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肿瘤十篇

时间:2023-03-25 17:19:59

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篇1

对称性顽固性色素沉着 常见于颈、腋、会阴、脐部等处的对称性色素沉着,同时伴有皮肤角化,粗糙如皴,手掌、足底角化呈绒毛状,医学称为黑棘皮病。如果中年后发病,皮损广泛而严重,色素较深。须考虑恶性黑棘皮病,提示常与肿瘤同时发展,以消化系统肿瘤居多,预后较差。

眼睑浮肿性红斑 出现在眼睑部的浮肿性红斑和微小毛细血管扩张,及面、颈、肩、大腿等处的红斑、肿胀、色素呈网状增加或减少,骨骼肌疼痛无力应排除皮肌炎的可能性。40岁以上的皮肌炎患者,常伴有内脏肿瘤的发生,如筛查出有肺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等存在的可能。

风团伴严重瘙痒 皮肤瘙痒无明显其他瘙痒性皮肤病,长期、广泛、严重瘙痒,时轻时重。皮损特点可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皮损,好发在腋后、臀部、前臂伸侧面的红斑、风团、小水泡,有些曾追查出有喉癌、前列腺癌、直肠癌、子宫颈癌等。另外,固定的和不规则的银屑病样斑块存在多年,近期出现查不出原因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皮肤发红、肿胀、大量脱屑、剧烈瘙痒等表现,可能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蕈样肉芽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引起红皮病的早期表现。

对顽固性的全身皮肤瘙痒,各种治疗都无效时,应追查是否有内脏肿瘤存在。有触痛性的皮肤结节、游走性静脉炎,可见于胰腺肿瘤。

白血病及肉瘤转移至皮肤较为少见。皮肤转移瘤,有时是恶性肿瘤的最早表现或肿瘤播散的首发症状,应引起注意。

皮肤肿瘤篇2

[关键词]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组织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1-199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光、液氮冷冻、药物腐蚀、电烙、高频电等非手术治疗手段在美容科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和美容医生在使用非手术疗手段治疗面部增生物。但是,面部是皮肤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1],一些面部恶性肿瘤和良性增生物在临床上不易鉴别,若处理不当,将延误患者的治疗,甚至加重或导致疾病扩散。本文笔者通过对490例发生于面部的皮肤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美容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和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所有病例均为2007年6月~2011年6月在西京皮肤医院行面部皮肤病理检查,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者。

1.2方法:①经病理检查符合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②本研究涉及的疾病主要有: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皮肤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鲍温病(Bowen'disease,BD)、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为叙述方便将面部发生较少的肿瘤,如:皮脂腺癌、微囊肿附属器癌、汗腺癌、瘢痕癌等,归为“其他恶性肿瘤”;③就患者的性别、就诊年龄、皮损特点、病理诊断和临床易误诊的良性疾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一般资料:490例患者,男227例,女263例,男女之比为0.86:1。其中BCC 221例(45.1%),男103例,女118例;SCC有60例(12.2%),男34例,女26例;MM有26例(5.3%),男12例,女14例;Bowens病16例(3.3%),男4例,女12例;AK 148例(30.2%),男63例,女85例;其他恶性肿瘤19例(3.9%),男11例,女8例。就诊年龄最小6岁,最大97岁,平均64.2岁,年龄

2.2 临床误诊为良性疾病的情况:见表1。所有面部恶性肿瘤中,误诊为良性疾病者72例,占所有统计病例的14.7%。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对照,主要是误诊为色痣、脂溢性角化病、病毒疣、表皮囊肿、瘢痕、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皮肤纤维瘤等良性增生性疾病。

3 讨论

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面部增生物的治疗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新型激光的不断问世,非手术治疗手段在美容科处理面部增生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确,对于临床表现典型的良性增生物,如:黑子、病毒疣、血管瘤、汗管瘤、粟丘疹等可采用激光手段等治疗,即可达到美容效果,损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又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瘢痕形成[2]。但由于面部等暴露部位也是皮肤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且有时良恶性增生物单凭临床表现不易鉴别,因此,在处理面部增生物时,不能一味强调非手术治疗。

本研究中,490例患者,男227例,女263例,BCC 221例(45.1%),SCC有60例(12.2%),MM有26例(5.3%),Bowen病16例(3.3%),AK 148例(30.2%),其他恶性肿瘤19例(3.9%), BCC最多,虽然BCC恶性程度低,很少转移,但如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向皮肤深部生长,引起严重的损害。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紫外线是公认的最危险致癌致癌因素[3],避免暴晒和长期慢性日晒对预防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遮光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紫外线诱导的免疫抑制,减少皮肤癌的发生[4]。

典型的皮肤恶性肿瘤不难诊断,有以下表现需引起高度警惕:①单发,多呈黑色、褐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可光滑或鳞屑,有易破溃、出血史;②后天发生的增生物,无明显症状,近期逐渐增大或周边长出新的类似皮损;③长期不愈的溃疡、糜烂;④丘疹或痣样增生,接受过激光、冷冻、电烙等处理后复发或恶化者;⑤患有自身免疫缺陷性相关疾病,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面部发生的增生物。临床上误诊为良性病例的占所有病例的14.7%,尤其是面部较少发生的恶性肿瘤,误诊率更高。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和色痣、脂溢性角化病、疣、表皮囊肿、瘢痕、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皮肤纤维瘤等良性增生物易混淆。因此,对于发生在面部的不确定的色素痣样、血管瘤样肿物以及无明显自觉症状、持续存在、缓慢增大的浸润性斑片、丘疹应想到皮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不能贸然地选择非手术手段治疗,需及早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在我国,MM绝大多数发生在肢端,在头面部发生率约13.5%[5]。本研究发现MM患者平均就诊年龄为50.1岁,早于BCC、SCC、MM、BD和AK,可能和MM生物学行为及色痣切除行病理检查有关。我们发现26例MM中有3例是由于色痣使用激光治疗不当造成的,4例是临床考虑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病理确诊为黑素瘤。下列特点可能为色痣恶变征兆:①青春期后皮损显著增大或在斑疹上出现丘疹;②青春期后皮损出现疼痛不适;③青春期后皮损色素不均匀、明显加深,周围出现红晕;还需注意少数色痣在妊娠期可出现增大、疼痛不适现象,可能与痣细胞上孕激素受体相关[6]。另外色痣出现卫星灶、溃疡可能已经恶变了。黑素瘤随肿瘤细胞浸润深度的增加则预后不良,但早期确诊的黑素瘤经正规治疗后生存率较高 [7]。对于色痣我们建议是:无论是美容需要还是预防性治疗,均采用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

总之,激光、液氮冷冻、药物腐蚀、电烙、高频电等非手术治疗手段在美容科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和美观。但对于发生在面部不确定的增生物,应尽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择治疗手段上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Staples MP,Elwood M,Burton RC,et a1.Non-melanoma skin cancer in Australia:the 2002 national survey and trends since 1985[J].Med J Aust,2006,184(1):6-10.

[2]潘政,严道金,张羽文,等.面部痣样病变476例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8):1262-1263.

[3]Kim RH,Armstrong AW. Nonmelanoma skin cancer[J].Dermatol Clin,2012,30(1):125-139.

[4]Clark C.Non-melanoma skin carcer:past,present,and future,current problems[J].Dermatology,2001,13(2):109-113.

[5]高天文,孙东杰,李春英,等.中国西部两医院1905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5):469-472.

[6]高天文,李春英,齐显龙,等.色素痣的再认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1):680-681.

皮肤肿瘤篇3

[关键词] 皮肤病;内脏肿瘤;首发症状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2-0131-03

Clinical analysis of visceral malignant tumors whose first symptom was skin disease

ZHENG Yunyan1 WU Changping2 YANG Yuhua1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3, China;2.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kin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visceral malignant tumor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malignant tumor. Methods Fourteen cases with viscera malignant tumors whose first symptom was skin disease,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6 to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fourteen patients were consisted of 12 males and 2 females. Six cases presented with skin metastasis as the first symptom, four of them displayed skin nodules or masses, other two showed ulcers. Paraneoplastic dermatosis as first symptoms occurred in other six cases, including three cases with dermatomyositis, two erythroderma and one malignant acanthosis nigrican. In addition, there were two cases manifested with herpes zoster. Conclusion Recognizing the skin manifestations that served as first symptom of tumor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arly discovery of visceral tumors

[Key words] Skin disease;Visceral tumors;First symptom

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根据病理生理学特点,可分为肿瘤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肿瘤的皮肤转移为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转移灶生长影响周围器官或组织的正常功能;副肿瘤性皮肤病是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经复杂生物学效应,影响远处器官或组织的正常功能[1]。部分恶性肿瘤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所以认识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具有重要性,而且皮肤体格检查具有直观性、无创性,为潜在的内脏恶性肿瘤提供诊断线索。现对本院2006年~2013年中14例以皮肤病为首发症状的内脏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皮肤转移性恶性肿瘤

以皮肤结节、肿块或溃疡首诊,通过病理检查确定是皮肤转移癌患者共有6例。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9岁,皮疹出现到就诊时间3个月~1年,原发肿瘤及皮肤转移肿瘤均通过手术标本病理证实。例1及例3均有误诊史,分别误诊为脂肪瘤、皮肤软组织感染,病程也长,后半年皮肤肿块迅速增大,伴轻度疼痛。例1确诊时已有肾脏、肝脏、肾上腺等多脏器转移。例2因右大腿肿块3个月就诊,手术切除病理示转移性腺癌,但进行详细检查未发现内脏肿瘤,直到10个月后皮肤肿块再次复发进行胸部CT才发现患有肺癌。例4及例6均以头部皮肤肿块伴溃疡首次就诊,溃疡在外院抗感染治疗无效,长期不愈合,之后不久出现其他多处皮肤转移灶,确诊时均有其他脏器同时转移。见表1。

1.2 副肿瘤性皮肤病

副肿瘤性皮肤病是指从患者所表现的皮肤病症状中能发现体内可能存在着某些恶性肿瘤的一组疾病,皮疹往往与内脏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平行[2]。对2006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6例副肿瘤性皮肤病分析如下,见表2。

8例患者中有3例是皮肌炎,均具有典型的眼睑紫红斑,皮疹范围广累及面颈、上背部,例1及例2曾分别误诊为接触性皮炎、湿疹,2例有甲周红斑,实验室检测只有1例患者肌酸激酶超出正常范围,另2例未检测出异常。

红皮病合并肿瘤患者2例。1例女性患者皮肤弥漫性红斑3个月,皮疹表现为面、躯干、四肢弥漫性红斑,瘙痒剧烈,入院体检后腹部CT示胆囊癌,予手术切除病理示胆囊腺癌Ⅱ-Ⅲ级侵及全层,手术治疗后瘙痒及红斑均减轻,但术后5个月皮肤红斑又加重,瘙痒感剧烈,再次腹部CT检查发现淋巴结多处转移。另1例男性患者年仅36岁,原有痛风、癫痫史,临床表现为全身弥漫型红斑,其上丘疹,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难以消退,入院后测血常规白细胞30.8×109/L,乳酸脱氢酶升高,CT示纵隔、腋窝、小网膜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活检后确诊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予以化疗控制病情。

黑棘皮病合并胃癌患者1例。该患者男性,76岁,以面颈部、四肢角化性皮疹16个月来我院就诊,皮疹表现为口唇、上腭、舌尖成群分布正常黏膜色角化性丘疹,眼睑、鼻尖、四肢远端绿豆、米粒大小褐色角化性丘疹,部分呈菜花状(图1)。颈后、腋下、腹股沟黑褐色丘疹,聚集成天鹅绒样(图2)。皮疹病理示鳞状上皮状瘤,细胞空疱变性(图3)。先予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胃黏膜紊乱、粗大。进一步胃镜发现食道表面多个息肉状隆起,病理示鳞状上皮状瘤,贲门后壁2 cm×2.5 cm不规则隆起,病理示贲门腺癌(图4)。手术切除胃部肿瘤,半年后随访患者黑棘皮病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瘤样皮损亦明显缩小。

1.3 非特异性皮肤表现与肿瘤

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76岁、62岁,均以带状疱疹入院治疗,皮疹表现为典型的单侧性分布的簇状水疱群,但水疱数量多,累及范围广,疼痛剧烈,愈合时间长。2例患者经胸部CT检测均患有肺癌,转外科手术治疗。

2 讨论

恶性肿瘤有0.6%~10.4%的患者会发生皮肤转移[3],占皮肤肿瘤的2%[4]。转移性皮肤肿瘤临床表现形态多样,无特异性,皮疹大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的质硬结节或肿块,表面可有溃疡,不同的内脏肿瘤引起的皮肤转移瘤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在诊断时有一定比例误诊,病理是确诊的有效手段。另外,皮肤转移可能是无临床症状内脏肿瘤的首发症状(男性为37%,妇女为6%)[5]或肿瘤复发的一个线索,在确诊后多数患者同时已有其他器官转移,本组6例皮肤转移癌患者在确诊恶性肿瘤时已有4例同时合并其他器官转移,预后差。所以对于皮肤科医师来说,认识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表现是很重要的。对不明原因的质地偏硬肿块、难以愈合的溃疡需做病理明确诊断,也可以做微创的细针吸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6],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延长生命。

副肿瘤性皮肤病有多种皮肤表现,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红皮病、匍行性回状红斑、获得性胎毛增多症等。本组病例主要是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红皮病3种。

朱旭利等[7]报道中老年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7.4%,肿瘤类型多以胃癌、卵巢肿瘤、食道癌为主。伴发恶性肿瘤的皮肌炎患者血沉、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羟丁酸脱氢酶的水平较不伴发恶性肿瘤者高,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较不伴恶性肿瘤患者高。但也有学者报道,皮肌炎合并肿瘤与血清肌酶升高无明显关系,认为年龄>40岁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有皮肤异色样改变、吞咽困难和血沉增快者易并发恶性肿瘤[8],本组皮肌炎患者有2例肌酸激酶仍在正常范围内,2例患者有甲周红斑。对临床上具有皮肌炎特征性皮损伴甲周红斑的患者如肌酸激酶正常更应高度怀疑合并内脏恶性肿瘤。1例患者确诊肿瘤后手术治疗皮疹明显好转,但不久又加重。

红皮病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肿胀、脱屑,可伴有全身症状。红皮病病因复杂,有以下几种:①继发于原有皮肤病,②药物过敏,③继发于恶性肿瘤,④原因不明。红皮病患者中伴有恶性肿瘤者占8%~20%[9]。肿瘤可先于红皮病发生,亦可同时或在其后发生。2例患者乳酸脱氢酶均有升高,文献报道[10]LDH升高和高龄(>60岁)为恶性肿瘤相关红皮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故红皮病患者合并LDH升高应高度警惕存在恶性肿瘤可能,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红斑,自觉瘙痒剧烈,一般抗组胺药及外用药物难以缓解,且伴全身症状,发现恶性肿瘤后积极原发病灶治疗后皮肤症状及瘙痒得以迅速缓解,但1例患者3个月后再次加重,瘙痒明显,检查发现原恶性肿瘤出现淋巴结多处转移,进一步说明红皮病症状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其主要措施是治疗原发病。对年龄大的、按湿疹和皮炎治疗无缓解且瘙痒剧烈的患者需进行系统检查排除恶性肿瘤,或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恶性肿瘤。

恶性黑棘皮病病因尚不明,可能为恶性肿瘤产生某些物质,如雄性激素和各种肽类,此种物质具有在细胞受体水平上胰岛素样活性,直接或间接诱发黑棘皮病[11]。恶性AN多见于成人,皮损发展迅速且严重,色素沉着明显且不限于增厚皮损,黏膜及皮肤黏膜交界处亦有典型皮损,可累及四肢、掌跖及指尖部有特征性“天鹅绒样”改变,常伴有患处瘙痒或刺激症状,是恶性肿瘤伴发皮肤损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与内脏癌变同时发生者占61% ,发生于恶性肿瘤之前者占17%,之后者占22%[12]。黑棘皮病伴发的恶性肿瘤以腺癌居多,常见于胃肠道、肺及乳腺,这类患者需要重点检查消化道,排除胃肠道肿瘤。

本组1例患者以黑棘皮病、皮肤黏膜瘤样改变为特点,在确诊胃癌后手术切除,半年后患者皮肤症状明显消退缓解。其皮疹表现与肿瘤有平行关系。所以观察黑棘皮病的皮损变化也是观察恶性肿瘤是否进展、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非特异性皮肤表现与肿瘤、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且是自限性疾病,但与肿瘤也有相关性。Ayyamperumal等[13]研究发现非特异性皮肤表现与内部的恶性肿瘤中,带状疱疹(27%)是第一位的,乳腺癌是带状疱疹相关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宫颈癌(18%)居第二。本组2例患者虽然并不是播散性,但均是老年人,具有皮疹范围广、患者疼痛剧烈、愈合时间长的特点,经胸部CT检查均为肺癌,对此类患者应注意排除内脏恶性肿瘤。

认识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对高度怀疑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通过皮肤和系统的全面检查可以发现与患者病情相关的重要信息,提供内脏肿瘤的第一线索,必要的血液学、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恶性肿瘤的性质和部位,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Brenner S,Tamir E,Maharshak N,et al.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internal malignancies[J]. Clin Dermatol,2001,19(3):290-297.

[2] Boyce S,Harper J. 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J]. Dermatol Clin,2002, 20(3):523-532.

[3] Lookingbill DP,Spangler N,Helm KF. Cutaneous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20 patients[J]. J Am Acad Dermatol,1993,29(2 Pt 1):228-236.

[4] Nashan D,Meiss F,Braun-Falco M,et al. Cutaneous metastases from internal malignancies[J]. Dermatol Ther,2010,23(6):567-580.

[5] Itin P,Tomaschett S. Cutaneous metastases from malignancies which do not originate from the skin.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Internist (Berl),2009,50(2):179-186.

[6] 曾红.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皮肤转移性恶性肿瘤120例诊断报道[J]. 贵州医药,2007,31(5):458- 460.

[7] 朱旭利,廖康煌. 17例中老年皮肌炎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374-375.

[8] 周娅妮,陈爱明,周乃慧. 皮肌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3):133-135.

[9]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701.

[10] Foulc P,N'Guyen JM,Dreno B. Prognostic factors in Sezary syndrome: A study of 28 patients[J]. Br J Dermatol,2003,149(6):1152-1158.

[11] Williams DS. Acanthosis nigricans[J]. J Insur Med,2005,37(2):166-167.

[12] Mekhail TM,Markman M. Acanthosis nigrican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Gynecol Oncol, 2002,84(2):332-334.

皮肤肿瘤篇4

[关键词]良性肿瘤;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创面;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08)08-1117-03

Treatment ofthe tissue defect ofter excising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s by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technique

WANG Ji-hua,XIAO Hong,ZHANG Jing-bo,GUO Qun,YANG Yun,DU Yong-gui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Kunming 650101,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technique to repair the defect after excising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s.Methods10 pationts with skin and soft-tissue defects after excising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s were repaired with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technique in our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04 to October 2007.Results8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paired through one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and 1 case was repaired through two times, 1 case was not excise completely at one time, second opertion was done after 6 months. There were not found recurrent after 3 months to 2 years of the follow-up and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ConclusionTreatment for Which the tissue defect ofter excising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s by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technique is better method.

Key words: superficial benign tumor;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skin flap; wound repair

面积较大的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继发缺损的修复是困绕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传统的皮片移植法,因其后期存在皮肤色素沉着与周围皮肤有较大的差异,在颜面部还会导致临近器官的变形、移位,患者难以接受;未扩张的邻位皮瓣转移修复,存在供瓣面积受限,供区瘢痕明显、继发畸形等缺点,患者对手术后效果难以接受,致使一部分患者放弃治疗。2004年8月~2007年10月,笔者对10例体表良性肿瘤患者,先行病变周围或临近部位皮肤软组织预扩的方法,治疗术后组织缺损,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8~35岁,病程8~35年。病变类型: 神经纤维瘤2例,毛细血管瘤1例,黑色素细胞痣2例,头皮疣状痣5例;病变部位:头部6例,鼻面部1例,面部2例,颈胸部1例。病变大小3cm×6cm~10cm×10cm。

2手术方法

一期手术为扩张器置入术:在肿瘤临近区域选择适当的正常组织供区,根据病变部位、大小计算出修复缺损拟需要的皮肤软组织量。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据二期手术时皮瓣转移方式,在病变侧作3~5cm切口。剥离平面,头部在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额部在额肌下,面部在SMAS筋膜浅面,颈部在颈阔肌浅面。剥离后形成超过扩张囊边缘1~2cm腔隙,以免扩张器置入后折叠成角,顶破皮肤导致扩张器外露。腔隙内放置负压引流。术中注入扩张器容量10%的生理盐水,使扩张器撑开展平,并使分离腔隙有适当张力,有助于减少术后血肿发生。术后7~10天拆线,拆线后开始定期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

二期手术为切除肿瘤,扩张皮瓣覆盖创面:手术时先取出埋置的扩张器,将扩张好的皮瓣以滑行推进、易位或旋转的方式充分利用。具体设计与缺损位置、缺损的长轴与扩张器长轴之间的关系、缺损的形态、局部皮肤供养血管走行有关。先将设计形成的皮瓣覆盖在病灶表面再切除病灶,以免出现病灶切除后皮瓣不够的尴尬局面。尽量做到无张力下缝合。分别置入扩张器1~2枚,扩张器容量为100~350ml,扩张器注水量为120~400ml,均为超量扩张。扩张时间为1.5~2个月。

3结果

3.1 经一次皮肤软组织扩张,完全修复病变切除后缺损8例;经二次皮肤软组织扩张,完全修复病变切除后缺损1例;1例经一次扩张,病灶切除不彻底,6个月后,再次切除残留病灶。9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分别为3月~2年,无肿瘤复发。修复部位组织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一致,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典型病例

3.2.1 病例1:某男,20岁,头顶部黑色病灶逐渐长大20年。查体:病灶为10cm×10cm,色泽黑,高出正常头皮组织0.5cm,头发稀疏。入院诊断:头皮神经纤维瘤。一期手术分别在病灶两侧置入150ml肾形扩张器各一枚,切口愈合拆线后,常规注水扩张。经50天注水后两侧扩张器分别注水量为200ml。二期手术时,完全切除病灶,在病灶两侧形成两个矩形皮瓣,向创面中央滑行推进,完全覆盖创面,创口一期愈合。术后病检报告:神经纤维瘤。如图1。

3.2.2 病例2:某男,9岁,右面部黑色病灶逐渐长大9年。查体:右面部见呈扇形黑色病变,有散在毛发分布,病变几乎占据面中份,内侧至内眦鼻背,入院诊断:面部黑毛痣。一期手术分别在额部、又面部置入100ml和200ml肾形扩张器各一枚,切口愈合拆线后,常规注水扩张,注水时间为75天,额部扩张器注水量为120ml、面部扩张器注水量230ml。二期手术时,完全切除病灶,面部皮瓣滑行推进,额部形成以滑车上动脉为供血动脉的带皮蒂的易位皮瓣,覆盖创面。额部皮瓣3周后断蒂,断蒂的同时修薄皮瓣,修复后外形色泽满意。如图2。

4讨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自1976年由美国Radovan[1]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后,因其能提供与缺损区色泽、质地相似的“额外”皮肤,避免了供皮区需植皮修复和产生新的瘢痕的缺点,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成为整形外科重要的治疗手段,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头、面、颈部瘢痕切除术后创面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2-4]。国内郭树忠[5]、柳大烈[6]、卿勇[7]先后将该技术应用于面积较大的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其创面的修复,也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体表良性肿瘤边界清楚,生长缓慢,允许临床医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复创面的准备。经过2~3月的正常皮肤预扩张,提供额外的、足以修复继发创面的皮肤软组织是值得的。在扩张期间,皮肤良性肿瘤面积和性质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只要一期手术时,按病灶所在部位、面积大小,根据组织缺损情况,计算出需要置入扩张器的容量,二期手术时,就能通过扩张提供的额外皮肤达到修复的目的。随着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期手术时正确估计置入扩张器的容积和顺利的扩张过程,是皮肤软组织扩张修复体表良性肿瘤术后缺损成功的关键。

修复面积与扩张容量的关系,王炜等[8]的认为修复1cm2头皮需要扩张容量3.5ml, 面颈部为4.5~5ml。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按该公式计算,扩张后的皮肤略显不足,在面颈部尤为明显。因此,在头皮、额部,我们按修复每平方厘米缺损,需要4ml计算,面部6~8ml、胸前区6ml的容量计算,扩张后的组织较为充分。预计一个部位扩张不够修复时,可在两个部位埋置扩张器。本组病例2例分别在病灶的两侧置入150ml扩张器各一枚,二期手术时,用两侧扩张后的皮瓣向中央推进覆盖创面。1例面部色素痣,除在病灶旁正常组织内置入一枚200ml扩张器外,还在额部置入扩张器100ml一枚;二期手术时,在额部形成带滑车上动脉的轴型皮瓣,与面部扩张后的皮瓣联合覆盖创面,避免因张力造成的下睑外翻。

组织扩张方法文献报道有多种[9],但本组病例我们均采取常规注水扩张法,该方法符合细胞分裂增殖生物学特性,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所产生的新皮肤,即生物性增生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获得“额外”皮肤的主要来源[9]。创口愈合拆线后开始注水,可避免创口裂开,扩张器外露。一旦扩张器外露则造成扩张过程不顺利,延长扩张周期甚至扩张失败。注水间隔期第1~3次为一周,注射3~5次后,每3~4天注射一次。每次注水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病人能耐受疼痛,扩张的组织开始紧张即可停止注水。扩张过程中注意对扩张区的保护,确保扩张过程的顺利。扩张时间为1.5~2个月.该方法扩张后的皮瓣回缩率低,能达到术前预期的效果。

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笔者认为,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于较大面积体表良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具有传统植皮无法比拟的优点,是整形外科修复组织缺损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不足之处是需要2~3次手术,费用较贵,同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故术前诊断必须要明确,必要时可切取组织病检证实。

[参考文献]

[1]Radovan C. Breast reconstruction after mastectomy using the temporary expander[J]. Plast Reconstr Surg,1982 Feb;69(2):195-208.

[2]梁 杰,李建赤,郝新光,等. 应用多处皮肤扩张器修复瘢痕性秃发[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2)169-171.

[3]马显杰,鲁开化,艾玉峰.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1):33-34.

[4]张 继,王春梅,尹 林,等扩张的超薄皮瓣分区修复颜面部烧伤瘢痕[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47-51.

[5]郭树忠,鲁开化,艾玉峰,等.扩张后的皮瓣修复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3,7(4)209-211.

[6]柳大烈,鲁开化,艾玉峰,等.用皮肤扩张术治疗血管瘤及斑痣24例[J].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5,6(3):118-119.

[7]卿 勇,岑瑛,许学文,等.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头皮良性肿瘤术后缺损16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7):775-777.

[8]王 炜. 整形外科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9.

皮肤肿瘤篇5

如何修复因体表色素痣、瘢痕、肿瘤等切除后遗留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是整形外科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颜面部,其不仅要求手术简单、快捷,而且还要考虑术后形态效果,因此,应用局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是较好的选择,菱形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皮瓣之一,2005年1月―2012年1月,我们应用菱形皮瓣修复色素痣、瘢痕、体表肿瘤等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患者39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18―66岁,皮肤缺损由于色素痣切除20例,基底细胞癌切除5例,瘢痕切除8例,皮脂腺囊肿6例,缺损分别位于头部、面部、颈部。面积最小1.0cm×1.0cm

1.2方法:

1.2.1皮瓣设计:将要切除之病变组织设计成圆形或椭圆形,于圆的外侧设计一菱形皮瓣,(如图所示)A-B=A-D=DE=EF,

1.2.2 手术方法: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将病变组织按设计行圆形或椭圆形切除,切口距病变边缘:色素痣、瘢痕等良性病变1-2mm,基底细胞癌为5mm,按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根据病变深度在深筋膜浅层或浅筋膜深层潜行分离形成CDEF,分离皮瓣至无张力转移至缺损区,先定点缝合DF,再用5-0可吸收线缝合皮瓣供区皮下,最后用6-0尼龙线缝合皮肤,根据皮瓣大小及创面情况决定是否放置皮瓣下引流条,术后24h拔除引流条,术后8―12天拆除缝线。

2 讨论

2.1 在颜面部五官聚集,修复创面的原则为既要保障病变组织的彻底切除,又要考虑到切口或创面愈合后产生极少的瘢痕,最低限度地减少继发畸形,其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

2.2 非手术方法相对多些,尤其在非手术治疗科室,非手术治疗的优点方便,易于普及,但其适应症仅为直径在1-2mm,浅表层,诊断明确的非交界痣或混合痣。

2.3 直径在3.0mm以上的肿物,可用手术治疗原则,手术治疗的方法通常有单纯切除缝合,与分次切除缝合法,游离植皮修复法及皮瓣修复法,对于直径在3.0-5.0mm的肿物,且周围皮肤较松弛者,顺皮纹设计梭形或菱形切口,可直接拉拢缝合,对于直径大于5.0mm的肿物,单纯切除缝合后会残留较明显的疤痕,且分次切除所需时间长,患者不愿意接受,行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存在皮色反差大,术后易出现挛缩,导致器官畸形的缺点,我们采用的菱形皮瓣修复创面,具有肤色差别小,张力小,角度对得齐,蒂部宽的特点,保证了皮瓣血运,不易出现皮瓣血运障碍,且设计切口时本着选择与皮纹或皱纹方向一致的原则,术后瘢痕小,克服了其他手术方法的缺点,结果患者术后均满意,总之,此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而且美容效果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 吴孟超 黎鳌 等 手术学 整形与烧伤外科卷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56

皮肤肿瘤篇6

【关键词】

外鼻;皮肤恶性肿瘤;手术;Ⅰ期修复创面

临床上外鼻恶性肿瘤并不常见,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而切除恶性肿瘤以彻底为第一原则,往往也就牺牲了患者在外形上的美观要求。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外鼻恶性肿瘤27例,按肿瘤手术切除原则的同时,结合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及患者的年龄,选用不同的手术和修复方法,使外鼻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相应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7例,经病理证实为外鼻恶性肿瘤。其中男20例,女7例,男女比接近3∶1;年龄28~84岁,平均62岁,均无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基底细胞癌19例,鳞癌3例(其中高分化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高分化鳞癌3例。病变部位:鼻背10例,鼻翼5例,鼻尖2例,鼻唇沟6例,鼻根4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范围一般外缘取切缘阴性后再扩大5 mm,基底切达鼻骨骨膜或软骨膜,如肿瘤累及软骨或鼻中隔则彻底切除,甚至行全鼻切除。手术前讨论时即可按肿瘤大小、累及范围及深度制定手术及修复方案。本组14例肿瘤较局限,切除后缺损部直径2 cm,手术方法:创面游离植皮4例,双瓣5例,正中额瓣2例;2例累及鼻翼软骨或鼻小柱,切除软骨并以带有软骨的耳后游离皮瓣修复(打包加压2周)。

2 结果

2.1 27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接受了放射治疗,24例随访3年,其中有2例失访, 1例死亡(死于他病),3年存活率为87.5%(21/24),存活患者局部均无复发征象。

2.2 术后医师和患者的满意度 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16例,尚满意8例,不满意3例;医师满意22例,尚满意5例。术后随访2~3年,患者满意19例,尚满意4例,不满意1例;医师满意23例,尚满意1例。

3 讨论

外鼻恶性肿瘤多属皮肤癌,恶性程度低,发展较慢,且易于发现,可得到早期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结果显示男女比接近3∶1,与文献报道一致[1]。临床上外鼻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可以选择手术、放疗、激光、冷冻等,但一般还是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基底细胞癌和鳞癌可以先用放射治疗,而且治愈率也很高。但考虑到放射治疗后,照射野局部皮肤会变得缺乏活力,同时色泽也会明显不同于周围皮肤,故选择治疗手段时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①当肿瘤比较局限,缺损部直径2 cm者,则在创面充分止血并确保基底无瘤后,取锁骨上或腹部或上臂内侧全厚皮片行游离植皮术,取下皮片时尽量彻底去除皮下组织及脂肪层以提高存活几率。取皮区分离皮下后可直接分层缝合,手术创缘与皮片间断对边缝合后外周打包加压,术后2周拆包及拆线。该手术方案的缺点是植皮区皮色有些差,较易辨认出来。鼻背偏下部较大缺损可以尝试双侧鼻唇沟瓣或其他双侧不同型皮瓣修复,缺点是内眦有牵拉,不过时间稍长后会有改善。设计正中额瓣180°转瓣封闭时需注意蒂部必须包含有角动脉在内眦的分支,缺点是额瓣蒂需Ⅱ期修复断蒂;③肿瘤累及鼻翼软骨或鼻小柱者,我科选择的是扩大切除受累软骨并以包含有软骨的耳后游离皮瓣修复,需打包加压2周[3]。也可选用带耳廓软骨的部分耳轮复合瓣修复缺损,也需打包加压2周。耳后复合组织适应于鼻翼软骨破坏较多者,其缺点是游离皮瓣靠创面基底组织液渗透供养,故存活率偏低[4~5]。由于外鼻是面部最为突出的部分,对容貌影响极大。故手术根除病灶后,应考虑一下手术野的修复,尽量保全患者的容貌,以求患者术后能得到较高的生存质量。术中也要尽可能保持完好的面部形态和功能。沿皮纹做切口,并根据缺损区的部位、大小、邻近器官设计相应的皮瓣和修复方案,因为修复鼻缺损最适宜的组织为鼻本身[6,7]。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一期修复时,皮瓣的选择要慎重,首先要考虑组织的大小,所需的组织是皮瓣还是肌皮瓣;其次要考虑就近取瓣和组织瓣血供情况;第三要考虑供区的功能和外观。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选择皮瓣,既达到修复的目的,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我科近几年在确保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因“ 瘤” 而异地治疗并修复了一些外鼻恶性肿瘤患者,达到了远期疗效确切和术后面容保全的双赢,手术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0.

[2] 代玉姣,蒋木勤.外鼻部皮肤癌74例临床分析.山西医药杂志,1994,23(3):153.

[3] 周小屏,王泉良,汤君彦.外鼻肿块的手术治疗(附49例报告).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4(2):8284.

[4] 石孟志.外鼻肿瘤的手术切除与缺损修复.中国基层医疗,2003,10(1):7879.

[5] 薛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72.

皮肤肿瘤篇7

奇痒难耐或是癌症先兆

瘙痒可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现象,但如果出现无原因的广泛长期瘙痒,就可能是提示邻近部位的肿瘤。如鼻孔奇痒,这往往是脑肿瘤的特有表现;奇痒,有可能是直肠、乙状结肠癌的表现。患有直肠肿瘤的病人中,有50%可因肿瘤引起皮肤瘙痒;患生殖器肿瘤的病人中,有25%的人可因肿瘤引起生殖器附近的皮肤奇痒;在15个肿瘤患者中,有3个人的痒出现在肿瘤发生的前几个月,有1人的皮肤痒出现在肿瘤发现的前4年。各种白血病、肺癌、食道癌等都有泛发性的皮肤瘙痒或奇痒。

由肿瘤所导致的痒,与一般的痒是有区别的,它的特点是:平时无瘙痒史而突然发生顽固性的全身痒,皮肤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变化,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痒;与气候变化无关,用任何止痒药物均无效。

水疱是皮肤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但也可能是某些恶性肿瘤的征兆。研究表明,约12%的癌症患者出现带状疱疹样皮损,患者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最为多见。食管癌、胃癌、肠癌、肺癌、前列腺癌等也会伴有带状疱疹性皮损。如果腋后、骶部、臀部和前臂外侧出现红斑、丘疙疹、小水疱或成群分布的风团及严重疼痛的疱疹样皮炎等症状,都要小心恶性肿瘤的“突袭”。

皮肤发黑变厚勿大意

如果发现颈部、腋窝等地方的皮肤薪膜增厚,皮肤表面变硬,凸起,并有黑色素沉着,局部皮肤角质化,很可能是患了黑棘皮病。这种病与内脏癌的关系甚为密切,而且以消化道癌症居多,尤其是胃癌。而如果是皮肤不明原因的变黑,则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广泛转移,也有可能是。肾上腺受到癌症的侵犯,不能抑制垂体分泌黑色素的细胞。另外垂体肿瘤也可能导致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变黑。如果皮肤变黄,出现黄疸,可能预示着肝癌、胆管癌、胰腺癌。除了发黑,皮肤发红也不是什么好事。例如红皮病,就是一种伴有全身症状的严重皮肤病,患者的皮肤会广泛性地发红、肿胀、脱屑。多发生在恶性肿瘤之前,可能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早期病变信号。前胸毛细血管扩张是乳腺肿瘤的标志,也是其他肿瘤转移至乳腺的首发表现。紫癜,即毛细血管扩张等血液、血管方面的异常,这可能是白血病和骨髓瘤的症状之一。

另外,对于手、跫、耳。鼻等容易受到磨擦及暴露部位突然出现的点、片状粗糙、肥厚皮肤损害,也要保持警惕。

毛发异常增多需高度警惕

汗毛增多也可能是癌症的先兆之一。如发现脸上忽然间长出了许多白色柔软的汗毛,而无内分泌异常,则可能是患肺癌、结肠癌、胆囊癌和膀胱癌,必须从速就医。这种病多先发生在脸上,然后逐渐扩展到脖子及全身,生长得很快。

恶性毳毛以女性患者多见,其特点是在而部两颊、前额、下颌和耳部出现像胎毛一样柔软的细毛,用于抚摸时有一种丝绸样感觉,毛长约1厘米左右,无其他异常。它是体内肿瘤的一种皮肤标志。以肺癌与结肠癌为多见。

虽然皮肤病变可能是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确有关。一般认为,如果皮肤病经一般治疗无效或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病情加剧者,就要考虑有恶性肿瘤的可能。尤其对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者,一旦皮肤出现原因不明的结节、炎症型皮损,应及时作病理活检,确诊后可给予必要治疗,这对于早期发现肿瘤、延长生存时间是很有意义的。

皮肌炎与肿瘤高度相关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的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同时伴有恶性肿瘤。该病到了晚期,治疗效果极差,因此,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皮肤肿瘤篇8

【关键词】 皮肤; 外阴; 临床; 病理; 活检

女性外阴既是人体最大器官皮肤的一部分,又为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因其部位特殊,可发生多种皮肤病、性病及妇科疾病,因此外阴疾病种类较多,不易掌握,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女性外阴活检病例250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认识,以指导临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年至2012年所有女性外阴活检标本250例,年龄为18~89岁,平均35.2岁;其中≤35岁79例(31.6%),35~50岁88例(35.2%),>50岁83例(33.2%)。临床表现外阴瘙痒、异常分泌物、溃疡、疼痛、肿块、出血、颜色改变等症状。病变多分布在大小、及阴道口周围,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色素沉着、丘疱疹、白色斑块、白色斑疹、结节、赘生物、溃疡。

1.2方法

所有活检组织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搜集整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系统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外阴疾病年龄与病变率关系

18~35岁组发病最高的3类外阴病变依次是囊肿和瘤样病变、感染性疾病、良性肿瘤;35~50岁组发生率最高的3类外阴病变依次是囊肿和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大于50岁组依次是良性肿瘤、囊肿和瘤样病变、增生性或萎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增生性或萎缩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

2.2外阴疾病构成

囊肿性及瘤样病变在几类疾病中最多见。其中25.22%为表皮囊肿和前庭大腺囊肿,其他囊肿包括黏液囊肿、皮脂腺囊肿、中肾管囊肿、纽克管囊肿(子宫圆韧带囊肿)等;其中56.52%为软纤维瘤(亦称皮赘),其他瘤样病变包括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假性湿疣2例、血肿2例。良性肿瘤居第二位(24.4%),包括色素痣、状瘤、脂溢性角化、大汗腺状瘤、汗管瘤、汗囊瘤、纤维瘤等。恶性肿瘤较少(4.4%),包括 Bowen’s病、鳞状细胞癌、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感染性疾病不多(12.8%),其中87.5%为尖锐湿疣。增生性或萎缩性疾病中增生性营养不良、硬化性萎缩苔藓和萎缩性营养不良比例相近,前者略多(12例,占38.7%)。另有少数为两种病变合并发生,包括增生性外阴营养不良合并鳞状细胞癌3例。与肿瘤密切相关的VINⅢ级1例。见表2。

2.3临床与病理符合情况

临床诊断外阴肿物60例,外阴囊肿15例,外阴赘生物75例(其中诊断皮赘8例,诊断尖锐湿疣12例)。诊断外阴白斑14例,白色病变17例,疖肿1例,外阴子宫内膜异位3例,疣3例,痣8例,外阴癌5例,鲍温样丘疹病1例,汗管瘤1例,脂肪瘤1例,生殖器疱疹1例。待查33例。总体上临床与病理符合率20.8%。

3讨论

3.1外阴疾病年龄特点

外阴疾病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发病年龄分布广泛。本组资料收集的250例女性外阴活检病例,以35岁和50岁为分界线的3个年龄段患者活检率接近,无明显差别。但3组内疾病构成明显不同。50岁以内患者以囊肿和肿瘤样病变最多见,感染性疾病次之。50岁以上的患者以肿瘤病变最多,增生性或萎缩性疾病次之。50岁以内的患者以育龄女性为主,为性活动活跃人群,易患感染性疾病,其中尖锐湿疣最多见。这一点与李天等[1]报道一致。与之报道不同的是本组该类疾病活检率低于囊肿和瘤样病变,原因可能前者多数可以做到临床诊断,不必行活检,而后者往往临床不能明确诊断,故活检率要高。本组结果提示50岁以上患者罹患肿瘤和癌前病变的风险升高。恶性肿瘤不多,其中72.27%为鳞状细胞癌,与文献报道接近。VIN(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指一组包括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外阴病变,此标准命名目前已被接受[2,3],包括鲍温氏病、Querat红斑、严重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等鳞状上皮病变,分为Ⅰ、Ⅱ、Ⅲ级。本组在鲍温氏病中观察到VIN病变Ⅲ级1例,另外还有1例外阴后联合部位的结节性病变诊断为VINⅢ。RT-PCR方法检测有95%的VINⅢHPV-DNA阳性,主要为HPV16型[4]。对于经典型VIN,HPV多为阳性,且年轻妇女多见,而单纯型VIN的HPV多为阴性,老年妇女多见[3]。本组2例女性为55岁及43岁。本组8例鳞状细胞的患者均为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力下降、HPV及 HSV(单纯疱疹病毒)感染[5]、就诊率低、症状隐匿不易引起重视等因素有关。

3.2外阴病变活检构成特点

外阴活检送检标本最多的是囊肿及瘤样病变,其中软纤维瘤最多见,可能与局部炎性刺激及摩擦有关。除了常见的皮肤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外,还存在巴氏腺囊肿、黏液囊肿及来自胚胎发育残余的诸如中肾管囊肿、纽克管囊肿(又称子宫圆韧带囊肿)。外阴子宫内膜异位不常见,但仍有3.5%的概率可以邂逅这样的病例。作为皮肤科医生,也要认识这些病、想到这些病,有助于临床及病理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有助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随月经周期变化。

良性肿瘤占第二位,基本涵盖了皮肤、附属器及结缔组织常见的肿瘤。最多的是色素痣和状瘤,次之为脂溢性角化及大汗腺状瘤,这些肿瘤亦常见于外阴之外的皮肤,后者恰好符合女性外阴多发的发病特征。令人高兴的是还包括少见及罕见病例如孤立性纤维瘤和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前者CD34特征性阳性,后者免疫组化显示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恶性肿瘤较少,其中鳞状细胞癌最多(占250例活检病例的3.2%),符合外阴恶性肿瘤发病特点。鲍温氏病相对较少,并见1例罕见的成人外阴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可以看出,外阴发生的肿瘤种类繁多。虽然本组数据有限,但基本显示了常见肿瘤分布情况。需要提出的是临床医生往往重视恶性肿瘤,而忽视良性肿瘤。文献报道,常见的外阴状瘤可以恶变,尤其对于老年女性[6,7]。所以对于良性肿瘤亦应细致观察并随访。

感染性疾病与增生性或萎缩疾病比例相当。前者以性病为主,后者以外阴营养不良为主,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次之。活检有助于鉴别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梅毒和其模仿的疾病,病理上浆细胞浸润是梅毒诊断的重要线索[8]。假性湿疣病理表现鳞状上皮状突起,可见局限性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未见空泡细胞及细胞核异性性。表皮细胞无排列紊乱,黏膜下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HPV-DNA检测阴性[9]。尖锐湿疣表现为皮肤状瘤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典型挖空样细胞,真皮毛细血管显著扩张。HPV-DNA检测阳性。

合计250100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和外阴营养不良的关系仍不十分明确,但二者均与外阴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10]。4%~5%会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可伴发鳞状细胞癌[11]。本组出现的8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有3例伴发增生性营养不良。数据有限,未能观察到鳞状细胞癌与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伴发的证据。本组疾病构成与文献报道并不完全一致,可能由于本组标本主要来自妇科。未发现外阴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疾病、大疱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12]。通过总结病例,皮肤科更应重视外阴病变活检。

3.3临床与病理符合率分析

本组临床与病理符合率较低,仅20.8%。其原因可能为以下几方面:(1)临床医生诊断习惯不同,临床诊断术语不能做到统一规范。(2)本组标本多来自妇科,对于皮肤病变多数描述,大致归类,不能做到具体诊断。对于妇科擅长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鳞癌、前庭大腺囊肿、外阴白斑等疾病诊断符合率较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符合率可达75%。(3)囊肿或瘤样病变及肿瘤病例占总体74.8%,对于这样的病例,临床肉眼的确难以明确诊断,因此病理活检显得十分重要。从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外阴病变种类多而复杂,作为皮肤科医生应熟悉外阴疾病的病种,更应重视外阴活检,避免误诊。罕见的成人外阴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笔者完成的活检。这一病例启示我要重视外阴皮肤活检。该患者为中年女性,病史3年余,曾多次在妇科以疱疹和溃疡的诊断治疗,来皮科后临床诊断亦曾诊断为生殖器疱疹,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故取皮肤病理,结果诊断为外阴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该病多系统损害常见,预后差;单系统受累少见,预后较好。单系统损害以骨累及最多见,其次为淋巴结、肺、皮肤。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病例约占11.55%,临床上以湿疹样、脂溢性皮炎样或紫癜样皮疹为主[13,14]。皮肤损害可累及儿童外,而局限于成人女性外阴的病例及其罕见。另外,转移癌误诊为二期梅毒疹的情况也有报道[15]。所以与性病相似但不能以性病解释的病例应给予皮肤活检,避免误诊。

本文总结了我院12年间女性外阴活检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此方面的文献并不多见。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提高对外阴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示皮肤科医生重视外阴活检,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李天,濮德敏,王忠琴,等.外阴活检 860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3):204-205.

[2]Hart WR.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istorical aspects and curren status. Int J Gynecol Pathol,2001(20):16-30.

[3]Joura EA.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2(14):39-43.

[4]Cardosi RJ, Bomalaski JJ, Hoffman 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 vulvar and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bstet Gynecol Clin N Am, 2001(28):685-702.

[5]Syrjnen KJ.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s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hol Annu,1986,21(1):53-89.

[6]李春华,王景俊.外阴真性状瘤恶变2例.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21(4):234.

[7]俞高志,李凌,吴爱茹.外阴状瘤恶变五例报告.中华妇产科杂志,1987,22(2):117.

[8]常建民.皮肤病理简明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45.

[9]邓仰福,崔慧.外阴假性湿疣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初探.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7):570-571.

[10]Leighton PC,Langley FA.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vulval dermatoses. J Clin Pathol.1975,28(5):394-402.

[11]张青松,顾恒.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研究进展.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4):225-227.

[12]彭红霞.女性外阴可能出现的常见皮肤病.皮肤与性病杂志,2004,25(3):14-15.

[13]王培光,张学军.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1,27(6):359-361.

[14]朱里,黄长征,陈思远.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损害临床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0):570-571.

皮肤肿瘤篇9

[关健词] 体表;恶性病变;皮瓣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100-01

皮肤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往对四肢的病变多倾向于截肢以求得彻底根治[1],而发生在颅面部、颌部和躯干,尤其是肿瘤面积巨大者,只能采取姑息治疗,往往收效不佳。我们自1994~2004年,共收治皮肤恶性病变28例,均采用局部广泛切除,术中冰冻切片证实切除标本边缘无肿瘤细胞残留,采用皮瓣肌皮瓣、游离植皮和或直接缝合等方法修复肿瘤切除后的创面,术后获得较好的外形和功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3~80岁,平均46.5岁,病程3个月~20年,肿瘤位于头、面、颈部者9例,其中鳞状细胞癌6例,原位癌2例,疣状癌1例。会湿疹样癌2例。肢体13例,其中鳞状细胞癌4例,慢性溃疡恶性变5例,隆突性纤维肉瘤4例。躯干部4例,均有慢性皮炎病史,皮肤湿疹样癌2例,疣状癌1例,原位癌1例。手术后残留创面最大7 cm×12 cm。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范围以肉眼所见肿瘤边缘的3~6 cm,躯干肿瘤深达肌层,四肢肿瘤应深达骨膜,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四周及基底术中均送冰冻切片,以证实无肿瘤残留。更换手套及手术器械,修复切除后的创面。手术创面最大创面为7 cm×12 cm。本组10例病灶较小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原位癌、疣状癌和慢性恶性溃疡采用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10例应用肌皮瓣修复,其中腓肠肌皮瓣2例,皮瓣大小为6 cm×11 cm,分别7 cm×12 cm,6 cm×10 cm,背阔肌皮瓣4例,足底内侧皮瓣4例,邻近皮瓣8例,术后鳞状细胞癌及慢性溃疡恶变者,行放射治疗,隆突性纤维肉瘤、原位癌、疣状癌及湿疹样癌因对放疗不敏感,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2 结果

28例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1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3~11年,平均5年8个月,19例术后恢复良好,局部无复发。2例术后复发,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鳞癌,再次手术切除复发肿瘤,并行邻近皮瓣修复成功,随访5年无复发。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8岁,左侧面颊溃烂反复发作2年,无痛无痒,体检左面部可见4 cm×4 cm大小溃疡,表面结痂,取脱落细胞行病理学检查,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常规术前检查胸片、超声波及其他检查未发现转移病灶,一般情况良好。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及周围2 cm正常组织,创面四周及基底部均切取组织送冰冻病理切片,证实无瘤后更换手术器械、手套。创面颞下颌皮瓣修复,术后创面一期愈合,随访4年无复发。

3 讨论

皮肤恶性肿瘤由于位置表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所在部位、年龄、机体抵抗力综合考虑,一般认为手术治疗为首选,而切除后利用皮瓣、肌皮瓣游离植皮是恶性病变切除后不可缺少的修复方法。皮肤恶性病变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病灶彻底切除[2],发生在肢体者,如为浸润深部组织,未发现远处转移,应尽可能地 保留肢体,行大块局部切除后,用肌皮瓣或皮瓣修复。

3.1 术中注意事项

体表恶性病变边界大都不清,如浸润皮下组织者,不彻底切除,极易复发。这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如切除范围和深度不够,则易致复发和远处转移。本组手术距肉眼所见肿瘤边缘3 cm之健康组织,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注意无瘤观念。如手术切除后立即更换手术器械和手套,避免医原性传播的可能性,本组创面基底及切口边缘病理均未见肿瘤细胞,随访除2例复发外均满意。皮肤体表肿瘤一旦确诊为恶性均尽可能大块切除,同时取切缘及深部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无肿瘤细胞残留和切除的彻底性。

3.3 术后创面修复方式的选择

皮肤体表恶性病变切除术后遗留缺损,如深部重要组织外露,应首选肌皮瓣修复创面和功能重建,但切取肌皮瓣对患者有增加创伤的缺点,采用局部旋转皮瓣具有就近取材,皮肤色泽相似,操作简单,损伤小等优点,因此肿瘤切除术后,无深部重要组织外露,则应选择局部邻近皮瓣;如体表肿瘤切除后创面稍浅基底平整,亦可选用游离植皮修复[3];对于创面较小者则可以直接缝合创面。总之,合理地选择修补方法,对局部的外型和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5.

[2]龙剑虹,张丕红.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皮瓣修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5:103.

皮肤肿瘤篇10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06-01

近年来诊治2例贲门癌同时出现黑棘皮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80岁,因皮肤发黑1年,吞咽困难4个月而就诊。查体:颈部、腋窝、会阴、脐部等处出现对称性黑褐色,皮肤表面增厚,弹性差,褶纹加深,表面粗糙不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感。上消化造影示:贲门部管腔狭窄、黏膜破坏中断。胃镜示:贲门部可见溃疡型新生物。咬检病理示:低分化腺癌。诊断为:贲门癌合并黑棘皮症。因年龄较大,体质差,未采取手术,而行化疗,给予丝裂霉素、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等药物治疗。共间断应用化疗4个疗程,黑棘皮症明显改善:颜色变浅,褶纹变浅,弹性恢复,皮肤表面光滑。贲门癌症状改善:进流食顺利。化疗后14个月又出现吞咽困难,局部皮肤变黑,再次化疗无明显改善,据初诊约23个月死亡。

例2:患者,男,57岁,因皮肤发黑4个月,伴瘙痒2个月,上腹部疼痛1个月而入院。查体:口唇周围、腋窝、、腹股沟等处有对称分布、局限性、深黑色斑块,皮纹增深,表面粗糙不平。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上腹部压痛明显。上消化道示:贲门部可见充盈缺损,长约5 cm。胃镜示:贲门部可见溃疡型新生物。咬检病理:腺癌。故确诊为:贲门癌合并黑棘皮症。经积极行术前准备,未见明显的手术禁忌证,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上下残均阴性,胃左淋巴结2/7转移。术后患者皮肤发黑的部位明显变浅,个别部位完全变为正常。术后1个月后开始给予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等药物治疗3个疗程。术后2年出现肝转移死亡。

2 讨论

黑棘皮症是一具有特殊色素沉着的皮肤病,有良、恶性之分,但恶性黑棘皮病皮肤病变不是恶性,而体内病变是恶性肿瘤,多见于胃肠道、肺及乳腺,较少见于胆囊、胰、子宫、卵巢等处,大多为腺癌[1]。黑棘皮症的典型表现为口唇周围、颈、腋窝、周围、会阴、脐部等处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局部皮肤呈现角质增生,表面可见加深的褶纹。病变呈进行性扩大,范围广泛,以口腔黏膜病变为初发者与癌肿关系更为密切。对此应追查患者是否有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本组2例贲门癌合并黑棘皮症均为低分化腺癌,均具有典型的黑棘皮症皮肤表现;且采取化疗或手术后,黑棘皮症自行消退。说明肿瘤与皮肤损害有一定并行关系。对成年或老年黑棘皮病患者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体内恶性肿瘤,尤其是胃部的恶性肿瘤。故定期行上消化造影及胃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

黑棘皮症可先、后于体内恶性肿瘤发生,或同时发生。黑棘皮病的发生原因尚未确定,皮损的出现可能由于肿瘤的肽类物质对皮肤棘细胞的刺激所致,当肿瘤受到抑制或被摘除后可自行消退或消失[2]。但此理论尚难解释先有皮肤表现者。也有人认为[3],是肿瘤侵犯、转移压迫肾上腺或交感神经丛导致肾上腺皮质代谢障碍或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不能抑制垂体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所致。但我们在贲门癌手术中,曾遇到1例左肾上腺受侵而将左肾上腺一并切除的患者,并无合并黑棘皮症。此种腺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患者预后差。隐匿的恶性肿瘤在皮肤上或多或少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有的目前已为人们认识,而有的仍未知。如能确切地把握两者联系的特征和规律,无疑对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边天羽. 临床皮肤性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6-547.

[2]夏耘.恶性黑棘皮病合并胃底贲门癌广泛转移一例[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16(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