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肿瘤十篇

时间:2023-03-23 07:26:49

肝脏肿瘤

肝脏肿瘤篇1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厘米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腹部包块 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胃肠道症状 右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压迫症状 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等。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

其他 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

【检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MRI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治疗】

肝脏肿瘤篇2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3.023

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患者多于有症状时至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多数已到中晚期,行一期手术切除病灶已不可能,只能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等姑息性治疗,姑息性治疗预后一般较差,因此对于此类一期手术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患者,寻找一种可根治性切除病灶的手术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部分中晚期肝癌的根治性手术,该术式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手术方式。本文就近年来ALPPS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ALPPS的形成

ALPPS由德国Hans Schlitt教授在2007年首次提出,他在诊治1例高位胆管癌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采用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则患者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于是在术中采取沿镰状韧带离断肝脏,以暴露左肝管,并将左肝管与空肠吻合,同时结扎门静脉右支的方法,希望肝脏Ⅱ、Ⅲ段能够增生;在术后第8天行CT检查时发现肝Ⅱ、Ⅲ段明显增大,随后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这就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的开端[1]。该术式能够迅速诱导肝脏体积增长,明显缩短了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主要用于治疗残余肝脏体积不足、不能接受大范围切除的肝脏肿瘤[2]。Schnitzbauer等人在2012年对德国的5个医学中心的2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并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Ann Surg[3]。随后de Santibanes和Clavien等[1]对该手术正式提出了ALPPS的命名。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唯一可能根治原发或继发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对于切除肝脏体积较多的患者,术后残余肝脏体积过小所引起的肝脏功能衰竭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影响肝脏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肝脏切除术后残肝体积显得尤为重要,小肝综合征、残肝体积及功能比手术时间更加重要[4]。正常情况下成熟的肝细胞几乎不会分裂,但其有潜在的再生能力,尤其在肝组织受损伤时可表现出很强的再生能力。二步肝切除术可将认为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肝脏肿瘤的可切除性提高20%左右,因此是较有效的方法[5]。

2ALPPS手术方式及术后残肝要求

经典的ALPPS分两步手术进行,整个手术操作过程极其复杂,因此必须在掌握整个肝门部解剖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操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步手术探查腹腔时,若发现左右半肝均有肿瘤,首先切除左半肝脏肿瘤,然后切断并缝扎门静脉右支,自镰状韧带旁劈离肝脏直至下腔静脉,再分离第三肝门。切除胆囊并经胆囊管注射染料以明确肝脏断面是否有胆汁漏,若有胆汁漏则充分缝合肝脏断面。在手术结束前用黑丝线将右肝蒂、肝静脉及胆囊管围绕便于第二次手术时分辨[6]。在拟行第二次手术时复查上腹部CT以明确残肝体积是否足够及有无新出现的肿瘤。第二步手术经原切口进入腹腔,充分分离术野粘连后,结扎并切断右肝蒂,同时切除右半肝,充分止血,完成手术。这种新手术方法因其具有很大创新性及其疗效得到肝脏外科医生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改进,如左ALPPS[7]、右ALPPS及拯救式 ALPPS等[8]。随着ALPPS在临床上的应用,国内外一些外科医生不断创新,发明了在腹腔镜下行ALPPS,此术式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后患者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9,10]。

肝脏切除范围较大造成的残肝体积太小而出现肝功能衰竭是ALPPS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正常情况下一般要求残肝体积不小于原肝脏体积的25%,在第一步与第二步手术之间一般为了减少肿瘤继续发展或新出现肿瘤而采用预防性化疗[11]。但在行ALPPS之前存在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或有早期肝脏损害因素(如在第一步术前接受了肝TACE术)的病例,要求残肝体积不小于原肝脏体积的40%[12]。

3ALPPS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行ALPPS之前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术前对患者全身情况及肝脏肿瘤相关情况的充分评估是能否成功开展ALPPS的关键。ALPPS的手术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对正常的肝脏,术前行影像学评估剩余肝脏体积(FLR)

4第一步手术后等待时间及残肝变化

Santibanes等[15]于2012年报道了在第一步手术之后6天健侧肝代偿性增长为原肝体积的83%。Sala等[16]在2012年报道10例ALPPS手术患者,第一步手术前残余肝脏体积和残余肝脏体积/总肝体积分别为408.4 ml和27.8%。Hahn等[17]于2013年报道1例患者在第一步手术之后9天,健侧肝脏代偿性增长为原肝脏体积的94%。以上学者的研究均表明ALPPS第一步手术之后可在短期内使患者残肝体积代偿较为满意,使第二步手术完整切除肝脏肿瘤成为可能。

5ALPPS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ALPPS作为新近出现的外科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优点:(1)手术时机较易把握,明显缩短了第一次手术与第二次手术之间的时间,减少了肿瘤增大及肿瘤转移的风险。(2)明显降低了肝脏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3,18,19]。(3)对于PVE、PVL后健侧肝脏增生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再次行此手术[20~22]。(4)第一步手术后代偿性增生的肝脏与患者原有肝脏密度无明显差异,说明此手术能诱导正常肝细胞的增殖[23]。(5)此治疗方法可使传统肝脏切除术无法切除的肝癌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需肝移植患者的数量,同时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ALPPS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对于行ALPPS手术的患者,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在第一步手术之后肝脏的体积都能增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第一步手术之后等待肝脏增生过程中,部分患者肝脏肿瘤可能已经继续增大或转移,尤其对于高龄患者,二步手术存在着高感染风险,这些都是行ALPPS需注意的问题。Shindoh等人[24]曾报道 ALPPS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肝脏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12.5%,术后90天内患者死亡率为5.8%。Schnitzbauer等[3]报道25例ALPPS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8%,死亡率为12%。Torres等[25]曾报道39例行ALPPS手术患者,发生肝内肿瘤转移者32例,胆道转移者3例,其中有2例患者因第一步手术后死亡而未能行第二步手术,包括1例83岁高龄患者因严重感染而死亡。以上的报道说明ALPPS手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都较高,ALPPS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胆汁漏及术后感染,死亡原因多为术后肝功能衰竭。在术中经胆管注入染料可辅助诊断有无胆汁漏并及时处理[6]。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风险、预后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6ALPPS手术技术的改良

由于ALPPS技术存在着许多缺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改进,Gauzolino等[26]在第一步手术时使用肝后隧道联合在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间的原位牵拉方法,较好地明确了肝脏的分割界线,从而使术中出血更少,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Donati等[18]发现,手术过程中在肝脏断面置腹腔引流管及常规放置 T管可有效防止术后胆漏的发生。

7展望

ALPPS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手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原发性肝脏肿瘤及继发性肝脏肿瘤的切除率,可使部分传统手术方式无法一期切除的肝脏肿瘤达到肿瘤根治。但ALPPS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更多的肝脏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良,使该手术技术更趋完善,使更多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de Santibanes E,Clavien P.Playing PlayDoh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Liver Failure[J].Ann Surg,2012,255(3):415417.

[2]王成林,杨雨,江勇.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两阶段肝切除术的现状及展[J].肝胆外科杂志,2015,23(4):249252.

[3]Schnitzbauer AA,Lang SA,Goessmann H,et al.Right Portal Vein Ligation Combined With In Situ Splitting Induces Rapid Left Lateral Liver Lobe Hypertrophy Enabling 2Staged Extended Right Hepatic Resection in SmallforSize Settings[J].Ann Surg,2012,255(3):405414.

[4]Clavien PA,Oberkofler CE,Raptis DA,et al.What is critical for liver surgery and par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size or quality?[J].Hepatology,2010,52(2):715729.

[5]Abulkhir A,Limongelli P,Healey AJ,et al.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for major liver resection:a metaanalysis[J].Ann Surg,2008,247(1):4957.

[6]Brustia R,Scatton O,Perdigao F,et al.Vessel identifications tags for open or laparoscopic 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J].J Am Coll Surg,2013,217(6):e51e55.

[7]Andriani OC.Longterm results with 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J].Ann Surg,2012,256(3):e5,e16e19.

[8]刘允怡,刘晓欣.对“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的述评[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7):481484.

[9]蔡秀军,彭淑牖,虞洪,等.完全腹腔镜下行ALPPS治疗伴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可行性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7):637640.

[10]曹君,张红卫,张磊,等.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7780.

[11]Pamecha V,NedjatShokouhi B,Davidson BR,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wo stage hepatectomy combined with selective portal vein embolisation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biloba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Dig Surg,2008,25(5):387393.

[12]Tucker ON,Heaton N.The‘small for size’liver syndrome[J].Curr Opin Crit Care,2005,11(2):150155.

[13]Cavaness KM,Doyle MB,Lin Y,et al.Using ALPPS to induce rapid liver hypertrophy in a patient with hepatic fibrosis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J].J Gastrointest Surg,2013,17(1):207212.

[14]Alvarez FA,Ardiles V,Sanchez CR,et al.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tips and tricks[J].J Gastrointest Surg,2013,17(4):814821.

[15]Santibanes E,Alvarez FA,Ardiles V.How to Avoid Postoperative Liver Failure:A Novel Method[J].World J Surg,2012,36(1):125128.

[16]ala S,Ardiles V,Ulla M,et al.Our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ALPPS technique:encouraging results[J].Updates Surg,2012,64(3):167172.

[17]Hahn O,Dudás I,Pajor P,et al.ALPPS( Associated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faster and greater growth of liver[J].Magy Seb,2013,66(1):2126.

[18]Donati M Stavrou GA,Oldhafer KJ.Current position of ALPPS in the surgical landscape of CRLM trearment proposal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39):65486554.

[19]Nadalin S,Capobianco I,Li J,et al.Indications and limits for 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Lessons Learned from 15 cases at a single centre[J]. Z Gastroenterol,2014,52(1):3542.

[20]Knoefel W T,Gabor I,Rehders A,et al.In situ liver transection with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rapid growth of the future liver remnant in twostage liver resection[J].Br J Surg,2013,100(3):388394.

[21]Bjornsson B,Gasslander T,Sandstrom P.In situ split of the liver when portal venous embolization fails to induce hypertropy:a report of two cases[J].Case Rep Surg,2013,2013:238675.

[22]Tschuor C,Croome KP,Sergeant G,et al.Salvage parenchymal liver tran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insufficient volume increase after portal vein occlusion an extension of the ALPPS approch[J].Eur J Surg Oncol,2013,39(11):12301235.

[23]梁少华,孙卫东,芮景. 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二阶段肝切除术的研究进展[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4,28(6):474476.

[24]Shindoh J,Vauthey JN,Zimmitti G,et al.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liver malignancy and very low future liver remnant volume,including a comparison with the 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with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pproach[J].J Am Coll Surg,2012,217(1):126133.

[25]Torres OJ,MoraesJunior JM,Limae Lima NC,et al.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a new approach in liver resections[J].Arq Bras Cir Dig,2012,25(4):290292.

肝脏肿瘤篇3

关键词:X线立体定向放射;肝脏;恶性肿瘤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SR),是应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对人体内肿瘤靶点施行精确定位,将窄束放射线聚集于靶点,一次性给予致死性大剂量放射,使靶点区域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1]。我院2010年7月-2010年12月诊治的3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此项技术,现将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入我科的36例肝癌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血清AFP、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肝癌, TNM分期T3期以上且均无腹水,伴门静脉癌栓。A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42.35岁,child A级5例,child B级2例;B组: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平均45.33岁,child A级10例,child B级7例;C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52.45岁,child A级4例,child B级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X-SRT适应证,且未手术治疗。

1.2使用X-SRT体部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方法:在模拟定位机上确定病灶范围及呼吸移动度,并在体表相应部位做标记,病人仰卧于立体定位框架中,固定双上肢,作皮肤标记用于重复定位,以3.5cm层间距行CT扫描,范围从膈顶上方3cm至右肾下极。拍定位片,将图像资料输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画出并计算肿瘤大概靶体积,此外需画出易受损器官,如肾、胰腺、脊髓等。根据肿块形态、数目及大小决定靶点的个数,选择对应准置器,计算靶点的立体坐标,选择最佳照射角度。治疗时对准体表标记及靶点,行X线放射治疗。肿块直径小于3cm, 1012Gy/次,共56次,直径大于5cm,58Gy/次,共58次,均隔日1次;脊髓接受量小于20%,肿瘤边缘剂量在60~80%的剂量曲线范围内,每个病灶6个弧形照射。

1.3 疗效判定标准:CR:病灶完全消失,时间超过一个月; PR: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时间超过一个月; MR:肿瘤体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 PD:肿瘤体积增大超过25%。CR+PR为局部缓解率。

2结果

放疗6个月后, A组局部缓解率85.7%,AFP滴度下降及转阴6例,肝功能无恶化,出现明显副作用1例,无患者死亡;B组局部缓解率70.6%,AFP转阴12例,肝功能恶化1例,副反应明显4例,3例因远处转移而死亡;C组局部缓解率41.6%;AFP滴度下降5例,肝功能恶化3例,出现明显放疗副作用6例,死亡7例。随访三年生存率32%,中位12个月。见下表。

3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全国每年13万人死于肝癌。早期肝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不适于手术切除者,且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变,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者,则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2]。本文三组患者的局部缓解率、死亡率及AFP好转等结果都充分表明肿块越小, 肿瘤组织内对射线不敏感的细胞越少,治疗剂量可以越大,疗效越高,肿瘤体积越大则避免正常组织受损,治疗剂量受限,则疗效较差。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为肝细胞癌,而肝转移癌多来自胃肠系统、乳腺及肾脏肿瘤等。在X-SRT用于临床以前,对肝癌进行的常规放射治疗效果差, 主要是因为肝细胞癌及来源于胃肠系统的肝转移癌放射敏感性差,且加大剂量照射后正常肝脏出现明显放射反应,常规放疗疗效差[3-4]。X-SRT是应用共面或非共面多野集束照射技术,使肿瘤部位达到很高的照射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很小而得到保护。在行CT扫描定位前需对病人需空腹,扫描时注入造影剂, 这样有助于得到辨认肿瘤边缘、血管及淋巴结的影像资料。另外,应根据肝癌不同的分期选择不同的放疗方法,如Ⅰ期和直径小于3.5cm的原位癌选择单纯X-SRT治疗,Ⅱ~Ⅲa期患者,先行常规全肝放疗,当剂量达30~36Gy后再行局部放疗。肝功能差,或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肝癌病人不宜选择X-SRT治疗[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X-SRT治疗6个月后,局部缓解率、AFP好转均较明显,肝功能恶化及副作用少,三年生存率高(32%),总之,X-SRT治疗肝癌副作用小,疗效好,是肝癌患者新型治疗方式,由于治疗的病例较少,观察时间短,其远期疗效及剂量选择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季洪兵, 吕光明.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下

腔静脉癌栓的疗效评价[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01)

[2] 卢金利,杨芳,王作仁. 原发性肝癌术中放射治疗研究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02)

[3]Chen Dynasty, Liu Qingchun, Yuanya Wei, CHEN

Long-hua. 3DCRT treatment of liver an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Evaluation [J]. Modern Oncology, 2009, (05). [4]

梁霞,朱小东,梁世雄,蒋国梁,陈龙,杨云利,王安宇.

原发性小肝癌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结果[J]. 现代肿瘤

医学,2008,(05)

肝脏肿瘤篇4

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30例开展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专业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果:通过对本组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这说明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结论: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临床护理护理体会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2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3-01

肝脏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自身和患者的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化疗药物的发展与正确使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肝脏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组为了能够更分析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为42~63岁。30例患者中有经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肝脏的恶性肿瘤,其中5例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手术,8例患者行半肝切除手术。17例患者肝脏恶性肿瘤进行局部的切除,患者在手术后均实施了术后的辅助化疗。

1.2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都承受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所以医院的护士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对在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做出合理的结石,同时多安慰患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另外对待患者要热情周到、给患者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建立起信任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那些对病情不知情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为患者保守秘密,而对于已经了解病情的缓和,要科学的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信息,使得缓和及其家属可以很好的了解疾病,解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以便可以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积极的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一般情况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后,抵抗力都会下降,所以此时很有可能出现感染,这是患者在手术后比较多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中肺部炎症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的比较多。所以,对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当使用常规的抗生素,同时强化对患者的局部护理,预防可能产生的其他并发症。化疗一般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的情况,甚至还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要尽早的检查化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中给予患者维生素能够有效的预防出血。

1.2.3饮食护理。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强化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很有必要,同时也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这对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实施饮食护理作为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重要内容,给予患者高蛋白、易消化的事物,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油腻的食物,增强患者的体制,促进患者自身生存质量的提升。

2结果

通过对本组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总体而言护理的效果较好。

3讨论

肝脏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化疗药物的发展和正确使用,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化疗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护理,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造成比较大的威胁,因此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患者开展的护理中要针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另外也要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注意发挥饮食护理的作用,提升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注意预防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早日康复。本组结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的情况开展研究,通过30例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护理和治疗,本组患者中死亡2例,至今存活28例,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发生转移,总体而言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肝脏恶性肿瘤术后进行化疗操作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执行无菌的操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皮肤的损伤。另外要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当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的时候,立即拔除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以此来减少可能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本组的研究发现对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早期的预防工作,能够很好的减轻患者自身的痛苦,提升肝脏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戴腊梅,程月娥,叶志霞,欧阳卫莲.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无血切肝术的手术配合[J].护理杂志.2008年01期

[2]余艳丽,黄卫庆,欧梅芳,吴小红,何春荣,吴燕娜.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微创医学.2009年04期

肝脏肿瘤篇5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1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37-03

肝脏肿瘤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是影像学科所关注的课题。超声造影是诊断肝脏肿瘤的一种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准确性[1~3]。本研究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回声表现和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4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平均(45.42±11.5)岁;肝脏病灶共51个,直径1.1~15.0 cm,平均(5.8±2.7)cm。47例病人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51个肝实质性肿块:肝细胞性肝癌(HCC)34例37个,肝转移癌3例4个,肝血管瘤4例4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4例4个,肝硬化结节2例2个。

1.2方法:使用百胜Esaote MyLab90彩色多普勒成像系统,CnTITM实时超声造影匹配软件,探头频率为2.5~5.0 MHz。造影剂使用前利用常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PDI)观察。选取清晰的切面,启动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机械指数(MI)调整为0.08,即刻观察整个动态灰阶超声表现。本研究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使用前用5 ml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经肘部静脉2~3 s内快速团注2.4 ml,尾随5 ml生理盐水冲洗。

2结果

本组47例未发生与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所有47例在注射Sono Vue后,肝肿块在实时灰阶超声图像上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增强表现,即病灶内回声增多增亮。类强回声结节的对比增强超声表现:①原发性肝癌(HCC):34例37个原发性肝癌病灶均于动脉相早期从周边向内部快速充盈,2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均匀增强,11个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增强程度均为高回声,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其内可见迂曲走行的丰富血管网。至门脉期,相当于肝组织的快速增强,病灶增强程度消退,表现为低回声,有1例为等回声。见图1A~B。②肝转移癌:动脉期1个病灶增强不均匀,3个病灶周围部分环形增强呈面包征。增强程度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以高回声为主的病灶,病灶外缘见薄环状强化。至门脉期及延迟期4个病灶回声减退显著。见图2 A~B。③血管瘤:动脉期4个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静脉期向心性充盈,延迟期进一步增强,病灶增强时间可长达5 min以上。④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期3个呈车轮状或轮辐状增强,1个呈均匀增强,静脉期4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延迟期3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1个呈低回声。⑤肝硬化结节:动脉期2个无增强,静脉期2个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同步增强,延迟期2个回声与肝组织相等无明显分界而不易辨认。

3讨论

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较大的声特性阻抗的差异,人为地增大含造影剂的血液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声阻抗差,使获得的相关超声图像反差加大,从而清楚显示含造影剂的细小血流信号及微血管灌注。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敏感地显现肝肿瘤,更准确地鉴别诊断,清楚地显示肝脏和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1~4]。本研究采用的Sono Vue是新一代超声造影剂,与生理盐水混合后形成稳定的气体微泡混悬液,微泡外壳为磷脂包膜,内含六氟化硫气体,微泡平均直径2.5 μm,能在微泡不破裂的情况下产生非线性效应,达到超声增强的目的。配合低机械指数的实时谐波成像技术,能够连续、实时动态观察组织的灌注过程,大大提高了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能力。CnTITM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利用发射很低声压的超声来实时跟踪造影剂气泡的组织灌注过程,是目前超声肿瘤时相鉴别诊断的新技术[5]。

本组资料显示,肝脏良恶性肿瘤增强时相及灌注方式不同。本组原发性肝癌34例37个肿块在超声造影上均表现为在早期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即呈现"快进"特点。有36个肿块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呈略低回声改变,呈现"快出"特点,与CT表现的快进快出有类似之处[6]。但超声造影又不同于CT,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进入血管外间隙,为真正的血管池显像;而且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造影剂进入及流出病灶的全过程。由于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约75%由门静脉供血,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不同,呈现造影剂"快进快出"的典型图像[1,4],本组占97.29%。肝转移癌由于受原发癌病理及血供丰富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声像图,原发于胃肠道的肝转移癌等低血供的病灶多呈周边环状增强或内部弱增强,增强的肿瘤组织呈弱回声;原发癌为富血管类肿瘤如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肝转移癌多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边缘增强或无增强,延迟相呈"黑洞"表现,此增强形式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鉴别[1,4]。本组4例肝转移癌均来源于胃肠道,3例动脉相呈周边环形增强,1例呈不均匀增强。齐青等对75个肝内病灶(18个良性,恶性57个)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观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恶性组瘤内血流显示率为96%,他们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血流显示率和诊断符合率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与CT较为一致。

由于肝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其血流速度相对于HCC来说比较缓慢,因此造影剂不易进出,本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或早期门脉相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其后造影剂呈向心性充盈,增强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恶性肿瘤,呈持续增强型,持续至整个门脉相及实质相。血管瘤的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方式有较高的特异性[4,5]。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富血供肿块,内部有较粗、欠平整的动脉进入中心部,产生造影表现为动脉早期由中心向周边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并迅速至病灶完全增强,在门脉期持续均匀增强,延迟期可表现为等回声。本组4例FNH造影后有3例出现典型FNH超声造影图像,1例在延迟期呈低回声。硬化结节中不存在异常血供,造影后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与周围肝实质呈同步增强[4]。本组研究中肝脏恶性肿瘤的增强消退时间明显早于肝脏良性肿瘤,增强持续时间明显短于肝脏良性肿瘤,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一致[1,3,4]。

从本组肝实质性肿块的表现特点来看,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肝肿瘤的血流分布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利用造影后肿瘤回声增强的不同时相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然而,由于造影增强时间较短暂,使检查者执行与观察时间明显受限,不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连续切面详细分析肝肿瘤造影改变。另外,一些少血管病灶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各种局灶性肿块的造影表现有一定相互重叠现象,这也为鉴别诊断增加了难度。此外,由于心脏搏动导致的闪烁伪差,对于肝脏左叶的肿瘤其诊断能力也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Lencioni R,Piscaglia F,Bolondi 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J].J Hepatol,2008,48(5):848-857.

[2] Rettenbacher T.Focal liver lesions: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J].Eur J Radiol,2007,64(2):173-182.

[3] 黄丽萍,解丽梅,唐少珊,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134-136.

[4] Claudon M,Cosgrove D,Albrecht T,et al.Guidelines an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 update 2008[J].Ultraschall Med,2008,29(1):28-44.

肝脏肿瘤篇6

【关键词】 肝脏恶性肿瘤;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41-01

肝脏恶性肿瘤是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多为恶性肿瘤。肝脏承担着人体重要的代谢功能,一旦出现恶性肿瘤,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且因该疾病较为隐匿,治疗较为复杂。为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随机数字选取我院收治的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患者实施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收治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为30-82岁,平均年龄为56±1.2岁。均为原发性肝癌,肝功能Child A 8例,Child B 4例,Child C 3例。

1.2 诊断标准 均给予所选取病理患者实施肿瘤标记物检查,其中2个以上的病理活检或影像学检查,患者疾病被确诊。

1.3 治疗方法 方法治疗中所选取的设备为中空的射频电极、冷循环泵以及射频发生率(最大输出功率为20W)。于术前0.5h常规下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抗菌素,并根据患者的肿瘤发生的具体部位,而给予患者基础麻醉或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的患者术前先接受咪唑安定2.5mg和杜冷丁100mg,术中做好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以及动态心电的监护,并在B超引导下,明确具体穿刺点以及入针的方向,从肿瘤结节中心位置采用射频电极针实施穿刺,针尖直至肿瘤下界;若肿瘤直径超过3cm,按照术前肿瘤组织实施消融计划,可采取分点多次消融或集束多次电极消融。按照先后顺序将冷循环泵、射频发生器打开,将冰块混合液和0°C纯净水灌注到冷循环泵内,并保证整个治疗过程中针尖的温度维持控制在20-25°C左右,10-12min即可。治疗技术后,先将冷循环泵关闭,之后调整输出功率,保证针尖温度超过80°C,并保持10s左右,实施止血治疗,并能有效防止针道肿瘤种植出现转移。术后常规下给予患者为期1天的抗菌素静脉注射治疗。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中无死亡发生,术后仅1例患者腹腔内出血,分析可能为肿瘤穿刺针道出血,采取对症治疗后出血改善,之后死亡呼吸衰竭。术后腹痛不适1例,发热1例,均给予对症治疗后病情改善。15例患者均获得为期10个月随访观察,10个月累计生存率为89.9%。20个月累计生存率为77.8%。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先了解患者所产生心理变化原因,观察发现可见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惊慌,因此医护人员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对手术有明确的了解,增强患者积极接受治疗的信心与勇气。②胃肠道准备,术前注意控制患者饮食,给予患者低脂饮食,且术前6h患者应禁食禁水,清空肠道,防止手术治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③全身准备。针对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不良的患者,术前应给予新鲜的白蛋白以及冰冻血浆治疗。④静脉通道准备。因手术实施静脉麻醉给药,术中患者取侧卧或双手抱头,暴露出射频部位,可在将患者送到手术室前先在患者的左足提前留置静脉留置针,方便给药治疗[1]。

3.2 术后护理 ①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取去枕平卧6h,保持患者呼吸道功能的顺畅,常规下给予患者心电监护以及低流量吸氧治疗,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呼吸以及体温神志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局部皮肤观察护理,观察皮肤表面是否出现淤血红肿,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液、渗血,若出现渗液、渗血,应对敷料进行及时更换。②出血护理。肝癌患者多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凝血机制差,会引发出血发生。因此在术前应对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进行检查,术后可先给予患者止血治疗,并对患者的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本次研究中1例患者腹腔内出血,分析患者可能为肿瘤穿刺针道出血,给予治疗后出血情况明显改善。③疼痛护理。术后出现疼痛是因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肝组织水肿、炎症,治疗后多数患者会表现为肝部疼痛,一般持续3-5天消失。首先应明确患者出现疼痛的具体原因,并将患者放置在合适,在医嘱要求下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本次研究中,腹部疼痛1例,对症治疗后明显改善。④发热护理。术后发热并发症也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因坏死组织被吸收而产生的吸收热。患者体温一般低于38.5°C,且维持5-7天。本次研究中,术后发热1例。采用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或多让患者饮水,遵医嘱给予患者消炎痛栓塞肛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⑤出院指导。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宣教,注意饮食,保持乐观心情,多休息,定时对患者疾病进行复查[2]。

综上所述,肝脏恶性肿瘤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安全高效,同时实施必要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出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肝脏肿瘤篇7

【关键词】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经皮乙醇注射

肝脏恶性肿瘤(MHC)恶性度高、发展迅速、肝储备功能差、病死率高,其有多发和肝内播散倾向, 或病灶邻近大血管、胆管等, 仅少数患者可以手术。对不能手术的MHC,采用消融治疗是较理想的一种方法。消融是指在影像引导下局部直接灭活肿瘤的一种方法, 具有微创、安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对高龄、有肝硬化背景和高度复发倾向的MHC患者来说, 尤其适合[1]。临床以射频消融(RFA)、无水乙醇注射(PEI)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通过对比MHC患者采用RFA及PEl治疗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 探讨RFA和PEI的优势及缺陷, 为合理应用不同消融方法治疗MHC 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76例MHC患者共98个病灶施行消融治疗, 男40例,女36例,年龄26~78岁,平均47岁;原发性肝癌48例,肝转移癌28例(结肠癌肝转移13例,胃癌肝转移9例,卵巢癌肝转移6例)。直径<3 c m肿瘤26个,直径3~5 c m肿瘤48个,直径5~8 c m肿瘤24个。所有患者不适宜行手术或不同意手术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增强CT变化,了解肿瘤消融率,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1、2 年生存率。病例入选标准:①经影像学、病毒学、瘤标和(或) 治疗前穿刺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②直径≤8 cm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 的多发结节(3个以内), 无血管、胆管侵犯或远处转移。③肝功能Child Paugh A或B级, 无严重肝肾心脑等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不愿接受手术的MHC及临近大血管或胆管的MHC。④术后复发或中晚期癌等不能手术切除的MHC。病例排除标准: 肝功能ChildPaugh C级。肿瘤呈浸润状。近期有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癌栓或肝静脉癌栓。合并胆道感染。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顽固性大量腹水。主要脏器严重的功能衰竭。

1.2 方法 治疗设备与药物:本研究采用北京博莱德公司RFAI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系统。射频电极采用RFA1312型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电极。影像引导设备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 Ultra SYSCT99多排螺旋CT。PEI组采用医用无水乙醇与碘化油按10∶1比例制成的混合液。穿刺注液针采用日本TSK规格为16~ 21 G的穿刺针。治疗过程:RFA治疗时, CT引导下把射频电极穿入肝脏肿瘤深面, 张开电极,采用自动模式消融, 退针时采用电凝模式。肿瘤消融范围不足时采用多点重叠消融。PEI时, 经皮穿刺肝肿瘤, 向瘤内匀速注入无水乙醇与碘化油混合液, 根据药物弥散和肿瘤大小情况注药, 每次注药后均应行CT 扫描, 消融范围不足时采用多点注药。两组病例消融范围力求包括0.5 cm的癌旁正常肝组织。

1.3 疗效评价 术后1个月增强CT了解肿瘤消融(complete ablation,CR)效果,获得CR的病灶表现为完全无血供。若消融不完全, 即刻补充治疗。观察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术后1月行增强CT了解肿瘤消融效果。RFA组病灶完全消融38例(88.4%)。PEI组完全消融23例(69.7%)。余病例获得部分消融。肿瘤消融率RFA组高于PEI组(P< 0.05), 见表1。

2.2 生存率 术后随访6~24个月,两组共17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 肝功能衰竭(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肝破裂(1例)。全组病例无死于消融并发症者, 2年生存率RFA组高于PEI组(P< 0.05),见表2。

2.3 治疗安全性 两组均无死于消融并发症病例。6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58例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两倍左右),38例出现疼痛,2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被膜下出血,20例出现恶心、呕吐等,经休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MHC患者由于肿瘤发展快,术后复发率高,创伤大,费用高等因素, 患者不易接受手术。近年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瘤体内化学消融和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段的单独或联合应用,高效、安全、微创,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2]。PEI具有创伤小, 简单, 易于开展,费用低廉, 患者更易接受等, 在我国已开展较长时间。其原理是利用高浓度乙醇迅速使细胞脱水和蛋白质变性而发生凝固坏死,癌周血管完全闭塞,继而引起癌组织缺血坏死、纤维形成[3]。近年来RF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射频波通过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传导,使肿瘤组织及周围的实质组织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热凝固变性,坏死,同时肿瘤周围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和防止肿瘤转移。PEI和RFA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式,对减少并发症、取得最佳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RFA与PEl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报道显示当肿瘤位于肝包膜下、胆管旁时,RFA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包膜下血肿、破裂、胆漏等并发症[4]。且肿瘤位于大血管、胆管旁时,由于血流带走热量,导致消融不完全。我们对RFA 组患者术后一月复查增强CT,肿瘤消融率高于PEI组。此外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RFA组高于PEI组。分析PEI消融率低于RFA的原因:乙醇的组织渗透性受肿瘤组织的不均一性影响,扩散渗透不一致;周围组织被乙醇凝固后形成硬壳,阻碍乙醇进一步渗透;乙醇消融后针道无法消融,可能出现针道播散。

对于MHC的治疗,RFA临床疗效优于PEI;但位于肝脏表面、靠近大血管、胆管的MHC,以PEI较为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NKontchou G, Mahamoudi A, Aout M,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ongterm resul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235 Wester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Hepatology, 2009, 50(5):14751483.

[2] 张福君, 吴沛宏, 赵明,等.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射频消融联合酒精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中华肿瘤杂志,2005, 27(4):248 250.

肝脏肿瘤篇8

关键词 血清甲胎蛋白 增强CT检查 肝脏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4; 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5-0043-03

Value of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combined with the enhanced CT scan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f liver*

Huang Songp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1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 Jiangxi 3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lue of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AFP) combined with the enhanced CT scan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f liver. Methods: Forty-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iver tumors and 3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liver tumors diagnosed pathologically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the enhanced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and serum AFP content was detected by chemiluminescence immune in all of them.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enhanced CT scan to benign and malignant hepatic tumor was 83.33% (40/48) with specificity 84.62% (33/39) and accuracy 83.91% (73/87), and the sensitivity of serum AFP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hepatic tumor was 72.92% (35/48) with specificity 89.74% (35/39) and accuracy 80.46% (70/87).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tumor rose to 95.83% (46/48), 97.44% (38/39) and 96.55% (84/87),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mprovement than those in single detection (P

Key wordS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enhanced CT scanning; liver tumor

肝脏肿瘤在我国较为常见,正确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对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1]。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增强CT检查来进行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而在肝脏肿瘤的实验室诊断中,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是一种经典的肝脏肿瘤标志物[2]。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并经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辅助诊断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8例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39例,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43 ~ 68岁,平均年龄为(51.3±4.6)岁。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有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血清甲胎蛋白阴性者13例),转移性肝癌患者9例(肺转移者1例、乳腺转移者1例、胃转移者3例、结肠转移者2例、卵巢转移者1例和子宫颈转移者1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中有肝脏血管瘤患者17例,肝细胞腺瘤患者13例,局部结节性增生患者9例。

仪器和试剂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取肝脏肿瘤患者血后分离血清,然后采用目前公认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所用仪器为美国康仁公司生产的ACS:180PLUS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上海成田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按操作要求进行检测。

增强CT检查:使用Siemens Somatom Volume Zoom多层螺旋CT机检查,全肝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9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速率为3 ml/s。注入造影剂后30 s开始第1期(动脉期)全肝扫描,70 s开始第2期(门脉期)全肝扫描,4 min后开始第3期(延迟期)扫描。

统计学处理

对检测得到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采用SPSS 15.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2.1 单用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

单用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33%(40/48),特异性为84.62%(33/39),准确性为83.91%(73/87)(表1)。

2.2 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的鉴别诊断结果

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2.92%(35/48),特异性为89.74%(35/39),准确性为80.46%(70/87)(表2)。

2.3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5.83%(46/48),特异性为97.44%(38/39),准确性为96.55%(84/87)(表3)。与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和单用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相比,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提高(P均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均常用螺旋CT检查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螺旋CT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准确定位,很好地显示肝内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利用高压注射器可严格控制对比剂用量,快速完成全肝分期增强扫描,显著提高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水平[3]。为了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的差别、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及性质以明确诊断,在CT检查中还常使用增强扫描方法[4]。文献报道表明,增强CT检查是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准方法之一[5]。但增强CT检查的时间分辨率较低,不能完整观察病灶图像增强的动态过程,可能遗漏图像增强过程中一些有助于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6]。因此,增强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都低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这与我院增强CT检查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诊断效能相一致[7-8]。机器未严格校准、操作者技术因素是导致CT检查误诊的常见原因,影像科医生应当加强误诊因素分析,提高影像学诊断质量。张联合[9]认为,根据增强CT检查的表现,要对肝脏肿瘤作出定性诊断,可再结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等手段。甲胎蛋白是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人出生后其合成即受到抑制,但当肝细胞癌变后,原已丧失合成甲胎蛋白能力的肝细胞会又重获甲胎蛋白合成能力并将合成的甲胎蛋白释放入血,致使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10]。由于新生儿、孕妇亦可出现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现象,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是相对的。此外,大部分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呈持续性升高状态,部分患者呈低水平升高或不升高。因此,血清甲胎蛋白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11]。所以,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多用作为临床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辅助手段。不过,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增强CT检查,而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高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两者可以互补。为此,本研究尝试联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以观察其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本研究以我院的87例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发现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40/48)、特异性为84.62%(33/39)、准确性为83.91%(73/87),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72.92%(35/48)、特异性为89.74%(35/39)、准确性为80.46%(70/87),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5.83%(46/48)、特异性为97.44%(38/39)、准确性为96.55%(84/87)。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单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和单用增强CT检查的鉴别诊断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早期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对及早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郑国利. 肝良恶性肿瘤的超声与增强CT对比[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5(13): 101.

杨俊.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5): 22-23.

祁志华. 肝脏常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2): 224-225.

刘文亚, 蒋黛蒂, 洪润环, 等.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0(1): 8-10.

van Tilborg AA, Scheffer HJ, Nielsen K, et al. Transcatheter CT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for liver tumor visualization during percutaneous ablation [J].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4, 25(7): 1101-1111.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等.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 吉林医学, 2008, 29(9): 727-729.

Jensen NK, Mulder D, Lock M, et 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CT aiding gross tumor volume delineation of liver tumors: an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study [J]. Radiother Oncol, 2014, 111(1): 153-157.

Ma GL, Bai RJ, Jiang HJ, et al. Early changes of hepatic hemodynamics measured by functional CT perfusion in a rabbit model of liver tumor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12, 11(4): 407-411.

张联合. CT对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的价值[J]. 江西医药, 2011, 46(5): 468-469.

钟嘉玮. 细胞因子与蛋白类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转移中的意义[J]. 江西医药, 2012, 47(7): 634-637.

肝脏肿瘤篇9

【关键词】转移性肝肿瘤 超声诊断

肝转移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与原发肿瘤的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最常见的原发病器官依次为胆囊、结肠、胃、胰腺、乳腺和肺。大多数肿瘤是经肝门静脉、肝动脉转移到肝脏,但胃、胰腺、卵巢和子宫肿瘤也常经淋巴道转移。部分邻近器官如胆囊、肾脏、胃、结肠等肿瘤可直接侵犯肝脏。

肝转移瘤常为多发,多分布于肝表面。癌结节大小不等,小的肉眼难以识别,大者可达20CM,但在同一个体,则较为均一。少数肝转移瘤为单发结节或呈弥漫浸润。肝转移瘤很少合并肝硬化,也很少出现癌结节破裂出血或肝门静脉癌栓。肝转移瘤通常不超越肝脏向邻近组织浸润生长。上述特点与原发性肝癌不同。

肝转移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时与原发性肝癌类似。少数病人首先发现肝内的转移病灶,而原发肿瘤很小,不容易发现。下面将临床诊断报告如下。

1 超声表现

1.1二维超声

1.1.1直接征象:肝转移瘤一般表现为肝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内部回声因肿瘤来源、成分结构以及坏死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分为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无回声和混合回声型。

①高回声型:最为多见。原发于消化系统的肿瘤(特别是结肠癌)、较大的转移瘤、放疗或化疗后的转移瘤多表现

为高回声型。高回声型结节回声常比血管瘤高,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可见声晕。典型的肝转移瘤表现为“牛眼征”或“靶环征”,即癌内部呈高回声,周围可见一宽0.5~1CM较厚的低回声晕,有时高回声的中央还可见低或无回声区。肿块一般无侧方声影,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

②低回声型: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以及某些淋巴系肿瘤的肝转移。此外,在脂肪肝基础上发生的肝转移瘤也多表现为弱回声型。此类型肿块往往较小,内部回声较低,边界清楚,也可有声晕。

③等回声型:肿块的回声与正常肝实质相似,容易漏诊。但肿块周围可有弱回声晕,附近血管可受挤绕行或中断,须仔细观察。

④无回声型:较少见。多见于淋巴瘤、黑色素瘤或囊腺癌肝转移。肿块回声极低,类似肝囊肿,边界清晰,但没有薄而亮的囊壁。

⑤混合回声型:可见于有分泌功能的肝转移瘤,如来源于胃肠道的黏液腺癌、胰腺的内分泌肿瘤、肾上腺肿瘤等。肿块体积较大,其内回声明显不均匀,可有液化坏死或钙化斑。

除上述表现为肝内多结节肿块外,尚有少数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内单发肿块、弥漫浸润、直接浸润。弥漫浸润型转移瘤肿瘤无明显肿块,仅表现为肝脏回声增粗杂乱,分布不均匀,声像图表现与其他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肝硬化等类似,极易漏诊。自血病、乳腺癌肝转移时也表现为弥漫浸润。

肝脏周边脏器(如胆囊、右肾、右肾上腺、胃及食管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可直接浸润肝组织,表现为原发灶和继发灶连接成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难以判断二者之间何为原发病灶。

1.1.2间接征象:肝脏大小形态一般无明显变化,当肿瘤位于边缘或较大时,肝脏形态失常,肝表面局限性隆起。肝实质回声通常较为均匀,很少有肝硬化表现。

肝内血管、胆管受压表现和HCC类似,可造成肝内胆管扩张,血管可受压移位、中断等,但很少出现肝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

可有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转贴于

1.2彩色多普勒超声 肿块内血流信号明显不如HCC丰富。内部可无明显血流信号,仅在肿块周边部见短条状或星点状血流信号(1-1-58B)。少数肿瘤(主要是高回声型)内部也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检查显示为动脉血流,常为高速高阻血流。

1.3超声造影 肝转移瘤多数表现为乏血供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肿块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为低增强或无增强。周边高增强环厚薄不一,类似面圈状,“面圈征”是肝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少数肝转移瘤为富血供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增强早于肝实质,呈全瘤均匀高增强。肝转移瘤有强烈的消退倾向。部分病灶于动脉后期即出现消退,在门脉期绝大多数病灶迅速消退为低增强,至延迟期进一步消退,甚至近乎无增强,呈“黑洞”样表现。故“黑洞征”是肝转移瘤的另一特征性表现。

由于肝转移瘤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常表现为“黑洞征”,与周围已增强的肝实质形成明显的反差,此时进行全肝扫查,常可观察到二维超声不能发现的小病灶及等回声型病灶,可极大地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内多发肿块,声像图表现为典型的“牛眼征”,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为“面圈征”,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黑洞征”,特别是有已知原发肿瘤病史者,应考虑肝转移瘤。但对于声像表现不典型者需要与以下主要病变鉴别。

2.1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单发者更为多见,也可多发。瘤体有浮雕感,周边回声较高,无低回声晕。超声造影呈“慢进慢出”,至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逐渐向心性充填,与肝转移瘤的“黑洞征”截然不同。

2.2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常合并肝硬化和肝门静脉癌栓,以单发多见。肿块边缘的低回声晕较肝转移瘤细窄,可有侧方声影,后方回声可有轻度增强。常有AFP升高。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整体高增强,但延迟期消退不如肝转移瘤明显。

2.3非均匀脂肪肝 非均匀脂肪肝内部回声均匀,多呈不规则片状分布,无占位效应,也无血管、胆管的推压移位。超声造影与正常肝实质完全一致,无异常灌注。

参 考 文 献

[1]聂刚,梅浙川.微泡造影剂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2]王文平,丁红,齐青,毛枫,张韵华,黄备建,徐智章.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年02期.

肝脏肿瘤篇10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对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间手术前误诊为肝癌的17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果。结果:17例误诊为肝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中,4例(23.53%)为肝局限性结节增生,4例(23.53%)为肝脏炎性假瘤,9例(52.94%)为肝细胞腺瘤。结论:CT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对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肝脏;增强CT;诊断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易误诊为肝癌。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有肝脓肿、肝囊肿以及肝血管瘤[1]。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手术前误诊为肝癌的17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肝脏增强CT对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手术前误诊为肝癌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为43.7岁。患者住院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有压痛感,体表未扪及肝部肿块。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肝功能均正常,3例乙肝表面抗原呈,1例甲胎蛋白阳性。17例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与CT增强扫描。

1.2方法

使用西门子螺旋CT扫描机,螺距为5~10mm,床进为5~10 mm。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 ml,注射速度为3~5 ml/s,注射开始后20~25 s进行扫描,静脉期为60 s。

2结果

肝局限性结节增生:4例患者(占23.53%)中,男性2例,女性2例。CT平扫结果显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直径为2.0~4.0 cm,病灶边缘不清,无法分辨。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两例病灶中央出现裂隙样改变,即在静脉期显示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另两例在延迟期出现稍高密度影。

肝脏炎性假瘤:4例患者(占23.53%)中,男性3例,女性2例。CT平扫结果显示为低密度肿块及结节,病灶直径为2.5~5.5 cm.。1例患者病灶内出现坏死区域,病灶边缘较清楚。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在动脉期未出现明显的强化;静脉期病灶出现程度不同的边缘强化,大多厚薄不均匀,2例出现了结节样强化。

肝细胞腺瘤:9例患者(占23.53%)中,男性4例、女性5例。CT平扫结果显示为等密度病灶,未见异常,病灶直径为3.0~8.8 cm。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在动脉期出现高密度强化,病灶边缘清楚但无明显包膜,在静脉期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与背景组织无明细差异。

3讨论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较易误诊为肝脏恶性肿瘤。根据组织来源可分为:①肝细胞性病变,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等;②胆管细胞性病变,如肝囊肿、CARODI病、胆管状腺瘤、肝胆囊腺瘤以及其他胆管纤维腺瘤等;③间叶性病变,如淋巴瘤、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局灶性脂肪变、神经纤维瘤、间叶性错构瘤等;④组织来源不明,如肝脏表皮样囊肿、良性畸胎瘤、炎性假瘤等。临床治疗原则主要为对有恶变趋势、有出血破裂现象或并发症者及时给予手术治疗;对于肿瘤较小、未见恶变可倾向死亡患者给予观察与定期复查为主。

肝局限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由正常肝细胞、枯否细胞及血管组成的瘤样结构。许多研究学者认为FNH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肝细胞的反应性增生。临床相关文献显示,FNH女性患者多见,其原因可能与女性长时间服用避孕药有关[2]。CT平扫结果显示病灶大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轻至中度强化,动脉期显示文高密度,病灶中央可出现裂隙,静脉期显示等密度或稍低影。延迟期显示稍高密度灶,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与肝癌进行鉴别诊断。有学者认为,病灶中央初夏裂隙样改变主要为中央的瘢痕组织呈现出的特点。临床普遍认为FNH无恶变趋势,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3]。

肝脏炎性假瘤(IP)是一种慢性的炎性结节增生,主要以浆细胞及纤维基质增生。IP的临床病因至今仍不明确,有文献提示创伤、感染、免疫因素、胆道梗阻等可能造成IP的发生。CT平扫结果显示为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可为孤立或多发的结节或肿块样;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未出现明显的强化,静脉期病灶出现程度不同的边缘强化,大多厚薄不均匀,病灶中可存在纤维间隔,周围可见肝组织强化,对IP具有诊断意义。

肝细胞腺瘤(HA)是良性的上皮细胞肿瘤。目前其临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多数研究认为女性患者与其长时间服用避孕药有关。CT平扫结果显示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临床漏诊率较高;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出现均匀的高密度强化,可以与正常肝组织形成明显的对照,在静脉期与延迟期显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由此,可与肝脏恶性肿瘤进行鉴别。由于HA具有恶变潜能,此外瘤体较大或发生出血破裂时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及时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大多数无恶变趋势,在治疗时无需进行手术治疗,而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为尽早实施手术切除治疗。由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具有一定比例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利用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对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CT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对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的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侍阳, 李向农, 李文关, 等.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41例外科治疗分析[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5, 25(3): 252-254.

[2] 王军华, 苏树英, 甄作均, 等. 肝脏少见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14): 2196-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