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17 21:09:46

经营与管理

经营与管理篇1

英文名称: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主管单位: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企业联合会;天津市企业家协会;天津市企业管理培训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3475

国内刊号:12-1034/F

邮发代号:6-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经营与管理篇2

关键词: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一、企业创新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是从创新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经营文化的问题的,也就是从创新对企业经营的作用来探讨创新的问题,因而着重指出经营创新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是说创新理念仅仅是企业经营文化的内容,与企业的体制及管理等活动无关。实际上创新理念是企业的全部活动的价值理念,反映在企业体制及管理和技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企业创新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结构创新等等。

从现实状况来看,任何创新都对企业经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就技术创新来说,首先,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可以生产出更好的有效产品因而技术创新往往会创造出新的市场,其次,技术创新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会导致产品价格降低,而成本的降低则标志着市场的扩大。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应该具有全方位的发展创新理念,也就是说,既要强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也要强调经营创新和结构创新,最终使自己在全方位产品的创新中取得更大的业绩。

二、创新经营与传统经营的主要区别

1.传统经营是生产型、管理型,而且都是小生产;创新经营是市场型、经营型,而且都是大生产,社会专业化分工。

传统经营企业的人事结构基本上都是橄榄型;创新经营企业的人事结构应该是哑铃型。

2.传统经营可以不读书、不看报;

创新经营的企业必须是学习型组织,包括教育和培训。

教育:讲文凭、全面、系统,明天的生产力。

培训:不讲文凭、全面、系统,就事论事。

3.传统经营是能人经济,搞小生产的决策;创新经营是智囊团经济,搞大生产的决策,谋与断分开,所有的决策由一个人决定。

4.传统经营就一个企业就想搞好、搞活;创新经营必须优势互补,联合起来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好。

5.传统经营只重视硬件、有形资产;创新经营更重视软件、无形资产。

创新经营是软经营,重点在于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最后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创新。(见下表)

三、创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调整过程中进行一系列大的创新。其中包括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

2.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

创新在企业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不仅能在塔顶的条件下实现发展,而且能在变化的条件下发展;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发展,而且能在较长时间内实现持续发展。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不断调整自身行为,跟上时代的潮流。

四、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要以人为本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机制,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总是相对的,创新有助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2.创新=知识管理+创意

任何创新都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实现的,企业如果要在经营管理中实现创新,就要拥有大量的信息。只有在分析各种企业动态、政策法规和市场走向以后,企业才能够谈创新,否则,创新就只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国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种种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是缺乏创新,只有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创新问题,我国的企业才能够有长久的发展。

3.盲目创新是制造垃圾

尽管我们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对一个正常公司来说,频繁的变革,内外秩序就很难安定的保障和延续,不便改革又不能提升我们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与岗位工作效率。一个有效的流程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不因有一点问题就常常改动它,改动的成本会抵消改进的效益。

参考文献:

经营与管理篇3

【关键词】森林公园;经营;管理

0.前言

森林风景资源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又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其如何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即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又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公园以其环境优雅、风光奇特、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和生态景观被游人所共识,满足游人郊游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以及闲暇时间增多,人们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娱乐方式的档次也相应提高。森林公园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旅游的首选项目,本文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特点分析,浅析了如何进行森林公的经营与管理。

1.充分利用景区优势及特色资源进行可持继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

1.1区位条件

森林公园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与其所有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但也与后天人为创造息息相关,交通条件便利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衔接周边多个城市不仅能带动旅游人数的增加,而且能与其他景区相结合形成多景观的几日游,对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起到一个宣传、促进作用。

1.2森林特色资源的利用

森林公园大约有山岳型、湖泊型、沙漠型,林草型、冰川型等10余种。在森林公园的经营中,一定要注重所在区域的气候和环境的四季变化,按环境气候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旅游观光景点。利用森林公园中的优势资源进行可行性的经营管理,如利用动植物可观赏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新奇的心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用山峰之秀、之奇、之险、之雄及峡谷、洞、湖、瀑的幽、暗、静、动调动人们猎奇的心理。如张家界市(原名在庸),位于湖南西北部。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天世。以中国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面积达369平公里,区内以世界罕风的石英砂央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藏路、桥、洞、湖、瀑于一身,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之美称。

1.3进行科学合理的可持开发利用

森林公园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可持开发利用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性的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1]。旅游的发展追求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和需求性的原则,保护人类的旅游资源,由外延型、数量型的发展向内延型、质量型的转变,实现旅游开发的生态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2.打造仿自然景观增加游人滞留时间创造经济效益

2.1充分利用自然特色打造景观

近年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随之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的越多,竞争越发激烈,而为了更好的发展森林公园,增加经济收入,就应在森林公园整体环境上下功夫,在人为不过多的改变环境的同时应依附自然,利用自然特色打造景观。如:黑龙江省汤旺河国家公园该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范围包括汤旺河原始森林区和汤旺河石林区。此区域是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的源头,植被覆盖率在99.8%以上。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亚洲最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红松生长地,同时分布着冷杉、云杉、白桦、椴树等多达110余种的珍贵树种。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野生动物612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0种:野生动物2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40余种。区域内自然景观独特,百余坐花岗岩石峰构成了奇特的地质地貌,是国内唯一一处造型丰富、类型齐全特征典型的印支期花岗岩地质遗迹。黑龙江省汤旺河国家公园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风灾遗址和火烧基地。风灾遗址,这里原本有一片红松林母树林区2008年8月5日,一场大风把这里的所有红松都要拦腰截断了,无一幸免,其中最粗的一棵红松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红松是东北的珍贵树种,很难通过人工种存活,这片母树林的消亡损失重大。“他们把这个现场围了起来,不去动它把它的原始状态保留下来。让在家知道森林人为过度砍伐破坏后,形成孤岛效应,没办法和自然抗衡”。汤旺河区区长刘进学如是说。这样的警示风景,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

2.2景区线路和各景观的科学布局

森林公园景区旅游路线的科学合理的布局不仅关系到公园整景观效应,而且关系到人们在景区的滞留时间而给公园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去过的很多森林公园大多是一日即可将整个景区观看一遍,不能很好的滞留下游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森林公园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特色的项目建设和游览线路合理布局,为公园增加经济收入。如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公里大峡谷的峡之奇水之秀,高山奇观游览区,每个景观都让游人留恋难返,而每个景区的观光都需要一天的时间,这大大的提高的游戏客的滞留时间,这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又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3.森林公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大多数森林公园对自身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只是单纯的登山观光游览,游客在区内停留时间短,大多数游客是当天往返,制约了客源市场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2环境保护设施落后

森林公园内基本没有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与安排,更加缺乏对旅游项目的开发运行的监测、评估及改进体系与反馈机制的设置,这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3旅游专业人才短缺

森林公园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从事旅游工作的人才缺乏,特别是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奇缺,建设管理单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经验,影响了森林公园的快速、健康发展。

3.4旅游商品缺乏

森林公园的开发仅局限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上,与该地的资源特征的协调相差甚远。特别是旅游商品较少,几乎没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文化纪念品。

4.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的对策

4.1注重管理创新 以管理脱颖面出

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总体效率低下,迫切需要要现代化管理模式。森林公园管理者要采取刚性化的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使其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为游客提供舒畅的环境。

4.2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缺乏制约了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使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森林公园从业人员,从事游泳的志专业人才很少,人才问题将制约森林公园的发展。搞好人才培养,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例如通过和专业大专院长校合作培养,通过培训,提高森林公园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由于公园从业人员多承担着具体事务,因此进行培训这种方式较好。

5.结论

总之,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也就给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断的对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形成个自独特的景观,才能使森林公园旅游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科]

【参考文献】

经营与管理篇4

【关键词】管理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公司理财

1引言

在新形势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化、精细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也越来越精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并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相关战略内容和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根本条件。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梳理和调整优化,以此促进管理控制和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以此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进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2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同时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二者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整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步推进。管理控制是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某一预期的目的,对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组织、计划、协调,并相应建立起一系列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管理制度的活动。它是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同时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其与内部控制同步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②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控制是包括人力控制、物力控制、财力控制等子系统的管理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在各单位、各部门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下达目标和组织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问题、查明原因,并找出方法予以解决;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采用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通常,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为了充分确保企业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使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为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和经营战略得到切实落实而采取的自我调控的一系列相关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和,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在企业建立之初,需要充分做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主要涉及3个层次:第一,法规控制,即严格按照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推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按照法规的要求合规合法运营,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第二,会计控制,即充分确保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以此为内部控制工作和相关控制活动的推进奠定基础;第三,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切实落实提供必要的导向和帮助。在企业的具体内控管理环节,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管理效能和内控价值,并得到审计程序委员会和审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和接受。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内控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会计控制属性和管理控制属性,其中,法规控制内嵌于会计控制当中。③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融合促进内控转型升级。从审计层面来看,内部控制可以作为外部审计的重要补充,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可以确保财务报告更加精准可靠,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精准性、可靠性,并且匹配与之相对应的内控机制。相对来讲,企业往往很少关注内控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愿景以及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造成负面影响,而这种问题对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会造成很大阻碍,同时,导致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被削弱,因为内部控制的部分职能和外部审计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现象,因此,这导致外部审计很可能取代内控的审计职能,所以对于内控的发展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有效强化管理控制。从内控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完善会计控制的相关内容,从审计视角进一步转向管理视角,进而使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进一步融合,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内控工作的转型,回归到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位一体的内控管理范畴。而在三位一体的内控管理领域,管理控制是最高层次,是内控领域中的最高表现。同时,管理控制作为内控的最高层次,又进一步划分为战略层控制、经营层控制和作业层控制,无论哪一层级的控制,其根本宗旨都是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经营效率,进而有效落实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这个层面来看,管理控制和企业内控工作是同步的,有着相同的宗旨和愿景,在当前的内控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二者进一步深入融合,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在会计控制等重点领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发展效果。同时,对于内控领域的研究范畴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此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3管理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①在管理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其中的重要控制力量和设计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责,就是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各项规范等进行再控制。内部控制主要涉及3个层次,分别是法规层次、会计层次和管理层次,但是因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问题,因此,各层级、各部门对于财务方面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法规控制、会计控制越来越成为内部控制研究的焦点和主题,而这种情况也进一步凸显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地位和作用更为显著,并且在财务会计范畴内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当前企业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明晰化、公允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要进一步回归到法律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范畴之内,并且作为3个层次高低搭配的格局,需要企业进一步确保内部审计发挥显著作用,突破单一化、落后化的财务审计范畴,进一步向着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同步推进的模式发展,并且在企业的资本运营和管理控制等方面深入渗透,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由此可知,在管理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其中的重要控制力量和设计要素,在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效能方面,应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的融合发展,在管理控制过程中进一步深入落实,以此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障。②在管理审计过程中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互关联。在新形势下,业绩管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学者对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推行。通过管理审计的推动,确保内部审计师对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对于相关经营管理有效性和实效性进行客观精准的分析,以此对于企业的相关管理职能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而达成企业的项目和战略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发展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在管理会计的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管理控制制度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科学可行的评价,因此,在管理审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这是一种融合性的表现,在审计对象、审计目的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联系,通过二者的协同推进、融合发展,以此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完善,使内部审计和管理控制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发挥更为显著的优势互补效应。③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进一步向管理审计迈进和发展。在内控框架日益完善和企业的管理控制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效能,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优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的战略逐层落实,并完成相对应的经营管理目标。但是管理控制能否从真正意义上满足预期要求,还需要内部审计的客观评价和再控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细致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且从业务性质、工作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使整个管理控制系统的审计成本有效降低,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审计效果,进而通过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和执行,有效推动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进一步过渡到管理审计,以此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效果。

4管理控制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①企业的管理会计服务于管理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将价值作为基础,将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导向,进一步有效服务于内部组织,并且对于组织内部结构进行相对应的预测,做好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以此更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管理控制是有效推动企业战略逐步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充分遵循相对应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按照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内容推进各项工作,并且确保经营管理活动更加切实有效,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应有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其主体是以经理层为代表的项目管理者,所涉及的管理控制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和相关环节,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使企业的各项战略和措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执行。在管理控制理论框架中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分别是管理控制要素、管理控制程序和管理控制模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具有紧密联系和辩证关系,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层面来看,它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会计,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基本的对象,通过相对应的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手段进行各项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以管理会计报告作为基本的载体,并且落实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而管理控制的根本性质是以会计为基础的管理。②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的充分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顺利推进,并且完成相对应的管控目标,需要会计这一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而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强化,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相对应的管理控制。所以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信息方面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角色,管理会计结合管理控制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而管理控制为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方向。因此,在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管理控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同时,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使管理控制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成效,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使二者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获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效果。

5管理控制与公司理财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为公司理财提供必要的方向。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主要涉及3个领域,分别是公司理财、投资学和金融学。公司理财主要指的是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进行的资本运作。在公司理财的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本的增值保值,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价值管理作为基本导向,以财务分析和会计报告为基础。在公司理财过程中涉及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应用体系。针对财务管理来说,其涉及处理和外部投资者的关系、评价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全面绩效管理创造价值这3个方面。在此过程中,管理控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要以公司理财基本框架为基础,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其指明方向。同时,公司理财需要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控制和质量把关,从而体现出理财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对于整体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充分融合公司理财和管理控制的关系和经营策略,在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公司理财的相关概念。②管理控制和公司理财在战略目标分解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落实。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公司理财和管理控制需要落实在战略目标分解的每一个环节和实现的全过程。例如,在分析控制报告的过程中,企业构建的管理控制报告体系既要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又要包括管理会计报告,并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充分做好相对应的经营业绩评估和劳动者报酬等相关数据指标的分析,进而有效通过公司理财模式和管理控制的强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从根本上做好管理控制与相关领域的优化完善和融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和公司理财等相关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完善,充分做好明确和研讨工作,使相关的关系更为协调和优化,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其充分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郭健,张建伟.浅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63.

【2】刘世玉.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行为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63-67.

【3】杨玉华.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08(07):68.

【4】赵笠,李明利.试论企业的经营管理谋略[J].山东农机,2004(5):23-25.

【5】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3-7+80.

经营与管理篇5

现在家乡正筹建一座四星级饭店,我由衷的感到自豪和骄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想凭我的能力、业绩和经验应该有合适我的位子,所以我要奋力争取,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酒店人应具有的品质!如果我能成为其中一员我会分外高兴,我会不遗余力的工作来回报赏识我的领导,回报我的家乡,回报我的业主!根据徐总要求下面我从品牌宣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三方面结合本地实际发表一下浅见:

一、华源国际饭店品牌建设

a、品牌宣传

目前国际饭店开业在即,作为皖西北酒店行业的一颗新星,要在安徽乃至全国酒店行业脱颖而出,就必须对酒店做较强的宣传,推出精品,树立品牌形象、巩固品牌地位是势在必 行的。建议将酒店品牌宣传设计暂分为三个阶段,以形成循序渐进的宣传攻势,逐步提高华源国际的知名度、影响力,使华源国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酒店精品。

(一)、开业前期计划

开业前期既导入期作为引导消费者认识华源、了解华源

指导原则:在阜阳市发起高密集的广告宣传攻势,以下是宣传的几种形式。

(1)招聘宣传:前期饭店招聘各级人员时,利用传单、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及人才市场大力宣传饭店规模、档次、企业文化和招聘事项,让人们对即将开业的华源国际饭店

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培训宣传:在开业前进行封闭式、正规化的培训,联系电台、电视台等进行新闻报道,可使社会各界对华源饭店的管理规范性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华源的可信度。

同时,可组织学员到街上闹市区游行,不但宣传饭店,而且还可培养学员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学员的向心力和荣誉感。

(3)户外广告:扩大市场份额,依太和为中心呈放射状在通往临近市、县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设置路牌、导示牌,把饭店有特色的、个性化的东西展示出来,吸引周边市、县的人来

消费。

(二)、开业中期计划

在轰炸性的、高密度的广告宣传攻势后必须辅之以专业营销策略和促销途径,这样才能保证饭店品牌的持久闪亮。把重点放在开业中期,要让大家彻底认识华源、记住华源、最后

走进华源。

(1)新闻宣传:四星级饭店在阜阳市可谓高星级饭店,可在阜阳市由旅游局牵头召开一个新闻会,把我们的饭店特色、服务个性宣传出去;在开业时邀请市名人、政要进行剪

彩,扩大饭店知名度。

(2)征文活动:与颍州晚报合作联办主题为“酒的文化”“酒的故事”或“吃的文化”“吃的故事”征文活动,融亲情、爱情、友情于一体,借以弘扬华源的文化品位,扩大华源

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3)赠送精美小礼物:印制精美的小礼物如:钢笔、钥匙扣、领夹等等广告用品赠送给消费的宾客。

(4)活动赞助:适当赞助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活动或有意义有档次的电视节目。如:“社会生活12分”“政法报道”“大嘴吃阜阳”等 。

(5)开办健身活动:与媒体合作利用酒店设备开展健美比赛。

(6)华源杯品酒比赛:选用一些白酒或葡萄酒用于比赛,比赛要求是必须分辨出这些酒的品牌或年份,可设立大奖。也可与电视台,报社或酒厂合作。

(三)、开业以后巩固期计划

开业以后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虽然前面的工作有一定的铺垫,但必须有计划的进行宣传,以防因一时的火热而造成后来的冷场和生意的下滑。后期需要继续加大营销力度,强化

品牌形象,使华源在市场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在同行业的主导地位。主要采取较延续的周期性的宣传方式,如重大节假日策划较有新意的促销活动,制作有特色的广告

片有计划的播出,经常与大众媒体联系与较好的专业媒体合作做少量的酒店形象定位宣传。

1>设计广告创意,广告词。

2>制作较专业有新意的广告带15秒/ 30秒

3>2007年圣诞节庆典活动

4>2007年元旦庆典活动

5>2007年春节庆典活动

过节的时候我们与大家一起快乐,没有节日的时候我们同样把快乐送给您!所以过节的时候我们隆重庆祝,没有节日的时候我们安排活动送出快乐,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变,

你变我新,你新我奇”,使顾客有常来常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客源,增加回头客,给饭店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显示饭店个性的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社会在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以后,现已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文化竞争。

我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与灵魂,一个饭店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企业就缺乏价值、方向和目的,就是一个没有脑袋的躯体;如果企

业文化过于强调纪律、制度,就会限制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如果企业文化过于松散、随意,管理层制定的决策就很难高效快速地得到执行。所以一个企业必须有显示自己个性的企

业文化。

现在有些人对酒店文化有些误解,认为在大堂里多摆几幅字画,客房、餐厅点缀一些艺术品,办份报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等,这就是酒店文化。而我认为酒店文化是一项综合性

的系统工作,必须与酒店的经营管理完全融合,她是一种经营管理体系。企业文化虽不生产商品,也不为顾客提供服务,不能直接为酒店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他是酒店创造效益和

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因为它生产素质优秀、步调一致的企业员工!当一个酒店奉行“节约”的企业文化时,酒店的员工会把办公纸双面使用,会在离开办公室时及时

把灯关掉;当酒店奉行“服务第一、宾客至上”的企业文化时,员工会为酒店吸引更多的

回头客!

2、建立企业文化的几个要素

(1)员工

饭店要掌握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形成一流管理,最终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员工队伍,这是饭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员工必须参与、拥护饭店文化建

设,她绝不是员工的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不愿回答、答不出、答不好的员工在必要时都要走人。

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在经营中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展人。 “以人为本”的“人”,既指饭店的员工,又指饭店的客人。只有忠诚的员工才有

忠诚的顾客,酒店必须注重员工队伍建设,要在业务上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面对客人的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在生活条件改善方面舍得投入,使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心情舒

畅,工作努力,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领导、团队、贯彻、执行力

要使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得到全面、彻底地推行,需要企业最高领导的支持、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领导人的重要职责之一。

企业文化建设是强制性的,而不是员工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就拉到的东西,否则是无法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惟有企业最高领导者及整个管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形成高

效率、快节奏、战斗力、凝聚力强的领导团队,把企业中优秀的东西沉积下来并执行贯彻下去,才能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这样系统性的工程推动下去。惟有

如此,才能使员工和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让企业所有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3)制度

制度化管理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柔”和“刚”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从制度的制定到执行整个过程是否真正体现出了公正的内含,是否体现了企业的根本需求,如果达到了

这个要求,那么制度化管理就奠定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企业文化是持续性的,不是中断的、脱节的,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障,否则,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形式,不能真正的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失去了企业文化的意义。

(4)环境

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的象征,是企业文化的保障。一是要建设好酒店的组织环境。重点是建设好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建设好心理环境。使员工形成“爱店如家

”、“与饭店共兴衰”的良好心理,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能够正确处理好上级与下级、平级之间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和由此造成的各种矛盾

;三是要建设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工作环境上,要注意做到设备功能的完善,环境要有舒适感,工作秩序要有节奏感,劳动条件要有安全感,劳动强度要有轻松感;在生活环境

上,要不断改善酒店员工的居住条件和饮食质量,搞好环境卫生,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要建设好经营环境。健全的市场导向

,可靠的资金保证,良好的公共关系等。

3、企业文化内容

(1)建立企业文化的途径

一是要有效地吸引广大酒店员工积极地参与酒店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做到持主人心,作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意;二是要以酒店为核心,凝聚

酒店员工的精神与情感,激发其使命意识,使员工能够以献身精神与酒店风雨同舟;三在关心员工生活上下功夫,努力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和食宿条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思想

座谈会、文体活动、劳动竞赛、办酒店内部刊物等),使他们引导他们融入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去。四是要培育员工形象,如员工对自己的信心、荣誉感和技术业务能力、良好的

作风和职业道德及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礼仪服饰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队伍建设好,才能为饭店的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2)企业文化内容

饭店精神: “全心全意为饭店工作,共同创造饭店无限辉煌”。

华源国际饭店是皖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依托华源医药公司这个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地之一的太和,经济发达,势头强劲,人员流动性大,承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巨贾,这就

要求华源国际饭店要建立显示自己个性的企业文化才能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认为华源国际饭店应建成一流酒店、品牌酒店,代表着皖西北经营和管理的最高水平,这就需要强有

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我认为饭店的企业文化还是人的问题,企业管理者管理事务很多,但最主要的管什么?就是管人!把人管好了,一切事都好办了,而决定人意识的就是人的

心态和思想,所以我建议把“心态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勇于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借口”作为华源国际饭店的企业文化,让进入华源的每一个人都要接受思想的净化,对饭店

文化进行充分的认知、洗涤,所有管理人员及员工要在经营管理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下去,使每一个华源人在饭店都能得到展示、提升和完善,那么饭店的标准化、程序化、规

范化才能得到保障和落实,华源国际饭店这个特色品牌越做越大,越来越响亮!

三、建立适合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

饭店的管理模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建立符合自己饭店特色的饭店管理模式。我根据当地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人员素质等情况,建议把“表格量化考核”、“走动式管理”

、“人性化管理”作为饭店的管理模式。

1、表格量化考核

服务规范是指导服务工作的纲领,制定服务规范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没有服务规范,饭店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就没有统一标准,更谈不上提高服务质量。要求饭店各部门、各部

位以表格量化形式,建立标准的sop,每一个部门建立自己的表格量化考核档案,包括每个部位物品管理、卫生标准、人员考核、 操作流程、岗位职责等,把饭店要求的每一项指

令都以表格量化的形式下发到各部门,使各部门有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和依据,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从而规范各部门的各项工作。

在执行表格量化的同时,要灵活运用,不能刻板地执行服务规范,而应根据时间、地点、场合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超常服务”,这是服务的最高

境界,是服务工作的灵魂。

2、走动式管理

走动式管理也叫现场管理,指饭店的管理人

员要经常亲自深入一线部门,坚决杜绝管理人员脱离实际,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的现象。现场管理不但能及时反馈客源信息,在第一时

间内处理客人投诉;而且能了解各部门、各部位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一些细节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和完善;还能亲自考核员工的实际工作,从而发现优秀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培养后

备管理梯队。

建立饭店的质量检查部门,也就是督导部门,进一步加大现场管理力度。因为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员工涣散、懒惰、自律性差,所以必须经常进行检查、督导,才能保证各

部门的服务质量、卫生质量和服务规范,才能减少违纪现象,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3、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非“人情化”,“人性化”是“严”与“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工作上的严格管理和生活上的人情管理,必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绝不能混为一谈,这就是“人性

”。

“严”包括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督导机制,严厉的惩罚措施和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企业正常运转,必须有正常合理的秩序。实行严字管理,就是要保障企业各系统、各要素

间的联络畅通,配合协调,环环相扣,使人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克服惰性,达到饭店正常的工作效率,并消除偏失行为的隐患,保证饭店目标的实现。

“情”指关心员工生活突出人情味,即: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尤其在员工面临困难和危急时,要全力为其解除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利益、命运

与饭店的盛衰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饭店的凝聚力,使员工能够自觉地将饭店的价值规范内在化,并使其行为突破常规,为客人提供更为优异的服务。

总之,我认为在饭店的经营管理中,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模式,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管理是基础, 管理有很多手段,管理是执行,但管理的真谛是“使

经营与管理篇6

一、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

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由会计信息系统、成本分配系统、服务成本计划等部分组成。

(一)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相互关联的组织部分、流程、产出等。会计信息系统有两个子系统:一是财务信息系统;二是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管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共分为六部分:业户服务系统、小区绿化系统、设备维修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后勤支持系统。

(二)成本分配系统。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用于业户服务的成本可以细分出用于满足业户一般需求的成本,其成本的用途是满足于业户对服务的基本需求,即满意度成本。而另一方面的成本是企业致力于追求业户与企业间忠诚关系的建立,即忠诚度成本。不同的成本用于不同的服务目的,从短期和长期来看,效益固然有所不同,成本发挥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三)服务成本计划。依照物业管理服务的流程,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对企业的经济业绩进行监控,一个生产流程既可以是有形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在性质上或许相似,或许是独特的,生产流程的特点决定了建立一个成本管理系统的最佳方法。

服务与产品不同有四个方面是最显著的,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无形性是指服务没有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分割性是指对于服务来说产品与消费是不可分割。异质性是指服务的成果与产品的质量相比变化的可能性更大。易逝性是指服务无法保存,而必须在提供时被消费。这些区别影响着与服务成果相关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所需信息的类型。

二、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分配

物管企业应该将部门划为一线服务部门和二线管理支持部门。一线服务部门如各个“客户服务中心”,是直接面向物业小区的业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为了保证一线服务优质高效、及时、准确,物管企业还有相应的支持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这些部门人员以提供培训、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二线的服务支持与管理性质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计算出二线服务部门的各项成本,并分配到公司的一线生产(服务)部门即各个“客户服务中心”,再精确计算出整个企业的总成本。

物管企业成本的复杂性需要会计人员将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直接分配到各种成本对象,如分支机构,二线服务支持系统等。简单地说,分配就是要划分成本库,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多个具体层级单位,成本分配不会对成本总额产生影响,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成本总金额可能受分配程序的影响。因为成本分配会影响报价、服务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行为等,所以,成本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或产品的产出使用相同的资源时,所发生的共同受益的成本,我们都可以视为共同成本。这些共同成本可能与服务期间,个人的责任,客户阶层等有关。如一个物业小区安防员的薪酬是该小区提供给业户所有服务成本中的共同成本。因为,小区所有业户都需要安全防范和服务。但是,将安全防范成本分配到每个业户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也就是说,服务需要公共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当分工配到这些成本对象上,这是很清楚的,但是常常不清楚如何着手最合理的成本分配。通常,共同成本的分配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分配程序来完成。

成本分配的第一步是确定成本对象是什么?成本对象是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后台部门)。物管企业的生产部门是直接提供服务给小区的业户,包括环境卫生、绿化、安全管理、设备维护等。我们通称为一线服务部门。辅助部门是为生产部门或一线服务部门提供必要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与企业的服务产品没有直接联系。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等。

一旦确认了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每个部门发生的间接费用就可以确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将成本追溯到部门而不是成本分配,因为,这些成本是直接与单个部门相关的成本。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单位成本是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物管企业应该通过单位标准成本,概算出各项服务成本,以利于两个方案的决策:(1)每单位产出应投入多少资源(数量决策);(2)按投入的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决策)。数量决策产生数量标准,而价格决策产生价格标准,某一特定投入的两个标准相乘(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可得到单位标准成本。

(一)标准的建立。管理或服务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一线信息是数量标准的三个潜在来源。虽然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指导方针,但应谨慎使用。如传统的物管企业小区安防人员与物业小区实际面积之间的数量比率。在前几年,可能是很低的标准成本。但是在现阶段,这些标准肯定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区安防服务开始引进很多高新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方面的服务成本自然下降,而且效率反而提高了。

如果以过去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作为指导,就会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低效率。企业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最有效的运转方式。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

价格标准的制订是经营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经营部门确定所需投入的质量。采购部门、会计部门负责以最低价格购进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投入。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将可选择的价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录价值标准并编制报告,对实际业绩和标准业绩进行比较。

(二)标准类型。一是理想标准,二是现行可达到标准。物管企业理想标准要求效率最高化,并且只有当每个方面都达到完全效益时才能达到。它要求物业小区的设备性能完好,公司员工技术熟练,管理到位,一点疏忽都不能发生。现行可达到标准在高效率的运转环境下是可以达到的,它允许设备出现正常的故障,工作中断,员工技术不是最完善或熟练等,这些标准要求很高,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这两种类型的标准中,现行可达到标准提供了最大的行为效益。如果标准过高,则导致永远达不到,员工就会灰心伤气,业绩水平就会下降。然而,通过挑战且可以达到的标准,则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业绩水平,尤其是当对这些标准负责的个体参与标准的制订中时。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三类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都根据其数量和价值标准分配到产品。

标准产品(服务)成本与正常和实际成本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而控制能力是它的显著特点。标准成本制度可随时提供有助于价格决策的单位成本信息。这对于那些需要投标取得物业小区经营服务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和那些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物业管理服务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物管企业全面推广标准化成本管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单位成本是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物管企业应该通过单位标准成本,概算出各项服务成本,以利于两个方案的决策:(1)每单位产出应投入多少资源(数量决策);(2)按投入的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决策)。数量决策产生数量标准,而价格决策产生价格标准,某一特定投入的两个标准相乘(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可得到单位标准成本。

(一)标准的建立。管理或服务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一线信息是数量标准的三个潜在来源。虽然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指导方针,但应谨慎使用。如传统的物管企业小区安防人员与物业小区实际面积之间的数量比率。在前几年,可能是很低的标准成本。但是在现阶段,这些标准肯定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区安防服务开始引进很多高新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方面的服务成本自然下降,而且效率反而提高了。

如果以过去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作为指导,就会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低效率。企业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最有效的运转方式。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

价格标准的制订是经营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经营部门确定所需投入的质量。采购部门、会计部门负责以最低价格购进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投入。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将可选择的价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录价值标准并编制报告,对实际业绩和标准业绩进行比较。

(二)标准类型。一是理想标准,二是现行可达到标准。物管企业理想标准要求效率最高化,并且只有当每个方面都达到完全效益时才能达到。它要求物业小区的设备性能完好,公司员工技术熟练,管理到位,一点疏忽都不能发生。现行可达到标准在高效率的运转环境下是可以达到的,它允许设备出现正常的故障,工作中断,员工技术不是最完善或熟练等,这些标准要求很高,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这两种类型的标准中,现行可达到标准提供了最大的行为效益。如果标准过高,则导致永远达不到,员工就会灰心伤气,业绩水平就会下降。然而,通过挑战且可以达到的标准,则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业绩水平,尤其是当对这些标准负责的个体参与标准的制订中时。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三类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都根据其数量和价值标准分配到产品。

经营与管理篇7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国内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界重新审视银行业的金融监管。2009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对于资本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发表了一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准,被业界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更为严格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必将为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运营树立新的标杆和游戏规则,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这得益于我国银行监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运行规则。特别是金融危机前后,银监会探索创立并于2011年4月实施的《新监管标准》,既主动吸收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成果,又考虑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实际特点,无疑是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工具的一次中国式革新。

中国银监会的《新监管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二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周期及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充分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三是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新监管标准》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四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统筹兼顾,避免《新监管标准》实施对信贷供给及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

《新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新监管标准》以及与其相关的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市场约束、“金融脱媒”和同业竞争加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盈利结构调整、客户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积极反应,谋求经营转型。

《新监管标准》使资本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约束条件。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建立起以风险资产预算配置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模式,实现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平衡。《新监管标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两大指标。在经历了2009年信贷扩张的大幅资本消耗后,如果新监管标准得以全面实施,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本短缺,而受制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约束,银行补充资本的速度远赶不上业务的扩张需求,资本受限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想保持基本或者更高的发展速度,必将以集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为要求,引入风险资产或者风险资本预算方案。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应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引入资本配置机制,在经营计划、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中深化资本约束理念,改变以往重业务计划轻资本计划的现状,使资本管理在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预算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主要产品风险资本回报水平的分析,并根据经营特点优化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和盈利结构,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盈利增长方式,实现资本管理由侧重于事后考核向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考核演进,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和导向性。

《新监管标准》使流动性监管更加细致严格。这进一步强调了商业银行维持流动性的能力,也决定了商业银行需大力做好增存稳存工作。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从2012年开始实施,并要求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银行均要达标。可以预期,流动性监管将因为这两项新指标的引入而愈发细致,愈发严格。在中国银行业以存款为负债主要来源的资产负债结构现状下,这两项指标所涉及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和银行可用的稳定资金,实际上都与银行存款息息相关,可谓是存贷比管理的精细化延续。因此,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对流动性管理及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2011年以来的监管实践中监管机构多次强调存贷比达标的严肃性,并已对存贷比调控成效不理想的部分商行暂停了业务准入和机构准入,并且要求除逐月月末时点存贷比达标外,每月日均存贷比也要控制在75%以下,存款时点和日均的重要性不断被彰显,“拉存款”重新成为各家银行的头等大事。面临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加息预期增强、投资担保公司等体制外变相揽储压力,各家银行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贷款投放总量和进度,重视控制贷款投放节奏,确保贷款投放均衡有序;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存款内生增长机制,既缓解监管考核压力,也使增存稳存工作落到实处。

《新监管标准》重塑商业银行客户价值创造管理体系。这决定了商业银行需“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转变客户经营策略。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和市场约束,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并把转型的重点落实到“以价值管理为导向”上来,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下,“以价值管理为导向”具体到客户管理层面,就是要以价值为标准来评价客户、选择客户、经营客户,实现客户管理与银行经营的共赢。要实现上述目标,商业银行至少需要做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以客户价值衡量为基础,构建客户综合贡献度评价体系,其重点是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理性地选择最有价值的客户。二是在目标客户选择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其重点是运用客户分析结果,掌握不同类别客户的行为特征和业务偏好,科学地构建客户分类营销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产品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的营销服务策略,客户经营实现从粗放营销转变为精准营销,从以大论优转变为以值论优。三是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引导客户需求,创新业务产品优化客户结构,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例如对于大型客户,强调获取综合收益,可用“投行”模式重点满足其低成本融资、直接融资和跨境融资需求,提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并介入更多的新兴业务领域;对于中型企业和私人银行客户,强调挖掘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潜在价值,用“投行+商行”模式为其在转型或扩张过程中提供财务顾问、私募、上市推介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贡献度,适当时候不放弃授信方式进入;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强调信贷业务的定价管理,可重点采用“商行”模式,大力发展授信、供应链、电子银行、网银等重点业务,全方位多角度跟踪式介入,通过专营机构提供套餐式、标准化金融产品,满足日常融资需求,银行获得高溢价受益。

经营与管理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在结构上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渐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因此,中国企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来讲,必须要找到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观念,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就针对管理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供读者参考,以便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创新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每一次变革首先是思想和观念。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在经营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先进的主导思想,才能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

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1.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对于观念的创新来讲,也就是对过去旧观念的否定,给予重新定位。我们都知道,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反省的过程,它不仅要超越以往已经形成的习惯以及利益格局,还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及方式,如此一来,便会在心理、物质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来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从量到质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蜕变的过程。在工业经济社会,主要以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却被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来讲,对传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是越来越低,相反,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了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的地位。

1.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对于“泰罗制”管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相应的辅助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就被相应的异化成了物,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物便成了管理的中心,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每一位工人都必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人”。对于这种将人异化管理的方式来讲,有血有肉的工人将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例如,繁重的工作量、严重的惩罚、失业的威胁、禁锢个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再不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那么,将无法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人起到了主宰性作用,无论是才能、个性,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的中心将由过去的物转移到了现在人,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柔性管理”。对于柔性管理来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等才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2.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2.1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对于知识价值来讲,它是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提高产品以及服务价值,因此,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知识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多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机器、原料以及设备已经不再是创造财富的中间力量,此时的中间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到当今的知识。对于知识来讲,技术以及人类的智慧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这也是知识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只有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将企业的资源充分的调动以及利用。

2.2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就以目前来讲,对经济进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科学技术。鉴于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人是创造万物的本体,同时,他还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知识时代人将成为时代的中心,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来进行有效地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党务之急,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2.3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因此,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对于知识经济来讲,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展,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那么,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必将被社会淘汰。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必然会超越传统的产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做是知识取代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物质投入,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相比全新的局面,将会对知识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企业在经济管理观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关系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6)

[2]蔡欣明.浅议印刷企业向知识经济管理的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经营与管理篇9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制定有关产品定位、营销、组织、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正确的战略目标并有能力实施这些目标。企业的这些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看待社会的态度、对待利益的态度、处理风险的态度、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以及如何积累财富的态度。这些态度构成了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理念,将极大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识时务者乃俊杰”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

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没有看到别人“艺高”和“利高”之间的关系,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实际上,没有一定的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冒险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是获利的机会更大,而是损失的机会更大。但在现实中,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对不确定事物判断上的失误来获取利润,这就是“投机”行为了。例如企业可以“炒热”某个产品并从中获利,其实质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幻觉”,当企业获利时,消费者却承担了风险。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虚假信息给股民造成错觉,炒热股票套取现金收益,当他们获利时,广大的股民却遭受了损失。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上的常胜者,一次失败足以让上百次胜利毫无意义。企业的天职是控制和承担风险,这应该是企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学会学习与创新

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企业冒险精神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也就是不断超越市场环境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的利润的源泉。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学习和创新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检查企业计划的执行结果不断提高企业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能力等。其次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依靠组织和制度积累财富

经营与管理篇10

(一)理念不牢,缺少“用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部分企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意识层面,由于人才资本的产出效益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是一种“潜效益”,导致一些企业忽视人才成长规律,在“聚才”与“效益”的链条上显得急功近利。有的企业对资金、项目情有独钟,对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只重视人才拥有,不重视人才开发,只重视使用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施展才能的平台;有的企业在引进人才时,还存在“唯学历论”,引进后,才发现被引人才理论和实践脱节;还有的是企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后,人才没有用武之地,加上人才储备机制的缺失,也造成了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二)发展不快,缺乏“引才育才”的经济基础

区域经济活力不足、企业人才薪酬待遇不高,能用在人才开发上的经费还比较有限,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不畅、育不足、储备少”的现象存在。在育才环节上,还存在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象。大多数企业都是自发组织培训。培训内容还比较单一,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多采取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对职业经营人才必备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诊断危机管理、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税务筹划、现代营销等知识技能培训较少,甚至一片空白。培训方式多为“内部传帮带,经验自产销”,视野不够开阔,培训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

(三)环境不优,缺乏“聚才留才”的力度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策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虽然漯河自200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快引进创新创业型领军型人才实施意见》《调整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实事求是地讲,漯河目前在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上还无法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提并论。如果企业作为引才主体的作用再出现缺位,就很难筑巢引凤。在人才的使用上,还存在“有平台无人才,有人才无平台”的脱节现象,还缺少可以真正承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项目、大课题、大舞台。在生活环境上,还存在交通不便、子女入学困难等诸多实际困难。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市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在逐年攀升,大部分流失原因是因为薪酬待遇,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想到沿海发达地区取得更大的发展。这其中有平台、舞台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薪酬待遇。在留才方面,不少企业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对人才没有培养好、使用好、管理好,人才会因待遇、舞台而“用脚投票”;另一方面,如果培养好了,翅膀硬了,人才会因寻找更大更好的平台而流失。

(四)机制不活,缺乏“评才励才”的手段

评价人才是培训人才、激励人才、使用人才的依据。目前,国内发达地区都成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与认证委员会,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但我省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体系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客观上导致了经营管理人才良莠不齐却无法识别,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仍是“唯文凭”,在一定程序上埋没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制约了合理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的形成。由于缺少必要的评价体系,培训工作容易无的放矢,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也会面临“无据可依”的尴尬境地。在选人用人标准上,还沿袭“德才”标准,忽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风险性、效益性和最重要的经营管理才能;在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建立管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长效机制,工资报酬和人才价值还未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随市场机制调节。即时激励(年薪制)和长期激励(人力资本持股、股权激励等)还没有发挥出“倍增效应”,以业绩为取向的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精神激励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稀缺资源,是优秀生产力”的舆论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知,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爱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基础还不够坚实。

对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配置机制,拓宽引才的渠道

1.完善政策体系。按照“短期靠引进、长期靠培养”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障碍,提出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办法。作为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引才资金的投放,引导企业主体资金到位,制定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人才的生活条件,不断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度。

2.完善市场功能。充分发挥供求关系、价格要素和竞争机制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漯河人才网与郑州、洛阳、开封、南阳等10城市人才网站的互通互联。依托10城市人才网尽快建立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并力图实现人才库查询功能、统计功能、搜寻推荐功能兼备。建立健全人才供求信息定期制度,广泛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供求信息,引导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

3.完善服务举措。支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制,吸引有条件的人才服务机构跨区域经营,充分发挥企业人才机构的市场化作用。

(二)健全培训机制,丰富育才的手段

1.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方式。进一步挖掘各方潜力,多渠道建立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机构联合培训平台,大力培养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由市人才办牵头,每年组织企业负责人50名左右参加出国培训,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由市人社局、工信局出面,政府与企业出资,每年选拔500名左右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培养前途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委托国内高校进行定向培训。

2.创建载体,扩大资助范围。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管理院校来漯河设立分校。对来漯河设立分校和培训基地的,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并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发挥各种协会的作用,开设企业经营者论坛,每年组织规模企业经营者举办1—2次论坛交流,通过经营者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考试取得工商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学位的,参照《漯河市人才资金调整办法》的标准报销部分学费,并给予500元/月、800元/月的资助。

3.完善体系,加强储备人才培养。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辖区内企业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培育、跟踪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猎头公司推荐、内部员工举荐、企业内部竞聘等多种方式,培育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苗子,建立5000名左右的后备人才库,保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三)建立评价机制,提供用才的依据

1.逐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探索建立漯河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为全市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快速形成和健康发展,促进职业经理人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和优化配置。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从场地、软硬件上给予保障,使之担负起全市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评价、推荐、市场化配置等责任,成为经营管理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力争短期内在省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服务平台,让经营管理人才真正走向市场。

2.完善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工作体系。在建立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后,由市委组织部门、工信部门牵头成立“漯河市企业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委员会”,证书由牵头单位监制、颁发。委员会可以由省内权威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及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可以下设培训、评鉴、证书管理三个机构,分别负责培训组织、评鉴认证、证书发放和建立档案及人才库工作。

3.逐步推行经营管理人才持证上岗制度。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后,依据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区分企业的不同类别,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任职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企业投资主体选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在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岗位任职资格的人员中筛选任用,没有通过任职资格认证的不得选聘选用。通过评价人才来发现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使用、培训提供依据。

(四)搞活激励机制,创新留才举措

1.要积极推行年薪制。在总结有关企业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推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年薪与企业业绩和经营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直接挂钩,与承担的风险相挂钩。年薪水平的设定,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目标、风险程度以及行业特点和国家宏观工资政策分别确定,同时要考虑与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科学范围内。一般国内的经营管理人员年薪应控制在本企业职工年收入的10~15倍为宜。

2.积极探索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股权、期权、生产要素入股的新路子。采取多种措施对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长期激励,努力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趋同,并通过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机制,引进和培养后续经营管理人员,用未来的收益激励现在的奋斗,用长远的发展来约束短期行为,达到激励与制约同步的目的,确保经营管理者的健康成长和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