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十篇

时间:2023-03-22 09:35:36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篇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3.007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3-0014-0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应用学科。《医学免疫学》研究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对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同时带动了应用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1]。因此,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医学生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医学免疫学》的内容较为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强,需要记忆的专业名词和英文缩写较多,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又发展迅速,《医学免疫学》便成为医学生难学课程之一。有报道显示,临床医学本科生中96.6%的学生认为《医学免疫学》重要,近50%的学生认为难理解,66%的学生认为难记忆[2]。这种对学习《医学免疫学》产生畏惧心理的情况在中医院校尤为普遍,这和中医院校普遍《医学免疫学》课程学时较少,学生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有着密切的关系[3]。因此,如何帮助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水平是一个迫切且重要的任务。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合并为一门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医学免疫学》部分30学时,主要讲述基础免疫、超敏反应及部分免疫学应用。此外在七年制专业中开设了临床免疫学的选修课,共36学时,主要讲述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等。基础免疫部分课时相对西医院校较少。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免疫学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仅仅依靠课堂照本宣科的讲解、课后做大量习题等方法都不是有效的方法,无法让学生建立免疫学思维,不能了解免疫学的博大精深。要让学生真正学懂免疫学,并能灵活运用免疫学知识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培养对免疫学的兴趣是最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深入钻研免疫学知识及持久学习的动力,并能激发学生灵感,激发巨大的潜能。如何让学生对抽象和系统的免疫学产生兴趣,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绪论引导学生进入免疫学殿堂

《医学免疫学》绪论部分是引导学生进入免疫学殿堂的一把重要的钥匙。能否对免疫全书所要阐述的内容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激发学习免疫的兴趣,绪论的讲解至为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一些自然现象(活的有机体不出现腐烂、瘟疫不会感染同一个人两次)入手,引入免疫一词;进而通过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斥、正常机体不会出现肿瘤等现象归纳出免疫的概念与功能;随后介绍免疫功能的执行者(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等);接下来按免疫反应的时间线引入免疫反应的两种执行方式(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同时告诉学生免疫功能的执行也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出现等。通过以上通俗但较为全面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免疫学有了概括性但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样的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免疫过程具体细节的兴趣,也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了大体的了解,以消除学习免疫的畏惧心理。同时在绪论中我们还应该对学生明确说明,在免疫学的整个过程中,那些章节可能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如免疫分子相关章节),如何克服这样的困难,使学生在开始的学习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免疫过程生物学意义的了解

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时,只是告诉现象是什么,结果又是怎样,如此而已。学生往往记住了这些现象和结果,但却忽略了产生这些现象和结果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述MHC分子时,学生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机体需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但多达二十余种不一样的MHC的分子。这时,就需要我们结合MHC分子的功能进一步讲解这些分子同时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结合更多的抗原),才能使学生明白生命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必要性。同样,讲解MHC基因的多态性也需要强调其生物学意义。再如,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细胞的过程中为什么有Th1、Th2、Th17等多种分化方向。在常规的讲述中,主要强调T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环境中会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但这样的解释其实难以让学生信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之所以这样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即之所以分化为这些亚群,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消灭相应的抗原。如Th分化为Th1,表面上是局部有IFN-γ,但本质上是因为胞内菌感染导致巨噬细胞释放IFN-γ,IFN-γ促进Th分化为Th1,而Th1恰恰是消灭胞内感染微生物最有效的效应T细胞。同样,分化为Th2是因为Th2是防御寄生虫感染的最有效的效应细胞。此外,讲述淋巴滤泡中的抗体的同种型转换也同样强调了转换的生物学意义。如转换为IgG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调理作用,转换为IgE是为了活化肥大细胞,转换为IgA是为了能穿越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意义分析是理解免疫学精髓的重要手段,在免疫学教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可以运用。

3勾勒免疫反应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医学免疫学》全书本质上是围绕着一件事情展开,即免疫系统对“非己”成分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这必然导致某些内容在多处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好处是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同时也会给前面相关章节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医学免疫学》教材是按照抗原、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顺序编排的。在免疫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章节中,涉及到多种免疫应答过程,这些免疫组分的学习顺序与其在免疫反应过程中时间上的顺序可能是无关的,例如,免疫分子中的补体的激活既可以发生于早期的固有免疫反应,也可以发生于后期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此外,免疫反应发生的空间位置在教材中体现较少。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免疫反应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较为注重强调免疫反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即免疫反应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用一句话来表示:什么人(细胞、分子)在什么时间(早期、晚期)和什么地方(次级免疫器官或组织、免疫效应组织)在干什么(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例如,在绪论中,我们不仅强调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前后、层次关系,还通过一张图片强调了T、B淋巴细胞在整个适应性免疫反应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固有免疫阶段,树突状细胞在感染位点捕获抗原通过淋巴管引流至附近的淋巴结中;与此同时,血循环中的初始T细胞在经过淋巴结时,如果能识别此抗原,反应进入适应性免疫阶段。初始T细胞在淋巴结T细胞区识别抗原,并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该效应T细胞离开淋巴结,进入循环,并在感染所在部位的血管中迁出,清除感染处的抗原。对于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应当做出说明,但这一运行规律最好在讲述B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时结合淋巴滤泡详细讲述为好。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

4.1比喻教学法的应用

通过用比喻将抽象的免疫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的比喻非常多,熟练运用比喻法将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免疫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例如,可将免疫系统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军队,军队的作用包括发现入侵的敌人及国家内部的叛乱分子并将他们予以消灭;人体的免疫也是如此,发现并消灭入侵者(细菌、病毒、寄生虫)和自身的叛乱分子(肿瘤细胞)。还有将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在淋巴结中的增殖和分化比喻为在训练营中扩军(增殖)和训练(获得战斗力)等。

4.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免疫反应众多奇妙之处,均可用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MHC时,首先设疑:“讲其它分子,没有涉及到分子的基因结构,而在MHC分子中则要深入了解MHC基因结构”,激发学生的好奇。在讲完MHC基因结构之后,引出MHC分子的多基因性,并提出MHC基因的等位基因共表达特点,再次设疑:“为什们需要多基因且等位基因共表达合成具有结构相似且功能相同的MHC分子呢?”引导学生结合MHC分子的功能考虑MHC基因这样设计的必要性。在讲解MHC基因的多态性时,再次提出疑问“为什么不仅是每个个体需要多种MHC分子,而且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MHC分子也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引出MHC基因多基因性、等位基因共显性表达、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从而使学生能对本章的了解不仅局限于MHC的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还能了解到生物体设计出这些规则的生物学意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这一章的讲解时,很多同学往往恍然大悟,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奇妙,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4.3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医学免疫学》中有许多微观、抽象的内容,如果仅仅通过文字、简单描述,难以使学生真正想象出免疫反应微观形象及相互联系,相反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免疫反应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进而提高学习兴趣[4]。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制作图片和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录像。由于在课堂上播放动画和录像需要较多的时间、课时较少、动画和录像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较差等原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较少采用,而是多用于课后的复习。以图片为主的幻灯片动画演示是我们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方式。例如,在III型超敏反应的讲解中,幻灯片上首先出现血管;随后血管中出现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血管基底膜上,随后补体出现激活,并释放补体片段;然后出现补体片段募集的中性粒细胞,最后演示中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导致血管的损伤。整个过程通过在同一张幻灯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不断添加后续的重要的细胞和分子,并最终揭示反应的结果,整个演示过程伴随教师的深入讲解。再如,讲解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从血管中迁出的过程中黏附分子的作用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当我们把这一过程制作成PPT动画后,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白细胞被选择素选择到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进而与趋化因子结合活化整合素,并通过整合素与其配基牢固结合后穿越血管内皮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动画显示直观、形象并富有趣味。这样的授课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比单纯的图片要更加形象生动,易理解。我们主要利用IllustratorCS软件绘制矢量图,并输出为png格式,在输出png格式时选择透明背景。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矢量图片不随图片的放大而模糊;二是png格式进入幻灯片演示文稿中时,只有示教元素本身而不带有背景,可以避免杂乱的背景带来的视觉干扰。总之,我们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尝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充分激发了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使之能够将各章学到的免疫学知识加以整合,建立较为牢固、完善的免疫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基础及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17-30.

[2]任德莲,高燕,邬于川.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35-137.

[3]汤琳,詹瑧.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271-272.

医学免疫学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准确性;治疗;检验手段;干扰因素

医学免疫检验方式作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和医学检验意义。目前,许多事实证明在医学免疫检验的过程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难实现合理的控制和确定,因为对其干扰的因素复杂难测[1]。如何加强医学免疫检验的结果精准性,值得我们探索。本文将试着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我院的122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研究检验,分析受到的干扰因素,研究解决对策,提高医学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文具体检验方式和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的检验对象为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检验,对照组有61例,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有61例,使用强化免疫检验方法。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28至48岁之间,均龄是36.8±1.5岁。观察组男41例,女20例;年龄范围在26至52岁之间,均龄是38.8±2.4岁。这些数据内容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61例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医学免疫检验,观察组的61例患者使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式进行。试验对采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法进行的样本中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的均数统计记录,对其结果的差异比对,探究准确性。首先,做好血清标本的管理准备,保证标本的新鲜度、无病毒感染,做好质量监督。对医学免疫检验的相关设备质量监控,设置好标本监控的时间节点。其次,准备好消毒的止血带,使用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血时摆好正确的姿势,然后进行采血。备好恒温箱、水箱等相关仪器工具,使用前检测到位,确保质量合格,性能完整[2],反复调试仪器的指数精度,保证零失误和零偏差。最后,临床免疫检验的时候,按照相关标准,对样本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进行试剂检验,进一步将结果统计分析,记录下来计算出均值,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2.1两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对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本次医学检验结果显示,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法的准确性高于常规方法的结果。试验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1.2.2两组样本的平均差异指数检验对比本次医学检验对两种样本进行比对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的均数,四类数值分别是46.6±3.8、39.9±5.9、39.4±1.8、28.8±3.7,各数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如下表2

3讨论

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具有可靠的结果准确性和数据客观性,对医学检验实践的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次医学检验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此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的结果表明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法强于常规检验方法,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值得推广使用。综上所述,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管理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给的真实准确率有所提高。医学免疫检验专业属于新兴医学检验门类,从开始的不为人知到现在备受关注,可见其重要性和临床价值,虽然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积极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这种检验方法的不断完善,日后会为医学检验提供更大的帮助,毕竟从实践意义讲,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115.

[2]赵海建,张传宝,汪静,等.全国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系统质量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2014,12(5):545-548,552.

医学免疫学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81-01

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得医学院校的医学免疫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医学基础课中完成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如何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且晦涩,如何转化通俗易懂的知识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医学免疫学教学、也是医学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提高语言的幽默性,增强学生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幽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1]。”医学免疫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科,再加上陈旧的教学方法,生硬的讲解,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巧妙的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很快形成课堂中心磁场,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课堂上导入幽默的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例如讲解超敏反应这一章,开始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上大学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一个患者由于接触了花粉,身上出现了荨麻疹,于是患者就问我什么是荨麻疹?我通俗地告诉他,就是由于过敏反应所导致的。患者反过来又问,什么是过敏反应啊?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又叫变态反应。讲到这儿学生会哄堂大笑起来,上课的兴趣也来了。例如,讲到引起过敏反应的变应原时,以香水举例子,顺便说了一句“香水有毒”,学生马上就联想起这首歌曲,马上大笑起来,原来香水不但“有毒”还会引起过敏反应。例如讲到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时,其中一个特点为发生得快,消失过渡也快,换句话可以说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歌词)。

二、联系临床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免疫学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兴趣比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系,用免疫学的基本知识来解释临床病例的发病特点、机制以及治疗对策,将学生从枯燥的纯理论中释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首先解释概念,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自身稳定,对自身的细胞或分子形成免疫耐受状态而不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当机体受内外因素或遗传因素影响,自身反应性T或B淋巴细胞可攻击正常或变性的组织、器官、细胞、蛋白质或酶类等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反应,称自身免疫,自身免疫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因自身免疫造成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减低或破坏,致使自身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损伤自身器官,表现为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称自身免疫性疾病。接着举临床实例,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抗乙酞胆碱受体的抗体而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源于变性IgG作为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多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F),变性IgG与RF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补体,在局部引起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在多部位的微血管基底膜沉积而引起全身多脏器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利用免疫学的知识,解释以上临床现象,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这些现象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同时又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技巧,增强学生记忆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础,辅以恰当的教学技巧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实施。例如在讲解MHC分子与CD4或CD8分子识别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MHC-Ⅰ分子与CD8分子识别,MHC-Ⅱ分子与CD4分子识别,巧技法为:Ⅰ×8=Ⅱ×4。方法与技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与探索,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需要教师勤于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教师在学习经历与体验中得出的好的学习方法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并为己所用,需要教师以身为范。因此,适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是培养学生思考及创造力发挥的一剂良方。

四、充分利用实验课,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相辅相成,免疫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深化理解基本理论,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优化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分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开放性实验等3个部分;其次要强化实验考核,为更好地对实验学习进行评价,实验考核分为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4部分,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参考文献:

医学免疫学篇4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课学时被逐渐压缩,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这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本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批青年博士研究生走上了讲台。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青年博士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因此尽快提升青年博士教师的实验教学的能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青年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充分熟悉授课内容和授课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青年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备课程”和“备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青年教师首先应认真研读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及其相关专业书籍,全面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任务,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等做到有所取舍和优化。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在开设新实验课的前一周,本科室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会针对实验课中的重难点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交流,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选择或调整教学方法。

2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做好预实验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实验者的操作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决定实验的成败,如:试剂的配制和储存条件,仪器的操作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均由我校部级基础医学形态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准备,从而影响了青年教师对实验准备过程的全面了解。为此,本教研室与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平台相关人员积极沟通,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准备工作。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能够加深对试剂配置及仪器使用要求等事项的认识,熟悉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胜任实验教学任务,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应主动做好预实验工作。做好预实验是上好正式实验课的提前。预实验不仅能够了解实验细节,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还能预见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参与预实验工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突出讲解及操作要点,保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互动,及时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本教研室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前,青年教师可以先运用案例、板书、多媒体、画图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与临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临床及生活有关的案例,结合实验内容和目的讲授能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操作示教时,青年教师首先做到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和规范;在关键的操作步骤需要反复演示,保证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青年教师要不断进行巡查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加以操作示范,使学生领会操作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规范和结果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不愿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监督;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巡查指导,与学生及时进行实验教学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结束后,青年教师应对实验结果及时总结讨论。对与预期结果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实验结果要及时分析、讨论,通过提出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此外,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在下次实验课反馈给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活动,推进科研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教育法,及时转变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如问题式教学[2]、互动式教学[3]、案例教学[4]以及翻转课堂[5]等。青年教师平时应多听教学改革相关讲座,并参加一些教学改革活动或者申请教改课题。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引进的博士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较强。青年教师应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活动[6]。一方面,青年教师在自己从事的科研课题中,应充分发掘与实验教学有关的内容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实验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将平时自己查阅的科研知识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科研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巩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5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本教研室按照学校的要求,为每一位新近青年教师安排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具体措施和目标,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听取带教导师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其实验教学方法、技巧和教学特点。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技能提升平台,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技巧的培训活动,如岗前培训、教学观摩、专题培训、主题教学沙龙和课堂教学实践等。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对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语言组织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加以一对一指导改进;并要求青年老师完成实验教学的相关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青年教师除了按照学校学科安排的培训计划外,还应该积极听取各类教学公开课,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理论和实验课,观摩他们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学习他们上课的优点,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青年教师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高校立足的根本,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青年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为此,青年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结。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青年教师都应该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一些体会加以思考和总结,不断自我反馈与改正,逐步完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总之,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了解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改革形势,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研促教学活动,并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能力,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伟,汤仁仙,尤红娟,等.开设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9):39-40.

[2]齐静姣,张平,谢顺清.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20-121.

[3]昌艳萍,李彦芹,刘鑫,等.《微生物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09-110.

[4]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5]郭慧君,叶荷平.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山东青年,2016(8):43-44.

医学免疫学篇5

[关键词]MOOC;医学免疫学;学习方法;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101-03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在揭示传染病、肿瘤、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等发生机制及其诊断和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医学生的重视。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免疫学知识更新迅速,抽象理论繁多。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在有限短暂的课堂教学中难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要点,另外学习效果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影响。如今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具有重要关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而MOOC作为一种新兴在线学习模式,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有利于高等医学教育,本文笔者将基于MOOC理念初步探讨医学免疫学学习。

一、MOOC概述

1.MOOC的概念

所谓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的英语简称,是在线教育的高级形式,“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0”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MOOC本质上是公共视频网络课程的一个平台,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在不同地区任何慕课者自主学习所需学科知识,实现教育公平、自由及均衡化。可以说MOOC是21世纪促进知识教育普及及传播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2.MOOC的起源和发展

2008年,西蒙斯和道恩斯在曼尼托罗大学联合开设的“关联主义与关联性知识”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Knowledge,CCK08),CCK08课程综合运用Facebook Groups、Wiki Pages等在线渠道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之中。针对西蒙斯和道恩斯联合开设的CCK08,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国家通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的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首创了MOOC这一术语,由此MOOC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兴起,国外出现了edX、Coursera等在学习平台。2012年,一种全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这一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而中国大学MOOC起步较晚,2014年5月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学堂在线、果壳网MOOC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积极创建多种慕课平台,2016年7月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部级精品视频课程,涉及面比较广,参与高校众多,可以预见MOOC将来会更加普及。

3.MOOC课程形式特点

MOOC课程资源包含以知识点讲解为主的MOOC微视频,辅之以MOOC微课件、微案例、微项目、微实验等微素材资源,以及MOOC微“作业练习”为主,辅之以网络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反馈。MOOC学习具有灵活性,新颖性,高效性,趣味性,互动性。学生登陆学习平台,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反复观看线上经典教学视频,利用手机等便携网络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另外学生也能按照老师要求进行课后习题训练,检验学习效果,利用论坛、邮件、QQ及微信等通讯工具参与师生及学生间互动讨论,及时解决学习难点。学生在学习之余也可以反馈学习意见,参与课程建设改进,使得课程精益求精。

4.MOOC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单向授课为中心,以书本学习为中心,学生作为信息接收“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进行记忆与背诵。大学的课堂教学程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兴趣,缺乏主动学习动力,更不利于个性发展。而MOOC在线学习平台将学习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自己定制个性化课程,微视频中穿插小问题,学习更加灵活、便捷,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积极参加在线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学习之后进行检验评估,容易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如此,MOOC也可结合“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模式进行教学。

二、MOOC理念在医学免疫学学习中的运用

1.学习目标

医学免疫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内容单调枯燥,机制繁琐复杂,学科交叉广泛,相关知识更新迅速。纵观免疫学,其知识基本分成基础免疫、临床免疫与应用免疫,基础免疫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等;临床免疫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应用免疫包括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防治等。MOOC理念强调以目标为导向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免疫学的基本知识纲要便是学习的目标,在MOOC课程里每节视频课紧紧围绕着一个目标主题或者多个目标集合进行讲授,目标设置的数量和取得难易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个性化学习

医学免疫学比较枯燥难学,理论性强,重视理解与系统性掌握。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也具有差异,掌握知识的时限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学生个体化的差异。然而,在如今大学课堂上,往往是大班教学,学生众多,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不同程度的学生听同样的内容,师生间难有一对一的交流互动,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消化掌握知识的水平受限,更谈不上个性化发展。而MOOC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学习者可以自选学习内容和自定学习步调,另外MOOC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MOOC内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情景。学习者使用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摆脱了传统物理教室和实验室的限制,将课程学习灵活地与学习者所处的特定学习情境融合,支持学习者开展基于隋景的个性化学习。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学习新知识,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灵活调整时间c进度学习,制定自身个性化方案。在课堂上,教师从传统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参与学生研讨小组,回答学生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全面提升课堂互动机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个性化学习强调了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因材施教,开放式教育中兼顾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

3.自主学习

医学免疫学领域进展迅速,在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阐明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生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学好医学免疫学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必须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如今大数据时代才能掌握主动权。而目前我国免疫学课程中已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教学法、“主线教学―课题设计”为基础的课堂讨论法、CBS-RISE(基于案例的学习和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教学法、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互动多媒体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互动,锻炼学生多方面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MOOC课程学习的重要理念便是自主学习,在大力发展“互联网+”的今天,网上课堂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开放免费资源,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既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念,变“要我学”为“我愿学”,甚至是“快乐中学”,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恒心和自制力,提高学习效率。

4.交互式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思维的火花碰撞激发中,达到了“1+1>2”的效果。目前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师也开始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PBL教学中的小组问题分析讨论、基于案例学习(CBL)教学法中的案例讨论以及互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问答等,都涉及交流互动。互动性是教学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留下思考的空间,培养其创新能力。而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个人风采魅力,进行问题解决和自主建构,互相弥补不足,实现共同进步,形成学习共同体。MOOC平台发挥了分享交流的理念,完备的学伴交互协作机制是MOOC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概括地说,MOOC拥有课程讨论区学伴协商讨论和学伴互评课程作业两种交互协作机制。学生在线完成学习后可以在公共论坛讨论区进行线上讨论,提出学习难点,交流学习经验,大家共同交流,便于教师把握学习难点,做到针对性解决,另外可以在讨论区分享学习笔记及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学习资源。

5.探究式学习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与用结合才能做到牢固性掌握。传统教学中学生们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呈现“学”与“用”脱节现象,比如学生学习了变态反应后能否正确理解并合理解释青霉素过敏机制。人本主义教育的起点不是学生要学到哪些知识,而是要遇到和解决哪些问题,问题解决成为教育哲学的第一概念。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带着好奇心出发,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主动发掘出知识,变“灌输式机械学习”为“探究式学习”。MOOC课程较好践行了探究学习的理念,在每个微视频中穿插了大量经典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前后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做到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就像通关游戏一样,在乐趣中学。另外教师可以在讨论区一些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线索,实施一些答题奖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增强交流互动和学习兴趣。

6.学习效果

医学免疫学篇6

2005年徐州医学院开始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此阶段留学生数量少,教学管理工作完全由教务处负责处理,并没有配备专职的留学生教学工作辅导员。随着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由教务处管理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学院批准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并下辖教学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全面接收管理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为了保证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安排专职教师担任留学生教学秘书,实时与国际交流学院教学办公室保持联系,及时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理论与实验课课时分配问题等,并及时反馈授课过程中留学生纪律和学习态度、情绪等问题,尽快去除教学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同时教学办公室将其收集的留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学秘书和相关教师,教师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确保留学生吃透课程内容。

2.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教学工作中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校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徐州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振兴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徐州医学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暂行)》等政策举措,选拔专业能力和英语基础好或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作为骨干投入留学生教育事业。第二,加强竞争与激励机制。对留学生任课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如增加出国进修机会,提高课时费等。本教研室响应学校号召,通过多种形式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留学生教学工作中。

2.1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语言是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交集工具。来校学习的留学生英语交流水平几乎相当于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之前教师的授课对象为国内学生,主要用汉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的听读能力较差。加之留学生国别众多,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语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明显加大,无法与留学生顺畅交流。为了解决交流沟通问题,教研室选拔英语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为留学生授课,并组织教师持续参加由国际教育学院设立的教师英语培训班活动,该培训班由外籍英语教师全英文授课,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学习效果显著。另外,教研室多次派出青年教师赴美国参加学习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这是保证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授课教师还在多种场合与留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不仅提高了交流的能力,还了解了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了师生感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是个人认真准备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教研活动。它能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序顺利进行。集体备课之前,要求授课教师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要求明确本章节中要求的理解、掌握、熟悉的知识点,收集与该章节密切相关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设计出教案。大量年轻教师参与了免疫学教学活动,他们教学经验欠缺,对临床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有些教师没有临床医学背景,这些情况导致他们在给留学生的授课中倍感吃力。集体备课给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向高年资教师学习的平台,通过与老教师的交流,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也可以了解其他教师遇到的问题,少走弯路,加快成长速度。只有对授课内容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在英语授课过程中准确流利表达,减少交流障碍,保证教学质量。免疫学实验准备的技术人员要求参加集体备课。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学免疫学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留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在集体备课中,授课教师与技术人员能够就实验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分沟通,最大限度优化实验步骤,及时发现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3坚持上岗前试讲制度

在教师通过语言训练和课程内容准备之后,还要能够流畅地在课堂上进行表达,才能确保有效的教学效果。试讲是对前期教学准备的一个检验,正式授课前的模拟训练。青年教师通过试讲,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能够对教学的总体状况把握有清醒的认识,是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师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首先要熟悉免疫学教学大纲,认真阅读教材,并仔细观摩高年资教师的授课过程。同时要制订教学计划,认真书写教案,明确每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合理分配每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认真设计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方式。试讲制度的实施能够让青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方面的真实情况,找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调整教学方法,积极应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信心有非常好的作用。试讲制度能够让带教的高年资老师发现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主动进行指正,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好地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

3.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材、教案等配套材料建设

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教研室已经制定了留学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并已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日历制度。为配合全英文授课,学院同意教研室申购全英文原版教材,同时教研室广泛收集国内出版编写的医学免疫学英文教材,供授课教师备课授课时使用。但这些并不能完全符合我校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在仔细甄别各种教材的基础之上,自己编写学习材料和实验讲义发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在这些教学材料中,使用大量清晰简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能指导学生准确操作实验步骤,有利于教学效果巩固。随着留学生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适合留学生教学的教材和配套的实验课教材。

4.建立教学效果信息反馈体系

医学免疫学篇7

【摘 要】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课堂互动 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学在疾病诊断与防治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难懂、难记、难应用,教师也不易讲授。因此,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被认为是假教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主客体论”观念,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社会学研究也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动生不动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一旦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激活,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则好。鉴于《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和临床应用性;它对构筑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更应结合本学科难点、重点及疑点问题,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2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实施

教师是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课堂互动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新颖、教学组织是否周全有着直接的关系。保证教学互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材。互动教学中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应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3)具有启发性、思考性;(4)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当然,教师要应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基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其来源、现有认识水平、将来去向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同一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或者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引导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具体的互动教学设计之前弄清楚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阶段及其学习特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给出不同的互动选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好互动材料之后,有三种互动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由教师逐一提问,然后学生做答;二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教师再归纳总结;三是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再适当点评。无论采取何种互动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选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互动激情。结合本学科特点,最常用第一种互动方式主要用于新问题的引入,旧知识点的回顾以及各章节所涉及的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和知识点。对第二、三种互动则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

2.1师生互动

在每次课堂互动实施之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的讨论话题。创设渴望情境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渴望了解的心情,从而调动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补体”内容时,在复习《生理学》中的血型实验后设问:如果A型供血者的血输入了B型受血者体内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可能顺着血型实验的思维回答:血液在受血者血管内凝集并堵住血管等。当教师告诉学生输血反应在体内出现的不是凝血而是溶血,此时学生迷惑不解,渴望找到引发结果的原因,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当学生质疑免疫学仅仅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任课教师应创设一些实用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比如:“为什么要打预防针?”、“为什么乙肝疫苗需注射三次?”、“为什么某些人郊游后身上起风团?”、“为什么糖丸是口服而其它的疫苗是注射?”“为什么感冒要七天左右才会康复或者好转?”、“为什么器官移植后要长期应用抗排异的药物?”、“为什么说免疫力低下的人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抵抗力?”、“艾滋病患者为什么死亡?是否死于HIV病毒本身?”“为什么有些人会青霉素过敏?”等等。由于实用情境的引入,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和体验性,学生既乐于接受,又易于掌握,也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以激发和满足。

2.2生生互动

新课程理论指出:相比师生互动而言,生生互动更能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更能把教师从“独白式”、“一言堂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学习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讨论,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因此,应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和互动中形成知识,此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地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亲身参与的事情,往往表现得兴趣浓厚。所以,结合各年级、各专业的实际,选择部分内容或者专题进行课堂讨论,给学生创设更多“表演”机会,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互动学习的体验中乐而不倦。通过互动,同学们感到免疫学学习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观点的正确与否,而且还在于其是否付出了思维、是否动了真心?

3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成功实施,笔者深切体会到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式教学可达到以下良好的教学效果。

3.1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传授知识并非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课堂互动的实施,提供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致、活跃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高水平互动教学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互动网络,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教师应提高教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二是教师应善于捕捉现场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三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建构。

3.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对话、协商、讨论,以达到认识上的共享与共识。课堂互动的成功实施,就是要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营造民主、和谐和开放的课堂氛围,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句肯定的语言、一个表扬的动作、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丝赞许的目光,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习,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此外,学生乐于和教师亲近,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疑惑,老师既可以从中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也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彻底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淡漠的弊端。经过一个多学期规范的课堂互动实践,学生不再谈《医学免疫学》“色变”,常有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更有甚者期望能考取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3.3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就医学教学而言,它要求教育者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平等地对待每个医学生,对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机会进行合情合理的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在充分实现教师的中心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和统一化,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权,不符合教育公平的要求。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容易了解学生之间水平与程度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保障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教学是由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自觉的认知活动来实现。互动教学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现象,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非力.医学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医学免疫学篇8

一、医学免疫学教学中CAI课件的使用的一些经验

1.如何解决免疫学基础理论逻辑性强的问题

免疫学基础理论是在医学基础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之一,主要是由于免疫学课程内容的逻辑性较强。例如在补体系统这一章节中,老师需要将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当中的各个步骤进行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在黑板上绘出补体激活的各个环节或使用挂图等教学辅助手段,这样不仅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长时间的讲述过程中容易使学生厌倦,直接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在这样的章节,我们尝试使用CAI课件来进行辅教学,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在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使用flash编辑软件,将补体的激活做了一个连续的动画,以及在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使用了不同风格的编辑模版,再配上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学生不仅将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区分的清楚,而且可以将每一条途径的激活过程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1]。

2.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问题的解决

现代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在APC加工/处理抗原的分子机制,DC与NK细胞的生物学特征,TCR/BCR识别抗原的特征及分子机制,肿瘤免疫学发生机制,新型生物疗法,现代免疫检验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在对学生的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例如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免疫学检验技术新内容的时候,由于老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未讲授过或老师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未曾接触过这种新方法,导致给学生讲授后学生还是感觉到“云里雾里”。在这时,我们可以应用一些flash做一个流程动画来解释说明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因此,运用一定的CAI教学辅助手段在对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讲授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2]。

二、CAI课件开发的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和体会

1.在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不应将所有的教学章节都使用CAI课件。

如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等重点知识,以及那些在教学当中不便攻克的难点的教学内容和在教学中需要增加知识容量、扩大信息面的复习课、习题课等。这些课程内容使用教学课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教育辅助工具和教育辅助手段,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同其它教学方法一样,有其使用条件,要因内容制宜,必须是特定内容。

2.应该加强多媒体设施的投资以及课件的开发培训。

要想开展CAI教学,学校要具备多媒体计算机设施。如校园网、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等以及各种工具软件。有的学校没有实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条件,也在大搞CAI课件的制作及使用,实在难为许多老师。学校在这时要克服一切困难,积极筹集资金,增加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努力开辟课件制作培训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校内要搞一些课件制作评比及交流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课件评优活动,来鼓励老师做出精品课件[4]。

3.学校教务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出各学科课件制作的具体标准及要求。

例如在医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6]:

造型要丰富,在CAI课件制作的各个元素的造型是学生形成的对教学内容的第一印象,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若在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注意各个元素的形象问题,这样可以加强教学内容表达的真实性。

动作要形象,动作是课件动态表达教学内容的体现形式,也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撑下CAI的优势之一,然而它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变化过程的认识。

声音要逼真,在医学教育中,声音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而且是直接表达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

颜色要协调,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教学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是课件中最常用的方法。

CAI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互动等新的教育理念,再加上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使这一模式运用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强,更能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各种教学组合的整体功效。但是,CAI教学模式也有局限性,例如每堂课信息量过大,学生不易消化等问题,所以采用CAI教学时应该建议教学单位采取每两节课当中,其中一节用于CAI教学,而另外一节采用教师答疑的方式对学生上节课没用理解的重点内容再次进行讲解就能很好的处理好该问题。

近年来的CAI教学,使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枯燥难懂,学生沉浸在CAI课件教学的情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了显著提高[5]。

参考文献

[1]宾晓农等.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应用,医学教育,2005,(1),41~42

[2]徐欣,才杰.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改革中多媒体技术作用浅析,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0,14(4):208~209

[3]何克抗.多媒体教育的基本特征,医学视听教育,1998,12(1):11

[4]张德玄.生理课CAI教学改革实验,杭州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1):53~54

医学免疫学篇9

【关键词】 免疫学; 实验技术; 医学硕士生

医学硕士生学习免疫学实验技术的目的是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结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本文就实验室教师如何指导硕士生学好免疫学实验技术谈几点体会。

1 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

免疫学实验技术的许多仪器和设备对医学硕士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凝胶电泳装置、CO2培养箱、相差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蛋白质纯化层析仪等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使每一位学生对仪器的性能与功用都做到心中有数、操作熟练自如。

2 注重预实验的作用

2.1 合理安排预实验 每个实验出台之前都必须经过预实验,因为实验材料的厂家、批号不同,可能造成实验条件的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只有经过预实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实验成功打好基础。由于医学硕士生要在半年内同时完成几个预实验,实验室教师要根据各个实验的特点统筹安排好实验时间、试剂采购和实验动物订购等。

2.2 改进实验步骤,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前对所有实验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保证学生操作不会因试剂、仪器设备等质量问题而影响实验结果。同时为减少影响因素,可对一些实验步骤进行适当改良,既能优化步骤,又可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另外,实验室教师要注意对预实验的各种条件做好记录,以备查证。

2.3 做好示范教学 实验室教师在操作前要注意做好示教,如通过细胞培养的示教,学生可在无菌间近距离地观看到组织块的处理、细胞计数等,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其生长状况,注意培养液的颜色变化,及时换液、传代等,学生自己操作时就不会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

2.4 分析不同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带教过程中,教师发现研究生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实验组的结果差异很大。实验室教师应针对结果的不同,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日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如在纯化钙调素时,操作要领掌握不好,电泳结果就基本不出条带,实验室教师要讲透提取的步骤与操作要领,同时帮助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其先进性和实用性

邀请免疫学专家、任课教师、生物技术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以及参与实验准备的技术人员等,针对免疫学实验教材,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经费、承担的科研课题等具体情况,精选一些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免疫学实验项目用于教学,如动物模型的制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等[1]。

4 加强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验室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对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如通过让学生参与慢性应激性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制备,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动物的饲养、观察水迷宫、开场试验仪的使用。很多免疫学实验是在体外进行的酶催化的生化反应,而酶促反应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1倍,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反应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减慢[2]。如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加酶标抗体后温度应控制在37℃,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显色效果。通过让学生参与此类实验过程,培养其细致观察和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将撰写论文的任务布置给他们。随着课题的推进,学生逐步经历论文写作的各个过程,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收集、选题、设计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巧妙所在。实验结束后,要求每名学生进行一次论文报告。此种做法,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其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医学免疫学篇10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排异现象,笼统地讲,这种排异反应的目的在于维持机体自身的纯洁和内环境的稳定。具体地讲,免疫对于人体健康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免疫防御功能,即保护机体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这一功能学员容易理解,也是免疫最原始的概念。然而学习这一功能时,学员易错误地理解为免疫防御功能越强越好。过强的免疫防御反应会产生超敏反应效应,造成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这在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非常常见,医生不得不用一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来缓解这种损伤。第二是免疫稳定功能。对于这一功能,讲授时要突出“稳定”的含义。免疫稳定应该是指健康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排斥自身的正常组织成分,对自身表现出了稳定。但当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衰老、死亡或变性而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时,免疫系统就会把这些组织成分清除出体外。这种对自身组织的稳定,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异物的入侵。如果人体的免疫稳定功能发生异常,对自身的正常组织成分失去了应有的稳定,即出现异常的排斥,则必然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三是免疫监视功能。这一功能是指免疫系统中的有些免疫细胞分布在血液和淋巴循环中,是人体的游动哨兵。当人体出现少量癌变细胞时,它们会及时地消灭这些变异的细胞,防止癌症的发生。所以癌症是免疫性疾病,癌症为什么多发生于老年人,就是因为人的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免疫监视功能的下降更为明显。通过引导学员正确地学习免疫的三大功能,从而把免疫这个抽象概念,与人体生理、健康和疾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知识。

2加深学员对免疫获得方式的理解

免疫的获得方式,是免疫学的重点,对于护理大专生而言,这部分内容放在绪论中讲授最合适。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免疫对人体的重要性。这时教员要启发学员思考人体的这一重要功能是怎么获得的呢?继而讲解免疫的两个获得方式,即先天获得和后天获得。先天获得的免疫称为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屏障结构(如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等)、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一些抗菌物质。后天获得的免疫称为后天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是指人出生后由于接触了某种抗原异物(如某些细菌或病毒)而产生的针对这种抗原异物的免疫,它是一对一的免疫,是特异的。如果你没有接受过某种抗原的刺激,你体内就没有针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力;如果你想具有对这种抗原的免疫力,你就只能在自然状态下感染这种抗原或通过接种疫苗来获得免疫力,而疫苗是有限的,所以人对一些常见细菌、病毒的免疫力主要通过感染得病或隐性感染获得。讲后天免疫的获得时,要特别向学员强调,如果一个人出生后处在一个非常洁净的生活环境中,这个环境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很少,则必然会影响后天免疫的获得。童年是人一生中获得后天免疫的最好时期,所以一定要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状态下生活,这是最科学的选择。只要不是严重的感染,就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只要体温不是太高,就不要随意使用药物降温。因为这些方法都会干扰后天免疫的获得,降低身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艾洛说过,生活在非常清洁卫生的环境中减少了我们接触微生物的机会,而这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3概括性介绍后天免疫的两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