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地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2:22:02

产业基地建设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1

大力推进百万亩保护地蔬菜开发。从2006年起,*每年开发12万亩,并采取春、夏、秋三季滚动开发的方式加快推进。同时建立了每年1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基金和蔬菜销售“绿色通道”,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地蔬菜开发。今年保护地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同比增长25%;蔬菜总产量达到320万吨,同比增长30%;蔬菜总产值实现25亿元,纯效益可达1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保护地蔬菜单项纯收入800元以上,同比增长14.3%。

积极推进百万亩榛子产业开发。*结合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切实把榛子开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明确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榛子产业开发。今年人工管护榛林面积达到57万亩。

加快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开发。*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优质水稻开发进程。今年全市优质水稻发展到80万亩,预计可实现纯效益5.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单项纯收入可达270元以上。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2

一、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1、是实现农区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的比值已经达到3-5:1。一直以来,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是我国农区经济结构层次低下、经济欠发达的根本问题。发展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可大幅提升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改善农区经济结构。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不仅有利于*市的经济腾飞,而且对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乃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扎实推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是黄淮海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做大作强、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重点跨越、带动全局”,发挥基地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真正使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生物经济强势和比较竞争优势。

3、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能源、环境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生物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等特点,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又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使之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资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有效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紧张问题;有利于扩大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提高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生物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有利于推动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解决三农、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和有益实践。

二、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优势

1、生物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20*年,全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71%,预计20*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业16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生物企业集聚度高,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7家。300多家企业中,65%分布在生物制造行业,35%分布在农业、医药、能源行业。

3、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突出。*市依托济南和京津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自建或合建等方式组建了40余个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7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体系,有力的提升了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

4、生物技术人才资源雄厚,农业生物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市所在的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有生物技术类研发人才3000余人,拥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高等院校10所,研究院所近100家,重点学科50个(包括部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0个,近10年来,培养生物类专门人才15000余人,硕士3000余人,其士近300人。

(二)环境优势

1、硬件环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拥有1个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公共服务系统配套完善,功能分区规划科学,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2、软件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出台了有关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制定完成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市各级对发展生物产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禹城两级政府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研究并即将出台支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和建设管理办法。

(三)核心带动优势

禹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较早发展生物产业的县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产业作为禹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持之以恒,全力推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要素集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生物产业核心区,20*年9月被山东省发改委认定为山东省级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性。20*年,禹城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值完成72亿元。二是拥有较高的集聚性。禹城市已拥有各类生物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4家产值过10亿元,14家产值过亿元,仅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聚集规模以上生物企业42家。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禹城生物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93.5万元,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700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8%,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23.7万元。禹城市高新区内现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区内建有各类实验站、研究所、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7家,其中省级6家,部级4家。常年外聘尤新、曹竹安、张启先等国内知名专家60多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4项,完成科技成果136项,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填补国内空白,拥有10个部级新产品,并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四是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禹城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6亿美元,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雀巢、联合利华、百事、可口可乐、达能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主导产品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木糖醇等生物糖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20%和25%,大豆蛋白、木基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和15%。五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禹城生物产业建有中外合资企业7家,完成产值18亿元,占全市生物产业产值的20%。六是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领域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其中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综合利用体系在国内极具代表性,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效果显著。七是拥有巨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禹城生物企业已在临邑、陵县等本市周边,以及滨州、聊城、菏泽、河北、辽宁、哈尔滨等省内外玉米、大豆、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20多家关联企业以及原料初加工企业,对相关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方向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特有的基础优势,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建设成为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性强的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基地生物产业总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375亿元,基地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5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以及由4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集群。

(一)生物制造领域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

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糖工程产品如淀粉糖(麦芽糖、糊精、高果糖浆)、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多元醇(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以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2、微生物制造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以及旱井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大幅度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以满足基地工业废渣转化燃料乙醇用酶需求,并在秸秆直接转化燃料乙醇方面取得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并加快其在医药、食品、化工、饲料、能源等工业推广应用。

(二)生物农业领域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

重点推进杂交玉米、非转基因大豆、优质脱毒马铃薯、转基因棉花等区域优势的农业良种的产业化;加速牛、羊等畜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广应用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林新品系。

2、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有效缓解农业面污染;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优势产品。

(三)生物能源领域

1、燃料乙醇

加快以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快实现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定点;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2、生物柴油

重点以油料植物食用油生产下脚料,如大豆油角、棉籽油角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3、生物质发电和供热

重点发展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三)生物制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在发展生物产业同时,逐步实现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扩大、丰富、延伸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芯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大豆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四、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布

充分考虑基地的规模性、集聚性和增长性,根据基地发展的进度和成熟度,按照提升核心区、充实扩展区、扩大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思路,进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1个核心区、6个扩展区,以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若干个工程研究系统、企业孵化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共同组成,总体上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棋盘式布局,与产业基地合作密切的地区为辐射区。

(一)产业基地核心区

是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的区域,也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核心区在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范围内,整合现已建成的5.4平方公里,并在与之相连接的东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内,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

(二)产业基地扩展区

扩展区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核心区分工互补,一方面为核心区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前期和后续服务,另一方面是基地核心区的产业延伸,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区域。充分考虑基地内各县市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在*经济开发区和陵县、夏津、乐陵、平原、临邑经济开发区,分别规划5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三)产业基地辐射区

辐射区是与核心区在生物产业方面合作比较密切的区域,包括山东省内鲁北、鲁中、鲁南等粮经作物主产区和河北、河南等玉米、大豆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构筑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满足基地建设发展所需资金。

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

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诚信素质,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生物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生物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解决生物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地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当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生物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外商投资基地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对国外拟转移过来、符合基地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的项目和企业,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接,快速壮大基地产业规模。

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一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凡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优先予以安排,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生物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二是支持生物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生物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生物产业化和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地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更多更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基地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中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专利产品,争取市场领先地位。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加快生物技术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共享,加强生物企业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要重点培育以下四类服务机构: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科技创新过程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二是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机构、科技咨询公司、评估公司等;三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施等硬件服务的创新服务机构,如创业孵化器等;四是主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技术市场、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人才中介市场等。

(三)造就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基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尖子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的突破口。

加大市外、海外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集聚而来、脱颖而出,对各类拔尖人才政府将提供必要的资助和补偿,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收入保障。

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把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送出去深造,培养造就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依托*科技职业学院、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教资源,为基地企业提供初、中级技术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向基地聚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予以奖励,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支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调动广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主动性。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充分利用周边北京、天津、济南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金、信息、物流、会展等优势,借势发展。二是加快基地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基地建设质量与效率;建立基地生物产业信息中心,紧密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动向,积极为基地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对基地进行整体策划,充分展示基地的鲜明特色,增强外宣效果,提升对外形象。四是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走出跟踪、仿制的圈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五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国门,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对拥有先进自主生产技术的国外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参股、控股,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领域的差距。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决定》之际,市局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今年我市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工作,学习贯彻全省造林绿化工作暨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精神,研究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工作。

刚才,大家参观了沿滩区九洪乡九洪村花椒基地和卫坪镇老房村义务植树基地现场,沿滩区程区长代表区里介绍了沿滩区林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会议印发了全省造林绿化工作暨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的传达提纲,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08年林业主要工作的回顾

今年,我们继续紧扣“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主题,坚持“惠民富民,改善民生”,开展生态建设,狠抓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取得了较好成绩。到9月底,全市完成的营造林总面积为7.98万亩,实现林业产值7.9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的收入215元。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实现新突破。一是深化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在2007年建成市级义务植树基地5600亩的基础上,今春新增区县级义务植树基地1500亩,并计划再完成2500亩栽植任务。市绿委办进一步加大市级领导义务植树林管护力度,下发了《关于加强市级领导义务植树林管护的通知》,对义务植树林的管护提出具体要求;制作并安装了8个“市级领导义务植树点”石碑,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驻军领导参与义务植树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启动了100亩“市政协委员林”建设。二是开展了以“3.12”义务植树活动为主的春季造林绿化。今年“3.12”植树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军分区等几大班子领导、机关干部400余人在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故居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各区县也积极动员、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带头开展造林绿化,有力地推动了绿化工作,今年春季全市共有40.64万余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栽植树木225.2万余株。三是部门绿化明显加快。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水务、农业、交通、铁路、环保等市级责任单位签订了年度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还将2008年全市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纳入了市里综合目标管理,由市目督办和市绿委进行单项考核。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南北环路花卉产业基地470亩,水土治理36平方公里,河流绿化15.8公里,新建生态小区6个,公路绿化里程72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30亩,铁路绿化3公里。四是积极开展各类绿化创建评选活动。

各级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对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年度检查和考核,积极开展各类评比表彰工作,涌现了一大批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及个人,并得到表彰。今年以来,川西南矿区、四川理工学院、富顺二中荣获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富顺县怀德镇司湾村、荣县东佳镇高庙子村荣获四川省绿化示范村称号;自流井区农团乡人民政府等10个单位被评为市绿化先进乡镇,市委办公室等20个部门被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廖建伟等30名个人获得市绿化奖章称号。

(二)两大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惠民富民取得新成效。一是“民生工程”林业部分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良好。2008年落实森林管护133.4万亩,为全年计划的130.7%;截止十月底,完成公益林建设1.519万亩,完成全年计划的99.28%;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08万亩,为全年计划的98.18%。巩固退耕还林30.935万亩。二是组织开展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今后8年退耕还林专项建设的资金量为2.529亿元,主要是基本口粮田建设、后续产业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补植补造等。三是开展了对2000年以前实施的生态林和2003年前实施的经济林的成果巩固和整改,现已经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的检查验收。

(三)以项目为依托,林业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市政府1号文件。今年1月,市政府制订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自府发[2008]1号),为我市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为了深入贯彻市政府1号文件,我局相应发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通知》,对《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各区县也加大了1号文件的宣传力度,把文件精神贯穿于产业发展工作之中,落实林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加大了产业基地建设力度。继续加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巩固现有竹林基地、短周期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和花椒等基地。截止目前,在竹林基地建设上,全市麻竹面积26.4万亩,材用竹面积16万亩。在短周期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上,全市发展了包括马尾松、巨桉、杨树等品种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34.24万亩,蓄积达70万立方米以上。在花椒基地建设上,全市发展花椒面积已达4.5万亩,其中3万亩已经投产,产量已达2000吨以上。沿滩区已成为全省花椒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区县之一。三是培育特色产品加工业。在立足我市特色林业产品上,加大了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四是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业。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游人已达171万人,旅游收入6615万元。五是加大了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市林业局与我市农发行等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银政合作框架协议,林业投资增速加快。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速,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95%,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2.5%。招商引资完成4400万元。今年虽然受到了冰雪灾害和地震的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四)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今年4月我市全面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9月底,全市已提前完成集体林改确权勘界年度目标任务。到10底,全市已完成林改确权勘界48万户、面积126.06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3.7%;已发放林权证7.37万本,占目标任务的42.37%,发证面积16.83万亩。

(五)管防结合,森林资源保护取得新成绩。一是森林防火取得好成绩。今年春防期间,全市共发生一般性森林火灾1起,森林火警3起,森林火灾损失率为0.065‰,与去年同期相比少发6起,下降66.7%,受害森林面积减少36亩,下降29.3%。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明显。认真开展森防检疫执法,加强源头监管;为长山镇、农团乡等8个森防检测点配备了检疫执法摩托车。全面实施森林植物检疫登记和报告制度。在自流井区、贡井区和荣县继续开展了飞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作,作业面积达到5.2万亩,效果明显。三是继续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坚持预防与严打结合的方针,严格林地用途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发生各类林业案件83件,处理81件,查处率98%。

二、正确认识我市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林业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造林绿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是造林绿化内容越来越丰富。1999年以来,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我市造林绿化呈现快速推进的态势。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向巩固成果、提高效益转移,造林绿化由单一的形式逐渐向多层次转变。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造林绿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而赋予了林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市委、市政府2005年作出了推进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决定,2007年又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加剧、生态恶化将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特别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都为我们造林绿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产业发展为造林绿化带来新动力。两大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到三季度末,实现林业产业产值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7%;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21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重点加工业,带动了原材料基地建设,从而为造林绿化注入新的动力。

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造林绿化注入了巨大活力。当前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展开并取得较大成果。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杷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户,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开发的热情,将更多、更广泛地吸引各界人士参与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建设。

近几年,我市林业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资源总量少、林业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林业科技贡献率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市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上与全省和其他市州的差距还很明显并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国家再大量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难度很大,今后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出路,是在继续积极争取上级重点工程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投资造林绿化。这就要求全市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发奋努力,真爬坡,真流汗,真抓实干,全面开创造林绿化工作的新局面。

三、以点带面,推动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

造林绿化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和节能减排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市造林绿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加快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绿化,突出工作重点,增添工作措施,推动我市造林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梳理,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08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年初的冰雪灾害,林业生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也有部分工作进度滞后。一是要认真对照省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梳理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二是着重抓好营造林任务完成进度的督查。今年省下达9.68万亩营造林任务,而国家安排的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和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任务总量仅2.4万亩,截止9月底完成营造林任务7.98万亩,完成了82.4%。各区县要积极整合资源,抓住当前有利时节,加大工作力度,保质保量完成全年营造林任务。三是对工作明显滞后的工作,要采取措施,督促完成。特别是部分区县的森林分类区划和集体林改的主体改革进度相对滞后,务必要查找原因,充实力量,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

(二)实施《市绿化专项规划》,逐步推进城乡绿化

1、抓好《市绿化专项规划》的实施。各区县绿委办要切实履行职能,认真完善城乡绿化专项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绿化的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做好汇报,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大城乡绿化工作统筹力度,努力争取取得突破。同时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进绿化事业的新机制,把国土绿化与林业产业建设、城市开发等结合起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为绿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大力开展社会化造林活动。鼓励社会各种投资主体采取承包、租赁、购买等方式,取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和景观资源开发权,促进生产要素向经营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林业。要多途径、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造林。当前,荣县开展的“业主+农户”的社会合作造林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既解决了造林投资难的问题,又解决了管护难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户和业主的欢迎,达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各区县要充分利用集体林改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适合各自实际的造林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

3、进一步加大部门绿化力度。整合部门力量开展植树造林,是当前乃至今后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的有效手段。各区县要按照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实施《市绿化专项规划》,把城市、乡村、道路、水系等绿化作为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重点突击城乡结合部、道路和村镇绿化,打造新的绿化亮点,加强协调配合,强化部门责任,整合绿化资源,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4、继续开展好各项绿化先进创建活动。各级绿委办要认真履行职责,总结各地造林绿化的经验,发现和树立造林绿化的先进典型,积极组织开展创建“绿化模范单位”、“绿化示范村”、“绿化奖章”等活动,以此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三)巩固和完善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

1、巩固和完善市领导义务植树基地。今年我们对2000年以来市级领导同志在“3.12”植树节建立的市领导义务植树点进行了梳理,设置了标志牌并对栽植后管护责任的落实等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大多数点的情况是好的,但个别地方成活率低,保存情况差,管护责任不到位。各区县要引起高度重视,落实好各项补植补栽措施,加强管护,保证成效,使其发挥出示范和带动作用。

2、加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基地。5600亩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基地已经完成了栽植任务,但这只是完成了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的第一步。有的地方的还存在栽植不很规范、成活率较低、管护的责任没有真正到位、景观效果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年秋冬季节得到解决和落实。四区绿委办、农林局要采取措施,落实好管护责任,保证建设成效,要经得起检查,让委托单位满意。

3、加强区县级义务植树基地的推进。去年各区县完成了4800亩的区县级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基地的栽植任务,今年上半年又栽植了1500亩。除了加强补植补造、落实管护责任之外,还要完善制度、制作标识,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责任落实、资金到位。

4、启动中省单位、企业义务植树基地和乡镇街道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试点。各区县要编制中省单位和企业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的规划,可以先选择效益好的单位和企业进行试点,探索中省单位和企业义务植树基地的路子,总结经验,逐年推开。各乡镇也要开展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活动。

要认真落实绿化责任制,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采取认建、认养、“以金代劳”等多种方式履行植树义务,努力形成多层次的梯次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格局,不断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和建设成效。

(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增强造林绿化活力

各区县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要顺应形势发展,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地流转,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一要创新投入机制,变国家单一投资为国家、集体、个人,国内、国外多元化投入,特别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引进业主参与造林绿化和产业基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二要探索经营管理机制,在充分调动林农经营积极性的基础上,鼓励多种经营主体采取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林业经营管理和产业基地建设;三要探索利益分配机制,在不损害林农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合作造林、合股联营、反租倒包、订单林业等多种形式,互利互惠,切实维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基地

各区县要按照“加工利用是关键、基地建设是核心、良种壮苗是基础、科技应用是支撑、多元投入是保障、活化机制是动力”的林业产业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原料林基地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一是继续巩固竹产业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产业,大力发展麻竹、慈竹等竹种,要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坚持良种良法,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培育壮大竹产业。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花椒、柑桔、茶叶、油樟等经济林木。三是做好生物质能源产业树种的试点示范,开展葛根、小桐子等引种示范。四是培育珍贵树种示范林,开展桢楠、香椿、红豆木等珍贵树种的示范栽培。五是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形成规模和品牌,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要重视林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结合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示范点建设,在良种推广使用、技术应用、机制模式等方面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今后,市里每年都将分别到各区县召开今天这样的现场会,推广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

(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

一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要抓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的各项整改工作。针对退耕还林阶段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如实施位置与规划设计存在差异、部分小班实际栽植树种与规划设计栽植树种不相符;部分林农抚育管护不到位,成林率较低;林粮间作,个别小班有复耕的苗头等问题积极抓好整改工作。提前做好08年第一轮政策补助到期的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部级的核查验收。同时,按照国家批复的实施方案,做好退耕还林专项建设规划实施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四旁隙地,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珍贵用材林,拓宽造林绿化发展空间。

二是切实加强天保工程管理,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成效。天保工程已经实施10周年,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森林管护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个别地方管护员形同虚设;公益林营造质量不高,面积重复问题时有发生;档案管理薄弱,工程资料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监管不力,个别单位还存在违规违纪现象等等。各区县要按照天保工程“四到区县”的要求,切实落实天保工程政府首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要研究森林管护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管理机制,细化管护要求,严格考核监督;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作业设计、自查验收、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按照“慎用钱”的要求,强化资金管理和规范使用,坚决杜绝滞留、平调、挤占、挪用和虚列套取工程资金,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公务员之家

(七)夯实种苗基础,抓好科技支撑

种苗工作是造林绿化的基础性工作,种苗质量的好坏事关造林绿化成效。要从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入手,加强种子园、母树林等林木良种基地和林木采种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的供给能力。要加强种苗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种苗生产供应能力,确保育苗用种和造林用苗的数量和质量。要围绕林业产业发展,做好种苗项目储备工作,加强结构调整,提高种苗质量。要抓好关键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力争在速生工业原料林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珍贵用材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快繁技术上取得突破。要继续规范种苗生产经营,坚持“一签两证”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建立种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林业生产,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造林绿化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落实科技支撑措施,重点抓好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总结、筛选、组装配套一批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进行示范推广。要坚持适地适树,优先使用优良乡土树种,增大混交林比例,提高森林质量。要加强对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鼓励基层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普及良种、良法,不断提高林业建设成效。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4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由阳新县龙港镇作典型发言。

会议第二项,请市林业局乐海波局长讲话。

会议第三项,市政府与大冶市、阳新县政府,市林业局与大冶市、阳新县林业局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

会议第四项,请副市长信祖国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市林业局乐局长认真总结了20*全市植树造林及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并对20*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信市长对我市林业工作提出的四点意见,希望各地认真领会,真抓实干,加快我市林业发展。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是要追求全面发展,二是要追求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就林业工作来讲,就是要在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在近几年里,我市林业工作所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形式是喜人的,但也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绿化黄石,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有忧患意识,深刻认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责任,竭尽全力促进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不再是一种单一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产业,而成为一种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已将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生态建设上来,表明国家对林业的作用和功能作出了重大调整,林业的生态功能被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成为林业事业的基础。但作为林业事业的另一条腿—林业产业,也十分重要。在林业建设中,不能片面强调林业生态效益而忽视林业产业发展,也不能以牺牲生态代价来换取产业的一时发展,要始终坚持“两手抓”,始终坚持全面协调推进。二是正确处理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林业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森林资源保护是利用的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利用是保护的最终目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和可持续的利用。

在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保护为先,在确保森林面积和蓄积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资源利用,做到“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发展”。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实行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做到“管死一块、放活一块”,对公益林要管死,对商品林要放活,让保护、发展、利用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三是正确处理林业建设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林业发展速度。我们既要追求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市林业发展思路要向“板块”式调整,突出“一县一品”。在建立大基地,建设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效益发展,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不能重栽轻管,更不能只栽不管。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等于蛮干冒进,结果是“年年栽树老地方”,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丢掉了速度;只讲质量不讲速度,必然会导致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林业的快速发展将难以实现。总之,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严格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的前提下,以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兼顾发展速度,促进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协调统一。

二、开展多种形式植树活动,千方百计动员和组织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自然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有“天然氧吧”和“绿色水库”之称。森林与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之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人人离不开森林,人人享受着森林,人人有责任投身林业建设。所以说,林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支持林业的发展。一是要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义务植树运动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于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加快绿化祖国和生态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将全民义务植树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为核心,不断丰富义务植树内容,完善义务植树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下大力气提高义务植树实效。二是要落实部门和单位绿化责任制;要按照《森林法》的规定,认真落实部门和单位绿化分工负责制度。

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是本部门、本单位绿化的第一责任人。要推行部门、单位限期绿化的约束机制,规定绿化期限,按期检查验收,严格通报奖惩。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对全市部门、单位绿化要有布置、有检查,有验收、有评比。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开展花园式学校、花园式机关、花园式企业、花园式工厂建设活动,整体推升全市造林绿化水平。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示范林。工会、妇联、共青团、民兵、学生等社会团体和群团组织是林业建设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通过采取营建“三八林”、“八一林”、“青年林”、“少年林”、“同心林”、“同学林”、“健康林”等多种形式,把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人们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林业建设中去,为全市林业事业多作贡献。四是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要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实现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注意保护民营业主投资林业、开发山场的积极性,把民营林业发展作为实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要大力引进外资,支援我市林业事业发展。五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对为林业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奖励。六是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林业建设。市财政局和发改委要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在绿色通道建设上承担重任;水利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江河渠道绿化任务;农业部门要在农田林网建设上多作贡献;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将林业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不断增强全民的林业发展意识和生态安全意识。总之,要通过这些措施,调动全社会投身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三、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精神,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做好我市当前和今后的林业工作,关键要抓好落实。一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当前,我市林业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没有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一股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建设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要把总书记倡导的八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实现工作作风的根本改变。二是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林业工作的主战场在农村,林业工作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林业工作的同志,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农村去,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特别是要多到贫困地区去,到困难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要把握住工作重点。当前我市的林业工作重点是:突出林权制度改革,突出生态建设,突出后续产业发展,突出科教兴林,突出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是我市林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务必要集中精力把它抓紧抓好,力争“十一”期末基本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生态建设是林业工作的主线,其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林业的一切工作均要以它为中心和归宿点。发展后续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各地也要下大力气把它抓紧抓好,确保退耕还林真正做到退下来、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设现代林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按照“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推广”的方针,全力抓好科教兴林工作,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我们要以创“五型”机关和开展“林业规范化管理”活动为契机,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林业建设队伍。四是要加强检查督办。检查督办是保证工作落实的手段。不检查就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不检查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检查就不能深入群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检查督办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只有把握了工作的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四、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发展林业是一项长远的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各级政府要关心林业、重视林业、支持林业,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一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林业工作。林业工程是各级政府的德政工程,是服务社会的民心工程,新时期的林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二是要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林业既是一项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直接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产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要将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三是进一步减轻林业经营者的负担。林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林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减少和取消对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收费。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5

第一条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战略部署及相关政策精神,为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推进我县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按照户有特色产品、村有增收项目、乡(镇)有板块基地、县有支柱产业的要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持续稳步扩大全县优势特色板块基地规模。

第三条纳入本办法考评范围的产业为茶叶、烟叶、魔芋、药材、设施蔬菜和畜禽养殖等。

第二章考评原则

第四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奖励评选活动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第一原则。纳入奖励范围的各产业只设一个特色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名额要严格控制,达到凸显特色的目的。

突出新发展原则。原有基础只作参考,在百分制考核中分值不超过20%,着重鼓励当年新增规模。

突出大户原则。要突出做好对各类大户的培植工作,推进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把大户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突出专业原则。特色产业基地必须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系列化服务,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之路。

突出科技贡献原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必须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把基地当作加工的第一车间,广泛运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

突出经济效益原则。投入产出率高,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明显。

第三章奖项设置及入选条件

第五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奖励分特色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先进服务单位、先进龙头企业和先进工作者七个类型。

第六条入选条件:

(一)特色乡镇条件。

1、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挂帅,有专班主抓。

2、注重发展规划,发展思路清晰。

3、重视市场化运作。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与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签订了产销合同。

4、生产水平高。普及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认证。

5、组织化程度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村和种养大户实行登记造册,档案完善。建立健全了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

6、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完成县委、县政府及相关产业领导小组下达的年度生产计划,并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7、经济效益好。特色产业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增长分别达到10%以上,特色产业在农民人平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二)专业村条件。

1、突出“一村一品建设”,制定有发展规划,并将规划细化到组、到户。

2、产业基地规模占村耕地面积的比重不少于30%。

3、主导产业占全村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0%以上,从业农户占60%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高于县、乡平均水平20%。

(三)种养大户条件。

1、种养规模较大,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能力。

2、生产管理科学,积极发展现代有机生产。

3、经济效益明显,主导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60%以上。

(四)营销大户条件。年营销额100万元以上,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作出突出贡献,得到当地干部群众认可。

(五)先进服务单位条件。积极为产业发展服务,并取得实际效果,得到相关产业单位认可。

(六)先进龙头企业条件。带动能力强,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作出了较大贡献,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七)先进工作者条件。积极为产业发展献计出力,有实际效果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公认。

第四章考评程序及奖励

第七条考评工作由县农办牵头,相关产业办公室参与,县政府综合审定。具体实施步骤是:年初由相关产业办公室制定出考评细则,各乡镇对照考评细则就特色乡镇、专业村、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设制定争创方案报县农办备案,年终由各产业办向县农办提出先进服务单位、先进龙头企业和产业建设先进工作者建议名单,县农办根据乡镇申报和产业办推荐情况制定考评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牵头组成考评验收专班逐项考评验收,综合考评结果提出表彰方案报县政府审定。乡镇不申报不予验收,不纳入考评奖励范畴。

第八条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特色产业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对符合条件的表彰对象进行表彰奖励。奖励资金由县政府从财政、发改、扶贫、科技、农业、林业、畜牧、烟叶等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中统筹,每年不少于150万元。

第五章附则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我乡产业做大做强和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依靠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富硒猕猴桃产业基地建设,以创新管理、先进技术为支撑,结合当地村民的发展愿望,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收益权,带动群众发展,在全乡范围内建成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

二、建设地点及规模

2014年冬至2015年春,全乡规划种植2600亩,在乡域内适宜栽植的撂荒地、可利用土地及群众主动流转或整理的土地栽植高品质的“红心猕猴桃”、“金果”等猕猴桃品种。

三、具体方案

(一)技术方案

1.选址。选择山区交通便利、光照充足、靠水源,雨量适中、湿度稍大地带,疏松、通气良好的沙质壤土或沙土,或富含腐殖质的疏松土类的丘陵山地作建园地为佳。场地确定后,先规划道路、排灌系统以及肥料管理房等,然后规划种植地通气暗沟。

2.施肥。根据猕猴桃品种、计划达到的产量和土壤肥力状况决定施肥量。种植前坑槽内每株可一次施入果木肥2.5kg,幼期树采用少量多次施肥法。其后一般每年施肥3次,基肥1次,追肥2次。基肥也即冬肥,在果实采收后施入,每株施有机肥20kg,并混合施入1.5kg磷肥。第1次追肥在萌芽后施入,每株施氮磷钾复合肥2kg,以充实春梢和结果树;第2次在生长旺期前施入,可施入果木肥或复合肥。因猕猴桃的根是肉质根,要在离根稍远处挖浅沟施入化肥并封土,以免引起烧根。旱季施肥后一定要进行灌水。

3.搭架。猕猴桃种植主要采用的搭架方式有:T形架、篱架、三角架、大棚架等。多采用平顶大棚架,可就地利用原有的小径树作活桩,再加一些可替换的竹木脏,关键部位使用混凝土桩。就地架高1.8米,用10-12号铁丝纵横交叉呈”井”字形网络,铁丝间距60厘米左右。

4.整形修剪。株枝整形根据搭架方式而定,要充分利用架面,使枝条分布均匀,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猕猴桃修前分冬剪、夏剪和雄株修剪。冬剪在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1个月期间进行,以疏剪为主,适量短截。多留主蔓和结果母枝,应剪去过密大枝。细弱枝、交叉枝和病虫枝。夏剪主要是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除萌、摘心、疏剪及绑缚,及时抹去主干上的萌芽,安排枝蔓空间。雄株修剪在5-6月花后进行。每株留3-4个枝,每条枝留芽4-6个,当新梢长1米时摘心。一般在花后1个月进地疏果。留中间果,疏边果,达到每4-5片叶留1个果。一般枝每20厘米留果1-2个,弱枝20-25厘米留果5-6个。株产50kg,应留果500-600个。

5.病虫害防治。危害猕猴桃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根结线虫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果实软腐病等。其中炭疽病既危害茎叶,又危害果实,可在萌芽时喷洒2-3次800倍多菌灵进行防治。根结线虫病,应加强肥水管理,用甲基异柳磷或30%呋喃丹毒土防治。猕猴桃主要虫害有桑白盾蚧、槟栉盾蚧、地老虎、金龟子、叶蝉、吸果夜蛾等。蚧壳虫类越冬虫用氧化乐果或速扑杀1500-2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用炒麸皮与呋喃丹按10:1的比例拌匀地面撒施。对于金龟子,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傍晚用敌百虫或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杀,或用菊酯类杀虫剂。叶蝉类,用50%辛硫磷乳油或杀螟松1000倍液防治。吸果夜蛾发生在果实糖分开始增加的9月份,夜间出来危害果实,引起落果或危害部分形成硬块,可用套袋、黑光灯或糖醋液(1:1)诱杀防治,或采用灭扫利或宝得3000倍每隔10-15天喷1次,从8月下旬开始,直至采收结束为止。

(二)补助方案

1.物资支持。由乡免费提供幼苗、肥料和地膜等物资支持村民建设猕猴桃产业园。

2.技术指导。由业主聘请技术专家,对村民选址、施肥、搭架、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采摘提供技术指导。

3.销售渠道。鼓励村民加入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猕猴桃挂果成熟后,村民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由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经包装加工后统一销售。

四、进度安排

1.2014年12月:制定乡2015年猕猴桃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种植范围和种植面积。开好群众宣传发动会,与农户签定好供种供肥相关协议,做好种植准备工作及部分栽植。

2.2015年1月:开展集中施肥和春植。

4.2015年6月至8月:抓好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5.2015年9月:搞好搭架。

6.2015年10月—:中间管理阶段,搞好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进。乡成立以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同志为组长,乡财政、农经、农技、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组织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农技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产业园区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负责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措施的落实指导等工作,各相关村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7

一、优化布局,加强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我们把培育本土种源、就地采种育苗、就近供苗造林作为建设林木种苗基地的总体思路,抓住工程造林和产业基地建设用苗量大的良好机遇,招引资金充足、技术力量强、信誉度高的业主,在朝天等核桃产业大区(县)建立优质核桃育苗基地,在苍溪等林板加工强县建立杨树、桤木等树种的育苗基地,在全市开展核桃高接换优建立采穗圃,选择优良的天然林或品种纯正的人工林建立藏柏、马尾松等母树林和种子园,并积极发展绿化花卉苗木基地,实现种苗与原料林建设的捆绑发展和林木种苗基地的优化布局。全市现已建立8个骨干苗圃基地、680处私营苗圃,育苗面积近1.2万亩;优质核桃采穗圃4处共800亩,种子园2处共1190亩;马尾松、藏柏、日本落叶松等母树林4处共4055亩——基本满足了我市育苗和绿化造林需求。

二、创新机制,增添林木种苗发展活力

在种苗机制创新中,我们以责任保质量、质量求生存、特色谋发展的思路,不断创新林木种苗管理、供应、投入等机制体制,促进林木种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创新种苗管理机制。成立市、县(区)两级种苗质量工作指导小组,实行“谁引种、谁供苗、谁签字、谁负责”的品种质量终身负责制,选派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监督引种和育苗全过程,确保引进品种的纯正和种苗的质量。市、县(区)两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把工作重心转向政策法规落实、市场准入管理、质量监督等行业管理工作,有效制止劣质苗木上山造林。二是创新种苗供应机制。坚持前移种苗招标关口,变种苗招标采购为比选业主本土育苗,市林业局、县(区)林业局和中标业主三方约定供苗价格、品种、数量等合同内容,各中标业主根据三方合同定向供应苗木,在防止价格暴涨、保障充足的苗木以满足建设产业基地的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创新种苗投入机制。针对经济林苗木价格高、品种鉴定难等特点,我们把核桃产业作为突破口,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探索出了以项目资金扶持和农民自建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优质核桃基地的种苗投入新机制,减轻了农民购买种苗的经济压力,加快了良种苗木建设产业基地的步伐。

三、依法管理,规范林木种苗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种苗法规宣传。通过媒体宣传、举办从业人员法规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不断强化《种子法》等种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种苗法律意识,提高种苗管理机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坚持种苗凭证经营。落实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全面清理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资质,严肃惩处租借、过期不更换、制造假冒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无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有效规范了种苗生产经营市场秩序。三是强化种苗质量监管。严格依照种苗质量检验标准,进行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分级等工作,杜绝不合格种苗用于各类造林项目,尤其对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等造林项目,必须使用种源清楚、品质纯正的种苗造林,严格控制外调种源参与本地造林项目,基本改变了盲目调种、有种就育、有苗就栽的状况。四是加大种苗执法力度。把种苗执法工作纳入林业综合执法,同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坚决打击种苗违法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苗、乱引种滥培育、虚假宣传等违法案件逐年下降,切实保护了种苗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了种苗市场秩序。

四、突出科技,全面提升林木种苗质量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8

一、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定位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建设**鞍经济带(**段)的意见》(**市委发〔20**〕9号)精神,抢抓对外开放的黄金机遇,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在建设**中部城市群和打造**经济带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二)发展定位

大力发展为信息及相关产业提供配套的电子专用材料产品。进一步突出基地的基础特色和比较优势,发展下游配套产品,提高电子材料产业化规模,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调整产品结构,拉长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功能。

二、发展目标及重点领域

(一)发展目标

在实现现有产能释放的基础上,做好承接南方电子产业北移的消化和服务工作,实现产品的梯次利用和衔接。到2012年,**铜业集团各类铜材年生产能力达8万吨,**万兴达集团各种漆包线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新鑫国际集团铜包铝和高性能引线框架等材料生产能力达2万吨;入驻基地的规模企业达12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3户,超5亿元的2户,超1亿元的2户;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利税10亿元,吸纳就业2万人。

(二)重点领域

依托产业特色和优势,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材、管材、棒材、线材、铜合金材料、新型漆包线产品,以年产8万吨高精度铜板带材、年产2万吨变频漆包线为重点,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下游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芯片框架材料及制造、电子端件、部件,为家电、手机配套的电子变压器、压缩机、电机、电线电缆等产品。

三、建立基地专项资金,扩大融资渠道

(一)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基地发展。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建立基地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地方配套,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鼓励基地对外招商引资,支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加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使基地在建设****鞍经济带中凸显产业优势。基地要积极争取国家、省信息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入驻率和建成投产率,确保基地尽早出形象、上规模、见成效。

(二)强化金融机构对入驻基地企业的信贷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列入国家、省和市信息产业重点项目,相关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基地内重点项目的建设,并在贷款和担保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四、完善基地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步伐

(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基地发展规划。要本着全面、系统、突破、科学的原则,高起点编制基地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要围绕高精度铜板带材、特种和变频漆包线两大主导产品,在填充和拉长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链条及发展下游配套产品上下功夫,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落实好基地规划用地。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配套水平,支持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合作范围,拓展互利领域,提高产品的关联度和梯次利用水平。

(三)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围绕铜板带材、漆包线产品吸引国内和台资企业到我市建立配套企业,拉动电子材料及下游深加工配套产品产业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四)设立市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由基地所在地的**县政府按照申报条件进行申报,经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审核批准后,以市政府名义授牌;待条件成熟后由市信息产业局向省申报,力争成为省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五、扩大对外开放,搭建发展合作平台

(一)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举办经贸活动的招商平台,组织基地内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切实转变招商方式,提高引资效果;抓住南方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北移的机遇,开展有针对性的组团式招商,引进一批项目、资金和人才入驻基地;加强基地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对外合资合作领域,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形成集聚效应。

(二)鼓励和支持已入驻基地的骨干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做深做细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工作,大力发展出口配套产品,增加产品出口创汇,使原材料及配套产品成为我市信息产业的出口增长点,使科技研发中心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渠道和延伸产品链条的载体。

(三)凡入驻基地的外来投资项目,均享受市政府给予市级其他园区的同等优惠政策。**县政府对外来投资者在土地使用、居住落户、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方面要着手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市政府成立**(**)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基地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指导基地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和资金运用,协调和解决基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9

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政策

(一)制定《实施意见》

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贯彻意见》下发后,我市对照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文件精神,市林业园林、财政、编制、人事部门通力合作,认真研究,向市政府积极汇报,上报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和省政府贯彻意见的请示》。《请示》总结了*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就我市退耕还林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专项规划工作经费、巩固成果的市级配套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于1月11日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8]6号)。

(二)出台地方政策

市政府《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贯彻意见》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地方配套政策:一是落实工作经费。市级工作经费按每年每亩退耕地2元标准安排,县级按每年每亩退耕地3元的标准落实。二是建立配套资金。市财政按照每年每亩40元的标准,建立市级退耕还林巩固成果专项配套资金,每年安排1840万元,重点用于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防治、后续产业等方面。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一)健全领导机构

为适应退耕还林新阶段工作需要,2008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以成办函(2008)55号对市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由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林业园林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市林业园林、发改、财政、农委、国土、水务、科技、劳动保障、监察、审计等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园林局。全市各工程区(市)县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充实。

(二)建立工作机构

经市编办批准,成立了市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挂靠*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中心成立以来,有效地督促指导了全市专项规划工作的开展;建立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专家咨询库,听取专家意见;开通了*市退耕还林工作交流平台和*市退耕还林专线举报电话,为退耕还林工作交流、政策咨询、反映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编发了《*退耕还林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全市退耕还林工作情况。2008年以来,我市已有10多篇简报信息被省退耕办、中国退耕网、国家林业局采用。

三、科学开展专项规划

(一)分级培训,联合调查

我市于去年12月13-14日举办了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培训会,对全市11个区(市)县的林业园林、发改、农业等部门负责专项规划的业务骨干80余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市级培训会后,全市11个退耕还林工程区(市)县先后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县、乡级动员和培训会,各工程区(市)县按照“统一摸底,统一规划”的原则,均组建了联合调查队伍,对有关情况进行联合调查,确保规划有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督查指导,科学规划

为及时掌握专项规划工作进展,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各工程区(市)县严格执行《规划指南》有关政策界限和建设标准。市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市退耕还林管理中心抽调人员组成专项规划督查组,对全市11个工程区(市)县专项规划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要求各区(市)县专项规划工作必须围绕“山上有林子、室内有档案、农民生计得保障”目标,本着“需要、可能、高效”的原则,严格按照《专项规划指南》和《专项规划编制提纲》实事求是地科学编制规划。通过专项督查,为圆满完成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县级摸底调查、县级专项规划、市级部门初步审查、市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审查等过程,3月12日,我市专项规划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专项规划覆盖11个工程区(市)县,152个镇乡,涉及退耕农户20.1万户、70.5万人。涉及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建设、补植补造四个方面。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总投资10.18亿元,其中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3.69亿元,占36.28%。国家专项投资中:基本口粮田建设1.39亿元,占37.63%;农村能源建设0.24亿元,占6.39%;补植补造326.75万元,占0.88%;后续产业发展2.03亿元,占55.08%。

四、及时启动市级专项配套项目建设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8]6号)精神,为扎实推进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确保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市财政按照每亩退耕地每年40元的标准,建立市级退耕还林巩固成果专项配套资金。2008年度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专项配套项目建设资金总额达1840万元。6月25日,*市财政局下发《关于下达2008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专项配套项目建设资金的通知》,首批1000万元建设资金下拨各退耕还林工程区(市)县财政,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专项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启动。8月7日,市退耕办按照市级专项配套资金使用性质,制定并下发了《*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专项配套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及补植补造、农户培训、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后续产业发展等五个《项目管理办法》,促进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五、广泛民主决策,确立更高工作目标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次召开全市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征求专家咨询组专家意见,确定了2008年全市退耕还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真抓实干,扫旧盲点、建新亮点,争全省第一,创全国先进。积极按照中央、省、市专项配套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创新项目运行机制,确保全市退耕还林“山上有林子、室内有资料、农户生计得保障”。在中央专项配套建设之外,利用市县配套资金,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专业队伍对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成效、建档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梳理工程建设的薄弱环节,规范建立完整的退耕还林工程文书和电子档案;二是由市森防站牵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病虫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职能,围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全面开展退耕农户专业技能培训;四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落实退耕还林的管护和抚育责任,开展退耕还林抚育管护示范乡镇建设;五是以农村经合组织和林产龙头企业为载体,结合林业产业建设,实施低产低效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六是依托区(市)县林业科技推广站、基层林业工作站等单位,带动退耕农户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七是通过设立退耕还林成效监测点、宣传广告碑、管护指示牌,编制退耕还林成效画册,加大巩固退耕还林工作信息报送和新闻报道等,加强退耕还林宣传工作。

产业基地建设范文篇10

一、进一步明确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今后几年,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要按照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要求,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加快沿江开发为契机,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为主线,以开放性、市场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为基本手段,以加快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强化产业集聚、落实科技创新的纵深部署、努力做大产业规模。

到20*年,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建设25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能够参与国际分工的特色产业基地。全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培育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推动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

二、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

1、各特色产业基地耍依托现有基地骨干企业,以培育壮大主导产品为目标,从原辅材料、零部件、整机配套、专用设备等方面入手,不断延伸基地主导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努力培育和壮大关联产品群、企业群,提升基地产业集聚能力。

2、各地要围绕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的形成,注重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举行专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活动,大力吸引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基地,加快提升基地特色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的专业孵化器,孵化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基地关联企业群。

3、加快研究制定基地产业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基地的产业关联度进行评价和引导。对新规划的特色产业基地,要明确产业关联度的要求。在已批准建设的特色产业基地中,确立一批省示范特色产业基地,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对省示范特色产业基地和基地中的骨干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的关联度。

4、加强对特色产业基地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中的孵化器内的企业和基地企业,可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标准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

三、加快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

1、鼓励各地围绕基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形式,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要依托墓地骨干企业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力争每个基地每年都能形成1-2个对基地主导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省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基地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

2、鼓励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切实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创新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获取与转化能力。省示范特色产业基她要有l-2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给予重点支持。

3、鼓励特色产业基地面向基地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建立为企业成长提供特色化和专业化技术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为基地企业提供测试分析、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给予重点支持。

4、各特色产业基她要根据基地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外选择和确定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并充分发挥己有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攻关,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科技创新。

四、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环境

1、各地要加强对特色产业基地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的管理协调工作机构,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划,选准培育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推动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特色产业墓地所在地的科技主管部门要把培育、建设和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作为本地科技工作的主体性工作,集中工作精力,加强工作集成,提高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2、加强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及工作对特色产业基地的集成支持。省火炬计划要对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承担的项目优先办理并优先安排贴息;对特色产业基地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要优先办理退税;省高技术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相关科技计划优先支持基地骨干企业承担的重大创新性项目,并重点推荐申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

3、鼓励特色产业基地建立担保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支持企业发展。对于在基地设立的风险投资企业,其主要投资为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时,可优先认定其为省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