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十篇

时间:2023-04-02 06:25:06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篇1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和普通对外汉语教学都是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都遵循了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训练原则,开设了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商务汉语教学强调的是能用流利的汉语进行商务交流和贸易谈判,而基础汉语教学强调的则是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基础汉语知识的反复练习,所以商务汉语教学并没有开设基础汉语教学中的精读课。基础对外汉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的技能;而商务汉语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商贸环境中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商务关系,所以前者的课程主要展示的是汉语的具体使用环境和生活场景;后者的课程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和加强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学习汉语。所以对外商务汉语的课程包括了:商务汉语专业词汇、产品的购买与销售、合同与协议的拟定以及各种商务信函的写作等,全面具体的展现了商务工作中的各种活动。

2、教学对象不同

这里的教学对象不同,仅仅特指学习汉语者的水平层次不同。每个想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学习汉语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想要了解中国;有的人是为了能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对于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汉语更多的是一种交际工作,他们一般不会从事专业的汉语研究,所以针对这种只需要学习基础汉语的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多注重口语的练习,避免过分强调语法和汉字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学习商务汉语,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和商务知识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汉语零起点的学生而言,要先学习基础汉语一段时间后,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开始学习商务汉语。而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情景交际、案例模仿、实地实习等方法,使学习者掌握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必要技能。

3、教学原则不同

从整体来说,无论是基础汉语教学还是商务汉语教学都强调实用性原则。虽然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对象等方面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都遵循了三个原则:

3.1 交际实用性原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实用的语言表达,比如今天学习了如何买东西,明天学生就可以自己去购物,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而在商务汉语的教学中,学生则希望学习到一系列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术语和习惯表达,因为这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必不可缺的部分。所以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课外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实用性原则。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了上的知识,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所以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既有了理论作为基础,又有了实践活动作补充。例如:学生在学习建立账户,报关登记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了教学的有关内容后,组织学生去银行或者贸易公司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也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商务活动中能够熟练地运用。

对外汉语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20-1

一、汉字教学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这个原则在汉字教学中体现为从独体字到合体字,从笔画、笔顺、部件到整字,从象形字、指事字到会意字、形声字,从最常用字、次常用字到不常用字。具体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为合体字的部件分析打下基础,教合体字时,又可以复习学过的独体字。对于合体字中的会意字,只要讲解字本身的理据性,就有利于记忆。

(二)音义结合,形成系统

要充分利用意符表义的特征,来教学生认字,扩大识字量。可以在学一个字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关的常用字。有意识地将同形符的汉字系联到一起,可以充分展现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学意义的偏旁、部首。

(三)增加趣味性,讲究形象性

汉字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趣味性、形象性上多费一点心思。适当地编制一些顺口溜、口诀、歌谣等。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颐、姬、熙”三字的声旁不是“巨”,可以编造出“颐和园里演蔡文姬,观众熙熙攘攘”这样的句子来帮助记忆。

汉字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笔画、笔顺、部件、结构的教学;还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的练习,比如用描写、临写、抄写,根据拼音写、用汉字组词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字的形、音、义。

二、教学策略

(一)利用比较法教字形

字形相近的字学生容易写错,如“狗”和“拘”等。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可在教学中进行相似相近字的对比,以巩固偏旁部首和形声字的运用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认清近似字的细小区别增强对汉字的辨认能力,克服书写中的错别字。

在教学中使用对比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新学的汉字,还可以温故知新,加深对已学汉字的理解。

(二)实行语音、文字、常用语三线交叉

汉字书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汉字的基本笔画,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 、“下”、“人”、“大”、“头”、“水”等汉字的造字方式;2)名称及书写,如“月”、“休”、“ 围”等;3)基本笔画组合及笔画顺序,如“打”、“吃”、“说”、“清”、“草”等。以上内容都应该结合常见的简单汉字进行,这些汉字以意义比较实在、用法比较简单的为好,要求学生能十分熟练、快速地书写这些字。同时利用实物图片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如“学校”、“邮局”、“银行”、“电话”、“钱”、“宿舍”、“卫生间”、“饭店”等,常用日常对话,如“你叫什名字”“谢谢”“多少钱”等情景、声音来学习,不一定要会写汉字。

(三)以基本字带新字

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以后,可以以一些组字构词能力较强的常用字和基本字为中心 ,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相同类型的组合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辨析,认清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时,将新学的以字归人这一系列中去,可以举一反三,促进学习。

(四)结合课文讲解汉字理据意义

从理论上推断,正确讲解汉字理据意义,对学习者记住汉字字形、理解汉字本义以及汉字所记录的汉语词的引申义都是有利的。由于汉字与汉语发展的不平衡性,汉字的理据意义并不完全等于汉字所记录的汉语词的概括意义,但是字义与词义确实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因此 ,抽象讲解字义与词义的关系容易流于空泛。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汉字的理据意义以及字义与词义的关系,能将复杂抽象的规律讲得简单具体。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明德.全方位加强汉字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探讨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海丽.从汉字和拼音文字比较谈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J].理论观察,2000,(3).

对外汉语篇3

关键词:日韩语音对比;对外汉语教学;负迁移

为了掌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方面的难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需要对不同语言的语音与汉语语音进行了对比研究。笔者对日语语音进行了调查,将其与汉语语音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导致日本学生发音困难之原因,以期对语音教学有所帮助。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的物理形式是声波,包括四个声学参数:音色(音质)、声调(基频)、音长(时长)、响度(音强)。普通话里的语音系统包括:音素(音色)、声调及轻重音(强度)等三种语音要素。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

一、音色方面的差别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和本质特征,两种语言的最大区别在于音色。音色又可以分成:音节、音素和音位。从三者的关系上看,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而具有相同区别意义的音素称为音位。由于音位发音的不同而影响了意义的理解,因此研究音位得差别更有价值。音位根据声带的震动与否分成元音系统和辅音系统。

(一)元音音位的差别

元音是指发音时声道没有阻碍的音,主要参数是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和唇形圆展。汉语元音系统中单元音数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7个,另一种是10个。前者所述的七个元音分别是[a]、[o]、[]、[i]、[u]、[y]、[],后者增加了[i]的变体[]、[],以及[]的变体[ê]。日语元音系统中有五个单元音:[a]、[i]、[]、[e]、[o]。其中[]发音介于[i]和[u]之间,而[e]是[]的变体。日语中缺少了的两个元音是[y]和[]。因此日本人在学习含有[y]和[]的音节时会出现发音的困难,如yu(与)、ju(居)、yuan(圆)、nü(女)、lü(吕)、er(二)等。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会把[i]和[u]读成[],比如把ci(词)和cu(粗)说成[ts](假名“ツ”的读音),把si(思)和su(苏)说成[s](假名“ス”的读音),把zi(自)和zu(租)说成[dz](假名“ず”的读音)。

(二)辅音音位的差别

辅音是指发音时声道受到阻碍而形成的一类音,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等。汉语辅音系统共有22个辅音音位。日语辅音系统共有16个辅音音位。虽然汉语的辅音与日语的辅音不同,然而日语中大部分辅音都和汉语的辅音发音相似,如[p]-[b](汉-日,以后相同)、[p']-[p]、[m]-[m]、[f]-[F]、[t]-[d]、[t']-[t]、[n]-[n]([])、[l]-[r]、[k]-[g]、[k']-[k]、[]-[]、[x]-[h]([])、[t]-[dz]、[t']-[t]、[]-[]、[s]-[s]。而汉语语音中的[t](ch)、[t'](zh)、[](sh)、[](r)、[ts](c)、[ts'](z)等六个辅音在日语语音中没有,因此日本人在学习带有ch、zh、sh、r、c、z的音节时存在困难。

另外,日语把假名“ん”称作拨音,附在其他假名的后面使用,类似汉语中的鼻辅音([n]、[]),他的读音是根据下文假名中的辅音发音而发出三种不同的读音,但意思并没有改变。例如当拨音位于[p](ぱ行)、[b](ば行)、[m](ま行)前面时,发[m];当拨音位于[t](た行)、[d](だ行)、[r](ら行)、[n](な行)前面时,发[n];当拨音位于[k](か行)[g](が行)[s](さ行)[j](や行)[w](わ行)前面时,发[]。因此,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鼻辅音的敏感度并不强,这样就会出现混淆的现象,为其汉语学习带来困难。故应把鼻辅音的发音作为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和重点来看待。

二、声调方面的差别

我们都知道,汉语的声调(或者称“音调”)有四种: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升(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依音节中的高低变化表示不同的意思,如mā妈、má麻、mǎ马、mà骂。日语在一个音节内没有高低变化,是通过音节之间的高低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发音为高、低两种,由此构成日语的音调。汉语除了部分汉字外,每个汉字都由固定不变的声调表示该字的意思,而日语声调的主要功能为表示词和词的界限。

日语声调有两个主要规则:

1、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和第二个音节的高音一定不同。第一个音节低,则第二个音节就高;第一个音节高,第二个音节就低。例如,(/)はな(花),(\)はる(春天)。可以说,日本学生学汉语时,声调的升降是个难点,不容易把握。日语名词声调有四种类型:平板型、头高型、中高型和尾高型。

2、一个单词的声调中,或没有下降,或只有一处下降。因此,日本人一听到声调下降,就感到一个单词说完了。例如,a.(\)もう(/)しま(\)した。(我已经干完了。)b.(/)もうし(\)ました。(我说了。)a的“もう”(已经)下降了一次,与后面的“しました”(干完了)结合,被理解为两个词组成的句子。而b下降的地方只有一处,被认为是一个词,由此可见,单词的声调在区别句子的意思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汉语做个比较:汉语zhōng(/)huá(/)rén(/)mín(\)gòng(/)hé(/)guó(中华人民共和国),日语(/)ちゅうかじんみんきょう(\)わこく(中華人民共和国)。在同样一个词中,日语只出现一次声调的升降,而汉语却出现了多次升降声调的现象。

以上可以看出:日语“一个单词的声调中,或没有下降,或只有一处下降”的原则,即“单峰规律”。而且,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复合词只有一处下降。如,“日本语教育”这个词是由“にほんご”和“きょういく”两个词组成。如果还按照原来的声调发成(/)にほんご(/)きょういく,则被理解为两个词,作为一个词必须是(/)にほんご(\)きょういく,只下降一次。

与之不同的是,汉语声调在一句话里可以有许多次上升和下降,可以出现许多次峰谷的情况。这就给日本学生带来了困难,因为他们初学时很难适应汉语中的多次升降调习惯,尤其是上声和去声。汉语当中还存在这轻声的特点,这也与日语的发音习惯有所不同。因此,在教日本学生汉语语音时应该将上声词、去声词和轻声作为教学的重点,及时纠正其因母语的负迁移引起的发音错误。

结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日语的语音和汉语的语音在音位、声调和音强三个方面均有若干差别。对外汉语教师在对日本学生进行汉语的语音教学时,应把这些差别之处作为教学的重点。语音的学习是学习一门语言打基础的阶段,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后面的课程。(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强,于荣胜,赵华敏.大学日语,修订本(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齐沪杨.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曾毓美.对外汉语语音[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对外汉语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变调;儿化韵;教学

一、变调

1.1何为变调

所谓变调,是指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使声调发生的语音变化。汉语普通话在语流中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声调变化,这就是存在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变调教学强调语音流畅性,变调问题在对完汉语的词组和短语教学中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也成为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重点之一。[1]

1.2对外汉语中的变调教学

变调在汉语普通话的表现有两种:第三声的变调、“不”和“一”的变调。在实际使用中,四声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声调进行发声,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简化处理,即对上声进行处理得到半三声。如果出现两个三声连读的情况,这时第一个三声就要变成二声。如果在句尾遇到两个上声连读,读成全三声。

“不”和“一”的变调与此不同。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一”的情况,如果“一”不是用来表达序数词或者被用在词尾句尾,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一”进行变调处理,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不”的时候,如果“不”不是单用或者在一、二、三声前面,那么这种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调,变调为二声。“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果“一”出现在去声的前面,这是声调就变为阳平,这种情况下,“不”的变调处理与“一” 一致。通过总结这些变调规则,学生在遇到该变调的情况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简单直观。

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 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 ”的变调情况,如“你好”,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 “你 ”,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另外,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初期阶段,拼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老师应当尽量少选择可能会出现变调的词语进行听写练习。[1]比如在听写“shóu gǎo”(手稿)一词时,教师朗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音变,对于没有学过变调的留学生就会很困惑。另外,教师应刻意避开“二声+三声”类词语的听写,否则也会使留学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写"liǔ shuǐ”还是"liú shuǐ”他们并不知道才子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语感一说,面对liú shuǐ的多种组合方式他们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成年人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变调规律进行总结,再加上长时期的刻意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变调。

二、儿化韵

2.1儿化韵

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 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er有时与韵母结合而成构成的儿化韵同样是令留学生分外困挠的语音问题。儿化韵在规定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做为标准音之前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儿化韵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极大影响。儿化韵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在汉语语法意义上,儿化可以区分词性,例如量词“个”在儿化之后变成指代身高的名词“个儿”;其次可以区别词义,例如“盖”是动词,表示从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盖儿”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进行遮盖的物体;此外,在词汇意义上,“儿化”可以形容物体细小、轻微等的性质和状态。[2]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儿化韵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发音的不规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不通的口语习惯或者实际语境进行变化,有的词语必须儿化,比如在“哪儿、等会儿”。有的可儿化可不儿化,如“花盆(儿)、面条(儿)”,还有儿化需视情况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儿”,“一条路”和“一条儿香烟”等。由于组合方式差异或者交流对象的差异,儿化韵的使用也有所变化。另外,儿化还因为不同人的使用习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而使用方法各异。正是由于儿化韵的变化本身无规律可寻才导致了现阶段各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混乱的现象。

2.2儿化韵教学

在儿化韵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于翘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包含儿化韵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1]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er”这一读音时不得要领,往往会将韵母和er分别发声。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采取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韵母和er结合之后的发音。掌握汉语发音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模仿标准发音,当然必要的语音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将语音知识的与语流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学习“儿化韵”的绝佳方法。[2]语音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时期的累积的过程,单单依靠老师的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汉语教学中因为声调、变调的存在变得更加复杂,留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刻意、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让汉语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儿化韵”与“变调”的教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将理论性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留学生创造了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通途。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 -81.

[3]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 -50.

[4]吴迪.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金田》,2013年第3期

对外汉语篇5

摘要:在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无疑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和重点。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操不同语言的学生在语音上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韩国籍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研究他们学汉语的问题,对整个对外汉语事业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就韩国学生为对象谈了一些关于语音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语音 韩国;声母 韵母 声调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语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有意义的声音。我们都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标在于使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然要进行交流那么清楚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汉语作为一种有声调体系的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就是说,同一个音节会有不同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学习者不注重这一点,那么可能会引起交流的障碍,导致沟通中不必要的误解。我们给“chusheng”这组音节加以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示完全不想关的意义,如“出生”、“畜生”。所以在汉语这门语言中标准的语音对交际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虽然没必要去要求我们的每个教学对象都练就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对他们的语音没要求。事实上,我们应该高标准的要求他们的语音,并且把这个要求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以往的语音教学来看,语音虽然基本上是最早地被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了,但是其所支配到的教学时间很短暂,仅限于低年级教学初期的前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语音教学就被语法等其他教学所代替。或者说过了前面一段时间,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对语音的不断重复纠正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发音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就要把握好语音教学。发音也不是一朝一日就能搞好的。所以,我们还要将这个事情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汉语和韩语是两种不同结构的语言。我们的汉语是有声调系统的,而韩语是没有声调系统的表音文字。虽然韩国作为我们的邻邦,在语言上受汉语的影响很大,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韩国学生在声韵母的拼合和声调的发音上都存在一些偏误。

笔者的韩国学生都是跟随父母来华的青少年。他们在这边都就读于国际学校。在学校,他们运用的主要语言是英语。这种情况反映在他们学汉语的情况上就是他们的汉语不仅受母语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语的影响。

一、声母教学

在学习声母时,笔者观察到韩国学生的偏误主要在:1,z/c/s和zh/ch/sh;2,“l”和“r”的发音上;3,将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读音相互混淆。

(一)、“zh”组教学

zh/ch/sh 一直以来都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所在。在韩国语中,没有zh/ch /sh 的发音。可以说zh/ch /sh是韩国学生在声母中最难法的音了。由于韩国语中有与z/c/s相近的舌叶音,于是很多学生习惯于用他们语言中类似z/c/s的舌叶音来发zh/ch/sh,从而导致平翘舌不分的情况。比如:

蔬菜shūcài-sūcài生活shēnghuó-sēnghuó世界shìjiè-sìjiè

身体shēntǐ-sēntǐ多少duōshao-duōsao中国zhōngguó-zōngguó

笔者在教这部分的时候,首先是自己读给学生听,作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zh/ch/sh和z/c/s这两组平翘舌之间的不同。为了让学生知道发音时的舌位,准备一个口腔模型,给他们指出发音的正确部位,并告诉他们自己发音有误是由于借助了哪些不正确的发音部位,并在模型上指出这些错误发音部位。此外,还可以借助勺子等工具,去触碰他们的发音部位,让学生对教师所说的发音部位有个更清楚真实地感悟。

(二)、卷舌音“r”和边音“l”

韩国学生的另一个声母发音难点在韵母“r”上。这是因为韩国语中没有翘舌音。由于韩国语中有一个音是介于“r”和“l”之间。所以学生很难容易将他们混淆,尤其是当“r”和“l”与韵母拼合的时候。比如:

老公lǎogōng-rǎogōng快乐kuàilè-kuàirè容易róngyì-lóngyì

在教授这两个声母的时候,我主要采用双手摸拟口腔上颚和舌头的方式,一边读一边做手型。左手掌心向下,掌心表示口腔里的上颚。右手掌心朝上,右手手指头代表舌尖。抬起右手除拇指外的四指指头,先轻触表示上颚的左手前面的部分。然后短暂停留后,右手指头立马弹开。这表示发“l”的时候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冲破阻碍顺势冲出。至于舌尖抵住哪个位置可以借助类似勺子的东西去触碰相应的位置,也可以借用模型来完成这一步。我认为先模型再真实地去碰触是比较有效的。

(三)、型近拼音的区分

除了上述的平翘舌问题和“r”、“l”问题以外,韩国学生的声母发音还存在混淆的情况。比如说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b”、“p”、“d”、“q”.这几个声母的外形都十分类似,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把他们混淆在一起。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英词汇。比如说用“baby”、“please”、“day”来辅助记忆。因为上述英语单词里,字母“b”、“p”、“d”的发音和汉语里相应形状的拼音读音很相近。由于这些学生就读于国际学校,对英语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种方式很奏效。

二、韵母教学

(一)、“ü”母的教学

对韩国学生的韵母教学,我认为“ü”是个重难点。

首先,这是一个比较生疏的音.在韩国语和英语里都没有这个音。其次,“ü”的情况比较多。它有变形的情况,也就是说去掉头上两点的情况。去掉两点后“ü”和“u”外形就没区别了。所以很多学生都会把去掉两点的“ü”当作“u”,从而导致ju、qu、xu发音的错误。我们在这儿主要采取提醒的方式。由于“ü”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或者说“ü”和带“ü”的韵母可以独立成音节,但是要做一些添加。也就是添加一个Y并且去掉“ü”头上的两点。综上,我们可以总结为“ü”遇到j/q/x/y就要摘下帽子。

(二)、“ou” & “ong”

韵母ou和ong的发音不到位。复韵母ou和ong的发音比较特殊。o 单独应当发[o]的音,但是在上诉两个复韵母中,o的实际发音是[u]和[u]。这一点要记住提醒学生,加以特别记忆。

三、声调教学

我认为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讲,声调是语音中最难的一部分。这也是我所接触到的韩国学生的一致看法。这个现象应当归结于韩国语自身对声调的缺乏。韩国语是一种非声调体系的语言,也就是说韩国语声调变化不会引起意义的不同。因此,对于他们来讲,声调是很让人头疼的。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在汉语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义。就像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在英语里我们的声调不同几乎不会影响交流双方的理解。但是在汉语里,我们的声调若是有所改变,那么很可能表示完全不相干的意义,导致交流障碍、误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好声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好声调是非常必要的。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声调可以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类型。用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记法来说就依次是55调、35调、214调和51调。对于韩国学生来讲,去声比较容易掌握.上升是最难的,其次是阴平和阳平.在声调的发音上,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如下:

(一)、阴平

在发阴平的时候,他们的音有些上下浮动,也就是说不平稳。在训练阴平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阴平就是声音在一个较高的区间平稳滑过.然后教师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跟着教师读.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读一些全都是阴平的词语,使学生加强对阴平的印象,比如:

相信、山西、飞机、清新、光辉;

租金、开花、高飞、空中、声音;

然后又读一些阴平和其它声调相结合的词语,使学生感受两种调值的不同。如:

车位、教师、归来、回国、挥手、首期

(二)、阳平

在发阳平的时候,我认为韩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阳声的起点较高,且容易读成类似于阳平的一个声调。其实在读阳平的时候,它虽然没有像上升那样的大转折,且从其标记来看,是一直往上扬的。但是在实际的发音中,我们不妨给它一个小小的转弯。这样以来,阳平就显得标准多了。另外,我们还推崇前一部分所提到的集中读同一声调及不同声调搭配的词这样的方法。

(三)、上声

上升的特点是先降再升高。学生在这个调上的问题是降的时候不够低,回升的时候不够高就停止发音。另外,上声是一个比较多样的声调。当两个上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要把第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当上声在一、二、四声前面时,我们在发上声时要发一个慢慢下降的调,不用再回升。当上声在末尾的时候,我们要给与上声一个完整的214调,必须要走得非常低,再回升。在语流中,我们首先要给句子断句,然后再根据前面的规则选择如何发音。

(四)、去声

去声是非常快且往下降的一个调。在发这个调的时候,韩国学生的问题是单独念一个四声没什么问题,但是当四声出现在语流中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发音不够快、下不去。对此,我们也可以采取先读全是四声调的音节,加强学生对四声的认识,然后练习读四声和其他声调相结合的词语,在对比中感受其他调值和四声的区别。

四、语音课趣味性

学习语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尤其是有的学生急于认字识句、进行交流,于是对语音课程有所排斥。在我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完了声母韵母后未必能写出一个个完整的音节。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先安排一些关于音节的较为容易的有趣的语音教学活动。我采用的是配对法。具体如下:把声母表、韵母表、声调分别挂在黑板上,然后由老师读一个音节,请学生根据教师读的音节在三张表上边看边配出教师所读的音节,并且在配好对后自己读出该音节。我认为这种方法能巩固学生对声母韵母的认知以及对声调的辨别能力。若一开始就叫学生根据听到的默写出音节,学生会感到吃力。在刚开始,学生还不太熟悉声母表、韵母表的时候,采取这种配对方式,学生可以说在每一次配对时又去看了几遍声韵母了。

五、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音教学是它的基础。因此,教师教好语音,学生学好语音是非常关键的。在这项工作中,不断的模仿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同时还应当引入一些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科学有效地学习。总之,要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指导为辅。

参考文献

[1]文艳:韩国人汉语语音偏误研究概述及命题要点[J],现代语文2009年第7期

[2]叶南:对外汉语语音偏误研究[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06期

对外汉语篇6

目光语是表情语中的一种,是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也常常通过目光或眼神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人类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视觉最为敏感。赫斯在《会说话的眼睛》一书中指出:眼睛能显示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喜、怒、哀、乐、奸、善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变化都能通过这个神秘的器官显示出来。科学研究证明,客观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传播的,同时,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目光语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在交际中也最先为交际者所注意到,对交际效果影响巨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教师目光语的运用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心态和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目光语不容忽视。

二、目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光是师生沟通不可或缺的媒介,易被忽视的目光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运用目光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对外汉语教师(包括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承担着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任务,代表国家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顺利完成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任务,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留下美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首要的是要把握好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衣着和谈吐等形成的。初次交往中,若目光炯炯,给人以健康、精力旺盛的印象;目光迟钝,给人以衰老、身体虚弱的印象;目光明澈,给人以坦诚的印象;目光混浊,给人以糊涂的印象;目光闪烁,给人以神秘、心虚的印象;而目光如炬,则给人以威严正义的印象。[1]有些初次上讲台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身处他国,不敢直视学生、观察学生的情况,只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或只看讲稿、黑板,或只看墙面、窗外,不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不仅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影响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敢于直视对方,同对方进行目光接触的人,往往是自信、坦诚的人,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投以明亮、友善、坚定、灵活的目光,塑造一个自信、坦诚、友善、威严、健康的教师形象。

(二)合理运用目光语可以传达感情,缩短师生距离

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际中存在心理差距。目光是最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初次见面,教师给学生投以友善、真诚的目光,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形成的隔阂,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提问时,教师报以亲切的目光,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当学生答题不畅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可以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当学生答错了,教师的宽容目光,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安抚;当学生的发言有创造性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课堂之外,教师也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最真实、自然的目光表达出对学生的爱,这样才能缩短师生距离,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恰当运用目光语有助于调控课堂,维持秩序

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2]合理、准确运用目光语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课堂管理,维持教学秩序。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尤其是针对低龄学生时,可以不断在教室中加强目光巡视,主动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掌控课堂。当学生不注意听讲时,用言语进行责备、训斥有损学生自尊,给学生造成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语速,用期待、提醒的目光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教学进程不被打断,而且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准确捕捉学生目光语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输出信息,还要求教师随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内容适度环视教室,捕捉学生目光,从学生的眼神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时,眼睛里会流露出豁然开朗、满意的眼神,此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顺畅地进行讲课;当学生理解困难时,目光会显得非常困惑或焦躁不安,此时教师可以放缓语速,换个角度再次给学生进行讲解,直到学生明白。及时获取学生的目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讲解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目光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要尊重各国习俗

在跨文化交流中,目光语的文化差异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常常引起误解和冲突。在非洲的某个地区,孩子直视大人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一个美国志愿者前往该地进行支教,因不了解当地的这个习俗,在教学过程中,她要求学生注视她的眼睛,结果使得该部落的长者非常不愉快。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习俗,目光语也因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形成差异。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目光定位的差异,并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误解和冲突,使教学顺利展开,实现跨文化沟通。

(二)要选择适当的目光语,避免使用消极的目光语

使用不同的目光语,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选择适当的目光语。如果学生调皮捣蛋,那么应该使用严肃的目光,给予学生警告;如果学生情绪紧张,那么应该用诚恳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所谓因人制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使用不用的目光语。例如,对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的目光;对成绩突出,但容易骄傲的学生,要给以告诫的目光;而对那种性格腼腆的学生,则应该避免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以免学生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此外,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目光语。消极目光语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造成师生冲突,影响教学秩序。比如,冷峻的目光会使学生感觉被疏远,受到打击;轻蔑的目光会使学生心灵受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热情关爱的目光,则可能会产生良好的罗森塔尔效应,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综合处理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发挥目光语的作用,使其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

(三)目光分配要合理,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对教师目光投放进行过观察研究,发现由于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处于次要地位,因而目光投放到左边学生的时间明显多过右边学生的时间,这引起了学生得相关心理效应,产生了亲疏远近的情绪,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师生关系。因此,为了避免使学生产生心理偏差,教师应采用目光环视法,合理分配目光投放点,使自己的目光均匀分布到教室里的每个学生身上,既不要长时间地关注某个学生,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同时,教师应平等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有时还应多将亲切的、鼓励的、信任的目光投向后者。教师合理分配目光,始终保持与全班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篇7

【关键词】汉语教育国际传播语言与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华人涌入世界各地,为当地唐人街的汉语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所在地汉语学校的举办,让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子弟得以保存民族文化之根基。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汉语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国际传播的步伐空前加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2011年,罗马尼亚一所孔子学院的院长奥普利安曾对世界语言格局进行分析,得出“英语持平,德语、西班牙语、法语下降,中文上升”的结论,并预言“中文将成为全球性语言。”仅2012年,就有英国、瑞典、爱尔兰、塞尔维亚等7个国家通过颁布政令、法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增加到40多个。随着汉语热的升温以及对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国际汉语教育”已经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从2004年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到2014年9月,我国在全球五大洲123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

一、“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育”

21世纪初,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的争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不断成熟。凭借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多学科间的交叉性,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实践内容的丰富性,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民族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应运而生。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态势下,“国际汉语教育”的提法被学界所接受。“国际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的焦点是将汉语放置在国际环境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强调树立国际汉语教育的大学科意识,更加注重这一学科的全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国际汉语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言是一种本身具有文化价值的符号系统,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文化失去语言也无法传递信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国际汉语教学被称为“跨文化”的第二语言教学,因此,从事国际汉语教学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决定了外国学生汉语习得的效果。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差异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第二语言教学,实质上是第二文化教学。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语言形式与文化信息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看,就是对所学汉语知识的“内在化”过程。

国际汉语教学的主旨是努力拓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中华文化。国际汉语教学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文化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实现良好的输入效果,克服中外不同话语体系和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用国外学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

三、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走向世界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需要。国家利益的发展必然带动其母语的发展,国家地位的提高也必然带动国家民族语言影响的扩大。当人们认识到使用某种语言会与物质利益挂钩,该语言就会得到广泛传播。正如19世纪,由于英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海外投资国和最大的进出口国,英语便演变为贸易通用语。

研究语言传播是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天然职责,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在国内,因而学术研究的焦点在第二语言教学的技术层面,对语言传播的宏观规律关注较少。语言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有价值的语言,才会被他族他国学习和使用。随着中国利益的全球化,语言传播被纳入国家视野。

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再到“汉语国际传播”的概念演变。这体现了国家在汉语国际传播工作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策略。

“汉语国际传播”是“国际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传播归根到底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推动和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石和手段是语言传播。除了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成为国际大国博弈下的最为重要的软实力。

四、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思维

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包括对汉语国际传播的总体战略、国别战略、孔子学院布局战略等方面。汉语国际传播的总体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配合国家的整体外交战略和国际经贸战略,应具有前瞻性,因此,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研究对汉语国际推广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说汉语热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自发现象,那么,孔子学院的设立则是中国政府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孔子学院的一个基本理念被设定为:让汉语走向世界,满足世界性的汉语学习需求;让世界了解中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不仅满足于外国人会讲汉语,而是要将中国文化完整地推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核心价值观。

汉语正昂首走向世界。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本国独特的外语政策。因此,研究各国的语言政策,是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发达国家在向外传播自己语言时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对传播者而言,传播一种语言亦是传播一种文化。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的直接考虑就是为对抗德国和意大利的纳粹文化,推广英语就是推广英国的价值观念。法国在语言推广中更是将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推广特征,特备是近年来面对美国文化,法国始终注意保持文化大国的地位,在语言推广中将文化推广作为核心。

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程度,主要体现在汉语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汉语国际传播与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相关问题的研究,努力促成汉语教学进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

五、结语

汉语教育的国际传播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更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汉语快速向外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作为软实力的语言传播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研究语言向外部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当然,语言传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语言在对外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语言间的关系问题、各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问题不是语言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因此,对于汉语教育国际传播的研究不只局限于语言学的角度,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家关系等等问题都应纳入语言推广政策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

[2]朱永生,彭增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6.

[3].陆俭明.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长江学术,2007.

[4]张西平,刘若梅.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李泉.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2009.

对外汉语篇8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篇9

论文摘要:成语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对比和比较英汉成语、习语的异同,探究其在语言结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方面的表现,探讨英汉成语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鲜明的文化色彩,并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然而留学生学习成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意在通过对英汉成语的比较,了解英汉成语的差异,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著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著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开始较多接触汉语成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对他们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甚至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专业汉语技能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成语,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分配和课堂节奏,因为一般来说,要把一个成语完全讲透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与此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成语,不仅把语言和文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成语教学课程,以对成语教学进行更透彻深刻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对外汉语篇10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1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汉语学习者关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为了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汉语学习者能良好地学习汉语所采用的教学的方法。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较晚但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对外汉语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亦是如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汉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对外汉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首要原则,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交际。与话者彼此能够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交际就是成功的,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其次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原则。我国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向来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上边说,学生在下边记,课堂互动环节非常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意在多听多练,练习多了自然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但应注意“度”的把握。把学生提高到中心位置上,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乱说,应当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加大学生对汉语的接触,给学生营造优良的语言环境,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学生只会阅读理解不能进行语言交际,这样的汉语教学是无用的,久而久之会戕害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信心及勇气。再次就是要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背后也暗藏着深厚的文化,要想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必须先从这个民族的文化入手,这样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是语言学习必备的环节,精讲多练是汉语学习所要遵循的又一原则,在课堂上以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加强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训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侧重。这样会大大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最后,利用但控制使用母语和媒介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在汉语教学中,在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其母语或英语作为辅助教学,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长久以来会使学习者对其造成依赖或偏误,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汉语学习。而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运用会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对外汉语教学难点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正视学习中的难点,逐个突破以提高教学者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汉字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字母文字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方块文字对于他们更是难上加难。如何使汉语学习者轻松学汉语、汉字,提高学习兴趣,高效地识别和书写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张永亮在《汉字联想网及对外汉字教学》中提出“汉字联想”。汉字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根据汉字形体结构,从字义到字音,把相关的汉字有机地联想成网络。从能产性高的基本字联想,把汉字联想网分为五个方位区,即上方位字区,下方位字区,左方位字区,右方位字区和包嵌字区。以“口”字为例,上方位联想区是“舌”、“各”等字;下方位联想区是“只”、“呆”等字;左方位联想区是“扣”、“知”等字;右方位联想区是“叩”等字;包嵌字区“句”等。这既是从汉字构件所处的方位建立的联想线索,也是一个富有创建的思路。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拓展学习者思维,提高汉字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西方学生的汉字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视听课也是提高汉字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大型电视艺术片《汉字宫》通过四到六个字的篇幅向人们介绍了 3500 多个常用汉字,让每一个汉字学习者都能“断文识字”,在汉字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自然巧妙地将知识性、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汉字学习中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简明扼要。通常语法教学主要强调简单、会用。对于过于复杂且不常用的语法知识教师可以忽略不讲,毕竟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能够交际而不是精通语法。②少用术语。术语的专业性较强,对于外族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会减少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否则大量的术语会搞得他们不知所云,反而适得其反。③举例生动有趣。语言学习本身是非常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上生动有趣的例子,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④结合汉语学习者的语法偏误。偏误的产生大多都源于汉语与其母语的不同。例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the room”,而汉语要说成“教室里有三个人”不能说成“教室里有三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语法偏误,以免造成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