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十篇

时间:2023-04-05 18:09:36

语言学

语言学篇1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启示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网络。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绝境)这个习语来源于拳击比赛。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说明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学习者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后,可以对同样来源的词语的意义作出预测,如corner(步步紧逼)作动词用的意义。将新词语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

第二,加深记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言习得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动。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面上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永驻的可能性,促进学习。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必定影响着概念化的内容与方式。因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所隐含的个性化内容、价值系统和态度也就成为了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交际的媒介。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的财富,能扩展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文化,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语与母语文化,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当语言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运行方式、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解读目标语及其文化,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对经验世界(概念)的范畴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别的,如色谱。英语和德语中焦点颜色有十一种,而汉语中往往认为是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也差别很大。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范畴化边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边界性和不可译性。学习者逐渐明白母语和外语无论是在语义关系还是在结构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或对等,更不用说文化内涵与联系了。发现差异的过程就是培养语言与文化意识的过程。(刘正光,2010)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化不是外在于语言的某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就在每一个词中、每一个语法构式中,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语言分析发现,不断地由语言来交流。在对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构式,对不同语体和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基础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发现概念隐喻的操控功能,从而意识到语言是灵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时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知识。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第一,概念隐喻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建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

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

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刘正光,2010)

隐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与记忆。习语曾被认为是语言中的“死喻”,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和广为接受,使用者对它们的隐喻性特征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习语背后生动的意象,一是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二是追溯其产生的原有语境和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根据概念隐喻原理去理解习语产生的直义基础,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理解和记忆习语的效果也会更好。

隐喻的学习能增强对多义性的理解能力。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语言是一个由意义、词、语音等符号单位组成的认知网络。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同音异议词等,对语言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以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单位;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知识是语义、语音和符号特征的统一知识。

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都为整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微观的视角看,语言是由形义配对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是形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

从宏观的视角看,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使用事件中逐渐抽象出来的,这表明,语言知识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等语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事件的识解。这就是说,在语言使用中,认知的、情感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是逐渐从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抽象出来的。(刘正光,2010)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义具有中心地位;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刘宇红,2006)。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普遍规则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学(包括交际、社会的文化语境)必须贯穿于语言教学。

之所以说普遍规则作用有限,是因为完全具有普遍意义的构式在约定性型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语言规则也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流利性。事实上,要实现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学习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具体场合下遣词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词汇、语法必须教,但绝对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语言不仅仅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它还包含着大量的各种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不是掌握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而是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参与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4]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语言学篇2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表述流畅、语句规范,表达恰当,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给予幼儿间接的暗示和正确的引导。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学语言入手,谈谈自己在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反思。

一、提问语言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贯穿于活动始终的。教师的提问不仅要使幼儿领会老师问的是什么?也要使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要注重措词准确,句式简短,表达鲜明。我在注重提问的层次性,递进性和灵活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强调提问语言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1.提问语言要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幼儿的回答不是局限的,唯一的,而是宽泛的,丰富的。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习惯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好听吗?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里面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些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幼儿的讲述和思维就有局限性。如果问法不同,就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来了解事物。比如大班故事《棒棒天使》,当老师讲述完一遍故事后,提问:“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发生了哪些不一样的事情呢?”这个问题较宽泛,老师不要求幼儿具体说出故事中的内容,只是反馈幼儿听故事的程度,答案没有统一规定,可以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如中班故事《三只蝴蝶》,当教师讲述完故事后提问:“三只蝴蝶为什么会被雨淋湿?”这又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中班的幼儿可能会结合听到的故事零碎的说出一些内容,教师要抓住机会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说一些句子。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放任自流,海阔天空,而是当幼儿充分讲述后,教师要通过追问或语句的点拨等多种引导策略,帮助幼儿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2.提问语言要注重互动性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同伴间的语言交流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要创设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提问语言就要产生互动效应。如大班散文《秋天的雨》,当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2遍散文后,老师提问:“有什么地方没听明白吗?”这种由原来老师问幼儿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幼儿问,老师答或幼儿答的教学现象,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大班讲述活动《飞呀飞》中,老师说:“小动物们,快找些好朋友,想一想怎样也能让自己飞上天去?”此时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互动式的问题重在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幼儿积极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积极动脑,大胆主动地发言,也有效增强了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

二、反馈语言讲究动态和人文化

反馈语是教师对幼儿发言后的回应和回馈,也是老师们最难把握的。因为教师每一次的提问,幼儿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面对形形的回答,教师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这些又该如何做到?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还与老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反馈语应该是灵活变化、合情合理的,要讲究动态化和人文化。

在幼儿园各项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嗯,不错。”“好的,真棒!”“是吗?”“请再想想。”等反馈性的词句,这样的反馈语是比较机械的,单一的。其实反馈的形式有很多,语言也很丰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应情应景进行反馈。举一些在大班绘本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例子。教师问幼儿:“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当幼儿说:“很好听。”教师可以身有同感的说:“是个好听的故事。”这样的反馈适合一些比较胆怯的幼儿,语言加重一下的反馈,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有时候,句子的整理也是一种反馈。如:当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有幼儿说:“这个故事讲的小兔子和大兔子的爱。”教师则微笑着说:“所以你……”,等待幼儿说出喜欢这个故事,引导幼儿根据问题把句子补充完整。这样的反馈一方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不露痕迹的在暗示幼儿把话讲完整。有的反馈是可以来丰富语言的,当幼儿回答:“小兔子拉着大兔子的耳朵在说话。”教师接住幼儿的回答说:“哦,它们在说悄悄话呢。”这是一种自然的问与答,答与反馈的衔接,无形之中丰富了“悄悄话”这个词组。有的反馈是用来点题的,如老师问:“小兔子把手臂张得不能再开,为了表示什么呢?”幼儿回答:“表示对妈妈的爱有很多。”教师反馈:“是呀,小兔子想把它所有的爱给它的妈妈。”这里教师的反馈是有意图的,是有助于幼儿的情感体验的。也有的反馈是暗示要求的,如:当一组幼儿表演了小兔子和大兔子的角色对话后,教师的反馈语是这样的:“你们在对话时脸上露着微微的笑容,多亲切呀!如果能眼睛看着对方,那更像一对父子了。”在肯定这组幼儿表演的同时也提出了下一组幼儿表演的要求——对话时眼睛要对视。诸如此类的反馈,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他的欣赏,而这种欣赏是具体的,是有指向性的,无形之中也为幼儿学说语句提供了机会。

三、小结语言侧重流畅性和提升性

语言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环节构成的,每个环节的结束都应该由教师用语言进行小结。然而我们不能小看了小结语,小结语如果说得巧妙合理,就能使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流畅,产生承上启下、概括提升、画龙点睛的效果。

语言学篇3

一、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上个世纪初瑞士学者索绪尔编写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正式出版,这标志着现代语言学正式诞生。从语言产生之初,人们就没有断开对语言的研究兴趣。和现代语言学做比较,这种语言学也只能将其归类为“传统语言学”。因为这种语言研究太过拘泥在拉丁式的语法框架当中,和现代语言学进行对比,也只能够被称之为是“传统语法学”。随着《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正式出版,这也意味着现代语言学逐步形成,为今后语言学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现今语言学研究的相关角度来看,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书中并没有太多对语言的定义以及研究,并且对语言的研究还存在着非常多的缺陷。索绪尔所写的“语言是互相界定的实体系统观”对于今后语言学界的多大学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能够有效区分言语和语言,内部以及外部,还有共时和历时的区别,对于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英语语言教学课程设置

(一)注重五种基本句型

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多安排能够锻炼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进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运用。从语言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英语属于一种分析型的语言,它有着比较固定的句型,有着稳定的搭配以及短语等等。所以,如果要想写好英语的话,应该要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

1.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的教学训练

纵观所有的英语句式,其实都是这五种英语句式的扩大化。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加强对这五种英语基本句型的教学训练。这五种基本句型是:(1)S+V;(2)S+V+O;(3)S+V+O+O;(4)S+V+O+C;(5)S+V+P。

2.加强对于句子的分析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尤其是要注重对英语句子的分析,主要分析句子的结构以及用词等方面,能够增强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句子进行表达训练。

(二)熟读背诵精彩文段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和汉语有着相似的方面,所以,对于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要进行引导,应该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背诵一些优美的英语语句,尤其是有着典型文体特征的英语文章,比如说:“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No pains, no gains.” (不劳无获)。背诵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理解以及知识的记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准确性以及敏感性,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来提升自己水平的能力。可以说,背诵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原始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

(三)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习惯

在《英语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综合运用水平。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一切为了运用”这个原则。我们还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使用英语给朋友以及亲人写信,最好是能够用英语写日记或者是留言短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可以在和老师谈话的过程中用英语来交流,或者是在每周给老师写报告以及总结的时候用英语来表达。因为只有充分将所学习到的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提升英语水平。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具有相似性的应用文以及书信和便条放在一起做比较,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相同以及不同的地方,并且对这些不同点做出充分的标胶,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平时还应该要求学生多进行多读、多练各种优秀的英语范文,做到读和练相集合,最好是能够达到模拟的水平。实践证明,对于坚持用英语,尤其是用英语来写英语日记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角色赏识

在进行口语能力提升训练的时候可以和学生转换角色,另外也可以给学生安排各种角色。比如,还可以在上《爱吃的水果》这一课程的时候进行口语交际,向学生提问:“哪位同学能够把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色香味表述出来?”然后让其学生当评论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评论,谁评论得好就评选这位学生为美食评论家。相信很多学生都是跃跃欲试的,学生都喜欢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学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B)―0071―01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数学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听懂数学语言,而且要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去读、去看、去记、去写。

一、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述,强化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技能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基础。数学语言也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述,强化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技能。

如,教学题目:小明叔叔的年龄加5岁再加一倍得40岁,求小明叔叔现在的年龄。教师可以这样做:1.让学生把题目翻译成数学语言:某数与5的和的2倍是40,求这个数;2.解释各数学词语的表达符号,“某数”为“x”,“和”是“+”,“倍”是“×”,“是”为“=”。学生弄懂了这些数学语言后,很快列出算式并算出了结果。

二、重视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中的关键词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依赖于对所涉及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述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比如,“对顶角”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方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其中的关键词句有:“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方向延长线”。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关键句仔细推敲,进而理解对顶角的概念。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使其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再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

3.合理破译图形语言。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观察图形的形状、位置,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关键所在。

语言学篇5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它。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重视该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交流等来展现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把握好英语语言学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才能在英语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乔姆斯基认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那么,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语言学篇6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8274

国内刊号:11-3879/H

邮发代号:2-52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语言学篇7

关键词:数学符号 数学语言 科学 简洁 相通

我们天天接触数学,但是很少有人对数学语言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譬如数学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有哪些不同,具有哪些特殊性;数学语言在促进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学好数学语言等等。从而使数学语言象汉语语言学那样成为一门独特的语言学科——数学语言学。本文只研究数学语言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更多地是与一般语言(汉语语言)进行比较而言的。下面只从数学符号的科学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语言的相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数学符号的科学性

数学符号是数学文字的主要形式,它是构成数学语言的基本成份。

1,2,3,4,5,6,7,8,9,0,这十个符号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它们表示了全部的数,书写、运算都十分方便。这10个符号常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却是印度人创造的,只是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这是印度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这一贡献的意义也可能是今天的人们不易觉察的。但是,18世纪一位法国著名数学家曾说过:“用不多的记号表示全部的数的思想,赋予它的除了形式上的意义外,还有位置上的意义,它之如此绝妙非常,正是由于这种简易得难以估量。”

关于“位置上的意义”,指的是数字的进位表达。比如说724,它实际上是7×100+2×10+4,可是它只需简写成724就明白了。此外还有空位的问题,假若有个数字是7×1000+2×100+4,那该怎么写呢?现在我们是很容易回答了,不就写为7204吗?可是,在最初的数字符号系统中是没有0这个符号的。有的用一个点来表示:724有的用一个方格来表示;有的干脆就拉开一点写,表示空一位;……但这些写法的不准确、不方便是显而易见的。直到使用了0这个符号,问题才得以解决。而0这个符号比其他符号的出现晚了好几百年。如果年看72004这个数字,我们能更清楚地体会到0这个符号的特殊意义。

数学的简洁不只表现在数字符号上,还表现在其他符号上,表现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表现在它的逻辑体系上,总之,表现在思维经济上。

数学符号有许多种,除了前面提到的数字符号外,还有代数的符号,通常用英文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在笛卡儿时代,以英文字母的开头几个表示已知数,如a、b、c、…,以英文字母的最后几个代表未知数,如x、y、z,或以a、b、c、…代表常数,以x、y、z代表变数。现在,这已不是固定的了,在某种约定之下,a、b、c、…也可代表未知数,也可以表变数,x、y、z也可以代表已知数,也可以代表常数。还有一些特殊的常数,如π,e。还有另一些表现数量的符号,往往是其他类型符号的组合。

数字研究的对象已不只限于数,还研究形,表示三角形,表示四边形,表示圆。

数学研究的最一般对象是集合,而表示集合的符号常常用英文字母的斜体,如A、B、C、D、X、Y、Z等。某些特殊的集合又用特殊的符号表示,例如,用N表示自然数集,而实数集则用R表示,N与nature(自然)一词有关,R与real(实的)有关。特定的集合组成空间,空间有时用S表示,S与space(空间)一词有关,但也用其他字母表示空间。这些符号的运用使得数学语言变得简练。

还有一类符号是表示关系的,通过种种关系起联结作用。常用的如等号=,近似等号≈,全等号≌或。还有不等号≠,<,>,

还有一大类是关于运算的符号。+,-,×,÷是四则运算符号。 是开方运算符号,sin, cos, tan是三角运算符号,lim是极限运算符号,d, 是微积分运算符号。 表示若干项乃至无穷项求和, 表示连乘(若干因子或无穷个因子),!表示阶乘, , 是集合论中的运算符号。映射是比运算更普遍的概念,f,g,h等常被运用作映射符号。

微积分是英国人牛顿和德国人莱布尼茨彼此独立发现的,牛顿和莱布尼茨使用的微分符号却是不同的。牛顿创立了微分符号,比如说 的微分用 表示,可是牛顿的这一符号对于高阶微分并不方便,并且不宜于表现微分与积分的关系,因而实质上并不十分科学。相比之下,莱布尼茨的符号在这两方面都比牛顿的符号更加科学合理,它反映了事物最内在的本质,减轻了想象的任务。诸如 这样的优美的式子,是在莱布尼茨符号下才能出现的。而英国人却以牛顿为自豪,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时间固守牛顿的符号,使英国数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所以,数学符号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数学语言的质量,影响着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

2、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数学语言非常简洁精确,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科学语言的基础。

从宏观来说,人们常以“成千上万”来研究多,再多就是“百万”、“千万”了,更多则是“亿万”。可是,数学能作出更简洁也更明确、更有力的表示,比如说,1025、286243这样巨大的数字,一般语言就说不太清楚了。

从微观来说,日常语言之中,“失之毫厘,廖以千里”,用一毫一厘来形容微小,还有形容体积之小的,时间之短的,距离之近的。但是,没有比10-15,10-45这样一些表达更能说明问题,它也更简洁、更明了。

[a, b]仅由a、b、[ ]这三个数学符号表出,但如果比用一般语言描述就成为“大于或等于a,小于或等于b的一切实数的集合。”除去标点还得需要20个符号,其中18个汉字。

若对任何 使得对任何n,m>N,有 ,则数列 有极限。这是著名的柯西判别准则。如果要用一般语言是无论如何也表示不清的,

作为有理数、无理数、代数数、超越数、实数、虚数之间关系之一的式子 ,是各种数的大统一。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这样的简洁、明晰。

数学语言有其独特之处,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普通语言无法替代的,而且它构成了科学语言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科学门类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这不仅是因为数学语言的简洁,而且是因为数学语言的精确及其思想的普遍性与深刻性。

我们看看下面几个式子,就能明白物理学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的。

F=0

F=

F=

第一、二两个式子分别表达的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第三个式子说的是万有引力定律。

惯性定律说的是,在没有外力的条件下,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或静止)状态,然而简洁的数学式F=0 (C是常数)表达了定律的实质。

第二定律说的是,力与质量和加速成正比,数学式子F= 表达了这一点。当质量是常数的时候,式子可写为F= ,又可用a表示加速度,因此牛顿第二定律又可以表示为人所共知的形式F=ma。

万有引力定律说的是,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存在,其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之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式子F= 又是多么有力地刻画了这一思想。

3、数学语言的通用性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它具有无民族性、无区域性,它世界上唯一的通用语言。

数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与一般语言是相通的,而且可以说是以一般语言为基础的。一般语言掌握得如何,直接会影响数学语言的学习。但是,一般语言学得很好的人也不一定能掌握好数学语言,它们毕竟有差别。

一般语言具有民族性、地区性,一般语言与民族、地区文化有极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区语言的差别可以很大,这种差别主要指符号及法则体系的不同。例如,英语与俄语,不仅符号表示的差别很大,而且语言规则的差别也很大;至于汉语,它与英语、俄语的差别更大,从书写来看,汉语是方块字,从读音来看,英语、俄语是拼读法,语法的差别也特别大。

就是同一民族,书面语言完全相同而发音很不相同的情形更多,例如同讲汉语,北方与南方就有很大不同,北京话与广大话很不相同。而且,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就多达2500—3000种,其中仅美洲语言即有1000多种,非洲语言也近1000种。100万以上人口使用的文字则只有140种。这140种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20%;其次是英语,约占6%;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法语,使用这五种语言的人占世界人口的40%以上。

但数学语言没有地区性、民族性。全世界因为地区之不同、民族之不同而有二、三千种语言(远远超过全世界国家的数目),可是,全世界的数学语言只有一种。

这种语言符号,全世界的中学生大学生们都认识,同一种书写、同一个含义,只是读音一般有所不同而已。

从以上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构成数学语言的数学符号科学、简洁,而导致数学语言具有不同一般语言的特殊性,也就是具有科学性、简洁性、相通性。对数学语言的研究,不仅能促进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而且也能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正因为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那它在数学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3、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4、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5、掌握数学语言,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语言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接下来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3.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语言,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从模型到图形,即根据具体的模型画出直观图;②从图形到模型,即根据所画的直观图,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重在建立图形与模型之间的视觉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使它们熟悉直观图的画法结构和特点;③从图形到符号,即把已有的直观图中的各种位置关系用符号表示;④从符号到图形,即根据符号所表示的条件,准确地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这两步设计是为了建立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图形语言来辅助思维,利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书目:

1.张楚廷 数学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邓东皋.数学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语言学篇8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乔姆斯基;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03

一.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

1.生成语言学

生成语言学派著名学者乔姆斯基在描述语法时曾对其进行描述,认为其形成机制是“生成”,所以也被成为生成语言学,乔氏的学说也被称为生成学说。在乔氏的理论中,他围绕语法生成这个核心假说展开论述提出了众多概念和假设,他的生成语言学说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人类的语言能力和语法系统是与生俱来的、独立的,它的存在设定了有限的普遍原则来促使各种合乎语法的词汇和句子的产生。可以说,乔氏对生成语言学的描述和认知借鉴了数学概念中“生成”的定义,与点线面生成曲线图形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他在表述自己论点时,将语法单位的移动作为表意的最重要操作手段,不同形式的移动最终造就了多样化的语法形式和表层形式,完成了语法的生成。乔氏有关语法生成的内容论证具体可以表述为四个方面:人类大脑中有专司语言职责的专门器官,人类认知能力中存在着普遍性与规则性的东西以此为基础无限合成新的合乎语规则的词汇句子等;语法能够确立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性能;语法生成在有限规则内无限合成合乎语法的词汇句子等;语法有深层与表层、逻辑与语音等层面结构之分。

2.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在对生成语言学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反驳论点,即认知语言学。以泰勒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对乔姆斯基的生成观点逐一进行了驳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心理组织的有机构成部门,与其他认知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触发联系,语言的表达并非已存在的原则的结合、合成,而是人类认知能力下对资源的多样化的适当表达,所以,关键在于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运用和后天合成。关于合成、认知方面,泰勒代表的认知学派的思想核心也可以总结表述为四个方面:语法的本质是由语言形式和意义构成的符号,词汇语法之间无明显界限;语法结构的建立以词汇合成为基础用以表意;语法结构为单层,不同结构有不同语义值,无法转换;语法的产生得益于具体语言应用案例的抽象总结。

二.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差异分析

生成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过去,认知语言学不断质疑、挑战着生成语言学,二者之间的分歧与差异越来越多,下面我们从语言学任务、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入手对这种差异进行探究分析。

1.语言学的任务

在乔氏学说中,语言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究人类在讲话过程中所展现出现的语言能力,语言学家从语言能力较为低下的婴幼儿开始研究探究他们在几年光阴之后便掌握了这一复杂的语言结构并希望能够以科学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和结果。所以,乔氏将语言看做为一门充满规则和原理的学科,而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创造一种拥有生成能力的语法并且能够切实抓住语言中大家所默认的共同认知。可以说,乔氏的这种观点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和语言的后天习得能力,所以乔姆斯基所描述的语言学家的理想研究对象为理想讲话者所使用的语言。生成语言学派的乔姆斯基和他理念的众多认同者、继承者对于研究能够揭示一种语言默认共同认知的语言材料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很少使用本族语言材料,而是倾向于依靠直觉。乔姆斯基将语言看作是独立于人类认知能力之外的系统论点使得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本体和句法的研究方面,对于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则选择忽略,认为语言学研究的最根本任务是发现所有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2.语义与语法

认知语言学派和生成语言学派对于语法和语义的认知差别巨大。生成语言学中将句法看做独立体,认为其能够脱离于语义单独运行,语法是可以由系统规则描述的运算形式,语义则为次要附加特征。认知语言学派则提出了相反论调,认为语义是语言的核心成分之一,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出现,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存在,语义的结构内容制约着语法形式、结构。

乔姆斯基在自己的著作《句法结构》中对于语义和语法的关系曾经明确撰文指出语法独立不依靠语义而存在。这种独立论将语言看做是单独存在且自成形式的东西,他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语义好比人类头发的颜色,研究语法脱离语义就好似你倾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不需要考虑他的头发是是什么颜色一样。生成派认为,语言结构为独立树状结构图,语法的描写即是树状结构图中用以表示各成分之间组词顺序、线性顺序和范畴关系的工具。树状结构图底端是词项,其既无语义也无音系,需要应用语义规则和音系规则解释词项内容并且结合树状结构关系进行考虑最终获得语义和音系表征,但是短语结构并不被看作为语义和音系实体。语法范畴内无语义、音系特征,词项类属由句法特征确定,后来随着乔姆斯基研究的深入对自己之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关于语义和语法的认知基本上并无变化,他始终认为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句法独立于语义,认为语言研究还是要句法而非语义为主。乔姆斯基对于句法独立与语义的认知决定了他对语言学研究任务和目标的界定与认知派不同,核心在于对抽象语言符号运作的研究,而非符号之外的各种外在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虽然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很多观点上都是背道而驰,但是也存在一些共通性,都是通过认知来分析语言的本质和发展,侧重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和结石,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语言学、语法等进行了分析论述,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探究,虽然缺乏科学的、可靠的、有力的论据支撑,但是从长远来看,二者的论战无疑促使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对于语言研究而言有着积极影响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

[2]王涛.《左传》为动用法调查与认知语言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语言学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谈起,强调了“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条交叉口。并用此理论区分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分析现存的经院式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在语用规则、言语交际能力、文化因素、课外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建议。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第一次正式、全面阐述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强调了这两者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分岔口。这一理论在语言教育上给我们以启示,即应该区分“语言教学”与“言语教学”,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更应给“言语教学”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着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点帮助。

一、区分“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语言”和“言语”,指出“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且“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什么是偶然的分开来了”“语言不是说话者的一种功能,它是个人被动地记录下来的产物;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言语活动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没有这一面就无从设想另一面”。实际上就是指出了语言和言语不是同一层面的。

而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不仅对建立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两种科学体系至关重要,而且对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语言”和“言语”的理论依据,在教授语言的教学中,也应该有“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区分,这是教授语言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语言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则体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言语教学则培养学生运用其习得的语言规则体系来创造和理解话语的能力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两种教学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使前者的成果得以发展和巩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任务。

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建议

(一)现状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突破了传统的认识,也对语言教学法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很多是从语言本体角度出发的,即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教学法。后来受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推动,功能法、交际法又应运而生,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

对外汉语同其他语言教学一样,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是语言学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知识和研究语言的能力。所以衡量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应是学生运用汉语交际表达能力的高低。但在对外汉语中,言语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很多教学中仍以语言体系和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方面,认为对外汉语就是纯粹汉语言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存在重语言教学、轻言语训练的倾向。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语言知识多,言语运用能力差,甚至还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言语教学致使业已习得的语言教学成果难于持久。

(二)建议

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外汉语言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语用规则:要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只着眼于教会学生分析规范的语句,或多听多说是不够的,一定要注意语用规则的学习,避免语用失误。以一些试卷分析举两例:

(1)语气的语用失误

你的同学玉英昨天没有来上课,今天你在路上遇到她,于是你问:A.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啊?B.你昨天为什么没来上课?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72.46%,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他们不知道汉语中如果用“为什么”向对方发问,有责问、批评之意,同时也未能注意语气词“啊”的缓和语气的作用。

(2)不懂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礼貌原则上的差异

徐良和爱人张兰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夸徐良学习刻苦,张兰最可能的回答是:A.真的,很多人佩服他有毅力;B.他呀,在家就知道看书,什么也不干。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44.93%,当自己被赞美时,比较注重谦虚准则的中国人,常以“不”“哪里哪里”等话作出反应;而比较强调得体准则的西方人可能用“谢谢”来回答。B遵守了谦虚准则,是合适的回答。由此可见,即使掌握了全面的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所以语用规则的加强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方面。

2.言语技能及交际技能:言语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言语技能是以语言要素为基础,通过操练而获得的。目前对外汉语开设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等一系列课程,已突破传统上的讲授和运用语法结构为纲的教学模式,但应注意的是在课堂上除了要适当有言语要素知识的讲授和大量言语技能的训练外,还要有实际的交际训练。语言规则决定言语的正确与否,言语技能决定言语者是否能使用语言,而实际的交际训练则保证了言语的得体性。它的目的是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哪些规则可以达到预期或更好的效果,它涉及到语用学、社会学等方面,所以从言语技能到交际技能也有一个转化过程。 转贴于

当然,在实际交际训练中,语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就难于判断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注重设置一定的语境练习,使学生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句法结构和相关语境间的联系,进而把基础句转化为交际句,这有助于学生交际技能的大大提高。

3.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等不同,各民族文化背景也就不同,这些区别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教学中要融入文化因素的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得体运用汉语。

4.课外活动:除了上述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外汉语还应注重课外活动,课堂组织的再好,也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顺畅交流,但是一进入实际生活交际中,又感觉困难重重。这就说明无论预设什么样的场景语境,终究还是不如实际的交际更有效果。因此,可以组织一些访问、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来做,以使学生在真正的语境中得到言语交际的充分锻炼,从而提高言语能力。

当然,我们强调言语教学,并不是放弃语言教学,而是强调通过生动的言语训练和广泛的言语活动将言语教学最大限度的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做到言语与语言的统一,最终以言语能力提升语言能力,再反映到言语能力上。

总之,语言和言语的结合,是语言研究的另一条出路,而“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结合,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又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1997.

[3]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常敬宇.语用.语义.语法[M].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资助出版,1996.

[5]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语言学篇10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3.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以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锻炼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NJ:PrenticeHALL

Regents,PrenticeHallINC,1994.

[2]Geneese,Fred.SomeHolesinWholeLanguage[J].TESOl,1994,4(6,7).

[3]Goodman,K.Ididn'tFoundWholeLanguage[J].TheReadingTeacher,1992,46(3).

[4]Rigg.Pat.WholeLanguageinTESOL[J].TESOLQuarterly,199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