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结构十篇

时间:2023-04-03 03:06:39

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篇1

(一)偏正结构

1. 形容词+名词

【例1】 While there are _____(amaze) stories of instant transformation, for most of us the changes are gradual and require a lot of effort and work,like cleaning up a polluted river.

【解析】根据“形容词+名词”结构可知,stories前缺少形容词。本空填amazing。

2. 冠词+名词

【例2】As a result,the _____(west)usually become very fat and have bad teeth.

【解析】根据“冠词+名词”结构,定冠词后接west的名词形式。根据语境,指人用westerner。又因为句子要保持主谓一致,所以填westerners。

3. 冠词+形容词+名词

【例3】Besides,shopping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 was not _____ pleasant experience.

【解析】根据“冠词+形容词+名词”结构,本空缺少冠词,不定冠词a是泛指,符合语境。

(二)动宾结构

在英语中充当及物动词宾语的主要有名词、代词和动名词,即“动词+名词”“动词+代词”“动词+动名词”结构。在语法填空题中,“动词+名词”和“动词+动名词”结构没有被考查。本文中的动宾结构特指“动词+代词”结构。

【例4】He asked his teacher,“Sir,the water was awful. Why did you pretend to like _____?”

【解析】根据“动词+代词”结构,本空缺少代词。由于及物动词like(喜欢)后缺宾语,应填代词的宾格形式,指代前句提及的the water,应填it。

(三)介宾结构

1. 介词+名词

【例5】Different species of octopuses may measure from two inches to over thirty feet in _____(long).

【解析】根据“介词+名词”结构,本空在介词后,缺少名词,填long的名词length。

2. 介词+代词

【例6】It is said that a short-tempered man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79)was very anxious to help his rice crop grow up quickly. He was thinking about _____ day and night.

【解析】根据“介词+代词”结构,介词about后缺宾语,本空缺少代词。由句意或前后逻辑可知,应填it,指代前文中的(how)to help his crop grow up quickly。

3. 介词+动名词

【例7】After _____(take) it out of its package, he put a small frying pan onto the stove’s gas burner.

【解析】根据“介词+动名词”的结构,介词after后接动词take的动名词形式,本空填taking。

二、句法结构

(一)简单句结构

1. 主语+谓语+宾语

【例8】A boy on a bike _____(catch) my attention.

【解析】根据“主语+谓语+宾语”简单句结构,本句主语为“A boy on a bike”,后接谓语动词。又因为本文时态选用一般过去时,所以填caught。

2. 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9】For some reason he sat beside Mary. Mary felt _____(please),because there were many empty seats in the room.

【解析】根据“主语+系动词+表语”简单句结构,本空缺少表语。又因为系动词felt 后接形容词作表语,所以填please的形容词pleased。

3. 固定句型结构

【例10】It took years of work _____(reduce)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clean the water.

【解析】根据“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固定句型结构,填to reduce。

(二)并列句结构

【例11】There were many people waiting at the bus stop,and some of them looked very anxious and _____(disappoint).

【解析】根据“单词+and+单词”并列句的简略结构,前后单词应保持形式一致。因此,填disappoint的形容词disappointed。

(三)复杂句结构

1. 定语从句

(1)先行词+定语从句

【例12】Maybe you leave a habit _____ is driving your family crazy.

【解析】根据“先行词+限制性定语从句”结构,先行词是habit,在从句中作主语,填which / that。

(2)先行词,定语从句

【例13】Nick’s guests,_____ had heard their conversation,asked why they should not buy salt more cheaply if they could.

【解析】根据“先行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结构,先行词是Nick’s guests,在从句中作主语,填who。

2. 名词性从句

(1)疑问词+陈述句

【例14】The new boy looked at the teacher for a few seconds and all the other students wondered _____ the boy would do.

【解析】根据“疑问词+陈述句”结构,本题考查宾语从句的引导词,引导宾语从句并在从句中作do的宾语,填what。

(2)that+陈述句

【例15】One day,he came up with an idea _____ he would pluck up all of his crop a few inches.

【解析】根据“that+陈述句”结构,本题考查同位语从句的引导词。he would pluck up all of his crop a few inches说明idea的具体内容,并且从句的结构和意义完整,填that。

3. 状语从句

【例16】We understand this lesson best _____ we receive gifts of love from children.

【解析】根据状语从句结构,本题考查时间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表示“当……时”,填when。

三、篇章结构

(一)代词

【例17】Behind him were other people to whom he was trying to talk,but after some minutes _____ walked away and sat near me,looking annoyed.

【解析】根据上下文,不难推出走开并坐到“我”附近的应是他后面的那些人,即other people,指人,是复数,作主语,应填they。

(二)冠词

【例18】A young man,while traveling through a desert,came across a spring of clear water. _____ water was sweet.

【解析】根据篇章结构,本题考查冠词。前面出现过water,后面再次提到,应该填定冠词The。

(三)疑问词

【例19】Ahh,_____ a sandwich,he thought,as he sat down eating.

语法结构篇2

关键词:“X得慌” 语法化 主观化

一、“X得慌”结构概述

“X得慌”是北方方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如“累得慌”、“烦得慌”等。“X得慌”中,“慌”轻读,X和“得慌”之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整个结构具有谓词性质,主要作谓语,还可以作“感觉、怕”类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和补语,如下所示:

(1)总是今天你做东,明天他又请客,闹得慌。(1994年报刊精选)

(2)咱乡地里种粮少,大伙年年闲得慌。(1994年报刊精选)

(3)看到孩子们热心地看《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电视剧,我真感觉委屈得慌!(1993年人民日报)

(4)孙覆海,共住一顶帐篷,同拉一辆雪橇。每天一上路,两人就感到累得慌。(1995年人民日报)

(5)莫非人还有使得慌[1]的时候?(铁凝《笨花》)

(6)我走得累得慌咧。(冯志《敌后武工队》)

形式上“得慌”结合紧密,中间不允许插入任何成分,其后也不能带补语或宾语;意义上,它主要是表达当事者一种不如意的主观感受。“X得慌”结构在共时层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相比之下历时层面的研究略显不足,故本文主要从历时角度出发研究其语法化过程,以期为丰富此方面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X得慌”结构的语法化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检索发现,能见到的最早的“X得慌”形式是在元代:

(1)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儿,不知是谁,望乞恕罪!《西厢记杂剧》

(2)便做道搂得慌呵,你好索觑咱,多管是饿得你个穷神眼花。《西厢记杂剧》

(3)睡魔缠缴得慌,别恨禁持得煞。《全元曲・墙头马上》

(4)只为那呆汉缠的我慌!《全元曲・对玉梳》

语料库中元代相关用例只有前两句。据整句话的意思理解,可以推知此时的“慌”是“慌忙、慌乱”之义,语义较实在,且(1)中“慌”后带了补语,我们知道只有谓词性成分才可以带补语,故从句法功能上也可说明此时“慌”是一个实词成分,应是形容词。“慌”作补语,说明“搂”这个动作表现出来的状态,“X得慌”可以看作是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可划分为“X得/慌”。由于表示的是动作的状态,所以此时的X主要是动作动词,比如“搂”。根据唐健雄(2007)在《全元曲》中又发现了两个“X得慌”的用例,即(3)和(4)。从形式上看,“得慌”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4)中的“我”,表明“X得慌”是一个结合松散的结构。此时(3)(4)和(1)(2)有所不同,因为当(3)(4)作致使性义解读时句子更易理解,也就是说此时的“慌”是与句子中动词的致使对象,而不是与主语发生语义关系的[2]。因此,“睡魔缠缴得慌”中“慌”的主体是隐含在语境中的受事,而不是“睡魔”;“那呆汉缠的我慌”中“慌”的主体是“我”而不是“呆汉”。致使义的作用使得“慌”的意义悄然发生了变化,“慌”不再强调动作的“慌忙、慌乱”,而是转而侧重表达一种心理感受,有致使宾语产生心慌意乱感觉的意味,突出的是“心慌意乱”之义。“缠缴得慌”就是“使缠缴得心慌意乱”,“缠的我慌”就是“缠得使我心慌”的意思。由动作行为到心理感觉,“慌”义有所虚化,但仍可作形容词,此时“得慌”结合尚不紧密,“X得慌”仍可看作表状态的述补结构。

明代,“X得慌”用例增多:

(5)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三国演义》

(6)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水浒全传(中)》

(7)因此高太尉被赶得慌,飞奔济州。《水浒全传(中)》

(8)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西游记(中)》

(9)这大圣却才解下唐僧、八戒、沙僧。那呆子吊了几日,饿得慌了,且不谢大圣,却就虾着腰,跑到厨房寻饭吃。《西游记(中)》

(10)心里又激得慌,太阳又晒得慌,把那些符牒一道未了,又烧一道。《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11)又着孙行者吵得慌,却才飞进海口,占了这个山头。《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12)小神饿得慌,那里管他甚么好?扯着他就要吃他。《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13)到这里卖卜,番人不晓得甚么,卦卖不得,衣不供身,食不供口,冻得慌,故此地名叫做麻逸冻。《三宝太监西洋记(二)》

(14)要请医人调治。又在大江中,没处去请。秀娥却也不要,只叫肚里饿得慌。夫人流水催进饭来,又只嫌少,共争了十数多碗,倒把夫人吓了一跳。《醒世恒言(下)》

从例句数量可看出,明代“X得慌”使用渐多,但此时“X得慌”的用法并非完全相同。明初,即(5)、(6)、(7)中“X得慌”的意义更接近于元代(3)(4)两例的用法――表达出了“心慌意乱”的意味。其原因也许和它们出现在被动句中有关,被动句受事主语和动作结果状态的语义联系,使句法结构产生致使性,这种致使性又使“慌”与动词的致使对象发生语义联系,由此“慌”更侧重于表达受事者的内心感受。

明中期,“慌”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明末仍适用,甚至范围有所扩大,(8)―(14)便是例证。此时若把“心慌意乱”义套用于这些例句,似乎并不那么合适,因为“烙得慌”、“饿得慌”、“晒得慌”不是说“烙/饿/晒得心慌意乱”,而是说在相关动作的作用下使当事者产生了某种感受,这种感受往往还隐含着较高程度不如意的味道,如:(8)中“烙得慌”和“烫得痛”对举,说明热的程度之高,表明了言者的抱怨之意;(9)、(12)中的“饿得慌”,从其后接句“且不谢大圣,却就虾着腰,跑到厨房寻饭吃”与“那里管他甚么好?扯着他就要吃他”,能体会出“饿得慌”可理解为“非常饿”,说明“饿”的程度之高,以至于使人顾不了其他而只专注于寻找食物填饱肚子。其余例句可依此理解,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该结构中充当述语的动词我们称之为感受动词[3],以与动作动词相区别,因为它们除了表示动作行为外还传达出了动作施加于对象而使其产生某种感受的意思,这种感受因人而异,有程度之别,所以它们前面可以用表不同程度的程度副词来修饰,如“很扎、有点扎”等。

笔者认为,此时“慌”仍在继续虚化,不能做“心慌意乱”义理解,它的意义更加空灵,似乎难以说出其具体的词汇意义。尽管如此,它和“心慌意乱”义仍有联系,这表现在它们都内含主观不如意的感彩。也正因此,才使得与之搭配的X只能为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不如意的感受。“慌”意义的进一步虚化,为“得慌”进一步紧密结合提供了可能,此时未见中间插入其他成分的例句,所以我们认为“X得慌”在结构上已发生变化,可重新分析为X/得慌。“慌”意义的深入虚化,导致了结构整体的虚化,将“X得慌”仍看作状态补语结构似乎不太合适。

清代,“X得慌”用例明显增多,可见使用更加普遍:

(15)那蛇又在殷独腰吸了一口,殷独骂道:“咬得慌,也要忍到家里用你。”《东度记(下)》

(16)我被关了一个多月,闷得慌了,开了龙门就跑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

(17)邓九公道:“他这里闹得慌,咱们到我那小屋儿里坐去。”《儿女英雄传(上)》

(18)安老爷安太太才觉出太阳地里有些晒得慌来,大家才进屋子。《儿女英雄传(下)》

(19)不由得嗤的一声道:“我说只觉着这领子怪掐得慌的呢!真个的今日也不知是怎么了,闹得这么乱糟糟的!”《侠女奇缘(下)》

(20)她且不吃,只嚷饿得慌,要先吃点儿甚么。《侠女奇缘(下)》

(21)邹绍衍伸了一个懒腰,说道:“怪累得慌的!”施、朱二人齐说:“我们输了钱,又受了累,这才冤枉哩。” 《文明小史》

(22)海瑞此时渴得慌了,遂依了海安之言。《海公大红袍传》

(23)贾母道:“我原为气得慌,今日接你们来给孙子媳妇过生日,说说笑笑解个闷儿。”《红楼梦(下)》

(24)宝玉道:“不怎么,只是心里烦得慌。何不趁他们喝酒咱们两个到珍大奶奶那里逛逛去。”《红楼梦(下)》

(25)牛通大叫道:“我被这牢带子捆得慌了,快来救救我!”《说岳全传(下)》

(26)小妇并没伤痕,生了天泡疮,痛得慌,才是这样,小妇愿死,不愿验的!《野叟曝言》

(27)兰哥夫妻更是想念得慌,还该见他们一面。《野叟曝言》

民国时期“X得慌”的用例:

(28)纫荪忙道:“夫人的话怎敢不依,可怜其实在闷得慌了,只求夫人的原宥。”《明代宫闱史》

(29)韩嫣又对武帝道:“我的肚子有些饿得慌,且让我去摘些果子充饥。”《汉代宫廷艳史》

(30)我怕王爷跟大人累得慌,告诉黄灿、潘龙给你们老二位预备了两张床榻,累得慌就躺那儿歇会儿。”《雍正剑侠图(下)》

(31)西胜镖局的都臊得慌,别的镖棚的人都乐得前仰后合。《雍正剑侠图(下)》

(32)热呀,临近了蒸得慌啊!老头过来一拉慧斌:“慧斌,快着点!”《雍正剑侠图(下)》

(33)可无奈这铁善寺的事情使我寒得慌,这是打出一个样儿来让我李昆瞧瞧。《雍正剑侠图(中)》

(34)言:“哥哥来了,没二话,我当然献国宝。可是又觉得我弟兄有点亏得慌。”《雍正剑侠图(中)》

(35)就觉得两肋子窝子扎得慌,难受之极,脸色都变了。《雍正剑侠图(中)》

(36)侯老侠身上有一股力量,小弟兄看见他就心怵得慌。《雍正剑侠图(中)》

(37)海川感觉到自己肚腹有点空得慌,才知道这饭没吃好。《雍正剑侠图(中)》

(38)清凉寺原在深山之中,一时雇不到医生,慧安急得慌了,命小和尚飞忙寻找。《顺治出家》

现代汉语“X得慌”使用情况:

(39)到北京还没等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那真是冤得慌。《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40)县有六十里,走到双井村,天气就热上来了,一个人走远道,有些累得慌。《风云初记》

(41)这是一部很通俗的剧,我们要让观众能买票进来投入地看完不觉得亏得慌。《1994年报刊精选》

(42)亚茹笑叹:“这人这嘴,真闹得慌。”《刘慧芳》

(43)“你又提起黄二的事么?提起来我可憋死了,说实话,我真闷得慌!走!去吃点东西,就马上离开还不行么?”《铁道游击队》

(44)老头子,我俩都老了,不知哪一天突然就去了,去了别的我都不惦得慌,只是这拥军的事,不能再尽力了。《1994年报刊精选》

(45)看到孩子们热心地看《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电视剧,我真感觉委屈得慌!《1993年人民日报》

(46)红家是计划生育宣传站、致富辅导站、文化娱乐站,几天不去就想得慌。《1994年人民日报》

(47)老百姓受苦,他心疼;因环境而影响了经济建设,他愧得慌。《1994年人民日报》

(48)我本应高兴才是,可不知为什么,心中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一种堵得慌的感觉。

(49)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作家文摘》

(50)“行啦,别老揭我的底子啦!”春玲打断她的话,找话搪塞,“我压得慌,换不上气来。”《迎春花》

(51)我觉得一个县挤得慌,不管是哪个县都挤得慌。《海明威书简选》

(52)据他想,这也就很够了,为什么还得去信洋教呢?越想,他心里越绕得慌!《正红旗下》

(53)宫中举行祈祷,因法师未去,没有见效。所以昨天两次遣使来召,催得慌呢。《源氏物语》

明中期“X得慌”便有了表达主观感受的用法,该结构中的X主要由含有贬义色彩的感受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到了清代,我们发现X的种类丰富了很多,不仅有感受动词和形容词,如“闹、晒、掐、捆”,“饿、累、烦”等;还有心理动词,如“气、想念”,说明X的范围在扩大。从民国时期到现代汉语使用时期,X范围的扩大更加明显,表现便是动作动词中的某些成员也进入到“X得慌”中,如“绕、催”。伴随着X范围的不断扩大,“X得慌”的语法化程度也不断加深。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现代汉语中研究者们对“X得慌”表示的意义有不同看法,分歧主要在于这种结构的意义是否含有程度义。赵元任(1979)、熙(1982)、吕叔湘(1999)认为“X得慌”表示程度、状态达到了很高程度,而唐健雄(2007)、李丹(2007)则认为它只是表达一种不适宜的感觉,不包含程度高义。有趣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既可见到“很扎得慌”、“真闹得慌”这种前面有高义程度副词修饰的用例;也可见到“有些饿得慌”、“有点挤得慌”等表较低程度义的词语修饰的用例。一般而言如果“X得慌”表示很高的程度,它前面无需再出现表程度高义的词语,否则易造成赘余;此外,如果“X得慌”表示很高的程度的话,那么它也不可能和与之语义恰好相反的表程度低义的词语连用,否则会造成语义上的矛盾。可是,这两种情况又确实都存在,而且都是可以接受的句子。那么,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也许否认“X得慌”含有程度义是最好的消除矛盾的方法,但实际调查并不支持这种做法。笔者对身边的同学及师长进行调查,90%的人认为“X得慌”有一定的程度义,但不一定是很高的程度,比如“累得慌”比“累”表达的累的程度要高,可以理解为“很累”,但不是累到了极点。据此我们认为这样解释“X得慌”的意义也许更合理些:它表达了一种不如意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含有一定的程度意义,但不一定是很高或极高的程度。总之,由高程度到包含一定的程度,“X得慌”的意义是在虚化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X得慌”萌芽于元代,形成于明代,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可概括为:第一阶段,“慌”意义实在,与“得”结合松散,作补语,“X得慌”可看作表状态的述补结构,此时的X主要是动作动词;第二阶段,在致使性作用下,“慌”不再与句子的主语而是和动作的致使对象发生语义联系,这为“慌”意义的改变提供了条件,从而由动作的“慌忙、慌乱”引申出心理状态的“心慌意乱”,“慌”进一步虚化,但整个结构仍可看作状态补语结构;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慌”进一步虚化,意义更加空灵,“得慌”结合更加紧密,X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些心理动词甚至动作动词也开始进入这一结构。X的词义特征和“得慌”的强化作用,使得“X得慌”表示一种含有一定程度的不如意的主观感受义。纵观“X得慌”的发展史,可以得到一个“X得慌”虚化的序列:动作行为的慌忙、慌乱>心理状态的心慌意乱>高程度不适宜的感觉>含有一定程度的不如意的主观感受。从对动作的描述到表示主观感受,“X得慌”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三、“X得慌”结构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E.C.Traugott(2001)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框架中。针对主观化的表现形式,她提出了如下几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由命题功能变为话语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4]。据上阐述,可看出“X得慌”语法化的过程显示了其由表达客观意义变为表达主观意义的主观化历程。“X得慌”最初用于一般陈述句中,是对动作行为进行客观描述,后来进一步发展,出现在具有致使意义的句子中,使得“慌”不再与句子的主语,而是与动作的致使对象发生关系,促使“慌”由表示动作的状态变为描述致使对象的心理感受,“慌”意义的变化带来了结构整体表义的变化,开始包含主观色彩,如“因此高太尉被赶得慌,飞奔济州”,从中可以体会到高太尉被追赶得心神慌乱的感受。清代以后,这种结构基本固定在一起,表示说话者不如意的主观感受,如烦得慌、闹得慌、累得慌、扎得慌……现代汉语也是如此。说话者用“X得慌”表达主观感受时比只用X传达出的主观感彩更浓一些:

A:去前面的服装城逛逛吧!

B’:还是不去了吧,那里太闹了。

B”:不去,那里太闹得慌了。

B’虽也表达出了对服装城环境的看法,但话语的客观意味更强,即是对环境进行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而B”则可明显感受到个人感彩的渗入,较明确地传达了说话人对服装城嘈杂环境的不满情绪。两者比较,显然“闹得慌”的主观色彩更浓。当“X得慌”的虚化过程伴随着说话者主观因素的渗透加强时,那么其虚化过程同时也就是它意义的主观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四、结语

文章粗浅地分析了“X得慌”语法化的历程。研究发现,该结构的语法化与“慌”的虚化紧密相连。随着“慌”不断虚化,“得慌”结合日益紧密,两者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其后也不可带宾语或补语,这和一般的述补结构不同;意义上,“X得慌”愈加倾向于表达一种主观感受,并且伴随着整体意义的虚化,其主观化意味也不断增强,从而将语法化和主观化联系在一起。

注释:

[1]“使得慌”是河北及山东方言的一种说法,是“累得慌”的意思。

[2]唐健雄:《河北方言里的“X得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84―88页。

[3]“感受动词”是借用马庆株(1988)的说法,指本来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将其动作施之于人,产生感受,这些感受仍用同一词来表示,这时称为感受动词。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第17―24页。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3]洪波,董正存.“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4,(3).

[4]李丹.“P得慌”的小三角验察[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马庆株.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A].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又收入《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聂志平.说“X得慌”[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院报,1993,(1).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1]唐健雄.河北方言里的“X得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12]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

[13]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5]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语法结构篇3

关键词:概念结构理论 构式语法 论元结构 体验哲学

 

1.引言 

 

Jackendoff(1990)的词汇概念结构理论与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体系,都运用了论元结构来说明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Jackendoff并没有明确提出“动词中心”的说法,但从他对句子的论元结构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的概念结构并没有摆脱生成语法的影子,句子的生成依然是论元插入动词的概念结构,再转化为句法结构的结果。与Jackendoff不同的是,Goldberg以构式(construction)的论元结构为研究中心,认为动词不能决定句子的生成,构式的意义才是构式生成的关键。 

虽然他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动词概念,一个是构式概念,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动词可以选择它能够出现的构式,同样构式也可以选择满足它的动词。而且,表明句子中动词和名词关系的论元结构在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运用都颇有新意。因此,本文想通过比较Jackendoff和Goldberg的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讨论这两个分别代表概念语义学和构式研究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2.理论方法 

 

Jackendoff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内在概念的空间关系,在生成语法学派中对语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概念结构相当于语义结构,与句法和音系结构并行。Jackendoff摈弃了由表层结构映射到音系和语义结构的句法中心说,认为这三个层次是自主的结构,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不存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派生,它们之间是对应关系而非派生关系,由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联系起来。 

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不依赖动词,基本的句型都是构式的实例。每个构式的存在,都有与之相应的特定的意义,也就是说,构式本身就有构式意义,与句中的动词无关。构式语法没有严格划分词库与句法之间的界限,按照构式的定义,词也是形式-意义相对应的构式。与生成学派一样,构式语法试图解释为什么语法允许我们使用无数正确的表达法的同时,又让我们放弃无数其他的表达,它反对存在深层结构或语义结构的说法,认为没有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语法是单层次的。构式是语法、语义和语用的一体,是非模块性的。(董燕萍 梁君英,2002) 

概念结构是由概念成份组成的,它们属于不同的本体范畴,诸如Thing,Event,State,Action,Plate,Path,Property及Amount等。每个句法成分(除了无内容的it和there)都对应一个概念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个概念成分在句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句法成分。这可以解释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数量的论元。(1)中的break是同一个词,具有相同的概念结构,只是在映射到句法结构时,有些概念成分没有被体现出来,概念结构中的施事者论元没有出现在(1a)。 

(1)a.The window broke. 

b.Bill broke the window. 

(2)a.Harry climbed (up) the mountain. 

b.Harry climbed down the mountain. 

c.The snake climbed (up) the tree. 

d.?*The snake climbed down the tree.(例1-例2取自Jackendoff,1990) 

可以用来解释同一个动词出现在不同句子现象的还有Jackendoff(1990)提出的优势规则(preference rules),词项含有一个或多个概念条件,满足不同的条件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例如,climb有两个独立的概念条件,(1)向上走;(2)用劲抓住。(2a) 满足第一个条件,但不符合第二个,(2b)破坏了第一个条件,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2c)因为蛇不能抓,破坏了第二个条件,但符合第一个条件,都是可以接受的;(2d)则同时破坏了两个条件,不被接受。动词后面选择怎样的补语一直是在词项的子语类属性框架(subcategorization frame)中注明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补语的类别、数量是很灵活的,如果把所有的信息都堆砌在框架中,必然是要增加习得者的负担的,有鉴于此,Jackendoff制定了一些像优势规则这样的词汇规则来解释语言的生成,这些规则在子语类属性框架之外,可以减轻词项的负重。 

Goldberg并不赞成词汇规则说,她给出了一些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的例子。 

(3)a.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b.She baked him a cake. 

c.Dan talked himself blue in the face. 

Goldberg认为,如果坚持词汇规则说,为了解释三个句子的正确性,我们就必须说明三个动词在句中有特殊的含义,有三个论元,其意义分别如下: 

(4)a.X CAUSES Y to MOVE Z by sneezing 

b.X INTENDS to CAUSE Y to HAVE Z 

c.X CAUSES Y to BECOME Z by talking(例3-例5取自Goldberg,1995) 

语法结构篇4

oncompatibility and simplification;(4)conclusion.The authorholds that Chinese grammatical struc

tures reveal a tendencyof simplification in form and a tendency of compatibility insemantic impl

ication.Simplifications and compatibility areinterdependent in accordance with pragmatic princip

les.

本文讨论汉语语法结构,用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料。

在汉语语法结构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事实,这就是语义蕴含上的兼容性和形式选用上的趋简性。

一 兼容性

同样一个语法结构,可以包容多种意义。所谓“同样一个语法结构”,有概括程度不同的种种情况。以简

单的短线结构为例来说。

(一)结构槽为XY

X和Y都是变项。前后槽框X和Y,它们所装载的词语是可变动的。这样的结构槽,形成“主谓”“动宾”“

动补”“定心”“状心”等等结构。这是一类概括程度特别高的结构,X和Y之间的语义关系多得无法全部列举

。四十多年前,《中国语文》连载的《语法讲话》中就指出:“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说不完的。”实际上,不

仅动宾结构如此,动补、主谓、定心、状心等结构何尝不是如此?它们的语义关系都只能粗线条地描写个大概

(二)结构槽为XA

X是变项,A是常项。X在前,槽框里的成分可以变化;A在后,槽框里的成分固定不变。例如“X边”,X是

变项,“边”是常项:

(1)司机和他的车停在路边,他打一桶清水,兜头泼在车上,车一下新了。(红柯《奔马》,《小说月报

》)1996年第11期77页)

(2)去什么地方玩都可以,就是不能到河边去玩,不能爬到树上去玩。(余华《我的故事》,《小说月报

》1996年第11期84页)

“路边”“河边”有所不同:“路边”是路上靠边的位置,属于路,车并没有停到路的外边;“河边”是

岸上或地上靠河的位置,不属于河,人并没有进入河水里头。

(三)结构槽为AX

A是常项,X是变项。A在前,槽框里的成分固定不变;X在后,槽框里的成分可以变化。比如“铲X”,“

铲”是常项X,X是变项:

(3)深圳金鹏首场以一绝妙的传球铲球成功,获得初胜。(徐勋林《冲甲之路》,《羊城体育》报1996年1

0月18-24日)

(4)第11分钟,金鹏后卫铲人犯规,被判任意球。(同上)

“铲球”“铲人”有所不同:“球”和“人”都是铲这个动作所涉及的对象,但是,铲球是倒地把球铲出

,是攻防的一种方式;铲人是把脚铲到对方球员身上,是犯规的动作。再比较:

(5)书记三天两头跑县城,说是跑项目,贷款花了几大笔,可就没见个影子。(韦晓光《摘贫帽》,《中

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5期72页)

(6)里面坐的,显然是些常在那条公路上跑车的司机。(梁晓声《司马敦》,《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6

期57页)

上例都是“跑X”。“跑县城”是往县城跑,“县城”表方所;“跑项目”是为获得项目而奔跑,“项目

”表目的;“跑车”是开着车跑来跑去,“跑”和“车”之间有使动关系。

(四)结构槽为AB

AB都是常项,槽框里的成分都固定不变。例如:

a.

村里1——村子里头。(村里有几棵枣树。)

村里2——村政府或村领导。(村里不准他外出。)

b.

考司机1——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在这路上开车,可要考司机了!)

考司机2——通过考试,成为司机。(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养家糊口!)

c.

我的书画1——我收藏的书画。(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2——我创作的书画。(我的书画都是离休后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3——我表演写字画画。(一开始是他的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此类结构槽,采取同一语表形式,形成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构关系,可是具体的语义内容有所不同。再比

较下例中两个“是的”:

(7)“你说,今天你们打牌,汪翠娟赢了钱是吗?”“是的。不过,她只赢了几千元,数目并不大。”(

陈浩泉《选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3期207页)

(8)四平的女人不解地说:“好好的,永生家的送你鱼干吗?”……她歪着头提示说:“一样样地想,比

如,准生证……”四平村长说:“永生的儿子都六岁了,还要什么准生证。”四平的女人说:“建房证呢?”

四平村长说:“永生的房子是去年春天才盖的,再要建房证,不可能。”……女人说:“这不是,那不是,总

得有个是的,你再想想永生家的求你办过什么事吗?”(张继《村长与鱼》,《小说选刊》1996年第11期108

页)

前一例,“是的”是“是+语气助词”,“的”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后一例,“是的”是“是+结构

助词”,实际上等于说“总得有个是是的”。

汉语里相当多的结构槽在语义蕴含上具有兼容性。概括性越高,兼容能力越强。

二 趋简性

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尽管全量形式和简化形式都可以采用,但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简

化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办法,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种。

(一)谓词隐匿

把体词和体词之间的谓词隐去,剩下“体词+体词”的结构槽。比较:

(9)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

(10)一手钱一手货!(电视连续剧《金融潮》)前一例谓词“交”显现,后一例谓词“交”隐匿。又如:

(11)县长大中华,局长红塔山,科长红山茶,乡长牡丹花。一天两三包,自有人给他。(楚良《故乡是非

》,《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77页)

(12)一任穷知县十万白花银是封建时代,现在,一个县长多少钱?(同上82页)

前一例等于说:县长抽大中华,局长抽红塔山,科长抽红山茶,乡长抽牡丹花。一天抽两三包,自有人给

他。后一例等于说:封建时代一任穷知县得(收入)十万白花银,现在,一个县长得(收入)多少钱?

(二)结构移变

把比较复杂的结构槽加以简化,使之移变成为比较简单的结构槽。比如:

(13)往年棉花卖议价,……(楚良《故乡是非》,《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79页)

(14)她猛一抬头,发现窗外已经漆黑一片,而窗里却明亮如昼。(王安忆《我爱比尔》,《小说月报》19

96年第5期30页)

前一例的“卖议价”,是由复杂形式“用议价的方式卖出去”移变而成的简化形式。后一例的“窗里”,

是由复杂形式“以窗为界线的屋子里”移变而成的简化形式。这里的“窗里”,不能说成“窗中”,不同于“

窗里嵌着一弯月牙”中的“窗里”。

(三)成分扣合

把相同的成分扣合在一起,使之为另外两个或几个成分所共用。比如:

(15)贺兄,我找得你好苦哇。(古龙《金刀亭》1207页,中国友谊公司1990)

(16)你害得我不够吗?(陈浩泉《选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2期215页)

“找得你好苦”由“找你,找得好苦”扣合而成。其中“找”同宾语性成分“你”和补语性成分“好苦”

相对待,为二者所共用。“你好苦”并非整个儿充当补语。“害得我不够(吗)”由“害我,害得不够(吗)

”扣合而成。其中,“害”同宾语性成分“我”和补语性成分“不够”相对待,为二者所共有。“我不够”并

非整个儿充当补语。一部电视连续剧中,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说:“小姐,我也忍得你很久了!”这是同样的

结构。

(四)分句删减

把复句中的某个分句删减掉,形成较为特殊的特定复句句式。通常是删减三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分句。例如

因为他找到了后台,他才免受处分,否则他过不了这一关。

因为他找到了后台,否则他过不了这一关。

既然他人品不好,就不应该重用他,你为什么却让他升官呢?

既然他人品不好,你为什么却让他升官呢?

前一例,删减了中间一个分句“他才免受处分”,于是出现了“因为”和“否则”同现的特定复句句式;

后一例,删减了中间一个分句“你不应该重用他”,于是出现了“既然”和“却”同现的特定复句句式。转贴于

语法结构的选用,从全量形式到简化形式的过程,是趋简的过程。其结果,使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在总体

上显现出趋简性的特点。

三 趋简兼容的思考

(一)趋简与兼容,互为条件

一方面,结构形式的趋简,导致结构语义的兼容。比方说,李小松给朋友打电话:“春毓吗?我李小松!

”等于说,我是李小松。又比方说,“我”给大家分配联络的对象:“你汪国盾,他萧宇汤,我李小松。”这

时等于说,我联络李小松;假若是给演员分配剧中角色:“你汪奶奶,他萧大伯,我李小松。”这时又等于说

,我演李小松。这样,“我是李小松”“我联络李小松”“我演李小松”等等都可以采用趋简形式“我李小松

”;“我李小松”这个结构槽,自然就兼容了多种语义关系。

另一方面,语义兼容的可能性,又提供结构趋简的可能性。比方,“人称代词+名词”的语义容量,为人

们在不同意义上选用这一形式成为可能。例如:

(17)苏青爱上了大兵的消息,像疯狂的子弹击中了历史所。绝大多数人都对这样的爱情感到不可思议。

“他高中生,你研究生,差距太大了。”

“这有什么,只要我喜欢。”(王石《雁过无痕》,《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第3期132页)

上例的含义是:“他是高中生,你是研究生”。假若换个语境:“他找了个高中生?咳!他高中生,你研

究生,差距太大了。”其含义便成为:“他只找了个高中生,你却找了个研究生,差距太大了。”

事实表明,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简于形。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常用减法;在结构语义的容量上,则常用加

法。能不能认为,汉语语法在形式上显现为减法语法,而在涵量上显现为加法语法呢?

有艺术家说过,中国的国画,是一种减法绘画。山水画上,往往留有大块空白,许多意思就隐匿在空白处

里。汉人的绘画语言和汉人的有声语言、文字语言似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面,是不是还有我们还没有认

识清楚的学问?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处在绝对化的关系之中。趋简和减法,兼容和加法,也不是绝对的。有时,趋简的

形式也不一定兼容多种内容;反过来说,一个结构形式所兼容的意义也不一定都来自趋简。它们之间错综复杂

的联系,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趋简与兼容,服从于语用原则

我们使用汉语,一贯遵守一条语用原则。这就是:借助言语背景,言语尽可能经济简练。

首先是借助言语背景。离开了言语背景,某种特定结构与某种特定语义的联系往往会得不到落实。比方,

如果离开上文所举例子的言语背景,“局长红塔山”的意思是多可的。趋简形式依赖言语背景的程度,决定于

人们的常识。常识性越弱的事情,所用趋简形式对言语背景的依赖性就越强。比如“教室”和“馆子”都表示

方所,但如果要说“吃教室”,那么,跟说“吃馆子”比较起来,就必须更多地交代言语背景。

其次是尽可能经济简练。“尽可能”就是能简则简。比方在结构移变中,简掉一个字是简,简掉许多语词

也是简。看下面的例子:

(18)让小弟去找一下阿楠的父亲,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这件事。(裘山山《无罪辩护》,《中篇小说选刊》

1966年第5期93页)

(19)可如果你朝中有人……在换届时就没有人提出你的年龄问题,于是你就可以再干一届。一届就是四年

。四年就是一任美国总统。(钟道新《权力的成本》,《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5期127-128页)

(20)病房里摆四张床,同病相怜,一会儿就熟了。一床初产,孩子大,老秤十斤十两,于是一刀切开。(

王小克《梦幻人生》,《钟山》1990年第5期92页)

前一例,“知不知道”是“知道不知道”的结构移变。这一说法,有“破词”的嫌疑,因此有学者提出过

批评。然而,汉语语法的趋简性有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根本不管是否破词的理论,人们就是喜欢使用“可不可

以”“愿不愿意”“同不同意”“喜不喜欢”这一类的结构槽。中间一例,“四年就是一任美国总统”,由“

四年就是当了一任美国总统的时间”移变而成,“尽可能”地压缩掉了不少语词。由于背景明确,因而意思清

楚,而且显得俏皮。后一例,“一刀切开”指的是用手术刀把腹切开,把孩子取出来。压缩掉的语词更多,更

体现了尽可能经济简练的原则。

近来有个“吃床饭”的说法。例如:

(21)倒是袁副局长解了围,说:“我看就吃床饭。”

“吃床饭?”大家一脸的问号。

袁副局长不紧不慢地把“吃床饭”的吃“法”道了出来。“吃床饭”就是在发票上提高住宿费,把剩余部

分的钱,用来当伙食。

大家听了都说“吃床饭”这法子好。

仅仅“吃床饭”三个字,容纳了多少内容!由于有明确的交代,它的意思是清楚的。如果使用久了,大家

都熟悉了,就会像“吃筷子”之类一样,人们不会有“一脸的问号”的。

两千多年之前,孔子(前511-前479)就说过:“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言辞

足以达意就够了。所谓“辞达而已”,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语用原则。后来,《世说新语·文学》主

张:“辞约而旨达”。再后来,苏轼(1037-1101)也指出:“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与谢民师

推官书》)。可见,汉语的遣词造句,汉语语法结构的使用和发展,深受语用原则的影响。这一点自古如此,

反映了汉族人使用汉语的共同心态。

(三)趋简与兼容,增加了研究难度

语法结构形式和语法结构涵义,如果总是单纯的一对一的关系,自然容易描写,容易说明。然而,汉语的

许多语法结构,由于形式的趋简而合一,由于语义的兼容而繁复,于是就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研究汉语语

法结构,往往可以看到:一般与特殊同现,正规与异常共存,清晰与模糊俱在。

首先是一般与特殊同现。以存现句中的动宾结构槽来说,其中的宾语一般是不确指的。比如“山那边来了

两个人”,“两个人”并不确指张三李四。但是,也有特殊现象。例如:

(22)那里果真坐着苏廉和王若姬。(晓苏《黑色背景》,《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84页)上例的宾语是

确指的。规律性何在,如何解释?

其次是正规与异常共存。以“X里”和“X中”这两个结构槽来说:如果是动词,通常进入“X中”的结构

槽,比如“谈判中,审议中,手术中”,不说“谈判里,治疗里,手术里”,这是正规情况。然而,也有这样

的现象:

(23)如今这小子竟然有胆回国,只能往死里整治他。(梅毅《赫尔辛基的逃亡》,《中篇小说选刊》1996

年第1期173页)“往死里整治”,“死”是动词,但只能说“死里”,不能说“死中”,这便是个别的异常情

况了。规律性何在,如何描写?

再次是清晰与模糊俱在。在一个结构槽所兼容的种种语义关系中,可能有的是清晰的或相对清晰的,有的

是模糊的或相对模糊的。以“NN地VP”这个结构槽来说,比较:

烟头纸屑地扔了一地。

烟头纸屑地弄得屋子乱糟糟的。

烟头纸屑地满地都是。

前一例,“烟头纸屑”和“扔”关系清晰,它们在逻辑上有直接的动宾关系;中间一例,“烟头纸屑”和

“弄”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它们之间压缩掉了一些东西,关系略显模糊;后一例,“烟头纸屑”

和“满地都是”之间,压缩掉的东西更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模糊了。规律性何在,如何分析?

其实,以上的概括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如果面对这样那样的具体事实,还可以遇到各有特殊

性的麻烦。比方说,一般以为,动词重叠形式后边不会再出现结果补语。可是,据储泽祥(1994),《红楼梦》

《儿女英雄传》里就已发现了这样的说法:

(24)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一来,你们也洗洗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下》133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5)这个话,你们姐儿俩竟会明白了?难道这个什么“右传”“左传”的,你们也会转转清楚了?(文康

《儿女英雄传·下》603页,上海书店1984年)

“洗洗清”“转转清楚”都是“动词重叠形式+结果补语”。近年来,这样的用法渐渐多了起来:

(26)你的头有点乱了,让我替你做做好。(徐卓人《秀发》,《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100页)

(27)他们这是干的什么事嘛!我去跟他们说说清楚!(孙春平《古辘吱嘎》,《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

6期144页)

1996年7、8月间的一个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乒乓球两位女选手的擂台赛,笔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28)桌面上有了汗水,服务员跑上去揩一揩干净。(中央电视台乒乓球赛解说人的口头说法)

这里动词重叠式中还多了一个“一”字。所有这类现象的形成,恐怕也是来自趋简性的结构移变:“做做

”和“做好”一压缩,就成为“做做好”;“揩一揩”和“揩干净”一压缩,就成为“揩揩干净”。然而,这

么一来,动补结构槽自然就更加复杂了。

总之,趋简和兼容,减法和加法,增加了汉语语法结构分析的难度。趋简程度越大,兼容内容越多,线索

就越杂错,头绪就越纷乱,因而分析就越困难。

四 结束语

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还必须分门别类更加细致地弄清楚各种各样的事实,

做好事实发掘的工作。

目前,事实的发掘仍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在我们看来,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起码包括以下

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众多的事实中发掘出值得研究的事实;第二,从值得研究的事实中发掘出规律性;

第三,从所得的规律中发掘出理论问题;第四,从发掘规律和理论的过程中总结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

发掘的程度,反映研究的深度。离开了事实的发掘,谈不上理论的建树,也谈不上汉语语法研究的成熟。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1953)语法讲话,《中国语文》第1期。

中国语文编辑部编(1956)《汉语的词类问题》第二集,中华书局。

陆宗达(1956)关于语法规范化的问题,《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

储泽祥(1994)交融中的VVA叠动动结式,《双语双方言(三)》,汉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1)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1996)方位结构“X里”和“X中”,《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福义(1997)《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邢福义,男,海南省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导师。200多篇。已出版著作20来部,其中个人专著10部。代表作为《语法问题探讨集》《语法问题

发掘集》《语法问题思索集》《邢福义自选集》。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和文化语言学

语法结构篇5

关键词: 英语A级考试 语法结构题 应试技巧

1.前言

英语A级考试的全称是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也可简称为PRETCO,它所面向的是修完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所规定的全部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各专业的学生。该考试的目的是检验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考核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实际水平。

《基本要求》对A级在词汇和结构方面所规定的能力要求是:能正确认识并恰当地运用词汇表所规定的3400个英语单词及相应的词组,能熟练运用语法结构表所列的语法知识点。[1]

2.语法结构题的应试技巧

语法结构题是A级考试的第二部分,本部分的分值占总分的15%,测试时间为15分钟,共分2部分:Section A和Section B。Section A部分的题型为选择题,每题0.5分,10题共五分,考查考生对语法、单词和词组的辨析、搭配和运用能力;Section B部分的题型为填空题,每题1分,10题共10分,考查考生对题目中所给出的词的掌握,根据句子的含义、语法结构和够此方法填写单词的正确形式。[2]下面谈谈Section A的应试技巧。

语法题的测试范围主要有: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虚拟语气、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情态动词、被动语态、倒装句、强调句、独立主格结构和省略句等。词汇题的测试范围主要有:词义辨别、词性搭配、习惯用法、短语比较,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四大类诗词之间的转化,等等。语法结构虽然考查面很广,但实际上历年的考点还是有很多重复的,虽然考题有变化,但是考查的总是那些语法点。下面我就这些考试中反复出现的考点进行总结。

2.1固定搭配题

此类题目在历年考试中每次必有一题,每次都不相同,通过研究历年的试题只能确定该试题的类型,对于应试的技巧作用不大。如2003年12月16题考查的是in和a hurry的搭配,2004年6月22题考查的是worry和about的搭配,这类题目完全取决于日积月累的英语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留意动词和介词的搭配。

2.2动词的时态

动词时态很复杂,但是在这里最常考查的只有一种时态:完成时,并且考查的方法和方式也比较简单。

考法1:由By包括by the end of引导的时间状语,该句的时态是完成时,什么完成时取决于By包括by the end of后面的时间,该时间如果是现在,该句的时态就是现在完成时;如果是过去,该句的时态就是过去完成时;如果是将来,该句的时态就是将来完成时。2004年6月第20题:By the time you get to shanghai tomorrow,I for Chonggqing.选择C)shall have left。该语法也出现在Section B中。

考法2:Since,首先要确定Since的用法,因为since可以表示自从,引导时间状语或者时间状语从句;也可以表示因为或者既然,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因此确定Since表示自从时,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用过去式,主句用现在完成时或现在完成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比现在完成时的差异是:它强调动作的延续性。例如2006年6月第20题:Ever since I arrived here,I in the dormitory because it is cheaper.选D)have been living。2008年6月第32题:My mother has enjoyed better health since we came to live in this beautiful seaside city.注意:这里有的同学会搞不清主句和从句的时态,知道该用完成时,但不知道哪里用。

考法3:时间状语是in the past...years或者for+时间段,该句子要用现在完成时。例如2009年6月第31题:She described the ancient city in detail because she had lived there for years.2008年12月第33题:In the past five years,traffic problem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2.3语态

被动语态类题目很容易做错,因为很多考生花费大部分的时间来关注该题目的时态了,有时忽视了语态或语气的选择,所以做错了。其实只要在做完题目后,把题目再看一遍,确保题意有逻辑即可。例如2007年12月第30题:A telephone user may pay a fixed monthly charge and is allowed/be allowed to make an unlimited number of local calls in the month.2008年12月第31题:The hospital,which is equipped with modern facilities,is one of the best in the employer needs.

2.4非谓语动词

A级最常考的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考法可以按照非谓语动词充当的成分分为4类。

2.4.1非谓语动词作定语

非谓语动词作定语位置可前置或后置,在A级考试中后置的较多,幸运的是A级不考查非谓语动词的位置,只考查该用哪一种非谓语动词,这要取决于该动词与所限定名词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和进行的关系,那就用该动词的现在分词;如果该动词与所限定名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或完成的关系,那就用该动词的过去分词。如2008年12月第29题:Finally the woman found her lost child with the help of the police.第27题:It was in his childhood that he read most of the books written by Mark Twain.

2.4.2非谓语动词作表语

非谓语动词作表语,其应试技巧与作定语的相似,取决于该动词与主语的关系,主动就用现在分词,被动就是过去分词。2008年6月第30题:The lecture was so boring that man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fell asleep.

2.4.3非谓语动词作状语

非谓语动词主要作时间状语、原因状语和伴随动作。技巧是:取决于该动词与主句主语之间的关系,主动和进行关系是现在分词,被动或完成关系是过去分词。2007年12月第20题: up at the clock on the wall,the secretary found it was already midnight.选A)Looking。如果现在分词的动作先于主句主动词,那么就要使用现在分词的完成式。如2006年12月第18题: to find the proper job,he decided to give up job hunting in this city.选D)Having failed。

2.4.4非谓语动词作宾语补足语或主语补足语

技巧是:宾语补足语取决于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主语补足语取决于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关系。其实宾语补足语和主语补足语只有一线之差,把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宾语补足语就变为了主语补足语。如2008年12月第22题:The scientists wanted to keep people about the breakthrough in their experiment.选B)informed。2008年6月第24题:Scientists should be kept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eir research areas.选C)informed。

3.结语

A级考试的语法结构题所涉及的考点还包括其他方面,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今后将进一步探究其他方面的应试技巧,为应考学生和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

语法结构篇6

关键词:“死了” 语义特征 语法意义 语法功能

日常生活交往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今天热死了”、“我快被他气死了”等等。在这些句子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结构“...死了”。“死了”前的词大致可以归并为动词和形容词两大类,称为“V/A死了”结构。分析“V/A”,可以得出两种类型,即表示行为动作的“V/A1”和表示形容义的“V/A2”,分别形成结果句和程度句。这类句式的语义语法特点,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死了”的义项和“V/A”的类型。

一、“死了”

(一)“死了”的结果义

“V/A”和“死了”的关系可以用“因V/A而死”来表示,有两种意义:①“死了”采用实在义,表死亡、失去生命。 ②“死了”采用固定义,表不能通过,不可改移,丧失作用 。

(二)“死了”的程度义

表某种状态、情绪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有以下形式:

1、单独使用表示“死亡,失去生命”。如:死了的鱼看起来不是很新鲜。

2、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死亡、失去生命”。如:在那个困难的时期许多人活活饿死了。

3、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不能通过,不可改移,丧失作用”。如:这捆柴火已经捆死了。

4、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还可能不属于实义动词,而是其意义发生了虚化,表某种状态、情绪程度之深、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如:这些天热死了。

本文只讨论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的“死了”即2、3、4三种形式中的“死了”,把表达2、3、4三种不同意义的形式分别称做A1、A2、A3。

二、“V/A死了”结构的“V”和“A”

A1、A2中的“死了”采取的义项都是结果义,二者共同特征是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两类结构。

(一)能进入A1的“V”

能够进入A1的动词,要是含有一种“(使)破坏、(使)消失”的意义或表示强烈感受、直觉的动词,且单音节动词居多。有些单音节动词不能进入A1,如“写、飞、摸、画”。其中部分词动作轻微,造不成宾语对象由生到死的变化,另一部分是诉诸人们无关和一些不直接和宾语对象发生接触的,这些动词没有致‘死’的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动词,它们只能带非生物性宾语,这与‘死’发生语义矛盾,也不能进入该结构。

(二)能进入A2的“V”

A2中动词虽然也是行为动作动词,但和A1不同,能进入A2的动词多含“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意:插、绑、钉、管、记等。该类中动词要求宾语为非生物性,A1中动词要求宾语是生物性。

A1、A2表示由此类“V/A死了”中的谓词产生的结果。如:他失手刺死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被刺死了)。

(三)、能进入A3的“V”和“A”

1、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爱、刺激、气、讨厌、恨、羡慕等。如:我快被这件事气死了。其他带有程度性意味的动词也可进入这种形式:踩、踢、挤、笑、吵、浪费等。如:这园子挤死了。

2、与人的主观感受想法等有关系的形容词

表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的形容词:冷、热、烫、痒、香、臭等。部分表示心里感觉的形容词:闷、盖、恼、臊、累、冤等。表示人或事物属性或特征的一般形容词:多、重、乱、丑、小气等。

虽然A3中的“死”被看作意义发生虚化而产生的虚词――副词,但其语法意义并不简单等同于“死了”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而是表示某种动作或性质到了很强、很深的程度。如:昨天晚上停电的时候我怕死了!(“怕”的程度很深)。

三、“A、V、死”的语义指向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三类结构主宾语的情况。

(一)宾语的有无

A1、A2后、可以接宾语。A1、A2如果没有宾语,则一定是受事主语,整个句子表示被动意义。A3通常不带宾语,只有少数能带宾语,如:这种生活我厌倦死了。

(二)宾语的类型

A1、A2都可以带宾语,A1所带宾语是有生命的,A2所带宾语是无生命的。

(三)语义指向分析

该结构语义指向包括两方面:“死”的语义指向和“A/V”的语义指向。这里我们统称为谓词性成分“W”。

由于A1常带宾语,这时“W”语义指向主语,“死”的语义指向宾语。如:你问他为什么杀死了这些羊(他杀+羊死)。不带宾语时,“W”和“死”都指向主语。如:他虽然逃出了追兵的手掌,还是饿死了(他饿+他死)。

A2中W如带宾语,谓词语义指向主语,“死”语义指向宾语,如:他堵死了这个房间里的鼠洞。如不带宾语,则表被动意,这种情况下“死语义指向主语,“V”的语义指向没有出现的人或物。如:木箱子已经钉死了。

A3语义指向与A1、A2不同,A3中“‘死’的意义已虚化,它与前面的成分不是平行的,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依赖前面的成分而实现,所以,“死”语义指向性状(谓语)本身。(张谊生,2000)

四、“A/V死了”充当的句法成分

1、A1、A2在句子中一般充当谓语。

2、A3能充当多种成分:

(1)常充当谓语。如:每到清晨楼下的叫卖声吵死了。

(2)充当补语。如:姐姐把他形容得讨厌死了。

(3)充当状语。如:哭死了也没人帮你。用作状语的时候比较少。当它作状语时,通常与它所修饰成分表示某种关系:条件、让步、因果等。上面例子也可以改为:即使哭死了,也没人帮你。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语法结构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说训练;结构教法

应试教育下,教师用知识讲授方法向学生灌输语法,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却不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当前外语教学还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哑巴英语”。

听说结构训练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新型教学法。

一、听说结构训练法的涵义

听说结构训练法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听说的方法,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英语结构进行操练,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社会交际能力的教法。“听说”是以一定的语言材料和活动方式为载体,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语言实践能力。“结构”是指根据英语教学要求,对教材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结构运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从模仿、简单操练,有助于把握英语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二、听说结构训练法出台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的理论认识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了解结构,掌握其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它来进行社会交际。语言的结构,是从语言中归纳出来的。在初学语言时,通过模仿掌握一些结构,而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又会不断接触新结构,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其语言逐步趋于完善。

有声语言的学习,总是以听声(听话)和学声(学话)开始的, 学习外语也如此。学生在接触英语时,往往会通过大脑的翻译过程突出听说训练,在大脑中尽快建立起英语与事物的直接联系,并通过训练缩短这个过程,改变以前以知识为纲的教学模式,这是为师者一个必要的根本转变。

2.心理学的认识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听说结构训练法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的单向交流,而是一种双向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听说方法,必然会打上具体个人的特点。在教师方面,体现在对听说内容的把握上、形式的运用和动机的选择上,要灵活把握听说方法,既有围绕着英语教学内容的认识心理(感知、记忆、理解、迁移),也有围绕着教学(需要、动机、兴趣、注意),还有个性心理特征(习惯、情感、性格等)。只有师生双方在认识、意向、个性特征等方面趋于基本一致,教学才能达到和谐的最佳境界。

三、听说结构训练法的特点

1.适应性。在使用教材时,要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英语训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及培养初步运用交际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总目标,必须抓住听说训练和结构训练,以达到基本功能的培养。

2.合理性。听说结构训练法的实质是英语的教学离不开语言的交际活动。舍费尔认为,交际离不开两种相互作用的文,一种是对称的,另一种是补充的,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与交往的参与者具有平等说话权力,不能压制别人。而补充的作用的形式表示在交际者中,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起补充别人不足的作用,听说结构训练法具有两种交际相互作用的形式,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听说活动,使学生的听说活动,在经验、知识、理解等方面得到补充,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注意交往的对称性。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交际是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互相要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也需要重视补充性,即学生间的取长补短。

3.实践性。听说结构训练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听说。二是听说也是教学的目标,即语言的运用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反复操练,但也不能无序地操练。

四、听说结构训练法实践探索实例

如《A Letter to Jane》一课中,确定了以not(lucky)enough to do something和not until的句型知识以后,在准备听说内容时,必须运用这些句型。根据听讲内容包涵语言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Did it snow on Christmas

结构not (lucky) enough to do something和not…… il的句型都是非常有实用价值,而且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语言点就必须通过听说的训练,使之转化为语言能力,在每个语法项目中务必寻找出最重要的内容使之句型化,反复操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项语法的一般模式,这样就能突破重点及难点,基础扎实才能灵活应用。

语法结构篇8

一、分析字的结构

1、可以帮助理解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时代久远,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表意性都还比较明显。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半旁表音,半旁表意,其“义符”更为我们理解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水”()旁的字,大多与水或跟水有联系的事物有关;“”旁的字,大多与病痛有关。又如“他们进行了适度的深耕,撒下肥料,努力使土地变得膏腴起来”(《土地》)中的“膏腴”,都是“月”(肉)旁,与身体(脂肪)有关,再联系语境,可推知“膏腴”意思是肥沃。

在文言文中,分析字形结构,有助于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一句中的“造”,义符为“”,再联系下文“袁所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在这里与文意不符。

2、可以帮助辨析别字

比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字形题,考查过“贪赃枉法”、“脱颖而出”等成语。在试题上,这两个成语中的“赃”和“颖”分别写成了“脏”和“颍”。分析一下它们的字形结构,就不难看出“脏”和“颍”在这里是别字。脏,从“月”(肉),指身体内部器官。赃,从“贝”,古文中的“贝”指贝壳,古代曾用贝壳作货币,所以,用“贝”作形旁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贪赃枉法”的意思是贪污受贿、违反法纪,因此得写成“赃”,不能写成“脏”。颍,从“水”,指颍河。颖,从“禾”,指禾穗的芒尖。“脱颖而出”本指禾穗的芒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后比喻人的才能全部得到了显示,所以只能写作“颖”。

二、分析词的结构

1、可以帮助理解词义

从词的构成方式,现代汉语用同义、近义语素或反义、对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和联合式成语很多。对这类词语,可根据前后位置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例如“不学无术”,这是个联合式成语。“不”与“无”相对,同义;“学”与“术”相对,义亦同。“术”解释为技术、智术,是名词;那么,“学”也应是名词,可理解为学识、学问,而不能理解为动词“学习”。

2、可以帮助辨析别字

如果是联合式词语,也可以利用前后位置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的形体是否正确。如“惹是生非”,从结构看,是联合式词语,“惹”与“生”相对,“是”与“非”相对,这样就不至于将“是”写作“事”。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字形题考查过的成语“纷至沓来”,试题上将“沓”写作“踏”。实际上,只要分析一下成语的结构,也很容易看出这里的“踏”是个别字。因为这是个联合式的成语,“至”与“来”相对,同义;那么,与“纷”相对的怎么会是“踏”呢?

三、分析句的结构

1、可以帮助理解词义

有些词语的理解,需要通过句子结构的分析。如1995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由于谓语“进行”前有“分别”一词,所以“三次”对应“波长21厘米”,“两次”对应“波长10.5厘米”,这样答案自然是C项。

又,我们知道,文言文中多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构成整齐的句式。这样,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这是整齐句式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2、可以帮助理解句意

有些句子,要搞清其含义,可以先分析它的语法结构,把握句子主干以及各个成分的作用,然后综合领会。如1995年全国高考卷第21题:

“未发现具有已接受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受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受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受到了讯号。

D、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该题错误率相当的高,实际上此题的解法极为简单。分析一下它的结构,主干是“未发现电波源”,即说未发现外星人发射的电波的源头,这样不是一下子看出答案是B项了吗?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21题,要求选出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理解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项“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仍用结构分析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原文中的这句话是一个复杂单句中的存现句,主语是“肠脑中”,谓语是“能够找到”,宾语是“所有物质”,状语是“几乎”,定语是“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再来对照一下B项内容可知,其主语和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与B项中的相应内容明显相同;谓语“能够找到”与B项中的“具有”意思相同;宾语“所有物质”与状语“几乎”结合起来理解,同B项中的“绝大部分物质”意思也相同。所以原文中的这句话和B项所表达的内容意思完全一致,因而B项是正确的答案。

3、可以帮助辨析歧义

如1994年上海高考卷第4题:

“我们要学习文件”是个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

A、请做好准备。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D、请你告诉小王。

这句话有歧义,那么有几种意思?又怎么解答本题?分析它的结构,就可以看出它有两种理解。一是:“我们”作主语,“要”作谓语,“学习文件”作宾语;二是:“我们”作主语,“要”作状语,“学习”作谓语,“文件”作宾语。明确了这句有这样两种理解,就可以看出,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B。

4、可以帮助辨析语病

辨析语句是否有毛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结构分析法。先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主干没毛病,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它的主干是“事情资源卫星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通过对工厂、农村、部队的调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巨大变化”,“到……调查”前加了“通过”变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这样整个句子就没有主语了。可见这句主语残缺,要么去掉“通过”,让“到……调查”作主语;要么去掉“使”,让“同学们”作主语。

5、可以帮助仿例造句

近两年高考试卷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仿例造句。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之处,在于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33题: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语法结构篇9

表1  实心三角形的构成表

行号i 空格数m 星号数n 1 4 1 2 3 3 3 2 5 4 1 7 5 0 9      分析表1,可以得出行号i与空格数m、星号数n如下的数学关系: m=5-i,n=2×i-1      则实心三角形的构成规律可以描述为:第i行由(5-i)个空格和(2×i-1)个星号和一个回车符构成。把行号i作为for语句的循环变量,输出图形程序的主要部分见程序段1。 采用上面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编写出类似的程序,其中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找出图形中行号与每一行的空格数以及星号数的关系(对于图1(b)、(c)需要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再分析其中的构成规律),这需要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非编程本身的范畴了。 for(i=1;i<=5;i++) { /*输出(5-i)个空格;*/ for(m=1;m<=5-i;m++)    printf(“ ”);   /*输出(2*i-1)个星号;*/ for(n=1;n<=2*i-1;n++)    printf(“*”);   /*输出回车符;*/ printf(“\n”); } 程序段1 实心三角形的主要程序

 3  数组中循环结构的应用

     在c语言中,for语句经常与数组相结合,用于实现数组元素的赋值、输入与输出。对于初学者来说,更习惯于用顺序结构的语句来实现(如图2左)。我们将图2左的几条语句作比较,可以看出在这5条语句中,不同的只有数组下标,那么就可以将这5条语句合并成一条for语句,将数组下标换成for语句的循环变量i,而i的值从0增加到4。按照for语句的基本语法规则可以很容易的写出图2右的for语句。

     同样,对于下面这个输出二维数组元素的例子,也可以用上述办法实现,不过转换过程比上例要复杂一些:经过对比图3左侧方框中顺序结构的12条语句,可以发现也是只有数组下标在变化,但是由于是二维数组,行下标和列下标同时都在变化,很显然不能直接用一条简单的for语句来实现(不是绝对不可以实现,后面将会看到)。但是我们可以把这12条语句细分一下,3条语句为一组,而在同一组中的语句只有列下标在变化,这时可以采用上例中的方法,将列下标都用循环变量j来代替,得到图3右上的形式。再次对比图3右上的4条for语句,不同的是行下标,同样用新的循环变量i来代替,合并后得到图3右下最终二重for循环的语句。

   

     在上例中,常规的思路都采用二重for循环与二维数组相结合来实现对数组元素的访问,实际上也可以使用一重for循环来实现: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可以先确定的是,输出语句printf肯定要执行12次,如果用一重for循环,那么循环变量i的值就要从0递增到11。再分析数组行下标m和列下标n与循环变量i之间的关系,很显然:i=m*3+n,按照整数除法的思想,行下标m恰好是循环变量i整除3后的商,而列下标n恰好是循环变量i整除3后的余数,即:

语法结构篇10

一、基本思路

例1: _____you can never possess seems better than______you own.

A. What; that B. What; what

C. That; whatD. That; that

本题考查识别从句的结构。旨在检测考生对较为复杂语句的结构感知。从知识项目来看,此题属于从句的测试项目。但它并不是简单地测试主语从句的基本用法,而是将从句的基本结构置于复合句的多层次结构之中,从而考查以下几个微技能:对语句层次的确认;对从句句法的确认;对语句内部功能的确认。这样,本题就上升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本题设置了两处空缺,使考生不容易辨认这两个名词性从句。在______you can never possess seems better...语句中,can never possess与seems连为一体,从而构成区分该语言组块的较大难度。考生往往不能准确分辨语句结构以及分析句子成分,乍一看,这个句子怪怪的,容易让人感到纠结,胡乱瞎猜。本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先找准possess、seems和own三个谓语动词,确认seems是主句的谓语动词,前面是名词性从句做主语,than是连词,连接另外一个名词性从句。另外要分析所缺的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possess和own都是及物动词,所以两个分句都是缺少宾语。而what在名词性从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that只起连接作用,不充当成分。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

提高对复杂结构的识别能力,关键问题不在于死抠语法,而在于进行语句结构知觉能力的训练。训练的核心在于:借助语境的感悟,逐步发展对语句结构的层次感;借助意思的解悟,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实际阅读活动中逐步熟悉语句构成的具体手段,如省略、插入、倒装、替代、指称,等等。

二、巩固运用

例 2:After the flooding, people were suffering in that area,______urgently needed clean water, medicine and shelter to survive. (2012江苏卷22)

A. which B. who

C. whereD. what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主句与从句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以及关系词运用的掌握情况。根据上面的讲述,考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解题思路:首先,整体感知句子,包含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其次,确定从句为定语从句;最后,确定所缺的词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题干中设空之前的主句告诉我们:people were suffering in that area。接下来考虑的是,找准后面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正确的方法是:分析定语从句的句子成分,发现从句缺少主语,这样答案就限定在A或B,再结合to survive的逻辑主语应该是人,最终确定用关系代词who。本题答案为B。错误选项中干扰性最大的是C。where,语感较差的考生,容易确定area为先行词,where紧承area,读起来上口,但明显存在语法错误。如果将题干稍加修改,在urgently之前加上they,则定语从句中缺的是状语,则选择C。where修饰先行词area。

由此不难发现,对于复杂句子的理解,考生是有“法”可依;只要弄懂规则,灵活理解,善于变通,就能彻底理解形形的长难句。

例3:______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the old scientist, for______life was hard in the past, still works very hard in his eighties.

A. As; whom B. What; whom

C. It; whose D. As; whose

本题难度明显大于上面两例。考查点侧重于对复杂句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涵盖了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干扰性更大。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不愿意或者不能从本质上分析句子结构,跟着感觉走,仓促猜测。正确的对策是:遵循语言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养成临危不乱、理智分析的习惯。在整体感悟句子之后,找准主句的谓语动词是第二个is,其前是主语从句,其后是表语从句,在表语从句中又包含了一个定语从句for______life was hard in the past。第一空所缺词在主语从句中做主语,而as常用来引导定语从句,It则常作为形式主语出现在主语从句中;第二空,考生容易不假思索地选择whose,应当将表语从句所包含的信息分解、还原成the old scientist still works very hard in his eighties和life was hard for him in the past。由此,可以确定本题正确答案为B。

三、拓展提升

纵观近几年高考阅读,不难发现,阅读量越来越大,选材出现了大量复合复杂句。非谓语动词、独立主格结构、多种从句的叠加,有时还会有强调句型、倒装句等特殊句型,这些无疑增加了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语境理解的难度。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考生要加强对复杂结构句型的训练,遇到长难句,不妨尝试分析句子的层次,理清句子结构,确定句子内部以及句间的功能作用,力求熟能生巧。这样,考试时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理解顺畅到位,又能保障阅读速度。例如遇到下文:How was I, who had worked hard and read books of adventure, and was only fifteen years old, who had not dreamed of giving the Queen of the Oyster Pirates a second thought, and who did not know that French Frank was madly and Latinly in love with her—how was I to guess that I had done him shame? 要理解透彻,必须理清句子层次。How was I是主句,I是主语,who had worked hard and read books of adventure是第一个定语从句,was only fifteen years old前面隐含了一个who是第二个定语从句,who had not dreamed of giving the Queen of the Oyster Pirates a second thought是第三个定语从句,who did not know that French Frank was madly and Latinly in love with her是第四个定语从句,how was I to guess that I had done him shame?作为第二个主句结束整个长句。

另外,听力材料中也会有这样的长句子:We decided that the movie was too violent, but our children, who like to watch scary movies, thought that we were wrong. Even though he prefers to eat with a fork, he chooses to use chopsticks in Chinese restaurants; however, they arent easy to use. 对此,考生切不可有畏惧心理,要树立信心,平时多听多跟读,尤其需要借助于一些连接词来断句,判断语义,提高理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