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十篇

时间:2023-04-09 05:13:33

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篇1

我们从李先生分析的例子入手:

例一:“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瓮’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画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

例二:“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

李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错在“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学生学习“瓮”这个字的最终目标是会用,它的部首、笔画、声母、韵母、义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第二个例子错在叶巴无法或不必要知识化的内容教成知识(学习“灰溜溜”会用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会用另外一句话解释一遍并不影响他们正确使用这个词)。

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的错误是“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我们不妨看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课程目标之阶段目标有如下说明: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应达到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试想,学生不识声母、韵母,如何能正音?不知部首、笔画,如何能正确书写?由此可见,部首、笔画、声母、韵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虽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屡有变化。但对部首、笔画的要求从未放弃,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之前,也有对注音字母的要求:

“识最普通文字二干个左右,并能使用注音字母。”“写字的姿势,工具的应用,以及字的笔顺、结构、位置等,开始的时候,就应注意指导。”“字音的教学必须依靠拼音,字母。识字课开始就教拼音字母,教儿童掌握拼音字母的读法、拼音和音调……”“就汉字字形作适当的指示,对于识字教学是必要的。开始的时候可以就新识的字逐步教儿童认识汉字各种笔画的形状,知道汉字各种笔画的名称,并且把书写的笔顺教给儿童……”

这几份标准或大纲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余内容李先生和读者可参看《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这里不再引述。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书写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小学阶段更需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教学。

李先生认为第二个例子的错误,需放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若是撇开具体的语境,让学生死记硬背“灰溜溜”的解释,这种方法确实有问题,但若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不但不是错误,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取得语言的雅致及避免重复的能力。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中没有说明是解释语境义还是死记硬背,李先生的分析有片面之嫌。退一步说,即便是识记“灰溜溜”的基本意思,在小学阶段也并非绝不可接受,因为学生若是不知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却要求他们学会运用,这种要求不符合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

届文中,李先生论述了新的“训练”与“知识”的关系图,其中涉及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论述,这应当源自于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f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Pedge)。前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后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认知活动中习得的。

所谓程序性知识者,事实上只是程度之分,而且任何程序性知识之内、都必须包括部分陈述性知识。即先经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内容,而后按程序运作达成学习的结果。

“灰溜溜”的基本意思应属于陈述性知识,比对李先生的观点:“知识”对“训练”来说是“无也可有更好”的关系。我们无法理解,若是没有了这些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获得的基本知识,李先生期望的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就像一台电脑,即便装备了再好的程序,若是没有相关文档储存,岂不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裸机”?其作用恐怕有限。更何况,没有相关知识,人脑中的这个程序恐怕是不容易形成的。这或许是李先生对教育心理学中这三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理解偏差或者是误读的缘故吧。至于言述性知识,除了在李先生一些文章中出现过外,笔者未能在其他心理学书籍和辞典中寻找到。期盼先生日后能在文中有所界定,以避免这种绕口令似的概念演绎。

李先生还认为:关于语言知识,过去有一个所谓“八字宪法”的表述。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是一种描述性而非类型化的表达,是教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它们与训练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动宾关系,即“练知识”,也就是知识操练。……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操练”式的训练,肯定不是训练回归所需要的。

所谓“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真实含义,我们不妨查阅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沈佩畦先生的解释:1.字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字的教学:包括“识字”和“写字”两部分。2.词是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建筑材料。词的教学,包括“辨词”和“积词”两部分。3.句是语言(包括

口头和书面)的基本单位。句的教学,包括“用词造句”和“修词炼句”两部分。4.篇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叙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整个过程,就是篇章结构……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是五种学科或科学,是各自从思维或语言文字现象中探索规律的科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所得的结果,它们自成各种科学系统。这五种科学系统,与字、词、句、篇教学系统,内容有交叉,但要求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语言训练篇2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维训练之所以要同语言训练很好的结合,也因为学生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成其为语文的思维。

语言训练篇3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

语言训练篇4

关键词:语言训练环境 训练年龄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提供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环境。应用训练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对聋儿而言就是将课堂上所学词语积极转化为主动语言。要完成这一任务,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聋儿到活泼的语言天地里去,广泛接触常人的语言实践才行。我校康复班每周用半天时间进行校外活动,让聋儿进入充满生活情趣的幸福乐园中去,让所学的语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创设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情景。语言训练形式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聋幼儿与正常幼儿一样好动好玩,好胜心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聋幼儿进行语言应用训练的最好方法。

每天说观察句进行强化练习。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经过应用训练后形成初步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它达到熟练程度。我们每天坚持进行“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练习。教师把小朋友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一本语言记录本,记录每位聋儿语言训练情况。并要求家长回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应用训练有利于聋儿在语训中加强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努力形成熟练运用有声语言的习惯,真正实现聋儿听力语言的康复,回归交流社会。

资料显示:3―6岁幼儿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学龄前儿童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也达不到他原来应该达到的高水平。”人的幼年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3岁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承认脑重量的三分之二,脑细胞间的联结,到3岁时已完成80%。另外,大脑智能的发展,出生六个月时便达到成人潜能的50%,到3岁时就能达到成人潜能的80%。为此,笔者认为聋童也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聋幼儿期是形成其知觉的敏感期,时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的高峰期。所以要坚持“扬其长,促其短”的原则,开展对聋童的教育。聋童视觉是“长”,汉字是图形文字是“长”;聋童听觉是“短”,说话也是“短”。聋童在入学时一般没有语言,为了克服听觉障碍,必须在学校过程中形成一种聋童语言,作为其母语来帮助他看老师的口形变化和书面语学习语言,在辨物、识字与说话手口并用中从而启迪和激发聋童学说话的欲望。如果聋童第一语言手势语的学习在聋童呀呀学语的幼儿期铺展开来,既抓住了孩童学语的最佳期,又适时地开发了聋童的智力,使之不白白荒费其渴求吮吸知识的幼儿时期。若聋孩子有了手势语这一工具,势必比那些一片空白走入学校的聋童更易理解和接受学校所传授的各类知识。

最近笔者查阅了不少文献并在网上阅读了大量资料。有一网友介绍了挪威手语聋教育的情况。挪威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法。“何谓双语教学:即为运用本国手势语学习本国语言(包括局面语和口语),其宗旨在于使聋人既能娴熟准确地运用自己的手势语,又能借助其顺利地辅助学习第二语言-----本国语言,直至正确地掌握书面语或口语,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使之于健全人具有等同的知识底蕴,并可与正常人群体进行无障碍交流。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挪威的聋人教育是儿时重聋人手势语的学习,高年级阶段则反重视挪威手语和口语的学习运用了,且数年下来学习成效与正常人平起而坐之。”在英国已经形成“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的共识,新生入学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教书面写(合称双语)。英国语言学家认为,如果先教他们学习阅读,聋生会碰到很多不懂的词汇,会使聋生丧失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手语,让他们学习写作,学生可以选用学习的手语词语来表达学习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为了证明双语教学法是聋教育最佳途径,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的苏珊教授举例说:聋人家庭来的聋童,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往往高于健听人家庭中的聋童。在我们的聋教育中,学前和低年级阶段多重口语,尤其是学前语训班杜绝手势语的学习和利用,中年级则手口同步,高年级聋人手语充溢于整个课堂,其教学收效举步为艰,相形之下不得不令人有所思考。

俗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何妨另辟蹊径借助国外对双语教学的探索经验,做番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尝试,让年幼的聋童也尽情地领略享受一下自己的母语带给自己的实惠。建议做法是:

因人而异开展双语教育。这是建立在聋幼儿个体条件差异大,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发展基点上的。每个聋童听力损失程度、听力补偿效益、智力发展、语前聋还是语后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往往难以在每个聋童身上奏效,必须根据每个聋童的实际,采用适合的语言教学策略,使那闭塞的小生命的生活与思想跃动鲜活。

寓教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中,激发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生理上的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聋儿的兴趣浓厚,这时教师要及时用言语进行指导,帮助聋儿用手口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进行角色游戏“娃娃过家家”时,教师要先对角色进行分工,“谁做爸爸”,“谁做妈妈”,先把角色分配好,然后按角色开始游戏。在认字过程中,将文字卡片与事物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中,让聋童将文字卡和实物对应起来,正确地见文字指物或见物拿文字卡。“文字是写的语言,还有注音,它留有清晰、稳定痕迹的特点,聋童可以从容地依它学习口语,学习说话。”所以在认字过程中应同时有语言:教师边说边聋童认字,聋童也跟着动口说,语言不作严格要求。聋童在玩中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在交往活动中,引发聋儿学语言的兴趣。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进行语言交往。聋儿由于缺乏有声语言,他们在交往时,往往用一些手势、表情、动作或者用一些自然的语声“呀”“啊”等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聋儿这种初始的交往意识要及时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教给他们正确的手势语和口语来表达愿望和要求,让聋儿从中体会正确使用手语和口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在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聋儿尽量用口语来表达思想。

语言训练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训练;思维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是他思维的外显”。心理学研究表明:言语最能反映儿童思维能力。国际数学界把数学语言列为下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素之一。这些信息,提示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流利的表达,说明有敏捷的思维,所以教师对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仅仅是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益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我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我想说一说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点滴做法。

一、训练口述过程,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概念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教师们总是采用直观演示和动手实验等活动,逐步是学生形成抽象概念,这样的课堂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等,感觉上效果不错,但是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便会发现,实际的效果往往教师们堪忧。原因在与直观的操作缺乏学生在脑海中对表象的加工,抽象的过程粗略,不细致,收不高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过程进行复述及整理。进行表象的深加工,使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沿着实物进行一一感知辨认,再一一建立表象,最后将抽象概念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例如教学第十册“体积单位”时,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升、毫升等体积的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导让学生们动手实验,大家学习兴趣很高同时也记得都非常熟练。接着引导学生讨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升、毫升它们到底有多大?同桌之间用手比划比划,也可以借助尺量一量,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得出答案。一般来说,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我强调让学生口述实验过程,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这里虽然在课堂的进度上慢了一些,但这并不是在空耗时间,学生能很好的把过程复述出来,说明他不仅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而且能够理解解决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同时也可能发掘出学生在思考中生成的一些新问题,在此引发全班讨论,使全班在掌握该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通过直观操作和语言表述的共同协作,相互支持和协调,大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训练口述方法,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学生理解一个概念,明白一个法则,熟悉一个公式,都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长知识,长智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抓住思维发展的主线,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开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例如:在分析应用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想的清楚,而且要让学生讲得明白,把脑海中的思维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正确与否才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训练把正确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有这样一道补充条件的题目:“一本书有240页,(――)还剩多少页?”补充:(1)看了80页;(2)看了八分之五;(3)还剩20%没有看。针对不同的条件,让学生列式,思维快的学生很快就列出(1)240-80;(2)240-240×5/8(3)240×20%。只是列出算是不能算全部完成教学任务,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有条有理的有语言表达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学生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训练口头归纳,提炼,提高思维层次

有人说“数学新知识的产生,总是构建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其实很多的新知识的增长点,是旧知识的转换、引申,与旧知识的结合,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形成新知识的规律,通过口头归纳,提炼规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就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行,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反复让学生体会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相互补充启发,仅可能多让学生讲讲推导过程,在教师引导下,从无序到有序。同时也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四、学会自身内化语言,达到较高逻辑思维。

所谓内化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不发声的语言活动,需要在大量的外部语言训练上逐渐形成,并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完成,促成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逻辑思维转化。

例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时,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从条件想起,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根据另外一个条件和先求出的问题,可以再求出什么;从问题想起,要求出最后的问题,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要我们先要求出来的;必须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从而掌握住找中间问题的这一规律,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实每个W生的思维都有着异样的光彩,如璞玉浑金,而教师的训练是使其散发光彩的一个诱因,通过其外显形式――语言的训练,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最好的工具,有效的途径。相信在老师精心的诱导下,有效的训练中,每个学生有目的的“多说”,定会让学生们的思维光彩四射!

语言训练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32—02

语言和思维两者密不可分。没有语言,不可能有发展的思维;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工具出现的语言。人们往往把语言的训练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忽视了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实,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是数学语言,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小学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数学语言的训练需要模式化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经常是无序的、无逻辑的、片面的,但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出三种模式,即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语言训练模式,促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严谨有序。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时,让学生计算35-2和35-20。首先,根据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设计学生思维的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即利用数的组成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的知识来计算35-2。思维模式是: 35分成30和5,5减2等于3,30加3等于33。其次,根据这种思维模式,设计编排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儿歌以理清算理过程,即把35分成30和5,5-2=3,30+3=33,所以35-2=33。然后,设计一种语言训练的模式,即个体表达——熟悉算理——小组交流——理解算理——思维提升——及时评价。最后,按照以上三种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计算35-20。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更为清晰,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二、数学语言训练需要针对性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数学语言又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语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将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按照课型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空间图形与几何教学等,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需要提供不同的数学语言训练手段。

1.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概念的含义和其中的关键词语,并利用分段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表述和学习。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就可抓住“未知数”“等式”这两个关键词语去理解和记忆方程的概念,学生在语言表述中着重叙述出这两个词即可。概念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表述应尽量避免表述不全、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概念和特性中的限定词语随意删减或添加等现象的出现。如,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表述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等等。

2.计算教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计算的算理。先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模式;再根据思维的模式,设计“说算理”的数学语言模式;最后设计出数学语言训练模式,并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达到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目的。如,学习“9+2”时,就是用“凑十法”和“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的。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即把2分成1和1,1+9=10,10+1=11。按照以上模式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会逐步完善,思维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3.解决问题教学。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阶梯式三步走,即读懂题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表述解题思路,从而以“说”促“思”,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观光一日游,哪种最合算?星光旅行社2人256元,朝阳旅行社3人336元,光华旅行社4人504元。第一步,读懂题意。有哪些数学信息?明白“最合算”是什么意思?第二步,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已知:星光旅行社2人256元,朝阳旅行社3人336元,光华旅行社4人504元,可以求出每个旅行社每人需要多少元,那么哪种最合算就可以比较出来了。第三步,表述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按照第二步的分析思路进行表述。通过这样阶梯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空间图形与几何教学。在教学中,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图形的特征,然后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数学语言的培养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四条边都可以活动的长方形用手拉一下两个对角,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后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数学语言训练需要层次化

小学阶段数学语言的培养应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心智水平,以及所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与结构,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模仿阶段。就是对教师所说的重要语句,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情境图、内容、计算方法等进行语言表述。此层次的数学语言训练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此阶段要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影响的作用。

第二层次——应用阶段。就是对数学概念、算理、性质、法则、公式等知识,以及数学活动的操作和演示过程,进行准确、简单的语言表述。此层次的数学语言训练主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此阶段要求学生会用准确性、概括性强、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来叙述数学知识,从而把自己的思维用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使思维得到再次的发展。

语言训练篇7

读篇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在教《鸟的天堂》中,学生读描写大榕树叶子的第八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要把能突出榕树茂盛的词语读重音,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榕树一点一点长大的样子。

二、理解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开始分析理解课文,这时要指导学生抓住和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第四段时,我是这样训练的:(1)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真情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生答后,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生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是怎样弹的。”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四、多种方法,积累运用语言

语言训练篇8

关键词:休味语言;口语训练;写作指导

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肇始阶段,此时不仅仅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字、词、句,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初步体味语言知识,进而提升听、说、读、写等全方面的语文技能。鉴于此,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和教学内容规划,着重对如何引导小学生体味语言知识及完善口语训练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挖掘阅读,体味语言

阅读是我们汲取营养知识和体味语言魅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引导小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不二法门,它能让学生在语言体味中、发酵情感,有效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和体味文字所描摹的情感,体验语言的魅力。我们可以先通过阅读示范,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揣摩写作意图,学习文字的描摹技巧。

譬如,在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对景物的描写精彩细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因此,我们就可以遵照“读、找、思、品、诵”科学的方法和流程来指导学生精读文本,想象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千秋魅力和不同特色。需要注意的是,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能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字描述来想象小兴安岭美丽如画的场面;然后再让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体味作者对小兴安岭赞美之情。总之,针对类似的经典文本,我们一定让学生精读细读,边想边读,读出感情,这样才能走进作者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素养。

二、注重口语训练,强化写作指导

口语和写作都是信息的输出。以往传统教材中,只是强调对学生说话的训练,通常是安排在看图说话方面。而新课改后把这一内容整改为口语训练板块,不仅仅是看图说话,而是要交流、交际。这一转变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提高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意识。

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只有多练、多写,才能提升自己驾轻就熟、轻松准确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注意寻找机会,见缝插针,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西师版教材诠选的文章都是名家经典范例,从语句章法,到文采铺渲;从立意取材,到情感交融都能体现名家们的匠心所在。这就给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描摹名家的写物技巧、感受名家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可因势利导,使学生情发而辞动,最终落笔生花,将自己所见、所感诉诸笔端。

上文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撷取的两点关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语言体味和口语训练的心得体会。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充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达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语言训练篇9

下面,请同学们将“我喜欢诗歌”这个短句,扩展成不少于30字的长句。(板书)

提示和要求:这个短句结构简单,但主谓宾俱全;表意简洁,但笼统。扩展后的长句可进一步明确“我”为何喜欢,喜欢的程度怎样。诗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无论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从古到今,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可将“我”喜欢的对象再具体些。

(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发言。)

生:酷爱文学的我,十分喜欢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慷慨悲凉、沉郁清峻的乐府诗歌。

生:我很荣幸地生活在一个同学们都喜欢舒婷和艾青用真性情抒写诗歌的班集体中。

生:从小就热爱文学的我,尤其喜欢能强烈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和理想的中国古代诗歌。

生:在父母的熏陶下,我十年如一日地喜欢源远流长的特别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中国唐代诗歌。

生: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喜欢感情浓烈、意蕴深远、语言质朴、节奏明快的现代抒情诗歌。

师:(面带微笑)不错。扩展后的一、三、四、五句,各有有千秋,都符合扩展的要求。但第二句表面上虽然出现了题干中的“我喜欢诗歌”,但改变了原句的基本结构,即将原来的谓语“喜欢”换成“生活”,宾语“诗歌”也成为补语介宾结构“在……中”的一个成分。所以,我们根据要求扩展语句,要保留原句主干,多增加枝叶。比较原句,扩展后的这几个长句表意丰富,结构复杂。但句子太长则显得臃肿,理解起来有困难。下面,我们试着把第四个长句变换为三个短句。

要求:可增删某些词语,可调整语序,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不能遗漏主要内容,三个短句要语意连贯。

(沉寂,同学们陷入思考中。)

生:在父母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诗歌。

我十年如一日地喜欢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

特别喜欢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唐代诗歌。

师:很好。三个短句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可见,由长句变为短句,我们可总结如下规律(板书):抽主干,分枝叶,按次序,求连贯。如果在这三个短句的基础上,我们再分别续写两句话,使之成为两个由因到果和由果推因的因果复句,即(板书):

1.①+②+③所以(续写表结果的句子)

2.①+②+③因为(续写表原因的句子)

(学生窃窃私语:老师在存心“为难”我们。)

生:所以,我经常秉烛达旦地捧读《唐诗三百首》。

生:所以,我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引用唐诗。

生:因为,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极品。

生:因为,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顶峰。

师:(满意地微笑)续写很合理。看来我们还能达到更高的要求。例如,我们在由果推因的句子后再续写一个比喻句来赞美唐诗,就会把“我”喜欢唐诗的理由表现得更充分。

要求:同学们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尽显才情,但要合理。其次,在结构上是一个单句,并且要用暗喻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生:它就是镶嵌在皇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以明珠喻唐诗,说明唐诗的历史地位、文学成就极高。

生:它是巍巍群山的巅峰。“巅峰”不仅说明唐诗雄伟壮丽,而且其艺术成就后人难以逾越。

生:它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跳动最激越的音符。说明唐诗是扣人心弦、催人奋进,感染力很强的文学艺术。

生:它是雄奇壮丽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明唐诗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给后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生:它是大海中洁白晶莹的一朵浪花。有的唐诗纯净、透明、激越、欢快,富有生命力,像美玉一样让人喜爱。

生:它是高高昆仑山上的一棵千年雪莲。在世界文字宝库中,唐诗珍贵,独具魅力,是抚慰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良药。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强,比喻恰当生动,能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唐诗的特点,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假如让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些,想象再丰富些,用异国他乡的名胜或建筑史上的杰作来比喻唐诗,即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续写一句话来赞美唐诗,内容会更充实、丰富。同样,需要说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生:它是蓝色多瑙河上迷人的夜景。二者都迷人,有一种朦胧美、神秘感,以独特的魅力让人陶醉。

生:它是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塔尖。二者分别是建筑史和文学史上的奇迹,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生:它是法国凡尔赛宫中的阿波罗厅。二者都高贵典雅,是珍品中的极品。

师:精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出我的预想。比喻得都很贴切,尤其达到了神似的境界。说明我们抓住了本体的特点,能进行准确、形象的描绘。至此,我们再从这些续写句中分别任选一句,和前面扩展后的句子再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段,比较全面、生动地表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教师口头总结,学生书面整理。)“在父母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唐诗。我十年如一日地喜欢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特别喜欢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唐代诗歌。因为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极品,是镶嵌在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最激越的音符,是蓝色多瑙河上迷人的夜景。”

假如我们再换一个话题,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或物,诸如“我喜欢球赛或看电视”等,并仿照这个现成语段,重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生:从小在奶奶讲述的故事中,我最喜欢旅游,我做梦都喜欢到江南旅游,特别喜欢夏日到绿树绕堤、草长莺飞、清风徐来、湖光潋滟的杭州西湖旅游。因为西湖是我国旅游胜景中的佳境,是江南水乡晶莹剔透的一块碧玉,是世界奇观――东非大裂谷中一面水波不兴的明镜。

生:为了增强体质,我喜欢体育运动。我喜欢刚柔并济的球类运动。特别喜欢你推我挡,左冲右杀、银光闪闪、战术灵活的乒乓球运动。因为乒乓球是我国所有体育竞赛项目中的“国球”,是最能体现体能和智慧的试金石,是横渡大西洋的一叶扁舟。

师:“我喜欢旅游”的语段仿写得不错。我觉得第二个语段中将乒乓球比作“一叶扁舟”有点欠妥,二者既谈不上“形似”,在本质上也缺乏相似之处。如果将其改为“是奥运会球类比赛中观众们聚焦的镜头”,比喻就贴切一些。要力求比喻形神兼备。当然,我仅是抛砖引玉,同学们还可奇思妙想,仿写出更漂亮的语段。

语言训练篇10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也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基础,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训练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如何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呢?

一、活化词语分析,强化语感训练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的训练语感。如《草原》一文第二段“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作为训练语感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飞”的本义,即鸟虫等在空中拍翅来往的活动。再启发学生理解“飞”的文体意义。学生通过读句子不难发现“飞”在这里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飞”形象地再现蒙古族人民扬鞭策马奔驰在草原上的情景。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飞”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生透过一个“飞”字仿佛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盼望见到汉族客人的急切心情;透过“飞”字体会到了蒙汉两民族情同手足的深情;透过“飞”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骠悍、豪爽、热情的性格。一个“飞”字不单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再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才”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认为第一个句子中的“才”是表示时间长的意思。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一动都不动,突出了他惊人的毅力和勇于牺牲的坚定决心。第二个句子中的“才”是表示时间短的意思。像毒牙一样的“391”高地20分钟就攻下来了,突出了的伟大精神给了战友们以巨大的鼓舞。两个“才”虽然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但都突出表现了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二、深化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课堂上读的内容与形式在课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读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字、词、句,段。通过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草原》一课,教师可以抓装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句子让学生重点读。读前先让学生分析在这句中应重点读好哪个词,为什么。学生在认真看书、联系上下文之后,认为应读好“一碧千里”这个词。因为“一碧千里”正是草原特点,读好了这个词,草原的景色特点便突出出来了。怎么读好这个词呢?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一”是全,所有的;“碧”是碧绿;“千里”泛指面积广阔。根据字义学生认为“一”应该读得慢一些,声调略抑。“碧”读得短而重,“千”读得扬而慢,“里”读得短而重。通过读出词的重音、语调、节奏也就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了。再如《我的“自白”书》一文有这样的一句话:“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可以抓住这句中的“人”字用加逗号和不加逗号两种方法读这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第二个句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学生读第一个句子感到语调平淡,不能很好地体现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第二个句子,“人”后面有了逗号,就起了强调的作用,诗句中所说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革命者,革命者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便呈现于眼前。再读这个句子便更加铿锵有力。

三、挖掘词语的内涵,加强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