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1:54:18

化工业

化工业范文篇1

在运用水循环经济时,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生处理、管理的5S原则,在5S原则中,减量化的地位最高,其次是再利用和再循环,再生处理是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基础条件,管理是水资源的防治政策法规,是水循环经济顺利进行的保障。根据水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和目标,水循环经济可以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三种运行模式,小循环模式适用于工厂车间、建筑小区的那个小尺度范围的污水再生处理及回收利用;中循环模式适用于工业园区、城市区域等中等尺度范围的污水再生处理,中循环模式会参与人工水循环系统;大循环模式是将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于绿化用水、农业灌溉、地下水含水层补水等过程中,大循环模式参与自然界的大尺度范围水循环。

2化工和石化工业中水循环经济的分析

化工和石化工业是用水量比较大的工业之一,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的化工和石化工业生产中,受水资源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石化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化工和石化工业中实现水循环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石化工业用水分析

化工和石化工业的供水系统可以分为工艺水系统、锅炉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生活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5个部分,石化工业的用水可以分为循环冷却用水、化学水、生产工艺用水等3类。循环冷却用水占整个石化工业用水量的50%,是石化工业用水的一大项,循环冷却水在使用过程中,对水中的含盐量、悬浮物、PH值、有机物等有很高的要求,对循环冷却水的排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仅能提高水的利用率,还能极大的改善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化学水有软化水和纯水两种情况,将新鲜的水经过反渗透离子交换制成软化水和纯水,化学水常用于锅炉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包括产品洗涤、电脱盐注水、配置化学药剂、监测用水等,生产工艺用水是化工和石化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

2.2水循环经济技术

2.2.1蒸汽凝结水回收技术在化工和石化工业用水系统中,40%的化学水用于生产工艺所需的热源蒸汽,化学水在使用过后会产生蒸汽凝结水,常采用高温除油技术进行蒸汽凝结水处理,然后将回收的凝结水输送到脱盐水系统中,从而提高水的质量。2.2.2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在化工和石化工业中,生产工艺废水处理的目标是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常用的处理工艺是隔油、混凝气浮、生化处理。隔油处理过程常采用平流式隔油罐浮油、沉淀油等油污去除;混凝气浮的目的是将胶态COD、乳化油等物质去除,常用的混凝气浮工艺有电气浮工艺、压力溶气气浮工艺等;生化处理有A/O、SBR、膜生物反应器、氧化沟等多种工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在处理达标的污水时,要对污水的回用目标、水质要求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污水处理规模及处理技术,选择出回收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减排效果好的处理方案。

3水循环经济的应用实例

3.1小循环运行模式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污水生化处理模式,它将膜分离技术和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分离泥水、富集微生物的作用,能极大的提高污水生物处理效率。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特点是能取代二沉池装置和过滤装置,污泥浓度高、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性能强。某炼油厂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处理后废水中的COD含量为25mg/L-30mg/L,BOD5含量为5mg/L-7mg/L,达到了循环水补水水质要求,可以回收利用。

3.2大循环运行模式

水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水资源在人工水循环系统中的循环使用,还包括在自然循环中的运用,将处理达标的废水用于景观用水、生态河流建设中,能有效的提高水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大的改善生态环境。某石化企业的生产污水采用隔油—混凝气浮—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将处理达标的污水用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这样不但保证了污水的处理效果,还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总结

化工业范文篇2

关键词:石化工业;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石化工业的环境问题不仅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也是制约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瓶颈。如何处理好石化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已成为摆在石化企业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石化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来说呈现以下特征:①发展持续推进。近年来,石化产业的销售额与利润持续上升,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亦呈上升趋势。②原料多元化。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天然气和原油数量有限,在此背景下实施的“煤化工”示范工程取得了骄人成绩,这势必会带动石化产业的迅猛发展。③差异化、高端化。差异化、高端化是一个新型概念,这一概念必将推动石化产业的升级发展。我国石化产业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利润空间缩小等问题较为普遍,加强高附加值、高端产品研发是石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④绿色低碳化。在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石化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

2生态保护与石化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要求,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石化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可持续发展与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吻合。现阶段,我国石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谋求自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的一致性,树立生态保护观念,保护生态环境,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石化产业鉴于其工艺流程、原料及产品特性,实现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一是要求企业站在自身发展的角度,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二是需要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此外,也需要民间组织、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的全力支持。

3制约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3.1企业环保机制薄弱。一直以来,石化企业发展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自身环境保护机制薄弱,缺乏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策略。同时,部分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主动性不高,尚未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内部环保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大部分石化企业还存有思维上的误区,只关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事前预防、事中管理的具体对策不足,尚不能做到在源头上遏制事故的发生。3.2企业技术创新困难。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产业的技术体系相对薄弱。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缺乏成熟的科技力量支撑,有效的环保技术手段还较为单一。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速慢、资源供给不足,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良性运转。此外,过于关注石化产业规模的发展,而忽视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石化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尚待加强。3.3公众参与途径狭窄。在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公众参与渠道狭窄。部分石化企业不重视公众意见,部分员工也尚未认识到自身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缺乏自觉参与意识。现阶段,在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没有形成社会全员努力、献计献策的长效管理机制。虽然随着环保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希望参与到石化环保工作中来,但其技术能力有限,能够真正参与到石化环保中来、发挥积极作用的只是少数。3.4监管渠道不畅。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完善,对石化产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也有待加强。同时,在石化产业环境保护方面,也缺乏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社会公众的多层次监督体系的组合完善。由于监管渠道的不通畅,导致化工企业的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

4生态保护视域下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是石化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中,石化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与结构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发展。首先,石化企业必须加强理念创新。现阶段我国石化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石化企业必须向效益、质量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加强理念创新,以新思维、新视角来规划石化产业发展,将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等理念落到实处。其次,石化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石化企业必须紧抓科技发展脉搏,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实现由传统“跟跑”模式向“全球领跑”模式转变,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石化工业产业升级,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依托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技术平台,全面推进传统领域的技术改革,形成以“创新”为重点和引领的产业体系。石化企业应在创新需求驱动下,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自身智能化生产水平。再次,石化企业应加强自身结构调整。石化产业必须综合技术、市场、设备、资源、环境等因素,立足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全面推动大型石化企业的改造升级,促使产业集群向着园区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整体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石化企业还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及时摒弃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大、能源消耗高的工艺装置,做到“有退”“有保”“有进”,促进石化产业结构升级与健康发展。4.2建立生态化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降耗增效、节能减排是其基本特征。该生态经济是将传统开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成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发展模式,旨在探究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最大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至关重要。建立生态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入手:①加强企业循环改造。在合理延展石化产业工业链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首尾、内外连接,环环相扣,同时还需要强化工艺改造,推动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优势。②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石化企业应加强管理,尽可能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③构建生态园区。石化企业应积极转变企业生产方式与能源消费观念,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推动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的良性发展。4.3推动公众参与。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石化产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环境治理方面的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晓度与参与度。在污染治理方面,地方政府应着眼于未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立法角度保障社会大众的参与,赋予其参与环境保护的合法权力。同时,在立法层面,逐步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和执行监管机制。其次,积极培育民间环保组织。第三方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尚缺乏民间环保组织的有效参与。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扶持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民间环保组织应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监督企业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积极推进环保政策的执行,监督执法部门对企业环保监管工作的落实。再次,完善环保听证制度。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仍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尤其缺乏公众参与的有效运行机制。笔者建议,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健全环保听证会制度,使得公众可以介入到石化项目的立项、评估等工作中,进而全面提升公众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度与认可度。4.4完善环保管理体系。首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两手抓”,在政策以及制度层面上建立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切实加大污染控制与环境监管力度。石化企业在战略规划、制度决策以及日常生产经营中,均要将环境保护理念落到实处,全面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其次,石化企业应提高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这就要求石化企业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经济与社会效益,增强综合市场竞争力,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则要全面提升员工的自觉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

5结语

本文以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探究了制约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公众环保参与、环保管理体系等角度,详细论述了生态保护视域下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从多角度推动石化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化工业范文篇3

(一)企业对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观念老旧

工业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理念与核算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种传统的固定理念与体系显然显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工业行当中,现今的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对于成本的理念与核算缺乏系统的认识,拘泥于固有的体系,给成本核算与控制带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出现较大误差或信息失真,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重视产品成本核算,轻视对产品成本的控制

就目前来看,工业企业主要是将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工业生产的管理以及制造成本的核算上,忽视了对产品成本控制与管理。基于这种情况,在对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工业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成本控制仅仅是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人员将成本控制的工作都指派给了财务工作人员,认为对成本控制只需要财务人员就够了,而在生产和销售等其他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大降低了成本控制的效率。

(三)成本核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利用新兴技术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益,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成本的管理具有规范化、制度化,那么可以合理地展现出工业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然而,现如今,成本会计管理对核算的环节没有到位,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核算技能,导致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出现了成本费用分配不当。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原本是一个整体,但现时的成本核算管理中,忽略了会计核算对成本核算的影响,造成成本核算不准确。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如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产品成本监控不科学

加强对企业产品成本监控,能够提高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效率。但是,很多工业企业并未对企业产品成本实行有效的监控,或监控的方式方法不妥当,导致制程过中的成本出现多余的损耗与报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成本部门的财务人员职责不明,工作分配不合理,上级对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也导致工业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流失。工业企业的部分生产管理者,注重自己的利益,忽视对成本的监控,也导致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产生较大差异,成本信息失真。所以,加强成本监控,也是提高和完善成本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强化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正确制定成本战略,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

传统的成本战略,重在对自身制造成本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供应商及客户等上下游价值链的管理,只是“单赢”战略,忽视或没有关注“多赢”战略,造成企业孤身作战,从高度及眼光来讲,据此制定成本战略有些片面的。企业的管理层要提高对成本的重视程度,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规范化的流程及制度,以及成本的监控体系,为成本核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水平

由于我国很多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水平都比较低,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完整度和准确度,基于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第一,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范围、原则和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过程的消耗管理和控制,成本核算是以产品的制造成本为对象,制造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构成,不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间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期间费用。在对成本核算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会计法律规范和标准,注意成本核算的合法性原则;仔细审核有关成本核算的相关数据,确保各项数据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关注成本核算的可靠性原则;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个过程,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其产生的成本是不同的,因此,在对其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该与会计的核算期间同步,关注成本核算的分期性原则;要达到一定的收入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只要实际发生,不论是该成本是否已经支付款项,都要将其纳入成本核算范围之内,关注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及配比原则;在计划成成计价的前提下,发生的材料、燃料以及动力等生产费用,关注核算的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第二,正确选择会计方法,规范成本核算。产品的类型以及生产方式对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成本核算的方法时要符合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日常的基础管理将以重视,在选择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同时,确保用于核算的各项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各部门要明确本部门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确保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的专业水平与技巧,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第四,通过建立成本费用定额制度,对成本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每个部门成本费用支出的具体范围和额度。第五,企业所必需的材料进行采购时,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根据职责任务的不同,对各个岗位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并且精简岗位,对于一些不必要的岗位可以完全减除,以减少人工成本。另外,工业企业还要建立一定的审查监督制度,不定期的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费用支出的流程,即申请、审核、审批以及支付等加强管理监督,确保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三)重视对产品研发成本及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是决定产品成本的关键阶段,关系到产品的结构、用料、产品外形,以及产品的成本。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采购申请制度,对供应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相应的制度规范选择确定具体的企业供应商,对不同的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货比三家”,确保质优价廉;其次,如果在对采购的材料进行验收时,发现了材料不符合规定,及时的向有关部门反应,确保及时准确的采取措施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再次,工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直接或批量向原材料供应商采购材料来降低采购成本,采购人员在采购期间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降低采购材料的价格;最后,结合财务部,确保合同等的相关凭证真实、合法,采用票据等手段,尽力降低采购成本。

(四)强化对成本会计人员监督机制

建立对成本会计人员的监督及考核机制,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能动性,优化对工作人员的薪资以及福利待遇,合理化员工的升职调度,保证员工的自身利益,从而间接地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可以说,高素质的专业素质人员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主体,成本管理人员本身的态度及工作水平决定了工业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否优质高效的完成。因此,企业应强化会计监督机制,促使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提高成本核算水平。

(五)扩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实现了从产品“制造成本”到“完全成本”核算转变,拓展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对于加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工业企业应该运用多种模式或方法,拓宽产品成本核算的领域,从单纯的产品成本核算管理,扩大到产品或企业上下游的价值链管理,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三、结束语

化工业范文篇4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推崇到全盘否定,再到扬弃的历程,伴随其沉浮起落的恰恰是中国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那么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是过时了要彻底抛弃,还是在当今依然有重要意义,依然能够运用在对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审视上,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剖析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理论的产生是在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已经把工业结合到文化艺术行业中,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大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阿多诺正是这个时候随着法兰克福研究所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浓郁商业氛围中,文化工业无处不在,利用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阿多诺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精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以一个外人的眼光对美国的文化工业进行审视,进行批判。同时,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是由统治阶级进行控制,营造虚幻的幸福世界,使人失去思想和批判的能力,按照统治阶级的期望生活着,失去了革命的热情,所以促使他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对科技逻辑进行批判。阿多诺认为科技进步促使了文化工业的产生,是文化艺术被科技逻辑渗透而产生的。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正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进行批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直接催生的,而科技只是催生剂。经济资本所带来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由大众的意志所决定。经济通过文化和艺术挣取利润,奴役和统治大众。第三,对反启蒙的批判。文化工业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资本,通过工业化模式批量生产、传播文化产品。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带有强烈的反启蒙性质。阿多诺对工业文化的批判促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对人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是,作为20世纪中的批判理论,阿多诺的工业文化相对今天来说,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对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理论来说,各种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笼统地对文化工业现象进行批判,不能准确地说明文化现象的社会影响。其次,阿多诺曾尝试发掘文化工业中的批判要素,但是,阿多诺忽略了大众的主体性和批判性,而对于文化工业及文化产品的功能和力量的判断过于绝对,不应一概否定文化工业。第三,阿多诺在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的时候,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同时,他在批判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合理的建议,没有提出我们应如何面对并摆脱文化工业。

二、当代中国文化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割裂的世界逐渐整合成了一个整体。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使文化工业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我国建国后一直将文化视为意识形态领域,通过严格的控制,使之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事业的作用。和传播党的政策方针的政治功能。自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纷纷冲破枷锁,谋求全新的发展。经济政策的放宽,私营业主的出现,促进了文化工业的兴起。在国外思潮和经济形式的冲击下,文化工业的一整套模式被移植到了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来。人的需求不外乎物质与精神,文化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的大众化理应成为主流。实现文化大众化最好的形式其实就是文化工业,借助工业的大批量规模生产和高科技的实现,文化工业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区分阿多诺贬义批判的文化工业,我们用文化产业来代替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从最开始满足了被压抑了许久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性质,反而使其最大程度地向阿多诺的文化工业靠拢。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所有生活中赖以获得文化需求的媒介都充斥着商业符号、标准化模式等。很大程度上,如今的文化产业又回到了阿多诺那个时代的文化工业上去。更加可怕的是,大多文化产业产品已经不是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了。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满足人的欲望。比如,现在很多的电影在结尾都留有悬念,吸引观众等待续集的出现。其实无论电影的首部还是续集,大多数都是好莱坞文化工业模式下的产物,仅仅是为了勾起观众想知道故事如何发生和对未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成功地赚取票房,促进周边产业的销售。很多大制作的电影,用一个简单脆弱的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却辅以大量的高科技感官效果,多数人花钱去看的仅仅是效果而已。同时,大量的无意义、被商品符号占据的电视剧充斥在大众的荧幕上,模式套路高度统一,看这种电视剧味同嚼蜡。但大多观众乐此不疲,有的看明星,有的看剧情,有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同样,各种歌唱类节目、选秀节目、明星真人秀节目等等,都充斥着低俗、商业和标准化。虽然不能否认依靠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心已经不再单一,多元的文化中心也已形成,但是无法与主流的大众文化产业相抗衡,同样存有文化工业影响的阴影。现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趋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有如下几条:一是社会的不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里程短,成就显著。但从另一面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治理、文化发展、公民教育等问题的发展不平衡。一切向钱看、消费为主、经济逻辑为主等观念蔓延在整个社会中。所以,文化产业被经济所绑架,仅仅表现出了工业的性质,却丧失了文化的实质。二是文化审查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之前,文化领域一直被视为意识形态被国家严格管控。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开始大繁荣大发展,文化的多样化,在工业模式下的爆发发展已经超出文化审查制度的预期。对文化种类、形式、内涵等没有做到有效的归类及限制。思想反省、政治批判的文化作品由于审查制度的政治特性,并没有完全放开;但是对于低俗的文化作品并没有制度性、规范性的审查约束,基本通过通知性的禁令进行治理,这就造成了阿多诺文化工业式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文化产业向文化工业转变。三是文化批判思想和批判氛围的缺失。国内缺少文化领域系统的批判理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机械简单地套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迫切需要构建符合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批判理论。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中国社会学者的话语权太少,越来越多的人在迎合中国文化发展向文化工业蜕变。简单的行政管理禁令及文件已不足以抵抗文化工业的拓展。

三、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与再批判中促进中国文化发展

化工业范文篇5

一、统一思想认识

(一)重要意义。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保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方向和重点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总体要求。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政策,营造发展氛围,形成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区域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积极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为重点的新型重化工业,增强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合理布局与集聚发展相结合、内外并举与整合发展相结合、创新带动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目标。

到年,新型重化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重化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装备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特色精细化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资源消耗、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深冷成套设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工业汽轮机,大型余热锅炉,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

2、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特种车辆、改装汽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新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民用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特种船舶、游艇和赛艇及船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车辆、供电、信号和控制系统,大端面岩石掘进机、高性能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工程机械设备。

3、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精细油品、石油裂解下游有机原料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高效、安全农用化工产品,氟硅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基础化工和橡胶加工产业:重要化工原料,全系列多规格子午线轮胎等。

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大跨度空间、重型、高层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等。新能源产业:新型绿色电池,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环保型太阳能玻璃等。海洋产业:临港工业配套设备、海洋信息技术与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

(三)区域布局。以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为引导,通过实施绿色生态、集聚发展、自主创新和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等战略,逐步形成以部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骨干、各类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根据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有选择地发展区域新型重化工业。要在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形成集聚发展。其中,新型重化工业中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放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市、市、县、市等地的工业园区要根据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道路,积极发展符合生态工业要求的新型重化工业相关配套产品。

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国际合作以及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重化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鼓励搭建新型重化行业(区域)共性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推进重化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五、产业配套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优势互补、联合重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逐步集中,形成专业配套体系。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鼓励大型装备企业组建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带动一大批单机、基础件、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发展。

六、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环境资源禀赋和全市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的发展规划。严禁建设国家、省、市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七、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经委、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

(二)抓好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抓紧编制新型重化工业发展规划,制订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发展的新型重化工业项目,禁止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化工业项目,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规划引导新型重化工业有序向江东、临江等工业园区集中,城区符合要求的工业企业逐渐搬迁入园,新增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园。确保新型重化工业与全市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三)加大新型重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抓好战略高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人才3支队伍建设。鼓励重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中级技术工人合作培养体系。

(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为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创造良好环境。

化工业范文篇6

包括天然气、电力等的能源工业专项规划已有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因此本报告关于临港重化工业的讨论,主要围绕临港石化、船舶工业和临港钢铁进行。

1.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背景与依据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要遵循一般的共性规律,更要善于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探寻一条扬己所长的发展道路。对我省而言,实施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战略正是这样的最佳选择。

(一)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由我省的资源禀赋和临港重化工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我省是制造业的大省,缺乏矿产和能源,却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发达的国际航运系统。目前的数据表明,浙江海域能够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可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达100个,居全国第一。**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宁波、嘉兴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且宁波港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同时,国家已实施建设的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两个在浙江,分别在宁波和舟山,并已建成年输送能力达3000万吨通向上海、南京的原油输送管网。这一切极有利于重化工业的原材料聚集,弥补缺乏矿产资源的天然劣势。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所需的铁矿石和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0%至50%,我省依托港口资源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更为突出。据测算,临港重化工业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的优势下有效利用全球资源,解决本地区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凭借明显的地理优势和投资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发达国家港口城市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启示。

港口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是重化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工业区,都是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重化工业为支柱,从而实现了城市经济或区域经济的繁荣。如日本的京滨工业带,产业主要集中在炼油、钢铁、造船等领域,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40%左右。又如美国墨西哥湾港口城市休斯顿,炼油能力以及乙烯、合成橡胶等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均居全美首位。另外像韩国世界船舶中心的形成,中国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临港重化工业对于港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三)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工业化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工业化一般要经由轻工业阶段到重工业化阶段,再到高技术产业阶段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工业结构呈现出从轻型制造业为主转向重型制造业为主的高级化趋势。

**年,我省人均GDP已达2893美元。产业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从一般加工业到高加工业的演进。然而我省重化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与上海、江苏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看,我省达47.3%,上海和江苏分别为28.8%和34.2%;从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比重看,我省为7.2%,上海、江苏分别为10.8%和11.1%。各种迹象表明,我省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已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对产业演进和工业化发展规律的迎合。

(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完善我省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省部分产业的生产规模已在国内占据相当比重,对原料类产品的需求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在工业化发展时期,正是区域经济对基础原材料产业依赖程度最高的阶段,没有上游原材料产业强有力的支撑,极易因市场波动受到冲击,区域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存在巨大的隐患。我省钢铁的自给率仅为20%,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实施也远远不足以支撑下游石化产业发展所需。**年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急剧下滑,从2003年的全国第5位滑至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是敲响了我省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的警钟。

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依托,将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测算,乙烯工业的产业拉动效应一般可达1:50,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及加工配套能力来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应成为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

(五)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事关我省能否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提高在全国重化工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21世纪头10-20年是世界重化工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资本在我国国内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倾向于投资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尤其是港口条件优越的沿海区域。从国内看,以钢铁、石化等为重点的制造业,也出现向沿海港口城市转移的趋势。

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对此多已形成共识,为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约而同地选择临港工业特别是临港重化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广东,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相互辉映,其中上海漕泾化工区、南京化工区已被列为部级石化工业园区;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塘沽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潜力的部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目标,大连以提升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构建临港重化工业带。

我省应当抓住国际重化工重心转移和国家正在进行重化工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使我省在国内新一轮产业调整中争取份额,占据有利地位。

(六)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把目光转向海洋,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发达的临港重化工业是“海洋经济大省”的重要内涵,也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目前,我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高,整体实力与广东、山东等地比较相对薄弱。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可以使我省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港口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迅速扩张海洋经济总量,改善海洋经济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大省建设步伐。

总之,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我省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而这一历史性机遇稍纵即逝。我们曾经数次错失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机遇,现在不应该再次痛失良机。应根据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港口优势、产业基础以及路径依赖,立足我省下游产业相关发展需要、配套设施和资源的保障条件,有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我省临港重化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积极稳妥之举。建议把石化、钢铁和船舶工业确定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重点。

2.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省委“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书记多次强调浙江省要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2003年由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主持完成省委重点调研课题《发展临港工业的战略研究》,指出了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省经贸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3年完成《发挥临港优势,构筑浙江石化强省》调研报告,提出必须加快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促进镇海炼化乙烯工程尽早上马。吕祖善省长亲自与中石化集团高层领导洽谈,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镇海乙烯工程。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宁波市政府等全力做好乙烯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实施。在《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中临港石化工业、船舶工业被确定为我省发展的重点产业,省经贸委组织编写了《浙江省临港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和《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出台了《浙江省不锈钢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和《浙江省经贸委关于加快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

各地也十分重视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宁波市在《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做大临港型重化工业”,并将石化、钢铁、修造船等列入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培育;舟山因其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将石化、船舶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台州和温州总结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提出了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要求,台州正筹划临港钢铁业的发展,温州市组织制定了石化基地发展规划和临港不锈钢产业发展规划,落实职能部门开展前期工作;嘉兴市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了多个临港重化工业项目。

2.1产业发展情况

2.1.1基本概况

(一)临港石化:**年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0亿元,占全省石化行业的42%,同比增长50%;实现利润总额49.8亿元,占全省石化行业的50%,同比增长130%。镇海炼化已形成了16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配套装备齐全,代表了国内炼油行业的先进水平。ABS、PC、PX、PTA、氨纶等多套世界级规模的生产装置相继投入生产,将对延伸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我省临港石化行业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基础原材料的供应同下游产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船舶工业:全省船舶工业企业五百余家,**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4.4亿元,同比上升54%;利润总额3.2亿元,同比上升47%;出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9%。主要经济指标列全国第四位,其中利润列全国第二位,资产贡献率列全国第一位。骨干船厂的造船水平已跻身全国同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浙江扬帆集团、浙江造船有限公司造船量再创新高,分别实现产值8.4亿元、6.1亿元,出口5.9亿元、6.0亿元。

我省船舶工业面临大好形势,发展迅猛。但总量偏小,企业“散、小、低”的状况比较突出,同我省港口、航运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临港钢铁:**年我省临港钢铁工业已形成80万吨炼钢、135万吨轧材的优特钢生产能力,优特粗钢产量70万吨,优特钢材产量约1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12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的52.7%;利润16.1亿元,占全省钢铁行业的61.3%。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装备一流,已形成年产24万吨高精度、高附加值不锈钢板生产能力,是国内三大冷轧不锈钢生产商之一。

我省临港钢铁工业虽有一定的特色,但总量不大,尚未与我省良好的港口条件及庞大的区域市场需求相协调,临港钢铁基地特别是特大型长流程钢铁项目进展缓慢。

2.1.2“十五”成绩

(一)临港石化:“十五”期间,是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石化“三区一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将对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1200万吨/年增至1600万吨/年,同时形成45万吨/年的PX生产能力,我省渴求数十载的大乙烯工程得以落实,镇海炼化100万吨/年大型乙烯项目有望年内动工建设;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2万吨/年增至30万吨/年,产能为国内最大;台塑关系企业已确定在宁波北仑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完成了12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部份下游产品项目已启动建设或已投产,其中已建成投产的有年产30万吨PVC、12.5万吨ABS等装置,在建的有年产30万吨IPA、12万吨PS、45万吨PP等项目;大榭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项目及配套工程项目、华联三鑫石化60万吨PTA项目、中信三菱化学大榭开发区年产60万吨PTA项目等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在建设之中。

(二)船舶工业:“十五”期间,我省临港船舶工业依托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与杭州东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成8万吨级造船船台与15万吨级修船坞,已具备制造8万吨级及以下船舶、坞修15万吨级和航修30万吨级船舶的能力,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正式签约落户我省舟山,总投资额达25亿元的中远舟山六横大型修船基地的顺利实施,为我省打造船舶工业修造基地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三)临港钢铁:“十五”以来,我省临港钢铁工业一改多年徘徊不前之态,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投资56亿元,完成了二、三期改造,产能由原来的8万吨/年增加到目前的24万吨/年,并正在实施四期改造工程,十五末将形成年产不锈钢冷轧板材60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投资226亿,年产钢600万吨规模的大型联合钢厂已在宁波北仑港开始实施;温州、台州、嘉兴等地相继建设了若干个中型优特钢项目。以宁波北仑港区为主体、温台、嘉兴乍浦港区为两翼的临港钢铁基地已初具雏形。

2.1.3突出问题

一是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开发建设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在港口开发建设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上,缺乏统一、可操作的区域规划,重点不够突出,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没有突破。各地临港区域多采取以项目带开发的发展思路,短期行为较为明显,难以做到以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导致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和有限资源的浪费,并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项目引进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二是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部分临港重化工业产业链不够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小;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临港重化工业是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而我省临港石化、船舶工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缺乏一批资本实力强、产业关联性大的大型骨干企业,这将成为制约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我省临港重化工业部分产业的产业链较短,特别是终端产品制造业的原材料工业,我省相对落后,各个产业之间难以建立起较强的关联度,其中以石化行业最为突出。

三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对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形成制约。首先是水资源制约。我省临港城市的水资源就全国来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区域性、水质性缺水矛盾非常明显。其次是电力资源制约。近几年我省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宁波、嘉兴、舟山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供电紧张的状况;再次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我省范围内既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同时以具有广阔发展腹地的区位并不多,土地已经成为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可供工业用地已经非常有限,舟山、温州和台州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情况亦不容乐观。随着用地紧张状况的加剧,农用地征地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土地粗放使用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工业园区低、小、散发展问题仍较为突出。园区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过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入园企业素质参差不齐,也有极少数企业以项目建设为名圈占土地;高级人才和专业技工的缺乏也是制约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2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我省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了由以往的“瓶颈制约型”向十五初期的“基本适应型”跨越,为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条件更趋完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将与已建、在建、拟建的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萧甬铁路复线、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舟山“陆岛工程”和温州跨海大桥、半岛工程一起,使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另外,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已达国内一流水平,航空条件也大为改善。

水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宁波市工业供水工程和宁波市东钱湖水厂工程正在实施,同时将实施钦寸水库和曹娥江引水工程,可保障宁波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舟山市大陆引水二期工程付诸实施,岱山向舟山本岛引水工程,嵊泗以及金塘、六横向大陆引水工程的各项前期工程已全面展开,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电力建设进度加快。根据我省电力工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情况,新增供电能力以及电网建设可保障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需求。

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规划缺乏统筹考虑,与经济空间布局不完全匹配;由于行业垄断、行政区划等因素,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尚缺乏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共享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3.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浙江实际,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有重点、有选择地适时发展、适度发展、和谐发展。要以建设国际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石化、船舶、钢铁三大行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构建以宁波、舟山为中心,嘉兴、温台为两翼,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提升我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2发展目标

3.2.1总体目标

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成为国际化的先进重化工制造业基地。

第一步,“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石化、船舶、钢铁三大支柱产业的临港布局。临港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8%以上,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快石化、船舶、钢铁三大产业的发展。引进一批投资上百亿的大项目;建成若干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培育若干销售收入超5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出口优势企业,成为我国先进的重化工制造业基地。

第二步,从“十一五”末到2020年,临港重化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拥有一批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在相关产业中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成为国际性的重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

3.2.2行业目标

(一)临港石化:到2010年,全省临港石化工业销售额要达到14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形成与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产业体系;石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能够基本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到2020年,力争在宁波和温州地区再布点建设两套大型乙烯装置,乙烯产能达到400万吨/年;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使舟山成为油品的加工、周转基地;以乙烯装置为依托,建设PE、PVC、苯乙烯等下游基础石化产品生产装置,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基本能够支撑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船舶工业:到2010年,实现造船能力320~380万载重吨、年产量250~295万载重吨、具备17万吨级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和能力;修船坞容量220~250万载重吨,具有坞修海洋工程的能力;实现年总产值220亿元,出口创汇8~10亿美元。同时要培育若干家专业船舶工程设计开发公司;积极发展双高船舶的修理或改装业务,基本形成有浙江特色的船用配套网络和国际化形态的修船体系。

到2020年,实现造船能力460万载重吨、年产量380万载重吨、具备30万吨级船舶及海洋工程的制造能力;修船坞容量300—350万载重吨,具备船舶改装设计的能力;实现年总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基本实现我省船舶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成为国内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三)临港钢铁: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国内先进的临港钢铁生产基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高合金钢比例占13%以上,特大型钢铁企业1至2家,临港钢铁基地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临港钢铁业吨清洁生产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港口资源相协调、与高端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特钢比超18%,建成千万吨级企业1至2家、百万吨级不锈钢企业2至3家;临港钢铁业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骨干企业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3.3区域布局

3.3.1区域布局原则

(一)基础设施共享性原则

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区配套基础设施有成线、成网布局的特点,相关产业区共用基础设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并使基础设施网络良性运转。大多数基础设施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相关园区在布局上考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将明显降低产业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增强产业区的竞争力和区内企业的竞争力。

(二)城市功能互补性原则

产业区就其地域形态来说是一种城市型聚落,就其功能来说具有全部或部分城市功能。根据产业区规模大小、产业特点、所依托的城市的规模、性质及其与依托城市的空间关系,产业区的功能配置有多种形式。临港重化工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园区的城市功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在产业区的空间布局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相邻园区和城市的功能配置,可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降低产业区和城市的社会运行成本,为吸引投资、留住人才营造更为优越的环境。

(三)产业定位关联性原则

产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产业区内块状经济得到进一步融合和提升,为产业配套的科研、设计、信息、流通等服务性产业将随之发展成长,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便于企业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专业化协作。在重化工业的临港布局中,通过将相关产业的园区和企业集聚布置,使企业能够得到方便、经济、专业的服务,区内企业的竞争力将得到提高。

(四)空间布局连续性原则

产业区要取得集聚效应,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的共生共荣和经济、方便的专业化协作,其必要条件是产业区的各功能区在空间布置上相对集中,要求成组布置或成团布置,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保持空间布局上的连续性。对于制造业来讲,发达的通信技术并不能使由于空间造成的相对成本降低为零。

(五)生态环境效应性原则

重化工业的临港布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临港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应根据不同的临港区域条件,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部分条件好的区域可集中进行产业开发,但应严格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园区应避免高密度、全覆盖式的开发,相邻产业区以及产业区与城镇之间必须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形成生态走廊;在生态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工业开发,对于条件成熟的区域可以开发生态旅游。

3.3.2石化区域布局

顺应基地化、集约化的现代石化工业发展趋势,实行临港石化工业园区化发展。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临港石化工业近期主要支持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石化工业区及舟山石化工业的建设。温州、台州有条件的区块作为进一步发展区域,择机开发。

宁波石化工业区主要由镇海的俞范-蟹浦区块、北仑的林大山-炮台岗及周边区块、大榭岛区块等三个区域组成。由于镇海区块无建港口和码头的条件,建议将镇海液体化工码头确定为该区域的依托港区进行规划控制,以保证园区的原料和产品进出。要充分发挥镇海炼化炼油和乙烯项目的支撑作用,并积极利用液体化工码头设施条件,进口初级石化原料类产品,建设深加工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石化装置;北仑区块近期重点是利用港口优势,进口大宗有机化工原料,建设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下游产品装置,今后应逐步向上游原料型产品的生产拓展;大榭岛区块主要是利用港口码头优势,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聚酯中间体等有机原料类产品及相关的配套原料类产品。

嘉兴石化工业区由乍浦区块和平湖白沙湾区块组成,可建数个3-5万吨级深水泊位。主要是进口有机化工原料,开展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有机化工产品深加工,形成从基本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到合成材料配套的石化工业区。建议控制白沙湾区块的产业布局规划,在利用进口基础石化原料的同时,积极与上海金山石化、漕泾化学工业园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优化杭州湾石化产业整体布局,促进长江三角洲石化工业协调发展。

舟山本岛腹地广阔,深水岸线较长,可根据布局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选择适当地块适度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金塘岛是环杭州湾区域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战略要地,应争取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原材料仓储和供应基地。

温州市已制定了在大小门岛布局建设石化基地的发展规划,建议支持温州在“十一五”期间,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启动石化下游产业的建设,为大型基础石化工业的建设创造条件。

3.3.3船舶区域布局

以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和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舟山以普陀、岱山、定海为主要区域,重点在六横、盘峙、马峙、虾峙、长涂发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在鲁家峙、秀山、长峙及岱西发展远洋及出口船舶制造。宁波以象山港、北仑港,台州以温岭、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以建造沿海与远洋船舶为主,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以修船为辅。杭嘉湖地区以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为主。

培育船舶配套与交易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船舶修造业的分布和配套业基础,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建立开放式配套体系,重点引导形成舟山、台州两个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发展杭州地区、宁波地区和温州地区(以乐清为主)三个船舶配套区域。引导以舟山船舶交易市场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台州、温州等地区的船舶交易市场或分设机构,形成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场网络,实现跨省、跨国经营。

3.3.4钢铁区域布局

以宁波北仑深水良港和已建成的国内最大铁矿码头及大榭岛、舟山等港口为依托,适度发展特大型长流程钢厂,产品以高精度板材为主。规划规模500万吨钢以上的长流程钢厂1至2家,50万吨规模以上的大型不锈钢企业2家。温州、台州、嘉兴可结合港口建设情况及产业发展特点,发展现代化的短流程钢厂,形成若干家大中型优特钢企业,产品以制品及机械用钢为主。

3.4发展重点

3.4.1石化发展重点

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抓好以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为代表的重点石化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港口优势,利用进口石化初级产品,建设下游生产装置。重点发展以下产业群:

(一)炼油

努力扩大炼油能力。镇海炼化原油加工能力,争取从现有的1600万吨/年,到2010年扩大到3000万吨/年;同时争取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

(二)乙烯

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争取在**年建成;在2010年前,启动镇海炼化二期10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总体形成2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并争取在北仑再布点建设台塑120万吨乙烯装置,2010年后,积极争取在温台地区布点建设一套百万吨级的乙烯生产装置,使我省乙烯生产规模达到400万吨,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

(三)石化下游生产装置

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重点,应根据原料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做出选择。我省塑料制品的生产量已占全国的20%,而目前树脂的自给率极为有限,建议加快建设PE、PVC、PP、ABS等树脂生产装置,以提升我省塑料加工整体竞争优势。

**年我省聚酯生产能力已达到400万吨,占全国的30%,PX、PTA和乙二醇等配套原材料来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聚酯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主要瓶颈。我省应在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的同时,支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以满足我省PTA生产的需要;PTA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聚酯工业的发展情况和PX原料的配套供应能力。应积极考虑以乙烯为依托,建设乙二醇生产装置。

建议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实施,重点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争取在宁波和温州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的聚氨酯产业生产基地。

重视利用进口和国内石化装置的副产碳四资源,开发异丁烯和正丁烷,用于生产丁基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叔丁胺、1,4—丁二醇、PTMEG等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实现规模化利用。

3.4.2船舶发展重点

(一)修船业

以舟山六横大型修船基地建设30万吨级大型修船坞群为龙头,利用民间资金重点发展10-20万吨级修船坞,通过引进资金、共同投资、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大投资力度,选用先进的装备,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形成30万吨、20万吨、10万吨相结合的修船坞群,开展并提高修理外轮及高技术船舶的比例,进一步发展船舶改装业务。

(二)造船业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制造业,其中优先发展:

——海洋运输船舶:先进多功能化学品船,大型液化气船(以LPG船为主),大型滚装船,车客渡船和高速渡船,大型冷藏船,巴拿马型成品油船、油船、散货船,2000-3999TEU集装箱船;

——渔船与工程船: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专业鱿钓船,玻璃钢钓船,吸沙船,起重船,挖泥船;

——游艇:30m以下先进复合材料制造的中、高档游艇、高速艇、高档船内装机艇;

——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辅助船、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

(三)船舶配套业

支持关键船用设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支持重点配套企业加速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关键配套产品和具有较强优势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扩展型号规格档次,使配套产品从装备内河船为主扩展到远洋船舶,从国内船舶扩展到出口船,并逐步打入国际船舶配套市场。重点发展中小型主机、辅机,船用发电机组、船用齿轮箱、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船舶驾驶室、救生设备、船用电气设备、船用数字综合通讯导航系统及船用钢板等产品。

(四)船舶与船用产品交易业

依托现有船舶修造业的产业及市场基础,重点培育运作规范,现代高效、能辐射周边省、市,乃至世界的船舶与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形成支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重要物流中心、产品信息中心,通过船舶及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3.4.3钢铁发展重点

适度支持500万吨以上规模普钢企业和50万吨以上规模的特钢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万吨级特大型长流程钢铁项目及百万吨级不锈钢生产项目。

发展连续化、大型化钢铁生产装备及紧凑式新一代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对2500立方米以上高炉、180吨以上转炉、80吨以上超高功率电炉项目的建设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鼓励企业采用熔融还原、薄带连铸、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等先进的生产技术。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用精品钢材,如汽车、船舶、锅炉、管线、钢构用钢和制品及高强度机械用钢品种。

支持钢铁工业大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鼓励发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型钢铁工业,实现钢铁生产中余热、余压、余能、钢渣及其它废弃物最大可能的综合利用。支持高炉余压发电、焦炉干熄焦、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燃烧等节能技术的全面应用。

4.加快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加强领导,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临港重化工业由于基础性强、涉及面广、投资额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型的,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省委、省政府要将其作为关乎全省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大战略加以谋划,充分发挥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国内外巨额资本投入,力争浙江成为国家重化工业的重要战略基地。

建议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浙江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相关重大决策的领导,协调各方利益;并设立强有力的权威执行机构,承担具体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已经确定的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园区所在地,应建立本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本工业园区的建设开发工作。对于我省要重点争取实施的重大关键项目,必须成立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小组,安排专门经费,做到早规划、早汇报,只有争取纳入国家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方有希望。同时要积极落实项目投资主体,推进项目的实施。

4.2做好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以重大项目实施为主要特征的,任何重大项目都具有建设周期长、土地用量大、产业关联强、配套要求高的特点。如重大石油化工项目,产业链长的需要1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业链短的也需要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目前像宁波北仑地区临港用地的布局已经基本排满,有些原本可以安排重大项目的地块由于规划缺乏权威性已经或者正在被若干小项目所分割和蚕食。制定强有力的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重化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是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当务之急。

要组织力量对我省港口码头和海岸线资源作进一步勘察,对建设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水域条件、土地资源、能源供给、交通条件、辐射能力、淡水资源、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只有真正摸清家底,才能科学合理规划。按照港口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对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整体规划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安排;区域规划要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专项规划是指导相关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应力求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措施可行。规划体系应以整体规划为龙头、区域规划为核心、专项规划为支撑,体现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要求。同时要十分注意区域规划与省级规划、专项规划与整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各项规划的贯彻执行。要根据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合理控制和安排港口资源。

规划一旦正式确定,必须保持其权威地位。如果规划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那么极为有限和稀缺的资源也可能很快被其他“短、平、快”项目所占用。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反对不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盲目引进和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反对只顾眼前利益,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重化工业项目的短期行为。

4.3加强合作,省内省外形成合力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众多深水良港资源优势,但缺乏有效整合,致使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省与周边兄弟省市分工与合作的整体思路尚不够清晰,优势互补、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格局还没有形成。

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按照港口一体化的思路,建设以宁波为中心,舟山、嘉兴为两翼的组合港,发挥港口群的优势;近期应成立由宁波、舟山、嘉兴三方组成的协调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共同商议港口开发建设中的突出重大问题。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高度,确定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格局中的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合作;以主动接轨上海为重点,在产业对接、企业、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保护、人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相关城市的合作,使我省临港重化工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把兄弟省份的科技优势、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变为我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重要资源,谋求区域内产业群体和企业群体的共同发展。

4.4夯实基础,增加配套要素供给

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需要以强大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条件。要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临港重化工业的建设需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基本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从数量扩张型向量质并重型、从单纯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向引导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到“十一五”后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适度超前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以交通、能源、水资源和环保为支撑,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系统。

加快温福、甬台温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沪杭、杭甬、杭宁等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的建设,积极实施港区干线通畅工程;围绕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为中心的港口布局体系,抓好骨干航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在建和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重点电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引进LNG项目和核电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舟山风力、潮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继续加大电网建设的投入,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

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蓄水、引水、节水并重,高效、合理配置水资源,努力建设节水型港口城市和社会。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区域引水、供水,重点建设跨区域和跨流域的供水工程;加快港口城市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建设,形成完备的城乡排水网络;加强港口城市的防洪和海塘建设,继续推进清水河道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以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为前提,逐渐从“末端处理”转向“预防污染”;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特种废旧物资和中水回用系统,大力推进港口废弃物分类,建设地域性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并考虑建设港口城市中水市政管网,提高城市再生资源利用率。

4.5明确重点,吸引跨国集团投资

临港重化工业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仅仅依靠我省的自有资金和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则往往集雄厚资金实力和强大技术支撑于一体,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积极引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投资,是加快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要组织力量分析研究与我省临港石化、船舶、钢铁三大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关注这些企业集团的资金和项目转移动向,瞄准重点对象目标,动员和使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重点引进工作。

对于跨国公司在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投资和开发,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投资功能,积极扩大投资领域、投资限额、投资方式,允许企业用汇的兑付和利润、资本的自由汇出。二是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转让关键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对提供新产品、新工艺的外资项目优先提供政府采购合同。三是逐步创造跨国公司员工自由进出的条件,给予其“一次签证、多次有效”、“落地签证”等出入境方面的便利。四是给予跨国公司增资项目部分的投资享受同行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同时要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树立“效率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的形象。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沟通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拓展上要积极争取与大企业的互动,让旗舰型企业直接参与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制定与具体实施。

4.6抓大放小,强化项目带动效应

我省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镇海炼化国家重大项目经验表明,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必须以组织国家重大项目为核心。重大项目工程的整体规模效应、带动辐射效应、技术提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是等量中小型项目之和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重大的基础重化工业项目的建设,国家有严格的产业政策限制,只有积极争取部级大集团在我省建设产业基地,才能取得国家的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临港区域内国家重大项目布点较少,造成临港重化工业较长时间内相对发展不快的现象。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不能再走常规发展的道路,必须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特别要集中力量科学论证,组织好若干个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作用的国家重大项目申报立项,实现我省临港重化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目前要重点抓好镇海炼化100万吨大型乙烯项目、大榭烟台万华MDI项目、台塑系列项目、宝新不锈钢项目、北仑建龙钢厂600万吨钢铁项目、中远舟山大型船坞项目等大型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重大项目的土地、淡水、电力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促使其早日建成投产。

要以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组织好相关配套建设项目和中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扶优扶强,促进企业整合,组建“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形成一大批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实力型规模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7保护环境,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缓解我省临港重化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要把生产和消费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使区域经济体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容量的占用,从开环状态改变为闭环状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促进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创建循环型企业。引导企业研究、引进、消化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重点关注大型石化、钢铁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和中水回收,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推进企业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高效循环。

化工业范文篇7

面临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全球产业转移和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聚发展和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趋势,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机遇期,也处于一个行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牢牢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和行业发展趋势,突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力争更好更快地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十一五”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点

(一)无机化工原料业

硫酸和氯碱:**年我省硫酸和烧碱产能达226万吨和90万吨。鉴于两行业都将出现产能过剩,不再支持新建硫酸和氯碱生产装置,重点支持现有硫酸和氯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

浓硝酸:我省至今无浓硝酸生产装置,而浓硝酸的需求量已超过5万吨/年。有条件的企业可研究新建浓硝酸生产装置,但必须做到技术装备先进,安全环保措施落实。

工业气体:目前产能已远高于市场需求。除大型工业园区配套需要外,不再支持新办空分、乙炔等气体生产企业,重点规范现有气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

(二)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制造业

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启动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建设石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重点是: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的实施,支持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支持建设TDI项目。根据涂料等相关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丙烯酸、丙烯酸酯项目和表面活性剂、碳酸二甲酯、丙二醇、乙丙橡胶等产品生产装置。支持LG甬兴、台塑进一步做大ABS生产规模,并率先建设特种树脂生产装置。争取国家批准我省的PTA规划建设装置的实施,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PTA生产基地。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满足PTA生产的原料配套需要。

(三)化肥工业

重点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浓度复混肥;增强小氮肥企业的生存能力,继续保持碳铵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发展一主多副产品,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关停并转规模偏小、效益不佳、缺乏发展后劲的企业。

(四)传统精细化工行业

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素质,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催化合成、生物化工、高效分离等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按照清洁生产要求,组织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限制新建传统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督促技术装备简陋、“三废”排放较多和治理不到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认真进行整改,对整改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经贸、环保、安全管理部门间的配合,加大行业监督检查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淘汰一批规模偏小、布局不当、环保和安全问题突出的农药、染料、颜料和有机中间体产品生产企业。

农药行业:以国家实施农药生产企业延续核准为契机,严把准入关,严格控制新增农药厂点。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加快淘汰低效高毒农药的生产。在限制有机溶剂型制剂品种生产的同时,鼓励发展新型农药制剂,进一步调整三大农药品种结构。

涂料行业:支持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限制油脂树脂漆类、脂胶树脂漆类、沥青树脂漆类、酚醛树脂漆类等四类低档品种的发展。

染料行业:调整品种结构,加快淘汰已禁用的联苯胺类等易致癌染料,发展皮革、羊毛等高档制品用染料。活性染料重点发展高固色率低盐型品种,酸性染料重点发展聚酰胺纤维、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档弱酸性染料,分散染料重点开发环保型分散染料和超细旦聚酯纤维用分散染料。推广使用液体染料。

(五)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

把新领域精细化工作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深、做精现有产业;支持传统精细化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化工企业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转型;支持各地引进国际知名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内基本依赖进口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如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生物精细化工产品;鼓励企业按照电子、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生产各类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后处理剂等高档助剂类化学品;鼓励企业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新型功能化的海洋精细化学品。

(六)氟硅化学品行业

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鉴于我省氢氟酸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50%以上,不支持新办氢氟酸生产企业。我省有机硅单体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形成45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且目前国内该产品投资过热,不宜再布新点。重点支持现有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骨干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其延伸拉动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

无机氟盐产品:支持发展高纯度、电子级产品,改变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淘汰一批环保问题突出的生产企业。

含氟中间体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系列化发展,促进含氟化学原料药和含氟农药的发展。

氟材料:重点支持巨化集团等企业以含氟单体生产为依托,延伸发展含氟材料产品。加快ODS替代品的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促进CFC和哈龙等ODS产品的削减、停产与替代品的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有机硅下游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提升有机硅建筑密封胶产品的竞争力。支持开发汽车、电子、电力等相关行业配套所需的硅橡胶产品,纺织、皮革、日用化工、涂料和塑料等领域新的有机硅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

(七)橡胶制品业

支持橡胶制品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知名品牌。除国际知名轮胎跨国生产企业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外,不支持新办轮胎生产企业。全钢子午线轮胎,鼓励发展无内胎和公制宽基轮胎,2010年实现无内胎全钢子午胎占主导地位。半钢子午线轮胎,基本实现无内胎化;为经济型轿车配套的轮胎,应做到安全、节能、环保。按照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汽车生产的需求,积极发展系列高档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创造条件为国内轿车配套。工程机械轮胎,积极发展子午线轮胎。推进充氮硫化工艺等新工艺的应用,促进能源节约。大力发展汽车用橡胶制品,满足各类汽车对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胶产品的需求。积极开发高强力及阻燃输送带,加快输送带行业升级换代。

二、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

着力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进一步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强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乍浦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在温州、舟山和嘉兴白沙湾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的工作。支持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以巨化为主的氟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杭州临江工业区、温州苍南芦浦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的筹划,并适时组织实施。严格限制在园区外新建工艺复杂、“三废”产生量大的流程型化工生产装置。

(二)加强产业引导,推进结构调整

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项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和《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年)》项目的建设。根据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适度加以限制;对氯碱、工业气体等高耗能和能力过剩行业,运用土地、电力、环保等调节手段加以限制。禁止新上列入国家和省明确限制与淘汰的项目,以及污染不能治理的项目;限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项目建设。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适应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密集的特点,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实施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的关键之举。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实施产品升级工程和品牌战略,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国内、国际间技术合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实现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节能减排

化工业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工业标准化启蒙个性的虚假商品化

“文化工业”一词,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两个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文化工厂》)中为揭露其反大众的含义而运用的。1938年,阿多诺受到已经移民美国的霍克海默的邀请,加盟同样“移民”到美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由于对音乐的爱好,阿多诺更关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在美国期间,阿多诺亲身经历了大众文化的兴起,流行音乐和大众传媒成为了阿多诺的思考对象,他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已经成了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概念。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是企业,而转变成了连它有意制造出来的废品,也被认可的意识形态。它们称自己为工业”。(1)这种工业不仅是“工艺学的”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时刻利用自身媒体的技术优势及其商业背景进行“公开的欺骗”,从而使大众获得一种“摆脱思想的解放”。“文化工业”指的是大众传播或批量化规格化生产的文化,就是把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纳人到同一体系中,按照精心设计出来结构,来生产产品的机制。因此,所谓“文化工业”首先指的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在垄断下的所有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种“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所表现的统一性”渗透了文化生产的各个方面,“总是在无数的地方为满足相同的需要提供标准产品”。(Z)当然,从表面上看,文化产品也是五花八门,色彩缤纷,不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这是“编制”出来的虚假个性,因为这种文化生产的模式在根本上就决定了“最终在机械上不同的产品总是证明是相同的”。(3)它们的奥妙恰恰在于这种看起来的差异—以个性掩盖其真实的标准化,让人们上钩受骗。“标准化”的结果,文化工业产品购买者或者消费者也就被类型化了。“每个人似乎是自发地按照他事先通过象征确定的‘水平’来衡盘作品的,按照为他们那种类型的所生产的群众的作品范畴来衡量作品”。(4)香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眼里,统计学意义上的接收者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与其说是因为消费者的不同带来文化产品的类型化,不如说是文化工业对受众“水平”的象征性确定并故意夸大之间的差别,导致了受众“受到更加完美无缺的训练”。(5)从而使他们对号人座。在这个意义上说,大众的需要是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千百万人参与了文化工业强制性的再生产过程,文化生产类同于工艺生产。正是这样,人类文化发展到现在成为了“第二自然”不是人类来支配,反而,人类受其支配。受众接受着千篇一律、不断重复的教育,犹如钟摆一样有规律的摆动。

悲哀的是,文化工业不只是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也生产出了标准化的消费民众,而有怎样的消费群众就会再生产出怎样的产品,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是文化工业刻意导向的结果,这才有利于文化工业的经营和运作。“这种供应的标准,最初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因此它是毫无阻碍地被接受的。事实上,支配和反过来起作用的需求,是一个循环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越来越密切地聚集成了体系的统一性”。(6)通过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过滤,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7)大众文化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过滤人们超越现实社会制度的反叛性意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巩固现存的社会秩序,因此是一种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

“文化工业”生成实质上表明了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他们认为,“启蒙理性之所以走向这一步,是因为,在启蒙精神那里,理性成了用来制造其它一切工具的一般工具。启蒙理性为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统一性,它消除事物质的差异,而把一切都归到了纯粹的量。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从而把思维与数学混淆起来,剥离了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为了人统治人的工具。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的。”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所谓启蒙精神就是“想消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幻想”。“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象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8)启藏,在其最广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思想的进步,然而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启狡”在这个时候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利用自我的一体化策略和能力遮蔽资本主义制度的非合法性、消解大众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工具。从而“文化工业”由“启蒙”走向了现代“神话”。在文化工业之下的艺术概念,也已从幕仿的自然、创造的自然变成了物化的自然。艺术当然也是文化工业的产品。艺术不再表现真理。由于借助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大众文化的标准化、齐一化,扼杀了艺术创作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和欣赏的自主性与想像力。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由于“现代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大众文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规模地生产各种复制品,如电影拷贝、唱片、照片、录音带等,类似于工厂生产出来,被大众购买。从而使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伪个性和非个性化倾向,霍克海默、阿多诺指出在文化工业中,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中,还是在文化艺术的欣赏中,普遍存在着虚假的个性,真正的创造性的自由个性不复存在了。他们指出,在“文化工业中,个性之所以成为虚幻的,不仅是由于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个人只有当自己与普遍的社会完全一致时,他才能容忍个性处于虚幻的这种处境。从爵士音乐典范的即席演奏者,到为了让人们能看出自己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得不仍用悉发遮住眼睛的演员,都表现出个性的虚假0"(9)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使个人得到了发展,但是,拐术的发展和统治又使个人的每一种进步都以牺牲自身跳个性为代价。这样造成的结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扼杀了艺术创作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阿多诺将流行文化的生产描画为一种“标准化”现象,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大规模生产各种复制品,“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摹仿最终成为绝对的”。(10)“达到个性化的努力最终徽摹仿的努力所取代”。(11)文化产品趋于一律化,个性成了一种幻想。就拿好莱坞影片来说,虽然不乏足可尊为经典的上乘之作,但类型化仍然是主导倾向。“……以及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被到处运用,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要使一切符合模式这个目的决定的”。(12)另一方面,扼杀了大众艺术欣赏的自主性与想像力。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旋律反复、机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条一样,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机械反应。在现代社会中,“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13)生活和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之间在州门的错觉中不再有什么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使得人们能通过沉浸在大众文化中而成功实现对现实的逃离。“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这些文艺作品,虽然能使观众迅速理解他们的真实内容,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能使观众熟悉它们,但是,如果观众不能摆脱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许多掠过的具体细节,它们就约束了观众的能动的思维。"(14)就像喜欢看周星驰电影的人们,喜欢电影院里的那种气氛,一大堆人笑得毫无顾忌的样子,虚假的需求仿佛是凡有所得,便有所得,它被当成了真正的需求而被无止境的追求,结果造成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为商品拜教所支配,日趋成为畸形的单一维度的人。艺术欣赏的自主性瓦解了,这种瓦解使听众的心理退回到一种被动依附的幼稚状态,从而滋长了消费标准化产品的要求。总的说,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的“齐一化”导致了人的异化。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使人也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乏味的文化使人也变得单调乏味。

面对文化工业,同是对法西斯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的本雅明似乎是比阿多诺乐观的,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虽然抨击传统艺术作品的氛围被复制机器毁坏,但他仿佛可以看到科技带来的新功能,例如认为照相可以用特写、放大或慢镜头的方式呈现出肉眼看不到的角度,照片复制的功能也能达到原本作品所无法达到的;电影方面,“拍摄一部电影,尤其是拍摄一部有声电影,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从前整个儿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场景”。(1S)摄影机也能使我们看到平时不会注意的部分,将我们带人无意识的视觉,另外蒙太奇的剪辑运用,也使得原本的影像经过剪辑而有了不同的新意。而阿多诺便悲观的多了,例如认为电影会杀光温馨的古老酒馆,破坏拍摄当地等等。霍克海默、阿多诺由于看到艺术被经济集团和政治力量所操控而沦为大众消费的庸俗化商品,彻底地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丧失了信心,并且给予了毫不容情的激烈批判。

化工业范文篇9

一、浙江省石化工业现状分析

石化工业以炼油为源头,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我省石化工业产业链的基本现状是“两头大、中间小”。镇海炼化是目前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最大的炼厂,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年。轻纺、塑料加工、精细化工等石化产品下游工业非常发达,轻纺产业加工能力占全国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20%。与石化工业上、下游工业极为发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省基础石化工业发展缓慢。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炼油、石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89亿元,约占全省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总额的50%。其中原油加工业占了大头为508亿元,有机化工原料业56.1亿元,合成材料制造业225亿元。在合成材制造业中,原料单体基本以进口或外省购入为主。我省石化工业整体发展落后,尚未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我省原油加工企业主要有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炼油厂等。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我省最大石化企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合成材料行业是我省近年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目前主要的企业有巨化集团、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华峰集团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PVC、ABS、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有机硅单体、聚氨酯、氨纶等产品。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能力30万吨/年,华峰集团氨纶生产能力12000吨/年,均为国内最大生产企业,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60万吨/年PTA和宁波逸盛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PTA项目,目前均已建成投产。在建的项目有台塑工业(宁波)关系企业年产30万吨PVC生产装置、台化塑胶(宁波)有限公司的15万吨ABS生产装置,日本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PC生产装置,日本三菱化学60万吨/年PTA项目等。

我省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有限的几家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多是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料或者依赖于进口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延伸加工。

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以乙烯工程为代表的基础石化工业,浙江难以形成一个炼油-石化-轻纺加工业等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为此,我省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把促进经济即期增长和推进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建设以临港石化工业为核心的石化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从化工大省向石化强省的转变,更好地发挥石化工业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背景分析

石化工业的发展可带动机械、交通运输、电子、建材、轻纺、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性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期。

(一)国内石化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的全球化正促使世界石化工业下游产业的发展格局随之改变。首先,我国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由于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产业发展极为迅速,产品已大量涌入美欧市场,其结果是美欧市场的石化产品需求相对萎缩,而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的石化产品需求急剧膨胀,这种市场需求的地域改变,给我国发展大宗石化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其次,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使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房地产、信息电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推动了石化产品的需求。当前,我国石化产品需求十分旺盛。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

(二)全球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跨国石化企业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力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工业在经历30年左右的发展后趋于成熟,当地大宗石化品市场趋于饱和,获利空间减少,促使以欧美企业为主体的跨国石化公司,利用亚洲国家急需发展石化工业却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机会,积极实施亚洲投资发展战略,调整石化投资结构和石化工业全球化经营格局。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等国际能源巨头,几乎都已在中国投入巨资。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拜尔已确定在上海石化工业园投资31亿美元、同时兴建7个项目的投资计划。目前我国已有4家大型乙烯合资企业组建完成,这种态势仍处于全面推进发展阶段。

(三)发展石化产业是我省经济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是资源小省,同时又是国内加工工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中轻纺产业加工能力占全国30%,塑料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20%,染料、颜料、医药、农药、纺织助剂等精细化工品发达,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生产基地。2004年,全省石化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574亿元,其中精细化工产值占了50%以上。发达的轻纺、塑料加工工业和精细化工业,对石化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由于缺乏基础石化产业的支撑,这些产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或外省购入解决,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做大、做强困难。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省部份产业的生产规模已在国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石化原料类产品的需求已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据较大份额,极易因市场波动而受到冲击,影响区域经济稳定和安全。因此,我省必须加快发展石化工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以全面提高我省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我省具有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独特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石化基地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省港口资源丰富,利用进口资源,建设石化基地的优势明显,是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的省份之一。宁波港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建有国内最大的原油泊位和液体化工专用码头。经国家发展与计划委员会批准,中石化集团投资建设以宁波为枢纽的进口原油输油管网,在宁波和舟山分别建设2个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形成连接浙江、上海金山和江苏扬子石化的输油管网,每年进口原油的输送量将达到6000万吨。国家和中石化集团均已确定在宁波建立原油储备基地。舟山地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区之一,水深10米以上岸线为28公里。目前已有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建设的25万吨级的油码头一座。嘉兴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紧临上海浦东新区,拥有5万吨级码头一座,属深水良港,具有万吨级化工原料海运条件。石化工业的建设,主要利用围涂造地,基本不占良田。

从市场条件看,华东地区,特别是江浙和上海市是石化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地区,2005~2010年间,聚烯烃需求量占全国的1/4强,聚酯原料乙二醇占全国80%以上,其他石化产品如苯乙烯、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也都在50%上下,石化产品是目前全国和华东地区市场紧缺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强。石化工业在浙江发展的市场空间极大。

在我省已形成了一批利用进口石油和大宗有机原料资源建设和发展石化工业的骨干企业。镇海炼化炼油所需原油90%来自国际市场;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所需的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聚酯生产所需的PTA、乙二醇等也均是来自国际市场;中石化集团计划到2010年把长三角发展成为中国的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而镇海炼化是发展的重点之一;台塑关系企业、LG化学等都计划以港口为依托,在宁波建设石化基地,这些都将对我省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发挥带动作用。

同时必须看到,我省规划建设临港石化工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周边省份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省石化工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组织开展长三角石化产业带的规划工作。国家已批准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为部级石油化工基地,其中,上海的漕泾石化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3.4平方公里,被列为上海市未来四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南京化学工业园已形成2100万吨炼油、70万吨乙烯、150万吨聚酯的生产能力。随着“扬巴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将形成一个特大型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从而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原料条件。另外,江苏省的连云港、常熟和南通,广东省的广州和茂名,山东省的青岛和齐鲁等,石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我省是目前沿海省份中除海南、广西之外唯一没有乙烯工业的省份。只有加快推进以港口为基础的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才有望在我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企业,使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的大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石化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缺乏龙头项目的带动。由于我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生产量很少,制约了化工、轻纺等下游产业发展。目前已经产业化的ABS、腈纶等产品由于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产品规模的扩大难以实现。作为纺织业发达省份,我省每年所需聚酯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达200万吨,2003年我省进口PTA157万吨,用汇达8.8亿美元;余姚中国塑料城是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近年平均每年的交易额近百亿元,除镇海炼化、乐金甬兴化工等少数厂家有少量产品参与交易外,基本上都是外地企业的产品和进口产品。镇海炼化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尚在进行中,而且100万吨/年的规模也不足以支撑我省下游石化产业发展之所需。

(三)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缺乏一批资本实力强、产业关联性大的大型骨干企业。石化工业是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型石化装置的投资一般需数十亿元之多,在我省有能力并计划进入石化领域的大企业不多,将成为制约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指导思想为:围绕建设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追踪世界石化工业发展趋势,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促进石化产业的集聚,形成炼油-石化工业一体化的格局,全面提升我省石油化学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从化工大省向石化强省的转变。

在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进程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制订浙江省石化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各重点石化园区应根据全省总体规划按照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制订和调整园区布局规划,将园区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商品展示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备品备件储备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纳入规划建设范围,做到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整合优势。

(二)坚持控制源头,放开下游,多元投资的原则。要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支持,将宁波规划为国内重要的乙烯工业生产基地省石化下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临港大石化重点项目的发展布局和产品规模;支持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在我省建设石化项目;立足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融合发展,以乙烯等大型石化装置为依托,多元投资发展下游石化装置。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长远和战略高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强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扩张的衔接,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努力引进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的大型石化装置,重视对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资源消耗水平,有目标地抓好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石化企业和产品;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做到石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省临港石化工业取得极大发展,销售额达到14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能力达到200万吨。形成与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产业体系;石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能够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

四、临港石化工业的区域布局规划

基地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是当今石油化工的发展趋势。我省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应坚持园区化发展,使资源得到优化互供,同时各类副产品实现集中利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中对石化产业的布局导向为:“石化上中游产业围绕沿海大港集中布局,以杭州湾南岸宁波沿海产业带为重心,主要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集中,北岸主要在环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集中发展”。根据这一布局导向,我省临港石化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将主要支持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石化工业区,以及舟山石化工业的建设。温台地区有条件的区块可作为潜在发展区域,根据开发进程和条件适时加以开发。

(一)宁波石化工业区:宁波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的中点,长江口南翼和钱塘江入海口,北邻杭州湾、东临东海,江海联运、水陆中转便利,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港站主枢纽。规划的宁波石化工业区主要由镇海的俞范-澥浦至慈溪龙山区块、北仑的林大山-炮台岗及周边区块、大榭岛区块等三个区域组成。宁波已有电厂装机容量为4350MW,在建的有5560MW,届时能够保证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电力所需;已有城市供水能力82万吨,规划将通过横山水库、白溪水库和曹娥江、富春江引水工程,使供水能力达200万吨/天,可保障宁波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但宁波临港石化工业区各区块的布局和产业规划应做到与该区域的相关设施条件相配套。

1、俞范-澥浦-龙山区块:位于宁波镇海区和慈溪市沿海地带。园区供水能力规划为30万m3/d,水源为宁波市梅林工业水厂;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装置两座,在建的污水处理装置能力为4.5万m3/d,另规划一座10-12万m3/d的综合污水处理场,深海污水排放管道也已在施工;规划中的滨海高速、海天一路、海天二路,横穿化工区各片,与镇海城区、港口和液体化工码头相连,形成三纵九横的对外交通网络;园区内建有热电厂,实现管网供热。

该区块无建港口和码头的条件,建议将镇海液体化工码头作为该区域的依托港区进行规划控制,通过管廊和快速路与园区相连,以保证园区的原料和产品进出。镇海液体化工码头由七座化工专用码头组成,分别为5万吨级2座、万吨级1座、3千吨级以下4座,建有化工储罐区,总容量数十万立方米,已形成70多个品种,300万吨吞吐能力,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要求宁波市根据园区的发展要求,做好港口的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宁波化工区的化工品仓储和物流运输中心。

园区内现有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的1600万吨/年炼油装置、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的ABS生产装置等。乐金甬兴化工的7万吨/年丁苯胶乳正在建设,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离子膜烧碱项目等签约落户,将为园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浙江腈纶厂5万吨/年腈纶项目等有机化工项目也已签约。

园区主要是以镇海炼化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深加工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产业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石化装置。严格控制对石化园区原料依赖性不强的化工企业进入该园区,避免因化工企业的无序发展影响园区石化产业的布局建设。

2、北仑区块:位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与宁波滨海快速路、绕城公路、东外环路等高等级公路相连;拟修建长约1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铁路运输条件不久即可改善;建有热电厂两座,日供汽能力200吨;供水能力可达80万m3/d,在建的原水工程设计能力为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为18万m3/d。紧邻园区的北仑港建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尚可建20万吨级码头一座,万吨级以上码头多个,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在建的项目有台塑宁波公司30万吨/年PVC、50万吨/年ABS、60万吨/年PTA等项目。

九十年代国家曾批准协和在北仑区块建设30万吨/年乙烯项目,目前码头已基本建成,但3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取消,我省应争取在北仑区块引资建设一套乙烯装置。近期重点为利用港口优势,从境外进口大宗有机化工原料,建设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下游产品装置,然后逐步向上游原料型产品的生产发展。也可以采用后加工装置与上游原料装置同步建设的发展模式,产业定位主要是发展下游合成材料和大型有机原料类产品。

3、大榭岛区块:规划面积近10平方公里,位于大榭岛的东北部和北部的三角形地块,距宁波市中心约40公里。

该园区内道路四通八达,通过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将大榭与大陆连成一体。大榭支线铁路正在建设,设计运输能力为2000万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5万吨,建设中的原水工程设计能力为20万吨/日。大榭环岛污水管网已敷设完毕,日自理能力为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装机容量7.5万KW的热电联供工程也将于2005年初建成。已建成25万、5万、2万等油码头,5万、5千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各一座,正在筹建3座15万吨油码头和一座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港口优势十分明显。

目前在建的项目有烟台万华的16万吨/年MDI,宁波东港化学有限公司的16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日本三菱化学60万吨/年PTA项目、中油奥里油储运项目等。

大榭岛区块主要是利用港口优势,从境外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发展聚酯中间体等有机原料类产品及相关的配套原料类产品。

(二)嘉兴石化工业区:主要由乍浦区块和平湖白沙湾区块组成。

乍浦区块位于浙江省乍浦经济开发区内,园区规划面积一期为1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园区位于乍嘉苏高速公路的起点,01、07省道穿境而过,杭州湾跨海大桥现已动工,2008年可建成,交通条件优越;园区内的乍浦港建有2.5万吨、5万吨级石油码头等泊位共8个,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同时将建设2.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2.5万吨化工危险品固体码头各一座,年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00万吨和100万吨,配套建设液体储罐区四个,总容量22万立方米。现有220KV、35KV变电所各一座,拟将建设110KV变电所一座,可满足园区供电负荷;在建的热电厂可满足园区400t/h用汽需要;5万吨/天水厂已在建设中,污水通过管网进入日处理能力为55万吨的嘉兴市污水处理厂,可满足园区近远期的污水处理要求。

目前已有日本帝人化成株式会社10万吨/年聚碳酸酯、英荷壳牌公司4.6万吨/年润滑油、嘉化集团6万吨/年离子膜烧碱等入园建设。

平湖白沙湾区块位于平湖市东南,东邻浙江省界,与上海金山石化接壤,南濒杭州湾,西与乍浦港相邻,可开发土地资源有60余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可建港海岸线达13公里,-13米等深线距吴淞零米线500-900米,可建数个3-5万吨级深水泊位,拟建的杭浦高速公路(沪杭第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白沙湾曾被作为我省与上海市联合建设60万吨/年催裂化项目的建设用地,后因种种原因未实施。在白沙湾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基地,既可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又可使我省经济更好地与上海接轨。

嘉兴石化工业区主要是以进口有机化工原料单体等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化工深加工产品,形成从基本无机原料、有机原料到合成材料配套的石化园区。嘉兴石化工业区要积极与上海金山石化、漕泾化工园产业接轨,利用从上海获得的有机原料进行深加工,以取得跨省市共同发展,优化杭州湾石化产业整体布局,促进长江三角洲石化工业的协调发展。

(三)舟山石化工业区。舟山金塘岛是环杭州湾区域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战略要地。随着舟山至宁波的大桥建设顺利推进,金塘岛的运输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舟山建设大型石化原材料中转基地的条件更趋成熟,应争取使金塘岛石化工业区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原材料仓储和供应基地。舟山本岛腹地广阔,深水岸线较长,可作为发展临港石化的备选地块。同时可根据布局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选择适当地块适度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

温州市已制定了在大小门岛布局建设石化基地的发展规划,台州市大陈岛港口资源优势明显,而且,从温台地区业已形成的产业现状看,加快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已成为该区域产业稳定运行和提升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议支持温州在“十一五”期间,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启动石化中下游产业的建设,为大型基础石化工业的建设创造条件。温台地区争取启动大型燃油装置。

五、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当前石化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我省石化工业一方面要抓好以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为代表的重点石化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港口优势,利用进口石化初级产品,建设下游生产装置,形成炼油—石化一体化,各产品具有良好经济规模、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格局。

我省石化工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炼油、乙烯产业、丙烯产业、碳四、碳五、碳九和“三苯”产业群分述如下:

(一)炼油

炼油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石化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我省应依托现有企业基础和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努力扩大炼油能力。镇海炼化现原油加工能力为1600万吨/年,应争取在2010年形成30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以满足2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原料需求。同时支持有条件的炼油企业易地发展,在舟山布点建设大型炼油装置。

(二)乙烯产业群

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列、聚酯树脂。除聚乙烯外、其它树脂的生产,乙烯必须先进行如附图所示的一系列化学转化,生成相应的聚合单体,这些单体再经聚合才形成高分子树脂。这些系列化学转化的工业生产,构成了乙烯产业群。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系列属于五大通用塑料树脂之列,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

2004年,我国乙烯产量为623万吨,居世界第三。到2005年乙烯生产能力将有望达到800万吨/年,2010年将达到1400万吨/年。而在当量需求方面,2005年和2010年预计将分别达到1800万吨和2700万吨左右,缺口分别达到886万吨和1524万吨。

我省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应争取在2007年建成,并在2010年前启动二期100万吨/年乙烯扩建项目,总体形成2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产品方案上应与扬-巴乙烯、上海乙烯适当分工,国家曾批准在宁波北仑建设30万吨/年乙烯工程,目前码头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同时台湾台塑关系企业等已在北仑投资建设一批乙烯下游产品项目,为把宁波建成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建立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力争在北仑再布点建设一套大型乙烯装置。

1、聚乙烯

2004年,我国聚乙烯生产能力为440万吨,产量为441万吨,进口量为480万吨,自给率仅为48%。预计2010年,我国PE需求量为1470万吨,生产能力为868万吨,自给率接近60%。2002年,我省PE消费量为104万吨。2008年浙江省总需求量预计为271万吨。由于世界PE市场总体成供大于求的状态,国外、特别是中东国家的PE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必须特别注意产品结构问题,并尽可能形成规模经济。由于LLDPE突出的薄膜性能,它将逐步取代LDPE,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支持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45万吨LLDPE的生产能力。

2、聚氯乙烯产业链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供/排水管将改用PVC管,加上近年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PVC需求异常旺盛,并将持续到2010年。2003年我国生产PVC约503万吨,进口200万吨,总消费量达到703万吨。预计2008年我国PVC的需求量将激增到1000万吨,成为世界PVC第一大消费国。由于PVC难降解,对其市场前景专家们存在较大争议。我省是国内主要的PVC加工生产基地,但PVC生产总量不大,合计为12万吨/年(均为乙炔法),绝大部份产品通过进口或外省供应,目前在建的有台塑集团30万吨/年PVC项目(利用进口氯乙烯单体)和巨化集团的12万吨/年PVC项目(乙炔法)。支持跨国石化企业依托港口资源,进口氯乙烯单体建设PVC生产装置,支持以乙烯装置为依托,建设大型PVC生产装置。

3、苯乙烯产业链

2004年世界苯乙烯的产能达到了2588万吨,消费量为2351万吨,预计2008年产能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3208和3080万吨,在2009年前全球苯乙烯供应将很紧张。目前我国苯乙烯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04年生产能力为110万吨,产量99万吨,而当量需求为386万吨,2008年我国苯乙烯缺口估计为471万吨。苯乙烯主要用于制备聚苯乙烯(62%)、ABS(11%)、丁苯胶乳(8%)、AS、SBS等高分子材料。2003年全球ABS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由于大部分家用电器的制造业已迁移到亚太地区,我国对ABS的需求非常旺盛,2004年产量为60万吨,进口196万吨。

我省现有宁波新桥化工有限公司8万吨聚苯乙烯生产装置,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ABS生产装置,在建的有台塑集团25万吨/年ABS装置。我省重点应支持宁波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改造形成54万吨/年ABS生产能力,台塑集团形成50万吨/年ABS生产能力,使我省成为我国乃至世界ABS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建设方案中安排有78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除满足我省现有聚苯乙烯和ABS等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外,建议考虑发展丁苯胶乳、SBS等延伸产品。

4、聚酯产业链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PET生产已从日用级聚酯(PET)转入利润率更高的无纺布用PET和技术级PET,日用级PET的生产则转移到亚太地区。我国是日用级聚酯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产品大量出口。2003年全球衣物市场中20%来自中国。随着2005年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市场份额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进而大幅度地提高我国PET的需求。2004年,世界PET产能约为4000万吨,我国PET年生产能力为1600万吨,占世界40%,2008年生产能力预计为2200万吨。

PET的主要原料为乙二醇和精对苯二甲酸(PTA)。

乙二醇由乙烯化学转化成环氧乙烷,而后水合而成。2004年全球乙二醇的产能为1520万吨。我国2004年产量仅为95万吨,2005年的需求量预计为600万吨,缺口400万吨。我省乙二醇需求量大,预计2005年、2010年分别达到172、291万吨。“长三角”乙二醇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在2010年将占85%左右。在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已规划一套60万吨/年的乙二醇生产装置,我省应争取再建一套60万吨/年的乙二醇装置。

受PET增长的推动,全球PTA市场需求旺盛,2002年产量为2700万吨,2005年需求量预计为3400万吨,产能基本满足需求。2004年我国产量460万吨,进口572万吨,我省进口量占全国的1/3。根据我省聚酯的规模,2005年我省PTA需求量为450万吨。目前,我省经国家批准实施的PTA项目有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的45万吨/年PTA项目、宁波逸盛石化有限公司60万吨/年PTA项目和日本三菱化学的60万吨/年PTA项目。把我省建成国内最大的PTA生产基地,符合我省聚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支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拥有新工艺的外国公司以宁波港为依托,采用进口原料建设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支持我省重点聚酯生产企业向上游延伸建设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

PTA的原料为对二甲苯(PX)。根据2002年到2010年的PTA需求预测,世界将须新增1370万吨PX产能。预计PTA的原料PX将非常紧缺。镇海炼化已规划将PX产能从45万吨扩能到75万吨,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我省PTA项目的实施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三)丙烯产业群

全球丙烯2002年产量5280万吨。2010年需求量预计为9100万吨。由于全球超过25%的乙烯工程计划项目以乙烷为原料,几乎得不到丙烯。未来丙烯将供不应求。全球的丙烯主要用于制备聚丙烯(36%)、环氧丙烷(20%)、丙烯腈(13%)、异丙苯(4%)、丙烯酸(4%)、异丙醇(4%)、正丁醇(4%)、齐聚物(4%)等。近年来由于聚丙烯的需求持续增长,丙烯用于制备聚丙烯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

“长三角”已确定实施的丙烯延伸产品有:上海赛科乙烯工程的26万吨丙烯腈项目,扬子-巴斯夫乙烯工程的16万吨丙烯酸和21.5万吨丙烯酸酯。在镇海炼化乙烯工程中,丙烯主要规划用于制备聚丙烯和环氧丙烷。结合烟台万华的MDI项目,重点考虑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争取在宁波形成上下游一体的聚氨酯产业链。少量丙烯可规划用于表面活性剂、碳酸二甲酯、丙二醇、环氧氯丙烷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同时,基于我省涂料、粘结剂生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是全国重要的皮革工业加工基地,支持在我省建设丙烯酸和丙烯酸酯项目。

1、聚丙烯

2003年,PP世界产量约为4040万吨。2003-2007年,世界需求年增长率预计为5.3%。由于市场需求强劲,世界PP主要生产商均有扩产计划,自2000年后我国成为PP最大消费国。2004年我国产量为475万吨,进口244万吨。预计到2010年我国聚丙烯需求量将突破1000万吨,聚丙烯供不应求已成定局。支持镇海炼化在乙烯工程中建设聚丙烯装置。

2、聚氨酯产业链

聚氨酯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其需求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2010年前,长三角聚氨酯消费量占全国的50%左右。其中生产聚氨酯所需的原料主要有MDI、TDI和聚醚多元醇。2003年世界MDI消费量大于300万吨。未来数年内全球需求量年增长率预计为6.9%,且需求的增长超过供应增长。最近几年BAYER、BASF、DOW等产业巨头均有MDI扩产计划。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MDI最大市场。BAFT、HUNSTSMAN与我国上海氯碱等公司在上海投资11.26亿美元,建设世界最大的异氰酸酯集成产业基地(24万吨MDI、16万吨TDI),预计2006年投产。我省则有烟台万华在宁波大榭岛的16万吨MDI项目。

2004年世界聚醚多元醇的生产能力为521万吨,消费量为412万吨。2005年全球生产能力将达到578万吨,消费量将达到469万吨左右,2010年将达到594万吨的消费量。2004年我国聚醚产量为34万吨,消费量60万吨。今后十年,受汽车工业和房地产的推动,我国聚氨酯工业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发展,预计2005年我国聚醚需求量为70万吨,2008年需求量为92万吨,2010年需求量约为110万吨。2008年估计将有近30万吨的缺口。聚醚多元醇由环氧丙烷开环聚合而成。

2005年世界环氧丙烷的总能力将达到701万吨,需求量将达568万吨,2008年需求量将达696万吨,届时装置能力为724万吨。我国的环氧丙烷生产在最近几年才形成规模,2004年产量为45万吨,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存在生产成本过高、丙烯原料供应不稳定等问题。预计2005年生产能力达到67.6万吨。预测2005年需求量为76万吨、2008年达到100万吨,2010年达到120万。支持镇海炼化在乙烯工程中,建设36万吨/年的环氧丙烷生产装置。

支持投资者利用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乙烯工程的环氧丙烷建设聚醚多元醇生产装置,同时结合烟台万华在宁波大榭岛投资生产的MDI(16万吨/年)发展聚氨酯硬泡、软泡及水性聚氨酯。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聚氨酯生产基地。

3、聚碳酸酯产业链

聚碳酸酯(PC)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2000年世界消费量为189.1万吨。预计未来几年内需求量将以9%增长。2004年世界产能达290万吨,2007年可达到310万吨。我国对PC的需求非常强劲,2001年进口26.6万吨,2004年进口量达60万吨。PC生产技术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引进困难。目前有BAYER与上海氯碱合资建设10万吨/年生产装置正在建设中,日本帝人化成10万吨/年PC装置落户浙江乍浦,目前一期5万吨/年装置已投产,应支持日本帝人化成将乍浦作为其PC发展的重要基地。

PC的主要原料为双酚A,受PC需求的推动,世界双酚A需求以年均7%增长。世界双酚A商品量不多,一般与下游产品产品一体化生产。我省应争取在嘉兴乍浦或宁波建设一套双酚A生产装置,与PC装置配套。

4、丙烯酸及其酯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丙烯酸型超吸水剂、家用洗涤助剂的开发和普及,丙烯酸及其酯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目前世界丙烯酸年产能力约为400万吨,年增长率在5%左右;丙烯酸酯为300万吨,年增长率为3%。美国、西欧和日本是主要产地。丙烯酸除用于生产丙烯酸酯外,还用于生产超吸水剂、去垢剂和分散剂。丙烯酸酯则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涂料及胶粘剂。

我国丙烯酸及其酯类现有产能为15.8万吨,2005年需求量为45万吨,缺口30万吨。扬子-巴斯夫项目规划丙烯酸及其酯类产量为40.3万吨。

根据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的需要,我省支持发展的丙烯下游产品还有乙丙胶、碳酸二甲酯等。乙丙胶广泛用于汽车部件、防水材料、胶带、汽车密封件生产等。2001年世界需求量为90万吨,国内仅有吉化公司2万吨/年一套装置,引进建设一套乙丙胶生产装置有助于我省汽车等下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碳酸二甲酯在手机电池、制药等行业有广泛用途,主要原料为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和甲醇。

(四)裂解碳四产业群

裂解碳四是单烯烃(正丁烯和异丁烯)、二烯烃(丁二烯)、烷烃的总称。裂解碳四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在镇炼化乙烯工程中丁二烯将主要用于ABS的生产,同时也可考虑延伸建设SBS装置。正丁烯用于生产LLDPE,异丁烯可规划用于生产丁基橡胶。丁基橡胶主要用作汽车内胎。目前我国仅有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有一套年产3万吨/年生产装置。异丁烯也可规划用于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后者为生产有机玻璃的单体,也广泛应用于制备涂料、粘结剂、油墨树脂、纺织助剂等。另一种选择是用于合成叔丁胺。正丁烷可用于制备顺酐、1,4丁二醇、四氢呋喃(THF)、γ-丁内酯等紧缺有机化工原料。我国1,4丁二醇的消费主要集中在PBT、PU(PU皮革、PU鞋底材料、PU弹性材料)、THF等领域,市场需求极为强劲。我省是国内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要积极争取引进技术建设一套1,4-丁二醇装置,并延伸建设PTMEG装置。满足氨纶生产的原料需求。

规划在白沙湾区块集中镇海炼化、上海金山石化、南京扬子石化等装置的副产碳四资源,开发以异丁烯和正丁烷生产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实现规模化利用。

(五)碳五和碳九的综合利用

石油烃高温裂解制乙烯、丙烯过程中,副产相当量的碳五和碳九馏分。以油品为裂解原料时,这两个馏分的总产率约为乙烯产量的25%。由于资源分散,难以集中形成经济规模,我国裂解碳五和碳九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用作燃料,直接烧掉。我国在90年代初建成四套万吨级的芳香族碳九石油树脂装置。碳五石油树脂虽有多处生产,但均为几百吨的规模,由于原料来源没有保证,生产规模小,无法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工艺落后等原因,以致产品质量差且不稳定。但国内市场急需这种产品,在涂料、粘合剂、油墨等领域,需要大量的碳五石油树脂,国内无法满足供应。国外碳五石油树脂产量已达数十万吨。建议在嘉兴白沙湾区块规划成我国碳五和碳九的综合利用基地。利用其突出的地域优势和港口条件,整合镇海炼化、上海金山石化、南京扬子石化的碳五和碳九资源,生产石油树脂、不饱和树脂等大吨位化工产品,以满足涂料、粘合剂、油墨等生产的需要。

(六)三苯产业群

苯、甲苯、二甲苯统称三苯,是炼油和乙烯工程的重要副产和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在本规划中,苯主要用于生产苯乙烯形成苯乙烯产业链。MDI一般与苯胺一体化建设。苯硝化生成硝基苯,硝基苯加氢还原成苯胺,苯胺与甲醛反应生成二苯基甲基二胺,后者与酰氯反应生成异氰酸酯的混合物。由于烟台万华的MDI项目已在大榭岛建设,规划在宁波规划大型的苯胺项目配套。

对二甲苯则主要用于生产PTA,形成聚酯产业链。利用镇炼化的炼油和乙烯项目生产的邻二甲苯,可制备苯酐及其下游的PVC增塑剂。2000年苯酐国内产量为41.5万吨,2001年苯酐国内需求大约为70万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国内市场对苯酐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增塑剂行业是苯酐主要消费用户。在增塑剂领域中,苯酐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随着我国塑料制品业迅速发展,对增塑剂需求量增长很快。在我国生产的增塑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所占比例较大。涂料工业也是苯酐的主要消费用户。苯酐是制造醇酸树脂和聚酯等的原料。这些高聚物用来生产醇酸树脂漆、氨基树脂漆、硝基漆、过氯乙烯漆和聚酯漆等。苯酐还可用于染料、农药和医药等行业。

六、主要政策及措施

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面提升我省工业经济竞争关键所在,同时也事关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基地中的地位。石化工业属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尤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人挂帅,省级有关部门和宁波、嘉兴、舟山等市政府参加的临港石化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临港石化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全省产业联动需要,部署抓好重点园区的规划实施工作。设立联席会办公室,做好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省里确定的重点园区所在地政府,应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石化园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事关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项目应成立领导小组,以更好地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二)推进重点石化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石化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所在地政府和园区管委会要按照市场化动作的思路,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省和宁波市要全力争取宁波石化工业园批准成为部级石化园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配套项目建设的支持,对园区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也应予以支持。

(三)保障重点石化园区建设用地的供给。石化园区布局范围广,土地占用量大,各重点石化园区要尽可能利用围垦造地,少占用耕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重点园区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要保证其土地供给。各重点石化园区要按照高起点、上规模、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做好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化工业范文篇10

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应对困难的信心和能力,激发企业活力,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制定以下补充意见。

一、关于工业企业合并后税收县得部分补助优惠问题

对于符合《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享受优惠政策的新老企业在年底前合并的,合并后企业缴纳税收的县得部分可享受“三补三减半”优惠,但应减去原企业前三年县得部分的平均数。

二、关于简化工业企业补办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和消防验收手续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有部分已建成投产企业尚未办妥供地手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松政办发随着工业用地问题的逐步解决,这批企业待办妥供地手续后,即可办理土地、房产两证。为简化这批企业补办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和消防验收等手续,县建设局、消防队、气象局、环保局等单位按以下程序给予补办手续:

1.企业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批文、有资质单位设计的总平面布置图、建筑施工图并经消防部门签章同意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气象部门凭立项文件、总平面布置图、建筑施工图、电施布置图补办防雷审核验收手续。

3.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在企业提供上述第1点规定的设计图后)区分二类情况补办:①质量监督站提前介入质量监督的工程,给予补办施工许可及质量验收与备案手续;②未经质量监督的工程,企业凭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质量鉴定报告办理。

4.由企业主管部门召集消防、环保、气象、建设规划、质监站、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服务中心国土窗口等单位进行一次性验收,消防部门凭此验收意见补办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手续。

5.企业凭规划手续、消防、环保、气象验收合格及质量验收与备案等材料办理房产证。各相关单位要明确办理责任人及经办人员,采取集中办理与分期分批办理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公布验收合格的企业名单,认真负责地及时办理相应手续。

三、关于“三补三减半”政策享受时间的确定问题

根据文件规定:“申报企业在投产之年或次年销售收入须达到500万元及以上或实缴税金达到30万元及以上。”“该决定生效前政府已有承诺的税收政策,按原承诺执行。”老企业用老办法,新企业用新办法。

1.两年内投产的,从投产之年起享受“三补三减半”政策。