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十篇

时间:2023-03-17 07:23:31

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篇1

在实际运用中,轻型木结构多适用于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此外,适用于轻型木结构的板材一般有规格材、胶合木、结构复合木材、工字木搁栅以及木基结构板材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装配轻型木结构的连接件。在选择时,必须优选具备较强耐腐性的材料,如不锈钢连接件。而重型木结构则是指采用横截面积比较大且坚固耐用的实木、密度板或胶合木等组成的结构体系,此类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是跨度大、绝缘、防火、环保、耐腐、抗震、建设周期短以及大多暴露在外面。基于上述特征,所以这类木结构常适用于大型建筑之中,如体育馆、影剧院以及园林建筑等,其不仅可以满足建筑设计在环境、施工技术以及美学方面的要,还可以体现生态、环保、节能的现代建筑理念,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仅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同时兼创出了个性、时尚、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环境。

2园林建筑中木结构的特点

木结构建筑所用材质具有较强可塑性,能够将木结构设计改造成各类形式多样的景观,不仅使园林景观的种类丰富,还提高了园林建筑的整体观赏价值。木结构材质相较于其他建筑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最大特点即是带有浓重的自然气息,使园林建筑能够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体验,既提高了园林景观建筑的观赏性和层次感,也更好地烘托出了园林建筑的主题。此外,木结构材质来源于大自然,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木质结构建筑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景观将会不断地进行融合,使园林整体建筑景观变得更为和谐和统一。所以,在园林建筑景观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尝试性选择木质植物支架,或将园内其他材料都更换成木质材料,并设计成木桩型或者仿植物类型,使园林建筑景观群更为统一、协调。

3园林建筑木结构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3.1设计合理,实现功能与结构相结合

木结构取材于大自然,可以抵御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方面,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降低污染程度以及节约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使园林建筑尽可能地贴近大自然,设计师应将木结构的抗腐蚀性、实用性与景观设计、审美等方面的要求高度结合,在合理地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园林建筑进行功能最大化的设计,建造一个和谐、美观、具有艺术气息的现代园林生态景观。

3.2慎重选材,采取高规格的加工措施

木结构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数量日趋增多,但面对木结构自身材质所限,当其使用时间达到一定的时限,其结构的性能就会明显降低,故此对木结构的选材、加工的要求十分高且严。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园林建筑所选择的木结构也各不相同。目前,木结构在选材种类上主要分为两种:软材和硬材,两种材料的特性大不相同。而我国园林建筑中选用的木结构大多为硬材,因其材质坚硬、牢固、耐腐蚀且易加工。而延长此类木结构使用寿命的加工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熏蒸降低所使用木结构的含水量;二是将木结构自然风干。

3.3定期灭虫,在与地接触面播撒毒土

木结构如果含水量缺失就会产生开裂现象,南方地区比较湿润,气干材的含水率在20%左右;而北方天气比较干燥,气干材的含水率在15%左右,为了避免木材出现开裂现象,需要购置已放置3a左右,且表面含水率不超过25%左右的木材。基于上述已知,通过熏蒸的方式可以有效去除木材质的水分含量,同时,这类方法还有助于杀害木材中一定比例的害虫,防止木材质腐化。此外,通过将地面与木结构建筑接触的地面,播撒毒土,同样能够有效阻挡地下害虫的侵蚀,保护木结构的完整性。

3.4防腐防火,积极采取人工预防措施

一般来说,延长木结构在园林建筑景观中的使用寿命,首要重视的就是对木结构的防腐、防火。具体地说,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通过添加防腐剂的方式对木结构进行防腐处理,但要注意选择使用对人体和环境不存在危害性的,且对木材自身没有损害或破坏性的防腐材料;其次,通过熏蒸杀虫来避免木结构的腐败,利用外力来破坏木结构中原有的湿度、温度、空气以及养料以达到防腐目的;再有,园林建筑中的木结构建筑一般是临水而建,虽然这一地理位置有效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概率,但也要避免将木结构建在暴晒、高热的环境中,对此,可采取利用药剂将易燃的木结构建筑转变为难燃体,完善早期预防,遏制火灾发生的风险。

4结语

木结构建筑篇2

在中国倡导低碳的大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以及与之相关的木产业发展前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

木结构建筑发展飞速

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90%以上的民用住宅都采用木结构;日本的民用建筑已达到65%以上;我国木结构建筑在停滞20年后的今天尚处于起步阶段;自从引进北美的现代木结构房屋以来,由于木结构建筑设计灵活、节能,环保、抗震及施工时间短等优点而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木结构建筑发展较快,逐步由小型民用建筑发展为公用建筑。

也正是在这个发展机遇下,2010年8月16日至19日,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暨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议在上海召开。

作为国内较早的加工、建造及出口原木房屋、木结构房屋的专业企业,营口小雨集成房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秦邦国在年会上除了认真听取了业内专家、同行们的学术研讨,同其他与会者一道,还饶有情趣地前往世博园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温哥华案例馆等相关木结构展馆,他认为这也是木结构学术交流会的又一次饕餮盛宴。

无论美轮美奂的外观,还是节能环保的科技含量,城市最佳实践区温哥华案例馆都值得游客深思回味。温哥华案例馆的墙壁主要是软木材质,既可防火又可抗震,是安全性能极佳的建筑代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展馆的墙壁主要分为内壁和外壁两部分。定向刨花板是墙壁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加之玻璃纤维和石膏墙构成内壁。外壁加上一层呼吸纸,具有防火防辐射的作用,定向刨花板的木材主要采自云杉、冷杉的树群,加之玻璃纤维,通过胶合加固,制成房屋的立柱框架,具有抗震功能。而石膏墙可以防火耐高温。可以耐三至四小时的火烧。在北美,百分之九十的房屋都是这样的材质和机构。

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程少安称,过去二十年,人们一直在对现代木结构建筑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和提高抗震性能。对北美地震中房屋性能的考察也使得木框架建筑受益良多。实践证明,现代木结构建筑是一种久经证实的建筑方法,能够在强烈的地震中为人们带来安全。

大兴安岭木建筑企业“组团”参会

在木结构行业年会召开的同时,第二届上海国际木制环保住宅展览也在同一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作为该年会以及住宅展览的一个大的亮点,在大兴安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带领下,大兴安岭数十家知名木建筑企业“组团”前来参会参展,现场搭建一座座的1:1比例的别致木屋、木别墅吸引了参观者络绎不绝前来“串门”。

年会期间,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中,据大兴安岭林产工业处处长张东彪介绍,大兴安岭发展木结构建筑等林产工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资源丰富,实施“天保工程”后每年仍有214万立方米的采伐任务,并可生产近60万立方米的伐区剩余物和造材剩余物,还有多年困在山上的风倒木、风折术、漂流木及伐区剩余物。可以说,为林产工业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保证。

张东彪指出,尤其是占大兴安岭森林资源总量70%的落叶松,其硬度大,耐腐蚀性高,纹理直、均匀,并且纤维索、半纤维素和木素含量较高,分别是33%、20%至35%和15%至35%。其纤维较其他材种长,是生产高密度纤维板和旅游木屋等木结构建筑的理想原料。

张东彪称,以木屋产业化带动结构调整,是大兴安岭林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他认为,“大兴安岭林区现有林产工业企业无论从规模、设备、质量等方面均性能偏低,在新产品开发、应用新技术等方面能力亦较弱。为了壮大我区林产工业规模,促进我区林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我区资源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流动和优化配置,发展木屋产业在这方面便成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2009年7月,在张东彪时任漠河县县长时,便积极将大兴安岭林区的木业发展与木建筑、木结构行业、市场对接。上一届年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年会)便在漠河召开。

在《小康・财智》记者的采访中,木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伟回忆了一桩业内趣事。当年木结构建筑发展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时,也是这位张县长,就有先见之明地早早认识到了木结构建筑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对当地林业经济所带来的不可估量推动力。为了多方“取经”,张东彪曾经到他所在的学校办公室去推门,不请自来,就木结构建筑问题问东问西……

木结构建筑篇3

关键字:智能土木结构;现代建筑;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目前在我国大型建筑物日益重要,像高层建筑、大型水坝、地下工程等都需要有一个高强度的骨架作为支撑,才能使建筑物的安全性、实用性得到保障,此时智能土木结构应运而生,并担当了“土木工程界的知识经济”。现今,智能土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开辟了土木工程快速发展的新天地。

一、智能结构简介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土木工程师把视野转入信息材料上,开始了将传感器、驱动材料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探索,以求建筑结构本身稳固性的同时,还能对建筑结构内部进行及时的感知,使人们能及时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固性做出更确切的分析,从而做出对该建筑物是维修还是报废的判断,这也是人们对智能结构最初的尝试。现在书籍中对智能结构进行了定义,是指在基体材料中融入具有仿生功能的材料,是最终的材料或者构件满足人们对其智能化的需要,这种结构就是智能结构。智能土木结构按其材料可分嵌入式智能土木结构和基体、智能材料耦合结构两种类型

现在建筑工程对智能架构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建筑结构中安装使用智能结构,使建筑物能准确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作出及时的内部调整,特别在遭遇强风或地震时,智能结构对整个建筑物尤其重要。在地震幅度不是很明显时智能结构实现结构控制一体化的优势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智能结构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智能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对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及建筑检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土木结构保障建筑物的稳固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智能结构应用现状

智能建筑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中生态和谐理念高度契合,所以和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智能建筑主要功能更加凸显了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利用等特点,在运用智能化结构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更加注重节能减排以及高效低碳能否实现。智能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智能结构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支撑在建筑智能化发展中被广泛应用,智能结构与传统的建筑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智能土木结构以传统结构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对传统结构做了改进,,因此对智能结构的应用离不开对传统结构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建筑工程中对智能结构的研究有建筑结构的检测与监控、、建筑结构抗震抗风降噪的自控制等,利用智能结构使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化,最终实现建筑物全面的拟智能生命化也是今后智能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一)智能传感元件的应用

土木工程中对建筑物健康检测时常将传感元件埋入或粘贴在建筑结构中,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固性作出更确切的评价,得到最精准的数据,从而决定建筑物是维修还是报废。对于重大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由于修建时间较长,设备一般比较陈旧,传统的传感器不能适应此种建筑物的内部环境,这时就需要采用性能较高传感器对其进行结构及健康的监测。利用光纤、智能材料等制成的传感器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辟了土木工程发展史的新篇章。

(二)建筑工程的健康检测

智能结构在建筑工程结构损伤及健康检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土木工程中对建筑物检测通常采用目测法,此外还常利用超声波、声发射、x射线等技术进行无损检测,利用这种方法检测是有很多弊端的,如建筑物内部结构的破损情况、建筑物的实时动态等都不能准确的被监测,不能满足人们了解建筑物整体状况的需求,检测结果往往会失真、检测效率也低,甚至会出现完全错误的检测结果。现在利用光导纤维、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制成的检测器材,在建筑物内部的传感器能及时感知建筑物自身状况,检测损伤并根据建筑结构损坏过程进行损伤定位,例如建筑物发生损伤,内部出现裂纹,裂纹在外界作用力作用下损伤力度加大,并以声速失稳扩展,这些都会被由这些特殊材料制成的传感元件所感知,使人类能准确及时的了解建筑物内部状况,及时对建筑物进行整体规划、采取必要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三、智能结构关键问题总结及建议

(一)提高智能传感技术

传感元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离不开纯熟的传感技术,因此提高智能传感技术势在必行。从仿生学来看,传感器相当于建筑物的感觉器官,提高智能传感技术必须增强传感技术的系统性,提高传感器感知、处理与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传感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实现传感技术的智能化。在建筑工程中要求传感元件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外形,与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相容性,使对建筑结构的强度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还应具有对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物的整体状况能准确感知。

(二)提高智能传感技术

智能结构系统中主要有传感元件、驱动元件及乙级控制元件,它们在对整个建筑物内部损伤情况进行定位时常会有一个计算的过程,在计算过程中常采用小波分析技术、时间有限元模型等对连接网络、数据总线进行定位,最终使传感器的信息处理和数据传输融合。

(三)发展智能控制集成

智能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不仅决定着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的有序运行,还担负着整个脑神经高级功能的运转。在土木工程内部安装智能控制集成系统,能使建筑物在遭遇风暴、强降雨等恶劣自然灾害情况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发展智能控制集成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发展智能驱动技术

驱动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有的硬件设备都需要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才能正常工作。智能驱动技术能够对智能结构的形状和力学原理加以控制,便于对智能结构的管理与规划。驱动相当于一个入口,只有通过这个入口操作系统才能实现对整个部件的控制,在土木工程中驱动技术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发展智能的驱动技术,才能实现建筑物整体的控制,才能使建筑物的性能更加稳固。在建筑工程中要求所使用的驱动系统材料自身机械性能要高,保障其具有很强的抗冲击性;再次,驱动材料与建筑材料本身要有很好的兼容性;最后,还应提高驱动速度,便于及时掌握建筑物的状况。

结束语:

我国建筑业产值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等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者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给智能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土木工程智能建筑结构作为智能建筑的灵魂与支撑,在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中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在今后智能结构的发展道路上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手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沁羽.智能土木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2]淡丹辉,何广汉.智能土木结构理论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27(4):7-9,12.

木结构建筑篇4

关键词:木结构;优势特点;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一、木结构建筑的优势

(一)环境相容性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O: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原因,而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从大气中吸收COZ,然后利用太阳能将它转化为建筑产品的原材料。木材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的自然资源,属于负碳性建筑材料,因为木材产品固化的碳比它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释放的碳更多,因此,在建筑材料中多选用木材,将有助于抑制大气中CO:含量的增长,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木材是绿色环保生物质材料,木材的制造、运输和供应需要的能耗要低于钢材或混凝土,并且其对环境所带来的负荷是最小的。木结构建筑与环境亲和,木结构件和连接件既可标准化生产,又可以在工地上组装形成了构件标准化和建造装配化等特点,缩短了建筑周期。因此,施工安装速度远远快于混凝土结构和砖石结构。其次,木结构建筑具有优秀的保温隔热性能。因为木材本身是天然的绝热材料,木材的蜂窝状结构使保温性能大大优于密度大的钢材和混凝土等材料。木材的热阻值约是混凝土的9倍,钢材无显著热阻。除此以外,轻型木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还源于它的木龙骨空腔内(墙体、屋盖和楼盖的空腔内)可填充玻纤、矿棉等保温材料。同时木材的可循环利用性,对困扰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二)结构安全性

木结构的安全性在于它的韧性大,且因木结构的箱式结构能将力均分,自身结构轻,又有很强的弹性恢复性,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所以,在地震中吸收的地震力小,结构在基础发生位移时可由自身的弹性复位而不至于发生倒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中往往具有墙倒架不塌的特征。目前的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添加一些合成材料以提高木材本身的强度,如复合木型材就克服了天然木材顺纹剪切强度低的缺陷。另外,木材经防火处理可达到建筑的防火要求,一旦发生火灾能为人员逃逸争取更长的时间。

由于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它对保护居住者的生命安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震多发区,更显露出木结构建筑的优越性。

(三)空间利用性

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墙和天花板组件都很紧凑。紧凑的组件能满足建筑物外壳的一切需求。例如,木墙骨柱为38mmx140~的墙体,远远薄于框架填充墙及砖石结构的墙体厚度。在建筑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墙壁较薄就能增加内部的居住空间。

二、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及方法

木结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趋势,该建筑结构部具有非常好的生态环保效果,经济效益较高,耐久性较好,对我国建筑建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1、木结构建筑结构高度不得高于三层:木结构建筑结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近年来,技术体系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完善。但在上述发展过程中,其整体技术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建筑高度只能够达到三层左右。一旦超过上述高度,木结构建筑安全性将无法保障。

2、木结构建筑结构要与环境相协调: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对建设环境的分析,要把握好周围环境状况,确保设计内容与自然环境一致,真正实现建筑与生态的统一。

3、木结构建筑结构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对其材料、构件等进行科学选取,要保证材料、构件等内容能够与生态建设需求相同,从而提升建筑结构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木结构建筑材料过程中主要从温度、湿度、养分等方面进行防腐控制,通过结构设计完成木结构材料的保护。而在构件设计过程中主要从截面、尺寸等方面出发,通过该内容改善材料使用效益,提升材料经济价值,提升木结构建筑结构可持续发展效益。

4、木结构建筑结构要符合力学原理:木结构建筑结构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及抗风性,要能够承受外力的冲击。在该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力学原理分析,要对力学内容进行对应把握,从力学结构出发形成对应力学体系,如高次超静定结构体系、次要结构受力体系等。由该力学内容出发进行合理设计,最终确定木结构建筑结构刚度、整体性等。

(二)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依照环境状况对设计方法进行对应选取,只有实现上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够真正符合城镇建设需求。轻质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主要为有限元分析法。

有限元分析法主要通过数学微分完成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及运算。该方法计算准确性和科学性较高,逻辑关系紧密,分析效益明显高于其他数学分析方法,是轻质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的核心计算内容。有限元分析法在进行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时依照数值分析内容及差分分析内容对设计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由该处理内容确定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形成对应模拟体系,从而明确木结构建筑结构的设计性质及设计效益。在设计数学分析过程中人员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对设计内容进行划分。人员要依照具体木结构建筑结构状况进行分析划分,将结构划分为形状规则、内容单一的标准受力单元;第二,对单元内容特征进行分析。人员要依照有限元分析法对单元结构进行处理,由有限元分析处理确定单元之间受力状况及特征;第三,对单元进行组装,确定结构状态。人员要依照上述单元性质对其整体结构刚度进行明确,将初始状态及受力状况数据带入到微分方程中进行处理,确定最终设计结构效果;第四,实施CAD构图。由关系内容及数据内容确定CAD构图,以CAD系统确定最终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在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人员还常使用边界元分析法及有限差分析法进行设计结构分析。上述两种方法也是主要通过数学建模及CAD系统进行分析,主体分析方法与有限元分析一致。

三、木结构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国内木结构修建始于20世纪80时代,尤其是这些年,国家倡议可持续发展,建造生态城市,大力支持开发健康环保、节能生态住宅,使其在大中城市悄然兴起木结构建筑热。跟着木结构建筑的应用,国家有关的技能标准和各种木结构规划材料也相继呈现。2003年,一项旨在规范和辅导建筑领域木结构用材和木结构规划要求的国家标准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标准》通过,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2005年11月,中国建设部又出版发行了《木结构设计手册》。该手册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欧洲和中国本土的技能专家一起编写完成。在内容上除了紧密结合木结构本身特色进行辅导外,还增加了有些国外木结构的先进技能和规划应用经验,以供有关设计人员参阅。这两部对于木结构建筑的标准填补了相关的空白,为工程技能人员在规划木结构修建方面提供了的技能保证和理论依据,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起着推进效果。

环境问题已经变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技术、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指标。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目标;生态环境则是这一目标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木结构建筑作为我国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该结构体系可以有效改善建筑抗震效果,提升环保效益,是建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澄燕,汪霄.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思考[J].林产工业,2013,05:14-16+25.

木结构建筑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基础设计;问题;措施

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承重柱设计

对于抗震烈度要求为六度的地区,很多设计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六度地区不需要进行设防的错误观念,很多设计人员将承重柱的截面积设计的较小,这样可以比较方便的进行受力分析,但是这样做导致承重柱的截面较小,在外力作用下,由于柱和梁之间存在着弯矩约束,往往会产生开裂,导致塑性铰的出现。这样给建筑的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使建筑的耐久性大打折扣,一旦遭遇较大的地震,往往不能够有效的抵抗地震的破坏,容易发生倒塌,造成重大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2、构造柱概念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很多设计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分清构造柱和承重柱的区别,导致二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严重的影响了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对于砖混结构的建筑,采用构造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墙体的抗剪能力,并且和梁相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建筑墙体出现裂缝,对于建筑建构抗震性能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一些设计人员由于没有对构造柱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构造柱往往被当作承重柱使用,使其原本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同时还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二、对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建议

1、从建筑工程实际出发。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过程当中应站在整个房屋建筑的整体高度出发,充分考虑地基以及上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还要科学的结合各种假定。一般来说由于基础上部结构往往要晚于基础的设计,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由于上部结构滞后而带来的误差,从而确保房屋结构基础设计的质量。

当前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主要是根据结构力学以及弹性力学来进行的,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能够保证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地质情况比较好的基础来说更能得到满意的效果。随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这种结构对于基础的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沉降,就会收到较大的影响。采用结构力学以及弹性力学计算软土地基上的条形基础也与实际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当前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垂直方向上的载荷也会随着增加,对地基产生的压力也会加大,这样基础在较大的载荷作用之下常常会出现沉降。因此在进行高层的框架结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基础的柔性,降低基础的刚度。

2、建立建筑工程设计机构的三大系统。一是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二是建立土木工程各项管理的信息系统。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三是建立土木工程商务贸易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3、强化建筑结构受力性能

3.1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必须具备极强的承载能力,保持整体牢固性。在建筑结构中存在一个地方的局部破坏的情况下,不能够由此而带来大范围的连续性的破坏,避免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倒塌。为了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然后必须保证建筑结构具备非常良好的延展性和一定的冗余度,以便建筑结构能够有效应对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以及各种各样的由于人为的差错而造成的灾难性的问题,切实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3.2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必须增强在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土木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必须采取防水、抗裂保护等措施避免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从而避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事故。

3.3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性能合格。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所有设计一定要与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严密符合。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相关的法规标准对于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是否合格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土木工程施工监理部门也必须对于建筑结构受力性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到现场配合施工单位一起参与制定施工方案。

3.4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因此,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就必须充分重视其安全性,避免震坏倒塌的问题。结构的设计以及施工操作人员的水准问题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必须对于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使用与维护,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测。在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管理标准不够高,相对来说,世界上的同类规范是非常高的,从而很少或者根本不会产生一些安全事故,一旦产生一些较为重大的天灾人祸,也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保证建筑结构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通过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设计,保证建筑结构在局部出现损坏的同时也不能够导致其它部分损坏甚至大范围的连续破坏倒塌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悲剧,切实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5注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控制技术。

按照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外部能源,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为了更加注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控制技术,可以从控制器设计角度来进行建模与模型简化。另外,对于面向低阶鲁棒控制器设计的辨识方法及模型简化技术等问题也有利于保证建筑结构的性能。

木结构建筑篇6

【关键词】古建筑 木结构 保护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古建筑泛指通常作为文物保护的一类建筑。我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它以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筑体量和精巧的装饰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而发展,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木结构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由于受所处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老化(如腐朽、虫蛀、开裂等) ,从而引起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衰减,最终导致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和力学强度降低。木材材性的变化与古建筑木结构的寿命息息相关,是影响木结构性能的内在因素,因此木材的老化问题是古建筑木结构研究中必须要考虑的方面。考虑木材老化问题,对木结构进行结构性能分析更具实际意义。

二、古建筑木结构问题探讨

我国古建筑木结构所用树种颇有讲究。对树种选择的考虑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人文因素,特别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因素。通过对故宫建筑木结构树种的研究可以获得丰富的自然和历史信息。

随着岁月变迁,时光流逝,数百年前古建筑常用树种已不多,甚至绝迹。因此现代的修缮只能选用性质相近的树种代替。由于我国天然林禁伐,相近树种、成规格的木料也已经很难得到。这是问题之一。对此,应该开展木结构树种的系统研究,为扩展代用树种的选择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原木砍伐后,当年材质较好,树皮完整,木腐菌尚未能侵入皮下感染木材,同时,树皮下的大量害虫暂时依靠皮下丰富营养生活,尚未钻入木材内危害。此时加工利用,可以保证材质优良。但是,高达80%(或以上)的木材含水率会造成加工木构件的严重开裂变形。这是一般常识,是任何专业人士都熟知的,也不会有人这样去做。原木经过贮存,含水率会有所降低,但是贮存期的原木会迅速降等变质。如果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3~5 年后贮存原木会成为等外材而不堪使用。这是问题之二。为解决这一问题,一般规模较大的修缮工程都应该提前备料,并对木料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当然,彻底的办法还是人工干燥,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较高的投资,难度很大。

根据修缮现场施工经验,加工木构件的内部(10cm 以下)含水率多在40% 左右,有时更高,5cm 深处含水率多在30% 左右,这样的含水率在干燥过程中仍然会使木材开裂和变形。同时与我国2002 年颁布的“古建筑维修规范”提出的修缮更新木构件含水率须在20% 以下相差甚远。这是目前古建筑维修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历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古建筑修缮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一些工程由于工期所限,仓促做了地仗、油饰,结果造成油饰木构件的迅速闷腐,而使这些古建筑4 ~ 5 年后便不得不进行修缮。这是问题之三。是材料问题,也是体制问题。市售含水率20%以下的合格木料,特别是原木,几乎没有。彻底解决办法便是对木构件做人工干燥和科学的化学防腐处理。木构件在相对较高的含水率下,极容易发生虫蛀和腐朽。一般来说,30%以上含水率木件在油饰情况下,干燥至20%以下含水率,需5 ~ 8 年,在此期间,有效的化学保护是绝对必要的。

三、古建筑木结构防护技术

木材是生物材料,所以它在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在室外的环境中, 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腐朽、虫蛀等)。同时,一些非生物因素(物力、化学等)也以不利于方式影响着木材,使其发生变化。

1.木结构防腐

木材防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四世纪,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铜青涂木,入水不腐”,说明当时已经把铜的氧化物用于木材防腐。现阶段我国的森林资源已日趋匮乏, 许多古建筑木结构所用的防腐树种已无从寻觅,2006 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0.08 公顷, 在全球排名134 位。所以将木材进行化学防腐已是大势所趋, 木材的化学防腐就是用有毒药剂(防腐剂)处理木材、杀死危害木材的各种生物或阻止其生长。防腐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药剂主要是一些水溶性的盐类,有机药剂又可分为油类和油溶性药剂两类。1957 年我国第一个木材防腐厂在武汉创办,时至今日,从事木材防腐的厂家已有一两百家, 虽然具体的木材防腐技术有很多种, 但具体到现场施工由于工期和现场条件的限制,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进行处理,材料采购时完全可以直接购买专业厂家已处理过的防腐木材,现场加工时再对锯切部位补刷桐油,钉接处均采用不锈钢钉, 并在钉眼处填嵌腻子和补刷桐油。木柱除采用了支撑在混凝土柱础上以隔断潮气上升的设计措施外,还在柱底开了十字槽口,以利通风和多余水分外渗。防腐剂要求厂家选用不影响油漆、可用于室外的材料,如铜铬硼(CCB)、氨溶砷酸铜(ACA)等。

2.木结构的防虫

木材防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00 年,孔子指出树木只有适时砍伐,才能很好的避免虫害,这和今天木材最好在冬天采伐的理念不谋而合。一般防腐木因为经有毒药剂处理过均有防虫功能,为保险起见, 在与木结构接触的地面又加做毒土处理措施,即将高浓度杀虫药剂喷洒在土壤中,与地基一起夯实,以隔断地下白蚁的来路。

3.木结构防火

对木构件的防火未严格要求,如果是房屋木结构,则首先要从构造上避免与高温、高热部位接触,必要时对木构件进行药剂处理,变易燃体为难燃体。

4.木结构防开裂

木材防开裂的历史最早,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燧人氏的钻木取火, 因为钻木取火必然是在干燥的木材上进行。木材的开裂与木材的含水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木材的含水率是木材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对木材的防腐、防虫都有重要的影响。一般南方气干材的含水率为17%-18%,北方气干材的含水率为12%-13%。为防止木材开裂,要求厂家提供存放了2-3 年的木材, 使表面含水率能够降至25%以下, 或提供其他方法处理过含水率能够满足要求的木材。

四、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取材

用加速腐朽获得的木材,代替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旧木材,可以解决古建筑旧木材缺乏的弊端。一方面,在考虑腐朽条件下,对古建筑木结构大构件进行试验研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加速腐朽前,可以确保新木材材质的一致性,使得腐朽后的木材和新木材具有可比性。通过试验研究,可以得出在不同老化程度下,各种性能指标的衰变规律,以及老化对整体性能的影响,从而可以模拟古建筑木结构在使用数百年后的实际力学性能。

中国古代木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珍惜和保护这些文物古迹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古建筑木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把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建筑结构分析中,用加速腐朽来解决古建筑木结构研究中的老化问题。用加速腐朽获得的木材,代替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旧木材,可以解决古建筑研究中旧木材缺乏的问题,同时确保新、旧木材材质的一致性,使腐朽后的木材和新木材具有可比性。从而使古代木结构研究能更深入、系统、完整的进行,为今后古建筑木结构状况勘查、维修方案制定和加固等保护性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GB 50 165—92。

[2] 刘秀英、陈允适 . 从兴国寺防腐防虫技术处理探讨木结构保护问题,2003 年第4 期。

木结构建筑篇7

【关键词】木结构; 古建筑; 特性;加固方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古建筑种类繁多,破坏机理不同,所采取的加固措施也不同。我们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古建筑进行了一些加固和维修。本文根据木结构的结构特点介绍了木结构加固改造的方法。

一、木材料的特性分析

木材的优点:

1、质量轻并且坚韧

木材是质量轻耐压能力强的材料,其密度金属、水泥等小很多。钢铁的重量强度并没有木材的大。

2、比较容易加工

木材相比于其他材料更易于加工,人们不必使用大型的加工设备就可以完成对木材的加工。

3、自然美

木材是大自然的产物,因而其具有一种钢筋、水泥无法媲美的自然美。

木材的缺点:

1、膨胀伸缩的较严重

木材受到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木材受到影响后会使其弯曲变形,从而影响古建筑的整体结构。

2、容易被腐蚀

木材主要是由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其受到昆虫和真菌的腐蚀较严重。腐蚀是古建筑的破坏主要原因。

3、极容易燃烧

木材相比于其他材料燃点非常的低,一般在100~200摄氏度就开始分解燃烧。

在古代并没有像现代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因而,木材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的建筑材料。木材的材料性质不同于其他的材料,所以木材承受力的特性与其他材料承受力的特性有着本质的区别。木材是由天然的有机高分子组成,主要成分中碳约占40%,氢约占6%,氧约占42.5%,其余的是0.5%以下的氮和1%以下的矿物质成分。这种比例的有机高分子组合使其同时具有弹性和黏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机理的变形。如果木材长时间停留在受力的情况下木材将会慢慢的变形,若所承受的力变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后,木材的变形就不再增加了。当木材所承受的力超过某个极限时,木材料的变形量将会和时间成正比,这种现象知道木材被压断是才结束。所以,我们需从木材料的弹性和黏性同时考虑来讨论木材料的变形情况。

为了弄明白木材料的材料特性和古建筑木结构变形的关系,我国著名的结构科学家陈国莹曾经分别在1977年和1982年利用了我国古建筑维修时换下来的旧木材结构进行了木结构的受力分析试验。试验中主要试验了横纹和顺纹的冲击、拉弯、硬度和抗压强度。从而得出了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木材料不论年代其材料的变形情况基本上是相同的结论。造成我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发生断裂,弯曲变形等破坏的只要原因是横纹抗压强度衰减和抗拉强度的百分比增大。

在制订《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 92,1992》时编制人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古建筑旧木构件进行了实际的考察。对柏木(河北易县昌陵大牌楼,约200年)、落叶松(山西应县佛宫寺,约920年)和云杉(河北曲阳县北狱庙大殿,900余年)对这三种木材料进行了新木材和旧木材的多项材料性能指标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柏木的力学指标中顺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约15% ,抗弯曲强度降低约30%。落叶松的顺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约20%,抗弯曲强度降低约13%。云杉木材的弹性模量降低约30%,顺纹抗压强度降低约为20%,抗弯曲强度降低了约为40%。

从以上的调查试验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木材材料不同,各木材的木材性能指标也大不相同。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研究出各木材材料使用后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国今后的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各木材材料性能变化的研究。

二、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性

中国的古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木结构恰到好处的分开了维护结构与承重结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的重量完全由木构架结构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受屋顶的重量,这种结构赋予了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中国的古建筑从结构的角度看来,与我们现代的“框架”结构基本相似,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节点的构造不同。其中斗拱当属于最复杂的节点。斗拱在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由一系列木构件纵横穿插、层层相接而成的。在较大或大型的建筑物中柱子和屋架之间的承接过渡部分主要应用的就是斗拱。斗拱主要承受屋面和上梁梁架的负荷,并将负荷传递到柱子上去。在室内使用斗拱时,其两端挑出,有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和缩短梁枋跨度的作用。当斗拱应用于屋檐下时,向外出翘,承挑上部屋檐,使出檐更加深远。

我国科学家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典型的节点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试验,成功的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节点的性能,用人工老化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节点进行试验,来模拟自然退化条件下的节点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当节点经过人工的不同损伤时,节点的抗弯刚度明显下降,因而,节点都为半刚性节点。采用三参数节点的模型很好的演示了该类半刚性节点的转角---弯矩关系,在非线性的分析中需要确定节点的切点刚度。通过此试验还对节点半刚性对木构件的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

薛建阳等人将柳连接与斗拱连接视为半刚性连接,将础石与柱底之间的连接视为相对滑移层和铰接,将变刚度弹簧系数引入其中,通过对古建筑木结构的动力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在地震时各结构的受力情况。

我国著名科学家车爱兰采用了有限元数值计算和理论的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应县的古塔的木结构进行了地震响应和受力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近代学者在收集历史文物资料和实物调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一些探讨行的研究。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初级教材《清式营造则例》是由梁思成在1934年编撰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明达全面研究了宋朝的木材材料的性能。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以前研究人员对古建筑的节点和木构斗拱的特性的了解十分的局限。

三、当今木结构的常用加固方法

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已经使用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由于同时受周围环境和时间的影响,木结构材料通常会发生腐蚀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木材料所能承受力的大小的性能,最终会使古建筑木结构遭到破坏和承受力的强度减小。古建筑木结构木材料的性能降低会直接影响到木材料的强度和木结构的使用寿命。当今结构所采用的加固方法多是从提高结构的有效受力面积出发(如加大载面法等)减小截面的应力,或者直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改变其传力途径(如增加支撑法等)从而降低结构构件的受力,最终达到加固的目的。木结构加固中需根据实际条件以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

1、落架大修:即全部及部分拆落木构架,对残损构件和残损点逐个进行修整,更换残损构件,再重新安装,并在安装时进行整体加固。该法是在梁架构件拔榫、弯曲、腐朽、劈裂非常严重,必须更换构件或使榫卯归位的情况下采用的加固措施。

2、支顶拔正:即在不拆落木构架的情况下,首先对整体梁架支顶,使倾斜、扭转、拔榫的构件复位,再进行整体加固,对个别残损严重的梁枋、斗等应同时进行更换或采取其它修补加固措施。该法是在建筑物外闪严重,但大木构件尚完好,不需换件或仅需换个别件的情况下采取的加固措施。

3、修整加固:即在不揭除瓦顶和不拆动构架的情况下,直接对木构架进行整体加固。该法仅适用于木构架变形小,构件位移不大的维修工程。

4、墩接加固法:即将柱子糟朽部分截掉,换上新料,通常用于柱根的加固。常见的作法是做刻半榫墩接,方法是:将接在一起的柱料各刻去直径的1/2作为搭接部分,搭接长度一般为柱径的1~1.5倍,端头做半榫,以防搭接部分移位。

5、嵌补加固法):当梁、柱裂缝不大或梁、柱轻微糟朽时可采用嵌补加固法。对于梁的干缩裂缝,当构件的水平裂缝深度小于梁宽或梁直径的1/4时,可先用木条和耐水性胶粘剂,将缝隙嵌补粘接严实,再用两道以上的铁箍或玻璃钢箍箍紧。对于木柱的干缩裂缝,当其深度不超过柱径(或该方向截面尺寸)1/3,且裂缝宽度小于30mm时,可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剂粘牢。对于柱子糟朽,当仅为表层腐朽,且经验算剩余截面尚能满足受力要求时,可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经防腐处理后,用干燥木材依原样和原尺寸修补整齐,并用耐水胶粘剂粘接。嵌补加固法的目的相当于恢复木构件的受力截面,但由于木构件相当于由两部分组成,

故受力性能不如原木。

6、铁件加固法:当梁、柱裂缝较大时,对其进行嵌补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铁件加固;当柱根糟朽范围较大时,在对其进行墩接的同时,还需对墩接部位进行铁件加固;梁、柱节点拔榫时也可采用铁件加固法。铁件加固法通常是用扁铁将梁、柱构件箍牢或者用扁铁将梁、柱节点进行连接。铁件加固法通过采用扁铁承担构件的部分拉、压、弯、剪、力,有效地提高了梁、柱构件的力学性能。

7、支顶加固法:通过对梁架进行支顶来减小其挠度的方法。支顶加固通常有两种形式:当木梁下有梁枋时,可在梁枋上设置木柱作为附加支座;当木梁下没有梁枋时,可在木梁侧方设置铁钩拉接,铁钩一端钉入木梁内,另一端钉入附近梁架内,该铁钩同样起到附加支座作用。支顶加固法可有效改善木梁内力重分布,降低木梁跨中挠度和弯距,提高木梁的受荷性能。

8、化学加固法:是通过化学药剂的处理,使已遭受菌、虫和机械损害的木材性质稳定的一种方法。古建维修中常用的化学加固所用材料每100g重量配比如下[2]:304号不饱和聚酯树脂100g;1号固化剂(过氧化环乙酮苯)4g;1号促进剂(环烷酸钴苯乙酸液)2~3g;石英粉100g。使用时,先加固化剂,搅拌均匀,再加促进剂,搅拌均匀后加石英粉即可。化学加固法除了能增加木材的强度外,还能增加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防腐、抗虫能力。

9、FRP加固法:即采用FRP材料对木结构构架进行加固的方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是由纤维和树脂基体两种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料通过复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主要由高性能纤维、聚酷基、乙烯基或环氧树脂组成。FRP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自重轻、施工方便、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等优点。一般来说,FRP在木结构中的加固思路主要有:抗弯加固,利用FRP抗拉强度高的特性,将其粘贴在木梁受拉区,使之与木梁共同承受荷载,以提高木梁的受弯承载力,从而达到加固补强的作用;抗剪加固,把FRP粘贴于构件的剪跨区,起到与箍筋类似的作用,从而提高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抗压加固,对木柱用FRP包裹适当区域,约束木柱变径向形,从而提高木柱的受压承载力。

根据木结构不同的破坏症状,采取合适的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提高古建筑木结构的力学性能。随着对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研究进一步深入, 为使木结构加固方法将更加趋于安全、经济和高效,对于木材特性与其他材料的特性如何相统一协调,是木结构加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1]方东平.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第01期.

[2]俞茂宏.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0年,第02期 .

木结构建筑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基础设计

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承重柱设计

对于抗震烈度要求为六度的地区,很多设计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六度地区不需要进行设防的错误观念,很多设计人员将承重柱的截面积设计的较小,这样可以比较方便的进行受力分析,但是这样做导致承重柱的截面较小,在外力作用下,由于柱和梁之间存在着弯矩约束,往往会产生开裂,导致塑性铰的出现。这样给建筑的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使建筑的耐久性大打折扣,一旦遭遇较大的地震,往往不能够有效的抵抗地震的破坏,容易发生倒塌,造成重大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2、构造柱概念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很多设计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分清构造柱和承重柱的区别,导致二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严重的影响了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对于砖混结构的建筑,采用构造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墙体的抗剪能力,并且和梁相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建筑墙体出现裂缝,对于建筑建构抗震性能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建议

1、从建筑工程实际出发。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过程当中应站在整个房屋建筑的整体高度出发,充分考虑地基以及上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还要科学的结合各种假定。一般来说由于基础上部结构往往要晚于基础的设计,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由于上部结构滞后而带来的误差,从而确保房屋结构基础设计的质量。

当前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主要是根据结构力学以及弹性力学来进行的,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能够保证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地质情况比较好的基础来说更能得到满意的效果。随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这种结构对于基础的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沉降,就会收到较大的影响。采用结构力学以及弹性力学计算软土地基上的条形基础也与实际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当前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垂直方向上的载荷也会随着增加,对地基产生的压力也会加大,这样基础在较大的载荷作用之下常常会出现沉降。

2、建立建筑工程设计机构的三大系统。一是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二是建立土木工程各项管理的信息系统。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三是建立土木工程商务贸易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3、强化建筑结构受力性能

3.1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必须具备极强的承载能力,保持整体牢固性。在建筑结构中存在一个地方的局部破坏的情况下,不能够由此而带来大范围的连续性的破坏,避免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倒塌。为了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然后必须保证建筑结构具备非常良好的延展性和一定的冗余度,以便建筑结构能够有效应对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以及各种各样的由于人为的差错而造成的灾难性的问题,切实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3.2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必须增强在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土木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必须采取防水、抗裂保护等措施避免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从而避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事故。

3.3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性能合格。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所有设计一定要与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严密符合。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相关的法规标准对于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是否合格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土木工程施工监理部门也必须对于建筑结构受力性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到现场配合施工单位一起参与制定施工方案。

3.4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因此,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就必须充分重视其安全性,避免震坏倒塌的问题。结构的设计以及施工操作人员的水准问题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必须对于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使用与维护,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测。在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管理标准不够高,相对来说,世界上的同类规范是非常高的,从而很少或者根本不会产生一些安全事故,一旦产生一些较为重大的天灾人祸,也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保证建筑结构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通过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设计,保证建筑结构在局部出现损坏的同时也不能够导致其它部分损坏甚至大范围的连续破坏倒塌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悲剧,切实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5注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控制技术。

按照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外部能源,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为了更加注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控制技术,可以从控制器设计角度来进行建模与模型简化。另外,对于面向低阶鲁棒控制器设计的辨识方法及模型简化技术等问题也有利于保证建筑结构的性能。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土木工程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这虽然为了我国的房屋基础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让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勇于创新,探索更加优良的结构基础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依照这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可靠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木结构建筑篇9

关键词: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建筑行业带来了较可观的发展机会,其中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在这发展过程中,施工技术、设计和管理制度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和完善,但在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质量把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管理的漏洞。这需要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协作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促进建筑的土木工程设计的质量提升、安全性,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1.1基础设计方案应符合合理性要求

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进行前,需要基础的建筑结构设计,而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前,需要对施工地进行详细的勘察分析,因地制宜、多因素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符合实际使用要求和便于施工。此外,在进行设计时,要及时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1.2核算图标应符合精炼性的要求

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前,要以实地勘察数据为核心,通过详尽的研究分析制定精炼的图标设计。较精炼的图标设计,可以方便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对设计图关键点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项目施工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并减少项目核算过程中的误差产生。

1.3结构设计应符合完整性的要求

在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对整个项目和其施工过程进行综合性考虑,对设计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应着重进行标注,并按照要求严格落实。这不仅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或不足,还能提高设计方案的完整性。

2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结构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一个建筑物的安全性,而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制度还有待改进和完善,进而导致一些事故的频发。其中的关键便是建筑本身的牢固性,一个建筑物的牢固性与最开始的建筑结构设计密不可分。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和完整的设计,还需将预防自然灾害等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中。

2.1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水平低

土木工程施工用料和施工的安全性、构件的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建筑物的牢固性和耐久性。我国对建筑行业的建筑结构设计缺乏系统性设计标准,这导致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相关监管部门未按要求执法,导致施工项目的质量偏低。

2.2建筑的牢固性差

建筑物的安全性不能靠某一具有较强承载力的构件来保障,而是需要建筑物整体拥有较强的牢固性。建筑物整体牢固性主要取决于良好延伸性和建筑结构的冗杂度,良好的整体牢固性可以抵抗一定的自然灾害,进而减少财产损失和人身的伤亡。我国建筑行业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时,需要将上述因素融入设计和施工理念中去,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3建筑的耐久性差

许多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往往只对荷载情况下建筑物的耐久性进行研究,而忽视了自然环境因素对建筑物耐久性的影响,导致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漏水、墙开裂等安全问题,这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使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该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着重关注,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危害。

2.4建筑结构设计的局限性

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首先需要了解委托方对建筑物具体使用等要求,再进行研究分析,才可开展设计的工作。而施工单位领导为了私人利益,在没有详细了解分析委托方的要求下,便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这导致最后的设计方案很难满足委托方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

3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建议

3.1加强土木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攀升,而建筑是人们没人居住、工作和饮食的主要场所,所以加强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施工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协调一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①政府相关部门督促建筑研究机构加强对建材承载性和耐久性等的研究,并对研究的成果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促进建筑物整体水平上耐久性和承载性;②对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等相关标准进行拔高,对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③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后维修服务体系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建筑标准。

3.2设计的安全性

加强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除了要在标准和建材方面严格把控之外,还需要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施工单位对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 人员要定时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进而在根本上保证设计的安全性;第二,在设计前进行实地勘察,对每一因素都应认真核算所有数据,并在设计图上对需注重注意的环节或设计弱点进行标注,尽可能避免因设计的疏忽导致的不必要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加强施工项目的监管力度,当设计方案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在后期施工环节保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保持联系,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是施工项目施工的基本保障,只有在根本上严抓质量,才能更进一步的做好质量监管工作,从而保障建筑居住或使用人员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3.3设计的经济性

建筑的结构设计在保障建筑物的牢固性、耐久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之外,还需要保障施工单位的根本利益,如此施工单位才有资金去置购先进的设备、进行人员培训等工作。建筑的结构设计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就是保证设计的经济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第一,不局限标准设计图,标准设计图是在没有进行经济计算的情况下设计制定的,施工单位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多因素考虑,对设计方案进行逐一审核,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保证工程的经济性;第二,搞好施工前的拆迁工作,与当地政府部门积极进行协商,并制定合理的拆迁方案,避免因拆迁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结语

土木工程的建筑机构设计涉及的领域较广泛,设计过程也较繁琐,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建筑结构设计,要及时进行实地勘察,因地制宜、多因素考虑的开展设计工作。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更新、完善工作,从多方面促进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提升,进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朱惠琳.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问题及策略探析.中国会议,2015.07.27.

木结构建筑篇10

[关键词]建筑基础 平面布置 构件连接 结构加固 结构稳定

Abstract: In history, Chinese master builders had done a number of excellent structure design works, through a long time trial and error practice.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show the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china from foundation、plan layout、structure connection、structure reinforcing、structural stability etc, and then compare them with moder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designs, In order to inherit traditional excellent structure design works and promot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of China.

Key words: foundation ;plan layout ; structure connection ;

structure reinforcing ; structural 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我国历史悠久,现存的古代建筑物数量很大,如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的天津 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的木塔,全身都是木结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又如建于唐末的山西佛光寺大殿,宋代的开封琉璃塔,以及遍及全国的许多住宅建筑等,它们也都经受过不同程度的地震破坏,有些还不止一次,却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学习和探讨,找出它们在抗震方面的优点,使其古为今用,以更好地做现代建筑的设计及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建筑基础

1.加强建筑地基水平方向的强度,防止局部沉陷的破坏。

中国有许多古代建筑能够流传至今,依然岿然不倒,很大程度是与建筑的地基有关系的。我国古建筑的地基工程都非常的坚实,且用多种材料粘合以增加其强度,防止局部沉陷,保证其水平方向的平整。在做建筑物的台基时,通常先把地面依柱网将地基划分为若干区,在柱基础处砌砖磉墩,并砌以拦土墙(地垄墙),使其和磉墩连成一片,然后填土夯实,以保证台基在水平面上的刚度。最后在磉墩上放附鼓镜的柱顶石,木构建筑则依靠其梁柱体系和榫卯结构,并通过自身的的重量将建筑各个部件压合在一起,置于台基柱顶石之上。由于建筑地基水平方向的强度大,即使建筑下的土质比较松软,甚至出现局部沉陷,也很少对建筑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对于古塔的建造,除在水平方向进行加固外,还经常增大增高塔基(塔的下部基础),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的坚固稳定,而且增强了建筑物庄严雄伟的气势。

2.依靠建筑与基础的错动减少地震波的能量传递。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基础的很大区别在于,古代建筑基础多为自下而上,即从地面及地面以上做夯土,垒台基,之上再建房屋,建筑的柱子不再埋入土中,而是置于台基之上。这样的设计不光使建筑够有效的防水防潮,而且使整个建筑浮出地面,减少地震波的传力。当地震来临时,建筑相对于基础做位移,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便是柱子在石础槽中的左右摆动,以卸去地震的能量波,免受破坏,在地震停止后又恢复原位。而现代建筑地基多为自上而下,即从地面向下挖土方,然后在基础之上建房。由于基础与大地的紧密结合,使建筑承受了地震波的大部分能量。直至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后,人们才对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有所反思。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片筏基础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抗震体系与中国古建筑抗震理念同出一辙,即在土质比较松软而建筑重量及刚度都相对较大时,把地面视作水面,而把建筑视作漂浮于水面的大船.建筑将其独立的基础都连成片,称之为筏基,由于它增加了建筑物整体性,减少了地基附加压力,所以可以埋深很浅。当地震波经过地基时,就像船在海浪中那样,房屋各部分不受波的运动影响而出现差异变形,更不会引起柱与柱之间的相对位移而使结构内部破坏,这在唐山地震中已得到验证。此外,现代高层建筑所采用的箱形基础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抗震理念同样是把建筑视作漂浮于水面的船,把基础视作船底部的水舱将建筑浮起。其基础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箱基具有较大的刚度,箱内一般高3-5米,可与地下室结合,利用箱内的空间排土以减少地基的附加压力及沉降,大大提高了建筑抗震的能力。

二.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木构殿堂的柱网布置,经常采用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构成了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种平面形式在古建上称之为“金箱斗底槽”,其内外两周的柱子均用梁枋拉接,有效的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其平面在木塔上也常有使用, 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后来从木塔转化而来的砖石塔,也保留了这种形式,如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就其承重结构而言是“双套筒”式砖砌结构。现代高层建筑中的筒中筒结构正是运用了这种结构原理。在高层建筑中,经常利用电梯、楼梯以及各种上下管井集中组成封闭的筒状抗剪构件,布置在中部形成一个剪力核心,再与外面的筒体连系,使内外二筒共同作用,形成套筒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不仅能抵抗水平推力及扭曲应力,即使遇到垂直颠簸也不宜受到破坏。此外,从木塔向砖石塔改变的过程中,早期来源于楼阁的四方形平面,逐渐改成了八边形,十二边形,甚至圆形平面。我国古代工匠发现,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时受力集中,容易破坏,而钝角和圆角受力均匀,不宜破损。现代高层亦是把建筑平面做的规整,避免出现锐角,这样有利于防止地震力的扭转破坏。

三.构件的连接

中国古代木构塔中所有的斗、拱、昂、枋等构件,均具有承载的能力,与梁、柱、椽等结合为一整体,虽然榫卯结合严实,但其紧而不固。当遭遇强大的地震时,首先,地震力通过地基传给柱,各支柱上下移动,斗拱也跟随着上下移动,吸收一部分能量,减轻地震传来的震度;接着,地震力通过斗拱,由于拱的截面有挠性,可以吸收能量,对地震力起到缓冲,经过复杂性能的斗拱层的垂直振动后,地震力就所剩无几了。最后,地震力传至上部屋顶,其所有构件的榫卯如同关节般的相应的活动,使全阁的结构处于弹性状态,防止局部受力损坏。这很像我们现代大跨度建筑中的网架结构,其支座节点可将力均匀的传递给建筑的每一部分,并且可以在垂直边界的方向有微量的转动和位移,以消除温度应力。此外,中国古建中的木构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弹性,而我们现代的建筑亦是利用钢的柔韧性做高层的抗风处理。

四. 结构加固和稳定

1.结构暗层

中国古代的楼阁和古塔,为加强其结构的整体强度,通常在各楼层间设平坐暗层,并在暗层梁柱间增加斜向支撑,使得建筑的刚性有很大的改善。 这一做法与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间层做法极其相似。现代高层的上下层在结构刚度不同或需要做结构转换的地方,经常做结构间层以加强上下的联系或做过渡之用。其做法也是在梁柱间增加斜向支撑,如香港的汇丰银行,其外部的斜向构件成了其特色的标志。此外,为供奉高大的佛像,古代楼阁古塔通常在一二层之间开了井口,如天津独乐寺观音阁,而通常中间层是受水平力以后易于折断的地方,开了井口后更减弱了这一部分的抗震强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工匠在一二层之间部位设斜戗柱,布置斜戗能使许多柱子参与抗震倾覆力矩,同时延长了有效的内力矩的力臂。在现代建筑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金贸大厦,其中间也是开了井口,其内部的斜向连接构件更是清晰可见,这种斜向构件还可以帮助高层建筑抵抗风压,减少总体屈曲。另外,中国古建筑柱头上部有连成圈的枋,它也起到联系的作用,防止了柱与柱之间的倾动。和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中的圈梁作用相似,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框架结构柱梁多为一体浇筑,而古代梁枋柱之间多为榫卯结合。它们的相互拉接对结构都极其有利。

2.柱子侧脚、叉柱造与缠柱造

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创造了一种稳定木结构的方法,即柱子侧脚,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宋代《营造法式》一书中规定:“建筑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侧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千分之八,”其被定为建筑结构的一种基本制度。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如此,将建筑物两侧的柱子柱脚向外侧出,柱头向里收后,加上柱头上的枋连成的圈,便成为一个平顶的方锥体。这样的建筑物在遇震时,重心不易外出,比较稳定。天津 县独乐寺观音阁不光用柱子侧脚的方法稳定结构,而且还用了叉柱造法,即建筑中二层的柱子落在一层斗拱的斗耳上,其中心与一层柱子的中心有半柱径的水平位移,其柱头处的斗拱把上层的柱子高高托起,这种做法加大了受力点与柱子中心的距离,减小了力矩,且与柱子柱脚侧出的角度相呼应,使力指向柱心。此外,柱子的偏心不但平衡了挑檐的重量,又使重心内移,具有合理的力学平衡性。这和我们现代建筑中利用梁的出挑做阳台.雨篷一样,不但使整个结构更趋于平衡,且解决了框架柱中角柱和边柱受力偏心的问题。

此外,古建筑中还经常使用缠柱造,做建筑型体的收分,其实例见于山西应县释迦塔。它是在下层柱端部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立在此梁上,另外每层还要个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这种做法广泛地运用于中国古塔的建造,其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这也是现代高层建筑作形体收分的效仿之法。除建筑型体的收分外,古建筑中柱有亦收分,由于顶部柱径大于端部柱径,使柱的受力更为合理,更有利于抗震。

五.斗拱与模数制

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在结构体系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巧妙地把上部荷载平衡地传递给坐斗下的柱或梁,增加了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而且增加了挑檐的出挑长度。此外,它的尺寸差不多和所有大木构件都有直接的关系,其斗口的宽度是建筑机构间尺度的计量标准,这也是古代建筑之所以形成一系列法则流传下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现代建筑中,取代了以斗口为尺度的模式,同时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建筑模板制度,使得现代建筑的样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模数制,与西方古典建筑柱廊中强调立面构图中的竖向矩形迥然异趣,大量中国古典建筑立面,都强调的是水平立面,即使少量的楼阁及佛塔经幢等,也因其结构原型为中国古代的木构层叠式或模拟与表现这种结构形式上多重水平线的外观,而大大弱化了这些垂直式建筑的竖向意味。但现代高层建筑模仿古代建筑,一味的模仿其造型,只是形式化把高层建筑三段化,然后给建筑披衣戴帽,加顶加底,由于缺少古代建筑的层层的韵律感和合适的比例尺度,使建筑显出一种“似像非像”的怪感。其更忽略中国古建筑是水平向的构图,即便是中国古塔,也是单层建筑屋檐、屋身、平座三部分的反复叠加形成。但现代建筑中亦不乏有典范之作,上海金贸大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文化的传统,利用建筑形体的收分和层层的出檐做出了中国古塔的韵律感和合适的比例尺度,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通过对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不仅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辉煌成就,而且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思想,学习古人在建筑营造上的奇思妙想,使其古为今用,来更好地做现代建筑设计。

参考书目: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8月出版)

《罗哲文古建筑文集》罗哲文 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3月第一版)

《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五版)

《基础工程学》陈仲颐叶书麟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第一版)

《建筑构造》 刘建荣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第二版)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