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创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7:33:28

化工创新论文

化工创新论文篇1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03-01

一、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乡镇文化站是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平台,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层前沿。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满足乡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从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乡镇文化站工作的意义举足轻重,所以有必要探讨推行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创新举措,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工作。

二、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举措探讨

1.创新文化理论传播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所以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进行文化理论传播。众所周知,理论是灰色的,而理论的传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枯燥的、乏味的,这就使得文化站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容乐观,从而导致文化工作的开展出现偏差。没有深度的文化理论掌握就无法达到对文化工作开展的深度认同,所以必须创新文化理论传播方式,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认同感。单纯的理论传播过于乏味,所以可以考虑在理论传播中增添人们熟悉的实例,以例子阐述理论;文化理论宣传本的制作可以考虑加入漫画、插图等吸引眼球的内容;开辟文化理论传播新渠道,如开展文化理论讲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分享相关理论知识,让别出心裁的文化理论只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理论觉悟。

2.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没有基本文化基础设施的支撑,文化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并使基础设施真正投入使用,成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一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的有利环境之下,乡镇文化站要抓住机遇完善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必须本着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原则,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后必须采用现代合理的运营模式,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3.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是鲜活的生动的,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乡镇文化站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契机有效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时可以开展环境保护、绿色地球的相关讲座及知识宣传,并组织植树主题活动等;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女性健康及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在国庆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办国庆晚会,提高公众参与度。除了在相关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工作站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活动,活动内容的确定结合文化站工作的要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喜好而定。

4.完善政策法规,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的开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外,也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反之,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为文化站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乡镇就业率,促进劳动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乡镇文化工作站要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相关政策,为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乡镇文化工作站要大力支持鼓励能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度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5.支持文化团体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乡镇文化工作站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站,要奉行多渠道多样化的原则。大力支持鼓励各种文化团体和文化协会的建立,并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和文化站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文化团体开展活动传达文化站的工作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觉悟。支持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的发展,例如歌舞健身团体,不仅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而且在锻炼中可以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增进睦邻友好,提高凝聚力等等;支持书画等兴趣协会的建立有利于乡镇居民交流兴趣心得,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乡镇文化站工作关乎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点滴,关乎社会和谐进步。所以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文化站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职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提高效率,以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化工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 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性事业单位 职工群众 市场经济发展 先进文化 改革时期

一、 工人文化宫的概况

永安市工人文化宫大楼位于市中心南门广场,于1986年由永安市总工会投资建设,面积2900多平方米。底层原没计由商用对外租赁 、二楼功能设有图书阅览室、职工书画展览厅、职工卡拉OK演唱厅、退休职工活动室、录像放映厅、三楼功能设有职工 活动舞厅(可进行文艺演出)、文化技能培训教室、钢琴培训活动室。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展活动,现编制人员4人,合同工2人。现兼管的职工业余团队有七个:工人俱乐部协会、职工钓鱼协会、职工象棋协会、职工楹联协会、职工书法协会、职工灯谜协会、职工集报协会。

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造型,还是活动功能都是市里首届一指的。文化宫所有员工(含聘用合同人员)多时达20多人,所有的场所全部由文化宫自己组织经营。作为我市重点精神文明建设 窗 口,88年至 92年期间市里把大的文艺演 出任务交给市总工会 ,市总把任务交给工人文化宫,大小演出任务,多时每月有两次 ,少则一次,还 有职 工活动舞 厅 、职工 卡拉 0K演唱厅 、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是天天满座 ,接待来 活动的职工群众 ,比如职工活动舞厅是 天天超负荷接待 ,最多时接待 400多人 ,文化宫真正成了职工群众休闲的乐 园。由于文化宫 的知名度在外 ,很 多企事业单位前来参观交 流 ,文化宫 天天 有活动 、月月有演 出 、文化宫的全体职工不畏辛苦,对来参加活动的职工总是热情接待。上级来我市进行精神文明检查 ,对文化宫文艺演出 ,书画展览,文体活动等,每次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工人文化宫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次获得上级工会 的表彰,被市里评为文明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十佳文明歌舞厅 :

二、文化 宫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文化宫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的思想理念和机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对今后文化宫的发展前景缺乏长远战略考虑,造成了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由于工人文化宫和政府文化馆不同,政府办文化馆人员经费是由财政核拨,而工人文化宫则由工会和文化宫自己来解决,为确保人员工资,文化宫采取将主要的活动场所租赁出去,失去参与市场竞争良机,职工也失去锻炼的机会。

2.1993年后由于文化宫没有节余 的资金更新设备和装饰活动场所 ,造成设备和环境老化,无法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里也把很多 的活动项目转移到市文化馆去了如今座落在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大楼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协调,成了城市中心又矮又旧的危楼,随时都有被弃用的可能。

3.文化宫人事流动是一个死角,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平均年龄超过50岁,比如文化宫的主任从大楼落成调进来,当年42岁干到60周岁才从主任岗位退下来。

4.文化宫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既懂职工群众文化工作,又能抓创收,能够做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这样的人才少 。

5.人事制度造成现有在职人员长期吃大锅没有危机感,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主人翁精神;更缺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和到外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上都是老一套,没有新的思路。

6.由于文化宫没有人事权,所需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又招不进来,安排进来的人又非所用,从而影响了文化宫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制约了文化宫的发展。

7.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一方面文化宫作为职工“学校和乐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不计或少计成本和经济收入来丰富职工群众的业

余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文化宫又得靠自己的经济收人和上级工会的补助来养活自己,这就造成文化宫长期在微利有时甚至无利状态下运作,长此以往影响文化宫的生存和发展。

8.协会活动难以保持持续性:协会开展活动除了工人俱乐部协会相对正常外,职工钓鱼协会成立的前几年活动还比较频繁,后来由于经费和协会骨干力量的变动,协会从此走下坡路,到现在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其它协会成立初期搞了几次活动,到后来由于经费原因没开展活动,形同虚设 。

三、增强工人文化宫活力的若干对策

1 .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并以此为契机,加快用工制度的改革,员工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分流机制;加紧经营机制的创新,构筑公益性项目和经营项目两大运行平台。

2.建立完善机制,培育激励人才的土壤。文化宫要达到总体发展目标,需建立完善“七项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形成公益性和经营项目管理体系;二是激励 机制 ,形成全面有效的激励 和奖惩制度;三是在用人上要建立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四是用工机制,形成各种用工形式相配合的用工制度;五是分配机制,形成适应市场运作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多种分配模式;六是考核机制,形成适应公益事业、服务管理和 后勤保障等不同部门的科学考核标准;七是民主监督机制,形成政务公开、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3.体现职工文化特色,打造新兴活动品牌。职工文化以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 “三贴 近”为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具有强烈时代特色气息 、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内容,形成有一定质量的品牌活动。

(1)增加阵地活动项目。在保持原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职工喜闻乐见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蹦嘲优秀活动项目,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体育竞技表演、优秀职工论坛、电子技术、知名品牌公司咨询讲座等等。

(2)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办职工舞蹈、卡拉OK歌手赛、声乐、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体育竞技等等各种比赛 。通过各种比赛发现的优秀人才,向上级 和基层工会推荐。

(3)为基层工会培养各种文艺、体育、宣传实用人才,加强文化教育培训,以做大、做精 、做强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技能培训,如舞蹈培训、声乐培训、小品培训、乐器培训、电子技术与文化艺术、灯光音响、宣传栏、美术字、黑板报、广告、国画、书法等,不断创新项目内容,创出自身特色,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培训品牌。

(4)职工艺术团队以组织辅导功能为主,坚持立足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不断推出深受广大职工喜爱的优秀文艺节目,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职工艺术”品牌 ,努力探索活跃职工文娱、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增强文化宫的生命力。

化工创新论文篇3

[关键词]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

为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培育人才的能力,教育部先后推出了“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强校”工程。在中央高层提出全民“创业创新”的口号之后,教育部相应出台了大学“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方案。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成了“创新强校工程”的主流。本文拟对地处广东东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的高校嘉应学院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各校有关创新强校工程的资料,以期找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强校工程的引领功能。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粤东北地方高校实施创新驱动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与网络关系、创新政策与机制、发展效果四个维度对其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和归纳地方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举措,识别关键要素。研究Y果表明,通过发挥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公共服务等,充当区域战略规划者、资源评估者、网络构建者、指标优化者,广泛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一 地域文化为地方高校提供办学资源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

利用地域文化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那么,地域文化和地方高校有何关联呢?首先,地域文化丰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院校对地域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炼和阐释。其次,地方高校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服务地方发展。根据地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形成的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中的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地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使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与地域自然条件及形成的资源文化相结合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其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最后,地方高校依托地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实现资源交换。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的资源交换,这种资源的交换往往也以地域文化为依托。

二 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到创新强校工程

2012 年2 月,教育部了“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这项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特色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上,高等学校必须要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将项目实施与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检查通盘考虑、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主旨就是引导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实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最终目标。

高校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存在教师思想认识不足、激励力度不够、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保证质量工程取得预期效果,需要采取加强思想教育、改变观念、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高校质量工程工作实施多年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了教学基本投入,使本科教学软硬件设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也促使学校把办学积极性回归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来,重新思考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

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自身的评价等级和建设水平,而且还将影响教师队伍、设备设施、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授课质量、教学管理等要素的结果。关于教学项目标管理,教育部质量工程1号文件指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抓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育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等。”

在机制改革内容方面,重点开展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制度、评价激励机制、科研创新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组织运行规则等七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高校办学发展导向,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平台搭建等工作要超越学科需求导向,逐步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导向为主转变;二是要转变现行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转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注重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为导向;三是转变高校组织管理方式,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四是转变高校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有效的聚集和增效。

三 以地域文化创意课推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l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

综上,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

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良好的发展基础、卓越的领导群体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高水平师资、充足的经费保障、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则为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六大方面的制度安排,创新强校工程形成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彰显了扶优、扶强、扶需同时兼顾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从地域文化着手,作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强校工程的结合点,才能够让高校师生既能够下接地气,又能够跟进教育趋势,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能够留得住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童宝宏.浅谈研究性教学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化工创新论文篇4

【关键词】 学生组织;校园文化;管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主题,构建和谐、高雅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学生组织不断调适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顺应社会潮流,把握时代脉搏[1]。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团委、学生组织、学生”之间的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作为学生组织主管部门的学校团委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组织管理由以往的强调“逐级管理,程序办事,按规定模式发展”的观念转变为“树立新型的服务观,强化服务职能,‘少干预,重在引导’”。通过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有意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本文就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管理作一论述。

1 观念更新、方法创新、机制革新,探索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

1.1 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

学生组织从我校学生组织的宗旨和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1)学生会是以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己任和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生自治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属于利益性学生组织。(2)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以开展精神文明为主线,以科技、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3)《广东医青年》杂志社是以开拓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情操,体现时代特色,传送青年心声,属于文化性学生组织。(4)大学生艺术团是以“寓学于娱,以娱求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活跃在校园的文化舞台。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属于文艺性学生组织。(5)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属于公益性学生组织。

要使这些在学生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组织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则必须转变“旧”的管理模式,更新服务观念。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给与不同的“引导”,同时做到“少干预多指导”。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某些学生组织工作管理者只片面强调严格管理,把学生组织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习惯于我布置,你执行;做不好,我批评;犯了错,我处罚,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被逐渐淘汰[2]。因此,学生组织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理念。观念更新,则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工作除了管理外,更多的是服务——为学生组织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而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注意从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服务和发展学生。把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和需求作为做好学生组织工作的现实依据与考评标准;找准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等上级组织提出的要求与同学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方法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与社会、学校的重要媒介,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作为工作对象,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管理都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作为共青团工作中所要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学生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共青团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闪光点。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因此,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则要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织的工作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在开展工作中,团委应该继承:(1)少干预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保证学生干部的个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3)通过学生干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确立“与时展同步”的组织工作理念,则要求:(1)学生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紧跟时代步伐,把组织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团体;(3)树立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学生作为学生组织的创新实践主体、权益维护主体和建设参与主体。此外,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积极性,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及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树立优良的学风、文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审美素养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创办具有“特色”具有“品牌”的刊物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重要工作。

1.3 机制革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保证

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各学生组织的队伍建设;指导其完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即在组织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保证学生组织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同时,在管理学生组织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能力与水平[4]。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学生组织,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组织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与作用。校园文化,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组织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5]。校园文化中,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也有以学生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现主要从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方面探讨“学生组织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学生组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以及学校管理的集中化,系级管理机构被压缩,班级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6]。而学生组织却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学生组织已逐渐取代了班级的部分功能。班级的角色逐渐淡出了校园文化的舞台,而学生组织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组织为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才干、铸造品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因此,在日常开展学生组织工作时,应注意重视学生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在管理上“重在引导,减少干预”,主要在政治方向上把握和引导,其他方面具体做到:要放手,但不能放任。要信任,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应付[2]。

2.2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9]。学生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须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搞“肤浅流俗,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理解为几场热热闹闹的歌唱比赛或者几个简单的团日活动。因此,学生组织在举办各项课外活动时应深入了解情况并给与科学指导,使每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此外,加大投入,创办“品牌”活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学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与突出高品味和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丰富而具有 “特色、质量”的课外活动。办出有内涵而具有“品牌”的活动以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样学生组织才能在构建和谐、高雅校园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除了需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貌、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外,还需精心设计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指导,有效、规范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化健康的轨道。根据我校的实际对不同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杂志社、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给与不同的引导,要做到科学指导,强化、规范管理。继续办好我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办出高质量和品牌刊物,为大学生创建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志强. 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6(6):85?87.

[2]许光举,钟呈生.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205?209.

[3]穆林.高校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从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说起[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51?53.

[4]文剑辉.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强化高校学生工作[j].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35?37.

[5]黄明海.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探索,2007(2):33.

[6]薛志娟.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5) :1?3.

[7]魏宪平.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校园和谐关系[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47?48.

[8]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7?30.

化工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群众文化;对策

1引言

对人类来说,文化是一种独有的生存方式,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这种背景下文化意义的社会意义越发明显,时代要求我们创新群众文化以实现群众文化的更大发展。当今时代不同的经济形势共同发展,现在的群众不管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特别是现在群众有了更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这种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同时又能够实现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形式。

2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

2.1树立创新意识

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享受文化生活。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需求,他们渴望获得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现在,单调重复或者说说唱的老剧目已经不满足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期待。所以,这个形势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着眼于文化创作,开展我国的文化精品战略,不断扩宽创作思路,创造出更多的文艺精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生活当中,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创作点,对社会上人们行为的美和丑作出理性揭露,通过作品来体现人民群众的观点,用人民群众更乐于接受的形式表现文化,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表现时代气息,更灵活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社会风貌。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创作的时候要善于吸收当地文化精髓,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还要同时融入先进文化,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一方面既体现鲜明的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还要有显著的时代特色。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通过创新的先进文化来激励人、教育人和鼓舞人。

2.2开展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群众文化

创新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开展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群众文化,我们需要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要以人为工作出发点,努力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群众有了更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事业,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工作人员要哦创新群众文化理念,必须要坚持系统化和品牌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多元互和社会化等影响全局的主导理念,更深入地探索理论知识,推动当今群众文化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二、基于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要积极研究我国群众文化理论研究都有一些什么基础理论,以及当前的应用理论有什么样的新发展。就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领域上,必须要认清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公共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等,深入分析群众文化存在什么规律与特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群众文化学科体系。另外就应用理论上而言,笔者认为要立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实践,从中探讨新的课题,坚持以新理论为工作导向开展新实践,把握好行动的正确方向。

第三、实践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研究体系作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研究体系才能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认真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提供助力;设计出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制度,明确相关的规章,努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以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标杆,更甚者要努力以理论推动国家立法,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若是能够真正实现立法,必将加速群众文化发展成熟。

2.3打造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

我们应当坚持如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思路,要挖掘优质的文化资源,运行方式应当选择如下的两种,即一体化运作和集约化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方法,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品牌,发挥优势,想方设法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水平。现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深入,加之现在群众有了更高、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样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创新活动机制,这一套机制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领、指导群众自发创新,二是培育群众自发创新。首先是引领、指导群众文化创新,这个要求面向的对象是政府的组织者以及各级文化部门,这些群体必须要对本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一个清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发展文化样式,创造更新颖的文化产品,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第二个要求面向的对象是群众自行组织的文化项目与活动,这说的主要是由群众自己组织编排的文化项目,比如小区、公园的活动等,这些项目一般由群众个人发起,得到很多人响应参与的节目,比如晨练队、戏曲队等,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2.4创新内容,加强管理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时刻谨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是“文化惠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定位在提升群众朋友的参与热情、享受文化上,努力创新活动方式以及工作内容。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掌握各个层面的群众文化需求,认真细分不同部门的工作,让各部门担起自身的责任。比如作为负责培训的部门,要做好员工的培训和辅导工作;作为组织活动的部门要统筹策划好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第二步是要对群众文化发展新动向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创作要符合群众的新需求,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外延以及内涵都进行拓展和提升,才能让现在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争取让每一个层面的群众需求都可以获得满足。

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文体活动过程中,要同时做好管理活动队的工作,要全面掌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质量以及参加人员的情况,同时要引导好活动开展,让活动更加朝着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不同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群众文化宣传,相信群文工作者做好引导与开发工作的话,一定可以将这些活动场所发展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坚强阵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教育以及启发,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可以有效促进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确实遇到许多新挑战、新问题,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一系列新方法、新对策,积累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密切党群关系,为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秋.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科技资讯2012(28)

化工创新论文篇6

危机背景下,增强企业活力,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创新大讨论活动形式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塑造员工新形象、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深刻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诚信,即: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兑现承诺的真诚,这是人取信社会的根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友善,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宽容,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开朗开明不单是指人的一种性格,应该包含人的宽广胸怀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做一个开朗开明的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创新创造体现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企业员工肩负的责任,而且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韧进取是指不畏任何挫折的敬业精神。在困难面前,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中烟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她将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在实现“两个跨越“目标任务中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成就好作为。

2、努力创新“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法。

随着行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改革的深化,利益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导致员工的思想更加活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不断改进大讨论活动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还要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

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中烟赣南卷烟厂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员工深刻领会“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的精神实质。

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诚信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和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对在“大讨论”活动中所倡导的“诚信友善”的文明新风一脉相承。

通过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增强“大讨论”活动感召力,挖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友善待人、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先进典型事迹,让广大员工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相继组织召开了各层面的“树立员工新形象”为主题的讨论分析会。与会人员对照企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查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紧扣“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主题规范自身行为。

通过开展“我为提升员工新形象献一策”意见征集活动、举办征文、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形式,推动**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整个活动成为员工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上水平”目标入手注重大讨论活动实效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蔓延,国家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从“工作上水平、税利保增长、企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入手,通过塑造**中烟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

1、立足“工作上水平”,把握全年工作重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烟要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企业要打造成为卷烟制造中心先进单位,就必须把“上水平”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产管理为中心,以费用控制为重点,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员工活力、团队活力和企业活力。

2、坚持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方案,规范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员工成长通道。

3、通过大讨论活动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职工牢固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使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工作热情。

5、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规范在线产品质量管理程序,强化员对工工艺标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qc攻关和工艺创新,确保企业产品质量保持全省卷烟工业企业先进水平。同时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增强了企业控本降耗能力,注重科学发展理念,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成本、提

高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文化建设中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

的灵魂。“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企业员工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当今时代是经济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中烟工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以推动企业文化宣贯为契机,着力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1、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的构建,充分结合了**中烟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吸收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特色,并着眼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创新与完善,员工层面确定了员工作风、员工信条和员工形象等内容,其核心层面确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企业文化理念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2、开展大讨论活动,体现母子企业文化的特色。通过**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使**中烟企业文化(母文化)和赣烟文化(子文化)融合升华,体现母子文化特色。把开展员工新形象大讨论作为企业文化宣贯的重要内容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提升素质、提升形象、提升活力的目的,提高员工对大讨论活动的认同度。

化工创新论文篇7

xx年年全省文化工作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来,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现把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重点,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群文工作能力

为了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文化的能力,提升和保持群艺馆的品牌形象,增强全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馆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上狠下功夫,同时建立健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制度,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干部职工的创作能力、组织与辅导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衡量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是否繁荣,其重要的标志为这个地方是否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们要求全馆专业人员加强自身创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十年来,我馆业务干部在音乐舞蹈创作、美术摄影创作、文学曲艺创作等方面硕果累累,先后创作出了许多弘扬正气、真切感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中有109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进一步提高组织辅导能力。我馆在主办和承办市级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辅导市直各单位和县区的群文活动;xx年来先后为市直、基层和驻衡单位策划、组织、编排和辅导文艺活动万余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文艺辅导和少儿艺术辅导培训,1995年创办的群众文化艺术学校积极领舞全市艺术培训市场,常年开办各门类艺术培训,每年平均辅导学生xx余人次,并为中央、省市专业艺术院输送大批艺术人才,也为基层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骨干。

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能力。群众文化工作既要注重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的创新。因而我们注重积累、注重调研,深入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群众文化的新路子,以创新的精神指导实践。

①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市级群众艺术馆网站,全国各地群众艺术馆单独建立网站总共只有10家,通过这个网站,我们加强与全国各地群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总结推介了全市各项文艺活动及工作经验,从而为全市群众文化工作开拓出新的平台和空间;

②设立群文理论研究专栏。在馆办刊物《石鼓文化》、馆网站上开设群文理论专栏,报道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动态和我馆的一些典型经验,刊登群文理论研究论文,加强馆站群文工作交流,探索群众文化的工作经验;

③认真撰写衡阳文化志群文口部份,探寻群艺馆的发展轨迹,预计年底出书;

④在全国“群星奖”群众文化理论评奖中,我馆颜国强的论文专著《美术作品浅谈》和我馆组织辅导的论文专著《走进书法》、论文《新时期职工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获优秀奖。在全省群众文化理论征文大赛中,我馆业务人员的论文也频频获奖。

二、面向基层,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彰显群文工作实力

化工创新论文篇8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围绕中心,创新发展。**市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主题,学践结合,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载体,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思路,转化为做好理论教育、舆论引导、对外宣传、文化繁荣、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

一、增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吸引力 ,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理论武装工作要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重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把科学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统一起来,把教育的要求与干部群众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使理论武装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富有吸引力。

一是充分发挥市、乡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紧扣“工业优先,富民强市”主题,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突出抓市委中心组和基层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做到理论学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区分教育层次创新学习方式,对领导干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推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五个一”模式;对一般干部,通过干部理论考试、每月读一本好书等学习手段,提高理论修养;对普通群众,通过理论普及宣传,形成共识,增强走工业强市的信念。从而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示范学、宣传阵地引导学,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水平。

二是着力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开展理论宣传“四进”活动,即:理论进农村,理论进学校,理论进企业,理论进社区。多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进行理论宣传,市电台、电视台、市政府网站开设科学发展观专栏,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三是高度重视理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高层次的理论骨干培训班,安排理论为理论骨干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集中全市素质强、水平高的理论骨干,成立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目前已宣讲1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万多人。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舆论引导工作要以凝心聚力、促进和谐为根本,创新途径,在做好主题宣传、加强策划、改革栏目等方面下大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一是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我市两台一网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注重宣传效果,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使重大主题报道有声有势。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运用百姓视角,反映百姓关注,大张旗鼓地把“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主题深入宣传到群众中去,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市政府网站凭借互联网独特优势,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种表现形式,高速度、大容量报道新闻,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成为网上**新闻信息的主渠道,发挥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二是不断推出典型。市级媒体在树立先进,弘扬正气,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良好风气方面负有重要职责。结合 “工业优先”发展举措,加强对推进“工业优先”进程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就的宣传报道,对其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全市形成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是加强组织策划。我市媒体应当把新闻宣传策划工作作为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策划组织,通过开办专栏、专题、专版等,全程报道、跟踪报道,营造浓厚氛围,扩大宣传声势。

四是深化栏目改版。两台一网应按照“三贴近”、体现**特色的要求,继续深化栏目改版,在做好本市新闻、做深经济新闻、做活民生新闻、做实图片新闻、做多短新闻、做特服务性实用性新闻信息等方面花大力气加以整合,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庆祝建国60周年、第二届啤酒节等主题,新开办几个突出**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的栏目。

三、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打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对外宣传工作要以打造亮点、提升知名度为关键,创新形式,营造强势氛围,扩大**的影响力。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市形成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外宣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大外宣格局,把分散的外宣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整合起来,协同作战,形成规模效应和迭加效应。完善双稿酬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出台《**市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市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对一些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统一口径,掌控舆论主动权。

二是打造宣传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特色 ,就没有外界关注的焦点。要把唱响“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作为对外宣传的基调,把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建到田间地头”、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中国萨福克羊之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推进工业发展进程“搞好服务,安商惠商”等作为外宣亮点,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树立全新的**形象,进一步提升**的知名度。

三是整合外宣资源。针对我市对外宣传资源分散、整体效应不强的实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外宣办建立外宣资料库,同时将我市各单位具有特色与亮点的资料与音像,在资料库内进行整理收集。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全市新闻报道资源,成立**市新闻报道团,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通讯员队伍,鼓励和发动本地记者和通讯员积极向上级各大媒体投稿,同时邀请今日**、**日报、**经济报、晨报、**日报等报刊杂志的首席记者们,分别组成记者团对我市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组建**市外宣礼仪团,集中对宣讲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团体标志,义务进行会议讲解、啤酒节等重大节庆礼仪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对外推介**。

四是拓展途径。精心策划第二届**啤酒节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啤酒节大力推介**。把疆内外知名媒体记者分阶段、分批次邀请到我市,开展“啤酒节记者采风”活动,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采访报道,突出宣传“以啤酒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办节思路,强力打造“啤酒之都,价值**”的城市名片,让啤酒节的推介传播达到最大化。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争取与《**日报》社联手,开办《**日报》**专版,在**日报社led大屏幕及大幅宣传栏上做**形象宣传。同时把握好上级媒体的阶段性报道要点,攻头条、上大稿,提高外宣上稿率。

四、增强群众文化的感召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创造优越的文化条件

群众文化工作要以服务群众、提升品位为方向,创新内容,增强感召力,让群众唱主角、唱大戏,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城乡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大型活动专业化、中型活动上档次、小型活动有品位”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强乡镇“两站一队”(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电影放映队)建设,力争20xx年建设17个乡场镇综合文化站,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社区新建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场地。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建好的同时,管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优化和升级乡村文化阵地功能,发挥文化站室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群众文化的集散中心和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中心,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

二是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文化能人”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铺垫。成立乡镇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通过在全市农牧区开展四区一线“农家欢歌”文艺展演等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扶持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文化,逐步形成“一村一精品、一乡一特色”的文化新格局。

三是围绕全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好农牧区文艺调演工作,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继续开展城乡文化对口支援,深化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

四是以重建“乒乓球大市”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发挥好乒乓球协会的作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开办**市乒乓球训练中心,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的“阳光体育”工程,在市直各小学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从孩子抓起,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去,力争把**建成名副其实的“乒乓球大市”。

五、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凝聚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目标,创新载体,增强凝聚力,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着力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

一是围绕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的目标,统一思想认识。举全市之力,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同“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文明委成员单位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各级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文明行为月”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开展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是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模范还贷户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化工创新论文篇9

一、建设创业文化,塑造__的主体价值

把创业文化作为社会的主体价值进行塑造,寻求宣传工作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路径。按照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品牌文化的不同阶段,循序推进,逐步深入,通过以创业的理念教化人、创业的精神鼓舞人、创业的技能培养人、创业的实践促进人、创业的品牌凝聚人,进而形成艰苦创业、争先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沉淀,最终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创业理念。从转变社会价值观念、增强群众创业意识入手,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让创业理念深入人心。一是以宣传引导创业。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宣传活动,先后开辟“创业课堂”、“创业故事”、“创业文化abc” 、“创业之路”、“创业文化大家谈”、“创业讲坛”等专栏专题,宣传创业政策和创业事迹,灌输创业思想,启发创业思路;在机关和企业开展“创业在于行动”、“创业重在服务”等活动,开设__创业文化网,促进创业文化交流。两年来,全市先后开辟18个创业文化专题专栏,播发创业文化节目1900余场、刊发各类创业文化文章2300余篇,潜移默化着广大干群的价值取向。二是以典型带动创业。组织 “本土创业、外出创业、外来创业”和科技类、教育类、文化类等创业之星评比表彰,先后树立和推广60名创业典型,组织了35个创业宣讲团,召开200余场创业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鼓励广大群众不拘形式、不论规模投身创业。三是以活动促进创业。先后举办三届创业文化节、两次创业培训月和创业指导服务周等全市性活动,利用 “创业行动村村行”、“青春__、创业行动”等形式,为全市各类群体提供宣传教育、政策引导、信息等服务。开展创业游戏软件设计大赛、“问鼎创业”金点子电视大赛、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文化大专辩论赛、创业文化夏令营等群众性活动,让人们在喜闻乐见中汲取创业智慧,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培育创业主体。把提高创业技能作为推动创业实践的重要手段,全方位开展创业知识培训,以文化人,助人创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一是把普通劳动者转化为新兴创业者。将全市有创业潜能的劳动者全部作为培训对象,编印《__创业指南》等培训教材,开展“全民创业培训月”、 “两后双百”工程、“四全”工程等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干群自主创业就业。07年以来,全市举办创业知识讲座620多场,组织创业现场观摩450多批次,受培训人员60多万。促进了区域经济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二是把初始创业者发展为二次创业者。从开阔私营业主视野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入手,实施“微小企业进规模”升级培训计划,帮助全市中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服务外包”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借助“外脑”进行 “二次创业”。三是把外来创业者吸纳为本土创业者。融招商引资于创业文化建设中,举办创业技能推介会、招商引资帮办人员培训班等活动,编制《青春__》、《选择__》、《来往__》等外宣专题片,利用各种渠道推介__的资源、政策、环境等优势,营造重商、尊商、亲商的浓厚招商氛围。__连续三年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四是把潜在创业者培育为未来创业者。编写《__创业文化简明读本》,开展“创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市普通中学的高一年级和职业学校设置创业文化课程,努力使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植根于新一代__人的心灵深处,促进“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三)优化创业服务。立足贴近实际、惠及百姓,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把创业文化转化为全民创业自觉,塑造__的创业文化品牌。一是健全服务体系。在组织上,充分发挥__市创业文化联席会议,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功能,影响、服务和带动不同社会群体。在政策上,制定《__创业文化建设纲要》、《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深入开展精塑创业软环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在考核上,设立__创业文化杯,以创业文化建设为重点,健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综合工作考核与考评机制。二是培植服务基地。坚持用抓项目的办法推动工作。建立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一批创业示范基地、__市高级技工学校等一批创业培训基地,为群众提供创业服务。开展创业培训一条街、创业示范街区和100家创业示范店试点,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的创业舞台。其中,市 “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以来,已吸引14家企业入住,入孵企业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__万元。三是丰富服务内容。从帮助创业者解决困难着手,努力提供创业资金、信息、技术等扶持。每年设立1100万元的市创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创业贷款贴息、重点项目扶持、科技项目引导和创业教育培训。通过开通创业服务热线、开设创业文化网、成立创业图书

银行等,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法规、市场行情、资源信息等服务。两年来,全市共受理创业咨询电话7万人次,创业文化网点击率达45万人次。 经过两年努力,创业文化初步形成了有建设目标、理论体系、组织机构、教育手段、活动载体、服务平台、文化元素和政策措施的“八有”建设体系,在重塑区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祛除小进即止、小富即安等落后思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通过创业主体的培育改善了民生。07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29.5%,比20__年提高25.9个百分点。河北、吉林、重庆、广东、安徽、河南、甘肃等众多省市来宿考察。在08年全市“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评比中,“创业文化建设模式”荣获特等奖。

二、传播先进文化,形成发展的思想合力

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头脑、引导社会、指导实践,不断加强理论探索,认真开展学习教育,积极做好舆论引导,为__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一)加强理论研究。立足市情实际,加强理论探索。一是结合__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围绕__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在__”等理论研讨活动,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__化、具体化。鼓励观念创新,在全社会开展 “解放思想大家谈”、 “金点子”征集等活动,征求各类意见近3500条。二是为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建立《__论坛》、《创业文化论坛》理论交流平台,设立“社科学术报告厅”,实施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和创业文化理论研究工程,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程度和转化水平。07年有5名同志获得省社科精品工程奖和优秀成果奖,创历史记录。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制度化建设。以部门为单位开展调研成果交流活动,让调查研究工作常态化。在市级机关和大专院校建立社科系列学科带头人和特约撰稿人制度,目前已确立首批23名社科系列学科带头人。

(二)深化学习教育。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一是抓重点。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完善学习督查、评优检查、成果展示等制度,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做到学习有交流、有发言、有体会文章。二是抓基层。把实用技能培训融入到农村冬训和党员轮训活动中,提高参与率覆盖面。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宣讲点制度,组织机关干部赴基层讲学授课。三是抓活动。举办首届未成年人读书节活动,通过“前沿课堂”和“干部论坛”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每月两课”集中学习。截至目前,先后组织专题理论培训28期,受教育2.5万人次。

(三)强化新闻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聚全市之力于加快发展。一是坚持导向性。围绕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广泛开展“实现科学发展,谋求更大突破”、“弘扬城市精神,共建和谐__”等主题宣传活动,用建设实践和发展成果鼓舞人心,引领舆论。大力组织“学先进经验,树跨越之志,求更大突破”、 “解放思想能行成,推动落实好快干”等大讨论活动,努力消除__长期存在的“我穷、我难、我不行”的弱势心理,倡导和塑造“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二是增强开放性。利用网络媒体开设“领导干部”、“大学生村官”、“新闻发言人”、“市民”四大类博客,畅通干流渠道,总访问量达420万人次。积极做好对外宣传,07年在省级主流媒体的头条稿件位居苏北五市第一,为历年首次。0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级媒体上稿58篇,在13个地级市中位居第一。三是提高组织性。围绕构建“大新闻”、“大外宣”格局,在全省首先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率先组建由52个单位成员组成的市新闻发言人队伍,建立健全《关于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通知》、《__市网络舆情监管与处置办法》等规章,促进了新闻管理的规范化。两年来,市本级组织召开75场新闻会。三县两区都建立了各自新闻发言人队伍。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进行局台、台网分设的基础上,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营机制,促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场化运作。

三、培育和谐文化,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确立重在建设、推陈出新的思路,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一)建设文化设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从07年开始,加快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体系,努力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心城市方面:建成了雪枫公园、创业公园等文化场所、市广电演播大厅、图书馆等文化项目,修缮了财神庙、道生碱店等历史文化古迹。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即将建成开放。目前,正规划建设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大运河水利博物馆,依托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历史文化展览馆和民俗文化陈列馆。县区和乡镇方面:经过两年努力,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已实现100%,全部建成104个乡镇标准文化站,建成162个“农家书屋”,为3年时间实现村(居)“农家书屋”全覆盖打下坚实基础。

(二)丰富文化生活,拓宽文化多元发展之路。从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积极探索有__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一是走精品创作之路。评选首届__楚风奖,鼓励文艺创作放“量”提“质”。《彭雪枫纵横江淮》获得第八届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彭雪枫文集》等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泗州戏《青阳红霞》荣获省第五届戏曲节8个奖项。目前正集中力量编排大型歌舞剧《虞美人》,打造本土文化经典和对外交流名片。二是走活动惠民之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广场文化市民乐”、“民间文化乡亲乐”、“节庆文化大家乐”的文化“三乐”活动。07年以来,组织广场文化演出活动165场,利用元宵、端午等节日举办节庆文化活动40场,参与组织骆马湖渔火节、泗洪欢牛节、梅花掰手节、泗阳民俗节等大型民间活动12场。积极开展文化“三送”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演出200余场,向农村送电影4000余场,送图书5.8万册,送戏257场。成功举办首届西楚文化节,通过锣鼓、舞龙、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武术、举鼎、美食、渔舟等十项比赛和展演,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三是走文化传承之路。建立 “非遗”数据库,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按照“一县一品、一品一策”的原则,加大对沭阳烙画、泗阳云渡桃雕等传统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明确了10位传承人,确立了10个传承点,并积极组织市场开发,努力培育有成长潜力的优质文化产业项目。

(三)弘扬文明风尚,提高城乡

居民文明素质。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等和谐元素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在积极参与组织“奥运礼仪知识普及”、“道德模范评比”等活动同时,开展区域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开展公职人员义工活动。建立公职人员义工队伍和义工服务卡制度,开展义工助老周、义工林植树、为地震灾区捐款献血、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等活动,以公职人员义工带动了社会义工,增强了助困、助老、助学等互助活动成效。二是实施“十百千”工程。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编制《__市民手册》,开展“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百个文明示范单位”和“千个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细节文明”、“餐饮文明”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文明。三是创建“和谐村庄”。以组建移风易俗小组织、开辟文体活动小阵地、美化房屋内外小环境、设立学习求知小书屋、成立民间文艺小分队、争创和谐文明小家庭等“六小”创建为内容,确立“八好”标准,创建“和谐村庄”,促进乡风文明,力争“十一五”末全市创成和谐村庄1000个以上。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育优秀的文化力量

坚持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内部管理,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努力打造一支“知行合一、唱练俱佳、德艺双馨”的文化建设生力军。

(一)组织生活正常化。充分发挥党总支堡垒作用,坚持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员生活会、每年进行一次党员民主评议,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年来,先后召开4次党员民主生活会,通过由分管领导与联系党员谈心谈话,营造了风清气顺的良好氛围,

(二)教育培训多样化。坚持把室内学习与室外训练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苦干实干与精神弘扬相结合,整体施教与分类培训相结合,交流讲学与学分教育相结合,平面学习与网络载体相结合,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部机关全体同志先后到南京进行拓展训练,赴经济建设一线实地观摩学习,两年来共组织35期 “每周一课”。

(三)机关建设长效化。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宣传文化机关和造就敬业、专业、创业宣传文化队伍为目标,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07年以来,先后组织5次党风廉政专题学习,制定出台《中共__市委宣传部工作制度》,规范部机关会议、财务、等行为,做到职责明确、承诺具体、操作规范、考评科学、问责严肃,促进了机关建设见实效、显长效。

化工创新论文篇10

一、围绕中心,恪尽职守,全力提升分管工作质量效益

一是强化中心意识,着力打造良好创业投资环境。按照市委“三为主”的总体要求,努力找准招商引资与本职工作的结合点,切实将招商引资融入到创业文化建设中。联合经贸委、科技局、组织部等部门,先后举办苏北创业投资与项目洽谈会、创业技能推介会、招商引资帮办人员培训班等活动;组织摄制了《创业**》外宣专题片,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创业文化润**》专版,在**卫视刊播时长45分钟的同名专题片;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主动投身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举办外出创业人员报告会之机,通过他们邀请客商来宿创业发展,目前,一拟在**投资兴建千亩桂花园的农业观光项目正在考察洽谈。

二是突出核心工作,着力培育**突破内生动力。我市自**年确立全民创业发展战略后,我受命担任市创业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两年多来,协助市委分管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从思想引导、制度安排、主体培育、载体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了**特色创业文化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思想成为行动。首先,强化思想引导,让广大创业者“想创业”。两年来,指导全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先后开辟18个创业文化专题专栏;树立和推广60名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创业典型,组织35个创业宣讲团,召开200余场创业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策划举办了三届创业文化节和两次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等全市性活动,组织开展了创业论坛、创业技能大赛等12项群众性普及活动。其次,抓好教育培训,让广大创业者“会创业”。组织编印了《**创业指南》、《农村创业实用科技指南》、《**创业文化简明读本》等创业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教材近20万册,开展了全民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环宿行等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活动。据统计,仅**年全市就举办创业知识讲座300多场,组织创业现场观摩200多批次,受培训人员20多万。再次,建设机制载体,让广大创业者“创成业”。在组织上,建立创业文化研究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创业互助联盟等社会组织,服务和带动不同社会群体。在政策上,协调制定了《**创业文化建设纲要》、《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在服务手段上,形成了创业文化网、创业热线、创业发展基金、创业讲师团、创业图书室等从思想引导到实践推动的立体服务格局。在载体建设上,建立了8家创业示范基地、6家创业培训基地。在考核办法上,设立了“全民创业促进奖”和“**创业文化杯”。创业文化建设开展两年来,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大幅增加,成为推动**突破的重要内生动力。

三是不断探索实践,着力促进各项工作创新创优。创业文化建设本是一项无例可循创新实践,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关怀下,我和分管处室同志一道,不断实践探索,使之在市内外初步形成了**的概念文化、印象文化,“创业文化建设模式”也因此在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在集中精力抓好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在其它分管工作领域,努力创新创优。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根据中央和省有关精神,制定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于**年2月全面实施。推动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楚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改革精神,对**日报社、市广电总台的内部机构实行“事企分设”,重新核定“三定”方案,分别出台了人事、财务管理规定;推进市广电报社按股份制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事管理方面,根据部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协助常委部长积极做好和指导完成市、县(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管理权限交接、干部档案管理、人才调查摸底、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等项工作。严格抓好部机关和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人事调整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研究决定等关键环节,加强队伍规范化建设。针对部内机关缺编严重状况,两年选拔充实了6名工作人员。

四是着眼长远效应,着力夯实创业文化发展基础。从体制机制和载体建设方面入手,推动各项工作尤其是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通过推动创业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实现宣传教育大众化;通过组建市创业文化培训讲师团和对全市创业培训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推动创业培训工作规范化;通过建设创业文化基地和创业服务、实践平台,构筑创业服务载体化;通过组织开展创业文化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等活动,促进文化活动多样化;通过完善扶持创业政策机制,建立健全创业促进考核办法,形成组织推动系统化;通过扩大对外宣传,吸引各地组织和干群加盟**创业文化活动,促成创业文化建设开放化。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推动农业、农民创业。力争通过上述措施,逐步推动创业文化走入基层、走近创业者、走出**,使创业文化成为**的民生文化、品牌文化。

二、勤学力行,克己奉公,努力增强干好工作能力素质

充分发挥市委中心学习组参谋助手和全市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策划者作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走上讲台、宣讲理论”等活动,在市级机关坚持开展“每月两课”、“前沿课堂”讲学活动,在基层党员干部中长期开展轮训、冬训活动,使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得以宣传贯彻,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学习,两年来,通过参加市委中心组和单位组织的学习及个人自学等方式,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开展“周五学习日”活动,以交流讨论、互助讲学方式,推动部内人员的理论学习工作。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撰写和公开发表了《找准新农村建设突破口》(《群众》20**年第2期)和《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农民自主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等多篇理论文章。

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坚持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约束自身言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和禁令,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主动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批评建议。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工作上高标准,待遇上低要求,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体现自身价值。在加强自身建设同时,积极协助主要领导抓好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对分管处室、所属人员的日常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