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9 10:10:41

经营管理制度

经营管理制度篇1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的分发、经营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兽用生物制品分为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所需兽用生物制品(以下简称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和非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所需兽用生物制品(以下简称非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

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名单由农业部确定并公告。

第四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兽用生物制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兽用生物制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指定的企业生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分发。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灾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时,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统一调用,生产企业不得自行销售。

农业部对定点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储存、运输等管理制度。

分发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分发记录。分发记录应当保存至制品有效期满后2年。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向农业部指定的生产企业采购自用的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但应当将采购的品种、生产企业、数量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一)具有相应的兽医技术人员;

(二)具有相应的运输、储藏条件;

(三)具有完善的购入验收、储藏保管、使用核对等管理制度。

养殖场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采购、使用记录,并保存至制品有效期满后2年。

第八条农业部指定的生产企业只能将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销售给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符合第七条规定的养殖场,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销售。

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可以将本企业生产的非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直接销售给使用者,也可以委托经销商销售。

第九条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销售记录,应当向购买者提供批签发证明文件复印件。销售记录应当载明产品名称、产品批号、产品规格、产品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收货单位和地址、发货日期等内容。

第十条非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经销商应当依法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前款规定的《兽药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当载明委托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委托销售的产品类别等内容。经营范围发生变化的,经销商应当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可以自主确定、调整经销商,并与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明确范围等事项。

第十二条经销商只能经营所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兽用生物制品,不得经营未经委托的其他企业生产的兽用生物制品。

经销商只能将所的产品销售给使用者,不得销售给其他兽药经营企业。

未经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委托,兽药经营企业不得经营兽用生物制品。

第十三条养殖户、养殖场、动物诊疗机构等使用者采购的或者经政府分发获得的兽用生物制品只限自用,不得转手销售。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者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兽药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情形的,应当依法做出处理决定或者报告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兽药检验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以其名义推荐或者监制、监销兽用生物制品和进行广告宣传。

第十六条养殖户、养殖场、动物诊疗机构等使用者转手销售兽用生物制品的,或者兽药经营者超出《兽药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属于无证经营,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十七条农业部指定的生产企业违反《兽药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取消其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资格,并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经营管理制度篇2

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经营许可工作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变更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经营许可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药品批发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变更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开展《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设置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变更和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

第四条按照《药品管理法》第14条规定,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应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批发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并符合以下设置标准:

(一)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二)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无《药品管理法》第76条、第83条规定的情形;

(三)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执业药师。质量管理负责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且必须是执业药师;

(四)具有能够保证药品储存质量要求的、与其经营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常温库、阴凉库、冷库。仓库中具有适合药品储存的专用货架和实现药品入库、传送、分检、上架、出库现代物流系统的装置和设备;

(五)具有独立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覆盖企业内药品的购进、储存、销售以及经营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能全面记录企业经营管理及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方面的信息;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经营各环节的要求,并具有可以实现接受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机构)监管的条件;

(六)具有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营业场所及辅助、办公用房以及仓库管理、仓库内药品质量安全保障和进出库、在库储存与养护方面的条件。

国家对经营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预防性生物制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符合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要的要求,符合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并符合以下设置规定:

(一)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二)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配有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质量负责人应有一年以上(含一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以及农村乡镇以下地区设立药品零售企业的,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5条的规定配备业务人员,有条件的应当配备执业药师。

企业营业时间,以上人员应当在岗。

(三)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无《药品管理法》第76条、第83条规定情形的;

(四)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以及卫生环境。在超市等其他商业企业内设立零售药店的,必须具有独立的区域;

(五)具有能够配备满足当地消费者所需药品的能力,并能保证24小时供应。药品零售企业应备有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国家对经营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预防性生物制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内容组织制定,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第七条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

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

品、、医疗用毒性药品;

生物制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原料药及其制剂、生化药品。

从事药品零售的,应先核定经营类别,确定申办人经营处方药或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的资格,并在经营范围中予以明确,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

医疗用毒性药品、品、、放射性药品和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核定按照国家特殊药品管理和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程序

第八条开办药品批发企业按照以下程序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

(一)申办人向拟办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筹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拟办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学历证明原件、复印件及个人简历;

2.执业药师执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3.拟经营药品的范围;

4.拟设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及周边卫生环境等情况。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申办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1.申请事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发给《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申办人向有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2.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错误的,应当允许申办人当场更正;

3.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发给申办人《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4.申请事项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办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发给申办人《受理通知书》。《受理通知书》中注明的日期为受理日期。

(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据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办人。不同意筹建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办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四)申办人完成筹建后,向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药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核准证明文件;

3.拟办企业组织机构情况;

4.营业场所、仓库平面布置图及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5.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及聘书;

6、拟办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及仓储设施、设备目录。

(五)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据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组织验收,作出是否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符合条件的,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办人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办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九条开办药品零售企业按照以下程序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

(一)申办人向拟办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设置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筹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拟办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的学历、执业资格或职称证明原件、复印件及个人简历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聘书;

2.拟经营药品的范围;

3.拟设营业场所、仓储设施、设备情况。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申办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1.申请事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发给《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申办人向有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2.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办人当场更正;

3.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发给申办人《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4.申请事项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办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发给申办人《受理通知书》。《受理通知书》中注明的日期为受理日期。

(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据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办人。不同意筹建的,应当

说明理由,并告知申办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四)申办人完成筹建后,向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药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核准证明文件;

3.营业场所、仓库平面布置图及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4.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及聘书;

5.拟办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及主要设施、设备目录。

(五)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据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组织验收,作出是否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办人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办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对申办人的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到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受理部门应当听取申办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依法应当听证的,按照法律规定举行听证。

第十一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应当将已经颁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有关信息予以公开,公众有权进行查阅。

对公开信息后发现企业在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过程中,有提供虚假文件、数据或其他欺骗行为的,应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二条《药品经营许可证》是企业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法定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和出借。

第四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变更与换发

第十三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分为许可事项变更和登记事项变更。

许可事项变更是指经营方式、经营范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包括增减仓库)、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及质量负责人的变更。

登记事项变更是指上述事项以外的其他事项的变更。

第十四条药品经营企业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应当在原许可事项发生变更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登记。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许可事项。

原发证机关应当自收到企业变更申请和变更申请资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变更或不予变更的决定。

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由原发证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变更手续。

药品经营企业依法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许可事项后,应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有关变更手续。

企业分立、合并、改变经营方式、跨原管辖地迁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五条企业法人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必须出具上级法人签署意见的变更申请书。

第十六条企业因违法经营已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或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尚未履行处罚的,发证机关应暂停受理其《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变更申请。

第十七条药品经营企业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登记事项的,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变更后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登记。原发证机关应当自收到企业变更申请和变更申请资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为其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八条《药品经营许可证》登记事项变更后,应由原发证机关在《药品经营许可证》副本上记录变更的内容和时间,并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收回原《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变更后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不变。

第十九条《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持证企业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原发证机关按本办法规定的申办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收回原证,换发新证。不符合条件的,可限期3个月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注销原《药品经营许可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根据药品经营企业的申请,应当在《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其换证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换证。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应加强对《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的监督检查,持证企业应当按本办法规定接受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仓库地址、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分支机构等重要事项的执行和变动情况;

(二)企业经营设施设备及仓储条件变动情况;

(三)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

(四)发证机关需要审查的其它有关事项。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书面检查、现场检查或者书面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一)发证机关可以要求持证企业报送《药品经营许可证》相关材料,通过核查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职责;

(二)发证机关可以对持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必须进行现场检查:

1.上一年度新开办的企业;

2.上一年度检查中存在问题的企业;

3.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

4.发证机关认为需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

《药品经营许可证》换证工作当年,监督检查和换证审查工作可一并进行。

第二十三条《药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检查标准,由发证机关按照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检查标准及其现场检查项目制定,并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经营企业,由发证机关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对违反《药品管理法》第16条规定,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按《药品管理法》第79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发证机关依法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有关监督检查记录。现场检查的结果,发证机关应当在《药品经营许可证》副本上记录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注销:

(一)《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换证的;

(二)药品经营企业终止经营药品或者关闭的;

(三)《药品经营许可证》被依法撤消、撤回、吊销、收回、缴销或者宣布无效的;

(四)不可抗力导致《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应当自注销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包括正本和副本。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八条发证机关应建立《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监督检查、变更等方面的工作档案,并在每季度上旬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发证、变更等情况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对因变更、换证、吊销、缴销等原因收回、作废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建档保存5年。

第二十九条企业遗失《药品经营许可证》,应立即向发证机关报告,并在发证机关指定的媒体上登载遗失声明。发证机关在企业登载遗失声明之日起满1个月后,按原核准事项补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条企业终止经营药品或者关闭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缴销。

经营管理制度篇3

第一条 计划管理工作的任务:?

(一)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提供依据,制定业的长远规划,并通过近期计划组织实施。?

(二)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能力,签订各项经济合同,编制企业的年度、季度计划,使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在企业统一的计划下协调进行。?

(三)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企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务,不断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指标,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第二条 企业各级部门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和考核上。?

第三条 企业的计划管理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全厂分厂部、车间、组三级进行管理。厂计划管理部是全厂计划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各个职能科室,都分别是各种专业计划的归口部门。?

第四条 为保证全厂计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加强综合计划机构,提高它在企业中应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有计划部门和归口部门也必须根据计划工作的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计划人员。?

第五条 企业计划必须认真进行综合平衡,坚持"积极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不缺口,不"打理伏"。 ?

经营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价值;现状;国家财务管理;创新

一、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制预算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在一起,混收、混支、混管,这种做法无法体现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作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政府两种职能的逐渐分离,如何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单独反映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状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为了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受侵蚀,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以抑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

第二,有利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通过单独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集中管理国有资产运营,尤其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与再投资活动加强管理,有助于在预算制度方面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力与作为行政管理者所拥有的行政权力相分离,实现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计划、行政管理为主向市场化运作的产权运营为主的转变。

第三,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总体运营效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设立,一方面有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国有资产经营状况的考核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发挥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第四,有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需要借助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现有国有经济按照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企业规模经济化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新增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时对现有国有资产存量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导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以此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现状述评与社会反响

从近年来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发展已逐步走出低谷,整体实力逐年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者李松森将我国国有资产的基本状况概括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者耿建新认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多级委托与监管主体和客体一体化的问题,因而,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国有资本多级委托链的运行就不会有效。学者王宏利认为长期以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是作为公共预算的一部分与公共预算混在一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的政府预算形式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吴树畅认为财政资金表现为一收一支,平衡使用。追求社会效益;国有资本金表现为周转循环,保值增值,追求经济效益。将两种性质不同的资金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下,势必影响各自功能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以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学者杨华指出必须尽快建立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规范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与国有独资企业、国资参股企业、国资控股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发展。学者李丹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履行所有者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政策工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政府授权,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的制度,是国家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者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即是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学者刘永泽认为国有资本预算以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为目标,反映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性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是预算编制主体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出资人代表,是整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策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收益分配权和资产处置权,应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学者李晓丹认为国资委是国有资本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学者吴炳贵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由国资委独立编制,和财政部门编制的公共预算一样,每年由国务院审批,并向全国人大汇报,表决通过,二者汇总,构成国家的统一预算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编制国家预算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财政部门继续充当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整个国家预算的编制主体。学者吴祥云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应是财政部门。另外,学者文宗瑜、刘俊华等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应遵循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则。由财政部门和国资委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各抒己见,观点不一很正常。但是,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首先要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明确编制主体、编制范围、编制内容和监督机制。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理论依据

(一)国家财务理论

国家财务问题是郭复初教授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国家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生产经营单位所进行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和通过产权市场优化资产结构就形成了财务活动;它也是国家双重身份和两权分离的产物。他还认为国有经济的财务活动具有三个层次,即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他在1993年出版专著《国家财务论》系统地论述了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由五个具体理论构成:一是国家

财务独立论,包括国家财务存在的客观性、国家务政与财政的关系、国家的财务管理体制的独立构建等内容。其中,国家财务和国家财政关系的合理区分是国家财务独立论的核心。二是国家财务筹资论,包括国家财务投资的主体、目标、渠道、方式和风险等内容。三是国家财务投资论,包括国家投资的主体、范围、结构优化、项目评估、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投资风险的控制和考核。四是国家财务分配论,包括国家财务分配的目的、内容、特点以及收益分配的结构和模式选择。五是国家财务控制论,包括国家控制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调控的方式、重要经济参数的运用等等。在这“五论”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财务独立论,他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统管国有经济财务,国家财务活动并未独立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必然从原有的财政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国家财务理论也为后来所有者财务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

所有者财务理论是以现代产权理论为基础,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下法人财产概念的提出为前提,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关系。于胜道教授于1995年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问题,同时将传统的企业财务视作经营者财务。他在对所有者财务存在的客观依据及意义论述的基础上,概括了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在财务主体、目标、职能和对象上的差异。在随后的研究中又进一步确立了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理论结构。所有者财务的理论结构如下: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包括所有者财务主体、本质、目标、职能等的基础理论及资本保全、真实收益、企业价值等基本概念。二是应用理论与方法,包括资本来源理论与实务,收益获取与再投放,重大政策参与度与参与方式,企业整体价值评估理论与实务,国家财务理论与实务。其中国家财务理论与实务涉及国家财务的存在依据、国有资本运行体制建设、基层国有企业运营形式选择、国有资本权益维护与财务监督、国有资本存量调整与增量分配等内容。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属于国家财务管理范畴

财务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资金的投放与收益获取的活动。国有资本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收益。国有资本经营实际上是国家及其授权或委托的资本经营主体所进行的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因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应属国家财务管理范畴。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为管理国有资本金而编制的预算,主要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进行计划与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因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属于国家财务管理范畴。根据国家财务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与财政活动相独立的观点,属于国家财务管理范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属于国家财政活动范畴的国家财政预算是相互独立的预算体系。财务与财政性质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预算的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采取财政管理办法,通过财政预算中的建设性预算来反映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投入计划。用财政去管理国有资本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国有资本自身运动规律,没有从价值、补偿、循环周转的角度去采取措施来搞活国有经济。我国在进行建设性投资预算中重视铺新摊子,不重视对已有项目的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财政与国家财务分流运行、分开管理的新的预算体系,以使人们按财务活动规律办事,搞活搞好国有企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国家财务预算,是国家预算的一部分,是从国家财政预算中发育和成长起来的,属于宏观经济管理范畴,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它与国家财政预算有内在联系。首先,国家财政与国有资本经营之间存在税收缴纳关系。国有资本经营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税费支出预算是密切相关的。国有资本经营得好,国资企业上交财政的税费自然就多,反之亦然。其次,两大预算之间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预算科目接口进行连接。公共财政的资金可以作为增加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流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同样,为适应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部分也可依相应的规定和程序流向财政预算,充实财政预算资金。最后,国家财政预算结余还可通过有偿方式给国家财务部门使用,作为国家财务筹资预算的来源。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通过资金的相互流动,体现政府调控国资分配结构,优化国资分配布局的目的。

五、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及实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以及企业财务预算的关系,然后以国家财务理论和所有者财务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问题。其次,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范围和内容体系。最后,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现,达到搞活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全增值的目的。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及编制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问题:根据有关学者讨论的意见,定位为国有资产出资人预算制度即国家所有者财务预算制度比较合理。

编制主体: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宏观主体,也是无可争辩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国资委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样一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预算体系,而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微观基础。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来看,国资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为: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编制本企业的财务预算,反映企业的全面业务预算,这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数据基础和数据来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负责根据下属控股企业或参股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本公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中的分预算;中央和地方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再根据所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分预算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并加以汇总,形成完整的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本经营的总预算来看,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作为一个独立的预算主体必须以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预算为基础,分别编制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范围和内容

范围: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主要项目,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转让收入、融资收入、政策公共预算转入收入、其他法定收入等;二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主要项目,包括国有资本投资支出、国有资本营运支出、债务性支出、其他支出等。

内容:一是由国资委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性收支预算表。它是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过程中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支出与结余的预算报告。它所追求的是收支平衡,力求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二是财务预算报表应主要由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公司本级和所辖的参、控股企业编制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并上报国资委。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表,其中主表应包括诸如现金收支预算表、非现金收支预算表和国有权益变动预算表等。附表应包括补充现金流量预算表、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及利润分配预算表、投资预算表、投资收益预算表、融资预算表和管理费用预算表等。三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告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向国资委反映其本级预算收支、年度发展及营运规划的规范性文件,也可称为编制说明书。四是设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程序及方法,制定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会计制度,真实、完整地反映国有资产总量分布及其运营和收益状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关键是编制问题,要构建科学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并能满足国家所有者财务管理需要的内容体系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按照权、责、利相统一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的监管体系。同时,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控制机制和考评机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对预算执行的监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级人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是人大凭借其执法监督权对国资委进行监管;第二层次是各级财政部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是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预算主管单位对国资委进行的监管;第三层次是各级国资委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是国资委作为一级执行主体对预算的具体执行者——二级执行主体国有资本经营机构进行的监管。

六、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正确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关系的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预算体系,既有独立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独立的是公共预算属政府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属宏观财务预算,两者的性质有根本的区别,不能混淆。同时,国有资本金的性质决定国有资本经营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保值增值,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须根据财务运行规律,按照宏观财务预算的要求,反映国有资本的经营过程及其效果,它与公共预算追求社会效益、政府行为有截然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税收缴纳、财政补贴、转移性收支关系,而且国有资本经营绩效,必然影响公共预算收支,所以两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公共预算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处理好同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问题。由于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总预算的汇总编制,所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最终要由财政部门统一汇总编制纳入政府公共预算范畴。

2、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编制主体的问题

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是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机制问题的前提与基础。笔者以国家财务理论和所有者财务理论为基础,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国家所有者财务预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预算和企业财务预算的关系,明确当前要建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与财政预算平行的独立的国家财务预算体系;是以企业财务预算为基础,为所有者服务,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预算。因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是国资委及下属国有资本营运机构。

3、加强国有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的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以国有企业财务预算为基础编制的,必须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控股、参股企业提供的经营预算数据准确、完整、可靠,从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准确地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的财务信息,以便国家政府了解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和运营效果。

4、全面反映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问题

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面广,摊子过大,不易管理。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部纳入预算范围,以便国家全面及时掌握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国家统筹规划、全面安排,更好地经营国有资产,发挥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运营,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全和增值。

(二)创新之处

1、理论上的创新——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以相关财务理论为依据,从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出发,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国家所有者财务预算。这一定位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属性,也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和企业预算的区别与联系,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明了方向。这是我们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问题上的创新。

2、制度上的创新——从管国有资产到管国有资本

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而言,体现了国家从管国有资产到管国有资本。国资委和国有资本营运机构是国有资本的产权代表,理应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应构建三层次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在明确编制主体的基础上,界定国有资本预算范围内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而论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经营性收支预算报表和财务预算报表两部分。最后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应通过完善国家所有者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和预算监督管理机制、控制机制等来实现。这是我们在研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思上的创新。

3、预算信息质量上的创新——强调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数据质量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使用与经营单位,不是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但提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资料和原始数据,它们提供数据资料的真实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质量水平及其真实性。所以提高国有企业经营信息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必须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制约监管机制,保证基础信息原始数据准确完整可靠,从而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信息质量上的创新。

经营管理制度篇5

第二条部门职责。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全市烟花爆竹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审查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发放经营许可证,负责批发企业、零售网点的规划布局,组织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及烟花爆竹安全生产事故;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烟花爆竹市场监管,严把登记注册关;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烟花爆竹产品质量标准的宣传和实施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市*部门负责烟花爆竹运输许可证发放和运输路线确定,管理烟花爆竹燃放工作,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邮寄烟花爆竹以及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市供销社应当加强对本系统企业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对本地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全面负责,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从事烟花爆竹批发的企业(以下简称批发企业)和从事烟花爆竹零售的经营者(以下简称零售经营者),必须按规定取得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烟花爆竹经营活动。

严禁转让、买卖、出租、出借、冒用或者伪造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

第四条批发管理

(一)批发企业必须取得省安监部门核发的《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二)批发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具备企业法人条件;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3、有安全管理机构或者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烟花爆竹经营方面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培训考核合格;仓库保管员、守护员应当接受烟花爆竹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其他从业人员应当经过本单位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

件、消防、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设施以及电气设施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储存区域和仓库应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识牌;

6、具备配送服务能力,运输车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7、依法进行了安全评价;

8、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批发企业必须到具有《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进货,不得采购和销售非法生产、经营及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固定供货厂家的资质和相关证件复印件应当送市安监部门备案,并到市安监部门领取专用标识由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粘贴。批发企业进货前填写申请购货审批表,在不超过储量的情况下,由市安监部门专管人员签字后,到*部门办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等有关手续。货物运回后,市安监部门烟花爆竹专管人员查验入库,*部门专管员收回该批货物运输许可证。

第五条零售管理

(一)零售经营者必须取得市安监部门核发的《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二)零售经营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负责人和销售人员经过安全知识培训;

2、实行专店或者专柜、专人销售,设专人负责安全管理;专柜销售时,专柜应当相对独立,并与其他柜台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安全通道畅通;

3、零售场所的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其周边50米范围内没有其他烟花爆竹零售点,并与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聚集场所和加油站等易燃易爆物质生产、储存设施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零售场所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张贴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零售网点按照"从严控制数量"的原则,合理布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2个,小集镇3-5个,乡镇政府、办事处所在地集镇不超过20个,且不能正面相对。存储烟花爆竹,零售兼营点的数量不超过10件,专营店不超过30件。严禁在国道、省道等人员、车辆较多的主要公路沿线、集贸市场及周边地带设立零售点。严禁设立或变相形成烟花爆竹集贸市场,严禁走街串巷销售烟花爆竹,严禁销售非法生产、经营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

第六条运输管理

(一)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必须取得市*部门核发的《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并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应当载明托运人、承运人、一次性运输有效期限、起始地点、行驶路线、经停地点、烟花爆竹种类、规格和数量。

(二)烟花爆竹运输车辆必须符合安全规定,驾驶、押运、装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三)禁止携带烟花爆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禁止邮寄烟花爆竹,禁止在托运的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

第七条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储存仓库地址、仓储设施新(改、扩)建、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满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许可手续。

第八条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湖北省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实行烟花爆竹经营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其中,批发企业6万元、零售经营者500-2000元。

安全风险抵押金的管理办法,由市安监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加强监管。批发企业不得向不具备零售经营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开展批发业务。零售经营者必须在具有烟花爆竹批发资格的企业进货,严禁直接从生产厂家和其他渠道进货。由市安监部门组建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监管工作专班,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市安委会定期组织安监、*、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第十条月报制度。批发企业要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销售、流向登记制度,健全购销档案,并留存2年备查;实行月报制度,每月1日向市安监部门报送上月进货、销售流向等台帐。

第十一条本办法施行前已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在本办法施行后不再具备规定的安全条件的,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经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依法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工商、质监、安监、*等部门依照职权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一)未取得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或未经工商登记,擅自经营的;

(二)违反规定运输烟花爆竹的;

(三)批发企业、零售经营者采购和销售非法生产、经营的烟花爆竹的;

(四)烟花爆竹仓库和零售网点违规存储的;

(五)批发企业未建立并执行采购、销售流向登记制度的;

(六)买卖、转让、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或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

(七)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变更经营场所或者仓储设施地址、仓储设施新(改、扩)建、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满未重新申办许可手续从事经营活动的。

经营管理制度篇6

二、实行分工负责制,在经理的领导下,各副经理根据分工,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三、领导编制公司经营工作计划并检查各职能部门贯彻执行情况。

四、及时听取并分析各职能部门工作进度报告,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或调整,以确保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顺利完成。

五、深入基层,知道所属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

六、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经理办公会议等,研究公司重大工作或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决定。

七、保障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行使其职权,支持企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工作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经理室权限

一、对公司经营、经营管理工作有指挥权和决策权。

二、对公司中层行政领导及所属单位负责人有任免权。

三、有权根据公司工作具体情况调整公司所属职能部门职责权限。

四、有权按规定对公司职工进行奖励、处分。

五、有权拒绝公司外部任何组织和个人抽调、借用公司人员,拒绝无偿占有公司资金、物资以及对企业不合理的摊派劳务、费用。

六、有权对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在持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提出复议请求,复议后仍有不同意见,在按决定执行的前提下,保留意见并向上级主管机关报告。

七、有按国家规定的公司经营及管理方面的其他权限。

经理办公室职责

一、负责综合协调、督促各职能部门工作。

二、起草公司工作总结、安排及有关文件,负责有关文字材料的整理、行政简报的编审及有关文件、文字材料的打印、发送。

三、负责上级文件、资料的收发、传阅、管理、立卷、归档及公司行政档案的管理、使用和保管。负责公司公章的使用、管理。

四、负责召集公司司务会议及安排公司其它行政例会和会议。

五、负责公司奖金制度的制定以及奖金发放的审批、落实和检查工作。

六、负责、车辆管理工作;

负责卫生、防汛、献血、绿化等社会性活动的组织、安排、落实工作。

七、负责公司安技、劳动保护工作及其相关的其它工作。

八、负责固定资产、专控商品、家具物料及办公用品的购置、购置审批、管理及有关物品的发放。

九、负责企业产房屋的管理、维修、店堂发行及相关基建维修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以及新老网点的接收、拆迁、家具筹备工作。

十、负责有关行政、经营及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

十一、负责经理室交办的其它工作。

经理办公室权限

一、有权根据经理指示、公司工作安排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度,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进行协调、督促,以保证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根据公司工作安排进度情况,有权对职能部门的月、季、年度工作安排提出调整意见或建议。

三、根据经理指示或上级有关单位指示,有权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完成临时性工作。

四、根据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权组织职能部门或有关人员对基层单位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综合性检查、抽查或指导。

五、有权对基层单位涉及安技及设备等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对严重隐患或整改不利的单位,可向经理提出强制限期整改意见并组织实施。

六、有权依照有关权限对公司所属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具、物料的购置计划进行审批,对擅自购置的单位或个人提出批评直至处理意见。

经理办公室岗位职责

一、处理经理办公室日常工作,并负有全面领导责任。

二、协调、督促各职能部门工作。

三、对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对卫生、献血、绿化等社会性活动负有组织责任并对公司用车进行审批。

四、完成经理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副主任岗

一、协助经理办公室主任处理经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负责涉及基建、维修、市容、占道以及卫生、绿化、防汛、献血等社会性活动等所发生的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机关的协调工作。

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秘书岗

一、起草公司行政工作安排、总结。

二、草拟公司发文稿、修改各职能部门发文稿、撰写公司简报。

三、记录公司有关例会。

四、积累有关资料,做好行政经营管理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及工作。

五、整理公司印鉴、开具介绍信。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文档岗

一、办理各种文件的守法、整理、登记、归档、保管工作。

二、记载公司大事记。

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打印岗

一、完成经理办公室交办的文件、文稿、的打印、校对工作。

二、维护打印设备的正常运行,保管打印器材、材料。

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司机岗

一、完成经理办公室交办的出车任务。

二、负责车辆的日常养护、费用交纳,做到遵章驾驶、安全行车。

三、负责公司系统车辆维修管理工作。

四、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基建维修岗

一、对公司所属企业房屋进行管理。

二、负责公司所属企业房屋维修、网点改造、店堂装修等施工工程的手续报批、预算编制、现场管理、工程质量验收等工作。

三、负责公司及公司所属单位占地手续包皮工作。

四、负责公司所属旧网点拆迁、新网点接受及店堂家具设备筹备等工作。

五、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固定资产、家具、物资管理岗

一、对公司及所属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具及其它公司规定的物料、物资进行管理。

二、负责公司系统的固定资产、家具、物资的购置,依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及相关的审批、申报工作。

负责公司的固定资产、家具、物资材料及办公用品的购置和相关的购置手续的申报、审批及保管工作。

三、负责公司系统固定资产、家具及按规定进行管理的物资、无聊进行建帐、建卡、建档、调出、调入的管理工作。

四、定期对公司系统按规定管理的固定资产、家具、物资、物料进行检查、核对,确保企业财产的物、帐、卡准备相符。

五、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安技、设备管理岗

一、进行安技、环保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督促不安全因素整改工作。

二、对公司员工进行设备制度(非标炉、锅炉、用电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及设备检查、整理、维修工作。

三、负责公司系统设备的建档、档案管理和使用。

四、负责劳保用品的审批、购置、保管和发放。

五、负责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工伤事故有关报表。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质检科职责

一、药品经营的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根据上级下达的经营指标,安排所属单位经营并行使管理和指导经营职能。

二、贯彻执行药品经营和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负责公司药品经营管理制度的制订和修改;对员工进行守法经营教育,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所属单位、员工的药品经营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表扬、奖励、批评、处理意见。

三、按照有关药品质量法规、制度对所属单位药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并负有全面管理责任;对全体员工进行药品质量有关法规、制度的教育,树立员工药品质量意识并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按规定进行例行的药品检查、检验及抽验;对公司所属单位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调研工作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四、对公司所属单位的经营品种、营业时间、服务标准、服务质量、便民措施、操作规程等项的确定、检查和管理。

五、对所属单位的计量、物价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并负有全面管理责任。

六、对基层单位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市场供应情况、库存结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指导、调正、协调或修正意见。

七、负责药品市场信息的收集、积累,归纳和总结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基层单位提出指导意见。

八、对所属单位经营管理基础工作进行建制、检查、管理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改善措施或指导性建议。

九、对新网点的规模设置、经营范围安排及有关网点的开、关、停、并、扩等提出可行性建议报告。

十、对员工业务培训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工作。

十一、完成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质检科权限

一、有权对公司有关经营、质量、物价、计量等管理的制度、规定等进行解释,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二、有权对所属批零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检查、考核情况提出奖惩建议。

三、有权对违犯经营纪律的公司所属单位及员工按规定提出处罚意见。

四、有权对经营差错事故责任者按规定提出处罚意见或处分建议。

五、有权对公司所属单位报损商品进行鉴定。并按规定提出处理意见。

六、有权根据公司所属零售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提出改善、调正等意见。

七、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对公司所属单位经营药品的质量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八、按《药品管理法》及相应法规对所属单位药品进行检查。

九、按《药品管理法》对所属零售单位药品进货渠道和批发单位的销售进货渠道进行全面有效的检查、管理。

十、按《药品管理法》对所属单位经营的药品的进货验收、在库保养、出库验发工作进行检查、管理。

十一、对、毒麻药品等特殊药品按规定进行检查、管理。

十二、对加工组的工艺流程记录、质检记录以及现场卫生进行检查管理。

十三、按《计量法》及有关规定对所属单位用于药品经营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强检及各单位自检工作的检查监督。

十四、收集、积累、整理、管理和使用药品经营质量、计量信息并提出予见性、指导性意见。

十五、负责所属单位质检员、计量员培训的技术指导和组织工作,以及对全体员工的药品质量思想教育工作。

十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业务科岗位职责

科长岗

一、对本科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负有全面组织领导责任。

二、对公司所属单位经营进度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定期写出建议报告或分析报告,向经理汇报或向有关部门单位通报。

三、组织本科人员对所属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基础工作、商品盘点、商品库存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经常性抽查,并向经理或有关部门写出真实、客观的报告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四、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物价管理岗

一、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对公司所属单位经营物价工作进行具体管理。

二、即使全面送达物价变更通知并监督所属单位按规定即使落实,确保商品物价准确无误。

三、对公司所属单位的物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即使提出改正意见并写出检查、抽查报告或物价工作分析报告,即使上报科长或通报基层单位、有关部门。

四、收集、积累、整理、管理、使用药品物价信息,并提出予见性指导性意见。

五、负责所属单位物价员培训的技术指导和具体组织工作。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场管理岗

一、据有关法规、制度对公司所属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管理。

二、对药品市场经营信息进行收集、积累、归纳和全面汇总工作,并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写出分析报告或建议报告、市场予测报告,以指导所属单位的经营活动。

三、握所属单位经营进度,定期编制经营统计报表,并写出经营分析报告。

四、对所属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撰写总结分析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或相应措施。

五、对所属单位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总结、通报,推广先进经验、警示错误教训。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事科职责

一、贯彻执行《劳动法》及有关法规、规定及办法,并制定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维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不受侵害。

二、按规定进行劳动组织管理工作,合理调配使用劳动力资源,负责员工调动、新员工录用和安排、员工退休批报以及劳动合同签订、变更、终止等管理工作。

三、按规定进行劳动工资管理,配合其他部门确定奖金、效益工资等数额以及工资、奖金等额度的核定。

四、负责员工晋级、升级、徒工出师定级,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的转正定级工作。

五、进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数额核定、交纳和管理工作。

六、对基层单位经理(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及门市部经理的培养、选拔工作。

七、对公司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及职称任职资格申报和管理。

八、负责人事、工资、教育档案的使用和管理。

九、对员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进行计划安排、组织管理工作。

十、对员工(包括离退休员工)医药费的报销审批及保健站的管理。

十一、负责员工法纪教育工作。

十二、完成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事科权限

一、有权对公司有关劳动、人事、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办法等进行解释、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二、根据公司经营需要有权对公司所属单位员工进行调动。

三、有权按照《劳动法》参与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工作。

四、有权对一般违纪员工进行纪律处分,对严重和较严重违纪员工提出行政处理意见,及经报批后的执行。

五、有权对基层单位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提出奖、惩、调、免建议。

六、有权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有权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申报、聘用、解聘等提出建议。

七、有权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并依照有关法律制度在争议调解中保护企业整体利益。

人事科岗位职责

科长岗

一、对本科职责范围内各项工作,负有全面组织领导责任。

二、对有关人事、劳资法规和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按时召开科务会议,检查本科各岗位责任制度落实情况,分析、研究人事劳资工作并向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

三、对所属单位经理(负责人)的工作进行考核,对门市部经理的培养、选拔以及职工工作调配。

四、对公司保健站负有领导责任。

五、完成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副科长岗

一、协助科长进行工作,科长不在岗时临时对科内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二、及时向科长提出工作建议。

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事管理岗

一、负责人事、技术职称档案、劳动合同及其台帐的整理、使用和管理。

二、按上级要求完成有关统计报表。

三、负责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职称任职资格申报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四、负责员工政审、外调接待、接待员工来访和有关的处理以及人事科印鉴的使用和管理。

五、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劳动工资管理岗

一、负责劳动工资管理,配合其他部门确定奖金和其他形式工资的发放额度以及员工增资、调资、工资发放数额的核定。

二、办理员工工作调动、新员工录用和工作安排以及劳动合同的签订,员工晋级和升级,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的转正考核定级。

三、负责员工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的饿度核定、交纳和管理工作。办理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事宜,办理员工退休的报批和退休员工统筹月计算。

四、办理员工、离退休员工医药费报销审批。

五、办理劳动工资统计、上报、积累以及个人收入台帐的管理和使用。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育管理岗

一、编制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并负责组织、协调、实施。

二、按规定、权限合理使用教育经费。

三、定期对公司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分析、研究,促进企业整体素质及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

四、教育书籍的保管。

五、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财务科职责

一、负责企业财务管理,编制财务、流转计划,分析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成果,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全面反映企业财产、资金变化情况。

二、监督检查基层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财产保管、费用开支情况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及相应的指导工作,保证企业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三、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及法规进行会计核算的日常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产、资金使用情况和企业经营成果。

四、贯彻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财政法规,履行国家赋予的财会工作报告,对一切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有权拒绝借支、报销、付款,并向有关领导报告。

五、根据《审计法》及公司有关规定,负责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及基层单位的定期审查工作。

六、指导基层财务工作,培训基层会计。

七、负责公司会计档案管理和使用工作及财务调研资料的积累工作,并对基层单位的会计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

八、完成经理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财务科权限

一、履行国家赋予的财会工作职权,对一切违反财会制度的开支有权拒绝借支、报销、付款,拒绝执行违反财会制度的决定,并向有关领导报告。

二、有权参与本单位销售、利润、费用计划的编制,审查鉴定业务和其他事项的合同,参加有关业务经营管理会议。

三、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各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财产保管等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四、有权监督、检查公司所属单位的财务、计划、统计工作,并对所属单位工作提出指导、改正等意见和建议,有权对所属单位违反财会规定、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员提出批评、改正意见直至提出相应处理意见。

五、审查基层单位会计报表,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财计科岗位职责

科长岗

一、分配、组织、领导和管理本科工作,并负有全面领导责任。

二、贯彻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制度,制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计划。

三、按期分解、下达各项经济指标,负责对公司各单位经营指标的完成进行监督、核算、分析及管理工作。

四、按期制定商品流转和财务计划。

五、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上报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并提供有关数据。

六、负责公司财计工作相关制度、规定的制定、修改等工作。

七、完成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副科长岗

一、协助科长对全科工作的日常处理。

二、科长临时不在岗时,临时对全科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三、协助科长完成基层单位各项经济指标的分解下达工作,以及指标完成的监督、平衡、核算、分析和管理工作。

四、协助科长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

五、负责对公司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六、负责公司所属单位财产清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会计岗

一、办原始凭证的审核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总帐、明细帐的记载工作。

二、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正确运用会计科目,准确即使完成编制凭证、对帐、算帐、报表等工作,做到帐表、帐帐相符,并及时装订、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

三、遵守结算纪律,即使核对、清理内外往来帐项和银行未达帐项,做到帐帐相符。

四、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配合有关科室搞好财产清查工作。

五、记帐、算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日清月结,发生差错,按记帐规则予以更正。

六、负责公司本部会计报表的汇总和有关税种的计算、申报、交纳工作,及本科各种登记证件的年审、换证工作。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现金出纳岗

一、承办收款、付款、银行工资管理和工资、奖金发放工作。

二、遵守现金管理制度,杜绝白条顶库和挪用公款,确保现金安全。

三、遵守支票管理规定,不准借用帐户,严禁签发空头支票、远期支票。

四、严格审核各项收、付款的合法性,对无计划的开支、违反有关规定开支、未取得合法凭证的开支,坚决拒付。

五、现金帐目日清日结,银行余额及时通知有关人员,便于掌握情况。

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审计岗

一、负责对资金、财产的完整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二、负责对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

四、负责对会计报表、年终结算的真实、正确、合规合法进行审计。

五、负责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专案审计。

七、负责办理本单位领导、上级内部审计机构交办的审计事项,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对本单位进行审计。

八、负责对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及基层单位的定期审计。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计划统计岗

一、根据上级下达的经营指标按期编制所属单位的年、季、月销售计划。

二、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按时上报统计报表。

三、建立并记载进、销、存统计台帐,做到登统数字准确。

四、对统计报表进行复核和检查,对自查或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出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填写“订正单”进行订正,保证统计报表的质量。

五、按时写出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统计分析报告。

六、妥善保管计划、统计资料。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基层单位会计岗

一、负责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报表,做到内容完整、说明清楚、报送及时、计算准确、表与表之间关系衔接。

二、认真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当日销货款必须及时送交银行。一切现金收付手续必须完备、有凭有据,严禁白条入帐,不准出租、借用帐户,严禁开空头支票、远期支票,随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月末编制银行存款余款调节表。

三、妥善保管无价财产和固定资产,物价财产以卡片管理,固定资产要建立明细帐,经常核对原值、折旧和净值,无价财产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调出、调入按规定管理,每年至少盘点一次。

四、按期做好财务分析,供领导参考。

五、负责门市部会计档案整理保管。

经营管理制度篇7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其核心是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长过程与路径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从理论发展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还处于“理论丛林”阶段,缺少对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期望很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深度经营的路径优化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S.Welch和Reijo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本质地看,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较少的广告支出,缺少名牌产品,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改变那种以单纯的出口贸易为主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以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分析的核心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成长路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约束

制度构建与制度变迁给企业带来了融入新制度体系的机遇,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发展空间。但在我国加入WTO短暂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是不争的现实,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制度的环境并不完善,尤其在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选择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

国内促进机制与国际贸易保护的协调

1998年以来,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30多部有关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100多个有关文件,中小企业的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公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实现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反而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和市场竞争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不公正的制度约束。例如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预期贸易增长与现实国际进口限制的问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将受到进口国特别保障措施的制约。

企业发展与制度缺失的矛盾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主体来看,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占中小企业总数的近80%,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农村和城市的个体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产权主体比较清晰,作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人员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和经营效果。

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看,中小企业经营组织层次少,结构简单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周期短,适应性快。但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清晰的产权制度,而且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和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困难。首先,数量居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其次,过分关注经营效果的中小企业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毁坏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再次,中小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地转换经营行业和领域,不利于制定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长期战略。最后,缺乏制度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很大,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

事实证明所谓中小企业灵活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反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产业集聚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产业集聚是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以区域效应弥补品牌效应不足的实践安排。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营销投入低,不具备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效应,要拓宽国际市场,就必须通过联合及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集群化。

中小企业集聚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不仅能为中小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要求,加强和完善产业集聚内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完善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政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私人或相关团体,政府在规范、管理、协调、强制和激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履行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角色,为企业集群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商业环境,培育集群成长所需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提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加快经理人市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的培育。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为中小企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各个地方政府为地方利益,给中小企业跨区域发展及实现产业积聚造成制度障碍的现象。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产业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这种分工是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的,产业链条是由产业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从着眼于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目的出发,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其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中小企业则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跨国公司的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产业链价值相对低廉的加工制造环节上。

如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本国及其它国家的中小企业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摆脱与大企业“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合作竞争关系。但中小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中面临着契约风险、文化冲突、责任与利益的冲突、甚至会被兼并和边缘化的危机,可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面临着成长的困境。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优势,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在准确的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变迁中找准国际化经营比较优势

对于当今国际分工,发展我国主要从事劳动要素密集的最终消费品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要成功实现深度国际化经营必须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可以把我国大陆中小企业归入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制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业,IT制造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大规模地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集聚,为我国急需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

劳动要素密集的IT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产业技术含量高,不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优化要求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对成长准备不足、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成长中的管理“失控”、成长中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等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小企业原有的“浅度”国际化路径往往又会变成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分享企业管理的权限及责任。其次,完善企业间协作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避免恶性竞争及契约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相互生产协作,构建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集聚。再次,完善企业市场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模糊企业边界,实现虚拟经营。最后,完善融资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

选择有效的路径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重要内容。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教授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资源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公司的竞争、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必须立足产业特色,以特色产品渗透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拓宽国际市场、以独有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生产型中小企业,还是服务型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必须强调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按照多样化经营战略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来占领细分化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始终贯彻“专、精、特、新”的方针,围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零件、一种工艺、一种服务做精、做细、做透、做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培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顾客价值性、产品独特性、产业衍生性等。

经营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58-01

1 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1.1 市场经济是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经营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城市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下,对于城市的治理方式只有城市管理,并不存在城市经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城市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舞台,而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独立经济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城市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1.2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开始像经营企业那样经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城市间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只讲生产,不谈经济,城市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商业上的竞争,也就不存在城市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都面临着竞争的威胁。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进行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8.96%上升到37%。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城市建设的历史欠帐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昂需求,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建资金短缺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为了拓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一些城市政府尝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的资产进行重组、营运,以挖掘这些资源潜力形成的收益来支持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1.4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流动性

城市要发展,各种生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今的社会中,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级生产要素,如资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和研发,但这些高级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而,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获取竞争中的有限资源。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流动性使得城市经营成为必要,这是导致城市经营的经济原因。随着中国加人WTO,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国内资本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竞争会愈加激烈,因而对城市的经营愈显重要。

2 现阶段城市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以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

从根本上说,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方式没有处理好城市短期建设扩容与长期规划发展的关系。重视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城市在土地、空间、文化等城市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忽视了服务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环境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忽视了城市资源经营对于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作用。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思路使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以及经营本身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并已构成了“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而在根本上,这些问题恰恰是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运用的必然结果。

2.2 城市经营就是要城市化

城市经营的内容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建设与强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仅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供剩余人口,还需要非农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也需要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设施,而这不应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中的城市功能是指城市作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等要素市场的中心功能。鉴于城市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通过城市经营提供资金和各种能量的支持。但是,如果将城市经营的内涵仅仅定义在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投入的市场化运作上,则可能产生误导。

2.3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

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而某些地方城市经营首先强调的是搞好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城市经营战略,政府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以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经营的主要客体来获得经营建设资金,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难免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忽略了城市经营更为重要的内容。按照这种理论以不可再生资源的经营与炒作换来的是房地产的投机和城市经济的泡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3 推行城市经营需要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3.1 加快建立与健全适应城市经营的政府管理组织架构

政府部门组织架构必须适应城市政府职能的实现。通过合理界定城市经营的范围,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退出机制。在功能导向条件下,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职能是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调整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妥善解决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越位”现象。同时,通过重新架构政府管理组织,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改变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错位”与“缺位”的现实,从制度上保证与提升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

3.2 加大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在构建合理的城市政府管理组织,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事权后,就得对城市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实现各职能部门事权财权的统一。但是,由于城市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作为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市政债券上,积极推行市政债券的发行。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发行的用于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工具,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已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市政债券的发行是不允许的,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不许有赤字,也不许举债。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和城市政府的一定财权与事权的获得对市政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要求。另外,巨额的居民储蓄所蕴藏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也给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资金支持,这表明发行市政债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应该及时修改相关法规,准许城市发行市政债券以进一步拓展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可先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渐推广。

3.3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非赢利部门和社会团体,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郊区的村民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区建设,给予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机会,提高公众在城市经营中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茜茹.城市政府运营理念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

经营管理制度篇9

(一)保证信息的对称性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像投资人公开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一个企业要想运行成功,是离不开资金的,而资金的筹集却离不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1]。如果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投资方与经营方之间的数据无法统一,达不成一致,就会使得投资方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就必须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审计,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提供可靠的保障,降低企业运行的风险。

(二)降低企业运行的风险

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就必须要采用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以及对企业运行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和报告,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将企业运行的风险进行扼杀,从而避免企业运行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增值企业的资产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的环节较多,以及经营的程序相对复杂,使得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无法得到保障。而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从而避免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对企业的资产质量进行提高,增值企业的资产。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涉及到了许多方面,但是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于审计的法律只有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国家的审计法。虽然,近年来国家根据是社会经济的效益以及企业运行实际情况,陆续的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不完整性,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法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二)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

由于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受传统经济的影响,认为内部的审计机构只是国家审计机关才建立的,对于企业的运营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并没有在企业的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也不够重视,从而使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

我国相关的法律指出,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财务、会计、统计、概率、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2]。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总体上来看还是相对较低的,许多审计人员知识财务知识毕业的,更甚至于有些审计人员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断的减低。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上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标准进行明确,使得企业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审计的效果。其次,要对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保证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二)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开展内部的审计活动,不仅能够为企业设定的短期、长期目标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审计方法,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运营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审计活动还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内部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外部的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企业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素质的高低对审计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以下2个方面的调整:1、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企业可以定期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工作人员对审计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对平时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审计手段和方法;2、完善审计招聘的制度,企业要提高审计招聘的要求,实施持证上岗的规章制度,稳定企业内部的审计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四)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客观和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仅是审计部门的重要特性,而且也是审计工作的基础[3]。因此,在设立企业审计机构时必须要对以下2各方面进行体现:第一个方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要高于其它的职能部门,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审计部门直接由企业的第一负责人管理;第二个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已经各个环节的经费来源等其他方面进行独立的审计,从而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四、结语

经营管理制度篇10

第二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限承包方使用。

第三条承包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活动,承包方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应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承包草原、水面、滩涂从事养殖业生产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规定确权发证。

第四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承包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实行其它方式承包经营的承包方,经依法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备案、登记、发放等具体工作。

第五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载明的权利有效期限,应与依法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期一致。

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名称和编号;

(二)发证机关及日期;

(三)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承包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情况;

(六)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第七条实行家庭承包的,按下列程序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承包方案、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详细情况、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一式两份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报送的材料予以初审。材料符合规定的,及时登记造册,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书面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补正。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申请材料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乡(镇)人民政府补正。

第八条实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承包方填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书,报承包土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资格、发包程序、承包期限、承包地用途等予以初审,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书上签署初审意见。

(三)承包方持乡(镇)人民政府初审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申请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

(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申请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请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

第九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内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的事项应一致。

第十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承包合同登记及其他登记材料,由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方有权查阅、复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和其他登记材料。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限制和阻挠。

第十一条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有权申请更正。

第十二条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申请人提交的有关材料;

(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三)如实、及时地登记有关事项;

(四)需要实地查看的,应进行查验。在实地查验过程中,申请人有义务给予协助。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领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给承包方。发包方不得为承包方保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第十四条承包期内,承包方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须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

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

因转让、互换以外的其他方式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

第十五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申请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变更的书面请求;

(二)已变更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或其它证明材料;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

第十六条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受理变更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上记载。

第十七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严重污损、毁坏、遗失的,承包方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申请换发、补发。

经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换发、补发手续。

第十八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手续,应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为准。

第十九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应当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注明“换发”、“补发”字样。

第二十条承包期内,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依法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

(二)承包期内,承包方提出书面申请,自愿放弃全部承包土地的。

(三)承包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丧失的。

(四)其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符合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承包方无正当理由拒绝交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由原发证机关注销该证(包括编号),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条收回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退回原发证机关,加盖“作废”章。

第二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方案、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其相关文件档案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二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发放管理,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部落实到户。

第二十五条对不按规定及时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十六条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除工本费外,不得向承包方收取任何费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本费的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实施以前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并已加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继续有效。个别条款如承包期限、承包方承担义务等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该条款无效,是否换发新证,由承包方决定。

未加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应按本《办法》规定重新颁发。重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期限应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不得借机调整土地。

第二十八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由农业部监制,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印制,加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