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十篇

时间:2023-04-09 19:46:58

头颈部肿瘤

头颈部肿瘤篇1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放射肿瘤学医生,除应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放射肿瘤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肿瘤可以累及人体各脏器、组织,同时,某一部位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必然涉及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诊断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因此,除熟悉医学院校的几乎所有课程外,还应掌握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并且还必须具有诸如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肿瘤学知识。就头颈部放射肿瘤学研究生而言,除掌握该专科所学的基础及临床知识外,还必须非常熟悉头颈部系统、局部及横断位解剖结构,有了解剖学基础,才能逐渐熟练阅读头颈部MRI、头颅和胸部CT等影像学资料,进一步明确原发灶侵犯的范围和远处转移部位,之后结合所掌握的肿瘤学生物学特点准确勾画出靶区范围。靶区勾画结束后运用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知识制订出患者的分割次数及剂量。要想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勤奋,另一方面就要求临床教师传道授业,但如何在短短的3年内有效地传授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借助一些有效的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1.1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的运用众所周知,放射肿瘤学涉及到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解剖学、影像学、计算机技术等,其理论比较枯燥、抽象难懂,常规、简单的文字教学晦涩难懂,不能形象的表达,学生无法理解,逐渐失去学习和工作兴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堂的应用弥补了常规教学的缺陷,这种具有文字、语言、动画等多种可视听信息的人机界面易于让学生接受,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能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6]。多媒体课件有相当多的优势,这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企及的。三维重建技术让抽象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记忆;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放射物理中涉及各种射线的特征和等剂量线分布的特点,作者仅通过几张简单的图片展示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电子线的等剂量线分布的显著特点为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侧收缩,并随电子束能量而变化。在放射肿瘤学中,头颈部肿瘤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最为复杂,由于在本科阶段对头颈部结构的讲解不可能很细,且由于基础课在大学早期阶段已完成,进入临床后基本已遗忘,所以,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头颈部解剖的教学,如果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和二维的图片展示,学生无空间概念,此时在自身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借助于医学网络课堂可以让学生立体、直观地观看三维教学图像和相关的一些头颈部解剖及手术,从而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大教学强度,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有效地应用医学多媒体网站可进一步实现网站医学资料与国内、国际院校间的同步化。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认识及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在校医学生的实践技能。

1.2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最终的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被动学习,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得比较死板,不会灵活应用于临床,就正如平常所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何才能将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这就需要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最显著的优点是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核心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提出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应用于临床。以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鼻咽癌为例,首先由学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提出相关的辅助检查,并熟悉患者病史。在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与该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先查阅参考书及文献,如目前导致鼻咽癌的原因有哪些?病理组织学类型?结合该患者的症状复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典型的三大体征?初诊时的检查项目?为什么头颈部MRI检查优于头颈部CT?目前鼻咽癌的分期主要有哪几种?鼻咽癌治疗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放疗是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待所有辅助检查结果回来后组织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确定最后的诊断、分期、治疗原则和方案,并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出确定其诊断、分期、治疗原则和方案的依据。通过这样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查阅资料,即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参与放疗定位、勾画靶区、模具设计、复位等放疗的整个实施过程。学生认真参与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多学科轮转,拓宽知识面,进一步规范肿瘤的治疗

头颈部肿瘤篇2

【关键词】Cystatin C 肿瘤 判定 预后

胱抑素C测定涉及肿瘤研究近年来被人们颇为重视,本文旨在头颈部肿瘤及胃癌术后患者血清中检测胱抑素C的指标变化,探讨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的表达及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标本:2009年全年收集本院住院患者4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男34人,女8人,平均年龄59岁,60例术后胃癌患者,平均年龄63岁,男42人,女18人,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同时选择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0人,女30人,平均年龄58岁。于清晨空腹采血,离心收集血清。

1.2方法:采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应用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试剂选择上海景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Cystatin C试剂盒,检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ystatin C。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差异采用非参数分析,非参数相关分析T/N比值,采用Prism4统计软件处理,P

2 结果

2.1头颈部肿瘤患者血清中Cystatin C平均含量0.67±0.13m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95±0.18mg/L(P<0.05)。

rrting.com

2.2胃癌术后血清中Cystatin C平均含量1.25±0.14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95±0.18mg/L P<0.05)。

3 讨论

Cystatin C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与肾脏病变的关系一直为临床所关注。近年来研究揭示,Cystatin C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ystatin C进行性减少会导致视网膜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且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1]。有文献报道Cystatin C是子宫癌[2]、多发性骨髓瘤[2]的一个新的诊断指标。Zore等研究肺癌、肠癌患者Cystatin C表达情况发现,Cystatin C在癌组织中表达较非癌组织健康对照组织中表达明显减低。在肠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期别越晚,Cystatin C水平也越低。Strojan[3]等对Cystatin C在头颈部鳞癌组织中的水平低于周围组织。

本研究与文献报道相似,即头颈部肿瘤患者血清中Cystatin C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Cystatin C进行性减少,而肿瘤恶性程度增加,有利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带癌的生存率越低。进一步提示Cystatin C低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在本研究中,胃部肿瘤患者术后进行一个疗程的化疗无转移,血清Cystatin 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说明具有活性的Cystatin C能够有效减缓胃癌的浸润、生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肿瘤组织中cathepsin B表达上调会反馈地引起Cystatin C表达的增多,Cystatin C发挥其抑制功能,抑制cathepsin B的活性,这样cathepsin B无法发挥其对正常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破坏作用,从而降低了肿癌细胞向外扩散和侵袭能力,由此可知,Cystatin C与肿癌向外浸润和转移有关,它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4]。

参 考 文 献

[1]Santhi DK,Niranjan Y,Khawar S et al. Modulation of cystatin C exp ression impairs the invasive and tumorigenic potential of human globlastoma cells1Oncogene,2002; 21 (57) : 8705-8712.

[2]Bodnar L,Wcislo GB,elichowski G,Raczka A,Wankowicz Z,Szczylik C.Cystatin C as a marker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Pol Merkur Lekarski.2008 Apr,24(142):307-311.

头颈部肿瘤篇3

COX2是一种诱导型环氧合酶,在正常情况下多数细胞中不存在COX2,仅在接触细胞因子和有丝分裂原时COX2方被激活,但在多种头颈部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了作用,目前已成为头颈部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OX2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人COX2 基因长8.3kb,含有10 个外显子,9 个内含子,位于第1 号染色体q25.2~q25.3,转录后多形成4.6kb 的mRNA,其编码 604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架,含有17 个氨基酸残基,在SDSPAGE 电泳上呈现两条带,分子量分别为72ku 和74ku 。由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抑制作用,COX2 在正常组织中较少表达,因此COX2 基因的表达称作诱导性表达[1]。研究表明,诱导产生COX2 的量随细胞类型不同而有差异,较基础水平相比可升高10~80 倍不等。p53 基因或ras 基因突变的细胞COX2 表达增强,而野生型p53 基因的产物可抑制COX2 表达。非甾体类抗炎药、选择性COX2 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一些抗氧化剂、白细胞介素10 等均可抑制COX2 的表达。和COX2高度相关而和COX1低度相关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被称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美洛昔康,尼美舒利,NS398等。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研究中报道COX2抑制剂具有抗头颈肿瘤的作用。

2 COX2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

目前认为不同原因导致鼻咽粘膜受到刺激或损伤是鼻咽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而鼻咽粘膜受到刺激或者损伤时局部前列腺素E2合成明显增加,COX2是催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多种前列腺素这一过程的限速酶,因此,COX2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有实验检测了10例正常鼻咽粘膜组织和62例鼻咽癌标本中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OX2在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不表达,在62例鼻咽癌组织中大部分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7.42%,即鼻咽癌组织中C0X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喉癌的发生与烟酒过度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的长期炎症刺激有关,COX2 作为炎症过程中重要的诱导酶之一,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CD44v6 是分布广泛的细胞表面粘附因子,分为标准型和变异型,CD44s 在生理条件下发挥作用,CD44v 则主要参与机体的病理过程[5]。CD44v6 是CD44 的变构体,其表达可调节肿瘤细胞表面黏附因子的结构功能,有助于肿瘤细胞获得转移潜能。愈来愈多的研究发现CD44v6 的过量表达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结肠癌、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6,7]。许卫华等(2004) 采用催化信号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喉癌中COX2 、CD44v6 的表达,在66 例喉癌组织中COX2 、CD44v6 的表达阳性率为66.7 %、74.3 %,COX2 、CD44v6 的高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提示COX2 在喉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Renkonen等[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正常口腔黏膜和不同口腔黏膜病变的COX2蛋白的表达,包括口腔白斑、上皮过度增生、异型上皮以及鳞状上皮浸润癌,发现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正常口腔黏膜最低,随着由正常黏膜由向上皮过度增生、异型上皮、直至浸润癌的病变发展过程,其COX2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浸润癌表达最强。COX2蛋白的表达强度与人鳞状上皮的分化程度有关,从正常上皮到上皮过度增生、异型上皮到浸润癌的病变过程中,COX2表达的逐渐增强,说明COX2在鳞状上皮癌变的早期至后期均起重要作用。 Cornetta AJ [9] 等也发现COX2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而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不表达。

3 COX2 抑制剂防治头颈肿瘤机制

3.1 COX2 抑制剂与头颈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

COX2 抑制剂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其效应是与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密不可分。由于细胞外信号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激活数种信号转导系统,对凋亡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使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变得极为复杂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就被认为有着独特的机制。

有实验结果表明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抑制三种鼻咽癌细胞系HK1,Hone1和CNE2生长增殖中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与在其他实验中塞来昔布在各种肿瘤细胞系中COX2独立的生长抑制作用相一致。很多的实验提示AKt信号途径可能是塞来昔布主要COX2独立的生长抑制作用的一种。实验表明,至少在HK1,塞来昔布诱导cyclinD1的表达。在正常的细胞周期,cyclinD1/CDK4复合物的活性使Rb蛋白磷酸化和抑制它和E2F的结合,导致了G1到S期的进展。通过降低cyclinD1,塞来昔布通过G1期滞留,从而诱导鼻咽癌细胞生长抑制[10]。

塞来昔布可抑制COX2活性,促进凋亡。机制是塞来昔布抑制COX2活性而减少前列腺素E2的合成,其抗肿瘤作用与前列腺素合成被抑制有关[11]。前列腺素E2能诱导bel2、Hras、Kars等肿瘤基因表达,并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周围细胞可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塞来昔布可通过不依赖COX2途径抑制凋亡:通过抑制COX2增加细胞内花生四烯酸的蓄积[12],而花生四烯酸也可促进细胞凋亡。许多研究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生长。有实验表明,使用尼美舒利和吲哚美辛可以诱导头颈鳞状细胞癌的凋亡。COX2 抑制剂增加了头颈鳞状细胞癌G0/G1期的百分数和减少细胞的数量[13]。

3.2 抑制头颈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肿瘤转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肿瘤的转移与粘附因子密切相关,粘附因子种类繁多,与肿瘤相关的主要有整合素,钙连接素(cahderins,钙粘蛋白)、免疫球蛋白类粘附因子(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粘附分子、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及选择素等。ECda为一类钙依赖粘附素家族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细胞与细胞的粘附连接,在维持机体组织结构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ECda介导的粘附系统被认为“浸润抑制系统”,ECda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标志物之一。在体内外实验中己经发现COX2抑制机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移动、细胞粘附和肿瘤侵袭[14]。这种作用至少部分是由于对COX2的抑制。鼠肠道上皮细胞过度表达COX2可增强对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并且这种改变可能与ECda减少有关[15]。有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作用于CNE细胞后,ECda显著增加,说明塞来昔布通过阻断COX2减低细胞间粘附作用,从而减少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

3.3 COX2抑制剂与头颈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肿瘤的快速生长需要大量血液供应,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可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的生长。肿瘤血管的形成是血管内皮细胞在细胞外生长信号的刺激下,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及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基因表达实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最重要的促进血管生成因子。在这些因子的刺激下,静止的内皮细胞分泌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酶,迁移入间质,增殖形成血管状结构。PGs可刺激肿瘤的新生毛细血管形成,促进依赖血管的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Kirkpatrick等[16]发现,PGs可以促进VEGF及bFGF的表达,用COX2抑制剂和VEGF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此过程。COX2抑制剂可减少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VEGF的产生,防止其诱导的内皮细胞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活化,后者的活化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有研究[17]表明口腔鳞癌组织中存在COX2 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诱导VEGF表达而促进口腔鳞癌血管形成。应用选择性COX2 抑制剂celecoxib 可显著抑制实验小鼠转移瘤的血管生成[18],敲除COX2基因的实验动物肿瘤组织血管密度下降,肿瘤生长明显减慢,提示COX2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19]。Soo等[20]报道了塞来昔布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15个鼻咽癌病人口服塞来昔布400mgBid,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测量肿瘤组织MVD(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与治疗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差异。

3.4 COX2 抑制剂与头颈部肿瘤放疗化疗增敏

COX2 过表达会引起肿瘤细胞对药物和射线敏感性降低,因此COX2 抑制剂可作为放疗和化疗的增敏剂。Shin等[21]发现,塞来昔布能增加COX2 高表达癌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但当用RNAi 技术使细胞不能合成COX2 时则不能增敏;再将COX2 cDNA 转染到无COX2 表达的细胞株后塞来昔布又恢复增敏作用。大量实验证明,COX2 抑制剂能对放疗和化疗增敏,但其机制还未被完全阐明。有证据表明,在细胞高表达COX2 体内或体外模型中,选择性COX2 抑制剂能加强分次放射治疗的效果,这种效应是剂量依赖性,可能是由于诱导了细胞凋亡所致[22]。采用COX2 抑制剂与其它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联用是今后临床上一种可能的治研究表明,使用COX2抑制剂可以增强喉癌的放疗作用,使喉癌对放疗变得敏感,减少放射治疗的失败率。COX2抑制剂NS398加强了体内外肿瘤细胞放疗的作用,尤其在高表达COX2的人肿瘤细胞系中。COX2抑制剂具有加强放疗作用的能力,通过使用这种药物增强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加强放疗治愈率是有可能的。

3.5 COX2抑制剂的免疫调节作用

COX2抑制剂可以减弱肿瘤介导的免疫抑制。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释放的集落刺激因子可再激活COX2,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PGE2 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诱导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白介素10 ( IL10) 的产生,COX2 抑制剂可减弱PGE2 所致的免疫抑制,减少肿瘤组织诱导的IL10 的产生,并促进免疫活化因子IL12 的生成,起到免疫调节作用[23]。已经有实验表明头颈鳞状细胞病人的单核细胞能下调CCR5的表达,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水平随着短期内选择性COX2抑制剂使用而上升。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病人口服COX2抑制剂可以使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恢复[24]。这种机制可能是内部复杂的生物学因素引起的,具体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在头颈肿瘤病人COX2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预测这种抑制剂将会是癌症免疫治疗具有潜在特殊作用的有用选择之一。

4 展 望

由于多种头颈部肿瘤中都存在COX2 高表达,COX2 抑制剂可降低头颈肿瘤的发病危险性,对头颈部肿瘤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同时也很有可能在肿瘤的前期病变过程中发挥有益的阻断、逆转或预防作用,目前临床研究也开始评价选择性COX2 抑制剂单用或联用在治疗多种头颈部恶性肿瘤方面的疗效。随着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头颈部肿瘤关系研究的深入,很可能为头颈肿瘤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Tanabe T,Tohnai N.Cyclooxygenase isozymes and their gene structures and expression[J].Prostaglandins Other Lipid Mediat,2002,68~69:95~114.

[2]蒋代华,郭德玉,刘友生,等.环氧化酶22 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医药杂志,2004,17 (1) :32~34.

[3]Uefuji K,Ichikura T,Mochizuki H.Cycloxygenase2 expression is related to prostaglandin biosynth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0,6(1):135~138.

[4]Soslow RA,Dannenberg AJ,Rush D,et al.COX2 is expressed in human pulmonary,colonic,and mammary tumors[J].Cancer,2000,89(12):2637~2645.

[5]MATASUMURA Y,TARIN D.Significance of CD244 gene product s for cancer diagosis and evaluation[J ].Lancet,2002,340 :1053~1055.

[6]谷化平,周翠玲.CD44v6 和P16 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J].世界肿瘤杂志,2003,2(1):35~37.

[7]辛彦,赵凤凯,张素敏,等.CD44v6 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J].世界华人杂志,1999,7 (3): 210~212.

[8]Renkonen J,Wolff H,Paavonen Y.Exp ression of cyclo oxyge2nase  2 in human tongue carcinoma and its p recursor lesions[ J ].VirchowsArch,2002,440 (6) ∶594~597.

[9]Cornetta AJ,Russell J P,Cunnane M,et al.Laryngoscope,2002,112(2) :238~242.

[10]Peiyi CHEN1,Qicai LONG2Effects of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s on biological trait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 2004 Jul; 25 (7): 943~949.

[11]Chen Ws,Wei SJ,Liu JM,et al.Tumor invasiveness and metastasis of clone cancer cells correlated with cyclooxygenase2(COX2) expression and inhibition by a COX2 selective inhibitor,etodolac[J].Int J cancer,2001,91(6):894~899.

[12]SC oeeanol,PenazoD,PenzoD,PetronilliV,et al.Arachidonic acid causes cell Death through the mitochnodrial Pemeability transitiong impilication for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poptotic.1999,32(2):163~165.

[13]Martina Pelzmann,Diatmar Thurnher,et al.Nimesulide and indomethacin induce apoptos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cells[J].Oral Pathol Med(2004)33:607~613.

[14]Tsujii M,DBuios RN.Alterationsin cellular adhension add apoptosis in epithelial cells overexpression 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2 Cell.1995,83:493~501.

[15]CaoY,Prescott SM.Many actions of cyclooxygenase2 in cellular dynamics and in cancer[J].J cell Physiol,2002,190:279~283.

[16]Kirkpatrick K,Ogunkolade W,ElkakA,et al.The mRNAexpression ofcyclooxygenase2 (COX2)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in human breast cancer[J].Curr Med Res Opin,2002,18(4):237~241.

[17]李晓光,高德安,张 丽,等.口腔鳞癌COX2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6,14(3).

[18]Grasch S,Tegeder I,Niederberger E,et al.COX22 independent induction of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 tosis in colon cancer cells by the selective COX22 inhibitor of celecoxib[J].FASEB J,2001,15(14) : 2742~2744.

[19]Masferrer JL,Leahy KM,Koki AT,et al.Antiangiogenic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cyclooxygenawe22 inhibitors[J].Cancer Res,2000,60 (5) : 1306~1311.

[20]Soo RA,Wu J,Aggarwal A,et al.Celecoxib reduces microvessel densit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induces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J].Ann Oncol,2006,17(11):1625~1630.

[21]Shin YK,Park JS,Kim HS,et al.Radiosensitivity enhancement by celecoxib,a cyclooxygenase (COX)2 selectiveinhibitor,via COX2dependent cell cycle regulation on human cancer cells expressing differential COX2 levels[J].Cancer Res,2005,65(20): 9501~9509.

[22]Milas L,Kishi K,Hunter N,et al.Enhancement of tumour response to g2radiation by an inhibitor of cyclooxygenase22 enzyme[ J].J N at l Cancer I nst,1999,91 (17) :1501.

头颈部肿瘤篇4

[关键词]甲状腺癌;鼻咽癌;喉鳞状细胞癌;microRNA-486-5p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97-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for MicroRNA-486-5p in the Head and Neck

ZHANG Chen1 WANG Binquan2

1.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01 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01 China

[Abstract] Thyroid cancer, naso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cancer are common cancers of head and neck, with the depth of its research, people are 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MicroRNA-486-5p since its discovery, ther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played by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n cancer, a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level and relies constantly upgrading equipment, people for miR-486-5p understanding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ommon research statu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in miR-486-5p and future prospects.

[Key words] Thyroid Cancer; Nasopharyngeal; squamous Carcinoma of larynx; microRNA-486-5p

进入21世纪,恶性肿瘤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国由于人口的逐渐老龄化,以及吸烟 、感染等问题的存在,肿瘤防治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Hanahan等将肿瘤的发生发展归结为几个步骤,即阻止细胞增值的信号失灵、促进细胞分化的信号失灵、细胞获得持续增值能力、凋亡机制失衡、具备了侵袭能力及可诱导血管生成[2]。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学以及肿瘤相关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基因芯片与靶药物的使用等都将有可能在临床上实现。

1 MicroRNA概述

MicroRNAs是一组非编码小RNA,其长度为20~22 nt,并且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在细胞分化、增值、凋亡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对microRNA 的研究日益升温,伴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microRNA表达谱进行分析,不仅可使人们能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还可以明确细胞分化程度以及,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现阶段研究重点在寻找microRNA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发现它的作用机制,致力于研究其与肿瘤的关系,形成基于microRNA的诊断、疾病分型、治疗、预后指导、药效监测等体系[3]

MicroRNA-486-5p发现于2005年[4],应用软件预测其靶基因发现16个与促进癌症发生发展相关,包括:PLAGL2、ARID4B、AFF3、SFRS3、OLFM4、EphA3、Sp5、PIK3R1、PIM1、Clorf21、SMOC1、CXCR5、Gab2、BZW1、SFRS1与SFR;9个与细胞骨架相关,包括:SLC10A7、COL6A6、TWF1、CLDN10、ARHGAP5、CIT、RICH2、MKL1与MYLK2[5]。对于其认识目前还不甚清楚,在不同肿瘤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是相反的,例如:Yu等人发现肺腺癌组织中以及病人的血清中miR-486-5p是下调的[6]。Shen等人发现miR-486-5p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急病人血清中表达明显降低 [7]。Mees ST等发现在胰腺导管腺癌中miR-486-5p表达升高[8]。

2 MicroRNA-486-5p与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67%[9],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的91.5%[10],那行发病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也增大,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甲状腺癌状腺癌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甲状腺状癌、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和甲状腺髓样癌,其中甲状腺状癌为主要类型,占甲状腺癌的79%~94%。针吸细胞学检查简便易行,诊断准确率高达80%以上,是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但受操作者技术水平、肿瘤大小和患者配合程度的影响的,仍然会出现20%~30%的不确定者[11]。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首选方法,但手术风险及复发概率较高,因此通过对甲状腺癌病因及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其诊断率、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microRNA参与了癌细胞重要的生物程序的调控,间接起着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在甲状腺状癌中筛选出38个表达水平上调的microRNAs以及 26个表达水平下调的microRNAs,并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中miR-486-5p下调大于2倍[12],在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中miR-486-5P鲜有报道,即便是在甲状腺状癌中,对于其作用机制也是尚未有报道。

3 MicroRNA-486-5p与鼻咽癌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3],占头颈部肿瘤发病率首位。目前认为其病因与遗传因素、EB病毒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鼻咽癌原发部位隐蔽,不易观察,且与鼻腔、鼻窦和颅内相毗邻,所以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而且各异,且鼻咽癌是头颈肿瘤中转移率最高的,发现时很多已是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对鼻咽癌的疗效至关重要。鼻咽癌大多属于低分化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因此,放射治疗为首选方案,其次为化疗或手术治疗。

曾希 [14]等使用TLDA检测鼻咽癌患者与非癌人群血清miRNA表达谱,检测到miR-486-3p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表达升高,但是关于其作用机制等却鲜有报道。miR-486-3p与miR-486-5p虽为同一前体茎环结构的3'和5'序列加工而来,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二者之间又无明确相关性,故miR-486-5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功能尚未有报道。

4 MicroRNA-486-5p与喉癌

喉癌是头颈部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呼吸道肿瘤中发病率居第2位,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约占95% ,其发病率每年增加约25%。目前喉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科手术治疗,虽然人们一直致力于对喉癌早诊断、早治疗,并在切除癌肿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或重建喉功能,但是患者术后仍有不同程度发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喉癌的发病机理、复发及转移规律,从而为有效治疗喉癌奠定基础。

对于喉癌中miRNA-486-5p的研究目前还不深入。王萍[15]等人在2013年应用微阵列芯片分析喉鳞状细胞癌miRNA与正常黏膜表达差异,共筛选出47个喉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基因,其中24个表达下调,在这24个表达下调的miRNAs中,miR-486-5p较正常黏膜表达水平下调5倍以上。2013年张思毅[16]等人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了喉癌及其正常癌旁黏膜组织中miRNA的全基因表达谱,进一步应用SAM软件找到了与喉癌相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5个特征性miRNA,其中miRNA-486表达明显下调。也就是说,在喉鳞状细胞癌中miR-486有可能发挥着肿瘤抑制作用,但目前对其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并不深入。

5 总结与展望

MicroRNA-486-5p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扮演者不同类型的角色,虽然目前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水平尚浅,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其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的下调,可见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可能扮演者抑癌基因的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将被人们发现,而miR-486-5p也将在癌症的诊断、分期和靶向治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志伟,乔友林,李连弟,等.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J].中国肿瘤,2002,11(5):250-260.

[2] Hanahan D,Weinberg RA.The hallmarks of cancer[J].Cell,2000,100(1):57-70.

[3] 魏丹丹.MicroRNA在肿瘤学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3.

[4] Fu H,Tie Y,Xu C,et al.Identification of human fetal liver miRNAs by a novel method[J].FEBS letters,2005,579(17):3849-3854.

[5] 孙慧燕,杨晓明,王立生,等.Hsa-miR-486-5p的肿瘤及细胞骨架相关靶基因的预测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8):7-10.

[6] Yu,L.,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 in sputum by a panel of microRNA markers[J].Int J Cancer,2010,127(12):2870.

[7] Shen,J.,et al.,Plasma microRNAs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eer[M].Lab Invest,2010.

[8] Mees,S.T.,et al.,Involvement of CD4O targeting miR-224 and miR-486 on the progression of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s[J].Ann Surg Oncol,2009,16(8):2339.

[9] 刘玉琴,张书全,陈万青,等.中国2003-2007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0):1044-1048.

[10] Nix P,Nicolaides A,Coatesworth AP,Thyroid cancer review l:presen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yroid cancer[J].Int JClinPract,2005,59(2):1340-1344.

[11] Ambros V,Bartel B,Bartel DP,et a1.A uniform system for microRNA annotation[J].RNA,2003,9(3):277-279.

[12] 张德言.甲状腺状癌差异表达microRNAs的筛选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3] 魏明辉,孙焕吉,陈敏,等.鼻咽癌特征性microRNA表达谱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20-921,923.

[14] 曾希.鼻咽癌血清肽差异表达模式及血清miRNA分子标志物筛选[D].中南大学,2011.

[15] 王苹,付涛,王绪锐,等.应用微阵列芯片分析喉鳞状细胞癌miRNA与正常黏膜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2):535-538.

头颈部肿瘤篇5

【关键词】 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125I放射粒子;永久植入

对于头颈部恶性肿瘤体外放疗后肿瘤颈部转移的治疗仍是困难的。尽管可以再次手术和体外放疗, 但由于先前的手术和放疗, 周围组织粘连造成局部再次手术难度增加;先前的大剂量放疗往往达到组织最大耐受剂量, 导致再次放疗无法追加, 往往局部肿瘤控制失败, 导致患者的生存率很低[1, 2]。

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瘤体内局部放射剂量高, 瘤体周边放射剂量迅速减低, “靶向, 适形”放疗等优点。本科2010年2月~2013年12月应用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及外照射治疗后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3年12月对本科21例术后及外照射治疗后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行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 男13例, 女8例, 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64.85±7.95)岁。其中鼻咽癌5例、舌癌4例、喉癌3例、上颌窦癌3例, 甲状腺癌6例。17例患者手术1次, 4例患者手术2次, 所有患者均体外放疗, 放疗累计剂量25~80 GY, 平均(62.29±13.35)GY, 纳入手术的标准:①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头颈部原发恶性肿瘤均经病理学证实;②卡氏评分≥60分;③肝肾功, 心功能正常;④颈部肿瘤持续疼痛, 保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⑤预期生存期>3个月; ⑥颈部转移瘤压迫气管食管等重要组织,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⑦所有患者均不能再次手术及放化疗或者患者不同意继续放化疗治疗。

1. 2 仪器设备 美国Prowess公司生产的三维内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系统 ), 北京智博公司生产的125I放射粒子, 粒子植入枪, 粒子植入针, 125I粒子源芯为含有125I的金属银丝, 包壳为激光密封的医用钛合金管, 单个粒子大小为0.8 mm×0.45 mm, 钛合金包壳, 活度为0.4~0.8 mCi, 半衰期60.2 d。

1. 3 手术方法 术前1周行颈部增强CT扫描, 厚度5 mm, 使用TPS计划系统做计划, 计划靶体积为临床靶体积外1 cm。术中取适当, CT扫描体表标记, 常规消毒铺无菌单, 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粒子植入针穿刺肿瘤部位, 间距1 cm平行或混合式进针, 避开重要血管神经, 经CT扫描确认粒子植入针位置满意后, 间距1 cm进行125I放射粒子的植入, 术后24 h内行CT扫描, 确定粒子在瘤内的分布情况, 并将图像输入计划系统进行术后验证。必要时进行补种粒子, 术后常规给予抗炎及止血治疗, 观察局部有无明显出血及压迫症状。

1. 4 疗效评价

1. 4. 1 按WHO标准评价肿瘤疗效[2] 术后3个月行CT检查了解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完全缓解(CR):经CT检查证实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最长直径乘以垂直最大宽度, 肿瘤缩小50%以上;病变稳定(SD):肿瘤大小减少不到50%或者增大没超过25%;肿瘤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者更大。

1. 4. 2 疼痛评分 数字疼痛分级法(number rating scales, NRS):评估术前及术后疼痛强度。用0~10共11个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进行疼痛评分。0无痛;1~3 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中度疼痛;7~9 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 剧痛。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1. 6 并发症及毒性反应 评价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放射毒性反应参照肿瘤放射协作组/欧洲肿瘤研究及治疗(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评价[3]。

2 结果

随访7~29个月, 2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均成功行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 植入粒子24~100颗, 平均(44.33±18.67)颗, 粒子活度0.4~0.8 mCi, 平均(0.65±0.15) mCi, D90 91~110 Gy, 平均(100.38±7.46)Gy, 术后3个月复查, 根据WHO标准评价肿瘤疗效, 完全缓解3例(14%), 部分缓解15例(71%), 病变稳定2例(10%), 病变进展1例(5%), 6个月、1、2年的局部控制率(局部肿瘤无进展):84%、65%、39%, NRS疼痛评分术前和术后3、6个月分别为:(7.62±0.92)分, (2.81±0.68)分, (2.14±0.39)分(P

3 讨论

颈部转移瘤的治疗仍是难点, 传统治疗主要包括:再次手术及体外放疗, 再次手术理论可行, 但局部复发率仍高于40%, 体外放疗局部控制率50%, 5年生存率仅20%[3, 4], 目前对于颈部转移瘤现仍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几十年前放射性同位素已经应用于治疗口腔及口咽部T1和T2期肿瘤[3], 目前125I放射粒子已被应用于治疗包括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骨转移癌等疾病, 并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认为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颈部转移癌存在以下优势:① 按照术前TPS计划植入粒子, 粒子放射的γ 射线可以有效覆盖肿瘤全部以及与肿瘤边缘正常组织内的亚临床区域, 肿瘤内部高放射剂量, 外部放射剂量迅速衰减, 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但对于周边的正常组织器官损伤较小;②125I粒子能持续释放γ射线, 干扰肿瘤细胞核内的DNA合成, 杀伤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 使其失去增殖能力, 细胞周期内持续杀伤肿瘤细胞;③肿瘤内植入125I放射粒子属于微创手术, 局部麻醉下完成, 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耐受良好;④通过CT引导的方式, 可以掌握穿刺针的位置减少由于穿刺引起的周围组织的损伤;⑤对于体外放疗后患者, 125I放射粒子仍然可以应用。

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杀伤肿瘤细胞, 减轻肿瘤包膜的张力或其对周围神经与脏器的压迫;②减少或终止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致痛因子释放;③瘤体内或瘤旁血管微血栓形成或纤维化, 使致痛因子通透受阻;④肿瘤周围神经末梢传导功能性电生理阻滞或髓鞘变性, 阻断疼痛传导。本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6个月疼痛评分(7.62±0.92)分、(2.81±0.68)分、(2.14±0.39)分, 术后疼痛明显缓解。

125I放射粒子治疗头颈部转移瘤适应证: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复发;肿瘤表面无破溃、直径

Jiang等[3]对25例患者头颈部复发鳞癌行CT或彩超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 随访3~40个月, 局部控制平均12个月, 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48.7%、39.9%。Zhu等[6]发现术后和体外放疗后头颈部复发肿瘤行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 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73.3%、27.5%、27.5%, 局部控制平均24个月, 1、2、3年的生存率分别53.0%、18.2%、18.2%, 平均13个月。以上研究提示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局部控制率高, 微创可行等优点。

本组患者术后近期无明显并发症, 远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未见明显皮肤及黏膜溃疡、出血及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认为手术关键在于好的植入技术及良好的肌肉皮肤覆盖。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颈部转移瘤是一种微创技术, 精确度高, 创伤较小, 患者耐受良好, 具有较高局部控制率, 低并发症, 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明显, 为不能手术的晚期颈部转移瘤的患者, 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Marcial VA, Pajak TF, Kramer S, et al. Radiation oncology group (RTOG) studie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Semin Oncol, 1998, 15(1):39-60.

[2] Miller AB, Hoogstraten B, Staquet M, et al.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 Cancer, 1981, 47(1):207-214.

[3] Jiang YL, Meng N, Wang JJ. Percutaneous computed tomography/ultrasonography-guided permanent iodine-125 implantation as salvage therapy for recurrent squamous cell cancer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Biology & Therapy, 2010, 9(12):959-966.

[4] Emami B, Bignardi M, Devineni VR, et al. Re-irradiation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Laryngoscope, 1987(97):85-88.

[5] 黄子林, 李传行, 张福君, 等.CT导向下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和转移恶性肿瘤的近中期疗效. 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5):32l-324.

头颈部肿瘤篇6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溃疡油防治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每次放疗结束后照射野皮肤外敷中药溃疡油至放疗疗程结束,对照组照射野皮肤予比亚芬软膏处理。比较2组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放射性皮炎分级、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照射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100%,其中轻度放射性皮炎(ⅰ级+ⅱ级)治疗组22例(占730%)、对照组12例(占400%),中重度放射性皮炎(ⅲ级)治疗组8例(占270%)、对照组18例(占600%)。2组轻、中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皮肤损伤发生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提示溃疡油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重度皮肤损伤的发生。皮肤放射性损伤出现于照射剂量40 gy以前治疗组7例(212%)、对照组18例 (600%),出现于照射剂量40 gy以后治疗组23例 (788%)、对照组12例 (400%),2组皮肤放射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创面新生皮肤黏膜修复平均时间治疗组为(713±161)d,对照组为(968±223)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放射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稳定和降低为主,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未见急性毒性或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溃疡油能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加速创面的愈合,能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放射治疗副反应,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临床应用中药溃疡油治疗未见任何毒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溃疡油/治疗应用;放射性皮炎/中药疗法;头颈部肿瘤

中国近年头颈部癌症和肿瘤的年发病率为1522/10万,占全身肿瘤的445%,而广东省由于鼻咽癌高发,头颈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30%左右[1]。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放射剂量逐渐增加时,可引起放射性皮炎。据统计,肿瘤放疗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为914%,因损伤严重而被迫中断治疗的发生率为581%[2]。目前还没有统一推荐的防治放射性皮炎的措施。对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对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连续性,进而增加放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导师李佩文教授经验方中药溃疡油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之效,临床上用于外治放射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病例来源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5月间来自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头颈部肿瘤诊断标准[3](1)鼻咽癌:凡有鼻塞、血涕或鼻出血、耳鸣、听力减退、头痛、眼球突出、复视、面麻等症状,伴鼻咽肿物,颈部淋巴结肿大和颅神经损害,组织病理学检査证实为癌者,即可确诊为鼻咽癌。(2)喉癌:凡是有声音嘶哑、咽喉不适或异物感、咽喉疼痛、颈部肿块、喉镜检查见喉新生物,可呈菜花状、溃疡状、结节状和包块状,且喉活检确诊为癌者可诊断为喉癌。(3)扁桃体癌:凡是首发症状为咽喉部异物感,肿瘤增大或破溃感染后开始咽痛,进食时加重,伴有颈淋巴结肿大;检査发现扁桃体区内有外生性肿物,局部变硬、增大或发生溃疡,取活体组织送病检确诊为癌者,即可确诊为扁桃体癌。鼻咽癌、喉癌和扁桃体癌tnm(恶性肿瘤国际临床病期分类)临床分期参照《美国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6版[4]。

122纳入标准(1)准备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2)单次照射剂量为180~200 gy/d ,肿瘤区域总照射剂量50~75 gy;(3)无严重局部感染;(4)非过敏体质;(5)年龄在18~75岁之间;(6)估计中位生存期在6个月以上;(7)karnofsky(kps)体力状况计分>60分。

123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2)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n﹤40×109/l或严重贫血血红蛋白(hb)ρ<80 g/l;(3)皮肤对中药过敏者;(4)既往曾行头颈部放疗者。

124一般资料本研究6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中,原发肿瘤为鼻咽癌55 例,喉癌3例,扁桃体癌2例。全部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男43例,女17例,年龄26~66岁,平均42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60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分层,然后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配入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26~61岁,平均(4214±869)岁;原发肿瘤:鼻咽癌27 例,喉癌2例,扁桃体癌1例;tnm分期:ⅰ期0例,ⅱ期8例,ⅲ期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2~66岁,平均(4102±1037)岁;原发肿瘤:鼻咽癌28 例,喉癌1例,扁桃体癌1例;tnm分期:ⅰ期0例,ⅱ期3例,ⅲ期2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临床分期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案

131放射治疗2组患者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x线常规分割治疗,180~200 gy/d,每天1次,每周5次,肿瘤区域照射总量dt为50~75 gy。治疗组平均照射剂量为(6715土322)gy,对照组平均照射剂量为(6888土521)gy。

132外用药物治疗2组均于首次放射治疗后嘱患者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并用无菌敷料轻轻蘸干(如系ⅲ度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者应用生理盐水湿纱布清洗局部后自然晾干),治疗组以无菌棉签于放射区域内皮肤处均匀涂搽溃疡油至超出放射野范围1 cm,敞开衣物暴露受损皮肤至少1 h,每天1次,每次涂抹2遍。若正在进行放疗者,于每次放疗结束后立即应用。对照组以无菌棉签于放射区域内皮肤处涂搽比亚芬软膏,均匀敷上一厚层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1次,每次涂抹2遍。采用暴露疗法,避免衣服摩擦,若正在进行放疗者,于每次放疗结束后立即应用。

观察时间为皮肤外用药物始至放疗疗程结束。2组患者如出现过敏现象则立即停止用药,并做相应对症治疗,观察并详细记录24 h内过敏症状变化,并将其排除出组。如有合并感染者均采用抗生素治疗。入组前详细向患者进行说明,患者均签署用药知情同意书。

14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每周进行评估,观察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程度、深度及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统计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放射性皮炎分级,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时的放射剂量。

15评价标准

151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参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06-2002)[5],根据患者的职业史、皮肤照射史、法定局部剂量监测提供的受照剂量及现场受照个人剂量调査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152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参照1995年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 制定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0 级: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红色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 ⅱ级:触痛性或鲜红色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 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153治愈标准患者皮肤出现湿性脱皮、溃疡等创面后,以无渗出、无出血、新皮肤长成、痂皮脱落或大部分脱落,能继续接受放射治疗即为治愈。

154生存质量采用karnofsky体力状况计分标准(见表1)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10分以上者为提高,减少10分以上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未超过10分者为稳定。表1karnofsky体力状况计分标准

155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每3周复査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以观察治疗药物对患者骨髓功能及肝肾功能的影响,并记录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及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方差齐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情况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100%,其中轻度放射性皮炎(ⅰ级+ⅱ级)治疗组22例(占730%)、对照组12例(占400%),中重度放射性皮炎(ⅲ级)治疗组8例(占270%)、对照组18例(占600%)。2组轻、中度放射皮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对照组出现了较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湿性反应),提示溃疡油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重度皮肤损伤的发生。

22发生皮肤放射性损伤率比较表2结果表明:皮肤放射性损伤出现于照射剂量40 gy以前治疗组7例、对照组18例,出现于照射剂量40 gy以后治疗组23例、对照组12例,2组皮肤放射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照射剂量通常放射治疗中当剂量达到40 gy后放射性皮炎发生明显,尤其是在60~70 gy剂量时达到高峰。而2组患者出现ⅲ、ⅳ级皮肤损伤发生的照射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表2 2组患者发生皮肤放射性损伤率比较表32组患者出现ⅲ、ⅳ级放射性皮炎的照射剂量

24创面愈合情况当患者皮肤损伤出现创面(ⅲ、ⅳ级放射性皮炎)后,经继续给药治疗后创面炎症消退,渗出物减少,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溃疡处结痂。创面新生皮肤黏膜修复平均天数治疗组(10例)为(713±161)d,对照组(18例)为(968±223)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5生存质量的变化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稳定和降低为主,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表42组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情况

26安全性评价2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发现任何急性毒性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査均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说明溃疡油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的。

3讨论

急性放射性皮炎往往由短期内接受大剂量放射线引起。一般对表皮细胞的损伤最初仅表现为细胞增殖的减少。若超过阈剂量,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和水肿,即1度损伤,仅于照射局部出现,界限清楚,2周内最明显,有灼热和刺痒感,可引起暂时性脱发,红斑消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随放射剂量的增加,由干性皮炎(红斑)进展到渗出性反应,即2度损伤,局部发生潮红、肿胀、水疱形成,继之形成浅表糜烂面,自觉灼热或疼痛,以后结痂,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永久性脱毛等。病变程度重时可累及真皮层或皮下组织,进而形成腐肉及坏死性溃疡,即3度损伤,自觉疼痛、剧痒,迁延不愈,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而慢性放射性皮炎多由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引起,表现为局部皮肤干燥萎缩,角质增生,或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有恶变的可能[6]。放射性皮肤损伤不同于一般的烧伤和溃疡。一旦溃疡形成很难有健康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网的新生,从而自愈的可能性很小,放射性皮肤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7]。

理论上,放射治疗发生放射性皮炎是无法避免的,预防的目的是防止放射性皮炎严重化。本研究中发现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00%,但在皮肤损伤发生的严重程度上,治疗组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溃疡油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重度皮肤损伤的发生。皮肤损伤发生剂量治疗组有7例 (212%)出现于照射剂量40 gy以前,对照组有18例(600%);治疗组有23例 (788 %)出现于照射剂量40 gy以后,对照组有12例(4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放疗中当剂量达到40 gy后放射性皮炎发生明显,尤其是在60~70 gy剂量时达到高峰。当患者皮肤损伤出现创面后,继续给药治疗后创面炎症消退,渗出物减少,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溃疡处结痂,治疗组创面新生皮肤黏膜修复平均天数为(713±161)d,对照组为(968±223)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放射性皮炎的中医病机与热毒郁结,血热肉腐有关。溃疡油由当归、生大黄、红花、紫草、生黄芪等5味药组成。上药各等份以1∶1(质量比)药量,用市售色拉油慢火煎熬过滤而成油状液体。方中当归可活血止痛,生大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生黄芪托毒排脓、敛疮生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等作用,佐以植物油以润燥。本观察表明溃疡油能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加速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射治疗副反应,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由于本次临床研究时间仓促,故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主要因病例来源较单一,样本量小以及未能对所观察的病例的治疗情况(同步或序贯化疗、临床分期、照射部位、手术等)进行分层分析,今后将进一步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对其放疗后皮肤纤维化程度进行深入观察,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溃疡油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国梁.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2]房彤.头颈肿瘤病人急性放射性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的调査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5): 350.

[3]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合会(vicc)tnm委员会.美国ajcc癌症分期手册[s]. 6版. 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06-2002)[s].2002.

头颈部肿瘤篇7

目的 总结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同期予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接化疗泵行化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分析102例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同期采用PICC接化疗泵进行药物化疗的护理资料。结果 PICC成功率为100%,未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全部完成化疗周期,未出现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PICC接化疗泵化疗安全、方便有效,护士可单独操作,治疗疗程缩短,能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化学疗法 辅助 放射疗法 输注泵 护理

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指经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1]。便携式化疗泵利用弹力收缩的作用控制药物的速度,恒定地维持药物在人体的血药浓度,从而有效地达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同时也显著地降低了化疗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我科采用PICC接化疗泵用于头颈部肿瘤病人化疗同时进行放疗,在临床上取得很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2008年10月我科采用PICC接便携式化疗泵行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病人102例,其中男82例,女20例,年龄20~69岁,其中鼻咽癌93例,喉癌3例,上颌窦癌2例,舌癌2例,甲状腺癌1例,筛窦癌1例。完成3个以上化疗周期者48例,均采用上肢静脉穿刺,其中贵要静脉62例,头静脉28例,肘正中静脉12例。PICC时间为8~65天。

1.2 方法

建立静脉通路,本组病人均采用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行PICC,使用便携式化疗泵持续灌注5-FU进行化疗。化疗泵从包装袋中取出,检查保护装置是否完好,用50ml注射器按医嘱抽取生理盐水40ml、5-FU 200ml(5g)缓慢注入化疗泵药囊内。加药完毕,把加药口的护帽盖上旋紧,弹性球囊均匀充盈呈球状,无漏液、气泡。先用头皮针与泵的管路末端相接,等空气排出后,将头皮针与PICC的肝素帽相接。此时化疗药物即以硅胶张开为动力,根据所选用化疗泵的型号,在规定时间内按恒定流速注入体内。护士及时记录给药时间、剂量、持续时间,并按时巡视,观察化疗泵药囊大小情况。

1.3 穿刺后置管的护理

1.3.1 预防穿刺口感染、渗血、渗液及血肿

穿刺24h后穿刺口敷料必须更换,之后每周更换2次,若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若病人凝血功能差,则穿刺后可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沙袋压迫穿刺口。

1.3.2 保持管道通畅

本组病人均采用化疗泵接头皮针接肝素帽进行化疗,头皮针一段较容易弯曲打折,影响泵内药物的输送,延长化疗时间,因此需对病人进行宣教,护士也应经常巡视病人特别是夜间,保持管道通畅。本组有2例病人因化疗泵质量原因,导致化疗药物泵出时间延长了2天,致整个化疗时间延长,其它经观察化疗泵误差为正负2h。本组病人PICC化疗间歇不输液时,每周2次用1/1 000肝素钠盐水8~10ml正压封管和更换敷料,因此无堵管现象。

1.3.3 预防管道脱落

本组病人均用3M透明敷贴固定好导管防止脱落。另外,更换敷料时应从下往上撕去脏敷贴,以免将导管拔出,彻底消毒后稍等片刻,再贴上敷贴,固定好,以防将导管扯脱出来。

1.4 便携式化疗泵的观察及护理

1.4.1 注意观察泵有无破损

化疗泵其实也是一个输液袋,但它有特别的封口,即双重的无菌保护装置。当填充口帽及翼状帽关闭时表示输液管路为无菌及非热源状态,故打开时应注意观察泵有无破损。

1.4.2 注意无菌操作

按医嘱准确将化疗药加入泵内,需两人共同核对执行,并在泵上记录加入的药物名称及量、核对者及执行者、执行时间。加药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1.4.3 正确掌握总容量

加药前须准确计算化疗药及盐水的总量,是否小于泵内的最大容量≤300ml,我科常用最大容量≤240ml。

1.4.4 注意排空泵内空气

操作者加化疗药需注意自我保护,需穿防护衣,戴双重口罩及手套。加药时应先加盐水,确认球囊无破损漏气再将化疗药加入。加药时应手压注射器,不可施压于泵体,注药时一定要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一旦泵内有空气存在,要将泵倒挂在病人身上,避免气体进入体内。加药时压力不可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储囊破裂。加好药的化疗泵必须完全排尽空气后与PICC连接,固定好。

1.4.5 加强各班护士巡视

注意保持整个管道的通畅,并注意观察泵内药物的量及变化,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持续、均匀地给药。

2 结果

本组病例PICC成功率为100%,全部完成化疗周期,未出现渗透及严重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治疗疗程比常规治疗方案时间缩短1周。

3 讨论

3.1 PICC置管的优点及操作体会

①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的位置固定,走行直,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穿刺成功率高,安全系数大;②PICC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痛苦,缓解病人对注射的恐惧;③PICC由于导管质地软, 不影响病人正常活动, 使其感觉较为舒适,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④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相比,PICC穿刺操作简单,无需缝针,易于掌握,并发症少,护士可独立操作完成,极大地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所致的无效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2];⑤由于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同期化疗时放射野不能穿刺置管,而股静脉解剖位置的特殊性,置管后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并容易被大小便污染,故PICC因穿刺创伤很小,双侧手臂均可置管,符合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同期化疗的需要[3]。

3.2 化疗泵的优点及体会

①以往的化疗主要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病人需持续输液96h,并需家属陪护,同时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现在使用化疗泵将4 天的药量在4 天内均匀微量地由静脉输入体内。这样,在输入药量不变的前提下,延长了给药的时间,减少了单位时间内的给药量,从而降低了化疗的副作用,减轻恶心、呕吐症状,不需家属全程陪护,不影响饮食、大小便等日常生活。②在1个化疗周期总化疗药量不变的基础上,以往的静脉滴注5-Fu化疗需用4天,也就是说护士每天要加药2次共4天,而使用化疗泵只需加药1次即可完成,减少了加药次数、换瓶次数,节省护士工作时间,减轻护士工作量。③由于药物只能杀死处于有丝分裂中的癌细胞,而对静止的几乎不起作用,所以,持续给药能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同时也降低了化疗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④化疗泵是通过连接于PICC进行给药,减少了每日穿刺之苦。化疗泵体积小,便于携带,不影响日常生活以及放射治疗计划的进行,同时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4 结论

抗肿瘤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各个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可使血管上皮细胞坏死。由于大剂量、多药物综合冲击化疗的应用及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损伤血管内膜,直接刺激血管而发生静脉炎,药物高浓度所致的局部高渗透压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及化疗药物的pH值对血管壁的化学刺激,造成药物外渗[4]。在病人方面,应用PICC能有效地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提高舒适度,缓解了病人对注射的恐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佩戴化疗泵不影响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疗效上,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发挥空间协同作用,达到同时治疗原发病灶和微转移病灶的目的,明显提高给药治疗效果,提高疗效和完全缓解[5]。对N2~3期鼻咽癌行放、化疗联合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和减少远处转移[6],缩短了治疗的时间。但是,病人的急性毒副作用也增加,因此我们要加强病人的心理疏导,采取措施防治出现恶心、呕吐、口腔黏膜反应以及白细胞下降,出现症状时要及时治疗。在护理人员方面,护士可单独操作,减少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肿瘤治疗中,PICC接化疗泵用于同步放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林萍,刘志英,郝秋莲.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在癌症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50.

[2]张燕,刘羡仪,刘虹,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及与其它置管法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6-17.

[3]黎容清,菁,黄文英,等.外周静脉置管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5,4(1):36.

[4]魏娟,胡华,余咏,等.肿瘤病人行股静脉置管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9):34-35.

头颈部肿瘤篇8

【关键词】 头颈肿瘤学; 多学科综合治疗; 教学

头颈肿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它是头颈外科学与肿瘤学为适应耳鼻喉科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科研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在肿瘤学中有着自身的专业特色,其内容涵盖流行病学、肿瘤内外科学、放射治疗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学、康复学及肿瘤免疫学等领域[1]。目前,头颈肿瘤发病率约20/10万,头颈肿瘤患者数目相对不多,存在医学生、医师、患者对头颈肿瘤学认识深度不足等问题[2]。当今,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ciplinary treatment,MDT)虽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模式,但这一治疗原则并未深入到头颈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上仍以传统的肿瘤学教学模式为主,偏向于强调头颈肿瘤的一些主要治疗手段,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理念的教学讲授,这限制了头颈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恶性肿瘤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多病因,病机复杂的疾病,治疗上需要根据肿瘤疾病的动态变化灵活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案,所以必须强化多层次系统化的综合治疗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MDT在头颈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掌握一套系统专业化的肿瘤学知识体系,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综合治疗原则全面、详尽、正确、合理的诊治复杂多变的肿瘤疾病打下基础[3]。本文初步探讨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肿瘤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述

“MDT”概念是由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倡导这一理念已有半个世纪,在我国已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工作者的认同[4]。肿瘤“MDT”是指根据患者身体的一般情况,肿瘤疾病的种类、分期、恶性程度及患者的治疗意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它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肿瘤治疗新模式,由多个相关学科相对固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通过定时、定址、定期的会议讨论,对某一系统或器官性疾病提出最适的诊疗方案,然后由多个相关学科单独或联合执行诊疗方案[5]。“MDT”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强调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会诊,更重视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关注,目前其随着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2 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在头颈部肿瘤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科的发展,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在不断地转变,治疗正从集中单一模式向“MDT”模式发展。目前,头颈部肿瘤治疗上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核医学治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互相补充渗透,如果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治疗就存在局限性与不足,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将降低,这是每一个肿瘤学医者不愿向往的结果。“MDT”模式就是将这些有效治疗手段科学地组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教学中强化“MDT”模式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肿瘤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鼻咽癌为例,鼻咽癌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鳞癌,对放疗敏感,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分期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运用“MDT”模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6]。在教学讲授中,应突出强调放射治疗在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损伤的优势,譬如其能严格控制脊髓、脑干、晶体、腮腺等重要器官的辐射受量,以致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而早期鼻咽癌在治疗上应阐明除采用常规外照射,根据病情应补充腔内近距离放疗可提高疗效的理念;但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由于原发病灶较大及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其局部放疗剂量难以提高,正常组织损伤较大的缺点,在教学上应强调放疗联合同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以提高局部照射剂量及缩短总疗程时间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8-9]。教学中还应突出局部晚期鼻咽癌若仅单纯放疗,局部肿瘤近期可能有所缩小,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这将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同步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和降低远处转移,提高治疗获益。法国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联合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6%,无事件生存率提高10%,而以同步放化疗疗效最佳[10]。其次,晚期鼻咽癌患者结合靶向治疗,不仅可避免传统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在头颈部肿瘤疗效增益方面将获得较为理想的初步结果。最后,教学中还应提醒学生一些不可忽略的知识及观点,例如放化疗给鼻咽癌患者带来的毒副反应问题,最常见的有口腔黏膜炎、白细胞低下、贫血、口腔颌面功能障碍等,应培养学生发挥“MDT”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联合相关辅助治疗的意识,配合祖国传统医学中扶正、清热毒等中医药疗法来减轻毒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讲,头颈肿瘤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讲授,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的肿瘤学知识应用,应将多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层次化、系统化的有机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将弥补各单一学科缺乏统一知识体系的弱点,而且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这将有利于肿瘤学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的肿瘤学教学,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学科专业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3.1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促进头颈肿瘤学科的发展 目前,在肿瘤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肿瘤学科重视不够,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未安排足够的课时,教学过程中肿瘤知识点未进行深入系统化的讲授,常通过不同学科、各个章节进行分散式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学科的授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各有所侧重,因此未从专业基础教学中建立起良好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及肿瘤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解决这一现状,让学生综合掌握肿瘤学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是笔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全方位重新认识肿瘤学科,让他们认识到肿瘤学是医学类多门学科的综合体,是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体。在课堂基础理论教授中应讲解更多的肿瘤新进展和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设置合理规范的教学课程大纲,除讲授肿瘤基础知识结构外,教学内容可纳入肿瘤心理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等肿瘤学科新兴领域,以充实强化肿瘤MDT模式理念。而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临床教师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肿瘤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整合肿瘤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综合掌握与肿瘤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及时了解肿瘤最新治疗方案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将新的治疗观点及研究成果尽早转化为临床教学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肿瘤专业知识的落后及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脱离,又充实了头颈肿瘤学教学内容。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头颈肿瘤学不是重复单一的学科,而是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其真正领会到综合治疗模式在头颈肿瘤学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从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从而推动肿瘤学教育的发展。

3.2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促进头颈肿瘤教学查房模式的转变 目前笔者采用最多的查房模式仍是传统的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带教老师为主体,把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细致、全面的讲解和身体力行的示教传授给学生,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其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忽视教学中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自学能力和医学创新精神的培养[11-12]。显然,这种教学查房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肿瘤学教学的发展。头颈肿瘤学查房随着专业的发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的要求,形式也向多样化、多学科联合查房的模式发展。譬如医护联合查房,以及影像学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中医医师等多学科联合查房。具体来讲,放疗为头颈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提高放疗的精准度,避免重要器官及正常组织的放疗损伤,影像学知识必须很好的掌握,查房可联合影像学科医师协助诊治,提高诊断效率及放疗精准度,同时有利于头颈肿瘤科医师及学生全面、快速、直观掌握各头颈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肿瘤治疗还应尊重个体化治疗及循证医学原则,如有些化疗药物,其体内代谢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直接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请药师参与查房有助于肿瘤医学生及临床医师精准把握用药剂量,做到提高药物疗效与减少不良反应并举;再如心理师参与联合查房,可从心理上解除患者和家属对癌症的恐惧;营养师配合查房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饮食谱,满足了患者的饮食需求,继而改善患者的体质;而配合中医师联合查房进行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减轻西医药抗肿瘤的毒副反应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然,这种多学科联合查房对提高治疗疗效,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家庭、社会和病区和谐至关重要,同时让学生在联合查房中也学习到了其他学科在肿瘤治疗中的特色及所起到的作用。简言之,MDT模式要求肿瘤教学查房向多学科联合查房模式转变,这既保证肿瘤MDT模式的实施,又克服了传统单科诊治模式的局限和弊端,从而提高了肿瘤诊治的整体水平,并且有助于肿瘤临床医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促进肿瘤学中西医学体系相结合 中、西医学虽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但其均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生活中与疾病抗争发展起来的,二者对人类健康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与西医相比,祖国传统医学更重视“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观,更重视从整体宏观角度去认识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其理论精髓是阴阳动态平衡及整体观念。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中医基于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进行个体化的综合诊治,侧重于对疾病病因病机的阴阳气血平衡调整,而且治疗手段也不局限于中药,还包括养生、针灸、推拿、康复、情志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并举[13-15]。而现代医学提出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也正是从患者整体状况出发,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这恰与祖国传统医学理念相吻合。目前广大医学工作者已认为中西医结合模式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保证西医手术、放化疗等基本治疗手段,又提倡发挥中医药扶正祛邪、减毒增效的优势。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结合中医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对头颈肿瘤疾病的整体认识,消除“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局限而错误的医疗观念,结合头颈肿瘤学科的专业特点,探寻中、西医学体系的交叉点,这也是头颈肿瘤综合治疗模式的另一目标,这将有利于我国肿瘤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肿瘤专业的人才。

总而言之,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趋势,其促进了头颈肿瘤诊治模式向多学科模式转变,其利于多个专业相互参与、渗透、综合联系,无论是基础理论教学还是临床实践教学,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将推动头颈肿瘤学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合格的头颈肿瘤学综合性专业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静,任艳鑫,李晓江,等.辩证思维在头颈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4):54-55.

[2]2005年上海市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J].肿瘤,2007,27(14):634.

[3]张百红,岳红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12):156-158.

[4]覃玉桃.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对肿瘤学临床教育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11):294-295.

[5]宋启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J].循证医学,2008,8(6):377.

[6]王晓雪,王光明,潘云,等.VEGF与鼻咽癌的研究现况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49-151.

[7]胡超苏.早期鼻咽癌的治疗及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6):433-436.

[8]郭翌安.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23-24.

[9]陈春燕,卢泰祥.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新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6):437-442.

[10] Baujat B,Audry H,Bourhis J,et al.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eight randomized trials and 1753 patient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4(1):47-56.

[11]于洪升,赵淑芬,代爱国,等.提高临床肿瘤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2):178-179.

[12]蒋永新,李文辉,普娜,等.肿瘤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管理初探[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54-155.

[13]许成贵.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及抗肿瘤中药的发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41-142.

[14]陈宏,苏忠,苏琨.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91-193.

头颈部肿瘤篇9

作者:赵艳华 陈增力 赵文峰 刘继延 王丽英

【关键词】 颈部肿瘤;B型超声;针吸细胞学检查

1临床资料

颈部肿瘤患者146(男85,女61)例;年龄5~68(平均46.8)岁. 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其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颈部超声和穿刺部位消毒、铺巾;首先使用AU6探头,探头频率8 MHz行颈部肿瘤B超检查,根据颈部肿瘤部位、大小和形态决定穿刺点;使用20 mL注射器和6号针头,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抽吸;常规涂片、固定、染色. 结果146例颈部肿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有一定差异(表1).

表1颈部肿瘤患者146例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和病理检查(略)

2讨论

超声检查能够初步诊断颈部肿瘤的良、恶性,有学者报道其符合率达到92.3%[1],在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颈部肿瘤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初步确定颈部肿瘤的性质,对于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2]. 针吸技术和诊断水平直接影响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如穿刺针的粗细、抽吸的压力、肿瘤的定位以及染色和涂片的水平等. 粗针头易引起穿刺道转移,针头过细获取的细胞成分过少. 与病理切片相比,针吸细胞学所获取的组织有限,如果未准确抽取肿瘤细胞,仅从细胞学进行分类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3]. 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进行穿刺,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相比CT, MRI检查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参考文献

[1] 赵新民. 颌面部肿块的超声诊断[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1, 7(3): 182.

头颈部肿瘤篇10

方法 对临床所见的18例经MRI和DSA确诊的颈静脉球瘤患者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颈静脉球瘤患者病程较长且进展缓慢,临床以耳部及颅神经受损为主要表现,肿瘤较大可出现小脑、脑干及颅内高压症状,肿瘤内迂曲的流空血管及“胡椒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特征性MRI表现;DSA主要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其周围于动脉期可见不规则畸形团块状影,实质期肿瘤血管异常染色呈湖状或巢状,无静脉早显现象。结论 颈静脉球瘤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典型的MRI和DSA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ぁ竟丶词】 颈静脉球瘤;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5-0560-03中图分类号:R 732.220.445 文献标识码:Aお

颈静脉球瘤是发生于颈静脉孔处的副神经节瘤,瘤内是血管性肉芽组织,起源于化学感受器组织,并有神经分泌功能,能分泌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属于化学感受器瘤[1],供血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椎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分支。颈静脉球瘤临床上较少见,好发于中年妇女,其部位隐蔽深在,病程长且进展缓慢,其症状往往与局部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故极易误诊,MRI和DSA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笔者收集本院自2002年7月至2008年4月期间颈静脉球瘤患者共18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典型MRI和DSA的表现分析诊断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颈静脉球瘤患者共1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40~54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为6个月至2年,14例(4男10女)有单侧搏动性耳鸣,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耳痛、听力障碍或丧失、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4例(3男1女)临床症状较轻,仅有单侧搏动性耳鸣,轻度头痛和耳痛。18例颈静脉球瘤患者均先后行MRI和DSA检查,其影像学特点较典型。全部病例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病灶缩小行手术切除,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

2.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GE公司Signa 1.5Tesla MRI扫描装置,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层厚 4 mm,层间距0.5 mm,均行平扫和Gd-DTPA扫描。DSA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POLYDOROS 100血管造影机,在患者无脑血管造影禁忌证的情况下,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Seldinger’s法于局麻下经皮右侧股动脉穿刺,在电视监视下,经右侧股动脉入路插入4F猎人头导管分别行左右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并增加病灶侧的颈外动脉造影,充分了解病灶的血供情况和血管解剖变异,造影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颈内动脉造影采用流速为5 ml/s,总量10 ml,颈外动脉流速为4 ml/s,总量7 ml,椎动脉流速为3 ml/s,总量7 ml,压力均为150PSI,每秒2帧进行同步造影,采集清晰的血管减影图像。

结果

颈静脉球瘤患者共18例,其中7例(2男5女)肿瘤病灶较大,直径大于6 cm,最大约为8 cm×7 cm×5 cm, 患者单侧搏动性耳鸣,头痛、耳痛、听力障碍等症状较明显;11例(5男6女)肿瘤病灶直径在3~ 6 cm之间,最小约为3 cm×3 cm×2 cm,头痛、耳痛、耳鸣症状相对较轻。肿瘤病灶位于左侧颈静脉孔周围12例(4男8女),位于右侧颈静脉孔周围6例(3男3女)。颈静脉球瘤的MRI(图1 A、B、C、D)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孔周围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外形不规则,T1WI为中等、低或混杂信号,类似海绵,T2WI为高信号,不均匀,肿瘤内可见点状或迂曲的血管流空征,构成MRI特征性的“胡椒盐征”,Gd-DTPA静脉注射后肿瘤显著强化;DSA(图2E、F,图3G)主要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其周围于动脉期可见不规则畸形团块状影,其内肿瘤血管粗乱、婉蜓迂曲、大小不等,实质期肿瘤血管异常染色呈湖状或巢状,血供丰富并显示血管染色的肿瘤轮廓,无静脉早显现象。颈静脉球瘤18例患者中,12例患者肿瘤的供血来自于同侧的颈内外动脉分支及椎动脉分支,6例患者肿瘤的供血来自于同侧的颈内外动脉分支。

讨论

1.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

颈静脉球瘤是起源于颈静脉球及鼓室副神经节的肿瘤,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发生于颈静脉窝感受器小体)和鼓室体瘤(发生于鼓室内沿舌咽神经鼓室支或迷走神经耳支走行处的血管外膜小体),胚胎期来源为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1945年Rosenwasser首先描述并阐明这一肿瘤性质,1951年Guild将其命名为“颈静脉球瘤”并沿用至今[1]。临床上将颈静脉球瘤分为3型:①中耳型;②颈静脉孔型;③混合型[2],本组病例属于颈静脉孔型,是发生于颈静脉孔周围的副神经节瘤,瘤内是血管肉芽组织,血管纤维组织包裹的瘤细胞形成球形结节,肿瘤来自于颈静脉球外膜的血管球细胞,属于化学感受器瘤,多为良性,并有神经分泌功能,能分泌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其供血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椎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分支,有非常丰富的血供,被国际卫生组织(WHO)列为2~3级肿瘤[3]。病理标本特点为息肉样或肉芽组织样,色红、质中软,易出血,切片呈典型器官样构象,瘤块有的表面被覆有正常上皮,瘤组织内部由主细胞构成瘤细胞巢,多数巢间为富含血窦的结缔组织间质。颈静脉球瘤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03%,占头颈部肿瘤的0.06%[4],好发于中年妇女,其部位隐蔽深在,病程长且进展缓慢。颈静脉球瘤极易向颅内侵犯,累及面神经、听神经、舌咽迷走神经、副神经,常导致颅内高压,临床上主要有单侧搏动性耳鸣,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耳痛、听力障碍或丧失、面神经麻痹、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偏斜等症状,与局部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故极易就成误诊,因此,对难于诊断的颈静脉球瘤患者进行MRI和DSA检查很有必要,颈静脉球瘤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

2.MRI、DSA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静脉球瘤的MRI主要表现显示颈静脉孔周围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外形不规则,T1WI为中等、低或混杂信号,类似海绵,T2WI为高信号,不均匀,肿瘤内可见点状或迂曲的血管流空征,构成MRI特征性的“胡椒盐”征,Gd-DTPA静脉注射后肿瘤显著强化,能检出颈静脉球瘤,MRI的优点在于可直接显示颈静脉孔的神经血管结构,可作多方向切层以显示颈静脉及其孔是否有闭塞,明确肿瘤的上下范围,显示颈静脉结节为高信号,此信号的存在与否对判断颈静脉球瘤是否存在颇为敏感[5,6],不使用造影剂MRI即可满意显示肿瘤是否侵入邻近静脉窦。DSA主要表现是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其周围于动脉期可见不规则畸形团块状影,其内肿瘤血管粗乱、婉蜓迂曲、大小不等,实质期肿瘤血管异常染色呈湖状或巢状,血供丰富并显示血管染色的肿瘤轮廓,无静脉早显现象,能够清晰显示其供血动脉,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为介入栓塞治疗和手术切除提供了依据。MRI诊断颈静脉球瘤须与颈静脉孔区血管异常、颈静脉孔脑膜瘤、神经鞘瘤鉴别,颈静脉孔区血管异常中最常见是颈静脉球高位,临床上亦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MRI显示此颈内静脉因血流缓慢而呈高信号,局部无占位效应。颈静脉球瘤由于是破坏性生长,造成邻近骨明显破坏,很少钙化,而颈静脉结节脑膜瘤往往由于密集钙化而致MRI无信号,如钙化较少者,MRI显示病灶位于颈静脉孔内及岩骨尖下方,以宽基底与小脑紧贴,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亦无流空现象,强化明显而均匀。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来源于后组颅神经,临床上以声音嘶哑为最突出症状,颈静脉球瘤与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鉴别主要有赖于肿瘤的形态,后者往往呈圆形,MRI显示病灶位于颈静脉孔上下,T1WI呈近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流空表现,强化明显。DSA诊断颈静脉球瘤须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相鉴别,动脉瘤内无粗乱、迂曲的血管,DSA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早期均可见充盈的动脉瘤轮廓。而动静脉畸形有静脉早显的引流静脉与之鉴别。颈静脉球瘤为一少见的肿瘤,常规的X射线检查已不能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CT扫描虽能较准确地做出定位诊断,但在定性诊断方面缺乏特征性表现,而MRI和DSA不仅能良好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且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本组病例的MRI和DSA影像学诊断与手术切除后的病理诊断完全相符。目前有学者主张对颈静脉球瘤行手术切除,但其血运极其丰富,周围组织结构复杂,术中往往发生严重出血,大多数学者认为切除术前应用介入方法进行血管栓塞,阻断供血动脉,使其缩小,待栓塞后约1周行手术切除,可减少出血并能完全切除,术前栓塞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7~9]。由于颈静脉球瘤在MRI和DSA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进行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手术切除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苏章杰,李 莹,李 牧,等.颈静脉球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01):21-22.

[2]赵 卫,李莉媛,孙学进,等.副神经节瘤的DSA诊断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2):98-100.

[3]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70-172.

[4]吴卫平,周康荣,罗道天.MRI在颈静脉球瘤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7):414-416.

[5]张万凯. 颈静脉球瘤的MRI诊断[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1):783.

[6]韩本谊,冯晓源,沈天真,等.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1,5(6):318-319.

[7]洪国斌,许林锋,周经兴,等.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J].肿瘤防护治研究,2006,33(12):903-904.

[8]马海清,许林锋,洪国斌,等.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J].放射学实践,2007,22(5):5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