如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十二条只是笼统规定了紧追权与登临权,但紧追权与登临权的界定、适用对象及行使程序等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其二,执法范围不明确。由于我国未完全明确南海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的范围,也未明确传统断续线的法律含义和具体地理范围,管辖范围不明确也就成为有效执法的主要障碍。其三,执法机制低效。我国海上执法体制的一个最大弱点是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综合管理合力。而且由于各海上执法队伍职能权限不清,执法实践中容易出现消极和积极冲突问题,很难做到有效管理海域、有效防控各种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其四,缺乏争议区域执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争议区是否可以执法、怎样执法等问题国际上缺乏充足的法理依据,我国对于争议区域海洋执法经验不足。在目前南海周边国家纷纷扩军备战,域外大国强势介入的情况下,实现和平执法而不引起争端的难度在加大。

三、强化我国南海区域海洋管理的基本对策

南海作为我国主张管辖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了我国的主要贸易通道,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较高海洋生产力,并且具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和独特的战略位置,是我国未来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心所在。基于落实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有效维护南海和海洋权益的需要,强化南海区域海洋管理刻不容缓。

1.完善南海区域海洋权益法律制度。维护南海权益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所主张管辖海域的海洋法律制度建设,其中包括完善基本法,并且将基本法所确认的我国在南海海域中的群岛海域、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历史性水域所客观存在的包括、权利、管辖权、管制权、历史性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通过制定足够数量的普通法予以明确规范并向国内外宣示,从而为南海区域海洋管理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基于此,其一,我国必须早日向国际社会公布包括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在内的南海岛礁基点坐标,以此确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部界限,从而为我国南海海域范围内的海洋权益奠定基础。其二,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领海及毗连区法》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但是法律条文较为抽象,不利于法律的施行。因此必须在立法层面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相关国内法规,使之具有操作性而易于施行。其三,对于我国所主张管辖的南海海域而言,其特殊之处在于南海“断续线”内、南海诸岛附近海域与相关海域之外的“其他水域”所享有的历史性权利问题。由于我国在南海“断续线”内的“其他水域”可以基于重大历史利益而主张历史性权利,因此我国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予以维护。基本做法是,通过制定我国海洋法律制度的另一部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历史性权利法》,将我国在南海“断续线”内“其他水域”所享有的“历史性权利”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并宣示。当然,“断续线”内“其他水域”也许会与南海周边国家主张的专属经济区产生重叠,而且这些国家也同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基本应对措施是:“权益不重叠的其他水域”可以主张享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各种权利;“权益重叠的其他水域”可以主张更加灵活、更具有容忍性、更具有弹性的权利诉求。

2.健全南海区域海洋管理体制。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海洋管理体制主要有集中型和协调型两种模式。集中型管理体制以韩国为典型代表,国家海洋管理工作集中于一个部门,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管理所有涉海事务。协调型管理体制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美国联邦政府海洋管理主要由隶属于商务部的国家海洋与大气局承担,但是政府中三分之二部门的职责涉及海洋。2004年12月,美国正式成立新的内阁级海洋政策委员会,以协调美国各部门的海洋活动,全面负责美国海洋政策的实施。

基于上述,结合我国现行海洋管理体制,在众多涉海部门之上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并完善协调机制,是健全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比较理想的路径。这一海洋综合协调机构必须具有超越于一般海洋行业管理机构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来源于国家海洋法律法规所明确授予的权力,而且还来源于其具有完成所授予权力与职能的能力——包括经费支持、人员保障、保障的提供等能力。在综合性协调机构中组建“南海管理委员会”,协调涉及南海区域海洋管理的各级政府机构或部门,统一协调南海区域的海洋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多头管理”和“管理真空”。

现代海洋管理体制要求中央级政府海洋管理机构居于核心位置上,但是重视地方级政府参与海洋管理也是绝大多数沿海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强化南海区域海洋管理必须充分发挥海南省在海洋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其一,明确界定管辖海域。尽管国家授权海南省管辖南海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但是“及其海域”的具体范围并不明确。建议国家通过立法将授权海南省管辖的“及其海域”的具体范围予以明确。其二,合理划分管辖事项。总体原则是,在海南省管辖海域范围内,海南省可以提供诸如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海洋搜寻打捞、海洋信息供给、海洋测量服务、便民设施供给等一般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而涉及全国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则由国家海洋局及南海分局以及其他涉海部门负责实施。其三,将海洋管理作为三沙市的基本职能。2012年6月21日我国政府设置地级三沙市。三沙市管辖的岛屿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500,加上渔民也只有1000人左右,但却管辖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就其管辖地域的性质及其主要职责而言具有不同于普通地级市的特点。海南省是我国内地唯一授权管辖特定海域的省份,这一职责即由三沙市所承担。因此,海洋管理应为三沙市的基本职能。

3.整合南海区域海上监视执法队伍。目前,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海上监视执法队伍管理体制并不统一,但以建立一支集中统一、职责综合、装备准军事化的综合性海上监视执法队伍为主要趋势,并呈现出三种类别:国家海上监视执法队伍由政府某一部门主管,承担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海上执法的全部活动,代表性的国家有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海上监视执法队伍由军事部门管理,执法任务由军队承担,代表性的国家有瑞典、荷兰、约旦等;国家海上监视执法队伍由执法部门和军事部门共同领导和管理,德国是典型代表。

我国现行海上监视执法体制是分部门管理体制。借鉴其他国家海上监视执法的成功经验,逐步集中海上监视执法力量,应当是我国海上监视执法体制的发展方向。就南海区域而言,首先应建立起中央与海南省分级管理的海上监视执法队伍,明确各自职责权限。海南渔政队伍由于经过多年执法,执法船队等基本建设较完整,对相关法规较熟悉,业务水平较高,可以以此为基础,组建海南省统一的海上监视执法队伍,在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内监视执法。在海南省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可以适时组建国家统一的南海区域海上监视执法队伍,在南海海域分海区监视执法。其次,应研究制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监视执法条例》等操作性法规,将紧追权与登临权的界定、适用对象及行使程序等予以规范,从而实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接轨。再次,应丰富完善南海争议区域海上执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并进一步明确海军在平时海上执法中的地位与权力,进一步提高海军等海上执法力量熟悉、掌握和实际运用国际法的能力。

4.贯彻落实南海区域发展战略。国家管辖海域内的海洋权益构成了沿海国家海洋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海洋管理是国家海洋行政管理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通过执行国家海洋法律法规,对涉海事务实施的公共管理和提供的公共服务。涉海事务是指由国内外自然人、法人在国家管辖海域的“上覆水域”至底土范围内以获取自然资源或利用海水水体为目的的活动,本质上是海洋权益的实现。为了确保海洋权益得以稳定、可持续的实现,需要国家将各类涉海活动控制在“秩序”范围内。这就是海洋管理的价值之所在。因此,为了维护和实现我国南海和海洋权益,必须尽快制定和实施南海区域发展战略。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析《意见》内容,可以发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南海资源开发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性。《意见》明确要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岛屿的开发利用,依法加强西沙和无居民岛屿管理,明确要加大南海油气、旅游、渔业等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物质供应、综合利用和产品运销基地。

由此可见,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内容中包含大量的南海开发内容,但是并没有明确涵盖南海开发的全部领域和范围。有必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南海区域发展战略并使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升格为南海区域发展战略,以南海开发活动为南海区域海洋管理提供经济动力支持。

结语

尽管我国对于南海断续线内的领土及海洋权益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与法理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南海区域尤其是争议岛礁及水域的有效管理,这是造成我国在维护南海权益方面日益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强化南海区域海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基于南海争端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的现实,在实施步骤上应该从低敏感领域入手,审时度势、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李金明.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历史性水域、疆域线

抑或岛屿归属线[J].南洋问题研究,2010,(4).

[2]林正义,宋燕辉.南海情势与中国应有的外交国防战略

(POD版)[R].[台]“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

1996.

[3]贾宇.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J].中国边疆史地研

究,2005,(2).

[4]黄伟.论中国在南海U型线内“其他海域”的历史性权利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海洋权益篇10

1.A市政府(A市高院)

A市政府是A市海洋馆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之一。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而海洋馆作为一个较大的征税对象,有利于A市财政收入的增加。此外,海洋馆旅游行业,是旅游业中较为新型的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也是增强城市活力,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海洋馆作为A市的一处的重要的景点,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可以带动周边的配套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活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A市动物园

作为投资者之一,A市动物园必然考虑到建立海洋馆的巨大利益与投资的必要,所以积极参与。若海洋馆经营良好,动物园也会更具有竞争优势。首先,对于旅游业,旅游个性化时代来临,旅游服务的高附加值倾向,商务旅游和其他旅游开始兴起,随着旅游消费日益升级,各大旅游景点接待客流量年年上升,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其次,海洋馆作为一个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展示项目,这样的布局已形成了水族馆业内地区性争夺客源的格局,日后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海洋馆的存在对动物园来说是很大的优势。

3.B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债权人

作为债权人,一定是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B资产管理公司是A市海洋馆的最大的债权人,进行资产的回收是资产管理公司最想直接达到的目的,而A市海洋馆的偿债能力决定了B公司本息能否顺利收回。如果A市海洋馆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很充足,B资产管理公司则能收回本息;如果海洋馆继续亏损,很可能造成资产管理公司血本无归,这是B资产管理公司最大的利益需求。

4.北国投

北国投资公司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海洋馆的第二大债权人,又是海洋馆一部分债务的担保人。作为债权人,北国投的利益需求和B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相同,都是希望可以尽快收回债权。作为担保人,北国投应该承担连带责任,需要对其所担保的海洋馆部分债权承担偿付责任。

5.管理层及员工

管理层作为海洋馆的经营者,是A市海洋馆项目的利益主体之一。作为直接的海洋馆的利益相关人,管理者需要的不是碌碌无为的领着薪水,而是寻求大展宏图的机会。因此管理者希望海洋馆能够早日摆脱破产保护困境,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营海洋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也是海洋馆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第一,坐落于动物园的海洋馆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第二,海洋馆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社会公众当然不希望其破产清算。

(二)破产保护对各利益主体的影响分析

1.A市政府(A市高院)

政府希望维持现状,因为政府之于社会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企业持续经营等重大作用,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希望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海洋馆处于破产保护状态,就能继续营业,而海洋馆近几年的经营状况一直处于有序的状态,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盈利水平也在逐步上升,因此破产保护有利于促进A市经济发展和提升A市的形象。海洋馆如果破产,政府将失去一个“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点”,对于社会公众也一定会造成冲击和一些负面的影响。

此外,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而海洋馆作为一个较大的征税对象,一定是政府所不想放弃的,因为如果海洋馆宣告破产势必会减少政府的收入。政府希望可以保留住海洋馆这个指标,所以,政府的态度是保证海洋馆稳定和完整,尽可能的不破产清算。

2.A市动物园

动物园希望维持现状。第一,海洋馆的地理位置是在动物园中,如果海洋馆被破产清算,那海洋馆总体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将要被处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海洋馆卖给谁土地归谁,这将直接导致动物园收入的不确定性,会对动物园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海洋馆的存在可以为动物园增加景点和客流量,如果海洋馆破产清算,动物园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但是只要海洋馆还在经营,动物园就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A市动物园作为A市海洋馆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不希望其破产清算。

3.B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债权人

B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债权人利益需求相同,因此将其二者合并。B资产管理公司是A市海洋馆项目的主要利益主体之一,也是A市海洋馆的最大债权人。海洋馆一直处于破产保护状态,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受到的损失有:

①B资产管理公司对海洋馆的债券金额达417,741,317.45元人民币,在破产保护阶段,资产管理公司无法收回债权,损失惨重。并且处于资产保护的海洋馆仍然在消耗着B资产管理公司的费用,可能导致自己公司的运作出现困难,没有多余的资金补救。假如该资金并不全是本公司的自有资金,那么管理公司的债权人得知该资金无法收回时,将会要求其偿还,这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财务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债权人对本公司的信心。此外,B 资产管理公司将巨额资金投入海洋馆项目中是为了能获得收益,使4亿元人民币增值。然而海洋馆资不抵债,可能会破产,那么该投资不仅不能获得收益,同时也不能收回本金,公司将无法将资金投入潜在的其他项目中。

② B资产管理公司对海洋馆持有美元外币的债权,按照目前美元市场及外汇汇率的走势,资产管理公司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损失,这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会一天天减少。

③此次资产管理项目的失败将导致众多小股东及公司人员质疑公司的经营决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其对公司的信心和期望值。

④ B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时对海洋馆项目有很大的信心,才会将为其投入大额的资金支持,而这种投资也是需要得到公司董事会的同意,假如海洋馆破产了,B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收不回来,公司股东将会追究这次的投资项目,甚至股东将会对公司管理层的决定有异议,此后的投资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股东的限制。

基于以上理由,B资产管理公司一定是想海洋馆尽快进行破产清算。

4.北国投

北国投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海洋馆的第二大债权人,又是海洋馆一部分债务的担保人。

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北国投的态度和B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相同,都是希望海洋馆进行破产清算,以尽快回收债权。但是,从担保人的身份来说,一旦海洋馆破产清算,债务人不足清偿的部分需由北国投承担。因此,对于信托投资公司而言,要将其自有的那部分债权中可收回部分和其担保的而海洋馆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比较分析,使其的损失可以降到最低。

5.管理层及员工

管理层及员工希望海洋馆尽快进行破产清算。在目前的破产保护状态下,管理层很难发挥个人的才能经营管理海洋馆,只有破产清算,他们才有大展宏图的机会。管理层迫切希望新的投资者能和他们有共同的想法,使海洋馆早日走出困境,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